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2024-04-26

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共6篇)

篇1: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研究、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等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同伴互助。以教研组、备课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骨干带一般”;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以教师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将问题入组,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著名的专业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我们身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作用,将他们的新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引进学校、引进学科,促进全体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形成我校独特的专家群体和教师群体。

篇2: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数学科组集体备课要求

2010-09-27 10:27:39 来源: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335次

数学科组集体备课要求

一、组织形式:

(1)每个年级数学老师组成一个备课组,各备课组选举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的老师担任备课组长。备课组长是备课组的组织者和监督者,本组教师都是集体备课组的成员和责任人,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和执行备课任务;(2)采用“以集体备课为主,个性补充为辅”的思路,推行集体备课与个性备课相结合的备课制度。

二、备课要求:

(1)集体备课必须坚持“四定”、“五备”,钻透“五点”,优化“两法”,精选“两题”,达到“五统一”。

①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②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③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④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⑤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⑥五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训练和活动,统一单元测试。

(2)集体备课时,备课组长要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给组员作好分工,确定各单元的中心发言人。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认真听中心发言人的发言,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情,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

(3)集体备课要体现课程理念,突出科学性、创造性:

①学期备课,每位教师在学期开始前,先通览教材,领会教材意图,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弄清本年级、本学期的各单元分别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以及重点、难点,分清主次,划分课时,确定教学进度。在此基础上备课组讨论确定本学期授课计划。

②单元备课,是在每个单元教学进行之前的备课,拟出一个单元的授课计划,目的在于从整体出发,明确每一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突出重点,明确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安排授课时数。

(4)集体备课必须有记录(记录包括说课、评课、课后反思、课件及流程图等),作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考评的重要依据,教师参加集体备课情况作为对教师个人考评的依据。

(5)教师必须把集体备课中研究出的结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6)使用该集体教案的教师,必须补充个性化的设计,不能机械的使用集体教案。

三、教学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使用了集体教案后,都要认真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记录在教案中。

四、基本流程:

集体备课按“个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几个环节进行。(1)主讲人写出主教案

集体备课前主讲人须进行教材内容分析,要从教者、读者、编者的角度作深入的分析;讨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形成供集体备课的教案。(最好能提供电子版,供教师预先研究)(2)讨论补充

全组教师认真领会主备教师的教案设计意图,毫无保留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补充适合本班学情的个性化设计。(3)实施教学

各成员利用集体智慧和个性特征相结合教案实施教学,关注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

(4)课后反思

每位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对该教案的亮点和不足进行认真反思,并在下一次集体讨论时,将反思作为一个专门的内容进行交流。

五、管理措施:

(1)备课组长要加强备课活动的管理,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将记录表交学校教导处,教导处要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检查,并定期总结、评比。

篇3: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1. 校本教研认识的片面性

(1) 等同于一般的教研活动。认为校本教研与以往的教研活动没有什么区别, 于是将学校原有的教研活动改头换面, 稍稍包装一番, 就俨然成了所谓的校本教研。

(2) 等同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的真理、性质和规律, 并取得科学结论的活动。而校本教研是学校教育工作和教学实践工作的研究。由于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就是教育科研, 因此将校本教研定位在学习、反思、科研理论的研究上。

(3) 误认为“一校为本”。认为以校为本的教研, 就是“以校为战”, 完全靠学校自己的力量解决现存的问题。而这种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封闭式教研工作必然导致研究的困境。在本学区内有部分学校规模较小, 同一年级只有四个班, 当课程实施问题深入到学科、深入到年级的时候, 要实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就比较困难了。而一所学校的音、体、美等学科专职教师全校也只有几位, 这些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较多的是与异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 难以与本学科教师实现深层次的探讨。因此, “一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必须打破。

2. 校本教研过程的形式化

(1) 组织形式化。调查显示, 许多教师对于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有需求。80%的教师参与的校本教研主要形式是听课、评课, 66%的教师喜欢的是网络学习, 33%的教师喜欢外出考察学习。虽然教师有意识, 学校也基本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 教师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研讨活动, 但是许多时候因为教师时间上的不统一, 事务上的繁忙, 而影响了交流的时间和深度的保证。因而许多时候校本教研形式只是停留于表面化, 听听讲座, 组内上一堂课, 组员们听课评课, 草草完事。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 纯粹为了教研而教研, 把教研当做展示的窗口、当做作秀的手段, 校本教研显得虚化、形式化。

(2) 条线单一化。校本教研满足于同教研组的交流、满足于本校的教研。有的学科规模较小, 当课程实施问题深入到学科、深入到年级的时候, 要实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就比较困难了。由于受到活动范围、人员等因素的限制, 校本教研工作常常会是同水平的反复、浅层次的徘徊, 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

(3) 研究浅显化。校本教研缺乏有针对性的真实性内容。许多时候校本教研因为只有一个组、一个学科内教师的单兵行动, 停留于就课论课的层面, 选择模式上常常是随意性、盲目性, 缺少有深度的、有广度的、有延续性的、有滚动性的解决真实问题的校本研究, 所以研究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性, 对学校教学实践的改善无直接的推动作用。

3. 校本教研参与的被动性

(1) 专业理想不够高。一部分教师处于一种生存型的职业存在状态, 对于个人专业发展和提高以及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持有一种被动应付的态度。

(2) 自觉意识不够强。大部分教师属于经验型的中老年教师, 对自身的教学经验没有怀疑,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习惯, 也没有过多的热情进行进一步的“轻负高质”的研究学习, 因而对于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参与积极性不高, 且因为教师忙于日常繁重的教学和事务管理, 甚至部分教师将校本教研当做额外的负担, 常听有的教师这样说:“搞教研, 我哪里有时间, 新课都教不完。”还有的教师说:“如果我们这些教书匠也能研出名堂来, 还要那些专家干吗?”

(3) 随波逐流不够真。许多时候的校本教研表现为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的行政化, 于是各组听取行政指令, 随波逐流。例如, 教研的主题没有贯彻“源于实际需求, 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感觉反而是负担, 收效不大, 所以热情不高, 缺乏参与真情;也有不少教师还是只重视完成备课、教学、辅导、改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 所以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习题集就是教学的全部资源, 缺乏研究动力。

二、目标定位的思考

“真实性问题解决”。在校本教研中出现了“任务布置多, 深入研讨少”“问题意识差, 交流对话少”的现状。聚焦课“学生学习的困惑”“学生学习行为的问题”“教材研读中的疑难问题”“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等深入研究, 改变教研现状。

“多维联动式”。通过多维联动区域空间, 多维形式联动平台, 多维视角联动主题, 由以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基于真实性问题解决之下, 使其校本教研有“话”有“题”、有“活”有“动”、“动而不散”。

三、行动策略的实施

策略一:构建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支持体系

要使校本教研顺利进行, 要使教研质量不断上新台阶, 必须有制度鲜明的支持体系, 有新的校本研究制度作保障, 将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积淀下来, 形成制度化、外显化的学校研究制度, 只有这样, 校本教研才能真正地着眼于教师的发展, 着眼于学科教学的质量提升, 着眼于增效减负的有效实施。

1. 形成系统的联动制度

我们所提出的是联动教研, 联动的区域涉及各学科组、兄弟学校, 这种形式必然与各组、各校自身的教研有一定的冲突。因此, 我们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制定一系列的条例, 约束各组在条例范畴内活动, 使研究计划能顺利实施。

(1) 常态调研制度。加强日常教学研究, 以研究教材、教学为主要内容, 以典型课例为基本载体, 以全员参与、行动跟进、全程反思为基本要求, 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 结合“导师引路共同成长”工程, 进行各项研究培训活动, 确保校本教研务实、求真、高效, 保证增效减负工作有成效。

(2) 主题活动制度。校内各组联动式教研:每周定时、定点、定主题、定内容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每月召开一次学科联动校本教研, 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校际联动校本教研, 所有的活动都立足真实性教学问题, “以实践问题为中心, 以具体案例为载体”提炼真实性问题主题, 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 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促进师生发展。

(3) 对话交流互动学习制度。形成组与组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对话制度, 形式多样, 抓住有困惑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 展开大讨论。

(4) 问题累积制度。教师、教研组要关注身边的教学现象, 记载好每天发生的教学真实性小问题, 积累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真实性问题, 利用学科联动时间, 一起讨论解决。

(5) 网络沟通互动制度。学校开设教研组建设栏目, 开辟校本教研活动栏目, 凭借“师师通”工程, 各组上传研讨实际问题的活动过程与成效、网络化资源包、网络化探讨交流, 以更便捷的姿态呈现在大家眼前, 便于展露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达到资源共享。

(6) 绩效管理评价考核制度。制定《校本教研成果考核奖励办法》和《教研组绩效考核办法》, 对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和各组参与的积极性成果, 通过日常调研、绩效考核、组长论坛等项目进行评价考核。

2. 开辟高效的联动阵地

建设配套的联动队伍后, 围绕教学实践中真实性的问题和困惑定期举办主题校本教研论坛活动。凸显四轮联动阵地, 力争通过多形式的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活动, 做好“研本、研教、研学、研测”。

(1) 同科同级联动阵地。由于同年级组的教师面临着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学目标, 面对着相同年龄段思维特点、水平相近的学生, 因此在教与学的研究上其优势独在。所以同年级教师利用这样的优势多进行自由式的交流研讨。

(2) 同科跨级联动阵地。不同年级教师在共同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面对着不同年龄段思维特点、水平各异的学习对象, 课堂教学自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这为教与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3) 异科跨组联动阵地。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共同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不同学科的课堂操作有相通与相融之处。不定时地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 适当进行学科教学互动研究。

(4) 校际联动阵地。根据本校和兄弟学校的教研情况, 针对共同研究的专题, 选择课例或话题, 互送好课, 互动研讨, 资源共享, 实施以校为本, 走出校本的联动教研。

策略二:探索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模式

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的基本操作模式是:

1.主题筛理

罗列出各学科教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困惑, 进行主题的筛理。只有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才能形成稳定、全面和大规模的协作, 有利于整合学校教师的力量。

校本教研选择联动式共同面临的教学问题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共同困惑, 按照针对性和可参与性的原则, 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确定以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一个或数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发的真实问题为研究主题, 确定主题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进行联动攻关。

2.行动策划

分学科建立联动式教研组。各联动组按照主题或进行分工或独立设计再整合。对某一主题进行连续研究, 力求体现“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它可以是大主题下对小主题的深入“剥笋”, 也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

3.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价值在于问题思考的系统性、教育改进行动的持续性以及旨在解决问题的明确目的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驱动下开展此项研究, 以课例研究、主题论坛、对比磨课、竞技评比等形式进行。

4. 后续反思

联动教研活动经过行动研究后, 保持对行动及行动效果的持续反思。因此, 后续的校本教研应该是对校本教研过程中的积累进行反思。学科组专题教研, 分组或分内容进行交流自我研究得失, 撰写过程性反思。

策略三:实施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行动

1.教—研联动——基于案例策划研究的“镜面式”联动教研

联动式教研只有指向预定的研究目标才是有效的, 否则联动过程只是表面形式上的联动。首先寻找联动支点。关注学科大主题, 更关注并进行小主题的深入“剥笋”, 教研案例策划的主题来自于课堂, 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 来自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其次关注点面联动。“点”, 即我们的案例策划, 立足于真实性的问题研究, 我们的校本教研就有了目标;“面”, 即分工合作, 系列教研活动, 关注教研主题的滚动与生成, 以促进真正实效性。

具体行动策略付诸多维式联动。

(1) 师徒镜面式联动教研。学校每学年进行学科师徒结对, 制定了相应的校级以上名师带徒弟考核制度。以师徒结对的途径进行“镜面式”教学实践校本教研活动。基本流程是:

(2) 同课异构式联动教研。“同课异构”课例教研其实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校本研究模式, 合而不同, 是一种同伴互助的行为。在操作理念上其遵循的原则是“课例带动→群体研讨→资源共享→反思提高”, 基本流程是“方案设计→课堂行动→解读评议→修正方案→再次行动”。

(3) 连环跟进式联动教研。有些案例研究着眼于反复研讨后的教学改进。确定主题→研讨设计→实践操作→二度教研→再实践……如此反复和螺旋上升, 引发不同层次的教师深入思考, 造成学科的研究态势, 进行一次、再次的、不断反复的滚动式实践, 以此扩展到面上, 形成连环跟进。

多形式的“镜面式”联动教研, 为我们搭建更多的教学平台, 让各层次的教师参与教、参与研, 所有的活动立足于常态课堂教学, 把教研活动置于真实的教学语言、真实的学习表现、真实的教学情境、真实的课堂基础上, 把教研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全过程, 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 使教学过程成为行动研究的过程, 切实提高专业水平。

2.学—研联动——基于教学热点会谈的“论坛式”联动教研

如果说资源建设是教师合作完成的静态成果, 那么教学论坛、研讨沙龙、组内教师、跨学科组、校际之间、家校之间的联动合作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当校本教研在揭开神秘的面纱, 人人参与后, 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软肋”;当教师都能站上论坛对教学真实性问题提出见解时, 关注教研活动的生成性将会是教师教研智慧的“摇篮”。因而联系教学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热点会谈的“论坛式”联动教研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 自学互学联动·专题探究。专题教学问题论坛前期应有个学习的准备。教师职业已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可持续的学习。要让教师学到有益于成长的东西, 就需要学校积极地为教师营造一个“学习共同体”——构建学习研究共同体。这样, 教师就能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共同提高。因此可立足于自学互学联动平台中进行教学真实性问题的专题探究。自我学习——将探究的视点切入“真实性问题”专题, 每月校本教研核心组下发学科专题学习资料, 鼓励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充电, 并随时记载自己对于一些问题的所思所想。联动探讨——将自我学习储备的资源联动与互动板块, 以组内教师联动、学科组际间联动或校际联动等多区域途径, 搭建的多形式平台定时开展问题交流, 传播学习途径。

(2) 多维空间联动·四方会谈。多维联动式教研的空间可有校内的, 如四方教室、三尺论坛、阳光书屋、办公室自由对话、对角聊吧等。又有校外学习研究共同体, 可选择热点话题, 话题可以来自教师自身的困惑, 可以来自家长的困惑, 如“孩子的学习负担问题”“孩子的学习习惯问题”“孩子的学习信心问题”等, 在组内或组际或校际联动队伍中开展论坛式或沙龙式的联动研讨。同时邀请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加, 以四方会谈的联动模式进行交流。例如“校本教研活动展示主题论坛”, 每学期期初进行“真实性问题解决”的主题创意教研活动观摩展示申报, 既是“教学实践真问题的教研活动案例策划”的展示, 又是通过教研组活动展示, 辐射先进教研组开展研讨活动的做法, 达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论坛可不受空间区域限制, 可邀请跨学科组成员、兄弟学校同科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

3.展—评联动——基于教师能力提升需求的“竞技式”联动教研

基于真实性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是否成功有效, 其最终的判断标准之一是看它是否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在校本教研中为新教师、骨干教师搭建平台, 已有许多的教研基础, 后续的课题实施可进一步适时地“透过实践看问题”立足展—评, 多维式地进行“竞技式”联动教研。

(1) 新秀教学竞技式。由各教研组推荐的青年教师组成“竞技”团队, 给他们搭建飞翔的舞台。此项活动是推动教师学习实践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 与文本联动:执教教师提前一天抽教材, 独立研读教材, 制作课件, 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但其他教师不给予任何帮助。 (2) 听课联动:第二天上课, 同组教研的教师听课。上课结束后的10分钟期间, 听课教师整理自己的听课笔记, 相互交流听课感受。 (3) 二度研讨联动:安排研讨环节, 由评委和即兴抽签的辅评教师之间联动, 互动交流。

(2) 现场说课竞技式。此项活动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独立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 促进教师教材研读、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 以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1) 与文本联动:参赛教师集中抽签后进行独立解读教材, 设计教案。 (2) 说课联动:按抽签的顺序, 分组进行说课。主评委和观众评委给说课教师在评价表上打分, 并给予现场提问, 首次联动。 (3) 二度联动: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赛后交流。说课教师和评委、观众评委二度联动教研, 就说课内容和说课者的亮点和需改进的地方进行专题研讨。

(3) 命题交流竞技式。 (1) 文本联动:每位教师进行自主命制检测题。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按题型分或按照单元分, 每位教师根据分工的项目进行编制检测题。 (2) 区域联动:命题的分析与交流活动。首先每位教师将自己编制的题或试卷在联动组内作交流。主要围绕命制的题所遵循的学科标准, 相关的教材内容、学情、命题形式等进行命题意图的阐述说明。然后组内教师在聆听同伴交流的过程中, 认真思考该命题的所呈现的成功之处或者出现的问题, 分析试题形式与教学实际是否一致, 分析试卷知识与能力是否兼顾, 进行集体分析与点评。 (3) 二度联动:各教研组综合教师编制的试题, 进行整理或整改, 编制成一张综合卷, 在学习阶段期间进行检测。各教研组将检测的情况进行分析, 再次分析思考试卷中各命题的有效性。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平台, 我们所实施的“基于真实性问题解决的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 它以学习和课例实践研讨为平台, 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以问题牵动促进教师在行动中研究, 力求在行动中提炼出适合本校校情的、能常态化地融入师生的教学生活、能切实解决学校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由以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通过多维空间的联动区域、多维形式的联动平台、多维视角的联动主题审视教学现象, 展开有效教研, 使得校本教研显得有“话”有“题”、有“活”有“动”、“动而不散”。

摘要:校本教研是浸润、传递学校文化的有效手段,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更需要校本教研这座桥梁, 搭建围绕学校、教师、学生、教材中真实性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渠道, 有效地反映学校、教师、学生的教学要求, 解决困惑与问题。本文对校本教研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视角下, 校本教研应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 提炼真实性的疑难问题、教学困惑, 走出一个组、一个学科、一个学校的单一条线。在基于真实性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可实施多维空间、多维形式、多维视角的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

篇4:“同课多轮”校本教研形式的探索

一、“同课多轮”的基本内涵

“同课多轮”是基于师本教研的考虑,以教学理论为支撑点,以教师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学研究为着力点,以教学案例为着手点,以教学评论为着意点的一种教研方式。它是教师为了解决相同教学问题,达到相同教学目标,遵循相同教学规律,依据相同的课程标准,针对相同教材课题,相同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现有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采用新的教学构思、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实施途径,追求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状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系列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同伴参与课堂观察,进行比较反思的研究系列活动综合而成的一种教研形式。

“同课多轮”的基础是“同课”。“同课”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一样的,教学目的大体相似,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会“同”。 同课是基础,多轮是发展、是深化。无论怎样的“多轮”,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的。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让教师在“同课多轮”教学研讨活动中,教有所获。

二、“同课多轮”的基本类型

从活动范围上,有校内的“同课多轮”,也有大学区内的“同课多轮”。 同课多轮既可以用于校本研究,也可以用于大学区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

大学区校际“同课多轮”,是体现学校间的教育理念,代表课堂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具有总结性、示范性、推广性和学习性等特点。大学区校际“同课多轮”课观察比较的主要视角是:观察比较授课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等。听课者在比较观察和研讨中,认同创新性,探讨和反思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与实效性,促进听课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修正和提升。对大学区校际“同课多轮”课教研活动,我们重点要精选课题,创造使各种教学理念发生碰撞、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让同课教师展示亮点和特色的条件。要淡化“打擂台”意识,使“同课多轮”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三、“同课多轮”的操作方法

作为一种教研形式,同课多轮既可以用于“同唱一首歌”式的课例研究,也可以用于教师个人的行动研究。其基本的流程可以是确定主题、定课备课、上课观课(第一轮)、说课议课、上课观课(第二轮)、改课议课。

(一)确定主题(课前行动)

每一次“同课多轮”都要有一定的旨意,才能有的放矢,有果可摘。根据教学进度,研究确定一个主题或有着一定示范作用的课题。在平常的“同课多轮”中,可以从三个角度确定主题:从平常教学中颇受大家争议的或者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中寻找主题;依据教改热点,确定主题;根据本校正在研究的课题确定主题。

(二)定课备课(课前行动)

发挥年段教研组团队的力量,作好备课前研讨活动。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如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意图和编排的指导思想等。按新课标要求,学生的思想状况、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及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明确凭借教材要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哪些学科能力和良好习惯,掌握哪些学习方法,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老师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交流自己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把过去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设计教案。主题确定后,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凭借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根据教研组内讨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筛选,开始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想出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预案。这一过程是教师个体独立备课过程。在独立备课中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个体潜能来设计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课。

总体说来,要做到学生情况要明、教学目标要准、教学线索要清、教学资源要精、过程关注要全、学科特色要显。

(三)上课观课(第一轮上课)

先请一位省市骨干教师依据主题,带着课前的预设和方案,为大家上第一轮研讨课,其他教师用心听取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随着课堂的演绎,随时记录课堂上的得与失,便于下一轮自己上课及时跟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课议课(课后行动)

“同课多轮”式的教学研究,大家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听课后请执教老师说课。上完这节课的骨干教师反思自己授课过程中的得与失,引发出教育教学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请参与听课的所有的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学生活动等方面对这两位教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多侧面、深层次进行剖析,挖掘闪光点和不足,进行反思、总结、重建。

(五)上课观课(第二轮上课)

在前期第一轮骨干引路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第二轮上课。同样是这节课,请两位青年教师授课,就是想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能够产生“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一条路,从而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让全体教师踏踏实实地经历了“寻找主题——理解教材——独立设计——集体研讨——比较创新——课堂实践——总结提升”校本教研过程,并在研讨中取得共识,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六)改课提课(议后行动)

通过前两轮课的磨合,执教老师在听取了大家的建议之后,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并把成功与失败的教学片断摘录下来撰写教育后记、教育日志、案例分析,同时结合教师们的评课建议,对自己的教学预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教学预案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四、“同课多轮”的功能作用

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同课多轮”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

为教研补充一种活动方式。“同课多轮”贴近我们教师的教学实际,有利于构筑校本教研新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的内涵。

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同课多轮”来反思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进而达到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能的目的。“同课多轮”有利于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比较来选择更好的授课方式、选择更好的教学素材,提升教学质量。

“同课多轮”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方式,还需要我们在不断地摸索和探究中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东四小学)

篇5:创新教研形式,激活校本教研

摘要: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夏邑县实验中学依托现有资源,创造性地把原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教研三大块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展了“备—研—听—评”的“三合一”的新型教研活动形式。整个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紧扣的,都是扎实的,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根植于教师中间,围绕课堂教学,围绕课标解决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问题,接“地气”。这种形式使各个版块不再割裂开,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个整体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样的校本教研才真正有意义,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这样的活动形式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备课要认真准备,说课要积极参与,讲课要认真听,总结要踏实写。围绕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活动:“名师评选”之“说课大赛”和“优质课大赛”;课标学习及测试;学生“评教”及“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着我校教师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引领着我校教师逐渐成长为“名师”。

正文:

我们先来看一份教研组活动记录——

八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内容:《说“屏”》

活动时间:周一上午

活动地点:三楼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八年级语文组全体成员

责任领导:徐伟利

活动过程:

备课组长说明本次活动内容及程序,开始活动。

第一阶段:说课。

全体老师把各自准备好的《说“屏”》一课的教案交由备课组长检查并签字,然后在徐主任的监督下,抽出两位老师说课。结果高志伟、李朵两位老师幸运当选。

高志伟老师说课(课件展示)。(略)

李朵老师说课(课件展示)。(略)

第二阶段:磨课。

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全体成员就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展开研讨:

胡芝侠:我想重点说一下本课的导入。两位老师分别采用诗歌导入法和欣赏图片激趣导入法都能有效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对我的启发很大,尤其是高老师的欣赏图片既直观又有趣,我想加以借用。

刘青:我认为本课已有了前面几课说明文的学习,不必把说明文的几个方面都在本文中加以展现,可以加以取舍。我在设计本课时便是重点抓了语言,尤其是第一段的语言,很能体现科学小品文的特征,我把这个作为了一个教学重点。

张志明: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这样安排,但如果基础不太好的话,还是应该点一点的,像文中的分类别,做引用都很典型。同时,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所以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应作为一个教学重点,高老师这一点设计的比较好!

胡艳秋:文中引用的这几句古诗词是一个重点吧,课后练习设计中有这个内容。但对于它们的意思,学生不大能懂的,要讲一讲吧,像李老师课件中设计的那样,做一个小的知识点的补充,我认为很有必要。

…………

研讨后,各位老师对备课进行修改和补充。然后在徐主任的监督下,进行第二次的抽签以确定接下来讲课的老师。刘青老师光荣当选。

第三阶段:听课。

根据磨课所达成的共识,刘青老师在八(14)班做课。八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以检验磨课成果的具体落实情况和发现尚存在的问题。

刘青老师讲课。(略)

第四阶段:评课。

听课结束后,全体老师进行了简短的评课:

高志伟:较好地落实了本课预设的重难点,教材处理得当,特别是对本文语言的赏析比较细腻,较好的做到了“一课一得”。如果对《桥之美》的拓展能进行完就更好了。

徐伟利:如果选取《桥之美》中的一段进行拓展阅读,这样就比较容易操作了。胡芝侠:学生活动比较积极,小组合作运用的很成功。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备课组长进行小结,并撰写活动记录上交。活动结束。

这份记录所展现的就是我校正在进行的“备—研—听—评”一体化创新教研形式。它是我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新型教研形式,是我校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成立于2010年7月,教师大多来自农村,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教师之间水平差异也较大,可以说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提出“打造名师队伍,创办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教研作风。力争通过校本教研减小教师之间差距,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培养一批市县级名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在教研活动中有机整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教研三大块,创造性地开展了“备—研—听—评”的“三合一”的新型教研活动形式。关注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以立体多元的教学实践场景和多彩平台,让校本教研文化无声地流动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教师的教学心灵和智慧。下面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创新教研形式 着眼教师发展

校本教研的生命在于它的实效性。因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取得长足进步,这是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良好的运作形式,健全的管理能够很好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师教学方式,使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我们“备—研—听—评”的教研活动如下:

1.备: 教研活动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各学科组长提前一周布置集体备课的内容,各位教师在课外精心准备自己的教案。

教案通常又叫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的一种具体设计。但是过去写教案往往成了很多教师不堪承受的重负,写教案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有些教案还是上完课之后补写,根本没有实用性,更谈不上备出精品教案。杜威说“在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最重要的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老师也同样希望得到领导的重视和同事的认可。因此我校规定在教研活动时组长要检查教案并签字,再抽签确定说课教师。为了能使自己在教研活动时能有好的表现,教师都是认真准备教案,甚至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备课。教案形成过程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把握课标、了解学生,不仅仅要求解决“教什么”还要解决“为什么教”和“怎样教”的问题,这就逼着教师做更深的思考。这样的教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背课”,代表着教师最高的水平,这一过程本身对教师就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2.研: 各学科组每周集中教研活动时,第一二节课进行集体备课,本组全体教师都要把准备好的教案带到活动办公室,组长和分包领导签字确认。组长先领着学习本部分课程标准,然后再抽签确定2—3名教师进行说课,说课后其他教师进行补充、点评、提建议,即“磨课”。

教研活动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更不是为了走形式,教研活动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使其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研活动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而改革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师自身的教法能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已经成为当前改革课堂教学,开展教研活动的主题;我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设计,进行落实课标的有益探索,进行有助于教师整体水平提升的“磨课”活动。可能有的人会看不上眼说这样做太过于肤浅,不够深入。但作为刚刚起步的我们学校来说,落实好每一节课,把每一节课都备成精品课,这一件事做好做细做实就已经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围绕这一条主线磨课时会有课标的解读,会有课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等更高层次教研的落实。由于事先每位教师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抽到讲课的签,在活动的时候都很认真,参与也很积极。在活动时遇到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有助于问题的明朗,促进了每位教师水平的提高。很多时候教师的争论也是各不相让,谁来仲裁呢?我们就搬出“课程标准”这位法官来评判。直到每位教师对这一节课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去落实学习目标都了然于胸。当然可能也有一部分教师心存疑虑,如果有时间就接着讨论,没有时间就当作下一次活动要重点讨论的问题留下思考。可能有的人认为你们讨论的太没有价值了,都是一些小问题,我们认为在还不能解决大问题的时候解决小问题,日积月累也是一种进步。

3.听: 说课结束后,在分包领导的监督下进行第二次抽签确定一名讲课教师讲课,其他教师第三节听课。

陈大伟先生把“听课”称之为“观课”,他强调以观课议课的方式来讨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以观课议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讨论,解决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问题,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他指出观课要对教师“教”的行为进行观察。要认真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在听课的时候,由于每位教师都参与了本节课的设计,他们想看到的是自己的设想在课堂上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还能不能进行更好的改进;我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看别人是怎样处理的对我有什么启发;我的课堂还能进行哪些改进等等。每位教师都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听课,并且各人的问题可能并不相同,看课堂的观察点并不同,难道不是很好地落实了陈大伟先生的“观课”了吗?

4.评: 听课结束后,各组先由讲课教师谈谈教学反思,其他教师进行评课,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总结本次活动成果,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措施,形成一份书面材料上交教务处。

有人开出了教师成长的方法就是写教育随笔。成为专家固然是我们的追求,但专家毕竟只是少数,我们强调的是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在公开课后要求老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教学反思也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主动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即“学会教学”,鼓励教师要多问“为什么”。各位教师根据听课情况多提问题,多提看法,重点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学科组长根据大家的发言及时总结并提出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留给大家思考。活动结束,组长要把本次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写入“活动总结”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再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发到各个组进行校本课题研究。

这种活动形式,时间上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一周至少四节课,甚至还要把活动的时间拓展到课外、休息日;内容上紧紧围绕课堂做文章,大到课标的研究,课堂学习目标的落实,小到课堂微观问题的呈现、分析研究,可以说包罗很多,没有假、大、空,都是真实的具体的问题;从参与度上,这样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备课要认真准备,说课要积极参与,讲课要认真听,总结要踏实写。整个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紧扣的,都是扎实的,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根植于教师中间,围绕课堂教学,解决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问题,接“地气”。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很好地整合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教研”三大块,使各个版块不再割裂开,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个整体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样的校本教研才真正有意义,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这项活动的优点可以概括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研讨改进教学方法、课堂实践检验效果、反思总结提高水平、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二、完善规章制度 护航教育教研

领导的重视是活动开展好的保障,我校除领导组成员分包学科组并全程参与活动外,还针对学校实际,实施校长室、教务处、年级组和学科组的网络化管理。管理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校长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负总责,学科组负责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活动,教务处指导并管理教研组的常规教研活动,分管年级领导组织并全程参与管理。

学校制定有《校本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和《教研活动考评细则》等相关制度,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保驾护航。制度确立了活动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指出了教师是学校教学研究的主体,强化了教师活动的责任意识;指出了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制度对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一提前”,学科组长务必提前安排好备课讲课的内容。

2.“两抽签”:说课顺序要抽签;讲课人员要抽签。并有领导组成员监督落实。

3、“三不准”:不准走过场或唱独角戏;不准迟到早退无故缺席;不准无教案参加活动。

4、“四统一”:统一思想、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内容。

三、立足校本教研 推动纵深发展

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进行,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活动成败的关键。为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为巩固教研活动的成果,我们开展了“首届名师”评选一系列的活动:第一学期召开了全体教师参与的“说课大赛”;第二学期举行了“优质课大赛”。两次活动都对获奖教师进行了隆重的表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引导更多的教师钻研课标,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有高度,少走弯路,我们开展了“课标知识大赛”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课标的学习。为了让教师在活动时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体现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全体学生中间进行了“评教活动”和“我最尊敬的教师”的评选。许多教师都是流着泪到前台接受自己学生的颁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立足学校实际,以追求实效为目标,坚持在实践中探求,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让我们的特色教研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夏邑县实验中学

篇6:解析校本教研的八种活动形式

新课改带给每位教师的重要礼物就是“校本教研”。如同一袋大米,有的人会把他当成每天的口粮满足每天的食欲;有的人会将它作为资本,拿它来换钱换物;也有的将其背在背上,成为沉重的负担。

当然很多老师是将其作为一种国家和政府珍贵的馈赠,拿来满足每天的饥饿需求。将米面用作为食物,不是随意的水煮,而是需要讲求烹调技艺和方法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列举八种最基本的形式。

一、教育教学故事

【活动解析】教育教学故事,就是由教师写有关自己教育教学的事例和感想。这类教育教学事例,可以是一次有意义的谈话、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设计、一堂有意义的课,或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教学活动„„讲述教育教学故事是一种非常富有活力的校本教研形式,它对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积累都可以和大家讲故事。在讲教育教学故事的过程中,教师阐述着自己对教育理解,叙述着自己对新理念的感悟。其中所展现的教育智慧、课堂艺术、教育案例和对实践中遗憾之处的反思,往往能在教师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自己成长故事也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华南师大的刘良华教授的《教育故事》就是很好的典范。他的成长故事引人入胜,其中也包含很多教育内涵,很值得深思。

【可执行度】★★★ 在学校中开展这样的活动也是可行的,但响应的人可能不会很多。老教师这方面的故事很多,也很能引起年轻教师的兴趣,激发大家思考。但是,不是每位老教师都愿意去写、去说。

【形式与建议】 学校可以在教师中开展“教育教学故事会”,每年开展一次,进行表彰奖励,也可以将故事汇编结集,优秀的推荐到专业报刊发表。

二、教学反思

【活动解析】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认识所进行的分析。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可执行度】 ★★★☆ 教学反思是这些年来一直进行的一项校本教研活动,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于这种研究,因而推行起来比较轻松。可是,因为习以为常,缺少新意,所以很多老师对此热情度可能不高。除非感触很深的内容,一般的反思都是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形式与建议】在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中,学校可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要求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反思交流活动,学校每学期将教学反思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册,供教师们学习和交流。对反思热情高、效果好的教师学校可以进行较大力度的表彰奖励。

三、临堂会诊

【活动解析】临堂诊断,就是学校或教研部门成立专业指导小组,有小组成员听需要帮扶教师的课,然后由听课者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分析“病因”,开出“处方”,帮助被听课者提高教学能力。

【可执行度】★★★★☆ 这种研究形式一般用年轻教师的帮扶上。年轻教师工作经验不足,有积极上进,需要有经验的老师或专家帮助,以求快速提升自我。“指导组”成员有经验、有理论、有能力、有水平,往往能很快找到年轻老师教学的“病症”,对症下药,时间短、见效快,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活动那个牵涉的教师人数不多,所占时间也比较少,效果又好,因而可执行度很高。

【形式与建议】在开展临堂诊断活动时,学校要成立专业指导小组,对教学质量偏低的教师进行指导。在听取授课教师的汇报课或研讨课后,专业指导小组要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甚至于可以就同样的课进行二次、三次跟踪会诊,效果会更好一些。

四、课例研讨

【活动分析】 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其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交流教学设想意图与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课的评议等。课例教学为研讨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听课老师来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采用课例研讨,一般采用“合作上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多轮跟进”等多种方式。

【可执行度】★★★★★ 课例研讨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一种研究形式,因为提供课例,大家在研讨时有抓手,不会流于形式。在研讨过程中,可以就课例的设计、目标、过程、板书,教师的语言、评价等各个内容展开讨论,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对比。有的课例还提供几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可供研讨的内容很多。

【形式与建议】课例研讨的形式很多,主要包括:

1、集体备课,“一人多轮跟进”。由教研组组织教师集思广益,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共同制定出有代表性的教案,然后由一位教师代表上课、评课。这位教师再根据大家的听课后的建议进行重新备课、上课。其操作流程为:确定课例主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献课者——献课者授课,教师集体听课——献课者反思,其他教师评课——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献课者再次授课。如此反复,直至形成指导性教学方案。这样的形式可以进行多次,称之为“多轮跟进”。这种形式有助于一位教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快速成长。

2、集体备课,“多人多轮跟进”。以教研组为单位,经过反复交流与评议,在教研组形成有共识、有个性的教学方案。然后,由一位教师上课。接着由另一位教师在前一位教师作课和评议的基础上再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其操作流程为:教研组集体听某位教师授课——做课者反思,其他教师评课——另一位教师再次授课,其他教师再听课——做课者反思,其他教师再评课。如此循环,直至每位教师授完同一内容。这种教研模式有助于教师尽快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反思,改进教学。

除此而外,还可以在教研组内开展“接力棒”式的课例研讨。具体为: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第一位教师上第一课时,第二位教师是那个第二课时,然后进行研讨。

五、专题(问题)研讨

【活动解析】专题研讨,就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形成专题,进行研究。就是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教师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具体问题,开展持续性的主题研究。因为这种研讨和教学问题紧密相连,所以我们也可称之为问题研讨,如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如何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等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形成专题来加以研究。

【可执行度】★★★☆ 就具体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聚焦式研讨,这是目前不少学校教研活动的一大亮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问题,有些问题还是大家所共有的问题。比如学生作业拖拉,上课说话等。

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因为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就通过教研组来集体探讨问题解决的途径。集思广益、人多点子多,往往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形式,比较能形成教育教学研究的氛围和习惯,对学校研究文化的形成很有好处。但是,很多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有问题往往选择听之任之的办法。实在没办法解决,就找学校解决,或者自己“深入虎穴”、摸石头过河。再加上大家都感到教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不大喜欢抽出时间来共同研究问题,不相信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所以实施起来难度还是有的,不过要是形成制度和习惯,也许会好得多。

【形式与建议】开展专题(问题)研讨活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教研组内的每位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整理出来,填入“问题记录表”,问题记录表由学校自行设计,要记录发现这个问题时“我经历的教学现象”,“我的分析思考”、“我存在的困惑”等。提供给教研组。这些问题应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包括日常学习、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试卷讲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教研组将教师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经过充分商讨,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筛选问题、拟定所要研讨的专题供教师集体研讨。

(3)教研组长阐明本次活动要研究的问题。(4)问题的提出者讲述问题的提出背景,问题的意义,自己的研究情况等。(5)由教研组成员发言。每位教师谈自己的研究过程及结果。这一过程要使每位教师充分发言、交流,每个成员的智慧得到充分体现。

(6)教研组成员对各位教师的发言进行研讨,并达成被初步共识。(7)教研组成员将初步共识和教学设想写成问题解决初步方案。(8)以课例为载体,安排教师做研讨。(9)做课者进行自我反思。

(10)由教研组集体评课,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将研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作为下次专题研讨的子问题。

对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实施系列跟进研究。跟进研究需在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每位成员研究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对一次不能解决的较大的问题,确定为“系列专题研讨”。

六、示范观摩

示范观摩,就是先由优秀教师做观摩课,然后由同学科教师进行分析研讨,反思交流。开展这项活动,可以在教师中起到经验共享、以点带面的作用。经常开展活动能对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带来好处。

【可执行度】★★★★★ 一般来说,只要时间允许、路程不远,老师们还是愿意去听听课的,特别是优秀老师的优质课,往往能吸引很多老师观摩。教学是一门艺术,听一节好课就是在享受一次旅行。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指导作用的课,更能吸引老师观摩。所以,示范观摩课研究很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在研讨过程中,大家比较喜欢听别人说,而自己往往保持沉默,有时甚至于出现没人发言的现象。也有的教师听完课以后借口学校还有课,要回去上课为由“逃之夭夭”,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听课而不听评课,这是教师参加研讨的一大忌。经常参加观摩研讨,经常发言,教研能力自然上升。

【形式与建议】组织者应在活动之前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教师知道活动时间、地点、主题以及参加人员等。必要时,要求参加人员事先自己备备课,已备研讨时,做些比较、心中有数。主持人应要求与会老师参加观摩课后的研讨活动,做到有始有终。示范观摩活动,一般按照如下操作流程进行,即:优秀教师做课——做课教师谈教学设计与反思——同科教师围绕课例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意见,优化设计——经验共享,推广成果。

七、视频会诊

视频会诊,就是先将教师的教学过程摄录下来,然后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在教研组内回放录像,微格分析,专题研讨。该教研形式的优点是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和便利性。所谓真实性,是指摄录材料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真实记录。所谓开放性,是指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包括校外人员都可以成为会诊者。所谓便利性,是指会诊者可以随时暂停和回放某个摄像画面,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反复分析。

【可执行度】★★★ 教师对自己教学时什么样子往往抱有好奇心。有的教师当老师一辈子,竟然不知道自己在讲台上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所以,给教师的课堂录像,是不少教师可能会怦然心动的主意。不过考虑到录像的永恒性,不少老师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是不愿贸然进行的,也有老师可能选择“不愿意”。所以,给教师录像,特别是第一次录像一定要提早告知,让其做好准备。此外,虽然这种研究形式有很多有点,但是执行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主要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要有摄像机。还要有专门摄像的教师。一般情况下,会拍照片的教师不少,会摄像的教师并不多。还有就是摄完像以后还有进行后期工作:将内容导进电脑,编辑制作、刻录光盘等,这些都要求比较专业。其中导入电脑还要有硬件支持,就是电脑要有压缩卡等硬件。

【形式与建议】组织者首先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按照组织上课——后期制作——授课教师反思——视频会诊——总结形成新的教案的形式开展。

八、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所采用的载体有:博客、论坛、专业网站、QQ、留言板、电子邮件等。与传统的教研形式相比,网络教研有不少优势:

(1)不受时间和人数的限制。

(2)信息容量大,交流范围广。网上交流不受年级组和学科组的限制,所有教师都可以发表意见,连校外教师和专家也可以点评。

(3)氛围轻松,发言顾虑少。在网上交流,教师减少了面对面交谈时的心理压力,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比较轻松地发表自己看法,并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

【可执行度】★★★ 网络教研虽然很普遍,但受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参与面并不是很大。比如学校没有自己的网络、办公室里没有电脑,学校领导不大重视网络建设,热情不够等都会影响到教师参与的热情。但,由于参与网络研讨简单直接,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可以参与,所以一旦教师参与进去轻易不会退出。因此随着条件的改善,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知识意识的更新,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的,特别是年轻教师。【形式与建议】为推动网络教研,学校可以专门为教师建立网络教研平台,鼓励各科骨干在平台创建网络教研室,引领教师在线研讨和共享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聊天”式交流。聊天式的交流,是最轻松的,在彼此的对话中进行交流。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了自己的QQ群或聊天室,甚至邀请名师加盟,让老师们和名师面对面进行聊天。如“新思考网”(网址:http:///)被称为“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网站定期组织研讨一个专题,如最近的专题:“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做回他自己”“诚信教育不可丢”“怎样让孩子主动学习?”等都吸引很多老师参加。

本人就参加过上海的著名特级教师徐鹄的群,加入群并参与交流的老师很多。在群里有专门负责主持的老师,如何聊天,群里也制订了相应的制度,每一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聊话题以外的问题。在群成员中,有教学一线的名师,也有研究中小学教育的专家。有老师说:能加入到群里来,即使不说话,能“听”大家的发言,对于想成长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收获。

在聊天式交流中,你也可以发出邀请某位老师就一些问题与你“单独”交谈。在聊天中,对那些充满智慧的发言,还会得到大家的表扬,极大的激发交流的兴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聊天式的交流,还有一大好处,就是所有内容都会被随时贴在公共空间里,供大家再学习,再讨论。

(2)“帖子”式交流。现在很多网站都设置了教育版块。如教育在线、成长在线、基础教育论坛等多家专业论坛。每天,这些论坛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都在论坛上忙着翻帖、读帖、回帖。凡是读到精彩之处,读到质疑之处,都会跟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文字,要么是鼓励的言语,要么是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想学习的老师而言,这就是在培训,在拓展视野,在和别人思维的火花碰撞,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上一篇:大足县龙水司法所2012年度司法所工作计划下一篇:广轻暑期打工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