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的优秀教案

2024-04-27

列子的优秀教案(通用8篇)

篇1:列子的优秀教案

《列子.汤问》二则教学设计

山亭区实验小学 马云苗

教学目标:

1.读懂《薛谭学讴》这篇短文,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2.在读懂短文的基础上,能有条理地表达出对短文的看法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3.通过习作,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真正践行“学无止境”的理念。教学重点、难点:

能在读懂短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写读短文后的心得体会。教学方法:

读写相结合;点拨、讨论、评价、归纳、写作、讲评等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读懂《薛谭学讴》这篇文言文,明白短文所蕴含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请学生自由读短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接着指名读短文,在停顿不正确的地方,要引导学生读,直至把短文读熟。

2.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试着理解短文所表达的意思。由于安排了“译文”,学生读短文的意思不难读懂。

二、谈一谈

一是阅读后的启发。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所阅读的短文中提炼观点。可以从薛谭的角度谈认识,可以从秦青的角度说启发。但教材编者的意图主要在于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把握。在学生结合短文谈所受到的启发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阅读过的其他文章和生活实际中的事例谈体会,深化理解。

二是谈写心得的方法。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再开展班级交流。

1.从短文中提炼可以一说的观点。

2.结合短文内容对观点惊醒理解。

3.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谈体会。

4.注意自己的习作加一个题目,如“由‘薛谭学讴’想到的„„”。

三、写一写

学生动笔作文。

四、评议与修改。

1、学生小组内互读自己的习作,小组内评一评,那些地方写的好,好在那里,还有那些可以修改的地方。

2、推荐写的好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3、请学生互相交换修改自己的习作。

《伯牙鼓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 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 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ì)/乐(lè)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

士为知己者死。

酒逢知己千杯少。

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教师板书:伯牙绝弦)

二、整体感知,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伯牙/善 /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 ā i)?峨峨兮(x ī)/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自渎,自学,了解故事内容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回想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

(2)借助文下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可以看图理解

(5)小组讨论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以上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看看你能从文言文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没弄懂的。不能读懂的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3、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片断

(一)生:我读懂了第一句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教师板书:善鼓琴 善听)师:这两个“善”字是什么意思? 生: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师:我们齐读这一句。

片断

(二)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生:从这句能看出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仔细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们读懂什么了?

生:我读懂了它的意思: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钟子期说 “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们面前!“伯牙心理想到了流水,伯牙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教师板书: 志在高山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很会读书,对于“善哉”的理解很好,假如你是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呢? 生1:弹得真美呀!生2:弹得真动听啊!„„

师:那么钟子期的话,我们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读出赞叹的语气

(生自渎——指名读——齐读)

师:现在同桌两人一组合作读,一个读原文,一个来解释意思,你能行吗?(生自由练习——指名表演)

师: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那么,他的琴音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哦的泰山、洋洋的江河之外,他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1:可能表现旭日东升的景象。生2:可能表现下雪的景象。生3:还可能表现秋天的丰收景象。„„

师:当伯牙志在(佼佼的明月,徐徐的清风,袅袅的炊烟,潇潇的春雨)时,子期又会如何赞叹呢? 课件出示(学生填空)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 “(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师: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钟子期才能真正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补充片断

(三)1、过渡:

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心情如何呢?

2、齐读最后一句话

3、生自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4、交流:子期死了,伯牙做了一个怎样的决定?你能理解伯牙的行为吗?

5、带着沉痛的语句读最后一句。

6、课件出示:明代作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描绘的生动故事,子期墓前,伯牙写了一首小诗来追悼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四、巩固内容,讲讲故事

1、子期一死,伯牙又回到了那无人理解的世界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谁听呢?只有这一个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你能讲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准备,自由练习。

3、指名讲故事。

五、欣赏乐曲《高山流水》,背诵全文。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2、播放并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3、在乐曲声中有感情朗诵全文。

4、生自读自背

篇2:列子的优秀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

一、预习检查

⒈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善哉【zāi】 峨峨【é】 兮【xī】 卒逢【cù】

援琴【uán】 舍琴【shě】 辄穷其趣【zhé】

⒉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词义。

善鼓琴:擅长 。 卒:同“猝”,突然。

援琴:拿,拿过来。 舍琴:放下。

善哉:好。 逃声:使逃脱。

3.作者简介。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4.背景介绍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二、课文导入

音乐导入: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三、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2.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内容。

明确: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3.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完成翻译。

4.提问:“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明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5.提问: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高山流水(觅知音)

四、拓展延伸

1.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甲】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提问: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略。

(2)提问: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2.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五、布置作业

篇3:列子的优秀教案

一、《列子》寓言的教益性

《列子·汤问》篇论述契合、掌握道的方法,一篇之中一连讲了十五个恢诡奇谲的故事就是为了打破读者的认识局限,其中“愚公移山”讲述年老力弱的愚公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移山感动了上苍的故事,从晋人张湛的注解可知愚公移山寓言原意是告诫人们不要“期功于旦夕”[1],而应像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1],这才是顺道,而这则寓言流传下来原意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多是感叹愚公坚定移山的意志,单看这个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还可以读出人定胜天的意味来。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将这个故事用来教育孩子执着奋斗、排除万难、坚定不移。《汤问》篇中作为顺道象征的“愚公移山”之后,紧接着就是违道象征的“夸父追日”,夸父之所以失败在于他“恃能以求胜”[1]。流传下来的夸父追日寓言故事却一改《列子》中对夸父的否定,赞美夸父与自然抗争的英雄气概,称颂他为后人造福的精神。还有“薛谭学讴”讲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自以为全部学会就要离开,秦青为其践行唱歌,歌声美妙,“声振林木,响遏行云”[4],薛谭羞愧要求继续学习。《列子》用此寓言原意在于说明不可固执于一己之见,而单看这个寓言却有学无止境的寓意;还有“纪昌学射”寓言有持之以恒的寓意;两小儿辩日的寓言,今人多赞扬孔子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从中得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5]的启示。除了《汤问》的寓言之外,《天瑞》篇“杞人忧天”的故事有教导人乐观处事之意。《说符》篇歧路亡羊的寓言告诫人们要专一,坚持正确的道路;牛缺遇盗之戒的寓言则说明了要灵活对待问题……

《列子》寓言具有教益性的还有很多,它们有的来自于对神话的改编,恢诡妙谲,令人倾心;有的来自于民间传说,经列子改编,焕发出耀眼的艺术魅力,令人信服。它们讲学习技巧,讲生活经验,读者读到这些寓言,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

二、《列子》接受史中的儒学化特征

《列子》中极具教益性的寓言多寓意积极进取、坚毅奋斗,与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如愚公移山之矢志不渝,纪昌学射之持之以恒,薛谭学讴之学无止境分别和《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7]《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8]的思想相似。正是由于《列子》的这种特征,《列子》的接受史上不少对《列子》的注解、化用和摘录都呈现一种儒学化倾向,如唐代卢重玄注解《列子》,强调道德修养、礼乐教化的重要性;魏征等人编著《群书治要》,选录《列子》中《天瑞》、《汤问》、《力命》、《说符》中的部分内容辑成七段,这七段文字全部属于“断章取义”,带有明显的重教化、重贤德、重忠信的儒家思想色彩;另外一些诗歌中对《列子》寓言的化用也呈现出儒家思想倾向,如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9]化用《列子》中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寓言,表达边境未宁,望力为匡救之意;韩愈在其《幽怀》中“我歌君子行,视古犹视今。”[10]化用《杨朱》中杨朱答孙梦阳语,将“视古犹视今”看做是一种君子品行,明显带有儒家崇尚君子人格的色彩;还有宋代秦观《读列子》诗中“谁谓不能决,孔丘乃真知。”[11]称赞《两小儿辩日》中孔子是智者,显然秦观对此寓言是做出儒家倾向解读而后化用于诗中。

结语:

《列子》的寓言无论是其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生活哲学,都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启发,极具教益性。《列子》虽然是道家作品,但其中很多具有教益性的寓言抽离单看与儒家的一些思想契合,这也是《列子》历朝历代的注解、引用等读者接受状况有一部分呈现儒学化特征的原因。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列子》寓言的思想意义有大量溢出道家的部分,对个人成长极具意义,这也给当今中小学课本的选编带来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2][3]杨伯峻《列子集释》[M].中华书局2012年第154页.

[4]严北溟、严捷撰《列子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5页.

[5][6]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年第19,95页.

[7]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5年第17页.

[8]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2012年第1页.

[9]清·钱谦益《钱注杜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10]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M].中华书局,2012年第55页.

篇4:《列子》的故事

这部《列子》是宋代浙江婺州刻小字本,具备了宋刻本用笔方整,刚劲挺秀的特点,流传至今,墨色匀净,字体秀雅。保存下来的有四卷,金镶玉装订,一册一函,金丝楠木盒装。卷端题:“冲虚至德真经”列子,张湛处度注。每半叶十四行,每行25-26字,有小字注,双行,每行30-31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是宋代坊刻本的典范。版心记录了当时刻书的刻工,如丁松年、马祖、詹世荣、陈彬、李昇等,其中李昇是宋代淳化年间著名的刻工(《刻碑姓名录》卷二宋第3页,中国书店1958年版),刻印的精良使得这部书锦上添花,更加凸显了这部宋刻本的珍贵。

现代图书的版权页规范和表明了书名、责任者、出版者、版本等信息,而古籍的信息则散见在序、题跋、牌记、书名页、卷端、版心等多处,在流传过程中还会有收藏者钤盖自己的姓名印、鉴赏印或藏书楼印。古籍钤印会直接反映其流转的时间顺序和产权关系,从古籍钤印可以探究多代多人递藏次第。这部《列子》共钤有15枚印章,分属十几个不同的藏书者,细致爬梳这十几枚印章,可以厘清这部古籍流传的始末源流,还原这部古籍是如何传承至今的,从而有助于研究这部古籍自身的文化内涵,并有助于研究在收藏这部古籍的漫漫长路上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收藏者的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

1、项元汴收藏。项元汴(1525-1590),初名笃周,字子京,号墨林,浙江嘉兴人,明代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项元汴擅长书法、绘画,精于鉴赏古籍,善于辨析真伪。凭借家资丰厚,不惜重资收购名画、鼎彝、玉石和书籍。所收藏的历代书画、善本图书珍品,藏于名为“天籁阁”的藏书楼,并钤盖“天籁阁”、“项墨林”等印章。他的古籍书画储藏量之大,当时的藏书家没有能超越的。以至于乾隆感慨“有明一代,藏书第一当属子京矣”。乾隆曾经六下江南,多次造访“天籁阁”遗址,还在承德避暑山庄修建“天籁书屋”,可见项子京的天籁阁的珍藏让乾隆颇为牵念。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破嘉兴,天籁阁藏书被一个名叫汪六水的人掠走,后来明清之交的满清重臣梁清标和巨富安岐接手了项家藏书,这些藏书又通过多种渠道并入乾隆内府,钤盖上乾隆天禄琳琅藏书的印章“乾隆御览之宝”,由此可以清晰看出天籁阁藏书传承的脉络。

这部《列子》的卷端钤有“项墨林鉴赏章”,白文方印。说明在宋代刻就这部书后被项元汴慧眼珍视,藏其藏书楼,项元汴是这个传接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2、毛晋庋藏。毛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原名凤苞,字子久,江苏常熟人,是明末著名的藏书家。他常常用高价求购宋代、元代的精刻本,以至于在当地有“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卖书与毛氏”的说法。这部古籍卷端钤有“子晋”、“汲古主人”二印,均为朱文方印。由此考证这部宋刻本当属毛晋在项元汴藏书流出后化巨资纳入囊中。

毛晋前后收集图书达84000余册,除了收藏,他一方面雇佣高手影抄一些宋元版珍籍;另外还聘请名士精校图书,采用细腻松软、表面平滑、托墨吸水、纸质较薄且价格便宜的竹纸刊刻,使得刻书成本降低,毛氏刻本得以广泛传播,先后刻书达600多种,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的,且以缮写精良、纸墨上乘、细工雕镌、印本清晰而著称,量质齐备,是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为此,毛晋专门建“汲古阁”、“绿君亭”用于庋藏精椠的宋元善本。

3、冯景搜集。冯景(1652-1715),字山公,一字少渠,浙江钱塘人。喜好读书,善写文章。

清代著名藏书家、康熙间十才子之一的宋荦搜罗了大批珍贵古籍、名帖,最为关键的是毛晋“汲古阁”的藏书散佚后,大半为宋荦所得。而宋荦做江苏巡抚时,听闻冯景的贤能,曾聘他进幕府帮忙。这部《列子》钤有“冯景私印”印章,说明曾经冯景之手收藏,但冯景生性严正,贫而乐道,所以这部古籍为宋荦从毛氏得到后馈赠给冯景也极有可能。

4、怡亲王宝之。爱新觉罗·弘晓(1722-1778),字秀亭,号冰玉主人,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的第七个儿子,承袭怡亲王爵,清朝著名藏书家、诗人。

怡亲王嗜好珍本古籍,建有藏书楼“乐善堂”,又名“明善堂”、“安乐堂”。当时珍贵的宋元刻本,大部分被毛晋、钱曾收购,而这两家藏书散出后,半数被徐乾学、季振宜得到,徐、季二家书散出后,短暂藏于冯景处,后归了弘晓。到同治末年,怡亲王藏书开始散落。藏书印有“怡府世宝”“安乐堂藏书”“明善堂览书画印记”“御题明善堂印”“怡亲王宝”等。

这部《列子》卷端、卷末均钤有“明善堂珍藏书画印记”印章,可见《列子》曾经收藏有罕见珍品的怡亲王弘晓之手收藏。怡亲王被杀后,他的藏书流入大内,成为乾隆的御藏,即内府藏书。

5、成为内府藏品“目外书”。清乾隆九年,在乾清宫昭仁殿设架庋藏内府宋元明精善本,命名为“天禄琳琅”,从此,昭仁殿成为清廷收藏善本特藏的专门书库,也就是著名的清代皇家藏书楼。这些藏书被编成《天禄琳琅书目》,详细记录了天禄琳琅的藏书情况。“天禄琳琅”的每一部善本书都加盖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或“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等属于乾隆帝的玺印。后来昭仁殿失火,所藏典籍全部焚毁,重建昭仁殿后重新汇集“天禄琳琅”善本编成《天禄琳琅书目续编》,每部书另钤“天禄继鉴”印。此外,还有许多入藏“天禄琳琅”而书目并没有收录,但存有乾隆玺印的目录外书籍,《列子》就属于目录外的书籍(刘蔷?《天禄琳琅“目外书”辑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120页)。

乾隆时曾把天禄琳琅书赏赐给大臣,同治以后,朝廷将天禄琳琅书送到宫外书肆修补装潢,经办事人之手或被宫中人监守自盗,这些天禄琳琅书开始流失出宫。流出宫外有的被满贵族所得,有的被书肆所得再转手卖掉,有的经数人之手被藏书家收购。藏书界视“天禄琳琅”善本如凤毛麟角,可见钤有印章的宋刻本有何等珍贵。

从卷端上方正中压骑板框钤盖的“乾隆御览之宝”和上板框外齐右边框的“赐本”两枚乾隆玺印的位置和浓郁而精致的印色来看,符合内府藏书的钤印礼制,精雕细刻的笔画,彰显出皇家气派。它承载了文化传统,象征着封建王朝的正统地位,经皇家收藏具有了特殊的崇高地位。

6、汪氏蒐索。汪士钟,字春霆,号阆源,清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1786年。其父以经营布匹致富,也以藏书知名。汪士钟广泛搜集宋元旧刻以及《四库全书》中没有采辑的图书,建造了闻名中外的藏书楼“艺芸书舍”。艺芸书舍藏宋版书三百余部,是清代著名藏书家中藏宋版书最多的人,超过黄丕烈藏有百部宋版书的士礼居和陆心源藏有两百部宋版书的皕宋楼。清代阮元曾以“万卷图书皆善本”来形容艺芸书舍的珍本荟萃。

汪氏艺芸书舍的藏书主要来自黄丕烈的士礼居、周锡瓒的水月亭、袁廷梼的五研楼和顾之逵的小读书堆,这四个人都以富收藏、精考据著称于世,尤其是以藏有百部宋刻本为荣的黄丕烈曾颜其藏书之所为“百宋一廛”,汪士钟收购这几个人散出的典籍,大大便于珍贵典籍的集中收藏和保存。

这部《列子》钤印“士钟”、“阆源父”,当是乾隆赏赐某人后,被善藏宋版书的汪士钟挖掘到,清晰表明善藏善本的汪士钟独到的眼光。

汪士钟的藏书在晚年陆续散出,其中的子集被当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杨以增收购,并借助官方漕运粮船运回聊城,藏于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经史部分都归了常熟瞿氏的同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还有一部分归了上海郁松年的宜稼堂,有的甚至流落海外到了日本。汪氏聚集藏书历经两代,但散书却快,大概是家道中落,子孙对祖辈的藏书理念缺乏认同感,从而使得藏书无法传承,最终流散。

7、蒋湘南珍视。蒋湘南(1795-1854),字子潇,回族,河南固始人,晚年在陕西关中度过。从夏寅官的《蒋湘南传》可知“仲父奇其才,为之置书千卷,一览辄晓。自经史象纬律历舆图礼制兵刑名法以及释道西藏,一一寻源沿流,究其得失”。叔父藏书为其所用,以至于蒋湘南后来写成了许多地方文献。蒋相南虽博学多识但性刚介,不随俗,“身后遗书,经粤寇窜吴越,蝎寇起河湟,凶炬所侵,悉为煨烬”。

这部《列子》卷端钤印“蒋湘南印”,可见一度为博学的蒋湘南所藏所用,并从中汲取了精神营养。

8、丁丙弆藏八千卷楼。丁丙(1832-1899),字嘉鱼,号松生,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末著名藏书家。

丁丙酷爱藏书,私人藏书丰富,沿用祖父的“八千卷楼”是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后将其新增加的藏书,命名为“后八千卷楼”专藏《四库全书》未收之书、“小八千卷楼”专藏善本书,又名善本书室。编有丁氏藏善本书总目《善本书室藏书志》,对藏书印章有详细记载,并对藏弆源流和藏家生平多有述略,具有较高的藏书史料价值。

历经30余年,丁丙藏书达8000种30万卷,其中有宋元刻本200余种,还有许多铭刻经本、旧抄善本、著述稿本及乡土文献。丁丙去世后,子孙把藏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卖给了江南图书馆,现为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丁丙的藏书印有“济阳文府”“甘泉藏书”“八千卷楼珍藏善本”“四库著录”“钱塘清望世家”等。这部《列子》在1-4卷卷末共4处钤盖“八千卷楼所藏”,足见其对宋刻本的珍视。

9、端方截留。端方(1861-1911),字午樵,号陶斋,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收藏家,清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藏书室名为归来庵、宝华盦、四钟山房。出使西方考察宪政时,发现国外大城市都设有官方公共藏书机构,于是奏请清廷创办公共藏书机构。我国最早的几个官办公共图书馆,如江南图书馆、湖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等馆的创立,都是在他的督办下完成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丁丙想出售其藏书,鉴于当时陆心源皕宋楼的图书被日本人掳走,恐怕八千卷楼藏书流失,于是端方奏请清政府全部收购丁丙的藏书。1908年,端方倡议设立江南图书馆,将八千卷楼藏书入藏于此。

端方的藏书印有“满洲托活洛氏端方藏书印”、“陶斋藏石四百余种之一”等。《列子》书名页钤有端方的印章“陶斋鉴藏书画”,朱文方印。从“八千卷楼所藏”和“陶斋鉴藏书画”钤印的前后渊源来看,当时全部收购的丁氏藏书中的这部《列子》,当是因端方对于本部《列子》的喜爱和欣赏而截留于他的藏书处,成为“陶斋”的重要藏品。端方被杀后,所藏逐渐散出。

10、中晦旧藏。陈伯达(1904-1989),字仲顺,原名陈尚友,笔名伯达,化名或别名陈建相、陈志梅、陈万里,化名或笔名王文殊、王通、曲突、梅庄、周金、史达(《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68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福建泉州人。因为在北平中国大学开过先秦诸子课,在延安时和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兴趣相契合,后成为中共中央首席秘书。1966年,陈伯达成为中共第四号人物。

陈伯达的飞黄腾达借助于他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造诣,“陈伯达嗜书,罄其稿费以购,有3万册自然科学书籍,3万册社会科学书籍,另有一间书库专贮线装书,有‘万卷户’之称”(叶永烈《陈伯达传》第11页,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他的生活简朴,工资基本都用来买书,收藏了许多珍贵古籍,其中包括这部《列子》,正是他的独特眼光和对古籍的酷爱,正是他对于古籍的整理和修复,也借助着他的权势,使得这部古籍能够保持完好。其藏书印有“卑以自牧伯達用章”“伯達存書”“陳仲晦印”等。金镶玉装订,钤印“中晦”,都是陈伯达的杰作。陈伯达旧藏后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图书馆接收,2005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文研所收藏。

这部《列子》历经千年,从项元汴到陈伯达递藏流传,辗转多人之手,经过内府收藏,也经过私家珍视;有的是累世弆藏,子孙克守其业,有的是凭着一个人对古籍善本的热爱而竭力保护,钤印涵盖了宋代至今这部古籍流传过程中最著名的收藏家,他们共同的审美情趣和鉴赏高度,直接印证了这部古籍的优良高贵品质,足以说明这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当之无愧的。

篇5:列子的优秀教案

《杞人忧天》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寓言的概念及《列子》的基本情况。

2、读对、读顺、读好课文,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

3、品味寓言寓意,科学评价晓者关于日、月、星辰的言论。

4、尝试运用“杞人忧天”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培养学生心胸宽阔、树立远大志向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大意。教学难点:寓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多媒体情境教学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同学们,我们在第上个单元中学了一则寓言,是什么? 明确:《黔之驴》。

从中得出的寓意,用一个成语来总结是——?

明确: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回忆一下,我们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

大家还记得寓言的概念吗?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回顾寓言的概念

寓言,是一种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文学体裁。通常把深刻的道理(寓意)寄托于简单的故事当中,借小喻大,借此喻彼,富于智慧哲理。

如《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等都是寓言。

2、了解《列子》的基本情况 《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悟

要求:分三步循序渐进,熟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1、看谁读得对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划线字字音.点学生读,师生点评。杞、崩坠、寝食、星宿、耶、充塞、中伤、躇步跐蹈、舍然

2、看谁读得顺

要求:听录音,学生尝试朗读,把握节奏和重音,师生点评。

3、看谁读得好 要求:在以上环节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基调,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性格和语气,师生点评。教师方法指导:

1、杞人的语气应该是忧愁满腹。

2、劝说者语气应该是耐心细致。

四、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1、小组合作——看谁译得准

要求:小组成员合作讨论,疏通文意,注意一些列出的字词、句子。然后小组派代表,按照下列五幅图片内容,对相应句子进行讲解,师生共同点评。

(1)杞国有人忧天地,身无所寄,废寝食者。注意的字词:忧、废寝食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注意的字词句:因、晓、奈何(3)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注意的字词:只使、中伤

(4)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注意的字词句:奈„„何、四虚、躇步跐蹈

奈地坏何?

(5)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注意的字词:舍然

2、质疑探究——看谁理解得透

思考:杞人忧什么事情呢?晓之者是怎样为他解忧的?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继续思考:“杞人忧天”蕴含着什么寓意?

明确:“杞人忧天”的寓意:“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心。讽刺了那些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

3、联系实际——看谁说得棒

(1)自由讨论: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杞人这样的人?(2)提出思考讨论:你认为晓者的言论解释是否科学?

明确:寓言中那位晓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四、巩固练习,检测评价

1、巩固落实——看谁学得好(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杞、崩坠、寝食、星宿、耶、充塞、中伤、躇步跐蹈、舍然(2)抢答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崩坠、寄、废寝食、因、晓、屈伸、行止、中伤、躇步跐蹈、舍然(3)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②奈何忧崩坠乎?

③奈地坏何?

(4)解释一词多义

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奈何 奈地坏何?/奈何忧其坏? 其

其人/奈何忧其坏?

(5)古今异义

中伤 古义:打中击伤。

今义:伤害。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文的内容及寓意。明确: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2、学生讨论:学习了《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明确:“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另:杞人也有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反应了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六、课后作业 自学《杨布打狗》。

《杨布打狗》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弄懂文章大意。

2、领悟寓意:认识事物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如果别人对你态度发生了变化,应先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不能一味责怪别人。

教学重难点:领悟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说学过的寓言并讲出寓意。

2、老师示范:《掩耳盗铃》,唤醒学生旧知。

掩耳盗铃,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学生自己看图说寓言。

二、新课讲授

1、诵读课文,琅琅上口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衣(yì)素衣(yī)而出 衣(yì)缁衣(yī)而返

天雨(yù)

2、译读课文,读懂故事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重点句子: a、衣素衣而出 衣(yì):动词,穿。衣(yī):名词,衣服。

穿着白衣服出门。

b、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扑:打。

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c、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向者:刚才,从前。使:假使。岂:难道。

刚才假使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

3、悟读课文,明白寓意

学生辩论:这只狗该打,不该打?

该打,那是因为狗只认衣衫,不识主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不该打,那是因为杨布白色衣服出行黑色衣服回来,别人对你态度发生了变化,应先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不能一味责怪别人。

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寓意

A.从狗的角度: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B.从杨布的角度:别人对你态度发生了变化,应先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不能一味责怪别人。

4、扩读《智子疑邻》

先诵读,再解疑,后悟意。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难解字词:

雨:yù(古今异义)下雨。名词用作动词 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 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 父:fǔ,老头

寓意: 它告诫人们在给人提正确的意见时,要考虑自己与听者的关系,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听意见只应听取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绝对不能持偏见。

链接:《智子疑邻》与《杨布打狗》在寓意上有什么共通之处?

5、作业布置

篇6:道教的重要典籍《列子》简介

《列子》简介

《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与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唐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诏称《列子》为《冲虚真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因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书中还有大量的养生与古代气功的论述,亦值得研究。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列子》是有必要认真阅读的。

《列子》一书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列御寇在古籍中又被写作列圄寇、列圉寇,郑国人。《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这里的“虚”即虚静、无为,一切顺应自然。列子曾向壶丘子林和老商氏学过气功。《庄子·逍遥游》把他描绘成为神仙,说:“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的学说主要是养生术,因而他不大关心政治,认为政治事务与政治斗争,以及一切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努力都有碍于养生。在这方面,他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权术有明显区别,而比较接近于庄子,其消极因素是十分明显的。但他与奏汉的神仙家又有所不同,认为人不能长生不死,有生必有死,该生就让它生,该死就让它死,才是正确的态度。在这一点上,也和庄子相同。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列子》,可能是西晋人的作品。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说:“盖《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假为向序以见重。”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对此作了归纳:(一)刘向的《列子序》称列子为郑人,与郑缪公同时,然而书中多言缪公以后事,如孔穿、公孙龙是战国后期人而入书。(二)书中多采引先秦与西汉诸子书的资料,除马叙伦《列子伪书考》已列举者外,还有今已亡佚的《汤问》、《说符》等。(三)书中有些资料更晚,如太初、太始、太素说出自《易纬》,切玉之刀、火浣之布乃魏文帝事,周穆王驾八骏西游出自汲家书《穆天子传》,《杨朱篇》纵恣,不符合《淮南子·汜论训》关于杨子“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宗旨,而反映魏晋人的放荡性格。(四)有明显的佛教影响,如“西方之人有圣者”指佛,“死之与生,一往一反”乃释氏轮回之说等。(五)从语言的角度考察,书中有不少汉以后、甚至魏晋以后的词汇。

篇7: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

杨朱说:“丢一只羊,怎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人说:“因为岔道太多了。”

等他们回来以后,杨朱问:“找到羊了吗?”

邻居回答说:“没有。羊丢失了。”

杨朱又问:“这么多人去追,羊怎么会丢失呢?”

篇8:列子的优秀教案

这个故事中的艺人简直可以和今日的机器人比美, 说明古人的想象力何等卓越!但有人称这是科学幻想, 我就难以赞同了, 我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科学的成分, 倒是感觉这类想象是《封神榜》和《西游记》中想象的源头。沿着这条思路, 是造不出今日机器人的, 外表有几分相似而已, 机制完全不同。

我更感兴趣的是下面几句话:“穆王试着拿掉他的心脏, 嘴巴就不能说话;拿掉肝脏, 眼睛就不能观看;拿掉肾脏, 双脚就不能行走。”心脏与语言相关, 肝脏与视觉相关, 肾脏与腿部动作相关, 在几千年前, 古人就已经有这样的假设, 今日中医的经络学说, 可能就是沿着类似的思路发展起来的。可能经络学说最初就是流传在民间的种种联想、猜想、传说, 有人 (比如黄帝) 把它们加以整理, 就成了完整的经络学说。这种进步是很正常的。我觉得比较奇怪的事情是:为什么经络学说一旦形成, 就被人们奉为神明, 怎么就没有多少人质疑呢?怎么就没有一些人想要验证它呢?比如《列子》这里说的“拿掉心脏, 嘴巴就不能说话”, 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拿掉心脏整个人就死了, 不是什么说话不说话的问题。这从动物身上一望而知, 难道列子著书立说的时候没有想到验证一下吗?

我至今也不明白经络为何物。科学家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 也没搞清楚。有的说就是神经, 有的说是体液, 说服力都不强。我想, 我们的祖先如果从春秋战国时期就不断地对经络学说加以质疑和验证, 则今日的中医绝不会这个样子, 一定比这先进得多。当年我在“文革”中也学过针刺, 那时叫“新针疗法”, 是从解放军中传出的, 风行一时。我能掌握一些穴位, 发现确有疗效。比如有学生牙疼, 我用一寸的针扎合谷穴或外关穴, 一捻转, 立刻不疼了。学生说:“王老师您真神呀!”我心里想, 神什么呀, 在这件事上我原来有多傻, 现在还多傻, 我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针刺能止疼 (这种办法往往不能去病根) , 我不过学会了“干”一种“活”而已。我想, 很多中医可能也是这样, 他们其实并没真正搞清针灸和中药的内部机制, 只是一代一代地把一些经验和技术传承下来。这当然也很宝贵, 也很有用, 但它难以超越自我。中医的理论 (阴阳五行之类) , 与其说是指导实践的, 不如说是给实践经验披一件理论外衣的, 越细琢磨越玄乎, 搞不明白。

甭说理论问题, 就连一些纯经验的东西, 大家公认的技术, 也是人云亦云, 上千年来缺乏验证。比如著名的“十八反”, 今日中医还在用。有多少根据?不清楚。据说, 十八反之说产生于宋代, 属于配伍禁忌药物。今日有个简单的记忆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萎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对此, 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信者居多, 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 有人认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禁忌;有的医药学家还认为, 相反药同用, 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比如在治疗寒气厥逆一症时, 张仲景用了“十八反”中的半夏与乌头同居一方, 名曰“赤丸”;在治疗顽固性痰饮时, 他又用了甘遂与甘草相反的药物配伍, 制成“甘遂半夏汤”。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治疗全身浮肿的“大豆汤”, 就将甘草、甘遂、乌头、半夏两组反药同用。这就未免太“辩证”了, 没有一定之规了。到了现代, 科学家们也想通过药理研究和动物实验, 验证“十八反”的科学性, 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甘草与甘遂合用时的毒性大小, 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贝母、半夏与乌头配伍, 则未见明显的毒性;而细辛与藜芦同煎, 则导致了实验动物的死亡。但由于十八反牵涉的问题较多, 各地实验条件和方法存在差异, 实验结果相差很大。

于是我们可以说, 许多中医实际上是秉持着一些相当含混和模糊的概念和知识在行医, 这不是很诡异的事情吗?要知道这不是暂时的认识不足, 而是传承了几千年了!相对说, 西医在理论和技术操作方面就要明晰得多, 他说了你能明白, 不像中医, 你得首先“相信”他说得对, 才能“听明白” (比如“清热解毒”, 到底什么意思?好像谁都明白, 越细想越糊涂) 。鲁迅曾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话虽然有些刻薄, 但不是没有道理, 更不是不爱国, 不敬祖宗。愚以为, 真要弘扬中医, 必须从质疑和科学验证开始。

上一篇:于激励人生的句子摘抄下一篇:对策论在战争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