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用地经营方式论文

2022-04-23

摘要: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具有模糊性,农业用地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农业土地的产权既具有集体产权的特征,又具有私有产权的特征。农村土地的产权边界处于模糊状态,从而在参与市场交易的过程中表现出合约的不稳定性。农地的控制权和收益权是产权中重要权力,在多方利益博弈条件下,土地的流转和合约的安排表现出各种不确定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农业用地经营方式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农业用地经营方式论文 篇1:

坚守18亿亩“红线”须盘活存量土地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普遍倾向于开发新增建设用地,即把农业用地转化成国有土地;忽视盘活存量土地。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因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耕地底线必须引起全民的高度重视,决不允许突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建设处于快速发展和扩张时期,特别是各个地方大量兴起的开发区热,直接导致了大量耕地被占,农业用地迅速减少。并且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普遍倾向于开发新增建设用地,即把农业用地转化成国有土地;忽视盘活存量土地。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

仅过去十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2004年,在清理整顿开发区之前,全国开发区总面积达到3.54万平方公里,比全国城市建成区总面积3.24万平方公里总和还要高。另外,大量的开发区通过治理整顿被取消后,并没有回归到农业用地,依然大量闲置,或变相地变为高教园地、科技开发园区等新的形式,实际上改成耕地的土地微乎其微。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有些土地虽然名义上还是耕地,但实际上早已变成建设用地,从卫星监测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成片的红色建筑群。

因此,如果再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农业用地减少的速度只会有增无减,将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可以说,城乡建设用地数量急剧增加,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相关。多年来,我国不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城市建设扩张模式,都是以粗放型为主。特别在过去,对保护耕地的迫切性认识不足,城市发展主要以摊大饼、外围式扩张方式进行,导致城市无限扩大,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环境、居住舒适度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由于核心中心区的土地供应越来越紧张,地价快速上涨,从开发建设成本来看,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开发企业,都把关注的目光从城市中心区域向周边地区转移,直接的后果是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而城市中心区却由于拆迁难,盘活难,土地利用率提高的进程放缓。

面对如此严峻的耕地形势,要想坚守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唯一的出路就是高效节约利用土地,即重点盘活已经成为建设用地的区域,加大土地利用程度,提高容积率。

另外,中国土地集约的重点是大量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受土地供应短缺的影响,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特别是市中心区域,建筑高度、密度越来越大,并且可挖掘的潜力依然较大。

在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由于土地供应紧张的矛盾不明显、不突出,一直采取粗放型的发展建设和经营方式,很多城市只是临街一张皮,沿街有一些二层、三层的商业用地,里面就是大片的平房了,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在村镇一级,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提出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喜迁楼房,但是,原来的宅基地却依然占用,不仅不能恢复成农业用地,甚至都处于空置状态。因此,要明晰农民新村房屋权属,同时,盘活退出的宅基地,或者分配给新增农业人口,避免形成全国性的、大面积的浪费和闲置。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文林峰

我国农业用地经营方式论文 篇2:

模糊产权下农村土地流转的合约安排

摘要: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具有模糊性,农业用地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农业土地的产权既具有集体产权的特征,又具有私有产权的特征。农村土地的产权边界处于模糊状态,从而在参与市场交易的过程中表现出合约的不稳定性。农地的控制权和收益权是产权中重要权力,在多方利益博弈条件下,土地的流转和合约的安排表现出各种不确定性。需要相应的机制的设计,来促进土地的流转和市场效率的提高,有效地制度设计可以避免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农地流转和使用的效率。

关键词:模糊产权;土地流转;合约设计

一、农地产权的模糊性

(一)农村土地的产权归属

在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农业用地并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 虽然我国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在大多数条件下, 农业用地并没有明确的所有者,集体土地在法律上属于乡镇或村委会等组织。农村土地的产权边界处于模糊状态。

农业土地的产权既具有集体产权的特征,又具有私有产权的特征,从而在参与市场交易的过程中表现出产权的模糊性。集体产权意味着没有哪个人能够单独决定土地的转让,而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法律规定虽然规定了农户有土地的部分产权,但这种产权在私有的层面上是不可交易的。而在集体产权的层面上,土地在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流转。

(二)农地的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

由于农地产权的模糊性,由此衍生的控制权和收益权也变得不够明确,表现出政府、村集体、个人、合作方等多方利益博弈的特征。明晰的产权意味着财产所有者对其财产的各个方面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在农地产权不明确的前提下,土地的流转和合约的安排表现出各种不确定性。需要相应的机制设计来促进土地的流转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在模糊产权下,土地所有者的控制权缺乏保证, 以致于受损。土地所有者不得不为其本应有的权力不断地进行斗争甚至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土地的模糊产权意味着对基本体制构架缺乏严格的定义, 控制权的归属亦相应的似是而非;有关的各方对实际控制权是通过协商, 以至讨价还价而最后敲定的。

在复杂的产权安排中,契约允许人们可以为了特定的目的使用资产并且索取因此产生的部分收益。我们的问题是:是否可能在那些持有产权的农地所有者中确定一个集中的所有者,并把“剩余控制权”赋予这个“所有者”,从而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如果以传统的经济理念来评判土地的模糊产权, 这种模糊性是有悖于市场的运行规律的。由于农地流转市场的不完善,在农地转让交易中普遍存在地下市场交易,地下市场契约的不稳定性使土地交易成本过高。一个产权关系清晰的企业在参与模糊产权下的土地流转时,企业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稳定恰当的契约或者第三方做保证,企业的利益很可能会被土地所有者侵蚀。

二、农地流转使用中的权力分配与合约签订

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 可以提高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分工。企业作为组织对市场的替代,其组织结构具有成本节约的优势,这种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可以提高市场效率,并就组织的长期专用性投资提供长期的保障。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设计中,一般有两种不同的制度框架:首先是农业发展的结构化,即通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实现横向的小农经济与纵向分工的市场的融合。另外一种是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通过加大农业的横向联合,扩大农业组织的规模,增加农户市场风险承担和谈判能力,使农业生产组织成为市场交易主体。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产品合约来实现纵向分工,而农业的集约化则是以要素为纽带,在分工的水平方向扩大规模。合约的选择,应具体分析参与合作的各方的约束条件。如果农户面对的市场风险是确定的,固定投资很少,且投资相对缺乏效率,则横向的合约比较有效,如果合作企业需要大量的专用性资产,且与农户的资产之间不具有依赖性,则以互相独立的市场组织进行交易,以确定性的产品合约为纽带比较有效率。

当然,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以农业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交易为前提, 制度设计必须保障农业用地的低成本流转,通过农地流转合约创新, 降低农地流转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从而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这种制度设计的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一)以产品为纽带的合约特征及其适用性

在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分散的多业化经营是一种普遍方式。这种方式很难内生出分工,从而获得专业化生产效率。其原因是农业生产组织中市场参与的高交易费用以及风险承担主体的脆弱性,分散的农业经济在制度上缺乏有限责任制度的保障,同时缺少高专用性资本投资的来源。通过恰当的合约设计,我们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将市场的交易行为内化为企业的制度与合约设计,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

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资本与资源瓶颈的经济组织方式,是在一定的合约基础上,探索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 效益为中心,科技为手段,以各类企业、中介组织为龙头,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 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实质是以中间产品的产品合约来进行纵向分工。用以解决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户参与到市场的分工之中。

虽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约往往缺乏保障。不完全合约是市场中的普遍现象,但在涉及农业用地及其专用性资产方面,却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农业用地产权的模糊性使缔约双方的经济关系非常脆弱,都有一定的违约倾向。在相应的国家法律不健全或者履行成本太高的情况下,违约和欺骗就会产生。而且,大量专用性投资的存在,使敲竹杠的行为不可避免,对专用性资产准租金的争夺加剧了合约的解体。这种产品合约的脆弱性使农业产业化的交易成本增加,设计新的制度体系,创建新的合约形式成为必然。

(二)土地控制权与收益权分离的合约设计

在威廉姆森专用性资产理论的框架下,专用性资产可以增加合约签订方的置信度,降低交易成本。但合约签订之后,由于资产用途的不可改变性,会增加合约中拥有较少专用资产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在农业产业化组织中, 投资方的资产专用性越强,其遭受“敲竹杠”的可能性越大,在机会主义的行为下,合约的长久性就会受到挑战。根据科斯定理,清晰的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在一个产权不明确的市场环境中,经济运行的效率会比较低下。但是对于农业用地,合作各方并不需要产权完全的确定性,只需要在产权的不同层面上进行明晰,即可保障合约的正常签订和稳定履行。在这个多方博弈的缔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土地的控制权和收益权分离开来,并引入一个各方认可的集中代理人,作为农户的代表,执行实际土地控制权的权利,而把最终的收益权留给农户,从而解决合约缔结和履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在我国现行的制度体系中,对于需要投入大量专用性资产和科技投入的农业产业,我们可以引入地方政府这个变量,并把明确的土地控制权赋予政府,同时以政府的信誉保障农户收益权的确定性,农户在市场主体的意义上,拥有合约中的土地数量,但与实际的土地想脱离,只依据土地的合约数量获取收益,不能索回实际的土地。在这种合约安排下,政府拥有土地的控制权,从而保障了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产,而由于合约土地和实际土地的分离,便增强了合约的确定性,防范了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虽然农民的土地没有完全的确权,我们却可以通过对产权的分割,在产权的不同层面上明确产权和相应的权力主体。以此解决土地流转及各方利益的保障问题。

三、结论

利用有效地制度设计,实现现代企业与农村没有确权的土地资源的结合,会大大提高土地使用的效率。对产权进行分割,并明确不同权利主体的权力边界,从而实现有关土地合约的稳定性问题。在市场中,生产要素的组合是以不同的合约联接而成的,依据现有的制度框架和要素特性,设计最优的合约来降低经济组织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以合约为基础,把工业资本、企业家才能与土地资源相结合,创造性的进行制度设计,实现了外在分工的内部化,把更多的生产要素卷入到社会大分工之中,让农民获得专业分工的好处,同时减少了合约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分解产权的合约设计,必将在我国的农村发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商务印书馆,2007.

[2]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3]吴秀敏,林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契约形式的选择:要素契约还是商品契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4]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Coase.R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New Series,1937.

作者:展恩水

我国农业用地经营方式论文 篇3:

城郊农地休闲利用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和社会休闲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成为国家支撑新农村建设、振兴农村经济、协调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农地休闲利用,特别是城郊农地的休闲利用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领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我国农地休闲利用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概念、类型和模式,但也正面临农地用途转变、获取途径、经营方式、生态保护、利益分配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必须从制度、管理、规划和技术等四个方面寻找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城郊休闲农地的合理、高效、有序、健康利用,以保障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休闲;休闲农业;农地利用;城郊农地

一、研究背景

城郊农地休闲利用出现于我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休闲农业是顺应休闲时代的需要,以振兴农业为基本出发点,满足城市社会发展中反城市化心理需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探索。休闲农业一般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的农业经营”。它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我国休闲农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休闲农业得到了强劲的发展,在全国呈现蔓延之势。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5年,由国家旅游局正式评定的休闲农业旅游点已经遍布全国31个省市,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达到359处之多(具体类型如表1所示),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就有168处。

休闲农业旅游几乎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旅游发展现象,各地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居民农业休闲需求的日益高涨,经济发达城市周边的休闲农业项目正成为投资者们争相竞逐的投资热土,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也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生活附属产品。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形式主要是以休闲农场、生态农园、农业科技园、度假村等空间形态为主。初步调查发现,大多数休闲农业园区的平均占地总面积在66.67公顷左右,以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为例,该休闲农业园区占地面积就达220公顷。如此大范围、大规模和强趋势的休闲农业开发,需要依靠大量的农村土地作为载体,势必会对城郊农地的传统利用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对农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农地利用布局的改变、农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等等。因此,休闲农业发展和农村土地密切相关,需要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加以研究。综述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我国休闲农业的研究多集中在概念界定、产业分析、市场分析、规划发展和资源开发及空间布局等方面,而农村土地研究中也很少涉及到对农地休闲利用的研究。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对农地休闲利用进行研究,以促进城郊农地的合理、高效、有序和健康利用,保障休闲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农地休闲利用的概念界定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行动,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得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农地休闲利用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指在城市郊区,通过一定工程、栽种、生物手段,利用农地的特性,获得休闲农业产品、农业生产体验和服务,得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

农地休闲利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休闲时代、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背景下的产物。农地休闲利用并不是彻底改变农业用途的开发利用,而是在基本保持原用途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改变或扩大农用地上的农作物的品种、规模,在农用地利用中融入休闲元素,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增强农用地的休闲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度假需求的一种农村土地的复合利用方式。农地休闲利用是在满足休闲时代城市居民“回归田园”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对传统农地利用方式的重新审视,以便更好地发挥农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农地休闲利用主要包括对原有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及水面)利用规模的扩大,利用级别的提升,利用内容的丰富,利用时节的延长以及对农村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

三、农地休闲利用的类型及模式

休闲农业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因此,休闲农业经营类型比较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农村土地。农地休闲利用的类型主要是指休闲农业开发所占用的农村土地类型。根据相关学者的调查研究,休闲农业经营类型主要有休闲农场、休闲林场、休闲渔场、休闲牧场、农村文化活动、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度假农场等。此外,有学者认为休闲农业经营类型还应该包括特色古村镇观光。不同休闲农业经营类型需要不同类型的农地资源作载体。

(一)农地休闲利用的类型

结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对照全国土地分类体系(试行)中的二级类标准,我国农地休闲利用类型主要有:(1)耕地休闲利用:休闲农业活动对耕地的休闲利用主要表现为游客设计蔬菜、瓜果、花卉的观赏、栽种和采摘体验。大型休闲农业园区都设有农业种植区,农业种植区都是以耕地为基本土地要素,如北京蟹岛生态度假村的大田作物种植区占地面积93.33多公顷;台湾市民农园将位居都市是或其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丘块,分别出租于一般游客栽种花草、蔬果或者经营家庭农艺,基本上是对耕地的休闲利用。(2)林地休闲利用:休闲林场是休闲农业的一个重要经营类型,休闲林场多位于城市周边,具有多变的地形、辽阔的林地、优美的山谷、奇石、山泉、小溪等景观。一般为游客提供体能训练、疗养度假、野外露营、树苗栽种等休闲活动,是以林地为基础的休闲开发。(3)园地休闲利用:观光果园通过对园地的利用,主要提供水果观赏、采摘和购买等休闲农业活动。观光果园作为休闲农业的基本形态,其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大,如北京市南口农场观光采摘果园现有土地200公顷,主要栽植有棚栽草莓、油桃、樱桃、杨桃、巴乐等数十种水果,室外有苹果、油桃、李子、杏等应季水果。(4)牧草地休闲利用:休闲牧场主要是以对牧草地的利用为主,为游客提供景观观赏,奶牛喂养、挤奶体验,野外露营和户外休闲等为主的休闲农业活动。如台湾的绿盈牧场。(5)水域休闲利用:休闲农业中渔业休闲活动主要是利用农村的坑塘水面提供钓鱼、养鱼、品尝等休闲农业产品和服务。(6)荒山休闲利用:休闲农业观光果园的开发还可以是对农村荒山等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如河南省沁阳市紫陵万亩林果园区。

(二)农地休闲利用的模式

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模

式,即单一经营模式和综合经营模式。休闲农业单一经营模式,主要是指以经营一种农业休闲活动为主,如渔业垂钓休闲、瓜果采摘等。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模式,主要是以经营多种农业休闲活动为主,既包括蔬菜、瓜果、花卉观赏活动,又包括垂钓、耕种、抓捕、采摘、收割等体验活动,还包括品尝、疗养、度假活动。按照休闲农业经营模式来划分,农地休闲利用的模式也主要分为单一农地休闲利用和综合农地休闲利用模式:(1)单一农地休闲利用,是指以一种农用地为主的休闲开发利用,一般占地面积较小,如蔬菜、瓜果、花卉观赏活动,作物耕种、采摘、收割等体验活动主要是对耕地的休闲利用。如北京葡萄大观园,主要以葡萄观光和采摘为主要经营项目,果园占地面积13.33公顷。渔业垂钓、品尝和购买等休闲活动,则主要是对农村坑塘水面的休闲利用。如北京朝阳水产科技园,就是休闲渔业的典型代表,主要以经营休闲渔业为主题,拥有养殖水面15.3公顷。(2)综合农地休闲利用,主要是综合利用各种农用地,设计各种农业生产体验活动,进行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占地面积较大。如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作为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就是综合农地休闲利用的代表。该度假村总占地面积180公顷,包括大田种植区、蔬菜种植区、苗木花卉种植区、养殖区和后勤保障区等,形成了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循环系统,其中大田作物种植区占地93.33公顷,蔬菜种植区占地20公顷,苗木花卉区占地13.33公顷,水产占地20公顷。

四、农地休闲利用问题探讨

休闲农业以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和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市场,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休闲农业经营活动和休闲农业旅游活动与农地资源密不可分,某种意义上,农地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命脉。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和休闲农业经营活动势必会对农地利用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尚不完善,城郊农地作为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地带,其利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是我国土地管理的重要区域。休闲农业开发成为城郊农村土地利用的新形式,在其开发建设过程中正面临着农地用途转变、获取途径、经营方式、生态保护、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一)农地休闲利用与农地用途转变

农地休闲利用的焦点是农地用途转变。从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建设的情况来看,多数土地的利用还是“就地用地”,没有改变原有农用地的用途。但是,休闲农业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旅游活动,为了更好地销售休闲农业产品和提供体验服务,需要建设相应面积和规模的辅助设施和配套设施,如接待设施、住宿设施、休息设施、集散中心甚至娱乐中心,这就势必导致部分农用地的非农用途转变,这和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存在矛盾。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但实际上有些地方的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中还是存在违规违法现象,未经审批擅自改变农用地用途。如何在既遵循国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又满足休闲农业开发对建设用地的需要,促进农地用途的合法、合理、适度转变,是农地休闲利用中需要研究的焦点问题。

(二)农地休闲利用与农地获取途径

农地休闲利用的前提是获取农地的经营权。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因此,农地所有权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任何从事休闲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首先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农地的经营权。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经营者获取农地经营权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手中租赁农地,签订租赁合同获取农地经营权,进行农地休闲利用;另一种是由国家对农地进行征收,再从政府手中获得承包经营权,避开与农村集体进行直接交涉。从我国休闲农业开发实际情况来看,小型休闲农业项目的土地经营权主要通过承包、租赁或者合作联营的方式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户手中获取,属于第一种途径;国家级大型休闲农业项目(现代生态农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等)的土地经营权获取途径就是通过第二种方式。两种不同农地经营权获取途径下的农地休闲利用对农村发展影响不同,第二种途径的农地休闲利用,存在剥夺农民的土地收益权的风险,容易导致补偿不公的社会公平问题。今后采取何种农地获取途径来发展休闲农业,实现农地利用的公平性,是农地休闲利用需要研究的基础问题。

(三)农地休闲利用与农地经营方式

农地休闲利用的重点是农地经营方式的选择。传统的农地经营方式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休闲农业开发下的农地经营方式可以是农户家庭个体经营(如农家乐),可以是村集体合伙经营,也可以是公司经营,还可以是“公司+农户”或“公司+集体”经营。就我国现阶段的休闲农业开发实践来看,各种经营方式都有采用,但相对而言,农户个体经营规模较小、形式单一、设施简陋、服务质量不高,不利于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农户个体进行农地休闲经营,由于缺乏规模优势,不利于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对农地进行科学培育、整理优化、集约利用。采取何种农地经营方式,进行休闲农业开发,不仅牵涉到休闲农业开发,而且也关系到农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地休闲利用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四)农地休闲利用与农地生态保护

农地休闲利用的核心是农地生态保护。休闲农业之所以受到城市居民的极大关注,在于它是以农业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休闲活动,某种程度上,游客消费的是一种农业生态。因此,农地休闲利用应该以农地生态保护为落着点,农地休闲利用遵循生态原则,不能以牺牲农业生态系统来博取经济效益。一些休闲农业项目为了获得经济效益,破坏耕作层土壤、大面积硬化地表、建造永久性建筑、减少绿化覆盖率、排放生活污水废物等,极大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农地休闲利用应该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态和环保技术、材料,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农地的生态环境。在进行休闲农业开发时,如何保持、提升农地生态质量是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必需考虑的核心问题。

(五)农地休闲利用与农地利益分配

农地休闲利用的关键是农地利益分配。休闲农业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效益、繁荣农村经济。农地休闲利用的最终社会诉求是增加农村土地收益,保障农民的利益。通过农地休闲利用,提高农地的经济产出,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由于农民在社会上处于弱势,无力投资农地休闲开发,因此,农民本身无法享受农地休闲利用的增值利润。休闲农业项目成为投资者们进行资本增值的途径,农地休闲利用导致的土地增值利润大部分以投资的名义被掠夺,最终又以资金的形式流回到城市,农村只是资本升值的中间站,这和休闲农业开发的社会诉求和政策预期是相悖的。

因此,休闲农业开发中,如何公平分配农地增值

利润,尽量保障农民合法的土地发展权益,促进农村发展,是农地休闲利用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五、农地休闲利用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和社会休闲生活的转变,休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也将成为国家支撑新农村建设,振兴农村经济,协调城乡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农地休闲利用,特别是城郊农地的休闲利用将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领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在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政策尚不完善,农地利用管理制度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应该从制度、管理、规划和技术等方面采取对策,保障和促进农地休闲利用的合理化、规范化和健康化发展。

(一)农地休闲利用的制度对策

制度是社会主体必须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是一切社会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缺乏一套特定的法规体系,目前尚无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正式法律、法规对休闲农业开发经营及休闲农业用地开发进行详细和明确的规定。我国台湾地区从9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究制定休闲农业发展制度,至今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观光休闲农业法规体系,包括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主要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这些法规对休闲农业相关概念定义、申报审批、管理机关责任、土地使用、建筑属性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涉及到休闲农业土地方面的相关法规就达16项之多。在这些制度的保障下,台湾的观光休闲农业走向了良性的发展道路,农村土地得到了高效利用,农地结构和布局得到了优化,创造了辉煌的成绩。通过实践调查发现,我国各地的休闲农业项目在经营范围、开发方式、建筑结构、服务标准和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在农地的审批、占用、使用、配置和保育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并出现了违规和违法现象,其直接原因在于制度的缺失,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并出台《休闲农业发展办法》、《休闲农业发展行业标准》等政策法规,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规定,指导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用地使用方面,在遵守我国土地管理基本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休闲农业用地审批、使用、转用、保护和管理等办法,加强农地休闲利用的规范化,保障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休闲农业用地审批办法主要对我国休闲农业用地获取途径、休闲农业区申报条件、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休闲农业用地使用办法主要对我国休闲农业区的用地类型结构配置进行明确规定;休闲农业用地转用办法主要是对休闲农业区的涉及到农业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相关事宜进行明确规定;休闲农业用地保护办法主要对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中如何加强对农地的开垦、保育、保养及生态维护等方面明确规定;休闲农业用地管理办法主要对一定区域内的农地休闲利用的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

(二)农地休闲利用的管理对策

休闲农业发展能够提升农业附加值、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因此,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休闲农业开发也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周末、节假日的休闲需求,因此,受到城市居民的大力追捧。迎合了政策指向和市场需求,休闲农业项目成为投资者们竞逐的对象。由于休闲农业项目属于农业项目,在经营土地获取方面享有比城市土地更低廉的价格和宽松的政策,这是投资的直接诱因。多数投资者们的用心并不在于发展现代农业,他们投资休闲农业项目只是一种“曲线救国”,实质目的是为了获取城郊土地使用权,大面积圈地用于开发房地产。如浙江省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就出现了圈占农用地造别墅的违规违法行为。

因此,政府在大力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同时,应该警惕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的“圈地行为”,要加强休闲农业用地管理。各地土地管理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休闲农业用地管理办公室,严格用地报批制度,禁止以发展“休闲农业”的名义,在农用地上进行非农建设。加强对休闲农业用地的监督和巡查,将“休闲农业”类的建设用地纳入到日常土地监察范围,坚决制止并严肃查处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占用农地建造永久性建筑物、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休闲农业”发展成为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三)农地休闲利用的规划对策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应该是用地规划,因为农地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合理规划了休闲农业用地的规模总量,才能够进一步对休闲农业产品生产、服务活动等进行规划。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时,各地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农地资源数量、农业资源特色对区域内休闲农业用地规模进行总体计划安排,对区域内的各种休闲农业用地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总体优化,避免休闲农业的盲目发展、无序发展。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用地规划要坚持与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相衔接,做到休闲农业发展的合理性、科学性,农地利用的高效性、集约性;要根据区域资源特色,规划发展重点“休闲农业区”,对农地利用进行优先安排。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基础上,从本区域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给予必要建设用地指标,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农地休闲利用的技术对策

由于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当有限,粮食生产压力较大,休闲农业的发展、农地休闲利用不能成为阻碍粮食生产、挤占农用地的借口,因此,尽可能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获取休闲农业发展用地,促进农地的优化、高效、集约利用。农地整理作为我国土地资源整治、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技术手段,为我国耕地补充和未利用地的开发使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盘活了存量农地,而且增加了农地资源。自2000年以来,国家财政资金累计安排农地开发整理项目3011个,投资总额高达437亿元之多。截止2005年底,通过农地整理项目建设,对约158万公顷的土地进行了开发整理。相关统计资料,我国启动复垦开发10年来,共补充耕地近250多万公顷。通过农地整理的农田平整技术、灌排技术、农田防护、田间道路工程等技术,为休闲农业提供发展平台,既可以实现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公益项目建设,又可以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条不错的“双赢”发展途径。广东省广新农业生态园就是通过农地整理工程技术,将一片野草都不生长的“黄土高坡”建设成了占地333.3公顷的休闲农业园区,这是典型的技术改造型的农地休闲利用案例,被评为“广东省补充耕地易地开发示范基地”、“广东省生态示范场”、“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农地休闲利用的用地指标要尽量通过土地整理工程技术来供应,缓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建设用地矛盾。

参考文献:

[1]陈昭郎.台湾休闲农业现况与发展趋势[C]//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会议论文集.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7-11.

[2]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28(4):640-645.

[3]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研究[J].旅游学刊,2005,20(5):26-30.

[4]吴次芳,叶艳妹.土地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159-160.

[5]马红霞.荒山变果园努力打造沁阳现代观光农业[J].农村·农业·农民,2008(3):42.

[6]刘军萍,杨玉山.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撑探析[EB/OL].[2007-11-12].http://www.crr.gov.cn

[7]张国斌,盛付祥,董海潮.“休闲农业”用地管理“休闲”不得——关于浙江省“休闲农业”土地使用现状及管理调查IJ].国土资源通讯,2007(8):36-40.

[8]樊闽.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246-251.

[9]冷奇丰.中国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EB/OL].[2008-09-09].http://news.sina.tom.cn.

[10]肖光明.观光农业的复合型开发模式初探——以肇庆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例[C]//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会议论文集.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68-174.

[11]郭凌,黄国庆,王志章.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185-91.

作者:罗文斌 吴次芳 谭 荣

上一篇:护士压力缓解护理教育论文下一篇:英语课堂下的初中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