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态的现状

2024-05-02

我国农业生态的现状(共9篇)

篇1:我国农业生态的现状

生态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整体思路并付诸行动,取得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尤其是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本文在总结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的分析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趋势记性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正文:我国的生态农业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当普遍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继续对农业自然资源实行掠夺行的经营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资源衰退,加剧了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如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沙漠化速度加快,草原大面积退化,森林资源,渔业资源衰退等。另外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发展生态农业已经势在必行。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生态农业”试点,并提出相应的理论。1992年由国家计委等部门联合参与编制《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是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标志。1994年制定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标志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新的阶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新方式。目前全国有不同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分布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及4个直辖市。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省级300个,地市级10多个还有几个省正在发展为生态农业省。生态农业试点的推广面积超过666.67万h㎡。同时引导20多万生态农业户走上生态致富的道路,而且正以更快的速度在全国推广和实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 村经济增长的同时, 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2002年, 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省柴节煤灶推广率达到72%;废气净化率达到73.4%;废水净化率达到57.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31.9%。生态农业的实施使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全面提高, 初步形成了经济增长、生态优化的良好局面。总之,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从无到有, 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实施, 使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蓬勃发展起来。目前, 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存在这很多的不足,正在制约着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水平不高,整体科技实力不强,资源利

用率低,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薄弱。

2.人均农业资源贫乏,且农业单位产出,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等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 h㎡.不到世界平水平的一半。农业灌溉用水占水资源重量的70%,但有效利用仅为0.4~0.5,而发达国家则为0.7~0.8.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农药使用率最高的国家.3.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严重.我国现有机制还没有把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导致很多地方出现因收益微薄导致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4.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不足.于投资渠道不畅, 投资力度不够, 科研经费严重匮乏, 在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方面严重不足 等原因, 造成实用推广技术的高技术含量低, 生物农药等高科技的成果未能广泛应用, 也影响着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实施和推广。

针上述情况,首先应该科学技术,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引导作用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 除了要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 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 提高技术效益外, 更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的科技成果, 应用代科学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其次,宽投资渠道, 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稳定的资金、政策保障机制政府应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 同时要吸引集体、企业的资金, 还要通过政策的 引导鼓励农民投入。通过扩大投资渠道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生态农

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上的难题,而且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开展生态规划、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推广, 进而提高农民实施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政府在鼓励农民开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 要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实施相应的减税、免税政策, 颁布相应的生态农业开发政策, 从根本上扭转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随意状况。加大奖励和惩罚制裁力度, 使生态农业建立、实施完全在相关政策、法规保护之下,更好地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农业讲求尽量减少外源能量的投入, 和传统农业相比一般会减产。政府部门应通过银行贷款、政策倾斜等渠道对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户进行补贴, 对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及政策倾斜, 同时, 对破坏生态环境者要进行处罚。另外, 政府应尽可能多地设立生态农产品经销市场, 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开拓市场, 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 要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发展多种生产类型、多种经营模式和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 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 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商有机结合, 构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有效链接, 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从而, 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 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乔桂银.农业生态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2(6):95-99.[2] 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动

[J].农村能源,2000(1):1-2.[3] 成升魁, 等.生态农村———中国生态农业的新思维[J].资源科学, 2003(1): 94-95

[4] 吴涛, 龚海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循环经济[J].污染防治技术, 2003, 16(2): 71-72

[5] 刘力, 于爱敏.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01, 10(1):41-45

[6] 李文华.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7] 石山。我国生态农业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前景.—1987年全国生态农业问题演讲稿.

篇2:我国农业生态的现状

从我国的生态现状看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据有关资料介绍,建国以来,虽然水土流失面积已治理了58万平方公里,但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367万平方公里,治理的速度小于破坏的速度.每年流失泥沙50亿吨,泥沙带走的氮、磷、钾相当于我国每年化肥的总量.受水土流失威胁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

作 者:王军 作者单位:农四师六十三团刊 名:兵团建设英文刊名:BINGTUAN JIANSHE年,卷(期):“”(2)分类号:F3关键词:

篇3: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和保护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土壤及水资源污染, 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面积减少, 形势十分严峻。

1.生态环境恶化

一是工业“三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严重, 且有蔓延扩大的趋势。由于我国对工业企业, 尤其是对重污染、高耗能企业没有实行严格的“三废”排放监控措施, 且行政执法、监督管理不力。加上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营者利欲熏心, 不顾国家的法律法规, 不顾企业“三废”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 (河流、湖泊、海洋) 及人民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 肆意排放“三废”, 造成了生态环境 (土地、水资源、大气) 的严重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十分严重, 一些单位和企业并没有将城市生活垃圾送到垃圾处理厂处理、回收利用, 而是偷运转移到农村, 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是农业自身对土地及水资源的污染日趋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一些农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不同程度地使用违禁农药和化学制品, 造成农作物、果蔬、粮食中农药残留严重;畜禽饲养过程中滥用禁用药物等现象依然存在。还有, 农村各种垃圾倾倒到宅院外、交通道路边、河道边、农田边, 村镇周围垃圾成堆, 任由其腐烂发臭, 严重污染农田、地表水及地下水源、江河湖海。此外, 农业废弃物, 如农膜、秸秆、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呈现加剧趋势。在一些畜禽养殖集中的农村地区, 因没有配套的畜禽粪便治理设施, 还出现了大量畜禽粪便、污水随意排放, 污染湖泊、河流的情况。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对渔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使贝类所含毒素和鱼体内重金属残毒增加, 并且通过灌溉, 使致癌物质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迁移到人体内, 造成人类多种疾病大幅度提高。

三是由于工业企业对大气的污染、汽车尾气排放量的急剧增加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 导致地球大气增暖, 天气灾害增多, 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造成天气炎热、干旱少雨, 土地沙化严重。我国西北、华北、华中地区每年春季都要不同程度地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并影响到周边地区, 这不仅影响受灾地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对交通运输、环境治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和耕地资源的保有量。

2.水资源紧缺且污染严重

我国淡水资源紧缺, 农业用水量占整个用水总量的70%左右。来自水利部的统计,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为2200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排名第110位, 被列为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 全国2/3的大中城市面临缺水, 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夏季;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 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华北和西北地区, 干旱少雨, 严重缺水。这样紧缺的水资源还受到了严重的污染。2006年水利部对我国约14万公里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 其中Ⅰ类水河长占3.5%, Ⅱ类水河长占27.3%, Ⅲ类水河长占27.5%, Ⅳ类水 (人体非直接接触) 河长占13.4%, Ⅴ类水河长占6.5%及劣Ⅴ类 (已无使用功能) 水河长占21.8%。[1]

4.土流失严重, 土地沙漠化加剧

目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37.42%。20世纪50年代以来, 由于水土流失而失去的耕地为267万km2, 平均每年6.7万km2以上;土地沙漠化速度持续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每年2640km2, 目前已增长为每年3436km2。由于土地沙漠化加剧, 造成森林面积减少、草原退化、土地荒漠。据第4次资源普查结果, 我国现有森林11.34亿hm2, 占全国面积的13.92%, 人均林木仅占世界人均75m3的13%。预计到下世纪初, 森林覆盖率将下降到8.5%, 草场总面积将减少20%, 每年以20万hm2的速度退化。[2]我国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的总面积约在6.9亿亩, 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

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恶化, 直接威胁农业生产, 并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 使土地贫瘠甚至荒漠;耕地被永久侵占, 等于掠夺了后代子孙赖以生存的资源;农业水资源被污染, 既影响了农田灌溉, 又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对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对草 (湿) 地的盲目开垦, 使森林、草 (湿) 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 也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严重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 使土壤板结、质量下降, 造成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 导致自然灾难频发, 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 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漫延。水土流失, 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 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 增加了洪灾隐患和防洪抗灾难度。土地沙化, 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

最后, 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土壤质量和成分的改变及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 使农产品品质下降, 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 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目前,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人口增长、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 必须立足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工业和农业主管部门要改变以往只重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 做到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 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好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问题。要把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 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

1.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1)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要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的监测力度, 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 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子孙后代造福。

当前, 要着重解决盲目和过量使用农药的问题, 大力推广安全节约型施药技术。化肥和农药作为当前农业生产必需的生产资料, 如能科学合理使用, 就会增产增收。如滥用和过量使用, 一方面加大生产成本, 降低农民收益;另一方面对农产品和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规, 加快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禁限用和淘汰, 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强选择性的农药, 利用农艺、物理、生物、生态等综合防治手段控制病虫害。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既增产, 又省肥, 还可减少污染。即按照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 合理选用肥料品种, 确定施肥数量, 优化施肥结构, 改进施肥方法, 促进化肥施用由通用型复合肥向专用型配方肥转变, 鼓励施用有机肥, [3]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

(2)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对于农村生活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综合治理。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的保护、治理工作应像城市社区一样, 生活垃圾定点集中堆放、统一收集, 定时清理、集中处理;结合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工作,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 并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区域位置和交通便利情况, 建立一定规模的垃圾处理厂, 利用先进的技术装备, 将垃圾分类处理, 变废为宝, 甚至可用于发电、供热等。同时, 要加大对乡镇企业污染的监管和治理力度, 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

(3) 大力推广沼气工程, 提高农户沼气普及率。

推广农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沼气建设为纽带, 合理利用秸秆资源, 加强集中式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利用畜禽粪便及污水修建沼气池, 为村民提供清洁能源用于做饭、烧水等, 既可为村民提供纯净无污染的燃料, 避免村民为烧火做饭到处砍伐树木、山林等植被, 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 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作, 切实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农村废弃物和农业副产品资源的循环利用, 对农业生态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 与新农村建设的“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目标相一致, 可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达到综合治理、绿色环保、美化家园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除采取综合、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外, 重要的是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把环境治理的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具体责任人, 与其晋级、奖惩挂钩。要从根本上扭转只重视经济建设, 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状况。污染物排放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防污染设施, 对造成重大污染事件的企业要严加惩治。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加大治理污染的投入, 以促进污染有效遏制和环境明显改善, 为人们健康生存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各省、市、县 (区) 、乡 (镇)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建设, 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督监察体系。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 完善宏观调控, 严格执行土地法规, 稳定耕地面积, 控制非农业建设占地, 严把非农业建设用地审批。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种植业, 以控制土地污染。因地制宜, 开发一切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各级环境保护机构要全面掌握该区域内农业生态质量动态变化情况, 进一步促进环境监测信息的交流, 健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系统, 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同时, 要加大实用性农业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 加大对农业污染源的治理和管理力度, 把预防污染与治理污染有机结合起来。

3.严格保护耕地, 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耕地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及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要素,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就是保证粮食生产能力。没有相当数量的耕地面积, 就不能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在我国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问题短期内难以扭转的情况下, 要树立“保护耕地资源就是保护农业发展”的观念, 采取严格的规定和措施保护耕地,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以增加粮食产量。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 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建立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 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在任期内必须签订任期“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 确保耕地, 特别是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要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的各项保护措施。同时, 要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依法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和个人建设用地;建立基本农田占补平衡机制, “谁占用、谁补偿”、“占一补一”, 并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努力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和质量稳步提高, 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要严格实行用地审批制度, 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土地利用率。

4.加大水污染治理, 创建节水型社会

要统筹兼顾水资源的管理和开发, 强化饮用水源的监管, 创建节水型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树立集约、节约的理念, 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 要采用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 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 发现并杜绝水的漏泄, 包括用水器具及输水管网中的漏泄。要加强水污染治理, 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现象, 调整水污染防治战略, 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 把预防污染与治理污染有机结合起来。

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 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提高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在现实社会中, 一些企业和个人存在着严重的有法不依和环境违法行为, 政府有关部门也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这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有关, 也与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不够有关, 但最根本的还是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不强。因此, 应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公益广告、课堂等各种形式和手段, 提高人们环保的认知和觉悟。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增强广大群众的环境法制观念。普及环境科学知识, 使公众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唤起人们的伦理觉悟, 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气和责任感, 使公众能把环保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4]特别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干部, 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 不仅要做学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知识的带头人, 而且要真抓实干, 倾听群众呼声,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和行动中去, 不断提高决策水平, 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紧缺且污染严重;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沙漠化加剧, 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 首先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其次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第三是严格保护耕地, 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四是加大水污染治理, 创建节水型社会;第五是加大环保宣传教育, 提高环保意识。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凌夫.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06, (12) .

〔2〕朱美英等.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认识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20) .

〔3〕杜青林.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6, (02) .

篇4: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特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状况,可以将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分为如下4种:(一)物质多层利用模式。在该模式中,一个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环节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次利用,实现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可以细分为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二)生物互利共生模式。该模式通过在一个生物群落内安置生态位互补的生物,分层利用空间,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养分、积温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可以细分为:山地丘陵模式、农田平原模式、水体立体模式、草原立体模式。(三)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模式。该模式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生产条件,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四)观光旅游模式。该模式在当地自然景色的基础上,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为中心,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以农业旅游观光服务为手段,将生态农业建设和旅游观光结合为一体,可以分为观光农园模式、农业公园模式、教育农园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理念紧密相连,只有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成为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指导思想。这需要农民转变传统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形成环境友好型的集约化经营理念,还需要政府和农民通力合作,政府转变“唯GDP论”的思想,同时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二)完善生态农业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生态农业促进法》等生态农业专门法律,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条例》等相关法规,修改完善《农业法》,明确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管理体制等内容,指导生态农业具体政策的制定。还需要加强监管,强化执法力度。

(三)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主导,发展多种生产类型、多种经营模式和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构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有效结合,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四)加强生态农业组织管理。关键要理顺政府、农民、企业、科技实体、社会组织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科技实体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民与企业积极建设的生态农业组织与管理框架模式。

篇5: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自上世纪5 0 年代后期普遍出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经营水平不高,生产规模小。其特点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坏了生态平衡,形成了农业的恶性循环,如种植业广种薄收,重用轻养;林业过量采伐,重采轻造;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等等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我国农业目前出现了不少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如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传统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另外,我国成功加入WTO 后,进口粮食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大量农产品的进口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减少农民收入,加重 我国农民贫困化程度。而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它不仅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导向,增加农产品种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生态农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综合产业,涉及种养加、贸工农多种生产经营,可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空间。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做到“变废为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发展生态农业,可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中国粮食生产从1998 年的5.12 亿吨减少到2003 年的4.367 亿吨。我国从上世纪80 年代以来,便积极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寻求既能增产粮食等农产品,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可持续

4.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呼唤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出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污染使农产品中化学药品残留严重超标,致使产品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而生态农业的生产原则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种植的方法,注意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有效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并且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因而它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篇6:我国农业生态的现状

中国农业生态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又是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部分.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特别是中国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农业,农业生态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也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 者:卞有生 作者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刊 名:中国科技奖励英文刊名: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8(4)分类号:F3关键词:

篇7:我国农业生态的现状

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阐述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现状,分析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现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作 者:朱美英 罗运阔 卢志红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期 刊:安徽农业科学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20)分类号:X171.1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 安全 可持续发展

篇8: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历经20余年的实验和理论方面的探究, 中国已经将技术支持、生态农业管理以及示范推广等体系建立并且加以完善, 同时, 创设了有关生态农业理论系统, 发布了建设生态农业的技术方面的要求, 使中国在生态农业方面, 已经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然而, 因为中国建设与研究生态农业比较晚, 不少方面刚刚起步, 其发展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

(一) 生态意识淡薄。

因为缺乏浓厚的环境意识, 过分地对经济利益进行追求, 致使水土流失, 造成土地出现塌陷等情况。这一切都导致环境严重恶化, 对人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造成直接影响。因为农民没有接受高深的教育, 同时, 没有高瞻远瞩, 放眼未来的心理, 只希望运用可以立竿见影的农业技术, 而不愿意从长远情况进行考虑, 造成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欢迎“短、平、快”的农业技术, 一些对资源进行保护、培肥地力、使环境污染减少的技术却得不到运用和推广。

(二)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这里所说的政策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即法律和资金:第一、资金层面。现在, 不少生态农业建设方兴未艾, 对财政方面的支持需求量很大。而不少地方财政困乏, 需要国家给予支持, 然而, 国家没有雄厚的财力, 可以进行补贴的程度及范围受到局限。造成不少生态项目不能全面开展, 而一些放置于生态建设中的资金, 因为工程没有继续进行导致收不到相应的回报。第二、法律层面。一方面在执行和宣传法律法规方面缺乏力度, 虽然国家进行了一些环保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 然而, 不少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致使执行法律法规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因为我国在建设生态农业方面的条例或者法规欠缺, 使建设生态农业的效果受到影响, 现在, 我国依然没有有关生态农业方面的立法存在。

(三) 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不健全。

第一、缺乏完善的研究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中国在开发包装、防腐技术方面的研究, 还没有形成体系, 开发的力度还和发展生态农业的需要不相适应。另外, 投入的科研经费较少, 科研项目设置水平低以及浪费人才物力现象严重, 致使科研成果少并且没有进行很好的转化。这一切致使提升生态农业的效益受到阻碍。第二、缺乏健全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在农业经济中将技术引入过缓, 转化成果以及转让技术没有和效益进行紧密地联系, 致使农业没有获得较高的效益。同时, 在进行推广的时候, 对现代工业技术偏重, 对生物技术忽视, 导致没有合理的技术结构, 使地力减退、土壤污染等破坏农业资源的问题解决起来困难重重。

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温家宝总理指出:“本世纪是使我国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 所谓现代化农业指的事高效的生态农业。”在中国农业发展方面, 生态农业意义重大, 而目前中国发展生态农业中面临的状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 培养新型农民。

要具有对资源进行保护的责任意识, 使之可持续使用。新型农民在思想觉悟方面应较高, 尤其是生态环境方面的意识, 同时要了解技术, 拥有文化知识。因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可以使生态得到促进, 对环境资源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的体系,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已经使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凸显出来。因而, 要和农村生产、工作、推广农业技术工作联系起来, 在群众干部中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使其认识得到提升, 能够对环境生态和污染现状有清晰的认识, 不断发生的灾害问题, 已经成为一大危害, 对健康、有序地发展国民经济造成阻碍。同时, 对农民进行引导, 使其对科学重视, 对新方法和新知识勇于接受, 从而对合理的生活、生产方式进行倡导。

(二) 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 至关重要的是政府的引导和扶植。在进行审核时, 政府需要对大、假、空的项目进行避免, 以防浪费资源, 将需要在农业中使用的资金及时投放, 将投向选准, 使资源可以将最大的功效发挥出来。从多个渠道进行经费的筹集, 从而使投入加大。在管制农业建设项目方面放松, 以使建设农业项目可以借助银行对股票、债券的发行或者借助基金的发展等办法对资金进行筹集, 借助条例的制定和规定, 使流动资金被激活, 以使使用资金的效率得到提升。除此之外, 在生态农业立法方面进行完善, 以使有法可依, 同时, 对执法力度加强, 并且要严格执法;对生态农业立法的配套设施加快。立足于法律角度, 向生态农业的扶植方面倾斜。

(三)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借助集体、国家、个人一起发展, 投资多样化的形式, 将科技向市场推进, 使研究项目、科技人才、专利、试制新产品、投入规模生产、运转市场化形成, 从而从根源上对技术创新和市场脱节的情况得到解决。同时, 对保鲜、贮藏、加工、包装农产品技术进行发展, 推广实用技术, 使科技在农业方面的贡献更大。例如, 对生物肥料的应用进行推广, 对平衡施肥技术进行推广, 使有机肥用量提高, 使化肥用量减少;对防治病虫害技术推广, 尤其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对控制物种结构技术、控制空间结构技术的应用进行推广等, 对推广技术的层次加以协调, 使科技向成果进行转换的速度加快, 使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总结

结合上文的论述可见, 为进行富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的建设, 我们需要对生态农业的特点和内涵进行了解, 同时借助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进行解决对策的探究, 这对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农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孙贵珍, 王卫东.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哲学分析[J].甘肃农业, 2005, (8) :37.

篇9: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立法分析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立法分析

■刘亚男 田义文 张明波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又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现行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无论从立法上还是实际运行过程之中都存在着种种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对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其在立法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为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一些建议。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以往,农业仅仅被视为提供粮食等农产品的经济产业,对农业生态系统只是注重其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忽视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甚至牺牲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来换取短期的农产品价值实现。这种对农业生态系统只是一味索取的行为导致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进而又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今,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利用农业生态补偿,可促使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恢复和保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里约地球峰会在《21世纪议程》中提出“农业的多方面功能”这一概念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除了具有农产品生产功能,同时还发挥着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多方面的非农产品功能和其他非生产性功能。

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下,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功能的实现以消耗公共资源为代价。换句话说,在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相冲突。当我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利益时,我们肯定不认同农民放弃环境利益,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但让农民这一弱势群众以经济利益减损为代价,独自承担环境利益的实现成本,为其他社会成员提供享受环境利益的便车,这种方式因其不可持续也是不可取的。解决此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合理的制度将农民独自承担的能惠及整个社会的环境利益所付出的成本社会化,使得农民在采取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下,既能避免传统生产方式之下所付出的农业生产代价又能获得至少不低于传统的产品收入。而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恰恰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措施。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众所周知,维护社会公平是政府的责任。从横向公平来看,如果让农民独自承担这过高的环境生态成本,牺牲其经济利益,而其他社会成员不付出任何代价享受其成果,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从长远来看,农民所面对的巨大生存压力迟早会导致生态的重新破坏,最终影响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纵向公平来看,有必要在农业活动上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据统计,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在工农业产品的不平等交换形成的价格,剪刀差价中提供了6000~8000亿资金的代价;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征用农民土地,至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农村为城市经济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自身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的耗竭。我国已经到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农业作为农村居民最主要的生产活动和收入来源,有必要在农业活动上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二、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在立法层面上存在的不足

(一)农业生态补偿立法缺乏系统性

农业生态补偿环境是一个整体和系统,而我国现行的相关农业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确是分段、分割的。从现行相关法律的层级上看,中央和国务院只出台关于农业生态补偿的政策,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有关这方面的精神和文字,散布在不同的法律政策文件之中。作为我国环境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由于当时时代背景的限制,注重污染防治,对于环境补偿只字未提。之后修订的《草原法》、《农业法》仅对生态补偿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有关农业生态补偿方面的行政法规、地方规章为数较少。从整体上看,由于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立法体系统一性、系统性不足,使得单行法在农业生态补偿具体内容时容易产生冲突。

(二)补偿主体不明确

农业生态补偿的首要问题是解决谁补偿谁的问题,即补偿主体问题。立法中关于农业生态补偿主体的规定,对生态补偿体制的运行至关重要。我国关于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的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条款如下:《防沙治沙法》第二十五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五条;《农业法》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草原法》第三十五条、第四十八条;《森林法》第八条、第十四条;《退耕还林条例》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九条;《退牧还草和禁牧舍饲陈化粮供应监管暂行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十八条;《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第十条。

通过对上述法律法规的梳理,笔者发现在我国法律法规及规章之中,补偿主体大都规定为国家,像对农业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严重损害的企业或其他组织,这类市场性补偿主题,根本没有涉及。补偿主体的规定单一。除此之外,这一单一补偿主体本身也存在问题。立法之明确了生态补偿义务的承担者为国家,大多是情况下,并没有对代表补偿主体的补偿机关予以明确的规定。正是这种不明确性带来了受偿主体求偿无门,补偿机关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

(三)补偿方式过于单一

从我国现有的农业生态法律补偿制度看,生态补偿方式虽然有资金补偿、实物补偿和政策补偿这三种方式。但最常采用的是资金补偿。资金补偿是具有很强的输血功能,但由于资金补偿是总量补偿,缺少结构性补偿的针对性;而且资金补偿多数情况下为一次性补偿形成不了连续补偿机制。这些缺陷使得资金补偿很难在造血层面上发挥作用。而能够更根本的解决农业生态问题的具有造血功能补偿方式,像智力补偿、技术补偿方式的缺失,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很难得到遏制和扭转。

(四)补偿标准不科学

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的关键要素之一。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良好运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但通过对上文中所提及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的梳理发现,我国立法中很少对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若有涉及,更多情况下仅仅以“适当”、“合理”此类抽象词汇对生态补偿标准加以限制。对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有具体规定的仅有一个部门规章,即《退耕还草和禁牧舍饲陈化粮供应监管暂行办法》。由此可见,农业生态补偿立法中补偿标准不科学的现象普遍。立法不科学,一方面,留给了行政机关在生态补偿标准上极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当行政机关面对补偿资金的短缺或诱惑时,很难保证受偿主体利益得到保证;另外一方面,当行政机关面对农业生态补偿巨大责任的时候,常以此为借口推诿责任。

(五)生态补偿程序不规范

对于实体法中直接或间接赋予行政机关在农业生态补偿中的裁量权,科学合理的补偿程序可以对行政机关的裁量权进行合理的限制,可以为农业生态补偿的利害关系人提供一个表达意见的渠道,确保农业生态补偿更为公平的实现。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即部门规章中对此规定很不规范或者根本没有规定。而生态补偿程序的不规范或缺失为行政机关在补偿方式、手段、步骤上留下了很大的裁量空间。由于正义的分配看不见,使得正义更难实现,正如在农业生态补偿的实践中,由于缺少程序中参与环节的规定,使得补偿通常是由行政机关通过简单地使用行政强制力量迫使受偿农民接受补偿方案实现的。以此方式实现的农业生态补偿,其效果则可想而知。

三、完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加强农业生态补偿环境立法的系统性

从整体上看,要求加强生态补偿立法的整体性和体系性。在国家立法层面,需要对生态补偿的目的、范围、方针、原则、重要措施、救济途径等明确规定。考虑到进行生态补偿的专门立法对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可以先尝试制定一部位阶较低的法规或规章,先使这一制度确定下来。在地方层面,地方立法机关可以在其立法的职权范围借鉴国内外的立法和时间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完善生态补偿立法。

(二)明确补偿主体

对于现行的立法中规定的补偿主体---国家,还要具体对其补偿机关进行明确规定。如此,才能使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除此之外,考虑到农业生态补偿资金的庞大级政府补偿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和低效率性。我们不得不思考建立其他补偿模式。其实,在市场经济之下,市场性补偿主体的培养不可忽视。在市场经济之下,政府、地区、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作为受益人成为补偿主体。这种市场激励式的可行性,从国外已经推行实施的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环保资金等制度的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得见。当然,对于市场性补偿主体的培养发展同样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其地位的确认。

(三)确立多元补偿方式

农业补偿机制的顺利运行离不开补偿的资金、物质、技术的顺利流动,离不开补偿者提供的补偿方式像受偿者所需要的补偿方式转换。这些要求的满足则需要通过补偿方式的多样化来实现。补偿方式大体可分为四种:一是货币补偿。对于受偿主体来说也是最便利地方式;二是实物补偿,给予受偿主体一定物质产品、土地使用权,以改善其生活条件,增强生产能力;三是智力补偿,即向受偿主体提供智力服务;四是政策性补偿,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上级政府给予下级政府或各级政府给予其管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某些优惠政策。生态补偿方式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多样化地使用补偿方式。

(四)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

农业生态补偿标准需要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农业生态补偿标准从性质上分类,可以分为恢复和保护价值型标准、出让型标准、激励(约束)型标准。在对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之前,我国必须对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的性质进行选择。除此之外还会涉及到对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采用哪种核算方式亦是面临重大课题。除了在自然科学范围内进行研究外,要使得生态补偿真正得以实现,还需要考虑社会、市场和公民的承受能力。

(五)完善补偿程序

这里的生态补偿程序,主要是针对补偿主体为行政机关时所应遵循地程序。由于笔者自身能力限制,对于生态补偿程序地设计,在此仅作简单提及,以抛砖引玉。生态补偿程序应该包括对农业生态补偿项目、补偿资金、补偿方案的公告,及听证会的设计。

[1]程宇光.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若干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10(6).

[2]高清.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略论[J].河北法学,2008(9).

[3]田义文,田晨,徐堃.再论生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获补偿”原则的确立[J].理论导刊,2011(4).

[4]洪尚群,吴晓青,段昌群,陈国谦,叶文虎.补偿途径和方式多样化是生态补偿基础和保障 [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S2).

上一篇:送陆拾遗东归,送陆拾遗东归许浑,送陆拾遗东归的意思,送陆拾遗东归赏析下一篇:订票系统课程设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