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语言的艺术

2024-05-19

地理教学语言的艺术(共11篇)

篇1:地理教学语言的艺术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含义

1.教学语言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页)。教学语言如同影视语言、法律语言、音乐语言一样,是一种专业语言。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因此,它属于专业语言,它受到教学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的制约。它有别于哲学、政治、法律、自然科学的用语,也不同于电影、相声、话剧、音乐等文学艺术语言。它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用语。它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金”,是独白形式与对话形式的紧密配合。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汇,是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这种独特风格的教学语言,是数千年来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创新的结果。

(2)教学语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学语言具有一般语言的共性,如传递性、节奏性、情感性等,但也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一是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二是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三是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四是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

(3)教学语言是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的结合。有声系统的教学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它分为独自语言和对话语言两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说明和讲演,属于独白语言形式,而使用的问答、讨论及辩论等,则属于对话的形式。教学语言是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的有机结合,一堂课中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总是交叉穿插的,这是教学语言与其他专业语言明显区别的地方。

篇2:地理教学语言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包括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教学体系、板书、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教学语言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实践,摸索这门艺术的门复杂劳动,便可登堂入室,成功地驾驭教学,左右课堂形势,达到言之确凿,证之有据,扒之有理,谈之成章,使教学语言完美,炉火纯青。笔者以为就性质和特点来看,教学语言可大体分为如下十类。

快语。直截了当,干净利落,明快简洁。这种高频度、高密度的语言振波,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绪,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比如:午后对流雨的特征快速描述:“转眼之间,浓云密布,遮蔽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片刻须臾,雨过天晴。”

慢语。快中有慢,慢中有快,错落有致,控制节奏。一字一顿,抑扬顿挫,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在放松的情况下,得到较强的刺激,留下较深的记忆。如“森林”这个“大自然的总调度试室”其“绿色效应”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护卫农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造福人类”。

趣语。可使干巴枯燥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因此,应设法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谈笑之间,轻松愉快地掌握应有的知识。正如著名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所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例如,世界著名商品粮出口国,可概括为“美加法奥拉,饿了就去拉”。由于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可能收到出人意料的功效。

曲语。旁敲侧击,委婉达意,不悟不透,富有新意,使学生产生联想,受到启发,通过类比分析,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掌握应有的知识,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比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于等量的太阳辐射升降温不同,进而造成气压场的变化这一知识点,由于学生物理知识的欠缺,可以设置曲语:陆地是一个每顿只吃五个饺子的小肚皮的小孩儿,而海洋则是每顿吃二十个饺子的大肚皮的大人,同给饺子一百个,那么,陆地象小孩儿可吃二十顿,而海洋则吃五顿,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导语。针对某种问题,设计一种情境,步步诱导,引入境界,环环相扣,直逼主题,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比如“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可以这样设计: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哪一点得到的热量多?哪一点时是夏季?对于后一个问题学生会感到十分奇怪,此时就要抓住时机,深入一步,准确地告诉学生,千万这种奇怪现象的是“黄赤交角”,然后再交待什么是黄赤交角,学生便会注意力高度集中紧跟老师的思路,寻求答案。

诠语。大多数用于地理现象、地理概念的解释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语言应该准确通俗,明白清楚,既不能拖泥带水,也切记冗长累牍。如:进理事象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统称。

引语。为了重点证明某一问题,或引入新课,或上下内容的衔接承转常用引语。恰当地使用,可以起到统帅全篇、引人注目、提纲挈领、烘托主题的重要作用。比如:“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一从理论的说明,可以这样引入:人,一张嘴,两只手,一嘴用吃饭,两手能干活。形象具体,贴切生动。再如:粮食问题可引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说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补语。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语言的线性接引规律,在学生出现思维阻塞、中断或卡壳时及时配合,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使信息的转入呈连续状态。

问语。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针对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问,可以促进思维;问,可以活跃气氛;问,可以发现问题。问不仅重要,而且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才能问出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复语。对于一些难点、重点内容可以反复强调、重复显示。当然,最好不要简单的重复,应精心设计,从多角度、多方位,正反两方面重复,才能帮助理解、增强记忆、加深印象。

篇3:地理教学语言的艺术

一、言之有理,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1. 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点要求科学性, 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 所以就必须讲究严谨。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以往的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 法学等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每个不同的领域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术语, 这就更加要求老师上课时语言力求准确科学。例如, 八年级下册, 讲南宋的都城时, 由于我自己的误会说成了是杭州, 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临安在今杭州。细心的学生发现后, 我马上改正。再比如, 七年级上册《地图的语言》一课讲方向。这是整册书的重点和基础。而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升上来却习惯于说上下左右。我在上课时就宁愿先有意放慢速度, 让学生适应, 然后逐步自己转化为东南西北。后来在学习中, 即使个别同学仍未改过来, 旁边的同学也会及时帮忙纠正。

2. 如何做到科学性, 要做到这些, 不是一朝一夕的。

需要我们教师有认真兢业的态度, 热爱自己所从教学科;还要善于随时学习、与时俱进, 提高自身各方面素养。最后, 还需要持之以恒。但教给学生科学的知识是老师起码的责任。于是我把科学性摆到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首要地位。

二、言之有味,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1. 趣味性的作用, 作为教师, 其课堂语言仅具有科学性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好比一些专业难懂的空洞理论说教, 总不如鲜活有趣的例子让人容易接受。特别是我们现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语言要生活化, 要拉近学科内容与学生的关系。如在教九年级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化社会”时涉及到一道开放性题目:有人说, 19世纪是英镑一统天下, 20世纪美元独领风骚, 21世纪美元和欧元将平分秋色。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谈谈你的看法。很多学生在回答时, 思维受到题中所说的三种货币的限制, 在英镑, 美元和欧元上纠缠, 不能很好地发散。于是我灵机一动, 把电视里球鞋的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拿来说了一下。学生立即哄堂大笑, 随即思路就打开了。可见趣味性的作用不言而明了。

2. 值得注意的地方, 恰当好处的幽默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

相反, 粗俗、哗众取宠的幽默或挖苦性的“趣语”, 只会弄巧成拙;同样, “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引起学生反感。而且, 当我们在讲一些与课堂没有很大关系的课外知识时, 有些学生反而听得更认真。这时我们也应适可而止, 不能只顾卖弄学问, 而离题万里, 冲淡教学主题。所以, 其实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还要注意一个“度”。

三、言之有情,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语言的激励性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一点在教学评价时用得更多。存在的几种误区, 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总是:非常好, 对, 很棒。这么几个词翻来覆去, 缺少针对性。学生也不能从中感受到被欣赏和被激励。又如, 有时学生只是回答了很简单的问题, 老师却给予过于“隆重”的夸奖。这种表扬又有过滥和夸大之嫌。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四、言之有度, 历史与社会课堂语言的凝炼性

科学性、趣味性还是激励性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的表达, 若太冗长, 必将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学生摸不着头脑, 觉得老师很啰唆。这就要求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凝炼性, 以便学生能轻易地把握重点, 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也可以说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一次培训时, 授课老师告诉我:上课一定要少重复, 即使是重点。尤其是学生已经很好的给出了答案时, 千万不要为了使别的同学听得更清楚而将答案重复一遍, 这样会适得其反。学生通过努力能回答的问题千万不要代劳。后来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注意这些, 效果不错。

此外, 普通话的标准程度, 肢体语言的恰当使用, 眼神的适当配合, 甚至网络语言的及时引入等都属于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范畴, 也很重要, 在此不再赘述。总之,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实施新课、新理念的重要手段, 它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领域, 愿合理的课堂语言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 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感受过很多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也学习过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结合这几年自己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体会, 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稍有感悟。

篇4:政治教学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语言艺术 政治教学 规范 有趣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对政治课真正心向往之,让高中政治课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大阵地,提高政治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政治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呢?

一、政治课语言的重要性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学生知识,无疑要借助语言。语言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如俄罗斯谚语:“语言不是蜜,但它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上的听者是学生,良好的语言艺术会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强大武器。一个教师如果在给学生上课时,说话口齿清楚,谈吐自如,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学生定会被教师不同寻常的语言艺术所感染,自然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也就顺理成章地爱上你这个老师的课。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整天板着脸,面无表情地走进课堂,总是用一种语调讲课,即使满腹经纶,学生也会发腻。

二、讲究语言的科学性,规范用语

政治课本省理论性强,且术语较多,对于概念和原来的表到,必须准确,不能含糊不清,这是语言科学性的首要要求。教师课堂口语的规范,是指教师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说话准确、流畅、自然。在遣词造句上应符合语法习惯,避免语无伦次,污言秽语。教师准确的语言,是说在讲课时要准确地使用科学术语,确切地叙述概念,科学地作出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绝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必须将知识讲解得准确无误。这一点对《经济生活》知识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经济理论是极为严密的。

三、趣味易懂,深入浅出

生动和形象,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这就需要调动各种语言手段,把丰富的思想内容用丰富多彩的语言,灵活自如地表达出来。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语言还要简洁明了,不要故作高深,使人费解,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地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想让学生想听、愿听、乐听,教师必须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通俗易懂,可结合名言趣闻、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强课堂效果。

四、恰当运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指说话人用表情、手势、动作、眼神等来传递信息,诉之于人的视觉的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相伴随共同完成表情达意的语言。教师在上课时伴着有声语言的音容笑貌,动作表情都属于体态语言。

总之,教师的语言艺术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素质,更是上好政治课的必备手段,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技能,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篇5: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虽然现在都在提倡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但是教师教学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掌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特点要求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用精练、准确、完整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成功的课堂教学无不得力于教学语言的熟练驾驭,这就要求教师把语言学家的用言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

我认为,一个出色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须具有以下特征:

1.思维的逻辑性。即教师教学语言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传授的是科学知识,而“任何科学都应用逻辑”也就是说,每门学科都由“逻辑思维的链条”结构起来的,有自己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的语言表达没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结构是不可想象的。

2.用词的精确性。用词精确同样基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所谓精确,一是准确,二是精炼。准确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主要指用词贴切、准确。具体要求是鲜明、准确、恰当,否则,就会误人子弟。像“大概”“也许”“可能是”“似乎”“好像”“差不多”应属课堂教学禁用语。精练也就是凝练,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不重复罗嗦。否则,一是使问题讲不清,二是容易产生歧义,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厌烦。

3.阐述的生动性。美国密执安大学教学研究中心专家罗伯特说:“讲课最主要的缺点就在于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而这个缺点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倦。因此,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和生动性。具有“生动性”才会有感染力,才能促使学生精神亢奋,思维活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吸水”的效应。俗话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通俗不好懂,不好懂怎么产生兴趣,又怎么能积极反应消化吸收呢?可见通俗是教学语言生动性的基础。通俗就是要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的专门化知识。而形象则是生动性的必备要素,因为形象的东西要比抽象的东西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接受未知事物和新鲜信息时更是如此。

4.内涵的创造性。教师要以博学取信于学生。那么博学靠什么来反映呢?靠教学内容讲授的独创性,靠讲授所表现的思想高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来反映。出类拔萃的教师往往取胜于此。高超的表达形式配上深刻独创的讲课内涵,再加上本身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教学内容处理,就能合理拓展,左右钩连,举一反三。表现在教学时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学会思索,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个性,陶冶理想和情操。表现在教师能将人生观、世界观天衣无缝地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从而真正地、彻底地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完美实现。

5.语言要有激励性.幽默性。常言道:“忠言逆耳”,我认为也不尽然。只要时机成熟,方法得当,“忠”言也同样可以“顺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同学会对某一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发问草率处理,说他钻牛角尖,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对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中能不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理解、支持、尊重、信任等一些激励性语言,就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求知欲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在课堂中适时的运用幽默的语言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联系师生感情,又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6.方式的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和要求。“引而教”是指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从头到尾塞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掌握要领。“求而学”是指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出求知欲和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思考和学习。教学方式的启发性得以实现的途径有五点:①巧问,就教学内容的展开提出各种问题;②巧点,恰当的点拨;③巧停,在关键的地方故意停顿;④巧示,巧妙的暗示;⑤巧例,精当的举例。

篇6: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1)反之亦然。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以下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凡此种种,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必须下苦功夫戒免的。

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主要应注意以下艺术技巧:

一、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二、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三、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四、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五、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六、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由‘四美’:

1、音美,要讲普通话;

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

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

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2)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3)

篇7:音乐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城南小学 王思静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对教师而言,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必然工具,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因此,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语言艺术,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并富于幽默感,讲课是音量要适中柔和并注重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的亲和力。

一、教学语言的艺术

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它独具的风韵和格调使之在语言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

做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发音要标准,在教学中要运用普通话,用词规范、严谨、系统,做到精而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句句有含义,有灼见;对于重点、难点,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还要做到细致深入,精而不简。(2)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只一味地讲一些“大道理”,学生学而“无味”很难接受。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的是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气氛。学生在教师生动幽默的教学艺术中,精神放松积极大胆地展开创造思维,有效地刺激学生理解、记忆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注重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注意做到通俗易懂顺口悦耳,这样学生听起来明白,记起来容易。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还应时刻注意到音调的柔和音量适中,杜绝“高声教学”。教师要言传身教,潜心研究说话艺术,多鼓励,少批评,用最美的教学语言培养学生永恒的进取心。“慧于心而透于言”。

二、肢体语言的艺术

音乐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教学语言素养,肢体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肢体语言能帮助教师树立完美的形象,表达出教师语言无法讲清的信息和感情,从而加强有声语言的教学效果,更加具有直观形象的作用,激活课堂气氛。

1、表情与姿态

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被学生“录用”头脑中,因此教师要做到面带微笑。在讲课过程中,时刻注意体态美,给学生以稳重大方的感觉,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

2、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以柔和、诚挚的眼神给学生信心,在讲课时要环视全班同学,对学生做出的反映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我”,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学生产生“心灵沟通”,从眼神中传达对学生的赞许、鼓励,并用眼神暗示学生专注听讲,踊跃回答问题。

3、演唱、演奏与表演

作为音乐教师,演唱、演奏及表演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演唱,初步领会歌曲的旋律,并在教师的伴奏中学习、完成歌曲。根据歌曲的特点,我还加入器乐演奏和律动表演。教师的示范由快到慢、由简到繁,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感受歌曲,并自己选择不同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己创编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篇8: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

下面我从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即体态语言) 两方面谈谈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一. 有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听有的教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一段精辟的阐述, 让人终生难忘;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 引得同学们敞怀大笑, 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 使学生既放下包袱又羞惭不已;一段声情并茂的讲解, 常常激起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烈向往。所以, 人们常说“教师全凭一张嘴”, 此话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无道理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在事业技能上, 教师应把语言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那么对教师有声语言的要求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 准确。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 授业, 解惑”, 故语言表达应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 不能废话连篇、语病百出、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也不能弯弯绕绕, 说了半天, 学生还是昏昏然不及要领。

(二) 简明。

讲课, 言不在多, 而在精;话不在繁, 而在要。一句话清楚易懂就行。能一语破的, 一语解惑, 一语启智, 一语激情尤佳, 切记信口开河, 东拉西扯, 啰里啰嗦, 语脉不清。

(三) 生动。

俗语说“话有三说, 巧说为妙。”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富有感情, 力求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 错落有致;能以声引人, 以情感心, 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切记故弄玄虚, 矫揉造作, 语调呆板, 平铺直叙。

二.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体态语言是一种运用动作、姿态、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体态语言在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指出, 人们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 38%来自语气, 55%来自面部表情, 可见体态语言在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恰当优美的手势, 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 都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景, 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有人比喻说, 知识好比种子, 教师的亲切态度好比阳光, 学生愉快的心情好比土壤———只有在阳光的照耀下, 知识的幼苗才能茁壮成长。下面结合教学谈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例。

例一, 某教师提问后, 一个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想举手又未举起来, 这时, 老师立即向他投以热情、信任的目光。从这目光中, 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勇气, 大胆地举起了手, 稍有犹豫时老师又投以鼓励的目光, 仿佛指示他:别紧张, 慢慢说, 会答对的。学生的紧张感消除了, 思维的闸门豁然打开。

例二, 一个学生正在做小动作, 某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停下课来批评他, 而是不动声色地边讲边往他那边走去。学生听到老师的声音离自己越来越近, 赶快停下手里的玩物, 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这时, 已近身旁的老师又暗暗地伸出一个大拇指, 意在夸他改得对。学生庆幸自己的行为没有被揭露, 不好意思再做小动作了。

有人说, 体态语言就是无声语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它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 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篇9:浅谈地理教学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语言艺术;地理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活动,而教学语言却是完成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法中,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多年来.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地理教学的语言艺术进行初步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讲究语言的趣味性

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克服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能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运用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在讲“青藏高原”一节中的牦牛时,指出牦牛能在崇山峻岭、流沙滚石、冰雪间行走自如.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并把牦牛的外部特征加以形象化,牦牛的头像牛.尾像马。裙毛像羊.鸣声如猪.所以也叫“猪声牛”。 通过形象比喻.把地理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可使问题浅显化,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用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在地理课堂中,用激情的语言或歌曲把相关的地理知识巧妙地表达出来.能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具有鲜明的印象。如在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歌词吟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此时学生就会展开了想象、思维开始活跃.仿佛自己置身于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又如在讲“南极洲”一节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讲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英雄业绩时.多数学生无不为我国科学史上的创举而感到自豪。产生情绪共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插入富有地理特色的诗词,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如在讲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听起来觉得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对长江三峡的景象及滔滔急流,达到一览无余的境界。又如在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舍,青山郭外斜”等待句进行教学,这些诗词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风味。

二、讲究语言的科学性

在传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不仅要有趣味性,而且要有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若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误人子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上下功夫。首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要严密。如气流下沉,不能讲下降:其次,在教学中的语言读音要力求准确。如地壳(qiao),秘(bi)鲁,补给(ji),鄱(po)阳湖。这些易混淆的读音应强调指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使他们牢记。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语言的启发性

疑,最容易引起探究思维活动。有疑方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究,并用启发性的课堂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和求知欲,而且能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在进行地理课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大洲和大洋”一节时,在引导学生读图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人们给地球取错了名字?2.世界的陆地(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哪个半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以陆地还是海洋为主?3.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4.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这样设置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二)立疑设问,启发思维。立疑设问能使学生学习知识犹如在迷宫中寻找通道,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一节课结束仍意犹未尽。如在读“新加坡城市风光”图时看到市区高楼林立,道路密如蛛网。哪些高楼以商业、金融业、旅游服务业为主。但看不到冒烟的工厂。这时可以设置三个问题:工厂建在哪里?市中心布局的是一些什么?生活在这样整洁优美的城市里,你想把新加坡称之为什么样的城市呢?同学们在教师的启发下,边思考边讨论,最后自然得出:新加坡政府很重视环境保护和美化城市的工作,不愧誉为一个“花园城市”。

(三)设疑问难,强化思维。在讲完新课后,根据本课所学的知识点,设置一组富有思考性问题进行发问。如在讲完“商业中心及其分布”后,设置两个问题:1.以历史上无锡米市的形成为例说明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在我国重要商业中心分布图中找出重要商业中心,看看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设置的问题与课堂的传授内容紧密联系,答案必须经过一番思考,才能作答。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图。激发学生识图联想,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问答过程中,学生眼、耳、手、脑并用,依靠多种感官捕捉信息。经过大脑对信息的分析处理,积极回答问题,效果十分显著。

篇10: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艺术

这周新教师培训主题是探讨教师的语言艺术。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毫无疑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和知识传承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教学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教学语言的艺术。

对于政治课教师来说,要想改变政治课堂枯燥、抽象、沉闷的旧貌,使政治课充满艺术魅力,就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艺术,实现政治课教学的艺术化。

一、幽默性的语言:一次讲课讲到“民主”,本来课程的内容就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也昏昏欲睡,我大喊一声:同学们注意了!我要讲“无知少女”的故事了!同学精神一震,都竖起了耳朵。我说,某地要选举一位代表,条件是要“无知少女”:无党派的、知识分子、少数民族的、女性!请问这样子的条件是民主的吗?同学们一听哄然大笑,课堂沉闷感一扫而光,一堂枯燥的新授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很好地完成了。

二、形象化的语言: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讲出来的总是平板的、干瘪的、严肃的词语,如果加入一些象声词,把要讲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时,讲到1958年的大公社的劳动场景,就用了十分形象化的语言:上工一窝蜂,干活闹哄哄,放工往前冲,苦了想干的,累了实干的,便宜了捣蛋的!看了形象化的歌谣,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11: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语言艺术

“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是什么?”是语言。高尔基对这句话曾高度评价说;“人民的智慧用一个谜语的形式,极其确切地说明了语言的意义。”事实上,这个谜语也是对语言的一种艺术的描述,它尤其适用于教学语言艺术。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

一堂好的品德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等等。而语言艺术是最基础的,它几乎贯穿在各种教学艺术当中。思品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教学既具有一般知识、技能教学的共性,即把知识、技能作为客体让学生去认识和理解,同时,它还有自身教学的个性,即思想品德是学生内化、接受的主体,并最终转化为学生人格化的意识和行为。因此,教学语言艺术上,思想品德课既具有一般课程程教学语言的共同技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技巧。共性技巧体现了教学语言艺术的一般特点及要求,个性技巧突出地表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性质、任务、要求和特点。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讲述语主要用于说明、解释、讲述政治常识、社会常识、生活常识等方面的教学。如说明国旗、国徽的图案及其意义,解释各种节假日的由来,讲述故事情节,讲明观点等。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蕴涵在教材内容之中的思想品德往往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经验。由此,教师在讲述技巧上,除了要注意讲述的科学性、逻辑性、准确性、规范性之外,还应特别突出它的思想性和通俗性,做到思想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讲述语言的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老师的首要要求,同时又是一个重要技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正确性,先进性,完整性。这里不多述了。

讲述语言的通俗性又称为易受性,是指讲述要便于学生听懂、好理解、易接受。思想品德的内容比较枯燥、抽象,教师的讲述如果不在通俗上下功夫,而是读教材、背教案,或是连篇的大道理,其教学效果势必适得其反。那末,如何增强思想品德课讲述的通俗性呢?

第一,要善于引喻设比。教师检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深刻的哲理深入浅出地送入学生心灵。比如讲《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教师先用灯出示第一组对比图:一棵小白杨高兴地接受“医生”啄木鸟的治疗;另一棵小白杨面带傲气,蛮横地拒绝啄木鸟的治疗。接着,演示第二组对比图:未经过治疗的小白杨渐渐枯萎,叶子也变黄了。通过引喻设比,使学生明白了“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道理。

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简单的压服,空洞的说教只会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烦,甚至逆反心理。只有善于联系实际,才能使思想品德的内容有现实意义,化空洞的说教为具体的导行。例如,低年级有一课《爱惜粮食》,为了让学生体会农民种粮的幸苦,教师出示农民在田间劳动的教学挂图,让学生体验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们开着电扇,吃着冷炊还觉得热,农民伯伯顶着烈日在田间干活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他们从早到晚弯着腰插秧会感觉到怎样?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又如,高年级有一课《为祖国而学习》,这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想法,有的清楚,有的模糊。有的是为考个好中学,有的是为将来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等等。他们的学习目的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学生,在学习中的的问题上都会有差异。因此,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家庭环境、居住地区环境等情况有针对性地时行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品德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第三,要化抽象为具体。思想品德的内容往往是十分抽象的,小学生对抽象的东西往往难于理解。教师在讲某个定义、概念或道理、原理的时候,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讲《尊敬老师》一课,教师不仅讲了尊师的意义,还主动把自己摆进去,讲了当自己生病时,看到办公桌上同学们送来的药,喝着同学们为自己冲好的香茶,读到同学们写来的“一定要遵守纪律、专心听讲,愿老师早日恢复健康”的纸条,自己被深深感动的情景。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达到了思想上的升华。再如讲《热爱家乡》一课,有的教师本身就很热爱自己的家乡,讲课时自始至终以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和学生一起谈家乡的变化,表达立志建设家乡的决心,把自己的情感和学生融为一起,课后又和学生一志搜集图片搞展览。由此,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抽象的道理被融在具体的事例之中,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四,要化枯燥为生动。思想品德的一些内容不仅抽象,而且还比较枯燥。教师的讲述如果从理论到理论,局限在条条框框之中,难名枯燥、呆板、味同嚼蜡,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事例入手加以解释,使枯燥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有血有肉。还可以设定出特定的教学氛围和情景,使学生在一种欢娱的情绪中进行学习。如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通过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洗手帕等竞赛,指导学生学会这几项自我服务劳动。又如讲《爱家乡》一课,在《谁不说俺家乡好》的音乐声中,教师动情地描述家乡的优美景色、丰富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

上一篇:牙齿作文400字 掉牙记下一篇:金秋的收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