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的优秀教案

2024-04-13

《怀念母亲》的优秀教案(共11篇)

篇1:《怀念母亲》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怀念母亲优秀教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母、思祖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先生的许多课文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课文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理清文脉

母亲去逝后,季老先生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课文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 品味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先生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三、品味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先生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先生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先生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五、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先生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3、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篇2:《怀念母亲》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篇3:《怀念母亲》的优秀教案

一、“泪”———抒发着无限的悔恨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 就是‘母亲’, 最美好的呼唤, 就是‘妈妈’。”但季老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不可能发出那美丽的呼唤了。其实, 在过去的16年里, 他已经很少享受那美丽的呼唤了。母亲的去世给他留下了无限的悲痛、悔恨、愧疚。“一想到母亲, 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 “泪”成了他思念母亲最真的语言。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 到城里去往。中间曾回故乡两次, 都是奔丧, 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 仍然回到城里。”离开家的日子里, 季老便寄人篱下, 不能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 无法感受母亲的抚慰。1933年初秋, 在季老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传来噩耗:“母亲弃养, 只活了四十多岁。”他从北京赶回济南, 又从济南赶回清平, 两天的旅途颠簸, 他终于回到了8年未曾回过的故乡, 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 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躺在简陋的屋子中央。他抚棺大哭, 一直哭到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哭。离家8年, 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 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但季老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母亲。当时季老离家是身不由己, 但他暗暗下定决心, 等他大学毕业, 将立即迎养母亲, 让母亲不再孤苦伶仃, 不再缺衣少食。可是今天, 母亲走了, 永远永远地走了, 他的愿望没能实现, 怎能不使他悔恨万分呢?他痛苦得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 随母亲于地下。夜里他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 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念儿子时不知流过了多少眼泪, 想着, 想着, 那不可名状的自责、无可挽回的遗憾、与日俱增的思念, 怎能不使他悲痛万分呢?“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 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 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

回到北平后, 季老仍旧昼夜思念自己的母亲, 常常在夜里醒来, 失声痛哭, 不能自已。1933年12月24日, 他在日记里写道:“晚上又想到母亲, 又大哭失声, 我真不解, 上天何以单给我这样的命运呢?我想到自杀。”1934年5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因为想到王妈又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真不明了整整8年, 在短短一生中占多长时间, 为什么我竟一次也没回家去看看母亲呢?使她老人家含恨九泉, 不能瞑目!呜呼, 茫茫苍天, 此恨何极?我哭了半夜, 夜里失眠。”1935年11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好几天以前, 房东太太就对我说, 她的儿子今天回家, 从学校回来, 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她有点沮丧。她又说, 晚上还有一趟车, 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 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 真想哭!”他后悔, 真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 什么地位, 什么幸福, 什么尊荣, 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只能抱终天之恨而片刻不得安宁。

二、“梦”———架起了思念之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 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 不知道为什么, 母亲频来入梦。”日日有所思, 才夜夜有所梦, 白天不能复现的母亲, 在梦里来了。他多想留住这美丽的梦啊, 留下母亲清晰的形象, 然而, 他无法留住梦, 留住母亲, 当他哭着醒来的时候, “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 在泪光里, 幻出母亲的面影。”这是多么失落与无奈呀!

没有生身母亲, 我们就无法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养身之母, 我们就不能生活长大。远离故土, 置身异国, 获得最多的就是“孤寂”了。“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 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夜深人静的时候, 最是想家的时候。“我不开灯, 只沉默地站在窗前, 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 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 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 故乡的老朋友, 心里有点酸酸的, 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 浓浓的, 有说不出的味道, 浓浓地糊在心头。”虽是孤苦, 但对远方的惦念却涌起浓浓的爱意, 原来他心底里有非常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依靠, 那是他将来归属的地方。他的心里开始温暖起来, 思乡的情感也更加浓烈, 因为他深爱着故乡、亲人、老朋友。虽然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 与祖国的距离远了, 与亲人的接触少了, 心中有忧愁、有思念, 心里感到有点凄凉, 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 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 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 感到他们无处不在, 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 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 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时间就是情感的催化剂, 有的可能渐渐淡忘, 可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爱与日俱增, “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我仰躺在沙发上, 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自然本无意, 但与此刻“我”的心境融合, 它就带着太多悲戚苦楚, “心里思潮起伏, 又想到故国了”。思念带着温暖, 思念更是一种折磨, 时时刻刻撕扯着他的身心。“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祖国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身在海外十一年, 作者遭遇过多少苦难与艰辛, 挫折与委屈啊!祖国母亲怎能不频来入梦呢?二战爆发后, 作者便同家里断了联系。一个人孤悬海外, 祖国的抗战情况怎样了, 家里的情况怎样了, 甚至那条名叫“憨子”的小狗和院子里那两棵海棠花都频来入梦。难以排解的思乡之愁, 数不尽的不眠之夜, 剪不断的离愁别恨, 使他的精神痛苦万分。

三、“真”———平平淡淡写自传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说:“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 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 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 只写事实。”遵从这一原则, 写《怀念母亲》时, 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 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段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这样一种组织语言材料的方式, 是服从于整本书作为回忆录的性质的。

《怀念母亲》一文初读平淡无奇, 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读过一些相关作品, 了解了写作背景, 慢慢走进作者的心灵, 再回头去读, 渐渐读出了味道。季老学贯中西, 文通古今, 对如何写散文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曾说, 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 “真”就是真实, “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现在, 为了自传“只写事实”, 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取“真”而去“情”, 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可是在文章“平”和“淡”的背后, 隐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这片坚硬的土地, 开掘出一部部丰厚的典籍, 他偶尔到散文这片田里散散步, 便留下不少性灵文字。季老一生宁静淡泊, 从他的散文中, 我们却又读出了一个善感而多情的季羡林。他曾为一茎古藤被砍断而暗自垂泪 (《幽径悲剧》) , 他曾为身边小动物的病亡而“内心颤抖” (《老猫》) , 他曾为异国他乡偶然相识的少年魂牵梦萦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 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 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 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

于是, 季老感叹:“我一生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生我的母亲, 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朴实的语言, 拳拳的爱国之心与恋母之情明月可鉴, 永无绝期。

【王崧舟点评】

文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前世连着作者, 今生皈依读者, 但它自身毕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语言是它的肌肤、结构是它的骨骼、思路是它的血脉、情意是它的灵魂。一切细读, 文本是唯一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因此, 触摸作品的语言、解剖作品的结构、梳理作品的思路、体悟作品的情意, 是再自然、再正当不过的事儿了。在本案例中, 一个“泪”读尽文本的全部温度, 一个“梦”读尽文本的全部深度, 一个“真”读尽文本的全部风度, 这是在充分沉入文本之后才会做出的切身体察。好好读文本, 读出文本的“这一个”, 永远是细读文本的金玉良言、金科玉律。

篇4:简论《怀念母亲》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是思念生身母亲的锥心之痛。

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到城里去求学,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远远低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他对母亲的爱,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他“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母亲去世时,季羡林悲痛欲绝,这是儿子对于母亲深厚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发自内心的汨汨真情。

后来他到德国留学,母亲总是夜里“频来入梦”,“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每每梦到母亲的时候,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真想扑到母亲的怀抱,可是,他没有捉到一个完整的梦。这种感受把作者思念母亲的痛苦推到了极限。

季羡林思念母亲的感情经不起外界刺激,一触即发,房东太太盼望儿子归来的神情,让他“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其实,作者心里时刻在流泪,只是碍于男人的面子,把流泪思念母亲的感情隐藏起来了。

季羡林通过母亲去世、梦境和房东太太三个片段,把自己思念母亲的感情写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读者朗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是思念祖国母亲的复杂味道。

祖国对于在国内的公民来说,只不过是一个生存空间,没有思念之情,但对于海外游子来说,祖国就是母亲,甚至比母亲更为重要。郁达夫在《沉沦》一文结尾写道:“祖国啊,祖国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就是祖国对于海外游子的重要性。祖国贫穷,她的儿女在国外一定会受到各种欺凌;祖国富强,她的儿女在国外则能受到尊重。《怀念母亲》中虽然没有写到由于祖国的贫穷而导致作者的痛苦,但却写到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季羡林在文章第一句话里,这样写道:“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他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第一次离开她”,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动听的乡音,亲爱的同学朋友,“住在(德国)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陌生的环境,难懂的语言,怪异的人群等等,这些都不能慰藉他孤独的灵魂。他的喜悦、他的希望当然只有潜意识里的祖国的山山水水、芸芸众生。每当他闲下来的时候,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祖国来了,进入他的视野,给予他安慰。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这是远在异国他乡之人的感受,作者的亲身体会,心灵的复杂阐释。对于作者来说,是思念祖国的娓娓叙说,排解心灵惆怅的滴滴记述;对于读者来说,是理解海外游子的文字。作者与读者之间只有通过这些话语,才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读者才能体会身在异国他乡的同胞的心情。

身在异国他乡的同胞们“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种感情,正像我们偶尔出差,在外地想亲人一样,真挚、迫切、归心似箭。“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季羡林说到做到,他学成回国,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母亲。

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不同于一般人的《怀念母亲》,他的视野更开阔,角度更高,他把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交织在一起来写,道出了母亲即祖国,祖国即母亲的普遍真理,让我们没有海外经历的人感受到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重要性,让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篇5:怀念母亲教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谈话导入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课件展示介绍季羡林。出示课题。(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季老先生的散文——《怀念母亲》)读课题。(看到这个标题,大家觉得这篇文章可能是在些什么?是否是我们猜想的这样呢?)(由3的提问引入“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阅读这篇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生字词,老师教导发音、意思。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朗读,老师点评纠正,全班一起有感情朗读。(朗读过程中继续思考3的问题)学生回答3的问题,进一步问“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呢?”。细品这些关键语句以及语句中的关键字词,谈从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是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内交流、感受文中的思母思国之情;小组代表发言,老师补充纠正扩展,归纳总结课文大意)第一课时课后作业:背诵喜欢的段落,读记生字词。全班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叙述上个课时所归纳总结的课文大意(归纳总结:作者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自己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怀念,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再次品读重要词句(注:在品读词句时,应着重讲解其意思以及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拓展升华。(提问:在我们感受了季老先生的思母思国之情后,我们能理解这种情感吗?大家也好好回忆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这些感受呢?)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发言引出——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名族认同感、自豪感。课内习作训练。结合以上所讲所感所知写一段话,写作要求:语句通顺,把握关键词句的选用,感情真挚。与他人交换修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老师现场指导。完结。课后作业:继续修改作品,加以扩展延伸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篇6:《怀念母亲》名师教案

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跃动、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体现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本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充满哲理、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诠释了母爱的内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追忆与深切的怀念,真情涌动,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季羡林,走进他纯美的心灵世界,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通过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作者对亲生母亲、对祖**亲的深深眷恋与怀念。在拓展外延学习中,引导学生思考更深的主题。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真挚、凄凉、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体会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思念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思念祖国的情感。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搜集季羡林文章的重要语段以及他留学的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生字、词语,自学课文。(2)搜集阅读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的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妈妈》,课件展示以母爱为主题的画面。

2、导语:这深情的歌声,这感人的画面,让老师想起了一段话:“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妈妈的爱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妈妈;深情的呼唤一声——母亲!

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____的母亲)(出示图片)

同学们,一位将近百岁的老人——季羡林,是用怎样的一种心情怀念着自己深爱的母亲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老的文章《怀念母亲》。(板书课题,学生深情地读课题,解析“怀念”,怀念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

设计意图:以音乐烘托情感,创设情境、语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进入情境,在母爱的注视中走进课文。

二、了解人物经历,走进人物内心

1、学生交流搜集的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自主汇报,如:他的生平简介及学过的他的有关作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教师重点指出,季羡林六岁离开父母到济南的叔叔家,1935年作为清华大学交换生离开祖国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却因战乱被阻留在异国他乡11年。1946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一生起起伏伏。(出示相关课件)

过渡:大家查阅了很多有关季羡林老先生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种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同学们,请打开书,读一读课文,感怀作者六岁离开母亲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也未能与母亲有促膝长谈的机会,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让学生走近季羡林,走进他的人生,走进他丰富的情感世界。通过了解季羡林的经历和他说过的话,感受他的失母之痛,失母之悔,为下文更好地感受“抱终天之恨”埋下了伏笔,同时,整合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通读全篇,质疑问难

1、自主读文,出示阅读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借助字典或工具书自主学习。

(强调:“挚”是翘舌音,读zhì,书写时注意“挚”的右上方是“”,不是“九”;“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区别识记。)

(2)学生认读词语。(出示词语:真挚、朦胧、避免、薄暗、凄凉、强烈、寝不安席、沮丧、心潮腾涌、思潮起伏、可见一斑、频来入梦)

(3)通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4)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所含的复杂的思国与思母之情。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失去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材料,做到了首尾呼应。)

2、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组内合作交流学习情况。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巡视。

(2)各组汇报初读收获。

(3)对疑难点提出质疑,共同交流解决。

预设1:什么是“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预设2:“怅望灰天”是什么意思?(惆怅地望着天空。)

预设3:“薄暗”是什么意思?(是昏暗的意思。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预设4: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 的?

预设5:为什么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思念中,总伴着对祖**亲的思念? 预设6: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式的学习,特别是“读中生疑”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全篇,感受课文内容,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自主读书,感知主题

1、带着疑难问题通读全篇,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同桌互读。

2、指名朗读、轮读课文、小组合作读文。

3、初步交流对以上疑难问题的理解。

4、再读课文,集体交流,话题:从读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丰富的情感? 设计意图:读是最好的感受语言文字、感受课文意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感知课文,加深对问题的思考,使其形成独特的个性体验。

五、回顾全篇,结尾设疑

小结:同学们,在季羡林爷爷的作品中还有这样的描述: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当时的季羡林爷爷在哪里?为什么要离开母亲?为什么他对母亲的死“抱终天之恨”?让我们在下节课中继续交流。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充实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作铺垫。

六、巩固练习,快乐闯关

打开“基础训练-《怀念母亲》”,一起来闯关吧!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查阅、搜集季羡林的《重返哥廷根》等作品,读一读,从这些作品中你都了解了什么?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开阔视野,丰富积累,为深入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打基础。

第二课时

一、深情入文,积淀情感

1、教师深情地朗读《赋得永久的悔》。(配乐,课件展示:“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交流听、读后的感受。(学生自由表达)

3、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以情激情,伴着一首感人肺腑的轻音乐《懂你》,深情地读起季老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师生的心灵被一种情牵引着、感动着,心潮涤荡,带着这样的感动引导学生开始文本的学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二、研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生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思念。

2、学生汇报后出示字幕:“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1)抓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概括成语(寝食不安)。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字幕:“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①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概括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

字,追问这是怎样的恨?从哪里读出了母亲的去世,让作者非常非常的痛、非常非常的“悔”?)

(3)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4)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5)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6)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7)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读悟情,读中感悟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感情。再一次读起这段话时,学生的心已深深埋在文本的情绪中,真情被深深地感染,怦然心动,与作者同品思母之痛,心灵被深深震撼!

3、对比阅读,拓展资源,深入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过渡:母亲的过早病逝,让作者尽孝的愿望落空,以至心存自责,愧疚难当,只有沉痛地怀念母亲,以至寝食难安,数十年如一日。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①什么是“频来入梦”?母亲会“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频来入梦”指经常到梦中来。作者旅居国外,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②请大家阅读下面的资料,交流学习感悟。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和作者的亲生母亲“频来入梦”的还有谁?(祖**亲)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

①出示句子,指名朗读: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②交流:作者说“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真的不知道吗?(3)你还从哪里读到了母亲“频来入梦”? ①出示《寻梦》的开头和结尾(指名读):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②结合上面的两段文字,展开讨论:这里的“母亲”指谁?“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作者的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4)你还从哪里读到了作者对祖**亲的怀念?小组合作研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学生自主汇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

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质疑:读了这一段,你认为季老感到凄凉的原因是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思念家乡。)

②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季老远离故乡的日子,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不觉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

③“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作者对故乡、对祖国深深地思念之情读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读出来。

三、收束全篇,领悟写法

1、议一议:“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怅望灰天、泪流不止?“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思潮起伏、心潮腾涌?请你找到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指名读。注意两个“同样”。

(1)什么叫“真挚”?(真诚恳切)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设计意图:本文字里行间无处不浸润着“我”对“两位母亲”的深深的爱,这里适时催情升华,很好地完成德育目标。

四、拓展升华,再悟主题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请大家互相交流。赏读季老的其他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1、描写生身母亲的: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2、描写祖**亲的: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六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十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3、自主表达:从季羡林的情感世界里,从他对两位母亲崇高的敬意,伟大的爱里,你得到了怎样的启迪?

4、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把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拓展到课外,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延伸到作者的生活背景中,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情感,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更好地了解文本背后作者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使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更深的思考,使个性化阅读体验更加实际和回归本真。

五、巩固练习,快乐闯关

打开“阅读训练-《怀念母亲》”,一起来闯关吧!

六、布置作业

篇7:怀念母亲教案

在老师授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吧。(听完歌后)师述: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歌曲,是电影《九香》中的主题曲。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农村妇女在丈夫死后,含辛茹苦的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当孩子们长大成材想要对母亲尽孝时,母亲却患上了绝症。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有自己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其文章里,就像我们倾诉了他在失去母亲之后的悲痛,悔恨和离开祖**亲的思念之情。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板书:《怀念母亲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季羡林是北大副校长,有“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之美称,2006年被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如此说来,季羡林应是一位头戴光环的伟人,但是今天我们要走进的却是一位凡人的即兴,一个平凡儿子的即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问:季老这篇文中怀念的母亲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母亲一样吗?(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请用课文中的一段话来回答,应该是哪一段?(指名学生回答)出示第一段:我一生有两个母亲———真挚的爱慕。这段话告诉我们季老怀念的母亲有两个,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那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问:怎样的感情?(两个同样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的生命中同等重要)

1931年,在季羡林20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从此以后,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就伴随了他的一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预设:我读懂了季羡林很爱她的母亲。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看出的。师: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他的母亲已经成为他灵魂中的一部分。预设二:我读懂了季羡林的母亲死了她很伤心。预设三:季羡林十分的遗憾)

篇8:深切怀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大人高姓罗, 书名全秀。生于公元1933年9月25日 (古历8月6日) , 不幸病逝于公元2011年10月15日 (古历9月19日) 凌晨1:06分, 享年79岁。

回首母亲走过的79个春秋, 儿子泪如雨下, 千言万语也难诉儿子的哀痛与思念之情。尤其是母亲大人病逝前的大半年, 更是令儿子心痛不已, 这大半年是我的母亲多灾多难的岁月, 更是天灾人祸不断的时期。油菜花开时节摔断了左手, 曾两度到常宁骨科医院治疗。香瓜收获时分得了肠胃病, 7月15日—19日先后到耒阳人民医院、衡阳附一医院进行治疗。8月19日—30日, 母亲因腹部肿胀而怀疑患了“癌症”, 儿子虽然以治疗肠胃病的中成药治好了母亲大人的病;但因外界对母亲大人身体瘦弱而纷传的所谓“癌症”, 终使母亲大人在中秋来临之际的9月5日—9日, 再度到耒阳人民医院进行治疗;中秋节后的9月13日—15日, 又到耒阳中医院治疗, 中医院以中药开泄法进行治疗, 虽使母亲腹部的肿胀消失。但因多半年来, 母亲先后经历了4次抽血化验、12次照X光片、5次照B超, 3次照CT等, 再加母亲年老体弱、抵抗力差而又治疗过度, 终至母亲一病不起而离开了深深怀念您的儿女子孙。

母亲啊, 您一生只走过了79个春秋。但母亲走过的这79年, 的确是劳碌而痛苦的79年!是诚实而操劳的79年!是善良而纯朴的79年!更是平凡而伟大的79年!

母亲自1933年来到这个人世间, 就开始了她痛苦而劳碌的一生。耒阳市大和圩乡丰乐黄牯坳村那是一块高地, 60年前的黄牯坳常年缺水, 每年早稻快成熟时节天就干旱得特别厉害, 庄稼焦枯, 基本是颗粒无收。那时我们的外公家穷啊, 一年到头难得有几天饱饭吃。而母亲又恰是家中老大,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为了让弟妹有书读, 母亲只能每天随着外公到田地里拚命干活, 晚上还得纺纱织布, 以致母亲一生未上过一天学, 终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

21岁那年, 母亲与父亲结婚了, 原以为从此能过上好日子, 结果是爷爷家比外公家更穷。父母结婚的前一天, 爷爷召集伯父、父亲与一些作公正的亲友进行分家。父母没有分得一分钱财, 而是分了利滚利的上百担谷帐 (父亲14岁时, 国民党抓兵, 爷爷为了不让伯父应征, 只好借了120多担谷子买了一个兵抵换, 由此欠下带3的利息的谷账, 即到第二年连本带息就是156担) 。父亲除了结婚穿的那件长衫外, 一无所有, 两个吃饭的碗都只能放在窗台上, 父母家里那时甚至连一块布头都找不出。为了让父亲能有一件遮风挡雨的衣服, 母亲把结婚的手帕都给父亲的破衣服打补丁用去了。

为了还欠账, 为了生计, 父亲只得拼命地为别人打短工, 揽来别人的田土耕作。母亲则背上背着孩子, 白天跟着父亲到田地里打拼———挖田心、扶安泥等, 晚上还得纺纱织布, 常常是鸡叫两三遍别人都熟睡好几个小时了, 我的母亲还未下织机, 就只为换得那一点可怜的钱粮。连本带利, 父母每年都得还给人家几十担谷账。后来有了大姐、大哥, 生活更加艰难。为了还账, 父母大人节衣缩食, 每餐做饭都只能煮二、三两米, 饭下则是红薯丝, 每餐吃饭前把上面一点点饭盛给还非常幼小的大姐、大哥吃, 父母则以红薯丝就着菜叶下咽。但我们的父母没有叫一声苦, 而是咬紧牙关没日没夜地苦干, 再加上自己连年节衣缩食, 到了公元1957年, 父母不仅还清了爷爷分下的上百担谷账, 还积聚了建三间砖瓦房的材料。生活眼看就要大有起色, 但一场大跃进, 使父母建房的砖瓦材料和一头大肥猪, 一夜间化为了乌有。59年大集体无以为继, 父母又一无所有地重新回到了记武坳村。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二哥、我、大妹、小妹相继来到这个世界, 父母的生活更加拮据艰难了。但眼看儿女一天天长大, 父母在维持我们的基本生活外, 又不得不考虑儿女的日常起居与未来等问题。为了让儿女们不再过像他们那样无文化的痛苦生活, 母亲将自己的生活紧了又紧, 让孩子们都进了学堂读书。靠多年的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靠父母的玩命劳作, 到了1967年, 父母大人终于又建了一间新房。

长期的忍饥挨饿, 母亲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到73年小妹出生时, 母亲已没了奶水喂养小妹, 以致小妹的身材特别瘦弱, 手指如鸡爪一般, 只有一层皱巴巴的皮包着一根根极细小的手指骨, 整个人都瘦得变了形。为了养活小妹, 父亲经常鸡叫三遍就带着大姐、大哥, 有时也带上二哥和我。利用晚上的时间, 全家出动到十几里路外的衡南山冲里去砍柴卖, 以换得一点可怜的钱买奶粉, 母亲则亲自磨制米粉, 熬成稀粥为小妹续命。

在抚养儿女成人的途路中, 母亲每天都是忙里忙外, 既要打点好一家八口人的吃饭、穿衣问题, 还要与父亲一样到田地里劳作, 甚至晚上也要和男人们一样去出夜工。

那个时候我们家里穷啊, 经常是穷到连一文钱都寻不出。记得有一回, 外公曾突然到访我们家, 我们家里找不出一根面条, 倒不出半滴油, 也找不到一丁点糖。还有一次, 家里只有一角钱, 父亲就用这一角钱买回了一盒火柴和半斤盐。那时, 我和二哥念小学, 每个学期每人要交一元八角钱的学费, 而我们经常是到了第二个学期还交不出第一个学期的学费。

尽管我们的生活很苦, 但母亲大人对同样需要帮助的人却十分友善。记得有一个姓王的叫花子, 曾到我村行乞, 母亲不仅施舍给他一竹筒米, 还请他与我们同桌进餐。还有一个雅江的村干部曾在烈日当空的正午挑着一担铁管从我村经过, 到我家讨水喝, 虽然素不相识, 但我的父母特意煎了两个荷包蛋, 十分热情地邀请他与我们共进中餐。母亲的心田就是这样善良这样纯朴。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制。这时, 我的父母好像一下子得到了解放似的, 一口气承包了10多亩水田, 20来亩山地, 又利用山地开垦了4、5亩高岸田。我们家每年都要收获2万多斤稻谷, 我们的生活终于有了改善。

父母手中有了积蓄, 第一件大事就是建新房。因为一家八口人 (大姐当年已出嫁) , 挤在两间半房子里, 这无论如何也是容纳不下的。数年的艰苦努力, 父母大人终于积聚起了建两间房子的砖瓦木材。为了建房, 父母率领我们兄弟姐妹放炮开山, 像愚公移山似地日夜搬运, 硬是将村子前面五、六米高的石头山打了下来, 公元1984年又建起了两间新房。为了让每个儿子都能拥有两间房子, 85年, 父母大人又买了生产队的一间半公屋, 后来分给了大哥, 父母又督促大哥对公屋加以翻新与改造。

公元1986年, 我有幸考起了大学, 父母大人心里乐开了花。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我们兄弟姐妹已全部婚娶成家, 原以为父母大人从此可以安享晚年了。但天公不作美啊, 我们兄弟姐妹6个人, 都不是飞黄腾达的命, 六个兄弟姐妹, 每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如意, 因而没能好好照顾含辛茹苦地抚养了我们前半生的老父老母。尽管我有工作, 赡养父母不成问题, 但我的老父老母生来好强, 就是不愿到城里来享受一丁点现成。直到今年, 我们年近8旬的老父老母啊, 还耕种着2亩多水田, 10多亩旱地。而且, 还要喂养鸡、鸭、鱼等, 并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菜籽油及喂养的鸡鸭鱼等分送给我们这些不成器的儿女。我可怜的老父老母啊, 儿女不孝啊, 尤其是我, 真真正正是愧对您二位老人家了!

一生奔波劳碌的母亲啊, 自生下我们兄弟姐妹6人以来, 您就无时无刻不在牵挂与关注、关心着我们的日常起居。怕这个饿着怕那个冻着。儿女都成家立业了, 母亲大人则又开始担心这个儿子的经济条件欠好, 担心那个女儿家的儿女学业, 而唯独没有时间与精力关心自己。如大哥的女儿身体欠佳, 母亲则无时无刻不在牵挂, 既亲自到外面为她延医请药, 又牵挂她的婚姻大事。二哥生来体弱, 母亲大人就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二哥的身体健康。近几年孙子孙女们都大了, 母亲大人又开始关心起所有孙辈们的学业与婚姻大事来。虽然是费力不讨好, 母亲却一生如一日地关心与关注着子孙后代的一切, 关心所有亲朋好友的日常起居。

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啊, 您一生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您只是中国最典型最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之一。但母亲您啊, 常年与父亲耕种十几亩水田、几十亩旱地, 白手起家, 在艰难困苦中抚养大了6个子女, 又先后6次买房建房, 并最终修建了7间半砖瓦房, 79岁了还不要子女赡养, 这本身就是伟大!作为您的儿女, 我们以有您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呜呼, 我们勤劳而慈祥的母亲不幸于2011年10月15日凌晨1:06离世。母亲从此远离了自己心爱的儿女子孙。母亲就这样走了, 走得如此痛苦, 如此让人揪心。半年多的疾病缠身, 半年多的医药相随, 半年多的惊吓环绕。作为您的子孙后代, 纵是铁石心肠亦无不为之垂泪。半年中, 作为儿子, 我虽然多次租车送老母亲您上医院治病, 为老母亲端药奉汤, 常常与医生医药打交道。自己也曾认为对得起您了, 但在此时此刻, 儿子竦立在您的遗像前扪心自问。儿子惭愧啊, 儿子为母亲所做的这一丁点事与母亲大人为儿子所做的简直无法相比。母亲为了儿女所付出的爱那是无怨无悔, 是不求回报, 是一生一世, 是母爱如海如山。而儿子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时一事, 是滴水之光, 是寸草之辉, 是粒米之珠。与母爱相比, 实在是一不敌万。

今天, 儿子竦立在母亲大人您的遗像前, 为您祈祷, 愿母亲大人的在天之灵能如儿子所愿, 从此没有了世上的痛苦和磨难, 只有平安和喜乐!也愿母亲大人的在天之灵能与我们同在, 永远保佑您的子孙后代平安幸福。愿上天有灵, 保佑我们的母亲大人重回天堂, 更愿母亲大人今生所受的苦难所遭受的劳累都化作来世的幸福与寿禄。

呜呼, 信短情长。在这与母亲大人天地相隔的今天, 妈妈, 请让儿子再一次呼唤您一声妈妈, 愿您的在天之灵能感知我们今生对您无穷的怀念、痛悼和哀思, 愿儿女的思念与爱永远伴随在您的左右!妈妈, 现在您的儿子长竦在您的遗像前, 为您的不幸去世而长泣。您的子孙后代也全都在深深地祈祷, 衷心祝愿您回天堂的路一路走好!永别了, 妈妈!

我们敬爱的母亲永垂不朽!您将永远活在儿女们的心中!

篇9:怀念母亲(组诗)

那么多人上山

带着雨伞和纸巾

还有时尚的衣裳

我只带了香烛和纸钱

点燃一炷香

告诉母亲我看您来了

两支烛

一只给母亲照亮来看我的路

另一只照亮母亲回去睡觉的路

纸钱烧得不多

我知道母亲节约

烧多了母亲会托梦埋怨我

有人下跪念念有词

祈求保佑家财万贯

我没下跪再求老母亲

她已保佑了我数十年不受风雨

不忍母亲再为我操劳了

不能连母亲走后都不放过

我不下跪还因为

多年前母亲下葬时的泪水

在坟前至今未干

膝盖上的跪痕至今未愈

我不能跪疼了母亲的心

但我带了两只衣袖

一只擦左眼,一只擦右眼

直到衣袖擦破

母亲的坟

母亲的屋子是黄土

我的屋子是高楼

母亲的外套是杂草落叶

我的外套是羊绒貂皮

母亲的早晚很安静

我的日子很嘈杂

母亲在里面不知冷

我在外面不知热

母亲在里面避风

我在外面招风

母亲在里面的世界很大

我在外面的世界很小

母亲在里面不走了

我在外面走不动

母亲在里面的夜很长

我在外面的梦不断

母亲在里面不吃饭

我在外面咽不下

母亲在里面不说话

我在外面说不出

母亲在里面长眠

我在外面失眠

清明,回到故乡

三年前的清明

我不回故乡

那时,母亲在祭奠母亲的母亲

我以为,祭奠母亲还很遥远

那只是一个可以春游的假日

那时候故乡还叫故乡

就在前年的去年腊月

母亲以挣扎的方式

送给我一个她的节日

母亲没有告诉我

节日里有香蜡纸烛

也没有告诉我

节日里会下雨

坟前的路会打滑

甚至没告诉我

节日里有沉重的脚步

还有说不出的万千无语

连续三年清明回到故乡

故乡,从此却不叫故乡

家,从此没有了家

活在母亲的春天里

我在母亲的春天

来到我的春天里

在母亲离开的春天里

我依然活在,母亲给我

捂熟的春天里

母亲离开

把我和春天一起留下

与桃花李花同绽放

因为有我

所有的季节都不多余

母亲的遗嘱,希望我有一张

与天同春的面孔

母子见面

要么在春天的梦里

要么在梦里的春天

我只有一个选择

只有活在母亲的春天

才能活在我的春天

在未来的春天里

母亲不在,我在

我在,母亲就在

春天也在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

农历三月初六

是母亲八十一岁生日

我没有准备香蜡纸烛

也没有磕头作揖

只准备了一些字词句

也没有收集标点符号

说给母亲的话

既不能停顿也不能感叹

更不能省略或画句号

向母亲唠叨一些家长里短

或重复母亲告诉我的那些

我童年的病灾和可爱

还有少年的顽皮和成年后的骄傲

不知母亲听见没有

多想早年我的嘴再甜再勤一些

用童音多叫几声母亲

多想母亲的时间再多一些

我好陪她为我扎鞋垫

手上的鞋垫只扎了一多半

剩下的一小半还有多少针脚

我得一针一线慢慢数

母亲和我的老花眼一起數

数啊数啊,就像

母亲的叮咛怎么也数不清

过去,母亲爱说我不爱听

现在,我想听母亲却不说了

本栏责编 李青风

篇10:怀念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2、凭借文本,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3、通过小练笔,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重点:弄清段落“寻梦”的开头和结尾的意思,并能根据首位的意思合理想象散文“寻梦”中间的内容。

难点:想象合理,内容充实,表达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过程:

一、板书:怀念母亲

二、课文内容回顾:

1、题目中的“母亲”与平日讲的母亲有何不同?(亲生母亲、祖**亲)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永久悔恨,和对祖**亲不变的爱意。(板书:悔恨、爱意)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怀念,说说你的感受。

三、导入:其实作者的散文《寻梦》的开头和结尾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1、指读《寻梦》的开头和结尾。

2、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读懂了什么?

A、夜里经常梦见母亲。B、哭着醒来。C、有记忆深处母亲的身影,但梦境不是很清楚。D、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想象文章的中间会写些什么?(学生交流)(梦境、梦境的回忆)

重点指导:A、人什么时候做梦。B、在哪怅望灰天。

四、过渡,提出习作要求:

现在请你沿着作者的情感思路合理想象,把文章补写丰满。要求:

1、想象合理,内容充实。

2、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呼应。

3、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4、能适当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

五、学生练笔,教师指导。

六、交流、评议。

七、再次修改,再评议。

八、小结:通过交流,加深了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深切的怀念,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想象和习作能力。像这样,根据已给的文字进行合理想象补充,就叫补写。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然后直奔主题“小练笔”。本次“小练笔”是根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补写。首先,我引导学生对文章引用的散文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充分的理解,弄清作者的写作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为后面的练笔打下一个基础。然后,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启发引导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写、写什么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最后,通过交流,评价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一事实。

篇11:第六课《怀念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学习按“在国内”、“到了国外”、“这种怀念”的表达顺序,理解文章结构。

3、学习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学习作者描写对祖**亲魂牵梦绕的描写方式,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背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无论何时,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忘不了母亲那深沉的爱。今天我们就和季羡林大师一起怀念母亲!(生齐读课题)怀着深深地思念之情再读一遍。

2、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有关他的哪些文章呢?(《小苗和大树》《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简单介绍季羡林的生平:季羡林1911年出生,1935年到德国哥廷根留学,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被称为“国学大师”。(PPT出示)

(二)字词达标检测:

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词语: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

2、特别提醒“可见一斑”的“斑”字不要写成“班”。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寝”字,学生练习在格子旁写两遍。

3、当堂达标,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mãng lóngbìmiǎnqǐn bù ān xíshí bù xià yàn

()()()()()

qī liángpínfánchóng gāokě jiàn yì bānzhōng tiān zhī hân

()()()()()

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相互批改,教师了解情况。

(三)学习探究:

目标2:学习按“在国内”、“到了国外”、“这种怀念”的表达顺序,理解文章结构。

过渡:同学们,课题中的怀念母亲仅仅是作者怀念生他养他的母亲吗?(不是)

问题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思路导航1】

(1)、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一个是()。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和同样()。

(2)、我痛苦了几天,(),()

这两句话所含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馈1】小组汇报,交流问题,组际补充、评议。

(1)本文主要写了: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

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说这几句话,能从中读懂什么?揭示关键语句。

在国内→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

到了国外→增添了祖**亲

这种怀念→伴随十一年

生:交流“学习反馈1”中的问题,组际评价并补充,师点评。

师小结:从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开

头用较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作者的真实感受,结尾则总括性地写出了自己对两个母亲怀念的情感过程,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因素。在文章结构上首尾呼应,在语言表达上有情感的发展梯度。同时也可看出课文重点部分的写作顺序,先写“在国内”,再写“到了国外”、最后写“这种怀念”。

目标3:学习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

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问题2.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为什么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思路导航2】

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

什么意思?你知道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学习反馈2】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上天空,()上对面的屋顶。一

切都()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

在心头。

“这凄凉”是因为

“甜蜜的”是因为生: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展学,交流“学习反馈2”中的问题,组际评价并补充,师

点评。

师小结:通过抓住这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朗读、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跃然纸上。

(四)达标检测:

(一)表达练习

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利用班会进行展示。

目标四:学习作者描写对祖**亲魂牵梦绕的描写方式,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背下

来,学习段落抄写的行款美。

1、找出作者描写对祖**亲魂牵梦绕的相关语句,练习背诵。

2、抄写自己背诵的部分。提醒:大小、间隔、高矮一致,一段话自成一体。

3、展示、评价。

4、总结全文,学生交流收获。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母生身母亲→同——崇高的敬意

上一篇:中班主题教案《植物过冬》下一篇:悄然流逝的岁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