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二则

2024-04-14

列子二则(精选7篇)

篇1:列子二则

一、基础过关

二、1.《列子》相传是战国 所著。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杞人()崩坠()躇步()衣缁()吠()3.读课文,分别写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杞人忧天: 杨布打狗: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废寝食:)⑵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奈何:)⑶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积块:)⑷衣素衣而出(衣(前一个):)⑸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扑:)⑹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使:)

5.杨布出了一趟门,回家后,他家的狗却不认识他了,这是为什么?

6.译句:

⑴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⑵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⑶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⑷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⑸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7.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是否合乎科学?你如何评价?

8.“杞人忧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成语寓言故事,请再写一个寓言成语故事,说说其寓意。

二、综合训练

(一)虎求百兽而食之。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长:)⑵吾为子先行(为:)⑶虎求百兽而食之(求:)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走:)

10.在原文中给这则寓言划分层次。

11.这则寓言故事比喻什么?将这则故事总结成一个成语。

12.标出下列句子的节奏。⑴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13.译句:

⑴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br>

(二)楚有祠(祠,祭祀)者,赐其舍人(舍人,贵族达官家里的门客)卮(卮,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且:)⑵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亡:)15.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16.用一句话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17.这个故事可用一个成语概括:。拓展应用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取材于 杨士奇《游东山记》)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道士不能胜

胜:取胜 C.窍而吹之

窍:钻孔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内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草木之葩烂然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皆欲取而难于言

觉今是而昨非

D.乐其无已乎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B.隐溪乐观旷达,怡情山水,喜欢结交朋友,虽然年事已高,对生死却很淡然。C.原本立恭提议该为这次出游写篇游记,可是因为一些原因,作者一直未能写作这篇游记,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3分)②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2分)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分)

三、《列子二则》答案

1.列御寇 2.略 3.略 4.⑴睡不着觉⑵为什么⑶聚积在一起的土块⑷穿⑸打⑹假使 5.略 6.⑴又有一个担忧那个担忧(天地崩坠)的人,去开导他。⑵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填充塞满四方,无处没有土块。⑶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衣服出去。⑷你不要打了,你也像这样啊!⑸刚才假如你的狗白皮毛出去黑皮毛进来,难道你不会奇怪吗? 7.就现在的科学水平看,也不尽正确,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也算是一种进步思想了。(意近即可,其他有见解的看法也行)8.略 9.⑴做首领⑵替,给⑶寻找⑷逃跑 10.„„得狐。|狐曰„„与之行。|„„畏狐也。11.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欺压人。狐假虎威 12.略 13.⑴你不敢吃我,天帝让我做百兽的首领。⑵虎不知道野兽是怕自己而逃跑,以为它们害怕狐狸。14.⑴将要⑵失掉 15.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给它画它呢? 16.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17.画蛇添足 1.B 2.C 3.B 4.但是(隐溪父子)深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送给我一首诗呢?” 老来应当志气更盛,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呢?困厄中心志更加坚定,不抛弃远大的志向。

篇2:列子二则

导 学平台 课 标 要 求

1.了解《列子》一书。

2.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结合课下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3.培养我们的环保意识和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4.理解内容,把握文章的寓义。5.掌握解读寓言的方法。[学 法 点 悟]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在必要时请老师做适当的指导;对难点的突破可通过与同学讨论探究解决,也可以利用辐射阅读的方式来完成。[整 体 感 知] 《杞人忧天》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似乎是“傻子”的杞人。但从现在看来他却是一位多么有远见的人,让我们为今天的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杨布打狗》行文虽短,但词语不重复,富于变化。故事虽小,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让我们能够正确地对待人和事。[疑 难 解 析] 质疑:《杞人忧天》的寓意是什么?

解惑: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质疑:《杨布打狗》的寓意是什么?

解惑: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习寓言,应以分析寓意为主,寓意也不可拘泥于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用一固定答案限制自己的思维,应从不同角度分析。[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列子》相传 著,列御寇,相传 时道家,国人。

二、字音字义

1.请为加点的字注音。

杞()崩坠()躇步呲蹈()舍然()缁衣()2.说出加点字的意思:(1)身无所寄,废寝食者:(2)若屈伸呼吸:(3)奈何忧天崩坠乎:(4)因往晓之:

(5)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三、语 言 积 累

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答:(2)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答:(3)奈地坏何?

答:(4)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答:(5)衣素衣而出。

答:

四、问 题 探 究

1、你是如何看待杞人的行为的?“晓知”者的话你赞成吗?

(提示:结合生活实际来深入评析杞人的行为。)2、思考 ①“杞人忧天”现在是什么意思?

②联系你的生活,你认为杞人的担忧是可笑的吗?谈你的看法。、③对于战国时的环境,杞人在担忧,面对我们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

对你有什么启发?

(提示:联系周围环境谈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观点。)

3、杞人尚且知道忧天,作为现实环境中的你,将对我们目前的环境做点什么呢?谈谈你的看法。调查你周围的环境,有哪些环境污染的现象?你能否对此提出点合理性的建议。

(提示:结合实际谈现象,建议要言之有理。)

4、你的生活中有类似杨布之狗这样的现象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一普遍现象的?学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提示: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畅所欲言,提倡有个性的观点。)

五、欣 赏 评 价 《列子》是先秦时著作集,内容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直到现在,仍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及思想寓义。

《杞人忧天》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今天看来,杞人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从环保的观点来说,还是有理由的。

六、课 内 阅 读

阅读《杨布打狗》回答问题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衣缁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 D.予默然无以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衣表衣而出(穿)B.天雨(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D.子亦犹是也(好像)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翻译: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七、拓 展 阅 读

阅读《歧路亡羊》回答问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列子•说符》)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①杨子之邻人亡羊:

②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3.翻译“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篇3:列子二则

一、《列子》寓言的教益性

《列子·汤问》篇论述契合、掌握道的方法,一篇之中一连讲了十五个恢诡奇谲的故事就是为了打破读者的认识局限,其中“愚公移山”讲述年老力弱的愚公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移山感动了上苍的故事,从晋人张湛的注解可知愚公移山寓言原意是告诫人们不要“期功于旦夕”[1],而应像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1],这才是顺道,而这则寓言流传下来原意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多是感叹愚公坚定移山的意志,单看这个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还可以读出人定胜天的意味来。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将这个故事用来教育孩子执着奋斗、排除万难、坚定不移。《汤问》篇中作为顺道象征的“愚公移山”之后,紧接着就是违道象征的“夸父追日”,夸父之所以失败在于他“恃能以求胜”[1]。流传下来的夸父追日寓言故事却一改《列子》中对夸父的否定,赞美夸父与自然抗争的英雄气概,称颂他为后人造福的精神。还有“薛谭学讴”讲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自以为全部学会就要离开,秦青为其践行唱歌,歌声美妙,“声振林木,响遏行云”[4],薛谭羞愧要求继续学习。《列子》用此寓言原意在于说明不可固执于一己之见,而单看这个寓言却有学无止境的寓意;还有“纪昌学射”寓言有持之以恒的寓意;两小儿辩日的寓言,今人多赞扬孔子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从中得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5]的启示。除了《汤问》的寓言之外,《天瑞》篇“杞人忧天”的故事有教导人乐观处事之意。《说符》篇歧路亡羊的寓言告诫人们要专一,坚持正确的道路;牛缺遇盗之戒的寓言则说明了要灵活对待问题……

《列子》寓言具有教益性的还有很多,它们有的来自于对神话的改编,恢诡妙谲,令人倾心;有的来自于民间传说,经列子改编,焕发出耀眼的艺术魅力,令人信服。它们讲学习技巧,讲生活经验,读者读到这些寓言,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

二、《列子》接受史中的儒学化特征

《列子》中极具教益性的寓言多寓意积极进取、坚毅奋斗,与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如愚公移山之矢志不渝,纪昌学射之持之以恒,薛谭学讴之学无止境分别和《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7]《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8]的思想相似。正是由于《列子》的这种特征,《列子》的接受史上不少对《列子》的注解、化用和摘录都呈现一种儒学化倾向,如唐代卢重玄注解《列子》,强调道德修养、礼乐教化的重要性;魏征等人编著《群书治要》,选录《列子》中《天瑞》、《汤问》、《力命》、《说符》中的部分内容辑成七段,这七段文字全部属于“断章取义”,带有明显的重教化、重贤德、重忠信的儒家思想色彩;另外一些诗歌中对《列子》寓言的化用也呈现出儒家思想倾向,如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9]化用《列子》中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寓言,表达边境未宁,望力为匡救之意;韩愈在其《幽怀》中“我歌君子行,视古犹视今。”[10]化用《杨朱》中杨朱答孙梦阳语,将“视古犹视今”看做是一种君子品行,明显带有儒家崇尚君子人格的色彩;还有宋代秦观《读列子》诗中“谁谓不能决,孔丘乃真知。”[11]称赞《两小儿辩日》中孔子是智者,显然秦观对此寓言是做出儒家倾向解读而后化用于诗中。

结语:

《列子》的寓言无论是其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生活哲学,都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启发,极具教益性。《列子》虽然是道家作品,但其中很多具有教益性的寓言抽离单看与儒家的一些思想契合,这也是《列子》历朝历代的注解、引用等读者接受状况有一部分呈现儒学化特征的原因。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列子》寓言的思想意义有大量溢出道家的部分,对个人成长极具意义,这也给当今中小学课本的选编带来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2][3]杨伯峻《列子集释》[M].中华书局2012年第154页.

[4]严北溟、严捷撰《列子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5页.

[5][6]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年第19,95页.

[7]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5年第17页.

[8]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2012年第1页.

[9]清·钱谦益《钱注杜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10]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M].中华书局,2012年第55页.

篇4:列子二则

关键词:杨朱;列子;养生观;二义乖背

中图分类号:B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33-03

列子的思想应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而杨朱之学是先秦哲学体系和衍变中由老子到列子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但因对《列子·杨朱篇》中文字上的误读与认识上的偏颇,杨朱思想被后人误解,认为杨朱是纵恣肉欲的养生观,列子是清静虚无的养生观,即《列子·杨朱篇》与《列子》全书存在“二义乖背”。

历史上持此观点的典型代表如汉刘向在《上〈列子〉书》中写道:“至於《力命》篇,一推分命(为玄学清谈);《杨子》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1]晚清国学大师陈三立的《读列子》说:“吾读列子。恣睢诞肆过庄周;然其词隽,其义于狭,非庄子伦比。篇中数称杨朱,既为杨朱篇,又终使一趣,不殊杨朱贵身任生之旨,其诸杨朱之徒为之欤?”[2]晚清另一著名国学大师顾实也在《汉书艺文志讲疏》中说:“全性保真者,谓守清静,离情欲。淮南子原道训高注云:‘出生道谓去清静也;入死道谓匿情欲也可证。而《列子·杨朱篇》乃一意纵恣肉欲,仰企桀、纣若弗及,直是为恶近刑,岂不大相刺谬哉?此篇尤当出湛(张湛)臆造,非有本已。”[3]如上所述,他们都认为杨朱篇的言论与列子相违背,甚至怀疑不是出自一家之手。陈三立认为是出自杨朱的徒弟,顾实则认为是张湛臆造。在国内,持此观点的至今仍为主流。德国的鲍吾刚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一书中说杨朱毫不犹豫地站在了那些“恶棍”的一边[4]。代表当今学术界主流的詹福瑞教授,也曾发文认为杨朱是贵身纵欲的厚生派[5]。也有学者认为杨朱与列子同属一家。如唐朝卢重玄在《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中写道:“管仲功名人耳,管仲小器哉。列子因才高之人以极其奢欲之志,令有道者知其失焉。”[6]他认为杨朱篇中的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并不是要人们学他们的恣情纵欲,而是让有道之人知道他们的言行是失道的,不要效仿。因此说明杨朱不是什么享乐主义厚生派,与列子养生观是一致的。复旦大学教授严北冥在《列子译注》一书中,则对刘向的“二义乖背和张湛的叩其二端,使万物自求其中”进行否定,他认为两篇旨意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7],只是他在书中并没有对此进行详尽阐述。

基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杨朱之学与列子思想“二义乖背”主要是对《列子·杨朱篇》误读而形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杨朱本人及其思想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列子·杨朱篇》进行通篇阐析,从整体上把握《列子·杨朱篇》的真实含义,从而正本清源,还以杨朱之学的本来面目。

一、根据杨朱其人与言行来论证杨朱之学与老子思想的相关性

杨朱,又称杨子、阳生或阳子居,道家学者,战国初期魏国人。有关杨朱的事迹在《庄子·应帝王篇》、《庄子·寓言篇》及《列子·黄帝篇》中有具体的记载。在《列子·黄帝篇》与《庄子·寓言篇》中杨朱问道老子,这两段对话的文字内容是几乎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列子·黄帝篇》是以杨朱称呼,而《庄子·寓言篇》则以阳子居称呼,因列子早于庄子,所以《庄子》中的“阳子居”就是“杨朱”,这也是杨朱又称杨子、阳生或阳子居的主要依据。

在《列子·黄帝篇》与《庄子·寓言篇》中描述了杨朱见老子的情景:“杨朱(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这里,老子指出了杨朱道行的不足在于威权跋扈之貌,人将畏难而疏远。老子说,正真洁白的人,好像含垢受辱;德行充足,好像有所不足,意在放开自我,达到忘我的境界。杨朱受到老子的点拨,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于执着自己的有道与修为,故而显现自居傲慢,这与老子的“无为无我”境界还有差距。之后,他在回旅店的时候就已经放下了自我,不自居,不自是。于是,旅舍的客人与他同抢位子坐,这和与他刚到旅店时客人都来迎接、给他让座、替他拿毛巾等已是明显不同。可见,此时杨朱已改过自新,达到老子无为境界了。

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还记载了杨朱(阳子居)向老子问道的情形:“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於此,响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曰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予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於无有者也。”这是杨朱(即阳子)问道老子的对话。杨朱问:“一个辩理透彻,行事努力精进,学道孜孜不倦的人,可以与明王比吗?”老子说:“与圣人比起来,这种人在知识上没有定见,肢体上受到束缚,落得形体劳累、心神不安罢了。又有如虎豹因身上花纹,招来猎人;猿猴因行动敏捷,被套上绳索。象这样的人,能与明王相比吗?”杨朱再问:“那么明王是怎样治理的呢?”老子说:“明王治理天下,功盖天下而好像与自己无关,教化普施万物,而百姓不觉得有所依赖。拥有一切不能描述,使万物可以自得而喜;立足于神妙不测的地位,遨游于虚空无有之境。”此次杨朱问道老子,老子认为杨朱辩理透彻,行事努力精进,学道孜孜不倦,是有为与执着的做法。“道”应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用心追求所得;圣人的境界应该是“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于功而不居,有道者功成而不居,时时忘我无我”。这样才能避免人为的祸患,能精神自由地遨游于天地之间。

经过两次问道老子,杨朱得到启发,他的修为应该已达到老子无为忘我的境地了。因此,杨朱与老子的养生观应具有一致性,不可能是“二义乖背”。

二、根据《列子·杨朱篇》寓言论证杨朱之学与《列子》全书思想的一致性

第一则寓言是杨朱最著名的“名实”之论。文中杨朱认为人们之所以追逐名声,是“为富,为贵,为子孙”,因此,人们不顾“名乃苦其身,燋其心”,甚至宁愿为名而死。然而,杨朱认为:“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他说无实的人是没有名声的,有名声的人并没有真实所在,名声这东西实际上是虚伪的。他揭示了名声的本质是虚妄不实,可悲的是普天下的人们都没能逃过名声这个虚妄的东西,以至于心甘情愿为之而死。

第二则寓言中杨朱论述了怎样在苦短人生里获得至乐。他说:“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就算有人能活上百岁,他孩童与衰老糊涂的时间,几乎占去了人生的一半。再去掉夜间睡眠和白天休息的时间,又几乎占去了一半。加上疾病痛苦、失意忧愁,又几乎占去了一半。估计剩下的十多年中,舒适自得、没有丝毫顾虑的时间,没有其中的一半。那么人生在世又为了什么呢?有什么快乐呢?难道是为了“美厚、声色、虚誉?”“顺耳目之观听,惜身意之是非?”这样不是白白丧失了最高的至乐?杨朱所说的至乐,指的是“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而不是什么恣口欲,纵耳目,逐虚名,论是非。名誉先后、年命多少,真正快乐的人是不去思量的。

第三则寓言中杨朱教我们如何直面生死。不论贤愚、贵贱,不论十年百年,都总归要死亡腐烂与消亡,结局都一样。那么,在这么短暂的人生中,我们有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他说“且趣当生”,此“趣”是什么乐趣呢?当然不是前面所讲的恣纵声色之趣,而是顺从本性,顺应自然之趣,即上述所指的至乐。

第四则寓言中杨朱提醒我们人死亡的种种原因。伯夷和展季之死,是因为过于顾惜清白和正直的名声;原宪是贫穷致死;子贡是经商劳累致死。我们该怎样快乐地度过短暂的人生呢?杨朱说:“可在乐生,可在逸身。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他告诉我们正确的办法是使生活快乐,使身体安逸,善于使生活快乐的人不会贫穷,善于使身体安逸的人不去经商。

第八则寓言是杨朱对待生死的态度,既然“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命是“理无不死”,那么对生死的态度就应该是“无不废,无不任”。也就是对于死亡,要顺其自然,不挂在心上。

在第九则寓言中,杨朱说:“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于是,后人仅凭杨朱的“不损一毫欲天下”而纷纷责难杨朱,显然是没有仔细研读领会禽子这句话的含义,就给杨朱扣上“个人主义”的帽子,这种治学态度是不负责任的。道家的修行者必须经过“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从表面上看起来他们修行过程中不问世事好像是最自私的,其实不然,因为他们没有自己,行为才符合自然规律。这种修行者所谓“自私”的境界和我们平常人的“自私”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在评论杨朱的境界时,不能草率断言,更不能以讹传讹。

第十一则寓言,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但梁王说杨朱你自己妻妾都管不好,3亩大的菜园都除不净草,怎可说治理天下如同在手掌上玩东西一样容易!杨朱说:“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汗池。何则?其极远也。”他还说:“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谓矣。”《庄子·天道篇》记载,士成绮见老子,见其居所“鼠壤有余蔬”,这正是老子成大事不必拘小事的最好例证。再说杨朱曾自比吞舟之鱼和高飞鸿鹄,志向是多么高远,岂是凡俗小器所能度量。

第十二则寓言是杨朱论永恒,他说:“伏羲已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灭,但迟速之间耳。”自伏羲以来时间已过30万年,贤人与愚人,好人与坏人,成功的事情与失败的事情,对的事情与错的事情,没有不消失的,只是早晚快慢不同罢了。这些都不是永恒的,并不值得我们追求。只有《列子·天瑞篇》所言的万物本质——道,才是我们要去体悟与寻求的真实与永恒。

第十三则寓言中杨朱阐述了人的形体与智慧的本质。杨朱说:“任智而不恃力。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是运用智慧而不依仗力量,所以智慧是可贵的。那么人怎样才能算得上有智慧呢?杨朱说:“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第十四则寓言中杨朱阐述了人之所以失道的原因。他说:“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人之所以失道是因为追求名利地位与寿命。但实际上,“制命在内”,控制生命的力量在于自身之内,即在十三则寓言中所言,人人生而有道,道就在人身之内,那些顺应自然的人,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但如果人们追求错误的东西,如追求名利地位这些身外之物,那么就失去了自然之道。

第十五则寓言,杨朱进一步阐述了障碍道的原因是贪婪的本性。他说:“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人的错误在于无休止贪恋外物,还有所谓的忠诚与仗义,其本质也是“忠不足以安君,适足以危身;义不足以刊物,适足以害生”。再加上名声对自心的苦累,正是这些使人们失道甚至失去性命。

杨朱在以上十一则寓言中阐释的是其在《列子》中清静无为养生观的诠释和发挥。杨朱告诉我们,人生的至乐的是寻求控制自身生命力量的东西,而它就在自身之内。《列子·天瑞篇》也说明了道是人人生而自有的东西,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是为什么人们却失去了而找不到它呢?杨朱说是我们追求虚无的名声、纠结于各种是非、执着于狭隘的无知见解、执着于忠义与清白、追求财色的结果,这些都是铐在心灵上的枷锁。那些睿智的人,透过这些表相看到了本真,不再去孜孜追求外物,不以外物来残害本性。但也不刻意拋弃,而是顺应自然,在虚默无为中成就自己,与不生不化共存。

分析《列子》全书,开篇《列子·天瑞篇》,首先阐述了什么是“道”,揭示了“道与生者”的关系,强调了道的本质在于“虚默无为”;在《列子·黄帝篇》、《列子·周穆王篇》、《列子·仲尼篇》、《列子·汤问篇》中,活生生地展示了至道人的各种作为;《列子·杨朱篇》十五则寓言阐述的是什么是“道”、“失道”的原因和六种“失道”的言行。结合杨朱本人的学道经历及其养生观,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杨朱的养生观与老子、列子的养生观是一致的,并不存在“二义乖背”。杨朱被扣上“享乐主义”、“纵恣肉欲”、“个人主义”、“贵身厚生派”的帽子,甚至说杨朱毫不犹豫地站在了那些恶棍的一边,那都是人们对《杨朱篇》的误读和断章取义造成的。

参考文献:

〔1〕〔2〕〔3〕应涵.虚静人生——列子寓言梦道[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4〕(德)鲍吾刚.中国人的幸福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詹福瑞.庄子与<列子>生命观异同论[M].哲学研究,2005,(3).

〔6〕高守元集.道藏冲虚至德真经四解第1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严北溟,严捷.严捷撰列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篇5:第29课《列子》二则 导学案

第29课《列子》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

文言词句的分析理解

【学习方法】

朗读品析

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走近《列子》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二、字词积累

、字音

星宿

舍然

跐蹈

2、词义

废寝者

舍然

寄:

四虚

晓:

奈何

奈地坏何

缁衣

向者

天雨

3、自己翻译

4、多义字

(1)

因往晓之

晓行夜宿

家喻户晓

(2)

因往晓之

因循守旧

因势利导

(3)

其人舍然大喜

学校宿舍

(4)子亦犹是也

是他做的好事

(5)身无所寄,子无扑矣

(6)若屈伸呼吸:介词,若躇步跐蹈

代词

(7)奈何忧崩坠乎

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因往晓之:使动用法,使……明白

天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衣素衣而出:名词用作动词,穿衣。

四、梳理结构、这两侧寓言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先写杞国有一个人因担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接着写有人对杞人对种状况很担忧,前去开导、说服,给他讲了一番城地无所不地,人无时无处不在,天地之中的道理;后来担忧的人被说服了,说服担忧者的人也不再为之担忧了;最后两个都“含然大喜”。由此可知,这则寓言,虽然比较短小,但故事的发展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写得有起有伏。(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杞人忧天》中,杞人忧天的理由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杨布打狗”中杨布家的狗为什么向着杨布叫?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这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六、拓展延伸

先弄懂《郑人买履》的大意,再说说其寓意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之曰:“吾忘其度!”遂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而自信也。”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者:......的人。(定语后置)

ⓑ先:首先。

ⓒ度(duó):量长短。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鞋。

ⓞ乃:才。

ⓟ持:拿。

ⓠ度(dù):量好的尺码。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市:集市,市场。

ⓣ罢:散,结束,停止。

ⓤ遂:于是。

ⓥ曰:对......说。

ⓦ宁(nìng):宁可。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通假字:

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

2、“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

☞注意字词:【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鼻音,第四声

寓意:

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主题: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七,探究:1.这两则寓言的中心主旨各是什么?(寓意)

2.《杞人忧天》中,“晓知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对这个“晓之者”有何评价?

八,作业,A解释词语:

崩坠:

奈何:

只使坠:

躇步:

无扑矣:

B翻译句子: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c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次)。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篇6:列子二则

《杞人忧天》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寓言的概念及《列子》的基本情况。

2、读对、读顺、读好课文,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

3、品味寓言寓意,科学评价晓者关于日、月、星辰的言论。

4、尝试运用“杞人忧天”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培养学生心胸宽阔、树立远大志向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大意。教学难点:寓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多媒体情境教学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同学们,我们在第上个单元中学了一则寓言,是什么? 明确:《黔之驴》。

从中得出的寓意,用一个成语来总结是——?

明确: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回忆一下,我们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

大家还记得寓言的概念吗?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回顾寓言的概念

寓言,是一种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文学体裁。通常把深刻的道理(寓意)寄托于简单的故事当中,借小喻大,借此喻彼,富于智慧哲理。

如《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等都是寓言。

2、了解《列子》的基本情况 《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悟

要求:分三步循序渐进,熟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1、看谁读得对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划线字字音.点学生读,师生点评。杞、崩坠、寝食、星宿、耶、充塞、中伤、躇步跐蹈、舍然

2、看谁读得顺

要求:听录音,学生尝试朗读,把握节奏和重音,师生点评。

3、看谁读得好 要求:在以上环节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基调,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性格和语气,师生点评。教师方法指导:

1、杞人的语气应该是忧愁满腹。

2、劝说者语气应该是耐心细致。

四、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1、小组合作——看谁译得准

要求:小组成员合作讨论,疏通文意,注意一些列出的字词、句子。然后小组派代表,按照下列五幅图片内容,对相应句子进行讲解,师生共同点评。

(1)杞国有人忧天地,身无所寄,废寝食者。注意的字词:忧、废寝食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注意的字词句:因、晓、奈何(3)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注意的字词:只使、中伤

(4)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注意的字词句:奈„„何、四虚、躇步跐蹈

奈地坏何?

(5)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注意的字词:舍然

2、质疑探究——看谁理解得透

思考:杞人忧什么事情呢?晓之者是怎样为他解忧的?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继续思考:“杞人忧天”蕴含着什么寓意?

明确:“杞人忧天”的寓意:“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心。讽刺了那些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

3、联系实际——看谁说得棒

(1)自由讨论: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杞人这样的人?(2)提出思考讨论:你认为晓者的言论解释是否科学?

明确:寓言中那位晓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四、巩固练习,检测评价

1、巩固落实——看谁学得好(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杞、崩坠、寝食、星宿、耶、充塞、中伤、躇步跐蹈、舍然(2)抢答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崩坠、寄、废寝食、因、晓、屈伸、行止、中伤、躇步跐蹈、舍然(3)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②奈何忧崩坠乎?

③奈地坏何?

(4)解释一词多义

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奈何 奈地坏何?/奈何忧其坏? 其

其人/奈何忧其坏?

(5)古今异义

中伤 古义:打中击伤。

今义:伤害。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文的内容及寓意。明确: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2、学生讨论:学习了《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明确:“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另:杞人也有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反应了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六、课后作业 自学《杨布打狗》。

《杨布打狗》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弄懂文章大意。

2、领悟寓意:认识事物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如果别人对你态度发生了变化,应先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不能一味责怪别人。

教学重难点:领悟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说学过的寓言并讲出寓意。

2、老师示范:《掩耳盗铃》,唤醒学生旧知。

掩耳盗铃,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学生自己看图说寓言。

二、新课讲授

1、诵读课文,琅琅上口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衣(yì)素衣(yī)而出 衣(yì)缁衣(yī)而返

天雨(yù)

2、译读课文,读懂故事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重点句子: a、衣素衣而出 衣(yì):动词,穿。衣(yī):名词,衣服。

穿着白衣服出门。

b、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扑:打。

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c、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向者:刚才,从前。使:假使。岂:难道。

刚才假使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

3、悟读课文,明白寓意

学生辩论:这只狗该打,不该打?

该打,那是因为狗只认衣衫,不识主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不该打,那是因为杨布白色衣服出行黑色衣服回来,别人对你态度发生了变化,应先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不能一味责怪别人。

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寓意

A.从狗的角度: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B.从杨布的角度:别人对你态度发生了变化,应先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不能一味责怪别人。

4、扩读《智子疑邻》

先诵读,再解疑,后悟意。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难解字词:

雨:yù(古今异义)下雨。名词用作动词 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 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 父:fǔ,老头

寓意: 它告诫人们在给人提正确的意见时,要考虑自己与听者的关系,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听意见只应听取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绝对不能持偏见。

链接:《智子疑邻》与《杨布打狗》在寓意上有什么共通之处?

5、作业布置

篇7:《列子》教学实录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七个二类字,学会四个一类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薛谭学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子》的大致内容,了解列子其人。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查找《列子》相关资料,找《列子》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列子》相关资料。

二、读古文,感受寓意:

(一)、读课题《薛谭学讴》,你读懂了什么?薛谭学习唱歌。

(二)、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纲: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薛谭学讴》的故事。

(三)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扫清难读的字:讴遂弗止郊衢响遏行云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这篇短文的大意。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完,自己就以为统统都会了,便打算向老师先辞回家。秦青没有阻拦他,并在城外的大路旁给他设酒饯行。席间,秦青轻轻地击着拍子,唱了一支十分悲壮的曲子,歌声把树林都震响了,使天上飘动着的彩云也停住不动了。薛谭听了,便连忙向老师谢罪请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不敢说学成回家的话。

3.感受人物形象,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读书、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言传身教”。

三、教师小结:

“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则改”的好品质。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

四、作业:

1、把其中一篇读给家长听,并能用自己的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2、结合这两则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薛谭学讴

《列子》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响遏行云

学无止境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设疑:

1、今天我们学习《纪昌学射》。

2、齐读课题。

3、谁愿意对说一说对“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文题的理解?

(纪昌学习射箭。)

4、学习这则寓言,你都想知道什么问题?

(纪昌跟谁学习射箭?是怎样学习的?学习怎么样?……)

5、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整理了一下,是不是这样几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大家设计的问题来学习本课。

二、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己试读课文

师:大家读了课文,从朗读的角度你觉得读文言文与读现代文有什么不同?(课文不太好读。)

三、下面老师出示一些文中不太好读的语句,我们来练习读一读。(在读中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2)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3)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4)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望之。

(5)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四、请三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五、研讨第一个问题:纪昌跟谁学习射箭?

1、读“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板书:学射于飞卫

2、读了这句话,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飞卫是谁?为什么用了一个“又”,不用不可以吗?)

3、这些问题在文中写没写?哪里写了?

4、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5、学习理解“弟子……其师。”

6、学习理解“甘蝇……鸟下。”

7、学习了这一段,你想到了哪此词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名师出高徒,神箭手……)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带赞美的语气来读第一段)

六、研讨第二个问题:“飞卫”这位高师是怎么教纪昌学习射箭的?

板书:先学不瞬(眨眼),亚学视(看)

读“飞卫”说的两段话。——抓住语言来写

七、研讨第三个问题:

纪昌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得怎么样?

1、怎样学习“不瞬”的?

(1)读句子——“纪昌归……以目承牵挺。”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学得怎样?

(1)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2)指导朗读。

3、怎样学习“视”的?

(1)读句子——“昌以牦……南面望之。”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从纪昌学“不瞬”与“视”中看出什么?

(非常刻苦,克服困难,想尽办法。)

4、学得怎样?(作者用4句话写他学得怎样?)

(1)读句子“旬日之间……”“三年之后……”“以睹余物……”

“乃以燕角……不绝。”

(2)由纪昌学习的结果,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3)用自己的话讲《纪昌学射》的故事和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八、作业: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学射于飞卫

纪昌学射 先学不瞬

亚学视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学习一段一段地复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相机引导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并且学习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三、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下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第四课时

一、指导学法,精读课文:

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纪昌学射》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

二、研读课文,自学理解:

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四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创造性表演。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五、作业:

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上一篇:坚守纪律底线 树立清风正气下一篇:技术部2019年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