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心理——班主任工作的法宝

2022-09-10

1 学生心理问题是其品德问题的根源

当前中小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心理问题[1], 小学生、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分别达到20%-30%和40%—50%[2], 而品德与心理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由品德与心理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是其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必然联系。学校情境中预期的品德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 更不可能是教育者单向灌输的结果。品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内在机制, 即品德的形成, 其所遵循的轨迹大体上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积极互动中, 主体接受外界刺激的各种影响, 通过主体自身的作用, 逐步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3]。那么, 目前初中生的德育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1.1 易引发心理问题的社会环境

以我校为例,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镇初中学校, 学生生源比较复杂, 有本地居民的子女, 也有外地来谋生的子女, 还有本镇所属辖的农村子女, 由于地处城区, 校园周边的网吧很多, 学生都是走读生, 与社会接触较多, 由于网络的普及, 学生在接受新的信息同时, 也接触到不少负面的东西, 特别是初中生是青春期阶段, 随着生理的变化, 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给学生思想教育带来很大的难题。

1.2 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影响着孩子心理并进而影响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例如, 由于我市地处边境, 有不少人做边贸生意发了财, 使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非常优越, 不思学习, 摆阔气。有一些家长沉溺于打牌赌博, 这些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浓, 还有些家长把孩子的任性当坚强, 说谎当聪明, 打架当勇敢等。有些父母出外打工, 导致隔代溺爱严重, 这在农村尤为突出, 这使得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失去、甚至完全失去应有的家庭教育。致使家庭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 这样的家庭的孩子, 有1/4~1/3存在心理问题, 有不良恶习, 品德不良。更有些家长其本身的言行就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例如, 有不少家庭因为有钱, 父亲在外包二奶或离婚, 我校不少“问题学生”大都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2 强化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关注的一般性对策思考

心理关注首先要求班主任跳出传统德育的狭小天地, 用心理学的立场、观点去审视班主任工作, 形成心理学指导下的新的班主任工作观。具体说来, 应做到如下几点:

2.1 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为人师表, 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榜样的力量会在学生心理潜滋暗长, 发挥其他德育方法所无法产生的作用。首先,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其工作难以有时空的界限, 难以准确量化工作量, 更难以进行时时刻刻的监督。因此, 教师只有凭借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其次, 对学生要有深沉的爱心。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教师对学生足够的关爱, 学生才能接近教师、信任教师, 品德教育才可能收到实效;最后, 要为人师表, 由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 又处于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时期, 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严于律己, 从思想到作风, 从心灵到外表, 从言行到举止, 在各个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2.2 实施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 教育是在关怀人、尊重人的前提下进行价值引导, 使校园、教室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实施人性化教育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 从物化走向人化[4]。从物化走向人化, 首先要承认学生是人, 就是要承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是完整的人, 是有创造性的人。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德性是精神的核心, 作为精神关怀者, 其重要使命就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关怀人的精神发展、关怀人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在实际工作当中, 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力。废止、克服违反人性、违反教育原则的现象。例如侮辱人格、强迫反省、心里施压、精神威胁等等。

(2) 从灌输走向对话[5]。由灌输走向对话, 是从奴化德育走向自主性德育, 自主性德育立足于学生自己认知、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抉择、自己践行。自主性德育充分尊重学生人格, 满足其内在道德需要, 体现生命的价值, 自主性德育不否定教育者的引导, 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受教育者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去启发、引导、帮助受教育者, 而不是代替他们思考。

(3) 从限制走向解放[6]。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他们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吸取新的时代精神, 从生活出发, 在生活中提高品德素质。

2.3 采用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育方法

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 教师只有对学生心理有准确的把握, 并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育方法, 才能使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

2.3.1 悄悄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7]

对于学生来讲, 面对同样的教育, 它是来自于之情感相通的师长还是与之毫无感情的教师, 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学生对来自与其情感相通的教师的教育会采取注意、欣然接受等积极态度。因此,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 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对学生先下一番感情投入的功夫。这种投入必须是无声的, 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在感情上就接纳了教师。

2.3.2 恰当运用心理调试[8]

即班主任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调节学生的心态上, 通过改变学生的心态达到育人目的。这也正是心理调适的过程, 所谓心理调适, 即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的心态产生预期的变化, 这种变化恰恰是学生按教师期待的自我塑造过程。

2.3.3 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意象[9]

自我意象是个体因既往经验、环境暗示等因素形成的具有个人性质的心理上的“自我肖像”对于骄傲自满与自卑的同学应主要通过帮助他们调整自我意象来达到教育目的。

摘要: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问题的根源, 目前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都极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而引发品德问题。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关注学生心理, 用心理学的方法认识学生品德问题, 从调整学生心理入手塑造学生品德。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班主任

参考文献

[1] 何银虎.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心病.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6.

[2] 杨树君.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指导.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8, 8.

[3] 鲁洁, 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4] 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南京师大学报, 2002 (7) .

[6] 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南京师大学报, 2002 (7) .

[7] 曲剑峰.插柳不让春知道.吉林教育, 2000 (7-8) .

[8] 曲剑峰.心理调适——教育的最佳选择.松原教育, 2001 (5) .

[9] 曲剑峰.谈挫折心理及其消除之法.松原教育, 2001 (1) .

上一篇: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下一篇: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