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加快县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及摘要

2024-04-08

《在全省加快县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及摘要(精选6篇)

篇1:《在全省加快县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及摘要

文章标题:《在全省加快县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及摘要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总结我省县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交流县城建设工作的经验,安排部署加快县城建设工作,并对“十五”期间及2005年的全省建设工作进行简要回顾,对2006年的全省建设工作进行重点部署。

一、把县城建设作为2006年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一)加快县城建设,是XX省迈向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达XX以上,2020年达XX以上。“六个层次”城镇体系建设思路。

目前县城存在问题,加快县城建设的必要性。“突出县城建设,加快县城建设工作注重抓好县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已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着力加强县城建设,争取尽快抓出成效

《关于加快县城建设的决定》,就县城建设的一些讨论思路。

1.认真做好县城规划的编制工作。

2.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3.加强对县城建设的管理。“以人为本”、“环境也是生产力”,“节约型”县城。

4.拓宽县城建设奖金投入渠道。投资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5.注重在县城建设中体现自身特色。突出文化主线,民族特色文化。

6.加快县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全省建设系统“十五”及2005年工作回顾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使全省城乡建设呈现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强化规划;推进“六个层次”;贯彻国家调控政策;拖欠工程款、拆迁、廉租房、物管;房改;城乡基建;勘察设计行业;质安监管;标准化建设;节约型行业,“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行政工作;党建工作;老干、工会、城建档案。“十五”末,城镇化预计XX,年均增长XX,“九五”末才XX。“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密结合XX省建设系统实际,着力创新、积极开拓,使工作亮点频出,特色鲜明,找到了推进城乡建设新的突破口。

(一)清欠工作成效显著,名列全国前列

截至3月31日,我省所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已全部偿还。“在省政府高度重视和XX同志的亲自部署下,经过省建设厅、省清欠办和相关厅局的共同努力,……,提前3个月完成2005年清欠任务。截至12月31日,拖欠工程款总额为XX亿元,清欠XX亿元,清欠率XX;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总额XX亿元,清欠XX亿元,清欠率XX。

(二)小城镇建设选准突破口,旅游小镇建设顺利推进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指导思想。“保护提升、开发建设、规划准备”三种类型。60个省旅游小镇。

(三)立足实际,着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XX省房地产业发展较晚,开发投资虽然增幅较大,但与全国相比,基数较低,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也不高;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总体平稳,尚无空置压力;商品房价格总体水平不高,且运行平稳;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居民和进城农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旺盛。因此,我省房地产业仍需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保持平稳发展,……”

到2005年底,房地产超额完成年度投资XXX亿元计划,可能达XXX亿;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8㎡,房地产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XX以上。

(四)关注低收入群体,廉租房建设有序进行

建设XX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是2005年省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之一。

(五)村庄规划试点成效明显,带动作用开始体现

编制新规划,节约用地,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如硬化主要路面、供水设施、供电线路、垃圾收集设施、公共活动场所等。从04年起,每年XX个村庄,已完成XX个试点村。“通过试点,为‘十一五’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村庄整治试点积累了一些经验”。

(六)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开拓创新的新平台

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机关内部处级干部轮岗、交流和选拔任用工作。

“总之,‘十五’期间暨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建设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建设事业继续得到了全面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省建设系统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有关部门和各州、市政府积极支持配合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建设厅党组,向全省建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向长期以来对全省城乡建设工作给予关心支持的有关部门和州、市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时,在五年的工作中,有几点体会:

一、必须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做到令行禁止;

二、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要求从等方面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

入调查研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的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使XX省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必须注重和谐社会建设,注重社会公平和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稳定。“几年来,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解决……”;

五、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人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所在。几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和锻炼,一方面,坚持走人才兴业之路,加强了对干部职工的培训;另一方面,注重对后备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在充分肯定‘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城镇化相对滞后;规划管理执行机制未完全形成;规范建筑房地产市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公共事业补偿机制;城镇建设外延式、粗放式;村庄管理薄弱;质安形势;依法行政有管理服务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三、做好2006年工作,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第一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对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2006年建设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点县城建设和村庄整治;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和建筑业扶持。主要工作还有:

(一)继续强化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促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也是政府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配置要素和资源、优化产业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手段。”

转变规划工作思路。向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转变;向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转变。

加大区域规划编制力度。滇中城市群和省域城镇体系,面向东盟、泛珠三角、重要交通走廊区域城镇体系。

继续加强规划机构建设。设市城市、州市政府所在地和重点县城成立规划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决定》。

强化规划执行与监督机制。与省监察厅合作;向XX、XX、XX派出规划督察员,进行事前督察。

(二)把旅游小镇建设引向深入

积极动员、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信誉的企业特别是房地产公司参与小镇的基础设施和经营项目的开发建设。

另外各地及小镇要做好:

一、加快规划编制,突出地方和民族;

二、制定落实土地、税收、户籍、资金等政策;

三、明确自身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做好前期建设;

四、搞好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

(三)扩大村庄整治试点,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工作

重要战略任务,重中之重。

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

积极扩大村庄整治试点。整治工作必须坚持试点引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一定要突出地方、民族和乡村特色;一定要树立为农民服务思想;一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大力解决饮水、交通、厕所、住房、清洁燃料、垃圾问题。

积极开展示范镇、示范村评选活动。进行民居通用图方案竞赛、评选、完善设计和推广,注重和强调抗震设防工作。

继续抓好重点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

(四)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房地产业的继续健康发展

“我们预测,‘十一五’期间,我省住宅建设仍处于总量增长型发展时期”。今年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调控中培育市场、发展,在发展中调整结构。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开发;继续推进廉租房,逐步实物配租、货币补贴和租金核减。

在县城推行房地产开发。有利于房地产业、节约土地、财政收益、相关产业、市政基建、人居生态环境。

继续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中介。加大打击、查处,公示。

推进和规范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条例》及《XX省物业管理实施办法》。

强化房地产市场预测、研究、分析工作。

进一步健全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制度。

(五)着力创新,提高建筑业的发展层次

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强化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力度。完善“三价备案”制度,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培育发展建筑中介服务组织。

开展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

继续做好清欠工作。出台工程款支付担保办法,建立完善防止拖欠工程款的长效机制。

(六)继续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

2003年开始市场化,尚未进入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和建立政府监管体系阶段。

全面推进省级试点各行业市场化改革工作。年底前完成XX个县市区尤其XX主城区供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XX、XX、县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试点。

所有省级试点全面实施特许经营。按照“保本微利”原则。

建立政府监管体系。对全省供、排水水质进行质量监督。

(七)转变城镇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行业和节约型城镇

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06年工作重点转到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上,促进城镇节约集约发展。

强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按建设紧凑型城市规划;适当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

落实建筑节能标准,做好节能工作。2006年低、2006年起,城市和建制镇规划区内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达节能XX标准,否则招标为废标,施工图审查不合格。

(八)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执政党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党史廉政建设,使建设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两同时”落实到位。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建设部的要求,尽早编制好全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编制”。

“最后,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代表省建设厅,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拜个早年,向一年来在全省建设系统辛勤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节日的问候!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在全省加快县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及摘要》来源于,欢迎阅读《在全省加快县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及摘要。

篇2:《在全省加快县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及摘要

共同开创湖北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在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李 鸿 忠

(2010年12月20日)

同志们:

现在正值年末岁尾,省委召开这次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主题就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天,我代表省委常委会,围绕继往开来、改革创新,务实求真、团结奋斗,共同开创湖北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勉。

一、高举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当前,湖北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一条目标宏大、前景灿烂但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发展之路,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靠什么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完成繁重任务、再创新的辉煌?第一位的,就是要高举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1、高举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上的清醒源于理论上的坚定。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湖北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今后,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局面,我们都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高举这面旗帜、坚持这条道路、坚持这个理论体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遇到重大问题和面对复杂局面时气定神闲意坚,清醒坚定不迷失。

2、高举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讲政治这是最重要的政治,讲纪律这是最严肃的纪律。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防止将政治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淡化于日常事务和应酬之中。要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须努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要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对错误思潮、错误行为、错误倾向的鉴别力、免疫力和抵抗力,在事关原则的问题上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头脑清醒。

二、关于科学发展

1、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须既继承又创新,重在坚持与时俱进

第一,尊重历史,延续根脉。革命事业一棒接一棒地传承,今天我们接过这一棒,就是要延续湖北发展的历史根脉,继续书写湖北发展的新篇章。

第二,认真继承,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省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四基地一枢纽”的发展思路,推出了管长远、管全局的“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制定了《关于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抓好这些战略、思路、决议的具体化、项目化,抓好贯彻落实,真正抓出成效。

第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当前,湖北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三个新”: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呈现新变化,经济结构升级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二是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不可预料的“两难”问题明显增多。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创新。

2、实现跨越式发展,重在必胜的信心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才能担起支点之重任,不负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湖北的殷切期望。“十二五”时期,我省必须以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高于中部平均的业绩,以名副其实的中心功能、示范作用、“两型”建设的前列位置来担当起支点重任。只有跨越式发展,我们才能不失机遇的历史性惠顾,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要靠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是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发展的难得黄金期。一旦机遇来了就要抓紧不放、抓住不放、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才能发挥湖北的优势条件,把条件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3、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重在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第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落脚点,是追求发展的可持续。今后发展之争,主要是科学发展之争,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之争。我省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应是一个发展的规划纲要,更应是一个转变发展方式、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纲要。

第二,转变发展方式要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我们要在转变方式与谋发展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上下功夫,要顺势而为,切实在加快转变上下更大的功夫、见更大的成效,使全省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要在“三个任务”上下功夫。结构问题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不断调整优化,而且永无止境的永恒任务,结构的优化永远是相对的,调整的任务是永恒的。转变发展方式的硬任务,就是要坚决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转变发展方式的软任务,就是“两个创新”:加强自主创新,以解决转变发展方式的驱动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解决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机制。

第四,转变发展方式是湖北发展的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总体上对湖北又是一次“弯道超越”的机遇。客观条件、大环境已不允许,也不可能让我们再走“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这恰恰是湖北发展既要高速度、更要高标准和高质量,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促进绿色繁荣和生态文明的倒逼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对于湖北是名副其实的跨越式发展。

4、培育提升湖北的综合竞争力,重在长远发展

湖北的发展成效,既要看当前,又要看长远。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三个防止”、“四个着眼”。

“三个防止”:一要防止只注重届内、任内,忽视长远;二要防止只注重“十二五”,忽视“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四个着眼”围绕的是一个地方的隐实力建设。显实力是明摆着当期就发挥作用,吹糠见米,马上有税收,隐实力则长远见效、利在千秋。一要着眼于产业建设;二要着眼于持续不断的抓结构调整;三要着眼于长远,抓基础设施建设;四要着眼于发展的综合性。

5、建立经济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同步共进、发展成果与人民共建共享机制,重在发展为民,实现民生共享,既是政治,也是经济。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湖北人民的富裕安康为己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包括最终成果和过程成果。

三、关于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关乎湖北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面对即将开启的“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的大幕,我们要做的第一准备,就是解放思想的准备。

1、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更大、更远、更多的发展空间、视野、资源,核心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问题。任何一个地方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起码是品种有限。要努力做到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囿于本地资源,固守传统路径,“等靠要”都是没有出路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谁的开放力度更大、视野更宽,聚集资源的能力就更强,就能发展得更好更快。

2、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特别是围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制度创新,核心是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我们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向改革创新要发展动力、要发展资源、要发展空间。

第一,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的意识理念。中冶南方的成功,就是把智力资源插上市场经济价值观、市场经济意识理念的翅膀才飞起来的。全社会、各方面都要大力强化市场经济的意识理念。

第二,用市场经济的文化、理念、机制,打造更多的“经济人”。我们既缺乏“经济人”的意识,又缺乏“经济人”。指既有专业专长,又有市场意识、经济头脑,能做实体、办公司、能赚钱的人;或者是没有专业专长,却能将科技、文化等资源要素组合、进行市场化,创造出科技文化商品,能经营、会赚钱的人。

第三,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向。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市场的意识,学会用市场经济手段和机制谋求发展、破解难题,引导全社会从市场上找办法、寻出路。

3、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发展的统一战线。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把全省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的能量激发出来,从而把改革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当中最活跃的部分,我们要大胆地“放”、大胆地“扶”,最大限度地释放民间活力。

4、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建设发展文化,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人文软环境。

5、进一步解放思想重在实效,要以解决湖北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落脚点。解决实际问题,就要敢于破解难题,就必须突破条条框框,敢闯敢试。

四、关于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关于加强党的领导,我讲十个问题。

1、增强党的意识。加强党的领导,必须首先增强党的意识。第一,创先争优,强化党员的“先”、“优”意识。保持党的先进性,要靠党的每一位成员的优异表现。第二,要强化党的领导核心意识。强调以省委为核心,不是要以省委班子替代其他几套班子的职能作用,而是要求几套班子团结在省委周围,在省委领导下各司其职、协调运转、高效运行,形成合力。第三,要强化党要管党意识。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必须正确处理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关系,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严格落实“书记抓、抓书记”的党建责任制,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的保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主要是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要讲原则、讲纪律,保证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党的领导是集体领导,所有重大问题都要由集体研究决定。同时,要用组织纪律来落实集中统一。党员领导干部的第一身份是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已经形成的党的决议、决定,必须坚决贯彻执行,这是义务,更是铁的纪律。

3、构筑更加牢固的团结工程。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号召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第一,全省上下大团结,把团结作为湖北第一号软实力工程建设,巩固发展业已形成的团结干事创业的氛围。团结工程这个软实力是综合竞争力量重要的要素,有了这个软实力,一切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第二,要搞好各级班子的团结。主要强调两个问题:一是顾全大局,相互补台;二是要坚持五湖四海,铭记“君子不党”的古训。第三,从主要负责人抓起,不断提高团结的能力。特别把握好“三个第一”:一是党性第一,个性服从党性;二是事业第一,私事服从公事;三是主要领导对班子团结问题负第一责任。第四,强化维护团结的措施。我们讲的团结不是无原则、一团和气,是以大局、以事业为取向的和谐之和,不是强硬的统合,而是以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的不同职能和功能为前提的不同之和。

4、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班子建设首先要抓思想理论建设,这是基础。各级领导班子居于领导组织系统的首要层次,是要中之要。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培养靠得住、有本事、作风好的人,就是既有为政之德又有为政之才的德才兼备之人。抓好各级党委书记的配备,这是关键的少数。党的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如何,书记至为关键。更加重视抓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要把功夫下在长期培养、批次接续、储备充足、随时可用上,使我们有一大批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源源不断地用于班子的配备。加强班子和班子成员的能力建设。要引导干部将心思用在干事创业能力的提升上,不要有所旁骛。学历和能力看能力,能力和出力看出力,出力和力度看力度,重在为事业管用上。

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关系到党的事业基础,是党的建设的重点。当前,特别要把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和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两个方面作为重点,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东风,坚决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6、加强党的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与智慧的源泉。各级党委要切实在深入、深情、深度、深化上下功夫,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培训、提高、考核。要以为群众谋利益为出发点,敢于做群众工作。要把群众视作父母,与民同心,乐于做群众工作。要接受群众监督,勤于做群众工作。

7、加强作风建设,以良好的作风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保证。“十二五”的大幕即将拉开,我们面临的是空前竞争的局面,湖北处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左右有强兵的态势。精神和作风的比拼正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全省及党委要高度重视作风建设。第一,勇于担当、以为立位,强调责任重于泰山。第二,科学理性,求真求效,强调尊重规律,不求机巧。第三,务实落实,踏实扎实,强调力戒虚华。第四,富于激情,奋发有为,强调精神状态问题。

8、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我们要始终坚持反腐倡廉和改革发展的“力度统一论”,做到改革发展的力度有多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就有多大,以风清气正的现实,促进发展,爱护干部,回应全省人民的厚爱与期待。反腐倡廉工作要重点抓好四件事。

第一,从“总开关”入手,抓理想信念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的教育。

第二,从源头抓好,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特别是要把对党政一把手、主要负责干部的监督作为重点。

第三,利剑高悬,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加大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

第四,建设精神家园,抓反腐倡廉源头的源头。通过加强学习,营建健康高尚的精神家园,升华追求的境界,以“贵欲”取代贪欲。健康的欲望和精神家园,利于修身,利于工作,利于家庭,利于社会。

9、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既要全面开展工作,综合治理,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准确把握社会管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等等。

篇3:《在全省加快县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及摘要

(一) 兼并重组工作取得新成效

资产评估和证照办理全部完成:全省498处参与兼并重组小煤矿中, 实际保留317处小煤矿资产评估和证照办理全部完成。矿井关闭基本到位:全省182处兼并重组小煤矿签订了退出关闭协议, 淘汰落后产能年生产规模在2 500万吨以上。矿井复工复产状况良好:全省有273处矿井通过省辖市和省骨干煤炭企业组织的联合验收, 已复工复产, 占保留兼并重组矿井总数的82.2% (其中, 复产矿井112处, 复工161处) 。打非治违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11月, 领导小组办公室共组织出动600余人次进行了实地检查, 共查处群众举报41起, 有35名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 30余名非法违法采矿当事人被抓捕, 累计向举报人发放奖金33万元, 有效震慑和遏制了非法违法开采行为。

兼并重组后, 全省煤炭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一是矿井数量大幅减少。全省煤炭企业数量由兼并重组前的530家已减少到30家, 矿井数量由原来的797处已下降到540余处。

二是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省属骨干煤炭企业所属矿井的年生产规模由兼并重组前的1.2亿吨上升到1.8亿吨, 占煤炭总产量的比重由60%上升到86.9%。

三是单井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单井年生产能力由兼并重组前的平均27万吨提升到45万吨。

(二) 安全生产及效益取得新成就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11年, 全省共发生煤矿事故8起、死亡36人, 同比减少27起、230人, 同比下降77.1%和86.5%;百万吨死亡率0.192, 下降86.8%, 创历史最好水平。原煤产量持续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 全省共生产原煤1.87亿吨。煤炭工业经济运行和效益稳步提升:2011年, 省属重点煤业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 601亿元;实现利税286亿元, 比2009年增加90亿元, 年均增长24%。

(三) “双基”建设实现新提高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 4个集团公司被命名为安全质量标准化集团公司;175处矿井达到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标准;61处矿井申报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并已公示;62处矿井达到并申报了全国安全高效矿井标准。“五优”矿井创建引领行业发展:2011年, 全省新建 “五优”矿井11处。目前, 累计建成50处, 占国有骨干生产矿井的38%。安全基础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河南煤化集团和义煤集团创新煤矿安全管理做法在全国推广, 选树了平煤神马集团六矿大学生采煤班建设的典型, 提升了我省煤炭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职工技能素质全面提高:举办了2011年全省煤炭系统职业技能大会, 6个工种参加比赛, 万余名职工踊跃参加。员工培训全面开展:培训职工30万人次, 并开展校企联合培训, 相继培养本、专科层级的学员上万名, 缓解了煤矿主体专业人才短缺的压力。“安康杯”活动成绩喜人:全省10家单位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 4个班组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称号, 27家单位获得全省煤炭系统“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 44个班组获得全省煤炭系统“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

(四) 行业管理规范强化

推进依法行政: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强煤炭生产许可监管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兼并重组小煤矿煤炭生产许可证审批事项的通知》和《河南省煤炭经营资格证监管办法》等文件, 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11年, 受理煤炭生产许可证资料266处, 依法办结260处;受理企业经营资格证资料235家, 依法办结198家。依法组织开展年检工作:对省骨干煤炭企业175处矿井的煤炭生产许可证依法进行了年检;批准延续经营许可合格企业224家, 促进了全省煤矿企业依法办矿、依法生产经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瓦斯分类治理:制订了《河南省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分类管理实施意见》, 将煤矿按瓦斯情况分三类进行管理。并对2011年度申报的388处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资料进行了审查。截至目前, 全省540处矿井中,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73处, 高瓦斯矿井35处, 瓦斯矿井376处, 有56处矿井因长期停工停产或拟关闭退出未进行瓦斯等级鉴定。强化能力核定和机电运输管理:对全省核定能力高于设计能力的30处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了审查复核, 30处矿井复核生产能力保持为1 794万吨。对8处增加生产能力的矿井进行了严格审核, 新增产能163万吨。深入开展煤矿机电装备及管理水平考核评价对标活动, 着力推进全省煤炭企业机电对标管理。 劳动用工更加规范:推进煤矿从业人员“变招工为招生”, 劳动用工管理进一步加强。开展全省电煤质量联合检查:深入煤炭企业12次, 对省重点煤业集团所属矿井生产的煤炭产品质量进行了定期监督检查, 检验煤炭产品91批次, 煤质总体状况较为稳定。煤炭经营企业合理布局:坚持“控制总量、合理布局、结构优化、素质优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 煤炭经营企业布局更趋合理。煤炭经营日常监管加强:严格控制批发企业, 科学规划零售企业, 合理布局型煤加工企业。经审核, 2 643家煤炭经营企业合格或基本合格 (其中批发401家, 零售1 781家, 型煤429家) 。依法受理申请延续煤炭经营企业有256家, 批准延续合格企业224家。煤炭工程质量建设成绩显著:2011年, 全省获得“太阳杯”工程7项、“煤炭行业优质工程”13项, 分别占全国的16.3%和18%, 夺杯个数和占全国总杯的比重均列全国第一。

(五) 和谐矿区取得新成效

矿区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全省煤炭企业拥有国家级文明单位14个、省级文明单位32个。职工生活进一步改善:省属煤炭企业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 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0.99平方米。全面推行安全结构工资制度:省属重点煤炭企业职工人均收入达到5万多元, 实现了企业效益与职工收入同步增长。职工保障进一步完善:煤矿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险等全面实施;同时, 加强了煤矿职业危害防治, 职工生活有了可靠保障。此外, 煤炭信息调度、档案管理及职工疗养等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煤矿开采条件日益复杂。开采条件不断恶化, 瓦斯、水害、冲击地压、煤尘、火灾、地温地热等灾害威胁日益加剧, 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国有重点煤矿总数的50%以上。河南煤化焦煤九里山矿“10·27”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和义煤集团千秋矿“11·3”冲击地压事故, 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尽管我们完成了小煤矿的兼并重组工作, 但重组后煤矿的技改、融合和管理工作仍十分艰巨, 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三是整体装备水平偏低。采煤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可靠性程度低, 采煤机械化程度与兄弟省份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近400家兼并重组煤矿和地方小主体所属矿井的装备较差, 采煤工艺落后, 设备陈旧, 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四是煤炭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煤炭开采引发的水资源破坏、瓦斯排放、煤矸石堆存、地表沉陷等, 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恢复治理滞后, 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大。

五是煤炭交易市场发展滞后, 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较慢。煤炭物流企业“散、小、弱”以及物流市场集约经营水平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煤炭“过境大省”的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煤炭“储备、物流大省”。

六是人才缺乏的压力越来越突出。随着煤炭产业进一步整合和煤炭产业的大发展、对外开发的大跨越, 人才需求急剧增加, 人才缺乏制约发展的压力日渐显现。

三、2012年总体要求

(一)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双基”建设为抓手, 强化行业管理, 夯实安全基础, 加大安全投入, 增强抗灾能力, 逐步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 推动煤炭工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二) 主要目标

煤矿安全:坚决杜绝重大事故, 有效防范和遏制较大事故, 努力降低零星事故, 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国水平。

煤炭生产:原煤产量保持在2.0亿吨左右, 实现产销平衡。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大型煤矿 (≥120万吨/年) 全部达到一级标准化标准, 其中, 50%以上要达到国家级标准;中型煤矿 (90万~30万吨/年) 达标率超过80%;兼并重组小煤矿, 做到投产一个, 达标一个。地方煤矿达标率要超过80%。

“五优”矿井创建:力争新建“五优”矿井8~10对, 使“五优”矿井的数量占重点生产矿井的40%以上。

班组建设:建成一批“白国周式”的班组。

职工生活: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职工保险及职业病防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

四、2012年主要任务

(一) 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一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 将安全生产责任逐级逐项分解, 形成严密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

二是强化重大灾害治理。在瓦斯治理方面, 坚定不移地贯彻“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瓦斯治理方针, 坚持两个“必须”, 必须坚持瓦斯区域治理和局部治理相结合, 未按要求采取区域综合防突措施的, 严禁进行采掘活动;必须严格瓦斯分类管理, 突出抓好瓦斯矿井分类管理和能力管控, 推动瓦斯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在防治水方面, 切实抓好“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和预测预评价制度, 做到先评价后施工, 所有采、掘工作面未通过灾害预防评价和审核不准施工。同时做好顶板控制, 推进支护改革, 减少零星事故的发生。抓好机电运输管理方面矿用设备安全质量管理, 坚决淘汰国家明令禁用设备。

三是加快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进度。强力推进矿井“六大系统”建设, 按照时间节点建立完善, 提升矿井整个安全保障水平。

四是继续深化煤矿隐患排查治理。认真执行和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 建立并实施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存在重大隐患的, 必须停产整改, 确保整改到位。

五是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以矿井重大灾害防治为重点, 深入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执法检查, 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对查出的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煤矿要立即实施停产整顿, 直至关闭。

六是严格落实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确保做到领导带班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 保证煤矿井下24小时有矿领导带班。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 要依法从重追究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二) 着力深化煤矿基层基础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 分层次全方位开展标准化达标、安全高效和“五优”矿井创建工作, 并与井下紧急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相结合, 增强矿井抗灾和安全避险能力。

第一个层面是标准化达标。省骨干煤炭企业本部矿井要全部达标;对兼并重组矿井进行规范管理和改造升级, 做到投产一个, 达标一个;地方煤矿最低必须达到质量标准化省三级标准, 达不到标准的一律停产整顿, 限期仍未达标的, 由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第二个层面是安全高效。着力提高采掘机械化水平, 做到减人提效, 争创全国安全高效矿井。

第三个层面是“五优”矿井创建。力争“十二五”末, 省骨干煤炭企业“五优”矿井数量占重点生产矿井50%, 促进煤炭工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三) 着力推进煤矿班组安全建设

深入开展“矿井创‘五优’、区队创优胜、班组创‘五好’、员工创星级”活动, 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职工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和安全生产的主阵地。

一要继续推广学习“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充分发挥班组长在安全生产前沿阵地中的主力军作用, 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水平。

二要继续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以“万名班组长安全培训工程”为契机, 采取脱产学习、外出培训等形式, 积极为煤矿班组长提供多种形式的安全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机会, 着力提升班组长在企业基层的安全管理水平。

三要继续做好煤矿优秀安全班组、班组长和群监员评选表彰工作。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参与班组安全建设的积极性, 在全省掀起煤矿班组安全建设的新高潮。

(四) 着力提升煤矿规模效益水平

一是积极推进大型煤矿建设。新建煤矿以提升机械化程度为主, 按照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或不超过两个工作面的模式, 采用先进技术装备, 设计和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对条件具备的整块煤田, 要重点建设12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

二是加快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对资源丰富的老矿井, 要积极推进技术改造,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 优化开拓部署, 简化生产系统, 减少工作面个数, 提高生产效率。

三是切实提高机械化水平。按照“多上设备少上人”的原则, 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 淘汰落后技术和装备, 全面提高煤矿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力争今年年底, 省内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超过80%, 掘进机械化程度超过90%。

四是着力提升小煤矿管理水平。对兼并重组小煤矿应加大改造升级力度, 从技术装备、规章制度和职工技术素质入手,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在现有技术管理条件下, 按照有关规定, 坚决要求难以有效治理的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退出煤炭开采领域。

(五) 着力增强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一是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 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河南煤化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义煤集团、郑煤集团技术中心以及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为依托, 建立瓦斯防治、降温、防治水、预防冲击地压等技术联盟。

二是大力推动重大课题攻关和成果转化。重点围绕重大灾害防治、深井开采、煤炭深加工、煤化工多联产等领域, 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 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三是大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加快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生产经营的融合, 提升运营效率。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设立 “首席员工工作室”、“科技创新工作室”, 开展评选“革新创意能手”活动, 培养一批技术领军人物, 建设一批创新团队。

五是着力推进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推进绿色开采与生态矿山、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煤矿高效选煤厂、自动化无人值守工作面等示范工程建设。提高煤矿机械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和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 提高煤矿安全开采水平, 研究并提出建设煤矿物联网示范工程,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六) 着力做好煤炭生产许可监管工作

强化煤炭生产许可监管, 凡生产许可证到期不延续、重要生产条件变化变更等不及时不申请的, 一律依法暂扣其煤炭生产许可证, 并责令其不得从事生产, 并按规定依法组织现场验收。

一是严格审批管理。坚持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格审查, 严把煤矿生产许可条件审查和准入关, 凡达不到法律规定条件的一律不予审批。

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煤炭生产许可审批制度, 简化程序, 提高效率。始终坚持依法办事, 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好务、办好事。

三是建立和完善生产许可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做到“三个结合”, 即与推动“双基”建设相结合, 与生产能力监管相结合, 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 推动煤炭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再上新台阶。

(七) 严格规范煤炭经营许可和管理工作

一是依法加强监管。按照“规范程序、严格审查、提高准入、强化监管、搞好服务”的思路, 着力促进全省煤炭行业有序发展

二是落实“十二五”经营规划。构筑全省总量适度、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煤炭经营主体体系, 推动形成供给保障可靠、市场流通有序、资源配置高效、交易成本低廉、环境保护良好的煤炭经营流通体系。

三是开展煤炭经营秩序联合执法行动。联合工商、质监、环保、税务等部门在全省开展联合行政执法活动, 重点打击取缔和查处无证经营、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等违法行为。

四是继续开展“诚信煤炭经营企业”的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守合同、讲诚信、重质量、树品牌”诚信煤炭经营企业创建活动, 引导和推动煤炭经营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经营, 提高河南煤炭企业形象。

(八) 着力加强煤炭供需保障工作

篇4:《在全省加快县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及摘要

2009年,是“三农”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奋力拼搏,共克时艰,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仍獲较好收成,总产达到530亿斤;农村各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50元,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业重点工程项目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量达到550亿斤,力争突破历史最好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力争达到10%;县及县以下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我们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

(一)加快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2009年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已完成投资46.3亿元,重点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工程效益初步显现。2010年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计划完成投资80亿元,十大工程29个项目要全面启动建设。

(二)稳定种粮面积,着力提高粮食单位水平2010年全省粮食作物面积要稳定在6850万亩以上,其中高产作物达到5700万亩。要积极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抓好200个万亩高产示范田建设,辐射带动3000万亩,促进良种良法相配套,政、技、物相结合,充分发挥示范田带动区域均衡增产的作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推广重大农业增产技术,面积要达到6388万亩。扩大全程农机化试点范围,新增面积300万亩,全面完成国家机械深松整地试点任务。建立增施有机肥补贴制度,完成增施有机肥补贴100万亩。

(三)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挖掘耕地资源潜力要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率先把粮食主产县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粮田。2010年,要加快西部土地整理工程,到年底累计开工建设面积达到200万亩。镇赉项目区一期工程片实现通水灌溉,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大安项目区一期工程片基本完成水田开发。松原项目区前郭片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深入实施黑土地治理和保护工程,完成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平方公里。

(四)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水平落实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强转基因育种研究和监管。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进程。积极引入中储粮总公司,与省内种子科研单位、农业大专院校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集团。

二、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一)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民政策增收今年中央明确提出“三个扩大”,即扩大良种补贴品种、扩大农机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补贴政策受益范围。我省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把中央惠农新政策落到实处。要结合省情实际,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工作程序,坚持公开透明,切实做到各项补贴资金及时下拨,足额到户,充分发挥惠农政策的强大效应。

(二)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挖掘产业增收潜力一是加快畜牧业发展。要围绕实施百亿斤肉工程,扎实推进三年攻坚。继续支持牧业产业园区和小区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落实好中央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政策和生猪、奶牛、蛋鸡补贴政策。安排资金支持畜禽原种场、扩繁场建设,优化畜禽品种结构,确保农民牧业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二是打造以棚膜经济和参茸、林蛙、食用菌为重点的新兴战略产业。今年全省要新建棚膜面积7万亩,实现增收20亿元,到2012年达到百万亩发展目标,就地安排200万人转移就业。三是拓展林业增收空间。启动实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林业百强企业和百强项目培育创建活动。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培育创建100个产值超亿元的林业企业,经济规模占全省林业经济总量的40%以上。

(三)加强经营管理,实现节本减损增收一是加强避灾农业建设。通过推进农业设施化,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规避自然灾害影响的目的。二是努力实现节本降耗。改变生产投入方式,推动高投入、高消耗向低消耗、高效能方向转变。三是加强经营管理,注重在细节上减损增收。2010年农户安全储粮仓要争取推广10万套以上。

(四)大力推进劳务经济,实现创业增收继续安排资金支持“阳光工程”、“春风工程”,增强农民工就业创业技能。力争三年,新增转移农民100万人。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一)深入落实扩权强县政策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政策和规定,把该放的权力放到县,把更多的财力和发展空间留给县。为培养和增强县(市)自我造血功能,向县(市)下放省共享收入的政策,继续延长执行。

(二)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支持县(市)工业集中区建设。规模较大的工业集中区,达到省级开发区标准的,经考核认定,可享受省级开发区的有关政策。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继续安排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行贷款贴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和基地建设。继续在税费、信贷、供水、供电、土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担保体系建设。

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一)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9年,我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经全面铺开,进入攻坚阶段,2010年要全面完成,实现“两权到户”,即把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建立以家庭承包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管理体制。

(二)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要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拓展农业政策性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政策,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确权2010年要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今年要按照严格审批、局部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继续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适当时机启动面上工作。同时,积极稳妥地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和交易市场。促进土地平稳有序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和由此衍生的其他户口类型。放开农民进城落户限制。要统筹解决好进城落户农民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加快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推動家庭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继续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计划,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各级政府扶持的贷款担保公司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

五、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深入实施 “百镇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严谨地搞好规划编制,一以贯之地抓好规划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地深入展开。要强化产业支撑,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兴村、旅游富村、商贸活村。要把示范村服务功能建设作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桥梁,规划好生产、生活、商贸、文化、休闲等功能区,加快相关设施建设。要以改造和清理环境、绿化和美化村屯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建立有效的帮扶和投入机制,省、市、县三级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实行一对一、一帮三年不变,对1000个示范村实行重点帮扶,合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注重发挥各级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继续开展万名村干部培训,2010年培训2000名,增强基层干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能力。

篇5:《在全省加快县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及摘要

陈政高

(2009年10月27日)

同志们,朋友们:

省委召开的全省政协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着重研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更好地履行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这对于进一步开创我省政协工作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刚才,福洪主席全面总结了近些年来全省政协工作,大连市委、本溪市政府、抚顺市政协做了经验交流。文岳书记还将代表中共辽宁省委作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我省政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全省各级政府如何支持政协工作,充分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谈几点意见。

一、人民政协组织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自上次省委政协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 协委员紧紧把握“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一是每年对《政府工作报告》都进行认真讨论,并积极负责地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对事关我省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案与建议。二是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发展软环境建设、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环境保护、服务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辽宁”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向省委、省政府积极建言献策,提了很多真知灼见。三是就重要区域合作和发展问题举办高层次论谈,为辽宁振兴鼓与呼。特别是开展的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创新〃提升”为主题的高层论坛,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应对国家金融危机,我省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到第一线,抓住敏感、突出、前瞻性的问题,广泛调研,对政府如何应对危机建睿智之言、献解困之策。

自上次省委政协工作会议以来,我省经济增长连续4年达到12%以上的增幅。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令人欣喜,呈现企稳向好、越来越好的局面。前三季度,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473亿元,增长12.7%;地方财政一般预 算收入1131亿元,增长1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24亿元,增长4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1亿元,增长17.9%,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东部地区或全国前列,经济发展态势超出预想。

现在可以说,在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产生极

为不利影响的背景下,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是胜利在望,我们能实现“两个不低于”奋斗目标。

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得益于辽宁省委的积极谋划、精心组织:得益于国家实施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也得益于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事实告诉我们:

我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社会进步的每一项成就,无不凝聚着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智慧和汗水。

人民政协为推进我省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凝心聚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人民政协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过程中,贡献是独特的、巨大的,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继续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努力实现“两个不低于”的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际经济不断复苏,随着全国经济形势不断好转,我们面临着比今年更好的外部环境,我们有了近些年打下的坚实工作基础,特别是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后,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快车道上行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就在我们辽宁,尤其是在这场金融危机当中,辽宁的表现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更重要的是全省上下政通人和,各地发展思路非常清晰,辽宁现在已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内外部全面条件,辽宁现在正处于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辽宁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理所当然应走得更快,理所当然应步伐更大。

现在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这就是GDP过2万亿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由l万亿到2万亿大体用了四年时间,辽宁GDP是2007年过了1万亿,去年是1.35万亿,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今年会超过1.5万亿,明年可能超过l.7万亿,后年就会实现2万亿,也是四年时间。先进省份GD P由2万亿到3万亿都是用了三年时间,我们不要太高增长,就是13%的增长速度,三年以后我们也会达到3万亿,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另一个问题就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7年刚过1000亿,如果今年按照l 7%增长今年将达到1586个亿,什么时候能达到 2000亿。这些是我们辽宁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这是辽宁人民企盼了多年的夙愿。

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进行不懈的努力奋斗。

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政协更好地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多献灼见良策。人民政协荟萃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和各族各界知名人士,特别是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是各级政府的“智囊团”、“人才库”,能够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尤其需要发挥政协团结面宽和联系面广的优势,多做团结工作。政协委员联系广泛,位臵超脱,渠道畅通,能更好地针对改革发展稳定全局面临的现实问题,支持各级政府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和化解矛盾的工作。

二、切实加强政府与政协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协组织的参政议政作用

我们今年所剩的时间仅有两个月了,各级政府在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工作的同时,也正在积极谋划明年工作。明年我们将着重考虑这样几项工作:一是推进三大区域快速发展,沿海经济带要有更大的动作,更大的气势,要建设成同珠三角、长三角一样发达的城市带和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要用交通连接城市,要用企业连接整个经济带,建成全国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突破辽西北要有新的突破、新的进展。二是明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要保持在30%以上,要突出抓好抓项目建设。三是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明年要力争使全省工业产业集群上更大规模、上更高水平。四是更大力度调整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业外包、新装备等工业。五是继续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突出抓好工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和县城建设,实现三年倍增计划,力争新增一批全国百强县。六是要向抓县域经济一样大力推进城区经济和服务业大发展,要让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比翼起飞。同时还要抓好环境保护,抓好社会事业发展,尤其要筹备好第十二届全运会,抓好各项民生工程。

可以说,明年的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而繁重,需要调动和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真抓实干,奋力拼搏。政府工作特别需要得到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大力支持、帮助和监督。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要进一步深化对人民政协地位作用的认识,把尊重和支持政协工作,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作为政府工作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一以贯之地长期坚持下去。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协商和监督的新内容,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体现在政府重大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

第一,要把政治协商纳入政府的决策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做好政府工作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要始 终坚持重大决策同政协协商的制度。

凡涉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决策,各级政府都要主动而不是被动、积极而不是消极地与政协协商。

实践证明,要保证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就必须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尤其要注意听取来自政协的各种意见包括看法不同的意见。

实践证明,要使政府决策更具可操作性,就必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取得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包括得到各级政协委员的理解和支持。

实践还证明,政府在决策前多听听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只会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可行、更加符合民意。

各级政府要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重要的地方性法规,特别重大项目的决策以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积极以组织形式进行政治协商、主动听取政协的意见。

每年年初,政府办公厅(室)要根据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会同政协办公厅(室)制定全年的政治协商计划和方案。要进一步改进协商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使协商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卓有成效。

第二,要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是人民依 法实施监督的一种重要的有效形式,层次高、影响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邀请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对政府的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要听得进逆耳之言,容得下尖锐批评,要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在实际工作中要 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欢迎和支持政协按照党委、政府的部署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开展专项集中民主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主动提供情况,自觉接受监督。政协召开的全体会议、常委会议及其他重要的座谈会,凡邀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同志要亲自出席。

二是积极配合政协开展视察、考察和座谈等民主监督活动,主动邀请政协委员参加政府组织的有关重要检查活动。不断拓展接受民主监督的领域,尤其是在财政预算、环境治理、重点工程、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廉政建设等方面,欢迎政协进行监督。

三是积极支持和安排政协有组织地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作为考核被评议部门的重要依据。继续实行特约聘请监督员的做法,充分发挥特聘人员的民主监督作用。

四是对政协提出的真知灼见要积极采纳,对政协提出的监督意见要认真落实整改。也热忱欢迎政协委员讲实情、说真话、当 诤友。

第三,要积极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政协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聚民智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协助政协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参政议政活动。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同政协的联系。政府要有一位领导负责联系政协工作,政府办公厅(室)与政协办公厅(室)、政府职能部门与政协专门委员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口联系制度。可根据议题邀请政协领导或有关专委会负责人列席政府全体会议以及其他重要会议。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课题共同调研制度。各级政府要围绕中心工作,根据工作重点,主动向政协推荐调研课题,主动邀请政协委员参与一些重大课题调研和重大项目论证,对政协在调研中提出的意见建议,政府要认真研究,并充分吸纳和转化。

三是进一步为政协知情知政创造条件。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重要情况通报制度,保持信息渠道畅通。要定期向政协通报政府工作、经济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方面的重要情况。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与政协专门委员会的联系,主动沟通情况,提供信息,支持政协专门委员会搞好专题调研和视察活动。

第四,要认真做好建议案、提案办理工作。建议案和提案是参加政协的党派、团体和各界委员参政议政最经常、最便捷、最 规范的形式。

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好政协建议案和提案办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提案办理制度,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政府办公厅(室)要加强提案督办,及时向政协通报办理情况。

对政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提出的建议案,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阅批,特别重要的要提交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研究。

对特别重要的提案,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要亲自阅批交办,确保办理质量,促进问题解决。

在提案办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答复,更要注重落实,负责同志要一抓到底,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因客观原因暂时不以解决的,也要实事求是地向政协委员及时说明情况,取得理解。

三、各级政府要努力为政协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为政协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用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

第一,要切实为政协解决工作经费问题。要把各级政协委员的活动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要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有所增长。

除拨付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专委会活动、委员视察考察及机关办公等经费外,还要保证政协大型活动、重大专题调研、外事活动、港澳台侨联络工作等必要的专项经费,为政协正常 运转提供物质和资金保障。

第二,要努力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创造条件。政协委员履行职责,无论参加会议,开展调研,还是反映社情民意,与所在工作单位及所在界别都有密切联系,都离不开有关方面乃至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委员所在单位要积极支持委员参加政协会议和活动,在时间和经费等方面提供便利、给予保障。要主动关心政协委员的工作和生活,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第三,要积极为政协、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改善机关办公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各级政协、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办公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但也有少数地方,办公经费比较紧张,办公条件还不尽人意。这些地区要核拨专门经费,积极改善他们的办公用房、公务车辆、办公设备等必要的工作条件,支持他们加强信息化建设。

同志们,朋友们!

篇6:《在全省加快县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及摘要

(2009年9月21日)

关于近年来的工作总结与回顾

近年来,全省党委系统值班部门按照省委和省委办公厅的要求,认真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报送、协调指导等职责,特别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突出表现在“五个基本建立”:一是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各级各部门办公厅、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系统值班工作的意见》,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能,有效改变了没有专门机构、没有明确职能的状况。11个市和省直部分厅局成立了专门的值班部门,各县(市、区)构建起专人分管、专人负责的工作格局。二是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普遍建立起突发事件上报制度、考核制度、工作预案、节假日领导带班制度等,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队伍体系基本建立。各市值班人员配备全部到位,各县(市、区)实现了24小时值守,省直单位人员配备得到加强,分期分批进行系统轮训,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四是报送体系基本建立。县(市、区)委、市委到省委的纵向上报体系初步建立,省直部门到省委的横向报送体系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和省直、市直、县直部门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报送体系基本形成,报送责任基本明确、报送关系基本理顺。五是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健全日常抽查、季度考核与年终检查相结合的工作评价体系,改进考核办法,明确考核内容,完善评价机制,通过量化考核,有力促进了上报实效的提高。

“五个基本建立”有力推动了全省党委系统值班部门整体工作,取得了明显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把协助省委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作为第一要务,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服务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年来,省委值班室受理了大量的各地各部门上报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情况。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突发事件按时上报率逐年提高。由于党委值班部门高度负责,周密协调,强化落实,为各级党委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二是坚持以关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落脚点,为服务群众和密切党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值班人员始终坚持“四个不让”原则(即,不让事情在我这里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办事的同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党委形象在我这里受到影响),认真受理群众诉求,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做到了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复,赢得了群众赞誉,密切了党群关系,维护了党委形象。三是坚持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为总抓手,为各级党委“全天候”正常高效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值班人员牢固树立“值班工作无小事”、“领导交办无小事”的观念,对上级党委的来文来电,逐一登记,及时呈转,快速办理;对兄弟省(市、区)和我省各市、县(市、区)的联系沟通事宜,热情接办,及时回复;对领导交办事项及时落实反馈,办理了大量事务性工作,保障了机关八小时以外的工作衔接。

三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值班工作必须坚持“四个有机统一”:一是要坚持日常工作和应急管理的有机统一。值班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程序办事,切实抓好日常的信息报送等工作。同时要时刻做好应急准备,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落实好“三个同时上报”的规定,确保紧急重大情况“第一时间”上报。二是要坚持掌握情况和及时上报的有机统一。发生紧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必须详细掌握情况,既要重首报,在“快”字上下功夫,又要重续报,在“准”字上做文章,及时跟进、及时准确续报事件动态,以便党委正确判断、科学决策,为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做好信息保障。三是要坚持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的有机统一。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原则。各级职能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既要第一时间向上级行政主管机关报告,也要第一时间向属地党委、政府报告,切实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合力。四是要坚持对党委负责和为群众服务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认真对待人民群众通过党委值班系统、社情民意等各种渠道反映的意见建议和矛盾问题,切实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够”:一是上报还不够及时。虽然,近年来在快速上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党委的要求相比,与突发事件的紧急性、危害性、不确定性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二是机制还不够完善。一些单位的工作制度不健全,上报规定不明确,工作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缺乏互动。部分单位工作不规范,有的单位没有突发事件的原始记录和处理档案。三是保障还不够有力。有的基层单位缺少专门办公场所,有的工作设备不全,有的对值班工作的后勤保障力度不够。四是认识还不够到位。有些负责同志对上报工作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上不够细致,协调上不够有力;有些值班工作人员存在着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不够高、把握不够准、敏感性不够强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关于当前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党委系统值班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做好值守应急工作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第一时间”上报和“第一时间”落实的目标,努力构建渠道畅通、报送及时、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值守应急平台,进一步为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搞好服务。

第一,紧紧围绕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落实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第一时间上报关键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上报时限要求。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各部门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省委,最晚不能超过三个小时,特别紧急、特别重大的,最晚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原则上要逐级上报,紧急情况下,先电话报告,随后补报文字材料。坚持“三个同时报告”,即县委在向市委报告时,要同时报告省委;省直、市直、县直职能部门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报告时,要同时报告同级党委;中央部属驻晋单位和省、市、县政府应急办在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和政府应急办报告时,要同时报告驻地党委和同级党委。二是明确上报责任主体。突发事件事发地的市、县党委和省直主管部门党组(党委)是向省委报告情况的责任主体。各级党委办公厅(室)作为党委的综合协调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协助党委做好上报工作的职责,确实担负起牵头抓总的任务。办公厅(室)的分管领导和值班部门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当班人员是直接责任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以上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并将其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严格管理、抓好落实。三是明确上报内容。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分管和从事值班工作的同志要加强学习,全面准确地把握突发事件的种类、分级和上报内容。要按照国家和我省已经出台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区分轻重缓急,把握好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的突发事件。省委办公厅还要对上报内容重新规定,希望大家遵照执行。

第一时间落实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好传达环节。能否将领导同志和上级机关的处置意见及时准确地进行传达,是各级值班部门的重要职责。要在“速度”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传达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第一时间把领导同志和上级部门的处置意见向市、县(区、市)主要负责同志进行汇报。要在“准确”上下功夫,对于领导和上级机关的要求和指示特别是口头指示要全文记录,全文报送,做到传达准确、明白无误。要在“衔接”上下功夫,明确各个报送环节和责任,在传达过程中作好记录,把传达任务落实在个人头上。二是抓好办理环节。发生突发事件时,各级值班部门就是指挥应急处置的临时指挥部,特别是在落实领导同志和上级的要求指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提高协调工作的水平,加强与公安、安监、卫生、防汛、防震、应急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级党委办公厅(室)的信息、社情民意、信访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强化工作配合,形成长效机制和工作合力,共同把领导同志和上级机关的要求指示落在实处。要注意加大催办落实力度,探索催办落实的新办法新途径,在推动事件处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抓好反馈环节。各级值班部门要坚持有情必报、随时续报,主动与事发地及有关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领导和上级机关处置意见的落实进展情况,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理进度,按照“要素齐全、实事清楚、文字简炼、格式规范”的要求,及时向领导和上级机关如实反馈,确保领导和上级机关在第一时间掌握实情、掌握主动。

第二,要大力推进值班系统规范化和网络化“两项建设”,为第一时间上报和落实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一是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要在全省党委值班系统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和运转体系,更好地实现值守应急工作标准划

一、运转高效、形象良好。在组织体系上,要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各市委办公厅要单独设立值班机构,配备至少4名专职人员;各县(市、区)和省直各部门要依托现有机构,强化应急工作,确定专人承办;乡镇、街办和县直部门要确定信息员。特别是市、县两级党委值班部门,不能以临时工、通讯员代替值班。在制度体系上,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包括岗位职责、突发事件上报制度、值班应急响应工作预案、领导批示催办落实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应急值班带班制度、保密制度、应急通讯号码上报制度等。其中,值班室职能、岗位职责、突发事件上报制度、保密制度要统一上墙。在保障体系上,要做到有专用办公用房、专用计算机、专用传真机、专用程控电话、专用复印机,保障工作用车。在运转体系上,要做到 “三统一、一固定”,即:工作卡簿要统一制式,主要包括值班日志、值班快报、领导批示登记簿、来文来电登记簿等;资料档案要统一标准,按照国家档案管理规定,将突发事件的处置资料、领导批示和协助党委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文字材料,都要立卷归档,以备查考;机构方位要统一标识,各级党委办公厅(室)值班部门办公位置要统一挂牌,标识醒目;值班电话、传真要固定号码,不能随便更换。

二是大力推进网络化建设。在传统的以电话、传真为主要方式进行上报的基础上,省委办公厅决定在全省党委值班系统分步骤推进实施网络化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平台和直通电话。对于计算机网络平台从效能上,主要发挥好日常值班的网上管理功能、视频语音通讯功能、重要信息的网上发布功能和综合统计功能。在全省县以上党委值班部门安装直通电话,为应对紧急重大事件提供快捷通讯手段。装机地点必须是市、县(市、区)党委值班室,要严格管理,不能随意移机、随意拨打,务必保持畅通。

第三,要紧紧抓住业务指导、工作联动、制度建设“三个重点”,努力构建值守应急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要深化业务指导。省、市、县三级党委值班部门要在党委和党委办公厅(室)的领导下,分别担负起对全省、全市、全县值守应急工作的指导责任,三级指导、三级负责。省委值班室要对全省党委值班系统的工作负总责,指导各级各部门的值守应急工作;市委值班室要对全市党委值班系统的工作负总责,指导全市的值守应急工作;县(市、区)委值班室要对全县党委值班系统的工作负总责,指导全县的值守应急工作。省直各部门要加强对本部门本系统的应急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党委值班部门要加强对同级部门的业务指导,强化工作联系,明确报送要求,形成以同级党委值班部门为中心,与同级部门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横向体系;要加强对下一级党委值班部门的业务指导,帮助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要求,形成上下一体、运转高效的纵向体系。要注意指导的方法、内容,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改进工作。要加强工作考核,强化工作落实,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要搞好干部培训和值班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值班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深化工作联动。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方面,各级党委值班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联系和沟通交流,及时获取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紧急重大事件和具有苗头性、潜在性、倾向性的重要情况。另一方面,各级党委办公厅(室)的值班、信息、督查、社情民意办、信访各部门之间要互通信息、互通情况,形成工作合力。再一方面,各级值班部门要注重和善于从互联网和其他现代媒介上搜集紧急重大事件信息和社会公众反映、关注、热议的焦点问题、热点议题、敏感话题,并及时整理、及时上报。县委值班部门要主动强化与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县直各部门联系,及时获知重大信息。

上一篇:扭曲的规则下一篇:雷雨的演出后记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