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检测之化学式计算

2024-05-07

课堂检测之化学式计算(通用8篇)

篇1:课堂检测之化学式计算

化学式

相对原子质量 O:16 F :19 C:12 H:1 Ca:40 N:14

1、今年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某品牌肉制品中含有毒物质瘦肉精。某种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0H19C13N2O,下列有关该瘦肉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瘦肉精由12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3个氯原子、2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该瘦肉精分子中含有氮分子 C、该瘦肉精由碳、氢、氯、氮、氧五种元素组成 D、该瘦肉精是有机物

2、下列有关尿素[CO(NH2)2]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属于化合物

B.尿素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 C.尿素由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组成D.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3、(2014齐齐哈尔)人体摄入维生素C不足会引起坏血病,缺乏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维生素C片来补充.已知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请回答:

(1)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_________ ;(2)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3)维生素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1%)

4、玫瑰花中含有香茅醇、橙花醇和丁香油酚等物质;请计算:(1)丁香油酚(C10H1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2)丁香油酚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3)丁香油酚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4)16.4g丁香油酚中含_____________g氧元素(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g).

5、如图为某种“维生素C”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1)“V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2)“Vc”中含量最高的是 _________ 元素.

(3)若正常成年人每天最低需要补充“Vc”60mg时,这些“Vc”完全由图中“维生素C”来补充时,则每次至少服用 _________ 片.

(4)当“Vc”完全由某种蔬菜(每100g这种蔬菜含“Vc”15mg)来补充时,则每天至少应该食用这种蔬菜________g.

6、右图为某钙片的商品标签,请根据标签的有关信息完成下列各题:(1)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由_____种元素组成。

(2)碳酸钙中钙、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3)某儿童按标签用量服药,每天补充钙元素质量是________g。(写出计算过程)

7、2013年11月,某快递公司违反国家规定快递有毒化学品,因化学品泄露,导致多人伤亡,被称为“夺命快递”。“夺命快递”中的化学品是氟乙酸甲酯(化学式为C3H5FO2),是有毒液体,在染料、医药、农药等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1)氟乙酸甲酯中碳、氢、氟、氧的质量比是 ;(2)有人说这“都是化学惹得祸”,你如何评价?。

(3)一般成人接触400mg氟乙酸甲酯就会急性中毒。如果检测到被氟乙酸甲酯污染的某物品上含有氟元素57mg(氟元素都来自氟乙酸甲酯),通过计算说明接触该污染物品的成年人会不会急性中毒。(写出计算过程)

篇2:课堂检测之化学式计算

一、研究命题,发现规律

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学习和对“市调研测试”试卷的分析不难发现,今年中考的命题将更加重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更重视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命题的思路,发现和把握试题体现学科特点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维规律与常用的方法,以使我们做好最后的复习,更有信心迎接中考。

1.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化学的应用性

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实际,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热点问题如

能源、环保等。联系实际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市模”的化学试卷中,尤其是今年新增加的简答题,就是让学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千万不能死记硬背,而是遇到联系实际的题目时先想清楚这是哪方面的问题,我能用哪方面的知识或化学观点来解释回答。而且一定要用初中教材中学过的内容,绝不会超出教材及课标,所以回答问题时只要有信心并能找准试题涉及的知识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2.注重过程方法,关注试题的开放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启迪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和方法。例如“市模”中一道题是根据分子结构模型来比较、归纳总结两分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信息处理题和实验题等都是考察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实验等能力的考察。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切忌“就题论题”,很多同学复习时不注重老师讲解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只是在记录和记忆答案,存在着老师讲过的题会,没讲过的就不会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也应注意复习的`过程,多动脑筋考虑并归纳总结解析题目的思维过程,最后的答案自然水到渠成了。

3.加强化学实验,体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就是化学实验。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考察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如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由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最后是解释结论和反思交流。对化学和实验的复习应该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化学实验一方面考察基本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考察实验探究和设计,具体内容有实验基本操作、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药品和仪器并进行安全操作、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等。

4.计算题弱化计算,强化探究分析过程的多元化

化学计算不考繁琐的计算过程和技巧,即所谓弱化计算,更加重视计算原理在实验中、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即强化了探究分析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用“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是必要的。因此化学计算题绝不仅仅考“算”,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实验探究过程或生活中的一些素材,是对化学中计算思想的考察。因此我们在复习计算题时就不能拿来计算题埋头就“算”,必须在计算之前先分析清楚了用什么物质,用哪个已知的量(有时已知物质的量不止一种),而且在计算时一定要有守恒的思想,即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做计算题时,要先分析、归纳、整合,再结合差量、关系量等守恒的思维方法来选择恰当的解题过程。另外还要关注最后的计算题考一道大题,把有关含量的计算挪到选择题中,这样实质上降低了计算题的难度,同学们更应关注基本的计算题型,而不是追求难、繁的“算”。

二、研究复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1.认真阅读考试说明和教科书

建议同学们把书读两遍:第一遍先像读小说一样从开篇第一页读起,每一个字、每一幅图、每一道习题都不放过地通读一遍,先在心里有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能找出前一阶段因只重视一些重点问题而忽略的一些小问题,尤其遇到特别不熟悉或有问题的地方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明白,可以查笔记、问老师,总之书一遍读下来应该不留“尾巴”。第二遍读书时手里就要有考试说明了,拿着考试说明逐项的对照,有了第一遍读书的基础再看考试说明时,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找到每一个考点在书上的具体位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注重基础知识并关注热点问题

平时反复练习的基础知识是考试中分值最大的重点内容,任何时候都要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联系实际、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热点,因此在复习时也要给与足够的关注。比如社会发展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并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复习,尤其是读书时,可以将与这些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作整理。

3.把握课堂、提高效率

到了后期复习阶段,总有学生放弃课堂的老师讲解,人在课堂,有时却一心二用,没仔细听课却还以为自己节省了时间比别人多做了题。陷入题海中的学生,减少了思考总结的时间,效果不会好。其实综合复习阶段才更应该把握好每一节课,老师这时讲解的都是点睛之处,认真听课并且会听课的学生才是效率最高的学生。课堂上不仅听,还要多思、多问。不要只做记录员,老师说一句就记一句,一定要听清楚老师拿到这道题怎么分析的,从什么地方入手解决的,用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把学过的知识变成试题的答案回答出来,怎样完整地回答问题等等。

4.善于整理、查缺补漏

篇3:课堂检测之化学式计算

1 安全漏洞

计算机系统特性体现在安全漏洞方面, 这种脆弱特性很容易被攻击程序利用, 通过伪造授权等方式, 攻击未经授权的访问, 从而损害系, 。虽然防火墙或反病毒软件都安装在计算机中, 但是对于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而言, 其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根据现阶段的情况来看, Zlib、Net-snmp、Libtiff开源软件库、jboss应用服务器这五项是最容易被人们疏忽的安全漏洞。Zlib为数据压缩软件库, 其安全漏洞的原因在于库中存在过长的代码解释;而Net-snmp产生安全漏洞的原因在于Snmp或者net中的协议文件;而Libtiff开元软件库漏洞在于文件格式为读写标签图像文件。

2 面临威胁

计算机软件指的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文档、程序。为了便于对程序所需要的资料进行记录, 因此建立了文档, 文档不一定要装入机器, 通常是提供给人看的。而描述计算机任务的处理规则和处理对象则为程序, 程序必须装入机器的内部才能工作。用于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称之为软件, 用户与计算机的交流需要通过软件, 因此, 可以说软件是设计计算机系统的关键依据。在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设计是, 需要考虑到用户、软件的要求, 以及硬件与软件的结合等事宜。一般情况下, 计算机软件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以下3点。第一、软件跟踪, 一旦开发出计算机软件, 人们就会利用种类诸多的程序调试工具, 对软件进行加密、取消、窃取软件源码, 以达到动态破译软件的目的。通过利用系统所提供的断电中断和单步中断功能, 软件跟踪技术可以实现软件跟踪, 并可执行静态跟踪与动态跟踪。第二、软件自身质量问题, 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 存在缺陷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漏洞就特指软件质量缺陷。计算机软件的安全系统也因此会面临漏洞带来的风险和威胁。利用漏洞攻击计算机用户, 会给用户带来严重困扰。第三、非法复制。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力, 其成本甚至高于硬件, 然而盗版、拷贝严重, 加之我国现阶段管理较为落后, 因此, 就让非法复制拷贝钻了空子, 在法律、税收等诸多问题上, 给社会带来后严重的不良影响。

3 安全漏洞检测

针对上述问题, 应当采取一定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来预防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我们通过动态监测技术来分析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通过分析修改运行环境, 从而提升程序保密性, 在以不对目标程序的二进制代码或源代码进行修改的前提下, 执行漏洞检测程序, 以获得软件安全执行的效果, 即动态检测技术。程序解释技术、沙箱技术、安全共享库技术、内存映射技术、非执行栈技术等都属于动态检测技术。

(1) 程序解释技术。程序解释技术会强制运行安全检测程序, 监控无限制控制转移、绕过安全检测以及执行非原始代码这3类攻击, 程序解释技术通常会使用程序监视器来进行检测。该技术不会破坏兼容性, 还可以安全检测动态代码。

(2) 沙箱技术。沙箱技术主要应用在系统调用中, 不存在兼容问题, 具有全面性。通过限制进程访问资源, 沙箱技术实现了预防某种攻击的目的, 在应用程序中设定了资源访问策略, 不需要改变操作系统应用程序集的系统内核, 即可实现安全策略。

(3) 安全共享库技术。以动态链接技术为前提, 发挥该技术的功能, 通过检测和拦截不安全函数, 调用最终被有效阻止。该技术对数据段溢出、代码段数据、本地变量的攻击不具备防护措施, 也不会出现兼容性问题。

(4) 内存映射技术。内存映射技术需要修改操作系统内核, 且无法对新代码的攻击进行检测和阻止。通过使用映射代码页, 让入侵者难以到达内存区域;与此同时, 在随机地址中映射了代码, 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阻止非法入侵。

(5) 非执行栈技术。当执行程序被破坏, 恶意代码被注入栈中, 内部变量就会发生改变。针对这种攻击, 采用非执行栈技术, 可以有效预防攻击者, 禁止栈执行代码。

4 防治措施

字符串的格式化。格式化字符串漏洞函数源自于参数个数不确定的函数, 在对该函数使用前, 应均衡对应其参数个数。直接在代码中使用格式常量, 通过严密的防范, 不给入侵者提供任何制造格式字符串串的机会。为了降低漏洞安全威胁, 也可通过对窗口输入输出数据的方式来实现对漏洞的控制;预防随机数漏洞, 应采用较好的随机数发生器来防范随机数漏洞, 密码算法植入随机数发生器中, 提供了较高安全性, 即便是遭受攻击, 无法获取生成的数据流。

5 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系统遭遇破坏的本质就在于计算机安全漏洞的存在, 为了有效提高电子信息安全性, 文章介绍了常用的动态检测技术, 可以有效防范非法入侵。

参考文献

[1]吴塍勤.对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的分析及其防御策略[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3 (2)

[2]苗旭博.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 2012 (21)

篇4:课堂检测之化学式计算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6-0000-01

Detection of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in computer software

Ma Xiaoying

(Yulin Health School,Yulin719000,CHina)

Abstract:The adv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extensive use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bu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is new technology,we also recognize the many problems faced by computer networks.Computer software is an important core component,for the maintenance of computer security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Software, computer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security,and security software and test prepar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event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On this poin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echnology of computer software security vulnerability detection.

Keywords:Computer software;Security vulnerabilities;Detection technology

軟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核心组成,计算机网络的诸多组成部分都是借助于软件实现功能,如: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安全算法等等,这些都受到计算机软件的影响。由于软件在计算机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很多黑客们都是基于软件的漏洞进行入侵,这就导致计算机软件的弱点和缺陷对信息安全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性。因而,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有效的检测方法是现代网络技术运用的焦点话题。

一、动态检测技术

动态检测技术的重点在于保持目标程序源码不被改动,以及二进制代码维持原样。然后通过检测程序执行时是否存在漏洞判断计算机的安全状态,主在判断过程中主要是了解修改运行环境后,对计算机网络综合评估的一类技术。

目前,动态检测措施包括:(一)非执行栈技术,大部分入侵者都是通过恶意代表破坏作用影响网络运行,再恶意篡改内部变量,操作行恶意代码后引起系统内部混乱。处理时可选择禁止执行代码能力的方法在有效抵抗攻击者。(二)非执行堆与数据技术,非执行的堆与数据段对软件的持续操作有阻碍作用,此技术禁令执行堆和数据段。导致恶意代码失去执行途径。这类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将全部的恶意代码检测出来,对其它应用程序也不会生成兼容效应。(三)内存映射技术,主要是针对于固定地址、使用高端地址程序产生作用,结合映射代码页方法阻拦攻击者的非法操作。通过相关操作后将代码页映射到随机的地址,再扰乱攻击者的操作计划,保护计算机内部系统被及时检测。(四)安全的共享库技术,这项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各类软件的开发升级,对于现有的程序指令几乎不要做修改处理。安全共享仅依赖于动态链接技术,对不安全函数检测并拦截。安全共享库技术能对各种形式的基于标准库函数的攻击发挥阻止效应,但在保护本地变量、数据段和代码段数据方面作用甚小。(五)沙箱技术,主要通过控制某进程所访问的资源来实现恶意攻击的防范。只要对应程序布置资源访问策略,该操作无需对操作系统内核和应用程序进行改变调整,这才能显现出沙箱技术的综合特性。目前,计算机安全漏洞防范中,该技术多数适用于系统调用方面。(六)程序解释技术,此技术主要用于正在执行的程序中,通过检查的方式来维护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如今运用最多的则是程序监视器,重点对象是非原始代码的执行。使用程序解释技术时,不必修改操作系统内核和应用程序代码,同时可以动态生成的代码执行信号的检测,避免给网络兼容性造成破坏。

二、静态检测技术

除了动态检测技术以外,与其对应的则是静态检测技术,其主要用程序分析技术对应用程序的二进制代码深入分析。而完全的代码检测是很难实现的,只能保证最大限度的查找弱点,而无法保证彻底查找。有时在查找过程中会出现误报问题,一般采取的处理方式为在准确性、完整性和性能之间合理选择处理。另一方面,计算机操作人员也要做好相应的工作,通常都需要对静态检测技术加以核对、整理、分析、处理。动态检测技术下软件可保持静止状态,且执行代码的检测过程更为方便。

静态检测技术具体分为:(一)词法检测技术,此技术限用于检测程序源代码中存在不稳定因素的C库函数和系统调用,最大的缺点则是误报率很高。而技术工作是针对鉴别函数名,保持数据库、查看报表正常,词法检测技术功能高低由弱点库定义的全面性决定。(二)程序评注技术,此技术运用未产生新的语言特点,仅仅是对各种语言注释说明。通过评注信息加深静态研究,可以确定系统内部存在的漏洞。另外,该技术将外部数据标记为tainted,由代码审计人员排出警告威胁。(三)类型推断技术,利用对应的修饰来实现用户输入、数据信息的安全束缚。这种技术不仅检测效率高,且适用范围更加广阔。(四)约束解算器技术,对目标程序的特定属性建模产生直接约束作用,然后配合静态分析解算实施二次约束,通过这样的流程来防止网络安全威胁。由于该技术的误报率极高,工作者必须要做好全面检查。(五)元编译技术,使用这项技术要求程序的安全级别要高,可把其看成轻量级编译器扩展并建模执行,还可判断将要接受检测代码的安全属性,同时完成编译扩展的编写。元编译技术本质上是编译器技术的一种简单形式,但在误报率方面却比其它技术低很多,对语言特性也不会造成变动。(六)变异语言技术,此项技术主要用于控制算术运算、类型转换、随意跳转、标志转换等过程的安全操作,普遍运用的是C或C++的安全编程变异技术。

两种综合性检测技术相比,动态检测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静态检测则是对软件的源代码或二进制代码实施检测。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对于动态、静态检测技术的评价,多数是参照漏报率和误报率等指标。对误报率检测效果越好,编写的程序就更安全。

三、结束语

篇5:建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学法指导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初中化学教学已不再是注重教师的“教”,而是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和思考问题重于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胜于只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①合理渗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②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③及时总结。教师在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时,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④迁移训练。帮助学生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内化并掌握学法。

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

1.布置课前预习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问题就是思考的动因,是探究问题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他们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地以教材作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 结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学生熟悉的素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质疑。

例如:在教物质的溶解性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同学们洗衣服的时候,用肥皂洗的干净还是用洗衣粉洗的干净,或者两种同时用洗的干净?这个问题在没有学习之前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却能激发了学生寻求正确解释的兴趣。同时,学生还可以将预习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内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

2.观察分析化学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真实、生动、具体的化学实验情景,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可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和升华,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里所指的实验既包括教材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也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一些趣味小实验。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例如给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这样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今后学习留下深刻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一些现象明显且富有趣味的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强化课后拓展练习,形成持续兴趣

对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对习题要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首先,我们在选择习题时要有针对性、基础性、典型性,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加以解决。其次,通过改变习题的已知条件或结论,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共同合作,教师要适度的进行点拨,指引探索方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对探究规律进行整理、概括,纳入知识方法体系,总结探究学习方法,提高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①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②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③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④为什么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这样学生可亲自体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体验到了学习化学的成功和乐趣。总之,布置课后作业,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对已学知识加以巩固,多做习题,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举例,自己再运用化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现象,进行思考、探索。不仅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为以后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奠定了持续的兴趣。

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提高自学能力

1.把握时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化学问题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化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2.提供平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①积极思考;②勇于发言;③大胆质疑;④积极创新。当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出现一些困难,或独立思考不能完成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合作学习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而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最关键的是要把自己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想方设法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品尝自主参与化学学习的乐趣,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6:开启化学之门的课堂教案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三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实验活动,了解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2.了解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3.知道学习化学需要借助化学符号(或叫化学用语),初步认识化学符号在化学学习上的重要要求

能力目标:

能过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

情感目标:

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上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

一、化学学习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的观察,可以用自己的感官或者借助于仪器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应该注意对实验前、中、后的观察。

化学的观察

变化前

变化中

变化后

(1)有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

(2)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1)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高温、催化剂等)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1)有哪些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首先介绍一些实验仪器:

1.试管(test tube):该仪器是化学实验中使用最广泛的仪器。

(1)主要用于少量物质的溶解或发生反应的仪器,也常用于制取或收集少量气体。

(2)实验时盛放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以防振荡或加热时溅出。

(3)用试管夹或者铁夹固定时,要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入并夹持在离管口1/3的部位。

(4)试管是可用灯焰直接加热的仪器

(5)加热前应先擦干试管壁上水珠,结束后不可骤冷

2.酒精灯(alcohol burner):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加热仪器。

(1)实验所盛酒精量不能超过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4;

(2)使用时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

(3)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应该用漏斗,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防发生火灾;

(4)加热时要用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不能将灯芯与玻璃仪器接触;(做木条燃烧实验)

(5)加热完毕要用灯帽盖灭火焰,不可用嘴吹灭。

(6)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实验:火柴被加热实验

3.试剂瓶(reagent bottle):主要是称放固体、液体试剂,气体

(1)广口瓶(wide-necked bottle):盛放固体试剂。配上双孔橡皮塞后,配成洗气装置;

(2)细口瓶(narrow-necked bottle):盛放液体试剂。存放碱溶液应用橡皮塞;棕色试剂瓶盛放避光试剂

(3)集气瓶(gas-collecting bottle):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广口瓶与细口瓶瓶颈内壁磨砂,集气瓶的瓶口是磨砂

4.试管夹(test tube holder):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从试管底部套入,撤出时也从试管底部撤出

5.托盘天平和砝码(counter balance & weight sets):

(1)托盘天平一般用于粗略量取固体物质质量,它的精确度为0.1g;

(2)是用托盘天平前,先调零,然后在左右两盘放大小相同的纸,如果称量的物体易潮解或有腐蚀性,应该用玻璃器皿称量,如小烧杯,表面皿等;

(3)称量时候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m左=m右+m砝码);

(4)取用砝码的时候,绝对不能用手拿放,应该用镊子,防治砝码沾污腐蚀变质。

6.量筒(graduated cylinder)

(1)量筒一般用于粗略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仪器

(2)选取量筒时,量筒的容积应该大于并且尽量接近于所要量取液体的体积,尽量减少误差;

(3)量筒读数应该使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在量取液体时,若俯视量筒则读出数据大于实际液体体积,即取用液体的体积偏小,若仰视量筒,则读出的数据小于实际液体的体积,即取用的液体的体积偏大;

(4)量筒不能加热,不能量取温度过高的液体,也不能作为化学反应和配置溶液的容器;

(5)量筒没有零刻度线。

7.铁架台(iron support stand)简单介绍

然后介绍几种化学基本操作规范:

1.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一般保存在广口瓶(wide-necked bottle)中,碱性的固体一般用软木塞代替玻璃塞;

(2)取用块状固体或者颗粒较大的固体时,一般使用镊子,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以免打破容器;

(3)取用粉末状固体或者颗粒小的固体时,一般使用药匙或者纸槽,把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者纸槽)小心的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慢慢竖直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以避免药品沾到管口和管壁上;

(4)如果没有指明具体取用量,固体药品一般取用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narrow-necked bottle)中,碱性溶液一般用橡皮塞代替玻璃塞;

(2)取用较大量液体时,可以用倾倒法,具体方法:取下瓶塞,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缓慢地倒入液体,拿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标签一定要靠在手心处,以防液体腐蚀标签,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3)取用少量的液体,还可以用胶头滴管(dropper)。

(4)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时,一般用量筒量取体积

(5)倒取液体时,注意标签朝手心

3.固体加热方法:

(1)为了防止生成的水倒流而使试管底部破裂,在加热固体时候,一般试管口向下倾斜;

(2)在加热固体时,一定要预热(左右移动试管),然后将外焰固定在固体下方加热。

4.废液的处理

(1)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废液,应该倒入指定的容器中集中处理;

(2)取用过多的药品,能放回试剂瓶,应该放入回收瓶中,集中处理。

5.仪器的洗涤

利用试管刷

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珠,也不成股流下(即形成水膜),则表明仪器已经洗涤干净。

演示实验1:研究“铜绿”性质的有关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铜绿”和盐酸作用

产生大量气泡,并且看到“铜绿”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铜绿能够与盐酸作用形成二氧化碳,氯化铜和水。

文字表达式:铜绿+盐酸→氯化铜+二氧化碳+水

2.“铜绿”受热的变化

绿色的固体受热后变成了黑色固体,在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并且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铜绿受热能分解黑色的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文字表达式:铜绿→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通过上述实验,你对“铜绿”有什么认识?学习了哪些基本操作?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了解到“铜绿”[Cu2(OH)2CO3]是一种绿色粉末状的固体,它能与盐酸作用,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 + 4HCl ==2CuCl2 + CO2↑+ 3H2O]。“铜绿”受热后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2CuO + CO2↑+ H2O]。

在整个实验中,需要学习了固体和液体药品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固体加热,废液处理,仪器的洗涤等实验基本操作。

二、化学学习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实验2:研究镁、铁、铜的性质实验

金属样品

镁条

铁丝

铜丝

1.颜色状态

银白色条状固体

银白色固体

紫红色固体

2.是否容易被折断

容易

不容易

不容易

3.是否可以导电

可以

可以

可以

4.在空气中点燃的现象

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量,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不能燃烧,表面红热

不能燃烧,表面变黑。

5.在食醋中的变化

有大量气泡产生,试管发烫

有少量气泡产生

没有气泡产生

一些烟花和照明弹都含有镁粉,镁粉的这一用途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镁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

实验3:模仿镁的性质探究实验,找一段铝片研究铝有哪些性质

猜想:

(1)铝条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硬度不大;

(2)铝条能与空气中成分(氧气)发生作用;

(3)铝条能与酸发生反应;

(4)铝条能够导电

实验设计:

(1)取一段铝条观察外观,看看是否容易扭曲;

(2)经过砂纸表面的打磨后,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是否能够燃烧;

(3)经过砂纸表面打磨后,投入到食醋中,观察现象;

(4)用铝条连接电珠和电池,观察电珠变化情况;

进行实验:

记录现象:

(1)铝条是银白色的固体,容易扭曲;

(2)放在火焰上方,铝条并没有燃烧起来,但在表面出现白色物质;

(3)在酸液中,铝条表面出现了气泡;

(4)电珠发亮

结论:

(1)铝是一种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硬度小;

(2)铝在空气中加热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铝;

(3)铝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

(4)铝能够导电

三、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

篇7:课堂检测之化学式计算

利于化学新课改高效课堂之我见

摘要:九年级化学新课改从2004年秋季推广以来,将近十年,知识衔接点由原来的生疏,逐渐走向成熟,许多化学老师日趋完善,凸显成绩;如何在化学新课改中,将教学资源整合于课堂,行之高效课堂,每位教者精彩纷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肤浅谈谈我的见解。

关键词:整合 资源 利于 高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中国的教育过分强调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生有限的年时间里,究竟学什么最有价值?

基于此,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化学的改革也随之而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当教育在逐渐步入良性轨道,将如何继往开来,持续发展,如何去整合身边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如何因势利导,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化学教学打造新课改高效课堂呢?以下是我肤浅的认知,仅起抛砖引玉之用: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想得到高效课堂,无外乎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目标定学;自主互助,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反思提高”;教学基本环节是:明确目标、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训练达标和总结归纳六个基本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入新课、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水平相当结对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达标测评不少于10分钟,教师以试卷、纸条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这几个环节看似容易操作难,教师没有过硬的基本功驾驭会有难度。

一、整合精编导学案,指明学习方向性

1.“导学案”的编写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和层次化原则。

2.“导学案”的一般结构: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法指导、四是学习过程、五是当堂测评、六是拓展提升等内容。

3.“导学案”使用注意事项:①不使用其它资料,指导学生用好“导学案”,上课前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情,进行课前备课。②课堂上放手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依据方案的引导寻找知识,构建知识体系。③拓展学生思维,暴露学生的困难、障碍与疑问,针对问题开展教学。④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二、整合教材资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过去的教学,化学教师拿着几本书就可以打天下,对教材内容可以说是忠实有加,不敢越雷池半步;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任何教材都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教材要为特定的人所用,这就要求我们创造性地整合教材,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所用,体现化学教学的生命力,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的教学资源,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编者的匠心,人教版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验探 1 究”、“讨论”、“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等不同的环节,这些不同功能的教材环节,体现了编者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观察与思考等实践活动,逐步开启化学思维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自学的自主探究中,不断加深对科学探究意义的理解,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享受发现的快乐;像我在引领学生学习绪言时,我很少讲书上面的话语,而是直接应用了酸碱在一块儿使指示剂显色现象,和一些化学小魔术“滴水生烟”、“无中生有”、“玻棒点火”等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自学绪言来讲解和谈体会,再花上5分钟左右提供的生动的素材,使同学们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之余开阔视野,进一步领略化学的奇妙;

这里要强调一点,我们应该尊重教材而不是无限度深挖教材,防止对教材的过度深挖,难以实现学生的 “可接受度” 和教学目标的 “可达程度”。如果对教学内容没有统筹规划,而是对内容一味地深挖,将后面的内容拿到前面来讲,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是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师为提前达到目标而拼命赶进度,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因为这样学习违背了认知规律中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特点,学生没了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从何而来?

三、整合多媒体资源,增强生动性

多媒体、网络技术进入课堂,与化学学科课程整合已经使得化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得很多化学现象变静为动、变小为大、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理解食物的本身面貌,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特别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非常巨大作用,能够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的特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我们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我就是用动画模拟,形象生动描叙粒子的“小、动、间隙”等特征,使学生很快领悟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的动态特征及构成。“化繁为简、栩栩如生、通俗易懂,便于掌握”,这正是我们的教者的追求。

四、整合实验资源,强化化学教学的实践性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 所以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我们要有效地开发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资源。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教材中的 “活动与探究” 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搜集资料,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中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篇8:构建化学课堂高效之策略

一、探究策略——基于主体体验的学习方式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进行科学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活动, 科学知识是科学家在探究基础上获得的, 因此, 学生理解科学及其科学本质的学习活动也应该是探究活动。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 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在教学中常常需要进行实验, 由学生完成效果会更好。实验探究的氛围使学生养成了热爱化学, 善观察、勤动手、爱思考的好习惯。学生有了自信心, 对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例如用胶头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逐滴地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 边滴边震荡, 直到红色褪去, 褪色的原因可能有几种, 请用实验来证明。本题以学生熟悉的化学实验为知识背景, 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 考查学生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方案, 分析试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用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境。化学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变化性能够引起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 教师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是我们重点研究的教学策略。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境的适用范围很广: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引发对化学概念或物质结构类问题的探究、某种实验方法的探究、物质性质的探究;可以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数据来引发对化学反应规律或原理的探究等。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把“双基”的学习镶嵌在探究解决问题之中。教师要把传统的教学方式同实施探究式教学做到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只要探究式不要接受式, 两种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中都是必要的, 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设疑策略——基于主体激思的提问手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那么, 在教学中加入适当和适量的问题设计, 将此展现在课堂中, 不仅能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而且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善于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 也是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 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

例如在“原电池”教学时, 教师先设问:“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电池原理, 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电池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安静的课堂立刻活跃起来, “手电筒里的电池是圆柱体的, 用了一段时间后就没电了!”“手机、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里的电池用完后还可以重复使用。”……教师提出:“大家知道电池为什么能产生电呢?为何有的可重复使用, 有的不能?”课堂顿时恢复了宁静, 同学们个个充满了好奇, 注意力高度集中, 期待着去揭密原电池的原理。

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 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

策略一:要选准设疑时机。有的问题需要一开始就提出, 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边观察边思考;有的问题需要在课堂过程中间提出, 起一个过渡的作用, 承上启下;有的问题要在最后提出, 帮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消化, 并学以致用。只有选准了设疑的时机, 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策略二:设疑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 即教师的设疑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度的难度和梯度, 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同时, 更要有培养化学思维的价值, 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 能引起争论的问题, 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 通过设疑来引导思维, 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 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问题, 依据学生的水平, 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 逐步地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是把学生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主动探究, 突现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 为问题解决提供线索和提示。教师只有有了明确的设计目的, 才能开展真正有效的活动,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迁移策略——基于主体能力的类推方式

学习心理学对迁移的定义是:一种知识技能的习得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的影响。可以把迁移解释为原知识结构中已有的联系痕迹的复活, 并在新刺激物的作用下参与新联系的建立或旧联系的改组, 从而使已有的联系得到扩充和新的发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为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迁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迁移的发生却不是自动的, 它需要我们教师创设条件, 采取有效的方法,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 从而提高记忆与学习效率, 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创设多种促进知识的迁移条件。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提供给学生引导性知识,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联系点或者促进对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辨别。例如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 不仅要抓相同官能团的类比教学, 还要抓不同官能团性质的迁移, 如碳碳双键、碳碳三键和碳氧双键的性质在许多地方是相同的;酯化反应与氨基酸缩合成肽键以及酯和多肽的水解反应都比较相似。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有关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内容时, 能充分利用奥苏伯尔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两个原则, 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 使学生在学到丰富知识的同时, 形成合理而牢固的认知结构, 促进知识的迁移。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量”时, 要避免一味地灌输概念, 而是从学生已知理解的知识出发, 引导其迁移到目前的问题上来, 并加以解决。教师先讲叙《曹冲称象》的故事, 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导思路是什么?再让学生思考, 引出科学思维的方法, 即“化整为零”“等量替换”的重要思想。接下来, 给出一大袋黄豆、一架托盘天平, 提问学生能否估算出一粒黄豆的平均质量, 并讲出设计思路。学生先称出几十粒黄豆的总质量, 再除以总的粒数。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这个物理量是连接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桥梁”, 以及学习该物理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应用于实践, 解决新的问题, 这一环节注重知识的迁移、形成和发展, 是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关键所在。设计迁移性问题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并学会从一点向外扩散, 使这一点活化起来,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产生质的飞跃, 使得思维的深刻性得到训练。

总之, 要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教师必须遵循新课程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多情境的教学氛围, 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各种接近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从多种角度反复运用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保持效果, 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 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即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 赋予知识以生命力,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确保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性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自身教学实际, 采用探究、设疑与迁移教学的手段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都生适学江

关键词:化学,教学效率,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触摸自然作文700字下一篇:总结团支部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