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

2024-05-24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精选12篇)

篇1: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

【教材简析】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整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情节简单,但是写得情真意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现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全文以对话为主体,寓深刻道理于平凡细小的事情之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生活的课堂。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对话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2.练习分角色朗读。

3.凭借具体材料,培养学生从小敬爱父母,做个懂事好孩子,继承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地读懂课文,通过朗读体验语义语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课文《花瓣飘香》,结交了一位小女孩,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孩呢?课文是从哪里写出小女孩懂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来细细品读课文。

二、精读

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把描写小女孩懂事的句子用线画下来。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小女孩很懂事的?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A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是呀,花瓣是那么美,小女孩想把最美的东西送给生病的妈妈,真是个懂事的孩子。1.指名读。2.你很会读书,“妈妈生病了”读得很轻很慢,我听出了你很舍不得妈妈。你在读“妈妈会高兴的”时候脸上还带着甜甜的微笑,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B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你为什么找这句话,你从哪看出小女孩很懂事?她知道只有听妈妈的话,才能让爸爸放心,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你就是这个懂事的小姑娘,谁能把自己的心里话读给大家听?小女孩说话时眼眶里还——(生接)“闪着泪花”。可见小女孩心情激动,说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你能读出小女孩当时的心情吗?(指名读)

C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是呀,小女孩为了不影响别人赏花,不忍心把整朵花都摘了,这说明小女孩很懂事。那为什么最后还是摘了一片花瓣呢?(为了让妈妈高兴,让生病的妈妈快点好起来)不摘整朵花说明小女孩懂事,摘一片花瓣更说明小女孩懂事。

四、学习最后一小节

这位小女孩就如这一片带着露水的,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花瓣,把她的孝心,爱心播洒给了她亲爱的妈妈,也播洒给了我们。所以引读:(出示课文句子)。

总之,小女孩如同这飘香的花瓣,她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我,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所以我送花给小女孩的妈妈和自己的妈妈,花瓣飘香,飘的不仅仅是花香,更是对父母的爱啊。

出示繁体字的“爱”,大家看,这是繁体字的爱,这爱字的爪子头就像是手,中间是一个心,爱就是手拉着手,心连着心呐。

五、阅读材料学习

在这个世界上,母爱是最无私的爱,不知年幼的你们是否能够感受到,让我们拿出阅读材料,来细细品味《妈妈喜欢吃鱼头!》。同学们边读边讨论学习,在学生们的展示中,对比中,即练习了摘取信息的能力,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两篇中浓浓的亲情。

六、拓展延伸

老师写了一首诗来赞美这个懂事的小女孩。你们愿意听听吗?你们想不想写一首小诗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呢?把这些赞美的话语,大胆地表达出来吧,让它们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篇2: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

寿县隐贤镇隐东小学

倘绍清

《水上飞机》说课稿

一.教材

1.教材简析

《水上飞机》是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

全文共8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后想去问个究竟。第二至七自然段,写小海鸥通过与水上飞机交谈,了解了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第八自然段,写水上飞机听到警报后立即前往救援遇险船只。

课文故事性强,情景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没有高深的道理,没有艰涩的术语,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 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为 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主要完成认知目标。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而全课的重难点也就在于第二课时所要完成的目标上,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教材本身特点,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在小学生面前,枯燥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以读代讲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正如朱熹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 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谁来当当吃惊的小海鸥”,“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呀?”的语言,男女生分角色读等途径,努力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燃。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识。

另外,我还辅以直观教学法,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说学法

(1)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揭题后,就让学生质疑课题,如“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

(2)合作学习法

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学习。让他们集思 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直观导入。

导语:“飞机”(板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都认识它吗?谁来说说你对飞机的印象?相机出示课前准备的飞机图画。师问:这些飞机都是在哪飞的呀?那你们见过“水上飞机”吗?(板书:水上),这样,通过谈话激趣,导入了本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水上飞机。

课一开始,我用导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接下来让学生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明代学者陈敏章说:“学贵质疑”一开始就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带学生进入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语:当你看到你从来没见过的很奇怪的东西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它又是怎样做的呢?(1)指名读(1)自然段,请学生评价

(2)指名读小海鸥想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

(3)全班齐读(1)自然段

(4)解决什么叫“究竟”

2、学习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1)采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读出2、3、4、5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解决这是一架“救护机”,它的功能是:救援海上遇难船只(相机板书:救护机 救援遇难船只)

(3)练习对话,指导朗读

a 同桌对话,师要求要加语气、表情、动作。

b 男女生分角色读,师读第六自然段

篇3: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

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我在备课时,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 让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采用多种呈现方式

综观教材的例题和习题, 都是关于一个长方形长、宽的变化引起的面积的变化。我感觉到如果按照教材去上, 学生会感到难度较大, 枯燥无味。为此, 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 通过故事的形式将问题串起来, 使教学素材的呈现形式多样、力争做到素材的选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直观形象, 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关注学生内在需求

示意图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 学生画示意图的真正动因不是某种外力强加, 而是源于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需要, 所以是否画示意图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我将课本的例题改编成“老虎大王准备给它的子民们重新划分土地”这样一个故事情境, 在学生完全投入到这一情境之中时出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这么安排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内在需求,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视学生口语表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思维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因此, 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表述解题思路, 是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节课我考虑到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准备在形成策略这一环节中多让学生述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用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样的交流、探讨, 学生就会很快地掌握“策略”。

【我的教学实录】

一、故事导入, 复习旧知

最近, 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可热闹了, 老虎大王准备给它的子民们重新划分土地。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说不定遇到一些难题, 我们还能帮它们解决!

师:看!小狗的菜园子, 你能算出面积有多大吗?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菜地, 没标上长和宽)

生:不能。

师:要算长方形的面积, 必须知道什么?

生:知道长和宽。

师: (课件显示出长7米, 宽5米) 那现在能算吗?

生:7×5=35平方米。

师:那小兔子的萝卜地, 你能算出长是几米吗? (课件出示萝卜地, 面积是40平方米, 宽是5米)

生:40÷5=8米。

师:知道面积和长, 怎么求宽呢?

生:面积÷长=宽

二、情景激趣, 寻求策略

让我们去看看狐狸吧!这只狡猾的狐狸正在得意呢! (课件演示) 原来狐狸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 一天夜里它悄悄地把长增加了3米, 结果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 同学们, 你们能算出狐狸原来的花圃面积吗?

师:这个问题, 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你是看着文字来理解的还是看情景图来理解的?

生:我是通过看情景图的变化解决的。

师:看来, 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这个情境图, 我们怎么办呢?

生:可以画图。 (师板书:画图)

师:根据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 我们先画什么呢?

生:画长8米的长方形。

师:真画8米长吗?

生:可以画8厘米的示意图。 (板书示意图)

师: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画呢?

生:长增加了3米。

师: (把长延长3米) 3米随便画吗?你认为画多长?

生:8米的一半是4米, 比4米短一些。

师:我们要求的是原来花圃的面积, 哪儿是呢? (强调标上问题)

师: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

(课件动态演示画图过程, 教师板书: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先求花圃的宽。18÷3=6 (米) 6×8=48 (平方米) 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师:同学们, 刚才这道题我们是怎样思考并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画图) 是啊, 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 画图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现在, 我们就带着这种策略到小猫家去看看。

三、巩固提升, 促进生成

1. 试一试 (课件出示小猫图)

(1) 学生读题。

(2) 指导画图。师:小猫家的鱼池是什么形状的?后来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3) 展示作业,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交流, 强调条件和问题都标上长短, 比例要适中。)

(4) 解决问题, 说出解题思路。师问:跟他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没举手的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呢? (交流两种方法)

(5) 小结比较。师:不管方法一, 还是方法二, 我们都要先求出长方形的长。其实, 解决这道题还有其他的方法,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探讨探讨。

2. 补充练习

师:通过画示意图的策略, 帮助我们解决了狐狸家和小猫家的实际问题, 让我们再去看看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课件出示题目)

(1) 学生读题。

师: (读完题, 看到有学生拿笔和纸) 你们拿笔和纸干什么呀?

生:画图。

(2) 师:那就请同学们动笔画出示意图来解决问题。

(3) 汇报交流, 说说你是用什么策略解题的。

3. 想想做做

师:我们带着画示意图的策略, 再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

(1) 出示题目, 学生读题。

(2) 指导画图。师问:这道题长知道吗?宽呢?那你知道什么?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里的“或者”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分成两句话来说吗?

(3) 生动手画图。师:你可以先画长的变化, 也可以先画宽的变化, 就请你们动手画画吧!

(4) 展示作业,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画图的策略)

师:你觉得以后在什么情况下, 可以画图?

【我的教后反思】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教材从四年级起, 每册安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 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这节课, 我认为基本完成了课前所预设的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重组, 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机地引入到课堂中,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的需求, 正是这种内因的驱使“逼”着学生主动思考, 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同时在教学中我合理把握教材, 有效引导学生对解答方法多样性的探索, 适当优化, 既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也发展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4: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

[关键词]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10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了“四能”目标的要求,即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专题课是教师实现“四能”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加入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渗透策略意识,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历从现实情境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一、教材内容分布

对教材进行梳理和统计,苏教版教材在三到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一共有17课时,详细内容见下表: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分布情况表

以上表的课时数为依据,每个年级的教材都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三年级主要关注从条件或问题着手解决;四年级主要关注用列表、画线段图解决两积之和差、和差问题;五年级主要是用一一列举和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主要是用替换和假设法、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编排意图解读

苏教版教材三到六年级的修订专家表示“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编排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能”,并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途径的愿望;二是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题目转变成简单的题目;三是在解题中强调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1.展现解决问题完整的解题过程

苏教版教材编排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单元系列课,能让学生经历完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和步骤:通过读题明白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答案并且检查答案是否正确。与老教材相比,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为培养学生的“四能”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和案例。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例1首先出示了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提出问题“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旨在要求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了解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接着出示“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旨在要求学生把题目中有用的条件和问题进行筛选,寻找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连接点;最后通过列表法呈现解答过程,还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体会,借助验算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这样完整过程的展现在苏教版教材中比比皆是,它既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流程范本,也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了模仿的范本,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2.以单元为主要体现承前启后

苏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包含了解决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又复习了之前的计算知识,实现了“生活数学”与“数学知识”的完美融合,起到 “承前”的作用。有时,“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简单呈现,到另一册时又继续出现,这就是“启后”的作用。

比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借助文字、线段图从问题想起,这与三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借助文字、线段图从条件想起相似,起到了“承前”的作用。“启后”体现在,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涉及了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已经能列出两个分步算式并正确计算,而第四单元的“混合运算”不仅把前面掌握的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还能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供理论基础。

又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转化”,由图形的转化过渡到计算中的转化;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转化”,是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转化,这又是转化思想的“承前启后”,让转化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并且不断深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进行系统化备课,把编者想要传递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也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3.呈现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不同的学生解同一道题目会有不同的解题策略,虽然有的解题思路繁琐,有的解题思路简单,但是这都是学生思考后的产物,教师可以尝试将复杂的解题思路引到简单的解题轨道上。因此,苏教版的教材编者在编写时注重学生的学情,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的编排意图在每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都有所体现。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计算题“■+■+■+■”,教材先是呈现了学生马上能想到的通分方法,再呈现通过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建立起算式和图形之间的联系。这样,不同解题方法、不同思维水平的呈现,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为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提供了机会。

再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呈现了列表和列式计算两种方法,还出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中间问题”。这样低起点、高跨步的教材编写形式,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指明方向,为小组合作提供思路。

又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从学生最能想到的“摆一摆”入手,再呈现用列表法寻找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最后还把运用列举策略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材这样的编排体现了“重视过程和结果”的理念,让学生能踏着巨人的肩膀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

4.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数学语言一般可以分成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图画语言三种。有的学困生不能正确解题,关键原因就是不能把题目中的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或者图画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把思考分析和解答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说数学”的结构化训练在苏教版教材中也有大量体现。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2就为训练学生“说数学”提供了模板。首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从题目中知道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书面语言转变成图画语言;再建立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提出“中间问题”;接着根据每一步的问题列式解答,最后验算。

随着年级的升高,题目难度的加强,教材“说数学”的侧重点也有变化。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编者就更加强调说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图画语言,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具体的图形,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也渗透了图形的简洁美。

教师长期坚持让学生“说数学”,不仅能了解学困生的困难所在,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外显,思维过程更加清晰。

综上所述,教师在为苏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以便更好地把编者的理念和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材和学生的良好对接,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 金 铃)

篇5: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

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篇6: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

环峰三小教师:任立龙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本48-49页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画线段图表示倍数关系,用列表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画线段图”来呈现条件和问题,并借助线段图直观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已知两个量的和和差求这两个量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线段图来描述条件和问题,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能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线段图描述和分析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画线段图来描述条件和问题,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增强运用策略的意识。难点: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的意识,能正确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并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二、说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只是作为知识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因此,我确立了以学生自主性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理解题意——寻求策略——画图分析——列式解答——检验反思”的教学五步骤进行教学。我认为这样有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动手。同时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便提高教学效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思考、交流,得出画线段图来描述条件和问题,并借助线段图直观分析数量关系,能有效地解决已知两个量的和和差求这两个量实际问题。

三、说学法指导

本课学生学习的活动是“寻求策略——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课件出示练习题。

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和小宁的邮票枚数同样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学生口头列算是解答。

(设计意图:简要的练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撑,并能引出例题。)改变练习题的条件(把“小春和小宁的邮票枚数同样多”改成“小春比小宁多12枚”。)变成例题1。题目中的条件变复杂了,能不能寻求一种好的策略把这复杂的条件以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对学生来说,改变练习题中的条件所呈现的问题具一定的挑战性,而画线段图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直观的展示出来,凸显了画图的优点,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2、探究新知

任务一: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读题并理清题意,试着画线段图。学生齐读题目。

你能用线段图来描述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吗?试着动手画一画。学生试着画,然后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

通过让学生比较,总结出最能描述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的线段图。

任务二:根据线段图复述题目。

任务三: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任务四:探讨、交流怎样列出算式解答,如何检验。学生试着解答,然后指名回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学生解答的方法有“去多法”、“补少法”,还有可能有“移多给少法”。

最后提出如何检验。可以把所求的答案代入题目中检验,看是否符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3、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过程。

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清楚;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容易找到解题方法;把的得数代入原题检验,要符合所有已知条件。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中的。

学生先根据线段图说出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再根据线段图试着解题,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订正。

5、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又什么体会和收获?

五、设计说明

篇7: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

1.“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分析

(1)“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含义。“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找出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其深层的含义指的是对学习材料进行抽丝剥茧,然后对这些“表皮”再加工,让这些题型原形毕露[1]。接下来对这些题目或者问题的解决手法找寻最优化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弄明白那层“表皮”里的层次结构。因此,一定要对题目进行分析,把握住题目中的要求,将题目中的一些未知问题进行转化,将其转变成已知条件,然后做好解题的步骤,按照题目的要求将解题步骤进行展开计算。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进而让这种解题策略应用到其他同样类型的题目当中去。

(2)“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育价值。尽管小学生随着做题数量的增多也会产生相应的经验积累,但那仅是一种数字概念的转变,没有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策略意识指的是让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产生意识化的解题方法[2]。所以,在教育价值方面,培养小学生的策略意识有着较大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教学手段,不仅能让解题显得更加容易,还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编排

(1)内容选择以及编排分析。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如下表:

上表中的这些策略绝大部分是数学知识上的所用到的思维方法,实行这种编排也有着一定的原因,因为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这些思维方法都是较为常见的方法。到了初中的等值交换、函数求和中都能够运用到这种思维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最难的当属它的抽象性,各种条件都呈现在它的“表皮”之下,而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正确的解题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表皮”问题,进而让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2)内容的呈现分析。在苏教版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呈现大部分是在大单元结束之后引入“解决问题的策略”。课本中的例题是经过不断地对信息进行多元化的整合,将图片与一些较为典型的题目相互整合,让题目显得更加简易。与其他版的教材不同,苏教版的例题有着很强的生活性,其通常是采用提问的方式将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再让学生进行计算,把公式列出来,在这个解题过程中对题目进行分析思考。随后教师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一些学生的答案,并在课堂上对这些答案进行讨论分析,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进行总结,让学生去吸收问题、消化问题。

在教材中引入“解决问题的策略”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很好地解决了如今小学生面临的“读题难,做题难”的现象。学生通过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更直观、更清晰地应对问题,通过抽丝剥茧的方法来还原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数学题目更加简易,进而促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中,开展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这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都是没有提及的。而在课本中添加“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项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进而提升数学学习效率。文章主要围绕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娟娟.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24(5):101-105.

篇8: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

[摘 要]秉承新课标理念,苏教版新教材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新的设计与安排,着重让学生感悟策略并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分析研究教材内容设计和呈现的特点,有利于用好教材,便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同时为修订与完善教材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苏教版 小学数学教材 解决问题策略 内容设计 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66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2011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苏教版新版教材对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作了重新设计,着重让学生领悟并灵活应用策略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分析研究新版教材对用好教材、完善教材、改进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一、内容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的要求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这一总体要求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并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每册教科书里编排一个单元的内容,集中教学一种策略。这是苏教版编写的一次尝试与创新,也是苏教版新版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一大亮点。

1.教材内容变化的特点

对比苏教版教材的新旧版本中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①“留”:新版教科书继续保留了“枚举”“转化”“假设”“画图”和“列表”等策略,学习这五种基本策略,有利于促使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改”:新版教材中不仅对“列表”和“画图”策略的名称进行了更改,重新表述为“列表整理条件”策略和“画图整理信息”策略,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与规范化,而且也突出了通过以什么手段去处理什么内容这一要求,既便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方向,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策略的理解与学习。

③“添”:新版中增添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和“调整”策略,这是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学实际情况特意安排的新策略,并将新添的策略有针对性地编入教材体系中,体现教科书教学单元设置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这两种策略实际上体现的是“双向推理”思想,新增的“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策略更有利于引导学生领悟并应用好这两种策略。“调整”策略实际上是“优化”的思想,体现了教材在对问题解决策略单元的前瞻性安排。

④“调”:教材将原本五年级下册的“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策略调到三年级下册,不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当学生学习完“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策略,再学习“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策略,学习难度明显降低,另外这两个策略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学习较复杂的策略打好扎实的基础。教材将六年级下册的“转化”策略调到五年级下册,且将“转化”策略放在简易方程的学习之后,不仅使教材知识点衔接自然,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应用地理解。六年级下册教学重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继续学新知识,另一部分是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点按四大领域集中进行总复习,新增设的“调整”策略体现的是优化思想,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各种策略进行优选,这一点符合复习时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2.“解决问题策略”蕴含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各单元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具体包括:

①“演绎”思想:“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关注已知数量之间的联系,从已知条件向所求问题推理,形成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而“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是根据所求的问题寻找适于解答的已知条件,需要学生积极关注问题,从问题去寻找条件,寻求解题方法。这两种策略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双向推理能力。

②“简化”思想:“列表整理条件”采用列表的方式去整理问题中的已知条件。而“画图整理信息”是采用画图的手段去整理问题中的已知信息。“画图整理信息”和“列表整理条件”在策略本质上相类似,只是在表征问题时采取的手段不同而已,都能起到简化问题的作用,两者在教学上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③“统计”思想:“枚举”事情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序罗列、谨慎筛选,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④“转化”思想: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形成新思路、新方法,灵活学习知识,做到化难为易,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⑤“代换”思想:“假设—替换”数学教学不仅要解决学过的问题,更要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假设是对未知的、复杂的问题进行的假设思考。

⑥“优化”思想: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面对多种解题策略时,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做出选择性的调整,形成优化的思想。

二、教材呈现的特点

1.单元主题式与分散渗透式结合

小学数学教材,一方面在三至六年级设立单元,以主题单元式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从教材文本分析可知,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安排在每册教科书中,集中进行策略学习;另一方面在其他知识点学习中,以分散渗透式穿插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内容,双管齐下,把加强问题解决的策略意识和培养运用策略能力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1页)练习四第14题: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0.2米,厚0.13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解决这种题目,渗透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和“画图整理信息”策略,在无形中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策略进行问题解答,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策略的目的。

2.“问题对话式”的引导分析

苏教版教材采用“问题对话”的方式呈现内容,拉近了学生和问题之间的距离,使得整个问题解决过渡自然、用语亲切、流程清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明确,方便学生自学与预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发挥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增强问题意识,训练解决问题和思路、策略。以六年级上册中“假设”策略学习为例,例1中提示语设计如下:“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等等。整个思考解决问题的设计过程,不仅富有启发性,而且循序渐进,富有层次性,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融为一体,无疑有利于策略教学的系统学习。

3.体现了连贯性和层次性

从教材文本分析可知,三、四年级教学的策略是最基本的策略,可以用来解答常见的、比较容易的实际问题,而且十分有效。比如,三年级教学中关于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推理是研究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最常用的方法,列表整理已知与未知数据以及画图整理条件与问题信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促进分析数量关系的活动顺利开展。不过,根据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在实际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仅仅依靠数量关系的推理还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不宜列式计算,因此需要进一步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教材适时的从五年级上册开始,陆续教学“枚举”“转化”“假设”与“调整”策略,所以,教学五、六年级教科书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要解答稍复杂些的,甚至有点超“常规”的问题。这些较难的问题是教学策略的载体,策略教学正是通过对这些题的解答,让学生感悟策略、学习策略。

三、进一步的思考

1.在现实背景中,合理设置“解决问题的策略”涉及的知识领域

新知教学主要贯穿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笔者认为策略教学应体现在这三大领域中,兼顾并适当平衡。目前教材在“数与代数”领域设计的例题和习题数量遥遥领先于“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领域,不可否认,“数与代数”部分是整个小学学习的重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也主要集中在该领域,但并不意味着要“一边倒”。统计中发现,除了五年级“转化”和“假设—替换”策略的学习在例题和习题上涉及三大领域,其他年级都鲜有涉及。策略教学应兼顾三大领域,习题和例题的比例应保持适当的平衡,这样才能对激发学生的策略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在问题情境中,引进旁注式策略名称

在某些策略学习时,比如“枚举”“转化”和“假设”等,教材设计了回顾环节,让学生通过回忆曾经在哪些知识点运用过例题讲授的策略,从而更好的感悟所学策略的价值。以五年级上册的“枚举”为例,书中呈现了“一组一组地写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回忆板块等,当学生回忆出渗透策略思想的知识点时,他们不仅为回忆出知识而感到骄傲,更多的是折服于“枚举”策略的魅力,从而更坚定好好学习解决问题策略的信念。虽然教材编排是以主题单元和分散渗透的形式呈现,但可以在核心知识点教学中,对于那些虽未学习却又已经涉及的策略,可以通过旁注标签的形式去进行策略的初步介绍。任教时,老师可以对其稍作解释也可以让学生自学掌握。

3.从现实问题出发,采用“多步走”方法

教材在每一单元安排了两道例题,一律是采用“两步走”教学方法,第一步体现在例1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去初步体验策略,第二步表现在例2中,应用此策略去解决实际问题。笔者认为不应拘泥于这样的形式,并且也认为这样安排欠妥当,不仅存在“拔高”的嫌疑,容易造成后进生“掉链子”现象,而且也不方便学生的自学。对于学习难度较大的个别策略,比如“转化”策略,可以遵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至少设置3道例题,层层递进学习此策略,具体而言:第1道例题集中体现第一、二步,即,第一步,创设情境——感悟策略,通过提供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转化”策略;第二步,处理信息——体验策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画图”和“列表”等策略,重新表征问题,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体验“转化”策略。第2道例题突出展示第三步,即实践应用——升华策略,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尝试用“转化”策略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升华策略学习。第3道例题表现第四步,即总结反思评价——内化策略,学生自己通过反思,从高层面认可“转化”策略,体会学习掌握“转化”策略的价值。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单元的重新调整,必然也会引起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上的新改变,无论是教材编辑者还是任教的一线教师,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做好经验总结工作,为不断完善教材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作出不懈努力。

篇9:苏教版四上《田园诗情》说课稿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这三个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所以作者最后总结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突破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荷兰的田园风光,语言的生动感知,语言积累。

4.体会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难点是,对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的理解。重难点的突破上我主要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及多媒体的恰当运用相结合的方法。将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教学:景物的色彩之美,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之美,宁静的夜晚之美,最后提炼升华理解“真正”二字。

三、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过本单元的写景文章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

1.采用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品味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

2.情景教学法:我利用学生来荷兰玩的美丽的乡村景色的图片,多媒体,描述语言的方法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优美的段落,背诵一个或两个优美的句子。

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要求设计学生的学法。第一,初步体会语言生动的作品,并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让学生阅读、规划、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从纵横两条线入手,纵线是对课文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整体的感知,横线是从具体文本中感受真正荷兰之美。

(一)视频激趣

本单元全是写景的文章,但“景有不同”,《泉城》《九寨沟》是孩子们身边的美景,而荷兰离他们太遥远了,一点儿概念都没有,怎么让他们走进文本,我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最直观的情景教学,最吸引孩子的是美丽的画面。学生欣赏多媒体显示屏幕:在运河里,屏幕上的草原、郁金香、奶牛、马,所有在清远悠闲的音乐的同时,让学生欣赏视频能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想象文字描述的乐趣和田园风光。

(二)整体感知

说明:免费自习静静地读课文,想想荷兰给你的印象,它可以用什么画将它们画出来,试着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想法。

生字词的教学没有单独出示,完全融入课文中,比如学生读到牧场之国时,我出示这些牛马羊都是“牲畜”,当读到夜晚人们挤奶时,出示“汽笛”,这样不着痕迹地进行生字词的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自我学习和整理,准备集体交流。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提炼文章的中心句

课文中哪一句话就概括了大家的体会?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引出全文描述的重点“水、花、牧场”,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组织下面的阅读教学。

(四)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无处不在的美,这也是隐藏在课堂上的一条横线。

【设计意图】结合多种形式、图文并茂,有感情朗读,如:个人读、师生读、老师范读、男孩子读等。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体会荷兰的景美。

美: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之美(以读促悟)。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就是美,马儿的剽悍强壮的动态美,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色彩美,宁静夜晚的动态美。有动态、有静态,孩子的喜好不同,感兴趣的地方也会不同,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部分熟读成诵,形成积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锻炼。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作品的优美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本环节的设计是品读语句,加强积累,让学生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升华,小练笔

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说一说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在这里让学生换位思考,可以是记者,可以是导游,甚至可以是老师……顾全不同层次的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小组内一人记录,一人发言,集思广益,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最后用三幅图片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中,不同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人的形式,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了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促进了其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五、设计反思

篇10: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

一、“解决问题策略”设置的必要性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其具体的内容要求,尤其是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从小学就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苏教版的教材在四年级到六年级就设置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如,画图、枚举、替换和假设转化等,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后期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策略基础。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策略”主要是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相应策略的选择,提高学生认知识别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不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呼唤。苏教版小学数学在这方面的安排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是一项有益的补充。掌握多种问题解决的策略不仅能让问题直接化和简单化,还能减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困惑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以及作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涉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画图、假设和转化等,方法不同则发挥的功效也不同。

1.巧借画图明晰问题,理顺思路

画图和列表解题策略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图表的方法将数学问题直观化,从表中的对比中获取所有的信息,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透彻地明确问题的脉络,帮助学生理清问题中的关键点,抓住问题的主要环节,这样才能够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2.替换假设,提升解题技巧

替换假设虽然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提到了一小部分,仅仅属于入门的知识,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如,在解决一些一元一次方程中,就可以借助替换假设的方法降低题目的难度,将看似很难的问题简单化,不仅简化了问题解决的流程,还使得题目中一些抽象的条件和概念具体化,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

3.灵活转化,锻炼思维

转化法被广泛地运用到逆运算和求和的题型中,有助于对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培养,如:“5+3=8”通过转化就是:“8-3=5”,又如:“5×4=20”通过转化就是:“20÷4=5”。在比较复杂的运算式中:“6×3+7×3=?”通常学生就会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算乘法,最后再算加法,整个过程要进行三步计算才能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转化将式子变成:“(6+7)×3”,仅仅通经过两步就能得出结果,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建议

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应知应会的解决策略,还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哪一种策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实施运用,并从学生的内在动力上激发学生掌握策略的运用技巧,训练学生对策略的实际运用能力,让策略的实施落地生根。这就需要教师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首先,每次教授策略要少而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策略的应用条件;其次,教师在教授策略的同时注重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氛围的感染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策略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到位,及时发现学生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策略的本质。

数学本就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思维逻辑尚未形成,在认识问题上又具有片面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不科学,这就体现出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重要性。苏教版的小学数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补充,设置安排这一部分内容,有效地实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篇11: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

1 设计算法, 初次激发学生思维

1.1 引导学生, 分析问题

如图1所示, 该钻石图形是将是由点和线构成的, 图形四周的点位于一个圆周上, 点与点之间都有一条线段相连。因此, 只要求出各点的位置, 绘制出各点间的线段就可以绘出这个图形了。

1.2 开动脑筋, 设计算法

师:既然要将各点连线, 那么必须求出各点的坐标。

学生讨论, 得到结论:以图形的中心为坐标轴的原点, 那么各点的坐标分别为rcos (jΘ) (j为第几个点, Θ=360/j) , 因此算法为:

2 比较算法, 拓展思维

师:阅读下面一段书本给出的算法, 和大家设计的算法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并得到结论:书本给出的算法结构较为复杂, 双重循环中嵌套选择结构, 每个i点都要与“总的点数-1”个点进行连线, 而其实每个i点都已与前面的1到i-1点连过线了, 所以每个i点只需要和i+1点到总点数进行连线即可, 即如果点数是15的话, 第1个点只需要和点2、3、4、5、6、7、8、9、10、11、12、13、14、15进行连线即可;第2个点, 已经与第1点连过线了, 所以只需和点3、4、5、6、7、8、9、10、11、12、13、14、15连线即可, 以此类推, 而轮到第15个点的时候, 前面各点都已经与它连过线了, 所以i的终值只要取到14就可以了, 即i点的终值应为“总的点数-1”, 这样就可以省掉判断i和j点是否是同一个点的过程, 即去掉选择结构, 也可减少循环次数, 提高循环的效率。因此, 我们自己设计的算法更为简便合理。

编程实现算法, 程序如下:

3 延展算法, 创新思维

钻石图形程序经过变化, 能够形成各种不同的图形,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拓展。

拓展一:如何让钻石图案更加趋近于圆形

学生思考:利用VB语言编程画圆的方法是:绘制圆上各点, 点多便连成线。而钻石图形上的每个顶点均是同一个圆上各点, 也就是说点取的越多, 则越趋近于圆。因此只要增加“总的点数”, 图案就会更趋近于圆。

程序实现:

运行结果如图2所示。

拓展二:修改算法, 绘制多边形

学生思考:将“总的点数”设置为要绘制的多边形的边数, 且每个点i只需与它后面一个点i+1连线即可。

学生改写算法如下:

程序实现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如下:

拓展三:修改算法, 绘制五角星

学生思考:将“总的点数”设置为5, 且每个点只与它不相邻的两点进行连线, 即每个点I只需与点i+2和i+3连线即可, 当有连续三个I点与I+2、i+3连线完毕, 则图形绘制完毕。

学生修改算法如下:

程序实现:

运行结果如图6所示。

4 结论

改进绘制钻石图形的算法, 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勇于挑战真理的创新思维能力, 而对其进行拓展, 则可以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加强对算法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熊梅英.浅析VB教学中常用的突破难点技巧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2 (10) :139-140.

[2]李志辉.VB教学案例设计的总体思路及其实例解析[J].计算机教育, 2009 (22) :139-140.

[3]王琦.VB教学改进要选准关键点[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19) :42-43.

篇12: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苏教版

苏教版数学第九册第63~64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设计理念:

一一列举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为达成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教学。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

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找突破口以弄清列举的内容。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重视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在四年级下册学习搭配的规律时,学生已经会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搭配,因此本课需重点强调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在教学时处理好策略的分散教学和集中教学的关系,唤醒学生已有的一一列举经验,引导学生探究一一列举策略的内涵,学会有序思考。

二、灵活地理解一一列举策略多种表现形式

通过例1、例2的教学让学生展示用文字叙述、符号列举和列表格几种不同的列举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有序的列举,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特别是例2这样需要进行分类列举的,用列表格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答案一目了然,且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在教学中对表格的生成过程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使学生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教学难点: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PPT课件,火柴,练习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曾经学习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策略吗?(画图,列表)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感知一一列举

1.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1)从题中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这个长方形羊圈的周长应是多少米?

2.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和宽不同,围法就不同,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种围法,先要求出什么?(长与宽的和)你能把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吗?在表中填写,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火柴棒围一围。也可以画图或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周长是一定的,长和宽不同,围法就不同之后,让学生开展第一次探究活动,虽然学生各自选择的探究方法不一定相同,结果也可能是无序的,但这是学生真实的发现,是有效的经历过程。)

3.全班交流。(1)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4种)每种围法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师随机出示)(2)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摆火柴棒,画图,列表等),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如果是80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你会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觉得摆小棒和画图比较浪费时间)(3)大家都认为列表的方法好,那么我们来看看几位同学列的表。(各拿几份有序和无序列举的表格展示)

问:哪一份表格列举的清楚?为什么?(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表一

指出: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方法是将结果一个一个列举出来,并且是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的,我们把这种策略叫做一一列举。(板书完整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重点让学生体会“序”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感悟对“无序”到“有序”的理解,在活动中理解“一一列举”。)

我们已经帮王大叔找到了4种不同的围法,你能算一算各种围法的面积吗?(学生计算后填写表格)比较每种围法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表二

小组讨论交流后,指名口答。

小结: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和宽相差的越大,面积就越小。

4.巩固运用。出示练习十一第1题

我们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1)学生填写表格

(2)学生汇报1路车分别于几时发车,2路车分别于同时发车。提问:从表格中你能看出1路车和2路车几时几分第一次同时发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提问:这道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是怎么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这句话的?(引导学生说出可以订阅1本,也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订阅3本)

2.我们可以分订一本,两本,三本三种情况分加紧进行考虑。每种情况有几种订法,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生独立填写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1)你是从订几本开始考虑的?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3种)如果订阅2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3种)如果订阅3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1种)那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一共:7种)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订阅2本有几种方法的解决策略上,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在列举时注意引导学生不重复,不遗漏。)

(2)为了更清楚地看出每种订法分别订的是什么杂志,我们还可以列一张表,划“√”表示订法。

①出示表格

②指导学生用划√的方法表示订阅的种类。先指导只订1本的,再指导订2本的(让生自己先分析怎么划√,再让生形成共识,划两个√代表一种订法)最后指导订3本的。

③集体订正。提问:怎么从这张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竖着看,一列就是一种订阅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能正确的在表格中用划√的方法表示出不同的订阅方法。)

4.如果不画表,要简洁的把每一种订法订的是什么杂志表示出来,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会说用书名的第一个字代替,或者用不同的数字、字母、符号、图形等表示三种杂志,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方法表示)

四、比较反思,感悟策略

1.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都是用了什么策略?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些什么?

2.指出: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当情况比较复杂时要先分类,再列举。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用文字或符号、字母等来表示。总之要把每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并且要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表示。

五、巩固知识,运用策略

1.课件出示练一练,读题。

(1)从“小华投中两次”,你想到什么?应怎样分类?

(2)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列举在练习本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有代表性的几种答案)

(3)集体订正,投影展示不同的方法,并比较优化,提醒学生有序思考。

2.出示练习十第二题。根据时间间隔,计算以后发出铃声的时间,并找出正确的答案。

3.练习十第三题。为学生提供表格,让学生在表格里划√表示不同的信号。

六、总结反思

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上一篇:社会保险常见问题处理下一篇:家庭有一辆车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