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2022-04-16

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但在当前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校本教研活动低效”现象,不仅使校本教研走过场,也影响了研究的质量。究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校本教研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篇1:

小学校本教研管理问题的探析

校本教研的管理模式成长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经历的时间相对而言还比较短,其大致的思想主要是以校为本,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构建学校的主体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当前,校本教研管理的模式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但是实践证明其生命力是不可阻挡的。

校本教研管理模式以校为本办学质量一、前言

校本教研的管理模式主要成长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经历的时间相对而言还比较短。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校本教研的作用已经慢慢得到社会界内人士的认可,其核心的思想主要是以校为本,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构建学校的主体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在新课改下,“校本”涉及到的因素主要有: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资源和校本管理等。我国小学引入校本教研制度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当前对其的管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

二、小学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

我国小学校本教研的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实践的时间比较短,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所以当前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根据相关的调查,笔者对此作了总结,认为我国当前小学的校本教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完善的周密的管理制度

由于小学校本教研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指导理论,所以各学校在相关的机制的建设方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样一来也导致学校在机制的建设方面过粗,许多的制度都是处于试行的阶段,相关的管理领导也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走,对于制度的可行性把握不是很大,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另外,学校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计划定期地对制定的制度进行探讨,随时检验和更正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是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开始琢磨相关的原因。甚至有时候是为了应付上级的领导的检查,只是临时的做一些书面的制度建设,根本没有将其付诸实践,对其可行性更是懒得评估。

2.制度间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

制度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与教育部门制定的规章的相互冲突。根据相关的时间调查我们发现,有的学校在校本教研实践中建立起以读书笔记检查和随堂听课相结合的教学新常规,取得的成效非常好,但是这却与教育部门的规定“教师上课不带教案,一经查实,立即调离”相冲突,所以,无奈之下,有的学校只能放弃自己有特色的教学方式,二是与学校的相关教学规定相矛盾。笔者在相关的访谈中发现,部分学校的领导由于私人的一些恩怨,常常缺乏沟通,也缺乏对于本校实际情况的了解,在制定相关的制度时,完全凭个人的主观评断进行,所以常常出现新制度与教学常规相冲突的现象。例如,一些学校传统的规定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要给学生上一次校内的公开课,而随着校本教研制度的展开,有部分老师常常需要上校际的公开课,所以就不想再上校内的公开课,因为认为这两种性质是一样的,但是相关的领导却给予了否定,这样一来就严重的打击了部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阻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完善的监督机制是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是对实践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的重要依据。从相关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监督机制的缺乏使得校本教研机制实施的效率非常的低,有时候甚至出现负效应的现象。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监督教师的行为,使教师自觉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自觉地把各项教育工作做好。

三、提高小学校本教研管理水平的策略探析

传统的小学学校管理模式明显的跟不上我国教育改革的机制,校本教研管理模式很好地适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关的解决方法,以促进这一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校本教研本身的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制度实践的效果。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在制定相关的制度中,要保证制定过程的民主性,进行层层审核;第二,制度的内容要尽可能的全面,尽可能地覆盖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另外,根据笔者的相关的总结,笔者认为要确保校本教研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应该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就是对于问题的发现要具有前瞻性,然后针对相关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第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轻重缓急,要及时解决核心的问题;第三,必须要认清问题的本质所在,不能被问题的表现所迷惑。

2.提供充足资源,为校本教研提供支撑

校本教研所需的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相关的专家的指导、以及各种人力资源等。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的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为我国的小学学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为学校的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实现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有效沟通,而学校自身也必须要注意加强本校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在相关的走访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开始主动争取与其它学校的合作,特别是我国的高等院校,目的就是要争取专業研究人员的支持和指导,使其在制度方面的建设少走一些弯路。

3.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强化监控效果

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只是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的落实需要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创造性执行。作为践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校本教研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各个学校自主的研究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的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使每一所学校、都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而要保证校本教研制度的实施效果,有效的监控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强化监控效果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要强化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教师四级管理网络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校本教研管理监控机制。

四、结语

当前,校本教研在我国发展的实践还比较短,但是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它将可能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校本教研管理的模式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甚至严格的说,在我国的小学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管理,但是实践却已经证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非常符合我国新背景下课改的要求。提高小学校本教研管理水平的策略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提升小学校本教研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占军.加强校本教研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校长,2011,(12):26-27.

[2]樊平.加强校本教研管理,提升高专教师素质[J].人力资源管理,2011,(5):84.

[3]潘亚宜.校本教研的管理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207-208.

作者:宋冬梅

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篇2:

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管理策略

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但在当前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校本教研活动低效”现象,不仅使校本教研走过场,也影响了研究的质量。究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管理。针对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管理现状,我们根据系统科学原理和行为科学理论,就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管理提出如下策略:

一、建立导向机制

1.课题导向。课题研究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性活动。课题是校本教研工作的龙头和载体,没有课题,就无所谓教育科研,更谈不上“科研兴校”。为了避免教师“为研究而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实践与研究脱节的现象,近几年来,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省级重点课题“校本教研的模式与网络化校本教研机制的研究”为依托,从临泽县中小学校本教研状况出发,全面调查中小学校本教研现状。在此基础上综合文献资料研究,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最终形成了“校本教研的模式与网络化校本教研机制”。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及时了解掌握校本教研的模式与网络化校本教研的发展前沿动态、发展方向以及研究热点等信息,为教师创造性开展校本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考核导向。校本教研仅凭引导是不够的,它必须同考核紧密结合在一起。学校要制定校本教研考核的若干细则和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地考核校本教研的落实情况,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全面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既要肯定优秀教师的校本教研成绩,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产生荣誉感,进而提高校本教研热情,又要督促那些落在后面的教师,使他们尽快找到差距,努力改进不足。通过用差异推动进取,不断地完善和总结校本教研考核机制,引导教师乘着校本教研的快车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3.评价导向。评价是校本教研的逻辑终点,是管理的得力助手。准确的评价是校本教研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它具有导向、评定、激励、鞭策等多种功能。学校必须彻底摒弃以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评价方式,应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多元、合理的评价机制,强化形成性评价,定期(一般以一个月一次为宜)对教师个人和全校校本教研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评估和反思小结,并及时对下一阶段校本教研工作提出建议要求,为教师持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助力导向。在对教师个体合理评价的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对群体如教研组、年级组等的科学评价机制,为群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提供牵引力。

二、建立动力机制

1.激励机制。首先,进行目标激励。为了使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目标,体验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幸福,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学期初学校根据《教师梯次成长平台设置及管理办法》,从每位教师个人实际出发,帮助教师量身定做个人校本教研和专业成长目标。各分管领导要帮助教师修订长期的校本教研计划和短期的校本教研措施,制定合理的目标,引导教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进行内需激励。学校要建立教师需求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教师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真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比如,在青年教师“四个一(即一次发言、一个提议、一篇案例、一节新课)”教研活动中找出优点,进行“我能行”成功体验,并加以赏识性分析鼓励,提高广大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自信心。最后,进行榜样激励。为了充分发挥榜样带动的正能量作用,达到以点带面,影响一片的效果,将教师在参与国家、省、市、县级校本教研比赛活动中取得的显著成绩,作为教师年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名师培养对象、名师、学科带头人评选、评优、树模、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绩效工资发放的必备优选条件,以此满足教师的成就感,也使其他教师学有了榜样。

2.竞争机制。为了激发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创设良好的竞争环境,调动教师力争上游的热情。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优秀教研组评比细则”“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优质课评选办法”“教育教学优秀成果评选管理办法”等,使各项评比规范化、制度化。其次,创设校本教研成果展示的平台,定期开展课例、论文、优质课、课题研究成果等评比。通过各种平等竞争,努力在教师中形成赶、帮、超的研究氛围。如,在师资建设方面,我们针对学校整体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一方面,以校为本,推出《华强中心小学骨干教师确认管理办法》,打造校内骨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推荐有校本教研成果奖的校级骨干教师参与市、县、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农村乡镇骨干教师、“青年教学能手”、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的评选,使教师的校本教研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从而使教师体验到校本教研成果的价值。

三、建立约束机制

1.领导机制。校本教研的重心和关键在学校。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教研的理念,营造教师自主创新的氛围,提供教师个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学校要在校长的领导下,建立健全校本教研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分学科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与教师一起研讨交流,分享经验,解决问题。学校还应设立教科室专人负责教育科研工作,要制订制度,规定各自的职责、任务。教科室则要对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和宏观调控。

2.制度机制。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形成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的重要保证。当前很多学校缺乏常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有序发展。因此,学校应当通过重建和完善如“教研、教研组活动、集体学习与备课、听说评课、课题研究、教科研奖励”等具有本校特色可操作性强的校本教研制度,营造校本教研文化氛围,强化规章约束,做到校本教研工作有章可循,使校本教研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使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科学、合理、有效地高效运行,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无序走向有序。

3.经费机制。校本教研经费是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重要保证和动力,对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有激励和扶持作用。学校要在经费开支中明确规定开展校本教研的经费份额,对课题研究者资料购置、课题立项、鉴定(评估)、成果评选、参加和召开学术研讨会等给予经费支持。在学校内部,则宜树立“培训即是福利”的观念,本着“机会均等,公开公平可行”的原则,力所能及地加大对骨干教师培养的投入力度,提供必需的报刊、书籍、文件、档案等图书资料,长期订阅与校本教研相关的报刊,使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教研观念,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以指导自己的校本教研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从而有力地保障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

另外,还应从教师的学习工作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时间等方面予以保障。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建立的校本教研管理策略,激活了教师潜在的教研意识、教研兴趣及合作精神,提高了教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升。

作者:柯东林

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篇3:

高中校本教研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许多学校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积极地改革教研活动,希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本文通过调研当前高中校本管理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校本教研;现状;对策

一、概述

为响应“以校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进行教育改革,教育界在教研活动领域提出了校本教研管理的指导思想。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很多学校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积极地改革教研活动,但是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校本教研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

二、校本教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研组的专业性不强

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教研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还没有真正的表现出来,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对行政组织的依附,大都缺乏其独立性。有些学校把教研组看成是一个行政组织,给教研组和教研组长布置大量地行政事务工作,使教研组没有时间开展校本教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各学校尽快的组建一支专业性强的校本教研组织。

2、校本教研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教研活动形式的单调是教研活动内容的单一的反映,单一的教研活动内容又决定了单调的教研活动形式。就高中而言,教研的重点在讨论教学的具体内容,决定了教研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备课、听课、评课。目前在我国,以讨论教学的具体内容为重点,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的教学型教研非常普遍。有不少学者指出在校本教研中,除了教学型教研之外,还应当有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两种教研活动。研究型教研与教学型教研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型教研遵循了相对比较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步骤,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而学习型教研则更显著地表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总之,这三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虽然其具体目的各个不同,但是都一致强调研究的意义。应该说学校校本教研的理想形式是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3、教师缺乏互助合作和专业指导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而事实上教师之间的合作比较少。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还可以就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虽然讨论得不是那么深入。而不同学科之间更是没有一点交流的机会。在校本教研中,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专业研究人员在理论上的指导,理论有机地与实际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教研质量的提升,培养教师理论素养。

4、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因素。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教师希望教研活动越少越好,有部分教师则表现出一种随便的态度。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造成这样的现象,肯定有来自教师自身的原因。教研理念太陈旧,自身教研水平不高,缺少反思精神等。但是除此之外,学校的教研管理也有缺陷。学校没有给教师提供较好的进修培训的机会和相应的经费支持。

5、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不健全

合理、规范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是校本教研正常开展、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校本教研经费投入也不够。

三、对校本教研管理的建议

1、校长正确定位,重视校本教研

校长的思想导向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未来。新的时代赋予了校长新的使命,要使一个学校有好的发展,要创建品牌学校,校长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新一轮的课改,不仅改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改革教师的观念,而教师的观念的改变主要依赖校本教研。因此,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校长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对待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不能只是列上计划或者喊口号。

2、增强教研组的专业性

教研组是学校教师的基层教学与研究组织,主要负责同一学科老师的学习、研究、培训等,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是实现学校对教学进行领导的管理组织,“专业化、学术化”是教研组的本质特性。教研组的变革和转型,应强化其研究职能,而慢慢褪去其行政性、事务性、管理性组织的色彩,回归到学术性、专业性、研究性组织的角色和功能,切实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组所开展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应以日常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并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要旨。长期一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专业性都不强,原因就在于教研组和备课都附属于行政组织。要放一些权力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校本教研的主体就是教师,只有教师主动积极的参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才有意义。教师的主动性增强,会激发他在工作中的热情,让他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想不断的改进,而这个改进就需要他进行教研。学校必须在调动教师主动性上下功夫。才能做到从“管”到“不管”的最高境界。这是校本教研管理最重要的部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就要激发教师的兴趣,转变教师对工作的观念,使教师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快乐,享受工作的乐趣。使教师树立“反思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的观念。

4、组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首先就要保证它的有效性。在开展活动之前,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提炼一些与教学切实相关的问题,避免“假、大、空”现象。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所有人员,应提前了解教研主题,查阅资料,收集案例,作好发言准备。学校应该让教师们参与教研活动主题的确定。教研活动本身就是为了研究教師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只有真正站在一线的教师才知道什么是他最需要的。所以从问题的选择到提出问题,都必须是教师亲自参与,这也是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的体现。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研究型校本教研和学习型校本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5、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各高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几乎都是以教学常规管理为中心,而校本教研制度只是附属于教学管理制度,真正独立的形成制度的很少。应当把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从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分离出来,制定合理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教研管理应该侧重的是对教师教学研究的管理,可以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贡献、教师的创新性等方面来管理和评价。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校本教研评价激励机制。学校应对教师的研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保障教师的教研经费。对高质量的研究要给以奖励。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在职进修和培训。

四、结语

校本教研管理不仅是实现课程改革最终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真正提升学校素质、实现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正视校本教研管理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积极改革,从教育观念变革的高度来认识校本教研管理,使其促进教师的进步,推动学校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晓平.强化校本教研管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科研,2007,6.

[2] 付 进.桂林市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贾林丽.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学管理品质[J].辽宁教育,2009,10.

[4] 雷自自.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5] 李保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5.

作者:朱丽蓉

上一篇:离岸服务外包论文下一篇:健康养老服务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