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农村问题论文

2022-04-17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事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推进“三农”工作必须树立的底线思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的大逻辑。然而,有的人以土地私有权的世界主流为依据,认为土地私有化是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唯一出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农业农村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农业农村问题论文 篇1:

我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业上的生产力度逐渐增强,畜牧业发展的较为明显,在农务活动中会有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现有的农村污染治理方式不科学,出现的问题较多,环境保护制度及技术相对落后,这给政府监管体系带来较大挑战。本文针对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实行方案,为今后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现状;措施

Key words:China’s agriculture;Rural pollution;Governance and regulatory system;Current situation;Measures

“環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传承历史、富庶文明”。在2018年11颁布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中也明确说明要加快解决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由于中国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根基较差,短板较为明显,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一定要坚持下去,攻克难关。

1 中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现状分析

1.1 中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现状

1.1.1 现有的农村环境治理情况

从2007年至今,已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农村环境治理之中,单治理污水的装备就有将近40万套,采集生活垃圾的人员增加2倍,垃圾车、运转、处理设备等均较以往增长3~5倍,有85%以上修建有公用厕所,并且有专门处理粪便的机构。但是依然还有部分村庄环保设施不够完备,这给今后的治理和监管系统带来一定阻碍。

1.1.2 环境污染治理初步阶段

首先,农村农药使用负增长,种植的绿色食品覆盖面逐渐增大;其次,化肥的使用,开始测土配方,引进环保易吸收的农药,使得农业总氮、总磷源保持稳定;最后,原农村牲畜粪便随处堆积,产生空气污染和细菌污染。现阶段每户建设立体农业,牲畜粪便做成可供使用的肥料来源。

1.1.3 环境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

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民科学文化传播的力度,利用媒体和各种公众方式进行宣传。将环保科普知识以全新有趣的方式展现在农民眼前,村主任、村支书等带领农民实践行动。

1.2 中国农业农村污染监管体系现状

1.2.1 农村污染治理责任并不明确

工作协调机制不成型,各部门职责功能不清晰,相互配合不顺畅,对于上级下发的各种号令推迟实行。各部门职员及上级领导本身对于环保意识就较为模糊,不认真,基层管理部门并不具备管理和治理能力,监管人员积极性差。

1.2.2 对于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缺少有效方式

污染治理主要是管理思路和管理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是对污染问题进行规划并制定方案的具体措施。但是由于技术人员的缺失和专业人员的流动,使得整个治理过程运行的较为困难。当前中国污染治理还是探索阶段,不能成形,更谈不上宣传。

1.2.3 没有因地制宜制定环境监测机制

首先,农村污染治理分散不集中,排污治污能力低下,污染面较广;其次,农村污染物没有制定标准,治理措施更加难以制定;最后,农民角色特殊,居住环境较为分散,给污染治理带来一定条件上的制约。

1.2.4 相关政策标准体系并不完善

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分散不完整、不清晰,管理经营的概念较为淡薄;规划较多但是广而不细,理论基本上大于实践,综合来讲可操作性不强;对于环保的标准不多,现有的标准还存在一定空白。

2 中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存在问题的举措

2.1 建立健全的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首先,建立农业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将其中有矛盾和冲突的条款进行修建,并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法律制定;其次,对农村污染管理范围标准化,利用有限的资源设备及技术对细节参数规范化,指导污染面源监控;最后,从规划、检测、管理等各个方面,以层次化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农业面源管理研究机制,要一地一策。

2.2 建立态度严谨认真的监管组织

一是要政府对辖区农村环境质量进行负责,保证对农村环境资源政策的合理化,特别是资金的引入,更是要透明化;二是要对行业主管在污染物减排治理上加大力度,要将管理部门的编制规划提上日程,进行组织实施;三是要提升在法律层面上的环保意识,加强农民的法律责任感,自觉地进行高效、绿色农业种植养殖方式。

2.3 加强农村科学知识教授力度

首先,要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配置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农业污染咨询处,开展技术扶贫;其次,建立村技术部,村中各个干部进行轮流宣传制度,从日常细节出发予村民以深刻教育;最后,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基地,可以借助互联网、微信等多种方式,形成智慧型环境污染教育体系。

2.4 建立因地制宜的环境监测机制

规划种植业和家禽养殖与工业污染管理并不相同,国家要适当地对农户进行补偿,要对农村污染物进行具体分化,不能含糊不清,要建立宜用、宜治、宜排的管理机制;根据村中村民的具体情况对村民教育,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制约农民在污染物排放时的不当行为;加强物流、公关、交通的共同协作能力,将科技技术手段带入到农村环境中,建立农村管理信息平臺,统一管理路径,建设污染物管理机制。

2.5 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便捷性

首先,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政府应派专员进行现场跟踪,并在档案中找到典型案例以辅助现场调查行动的实施;其次,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标准化,组织专业人员及相关专家进行操作手册编撰,予以推广;最后,政府要引进资金链,调动一切可实行的方案,进行深度推广。

3 结语

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只能依靠政府机关进行监管,但是政府监管部门的态度较为懈怠,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部分监管岗位出现空缺的情况。本文针对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实行方案,为今后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贾小梅,陈颖,赵源坤,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困境与机制模式创新—基于河北、浙江、广西等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调研[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3):66-68.

[2]彭娇梅.乡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污染治理探讨[J].南方农机,2018,49(17):107+114.

[3]本刊评论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加强资金监管[J].农村财务会计,2018(9):1.

[4]韩迎春,齐艳娟.环境公平视域下农民环境参与权实现路径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4):50-54.

收稿日期:2020-05-20

作者简介:史涛(1980-),男,汉族,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作者:史涛

我国农业农村问题论文 篇2:

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个制度优势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事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推进“三农”工作必须树立的底线思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的大逻辑。然而,有的人以土地私有权的世界主流为依据,认为土地私有化是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唯一出路。这样的见解异常武断,不符合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个最大实际,必须旗帜鲜明地给予反对。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的一大制度优势

作为我国农村最基础的制度,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其超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成为解放、发展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根本性制度优势,不仅克服了部分土地私有制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陷入的发展困境,而且助推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自信。然而,有的人不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实践出发,错误地认为农村土地私有制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唯一出路,试图瓦解这一制度优势。

1.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基本制度。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主要实现形式。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而且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法律制度层面的制度安排,更是公平价值导向的社会保障层面的制度设计。正是这种多重含义,决定了我国农村发展与改革的道路及方向,成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和我国农村根本的制度,并能通过释放制度优势有效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为此,任何涉及土地制度的改革,都必须旗帜鲜明地维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维护这个最根本的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推进发展导向的变革,决不能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上动念头和打主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在我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作为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遵循,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和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深挖制度潜能、释放制度红利。

2.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能够适应当前实践需要。实践表明,在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通过对农村土地所有制实现形式的适应性调整,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得到极大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能够获得显著增加。家庭承包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就是最大的制度性成果。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方式由人力、蓄力向机械化转变,生化技术的广泛运用缩小了土地差异,劳动力流动带来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等;上述变化让土地分散细碎化问题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瓶颈,作为农村生产关系总和的农村土地所有制应当对农业生产力的这种变化作出回应。为此,土地所有制的调整必须充分考量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条件和生产主体的变化,广泛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一方面,能通过统分结合,以家庭经营的“分”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统”很好地解决土地细碎化经营;另一方面,在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重构产权结构,积极探索新的实现形式,以农民参与和集体经济组织动员取得利益最大公约数。广东省清远市叶屋村和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的做法表明,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能够以其强大的制度弹性和制度优势,实现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农民权益保障和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壮大的有机统一。

二、精准认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多维功能

作为以土地财产归属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安排的集合体,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本质上是以土地财产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它着力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土地引发的效率与公平问题,通过不断的适应性调整影响着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以显著的制度绩效对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农民权益和稳定农村社会治理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效率功能。稳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工具性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土地所有制的调整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能够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和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统筹功能,极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具体的作用机制为,在保证土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有不变的前提下,针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创新性地构造产权结构,不断释放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势能。一方面,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两权分离,保障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权和赋予农民承包经营权,在统分结合中兼顾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另一方面,面对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条件和生产主体的阶段性变化,在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变的前提下,构造三权分置的产权结构,将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并通过确权登记颁證充分保障每项权利的权能,以所有权证让集体经济组织用心、以承包权证让农民定心、以经营权证让农业经营者放心,最终以分与统的有机结合克服了农业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土地细碎化、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不足和农业经营主体不稳定等困境,带来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和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为国家实现粮食安全夯实了制度基础。

2.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公平功能。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对于农民而言,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更是身份特征鲜明的财产,从而土地以及由土地衍生的权利对农民起到了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凭借成员权获得土地并拥有相应的土地财产权益,为了确保农民依土地所享有的福利水平的公平性,就需要设计合理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便保障土地财产权益的合理分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以生产队为单位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的前提下,为了确保生产队范围内村民的经济利益平等,按照公平原则对土地使用权进行了分配,土地位置、肥力均按人口平均分配,形成了使用权高度分散化的土地利用特征。在生化技术不发达、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力较稳定和人地分离程度不高的发展阶段,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有效处理了生产队范围内农民之间的土地利益关系,释放了公平功能。但是,当使用权高度分散化所带来的土地细碎化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公平功能就会有所弱化,这就需要依据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对该制度做出适应性调整,以保证和发挥其公平功能。

3.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治理功能。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治理体系中,国家和农民是紧密相连的利益主体,国家需要考量农民的利益诉求制定农业政策,农民会对农业政策带来的效应作出反应,从而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就会适应性调整。但是,国家与农民的对接并不是非常顺畅,由此造成国家与农民之间的沟通成本就会非常高,并弱化农村治理效率。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桥梁,将国家与农民有效对接,以其统筹功能,权衡处理好二者的利益关系,既能提高农业政策制定效率,又能确保农民利益表达机制顺畅,从而增强了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匹配度,进而提高了农村治理效率。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土地的所有者,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治理链条上的重要主体,通过发挥其动员组织能力,实现了国家与农民沟通的低成本、利益的相容,紧密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度,以“国家+集体+农民”的间接治理机制代替了“国家+农民”的直接治理机制,提高了农村治理能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了微观基础。

三、有效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保障措施

坚持好和落实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面发力,通过实施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才能贯彻好这个最大的农村制度,引领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在道路上不走偏。

1.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这意味着,农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要落实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释放土地集体所有的势能,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统筹作用,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其成为促进农业兴旺、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叶屋村和塘约村等地的做法充分表明,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法宝,好的基层党组织能够带领农村上下凝心聚力,促进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需要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为坚持好、完善好和落实好、贯彻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把好方向和谋好大局。

2.树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思维。农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是衡量农村工作的根本准绳,务必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贯穿于党的“三农”工作全部活动之中。要落实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必须要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好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以农民为主的农业发展思维,不仅要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统筹作用的过程中,充分考量每个农民的权利和最大多数农民的整体利益,实现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避免农民与集体相对立;而且要正确看待资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在农民和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之间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作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3.增强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创新空间。落实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坚持农村土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这个制度内核一定不能变。不变并不意味着不进行制度调整,应该根据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增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适应弹性和创新空间,以不变应万变,通过稳定性、连续性和适应性释放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势能。就目前而言,在土地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其在新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的存在范围和实现形式极为重要,需要以发展思维拓宽创新空间。土地三权分置就是极为紧迫的产权结构重构,要在土地集体所有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三权分置”的多种实现形式,真正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4.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首先,土地经营日趋细碎化、農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新农业发展阶段,要求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制定实施系统化的制度,以集体的统筹功能更好体现政府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农民作为经济主体的作用,让农民以及农业经营者对农业生产、土地权利处置具有话语权,以市场的力量增强他们的产权实施能力。这就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政府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和不错位,市场做到公平、有序和完善,释放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合力效应。所以,在事关农村土地权利分割、流转的事项上,政府只管牵好线、搭好桥,剩下的就发挥农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在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牢牢把握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精准推进农村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必选项,是增强我国农业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基础性制度,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制度遵循,关系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决不能改旗易帜。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

责任编辑:狄英娜 李民圣

作者:刘元胜 于千舒

我国农业农村问题论文 篇3:

改革创新驱动现代农业

2月1日,主题鲜明的中央一号文件(下称“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如约而至。它勾画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在于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创新。

2014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一连快”,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

但进入新常态之后,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与新困难,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几大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同时,农业农村发展又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潜力与新途径,从农产品供求、农业投入补贴,到农业人口转移等各方面都承载着新变化与新希望。

面对这种新老问题交织、新旧矛盾交汇的格局,一号文件有哪些破题之举?有专家指出,文件围绕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农村法治五个部分展开,可谓“对症下药”,现实针对性突出。

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聚焦的主题往往是国家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地位。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多份一号文件,其中以“三农”为主题的共有17个。

这17个文件也并非一直连续,中间曾有中断。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改革如火如荼推进的大背景下,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5个一号文件,对当时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18年后,自2004年起,一号文件又连续12年聚焦“三农”。

一号文件涉农传统为何在20世纪80年代中断?那是因为当时全国从上到下认为:改革本就从农村开始,且基本问题已经解决,今后重要问题都在城市,工作重心也从农村开始转到城市。

那么,时隔18年后,一号文件为何又重新锁定“三农”?这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20世纪末,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出现复杂局面,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几年低速徘徊在4%以下。此外,城市改革经过10多年“加速跑”后,城乡发展严重失衡,极大地影响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一号文件的再次聚焦,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志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相信在文件部署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望加快推进。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既不是一场农村脱贫致富的大运动,也不是涂抹一张华而不实的水彩画,而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体,是要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今年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并出台一系列举措,就是针对既往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是为加快农村改革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是为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增加底气、“强筋壮骨”。

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以高投入的生产模式,实现粮食生产“十一连增”,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显著成绩。但日益稀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具竞争力的价格,正对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的旧有发展模式亮起“红灯”,不少农民感慨“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农业面临的新课题。

正是由于这种紧迫性,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朱立志认为,当前“耕子孙田种当季粮”的旧有发展模式严重透支地力和产能,且已走到尽头。一号文件对“转方式”浓墨重彩,极具针对性,传递出我国必须走现代农业道路的信号。

“文件提出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这与以往更多地强调产量增长的表述有着明显区别。中国强,农业必须强,农业的强不是体现在产量上,而是在竞争力上,这意味着农业在‘转方式’上将有更多突破。”朱立志说。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占农民收入重要部分的打工收入,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而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方面,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双碰头”,老乡的种田收入增长空间进一步缩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数是0.469。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元春表示,0.47到0.49之间的基尼系数反映出目前我国收入差距仍然比较大。尤其是城镇居民内部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比较大。“比如城乡差距大概有3倍,按照城镇工资统计,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的差距为4倍左右。”

农民增收是每年关注的重点。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势头。强调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

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指出,一号文件对农民增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破解方案,内外兼具、多措并举。文件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乡村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思路,对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帮助。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商务部特聘专家、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洪涛认为,大量的补贴、收储已经不适应农业发展,既不反映市场的供需规律,也给农村可持续增收带来挑战。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虽然短期内可能对农民收入产生一定影响,但是长远来看,理顺了市场关系,有利于农民增收。

专家认为,除了农产品外,目前在外务工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种植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下降,非种植占比不断提升,农业结构变化就是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农民工在技能培训、工资水平、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落实同工同酬、扩大城镇社会保险对农民工覆盖实际上是变相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有利于使农民的各项权益得到保障。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下,农村的人居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程度比较严重。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许多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产生了严重的土壤、水质、空气和农作物污染等问题,且呈现出多种类、难降解、高危害等特性,一些地区已呈“垃圾围村”之势。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今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目前,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需要加大投入,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央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指出,新农村建设未来要由单向突进向综合发展迈进,不仅注重改善改变村容村貌,更要注重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不仅重视保障农民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尊重农民的财产权益和民主权利;要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迈进,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村自身的发展,而且重视城市带动农村,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一号文件在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强调公共服务水平及文化建设,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传承乡村文明,实现由“物”到“人”的转变,内涵更为丰富。在推进路径上,文件首次提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这将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广阔的资金渠道。

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长期被禁锢,产权归属不清晰,如何“唤醒”农村大量“沉睡的资产”,已成“三农”发展的一大挑战。

而集体经济乏力,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巨大困扰。在改革逐渐走入深水区的同时,如何破解农村急需解决的难题以及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成为当前工作重点。

因此2015年,改革仍是统领农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一号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所所长叶兴表示,30多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释放了长期被禁锢的生产力,农村经济获得极大发展。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问题,仍然在于旧体制的制约,唯有通过改革来破题。

“一号文件部署的这些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实现其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让农村沉睡的资本活起来,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叶兴庆说。

农村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一些地方非法征用农民土地、非法占有农民集体资产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常常出现企业与农户互相“撕毁合同”问题;毁占耕地、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的案件频现煤体;“法不下乡”成为农村法治的困局。

“农村土地涉及的主体、包含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土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村经济制度和社会治理机制,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谋定而后动。”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强调。

正因如此,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文件提出要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的衔接,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一号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聚焦法治,“依法治农”已成推进“三农”发展的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农村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用法律为改革保驾护航,一方面可保证农村改革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杜绝‘以人代法’现象的发生。” (本刊综合)

上一篇:幼儿道德启蒙教育论文下一篇:农业机械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