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2024-05-22

我国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共6篇)

篇1:我国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平昌关镇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体制机制

2010工作总结

自全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的体制机制工作开展以来,平昌关镇党委、政府对人才创业工作高度重视,把人才创业工作与当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等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本,增强乡村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干部)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努力在全镇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局面。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和谐。现将2010人才创业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完成情况:

1、新建立2个标准化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朱庄蔬菜基地和翟寨莲藕种植基地。

朱庄村位于平昌关镇西,镇北侧淮河岸地,全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沙土地,不板结,水源充足,为蔬菜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按照“沿河岸土地以种植蔬菜为主,全村村民以种菜为业,村级组织以抓蔬菜生产为主要职责”的指导方针,该村不断增加种植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实行科技兴菜,利用水资源优势,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900亩,其中蔬菜大棚400个,大力发展豇豆、青椒、蒜苗等加工原料蔬菜,年产各类蔬菜200多万公斤,截止目前,全村蔬菜总面积已达1400余亩,产品远销北京、郑州、武汉等及周边大中城市,生产呈现出产销两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带动王畈、李营、蒿林等沿淮村发展高标准、无公害、生态型蔬菜生产基地,构建平昌关镇沿淮无公害蔬菜产业带。

以翟寨村为中心,带动石桥、杨寨、徐湾等村发展莲藕种植基地。镇党委于9月份组织种养殖大户到南阳标准化莲藕种植基地基地进行学习莲藕种植技术,在翟寨、石桥、杨寨、徐湾等村打造“千亩莲藕种植基地”,构建平昌关镇南片莲藕种植中心。

2、新建立1个标准化人才创业园——陈店鳝鱼养殖基地。陈店村位于平昌关镇东7.5公路,是平昌关镇重要农副产品交易集镇之一,覆盖周边3个乡镇8个行政村村民的经商、贸易与交流。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镇党委政府的引领下,该村先后组织人员到湖北省仙桃学习了当地鳝鱼养殖技术,已由丰润水产养殖合作社投资实验养殖鳝鱼10亩,并于10月份规划建设标准化鳝全养殖基地300亩,带动灌塘村、莲花村及其周边发展鳝鱼、鲶鱼等水产养殖基地,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构建平昌关镇东片水产养殖产业区。

3、建立大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园2个。

由大学生村干部李洪涛、李晓倩等大力发展荷南土豆种植。“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做为平昌关镇的大学生村官们也开始了同样的创业梦想——开设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最初创业之际,平昌关镇党委政府要 2 求大学生村官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充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去。由于大学生村官在信息、资金、经验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并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传统优势,帮助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优先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项目。由大学生村官李洪涛、李晓倩在清淮村种植“荷兰7号”土豆。“荷兰7号”土豆在平昌关镇已经有三年的种植历史,实践证明,该品种产出量大、质优、效益高,成品以集装箱形式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大学生村官在清淮村种植“荷兰7号”土豆100亩,年产量可达25万公斤,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帮助。

由大学生村干部井立伟在蒿林村建立鳝鱼养殖场1个。作为平桥区第三批大学生村官,走进基层,心怀大志,想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有所作为,平昌关镇党委政府鼓励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先后组织去湖北仙桃参观鳝鱼养殖,并请来专家讲解鳝鱼养殖技术,在蒿林村一组建立了一个鳝鱼养殖场,每亩约30个网箱,养殖水面面积3亩。

二、采取的主要举措:

(一)宣传发动。通过召开包村干部会,两委班子会,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鼓动群众创业,诱发人才创业冲动和激情。镇、村干部对投身农业创业的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干部找项目多了、干部办实体的多了,群众做生意的多了,干部和群众都在积极想点子,找路子,寻求致富途径。在全镇形成了人才齐创业,共同谋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大胆创新。通过包村干部深入村街社区入户座谈、摸底调查等形式,按照“立足实情,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全面开发,加快发展”的思路进行统筹布局,将区域的创业设想与全乡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机的结合,分析现状,确立发展方向。镇党委于9月份先后组织各村支部书记和养殖业、种植业大户到湖北仙桃市和山东寿光学习鳝鱼养殖和蔬菜,并于10月10日召开了平昌关镇农业特色产业千人大会,制定下发了《平昌关镇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成立了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规划我镇五年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明确了围绕土豆、莲藕、鳝鱼等发展特色产业,对投身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户优先实行奖励政策,努力打造我镇“千亩连片示范村”和“百亩连片示范组”,带动全镇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年底,陈店村党支部大力发展鳝鱼养殖,被区创先争优办评为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清淮村支部书记李传斌多方协调进行招商引资,被评为创先争优先进个人。

(三)强化组织领导,保证全民创业工作顺利进行。成立由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班子成员、村支部书记、各所站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创业领导小组,负责全乡人才创业的工程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下设办公室,负责人才创业具体工作协调指导,督促落实和督查考核。

(四)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把人才创业工程实施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形成组织有方、工作得力、动转协调,务实高效的工作体系,推动人才创业工程顺利实施。

(五)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教育、农业、扶贫、劳动“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制。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由区农业局举办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班,在李营、刘湾、庸墩等村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00余人,并特邀湖北省仙桃市鳝鱼养殖技术员在陈店村举办鳝鱼养殖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达百余人。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理念、新途径、新做法,推行订单劳务培训,积极开展涉外劳务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全年新增农民技术人员10人。

(六)引导创业人才投身农业发展。鼓励机关、行政村等单位各类创业人才参与农村改革发展,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高效农业庄园等。实施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归工程”,发展“回归经济”。

三、人才创业中取得的初步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创业的根本动力是人们内心涌动着的挥别贫穷、奔向幸福的强烈渴望,而现实中“恋土恋乡、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富图安”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推动人才创业,首当其冲的是要引导干部群众摒弃依赖政府、守土恋家等各种不思创业、不敢创大业的落后意识,倡导乐于吃 苦、敢于冒险、勤于创业、勇于争先的创业精神。所以我们通过召开会议等各种形势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敢于创业,勇于创业,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二是实事求是,敢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以全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以种植业为主的朱庄、王畈、李营、蒿林等沿淮村发展高标准、无公害、生态型蔬菜生产基地,构建平昌关镇沿淮无公害蔬菜产业区;在陈店、灌塘、莲花村及周边发展鳝鱼、鲶鱼等水产养殖基地,构建平昌关镇东片水产养殖产业区;在翟寨、石桥、杨寨、徐湾等村发展莲藕种植基地,构建平昌关镇南片莲藕种植中心,形成三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布局。

四、对全民创业工作的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明确定位,在认识上有新提高。把人才创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率先建成强县富民的全过程。

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实践上有新成效。紧紧围绕人才创业解放思想,扫除各种制约创业、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以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引导干部带头创事业,发动千家万户积极创家业,鼓励各方面能人勇于创企业,激励现有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三是进一步拓展空间,在创业层次上有新提升。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壮大龙头企业,围绕发展农业,围绕招商引资,开展人才创业。四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在创业扶持上有新举措。认真落实好现有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创业服务机制,以激发民营资本的创业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全民创业步伐。

五是进一步强化措施,在创业环境上有改善。进一步优化外部和内部环境,为投资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篇2:我国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工作

材料汇报

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村农业体制机制工作中,上油岗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人才对农村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对人才创业工作高度重视,把人才创业工作与当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等几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各类人才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大力开展“回归经济”,吸引外出人员回家创业。在用人机制上大胆创新,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发挥人才作用,切实为农村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现将2010年以来人才创业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2010,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村农业体制机制工作中,全乡新增个体工商户35家,新增投资4200万元,吸纳劳动力就业750人,新增税收30万元。全乡共有民营企业14家,在政府支持下,兴办规模种植业、养殖业、节能建材制造、家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从业人员3200多人。全乡成立了不同类型12家专业合作组织,其中种植类专业合作社4家,养殖类专业合作社2家,农机类专业合作社3家,茶叶类专业合作社1家,资金互助合作社1家,其他类专业合作社1家,合作社登记社员达到2715户,入社农户达35%,产值达64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近3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206户农户从中受益,户平均增加收入1万元。截止目前,已有23名不同类型人才,在不同行业进行创业活动。

二、人才创业新典型的情况:

1.潢川县鹏宏水产有限公司,位于潢川县上油岗乡鲁寨村,该公司于2009年6月由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孙伟及其毕业于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妻子朱琳共同创办。孙伟大学毕业后,在家协助父兄经营渔场,后感觉与外界大市场存在脱节问题,遂到江浙等地考察调研,在江苏遇到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朱琳,二人志同道合,认准了绿色食品——淡水鱼深加工这一产业大有可为,于是他们回到家乡共同创办了潢川县鹏宏水产有限公司。一期投入100万元,建厂房及生产流水线,占地3000平方米,2009年11月投产,主要对淡水鱼进行深加工,产品有鱼丸、鱼糕、鱼豆腐等十几种,注册商标为“佰亿嘉”。

该公司依托现有800多亩的石猴水库生态养殖基地,及乡境内近3000亩养殖水面,年加工淡水鱼400吨,速冻鱼产品1000吨,年产值1500万元。一期带动就业50余人。该公司的投产可带动上油岗乡及周边的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从业人员600人;同时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

特色产业有很好推动作用。二期工程计划2011年实施,占地13000平方米,厂房及宿舍120间,年生产能力4000吨,可增加从业人员2000人。

2.潢川县唐楼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上油岗乡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职工吕斌筹资60万元组建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该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分配”的战略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狠抓新良种茶园基地建设,积极推广优良品种,规范栽培技术,严格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大力开拓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做大做强品牌效益,加快茶产业开发步伐。现有中型茶叶生产加工厂1个,社员31户,茶园面积1200多亩。通过利用合作社培训学校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使茶农按照科学方法规范种植茶叶,提高了茶叶品质,增加了茶叶产量,年产干茶1万公斤,产值200余万元。

3.潢川县凌云新型建材厂。2008年10月1日,“潢川凌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前身是“潢川县上油岗凌云砖瓦厂”,厂长苏明德同志原是上油岗乡土地房管所党支部副书记,2005年机构改革时提前退休,后主动请缨二次创业,接手经营不善,资不抵债乡属集体企业乡砖瓦厂,任该厂厂长。在全省粘土砖禁令实施后,原砖瓦厂厂长苏明德带头成立凌云新型建材厂,投资550余万元建设新型墙材生产线,购置新型砖机,建设烘干房,可年产新型墙砖6000万块,引进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发展水泥砖,空心砖,免烧砖等新型建材生产,逐步取代粘土砖,丰富建材生产品种,进一步巩固和开拓周边县、乡市场,形成建材加工业支柱,成功完成了新形势下的企业转型。

4.四个台村第一书记周全兵。四个台村位于上油岗乡北部,“二面朝河二面坡,存水没有漏的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土地严重沙化,村民只好以种植小麦为生,是一个经济薄弱、观念落后、派姓复杂的贫穷村。2010年4月19日,周全兵走上了上油岗乡四个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岗位。上任伊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走访群众,实地查看,请教经济成功人士,对四个台村的经济发展做出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实施了“一鸭一茶一羽绒,家家户户搭大棚”的富民计划(即:依托小潢河、淮河资源,建鸭养殖场,种植淮南茶;利用闲散劳动力,搞羽绒加工;根据土地、气候特点,种植固始萝卜)。目前,全村沿小潢河、淮河沿岸形成了670亩的优质茶叶带,全村已有200余人参加了羽绒加工,人均可增加年收入3000余元。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熊凤合投资30万元,建华英鸭养殖场一处,年出栏10万只,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5.罗台村大学生村干部李辉。李辉同志于2008年6月毕业于四川宜宾学院,2009年11月他响应县委组织部号召,通过公开选拔担任了上油岗乡罗台村村主任助理。他把“村官”岗位当作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积极投身到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去。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他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等优势,当好基层工作“三大员”一是联络员。为了更方便的工作,融入农村,体察民情,李辉同志自购了电动车,定期、不定期走访群众,深入农户,了解村情民意,以解

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协助村两委为群众排忧解难,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宣传员。在新农保、新农合工作中,开始由于群众对政策的不了解,使得大家的参保意识不强、参保积极性不高。为了让村里的群众都了解认识到这些惠民政策,李辉同志积极协助村民小组组长向大家宣传参加新农合、新农保政策的重要性、必要性,解释参保的办法。并在各村民组分别进行登记、收费,统一协调证件不足的状况,提供照相以及复印,尽最大力量切实为村民们服务。“这个小伙子细心的向我解释我不明白的政策,态度很好,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村民乔其福这样评价说。三是辅导员。远程教育是党建工作的一大重点,李辉到村任职的时候,罗台村上已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因为村两委人员年龄偏大,对于他们来说,那套设备他们并不是完全熟悉。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到村后李辉同志主动请缨,承担起了村远程教育站点管理维护工作,积极组织罗台村党员群众一起收看优秀党员的典型事例、科教片、党的方针政策等节目,使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也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三、取得的初步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创业的根本动力是人们内心涌动着的挥别贫穷、奔向幸福的强烈渴望,而现实中“恋土恋乡、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富图安”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推动人才创业,首当其冲的是要引导干部群众摒弃依赖政府、守土恋家等各种不思创业、不敢创大业的落后意识,倡导乐于吃苦、敢于冒险、勤于创业、勇于争先的创业精神。所以我们通过召开会议等各种形势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敢于创业,勇于创业,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二是实事求是,敢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以全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村组我们着重于培育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如凌云、桃庄寺等蛋鸡养殖专业村,我们则大力鼓励其发展,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专业村。

篇3:我国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与哈尔滨市农科院携手搭建“校农联合双主体”人才培养平台,形成良好的校农“双主体”育人机制。学院将学生一年的学费支付给哈尔滨市农科院,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在哈尔滨市农科院培养。学院和农科院联合建立人才培养组织机构,完善联合培养制度,成立“校农联合培养”实施办公室、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素质教育、教学组织实施、专兼职教师能力提高等。制定了《“校农联合培养”管理办法》、《“校农联合培养”素质教育保障体系》、《“校农联合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校农联合培养”教师培训与管理条例》、《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等合作制度,为联合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二、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哈尔滨市农科院合作,共同构建了“校农联合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培养+农科院培养+企业顶岗实习”,依据专业能力递进培养规律,按照三个阶段组织开展教学,实施两轮生产实训(图1),培养“工厂化”农业高技能人才。第一阶段(第1、2、3学期),以学校为主体,完成基本素质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校内实训室和北方寒地设施农业示范园,以创业小组的形式,实施第一轮生产实训,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创业意识和专业能力。第二阶段(第4、5学期),以农科院为主体,以农科院教师授课为主,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将课程学习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实施第二轮生产实训,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第三阶段(第6学期),进入北大荒集团等现代农业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现代农业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训练。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协议,以企业为主,实行校企共管,使学生在职业素养养成、职业综合能力形成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三、将学生创业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遵循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周期性特点,将种植类的课程按照生产季节设课,教学跟着生产走,课程内容跟着项目走,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创业小组,采用“一个项目、一组学生、一栋大棚”的方式,在校内实训基地北方寒地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里划拨一定数量的大棚供创业小组承包,学院给予每个创业小组提供3000元的启动资金,各创业小组从市场调研、项目选择、制订创业计划和生产计划,到种子农资采购、育苗、大棚定植、田间管理、采收销售,全部自己负责,创业收入全部由小组同学自主支配,其中黄瓜项目组纯利润4000元,番茄项目组纯利润6840元,人均890元。第二轮生产实训在农科院完成,教学跟着科研走,内容跟着课题走,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被分到不同的课题小组,由农科院的科研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采用专项训练、分组教学的方式,学生参与温室经营与管理、植物组织培养、瓜类栽培等12个不同的课题小组进行生产实践,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创新创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校农联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三育人才”,即创业教育育人才、成果转化育人才、合作服务育人才。

一是注重开展创业教育,并采用“扶上马、送一程”的办法,用爱为学生创业撑起一片蓝天,在创业总结汇报上学生感慨地说:“通过创业实践,让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学会了团结协作,增强了责任意识,锻炼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增添了战胜挫折的勇气。昨天,我们踌躇满志,今天,我们步履蹒跚,明天,我们定会勇往直前,因为我们在扬帆前已经过了最好的历练”。通过“双主体”模式的实施,学生自主创业率显著提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30%的学生毕业后实现了自主创业,成为龙江农业工厂化农业人才的摇篮。

二是利用农科院科研成果转化的契机,农业科技专家与师生一起为“三农”服务,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使学生掌握了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提高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立志为农、强技为业”的专业精神,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体验创业苦乐,实现德技双收,达到了“校企共管规范人,企业文化熏陶人,企业精神激励人,企业经历锻炼人,企业环境哺育人”的效果。

摘要: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与哈尔滨市农科院携手搭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 创新“校农联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创业小组的形式实施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关键词:“双主体”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

参考文献

[1]夏晓峰, 刘世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

[2]蔡泽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再思考.中国高教研究, 2007 (3) .

[3]陈解放.“产学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4]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0) .

篇4:我国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创业课程;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99-02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素质较强的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因此成为高校迫切而神圣的使命,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完成这样的使命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和发展[1]。

一、高校创业课程建设背景

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学院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在政府的推动下创业教育在我国部分高校进行实践性探索,创业教育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一)创业课程建设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得以实现的有效载体

高校在初步探索阶段,形成了几种较为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课堂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开设相关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指导学生创业实践,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及咨询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课程是教育实施的载体,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支撑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开始萌芽。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MBA学生开设创业新讲堂等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在商业管理专业开设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涉及创业精神、创业概念、创业过程和创业初创管理等问题,同时,加强创业课程建设,开设创业管理、风险投资管理、产业和市场分析、创业家精神等课程。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开设了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必修课程和创业教育与创新规律、知识产权法等选修课程。黑龙江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SIYB创业培训、KAB创业培训、创业学、创造学、成功学、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选修课程。西北工业大学开设创业理论与实践、创业学和创业学教程等课程[2]。

(二)政策支持与引导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文件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地方支持政策较为具体和具有针对性,比如《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黑教高函[2011]90号)文件也强调要“促进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引导高等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专业教育中,丰富专业课程体系,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

二、创业教育课程特点

创业教育课程是指高等院校有计划地为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提高其创业能力所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3]。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为目标

创业课程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掌握基本创业知识与技能,降低学生创业风险,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二)课程类型具有多样性

创业课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学校通过课堂教育教学传授创业知识和培养创业兴趣的课程属于显性课程,丰富学生创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而隐性创业课程则主要通过创业活动、创业实践等间接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如举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等。两者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同等重要,但在某些时候隐性课程的功能可能要大于显性课程的功能[4]。

(三)教学方法独特灵活

显性创业课程通常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学生分组学习方式,采用案例谈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模拟等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课程主要依靠讲授法的授课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隐性创业课程则主要采用实践、实训的方式进行有效引导。

(四)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方式。通过创业模拟实训、创业企业孵化等方式,学生可以实践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丰富创业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水平。

三、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高校创业课程建设现状

随着高校对创业教育探索的不断深入,由最初的试点院校摸索转向绝大多数高校自主探索,创业课程建设也随之萌芽和发展。课程建设首先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目前各高校在创业课程的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普遍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

自主探索创业教育的高校都开设了至少一门的创业教育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绝大多数都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精神为目的,激发创业热情,熟悉创业基本流程,掌握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如KAB、SYB大学生创业培训课程、创业学、企业家精神、创业管理、创业财务基础、风险投资、技术创新管理、创业市场调查、商务沟通与交流等课程。在开设这些课程的高校中,部分高校将创业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程,如黑龙江大学面向应用类专业本科生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并将其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还有少部分学校将创业课程设为必修课,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管理入门》、《商务沟通与交流》、《创业实务》课程,西安交通大学的《创业管理》课程,以及西北工业大学的《创业学》课程。

2.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本上以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器、科技园等形式实现,为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基地和创业实践园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与指导,同时也为大学生在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和创业大赛、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的项目提供种子基金,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向产业转化。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等。

(二)高校创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创业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重视不够。绝大多数创业相关课程并未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系统体现。其次,这些课程多是和创业相关的“专题性”、“技能性”、“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类选修性课程,较为孤立,没有较为成型的课程体系。再次,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极其匮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教授认为,目前创业教育主讲师资属于“学院派”师资,主要来自负责商业教育的教学口和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口。这些师资大多精力有限,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尽管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些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讲教师,但却因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加之外聘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4]。

四、创业课程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创业课程建设是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实践,也是未来高校进一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有效平台。它的探索与实践势必对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产生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

1.创业课程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引导基础学科学生生成创新思维,使学生实现学思结合。

2.创业管理课程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扎实的实践平台

创业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科专业为依托,进行创业理论教学、开展市场调研、制定创业计划的“三位一体”课程结构,运用“项目导引实训”的全新教学模式。弥补高校专业教学的不足,学生获得创新创业思维方式、拓宽发现问题的视角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业课程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搭建宽广舞台

创业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4.创业课程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创业课程的实践是摸索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步骤,课程的运行、效果与评价都将为未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深化与改革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5.创业课程为推动创业学科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一般来说,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是基于学科与专业的建设,而创业学由于它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再加之创业学兴起较晚和对其研究较为滞后,使得创业学还是一个边缘学科,缺乏系统建设。随着创业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势必会推动创业学科的成熟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与发展也将会为创业学科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金秋.中国高校“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欧阳琰,赵观石.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4]李平,邢娣凤.浅谈高校创业课程建设[J].教育探索,2008(11).

篇5:我国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摘 要:通过对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以及其他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深化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陈会丽(1971-),女,河南西平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基金课题: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YB2012359;主持人:陈会丽)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8-006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创新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就业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改革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就业创业人才教育。为了提高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专门成立了专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学院在校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状况、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对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与改革实践,提出了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对策与措施。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以专业建设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根据就业需要和相关专业的农业技能标准要求,深化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行与就业创业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增强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等措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方法。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开展订单式培训、顶岗实习培训。通过具体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涉农专业高职生大多不愿从事农业。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量扩招,高职院校,尤其是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下降,具体表现为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思想不巩固。加之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少离开过父母,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差,集体观念不强。目前,农业高职院校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来自农村,但这些学生上学的目的只是:拿到毕业证,找份工作,跳出农门。来自城市的学生更不想学农,选择涉农专业,也只是将其当作一块获取文凭的“踏板”,自己并没想过要回到农村服务“三农”。再加上社会各阶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中对从事农业工作人员有着一定程度的歧视与偏见,不少家长和学生受此影响,认为“即使读了涉农专业,也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之举”。另外,涉农行业多是艰苦岗位,回报周期长,经济效益在初期不明显,且现在的高职生大多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创业意识。有的虽有创业激情,但却不敢创业,害怕失败,有的是不知如何创业,有的是缺乏创业资金、技术和能力。这也最终导致涉农专业高职毕业生不愿涉农。

(二)对就业创业教育认识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业院校高职生对就业创业教育的认识,我们设计了就业创业情况调查表,对课题组所在学校9个专业,10个班348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348名学生中毕业后有就业创业思想准备的28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3%,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愿从事涉农行业的工作。还有17%的高职生根本不想创业,就业也只是听从家人安排。在“就业创业需要的知识”一栏中,设计了专业、社会、法律、外语、写作、计算机、管理七个方面的知识,除外语和写作两项分别占调查人数的79%和65%之外,需要其他五个方面知识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90%-93%。在我们设计的操作动手、表达、社交、创新、适应、组织协调六种能力中,有90%的学生认为这些能力毕业后就业创业都必须具备。尤其是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97%和96%。但是,本课题组的调查分析表明,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对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却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上好课,教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不用灌输什么就业创业理念,那些都是虚的;缺乏体系完整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系统、完整的就业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缺乏完善的就业创业实践保障体系等等:不重视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本身的就业创业思想意识不强,即便有就业创业教育课,也因主讲教师缺乏就业创业经历而成为“纸上谈兵”。

(三)缺乏实践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实践实训环节薄弱。调查结果表明,有一部分有涉农专业高职院校,缺少或基本上没有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相当一部分教学、实习实训任务都是在课堂上靠教师讲述加板书完成,“书本种田,黑板上养殖”的教学方式使涉农专业高职生技能差、动手能力弱。学生毕业后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难以独挡一面,只能以打工的形式实现简单就业,而且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与所学的涉农专业知识无关。有些农业高职院校虽然建设有实践实训基地,却因为不注重就业创业吃苦精神教育,这些从未吃过苦的“90后”高职生却不愿踏踏实实地投入到专业实践、实训中去,直接导致其动手能力差,毕业以后,更是不愿从事他们心目中的这些“苦差事”。

二、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具体实施

(一)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并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基础,根据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来确定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选取,同时要注意就业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涉农专业特点,构建较为完善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种、养、加等涉农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课程,相关专业的相关技术和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实习等。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所需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必要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其专业理想、吃苦精神。充分发挥涉农专业课程的教育主渠道作用,构建具有就业创业特色的涉农专业课程结构体系。2.就业创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素质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就业创业基础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是形成学生就业创业素质能力的重要基础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宗教、科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讲授、讨论、阅读、训练、活动和潜移默化等方法来塑造高职生的人格。

专业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建设、涉农企业需求紧密配合,如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的素质课程主要有:生态农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网络应用技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农业法律、法规、信息技术、计算机操作与维修等,学生在拓宽学习内容的同时,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和交融,从而形成综合性知识系统并成为提高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就业创业基础素质课程主要包括《职业和生涯设计》、《就业创业》等,以新的就业创业型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能力和胆识,引导学生树立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自我形象,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自我就业意识和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课程形式上,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还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就业创业竞赛、职业生涯设计竞赛等形式,指导学生规划、设计就业创业计划,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考察参观等形式。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心理学、社会学和人际交往等基本常识:了解有关的农业政策法规、税务、保险、金融、交通运输、网络技术等社会常识,熟悉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方面的一般知识:了解就业创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3,综合就业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实践课、就业创业能力实践课、就业创业等创新思维的原理方法、就业创业设计课程等。教学形式上主要有就业创业定期指导、就业创业跟踪服务、集中答疑、专家指导等。教学目标主要是具备就业创业必备的专业技能、了解企业运作过程、能够构思就业创业规划、能够独立完成就业创业规划书。

结合涉农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成本少、易操作,能够立足实际生活的就业创业课题,每个课题应提供就业创业策划方案,包括市场状况、前景分析、运作方式、经营管理、规划设计、销售渠道等,指导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实践。结合实际建立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和就业创业成果孵化基地,设立就业创业课题,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行业、职业背景和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因此,学校要组织学生深入实地调查一些小型种植场、养殖场、园艺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真正的体验,获得就业创业的感性认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校跟踪服务,参与管理,将课堂教学、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延伸到工作场地。并注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制订科学教学计划,探索灵活教学方法。

1.制订周密的切实可行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编排课程与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依据。制订周密的切实可行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是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科学合理。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其次,要根据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数。第三,要根据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2.探索灵活多样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涉农企业非常渴求既懂专业技能又懂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求员工具有很好的适应社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这就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要在加强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剖析案例、举办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课题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就业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就业创业的欲望与热情,坚定农业院校高职生就业创业的意志与信心。

(三)以就业、创业为指向,建立多元化考核办法,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与当地的农业企业发展和农业经济特点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增加就业创业与职业规划、营销、财务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必须走学科融合、专业交叉的教学模式;在考核方式上,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办法,要注意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以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三、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效果分析

(一)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了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院依托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在专业优化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双主体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始终贯穿校企合作这一主线,开发了基于生产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推行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行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128个“厂中校”和“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健全了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二)强化实践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学院建成了中国科学院农业高新技术河南示范基地、国家“948”项目转化基地、河南省生物技术中心、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蔬菜实验站、大蒜工程中心、辣椒、小麦等育种基地等。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郑州生源生物食品厂、马楼农场、康贝尔鸭繁育中心等实训基地,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实习实训平台。

学院重视学生实践教学,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升。实践教学环节占学时总数50%以上:毕业生双证率达95%以上,“种植、养殖、加工”等重点涉农专业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学生实践能力强,2007年以来,学生荣获全国技能大赛特等奖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1个。

篇6:我国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才队伍

——省属企业人事人才工作创新论坛典型发言

发布时间:2008-06-26 10:05:18

访问次数: 42

编者按: 6月5日至6日,省属企业人事人才工作创新论坛在杭举行。作为省属企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的具体内容之一,本次论坛围绕省属企业的人事人才工作及其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省交通集团被确认为省属企业人事人才工作开展标杆企业,在论坛上作了典型发言。现将全文摘录如下。

努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载体 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省交通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载体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引领集团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企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几年来,集团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总资产从不足300亿发展到现在1000多亿,员工从9000多人发展到近18000人,产业从单一的交通扩展到酒店、金融、房地产、贸易、科技等领域。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人才的数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急速增加。人才队伍的建设已关系到集团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集团公司于2004年7月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人才强企战略,制订了《2005-2007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设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四支队伍的目标,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总量目标、素质目标、制度建设目标和各项对策措施。同时,出台了“169拔尖人才”队伍选拔、人才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等与《规划》配套的三个办法,确保《规划》得以有效实施,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集团公司拥有各类人才9646人,占在岗员工数的55.2%;大专以上学历7646人,占在岗员工数的43.7%;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2519人,占在岗员工数的14.4%;享受省部级和厅局级各类荣誉的高层次人才29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与集团公司一直以来注重搭建人才平台,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是分不开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实施“169拔尖人才”计划,着力打造一支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名师名家队伍。为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步伐,集团公司从创新培养载体入手,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孵化器”建设,提出并实施“169拔尖人才”计划,较好地推动和促进了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169拔尖人才”计划是指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培养造就10名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权威和领先水平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带头人;60名在公司系统内具有较大影响,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尖子人才;900名在本单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水平、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的年轻优秀人才。“169拔尖人才”的选拔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办法,严格经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单位公示和审批公布等程序。同时,对入选的“169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考核制度和业绩档案,加大培养开发力度,在政治待遇、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计划实施三年来,已选拔培养了各层次人才共941人,这些人才,坚持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在推动管理创新、攻克技术难关、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安全运行、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通过组织培养和自身努力,已有多位169拔尖人才成长为省内外有较高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有多位人才被科研机构和院校聘为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例如,2004年我们从江西省引进了一名公路桥梁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帅长斌,将他选拔为第一层次的“169拔尖人才”。在他入选“169拔尖人才”后,集团公司根据他的专长和特点,进行了重点培养:2005年委派他到浙江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在世界高难度跨海大桥建设中发挥作用,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2007年又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台州甬台温和台金高速公路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给他提供了更宽广的事业舞台。同时,采取一人一策的办法,妥善解决其住房、家属工作安排等实际问题;优先考虑安排其出国考察、推荐评选各种奖励,极大地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他主持承担的“浙江省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跨海大桥)可靠性管理技术与应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研究的“柔性浮式防船舶碰撞系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成功将智能交通视频交通事件检测系统应用到高速公路隧道管理中,等等,用优良的科研和管理成果,努力推动交通科技事业向国内外先进水平方向发展。由于业绩突出,他被评为全省交通行业“28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同时申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经公示结束。

二、举办“高师”论坛,着力打造一支有科学精神、有创新思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集团公司目前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98人,这支队伍成为推进公司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越来越多,很多问题急需破解。集团公司立足现有人才队伍实际,决定通过举办“高师”论坛的形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发挥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和聪明才智,着力破解各项工作难题,同时,通过论坛激励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不断进取,创新创业,多出成果。从2005年起,公司每年举办一次由全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的人员参加的“高师”论坛活动。论坛以创新创业、推进发展为指导思想,每年结合企业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确定相应的主题,在集团范围内征集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在各个层次广泛开展学术讨论,并通过层层选拔和专家评审,挑选优秀成果代表的作者进行论坛主题演讲。集团公司上下非常重视“高师”论坛,董事长每年出席论坛并致辞,总经理主持论坛,集团公司和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充分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各子公司每年都能按照集团公司的部署积极组织,发动全体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参与,有的还创立了本单位的论坛,掀起了办好论坛、出好成果、抓好队伍的高潮。“高师”论坛着重引导企业立足科学发展,加强科学管理,着力自主创新,提升人才的科学创新能力,既促进了一批科研成果和创新项目的形成,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人才的成长和科研成果的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近三年来,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五百余篇科研论文,参加论坛的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和论文被编辑成书在社会上公开出版发行,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应用发挥了作用。目前,高师论坛已经办成了公司的一个知名品牌,不仅扩大了对外影响,而且在公司内部形成了各类人才竞相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丰富岗位培养手段,着力打造一支技艺娴熟、富有活力的技能人才队伍。一线生产技术工人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公司创业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公司有一线生产技术工人8889人,这支队伍的培养关系到公司的发展大计。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大军,公司专门研究出台了《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了分层次、分工种的技能人才培训机制。针对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利用公司培训中心的平台,集中培训,交流经验,提高管理和技能水平。针对一线收费员,委托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省公路技师学院、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技能鉴定中心等院校和专业机构开展技能等级鉴定和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针对各类工种员工,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主体作用,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攻关、创新创效等形式,强化岗位培训,促进岗位成才。公司每年都选定1-2个工种,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发现和选拔具有高技能的人才。同时,积极探索岗位首席制,在关键岗位和工序设立首席职位,选出一批“首席班组长”、“首席技工”等,进一步培养技能领头人,发挥其带头作用,更好地带领技术工人投入生产经营中去。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措施,技能人才队伍的技术水平、敬业精神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生产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生产安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依托项目建设和科研机构,着力打造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集团公司为广大科技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宽广舞台,特别是在实施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推动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与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有效结合方面作出了努力。公司把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放到项目建设一线去经受锻炼,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科技含量。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是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之一,项目建设难度世界罕见,特别是在建造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这样世界级大桥的时候,造桥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公司选派和引进了一大批桥梁、船舶、海洋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和精英,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技术合作,发扬自主创新精神,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不断解决技术难题,确保大桥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工程项目已经和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有58项,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些科研课题和创新技术开创了桥梁建设的先河。这些成果,凝聚了科技人才的心血和智慧,有多位优秀人才通过项目建设这一平台突颖而出,成为桥梁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佼佼者。公司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借智借力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进行战略合作,成立了“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发挥企业的产业和资金优势,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在项目研究咨询、EMBA人才培养、高层次学术讲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与交流。为加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集团公司研究成立了科技咨询公司,通过科技咨询公司这一创新平台,把公司内部一批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才集合起来,建立科研攻关小组,研究公司当前在技术、管理等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近三年来,集团公司科技人才队伍依托项目建设和科研机构,争取到厅局级以上科技项目35项,超过2000余万元的科研项目经费,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效应日益明显。

上一篇:我爱夏天的小草作文下一篇:物流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