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小说优质课

2024-05-13

诗歌与小说优质课(共6篇)

篇1:诗歌与小说优质课

2009---2010学年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编号17寄语:知识即美德 ——苏格拉底

②代表诗集:《人间喜剧》:艺术价值:展示了,揭露,所以被誉为

(2)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艺术价值:

描写_赞扬_

展现揭示___

所以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3)法国司汤达《》英国狄更斯《》

3、突出特点:注重细节描写,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4、影响:他们的作品揭露被重要地位。

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背景:19世纪中叶后,风起云涌,建立的直接行动。

2、代表作:高尔基的《》,地位:被公认为的奠基之作。

四、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20世纪中叶

1、背景:

面对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从中惊醒,陷入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大萧条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弥漫着一

股集中体现着社会现实和个人之间矛盾冲突方面的精神危机。人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资本主义

现实生活的荒诞和虚无,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归宿。)

2、特点:以反传统,反理性为主要特点。强调世人,渲染具体表现为:(见课本方框小字)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_____________《》

思想价值:《等待戈多》作为碑。1969年______________。

4、影响:现代主义流派给,丰富了,形

成局面。

【预习自测】

1、“拿破仑用剑没有办到的,我要用笔来完成”此话出自:

A.雪莱B.拜伦C.巴尔扎克D.托尔斯泰

2、被罗曼•罗兰赞誉为“我们时代里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的作品及作者

A.《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B.《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

C.《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D.《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托尔斯泰

3、《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

A.荒诞派B.存在主义C.黑色幽默派D.魔幻现实主义

4、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的作者是

A.雪莱B.拜伦C.巴尔扎克D.托尔斯泰

课标: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重点: 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荒诞派文学的主要成就、背景及影响

难点:19世纪以来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到一定的文学思潮的产生是一定社会发展的结果。

【知识结构】

1、时代背景

一、浪漫主义诗歌

2、代表人物及作品风格

3、特点、4、影响

1、时代背景

二、现实主义小说

2、代表人物

3、特点

4、影响

1、时代背景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时代背景

2、特点

3、代表人物及作品

4、影响

【自主学习】

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就以下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与探讨,并加以理解、记忆。

1、简述浪漫主义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影响?

2、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各具什么风格特点?

3、以《人间喜剧》为例,简析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4、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和特点?

5、如何看待《等待戈多》在现代戏剧中的思想价值?

【合作探究】

材料一: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 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嫉妒;贿赂代替了暴

力压迫,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

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一

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请回答:

(1)恩格斯在材料中所涉及的是欧洲19世纪初的哪一文学流派??列举两个代表人物。(4分)

(2)根据以上材料以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个文学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个文学流派的特点。(4分)

【自主检测】完成用时: 5分钟

1、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2、巴尔扎克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他要用小说进行社会研究②要使自己的作品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反映社会现实

③要立志在法国政坛上有所作为④通过改变法国政坛的腐败现象来解决人民的疾苦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

材料一 “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瘾头”„„他的金币“像人一样是活的,会动的”,它们“会来,会去,会流汗,会繁殖”。

材料二 “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

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3、两则材料分别与哪两部文学作品有关①《唐璜》②《西风颂》③《人间喜剧》④《战争与和平》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下列关于材料一涉及的作品的说法错误的是

A、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B、它的作者自称为法国社会的“书记员”

C、它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D、它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

5、材料二涉及的作品①被称为“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②罗曼·罗兰赞誉它是“我们时代里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③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力作④展现了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材料一:拜伦生平简介: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天10岁继承男爵爵位。他曾在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读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他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进步思想,亲自参加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1824年逝世于希腊战争中。

材料二:雪莱生平简介:

雪莱(1794—1822),英国诗人,生于贵族家庭。受卢梭等的影响,他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最终与保守的家庭决裂。他以诗歌的形式抨击压迫和强权,召唤对于现实的变革。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诗《自由颂》(1820年),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1819年),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表现人民反暴政胜利后瞻望空想社会主义前景的代表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年)等。1822年在渡海时不幸溺死,终卒不足30岁。

材料二:巴尔扎克生平简介: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材料三:高尔基生平:

高尔基(1868―1936年)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代表作《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

高尔基“是„底层‟的代表者,是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一生,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他只上过2年学,完全靠自学成才。(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材料四:贝克特生平: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 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尹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分被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 手,负责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

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课后练习】

1、“一夜醒来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是哪一部作品使拜伦如此出名?()

A、《唐璜》B、《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C、《西风颂》D、《致爱丽丝》

2、《人间喜剧》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杰作,以下对这部巨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部巨著展示了19世纪后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

B、这部巨著由91部小说组成,刻画了2400多个人物形象

C、这部巨著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D、这部巨著以资产阶级的发迹和封建贵族的没落为“中心图画”

3、荒诞剧《等待戈多》诞生的历史背景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民生活困苦

C、二战后“冷战”和经济危机的困扰

D、两极格局解体后的社会失横

4(2002年全国文综卷)20世纪50年代,著名话剧《茶馆》和《等待戈多》的上演均引起轰动。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属于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描写了社会历史的演变D.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① 简述欧洲19世纪以来在文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②欧洲文学在这一时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B2、A3、A4、B5、①诗歌:拜伦的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及《唐璜》;雪莱的代表性的佳作是《西风颂》。小说: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戏剧:法国作家贝克特荒诞派的开山之作《等待戈多》。

②19世纪以来,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化,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社会基础;广大文学家的努力。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篇2:诗歌与小说优质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本节是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二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存在的不同形式,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本节知识列为理解并掌握的内容。中国的诗歌在各个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从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到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散曲,各有特点,具有渊源的历史。、学好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诗歌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文学题材中看到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色。知识与能力:熟记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歌,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学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知识赏析诗歌,并从诗歌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诗歌是时代的窗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初步感受这一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以及它所展现的特有的东方文化魅力,建立对中国诗歌反映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既体现的文化功能的认同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诗歌的时代特征 教学难点:诗歌的史料价值

教学疑点: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较少受到思维教条的束缚,而且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获得情感体验。

2、但高二学生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情绪化、简单化和偏执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正确的评价方法并加强引导。

三、教材的解读

总论:诗歌的起源。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体裁。它的起源与人类生活有关。古人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为了减轻疲劳或为协调彼此的动作,便依照劳动动作作出一种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因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种节奏就是诗歌韵律的起源。另外诗歌的产生也与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在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原始歌谣只能口头创作和口耳相传,只在先秦典籍中记载了几首,现存数量较少。原始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在语言上是二言体或四言体的作品,体裁上的最在特点是乐舞诗三者紧密结合,在内容上多反映原始难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已初现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萌芽。

四、教学手段

本节采用探究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引导为主线。通过设置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点拨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应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手段,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史人类心灵的窗口,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多姿多彩的风情。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诗经》的相关内容。或以教材中《诗经》书影插图切入,使学生对《诗经》形成感性认识。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歌的产生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2.《诗经》(1)地位:《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创作时代: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3)内容:风、雅、颂(4)代表:“风”:《硕鼠》、《关雎》

情景导入:通过大屏幕打出《硕鼠》和《关雎》的经典诗句供学生们欣赏 提问: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什么?并结合这两首诗歌归纳诗经的特点?

(5)特点: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现实主义倾向;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思考:语文中是如何解释赋比兴的?

大屏幕打出赋比兴的具体含义

3.楚辞

(1)含义: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创作时代:战国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出国方言,创作的新题诗歌。(3)代表作:屈原的《离骚》 幻灯片打出屈原的简介:

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提问:由屈原的《离骚》归纳楚辞的特点?

(4)特点:手法多采用象征和比喻;融传说,历史人物,自然为一体;表达诗人遭遇不平的哀愁和对楚国与人民的挚爱以及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 4.汉赋

(1)产生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2)含义:是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 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3)特点:开头为散文体;中间为韵文体,语句四六为主,杂以三五言(4)代表: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细枝末节说明 1.楚辞

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 2 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2.屈原

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公元前278年,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传说这一天为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课堂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唏,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一—《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请回答: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讲析:它描写了在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下,奴隶们被强迫服苦役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诉说了奴隶们受压榨的痛苦,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怨恨和反抗心声。

主干知识归结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前期诗歌

(1)特点及成因:特点是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原因:一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大唐帝国的诞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生命。二是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人诗歌。

(2)代表人物及特点:怀着匡时济世人生理想的士人,把激情投到了战火频仍的边陲塞外。王昌龄北游边塞,写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诗句,以雄健浑厚的笔力,歌颂前线将士舍身许国的豪情。李白(?01—762)放荡不羁,蔑视权贵,开元初年被玄宗召请入京,他却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情景导入:播放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感受唐前期诗歌的气魄。

(3)田园诗大量出现:太平安乐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闲适的生活环境。一些诗人隐居于田园之内,流连于山水之间,追求宁静平和的自然之趣,如诗人孟浩然、常建等。2.唐朝后期诗歌(1)背景:“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他们在颠簸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中唐以后,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华年,人民的生活依旧悲惨。

(2)代表人物:杜甫(712—770),他的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悲惨遭遇。白居易(772—846)关心民间疾苦,自言“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突破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 3 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细枝末节说明

1.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一约757),字少伯,长安人。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2.杜甫简介

杜甫(?12—770),字子关,祖籍河南巩县。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丈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延伸探究学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请回答: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的诗有什么特点? 讲析:李白。李白的诗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纵情地歌颂祖国的壮丽河^,猛 烈地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 的夸张和奇特的想像。2.宋词

(1)兴起背景:宋代城市生活的日趋繁荣吸引了大批士子。他们于山水田园之外,更加迷恋都市歌舞宴饮的生活。

(2)北宋代表作:词作家柳永长期混迹于市井下层,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的词作《贺新春》“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燃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体现了太平气象下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3)两宋之际的词: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被金人南侵的铁骑踏破。士人们纷纷南下避难,流落异乡。看着眼前的窘迫情状,回想昔日闲适恬静的生活,他们感怀世变,用诗词抒发自己心中郁积的哀恸:“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4)南宋的词: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无奈南宋朝廷不思进取,“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他们空怀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把自己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写入诗词,期望有朝一日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恢复中原。

情景导入:用多媒体分别播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让学生感受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3.元散曲

在元朝,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他们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让他们无奈地自嘲:“争名利何年是彻”,“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4 以此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

重点难点突破

社会变迁对宋词元散曲内容的影响

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两宋之际,金人南侵,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诗词体现了诗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细枝末节说明 1.柳永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为人放荡不羁,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气。2.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一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三、明清小说

1、社会背景

(1)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学需求增多(2)印刷术发展,新兴社会群体的追求(3)市井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用幻灯片打出明清时期的四大奇书书影,是学生区别其与四大名著之间的区别,并简单了解四大奇书的内容

2、介绍这一时期的短片小说:三言二拍(1)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2)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

3、批判现实的文学力作:

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红楼梦》片段和《聊斋志异》片段,归纳批判现实主义都由哪些文学力作。

(1)曹雪芹《红楼梦》: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巨著(2)蒲松龄《聊斋志异》孤愤之书(3)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

(三)教学小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四)课堂练习:本课课后的自我测评 板书设计

一、诗歌、楚辞与汉赋

1、《诗经》

2、《楚辞》

3、《汉赋》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社会背景

2、代表人物及作品

三、明清小说

1、社会背景:

2、代表:四大奇书

短篇小说

批判现实的文学力作 教师心语:

篇3:诗歌与小说优质课

基本流程如下:一是教师朗读并解读故事。在解读的过程中处理一些阅读策略。二是预测结局。三是分享结局。四是解读标题。五是介绍作者,并回读文本。从流程上看,这堂课不求新求异,完全遵循了普通的小说阅读过程,但对于细节的处理体现了陆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于小说阅读教学研究。

一、诗意与实意的结合

阅读经典是一个无须论证的话题,但对于经典小说阅读,在高中课堂已鲜有老师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陆老师的课堂,作者享受了一种久违的感动和温暖。诵读诗歌散文小说最能刺激感官,更带来心灵的享受。一上来,陆老师柔美的朗诵一下就抓住了所有师生的心灵。当然,这是课堂,不是朗诵大赛,所以在朗诵的过程中,陆老师还不断地讲解一些词汇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例如:“He was shivering.”means“He is shaking.”,“What’s the matter,Schatz?”means“Darling”,I thought perhaps he was a little lightheaded.”means“He can,t think clearly.”同时,陆老师让学生通过“What’s the matter,Schatz”“I've got a headache”“You’d better go back to bed”等要求学生判断对话双方可能的关系,并在“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Papa,if it bothers you”中确认父子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来预测人物关系,并在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猜测。

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读者不断猜测并修正猜测的过程。在第26段“I thought perhaps he was a little headed and after giving him the prescribed capsules at eleven o'clock I went out for a while”中,让学生猜测作者为什么要出去,并在第27段、第28段的阅读中修正自己的猜测。在第29段,故事没有结束,陆老师又设计了猜测结局,最后又下发小说结局材料。通过“Back in the room I wrote the boy's temperature down and made a note of the time to give the various capsules”来引导学生判断人物的性格。而通过“行为或语言”来判断“人物性格或态度”是高考考纲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之一。研读第13段“Downstairs,the doctor left three different medicines in different colored capsules with instruction for giving them.One was to bring down the fever,another a purgative,the third to overcome an acid condition.The germs of influenza can only exist in an acid condition,he explained.He seemed to know all about influenza and said there wa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if the fever did not go above one hundred and four degrees.This was a light epidemic of flu and there was no danger if you avoided pneumonia.”通过几个关键词的逻辑关系,陆老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有生词的长难段落的处理方法,并通过“He seemed to know all about influenza”中定位he是doctor,来猜测influenza是一种疾病,并通过下文判断出influenza就是flu。这样,能训练学生通过逻辑关系或上下文来猜测词意。第27段、第28段也属于词汇较难的段落,陆老师就让学生用在第13段中学到的技能理解文本意思。

二、灵性与灵魂的融合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大意,也是小说的灵魂所在。拟标题是高中阅读理解考查一个重点,陆老师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读了整篇小说,再品味标题,使他们能够理解得更加深刻。在理解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狭窄,不够丰满。于是,陆老师首先让学生定位a day的长度,再来看wait.Wait:Father waits for son's recovery.Wait:Son waits for death.对于wait的双向内涵,陆老师更进一步引导:导致不同的等待源于misunderstanding,表面上是男孩对华摄氏和摄氏度的误解“At school in France the boys told me you can't live with forty-four degrees.I've got a hundred and two”同时,陆老师呈现了几组语言,说明误解在字里行间就展示出来了。组一:“Downstairs.the doctor left three different medicines in different capsules with instructions for giving them.”“Back in the room,I wrote the boy's temperature down and made a note of the time to give the various capsules.”(医生没有当着男孩的面说他的病情不严重。)组二:“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Papa,if it bothers you.”“It doesn't bother me.”(父亲和儿子对于it的理解不同。)组三:“It wasa hundred and two.”“Your temperature is all right.nothing to worry about.”组四:“I don't worry,but I can't keep from thinking.”“Don't think Just take it easy.”“I'm taking it easy.”本来在写作时,作者一般都会用不同的词来避免重复,但这里却有不断重复的话,用以分析和引导学生要透过语言去赏析研读语言背后深刻的内涵。

三、作品和作者的契合

这个小说的结局是那么出人意料,陆老师让学生思考:用华摄氏来计算体温的是美国,说明作者是美国人,而以出人意料结局为特色的是哪个作家?在学生猜不出来时,陆老师又提醒语言简单,甚至没有the father said,the boy said.学生猜出是海明威。这是透过作品来分析作者。同时,学生对于海明威还是有一定了解的,知道海明威以惜墨如金且轻描淡写而著称,以“冰山理论”写作手法见长,塑造了“Hemingway’s character”的人物形象,如《老人与海》等。一般的授课也许就到此为止。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从本堂课到了解作者,都符合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但是陆老师又进了一步:在这篇小说里是如何体现海明威硬汉式的形象的?这充分说明,陆老师的课堂一直着眼于平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海明威硬汉式形象语言表现如下:组一:“You’d better go back to bed.”“No,I’m all right.”“You go up to bed.You’re sick.”“I'm all rght.”“Do you want me to read to you?”“All right.If you want to.”“Why don’t you try to go to sleep?I’ll wake you up for the medicine.”“I’d rather stay awake.”说明男孩坚持不承认自己要死了。组二:He was looking at the foot of the bed,looking very strangely.Staring still,as he had stared,at the foot of the bed.But his gaze at the foot of the bed relaxed slowly.说明男孩勇敢地面对死亡。组三:His face is white.His face is very white.I went up to him and found him in exactly the position I left him,white-faced.作者用white想要表明男孩的pure innocent,而没有用pale,应为它使weak的代名词。

四、结束语

总之,这堂小说阅读课从作品中来,到作品中去,由浅入深、潜入浅出,提升了作品赏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最难能可贵的是这堂公开课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所有参与听课的教师提供了一种研读小说的合情合理的方式,极具借鉴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促进学生成长。

摘要:小说阅读是牛津教材高二学段单元话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说,除了阅读课本素材,更要把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迁移到课外小说阅读。文章从诗意与实意的结合、灵性与灵魂的融合、作品和作者的契合三方面研究陆燕蕾老师的授课,指出她的设计为小说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学习模式,丰富了小说教学的课堂研究。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说阅读,鉴赏,最近发展区,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丽平.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成都大学学报,2008(11).

[2]何武.从英语小说阅读到英语写作——一项潜伏语义分析理论驱动的英语写作教学实验报告[J].外语学刊,2013(05).

篇4:诗歌与小说优质课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1954年出生于美国的芝加哥,因诗歌和小说创作而赢得国际声誉。她曾获得过很多奖项,包括“兰南文学奖”和“美国图书奖”,她还是“国家艺术捐助基金”和“麦克阿瑟基金”的受助作家。希斯内罗丝著作颇丰,包括短篇小说集《喊女溪及其他》《芒果街上的小屋》,诗集《浪荡女》《不择手段》以及儿童读物《头发》。希斯内罗丝现居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

【内容要览】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创作的小说,是一本记录少女的成长经历的日记,也是一首献给移民——特别是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拉丁裔女性的赞美诗。全书由44个相对独立的短篇构成,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一条叫芒果街的芝加哥小街上。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个名叫埃斯佩朗莎的墨西哥裔小女孩。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优美纯净的“诗小说”。它由几十个短篇组成,一个短篇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梦想、几朵云、几棵树、几种感觉,语言清澈如流水,其中点缀着零落的韵脚和新奇的譬喻,如一首长歌短调,各自成韵又彼此勾连,汇聚出一个清晰的世界,表现出各样的人生。所有的讲述都归于一个叙述中心:居住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埃斯佩朗莎,在西班牙语里意为希望),富有对弱者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受力,她用清澈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世界,用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和不易,讲述年轻人的热望和梦想,梦想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着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此书曾获1985年美洲图书奖,很快被收入《诺顿美国文学选集》,此后又进入大中小学的课堂,作为学生们修习阅读和写作的必读书,成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成长经典。2004年,西方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为其撰写导读书,同在一个导读系列中的还有《哈姆雷特》《红字》等十余部传世之作。

【选段赏析】

头 发

我们家里每个人的头发都不一样。爸爸的头发像扫把,根根直立往上插。而我,我的头发挺懒惰,它从来不听发夹和发带的话。卡洛斯的头发又直又厚。他不用梳头。蕾妮的头发滑滑的——会从你手里溜走。还有奇奇,他最小,茸茸的头发像毛皮。

只有妈妈的头发,妈妈的头发,好像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结、一枚枚小小的糖果圈儿,全都那么蜷曲、那么漂亮,因为她成天给它们上发卷。把鼻子伸进去闻一闻吧,当她搂着你时。当她搂着你时,你觉得那么安全,闻到的气味又那么香甜。是那种待烤的面包暖暖的香味,是那种她给你让出一角被窝时,和着体温散发的芬芳。你睡在她的身旁,外面下着雨,爸爸打着鼾。哦,鼾声、雨声,还有妈妈那闻起来像面包味道的头发。

四棵细瘦的树

它们是唯一懂得我的。我是唯一懂得它们的。四棵细瘦的树儿长着细细的脖颈和尖尖的肘骨,像我的一样。不属于这里但到了这里的四个。市政栽下充数的四棵残次品。从我的房间里我们可以听到它们的声音,可蕾妮只是睡觉,不能领略这些。

它们的力量是个秘密。它们在地下展开凶猛的根系。它们向上生长也向下生长,用它们须发样的脚趾攥紧泥土,用它们猛烈的牙齿噬咬天空,从不懈怠。这就是它们坚持的方式。

假如有一棵忘记了它存在的理由,它们就全都会像玻璃瓶里的郁金香一样耷拉下来,手挽着手。坚持,坚持,坚持。树儿在我睡着的时候说,它们教会人坚持。

当我太悲伤太瘦弱无法坚持再坚持的时候,当我如此渺小却要对抗这么多砖块的时候,我就会看着树。当街上没有别的东西可看的时候。不畏水泥仍在生长的四棵。伸展伸展从不忘记伸展的四棵。唯一的理由是存在存在的四棵。

阁楼上的流浪者

我想要一所山上的房子,像爸爸工作的地方那样的花园房。星期日,爸爸的休息日,我们会去那里。我过去常去。现在不去了。你长大了,就不喜欢和我们一起出去吗?爸爸说。你傲起来了。蕾妮说。我没告诉他们我很羞愧——我们一帮人全都盯着那里的窗户,像饥饿的人。我厌倦了盯着我不能拥有的东西。如果我们赢了彩票……妈妈才开口,我就不要听了。

那些住在山上、睡得靠星星如此近的人,他们忘记了我们这些住在地面上的人。他们根本不朝下看,除非为了体会住在山上的心满意足。上星期的垃圾、对老鼠的恐惧,这些与他们无关。夜晚来临,没什么惊扰他们的梦,除了风。有一天我要拥有自己的房子,可我不会忘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路过的流浪者会问,我可以进来吗?我会把他们领上阁楼,请他们住下来,因为我知道没有房子的滋味。

有些日子里,晚饭后,我和朋友们坐在火旁。楼上的地板吱呀吱呀响。阁楼上有咕咕哝哝的声音。

是老鼠吗?他们会问。

是流浪者。我会回答说。我很开心。

芒果有时说再见

我喜欢讲故事。我在心里讲述,在邮递员说过这是你的邮件之后。这是你的邮件。他说。然后我开始讲述。

我编了一个故事,为我的生活,为我棕色鞋子走过的每一步。我说:“她步履沉重地登上木楼梯,她悲哀的棕色鞋子带着她走进了她从来不喜欢的房子。”

我喜欢讲故事。我将向你们讲述一个不想归属的女孩的故事。我们先前不住芒果街。先前我们住鲁米斯的三楼,再先前我们住吉勒。吉勒的前面是波琳娜。可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芒果街,悲哀的红色小屋。我住在那里却不属于那里的房子。

我把它写在纸上,然后心里的幽灵就不那么疼了。我把它写下来,芒果有时说再见。她不再用双臂抱住我。她放开了我。

有一天我会把一袋袋的书和纸打进包里。有一天我会对芒果说再见。我强大得她没法永远留住我。有一天我会离开。

朋友和邻居们会说,埃斯佩朗莎怎么了?她带着这么多书和纸去哪里?为什么她要走得那么远?

他们不会知道,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

(以上皆选自译林出版社第1版《芒果街上的小屋》,潘帕翻译)

【赏析】

阅读《芒果街上的小屋》,仿佛有一个小女孩在你的身边喃喃自语:“我们先前不住芒果街。先前我们住……”她的语速很快,既流畅又清晰。简简单单的句子,如同轻描的画笔,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逐渐呈现在你的面前。她的语言一点也不干瘪,你会感觉她有着那么一股机灵劲儿:“而我,我的头发挺懒惰。”在她那灵巧的舌头的指挥下,句子们仿佛唱起了优美的歌,跳起了节奏欢快的舞蹈:“把鼻子伸进去闻一闻吧,当她搂着你时。当她搂着你时……”“当我太悲伤太瘦弱无法坚持再坚持的时候……”有时候,他们跳出了语法那顽固的堡垒:“伸展伸展从不忘记伸展的四棵,唯一的理由是存在存在的四棵。”

这本书用小女孩的语气展开叙述,简单明澈,读者只要识字,就几乎没有阅读障碍。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简单的形式下,它的内涵又是如此的丰富和深刻,仿佛蜻蜓轻轻一点,水面即漾起层层波纹。从这本薄薄的书里,我们能看到美国有关种族、贫富、文化差异等社会问题,能看到亲情的温暖,看到成长的烦恼、快乐和追求梦想的艰难……而事实上,除了点到即止的暗示,作者希斯内罗丝并未刻意地去表现它们。她采用的,只是对情感或事件作感性而又克制的叙述。如在《头发》那一篇里,表面上虽是描写家庭成员各色各样的头发,但当我们想象埃斯佩朗莎钻进妈妈的被窝里,听着爸爸的鼾声与屋外的雨声,闻着身旁妈妈的头发散发出来的芬芳时,一种温馨与幸福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四棵细瘦的树》那一篇里,埃斯佩朗莎为坚持理想忍受孤独与挫折,通过不畏水泥、顽强生长着的四棵小树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此外,希斯内罗丝对于少女心理的描摹细腻独特,让人印象深刻,如在《米饭三明治》里,埃斯佩朗莎出于好奇,千方百计说服妈妈给学校的嬷嬷写信,允许她在学校餐厅吃午饭,嬷嬷批评了她。她最后流着泪,在那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餐厅里吃带去的米饭三明治。又如在《第一份工》中,这样叙写了埃斯佩朗莎在第一天打零工时的感受:

“真的好容易。我想我本来不会介意的,可干了一会我有点累,不知道是否可以坐,于是就看着旁边的两位女士,她们坐下来的时候我才坐。过了一会她们笑起来,走过来说可以想坐就坐的,我说我知道。”

这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典型的一幕情景!那种毫无必要的胆怯与笨拙的掩饰,总让我们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经历。

【阅读思考】

作者说:“我写的不单是美国的事情,也是你们的。我肯定,在中国,也有这样一条芒果街,陌生人去到那里时,会感到一种‘恐外氛围。尤其,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中,如此多的群体在相互交融: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中产者与贫民、男人与女人。我们每天都在跨越疆域,甚至不用离开自己的家就这样做了。”你如何看待作者的感受?

【媒体评价】

这本书所记录的,是从女孩蜕变为女人的过程,是少女时代的最后的一段光阴。它像熟透的芒果一样,饱满多汁,任何轻微的碰撞都会留下印迹。据说译者是个隐世的才子,偶有兴趣,翻译些自己喜欢的文字,谢谢他。

——作家张悦然

作为散文,《芒果街上的小屋》清纯优美、忧伤动人。而在文体上,这本小书更身兼诗歌与小说的双重特色,达到一种纯美的状态。虽然这本小书描写的只是一个异域的移民故事,但因为作者对人性柔软之处的准确把握,拉丁裔贫民社区的生活有了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们认为,正是因为这种来自文学本身的力量,使得《芒果街上的小屋》在下半年的图书市场大放异彩。

当然,清新和纯净,只是文学的一部分,我们无意由此宣扬一种浅近的文学观。我们注意到《太平风物》对现实的介入,也注意到《碧奴》和《后羿》对传统超越的企图。但是在一个文学迷失于大众的时代,我们需要来自文学最原始的本真力量,而这正是《芒果街上的小屋》所带来的。有鉴于此,我们授予《芒果街上的小屋》最佳年度文学图书的荣誉,并希望从这本书开始,迎来文学精神的回归。

——《新京报》2006年度文学好书致敬词

一段一段的,有点像诗体小说,或散文诗。这是孩子和成人都可以读的书,而且孩子和成人都能读出各自的味道。语言简洁到了极致,纯净到了极致。需要宁静的阅读环境,阅读时,你仿佛都能听到作者轻柔的声音。字里行间溢满了节奏、诗意和纤细的感觉,总觉得有一缕微风、一丝细雨轻轻拂过你的心田,无比的滋润。

——《中华读书报》

希斯内罗丝的文体的简单纯净之美构成了对每个人的诱惑。她不仅是作家群的天才,而且是绝对重要的一个。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令人深深感动的小说……轻灵但深刻……像最美的诗,没有一个赞词,开启了一扇心窗。

篇5:印刷第10课 诗歌与小说教案

必修二第 9 课 诗歌与小说

【课标】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历程 说明其艺术成就 【课前预习】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者也。

——王国维

一、戏曲的起源

1、什么叫“傩”?“傩戏”又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说 傩戏蕴含着戏曲的萌芽?

“傩”是原始时代一种带有巫术色彩的祭祀仪式活动。后来这种巫术仪式转化为戏剧表演,就形成了“傩戏”。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傩”发生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后来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替巫师,在傩舞中扮演角色,并发展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于是就形成了“傩戏”。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2、为什么戏曲又称“梨园”

梨园为唐代玄宗时宫廷所设的训练乐工的机构。梨园的主要职责

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二、完备—宋南戏

三、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1、为何说元曲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的配合,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2、元代戏曲的繁荣原因:

1)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2)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又不愿在元朝做官,将才学纳入戏剧创作中。

3、百戏之祖----昆曲 昆曲的特点:

三、徽班进京

1.徽班进京

师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进京后,由于唱腔丰富生动,而高

朗亭等艺人善于博采众长,在北京演出时又大量融进了北京语汇,使徽调表现力愈加丰富,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

师 京剧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

板 书:

2.京剧的产生

多媒体课件显示:

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19世纪中期的都城北京,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师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戏剧。那么京剧的源头是哪几种古老戏剧呢?

生 徽调和汉调为主,兼收昆曲、秦腔和梆子戏等地方戏的精华。

板 书:

(1)源头:徽调和汉调为主,兼收昆曲、秦腔和梆子戏等地方戏曲的精华

师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

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

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师 那么在京剧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板 书:

(2)京剧形成的因素

生 当时的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多媒体课件显示《弘历观戏图》)师 当时的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是达官贵人的天堂,各地商人也纷纷建立会馆、商号。四方的艺人聚集在这里,以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板 书:

A.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生 地方戏曲的繁荣和发展。

师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风俗各不相同。明清时期流行的地方戏秦腔、弋阳腔、徽调、二黄调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地方戏出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板 书:

B.地方戏曲的繁荣和发展

生 明清时期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环境,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为京剧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板 书:

C.统一、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

板 书:

D.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师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为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作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迎来了京剧的第一个繁盛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多媒体课件显示《同光十三绝》图片)师 京剧不仅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那么京剧到底有什么样的表演特色呢?

板 书:

(3)特点

三、程式化:即按照一定的程式表演

唱、念、做、打的程式化。

布置作业

列表说明中国古代主要戏曲的名称、流传时代、著名剧作家或者演员。

板书设计 第11课梨园春秋

一、大傩之舞

1.原始时代:带巫术色彩的祭祀仪式 2.戏剧表演——傩戏

二、南戏与杂剧 1.南戏

(1)南戏产生的条件

A.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瓦舍 B.民间表演技艺的兴盛(2)内容

2.杂剧

(1)元杂剧兴起的条件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知识分子处在社会底层

D.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空前激烈

E.关汉卿等戏曲艺术家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贡献(2)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等

三、徽班进京 1.徽班进京 2.京剧的产生

(1)源头:徽调和汉调为主,兼收昆曲、秦腔和梆子戏等地方戏曲的精华

(2)京剧形成的因素

A.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地方戏曲的繁荣和发展 C.统一、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 D.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3)特点

A.舞台和时空方式 B.角色类型 C.唱腔伴奏 活动与探究

1.课下查找一些戏曲资料,比较京剧与其他剧种的不同之处。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学一些京剧片段或者地方戏片段,如安徽的黄梅戏,江苏的越剧等。

3.中国有上百种地方戏,作专题调查,了解京剧与地方戏的历史联系。习题详解 解析与探究

1.解题关键:了解脸谱中的角色各是谁。

思路引领:第一排从左到右分别是:孟良、李逵、黄盖、孙悟空。第二排从左到右分别是:鲁智深、廉颇、张飞、窦尔孰。

答案提示:孙悟空是武生,其余七个角色均是净。

2.答案提示:元杂剧是将诗歌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京剧中的脸谱汲取了绘画中的一些表现形式。戏剧和园林最大的关系呢,有一句话叫移步换景:走一步呢,这个景象就另外是一个样子。园林艺术重形象更重意象,即更应该重视它内在的主观意象。游园赏园者是通过园林 8

这个自然的空间领域形象,唤起想象和联想,生发出园外意、景外象、象外情,余味绵长。戏剧汲取了园林的表现手法,更重意象。

自我测评

1.答案提示:京剧产生和发展历程: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同时兼收昆曲、秦腔和梆子戏等地方戏曲的精华,不断融合吸收,形成了京剧。同光年间京剧迎来了繁盛期。

京剧形成的因素:①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②地方戏曲的繁荣和发展。③统一、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篇6:诗歌与小说优质课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岳麓版)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探讨荒诞剧的艺术价值;通过分析拜伦、雪莱、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著作的特征,理解文学作品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学生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主动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能简单通过名著来解读历史。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鉴赏拜伦、雪莱、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等人作品去总结作品产生的背景和文学价值。能运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等基本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 历史现象;能对各种历史资料概括、比较、整理,做到论从历出、史论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和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名家名著的了解,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艺术品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出现背景及影响。难点:通过分析作品特点体味时代背景

教 学 策 略 手 段

采用讲练结合法 默写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学习新课:

一.浪漫主义诗歌(18世纪末~19世纪初)

(一)、背景: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高潮年代的产物(1).矛头指向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2).揭露了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对未来寄予理想,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3).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二)、代表及作品

1、拜伦(英)

①、《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②、《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2、雪莱(英)代表作(《西风颂》)

(三)、影响、意义:(1)、以卓越的诗歌创作和坚决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2)、抨击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资本主义的丑恶(矛头)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一)、背景: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以批判现实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席卷全欧,形成欧洲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1).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日益暴露

(二)、代表及作品

1、巴尔扎克(法·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 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2、托尔斯泰(俄·文学家)

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三)、历史地位、意义

(1)、揭露和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与罪恶(矛头)(2)、反映资产阶级取代没落贵族的历史过程,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3)、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4)、未指出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必然趋势——主张用阶级调和方法改良资本主义社会

三.现代荒诞派戏剧(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受着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

(二)、成就:法国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世界戏剧史上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1969年贝克特因这部剧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课 堂 练习

1.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下列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A.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B.对资本主义理想王国的失望 C.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和弊病开始暴露D.是资本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产物

2.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和雪莱的《西风颂》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盛行主要反映了

A.对人性解放的歌 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C.对社会制度的歌颂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欢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4.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揭示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充分体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们的浪漫情怀。下列作品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人间喜剧》 B.《西风颂》 C.《母亲》 D.《等待戈多》

5.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倡导贵族平民化思想,他的作品遵循着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原则,在作品中反映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被列宁誉为

A.“社会百科全书” B.“俄国革命的镜子”

C.“讽刺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D.“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6.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地描述了俄国贵族的生活。它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教 学 反 思

上一篇:总监竞聘演讲稿下一篇:木材商贸公司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