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

2024-05-24

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共8篇)

篇1: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个人学习计划

白沙小学:王世超

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进,特别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了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化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主题,又是教师履行专业责任,提升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就要求学校认真开展校本教研,要求每一个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究,在校本教研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为了满足广大中小学校和中小教师开展校本教研之需而作的,其立意鲜明、结构严谨、文笔流畅、突出实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习这一本书,现将个人学习计划制订如下:

一、学习内容

《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章校本教研概述、第二章校本教研的形式

二、学习目标

1、理解“校本教研”的产生、内涵、意义,知道校本教研的主体和对象及校本教研的原则。

2、掌握校本研究的形式,理解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的内涵。

3、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

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4、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向电脑能手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三、学习措施

1、按时参加集体组织的培训。

2、以自学为主,认真完成所有作业。

3、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创新。

4、注重自察自省。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要多请教、多提问。多参与集体的学习与讨论,做好案例分析,及时归纳,及时总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5、认真学习,做好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笔记,多写心得体会,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参与教研活动可以让我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在教研的天地中,我能清楚的看到别人的教学风采,能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寻找不足,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求自己积极的参与教研活动,不断向别人学习、取经,并积极参加我校定期的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以解决自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培养成具有高尚师德,业务力强,具有高素质教育能力水平的人民教师。

篇2: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核心,而校本教研正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双重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和平里第四小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始终将“狠抓课堂教学主渠道,高奏教育质量主旋律”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和发展重要目标。他们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助力”的指导思想,以“关注前沿理念,立足教学实践,落实每一个细节”为实施原则,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组织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展开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赢得了社会的关注。

一、在反思中准确把握校本教研的内涵

和平里四小有着一支专业的教研队伍,由校长、教学中层干部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进行调研,一起反思教研中遇到的困惑。比如:教师之间交流机会较少,个人理解过多;对常规教学现象反思研究较少,经验型论文过多;针对学生学法研究较少,注重教师教法研究过多;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虑较少,注重于职业技巧过多。

通过反思和学习,学校重点解决:一是校本教研的具体定义,二是怎样有效地进行校本教研。利用每周的理论学习和教研组活动时间,进行全员培训,组织骨干教师赴外地考察学习,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了认识,还为教师提供了各种相关书刊和教学光盘。通过再学习,使教师理解了校本教研的内涵:将本学校作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以教师研究为主要力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教师反思活动的基础上,以教师自主发展为动力;是师师之间、师校之间的合作及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二、强化培训,坚持“三个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集体教研,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专业引领”是和平里四小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学校本着“从问题入手,从实际需求出发,专业引领,注重实效”的教研思路,积极地为教师搭建起有效地引领平台。

专家引领学校领导集体利用专家下校指导的机会,组织教师听取专家讲座,聘请专家做顾问。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学习,及时向专家请教,面对面的交流,拓宽视野,深化认识。深入开展走近名师课堂,领略名师风采活动:看名师授课录像,听名师学术报告,研究教学特色,感悟成长历程。通过走近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语文特级教师卢晓玲,使教师体会到只有经过精心预设,才能给更好的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

干部引领多年以来,学校教学干部一直不离开教学科研第一线,始终站在本学科教学前沿,积极主动地抓热点问题,引导教师理论上深入浅出,方法上利于实操。校教学干部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为学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生之间情意互动,感情因素促进提高认知效率》等为题做专题讲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位教师在业务学习札记中这样写道:“不知不觉中,我们在成长,我们在厚积薄发,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我们在课堂上所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我们这座藏在水下的冰山必须厚重,才能薄发!”教学干部还特别注重强化服务意识,亲自上公开课、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活动,切实地掌握

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教师抛砖引玉。

骨干教师引领和平里四小充分发挥了市、区、校级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的作用,让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如:骨干教师围绕新课程说案例,讲论文。开展“名师工程”的“三个一”活动——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做一次专题讲座、组织一次学科教学研讨,达到了教学骨干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通过专业引领平台,使学校各个层面的教师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掌握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看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前途;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以继承和发扬名优教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教学风格和特长为目标,逐渐由“经验—技术型”向“实践—反思型”转变;骨干级教师,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由“反思型”向“学科专家型”的角色转变。

三、创新教研模式,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台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形成教与学的氛围,才能形成集体创新的力量。为此,和平里四小加强了教研组的建设,以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数字教研、反思教研、课例教研、以题促研为载体,营造了校本教研的校园文化氛围。

1.数字教研——和平里四小实施的是以软件建设为先导,统筹规划,硬件建设,分步实施,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成员参与的校本教研。培训人才,创建贴近课堂教学,开发出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网上教学资源信息库。倡导实现“团队互助,资源共享”。学校分步实施的“电子备课”,由部分教学骨干拓展到部分年级、学科,乃至全校每一位教师,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体知识构建的教学设计。目前,学校资源库中存储了各类教学软件;新课标优秀课件集锦、音频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四小教师近千节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电子备课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在教师之间共享,让每一位教师备课时都能高起点,并通过一次次的复备,教学设计得到完善,形成了教学合力,使每位教师的备课质量螺旋式上升,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2.反思教研——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开展的反思型教研活动是以自我反思为基础,在教学研究群体中共同合作探讨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以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为基本形式。进行教学前反思,目的是使教师的教学具有前瞻性,使教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进行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样使得教学行为具有自控性,促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后反思,很多老师自觉地带录音机进课堂。逐渐地使自我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除此以外,学校还大力提倡教师在阅读后反思,在教育实践中的每个环节反思,并且提倡教师做“听课反思”、“个人成长反思”的教育教学札记,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尽快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教师将个人反思与群体反思融合起来,在互补共生中进步,在合作互动中成长。

3.课例教研——新课程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应当既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案例研究无疑成为老师们介入新课程研究的最佳途径。四小开展的案例教研是教师们将自己随

机记录的、发生在教学中的真实事例,在教研组内讲述并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提炼教育教学观点。教师做到“三会”:学会积累,养成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的习惯;学会发现,善于从平凡小事中发现有价值的事例加以研究;学会写作,叙述的情节要形象生动,反思能够画龙点睛。案例教研以“同课异构”和“一课同上”为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指的是一人在不同班级几次上同一教学内容,目的是在深入反思的基础上逐步深入理解教材,深化研究,使得预设教案更加关注学生需求,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一课同上”指的是教研活动时,全组老师针对一个教学内容集体备课,多维理解教材,设计出基本教学思路,然后每位教师再针对不同学生需求,精心预设。上课时把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课后教师自发地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课例对比,整理教师们的不同认识,再次复备,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作为资源纳入学校资源库。几年来,教师们积累了大量案例,反映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如师生探究知识的曲折过程,师生情感交流中的感人故事,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日记等。

4.以题促研——开展课题研究,“以题促研”是四小多年来的教研形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学校大胆实施了课程调整,进行了教改实验:在“八五”期间,学校的胡明亮老师以“漫画进课堂,让美育之花盛开”为课题进行了教改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九五”期间,学校以“遵循儿童心理认知规律,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为课题进行了作文教学的教改实验,探索出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作文教学内容和作文教学模式;在“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健全人格”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工作;参加了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的实验研究;数学学科参加了区级重点课题“基础与创新”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做到了教师们人人有科研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了一个科类较为齐全、老中青梯队化、覆盖面广的课题研究网络。

2005年9月,和平里四小由一批师德高、业务强、有研究能力的市、区校级骨干教师组成了“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其中包括“数学学科、语文学科、科任学科”和“班主任工作室”。学校搭设这个平台的目的是使市、区级骨干教师在不断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同时带动一批热爱教育教学事业、有发展潜力、肯钻研肯吃苦的新人共同发展,从而培养出四小的新一代教科研骨干力量。工作室首先从“还”字做起,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提出还学生以主动学习的“时间”,还学生以“空间”,还学生以提问权、评议权。再从“多向互动,自主探究”做起,要求教师(1)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形成“弹性化”方案;(2)上课时学会倾听学生发言,适时引导,提高驾驭能力;

(3)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本学期学校又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提出了学科校本研究课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教师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反思、在交流中启迪、在评价中升华,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建章立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制度是工作的保障”。为了使校本教研能够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平里四小建立了校本教研制度。1.建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组”的管理体系。确立了由校本教研领导组、教学处、教研组、教师组成的的“四级”管理制度;由孙笑秋校长亲自挂帅管理此项工作,全面参与学校各项教科研活动。2.搭设平台,确保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为使校本教研快速发展,学校创设条件,积极地开展了系列活动。如每学期都进行全校性教研组赛课、优秀论文评选;

召开一次校本教研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等。这样,既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又确保了教科研的开展。3.细化教研制度,规范校本教研活动。学校建立了领导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制度。要求领导组成员有针对性地听课,及时反馈、做出评价;健全教学处教研制度,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建立校本教研表彰激励制度,激励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做好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建立教师的资料资源库。

篇3:生态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

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逻辑意义上, “生态校本教研”就是教研工作的外环境 (学校的其他工作) 与内环境 (教研本身诸要素) 之间以及内环境各要素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合规律的、相互支持、互促互进的和谐关系。

在这种生态中, 一方面, 校本教研工作已经完全融入了学校整个工作系统中, 它不是强加给学校的一种额外负担, 而成为了学校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项工作一旦缺失、失范或异化将会直接导致学校系统功能的弱化, 同时学校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会自觉提供给校本教研工作足够的支持和呼应。另一方面学校教研工作系统内部已经生成了必需的各种要素, 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合理的体制架构, 健全的制度设计, 灵活的机制创新, 丰富的平台载体, 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等。

二.构建生态校本教研的策略

(一) 制度体系——提供保障

校本教研需要相关的制度来作保障, 确保校本教研的实施和管理规范化。应具体包括:1、理论学习制度。引导教师学习最新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 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2、对话交流制度。定期邀请校外教育机构、教科研所、本地或外地的优秀教师就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 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3、课题研究制度。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 深入探讨, 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二) 运行体系——贯彻落实

1. 建立管理机构。

健全的组织机构、科学的管理模式为校本教研的开展提供组织上的强力支撑。建立“校长室——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管理机构, 明确职责, 畅通渠道, 责任到人。

2. 搭建平台

要让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就需要搭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平台:

(1) 学习平台。现代社会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速度快,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这里的学习包括指点迷津的集体学习、汲取精华的自研自修、取真经的外出学习和聘请专家或学者来校作报告或业务指导的专业引领, 等。 (2) 交流平台。你有一种智慧, 我有一种智慧, 相互交流后, 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各有收获。所以, 学校要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既可以是同一教研组内的学术交流, 也可就一个或几个专题组织教师的课改沙龙, 还可以是网络互动研讨。 (3) 实践平台。教师所学的理论验证于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发展锻炼于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思想提升于教学实践, 所以,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

3. 选择模式

要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教师专业得到持续发展, 除了有学习、交流和实践平台外, 重要的还要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教研模式。如自修反思式, 学术沙龙式, 案例透析式, 课题牵动式等。

(三) 评价体系——内力保证

校本教研的评价应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 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期望, 注重管理者和教师的平等对话, 注重教师的积极参与。

篇4: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

一、破除原有校本教研的固有形式,寻找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口

校本教研的根本是把它变成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要想让教师们自觉教研,建立一个真正能够自由交流的平台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校本教研基本是一个人的指导性发言,多数教师都保留了自己的意见,或者把它当成一个任务去完成,而不是学习,更谈不上是互相学习,这样的校本教研往往流于形式,毫无效果。我们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教研,但形式是不拘泥于座谈,可以走出去,学校之间、地区之间运用网络完成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

二、各个层次教师之间的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校本教研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专业方面的引领,需要学科专业研究人士的帮助。所以,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学研究共同体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多请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各方面学者来学校诠释新课程教学。教师也是学生,需要专业的引领,我们的知识体系完整却不能出新,各方面专家从广泛的研究中能找出新时代的新学识,提供给教师以新鲜的观念,对学生也大有裨益。

其次,我们可以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我们的教师以虚心的态度进行多方面学习,以开放心态,加强和各地区学校的合作与交流,也可利用网络信息建立新的平台,还可以与专家、名师对话。学校还可以派本校教师外出进修深造,深造时间是个关键问题,宜长不宜短。通过各种途径,我们就能够培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专家,相信他们会推动本校的教研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新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刚毕业可能略显稚嫩,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接触的都是社会前沿的东西,教师教的是学生,学生关注的话题与我们老教师一定有很大差距,我们忽视了他们关注的话题,就是忽视了学生,与他们的距离就是我们的失败,而新教师就具有这样的优势,我们不仅要提倡向新教师学习,还应该学得“轰轰烈烈”。

三、各种形式的教研,是教师教研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课堂开放是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我们可以按不同学科开展教研活动,每月推出“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观摩课”、“新教师汇报课”。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实行开放式课堂,我们的教师可以随时进入班级听课,教师自己就必须有一个充足的准备,这样双方都会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建立一个认真、严谨的评课机制。教师的听课、评课不要有学科限制,教师听课之后,一定要评课,评课不仅指出优点,而且要提出改进建议,保证人人都有机会交流和研讨。

把教师的互相学习落到实处。学校在指定骨干教师帮带新教师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向新教师学习。我们校领导还可以实行监督,跟踪指导,将各学科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尽量让双方都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校内、校外进行教学比赛,激发教师教研兴趣。教师的比赛可以实行一课多教的形式,也可以随机教学,不事先定教学比赛题目,随堂抽取,规定时间准备,进行教学,采取多种形式,更能体现教师的能力,通过比赛,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在实行新课程改革时,将所有的理论运用于学校,然而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一线教师的经验,我们可以大胆地将他们实施的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经过加工、整理编入教学课程之中,让更多的教师参照学习;还可组织这些教师参与到新课程的开发工作当中,在总结自己以往经验的基础之上开发出更多鲜活的适合自己学生的课例,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创造更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

五、及时总结反思,促教师教育理念升华

“让读书成为需要,让反思成为习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如是说。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会发现一些问题,而及时地反思总结就十分必要,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整体研究能力,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学校可以实行领导监督的措施,对教师的反思进行定期的检查。除此之外,要建立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的讨论提供交流平台。以“交流会”、“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的形式展开,促进彼此水平的提高。

校本教研是学校给教师的一笔重要的财富。教师停滞不前,就等于学校教育停滞不前;学校停滞,我们的教育就岌岌可危。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的时候,一定要持有认真的态度,为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奋斗。

篇5: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

一、校本教研的含义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教师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学校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由此看来,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教研的特点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

1、基于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行为研究的基地,其含义为:①校长是校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②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

2、在学校中

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它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所以,校本教研植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其研究的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3、为了学校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不能解决自身真实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类型

校本教研的基本类型有: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这三者构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

(一)、教学型教研

教学型教研,以教学为着眼点,研究直接服从于教学的需要。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到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教学及教研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手段主要是听课与评课,研究方法一般是日常的对课例的研讨,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教学型教研是一种目标直接、易于操作的教研方式,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训练,容易为教师所掌握,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研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使用。这种教研方式对教师完成教学任

务,提高专业水平具有较好的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之一。

(二)、研究型教研

研究型教研,以研究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研究型教研对于提升教师研究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学习型教研

学习型教研,以学习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读书和思考是学习型教研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学习型教研的途径。读书、读后感、观后感是学习型教研结果的主要呈现方式。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创设和谐的教研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唤醒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促进教师的成长。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坚实基础。许多教师对教学反思缺乏理性思考,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或者对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囫囵吞枣,这样教师始终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而实施校本教研,要求教师突破自己,做到课前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什么教育理念,实施时能不能顺利落实;课中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对教与学的活动及时灵活调空,使动态的课堂

不断有新的资源生成;课后,好好反思一下,有些什么收获,还存在些什么不足,今后怎样改进。这样,时时处处用新课程理念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反思有效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教师运用理念的催化剂,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同伴互助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保证。教师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教师群体的智慧,发挥团队合作、互补共生、群策群力、互动成长的巨大优势,发挥集体的智慧,整合集体的力量,使每一个人均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弥补个人的局限与不足。

(1)备课式教研。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本学期我校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有中心发言人,有准备具体内容。中心发言人预先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从而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2)案例式教研。案例教学式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鉴。

(3)沙龙式教研。教学沙龙式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样“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气氛浓,所以教师乐于参与,愿意深入探讨。

(4)专题式教研。专题式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就是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

3、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专业的引领能弥补我们专业水平的欠缺、理论知识的贫乏。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多与专家接触,聆听专家的意见,以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专家对于理论知识的研究精专,有一定的深度,有时我们的一些教学现象就必须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以结实,而基于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要借助于专家的引领,才能解开谜团。教师在不断磨练中,知识水平会逐渐提高,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4、骨干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先锋作用。骨干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先行者,他们在教学教研上先行一步,有了成功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教科研成果,是学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校本教研引路人。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促进校本教研正常有序地开展,有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四、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校本教研使教师教研常态化,教学实践理论化。校本教研要求课题要“小”,要“小”题“大”做。即课题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来自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真正困扰教师的“真问题”,而不应该是上级行政领导的“命题作文”,也不应该是大学教授们为完成自己的课题而往学校下发的任务。教师研究自己关心的问题,让研究为自己的实际工作服务,不必为了应付上级和专家,被动地接受他们的“剥削”。这样也使校本教研中的课题研究也能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

校本教研旨在强调教师把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出来,对其进入深入的思考,归纳出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方案,然后用实践去验证改进。这种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应是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具有专业化特点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工作的研究,也是一门艺术,它与教育科研有着许多共性。作为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教育人的事业,都会面临许多鲜活的问题,也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思考、实践,只是原来在工作的过程中未加记载、积累,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而已。因而,只要我们能在校本教研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要求,每位教师同样也可以拥有教科研成果。这使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了科研性质,使教师教育科研常态化。

(二)、校本教研使教师成为具有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思想者”。

通过反思后的反思,教师可以更加明确地、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民主协商的还是权威控制的),甚至自己所处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权力结构、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具有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思想者”,而不只是一个教学大纲的执行者、教科书的追随者、教学参考书的信奉者,不止是沉溺于琢磨教学技艺的“工匠”。

(三)、“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使教师教学实践科研化。校本教研有很多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实施办法,行动研究是其中一种最主要的方式。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带有强烈价值倾向的研究取向,与学术研究(又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大类)相对应。与学术研究探究事物的“真”不同,行动研究追求的是事物的“善”和“美”,目的是通过研究者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存环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都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写反思笔记,与同行(其他教师和外来研究者)交流,并阅读有关文献。当研究的态度和习惯已经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常规,教师教学实践科研化也就不再高不可攀了。

篇6: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朝阳区王四营中心小学张会来

我校地处朝阳区的东南端,在四环与五环路之间。03年随着绿化隔离带的建设,三所农村小学合并迁到了现在的这个新址。现有21个教学班,836名学生,其中外来打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66%。现有教师48名,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37名,占教师总数的77%。校舍新了、教师多了、学生增了,但教师的专业水平并没有改变。且随着学校的合并,有三位骨干教师调出,削弱了原本就不强大的骨干力量。部分青年教师把握不住课堂教学的知识点,用什么样的方法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成为校领导班子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当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时,是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科所的领导专家们,引领我们走上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之路,并以此模式迅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基本保障。现就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情况做一汇报:

一、分析教师队伍现状,准确诊断问题

“校本教研”我们的理解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利用现有资源,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教学问题。其目的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和理解,我们把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突破口,对教师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首先教研员通过听课、座谈,为我们分析了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诊断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了解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教研组长自行诊断本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自行剖析在实施新课程中最大的困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四个层面的诊断,归纳起来主要有二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能力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教师的学科底蕴差,把握不住学科知识的本质,教学中不能有效监控与指导。

2.课堂教学中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会组织学生交流、合作学习。

(二)常规的教研方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1.教研组人员的构成和教研活动制度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少实效性。

2.教学后,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不具备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缺乏互动,被动参与教研活动。

要想切实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单靠常规的教研方式,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跟进。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突破口,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教研活动,树立自觉反思问题的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建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

(一)重建教研组,构建学习型组织

过去旧教研组按年级化分、缺少骨干教师领衔、教研活动形式单

一、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处于同一层次和徘徊不前的局面。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重新组建了教研组。我们的思路是:打破年级界限,跨越学科,确定头雁,新老搭配,强弱结合。根据这个思路,我们把教师分成了六个组,并让有奉献精神,能够引领课题研究,长期参加区中心组活动的教师做教研组长。

校本教研基本组织建立后,我们着重从教研组活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入手,初步构建学习型教研组。让教师明确学习型教研组具有学习和研究的任务,每位成员都具有参与和组织的双重身份。要求教研活动内容要广泛,形式要多样,在研究中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

(二)开展专题培训

1.在区教研中心的支持下,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首先从教师中征集最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然后凝练问题,聘请专业人员根据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其次,在每次的专题讲座中都留有互动时间,让教师提出问题,专业人员再次凝练问题确定下次的专题讲座内容。一年来我们开展了“如何在备课中体现课标要求、课堂上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把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如何增强教师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等专题讲座。

2.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实践操作

每月我们都分学科聘请教研员到学校进行大面积的“听课”和“评课”活动。教研员每两周来我校一次进行专业支撑服务,他们对教师“备课”、“上课”、“评课”及“课后反思”进行具体指导,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使教师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3.引领组长成为研究型教师

让教研组长先行一步,探索路子,创造经验,以点带面是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对教研组长的培训,一是,学校领导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二是,推荐到区中心组参加专题教研活动;三是,派出去学习,把新信息带回来,向本组内教师传递;四是,聘请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对教研组长进行“听课、上课、评课”等强化指导;五是,压担子,给任务。让教研组长尽快成长为学校的头雁,成为研究型教师。

三、构建新型校本教研模式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我们构建了新的教研模式:个人设计??集体交流??互相观摩??研讨反思??再次观摩??再次反思??达成共识。在以上的环节中我们主要抓了集体交流、互相观摩、研讨反思三个环节。

(一)抓集体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学校规定教师听完课后都要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情况、学生主动参与情况、三维目标落实情况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集体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教师彼此支持,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在集体交流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是“任务驱动式”的工作策略,让教师参加集体研讨时做到“四带”,即带着教学的新信息,带着教学的好资料,带着教学的真方法,带着教学的实任务。每次集体研讨,教师都能获得新收获,明确新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们在彼此合作中提升了专业知识,教研组真正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抓互相观摩,开展“三课活动”

1.上“模仿”课

听区级研究课后,教师要模仿研究课在校内上一节模仿课,体会研究课的内涵,互相研讨交流。

2.上“创新”课

根据学生实际,在“模仿”课基础上取长补短,反思、改进。

3.上“样板”课 在“模仿”课、“创新”课的基础上,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形成集体智慧的新成果。共享教学资源,形成同伴互助的学习型组织。

(三)抓教学案例,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培养教师自主反思意识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了“三反思”、“周交流”、“月评比”活动。要求教师每天对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反思。每周对“重点课例”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进行反思,每月写一篇反思案例放在校园网上,供大家学习借鉴。每周二选取部分教师的反思日记或反思案例进行交流研讨,重点解决反思什么,怎么反思的问题。每月评选出学校级“十佳“案例刊登在学校的月刊上。通过反思交流评比提高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使教师逐步养成时时分析自己教学中 得与失,知道为什么得和失的道理。

(四)搭建交流平台,开展研讨活动

1.定期研讨 每周五下午是校本教研活动的时间,各教研组根据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情况开展研讨。使教师周周都有机会在主动参与中提高,在合作互助中发展。

2.录像课研讨

研讨的方式有:①“课例”研讨。抓住录像课中教师的优点、创新点、生成点、不足点和上课教师进行对话。②重点研讨。抓教师普遍认为有欠缺的地方进行切磋、争论,探索解决此教学问题的可行方法,然后到课堂中再去实践。③跟踪研讨。对重点问题不求一次彻底解决,反复实践与改进,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3.沙龙式研讨

研讨的方法有:①分组研讨。按学科组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②“引领式”研讨。把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引领团”,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教师群体的潜能,解决教学中的热点问题。③“任务驱动式”研讨。提前把研讨主题告诉教师,并把主题内容分成几个部分,让教师认领发言问题,准备发言内容,保证沙龙

研讨活动产生实效。教师能围绕专题各抒己见,纷纷把自己教学中的真实感受毫无保留地与大家交流,使教师在漫谈式的研讨中,了解到新的信息和理论,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抓问题意识,让问题转化为课题

教师科研课题的确立要源于教学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效果就是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让教师深切体会到科研就在身边,就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

四、建立校本教研基本制度

我们建立了教研组工作条例、教师课后反思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教研活动,调动了教师参与活动的内驱力。

五、校本教研成果

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使我们这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迈出了自己成长的坚实脚步。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自主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校本教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质量有了显著变化,区级教学质量监测成绩优异。校本教研促进了学校持续发展。合校后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使农村孩子也享受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地区百姓的认可,家长的赞誉,社会的满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六、今后的思考

篇7:依托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县二中教学工作汇报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是学校的生命线。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走“成就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之路。学校紧紧围绕局提出的“一模、两翼、三研”的教研特色,抓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抓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抓常规管理,促教学质量提高;抓三级课程建设,促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抓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针对县二中师资整体情况,结合我县“一模、两翼、三研”的教研特色,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紧紧抓住一个“实”字,坚持一个“恒”字,突出一个“效”字。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和实效可感的教学效果,着实让人欣慰,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抓实“三项”研讨

学校紧紧围绕局提出的“一模、两翼、三研”的教研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前、案例、主题研讨活动。坚持并逐步完善教研组、备课组每学科每周半天的教研和集体备课活动。课前研讨通过先自备、再共备、然后自己又备的“一课三备”制度展开,坚持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备课组长学初作出集体备课计划,把每一单元备课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要求做到超周备课,这样才能在集中和分散备课组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研讨。集中活动即在教研组长组织下,教学校长和教研处主任共同参与的学科研课活动。主要是围绕某一学科典型课例进行集中研讨形成某一课型的教学流程和一般方法。分散活动即在备课组长主持下,按教研组研讨模式进行的课时备课。集中活动和分散活动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案例研讨是按照“问题征集、课例选择、集体会诊、总结提升”的流程开展的研讨。案例研讨采用的是跟进式的活动方式。首先确定好课例大家进行集体备课形成通案,然后确定一名上课教师,教研组全体成员及主抓领导共同听课,课后教研组围绕课堂教学展开集体会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然后再上课、再研讨,最终达成共识,形成精品课例成为学校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资源。主题研讨是围绕“编制导学稿、自学指导、师生交流、质疑答疑、小组合作”等课堂教学关键问题开展的研讨。我们对“4+4n”教学模式实施中教师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是先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理论学习、结合案例进行研讨、围绕

主题总结提升这一流程,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得到了提升。三项研讨的扎实开展,使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理论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

2、突出典型带动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4人,其中省、市、县骨干教师40人。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学校组建了名师团。名师团队在学校教研处的组织下定期开展活动,从理论和操作层面开展学习、研讨、交流。学校规定每位名师与两位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开展每周一次的师徒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的案例研讨活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交流、合作,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教研处全程跟踪并要求每个教研组双周师徒共上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示范课,单周围绕示范课进行研讨交流。同时教学领导率先垂范,实验课、过关课、示范课、公开课层层推进。通过名师团队和领导的共同引领,提高了全体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3、加强专业引领

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业引领上不去教研活动就是同水平重复或低水平徘徊。为此学校特别重视引领队伍的打造,建立年级组、教研处、教研组、备课组四位一体的教研网络,学校的四个副校长三位抓年级教学管理,教研处主任协助学校教学副校长抓学校全面教学。教研处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选拔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在教师中有较高威信的教师作为学科主任(教研处副主任),承包教研组,具体负责对本学科教研活动的规划指导。教研组下设三个备课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起谋划工作,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定期检查,使学校的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积极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参加县内外组织的业务讲座和听评课活动,通过校内外专家的引领,使教师明确了教改方向,找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提高专业素养

学校始终把提升领导教师的教学理念当成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除了规定每学期读一本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教育专著外,定期开展“把握教育真谛,倾听思想声音”的读《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河北教育》读后交流活动,学校定期将规定学习篇目通报给每位教师,要求每位教师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并在学科、年级、学校开展论坛活动,学校评选学习标兵进行奖励表彰并把学习心得作为业务学习的一个方面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对每学年升入初三的教师要求在暑假期间认真研究上一中考考试说明,独立完成河北省近

三年的中考试题,并将中考题型进行分析归纳,初三各学科备课组长对中考试题做学科试卷分析和学科教学总结,各学科主任组织教师依据学科特点,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学习,达到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理论和业务水平的目的。

5、提高研究能力

针对践行“4+4n”、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及编制导学稿存在的问题,开展问题征集活动,并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确定为学校研究课题,如以“怎样进行合作学习”、“怎样撰写导学稿”、“怎样进行交流研讨”、“怎样进行质疑答疑”、“如何进行小组评价”等为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切实解决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组织教师申报省、市、县三级课题,开展研究指导,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努力提高我校教师教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保驾护航。学校参与研究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实践探究》获二等奖,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环京津欠发达地区创新教育研究》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目前,市级在研课题6个,预计明年6月结题。

二、深化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在课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我校咬住课堂不放松,经过几年的努力和追求形成了县二中的积极、民主、高效的课堂文化。

1、“4+4n”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学校紧紧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索,努力践行局倡导的“4+4n”教学模式,“4+4n”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学文本、师生交流、质疑答疑和专项训练”4个环节。学校在充分学习模式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大胆尝试践行模式,经过两年严格遵循模式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学不教”的教学原则,学生的参与度、自主性得到了明显改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进入灵活模式阶段,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各种课型的不同要求确立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一般操作规程。即“情境引入→展示目标→自读文本→交流研讨→质疑答疑→专项训练→综合训练→课堂小结”的一般课堂流程。“4+4n”课堂教学模的有效实施,推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

在深入开展“4+4n”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针对教学环节“交流研讨、质疑答疑”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我们把一个班级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8-10人,每个小组实行条块式或圆桌式排座,班主任综合科任老师的意见、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个性差别、平时表现等因素建立小组,力求每个小组内均有学习成绩不同等级的学生,各个小组尽量实力均等,基本实现“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创造性的调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的成果,分享学习的快乐。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合作意识。

3、评价制度的科学建立

在践行“4+4n”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重新修订了《承德县二中课堂评价标准》,以“学生是否学,是否学得积极,是否学会,是否学得愉悦”评价课堂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改“教中心”为“学中心”,教学以小组为基点,活动以小组为基础,评价以小组为基准,学生在竞争中争先,在合作中创优。形成了积极民主高效的课堂文化。学校教研处依据《县二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全体教师的课堂每学期进行一次量化考评并将考评结果记入教学过程考核,有利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充分调动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4、先进经验的学习吸纳

围绕“一模、两翼、三研”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几年来先后组织教师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天卉中学、平泉四中,承德民中等省内外名校听课,考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教师们亲眼见到课改下的课堂,展示中的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自做过并讲给别人听学得最好”这一学习的最高追求。学校还经常邀请天卉中学领导、骨干教师来校做专题讲座和示范课,指导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通过交流,我校教师对如何进行小组学习、小组的划分、小组长的培训、小组的评价制度以及如何进行小组交流、组员在交流中的分工、学生展示的培养等方面的认识都有了很大提高,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在自学、互学、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实现了高效学习。学校的教学成绩也稳步提高。

三、抓常规管理,促教学质量提高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严格按课表上课,按教学进度,备课内容上课,教师提前进课堂,准时下课,每天按时处理学生的作业,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研处按学校

要求对教师的备、讲、批、辅进行严格督导,采取集中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单项抽查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每学期进行5次大型教学检查,检查一次总结一次。对教师上课情况采取深入班级听课指导、走廊巡视、推门听课和监控听课四种方式进行检查,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对上课接打手机、酒后进课堂、体罚和变相体罚等违反“六禁止”和“十不准”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将各项检查结果作为教学过程考核直接计入两评四考。

2、做好教学质量分析

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看作是办学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各年级各学科严把质量关,扎扎实实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教研处结合上考试情况,跟踪分析,对薄弱环节(年级学科)跟踪调查指导,学校每学期进行月考、期中、期末三次考试,以考促教,教研处和年级一起做出进度和考试安排,年级校长和备课组长严格把关,根据学生实际,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出考试题,难易得当,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教研处和年级一道对各次考试做质量分析,通过年级月考分析会、主题班会、家长会,教师的月考分析找差距定措施。教研处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对教学成绩作出统一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两评四考”中的教学成绩,并根据成绩进行奖励,奖优罚劣。

3、丰富多彩的二课堂活动

学校注重对特长学生的辅导,在学期末组织参加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竞赛,开设数学理化二课堂,语文、英语开设阅读、作文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音美开设中考辅导班,教研处与年级一起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跟踪检测,检查二课堂活动效果。学校的篮球队、田径队坚持每天早训,参加市县级比赛,屡获佳绩。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彩色周末、美术作品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各界好评。

4、强化督察反馈指导

学校除了正常的教学领导教学检查评价,还通过领导随机推门听课、跟踪听课,每双周设立半天行政听课和诊断活动等多种方式,对教学上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会诊,组织教研处、教研组及备课组开展说课评课研讨,针对存在问题写出书面反思,提出解决办法,制定改进方案,学校进行跟踪听课研讨,直到问题得到真正解决为止。

四、抓三级课程建设,促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严格执行省义务教育课程课时标准,在开好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自编了“书法”、“篮球”作为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带你走进祖国的名胜古迹”、“乒乓球”、“象棋”、“趣味课堂”、“网页制作”、“中外礼仪”、“健美操”、“军体拳”等色彩纷呈的选修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在创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开辟了广角度、宽领域、多层面的素质发展平台,使不同兴趣爱好、各种秉性天赋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学校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开展好每周两节体育与健康课、成立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学校把阳光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教学相及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学校坚持搞好大课间活动,并对大课间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保证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广播体操、军体拳、健身操等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班主任,所有体育教师、年级、学校值班领导全员参与,严密组织,突出特色,效果良好。

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配备了省一级标准的实验室,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的演示、探究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8: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一、理解校本教研的涵义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 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二、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深层内涵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及教师群体为取得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关系到教育改革的结果。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把握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 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 激发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 促进教师的成长,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 以教研活动 为基础开展校 本教研工 作 , 促进教师专 业化发展。

开展集体备课。为集思广益, 发挥群体优势, 使重点问题得以突破, 构建集体备课制度。学校教研组每周有一次大型集体备课, 每天上课前有小范围集体备课, 从而不但发挥集体智慧, 而且形成创新的教研风气。集体备课, 可以交流研究成果, 互通教改信息, 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举办观摩教学。举办不同层次的观摩教学活动, 召集全体教师参加, 并于听课后, 组织评课, 由教研人员、校长、教师代表, 就各位执教人的课堂教学的闪光处给予点化, 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是为优秀教师展示教学艺术提供机会, 二是交流、推广优秀教学经验,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注重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骨干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先行者, 他们在教学教研上先行一步, 有了成功的探索,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一些教科研成果, 是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校本教研引路人。因此, 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促进校本教研正常有序地开展, 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指导自我反思。良好的思维, 想思考、能思考和善思考,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反思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实施校本教研, 就是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做到课前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什么教育理念, 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认真反思: 自己有什么收获, 存在哪些不足, 今后怎样改进等。教师在反思过程中, 对教学会有更多的理性认识, 时时处处用新课程理念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教学反思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 开发校本课程, 实现教师学科知识专业化。

校本课程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开发的价值在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 针对本校教师的需求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具体问题,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通过自行研讨、设计, 并在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编制的体现本校特色的、多样性的、可供教师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的生活, 会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上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 变化, 而且要密切关注本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变化, 了解学科课程的发展前景和规划, 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更新知识结构,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因此, 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定会促进教师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发展。

(三) 加强校本培训, 实现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是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的, 要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使之不流于形式, 必须加强校本培训, 转变教师的观念, 拓宽教师的视野, 提高教师的技能。与此同时, 制订有关培训制度, 细化培训目标、措施、要求, 强化培训的操作性, 扎实开展培训活动, 大力实施以专题研究、远程教育等为内容的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并通过实践与反思, 与教学对象不断互动, 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两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 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要使教师的专业化得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走符合学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让每位教师在研究自己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文起.如何开展校本主题教研[J].教学与管理, 2006.10.

[2]洪雪琼.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6.5.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M], 2000.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中小型民生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情况(农水部分)下一篇: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学期(上册)学科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