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2024-05-23

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通用13篇)

篇1: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灰雀》教学反思教

《灰雀》是小学语文人教新课标第五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而如何使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则成为学习本文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为第一课时。有以下几点反思:

1.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2.在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优带差,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优等生体验到了快乐。最后是全班进行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达到了局部带动整体的目的。在层层递进中,使学困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优等生讲解了知识,从而达到了“学困生能吃饱,优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3.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

4.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但我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只有师评,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篇2: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能力目标: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交流对列宁的了解。

四、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

散步

昂望

胸脯

一定

肯定

惹人喜爱

或者

坚定

面包渣 白桦树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用“——”标出写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从颜色及叫声体会它的可爱。指导朗读,体会“惹 1

人喜爱”一词。

3.找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体会:抓住哪些词可深入理解。通过朗读,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4.再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试着说一说列宁的心里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六、引导学生学习三——十自然段。

1.同桌分读合作,体会列宁的心情、小男孩矛盾的心理。

2.再读,讨论:

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那个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这是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他的动作、表情。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列宁、男孩的不同心情,讨论: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一、二自然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十一、十二自然段。

1.自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思考、讨论:

灰雀这几天到哪里去了?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

3.分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男孩十个诚实的孩子?

三、自由读全文,深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诚实孩子的喜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全文。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

六、处理课后练习题。

七、布置课下扩展联系:

1.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篇3: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篇4: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这是一首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的现代诗,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赞美了秋天。虽然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很普通,很常见,但由于视角独特语言精炼,再加上受学生年龄、思维的限制必定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蕴含其中,为此我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理解美、感悟美、表现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朗读理解美

理解课文是需要读的,理解诗歌更是如此,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我的基本定位就是读,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在读的同时想点什么,说点什么,就是收获。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了黄叶飘飞,读出了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了“振动翅膀”的原因,等等这些不正是新课标精神所要求的吗?

二、活动感悟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节课没有琐碎的分析,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对美的感悟表现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听、找、说、悟、写,多器官共用,学生的学习是紧张有序的,是生动活泼的,他们兴致勃勃,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美。

三、写作表现美

篇5: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去年的树》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新美南吉是日本的儿童文学家,只活了30岁。她的作品很适合儿童阅读。《去年的树》就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个故事被选入了《世界著名童话选》。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重点体现“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

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和声调煽动着学生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两个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但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3.注重评价语的丰富和激励作用。作为新教师,我的课堂评价语还是相对匮乏的,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并想好评价语。长此以往,评价语定会丰富而有激励作用。

篇6: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讲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学生正式地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是学生历经低年级数(字)读到中年级朗读到高年级以及以后的成年的人默读,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儿童学习认字、读书和成人阅读之间过渡的一道桥梁,朗读训练,可谓任重道远,没有小学阶段充分的训练,成人以后的阅读则不可能流畅。

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般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接触语言的心理,还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艺术家那样,感受语言文字,并力求来表现它。所以,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让学生先转变读的角色,来真切地感受语言。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合适的情境,学生会自觉地转变这种心理。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么一争辩,读出味来了。

篇7: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喜爱音乐的白鲸》教学反思

《喜爱音乐的白鲸》课文篇幅不长,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却有一定的困难。结合教学实际,对本篇课文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要重视词语教学,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群白鲸遇险、脱险、获救的过程,课文的重点部分在如何抢救白鲸,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一个奇迹?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抓好词语的理解,就像前面所说的问题中,要使学生能够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奇迹”的意思,并结合白鲸得救的过程,使学生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为理解可内容做好铺垫。

二、多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理解课文离不开多读。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是支玉恒告诫我们的一条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法。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注意抓好学生的读,目的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这样做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1.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由于学生的认知不同,于是就出现了获取知识量的不同,自由读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够有新的发展,不同的收获,也会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名读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目的,由于学生在读文时总会遇到困难,通过指名读,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默读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为默读与任何一种读的形式相比,它的速度是无法比拟的,使形式通过默读,首先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目的就是张扬个性,诱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更会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2.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篇课文的课后思考题,对于课文读熟的学生来说不难,但对于不能正确、熟练读文的学生来说就会难上加难。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知道人们为了救这群遇难的白鲸所做的一切,体会到救白鲸的这一过程的不容易,直到白鲸能够顺利得救确实是一个奇迹。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学生,尤其要相信他们只要努力,就会学到知识的本领,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2017.3.1 最新版

篇8: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灰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情感目标: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时间: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列宁的课文,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2017.3.1 最新版

(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自学生字词。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畅所欲言。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看课件,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从哪些句子看出列宁也像你们一样很喜欢灰雀,找出有关句子。抓住句式“每次„„都„„”,(可以进行说话练习)“还经常”等词句来理解。

通过上下文理解“仰望”的意思。4.知道朗读第一段。

5.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重点指导“胸、步、或”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2017.3.1 最新版

1.认读词语。2.看课件,激发兴趣。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

d.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2017.3.1 最新版

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这一老一小多有意思啊,你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几句什么话?把它写下来吧!

课后分析:

美的升华

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

首先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场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灰雀的美,身临其境地说说看到这般情景灰说什么。再而读读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的喜爱之情。其次,抓住列宁和小孩的对话,着重引导学生揣摩两个人的神情和心理活动,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再现列宁的爱鸟之情。最后通过 列宁和小男孩的爱鸟之行为对比,让孩子对 爱护动物有了 更高层次的启示——真是这种感染和熏陶,使孩子受到震撼,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终于放鸟回自然。最后一段话意味深长,教学时,采用学生质疑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再次感受列宁不但爱鸟还爱孩子。以议悟情,以情激2017.3.1 最新版

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再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得话写下来,就是让孩子把心灵美的洗礼 跃然纸上。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 应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再 一次一次美的升华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篇9: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设计意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我们中华民族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背诵古诗《春日》、《咏柳》、《游子吟》、《春夜喜雨》等等。

师: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生:(生答、齐诵)

师: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现在让我们也一起去观赏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 1

沿着山道石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生答)《题西林壁》谁说说什么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哦!原来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谁来介绍一下作者苏轼。(学生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

二、欣赏古诗,注意字音

师:出示(课件3:古诗)欣赏古诗的同时,可以小声的跟读,注意读准字音。生:欣赏古诗,小声跟读。

三、自学古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碰到不理解的可以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四、理解古诗

师:学好了吗?作者看到的庐山什么样?谁能读读相关的诗句。(出示诗句前两行)

师:两行诗句中你有哪些词句不理解? 预设:不理解“横看、侧看、岭、峰”

师:谁能告诉横看、侧看是怎样看?(结合观察物体理解横看即从正面看)从正面看到的是“山岭”,从侧面看到的是“山峰”。那什么是山岭和什么是山峰?(学生自由表达)

师:同学们描述的还是不够形象准确。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你觉得哪幅是山岭,哪幅是山峰?(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形容一下山岭与山峰有什么不同?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

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手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 师:从侧面来观赏,庐山的山峰——

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师:作者还从哪个角度观看了庐山?(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想像一下作者看到的会是什么景象?(学生发挥想像)

师:同学们想像的真形象,接下来同桌小声的把前两行诗的意思说说。谁愿意说一说。师: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前两行。(指名读)

师:为什么作者看到的庐山景象都不一样呢?(观察角度不同)(加入对诗的写作背景的介绍)过渡: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诗中是怎样写的?(学生读诗句)在这两行诗句中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

‘缘’字。先让学生理解,不理解在渗透查字典找意思。师: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说)

师:谁能用“因为„„所以„„”再来说一说。学生练说,指名。

生: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请庐山的真面目。

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的确不容易呀!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整首诗。(指名读)师:读到这里谁来再说说“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生思考、回答)

过渡: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正像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却不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

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师:结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

生答:优缺点全面看。

师: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

师:刚刚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六、升华主题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诵这首千古名作。

学生配乐齐诵。

七、课外延伸

篇10: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前几天,我带领学生学习了《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但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篇童话就想通过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人们幸福的真正含义。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什么是幸福以及三个牧童是怎样弄懂幸福是什么的。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抓住三个青年和智慧女儿的话,让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明白了是劳动让他们感到了幸福,只有付出劳动,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之后我让学生联系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看法,自己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并不失时机地出示了一些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一方面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语言。

上完了这一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我原先想用多媒体播放《幸福拍手歌》导入,让学生说说听了后的感受,但是这个对四年级学生要求过于简单,后来我换成先板书“幸福”,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想法,并联系刚过完的国庆长假谈谈期间幸福的事是什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同时又训练学生说话,效果更好一些。

2.当找出重点句并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时,虽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看法,但是仅仅让学生明白了只有付出劳动,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没有让学生质疑:难道仅仅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对重点句的理解挖得不够深。

篇11: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2.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理解和积累重点词语。学习重点: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和想象的用法.学习难点:理解文言词语,感悟“物外之趣”。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1.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为壑(hâ)癞(lài)虾蟆土砾(lì)庞(páng)然童稚(zhì)(2)解释下列成语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风声鹤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

★用楷书把加点的词语和成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3.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用心

爱心

专心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增。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

第三,留。“留”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

此外,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进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这句民谣就保留不译,否则就会失去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这就是“换”。

以上所说的“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第一,学习文言文要重视诵读。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质皆美、深浅适度的文言诗文,在头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信息,这对认知迁移、阅读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

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有别于一般的死记硬背,它以宏观驾驭微观,以微观充实宏观,循序渐进,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要勤查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翻检查阅的图书,它具有特定的排检方法,读者据此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识或材料。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充分利用文言工具书,把它作为百问不烦的老师,解难释疑。工具书的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查阅的工具书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其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体积小,内容丰富,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便于携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工具书。

第三,要多作练习。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要善于积累资料。

用心

爱心

专心

★4.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①能/张目对日

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⑤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5.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项()为之强②作()青云白鹤观()③果()如鹤唳云端④以丛草为()林()⑤为()之怡然称快⑥兴()正浓 ⑦方()出神⑧驱()别院

6.在认真完成上面第4、5题的前提下,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写在下面。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看着看着„„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沈复(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3.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师可以让每人讲一小节,也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以尊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参与到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重点词语师生共同解疑。(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②项为之强(“强”通“僵”)③果如鹤唳云端(果真)④徐喷以烟(慢慢地)(用)⑤蹲其身,使与台齐(使之与)⑥以丛草为林(把)⑦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原来是)⑧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赶、驱逐)⑨兴正浓(兴趣)⑩方出神(正)(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②昂首观之(代夏蚊)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④常蹲其身(代自己)⑤观之正浓(代二虫)⑥驱之别院(代虾蟆)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5.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色,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超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

(2)从课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力强)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细致)。(师生齐读课文)(3)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三、巩固·延伸

1.抄写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教后感

第二课时

一、检查巩固

1.检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默写成语(找学生到黑板上默写)。2.找两位同学背诵课文。3.注意文章停顿,齐读课文。

二、指导学习·研讨

1.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点拨]“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2.只是“明察”“细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点拨)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3.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点拨]观蚊成鹤: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怡然称快 神游山林:草丛、虫蚁、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鞭逐虾蟆:癞虾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4.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6.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点拨]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7.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总结: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三、巩固·延伸

1.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及注释。

2.生活体验: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教后感

用心

爱心

篇12: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的识字1是讲述了秋天的知识,今天让我们继续认识秋天吧。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思:读后想知道什么?(1)秋天是怎样一幅图画?(秋天的图画里有些什么景物?)(2)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2.翻书,自读课文。3.思考:

课文共有几句话?(4句)

4.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注意轻声音节:灯笼 高粱。)

5.小组合作读,好的帮助差的,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生字

1.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重点字音:

梨 笼 颊 浪 勤 劳

四、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用心

爱心

专心

6.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7.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庆丰收的晚会。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起赶来布置会场„„

六、作业

1.小黑板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读熟至会背。2.练习背诵。

一、复习

1.认读课文中要求认的生字。2.背诵课文。

二、新授

1.认记生字字音:

出示要求写的生字,认读。重点字音:

浪 灯 作 字 苹 丽 劳 2.识记字形:

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识字方法,提示:编字谜、加偏旁、换偏旁、做动作。3.组词语理解字义。4.范写指导:

重点写好含有三点水和草字头的字。

三、作业 1.我会画: 画秋天的果园。2.我会做:

(1)用落叶做书签。

(2)用自己的画做贺卡。(3)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第二课时

用心

爱心

篇13:三年级语文上册 灰雀2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⑴ 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⑵ 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⑶ 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⑴ 小男孩为什么来?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⑵ 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⑶ 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⑷ 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⑴ 读一读。

⑵ 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⑶ 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拓展活动

上一篇:医院继续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2018瑞典留学名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