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校本教研的专业性

2023-03-08

第一篇:提升校本教研的专业性

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一、指导思想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是为全体教师提供教学研究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个人才能更好展示的平台。我校校本教学研究将紧紧围绕“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三大内涵,坚持“立足教学,贴近教师,直面问题,全面提升”这一重点,科学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体系和内容,全面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二、校本教研的总体目标

1、通过校本教研,组织教师自主研讨、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校本教研,改变多年来已形成的教师被动教研的习惯,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3、通过校本教研,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树立学校新形象。

三、建立合理的教研制度,为教师牵线搭桥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应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1)集体教研制度。

修订完善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作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同伴之间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集体备课制度。

修订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备课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反对各自为战,有效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同校内跨学科备课、同学科跨学校备课;同课头教师分别备课,再集中时间说课、交流;备课组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设计课堂教学,再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形成学习共同体。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并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有机统一。

(3)教师帮带制度。

学校要倡导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开展 “师徒结对子”等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活动。要求名教师、骨干教师帮带一般教师;同时青年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待提高教师要积极拜师为徒。要完善制度,规定师徒各自的义务,强调双方互动、合作、共进,建立师徒档案,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

(4)听课评课制度。

听课、评课是领导实施有效教学指导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各学校要按新课程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听、评课制度,明确听课的节数(主抓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普通教师不少于20节)、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等,充分地发挥其管理、研究、诊断及评估教学的功能,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5)公开课展示制度。

举行各类示范课、教改课等公开课展示,是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教师同伴互助的常见形式。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开课展示制度,明确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等,促使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为教师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提供机会,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活动的宗旨应该把这种方式作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途径,避免成为变相的评价手段或者作为背离

教师专业发展的展示活动,真正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6)教学经验交流制度

学校要通过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经验观摩研讨会”、“教学经验报告会”,印发校内外教学经验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要定时间和活动要求,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共同提高和进步。

四、建立有效的教研机制,推动校本教研的实施

我们建立了教学研究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把教学研究和对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估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和制定出《关于“开展校本教研”的指导意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制度》,并采取分层考核评价的方法,即:平时——期中——期末,学校——教研组——个人,这样逐级的对教学研究成果进行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教研工作态度责任心、学校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教研成果、实绩四个方面,学校根据评比结果,评出学校的教研教改“优秀教研组”和“教研学科带头人”,为“业务骨干”建立教师的业务档案,落实名师工程,并把教学研究与教师的奖惩,职称评聘、晋升、业务进修相联系。学校增加了对教学研究的投入,请专家指导,开展教研培训和展示活动,设立多种奖项,奖励在教研教改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学校教务处定期举办“教学论文交流会”“教研成果展示会”等活动对优秀论文和教学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

1、每周周三为“新课程研讨日”。

以年级、学科为单位,每周三固定为学校教研时间,并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全体教师参与学习。

2、是实行“五个一”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

即教师每课课后都会做一次教学反思,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内容多少不限,但一定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真实感受或心得;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家长开放课;建立一个学生成长纪录袋;对本教学班每位学生通过本学科教学及教师本人的培养,取得的发展进行记录;每周提供一个问题(每周向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提供一个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3、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

如建立“思(教学反思)、评(课例评析)、论(教师论坛)”三级活动制度;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教后记)”、“课例(个案)评析”、“三课达标”、“问题会诊”、“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课改沙龙”、“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主要形式,辅以“校长、主任课改讲坛”、“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理论学习及外出学习、交流的以校为本教研方式。同时加强与教科所、进修学校教研员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他们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从而提升以校为本教研的质量。

4、是在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我校结合科研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从形式至内容对教研机制进行了革新。

形式上:要求各年级要打破时空界限,提倡在网络环境下即时交流,改变了原来仅限于本年级本学科教研组进行教学研究模式,将教研活动扩大至全校范围内。

内容上:以推进新课程实施为目标,围绕“三维目标”和“发展性评价”,赋予“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新内容:立足点放在解决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许多年级在教学研究活动时,能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课堂上的“活”;教师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如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为什么常常完不成教学任务;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是不是就不能批评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课应该怎么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立体纬度的“三维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我校已铺设了局域网。我校以科研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的研究》为龙头,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将校本教研推向纵深。传统的教研组研讨活动就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

2、3个人在一起针对

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探索,最终解决问题过程。网络教研从内容上仍沿袭这一过程,但形式上打破时空界限,提倡在网络环境下即时交流,改变了原来仅限于本年级本学科教研组进行教学研究模式,将教研活动扩大至全校范围内。形式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内容的更新,将更多更好的不同观点,学科有机整合纳入了教研活动。

五、认真分析校本教研活动现状,妥善采取改进措施

我们认为,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有感性认识,就能谈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但由于平时工作繁忙,缺少一定的理论学习,一旦涉及到比较深层次的理论化的内容,就不能从新的理论角度出发来进行研讨,因而更愿意“听别人发表意见”,其主动参与到“教研”过程的积极性就不高;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自主反思的能力、主动解剖自己的意识较弱,并且,不善于主动质疑,创新精神欠缺。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增强质疑的能力也是校本教研活动中专业引领时考虑的内容之一。

分析原因如下:①教研活动的形式化,②相应的教研管理机制没有得到全部落实。③教研活动前,只是负责的教师准备,其他人带个“耳朵”来听,把自己放在“圈”外,主动参与性不强。教师看到别人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赞不绝口,却很少能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在下一步工作中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学科教研指导网络,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

问卷调查反映出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希望得到“专业引领”的愿望比较强烈。因此完善学科教研指导网络,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不失为一条途径。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

2、学校营造教研氛围,培养学校专业引领人才。

在学校,一些教学能力强、职称高的教师大都承担学校的行政要职,几乎没有时间管业务。我们认为,基层学校应该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着部分教师的作用;同时,学校科研部门的有关教师也应该切实为“校本教研”工作服务,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应付各种各样检查而“纸上谈兵”。因此,基层学校领导应重视各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争取外校专家帮助的同时,应该挖掘和培养本校专家型教师。

3、建立学科教学网,为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共享资源。

本次调查显示教师十分重视网络资源,但由于教材的差异、教学问题研究的取向等原因,有针对性地教学资源相对较少,老师化在网上的时间、自己制作课件的时间都很长。教师个人制作的许多课件、教学论文、优秀教案、校本教研活动规划等均因条件的限制而不能资源共享。网络条件可以提供一个共享资源的平台,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教研资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很好的资源平台。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开展,我校教研气氛日渐浓郁,一批年轻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逐渐成长起来,然而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深切地感到教师原有的知识水平、教学方式、教育观念、课程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的课程结构,课程管理,都与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办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和教科研水平。

第二篇: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的根本目的,而教师的发展起着决定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得好,学校的发展就水到渠成。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匮乏,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因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立足校本教研,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简捷途径。

在农村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的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例如把上几次公开课,搞几次讲座或编辑论文集代替校本教研。而校本教研是有着学校特色和个体性格的,“以校为本”限定了它的基础范围,它关注的是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教育教学困难及问题。外校的先进经验都是它山之石,只供借鉴学习,而不能代替本校的校本教研。农村小学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要清醒的认识以下几点:

一、理解校本教研的意义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校本教研关注的是学校发展,凸显教师主体,回归教学实践。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特色,讲究鲜明个体。学校与学校不同,当然形成的问题也就有了差异性。师资的水平,能力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一致。

二、构建校本教研的制度

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特点,结合具体实际,研究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础,研究本校教学的结构状况,研究家长、学生的愿望,编制适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

三、形成校本教研的合力

校本教研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把大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作为目标,相互合作,人人发展,发展人人,齐心协力,先进带动后进,集体帮助个体,充分发挥团队的聪明才智。

我校专业引领的基本思路是立足本校,结合实际,体现学科特点,彰显教学风格。基本模式是“领导引领+学科骨干教师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对于普通教师来说,通过引领、反思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对于整个教师队伍,通过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骨干教师来说,在指导和引领教师的同时也向教师个体和群体学习,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让教师的素养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成长。

农村教师往往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对于教研更是缺乏主动意识。因此要注重培养教师的“研究氛围”,让教师的素养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成长。即以新理念为向导,以网络平台作载体,以常规教研带弱师,以主题教研促强师,以教学反思促个体进步,以课例研究求共同发展,通过多种模式的研究活动,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专业引领,指引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很难真正把握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定期进行教师集中学习,除了学习专业文献,还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名师精彩课堂,在业务会上做主题研究,学校还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每两周举行一次“教师素质提升”例会,内容有专题论坛,随笔交流,课堂教学经历故事讲述,书斋细语等。每位教师都能把教学中的感受、困惑、收获、喜悦与大家共同分享,同时,我校规定每学期每位学科带头人都要精心准备两节示范观摩课,并且根据教学工作计划,每位教师都要讲一节推门课,同科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以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根据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优点与缺点进行理性的思考,写自学笔记,进行探索实践。我校每两周举行一次集中学习,有固定地点,有主持人,有具体内容,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我校把教学反思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写出真实有用的反思。既有教学设计中的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还要有教学结束后的反思。反思出成功之处,失误之处,反思出学生的不同见解,出现的问题,反思今后教学设计如何行之有效。学校对反思材料检查记录,对反思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形成综合材料。反思使教师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第四,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我校定期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引导教师间进行业务交流,教研组有同伴互助帮扶计划与实施记录。教师自由结合,结对帮扶,交流互助。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成立听课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听课小组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进行指导。每次听课后,及时进行课后总结,评课研讨,发现教学过程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供大家分享,对其他教师起到了借鉴帮扶作用,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第五、行动研究,实施课题。

为了保证各学科校内教研活动均衡发展,每学期初根据市教研室工作精神,适时规化校本教研工作。学校把“提高小语实践”作为课题,有专人负责实施,制定课题实施计划。积极开展“晨读”和“习作”两个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晨读,让学生每天晨诵,主要诵读的内容是古典经典的名篇;习作是农村小学教学中的难中之难,我校在汲取以往的经验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下措施:1、强化练笔训练,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以激发学生练笔兴趣为前提出练笔题目。2、开展“其实作文很简单”口头三分钟说话练习的校本课。3、利用班报、手抄报等提高师生练笔的欲望和练笔的自信心;4、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能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同时规定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读有所悟;5、提高教师的课堂指导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并结合农村作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在平淡真实的生活,在质朴纯真的乡村中,切切实实地提高农村孩子们的习作水平!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积极开展以教学为中心,自我反思为形式的多样化校本教研活动,以此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加快研究型教师群体建设的步伐,力争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

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愿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共同探讨,不周之处请指正。

第三篇:探索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研模式

张传宪

要:本文以对教师的新要求为出发点,从什么是“校本教

研”、“教师专业化”概念入手,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办学举措。具体措施为:开展有效的教研模式。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

一、引言

学校作为公共教育的细胞,它的活力所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所在已成为教育质量是否能得到普遍提高的关键。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是教师培训方式提出新的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的形势,学校应成为一个文化教育实体组织而非仅仅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学校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机构,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细胞。尤其是地处边远贫困山区的学校,难以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但随着教育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本校的优秀教师又难以避免地向大中城市外流,削弱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要想在今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增加自己的“造血”功能,尽一切努力消除由于教师流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本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因此,建立强有力的专业支持网络,开展校本教研,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校本培训就是“以学校为本”,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方面,其含义是:以教师为对象开展培训。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对教师的培训,包括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时间的安排与培训方式的确定等。培训的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一是培训时间制度化。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 1

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业务学习。二是培训内容具体化。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翔实。有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普通话培训等。三是培训形式多样化。在校本培训中,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参与式讨论、基本功竞赛等形式,体现了“新、活、实”的特点。

二、“校本教研”及“教师专业化”的涵义

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校本教研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体现服务。第三,“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教师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是社会发展、职业分化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教师供求关系的历史性变化,随着教师学历达标率的不断上升,高质量教师的缺乏将成为主要矛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旨在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大力推进教师质量的提高。该书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和要领: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对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和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更新观念,加深对教师专业化意义的认识;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制度;加强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因而,关注教师专业化,敏锐地感应这种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学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而校本教研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

三、校本教研的开展形式

1、“问题诊断”教研模式

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思考与反思。加强备课本中教学后记的检查,有利于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学校应规定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节课写出教学后记,找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每周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大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其目的是增强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改变陈旧观念,加深了教师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理解与运用,凸现教学个性,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2、“行政听课”教研模式

学校行政,多数是教学中的骨干,他们身在一线,了解教学实际情况,因此,行政听课是督促、检查教学,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由于学校行政本身教学任务重,行政工作繁杂,有时难免流于形式,为此,学校应制定《行政听课制度》,要求有教学任务的行政走进课堂,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督导的学科进课堂听课,及时地、毫不保留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行政听课,可端正教风,使学校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

3、“集体备课”教研模式

学校要根据年级备课组、综合协调组的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集

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及课程开发与研究中的典型案例、具体问题进行集体研究,强化教师的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意识,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全面促进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4、“专家引领”教研模式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迫切需要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的引领和学术的支持。而研究人员又恰好专门研究课程与教学,经常处于新课程研究信息的交流中,在经验、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大的优势,是实施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基于这种认识,学校要多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校指导工作,帮助学校一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建立新的教学方法,转化教学行为,探索校本资源的开发等,这样可以使教师原本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起来,给予教师更多的启迪,实现个性化教学,为新课程提出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奠定基础。

5、“平台交流”教研模式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学校要以科学的精神,营造求真、严谨、高效的教研氛围,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一是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求把专家名师的新信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外来学校的好经验学过来,改进自身的不足。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派教师到外地学习取经,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制定教师外出培训汇报制度,回来后每位学习的教师都要对全校教师进行学习汇报和课堂教学汇报活动,达到资源共享,同时也产生一种引领作用,形成一种可以借鉴的优势,谋求共同发展,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此外,外校到学校参观考察时,除了安排重点交流、课堂观摩外,搭建多个交流的平台,还应要求全体教师及时与外来专家和教师进行交流,增强相互的联系与沟通。

二是个性化课堂教学交流平台。学校每学期要开展公开课教学月活动,每学年举办优质课大赛、随堂课大赛,给更多的、发展快的青年教师展示的机会,体会成功的欢欣,也给同伴学习创造机会,达到双赢的效果,促进他们积极自主发展。同时各教研组认真地组织评课讨论活动,讨论后要求授课者写出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促使青年教师不断进步。

6、“名师辐射”教研模式

为了加强同伴互助,可配和县上或市上“名师工程”,可制定学校培优成名计划,实行‘校本名师工程’,比如,制定“十佳教学能手评比办法”、“十佳教学先进个人评比办法”,经个人申报,量化考核,评比出“双十佳”。同时,学校要让名师流动起来,要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骨干教师上研究课、观摩课,比如,组织“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示范课”、“骨干教师研究课”等,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启发,达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促进教研活动的实效。

7、“结对帮扶”教研模式

学校要制定《结对帮扶规定》的暂行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形成较为完备的结对帮扶制度。结对帮扶的对象主要是未在本校送过一届毕业班和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与本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老教师结成对子,通过备课、听课、交流的形式,使青年教师各方面迅速成长。

8、“课题研究”教研模式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核心,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校本教研立足于学校实际,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其他教师也往往遇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团队的力量。团队成员的协作、交流,使教师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同伴交流中获得启迪,在不断探索中端正认识,从而形成学术研究的氛围,使学校的科研能力全面提高。

四、开展校本教研的保障措施

要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制度是保障,因此,应构建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体系。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本校的实际,成立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各项常规管理制度。

1、创建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学校要以教学领导机构为依托,组建坚强有力的校本教研领导组织和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执行组织,成立专门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小组”。校长要确立以科研为先导,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把重视和加强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学校可在全校设立三级教研体系:一级,由校长领导下的教务处、教科处实施组织、督促和评价学校教研工作,认真发挥领导带头作用;二级,全校分设各学科中心教研组,作为校本教研工作的执行部门,具体开展学科研究活动,进行宏观定向思考研讨;三级,以各学科中心教研组为

龙头,以备课组、综合协调组为中心的研究小组。三级教研组织编织成了学校教学研究网络。

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应指导相关学科的行政督查并参与经常性的集体教研活动,及时发现典型经验,提出问题并帮助解决。

2、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考核评价奖励制度。

(1)制定考核评价制度。为了保障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教务处可利用《学生网上测评教师系统》软件,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成绩系统管理》软件,对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科学的管理、分析,以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个人反思、群体合作、专业化发展提升等,做出明确规定与要求,从宏观调控,微观安排,把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纳入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并真正落到实处。

(2)制定校本教研考核奖励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学校教科处可制定《教研组量化考核奖励办法(试行)》和《教育科研成果考核奖励办法》。每学期末,学校要对教研组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定,评选先进教研组;每学年对教师参加教研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把教研工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职务评聘、业务进修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

五、结论

通过以上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可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让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迅速走向成熟,可为学校培养造就一批优秀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作为校本培训的立足点,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这里提出的“开展有效的教研模式”,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研究,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达成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真正做到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让校本教研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每堂课中,使校本培训真正成为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引领,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改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校本教学研究》,刘良华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校本行动研究》,刘良华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现代教师论》, 陈永明、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四篇: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沃土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核心,而校本教研正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双重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和平里第四小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始终将“狠抓课堂教学主渠道,高奏教育质量主旋律”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和发展重要目标。他们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助力”的指导思想,以“关注前沿理念,立足教学实践,落实每一个细节”为实施原则,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组织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展开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赢得了社会的关注。

一、在反思中准确把握校本教研的内涵

和平里四小有着一支专业的教研队伍,由校长、教学中层干部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进行调研,一起反思教研中遇到的困惑。比如:教师之间交流机会较少,个人理解过多;对常规教学现象反思研究较少,经验型论文过多;针对学生学法研究较少,注重教师教法研究过多;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虑较少,注重于职业技巧过多。

通过反思和学习,学校重点解决:一是校本教研的具体定义,二是怎样有效地进行校本教研。利用每周的理论学习和教研组活动时间,进行全员培训,组织骨干教师赴外地考察学习,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了认识,还为教师提供了各种相关书刊和教学光盘。通过再学习,使教师理解了校本教研的内涵:将本学校作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以教师研究为主要力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教师反思活动的基础上,以教师自主发展为动力;是师师之间、师校之间的合作及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二、强化培训,坚持“三个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集体教研,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专业引领”是和平里四小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学校本着“从问题入手,从实际需求出发,专业引领,注重实效”的教研思路,积极地为教师搭建起有效地引领平台。

专家引领学校领导集体利用专家下校指导的机会,组织教师听取专家讲座,聘请专家做顾问。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学习,及时向专家请教,面对面的交流,拓宽视野,深化认识。深入开展走近名师课堂,领略名师风采活动:看名师授课录像,听名师学术报告,研究教学特色,感悟成长历程。通过走近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语文特级教师卢晓玲,使教师体会到只有经过精心预设,才能给更好的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

干部引领多年以来,学校教学干部一直不离开教学科研第一线,始终站在本学科教学前沿,积极主动地抓热点问题,引导教师理论上深入浅出,方法上利于实操。校教学干部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为学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生之间情意互动,感情因素促进提高认知效率》等为题做专题讲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位教师在业务学习札记中这样写道:“不知不觉中,我们在成长,我们在厚积薄发,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我们在课堂上所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我们这座藏在水下的冰山必须厚重,才能薄发!”教学干部还特别注重强化服务意识,亲自上公开课、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活动,切实地掌握

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教师抛砖引玉。

骨干教师引领和平里四小充分发挥了市、区、校级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的作用,让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如:骨干教师围绕新课程说案例,讲论文。开展“名师工程”的“三个一”活动——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做一次专题讲座、组织一次学科教学研讨,达到了教学骨干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通过专业引领平台,使学校各个层面的教师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掌握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看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前途;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以继承和发扬名优教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教学风格和特长为目标,逐渐由“经验—技术型”向“实践—反思型”转变;骨干级教师,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由“反思型”向“学科专家型”的角色转变。

三、创新教研模式,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台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形成教与学的氛围,才能形成集体创新的力量。为此,和平里四小加强了教研组的建设,以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数字教研、反思教研、课例教研、以题促研为载体,营造了校本教研的校园文化氛围。

1.数字教研——和平里四小实施的是以软件建设为先导,统筹规划,硬件建设,分步实施,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成员参与的校本教研。培训人才,创建贴近课堂教学,开发出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网上教学资源信息库。倡导实现“团队互助,资源共享”。学校分步实施的“电子备课”,由部分教学骨干拓展到部分年级、学科,乃至全校每一位教师,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体知识构建的教学设计。目前,学校资源库中存储了各类教学软件;新课标优秀课件集锦、音频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四小教师近千节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电子备课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在教师之间共享,让每一位教师备课时都能高起点,并通过一次次的复备,教学设计得到完善,形成了教学合力,使每位教师的备课质量螺旋式上升,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2.反思教研——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开展的反思型教研活动是以自我反思为基础,在教学研究群体中共同合作探讨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以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为基本形式。进行教学前反思,目的是使教师的教学具有前瞻性,使教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进行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样使得教学行为具有自控性,促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后反思,很多老师自觉地带录音机进课堂。逐渐地使自我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除此以外,学校还大力提倡教师在阅读后反思,在教育实践中的每个环节反思,并且提倡教师做“听课反思”、“个人成长反思”的教育教学札记,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尽快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教师将个人反思与群体反思融合起来,在互补共生中进步,在合作互动中成长。

3.课例教研——新课程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应当既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案例研究无疑成为老师们介入新课程研究的最佳途径。四小开展的案例教研是教师们将自己随

机记录的、发生在教学中的真实事例,在教研组内讲述并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提炼教育教学观点。教师做到“三会”:学会积累,养成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的习惯;学会发现,善于从平凡小事中发现有价值的事例加以研究;学会写作,叙述的情节要形象生动,反思能够画龙点睛。案例教研以“同课异构”和“一课同上”为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指的是一人在不同班级几次上同一教学内容,目的是在深入反思的基础上逐步深入理解教材,深化研究,使得预设教案更加关注学生需求,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一课同上”指的是教研活动时,全组老师针对一个教学内容集体备课,多维理解教材,设计出基本教学思路,然后每位教师再针对不同学生需求,精心预设。上课时把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课后教师自发地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课例对比,整理教师们的不同认识,再次复备,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作为资源纳入学校资源库。几年来,教师们积累了大量案例,反映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如师生探究知识的曲折过程,师生情感交流中的感人故事,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日记等。

4.以题促研——开展课题研究,“以题促研”是四小多年来的教研形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学校大胆实施了课程调整,进行了教改实验:在“八五”期间,学校的胡明亮老师以“漫画进课堂,让美育之花盛开”为课题进行了教改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九五”期间,学校以“遵循儿童心理认知规律,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为课题进行了作文教学的教改实验,探索出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作文教学内容和作文教学模式;在“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健全人格”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工作;参加了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的实验研究;数学学科参加了区级重点课题“基础与创新”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做到了教师们人人有科研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了一个科类较为齐全、老中青梯队化、覆盖面广的课题研究网络。

2005年9月,和平里四小由一批师德高、业务强、有研究能力的市、区校级骨干教师组成了“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其中包括“数学学科、语文学科、科任学科”和“班主任工作室”。学校搭设这个平台的目的是使市、区级骨干教师在不断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同时带动一批热爱教育教学事业、有发展潜力、肯钻研肯吃苦的新人共同发展,从而培养出四小的新一代教科研骨干力量。工作室首先从“还”字做起,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提出还学生以主动学习的“时间”,还学生以“空间”,还学生以提问权、评议权。再从“多向互动,自主探究”做起,要求教师(1)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形成“弹性化”方案;(2)上课时学会倾听学生发言,适时引导,提高驾驭能力;

(3)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本学期学校又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提出了学科校本研究课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教师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反思、在交流中启迪、在评价中升华,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建章立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制度是工作的保障”。为了使校本教研能够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平里四小建立了校本教研制度。1.建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组”的管理体系。确立了由校本教研领导组、教学处、教研组、教师组成的的“四级”管理制度;由孙笑秋校长亲自挂帅管理此项工作,全面参与学校各项教科研活动。2.搭设平台,确保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为使校本教研快速发展,学校创设条件,积极地开展了系列活动。如每学期都进行全校性教研组赛课、优秀论文评选;

召开一次校本教研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等。这样,既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又确保了教科研的开展。3.细化教研制度,规范校本教研活动。学校建立了领导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制度。要求领导组成员有针对性地听课,及时反馈、做出评价;健全教学处教研制度,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建立校本教研表彰激励制度,激励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做好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建立教师的资料资源库。

在校本教研的扎实推进中,和平里四小取得了骄人成绩:现有特级教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骨干教师11人,校级骨干教师15人;1名特级教师主持区名教师工作室,3名教师分别入选区语文、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及名校长工作室。2004年“东兴杯”教学大赛中,6名教师分获一等奖。在他们的引领下,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

第五篇: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郓城县教育局

我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现有330余所中小学校,在校生达15万人,专任教师七千余名。自二00二年我县进入省新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始终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中心位置。我们曾聘请七十余名省内外专家来讲学,并先后委派三百余名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赴济南等地学习、考察,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县经济欠发达,教育经费不足,单靠请进来、走出去,还不能满足每位教师的研修要求。为此,我们审时度势,提出广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本,以关注学校、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群众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期整体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确保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展。现将有关校本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县、乡、校三级教研组织

为把广大教师组织起来,畅通教研信息交流渠道,首先成立了县学科中心教研组,由教研室专职教研员任组长,每学科吸收20—40名中小学教研组长、各级教学能手代表为成员,负责全县教研活动的组织工作。其次,以各乡镇中心校为基地,成立乡镇中小学中心教研组,担负本乡镇教学研究和经验推广工作。各中学、中心小学、定点小学成立了学科教研组,由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负责本学校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的开展。为补充教研力量,去年秋,我们聘请了十九名高中兼职教研员,他们不脱离教学第一线,专题研究教学改革,并把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时给县教研室反映。去年年底,成立了“郓城县教育学会”,吸收会员1500余名。各级教研组织正在开展群众性教研活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依据省市教研室关于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于2005年秋制订了《郓城县关于开展校本教研的意见》。坚持“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原则,以教研活动为抓手,把校本教研工作开展起来。

1.在中小学教师中间开展“五个一”活动

全县统一要求每一位专任教师每学期“选择一个教研专题”,树立问题即专题的意识,立足于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本人特长,队于困扰素质教育开展的教学领域中的问题展开研究。我县设立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十七项,其中重点课题七项;规划课题十项。“读一本理论专著”,结合个人选择的教研专题,努力丰富教育理论知识,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县教研室向广大教师推荐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与校本教研工作》《新课程与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给教师的建议》等十余种著作。“执教一次公开课”,每人每学期执教一节公开课,让执教者精选一节代表个人专题研究方向、展示教改闪光点的课例,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听课评课。“拟定一份学生考试试卷”。配合章节、单元过关测试以及期中期末考试,安排中青年教师分担不同的命题执笔任务,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开放性、适应性、创新性等原则,每人拟一份能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试卷,在教研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择优使用。“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专题研究报告”,每学期都要对个人的研究专题予以总结,或以案例、或以心得、或以叙事、或以论证思辨的形式,提炼升华,尽力让研究结果转化为成果。

2.开展集体备课

为集思广益,发挥群体优势,使重点问题得以突破,近几年来,坚持“三定”“、五统一”的备课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单元集体备课。“三定”即: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地点。“五统一”即:分学生不同认知基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材难点,教学资源,达标试题。县中心组每月一次集备;乡镇中心组每两周一次集备;学校教研组每周一次大型集备,每天上课前有小范围集备。为发挥集体智慧并鼓励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坚持“个人备”—“集体备”—“个人备”的程序,倡导借鉴与创新的教研风气,通过集体备课,交流了研究成果,互通教改信息,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举办观摩教学

每学期,县、乡、校都分别举办不同层次的观摩教学活动。今年十月底,在省级教学示范校东关小学举办了“教学开放周”活动,有语文等九门学科三十余名中青年教师执教了公开课,涉及新授、复习、习题课、实验课、综合实践活动等课型,来自全县21个乡镇六百余名小学教师参加了观摩教学活动。各乡镇以中心小学为基地,每学期举办一次观摩教学活动,以各级教学能手执教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展示为主,兼顾学生学习活动展示。召集本乡镇全体教师参加,县教研室教研员参与听课,并于听课之后,组织评课,由教研人员、校长、教师代表,就各位执教人的课堂教学的闪光处给予点化,并提出改进意见。

学校每学期举办数期观摩教学,每位教师坚持“1+1”评课制度,即:对执教人讲一条优点,讲一点改进意见,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以来,一是为优秀教师展示教学艺术提供机会,二是交流、推广了优秀教学经验。近年来,我县中小学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多起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体的原则体现得充分了。在教师中间初步探索出“问题导学法”、“探究式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法”、“做中学”教学法,我县教师张爱花首创的中小学英语“TPR”识词法于2005年荣获山东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初中语文‘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荣获省二等奖。 4.推行教学反思

我们的许多教师自觉进行不同教学环节中的自我反思。课前反思:在备课时,反思上届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难点和解决方法,给本届学生提供凭借;课堂反思: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跟备课时预设相比较,对于备课时设计的不相宜的教学环节,教学方式随时做出调整。课后反思:下课后,认真反思当堂教学的成败环节及其原因,归纳整理课堂生成资源,并在教案的课后反思栏记录有关成功与失误的教学事件,进而形成教学案例或教育叙事,为今后改进教学工作提供资料依据。

在学生中间推行一日五省,问自己一天学了多少,问了多少,做了多少,错了多少,改了多少,让自省做为学业进步的脚手架,一步步得到发展。

实践表明,自我反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进步的有效办法。

三、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

为鼓励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工作,要求各学校将此项工作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方案。县教育局每学年开展一次专题督导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形成通报发至各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县级检查优质课、优秀课件、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案评选,各学科开展美文诵读,快速作文等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并把评选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做为教师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

几年来,通过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转变,认同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高涨,专业素质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县有两名齐鲁名师培养对象,省教学能手17人,市教学能手130名;“菏泽名师”培养对象3人,省教学示范校3所,市教学示范校5所。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和高中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列,基础教育实施水平逐年提高。

上一篇:退伍军人军旅生活总结下一篇:特色小镇促进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