基于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

2024-04-27

基于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精选8篇)

篇1:基于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

基于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

发布日期:2006年1月4日

浏览量:1232

作者--陆爱桢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改造„„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反思和研究能力,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伴随具体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活动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参考《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P90页/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一、校本教研与问题解决

随着市二期课程教材改革逐步推进,教学实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也由此不断出现,如何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课程专家和教研部门的管理与指导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并加强校本教学研究,建立各级各类学校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校本教学研究是最直接的校本研修方式,它的根本是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考《人民教育》2003年第5期P28页/校本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理念/吴刚平)。青浦区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叙事为抓手的校本教学研究,实现把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同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紧紧结合起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在《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校本教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式,即问题——计划——行动——反思。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周卫提出五环节校本教学研究模式,即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总之,校本教学研究必须是以问题研究为前提,而问题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课堂实践。

有不少学者尖锐地分析了当前校本教学研究中存在着的问题,例如镀金主义、形式主义、拿来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使得校本教学研究难以真正走进学校,贴近教师课堂教学。笔者也曾遇到不少类似的问题,学校立了一项课题,往往比较重视宣传包装,重社会效应,却忽略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课题活动频繁,“开题”要隆重一些,研讨要讲规模,总结要媒体助威,“结题”要大张旗鼓地展示成果,而与课题相关的主题研讨却难以深入,深入教师、学生的调查研究难以落到实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成了一句空话。一些学校(教师)研究讲速度,重结果,“善”模仿。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位教师,当他人研究分层教学的时候,在他自己对分层教学研究成果毫无“知觉”的情况下,他竟然也以分层教学为主题像模像样地设计了一份课题研究方案。一些学校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功利主义思想,课题结了题,所有研究也就到此为止,不做深入的追踪研究,不对研究结果修正完善,课题研究成果难以发挥对学校(教师)的实效;再次是高枕无忧论,认为有了课题就万事大吉,对学校、学生、教师的发展不做全盘的综合考虑,没有忧患意识。总而言之,无论是镀金主义、形式主义、拿来主义、功利主义问题,都集中反映了校本教学研究对于学校或教师问题解决的针对性。

二、课堂观察与问题解决

当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出现了某些问题,并想方设法(设计)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到设计??再到行动最后到反思的校本教学研究旅程(参考《人民教育》2003年第5期P31页/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刘良华)。但教师在频繁的课堂教学互动中,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学生以及学科知识的传授上,很少顾及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自觉意识,无论这些教育教学行为有效还是无效。另外,长期以来以学生成绩表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主要标准,而忽视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的评价和研究,这也致使教师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参考《课堂观察指导》P90页/陈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其一,它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进行直接研究;其二,通过课堂观察从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问题,找到有价值的研究主题,这些问题常常是作为其它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的起点(《课堂观察指导》P16页/陈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任务,凭借自身的感官(耳、眼、口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摄影机、采访机或MP3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指导》P16页/陈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本文涉及的教师课堂观察主要是基于教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中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手段。

三、课堂观察与实例分析

第一种,依据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开展:

(一)横向差异比较

实例分析:C老师的课与Z老师的课的横向差异比较(略)

1、C老师的课

A、C老师教学片段描述

C老师把一条活鲫鱼放进盛满清水的玻璃缸内,要求一位学生按教师要求完成实验观察任务,通过实验探究鱼鳍的功能。

某一女生抓住鲫鱼,准备用剪刀剪去背鳍,但由于鲫鱼是活体,而且个体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从女生手中挣脱,在盛满清水的玻璃缸内翻腾。顿时,水花四溅,女生的脸上,讲台上,邻近学生的桌子上都是水。

女生停住了自己的双手,眼睛看着老师„„此时,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

接着,教师让女生回到座位,教师自己抓起鲫鱼,很快把背鳍剪去,并把鱼放回鱼缸。要求学生注意观察鲫鱼游泳时身体还能不能保持平衡„„

B、课后个别交流

听课老师的话:我认为你不应该让女生回到座位,应该鼓励她继续完成实验,或者请其他学生继续完成。教师演示与学生观察的方式,与学生全身投入,亲身体验的感觉与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的实验方案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你的方案不能代表学生的设计方案,更不能代表全班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设计成另一种或其它多种实验方案。所以我觉得你的实验方案可以进一步改进,建议多准备几个玻璃缸和若干条鲫鱼,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形成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最后还可以由学生评判确定哪一种实验方案最佳,这样才算是真正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C老师的话:至少目前我认为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性实验,不应该放得太开,学生探究首先是保证按原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计划)为前提„„所以当女生无法熟练操作,直接影响上课进程时,临时决定由教师做演示实验。

C、听课教师的尴尬

在于按照新课程要求去评价C老师的课,还是按照现有模式化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去评价C老师的课。

2、Z老师的课

A、Z老师教学片段描述

Z老师课前准备了几个鱼缸,一桶清水,几条鲫鱼和剪刀等实验工具和材料。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鱼鳍的功能。

在学生1实验探究失败后(一些学生对学生1实验过程产生疑问,认为实验无法证明几种鱼鳍与鱼游泳时身体能不能保持平衡都有关,实验应该重新设计)。

于是教师让学生

2、学生3演示自己的实验探究过程„„

B、课后研讨

听课老师的话:你有没有考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可能会出现老师意想不到问题,比如因学生多次实验失败,影响上课时间的问题、教学进度的问题?等。你有没有考虑长期放开教学带来的各种问题?具体说由于放开教学,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影响学生结业考试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批评等等。

Z老师的话:课前主要考虑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己实验设计„„长期放开教学的问题暂时还没有考虑,今天是由于公开教学活动,平时一般不可能采用,所以不会出现你提到的问题

C、听课教师的尴尬

如何评价Z老师,是按照Z老师这节课的即时效果评价,还是按照Z老师真实的理念与行为评价?

3、C与Z老师二节课的不同点

4、C与Z老师二节课的共同点

(二)纵向发展跟踪

实例分析:王老师前后二节课的比较分析

A、课堂教学片段

上课一开始,王老师采用全班习题复习引入新课内容,让全体学生各自完成教师事先用小黑板准备好的二道习题,然后分别让二位学生把完成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之后,王老师采用全班实验操作引出正弦与余弦定理,具体操作是学生各自用工具二次测量图形之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弦与余弦定理。

接着,王老师又以习题练习巩固新课内容„„一节课40分钟风平浪静,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波折”,王老师几次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提出问题。

B、课后跟踪交流

听课老师的困惑:学生有问题,老师也已经注意到了学生有问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呢?王老师又为什么不把问题提出来讨论呢?

答案:王老师之所以确定学生有问题,是因为每天(每次)作业总是有部分学生只能靠抄袭作业完成自己每天的“学习任务”。王老师之所以在课堂上没有直接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对于这些学生不再需要老师提出问题或引导提出问题,少部分学生还不能接受和领会知识,对于这些学生即使是教师提出问题也是无济于事,甚至有点得不尝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般不考虑这些问题,教案设计也没有涉及这些问题。

2、第二次听课

亮点之一: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结果呈现出来,请学生对作业解答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亮点之二:变换解题的条件,让原本没有问题的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由此产生一些问题(让学习较好的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王老师的话:后来王老师对我说到了二个“想不到”:一是当初勉强接受的建议,想不到初次尝试就有收获;二是想不到这种收获改变了我的想法,也改变了课堂,同样改变了学生„„

第二种,依据观察主体的组合方式,开展自我回忆观察、同伴互助观察和研究人员引领观察的研究。

1、自我回忆观察

A、课堂观察记录

B、教学反思日记

2、同伴互助观察

A、课堂教学观摩

年10月)B、教学案例剖析 C、教案设计评比

3、研究人员引领 A、专题学术报告 B、学习辅导讲座

C、教学临场指导

第三种,依据观察内容,开展专题观察与整体观察的研究。

1、专题观察

课题研究现场交流活动、各类专题研讨活动等。

2、整体观察

适于各类教学评选活动。主要参考文献

⑴《课堂观察指导》 陈

瑶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⑵《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 澜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2:基于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

南苑小学 王丽华

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职责感的教育工作者,务必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状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从事教育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对人、对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本学期,我从自我的教学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学校的校本研修课题,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为了更好的做好课堂观察的研究,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能够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记录,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理论素养。

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严格要求自我,在每周听节课程之后,会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我的见解。这使我受益匪浅。

1、用心听课、研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使自我不断走向成熟,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2、自我反思及案例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我备课时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调整教材;反思上课时是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自我是怎样及时处理的;反思自我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自我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我的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与主动性。而且,注意做好课堂实录,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及时上交。

二、参加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自我素质、用心参与网络研修,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我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博友沟通交流,增长自我的见识,开拓自我的视野,使自我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1、自主学习模式。我学习教学理论、自我反思,找出自我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潜力的方式。

2、研修资料丰富多彩、加强师德培养教书育人,师德为本,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用心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3、新课程理念研修。本学期继续深入研究课堂观察的实效性,作研修的重点任务来重点学习。加强通识研修,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一样、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我的这节课到达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忙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

篇3:基于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

一、校本教研现状

目前, 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是听课、评课。据笔者观察, 教师的听课、评课主要存在以下三点弊端:

(一) 听课目的缺失

一般而言, 听评课前应明确“要解决怎样的教学问题”“听课班级学情怎样”等问题。试想, 不带问题进入课堂听课, 不了解所听班级学生的学情, 怎么把握授课教师在教法、学法选择上的意图?教师听课如果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 人在课堂而心不在, 缺乏主动提高自身业务的内驱力, 最终只能导致后续评课的苍白。缺乏听课目的的校本教研, 不利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二) 听课能力缺失

青年教师听课时, 多数是完成规定的听课任务, 往往随意参与听课, 听听了事。有的青年教师临时抱佛脚, 在学校检查前突击性地听几节课, 甚至找同事抄一下听课记录。究竟听的深度怎样、效果如何, 他们很少去反思。很少有青年教师带着具体的教学问题来听, 听课过程中多数也是记录授课教师的板书、教学内容和过程, 没有把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需要思考和有争议的教学问题带入课堂, 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 缺乏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

(三) 评课能力缺失

评课形式化、表面化是校本教研的通病。在评课时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第一个人说了“好”, 后面几乎都是讲好话的, 很少有教师会提出教学中真正有价值的、实质性的意见, 致使评课流于形式。领导在场时, 年轻教师总是你推我让, 尽量保持缄默, 生怕说多了说错了有碍面子、有失面子。或者评课由教研组长把持, 评课成了“一言堂”, 多数青年教师没有参与其中, 没有利用教研组的力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走向“课堂观察”的听评课

在丽水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课题的研究中, 笔者发现, 丽水市中学教师年轻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35岁以下的高中教师所占的比例为56.45%。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 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多角度增加青年教师经验积累的机会, 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具有一定教学机智的行家, 已成为丽水市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据调查, 青年教师教学中亟需提高的是教学研究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 而影响这些能力提高的因素是有效教研机会的缺乏, 这反映了青年教师对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具有迫切的需求。丽水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研制课题组经过研究发现:“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见途径中使用频率最大的是与同伴交流 (57%) , 其次是自我反思 (18%) 与网络咨询 (16%) 。年轻教师认为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教研活动是专家与名师指导课堂教学 (49%) , 其次是同事之间的交流 (32%) 。”因为专家和名师的传授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所以接触机会最多、相互最为了解的同事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异常重要。

要改变目前校本教研效果不佳的现状, 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开展“课堂观察”的听评课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课堂观察”, 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 (如眼、耳等) 以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 直接或间接 (主要是直接) 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开展“课堂观察”的听评课, 青年教师首先要选定观察视角, 并携带问题贯穿整节课。其次, 青年教师要学会选择观察工具或修改观察工具。再次, 青年教师在听课过程中, 要借鉴“课堂观察”策略, 增强听评课的针对性。最后, 青年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增强评课能力。

(一) 选定“课堂观察”视角, 携带问题贯穿课堂

“课堂观察”共分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均有五个视角, 如图1所示。[2]

首先, “课堂观察”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课堂的宏观观察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的类型、教学组织、设备使用、资源开发等方面;微观观察涉及提问次数及人数、每次学生活动时间、表扬学生的次数和方式、课上巡视的路线和关注面、多媒体使用的时间等。青年教师首先应该注重从宏观上把握课堂, 关注授课者是否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落实, 继而才能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逐步推向微观层面。

其次, “课堂观察”的对象范围广, 既包括教师、学生, 也包括环境、资源, 还包括各种要素的融合。如果一次“课堂观察”涉及所有对象, 会让青年教师无所适从。所以在刚开展“课堂观察”时, 可对青年教师提一到两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等他们能有效分析并解决之后, 再逐步向综合性问题推进。

最后, “课堂观察”既有对师生行为的观察, 又有对课堂文化的感受和思考。对于青年教师而言, 有效的课堂活动的组织、规范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最基本的, 而通过“课堂观察”, 青年教师对“看得见”的部分会有较深刻的感受。因此, 青年教师的“课堂观察”要从“看得见”的课堂行为入手, 逐步向“看不见”的课堂文化推进。

(二) 选定“课堂观察”工具,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课堂情境中进行课堂观察, 需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如何选择观察工具?首先, 教师要考虑的因素是观察点, 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活动的类型、教学组织、设备使用、资源开发等。其次要考虑的是观察者自身的特征, 如观察者的视力、反映能力、判断能力、记录能力和记忆能力等。最后要考虑的是观察条件, 如观察“课堂对话的效度”。青年教师除了要有快速记录能力外, 还需备有音像记录设备。若现有的观察工具与所观察的课堂针对性不够, 教师还需在现有观察工具的基础上作适当修改。不管是选择现有的观察工具还是修改观察工具, 教师都必须在听课前做好准备, 尤其是修改观察工具时, 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三) 借鉴“课堂观察”策略, 增强听评课的针对性

“课堂观察”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课前会议阶段、课中观察阶段、课后反思阶段。课前会议阶段主要是听取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这样可以保证青年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参悟其教学设计, 并构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此阶段还要明确观察的主要目的以及每个人的观察任务。课中观察阶段是观察教师根据自身任务运用量表进行观察、记录的过程。观察教师选择的座位、记录的方法都会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在某些课上, 观察教师不应该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 而要适时而动, 变换观察角度, 这样才能对课堂有个客观的认识。除了传统的纸笔记录之外, 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记录课堂, 如拍摄录像。课后反思阶段包括以下内容:听一听开课教师的教后感和学生的学习心得, 整理好课堂观察记录, 通过分析撰写观察报告。青年教师还可结合自己听课前的教学设计, 与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 点评得失, 撰写听课反思。观察报告的撰写要有目的性, 需指向某一现象或课前想要解决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突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写观察体会、观察报告以及听课反思, 可以极大地推动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学校应从制度层面对青年教师的反思活动作具体规定, 如要求他们每学期写一定量的课堂教学反思等。教师内在的自主发展动力和外在的学校制度保障有助于共同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 储备理论, 增强评课能力

特级教师刘可钦曾说:“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每一节课, 目的不是去区分好中差, 而是通过评课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可见评课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就要求评课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 而储备教育教学理论、丰富思想内涵是培养青年教师评课能力的前提。学校应多开展教育教学理论讲座, 或利用备课组这个平台, 形成浓郁的教研氛围, 以打开青年教师的教学思路, 培养他们的学科敏锐性, 让他们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底蕴和内涵更丰富些。同时, 要对青年教师进行恰当引领, 教给他们评课方法, 多提供名师评课案例, 让他们真正明白一堂课评什么、怎么评。

“课堂观察”是一种需要教师合作开展的研究方法, 观察教师之间既要有分工, 又要有合作。它能在改进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 使每一位参与观察的教师都得到发展, 有利于营造学校教研组研修氛围, 凸显校本教研的作用,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江林.基于合作体的课堂观察:教研组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9 (2) .

篇4:基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校本教研活动

教研组是教师群体进行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凸显,探索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细细观察当前教研组工作,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

一是教研意识淡薄。在一些教师的眼中,校本教研活动就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给他们的一项“任务”,甚至视教研活动为“负担”,缺乏开展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指令性、应检式和跟风型的校本教研在学校仍有较大的市场。

二是教研形式单一。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不知道怎么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形式大多是听一堂课,课后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评语,赞扬的多,批评的少,研讨时泛泛而谈,缺少观念的交锋、思维的碰撞。活动是开展了,但对于教师的成长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是教研内容失衡。校本教研活动往往侧重于研究教材教法,轻视教师行为与学情研究;重视知识传授的研究,轻视教学技能与学法指导的研讨;重视活动的开展,轻视经验的总结与资料的积累。

四是教研安排随意。虽然教研组活动能做到时间、地点、人员的固定,在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但是大多数教研组活动的内容安排随意,缺乏计划性和连贯性,经常只是一些事务性工作的布置,考虑形式的多,思考内容的少。

校本教研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激活教学研究,营造互动式对话的氛围,引起教师个体之间的反思与共鸣,帮助教师实现理念的更新、观念的变革、行为的转变。如何使校本教研活动能够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基于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本教研活动无论从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基于课堂的校本教研活动,更是以崭新的面貌、多变的形式,成为新课程持续推进的不竭动力。

(一)课堂观察

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评价课堂教学活动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评价的依据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对这些行为的反应。因此在实施研究课时,要根据观察计划,尽可能准确地记录教师的行为方式与学生的行为反应。由于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相当复杂,需要记录的观察信息是海量的,因此可以根据研究的重点、评价者的经验、研究的具体条件采用适当的记录方式,如采用录音或录像的方法,也可以用一种特制的专门表格,在单位时间里记录下教师的某一种行为及其学生的反应,如每隔90秒钟记录一次教师的行为(讲述、板书、实验等)和学生对教师行为的关注程度等。

课堂观察包括课前观察要素的确定、课堂实时观察与记录、课后分析与评价三个阶段。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和功能分析,课前观察要素的确定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前提基础,为课堂实时观察及课后分析评价提供方向与导向(如表1是基于提问的观察要素及评价标准样表);课堂实时观察与记录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有利保障,为课后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和事实(如表2是基于提问的课堂观察记录样表);课后分析与评价是课堂观察实施效果的有效提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表3是基于提问的课堂观察项目统计样表)。

课堂观察是听评课的一种范式,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进行分析与诊断,主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描述教与学的行为,诊断教学问题;二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中具体的教学问题;三是改变教师日常的课堂研究行为。如有可能,对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跟踪递进式观察,则对其专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中的“课”是指教学内容,“构”是指教学设计。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有两种方式:一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处理、组织课堂教学;二是同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构思、处理、组织课堂教学。我们通常所说的同课异构大多是指第一种。也就是不同的教师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安排,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组合能力以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在“同课异构”中均能得到充分展现。充分比较、学习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是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一条有效而便捷的途径。

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是:组成小组→确定上课课题→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展示和课堂实录→课后研讨→写出教学案例→形成课例。

活动开展前,教研组应确定2名以上的上课教师及一定数量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评委组成活动小组。然后由教研组研讨确定上课课题。上课教师根据课题进行教学分析设计出教案初稿并进行试教。如果时间较充裕,上课老师还可根据试教情况进行教学再设计和再试教直至确定较满意的教学设计(磨课)。活动开展时,先由上课教师集中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评委组织好其他教师听课(可以是其他学科),记下各自的课堂实录。课后研讨是该活动的重要内容。研讨时先由上课教师说课(教学设计、课堂生成、课堂自我感觉等),然后是听课教师点评与探讨,最后由主评教师评课(围绕研训主题,利用观课表等),同时完成评课稿。活动告一段落后,参加这次活动的所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教案、观课表、课堂实录、评课稿以及研讨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结合各自的教学疑难和教学实际写出教学案例。以上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教案、观课表、课堂实录、评课稿、教学案例、头脑风暴等)都由专人负责记录汇编,从而形成一节课的主题研训活动课例。

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能展示教师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另外,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能正视教师之间的差异,积极吸收同行和竞争对手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自己风格与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微格演课

微格演课是在微格教学和说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认识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为理论依据,应用现代视听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行为的及时反馈,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校本教研活动。这里的“微”是微型、片断及小步的意思;“格”是指分类研究教学行为的规律,从而掌握教学技能。人们掌握一种技能是要通过练习才能获得的,教学技能也不例外。

微格演课的过程主要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分别就所承担的内容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模拟真实课堂进行演课→就演课的结果进行讨论评估→二次演课→组合定型。

微格演课是先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子单元,如在化学教学中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内容分解成概念、理论、实验、应用四个子单元,然后根据教研组内的人员数量确定分工,每人可承担一至两项任务。每个成员在进行微格演课时重点考虑自己所承担的部分内容,要细而又细,精而又精。同时还要顾及整体,只不过不必考虑自己所负责内容之外的细节。活动时,教师根据事先设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时间依次进行演课。演课时将自己的同事当做学生进行教学演练,并请学校电教组拍摄成录像,便于教学研讨。演课完毕,听课教师应对执教者的教学发表意见,既提肯定性的意见,也要谈改进性的意见,同时还应结合教学录像边看边评;执教者也可以在大家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谈个人的看法。这样通过争鸣,使大家的认识趋于一致。结束后,执教者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准备进行第二次演课。二次演课既是对评估意见的接受,也是对改进建议的检验。最后进行组合定型:教研组在分解演课之后要将各个步骤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组合在一起,使之最后成为一堂完整的课。组合后的教学模型可以由教师直接移植于真实课堂。

在进行微格演课时要协调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微格演课将一个完整的内容进行分解,参与演课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整体意识,子单元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到整体,使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其他人将要实施的教学步骤能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教学时间不能任意缩短或延长。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教研与原有的教研活动无论在内容、形式以及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教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则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永恒题材,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同课异构、课堂观察、微格演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备受关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展以课堂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学研究活动中“组长讲组员听”或“一人主讲他人倾听”的被动模式。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教师的想法得以展现,个体的才华得以发挥,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取得双重提高,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 校本研究指导[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行涛. 校本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刘良华. 怎样做“校本教研”[J]. 人民教育,2003(5).

[4] 吴良根. 校本教研:新课程持续推进的不竭动力[J]. 教书育人,2008(4).

[5] 王敏勤.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J]. 中国教育学刊,2008(6).

篇5:基于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3-0041-03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成为普通高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与深化的必要手段。我校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一所薄弱高中,近几年以校本研训为抓手,结合高中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学校的持续发展。下面就简单谈谈我校在近几年来组织校本教研活动的一些实践与研究。

初遇校本教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了切实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我校于2008年底结合高中课程改革,开始对校本教研进行探索,当时“校本研究”、“观察量表”、“观察提纲”、“诊断式听课”等等字眼,早已充斥双眼。我们也进行过一些校本研修,但是我们许多老师却很不以为然,认为“教育改革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管他一样不一样。反正不会怎么样”,觉得校本教研难成气候。其实在内心深处,还觉得这种研究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会影响自己的正常教学,但是迫于学校的压力,又不敢完全抗拒,只好敷衍应付,按时参加学校的校本培训;“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听课、评课活动:同时还随便找了个小课题装模作样地进行研究,总之,把自己装扮成了一名积极投身校本教研的教育者。

认识校本教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成为学科教学的研究者,树立学习意识、专业意识、研究意识、开放意识、社会意识,方可成为一名新课改背景下的合格教师。因此,我们把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科研意识,引导教师认识校本教研,确立个人成长目标作为重点,深入开展了校本培训。

首先,我们以张行涛教授的专著《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为培训教材,进行每周一次的集体培训。让全校教师明白:校本教研注重以人为本,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与教师行为。它让研究与教学走到了一起,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取向,是广大教师借助相关教育理论,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它不仅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一种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次,我们进行分层定标、分层培训。我们根据学校教师的年龄特征和综合素质把全校教师分成i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青年教师。侧重于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发展一到两门技能特长,能辅导一个兴趣小组:学习计算机技术,能够熟练制作学科多媒体课件:确定未来教学特色发展方向,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储备。第二层次是中老年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观念的更新,提高教育创新实践能力:总结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开展行动研究,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第三层次是骨干教师。侧重于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牵头申报并承担各级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基本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有比较成熟的教学经验,逐步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过渡发展。

对上述三个层次的教师,分别提出不同的培训目标,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活动。让全体教师都能深切地意识到,校本教研一定会让他们从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校本教研势在必行。

投身校本教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始终认为:磨砺是吾师,实践是径要,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能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理论只有扎根于实践的土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在学校探索校本教研之路中,我们渐渐认识到,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助推器”:同伴互助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催化剂”;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发动机”:课题研究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推进剂”。

专业引领是全员性的集中教研。我们学校比较重视全员参与的集体教研,主要是通过挖掘学校内部的资源,安排业务领导、骨干教师集中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案例、课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班级管理的方法与技巧、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操作等方面,同时还聘请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的老师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听课指导,让他们与我校老师积极互动,使全体教师及时了解教育前沿的信息,拓宽了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有了正确理论的指导,课改理念在教师心中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和内化。

同伴互助是学科教研组内的合作学习。我们学校始终努力把学科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团队的基层组织,始终强调教研组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不同的教学经历、教学感悟、教学过程所产生的不同的思想、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与碰撞,是非常宝贵的。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同伴互助,问题不在于大小,理论不在于深浅;知识领域,不在于宽窄,关键是要抓在“痒处”、揭在“短处”、学在“长处”。同伴老师的一句提醒、一点建议,都可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成为点燃我们灵感的火把。

篇6:基于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

——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校本教研最主要的特点和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校本教研正成为支撑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柱,它是以往的教研活动的继承和发展。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大家也好像都在搞研究,但实际上不少老师不知道怎样去搞校本研究,总认为听听课、评评课就是搞校本研究了。我认为: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聚焦课堂”是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我们力图通过校本教研全面关注课堂学习,提升课堂效率,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的目的。为此,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所谓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投入和产出之比,即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益。

近年来,我们学校围绕课程改革做了许多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感到目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是困我们提高质量的主要原因。在许多课堂中,教师依然习惯于教“教案”,学生依然缺乏自信和热情;重急功近利轻长远发展,学生被动接受且越来越不会独立思考,对课堂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大量宝贵的时间在师生重复、低效的劳动中流失,师生身心疲乏。教师既需要理论学习和指导,更需要针对自身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反思和调整,调动教学智慧和灵感,在实践中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来。

二、问题的分析

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学生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我校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如下: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一节课,到底该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过程学会哪种学习方法,这些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或技巧在小学阶段具有哪些重要作用等等,不少教师心中无底。

2.重结果轻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乏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重、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学生主体参与不够。

3.教师一统课堂、“填鸭式”、一问一答式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

4.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参与方式单调。

5.课堂缺乏有效的唤起手段,很多甚至一大半学生不在状态,缺乏激情。

三、问题的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设想:通过校本学习和校本教研、更新教师对教学理念,找到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并提出几套教学效率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细微见真章

过去,提起教学研究,我们的思想局限在大课题的研究或单一的观摩教学上,实施课改以来,针对校本教研,学校提出“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功即成果”的理念,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的校本教研从小处入手,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改变落后的观念,降低教学研究的重心,真正走向教学实际,务实教学中所遇的细小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新思路,从全新的角度入手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我校要求教师将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细小问题或自己解决起来不能得心应手的问题通过“教学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积月累的记载、交流、研讨,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分层促研究

将教学研究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研究的重心下移到每个年级组、教研组及各位教师的身上,具体分以下四个层次进行。

首先进行个人研修。即认真钻研相关教研书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通过思考教学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借助教学日记、小论文、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案例积累等方式呈现研究的问题、过程及探求到解决的办法,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其次进行小组研讨。这是我校“双轨制”教研活动的第一轨,即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针对教学中遇到的某一问题,及时交流探讨,寻求同伴互助,加强课堂教学之余的相互学习,彼此切磋,集体备课,多人上一课,并随时在教研活动本上记载研讨收获及心得,以及存在并未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促进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共同成长。

再次坚持集体研究。“双轨制”教研活动的另一轨便是分学段,将同科目的教师编在同一学科的教研组,规定时间、地点集中进来进行“学科教研”、可通过“示范课”.“研讨课”.“教学答辩会”.“专题讨论会”。“经验交流”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交流研讨呈现集体研究的收获。使同一学段同一科目的教师协调合作、互相学习、携手前进。

第四进行课题研究。我们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功即成果”的理念,开发小课题进行研究,针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展开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并由教师把教学中呈现的问题提炼成子课题,自由合作,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借助“研究反思”、“阶段小结”、“研究报告”、“问题反馈”、“成果汇报”等方式呈现研究结果。使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发挥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在互动中互利,在创造中成长。

另外,设置相应的课题表,随时记录研究过程及收获、并进行阶段小结,收集整理,装订入档。

三、师傅带徒弟

学校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在校本教研中积极发挥作用,帮助指导新教师,使其尽快适应角色、环境要求。因此,在校本教研中,对教师进行结队:学科带头人—新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意在改变过去教师们各自为阵,孤立

无援,埋头苦干,教师资源无法共享,经验得不到推广的做法,代之以碰到问题大家毫不保留地献计献策,借助团体的力量共同解决,在友好合作中,共同进步,促进每位教师的发展。

调整学校中心教研组成员,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重点工作放在课题攻关上,确实发挥中心教研组的作用。今后在各级部门组织的培训中,首先选派在校本教研中取得成果的青年教师参加,以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让这些教师承担各种形式的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等。

通过校本教研,我校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了明显的收获,使大部分教师得以快速成长,教学水平提高很快,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不断的加大校本教研的工作力度,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篇7:立足高效课堂,提升校本教研

[摘要]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强有力的校本教研为依托。通过集体备课,达成共识,形成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案,体现在高效课堂上;同时课堂上反馈的问题带到集体备课中交流,充实校本教研,使校本教研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实现高效课堂与校本教研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关键词] 高效课堂集体备课核心引领

自2005年起,教研中心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了“集体备课,满分过关”校本教研活动。五年来,我们的教研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自去年规范办学行为以来,我们开展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大讨论,并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目前基本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过,前期的校本教研、高效课堂还是低层次、较肤浅的。集体备课程式化,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有限;课堂上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手段花哨,但不实用;课堂上学生反馈训练时间不足。时至今日,诸多问题困绕着校本教研的深层次推进。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使教研成果更好地体现在高效课堂中?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目前的高效课堂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何做到校本教研与高效课堂联姻,并实现相互促进,有机结合?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平时校本教研的积累,总结经验,反思过程,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嫁接先进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而课堂能否高效,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对于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组织高效课堂时要把握两点:一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月初,我们到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高效课堂模式,感受颇深。他们的高效课堂主要按照“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来落实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课堂结构模式为:(1)师生交流;(2)解读目标;(3)交流准备;(4)展示质疑;(5)达标检测。课堂上教师单向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活动时间不少于25分钟,当堂检测时间不少于5分钟,多媒体展示仅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鼓励学生动脑预习,动手展示,动口交流。实现课堂知识学会、会学、会用。课堂评价主要从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三大方面进行:(1)目标定位是否符合学情特点;(2)小组讨论是否任

务明确,全员参与;(3)能否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推进教学,能否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展示时间,是否留有合理的当堂检测时间。通过这样的课堂评价,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交流、展示,给学生活动的空间,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对照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模式,反思自己,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有迫待解决的三大问题:(1)如何打破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课堂动起来?(2)如何设计有争议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组织合作学习、课堂辩论?(3)如何更新教师理念,引导教师自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驾驭灵动课堂?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要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学会预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提升教师的集体备课质量,扎扎实实地搞好校本教研。具体改进措施有:(1)设计灵活的课堂结构模式,注重学生活动,注重反馈训练,为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提供依据;(2)强化教师集体备课,制订教案、学案、反馈案三案合一的导学案;(3)做实听课、评课活动,强化评课环节,实施专业引领,引导学法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立足高效课堂,提升校本教研。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强有力的校本教研为依托。通过集体备课,达成共识,形成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案,体现在高效课堂上;同时课堂上反馈的问题带到集体备课中交流,充实

校本教研,使校本教研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实现高效课堂与校本教研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审视我们的校本教研,尽管踏踏实实搞了5年,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的集体备课方式还是低层次、较肤浅的。教研形式单一,教研过程程式化,没有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实质中来。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没有落到实处。集体备课没有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质问题。跳不出这个圈子,我们的校本教研就不能走向深入。

因此,在今后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应该重新定位和把握学科中心组的建设方向,实施专业引领,促进教师成长。专业的工作需要进入专业的研究状态。潜心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更多的体现在认真扎实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上。为此,我们应树立“磨课”理念,通过规范教学环节,在集体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法、学法,并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平时的说课要改变原来的“课前说课”为“课前课后说课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反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夯实校本教研。同时集体备课的核心——备课人应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在每个教研团队中应有一到两个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做核心引领。教研中讨论的问题应是课堂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出发点和立意应高屋建瓴,对实际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整合各种资源,服务校本教研。

彼此和乐,才有得力的同伴互助。教研中心各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彼此尊重,精诚团结,坦诚相见,集体备课畅所欲言,听课评课客观评价,个人心得能互相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同伴互助必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校本教研中,同事之间互相帮助,不再封闭自守,相互取长补短,大家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教学心得,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共同研究的氛围。

另外,学校创造条件给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汲取新课程改革中成功的做法为我所用,改进课堂教学。平时的教学中,有效利用互联网了解学科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深度;利用QQ群等网络工具实现在线教研,资源共享。

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校本教研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要素的个人,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回顾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客观审视教研中的每一个得失,才能形成深入持久的反思能力,为校本教研的提升提供动力支撑。相信我们的校本教研会依托高效课堂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新教育》.朱永新.漓江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2、《在传统形式中寻求校本教研的突破》.蒋卫山

立足高效课堂,提升校本教研

逯鹏博

篇8:基于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活动例析

一、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这一名称借鉴了化学学科中的同分异构, 化学上, 同分异构体是一种有相同化学式, 有同样的化学键却有着不同原子排列的化合物。有些同分异构体有相似的性质, 但也有的相差很大。同课异构中的“课”是指教学内容, “构”是指教学设计。一般而言, 同课异构有两种方式:一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处理、组织课堂教学;二是同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构思、处理、组织课堂教学。我们通常所说的同课异构大多是指第一种, 也就是不同的教师选用同一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安排, 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组合能力以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 在“同课异构”中均能得到充分展现。充分比较、学习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 是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一条有效而便捷的途径。

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 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 以便各显风采, 各具特色, 也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素材。这种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不仅对教者, 并且对参与教师群体、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作用。

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是:组成小组→确定上课课题→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展示和课堂实录→课后研讨→写出教学案例→形成课例。

活动开展前, 教研组应确定至少有二位以上的上课教师及一定数量较有教学经验的评委老师组成活动小组。然后由教研组研讨确定上课课题。上课老师根据课题进行教学分析设计出教案初稿并进行试教。如果时间较充裕, 上课老师还可根据试教情况进行教学再设计和再试教直至确定较满意的教学设计 (磨课) 。开展活动时先由上课老师集中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评委老师组织好其他老师进行听课 (可以是其他学科) , 记下各自的课堂实录。课后研讨是该活动的重要内容。研讨时先由上课老师说课 (教学设计、课堂生成、课堂自我感觉等) , 然后是听课老师点评与探讨, 最后由主评老师评课 (围绕研训主题、利用观课表等) , 同时完成评课稿。活动告一段落后, 参加这次活动的所有老师都可以充分利用教案、观课表、课堂实录、评课稿以及研讨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 结合各自的教学疑难和教学实际写出教学案例。以上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教案、观课表、课堂实录、评课稿、教学案例、头脑风暴等) 都由专人负责记录汇编, 从而形成了本节课的主题研训活动课例。

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能展示教师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 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另外,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教师也能正视教师之间的差异, 积极吸收自己同行和竞争对手的优点和长处, 在保持自己风格与特点的同时,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二、课堂观察

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 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课堂观察,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观察, 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中, 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 (如眼、耳等) 以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 直接或间接 (主要是直接) 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评价课堂教学活动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评价的依据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对这些行为的反应。因此在实施研究课时, 要根据观察计划, 尽可能准确地记录教师的行为方式与学生的行为反应。由于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相当复杂, 需要记录的观察信息是海量的, 因此可以根据研究的重点、评价者的经验、研究的具体条件采用适当的记录方式, 如采用录音或录像的方法, 也可以用一种特制的专门表格, 在单位时间里记录下教师的某一种行为及其学生的反应, 如每隔90秒钟记录一次教师的行为 (讲述、板书、实验等) 和学生对教师行为的关注程度等。

课堂观察包括课前观察要素的确定、课堂实时观察与记录、课后分析与评价三个阶段。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和功能分析, 课前观察要素的确定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前提基础, 为课堂实时观察及课后分析评价提供方向与导向;课堂实时观察与记录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有利保障, 为课后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和事实;课后分析与评价是课堂观察实施效果的有效提升,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课堂观察是听评课的一种范式, 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 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进行分析与诊断, 它主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描述教与学的行为, 诊断教学问题, 二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中具体的教学问题, 三是改变教师日常的课堂研究行为。如有可能, 对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跟踪递进式观察, 则对其专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三、微格演课

微格演课是在微格教学和说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以认识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为理论依据, 应用现代视听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行为的及时反馈, 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校本教研活动。这里的“微”是微型、片断及小步的意思。“格”这里是指分类研究教学行为的规律, 从而掌握教学技能。人们掌握一种技能是要通过练习才能获得的, 教学技能也不例外。

微格演课的过程主要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分别就所承担的内容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模拟真实课堂进行演课→就演课的结果进行讨论评估→二次演课→组合定型。

微格演课是先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子单元, 如在化学教学中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 可将内容分解成概念、理论、实验、应用四个子单元, 然后根据教研组内的人员数量确定分工, 每人可承担一至两项任务。每个成员在进行微格演课时重点考虑自己所承担的部分内容, 要细而又细, 精而又精。同时还要顾及整体, 只不过不必考虑自己所负责内容之外的细节。活动时, 教师根据事先设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时间依次进行演课。演课时将自己的同事当作学生进行教学演练, 并请学校电教组拍摄成录像, 便于教学研讨。演课完毕, 老师们应对执教者的教学发表意见。既提肯定性的意见, 也要谈改进性的意见, 同时还应结合教学录像边看边评, 执教者也可以在大家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谈个人的看法。这样通过争鸣, 使大家的认识趋于一致, 结束后, 执教者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并准备进行第二次演课。二次演课既是对评估意见的接受, 也是对改进建议的检验。最后进行组合定型:教研组在分解演课之后要将各个步骤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组合在一起, 使之最后成为一堂完整的课。组合后的教学模型可以由教师直接移植于真实课堂。

在进行微格演课时要协调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微格演课将一个完整的内容进行分解, 参与演课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整体意识, 子单元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到整体, 使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其他人将要实施的教学步骤能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对教学时间不能任意缩短或延长。

上一篇:绵绵情话短信 浪漫温馨下一篇:完美的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