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2024-04-24

创新阅读能力培养初探(精选8篇)

篇1:创新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初探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新,并持之恒,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努力挖掘他们深处潜能,把培养的`创新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作 者:付国晖 作者单位:贵州省织金县马场中心校,贵州,织金,552100刊 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632关键词:阅读 培养

篇2:创新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鹏辉小学

蔡丽娟

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不外乎借助听说读写之手段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语文训练。因此我们的研究策略是: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多说——练就语文技能;多读——读中感悟;多写——加强语文应用。

1、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听”是语言活动最基础的环节,叶圣陶老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

在实际生活里,说和听的需要越来越广大了,新课程理念说和听越来越强调了,而语文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听的环节却越来越少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培养听话习惯;边听边思,掌握听话方法;听说结合,提高听说能力。

①耐心倾听,培养习惯。一个人的听觉器官是与生俱来的,而听说的态度、方法和习惯是后天培养的。引起鼓膜振动的主要音符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听的能力其实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能力。

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学会倾听”。在每一学段的目标中都有“听”的目标。在听话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及时暗暗地提醒听话走神的学生。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往往没等同学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把双手举得高高的要作补充说明,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时我们不仅要专注地听同学把话讲完,还要暗示其他同学耐心倾听完同学的发言,再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从学会倾听他人说话开始。

②边听边思,掌握方法。在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同时,要掌握正确的听话方法。要实现听人说话达到了解主要内容,抓住要点复述或转述的目标,必须学会边听边思,掌握听话的基本方法。一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时要边听边思:即一边专注地倾听同学的发言,一边思考:他的发言主要讲什么?说话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值得你学习和欣赏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你的感受如何?有何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增加听话的内容,提高学生听话的能力。如,我在教学《太阳》一文时,上课前让学生倾听教师关于地球知识的一段叙述,听了以后让学生说说:听懂了什么?你是怎样来领会的?用什么方法来边听边记的?学生在听懂了地球的特点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太阳》,学生就很容易地能自读了解太阳的知识和特点。

③听说结合,提高能力。听和说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有听就有说,有说就

有听,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说是听的效果和能力的反映。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段都有“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阅读教学中注重听说结合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必要途径。为了加强听说训练,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增加听说训练内容。一方面是在日常的阅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精心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思维量较大的话题,提供学生听说训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听说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发表自己不同的建见。一方面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听说环节,如:学习《少年闰土》,让学生说各自的儿童趣事。一方面根据听说训练的内容,增加相关的听说训练,如:学习听说训练《说说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校广播操比赛时,学校要求每人都穿白球鞋。而正式比赛的那一天,六年级前排的小青没有白球鞋,还是穿着一双以黑色为主的旧旅游鞋,站在前排显得特别醒目。六年级最后排的小王妈妈给他买了一双新的白球鞋,心理很高兴。有学生提议,为了班级和学校荣誉,小王和小青的脚大小差不多,是否换一双鞋子。结果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大家都说了各自的不同看法。

2、多说——练就语文技能。说话是一种技能,凡属技能,都必须及早训练,尽快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要从小培养、并有严格要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中小学毕业生往往羞涩不肯开口,开了口又含糊不清晰,没有条理,又喜欢学说人家说烂了的话的缺点。”叶老还认为:“他们出了学校不善说话,甚至终其身不善说话。”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主要任务。

①说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阅读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说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说话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说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在其中,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是对于语言文字浅显易懂,但篇幅比较长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说说故事的梗概。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课文,学生都看过有关的电影、电视、书籍,也听过大人们所讲的此类故事,因此,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故事、评故事。尤其是讨论评价故事中的历史人物。通过听说、评价、讨论,就达成了课文的理解和评价的阅读目标。

②说感受体验,提高理解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了体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多元”而“独特”,让学生多说说体验感受。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让学生看插图,反复朗读移情体验:“„„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

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有的学生说:“一颗火星溅到手上痛得我连忙甩手又跺脚,邱少云在火堆里烧了半个多钟头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情景简直无法想象。”有的学生说:“邱少云是人,不是物,课文为什么没有描写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本能反映的语句?”也有的学生说:“课文插图邱少云烈火烧身的表情不能表现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这时抓住学生对人的本能和邱少云表情等不同的领悟,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去体会邱少云的伟大。

③说人事物景,培养运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说课文内容外,进行说话内容的迁移训练。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的人、事、物、景,让学生仿说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既丰富了说话的内容,又提高了说话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如:在学习《嘱咐》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嘱咐我们的,你从母亲的眼神中体会到了什么。学习《葛洲坝工地夜景》,要求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参观杭千高速公路,国裕灌桩厂夜间施工的壮观场面,积累说话素材,帮助学生领会“人民万岁”的含义。

3、多读——读中感悟。

新大纲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由读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读是最重要的训练。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朗读、默读、速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接触文本语言,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①悟遣词造句之妙

字、词、句是构成语言,表情达意的基本材料,遣词造句是构成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生成、发展语言的“活力细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玩味那些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真正达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如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一句名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学生在读中生疑:“异”是意思?我顺势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请他们再读感悟。一生说:“异”就是他人的,别的。我没有到此为止,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感悟: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异客,称所在地为异乡呢?你从这个词感爱到了什么?经过再读,讨论,学生不仅感受到诗人孤单寂寞,还感悟到“异”字用在这的妙处。至此,我再紧追一步,让学生看看这首诗中,还有哪些字用得巧妙。这样,将训练巧妙地融入感悟中。

②悟布局谋篇之美。

每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千姿百态的,它的对称美、递进美、并列美等等,不一而足。从经验上讲,人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人问你怎么样,往往是整体感觉,这自然少不了文章的结构问题。可见,结构之于文章,是何等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感悟并掌握文章结构之美呢?直接告诉学生,未尝不可,但若想让学生真正地“悟其神,感其形”,我想最好让他们扩大阅读,在读中悟,在读中

比较,这应该不失为一种“验方”。如教学《赵州桥》一文,我根据总分的结构特点,及时补充几篇结构相同的课外读物,读后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几篇文章结构上的相似,结构美赫然入目。此时,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物,及时进行仿写,这样,学生不仅悟到了,而且做到了,感悟就落到了实处。

③悟“情理意味”之味。

课文的情理意味是一种深刻的内涵美。打动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恐怕永远都是这种内涵美,它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读书只要让学生与文本共呼吸,共体验,共感动,以一颗完整的心灵去感悟、去体验、去升华,方能达到一种境界。引导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内化语言,感悟生命中的情理。教师可通过“导悟”,或点拨,或调侃,或质疑,或总结,将文本情境,文本经历巧妙嫁接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身同感受,让感悟伴随课文走进孩子的心灵。

4、多写——加强语文应用。

在电脑时代的今天,写同样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相反,学校素质教育要加强写的教学,书面表达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

①书写汉字。热爱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学会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写出漂亮的汉字,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字体美,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书面表达的起步。在年段目标中写字的目标更具体:低段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中段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高段要学会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每天有书写练习的时间,每堂课有书写练习的内容,每月进行一次作业书写评价统计,每学期进行一次全员参与的写字比赛。通过强化写字训练,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高段学生的书写已很有书法味。

②抄写词句,积累语言素材。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积累的程度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成正比的。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尽管是广种薄收,但毕竟厚积才能薄发。无论是说话,还是写话,如果缺乏语言积累,一旦需要表达就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即使要表达亲身经历和体验的事,也无法表达生动、具体形象,很难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其表达的效果只是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材料苦涩,欲炊无米”之感。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字词和句段,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时读读写写各自喜欢的词句,课堂上让学生读读写写课文中精妙的句段,课后让学生找找、读读、写写类似的描写句段。一方面建议学生每人设立一本课外阅读摘记本,班级开辟课外阅读交流栏,以达到学习资源共享之目的。

③练写片断,强化语言运用。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吸收、内化和运用的过程,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光是局限在每学期7-8次的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一篇篇范文,文体多样,形式规范,语言优美,不仅是学生朗读的语言材料,更是学生练笔的范本。其练笔的形式有仿写、扩写、补白等。如学习《南泥湾开荒》,以《清扫大操场》为题材进行练笔;学习《小珊迪》让学生以“假如小珊迪来到我们中间”为题材进行续写„„通过读写结合,不但强化了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而且有助于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进一步领悟。

篇3: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一、阅读训练中问题的设计

英语阅读最基本的目的是信息提取和加工,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既有低级问题,又有高级问题,既有收敛式问题,也有发散式问题。低级问题也称记忆式问题,高级问题又分为解释性问题、归纳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这些问题按呈现时间的不同,分为阅读前问题,阅读中问题和阅读后问题。这些问题都有一个特点:要求学生以给定信息为中心进行各种认知操作,大多数问题的答案都具有确定性和唯一性。

在阅读教学中为什么要设计问题?阅读训练中的问题与考试中的问题有什么区别?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的关键就是:引导性和检测性。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这种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两个方面:

1. 层次设计。

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阅读前问题、阅读中问题和阅读后问题三个层次问题的特点。阅读前问题要能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能唤起学生的背景经验和阅读兴趣,能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放松阅读前的紧张心理。一般说来,阅读前问题大多是低级问题。阅读中问题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和清理逻辑,因而大多是解释性问题和归纳性问题。阅读后问题的目的是检测,不仅有信息提取上的要求,也有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上的要求,因而常有创造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2. 时间要求。

阅读教学不仅要有准确的要求,还要有速度的要求。这既有利于阅读技巧的形成,又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为此,问题设计时要根据不同问题的时间要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实践证明,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限时问题的设计和应用。根据不同阅读技能的不同要求,这类问题可以是低级问题,也可以是高级问题,但大多数是收敛性、封闭性、阅读后的问题。

在阅读中,学生充当问题的解决者,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问题情景的设计。为了增加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教师必须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兴趣度。问题情景的难度主要受语言难度、问题难度和信息资源难度的影响。由于阅读教学主要由学生单独完成阅读任务,加上问题解决中阅读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之一,因此,无论是问题还是语言材料,其难度都应略低于学生所学课文的难度。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已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因而问题本身的难度不应过低,尽量避免“幼稚化”现象。

二、阅读训练的实施

1.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高低与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习惯是指经过重复练习或不断实践而变得需要的行为方式,要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则需经过旁观者的直接点拨,教师就是这一使命的执行者,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2. 培养猜词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有时即使是认识的单词,但它又有新的含义。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喜欢遇生词就查字典,而不动脑去想,忽视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如何根据上下文迅速准确地判断词义,对提高阅读速度和加强理解非常重要,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不查字典就能理解生词及短语意思的方法。

3. 强化学生对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反应。

教师要求学生将文字信息与相关表格进行比较,或者转化为数字表格或其他图形;将评论同一件事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或者做笔记,写总结等,这些都属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范畴。

4. 注意阅读技巧。

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够运用恰当的技巧,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地提高阅读速度。这类提高速度的阅读技巧主要有略读和跳读。略读的目的是通过扫描迅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关键词的掌握去推断句子内容,确定段落主题句,进而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此外,通过阅读标题或第一段形成对全篇内容的预测,或者借助文章的前言、目录、插图、索引等,帮助自己预测内容,深化理解。

培养学生的速度技能要从课文教学抓起,一方面让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目标,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

5. 训练阅读速度。

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过程应从每分钟40个单词到每分钟55个单词,逐步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是多读,除反复阅读教科书所选范文外,还要再选一些课外读物相配合。阅读过程中,要锻炼提高眼睛的运动技能,训练眼睛上下左右的扫视速度,避免逐字阅读,养成以组为单位视读的习惯,将眼球控制在每行每段文字的中间。

阅读理解就是读者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要求学生思维活跃,集中一点,领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顺着作者的构想浏览文章这道美景。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型语言活动,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不能一味地求难、求多、求快,而应适时选择,作出正确的反应。

篇4: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一、培养兴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习兴趣作为推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对学生学习活动产生巨大影响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我们语文教学可以纵情地畅游于这古文明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参,致使“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因此,阅读课首先要打破传统应试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少讲精讲,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到无垠的知识大海中寻求璀璨的珠宝,体会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说多写”。多读,即扩大阅读量,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选择优秀读物,也可由教师推荐名篇佳作,定期或不定期开读书会,大家互相交流、讨论;多背,即增加背诵量,对那些脍炙人口的好诗、名段、警句、格言反复背诵,不厌其烦、滚瓜烂熟、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多说,即给学生多创造当众讲话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说话”,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谈古论今,不管书中课外,博览广读,只要内容健康,背诵演讲,甚至表演短剧,皆能收到良好效果;多写,即增加写作篇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量找增加,自然会产生写作上质的飞跃。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会很快提高,学习效果自然也不错。

二、鼓励多思,学会换个解度看问题

语文学科原本是一门非常活跃而且充满个体创造力的学科,尤其是阅读,常常会根据阅读者原有的“大脑储存”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这一学科特点,使语文在培养创新能力上比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优势,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这一优势发挥不出来。学生充满个性、很有创造性的答案,常常被判死刑,原因是不符合标准答案,考试不得分。这样,阅读教学中老师所讲的答案是“标准”的,是惟一的,学生很少或没有独立的见解,成了课上死记笔记,课下苦背答案的“木偶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扼杀。

近年来随着阅读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阅读者作为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多解性”越来越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焦点。作为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阅读课,在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阅读都是多元性的,需要动用多值判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难道一篇课文就只能有一种解释吗?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是茅盾的解释,历年教考和教学都沿袭了这个定论;而鲁迅自己的解释却是“对苦人的凉薄”,教学都依据“茅说”,好像能体现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难道“鲁说”不是更切合作者的创作实际吗?两种解释应该说都正确,只是角度不同。难道就不能有其他角度的第三种解释吗?我们在上课时要允许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课文,使阅读教学变得更为丰富生动、多彩多姿。

这样,不仅老师不做教材的奴隶,而且,教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能使他们从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同一部作品中获得不同的美感享受,从而更加丰富他们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样宽松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直抒己见,才能“直言犯上”。

三、转变观念,以“主体训练”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模式始终是一种“讲析”模式,明显的弊端就是以讲代读,以析代练,把讲解知识技能当作教学的主要目的。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直至字词句段和中心思想等,条分缕析、割裂肢解。语文教师仿佛个个都是“游刃有余”的庖丁,而卖给学生的却只是一堆堆毫无生气的牛肉。久而久之,阅读课上教师讲课累,学生学得苦,又何谈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质,只有构建以“主体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还学生以主人的地位,教学效率才可能有大的提高,让学生在动口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如读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从分析理解文章的角度,提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者联系生活,谈自己受到的启发,还可以用自己的话谈一谈对本篇文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由学生互相提问,讨论,解决,教师给予引导启发。这样训练,是读、写、听、说、思的全面训练,是语文素质整体训练,是以锻炼语文思

维品质为目的阅读训练模式,使“读”成为阅读课的主要特征。教师在其中只起到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

篇5:创新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吴艳艳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低段数学阅读习惯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阅读习惯。

随着我校《新媒体时代提高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初步深入,在研究中通过阅读相关的许多经验文章了解到,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项经常的并且又非常重要活动,它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习能力重要因素之一。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专项内容,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总体知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奇的科技产品,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比如,面对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由于缺乏某一方面的语言知识而看不懂,等等。这说明,作为现代及未来社会的人,单有语文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具有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多种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科阅读教育研究,认识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教育功能。所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很重视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养成,一年下来有如下体会:

一、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字化,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例如一些数学趣事,及历史故事,都可以在课件中设计好,然后按课前的设定播放课件上的阅读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还能了解到更多的数学背后的知识。

像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个内容《认识“千”》。其中有一幅主题图是体育馆,让学生通过体育馆的观众席感知大数。在这里我改了一下在网上找了一些体育馆的图片,并且还有我们秀山自己的体育馆(只可惜没有室内的图片),从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感受身边的大数,而且让学生对室内体育馆做了一个基本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资料:室内进行体育比赛和体育锻炼的建筑。体育馆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比赛馆和练习馆两类;按体育项目可分为篮球馆、冰球馆、田径馆等;按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一般按观众席位多少划分,中国现把观众席超过8000个的称为大型体育馆,少于3000个的称为小型体育馆,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型体育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体育馆是美国密歇根州的庞蒂亚克体育馆,可容观众 8万人。中国目前最大的体育馆是1968年建成的北京首都体育馆和1975年建成的上海体育馆(见彩图),均可容观众18000人。1961年建成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可容观众15000人(图1)。1975年建成的南京五台山体育馆,可容观众10000人。国际上著名的体育馆有:1960年建成的罗马大体育馆和罗马小体育宫;1964年建成的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1972年建成的联邦德国慕尼黑体育中心的体育馆。体育馆大多兼作群众集会、文艺演出和杂技表演用。)

再比如,一节微课的播放,也是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们在看微课时注意力非常的集中,对微课的内容比老师直接口头传授效果明显。学生在全神贯注听和看的过程中也在快速阅读微课所阐述的内容。我认为我们数学阅读应该是有思想的,不仅是口头的阅读还有眼睛,耳朵都可以阅读,孩子吗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信息,汇聚到大脑里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后用口头表达出来。其实像现代这样的一个媒体时代,无处没有阅读所以要利用好它,才能读得懂它。

二、有目的的读

在教学中,通常会在课前给出5分钟左右,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但不是随便读,要都目的的读。要么通过自己先阅读有什么收获,了解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是自己不理解的。或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有关学习知识的具体具体问题。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阅读要求就直接是,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运算知识?除了课前有目的的读,在做练习题中也会让学生反复的读,特别是解决问题,每次的解决问题都有要求,至少读三遍,直到读懂再做,了解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思考信息之间的关系,最后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有意义因为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故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够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就达不到阅读的效果。我想学生长期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培养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的信心。

三、不放过所有的数学语言

数学阅读不仅只是文字的阅读,还有图形,数字,图表等。都是学生的阅读范围,每一种内容都很重要。概念类要仔仔细细,一个一个地读,了解含义找出关键字词重点处。计算题类,计算要细心,计算前认真阅读题目看清数字。解决问题的阅读指导,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直到读懂为止,能说出题目中是在讲一件什么事,能找出数量关系。总之还得让学生多读、读懂。

四、数学报刊

《小学生数学报》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材料,它里面有着丰富的有关数学方面的很多知识,有趣易懂,还有连载的数学故事,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渐渐的喜欢上它。读这份报纸时我们还制定了阅读记录表,在一定的时间里大家一起阅读,然后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写下自己的阅读收获。记得一次在阅读数学报的时候学生们讨论了一个话题,就是在《性命攸关的相遇》的内容里有一个关于《生命的相遇》这一内容,学生们就很好奇,当时肖炫曦、金廷伟等几个同学就问我,老师爸爸身体里面怎么会有“小蝌蚪”呢?妈妈身体里面那个“圆球球”是什么呢?对于学生的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给他们解释,这时突然吴美玲来了一句,爸爸是“癞蛤蟆”。大家听了哈哈大笑,又便各自看自己的报去了。之后学生还在阅读记录里写下自己关于这一内容的感想,说原来我们就是爸爸的“小蝌蚪”遇上了妈妈的“圆球球”就形成了我们啊!我想虽然这个内容没有涉及到数学,但是他让学生了解到生命了形成,丰富了阅读知识,有可能从此便喜欢阅读这份报纸,了解跟多有趣的知识。从这份报开始养成阅读习,惯爱上数学阅读。

篇6: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让思维结出创新的硕果――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文/田海霞

摘 要:思考,是人类大脑开出的最美之花;创造,是通过思考结成的最甜硕果。语文教学,不仅是舌尖上的口吐芬兰,更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极佳园地。

关键词:创造力;语文学习;途径

创造力根据适用范围可以分为普通创造力与初级创造力。“所谓普通创造力,是指每个精神健全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为人类提供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所谓初级创造力,主要是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社会价值。”本文所论主要指这种初级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让学生走出惯性思维,创造形象,展开想象,从而培养新人,培养有思想、爱创造的合格公民。

一、语文学习创造力的特征

1。直观顿悟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其主要特点。关于“人文性”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与“文”本身的内涵,二是“人”与“文”的关系。“人”揭示的是人的自然特质。无论是从生物学上来看,还是从心理学上来看,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遗传造成的先天差异使人的个性、气质及潜能都有不同。因此,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个体感受也会出现差异。“文”指文化,它“揭示我们对教育、教化的必要性”。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创造力富有直观顿悟特征,从阅读中得到某种启迪,获得精神力量,完善人格;灵感出现,写出佳作;问题提示,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类似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以文字呈现,但在学生那里很容易将它转化成声音画面;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可触、可感地立于学生面前,呼之欲出;文学取材来自于生活,描写的也是生活,学生在阅读时势必会不断代入,身临其境感受加工过生活的酸甜苦辣。语文教学的创造力培养其实就是不断提高学生这种直观顿悟能力。总之,直观顿悟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创造力的主要特征。

2.联想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是创造之母,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想象对创造的作用。语文是发展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基础学科。“见到一事物形象、词语或动作想到另一事物形象、词语或动作就叫联想”,也即有中生有。想象是以生活为源泉,以记忆中的表象为起点,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创造其实就是“在头脑里表象出过去未曾感知过的东西,创造一个人过去未曾遇到过的物体和现象形象,产生尚待创造东西的观念……”可见,联想与想象其实就是创造的过程,语文是建立在联想与想象基础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想象的过程,而阅读具有多元阐释性,这种多元性正是因为文本可以不断解读,可供众多读者引发联想。

当然,就学生而言,其创造力还有其他多种表现与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这两点特征。

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途径的探索

1.养成学生直观顿悟的能力

直观顿悟不是一种玄虚的能力,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因而,平常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这种生活既可以是直接地自己参与身边的生活,也可以间接地通过书籍、媒体等了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可让学生养成写周记的习惯,也可开辟班级时事讲坛,开展一事多议,在活动中思考,在写作中反思,通过思考、感悟逐渐增加对生活的原始积累。事实证明,每个学生,其实内心都有一个小宇宙,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这种直观顿悟能力的实质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准备,学生时期真正能创造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是少之又少,那种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问题的本质,那么你面临的问题就成为人性转变、性格转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问题。

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是人的自我觉醒,如果语文教学也大搞题海战术,成批量生产统一产品,就根本无法谈创新意识。语文人文性特征只有以“人”为根本,才能学习“文”,当课堂提问能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是以标准答案来轻易地否定它,那么,学生会更加热衷思考;当教师纠正学生思考的误区时,能够巧妙地将其引向思考的另一条小径,那么,学生思考发散性会更强;当学生思考“山重水复”无路可行时,教师能够提供前行的拐杖,而不是直接将他们带向终点,那么,学生思维的层次会更有深度。

当这种主体意识觉醒之后,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个性,因此,要让学生思维能结出创新的硕果,最关键是引路人――教师观念的改变。无数事实证明“开放、民主型的教师和教学态度、方法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肯定学生合情合理但不标准的见解,不轻易抹杀学生思维的火花,细心呵护学生“幼稚”的.回答。马斯洛认为创造力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这种“失去”恐怕与我们教育太追求答案的唯一与标准有关,当一个学生说泰戈尔的《我一无所有》是暗恋、单相思时,你能说它错吗?泰戈尔并没有直接指明他要表达的是相恋,为何不允许学生用他们的经验与年龄心理来解读?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创造力的构成包括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可见,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关键。

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定势。定势是指心理的一种暂时的准备状态。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了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心理定势是创造的障碍,它总引导人朝常规思考,“功能固着”。创造性思维就是要跳出这个窠臼,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非常注重思维的变通性,即具有创造能力人的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这其实就是想象能力的表现,学生作文表现是千篇 一律的题材与感受,其实就是缺乏想象能力的表现。那么,怎样让学生思维变通富有想象力呢?其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尤其是口头作文与随笔更是训练逆向思维的良好契机,这需要教师精心组题,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例如,“近墨者黑”是从环境对人的影响角度思考,相反,可以从人的主观能动性角度思考,“近墨者未必黑”。想象的翅膀要能振翅飞翔,需要教师的积极鼓励,跳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给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与机会,同时,也需要进行方法和思维的训练。如,可模仿文学读本中的范例,卡夫卡可以用荒诞夸张的方式将人变成甲虫,在读懂其对生活的控诉之时也可以让学生尽情想象摹写,还可以进行表象组合训练。例如,用“牛奶 台灯 打印机”意象组合设想一个情景。如果经常用这种方式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创造力的培养是时代所需,语文课堂应该是思想与智慧火花迸发的最佳天地,只要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即使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久而久之也会让我们的学生越教越聪明,最终会结出创造之硕果,这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的重建。天津师范大学报:基础教育版,(03)。

[3]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阿・斯米尔诺夫。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5]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篇7:创新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语文作为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学生人际交流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囊括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尤其是新课改之后是高中语文教材,大都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因而为了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概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历来都是重要的大事,尤其在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改革,新课改教育理念已经注入深入人心,在注重知识文化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的学习思维,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思维去思考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就十分显著、突出。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探讨

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加强教学观念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各项知识逐一灌输给学生,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给予及时回答。而这一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的知识仅来源于教材,在练习过程中往往都只有唯一的一个标准答案,且在习题练习过程中采取分类练习,而这种教学模式所秉承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导致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散。针对这一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传播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学生传授更多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扩散,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思考空间,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打破和创新教学观念。例如笔者在进行《勾践灭吴》一文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在人物的`议论和对话下突出的矛盾冲突下掌握人物性格的刻画手法外,还要求学生对文中古汉语的现象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古汉语常识,并在教学之前对《国语》进行简单的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勾践要选择卧薪尝胆呢?如果不选择又会出现哪些结果呢?提出如此等思维发散性的问题,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以生为本的原则,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过程中,虽然一些教师能大胆地进行创新,但在创新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难以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进行,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往往创新的表面性较强,教学形式往往都是浅层次的进行,使得教学工作的开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必须在注重教学观念创新的同时注重教材的钻研和学生创新思维和品格的培养,方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培养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力外,还应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强劲的动力。例如在开展情景教学时,教学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启发,在接受课文传递信息的同时在脑海中浮现相应的画面,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以最为代表性的《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同时在脑海中浮现美丽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领悟朱自清喜获超脱的喜悦之情,在无形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是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其找出与自己不合的认知之处,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思考能力,解放学生的思想。二是着力改变学生现有的思维定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私立的研究,并适当地插入相应的与学生思维方式不符的问题模式,突破学生的禁锢,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进行学习,达到强化意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开展综合性学习,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性学习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文章的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学校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或者各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学习。但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绝不是各种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学生综合利用一系列的知识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困惑,通过语言的活动与实践拓宽视野,发放思维。

三、结语

篇8: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与提高初探

1 对“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的一点思考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第六部分第1段文字“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 我总觉得很寥寥, 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正如煤的形成, 当时用大量的木材,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 更何况是徒手”的教学一般围绕如下问题展开:⑴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⑵通过这种议论方法表现了怎样的观点?⑶认真体会“寥寥”“其中”“但”“更何况”等词语的意思;⑷认真体会“煤”“木材”“一小块”等词语的比喻义;⑸作者设计这样一种类比论证方式有怎样的效果?⑹试根据此例归结类比论证的有关特点;⑺类比论证运用的具体要求;⑻选择另外的例子, 进一步比较分析类比论证的效果和技巧;⑼迁移训练:按有关要求写一则运用类比论证的短文。

稍加辨析, 即可知道, ⑴至⑸属于阅读范畴, 其中⑸是鉴赏层面, 已跟写相关了;⑹至⑼则属于写作范畴。而很多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着力点不在⑴至⑸的方面, 而在⑹至⑼方面, 侧重⑹至⑼方面也就罢了, 毕竟是在实现着写作教学的目标, 可却忽视了⑻⑼, 尤其是⑼这些对于写作至关重要的方面。一句话, 阅读课被上成了写作课却又是花里胡哨, 华而不实的写作课, 不能很好地解决写作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便是模糊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区别。

认识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区别, 我们再来看“读写结合”这一习以为常的语文教学原则或方法, 其不足就显而易见了。正是受了“读写结合”的影响, 我们许多老师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的认识模糊不清, 因而我们的许多语文课阅读只是挂了个名, 写作只是沾了点边。

让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的办法就在于注重阅读、写作联系的同时, 更多地尊重二者之间从认识过程、能力形成过程到训练目标诸方面的差异, 并据此将写作从阅读课中剥离、分解出来, 确立阅读教学本体地位。

2 培养与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方法

(1) 激发阅读的兴趣。心理学试验证明, 人在有兴趣时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奋, 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营养, 并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里活动都调动起来, 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 并且由于兴趣具有指向性, 情感性和动作性, 能够引起高度的注意, 激起饱满的热情, 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种试验同时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 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 只能发挥20%。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2) 加强“读”的训练。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 多读书不仅能增加阅读知识, 更能培养阅读能力。而当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多讲少读”或“只讲不读”的现状, 这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改变这一现状,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的训练, 让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起着积极作用的。总之, 让阅读教学返朴归真, 使课堂上重现“书声琅琅, 议论纷纷”的景象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课。

(3) 培养语感。何谓语感呢?“……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留意, 得到真实的经验, 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叫做“语感”。简单的说, “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 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语感强的学生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 体会文章深刻的主旨。如读到“会挽弯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的词句时, 语感敏锐的人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弯弓搭箭, 射杀侵略者的强健有力的英雄形象;语感迟钝的人, 眼里看到的只是硬邦邦的文字, 头脑里是一片空白。可见, 有了语感, 才能体会文字间的深刻内涵, 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而阅读正是读者与作品的沟通, 与作者的交流, 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

(4) 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加强方法指导。首先, 要做好阅读内容的推荐。学校制订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图书室及时介绍新进图书的内容、特点, 使学生有明确方向和选择余地。其次, 课上加强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浏览、查阅、速读、细读、研读、摘抄、做笔记等方法, 了解目录、版本等有关知识。第三, 开办读书方法指导讲座。有时以介绍常用读书方法为主, 有时结合某种推荐书目具体指导。

(5) 拓展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阅读不仅要求学生读进去,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跳出书外, 通过静观默想, 分析对比, 达到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的目的。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 串门总要有进有出, 读书也如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于学生阅读中的发现, 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创新, 教师都要细心的发现, 及时的予以鼓励和表扬。有时, 还需要采纳学生的建议, 大胆变更教学方案。因为赏识是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创新的催化剂, 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起新的、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沐浴着老师的赏识, 攀上知识的更高峰。

综上所述, 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 与时俱进地采用多种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各种有效的方法, 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提高其阅读质量和阅读水平, 使之在走上社会以前, 有较高的阅读能力,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

上一篇:实用项目申请报告范文下一篇:观关门石水库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