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2022-04-19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时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和安全问题。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恶劣,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民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因此,研究农业循环经济对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1: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核心内容,同时,它也成为了我们国家现实的选择,通过有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对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有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法的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本文首先阐述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有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法的对策。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困难:第一,农业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不足。由于我们国家严重的缺少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所以,经常发生旱涝情况。第二,有些农业资源在开发使用的时候利用率很低,例如,有些秸秆资源在开发利用的时候利用率很低,一般都作为燃料,而且还污染环境。第三,农业污染十分严重。由于大量的使用农业和化肥以及一些农业秸秆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第四,农业生态和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例如,由于受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以及草地碱化面积的影响,有些湖泊受到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再加上一些地表的水不符合灌溉水质的标准,出现了生态环境脆弱和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第五,农业产品的品质严重下降。有些农业产品的品质很低,这主要就是由于在产品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受到农业化学品的超量使用,导致营养成分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第六,有些农业的生产潜力未能得到发挥。农业是人类通过将太阳能进行转化,目的是在生产的活动中主要获取更好的农产品。种植业的目的就是固定太阳能,利用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光合利用率很低,所以说,农业的生产潜力未能得到发挥。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很低,直接影响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懂文化和农业技术,同时还要回经营,这样才会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反之,农民的素质低,不懂文化和不懂农业技术,就会影响其发展。

2、缺少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的意识

在农业经济循环发展中,有些农民缺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意识,由于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个别地区的政府不注重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设,对其缺少宣传的力度,就算对其进行了宣传,但是采用的宣传渠道和宣传形式很单一。正是因为他们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意识低,最终导致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出现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环境污染受到严重破坏等现象发生。这些都是阻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农业技术研发落后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就是靠科学技术的支撑,要想使得农业循环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细致、复杂的科学技术。当今,根据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在其发展中有些急需的科学技术没能得到满足和体现,即使有推广的让科学技术,但是应用的也不到位。由此可見,农业技术水平比较低,推广和使用率也很低。

4、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支持的力度不够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导致满足不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和施行者中,很多都是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的用户,依靠这样用户个人的力量很难维持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资金的要求。因此,要想促使农业循环经济顺利的发展,一定要得到政府的的帮助和支持。

三、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法的对策

1、要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目的是把一些文化素质低的农民培养成为最新型的、有文化科学技术的农民,主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生产经营的能手对其进行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达到使他们的农业生产的水平要得到提升。另外,对一些不出外打工的农民对其进行务工职业技能上的培训。与此同时,政府要鼓励一些有文化的毕业生和城市的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这样的话,不仅为农村提供了新的生产力,更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从而也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要高度的重视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农业经济循环人才。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想方设法来提升农业的科技投入,同时还要调动科技投入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意识

大力的宣传农业循环经发展的理论,要根据农民的特点,加强树立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意识,让农民正确的认识农业循环经济对自己带来的好处。让全民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将传统的农业经济观念转化成农业循环经济观念。

4、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体系

政府要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体系,同时还要落实到位。鼓励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尽量的把资金投入到农村或农业当中,这种对农业多渠道的投资更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总的看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农业持续发展的协调性,我们就要正确的、从分的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同时还要高度的重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个正确的解决思路和对策。这样才会使得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进而来提升和发展我国整体的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李闯.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西部地区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2]高松,汪建明.基于系统分析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3]冉珑,田义文.试论循环经济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的法律地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4]霍尚涛,叶全盛,陆志明.浅论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王树义,陈晓玥;关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4期

[6]欧阳丽伟,何德文,柴立元,姜文英.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作者:王阳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2:

农业循环经济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时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和安全问题。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恶劣,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民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因此,研究农业循环经济对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运行原则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使得从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三个原则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第一,“减量化”原则,在农业中的应用就表现为节约的原则。第二,“再利用”原则,在农业中的应用就表现为对农业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第三,“再循环”原则,在农业中的应用就是要大力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的本质就是微生物农业,目前“白色农业”已初步形成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等产业。“白色农业”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

二、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农业的高速增长,农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发展仍然走的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发展道路,这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一)农业生产面临的水土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 m2,但人均耕地仅为0.llhm2,且近几年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呈明显不断下降的趋势。2003年全国耕地净减少254万hm2,耕地面积减少了2%。水资源相对短缺且分布不均,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本身用水量很大,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挤占水土资源的势头难以逆转,已经明显不足的水土资源还要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水土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与此同时,水环境持续恶化。预计2010年全国缺水量将从现在的400 亿m3扩大到1000亿 m3。农业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甚至恶化。

(二)水土流失、沙漠化进一步扩大

据有关部门测量,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 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而且每年还在以1万k m2的速度递增,由于水土流失,全国每年表土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1cm厚的肥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的化肥。目前沙漠化土地则以每年2460 k m2的速度发展,因此而造成的退化达84.188万k m2,耕地退化2. 838万k m2。

(三)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一是化肥、农药的使用,对土壤、水、生物、大气及人体健康产生污染危害,并严重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农业生产中农膜使用量增加,回收率过低,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给农村带来了“白色污染”。对新疆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6个县市中,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kg/ hm2,其中最严重的地块达268.5 kg/ hm2,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三是畜禽养殖粪便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四是西部许多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三废”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污染严重。

(四)森林植被遭破坏生态环境更脆弱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把森林看作是生产木材的场所,对森林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导致对森林的滥伐和破坏,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再加上毁林种粮,森林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全国每年减少森林资源约1亿m3。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己达135万k m2,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目前已有0.87亿hm2退化,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1/5,且每年仍以133万hm2的速度继续退化。森林植被的破坏,引发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使整个农业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恶劣的生态环境己成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瓶颈”之一,并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推行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一)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主要是在农村,农民普遍对农业循环经济不太了解,那更谈不上去实践。只有让农民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综合经济效益,才能变为自觉行动。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好处,尤其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逐步公布当前环境污染的状况。让全社会成员了解到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严重危害,让广大民众真正意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是自然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必然替代,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加大政府的投入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的利润产出,市场无法有效调控,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建立循环农业的核算机制,改变过去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并纳入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

(三)积极提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技术

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先进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是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是要加强农业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保护研究力度,着力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问题;二是要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研究、开发和技术,为改善农业生态提供技术支撑;三是要加强减灾、防灾、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一步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四是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为重点,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为了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以及各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目的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二是要加快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早转变早受益。三是要使农民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五)建立和健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法律、法规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的一场变革,使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变为新的生产方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在法制建设方面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主体。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规,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各个地区还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的法律和法规。纵观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主要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史规范,有法可依。因此,我国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借鉴西方国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尽快制定农业循环经济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的经济政策,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财经学院)

作者:梁 怡 张雪绸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3:

滨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增长潜力已逼近其极限。本文通过分析滨州市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为各地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实践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健时期,国家从战略高度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建设,力求探索出一条社会、经济、生态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这一战略的实施,对滨州乃至山东都是重大的历史机遇。滨州市总人口375万人,陆地面积96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7万公顷,分别占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的37%、36%和32%,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域,是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滨州瞄准建设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总目标,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个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园林型宜居城市”。

1 滨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的主要途径。滨州坚持走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实施《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培育循环经济县区、园区和企业。截至目前滨州市已有29家企业通过了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7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11家企业正在进行清洁生产审计,涌现出了一批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成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企业,形成了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群,西王集团、鲁北企业集团、香驰粮油3家企业被命名为“全国环境友好企业”,滨化集团、愉悦家纺、无棣星一皮革等10家企业被命名为“省级环境友好企业”,安琪酵母、铁雄集团、埕口盐化集团等23家企业被命名为“市级环境友好企业”,为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滨州市循环经济仍存在以下问题。

1.1 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普遍存在

滨州市目前的产业发展阶段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主要表现为资源开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资源深加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小,高技术产业规模小,多数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如对滨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较大的棉纺行业,其出口额主要来自于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粗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品牌产品。

滨州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滨州市特色农产品冬枣为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产量、轻质量。冬枣园管理较为粗放,偏重化肥、农药的使用,水资源消耗偏大,忽视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溉,使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浪费严重,导致冬枣产品质量不稳定。二是重生产,轻市场。生产与销售脱节,农产品生产销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场开拓力较弱。三是冬枣保鲜技术和贮藏设施研究没有得到提升。冬枣的保鲜一直是困扰冬枣产业发展的难题,由于保鲜期短(通常是3个月)且缺乏深加工产业,大量囤积的冬枣一旦超过保鲜期即开始变质,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

1.2 生态与环境保护薄弱

按照城市功能定位要求,滨州市生态环境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容量小:随着水资源的开发,目前滨州境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水环境容量较低;二是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土壤的退化、盐渍化和沙化,许多可利用的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88 237.5公顷,占该市国土总面积的19.92%,盐渍化土地面积158 743.2公顷,占16.8%,沙化土地98 976公顷,占10.47%。

1.3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对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充分了解。循环经济发展对节约资源、增进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有巨大的作用。但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改变难度较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提高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意识,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1.4 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推广滞后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循环经济建设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但就滨州市而言,适宜于滨州市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的循环经济技术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循环经济成形技术的示范、推广及应用的覆盖面仍需扩大。

2 滨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 产业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及由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特性是建立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

2.1.1 现代循环种植业产业化它是以种植业为基础,把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化过程之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延长增粗粮油深加工产业链,完善“种植业一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一产成品配送一消费市场”产业链,促进种植业初级产品向深加工的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上一个环节的废料转换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在循环过程中,多重加工增值,减少污染物排放。如西王集团是循环种植业产业化的企业。

2.1.2 现代循环林果业产业化.它是以林果业为基础,依托林地资源,把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林下生态种、养、加形成循环。如山东滨州雁来红高科技园有限公司、山东舜园枣业有限公司均是循环林果业产业化的企业。

2.1.3 现代循环畜牧业产业化它是以畜牧业为基础,把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形成三大循环。一是肉、蛋、奶等畜产品循环加工。加大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各种精深加工产品,增加畜产品产值。二是副产品循环加工。畜禽副产品是一类重要资源,具有种类多、用途广的特点,可以作为畜禽的饲料,如肉骨粉、羽毛粉等;可以用于食品及保健品原料,如氨基酸、血浆蛋白粉、骨素等;可以用于医药原料,如胰岛素、人工牛黄等。目前,我国已能利用畜禽副产品生产400多种产品。龙头企业应加大科研力度,深度开发和利用畜禽副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粪便无害化处理循环。如

山东华渤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循环畜牧业产业化企业。

2.1.4 现代循环水产养殖业产业化它是根据水生生物食物链特点,用生物控制的方法使循环中各主体互补互助,共生共利,水域和陆地相互配合,实行工厂化养殖,以水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水产养殖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一是水产品循环加工。二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是水上、水中、水下循环模式,水上种植粮食、棉花、果树,水中养殖对虾、鱼类,水下种植莲藕等作物。如滨州正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域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均是此种类型。

2.2 区域发展模式

以区位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按照循环经济的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形成企业“点”上的小循环、产业“线”上的中循环、社会“面”上的大循环,实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和农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1 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力量,是联接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实现农业循环的桥梁,是整合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载体。要依托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以大龙头带动大产业。依靠科技兴龙头,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达到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2.2 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经济园区较长、较完整的产业链是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保障。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经济园区是依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园区,引导具有上下游产业链联系和互补性产业链联系的企业在园区集聚,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能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可以把村居(乡镇)作为一个园区模式,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清洁能源(如沼气),带动养殖、种植和加工业共同发展,实现村居(乡镇)内部的产业循环。

2.2.3 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社会发展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是构筑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社会体系。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社会体系是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靠产业化,把社会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社会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

3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植循环经济文化。同时,在农村居民中培育符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3.2 加强规划指导

与各项农业专项规划相衔接,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循环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以及节地、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确定循环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分阶段计划的重点环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

3.3 加快技术开发与培训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设立循环经济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研究和开发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并开展示范与推广。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要有效地推广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生产技术,注重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要领,取得实效。

3.4 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先行启动,形成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带动模式。一方面,要搞好循环型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及废弃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参考文献:

[1]杨光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背景下的滨州经济发展战略[J].滨州学院学报,2010,4:33—28

[2]李延典.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几点思考[J].滨州学院学报,2009,4:16—18

[3]李春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2:112-115

作者:张金帮

上一篇:世界金融危机发展论文下一篇:网上银行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