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2024-04-25

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研究(精选7篇)

篇1: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建立鸡屎藤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继代培养及其细胞悬浮培养的技术体系.研究不同植物激素组合对叶片,茎段和带腋芽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叶片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采用液体振荡培养法测定叶片愈伤组织细胞悬浮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叶片最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最佳激素配比为MS+6-BA 1.0 mg/L+NAA 0.5 mg/L,诱导率可达100%.叶片愈伤组织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2,4-D0.5mg/L+NAA0.3 mg/L+6-BA 0.5mg/L,pH 5.8.由叶片愈伤组织建立的细胞系生长呈“S”型曲线,培养24 d达到最大生长量,最适继代周期为18~20 d.以叶片为外植体经愈伤诱导、增殖培养可建立良好的细胞悬浮系.

作 者:赵俊 吴虹丽 马林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刊 名:南方农业英文刊名:SOUTH CHINA AGRICULTURE年,卷(期):04(3)分类号:S5关键词:鸡屎藤 愈伤组织 组织培养 细胞悬浮培养

篇2: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国内外有关贝母类鳞茎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很多, 但有关太白贝母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报道比较少。为探索太白贝母组织培养的方法, 课题组分别选用了不同生长年龄的太白贝母鳞茎、种子和幼嫩叶片为实验材料, 研究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对其不同器官的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的发生情况, 期望能够为太白贝母产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采集自重庆市巫溪县兰英乡黄草坪太白贝母种植基地的6年生种子, 2~4年生的太白贝母 (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 新鲜鳞茎及幼嫩叶片。

1.2 实验方法

分别将太白贝母的新鲜鳞茎、成熟种子及幼嫩叶片经过消毒处理后, 接种至不同激素及浓度组合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观察其愈伤组织的形成及分化情况。

1.3 培养基配制

以MS为基础培养基, 初代培养基和增殖培养基添加蔗糖40g/L, 琼脂4.5%, pH值为5.8, 分别按照不同比例添加6-BA、NAA、KT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L-半胱氨酸、VC等抗褐化有机物以及活性炭。所有培养基均在121℃条件下高压灭菌20min。

1.4 供试材料处理

1.4.1 鳞茎处理

取无病虫害的太白贝母鳞茎, 去掉最外面一层腐烂、褐化的鳞片, 再将根系切除。先用清水冲洗去鳞茎表面的泥土, 然后将鳞瓣剥离, 放入稀的洗洁精溶液中浸泡10min, 流水冲洗10~15min, 之后转入超净工作台, 先用70%酒精浸泡2~3min, 无菌水清洗3~4次, 浸入0.1%升汞液8~10min, 无菌水冲洗7~8次, 之后用无菌刀片将鳞茎切成5mm左右厚度的小片备用。

1.4.2 种子处理

取新采收的太白贝母种子300粒, 先用70%酒精浸泡2min, 无菌水清洗3次, 之后浸入0.1%升汞液8~10min, 无菌水冲洗7~8次, 滤干水分备用。

1.4.3 嫩叶处理

取新长出的太白贝母嫩叶若干, 先用自来水洗净, 再用稀的洗洁精溶液浸泡10min, 流水冲洗10min, 之后用75%酒精处理叶片30s, 无菌水冲洗3次, 无菌滤纸吸干水分后, 用无菌剪刀剪成1~2mm宽的小片备用。

1.5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分别将无菌处理后的太白贝母鳞片、种子和嫩叶接种于不同激素配比组合的培养基上, 培养条件为光强1 000lux, 温度20℃, 光照10h。接种10d后统计污染率, 45d后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

2 结果与分析

由于接种后, 外植体感染率在50%以上, 为了体现实际诱导效果, 在计算发芽率时, 将感染的外植体剔除后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出芽率=[出芽外植体数/ (接种外植体总数-感染外植体数) ]×100%。

2.1 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对太白贝母新鲜鳞茎诱导效果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选择以下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进行太白贝母鳞茎的愈伤组织诱导, 结果见表1、图1。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 1mg/L NAA与6mg/L 6-BA组合对太白贝母鳞茎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较好, 但在愈伤组织形成的同时, 总计55.6%以上的接种组织出现了细菌感染, 使后续的转代培养无法继续进行。

2.2 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对太白贝母种子诱导效果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选择以下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进行太白贝母种子的发芽诱导, 结果见表2、图2。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 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对太白贝母种子的诱导发芽效果差别不大。在愈伤组织形成的同时, 总计57.3%以上的接种组织出现了细菌感染, 使后续的转代培养无法继续进行。

2.3 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对太白贝母幼叶的诱导效果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选择以下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进行太白贝母幼叶的愈伤组织诱导, 结果见表3、图1。

从表3和图3可以看出, 1mg/L NAA与2mg/L 6-BA组合对太白贝母幼叶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较好, 分化出的不定芽叶色浓绿, 叶片展开, 芽健壮。但在愈伤组织形成的同时, 55.4%的接种组织出现了细菌感染, 使后续的转代培养无法继续进行。

3 讨论

经过探索实验, 发现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对不同太白贝母器官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不同。由表1可知, 随着6-BA浓度提高, 鳞片的分化率也随之提高, 当6-BA浓度由2mg/L增加至6mg/L时, 其出芽率达到最高;由表2可知, 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对太白贝母种子的诱导发芽效果差别不大;由表3可知, 随着6-BA浓度提高, 幼叶的分化率反而出现下降。因此, 通过本组试验对比, 分别得出适合太白贝母鳞片分化的优化组合为MS+NAA1.0mg/L+6-BA 6mg/L;适合太白贝母幼叶分化的优化组合为MS+NAA 1.0mg/L+6-BA 2mg/L。但是, 由于愈伤组织培养到后期, 感染率非常大, 所以后续的转代培养未能进行。分析原因, 可能是太白贝母鳞茎内存在某种内生细菌, 在培养时出现了大量增殖, 影响到愈伤组织的形成, 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摘要:分别选用不同生长年龄的太白贝母鳞茎、种子和幼嫩叶片为实验材料, 探索研究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对其不同器官的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对太白贝母种子的诱导发芽效果差别不大;MS+NAA 1.0mg/L+6-BA 6mg/L的配方较适合太白贝母鳞片分化;MS+NAA 1.0mg/L+6-BA 2mg/L的配方较适合太白贝母幼叶分化。

关键词:太白贝母,组织培养,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姜荣兰, 张天佑, 王健生, 等.川贝母主流品种原植物的地理分布及药材研究[J].四川中草药研究, 1992 (33-34) :18

[2]李隆云, 周裕书, 代敏, 等.暗紫贝母鳞茎再生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1995, 20 (2) :78.

[3]高山林, 朱丹妮, 等.暗紫贝母鳞茎器官培养生长特征和生物碱积累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2, 23 (3) :144-147.

[4]陈敏, 陈和荣, 钟凤林, 等.川贝母组织培养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1995, 20 (8) :414.

[5]朱丹妮, 蒋莹, 陈婷, 等.组织培养川贝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2, 23 (2) :118-121.

[6]余世春, 肖培根.暗紫贝母生物碱成分研究[J].植物学报, 1990, 32 (12) :929-935.

篇3: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关键词:鹰嘴豆;愈伤组织;培养条件;外植体茎段

中图分类号: S529.043;Q94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063-03

收稿日期:2013-11-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160306);新疆农业大学校前期课题(编号:XJAU201202);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编号:XJAU2014036)。

作者简介:付国勇(1989—),男,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E-mail:fgyong1212@163.com。

通信作者:苏豫梅,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物技术。 E-mail:suema1292005@163.com。鹰嘴豆(Cicer arietinum L.)是世界上栽培面积较大的食用豆类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在我国主要种植于新疆、甘肃等省区[1]。鹰嘴豆是豆科鹰嘴豆属植物,起源于亚洲西部和近东地区,全球栽培面积超过千万公顷,大多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是世界第三大豆科作物[2-4]。鹰嘴豆是我国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副食品,在新疆已有2 500年的历史,种植面积在2万hm2左右[5]。由于鹰嘴豆具有丰产耐旱、直立抗倒伏和较耐高温的特点,因此十分适合在新疆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就其产量而言,目前鹰嘴豆的实际产量小于 1 t/hm2,远低于其5 t/hm2的理论产量,导致其产量过低的主要因素有干旱、低效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病虫害破坏。此外,鹰嘴豆作为一种大规模种植的豆科作物,其对于维持地球生物圈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6-7]。

目前,国内对鹰嘴豆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关于鹰嘴豆的遗传转化体系在国内还未见报道,新疆农业大学拥有地理和资源的优势,有利于开展对鹰嘴豆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以期为后续的鹰嘴豆转基因、分子育种、离体组织培养等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为鹰嘴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鹰嘴豆的高产提供一定的推动作用,对鹰嘴豆品种的改良和推广具有积极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鹰嘴豆种子为迪西型鹰嘴豆,由实验室保存。

1.2种子消毒方法的选择

选取成熟度好、大小均一的鹰嘴豆种子,分别以100粒种子为1份,进行3种消毒试验,每组试验重复3次。方法1:75%乙醇处理8 min后,无菌水清洗5~6次,无菌水浸泡 1 d,次日在超净工作台中,播种于1/2MS培养基中;方法2:75%乙醇处理3 min后,用5%次氯酸钠溶液处理8 min,然后用无菌水清洗5~6次,无菌水浸泡1 d,次日于超净工作台中接种于1/2MS培养基中;方法3:0.1%氯化汞处理10 min,无菌水清洗5~6次,无菌水浸泡1 d,接种于1/2MS培养基中。用以上3种方法对鹰嘴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过程均在超净工作台中完成。成苗基本培养基配方为1/2MS+30 g/L 蔗糖+Gelzan(一种植物凝胶) 2 g/L+1.97 g/L 氯化镁+0.4 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接种3 d后,统计污染率,计算公式为:

污染率=污染种子数/接种总数×100%。

1.3鹰嘴豆萌发培養基选择

选择最佳消毒方法对鹰嘴豆进行消毒后,于超净工作台中将其分别播种到MS、1/2MS、B5和1/2B5 4种不同的萌发培养基上,以无菌水作对照。每种培养基30瓶,每瓶接种3粒种子,于(26±2) ℃温度、光照强度为2 000 lx、16-8 h光暗交替培养,接种7 d后观察种子萌发及生长状况。

1.4不同浓度IBA对成苗的影响

将IBA设置为5个浓度梯度(0、0.5、1、1.5、2 mg/L),分别加入到萌发培养基中,15 d后观察其对鹰嘴豆成苗的影响,每个浓度梯度10瓶,每瓶播种3粒鹰嘴豆种子,于(26±2) ℃ 温度、光照强度2 000 lx下16-8 h光暗交替培养,接种 15 d 后观察种子萌发及生长状况。

1.5外植体大小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采用鹰嘴豆的茎段为外植体,对其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将生长15 d的鹰嘴豆无菌苗分别切取成0.5、0.8、1.5 cm 3个长度的外植体,每种长度接种10瓶,每瓶接种6块外植体。于(26±2) ℃温度下,先暗培养2 d,再在光照强度为 2 000 lx、16-8 h光暗交替培养,接种25 d后观察茎段的出愈情况及生长状态。

1.6激素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将生长15 d的鹰嘴豆无菌苗切成相同大小的茎段,放置于以B5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2,4-D和6-BA的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中,每个浓度接种10瓶,每瓶放置6块茎段外植体,于(26±2) ℃温度、光照强度2 000 lx、16-8 h光暗交替培养,接种25 d后观察茎段的出愈情况及生长状态。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消毒方法的选择

分别用3种消毒方法处理后,将鹰嘴豆接种于1/2MS培养基中,观察鹰嘴豆种子生长情况发现:用方法1消毒处理后的种子在3 d后大部分污染,无法利用其形成的鹰嘴豆苗;方法2消毒处理后的种子无污染,且长势较好;方法3消毒处理后的鹰嘴豆种子在第3天开始出现褐变的现象,不久后死亡。通过对上述结果的观察统计,可以确立鹰嘴豆种子的最佳消毒的方法是方法2,即75%乙醇处理3min,用5%次氯酸钠溶液处理8 min,然后用无菌水清洗5~6次并浸泡1 d,次日于超净工作台中接种于成苗培养基中。不同消毒方法对鹰嘴豆出芽率的影响如图1所示。

nlc202309012228

2.2鹰嘴豆种子萌发培养基的选择

由图2可知,5种不同的培养基都可使鹰嘴豆种子发芽,其中萌发率最高的是1/2MS。MS、B5、1/2B5 培养基中鹰嘴豆种子萌发率相差不大,但都不及1/2MS培养基,而鹰嘴豆种子在水中的萌发率最低。因此,使用1/2MS培养基作为鹰嘴豆种子萌发培养基。

2.3不同浓度IBA对成苗的影响

通过对添加不同浓度的IBA对鹰嘴豆成苗的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0.5、1 mg/L的IBA对鹰嘴豆的成苗有促进作用,且鹰嘴豆幼苗长势旺盛,相对不添加IBA的培养基成苗周期缩短2~3 d,以0.5 mg/L IBA效果最佳;而1.5 mg/L的IBA对鹰嘴豆的成苗有抑制作用,鹰嘴豆种子在该浓度的培养基上生长缓慢,成苗周期延长(图3)。

2.4外植体大小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通过对接种不同大小的外植体对鹰嘴豆愈伤组织形成结果的观察,发现0.5、0.8 cm的外植体在相同时间内都可形成愈伤组织,但是0.5 cm的茎段形成的愈伤组织过小,不利于后续试验的进行;0.8 cm的茎段形成的愈伤组织大小合适,愈伤组织的状态良好;1.5 cm的茎段形成的愈伤组织两头大中间小,且有栓质化的情况出现。从图4可以看出,鹰嘴豆茎段形成愈伤组织的大小以0.8 cm左右较为适宜。

2.5激素对鹰嘴豆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激素组合的出愈结果的统计(表1),发现2,4-D对愈伤组织的形成有重要影响,6-BA对愈伤组织的形成效果不明显,但是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有一定作用。因此,诱导鹰嘴豆愈伤组织形成的最适培养基组合为B5+1 mg/L 2,4-D+1 mg/L 6-BA。

3结论与讨论

3.1种子消毒剂的选择

3.2硝酸银对鹰嘴豆愈伤组织分化及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在鹰嘴豆不定芽的诱导试验过程中发现,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对鹰嘴豆愈伤组织的分化有较好效果,但可能会导致愈伤组织出现畸形分化的现象,分析可能与银离子的毒害作用有关,可以尝试在继代培养时采用隔代添加的方式来防止这种毒害作用,但添加适宜浓度的硝酸银对不定芽的诱导有利[9];由于不同激素浓度对愈伤组织分化有比较大的影响,也可能与培养基中2,4-D和6-BA浓度不合适有关。

3.3防止外植体褐化的方法

植物离体培养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外植体褐化,外植体的褐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认为造成外植体褐化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分别是生物体内的多酚氧化酶的氧化作用引起的褐变和非酶促的褐变[10]。植物组织离体培养过程中使用防止外植体褐化的添加物种类繁多,为减少外植体的褐化和坏死,通常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适当浓度的抗氧化剂如二硫苏糖醇(DTT)、PVP、L-半胱氨酸、维生素C、活性炭、2-(N-吗啉代)乙磺酸(MES)等,但是效果有较大的差异,且存在物种的差异[11-12]。在继代过程中也可通过添加活性炭来防止愈伤组织的褐化,活性炭是一种较强的吸附剂,它可以吸附培养物分泌到培养基中的酚、醌等有害物质,从而有效减轻褐变。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在吸附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吸附培养基中的生长调节物质,而使其失去作用,影响外植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在加入活性炭的培养基中应适当改变激素配比,使得在防止褐变的同时,外植体能够正常的发育。本研究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PVP可以有效抑制鹰嘴豆外植体的褐变。

参考文献:

[1]寇思荣,王思慧. 几个鹰嘴豆品种资源抗旱性的直接鉴定[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15(3):120-123.

[2]姚正良,刘秦. 鹰嘴豆种质资源鉴定及开发利用前景[J]. 甘肃农业科技,2001(8):17-18.

[3]海力前木·卡地尔.艾拜都拉·阿布都.新疆迪西型鹰嘴豆中脂肪和蛋白质组分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241-10243.

[4]阿米娜·阿布力米提,祖丽哈娅提·那思尔丁,刘 成,等. 诺胡提(鹰嘴豆)的开发利用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2002,39(1):45-47.

[5]Pua E C,Davey M R. 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transgenic crops IV[M]. 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07:251-252.

[6]Graham P H,Vance C P. Legumes:importance and constraints to greater use[J]. Plant Physiology,2003,131(3):872-877.

[7]解繼红,云锦凤,杨斌,等. 2,4-D和BAP对蒙古冰草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及生长的影响[J]. 中国草地,2006,28(2):44-47.

[8]金宝燕,苏华,任华中. 硝酸银等因素对黄瓜直接不定芽诱导的影响[J]. 中国蔬菜,2006(6):21-22.

[9]Asmus B,Hanne H. Enzymatic browning of vegetables calibration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by mutiway methods[J]. Chemometrics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1996,34(1):85-102.

[10]刘兰英.‘薄壳香’核桃组培中的褐化及防止措施研究[J]. 园艺学报,2002,29(2):171-172.

[11]郑颖,秦红玫,黎云祥.台湾桤木组织培养中污染和褐化的防止[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64-65,117.

[12]宋钦虎,郭新梅,裴玉贺,等. 抑制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褐化的研究[J]. 农学学报,2012,2(5):24-28.

篇4: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大穗结缕草种子及幼苗,种子采集于山东无棣汪子岛,并室内培养幼苗。

1.2 方法

1.2.1 培养条件

MS培养基,在光强1 500~2 000lx,16h光照/8h黑暗,(23±2)℃条件下进行培养。

1.2.2 两种外植体消毒方法的比较

取大穗结缕草种子和3月份大穗结缕草叶片为外植体,选择两种常见消毒方法消毒处理,方法1:70%酒精浸泡1min→无菌水冲洗3次→10%NaClO浸泡20min→无菌水冲洗3次;方法2:70%酒精浸泡45s→无菌水冲洗3次→0.1%HgCl2浸泡8min→无菌水冲洗3次,消毒处理后,接种至MS+2,4-D(2.0mg·L-1)+6-BA(0.2 mg·L-1)培养基。进行污染观察统计,每3d观察并统计污染情况,共统计5次。

1.2.3 外植体的选择

取大穗结缕草叶片、花和种子,经消毒处理后,接种至MS+2,4-D(2.0mg·L-1)+6-BA(0.2mg·L-1)培养基。30d后,观察愈伤组织生长状态,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

1.2.4 愈伤组织的诱导

外植体消毒后,接种于添加了不同浓度2,4-D(1.0、2.0、3.0mg·L-1)、TDZ(0.5、1.0、1.5 mg·L-1)、6-BA(0.1、0.2、0.3mg·L-1)的MS培养基中,30d后,观察记录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长状态。筛选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2,4-D、TDZ和6-BA浓度。及时处理已污染外植体,并及时添补新的外植体。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植体消毒方法的比较

从表1可看出,外植体发生污染的时间有早晚之分,并且污染程度也存在差异。其中方法1处理的外植体(包括种子和叶片)污染发生较早,且污染外植体数目较多。两种方法处理后,均是外植体种子比外植体叶片污染发生早,污染程度大,可能的原因是种子胚处绒毛比较密集,附带的细菌等过多,导致消毒液对其消毒不彻底。将2种方法中未经污染的大穗结缕草种子,在培养20d后,长成嫩绿的小苗,并伴有白色的短根出现,继续培养后,小苗进一步生长并分蘖,小根增多且长度增加。

2.2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由表2可看出,不同种类、不同季节的外植体材料对试验效果影响很大,取材时间和材料的选择是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之一。试验表明,以3、4月份大穗结缕草叶片为外植体,3d后叶片伤口变为褐色,5d后叶片整体变为黄色或者干枯。可能原因是叶片纤维化程度大,不仅自身细胞水分含量少,而且从外界(即培养基)获取水分的能力弱,导致细胞脱分化困难,不适于愈伤组织的发生。5月份大穗结缕草叶片虽然也生长愈伤组织,但是数量较少;花器官和种子胚较易于愈伤组织的生长,并且外植体干枯数目较少,愈伤组织状态较均匀,长势较好。但是结合外植体污染数目,初步认定大穗结缕草种子胚最为理想。

2.3 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所设计的24种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MS培养基单独添加2.0 mg·L-12,4-D(2号培养基)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到40%,且愈伤组织生长状态最好。同时,在培养基中单独添加1.0 mg·L-1TDZ(8号培养基)或0.2mg·L-16-BA(5号培养基)对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也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初步确定大穗结缕草愈伤组织诱导的理想2,4-D、TDZ和6-BA浓度分别为2.0、1.0和0.2mg·L-1。综合以上结果,初步确定大穗结缕草愈伤组织诱导的理想培养基为MS+2,4-D2.0 mg·L-1+6-BA0.2mg·L-1+TDZ1.0 mg·L-1(16号培养基);分化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0.2mg·L-1)(5号培养基)。

3 结论与讨论

3.1 大穗结缕草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及消毒方法的选择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消毒方法处理大穗结缕草不同的外植体,消毒效果不同,大穗结缕草种子胚虽然比较适合用来诱导愈伤组织,但消毒效果较差。为了减少种子胚的污染,在消毒处理之前用流动的自来水充分冲洗种子,在消毒处理过程中,不断进行搅拌,可以改善消毒效果。同时在接种前及时对接种用解剖刀进行消毒处理,从而减少了外植体的污染。其中,获取种子胚时,不对种子进行切割处理,只是进行挤碎处理,有效地降低了种子胚的污染率。本试验选择不同来源和不同时期的大穗结缕草器官叶片、种子胚等外植体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胚诱导率最高,其次是花器官,而叶片诱导率很低。所以初步确定,以胚、花序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较以叶片为外植体容易。

另一方面,3、4月份大穗结缕草叶片纤维化严重,含水量极低,5月份大穗结缕草叶片质地较嫩,柔软且含水量相对较高,同时试验结果表明前者诱导率为0,后者为20%,所以,同种植物不同时期的状态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很大。

在愈伤组织的诱导中,不同外植体或同一外植体的不同部位、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本质上可能都是细胞生理生化状态不同的结果。因此,外植体的选择在大穗结缕草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中处于关键环节。

3.2 大穗结缕草组织培养中培养基激素浓度的选择

实践理论证明,生长素含量与细胞分裂素含量之比值对愈伤组织的生长影响很大,比值适中,有利于维持愈伤组织的生长[10]。在组织培养中,细化各种激素的浓度梯度,同时参考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则可以更进一步地确定出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分化的最适激素的最适比例组合,从而达到建立大穗结缕草高频再生体系的目的。试验结果证明,以大穗结缕草种子胚为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2,4-D2.0mg·L-1+6-BA0.2 mg·L-1+TDZ1.0mg·L-1;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0.2mg·L-1。

参考文献

[1]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10卷,第1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25-131.

[2]AL-Kharyi J M,Huang F H,Thompson L F,et al.In vitro plant regeneration of zoysia grass(Zoysia japonica Steud.)[J].In Vitro Celluar&Developmental Biology,1987,233:3.

[3]柴明良,郭达初,钮友民,等.三种结缕草试管繁殖研究[J].科技通报,1993,9(6):411-414.

[4]樊晓莉,包满珠.组织培养获得日本结缕草绿色期延长株系[J].园艺学报,2005(3):467.

[5]Kitamura F.Studies on the horticultural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lawn grasses[J].Blu.Kemigawa Arboretum,1970(3):1-60.

[6]董令善,田有风.胶州市结缕草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探讨[J].中国草地,1992(1):6-8.

[7]赵丽萍,石东里,刘俊华.大穗结缕草幼苗耐盐生理机制及耐盐能力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9(7):1421-1425.

[8]石东里,赵丽萍,姚志刚.大穗结缕草萌发期耐盐能力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07(5):782-783,844.

[9]石东里,赵丽萍,姚志刚.大穗结缕草种子打破休眠的处理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84-11385.

篇5: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关键词:蓖麻;花药;诱导愈伤;防褐化

中图分类号: S565.60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039-02

蓖麻(Ricinus communis L.)为多年或一年生双子叶植物,多用于航空航天、化工、医药等行业,应用价值高、市场潜力大[1]。我国是蓖麻种植大国,但蓖麻新品种的开发一直局限于杂交、选择等传统育种方式,没有将现代育种技术应用于蓖麻育种[2]。花药培养可获得蓖麻育种上广泛应用的纯系品种,但较低的蓖麻花药愈伤诱导率、高褐化率一直是限制蓖麻花药离体培养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外植体培养过程中褐化的原因很多,机理较为复杂,多认为是培养条件、细胞死亡或是细胞中的酚类物质变质等因素导致[3]。本研究通过接种不同基因型、维生素C浸泡、改变培养条件(暗培养、添加防褐物),探索适宜蓖麻花药培养的最适条件,以期有效提高诱导率、降低褐化率,建立高效蓖麻花药愈伤诱导体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哲蓖4号、通蓖5号、通蓖9号蓖麻花药,采自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在温度较低、日照较弱时,取健壮无病的植株上花被尚未张开且呈淡黄色的花蕾。

1.2 试验方法

1.2.1 材料准备 本研究根据黄凤兰等研究[4],取同时期、质优的花蕾,流水冲洗30 min,75%乙醇消毒30 s、0.1%HgCl2灭菌2 min,无菌水冲洗3~5次,转移至铺有灭菌滤纸的培养皿。去除花丝,每瓶接种1/3个花蕾(约230个),封口后置于培养室培养。在以下的试验设计中,每个处理接种5瓶,3次重复。基础培养基:MS+蔗糖40 g/L+琼脂7 g/L+脯氨酸600 mg/L+酸性水解酪蛋白600 mg/L+NAA 1.0 mg/L+ZT 3.0 mg/L,pH值=6.0。

1.2.2 蓖麻花药诱导愈伤防褐化体系筛选

1.2.2.1 不同基因型及低温预处理愈伤诱导率和褐化率 取哲蓖4号、通蓖5号、通蓖9号花药,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筛选最佳花药愈伤诱导基因型,并统计花药低温预处理1、3、5、7、9 d时的诱导率及褐化率。

1.2.2.2 暗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以通蓖5号花药为材料,接种后暗处理0、5、10、15、20 d,统计花药愈伤诱导率及褐化率。

1.2.2.3 维生素C浸泡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以通蓖5号花药为材料,置于100 mg/L 维生素C中分别浸泡0、0.5、1.0、1.5、2.0、4.0 h,统计蓖麻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与褐化率。

1.2.2.4 防褐附加物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以通蓖5号花药为材料,分别接种于添加不同浓度活性炭 (0、0.3、0.6、0.9、1.2 g/L)和维生素C (0、100、150、200、250 mg/L)的培养基中,统计诱导率及褐化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因型及低温预处理愈伤诱导率和褐化率

从表1可知,3个基因型的愈伤诱导率均随着低温预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褐化率均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且均在低温处理3d时褐化率最低。褐化具有一定的传播性,故选择褐化率最低、诱导率最高的最适基因型。综合表1可知,愈伤组织的褐化率与基因型差异相关,通蓖5号在低温预处理3 d时褐化率最低(3.20%),且此时3个基因型中通蓖5号愈伤诱导率也最高(15.94%)。

2.2 暗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如表2所示,花药愈伤诱导率随暗处理时间的增加有所提高,愈伤褐化率随时间的增加先减后增,且在暗处理15 d时愈伤诱导率达到最大值、褐化率达到最小值。

2.3 维生素C浸泡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如表3所示,维生素C浸泡处理显著提高了花药愈伤诱导率,褐化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减后增的趋势。浸泡1.5 h时诱导率最高(28.56%)、褐化率最低(7.42%)。

2.4 防褐附加物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由表4可知,随着活性炭量的增加,诱导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褐化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浓度为0.6 g/L时诱导率最高(32.83%)、褐化率最低(11.28%)。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后,诱导率及褐化率与添加活性炭的变化几乎一致,且浓度为200 mg/L时获得最大花药愈伤诱导率(27.32%)、最小褐化率(8.21%)。蓖麻花药愈伤诱导过程见图1。

3 讨论

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可能由于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分泌出酚等不利于组织生长、乃至影响存活的有害成分,导致组织褐化或死亡。故需在不影响愈伤诱导率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培养环境等因素建立高质量愈伤诱导体系。组织离体培养过程中不同基因型愈伤诱导的能力存在差异,有些组织较难形成愈伤[5]。本研究分析了通蓖5号、哲蓖4号、通蓖9号的愈伤诱导差异,结果与邵志敏等所分析的结果[6]一致,通蓖5号的诱导率及防褐能力均要高于其他2个品种,且4 ℃遇冷可以有效地降低蓖麻花药愈伤的褐化率。

本研究又通过筛选不同的暗处理和维生素C浸泡时间、添加不同浓度的防褐物(活性炭、维生素C),有效地提高了诱导率、降低了褐化率,成功地建立了高效蓖麻花药愈伤诱导体系。这与很多研究成果均不谋而合。雷攀登等发现10 ℃下避光离体培养茶树腋芽48 h时褐变率最低[7]。张文娥等使用维生素C 5 g/L浸泡碧桃茎段30 min能有效抑制碧桃褐化[8],这与本研究采用维生素C浸泡的效果相近。吕宗友等发现适当添加活性炭、维生素C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愈伤诱导率和降低褐化率[9]。韦凤娟等发现添加维生素C、PVP、活性炭可有效控制外植体褐化现象[10]。郑颖等发现添加活性炭3 g/L可以将台湾桤木组织培养的褐化率控制在36.7%~45.6%[11]。蓖麻花药离体培养的影响因素很多,与其他植物花药或是其余部位的诱导率相比还较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建立高效蓖麻花药再生体系,为培育高产高效的蓖麻良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 鹭,祁建民,陈绍军,等. 蓖麻遗传育种进展及其在生物能源与医药综合利用潜势[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109-113.

[2]曾祥艳,王东雪,马锦林. 我国蓖麻良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 广西热带农业,2010,131(6):27-29.

[3]杨亚萍,郑新强. 茶树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J]. 茶叶,2013,39(1):3-7.

[4]黄凤兰,萨日娜,孟凡娟,等. 蓖麻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J]. 作物杂志,2009(6):59-63.

[5]宋钦虎,郭新梅,裴玉贺,等. 抑制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褐化的研究[J]. 农学学报,2012,2(5):24-28.

[6]邵志敏,陈永胜,黄凤兰,等. 低温预处理与光照条件对蓖麻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2):189-193.

[7]雷攀登,吴 琼,徐奕鼎,等. 茶树腋芽离体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7):190-193.

[8]张文娥,潘学军,杨仕国,等. 碧桃组织培养中褐化及其抑制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11-12.

[9]吕宗友,苏衍菁,赵国琦,等. 不同防褐化措施对苏丹草愈伤诱导以及抗褐化的效果研究[J]. 草业学报,2011,20(3):174-181.

[10]韦凤娟,廖克波,杨 梅,等. 擎天树组培外植体消毒与褐化抑制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1):18-22.

[11]郑 颖,秦红玫,黎云祥. 台湾桤木组织培养中污染和褐化的防止[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64-65,117.

篇6: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1 材料

苎麻品种“赣苎3号”由江西麻类科学研究所提供。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TDZ溶液、IAA溶液、2,4 -D溶液、6 -BA溶液、GA3溶液、水 解酪蛋白(CH)、活性炭 (AC)、Ag NO3溶液,白砂糖、琼脂粉7.0g/L,p H值为5.8~6.0,激素TDZ溶液、IAA溶液、6-BA溶液采用过滤灭菌方法灭菌,MS培养基在104 k Pa,121℃的条件下高压灭菌25 min。

2 方法

2.1 外植体的获得与培养

选取饱满“赣苎3号”苎麻种子,轻揉去外壳,超净工作台中,75%酒精浸泡30 s, 无菌水洗3~4遍,0.1%的升汞消毒11 min,无菌水洗4~5遍,种子放入已灭菌的滤纸上,无菌操作将种子接于不同浓度激素和营养素组合的种子萌发培养基中(表1),接种后黑暗,室温24℃下培养,每隔两天观察记载种子的萌发情况,确定最佳种子萌发培养基。

2.2 下胚轴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

在培养25 d左右的无菌苗中选取较粗壮的未见光幼苗,用已灭菌的手术刀切去子叶和根,保留长约1~2 cm的下胚轴, 并将下胚轴接种于不同浓度激素和营养素组合的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培养基中 (表2), 每瓶培养基接种15~20条下胚轴 , 于24℃~25℃,1 500 lx光强,每天光照11 h条件培养,每隔2 d观察记载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及出芽情况,确定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基。

2.3 分化苗的生根培养

待丛芽苗或单芽苗生长到5~10 cm时, 将丛芽切取分开成单芽,进行壮苗培养。去掉疏松愈伤组织后转入表1 B培养基中, 于24℃~25℃,1 500 lx光强,每天光照11 h条件培养,每隔2 d观察记载生根情况。

3 结果和分析

3.1 不同培养基对苎麻种子萌发和下胚轴粗壮程度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在基本培养基不变的情况下,加蔗糖可以使下胚轴更粗壮,而基本培养基不同(D、E)其它成分相同的情况下, 对下胚轴的粗壮程度基本没有影响, 在萌发情况方面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萌发率更高,在均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的情况下,添加蔗糖和IAA、2,4-D、TDZ等激素组合可以使下胚轴更加的粗壮,但萌发率会有所降低,而在基本培养基和激素组合不变的情况下,另外添加CH(水解酪蛋白)可使下胚轴更为粗壮。

总的来说,添加IAA、2,4-D、TDZ等激素组合、蔗糖及CH都可使下胚轴更加的粗壮,由于实验中需要以下胚轴作为外植体,F配方下胚轴最为粗壮, 所以认为F培养基 (1/2 MS + TDZ 0.5 mg/L + IAA 0.01mg/L + 2,4-D 0.03 mg/L + CH 500 mg/L + 蔗糖30 g/L + 琼脂7 g/L)为最佳种子萌发培养基(表1)。

注:+的多少表示下胚轴的粗壮程度,+表示下胚轴非常细小,++++表示下胚轴较粗壮

3.2 光照对下胚轴粗壮的影响

图 1 光照对下胚轴生长的影响A: 暗培养 22 d 左右的幼苗 ,下胚轴粗壮B: 在暗培养 5~6 d 后 ,转入光照培养 20 d 左右的幼苗 ,下胚轴细长Fig. 1 Effect of illumination on growth of hypocotylA: Seedlings cultured in darkness around 22 d, has stout hypocotylB: Seedlings cultured in darkness for 5 ~ 6 d, turn to the light around 20 d, has elongate hypocotyl

从图1-A可以看出一直处于暗培养的幼苗由于未见光照,虽幼苗子叶黄化,但下胚轴粗壮;而暗培养5~6 d后转入光照培养的幼苗子叶绿化 , 茎生长更快,而下胚轴细长(图1-B)。在培养25 d范围内,黑暗处理时间越长下胚轴会愈粗壮,所以,经过25 d暗培养无菌苗的粗壮下胚轴适宜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

3.3 不同培养基对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下胚轴的质量对愈伤组织诱导是否成功非常重要。选取表1 F配方暗培养22 d左右无菌苗的较粗壮、水分含量较多的下胚轴,接种到表2各培养基中,在相同培养条件下 (表3),C1、C2、C33种培养基在IAA、2,4-D、TDZ激素浓度组合有所改变 , 对愈伤率和出芽率基本影响不大;在加有Ag NO3的C4培养基较不加Ag NO3的C1、C2、C3培养基在出芽率和生长长势上都更好,但愈伤率基本不变;附加AC的C5培养基会导致愈伤无法出芽; 在配有IAA、2,4-D、TDZ激素组合的情况下另加CH附加物的C6培养基, 愈伤率和出芽率都明显升高。

在愈伤组织及分化苗情况方面,C1、C2、C3培养基培养的愈伤组织都很小(图2-C)基本只是在茎段两端有少量愈伤组织产生, 20 d左右大部分愈伤组织干枯,且愈伤苗都为单芽,生长也非常缓慢;在加有Ag NO3的C4培养基中,愈伤组织(图2-D)较大,疏松,水分较多,颜色乳白,愈伤苗大多为丛芽,每个丛芽中有2~4个小芽,生长较快;在加有CH的C6培养基中同样愈伤组织块较大(图2-E),疏松,水分较多,颜色乳白,愈伤芽中既有丛芽也有单芽产生,每个丛芽中有2~3个小芽,且生长较快。

因此从愈伤率、出芽率、愈伤组织及分化苗的质量考虑, C6为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基。

C:C1培养基中的下胚轴愈伤组织及出芽情况;D:C4培养基中的下胚轴愈伤组织及出芽情况;E:C6培养基中的下胚轴愈伤组织及出芽情况。

3.4 愈伤苗的生根培养

当图2-D, 图2-E中的愈伤芽生长到6~8 cm时,选取生长健壮的愈伤芽(其中丛芽应先分开成单芽,下部愈伤成分应全部切掉)5~6个转入1/2 MS+蔗糖15 g/L+琼脂7.5 g/L的生根培养基中,图3-F为愈伤苗刚转入生根培养基状况, 在24℃~25℃,1 500lx光强,每天光照11 h条件下培养40 d左右的分化苗生长健壮,生根数量多(图3-G,图3-H)。

图 3 愈伤苗的生根F:分化苗刚转接时状况 ;G: 24℃~25 ℃,1 500 lx 光强 ,光照 11 h/d,培养 40 d 左右的分化苗 ;H: 24~25 ℃,1 500 lx 光强 ,光照11 h/d,培养 40 d 左右的分化苗生根状态 。Fig. 3 Rooting of callus seedlingsF: condition of differentiation seedlings just switching; G: the cultivated differentiation seedlings cultivated under 24 ℃~25 ℃,1 500lx illumination intensity of 11 h/d and about 40 d; H: rooting state of cultivated differentiation seedlings cultivated under 24 ℃~25 ℃,1 500 lx illumination intensity of 11 h/d and about 40 d.

4 讨论

苎麻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分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在诱导培养基上分化, 一种是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分化[8],本研究采用的是用同一培养基诱导下胚轴愈伤及分化出苗,这样在培养过程中不需要愈伤继代,减少了操作过程及被污染概率。

植物激素在组织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激素的配比对植物组织培养的愈伤诱导和分化有很大影响,多种激素组合都能诱导苎麻不同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8], 本研究以1/2 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在配有IAA、2,4-D、TDZ激素组合的情况下取得了较佳的结果。王晓玲[9]、曹雅琴[10]等在培养基中不加CH,本研究附加300 mg/L CH的培养基(C6),愈伤率和出芽率都明显升高,显示CH在愈伤的诱导和分化中起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强,肖平,于凯然,等.江西苎麻地方品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中国麻业,2006,28(2):67-71.

[2]刘瑛,卢志红,彭学渊,等.赣苎3号组织培养快繁研究[J].江西棉花,2003,25(6):21-22.

[3]张迁西,苏生春,肖平.野生苎麻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J].江西植保,2006,29(2):67-70.

[4]邢虎成,廖玮玮,揭雨成.我国苎麻育种方法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J].作物研究,2010,24(3):209-214.

[5]王晓玲,彭定祥.不同基因型对苎麻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64-67.

[6]李素娟,樊秀霞,王华,等.水稻不同品种组培再生和转基因频率研究[J].核农学报,2013,27(12):1817-1827.

[7]伍旭东,揭雨成,徐庆国.苎麻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7,21(5):685-689.

[8]汪波,彭定祥.苎麻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中国麻业科学,2007,29(1):9-15.

[9]王晓玲,彭定祥.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苎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24(3):202-206.

篇7:鸡屎藤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关键词: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

中图分类号:S511.2+10.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045-03

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遗传改良是改善籼稻品质、提高抵抗病虫害能力、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高效的再生体系是遗传转化成功的先决条件。近年来,研究者从幼穗、幼胚、花药等部位诱导出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质量好,被广泛用于水稻的遗传转化、品种培育中[1]。但是,上述材料多受季节限制,取材不便,阻碍了水稻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发展。从胚性愈伤中首先获得再生植株的是在粳稻中[2],在籼稻中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品种具有倔强的对抗外来刺激的特性[3]和具有基因型专一性[4-5],使从成熟胚中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率和植株再生率很低,导致了籼稻遗传转化很困难。

籼稻KraDangNgah是泰国南部的当地品种,因营养价值很高且具有特殊香味而深受人们喜欢,但容易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到目前为止没有关于籼稻KraDangNgah再生体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为了建立KraDangNgah再生体系,为遗传转化打好基础,以成熟胚作为试验材料,对其在不同激素及浓度配比条件下的出愈率、愈伤组织状态及再生率进行研究,以期获得状态较好的愈伤组织,建立高效的再生体系。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及种子灭菌

籼稻KraDangNgah(OryzasativaL.)种子由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自然资源学院提供。健康成熟的种子剥去外壳后浸入70%乙醇中1min进行表面消毒,然后放入20%次氯酸钠溶液中,滴入2~3滴Tween205min;最后在超净工作台中用无菌蒸馏水洗4~5次;再将种子放在无菌滤纸上吸干水分,备用。

1.2试验方法

1.2.1愈伤组织的诱导

灭菌的种子接种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即MS培养基+3%蔗糖+0.75%琼脂糖+1~4mg/L2,4-D,pH值调节到5.7。愈伤组织诱导在25~27℃、16h光照条件下培养30d后,调查诱导率及愈伤组织的状态,愈伤组织诱导率=诱导出愈伤组织的种子数/接种的种子数×100%。然后将愈伤组织转接到继代培养基继代培养。

1.2.2愈伤组织诱导率的提高及优化

为了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质量,将灭菌种子接种到经“1.2.1”节试验筛选出的较好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同时加入其他激素[(1)1mg/L2,4-D+1.5mg/LTDZ;(2)2mg/L2,4-D+1mg/LNAA+1.0mg/L6-BA;(3)2mg/L2,4-D+1mg/LNAA+1.0mg/L6-BA+0.5mg/LKN;(4)2mg/L2,4-D+1.0mg/LIAA+0.5mg/L6-BA+0.5mg/LKN;(5)4mg/L2,4-D+1mg/LNAA+1.0mg/L6-BA+0.5mg/LKN;(6)4mg/L2,4-D+1.0mg/LIAA+0.5mg/L6-BA+0.5mg/LKN]和1g/L水解酪蛋白(CH),愈傷组织诱导的培养条件如“1.2.1”节所述。经过30d培养后调查愈伤组织的大小、形态和诱导率,然后转接到继代培养基中。

1.2.3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为了选取质量好的胚性愈伤组织,将从成熟胚中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转接到添加激素及浓度配比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相同或减半的MS培养基中,所有继代培养基中添加1g/LCH。培养30d后记录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褐化率,并在立体显微镜下鉴别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然后转接到再生培养基中。

1.2.4植株再生培养

选取好的胚性愈伤组织,转接到添加不同细胞分裂素及浓度配比的MS培养基中,30d后调查再生情况。

1.3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采用Execl和DPS统计软件对愈伤组织诱导率、褐化率和分化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灭菌的水稻种子接种到含1~4mg/L2,4-D的MS培养上培养7d后,种子开始膨胀,逐渐开始出现白色愈伤。30d后统计愈伤组织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培养基中不添加2,4-D时,没有愈伤组织形成;当2,4-D的浓度从1mg/L增加到3mg/L时,诱导率从20.0%提高到33.9%,且愈伤组织的形态也随之变化,从紧密黄褐色、紧密黄色到颗粒状微黄色;当2,4-D的浓度增加到4mg/L时,诱导率又降低到31.2%,且形态变为黄色松散状,有的黏液化(图1),说明高浓度的2,4-D抑制愈伤组织的形成。本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2,4-D诱导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很低,不适宜籼稻KraDongNgah愈伤组织的诱导。

2.2NAA、6-BA、KN和TDZ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nlc202309041730

灭菌的种子接种到添加不同种类激素和浓度配比的MS培养基上后,3~4d后就开始膨胀,7d后愈伤组织形成,这些愈伤组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不断增生,30d后调查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形态,结果(表2)表明,培养基中加NAA、6-BA、KN可以显著提高诱导率,最高可以达到56.3%;此外还可以改进愈伤组织质量。从外形上看,这些愈伤组织量大、比较致密、较硬,呈颗粒状结构较多,易于分化,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呈胚性愈伤组织(图2、图3)。而在只有2,4-D的培养基上生长的愈伤组织比较松软,有的黏液化,有的有水泡,一般不易于分化(图1)。当在MS培养基中加入1mg/L2,4-D和1.5mg/LTDZ时,形成极少的愈伤组织(诱导率23.3%),其形态特征为紧密、硬且为白色,与其他激素浓度配比诱导愈伤组织较难增生。因此,2,4-D和NAA这2种细胞分裂素结合6-BA和KN2种生长素可以获得最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最好质量的愈伤组织,比单独使用2,4-D更能有效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

当MS培养基中加入2mg/L2,4-D和其他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时,形成大量的愈伤组织,形态学特征为致密、呈白色、带有一些绿点,这些绿点最终发育成芽,经过立体显微镜观察为胚性愈伤组织(图2);当MS培养基中加入4mg/L2,4-D和其他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时,诱导的愈伤组织形态学特征为有些紧密、颜色从黄到白、比较小且有些褐化,只有少数的愈伤组织发展成胚性(图3)。进一步证明,2mg/L2,4-D配合其他植物激素更适合愈伤组织的诱导。因此MS+2mg/L2,4-D+1mg/LNAA+1.0mg/L6-BA+0.5mg/LKN是最好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2.3不同激素浓度及配比对胚性愈伤组织的影响

继代培养3周后,发现诱导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褐化和胚性愈伤组织的发育影响很大。结果(表4)表明,愈伤组织转接到只添加2,4-D的MS培养基上褐化很严重,随着2,4-D浓度增加,褐化率从100%减少到0,但其胚性愈伤的增殖很慢,表现出分化越来越困难。培养基中添加1mg/L或2mg/L2,4-D配合其他激素,褐化率比单独使用2,4-D低,为0~27.2%。当培养基中添加1mg/L2,4-D、0.5mg/LNAA、0.25~0.50mg/L6-BA和0.25mg/LKN时,愈伤组织没有褐化且出现更多绿芽(图4),表明激素浓度减半更能促进胚性愈伤组织的发育和分化。说明NAA、6-BA

和KN能有效抑制愈伤组织的褐化,促进胚性愈伤发育,从而提高分化能力。因此,这种培养基最适宜于愈伤组织继代和分化培养。

2.4不同配比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当胚性愈伤组织转接到表5中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后,其分化和再生情况如表5所示。结果发现,与其他激素相比,TDZ可以加快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缩短再生时间,但分化率和再生率较低(图4),分别为29.6%、21.5%。NAA、6-BA和KN配合使用显著提高了分化率,达45.8%~75.5%,说明不同配比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植株再生有显著影响,当细胞分裂素高于生长素时,促进植株的再生。因此,0.5mg/LNAA、1.0mg/L6-BA和2mg/LKN是最适宜愈伤组织分化和再生的激素配比。

3讨论与结论

籼稻的组织培养因品种不同,培养条件差异较大[6],愈伤组织的质量是影响籼稻再生频率的关键因素,而2,4-D浓度对愈伤组织的数量及质量影响均较大。一般认为水稻愈伤组织诱导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2,4-D,以提高内源ABA的水平,促进胚性能力表达[7],但仅添加2,4-D往往出愈率较低,特别是籼稻。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诱导培养基中仅使用2,4-D时,诱导率比较低,说明籼稻HomKraDong具有基因型专一性。相同的结果在2010年被Zuraida等报道[8]。

田文忠在提高籼稻愈伤组织诱导率的研究中指出,在诱导培养基或继代培养基中加入KN和NAA能显著改善愈伤组织的质量,提高分化率[9]。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当MS培养基中加入2,4-D配合NAA、6-BA和KN能够显著提高诱导率和改善愈伤组织的质量,说明细胞分裂素KN和6-BA可以改善愈伤组织的质量并促其分化。因此本研究以2mg/L2,4-D、1.0mg/LNAA、1.0mg/L6-BA和0.5mg/LKN为最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Zuraida等對籼稻MR219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NAA均对籼稻的分化培养有极显著的影响[8,10]。本研究在分化培养基中加入6-BA浓度在1.0~1.5mg/L时,能够显著提高分化率;NAA是一种生长素,浓度过低则生长缓慢,浓度过高则在基部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且分化率下降,当NAA和KN配合使用时可以改进愈伤组织质量。因此,0.5mg/LNAA、1.0mg/L6-BA和2mg/LKN浓度配比适合籼稻幼苗分化。本研究初步建立起了籼稻Kra

DangNgah的再生体系,为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晓丽.水稻愈伤组织培养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9,11(1):48-49,70.

[2]NishiT,YamadaY,TakahishiE.Theroleofauxinsindifferentiationofricetissuecultureinvitro[J].BotanicalMagazine,1973,86:183-188.

[3]KyozukaJ,OtooE,ShimamotoK.Plantregenerationfromprotoplastofindicarice:genotypedifferencesincultureresponse[J].TheoreticalAppliedGenetics,1988,76:887-890.

[4]RamanR,ChahalGS,DhaliwalHS.Screeningofgenotypeforcallusinductionandplantregenerationinrice[J].CropImprovement,1994,21:1-2.

[5]HieiY,KomariT.Agrobacterium-mediatedtransformationofriceusingimmatureembryosorcalliinducedfrommatureseed[J].NatureProtocols,2008,3(5):824-834.

[6]阎丽娜,李霞,吴丹.不同类型水稻材料成熟胚组织培养力的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6):1127-1135.

[7]张东向,张崇浩,李杰芬.玉米叶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其与内源IAA和ABA关系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2000,26(2):195-199.

[8]ZuraidaAR,SuriR,WanZ.RegenerationofMalaysianindicarice(Oryzasativa)varietyMR232viaoptimizedsomaticembryogenesissystem[J].JournalofPhytology,2010,2(3):30-38.

[9]田文忠.提高籼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研究[J].遗传学报,1994,21(3):215-221,254.

[10]SyaifulBP,SitiNA,MaheranAA,et.al.SomaticembryogenesisfromscutellarembryoofOryzasativaL.var.MR219[J].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Science,2009,32(2):185-194.

上一篇:通联工作科员工作总结下一篇:在全县2021年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