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研究概述

2024-04-29

干细胞研究概述(共6篇)

篇1:干细胞研究概述

干细胞研究概述

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用于治疗各种外伤、病理损伤、组织缺陷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和遗传疾病等.两类主要的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分别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可用于各种医学实验,几乎涉及所有医学范畴,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是干细胞应用上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对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适当的总结概述.

作 者:郭耀 GUO Yao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人事处,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 年,卷(期): 14(2) 分类号:Q2 关键词: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   研究进展  

篇2:干细胞研究概述

干细胞是存在于胚胎和成体中的一类特殊细胞,它能长期地自我更新,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分化形成多种终末细胞的能力,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分化潜能各异.从早期胚胎内细胞团分离的胚胎干细胞能分化形成个体所有的细胞类型,并具有在体外无限增殖的能力,是最具有临床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的干细胞之一.在成体各种组织和器官中也存在成体干细胞,用于维持机体结构和功能的稳态.近期有关成体干细胞可塑性的研究和成体组织中多能干细胞存在的.证据扩大了人们对成体干细胞分化潜能的认识.干细胞具有的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使其成为未来再生医学的重要种子细胞,并成为研究人类早期胚层特化和器官形成、药物筛选以及基因治疗的最佳工具.

作 者:林戈 卢光L LIN Ge LU Guang-Xiu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沙,410078 刊 名:生命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年,卷(期):2006 18(4) 分类号:Q2 关键词:干细胞   分化   多能性   胚胎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   可塑性  

★ 年度工作概述

★ 网络安全概述

★ 存货概述

★ 大悲咒全文概述

★ 创业项目概述

★ 金刚经概述

★ 个人概述

★ 干细胞供者感谢信500字

★ 稽核岗位职责概述

篇3:醛化红细胞应用的概述

目前, 红细胞醛化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不同种属红细胞的醛化应用和不同醛化剂、不同醛化方法的筛选优化, 以及在不同病毒、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探讨。虽然醛化固定处理红细胞的探讨研究已经不少, 并且也取得了不少理想的醛化结果, 但主要还停留在醛化工艺的筛选和实验室阶段, 醛化红细胞与新鲜红细胞HA和HI试验结果一致的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 醛化红细胞在疾控系统监测、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中将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1 不同种属红细胞的醛化

目前, 研究使用的醛化红细胞主要有鸡、鹅、兔、猪、豚鼠、刺猬及人“O”型红细胞等。醛化红细胞主要用于HA和HI试验。

国内不少学者对醛化鸡红细胞进行了大量研究, 成功探索了鸡红细胞几种不同的醛化方法, 取得了理想的醛化效果。在鸡新城疫病毒 (NDV) 、减蛋下降综合征病毒 (EDS-76) 、鸽禽Ⅰ型副黏病毒 (鸽A/PM V-1) 、鹅新城疫病毒 (鹅G/PM V-1) 的HA和HI试验中, 通过对不同浓度、不同方法的筛选, 都获得了不易破裂、保存期长、无自凝现象、图像清晰、血凝活性稳定的醛化制备工艺。邓小红等人研究报道了在不同新城疫病毒的HA和HI试验中, 0.75%的醛化鸡红细胞完全可以替代1.0%的新鲜红细胞作为指示剂。

然而由于非免疫公鸡获取较难等问题, 有学者开始探索其他动物红细胞在HA和HI试验中的应用。范志宇等[5]在兔出血症的检验和免疫监测的HA/HI试验中, 获得了稳定性较好的醛化人“O”型红细胞。马爱民等[6]在犬细小病毒HA试验中, 为了克服犬细小病毒血凝检测因需要新鲜猪红细胞而不能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缺点, 摸索了猪红细胞醛化的条件。随着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扩宽, 黄兰香获得了能长期保存而不溶血的醛化豚鼠红细胞;马兴树也获得了保存期长的醛化刺猬红细胞, 且反应均一, 结果仅相差一个效价。

2 醛化方法

醛化就是用醛化剂使红细胞膜蛋白和胞内蛋白发生交联而固定红细胞, 延长保存期, 形态与结构易于观察的过程[7,8]。但是过度醛化会使交联蛋白大量形成, 从而使一些抗原被遮掩或者变性, 而导致凝集活性受到影响, 甚至消失;然而醛化程度不够又达不到效果[1]。醛化后红细胞表面结构是否发生改变与醛的种类、醛化程度及试剂处理与否有关。不同种类的红细胞表面抗原不同, 从而使不同红细胞的醛化工艺也不近相同。目前, 国内对醛化方法的研究都集中在醛化工艺的优化筛选上, 主要是获取醛化后保存期长、而又不影响其活性的醛化方法。

不同醛化剂、不同醛化时间对醛化效果及保存期的影响不同, 同种属的红细胞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或考察方式不同, 也可导致醛化结果不同。2003年, 王丽荣等人研究发现, 用戊二醛对鸡红细胞进行醛化, 效果优于甲醛、丙酮, 且醛化后的红细胞不溶血, 保存期达4个月。而2010年, 孙军杰等[9]研究发现, 最佳的鸡红细胞醛化效果是以甲醛为醛化剂, 醛化5 h, 其热稳定性最高, 生物学活性最强, 而用戊二醛醛化效果不理想。郑厚旌等人用甲醛快速二次醛化红细胞4 h, 结果与新鲜红细胞测得的EDS-76血凝结果相差3个效价, 检测效果稍优于醛化用时为76 h的传统改良Csizmas法, 在4℃条件下能保存13个月。醛化对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影响有一定的选择性, 邓小红等人用戊二醛醛化鸡红细胞作为指示剂, 经测定ND-Ⅰ系与新鲜红细胞相差2个效价, 而EDS-76无效价。

另外, 醛化剂的浓度和醛化后红细胞的工作浓度对醛化效果也有一定影响。赵伟等[3]研究发现, 5.00%、2.50%戊二醛醛化的鹅红细胞HA试验结果与新鲜鹅红细胞偏差较大, 而与1.25%戊二醛差距则较小。用醛化鹅红细胞进行HA试验, 1.00%、1.67%、2.00%的HA试验与0.80%新鲜红细胞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较差。2008年, 翁建刚等[10]研究发现, 0.75%醛化鸡红细胞与1.00%新鲜鸡红细胞作为指示剂测得的HA/HI结果基本相同, 而其他浓度结果不理想。

此外, 不同醛化方法和醛化次数对醛化效果的影响也不同。姜金庆等人用不同的醛化方法制备鸡醛化红细胞, 结果表明, 甲醛醛化优于戊二醛醛化, 而戊二醛醛化的性能要优于戊二醛+甲醛二次醛化, 该试验发现, 保存5个月的醛化红细胞完全稳定。2007年, 张慧辉等[2]也得出相同的研究结果, 进一步证实在鸡红细胞醛化上用甲醛一次性醛化效果优于戊二醛一次性醛化及甲醛与戊二醛二次醛化的效果。

3 醛化红细胞在不同病毒领域的应用

鸡新城疫病毒是醛化红细胞应用较早的病毒, 醛化红细胞在鸡新城疫病毒HA和HI试验中的研究与工艺筛选也是最多的。在工艺条件合理的情况下, 都获得了性质稳定、又不影响红细胞表面吸附能力, 与抗原凝集能形成清晰、稳定、保存期长、重复性好的醛化红细胞。此后, 研究者们又类似地在鹅、鸽新城疫病毒及减蛋综合征病毒的HA和HI试验中开展醛化红细胞的醛化和制备工艺研究, 且效果理想。

随着人们对醛化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 醛化红细胞在其他病毒方面也获得了不少的研究应用。在草鱼出血病病毒方面, 何福林等人研究制备了醛化鸡红细胞, 使草鱼出血病的HA和HI试验更具有稳定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在无细胞百日咳病毒检测方面, 赵伟等[3]用戊二醛醛化制备了稳定性好、HA试验与新鲜红细胞差异不大的醛化鹅红细胞。在兔出血症病毒的检测和免疫监测方面, 范志宇等[5]筛选了不同的醛化方法, 并制备了醛化人“O”型红细胞, 获得了较理想的戊二醛醛化方法。而在乙型脑炎病毒的鉴定、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 曹国文等人用戊二醛醛化鹅红细胞, 克服了新鲜鹅红细胞采集不便、保存期短的缺点。2007年, 程劲松[11]为克服新鲜红细胞存在的共同问题、目前市场上非免疫公鸡较难获取、醛化豚鼠红细胞在高致病性禽流感HA和HI试验中应用缺乏的问题, 用不同的醛化方法醛化豚鼠红细胞来评估探讨其应用推广的可行性, 弥补和丰富了醛化豚鼠红细胞的制备及其在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HA/HI试验中的应用数据。

4 醛化红细胞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醛化红细胞不仅仅只是用于HA和HI试验来检测病毒的血凝效价和抗体效价, 在其他新的领域也获得了新的突破与进展。

在百日咳疫苗生产血凝活性测定中, 也可用醛化红细胞进行测定。赵伟等[3]以鹅红细胞的溶血性和活性为指标, 获得了测定结果与新鲜红细胞一致的戊二醛处理方法, 且在4℃条件下至少可保存90 d。

醛化红细胞除了用于HA和HI试验外, 还可用于抗原抗体反应, 也可用于植物凝集素活性的检测。吴叶等人对4种血型人的新鲜红细胞进行醛化, 然后用抗血清测定醛化后人的血型, 结果表明, 其血型与原血型保持一致;继续研究还发现, 醛化人红细胞除能取代新鲜红细胞进行血凝反应外, 醛化人和兔的红细胞还可完全代替对应新鲜红细胞进行血型的测定和植物凝集素效价的测定。

醛化红细胞还可用于蛋白纯化和抗体的分离。胡仁建[12]用醛化鸡红细胞吸附释放法结合去污剂NP-40法来纯化鸡胚尿囊液中的新城疫病毒蛋白, 获得了一种经济实用、操作简单、纯度较高的蛋白纯化方法。而李宝全等[13]用醛化红细胞开展了独特型多克隆抗体的分离研究, 将非特异性的鸡抗体固定在醛化红细胞上, 用其吸附抗同种型抗体, 获得了纯度较高的抗独特型抗体。这些都为进一步研制多克隆抗独特型抗体类疫苗或替代病原作为诊断抗原奠定了基础;也为鉴定红细胞表面的稀有抗原, 制备更多的抗体奠定了基础;为醛化红细胞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与领域。

5 讨论与展望

醛类与红细胞表面化学基团的化学反应是非常复杂的, 能与多种不同功能的基团发生反应, 但是用醛类固定的红细胞, 一般不会影响红细胞表面的化学基团对抗原或抗体的吸附, 理论上它的血凝效价与新鲜红细胞是一致的。醛化红细胞不仅固定红细胞膜上的抗原, 而且使红细胞的耐渗透压能力增加, 溶血率降低, 同时保存条件简单, 只需放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即可。使用醛化红细胞可以克服很多新鲜红细胞应用的缺点, 以利于将醛化红细胞更好地推广运用至临床和基层疾控中心。

影响醛化的因素主要有:1) 红细胞的洁净程度。由于红细胞表面残留血浆蛋白和其他胶质, 易引起自凝。2) 红细胞的浓度。醛化时应尽量使红细胞稀释度低一些, 以减少凝集、变形和充分醛化。3) 醛化剂的种类。目前主要是甲醛、戊二醛和丙酮醛及其相互之间的复配, 但从醛化效果来看, 除丙酮醛醛化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外, 其余单配效果均优于复配效果。在鸡红细胞的醛化过程中, 甲醛和戊二醛都能取得较好的醛化效果, 而在其他种属红细胞的醛化方面, 戊二醛醛化的应用更为广泛。4) 醛化时的温度。不少研究者认为37℃最好, 但在目前很多的醛化研究中, 研究者都选择在4℃进行。5) 醛化剂的浓度和醛化次数。浓度过大, 红细胞易皱褶;浓度过低, 红细胞易溶血, 一般以1%~4%醛化浓度为宜, 红细胞一般醛化1~2次即可, 且多数一次醛化优于二次醛化。

篇4:干细胞研究概述

【关键词】肝细胞损伤;酒精性;葛根素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湘教通[2013]36号/432)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一种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脏功能和结构出现异常所导致的肝脏疾病。ALD不经治疗最终会走向不可逆的肝纤维化。酒精在人体内主要经肝脏代谢,通过酒精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氧化为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使肝细胞代谢紊乱,导致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可引起轻症酒精性肝病(alcohol minimal lesion,AML)、脂肪肝

(alcoholic fatty liver,AFL)、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tatis,AH)、肝纤维化(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AF)、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C)和肝细胞癌(hePato cellular carci-noma,HCC)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可表现为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一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变化,其中AST、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透明质酸(HA)、III型前胶原(PCIII)、层黏连蛋白(LN)等与酒精性肝损伤关系较为密切。

一、葛根药理成分

葛根的主要成分为异黄酮类、葛根苷类、三帖皂苷类、生物碱及其他化合物4类,葛根苷类和异黄酮类为其有效成分。葛根苷类系二氢查尔酮的衍生物,与葛根保肝作用有一定关系]。而异黄酮类因其调节血压;提高SOD活性,降低

MDA活性;改善循环、调节纤溶系统;解酒[9]等作用,广泛用于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病,酒精性肝病等疾病的治疗。

二、保肝药理研究

1.改善转氨酶活性作用

AST、ALT评价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其升高反应肝细胞受损情况。田维毅[给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葛根散水煎剂组(高、中、低20,10,5 g/kg)以0.2ml葛根散水煎剂灌胃(正常、模型对照组代以等体积蒸馏水)30min后,模型对照组和各给药组以56%白酒15mL/kg灌胃(正常对照组代以等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10d后,测得正常对照、模型对照、葛根散组高、中、低剂量组ALT、AST(U/L)分别为:64.71±7.98、78.11±11.36;207.07±12.86、162.35±16.20;91.19±10.22、91.61±12.06;104±14.05、101.34±11.92;140.52±14.91、153.61±14.22(p<0.01)。王思为将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葛根复合胶囊(CCPL)低、中、高剂量组,适应性喂养7d后,阳性对照组按800mg/kg灌胃给予护肝片水混悬液;葛根复合胶囊组分别按100,300,500mg/kg灌胃给予葛根复合胶囊水溶液(10mL/kg),其余(除空白对照组)各组小鼠在给药后1h,50%酒精12mL/kg灌胃;6周后测定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 CCPL低、中、高剂量组ALT、AST(U/L)分别为:41.60±9.57、94.50±19.24;65.30±13.52、140.70±26.35;49.58±8.37、112.53±19.68;60.20±11.95、128.50±27.12;57.80±10.87、121.10±24.68;50.60±10.13、109.60±21.99(p<0.01)。综上可见葛根素可一定程度改善转氨酶活性,但其保肝效果与剂量呈相关性。

2.抗氧化护肝作用

研究表明,当机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时,可不断产生对机体有一定影响的自由基如O-2、过氧化氢(H2O2)等,为保护机体免受损伤,机体自身可产生如SOD、GSH-Px等抗氧化物质,一定程度上对抗自由基。而葛根素可逆转SOD、GSH的降低,增加氧自由基的清除,从而起到保肝的作用。冯琴以酒精造模全程8周,葛根素灌胃干预5周,测得对照组、酒精模型组、葛根素组SOD(U/mg prot)分别为:133±11;99±12;127±6(p<0.05),发现葛根组的肝组织SOD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并接近正常水平,表明葛根素逆转SOD降低,对抗自由基保护肝细胞。王思为]以采用灌胃50%酒精(12mL/kg)的方式建立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以不同剂量(100,300,500mg/kg)葛根复合胶囊(CCPL)灌胃6周后,测得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CCPL低、中、高剂量组GSH-Px(U/mg prot)分别为:65.2±10.60;43.80±6.89;55.92±9.76;47.10±9.35;51.30±9.22;56.70±10.80。表明葛根素可以定程度上逆转GSH降低,对抗自由基氧化作用,从而保护肝细胞。

3.抗纤维化护肝作用

肝纤维化(AF)是酒精性肝损伤后期最常见的病变,而血清HA、PCⅢ及LN能反映AF的程度。葛根素可一定程度上对抗肝纤维化,延缓肝损伤病情进展。曲智威以正常对照组:玉米油组(玉米油+50%葡萄糖20ml/kg.d)、模型组(玉米油+40%乙醇8g/kg.d),持续造模16周,引起慢性肝损伤,葛根素组(40%乙醇

8g/kg.d+10mg/kg.d葛根素)腹腔注射16周后,测得型组、葛根素组,对照组的血清HA、PCIII、LN分别为167.6±16.6、190.5±11.1、92.7±11.2;91.6±10.9、16.7±12.9、78.5±9.2;46.9±10.8、85.3±10.2、38.9±8(P<0.05)。可以看出葛根素能降低肝硬化血清HA、PCⅢ及LN水平,延缓肝细胞纤维化,保护肝细胞。

小结

综上,葛根素通过改善转氨酶活性、对抗自由基氧化损伤,抗纤维化一定程度上保护肝细胞已被广大学者所证实。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改善。1、葛根素的护肝作用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剂量范围仍不确定。2、葛根素长期治疗肝损伤的案例较少,其作用效果仍有待证实。3、葛根素对于晚期肝损伤的治疗效果的报道较少,其效果仍有待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06年2月修订)[S].药品评价,2007,4(2):74.

[2]StePhen F Stewart,ChristoPher P Day.The management of alcoholicliver disease[J].Journal of HePatology,2003,52(38):513.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7-170.

[4]宋卉,李银花,郑晖,等.葛根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36-2937.

[5]王治平,李卫民,高英,等.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葛根总皂苷的研究[J].广东

药学院学报,2012,28(2):145-148.

[6]Ng C,Koon C,Fung K,et al.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of Danshen(Salvia miltiorrhiza)and Gegen(Pueraria lobata)formula in rats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vasorelaxation[J].J Ethnopharmacol,2011,137(3):1366-1372.

[7]白东义,佟春玲,韩慧等.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9,41(3):77.

[8]伟唯,江培.葛根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4,26(1):985-986.

[9]刘高仁.注射用葛根素治疗重度急性酒精中毒30例[J].中医研究,2012,25(12):26-28.

[10]田维毅,王庆学,王文佳,杨柱.葛根散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微粒体CYP450含量及CYP2E1活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186-186.

[11]王思为,夏道宗,方月娟,余妙,罗萌.葛根复合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1):1-4.

[12]王君明,崔瑛1,王峥涛,季莉莉,崔永霞4,刘海,王长虹.超氧化物歧化酶参与肝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7):265-269.

[13]冯琴,方志红,崔剑巍,王晓柠,胡义扬.葛根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64-66.

[14]王思为,夏道宗,方月娟,余妙,罗萌.葛根复合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1):1-4.

[15]曲智威,温春阳,王爱平.葛根素对酒精性肝纤维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3):180-181.

作者简介:刘永强(1992-),男,湖南省郴州市人,长沙医学院本科在读。

篇5:研究过程概述

(一)、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在课题分解、交流研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基本达到本阶段的研究目标。

1、下大功夫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教师的课题意识

针对课题组成员比较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给本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定位,即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理论学习开始就一边组织教师学习课题方案,一边学习“研究课题的一般程”,“教师如何做研究”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理论和经验;在对教育研究与课题研究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才着手就“数学建模哪些内容融入经济数学”“如何融入”等材料进行研究。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有收获。通过学习,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2、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工作,课题研究出成效

本课题由蒋元详副校长负责监管,由教科室统一领导,建立了多级监督把关制度,结合常州教科所的网络结题要求建立了课题管理网站(http://61.132.88.19/gblketi),充分调动课题组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坚持每两周一次,认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和研究活动,主动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上网及整理工作,做好经验的交流、推广和总结。

3、课题进入课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为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参与面、力求子课题的研究有深度、有实效。本课题研究启动后,由课题组长负责把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计划及任务上传至网站,并通过课题交流会议,促使每位成员都明确要求。为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深入课堂,开设了十多节网络观摩课,结合课堂情况对于各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优化,突出了本课题“行动研究法” 为主体的特点。

(二)、研究的思路、视角

1.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中师生中心点转换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学习情景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一切都应以如何好学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如何使课上得生动形象。教师的作用应着重放在如何制作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网页,以及把它们组成一个系统。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它。

2.多媒体积件的作用和性质的转换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积件的制作应从以往的教师演示工具转变成学生的学习工具。目前教学中的多媒体还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工具,是教师的工具,是粉笔、语言工具的延伸。而不是学生的工具。而用超文本方式加以组织和处理的图形、动画、图象、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已经转变为超媒体。这时不仅可以获取文本信息,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管理、组织具有逻辑关系的大量信息。

3.教学过程转变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一定遵循整个知识体系的前后逻辑关系,而是以组团形式将相关知识制成文本之间的超级链接再整合多媒体积件构成这部分知识的概念框架,让学生随机进入学习,学生的思维可在各个结点进行发散式的跳转。

(三)、三年来我们研究的重点和成效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素质

主要是课题研究技术储备阶段,由蒋元详、胡云飞、郭兵利、汤益松三位老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课题研究的热情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于科研促教学有了全新地认识。在信息技术操作与应用及课件制作水平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2004年12月举行的溧阳市专题学习网站评比中:汤益松老师的《光合作用》获一等奖,郭兵利老师的《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施艳军老师的《万有引力定律》、汪义华老师的《库仑定律》获二等奖。汤益松老师的《光合作用》在常州市同类评比中获得二等奖(更多的参见成果列表)。

组长郭兵利老师参加了溧阳市首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骨干教师培训,并同过了考试,成绩85分。2006年参加常州市首届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高级研修班学习,并获优秀学员称号,开发的《对数函数》也获常州市优秀成果一等价;同年的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也获江苏省一等奖。2006年组长郭兵利老师随同常州电教馆的专家一行前往深圳、广州等地观摩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的发展,受益匪浅,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2、通过系统的课题研究培训,每位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制作了不少相关的课件(散件、整件),参见资源列表、光盘(见资源分册及光盘)。

3、课题组原创了一系列学习资源网站、学习资料,包括:

Powerpoint2000学习教程1套;

Frontpage2000学习教程1套;

Flash Mx专题学习网站1套,内涵丰富的动态资源。

结合课题组成员的需要,由郭兵利、汤益松两位教师负责搜索整理了许多课件制作、网站开发的学习教程资源等,方便了教师自学。

课题研究的副产品,开发了四套校本课程:《中国数学史》、《几何画板高级教程》、《数学双语词汇汇编》、《数学文化》。

(三)、课题组成员结合学科特点,分学科,进行广泛的资源收集整理,获取了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具体的分工与要求入下:对于教学资源的收集,数量与质量不能完全画上等号,介于中学教师教学工作繁重,目前原创课件资源所占比例较少(具体的资源情况见分册列表及光盘)。

(四)、组员制作相关学科的网络课件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1、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合进行网络课教学的章节内容,并进行汇总。

2、精选部分内容,结合所学的课件制作技巧制作出完整的网络课课件(可以使用powerpoint2000,frontpage2000,flash等软件)。

3、精选一些制作质量好的课件,进行组内交流评价,互相提高。

几年来,课题组教师制作的相关教学设计作品有:

(五)明确分工,发挥课题组成员的个人优势:

郭兵利、狄乐群、汤益松老师,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专门负责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开发中的技术支持;蒋元详副校长主管教科研、胡云飞老师是教科室主任,常年从事课题研究与管理工作,有丰富的课题管理经验,在课题组中负责培训,规范课题研究。其他老师发挥学科优势,进行本学科的网络教学理论学习,研究,制作自己的网络课,学科课件。

(六)深入课堂,加强实践,开设好优质网络教学,实践和提炼教学模式

2005年开始,课题组依照计划,安排几位老师开设了本学科的网络课,并结合观摩情况进行了深入研讨,对各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及优化,在实践中进行对比教学:改进模式,提炼模式。具体的内容见下表:对于开设网络课的要求如下:

1、网络课要求每一位执教教师在前阶段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精选出适合运用网络环境的内容自主制作;

2、按照上课的思路,提交教学案例设计一份;

3、提交教学配套网络课件一套;

4、要有教学过程简记;

5、做好相关的教学交流、效果反馈,反思记录。

通过教学实践、研讨、学习与交流,课题组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一些流行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实践效果加以改进提炼,总结出4中典型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基本教学模式(通用型);网络自主作文教学模式;“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创新发展”的一般教学模式(这几种模式在成果里面会有相关的叙述)。

通过深入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讨论总结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对学生基于网络环境下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把握、判断和评定,包括自主学习的的成绩、进步、能力增长以及其他成就、表现等具体内容。评价需客观地反映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力发展。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分等,评价的基本方式不是“确认”,而是“对话”,并且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而最终实现;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简单的分数与等级。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应在于“调节学习者学习行为,监控学习过程,促进和指导学习的有效进行”。具体的评价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过程,实现学习过程的追踪、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学习过程的追踪是依靠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其主要功能有课程管理、用户管理、用户统计报表和学习情况分析等功能。通过学习状况功能可以查询用户学习的详细情况,察看用户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另外,在与学生课题研究相关的网站中,记录和体现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这将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加强对学生的具体指导。例如:在“光合作用”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完成学习的过程记录,用网络实现学习资料的无纸化管理,比如将“光合作用的实现条件”、“光合作用的原理”等问题以“帖子”的形式,发布在网上的“论坛”或“社区”上,进行适时交流,加强各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2)合作参与,注重协作能力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现代信息社会特征之一是资源共享,它要求人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协作精神。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需要考虑对学生协作能力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指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协作能力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如何,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之间协作能的培养。比如,在研究“万有引力定律”时,指导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提出设想,精心制作一个“万有引力定律”专题成果网页,就是一个最好的协同过程。所以,协作能力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情商是很有益处的。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不可能只靠信息技术课所学的知识就能完成任务,往往需要学习者不断地进行自学和充实。

(3)多元评价,着重学习个体的多维评价。网络媒体超文本结构的基本构架决定了网络学习环境将给学生提供大量非结构化的情景,在非结构化的学习中,涉及的不单纯是本学科知识掌握的多寡,而包括知识理解的深度、对知识的应用,以及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思维能自主意识的培养,这些是标准化测验所不能反映的,惟有采用包括网络“虚拟实验”在内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突破自主学习评价的单一性。学生是作为学习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对于他的评价应注重于活动参与的多个维度。通过网络活动中的“社区讨论”,“电子邮件”、“聊天室”等交流工具与协作工具的系统服务,不仅可以实现学习的个别辅导,而且能够提供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真正能够主动发展。而网络记载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历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回顾其发展过程,也对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七)、通过研讨交流,我们总结出几位教师实施网络教学中的一些共同点:

1、强调学生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利用网络环境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2、培养创新精神。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注重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安全感。培养学生观察的独创性,探究的自主性,留给学生更多的创新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和合作意识的渗透。

3、训练实践能力。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观察事物,搜集信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大实践活动量,让学生通过感知→建构→生成→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该说就大胆地说,该做就放手地做,该听就认真地倾听。人机交互,生生合作,师生交流,使学生渐入“自能学习”的佳境。

4、应用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性与网络特性结合,全方位信息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容量大、速度快。在教学的实际活动中消除学生“畏学”、“苦学”、“难学”的心理。基于网络把声音、色彩、图象、文字、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捷、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将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5、发挥教师主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变“应试”的思想为“发展”的思想,变“灌”为“导”,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做到教师为学生服务,教法为学法服务,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使其突破难点,挖掘潜力,不断发展。

(八)、通过自主的设计课件,开发网络课,各位教师加深了对认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的体现:

篇6:用户研究方法概述

用户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众多。本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用户研究方法进行划分,并给出了一些常见的用户研究方法的概念和使用范围。

1.用户研究的态度研究方法和行为研究方法

态度研究的目的通常是理解或者获知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和观点。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揭示了用户使用产品的原因,以及用户想通过产品实现的价值;用户使用产品的观点透露了用户使用产品后的感受。常用的用户态度研究方法有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卡片分类、参与式设计、问卷调查(CATI、CAPI、CLT等)。行为研究的目的通常是通过跟踪/收集用户的产品使用数据来了解用户实际使用行为,并发现问题。与用户的态度相比,用户的实际行为能显示出更多与用户有关的信息,是用户真实使用情况的表现,同时也显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普遍倾向。常用的用户行为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观察研究方法、实验室可用性测试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例如兴趣偏好挖掘、行为轨迹挖掘、行为趋势预测等)。

2.用户研究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定性研究是从小规模的样本量中发现新事物的方法,通过与少数用户(例如10到20个)的互动来得到新想法或揭示以前未知的问题。定性研究的一般性目的是解释用户行为的原因,发掘用户的新见解。常见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卡片分类、参与式设计、现场观察研究方法和实验室可用性测试方法等。

定量研究是用大量样本来测试和证明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找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趋势,从而映射出全部用户的真实情况。定量研究可帮助验证通过定性研究发现的假设。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则主要是前面提到的问卷调查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

3.用户研究的显意识方法和潜意识方法

前面1和2提到的用户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属于显意识的研究方法,不再赘述。现在已经开始有学者研究潜意识的用户研究方法,其基本观点是用户的行为只有5%是由显意识决定的,剩下95%是由潜意识决定的(可能有些夸张)。潜意识研究方法包括隐喻引诱技术、图片投射技术、内隐测量方法等。目前这些潜意识的研究方法更多见诸学术论文,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案例还比较少。

下一篇文章将对前面提到的这些方法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进行归纳。

网站用户行为分析在用户市场领域的应用

【导言】在全球范围内,网站用户行为分析仍然是一门新兴发展的科学,其方法和实践是在近几年才系统理论化的。在实际应用中,网站用户行为分析博得了很多的好奇,但好奇背后,人们也为她注入了各种想象:网站用户行为分析能带来哪些商业价值?哪些用户行为是值得关注的?网站用户行为分析是如何辅助产品运营和营销分析的?她能给我们何种启示?

本文结合研究院用户行为实验室在现网运营的门户网站中的实践经验,提炼一些主题应用与大家分享和探讨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魅力!

一、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价值

网站是一个立体的系统,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得到的是不同的结果,每个点击背后都蕴藏着行为。网站用户行为分析便可通过网络数据剖析人们特定的网络行为,揭示人们内心需求、网站访问量的上升和下降、网站访问的群体细分以及用户群的访问意图。其价值体现在:

1、了解用户在你的网站如何交互:用户在站点上做了些什么?用户来自哪里?连接方式如何?用户的兴趣是什么?用户很快离开是因为导航

不好么?

2、有助于建立数据驱动的文化,辅助市场运营:判断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提升ROI;定位忠诚活跃用户以及访问趋势;评估广告宣传效果和活动推广效果;为专业化的运营支撑提供及时有效的行动建议。

3、优化网站使之更好地实现商业目的:这是网站分析的终极价值,包括优化网站结构和页面质量、优化流量来源、增强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以及提升最终转化。对于推进网站精细化、差异化运营目标,有助于长期的客户保持、营销优化和利润最大化。

二、网站用户行为分析过程

网站用户行为通过对目标页面进行插码和日志收集分析,实现了一种对细分流量的定量分析手段。但她不太关注数据的精准性,更关注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流量分析。关注内容包括PV、Hit、UV、Visits、Bounce Rate、驻留时间、进入页面等;

第二阶段:行为分析。关注内容包括点击密度、频次统计、路径分析、目标转化率和来源分析;

第三阶段:优化智能分析。关注内容包括细分用户、忠诚度、活跃度、ROI、渠道影响、兴趣主题等。

三、用户市场领域应用

目前应用广泛的站点类型包括:电子商务、营销站点、内容站点、垂直门户、办公自助等。围绕各自的商业运营目的,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目标也有所差异,如电子商务这类网站最终的目标是增加成交量,以带来更多收入,因此分析重点就包括增加网站流量及质量、优化网站结构以提升用户体验和促进用户的转化等;而垂直站点的目标就是提升流量和用户粘性,因此分析重点包括目标用户定位、兴趣热点分析、站点营销推广、路径导航优化等。

我们针对自主移动互联网产品和大型门户站点的现网运营支撑需求,结合用户调研、用户行为挖掘等方法在以下一些应用场景进行了积极尝试,探索得到了用户市场领域的有价值发现。

1、产品体验提升

a)分析用户点击热点,发掘最佳广告位和最受欢迎版块内容,增强宣传体验

b)了解用户使用习惯,优化流程导航和布局优化,增强用户

粘性和页面深度,降低跳出率

2、精准营销推广

a)监测站外搜索、邮件、跳转、嵌套链接等推广效果,发掘

最佳渠道,提升ROI

b)解读渠道客户转化/流失原因,辅助市场运营

c)基于目标用户行为精准推荐,提高业务办理成功率和办理

3、用户市场定位

a)挖掘用户来源,了解网站用户分布和活跃忠诚程度

b)细分有价值用户群,描述目标用户画像

c)发现潜在目标用户

4、内容需求获知

a)分析用户访问需求,如搜索、浏览、评论、个性化等

b)挖掘用户兴趣主题偏好分布,刻画不同维度需求

c)发现意见领袖和内容传播模式

d)跟踪内容热点,及时有效响应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

用户偏好分析——理性 or 非理性?

传统西方经济学对偏好的研究是遵循一定的定义和公理体系的。我们将所有可能的(能够实现的和不能够实现的)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方案定义为选择集X,偏好关系用于定义选择集中任意两个元素(即两个消费选择方案)或由选择集中的元素任意组成的两组元素集合(即两组消费组合选择方案)之间的关系,具体定义如下:

1.如果X1>>X2,则对消费者而言,“X1远比X2好”;

2.如果X1~X2,则对消费者而言,“X1与X2差不多,难以取舍”;

3.如果X1≥X2,则对消费者而言,“X1比X2略好,至少两者一样好”;

基于上述非正式的定义,有如下公理:

公理一:(完备性公理)对于选择集X中任意两个元素或元素集合X1和X2,总有上述三种关系之一成立;该公理的经济学解释就是用户总是在不同的选择中做出偏好和倾向性判断的。

公理二:(传递性公理)对于选择集X中的任意三个元素或元素集合X1,X2和X3,如果X1比X2好,同时X2比X3好,则X1比X3好;该公理的经济学解释就是

用户的消费选择行为是可以推理的,有利于用户做出最优选择。

公理三:(自反性公理)对于选择集中的任意元素或元素集合X,存在X≥X;也就是一项选择至少会和其本身一样好。

但现实中用户基于自身偏好所做出的实际消费行为并不一定都是严格意义上理性的,往往还会受到下列因素的直接影响:

1、外界环境及舆论的影响;

2、从众心理;

3、特定刺激下的冲动;

4、追求特殊意义和价值;

除了严格意义下的理性偏好以及种种原因引起的非理性偏好之外,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表面看似理性,实际是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和活动。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一个基本的前提和假设是出于经济活动中的个体是完全理性和自利驱动的,他们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信息来比较全面的评估各种选择在未来的可能性和回报,通过最大化基于自利的期望效用,从而做出选择。但这样的假设与人们实际的经济行为和活动往往是不相符合的,人们的处境、经验阅历、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人们的决策和选择偏离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

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卡尼曼教授便是该领域研究的开创者。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和解释了符合传统经济学理性人所作的理性自利行为所蕴含的非理性。

卡尼曼教授的贡献在于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与经典的经济学问题相结合,并特别研究和探讨了不确定状态下人们的决策和判断的过程,揭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决策过程中对理性偏离的原因与性质,也指出了这种对传统模型偏离的非理性是有章可循和可预料的,这也就为行为经济学和金融行为学的规范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用户偏好分析——效用是“因”还是“果”?

波普尔的哲学理论认为,所谓科学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能够被经验所反驳,即原则上能够被一个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而不是指它们实际上被证伪)。换句话说就是科学不能也不应该在肯定的意义上被建立起来,而应该是在基于经验检验的否定意义上被建立起来。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理论把“偏好”与“效用”演绎成纯粹的数学公理,使其失去了经验检验的可能,也就是从波普尔理论的意义上失去了科学的基础。现代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目前普遍将“效用”看作是“偏好”的一种可利用函数度量的外在表现形式。

国内学者叶航为了重新构建效用理论的经验基础,根据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把偏好定义为“在一定外部条件下,能够重复出现并引发某种特定行为倾向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而把效用定义为“随着偏好的满足,行为主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时所产生的一系列表征与感受”;正如实证经验所显示的:如果“偏好”得不到满足,人体内部的平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由此造成一系列生理或心理压力,当压力超过一个阈值,人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进而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偏好,以舒缓身心的紧张状态; 因此,“偏好”与“效用”可以看作一种行为主体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负反

馈机制,这一视角不但与现有的效用理论没有冲突,而且恰恰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坚实的经验基础。(参见叶航:“西方经济学效用范式批判”载《经济学家》2003年第1期)

在用户偏好分析中,效用是指用户从选择并消费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心理上所感受到的满足和实际中得到的效果回馈。总效用是指用户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选择并消费一定数量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所得到内在、外在效用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用户在某一时间内增加消费一个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增加的效用。

效用的度量和研究主要包括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方面,基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可以度量和计算的;而序数效用理论是指用户不能清晰的说出自己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偏好强度的具体大小,即不能说出效用的数值,但是用户可以说出偏好的大小排列顺序,于是可以用这个排列顺序来表示效用和偏好水平的高低。

基于效用理论,我们可以构建能够反映刻画偏好选择所带来的实际效用的效用函数,并可利用效用函数对比效用和偏好的大小或者排序关系。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效用理论的发展大致有三条主线贯穿其中:

1、从绝对效用价值论到相对效用价值论;

2、从主观效用价值论但客观效用价值论;

3、从基数效用价值论到序数效用价值论;

同时这三条发展主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相互交织和影响,互为借鉴彼此消长,共同推动着效用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用户带来同等程度的效用水平的两种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各种不同程度和数量上组合的轨迹曲线,该曲线只是直观的表明用户偏好和效用的水平,并不表示偏好和效用的具体数量或数值。由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的点代表了能够带来相同总效用的不同商品的程度和数量上的组合,因此无差异曲线也可以叫做等效用曲线。不同的用户的无差异曲线反映着他们的不同偏好。

无差异曲线有如下一些特性:

1、在同一坐标系(相同的两种产品或服务)下的多条无差异曲线中,位置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较低程度的效用水平和偏好水平;

2、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3、无差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曲线的斜率是负值;

上一篇:2018年东台市初三物理一模试卷下一篇:灰太狼的经典语录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