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招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2024-04-30

八招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共8篇)

篇1:八招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家长如何正确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教学目标:

1、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建议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由幼儿向小学生过渡。

3、引导家长们正确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4、指导家长尽快帮助自己的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家长们正确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

首先欢迎各位家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

我们的孩子刚进入小学,对小学的生活和学习还很陌生,所以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加强联系与合作,为孩子的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帮助家长们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家长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样。所以,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你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

2、家长了解孩子进入小学后有什么变化(1)主导活动、学习休息时间变化(2)社会角色发生变化(3)人际关系发生变化

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体会到这些变化,引导他们适应这种变化。

三、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

1、培养孩子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

2、培养孩子初步的自理能力

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上按时到校;自己整理书包学习用品……

3、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凡事根孩子有关的事情,同孩子商量后再做决定。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时,最关键的是家,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精神。

四、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1、布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固定学习场所,确保要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2、养成孩子做复习、预习工作的好习惯 要求:每日问、每日读、每日清

3、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等各种学习好习惯

孩子专心在做某一件事时,不要去打扰他。第一件事还没完成之前,不要叫他做第二件,也不要让他做太多或做一些超乎他能力的事,否则,孩子在匆忙、心急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养成放弃的习惯,怎会有始有终呢?

4、多鼓励他。

只要孩子有好的行为,有一丁点的进步,哪怕他的表现不如我们的理想,我们也要鼓励、赞赏他,使他保有学习的原动力。

五、总结。

鉴于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和潜移默化性,家长对子女要精心培养,爱而不宠、尊重信任、严而不苛、民主平等,让家庭充满和睦、向上、愉快的气氛。同时希望家长也能通学校同老师多联系,共同帮助孩子进步!

篇2:八招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又一次转折。因此,抓好初一,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顺利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飞跃”,为整个中学阶段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一、孩子踏入中学校门后的心理状态及中学生活的变化

第一,学习环境的变化。小学的老师一人包班,中学是书多、课多、教师多,管理与小学迥然不同。

第二,学习方法的变化。小学科目内容浅,机械记忆多,形象思维多;中学科目多内容深,理解记忆多,抽象思维多。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一般比较被动,到中学则应主动学习,所以在学习方法上应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变化。

第三,学习动机的变化。一般说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如若你问他“你学习为了什么,”他会说“建设四化”、“振兴中华”、“为了社会主义”、“为了共产主义”云云。但中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开始考虑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升学、择业理想开始联系起来。

第四,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少年期的孩子在生理上有三大特点: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精力充沛、活动量大;三是萌动性大,好奇心强,易受外界影响。

第五,心理方面的变化。初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化也很大,知觉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日益提高;注意的发展也更具有意性、稳定性、选择性;记忆的目的性加强,兴趣广泛而我有选择,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情感表现丰富强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

第六,个性方面的变化。小学生在感情上较多依恋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到了中学,则开始树立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评价别人包括老师的能力大大发展,有要求独立办事,摆脱家长和教师的倾向。

为了使孩子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家长应指导孩子自学积极地去适应这些变化。但有的孩子进了初中以后,学习越来越吃力,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1)有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很好,但进了中学后成绩明显下降。原因是这些孩子不了解中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2)有的孩子在小学时没打好扎实的基础,中学课程一多应应付不过来,感到很吃力。

(3)有的孩子上了中学后,认为可松一口气了,结果没抓紧时间,学习上欠“债”,一步掉队,步步落后,使学习的困难一天比天大。

(4)由于中学的管理不象小学那样紧,有的孩子就对自己放松要求,不守纪律,不求上进,打架、骂人、抽烟、喝酒、赌博、考试作弊、乱交朋友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一开始就被列入“后进生”的行列,一步被动,步步被动。

二、要了解孩子初中阶段的特点

孩子进入初中后慢慢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学习知识量上的困难,与小学相比初中增加了许多学科如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习负担明显加重,许多学生顾此失彼,觉得难以应付。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困难,在小学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老师从上课到辅导甚至做作业都跟的较紧,讲的很细,很明白;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大,老师盯的又没有小学那么紧,所以许多同学课堂学习的知识慢慢出现不够系统,作业完成的不够好,甚至出现不愿意做作业的现象,时间长了成绩就受到影响。三是知识特点上的困难,初中的知识较小学要抽象一些,如数学、地理,若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了,学生感到不适应,学起来感到有困难。四是受中招考试的影响,初中的学习时间抓的比较紧,考试的频率较大,有时学生感到心理有压力。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进入初中后易出现的这些新情况,经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进入中学的适应情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在中学起好步。

初二学段的学生既不像初一时那样有新鲜感、有理想、有激情,也不像初三那样面临毕业,思想和学业上感到有压力。所以,孩子在初二学段是最关键的时段。首先是学习上的分化。初二年级的知识承前启后,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些同学适应了,有些同学感觉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学习有点吃劲,对这些同学来说,咬咬牙多用些精力学习就跟上了。反之,思想一松劲成绩上就变为差生,既原先成绩相差无几的同学,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第二是思想上的变化。表现好的同学思想更加成熟,他们积极靠拢共青团组织,争取进步,在班上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而有少数同学则往往由于学业跟不上而丧失进步的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果此时没有及时的帮助,或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引诱,行为就可能越变越坏,甚至走向犯罪。第三是生理方面的变化。初二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迅速生长,第二性特征出现。男生表现在逞强好胜,容易冲动,他们崇拜英雄,崇尚江湖义气,爱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女生则爱漂亮,讲究打扮,多愁善感。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于是思想和行为上总想独立,但又缺乏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因此,这一阶段喝酒、吸烟、早恋、出走、轻微犯罪等不良行为经常发生。而一般家长则认为这一阶段孩子已开始懂事了,可以放手不管了。但事实是“多事之秋”,更需要家长对孩子细心观察,耐心交流,同时与学校积极沟通、携手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疏导工作。

这里特别谈一下对初一孩子的教育:

(一)、学会谈心。家长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谈心疏导。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从小学的凡事听父母的、凡事包办,到初中的凡事自理,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生活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三勤”,即勤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勤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勤谈心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疙瘩。对因阶段性身体素质差,学习跟不上的,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其“赶队”;对因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的,要勤敲打多引导,帮助增强兴趣;对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泄气的,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鼓励士气;对因在校和同学老师发生口角,影响学习劲头的,要耐心开导,热情帮助化解。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道理上说服孩子,在谈心的方式上也应该选择合适场合,用运合适的语言,少用命令方式的语气,在谈心的时候以倾听和引导为主,而不要用命令为主,这样才能起到更好效果

(二)、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初一阶段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小学阶段的尖子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降低。相反,小学时期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很多都后来居上,成绩大幅提高。所以初一的学生成绩可能上的很快,也可能下降的很快。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沟通是教育的基础,没沟通就谈不上教育。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学生才会接受你的教育。但是,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表明,一些教师和家长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他们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往往是高举临行,说教、批评、训斥、埋怨的多,有的教师看到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就大发雷霆,甚至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侮辱。而家长也会往往因为孩子一点小事,爱借题发挥,把陈年旧帐都抖出来,有的家长总是拿自己的过去跟孩子比;有的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最好的学生比;也有的家长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出气等等。面对教师和家长的这些做法,学生们是敢怒而不敢言,他们往往会消极对待,要么自己走开、干脆不听,或者假装没听见,背后发泄不满,有的学生甚至与教师或家长直接发生冲突。这样,教育不仅无效,反而严重地伤害了学生,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给今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平等的地位和心态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时你也可以表达你的心声及愿望,这样双方都会相互理解和接受,学生也乐于与你沟通,作为家长你的教育目的也很容易达到。

(三)、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有利于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在学习上家长要对成绩差的孩子及时进行补课,或找人帮助。很多孩子品学兼优、诚实勤劳、文明礼貌,固然是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只要家长强化“为国教子”的意识.努力工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样子,就一定能够带出你所理想的孩子来。

总之,对初一学生的教育要坚持欲高先低、欲快先慢、欲深先浅、循序渐进的原则,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一定会顺利地渡过中学阶段。

初一新生家长“三大忌”

“大忌”一:操之过急

孩子学习成绩发生变化,家长千万不要急躁,这是正常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补救。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已经名列前茅,这时候就不要过多地强调成绩,只需要教给他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你的孩子成绩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则要积极鼓励他,在新的阶段,只要肯努力,方法正确,成为尖子生也不是什么难事。

“大忌”二:发号施令

十二三岁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有着很强的叛逆性和独立性,家长不要再事必躬亲,应当给孩子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切忌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做各种事情,对于一些原则性不强的问题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比如穿着、饮食方面。但也不能完全放松不管,可以在暗中观察孩子的举动,如果出现不好的苗头,就从侧面指引解决,尽量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尊严。

“大忌”三:过分照顾

有部分学生将升入寄宿制中学,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独自学习、生活,家长要尽早培养孩子独自生活的能力,合理有序地安排起居饮食,此外,在生活费方面,要培养孩子科学的理财观,有节制地用好零花钱。

三、要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

家长在了解了孩子初中各阶段的特点后,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光这些是不够的,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孩子个体差异千差万别,而良好的家教环境却有共性,并且家庭教育所特有的天然性、较强的针对性、伦理的权威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情感的感染性以及言行举止上的潜移默化作用等都是共有的。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为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正直,奉公守法,积极进取。一个满口粗语,开口骂人的家长,孩子讲话肯定也不文明,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影响,起到榜样的作用。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洛克,特别重视榜样在教育中作用,他说:“最简单、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榜样放在他们在眼前”,好的榜样可以催人上进,反面榜样可以将人托下水。如一个14岁的中学生在劳教所里谈到他失足的原因时,说:“平时爱看一些黄色的书刊,而这些书刊都是父母带回家的”。可见父母平时行为漫不经心的随意,都对孩子带来潜移默化影响。家长对事业要有追求,对生活充满信心,要尊重知识,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够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样对教育子女更有利。当然,如果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在语言、行为方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2)、家庭成员和睦,邻里友好相处父母如何对待长辈,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如何待人接物,都将影响到子女。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已经具有成人感,家长对他们要平等相待,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同他们商量。家长如有不当之处,应作自我批评。如果家长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当,就将影响自己的威信,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每当她听到父母因一些小事而吵闹不休时,自己就像亲临一场战争,恨不得马上离家远走,再不愿进这个家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环境的不满,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心理肯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3)、注重家庭环境的育人氛围家庭布置既要舒适,富于美感,又要考虑到子女正在学习时期的特点,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具应安排得整齐清洁以外,还应体现出高尚的情趣,有条件的给孩子单独留出一个房间,作为其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引导孩子在房间内张挂一些格调高雅的图画,或者勉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名人名言,帮助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家庭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做好孩子的生活保障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应该在作息时间上照顾孩子,根据孩子上学的时间,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如孩子在家学习时间尽量不要约朋友来家玩,看电视要控制音量,早上要早起且给孩子准备早餐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4、要主动与老师联系并支持学校的工作

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家长或光靠教师都是不够的,只有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体谅的工作关系。有些家长特别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长,很不愿意见老师,这是不对的。一方面由于自己不够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表现,对子女教育就缺乏目的性;另一方面对孩子在心理上将是一次打击,认为家长都看我不行了我肯定是不行了。所以,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也使家教更加有的放矢。

(1)、做老师的帮手孩子上学回家后往往和家长谈起某某老师怎么样,同学们怎样议论某某老师,说起某某老师的一些缺点。这时家长不要盲目顺从,而应该讲一些自己所知道的这位老师的优点,帮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孩子信服老师才愿意听他的课,进而学好他所教的学科。当然对某某老师确实存在的缺点,也要经过正当的渠道帮助其改正,如通过信件交流、请学校的老师或领导转达沟通等等。

(2)支持学校的工作有些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参加一些集体组织或担任学生干部不太支持,认为会影响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参加社团组织或担任学生干部是锻炼、提高能力的重要机会,只要将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有机的安排开,就会互不耽误,并且会互相促进,家长在这方面应该给以支持。

(3)主动进行校访、师访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就要积极主动地去访问学校、访问老师。这样做,可使家长在家校联系中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老师就教育子女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交流。校访时,既要访班主任,也要访科任老师;如果能事先同老师取得联系则更好。应当注意的是,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不要在上课时到教室里找正在教学的老师,以免冲击教学。

(4)鼓励老师上门家访对老师家访要热情欢迎,在家访谈话时,孩子是否可以在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则应让孩子离开。家长应当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要求和建议,不要轻易打断老师的话,更不要一听到孩子的缺点就感到脸上挂不住,或急忙辩护,或当场打骂孩子。家长还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既不要为了给老师留下一个对孩子的好印象而光谈优点,也不要为了说明自己严于教子而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家访后,家长应同孩子谈话,把老师家访时所讲的孩子的优点,可以扩大化地告诉孩子,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孩子上进;同时,把老师的要求同家长的要求统一起来,给孩子提些希望、建议。千万不要出现老师家访,孩子挨打的现象,以免使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5)了解、参与班级管理,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会,非不得已不要缺席或请家中其他人代为出席。不要迟到或早退,以体现对学校、对老师的支持和尊重。会上发言不要太长,有些想法如在会上不便谈,可在会后与老师个别交换意见。家长会结束后,要向爱人传达会议内容,以求统一认识,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四、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生活

1、帮助建立中学生活的新秩序

中学与小学生活的要求是很不一样的。

第一,管理方法不同。初中教师不象小学那样,许多事都是教师把着手“扶”过来的,而是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教师遇事常与学生一起商量,征求学生的意见,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鉴于这种情况,家长应配合学校做好两件工作:一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动力,二是教育孩子为班集体多承担义务和责任。

第二,学校环境不同。中学接触的同学,大都是陌生的,彼此不大了解。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老是和小学时的同学在一起,要尽快和同学打成一片,不论男同学女同学都要团结友爱,并教育孩子要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班庥体,做集体的主人。

第三,中学与小学相比,学生支配时间的自由度增加。由此,家长除了要指导孩子支配好时间外,还应教育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不能贪玩,要按时到校,按时回家。

第四,中学与小学在作息制度上也不尽相同。中学的学科门类增多,课时数增加,每节课上课的时间又比小学增加了5分钟。这些,都会引起孩子们的不适应,开始时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鉴于这种情况,家长要十分关心孩子由于作息制度的改变而可能产生的上课分心的情况,要教育孩子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课间休息,要保证睡眠时间,初一学生的睡眠时间需9――9.5个小时,以保持孩子充沛的精力。为使孩子到规定时间能很快入睡,要避免强烈的光线、嘈杂的声音和干扰,同时要避免入睡前长时间的看书、看电视和任何引起心理紧张的活动。

第五,中学与小学相比,在行为规范训练上,要求比小学高,内容比小学广,规章制度比较多。家长应教育孩子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抓好基本文明行为的训练,如卫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礼貌用语等。

2、要保护孩子进中学后要求进步的愿望

孩子进入中学以后,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课本,这一切使他们感到十分新奇、无比兴奋。在这种氛围下,易使他们怀有一种要求进步的强烈愿望。家长对孩子这种愿望一是要热情加以肯定,特别是对原来比较淘气的孩子更应如此;二是要不断地向孩子提出新的要求,使孩子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当孩子受到挫折、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点,否则会失去信心;三是孩子在争取进步的过程中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这个时刻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原因,鼓励他坚决改正错误,改了就好,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避免孩子产生学习吃力的现象,迅速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除及时补缺,加强学习划性外,应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3先3后”、“4个到”、“6个字”,抓住“8个环节”。

“3先3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4个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动脑盘多想;口到,读课文要动口,教师提问积极争取回答;眼到,多看,细看,认真看;手到,勤于动笔,多写多练。

“6个字”即看、听、记、写、问、练

“8个环节”即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这一学习主体现了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认真过程,反映了中学生学习规律,是较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的方法。

5、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对习惯有过极好的比喻,他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长期实践和应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而形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都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它有好坏之分。目前初中孩子中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有以下三类:其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如学习时有各种下意识动作:无目的地东张西望,无目的地瞎翻书,不断地重复做一些动作,像咬手指、咬嘴唇等。学习时胡思乱想做白日梦,一边吃零食一边做作业或一边听广播、看电视,一边做作业等。其二,不良的内隐的学习习惯。如学习不认真,总是一知半解,求快而不求懂的阅读习惯;没有质疑的习惯;上课不举手发言,从不表达自己意见,没有使用工具书(字典、地图、参考书)的习惯;抄作业、草率敷衍、因陋就简地做作业、不复习就做作业,测验和考试前只会背课本,而不会用其他方法理解和整理知识,平时常用错字别字代替写不出的字的习惯。其三,不良的外显的学习习惯。如学习用品乱丢乱放,经常寻找;生活没有规律,学习没有安排,经常熬夜,每天睡眠不足;吃过饭后立即做作业,学习时间分配不当;上学或放学路上常在街上闲逛,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想到做才做或拖到没有办法才去做;上课随便讲话等。

这些不良习惯,不仅在后进生身上存在,在很多好学生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在学校里有进表现不明显,但往往在家庭中较易发现,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与学校承担同样重的任务。为了使孩子有效的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家长要注重孩子以下几方面学习习惯的养成。

1、勤于读书的习惯 孩子获得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下方面:实践和读书。一个知识丰富的人,除了见多识广以外,读书也必然很多。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的普及,我们的孩子只迷恋于电视,几乎放弃了阅读,不但阅读能力退化,而且知识面大大变窄,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初中生感到那么陌生,有的还是从电视的“戏说”中才知道。因此培养孩子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的习惯已是迫在眉睫。读书的方法很多,由于初中学习阅读时间有限,家长要指导孩子挤时间读、有选择的读、有效果的读。可以根据自我的需要和阅读习惯,多种方法并用,如博览与精读、系统研读与重点选读结合起来,做到读、思、用结合,努力做到每读一本书,总会有一份收获。

2、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观察力强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能很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家长首先从要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可以先观事物之大体,后观事物之细节,通过与类似事物的比较,寻找出相同、相异点,归纳其规律。家长还要经常与孩子探讨所观察的事物的实质,使孩子通过观察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辨解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善于对事物进行观察的兴趣。除了会观察、会思考以外,还要让孩子学着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其归纳、表达能力。

3、积极思维的习惯 观察与思维是分不开的,人们在观察时,如果仅仅打开眼睛(感官)这个窗户,而不同时打开心灵(思维)的窗户,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乐于思索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发现常常是和积极思索联系在一起的。英国细菌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前,许多细菌学家已经看到了同类现象,但他们对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很好的思索,结果错失了科学发明的良机。而弗莱明却对这类现象进行了积极的思索,经过反复试验,最后证实了存在一种具有杀死细菌能力的物质,即“青霉素”。

4、善于质疑的习惯 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是在不断质疑、不断解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出问题,决不仅仅是他已没有问题了,很有可能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平时作业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肤浅的学习。要培养孩子善于质疑,勇于提问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不是难为情的事,任何一位师长都乐于学生向他讨教。其次要培养他们敢于问问题的勇气。从家长做起,对待孩子提的问题,尽可能耐心的解答,有些不能回答的问题,帮助孩子找渠道获得答案,并鼓励孩子的求知积极性。千万不能敷衍,更不能说诸如:“真笨,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之类的话。这样做会扼杀孩子的求知热情和提问题勇气的。

5、珍惜时间的习惯 惜时是成功的秘诀。有的孩子平时做作业磨磨蹭蹭,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作业,由于边玩边做,弄了三个小时也没做完,不但形成动作慢的坏习惯,而且还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品质。还有的孩子不珍惜“求学的黄金时间”,糊里糊涂过日子,既不好好学习,也没有一技之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家长对孩子珍惜时间习惯的培养,首先在学习上要求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一件事、抓紧做”。同时可以采用“奖励时间”的办法来激励孩子。具体做法是: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该做的事,如能省时且高质量的完成,则就省下来的时间做为奖品交给孩子,由孩子自己支配,做自己喜欢的事。另外鼓励孩子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不要浪费岁月,虚度年华。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其一,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安静的书房、舒适的桌椅、合适的灯光等物质条件及和谐的家庭氛围、浓厚的家庭学习风气和合理的生活安排等等。其二,注意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父母的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的不少习惯是潜移默化地直接从父母那里“移植”或学过来的。如果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熏陶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方法。其三,一定要抓早、抓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习惯往往是先入为主的。人的许多习惯都是在成长过程中靠父母帮助形成的,且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形成任务。一般说来,有很多的学习习惯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但由于青少年的可塑性特征,一些习惯还是可以调整或改变的,所以要抓住初中这一阶段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所谓抓了,就是一定要抓出成效,抓出结果。习惯是一种经过重复实践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也就是说一种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过程。孩子往往有惰性,所以要靠父母不断地对好行为强化,对坏行为纠正来逐步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家长能持之以恒,抓住不放,就一定能抓出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4、正确对待孩子进中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成绩

孩子进中学后很想在第一次考试时考出好成绩,以取得父母的欢心。正考试时往往心情比较紧张,而这样又很容易产生怯场,影响临场的正常发挥。因此,考试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免造成精神上的负担。家长要正确对待分数,如果孩子第一次没有考好,那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原因,是原有基础差?还是对中学的学习不适应?如果是后者,那应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

为了使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考试,消除考前的是紧张心理、自卑心理和消极心理。在方法上可作出具体的指导,如考试前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重点;考试中要有信心并保持清醒头脑,遇到一时做不出来的题目上,可先放一放,待情绪稍稍稳定一下再做。

篇3: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1. 对父母的高度依恋使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现象。

对父母的高度依恋是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首要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幼儿从出生起, 逐渐对父母产生依恋。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 依恋对象是否在场或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 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因此, 幼儿一旦与自己的父母分离, 便会从心理上感到不安全, 从而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急、不安、哭闹、恐惧等各种心理, 即产生分离焦虑现象。

2. 环境变化, 破坏了幼儿原有生活中的“生态平衡”。

刚刚进入幼儿园, 幼儿最先感受到的就是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环境、同伴, 一切对于幼儿来说都是陌生的, 与他们原有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 在新的“生态平衡”还未建立起来时, 幼儿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也在所难免。

3. 规则变化, 使幼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入园后, 许多幼儿都会明显地感到, 幼儿园中的行为规则与家中的行为规则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在家自由随便, 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喜好无拘无束地进行各项活动。但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 一定的行为规则与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幼儿的所有需求不可能一一得到满足。因此, 这些规则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幼儿的某些行为, 这些也使幼儿感到不适应。

二、让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对策

1. 家长陪同入园。

在开学前, 家长可以带幼儿去幼儿园附近熟悉一下环境, 多接触学校的教师和小朋友, 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感情, 激发幼儿入园的欲望。在平时可鼓励幼儿多和小伙伴交往, 让其逐渐学会分享、合作。同时, 家长还应从心理上引导幼儿, 给幼儿讲幼儿园里有可爱的小伙伴, 有喜欢幼儿的教师和有趣的玩具, 使幼儿对未来新环境感到好奇和向往。

2. 入园前, 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 并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一般来说, 幼儿园要求幼儿上午八点前入园, 幼儿到幼儿园太晚, 就会错过很多早间活动。因此, 在入园前几个月, 家长最好制定一个和幼儿园生活时间接近的作息时间表, 帮助幼儿调整作息时间。同时, 家长要尽早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 独立入睡、安静坐好用餐、学会洗手、能主动表示大小便、能自己穿脱衣裤和鞋子的能力。

3. 教师要关爱幼儿。

幼儿入园后感到不适应, 大多数原因是离开原来依恋的父母后, 恐惧和孤独引起的。因此, 教师要用慈母般的关爱对待每一个幼儿, 让幼儿感觉到教师是爱他的, 教师是可以信赖的。这样, 幼儿才能尽快地信任教师, 依恋教师, 使其获得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满足, 从而消除恐惧感和孤独感。

4. 适当放宽对幼儿的约束, 鼓励大家一起玩。

幼儿在家的时候大都是随意的, 没有其他的规定和约束。来到幼儿园后, 他们会失去一定的自由, 不再是随心所欲的。入园后, 如果在行为举止上受到太多的约束, 幼儿就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而不愿入园。所以在幼儿刚入园期间, 教师要尽量满足幼儿的要求, 并鼓励大家一起玩, 让幼儿在幼儿园同样可以感受到自由。

5. 利用玩具、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入园后, 教师要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内的各种设施及玩具, 观看大班幼儿进行的各种活动, 让幼儿被活动和玩具所吸引, 从而使他们对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同时, 还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安排更多室外的活动, 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到广阔的户外进行活动, 让他们在户外活动中放松紧张的情绪, 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篇4: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我的儿子也有类似的入园经历,我把当时的情况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儿子是5月份入的园。入园的第一天,他还不清楚上幼儿园是什么概念,所以早上就听话地跟着我去了,但没一会儿他就哭闹起来。原来他在家“疯跑”惯了,猛地一下受集体生活的约束,有些受不了。老师走过来安慰他几句,见没什么效果,就没再管他。就这样,儿子哭了整整一天。

点评:这位家长在孩子入园之前,应该多带孩子去幼儿园玩玩,并告诉孩子,幼儿园有老师,有小朋友,上幼儿园就意味着要过集体生活了。给孩子讲讲为什么要过集体生活,在幼儿园与在家有什么不同。还可以把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幼儿园生活的邻居小朋友请到家里,让他和孩子一起玩,并请小朋友给孩子讲讲发生在幼儿园的趣事,让孩子向往上幼儿园。

这位老师应该请班里一些开朗、适应能力强的“老生”主动亲近新入园的孩子,因为小孩子之间是很容易沟通的。这样,让孩子在入园的第一天,就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第二天,儿子照哭不误,而且边哭边往外跑,被老师抓了回来。在儿子与老师“较劲”的过程中,儿子的脸和老师的胳膊都被幼儿园的铁门碰伤了。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了儿子的“无组织无纪律”,并让小班长看着儿子。

点评:对于私自跑出园的孩子,老师要严加“管理”,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这位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孩子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小班长看着新同学,更使这位新入园的孩子产生一种失去自由的感觉。老师最好私下里对这种有个性的孩子进行单独教育。

接下来的几天,儿子坚决不肯再上幼儿园了。儿子的姥姥、姥爷心软了,说:“干脆9月1号再上吧!”我当然不同意,因为儿子已经3岁半了,应该接受正规的教育了。但我见儿子实在不肯再去,便退了一步,同意每天让他上半天,中午接回来,等他上了大班,再上全天的。儿子点头答应了。

点评:教育孩子,最怕全家意见不统一。一般来说,老年人比较心疼隔辈人,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常会利用这一点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教育孩子还是应该以父母为主。另外,家长不能轻易允许孩子上半天,尤其不能一连上几个月半天。这样形成习惯了,将来很难改。

但是,一上大班,儿子就说话不算数了。他仍要求天天上半天,理由是在幼儿园睡不着午觉,干躺着太难受。我对儿子半天接的要求一口回绝,他就天天哭闹,而且早晨根本就不配合穿衣、穿鞋。每次给他穿衣服都得全家人一起动手,有摁胳膊的,有摁腿的,有穿衣服的,往往是全家人出了一身汗,刚把衣服给他穿好,他两脚一蹭,又把鞋脱了。不但如此,儿子还拿不吃饭来“威胁”我们,说只要不半天接,他就不吃早饭和午饭。他还真的说到做到。老师说他早饭根本就不吃,中午饿过劲了,也只吃一点点。尽管如此,我和他姥姥还是天天狠着心把他“押”到幼儿园。

儿子见哭闹、“绝食”都不解决问题,便两次跑进园长办公室找园长“谈”,要求园长同意他上半天,弄得园长哭笑不得。那段日子,据老师反映,课间活动的时候,他不去参加小朋友的活动,而是躲在一边抹眼泪。老师见他这样,也挺心疼孩子,甚至跟我商量,要不咱再允许孩子上一段时间半天?我不同意,我对老师说:“幼儿园没有上半天的规定,如果依着他,等以后上小学了,他也要上半天怎么办?”为此,我冥思苦想的,别说,我还真想出了好办法。

儿子的老师发现,只要老师一说:“小朋友们把课本打开。”儿子就立刻不哭了,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儿子显得非常高兴。我请老师及时在课堂上表扬了他。针对儿子不爱午睡的情况,老师给予他特殊照顾,允许我给他带一个不出声的毛绒玩具,睡不着觉他就玩这个毛绒玩具。

点评:抓住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对“特殊”的孩子,给予一点特殊的照顾,这些都是可取的办法。另外,早在入园之前,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养成睡午觉的习惯,这样,从生活规律上就与幼儿园同步了。

我给儿子规定:如果每天都能好好吃饭,就奖励星期五半天接;如果一个星期之中有一天的早饭或午饭没吃,星期五中午就不接。儿子当然不干,半夜醒了都哭着喊着要求我取消这个规定。我还是没有答应他。我给了老师一张月历,请老师根据孩子吃饭的情况,在当天的日期旁划“√”或“×”。如果他早饭、午饭都吃了,就划“√”,如果他没吃,就划“×”,等他姥爷接他的时候,把这张日历交给他姥爷带回来,我好及时了解他的情况。我想,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对他会有约束的。之所以只考察他的吃饭情况,是因为如果他能好好吃饭,就说明他已经能愉快地在幼儿园生活一整天了,别的就不需要担心了。为了让老师很好地配合我,我还特意诚恳地给老师写了一封信,对老师表示感谢。

就这样坚持记了一个月,儿子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又回到原来那个开朗的他。这张月历也成了“文物”,被我珍藏起来。如今的他,不但自觉自愿地上幼儿园,而且在幼儿园里过得很愉快。老师说,他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是班里学习的小标兵。

点评:在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适度地满足孩子作为奖励,这个方法的确值得借鉴。

篇5: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情感上的不适应,其次是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因为孩子从出生到幼儿园之前的几年里,一直是以血缘为基础,以母爱为主体的亲情氛围中长大。他们在家里享受人间最大的快乐,然而现在要被送入幼儿园,不仅要面对新的环境,还要与众多陌生的人交往和相处,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恐慌,缺乏安全感,表现为恋母情绪非常强烈,甚至担心再也回不到家了,见不到妈妈啦。因此在行为上则以哭闹的形式表达出来。

孩子入园前后,家长和老师的`做法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家园双方必须共同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让幼儿较快适应幼儿生活。

家长方面:首先做到正确对待孩子入园哭闹行为,因为孩子语言能力有限,哭闹行为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办法,这是很正常的,过一段时间慢慢会好的。家长不可因孩子哭闹而随意责骂,也不能一见孩子哭闹九心疼地把他带回家,这样只会导致孩子哭闹的时间更长。其次要及时与老师沟通,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家长要及时把孩子的一些情况告诉老师,以防出现意外情况,同时也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减少孩子入园的不适。最后是遵守作息制度,坚持天天入园。

篇6:八招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初一新生家长会讲话稿: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初一年级正式上课已经三个周了。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明显感到中小学两个阶段学习的不同。虽然,小学老师在孩子毕业前讲过家长要帮助孩子完成中小学的过渡与衔接,显然多数家长没有做好准备。孩子进入初中学习仅仅三个周,多数家长与孩子都感到手慢脚乱、不适应,甚至感到了压力或焦虑。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家长的重视,尽快的解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孩子初中

阶段学习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今天我主要讲的是《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初中阶段是每个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转型期。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首先面临问题就是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而我们老师和家长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顺利做好过渡与衔接,帮助孩子迈好中学第一步。

一、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哪些过渡与衔接?

家长首先要了解中小学两个学习阶段有哪些不同,才能帮助孩子做好过渡与衔接:

1、学习内容的不同

首先,中小学两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进入初中,学习环境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科目增加,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物理、化学等都是新开的科目,就连体育也要参加中考。教材内容增多,概括性强,难度加大,趣味性减弱;课堂教学内容多,节奏变

快,用于复习的时间大大减少。因此,初一新生一时难于适应。学生如果仍然按照小学的学习习惯、方法与要求进行学习,很快就会掉队。因此,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各学科的学习状况,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2、成绩评价方式变了。小学时期,应该说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不高,期末成绩单上也是采用“优”、“良”、“及格”的等级评价制度,即使有分数,差别也不大。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在家长眼里都差不多。而中学采用分数制,层次划分非常清晰,成绩的好坏一目了然。如果学生学习不自觉、学习习惯不好,家长对孩子的帮助指导再不到位,不到半个学期,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拉开很大的距离。学生与家长的心理落差都会很大。长此以往,孩子学习、成长的自信心会大受影响,有的产生自卑心理,人格出现问题,甚至成为问题学生。所以,家长必须有心理准备,要客观的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要耐心帮助孩子

分析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平时不教育不管理,考后成绩不满意就用简单粗暴的打骂孩子,这样,孩子很快会成为双差生。

3、学习方法的不同

小学阶段重记忆,轻理解,多用重复的学习方法,主要老师领着学,学习被动;中学阶段重理解应用和能力培养,多学生自主学习要求高,学生要主动学习。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和定理,而这些知识的掌握,主要靠提高理解、记忆、分析、综合等能力,对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要求提高。这对于习惯于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适应的。这就要求家长要配合老师,根据各学科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尽快掌握各学科的学习方法。

4、学习节奏的变快

很多学生对初中生活有许多美好的想法,对初中的学习节奏、学习要求

和作息时间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快,每天8节课,每节课45分钟,每节课都学不同科目的新课,几乎每节课都有作业,学生在校时间明显延长,回家后的作业时间和作业量也明显增加,课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这一系列的变化会让很多学生突然觉得压力增大,变得紧张。这就要求家长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和作息时间。

此外,初中阶段孩子还要学会适应更多老师和不同的教学方法。随着学科的增加,上课的老师也增多了,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要求,这要求家长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老师。

因此,中小学两个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初一新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同时,对我们广大教师和家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帮助孩子迈好进入中学的第一步,学校希望家长同志们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家长要重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家长要不断更新传统的家教观念,尽快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二、家长需要做好的两项工作

1、家长要重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一年级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家长的主要任务也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由于初中课程多、要求高、难度大,学生光靠课堂,各种学习能力是很难培养不出来的。它需要预习、复习、作业、单元总结等许多学习环节相结合才能取得好成绩。

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的目的是增强听课的针对性,目的是为听课做好准备。通过自学提前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同时把发现的问题记下来,以便课上认真听讲及时解决。预习的方法是认真阅读教材。预习要动口,把该记忆的内容提前记着;预习要

动手,把例题和课后练习尝试做一下、预习要动脑,把预习的过程为发现问题的过程,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的解决。防止走马观花,走过场。所以家长要帮助引导,要督促检查。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能养成每天预习的习惯。

认真听课的习惯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孩子是否认真听课,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学习的内容、检查课堂笔记、检查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是否解决、作业的速度和准确率等方面来了解。发现问题,要及时教育孩子,与老师沟通,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听课问题。

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

初中阶段每天学习的科目多,内容要求也高。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单靠课堂的学习,学生无法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因此,每天必须及时复习。课后不复习就马上就做作业的习惯是十分不科学的,进入初中以后,必

须培养孩子先复习、后作业的好习惯。复习的方法是:先尝试回忆,就是独立地把老师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今天老师主要讲了哪些知识? 如果自己能独立地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那就证明自己的预习和听讲的效果是好的。回忆一次,都需要把头脑中“贮存”的知识“提取”一回,就能使知识强化巩固一遍。如果回忆不起来,当然会着急地翻书查笔记;这就增强了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针对性。复习效果特别好。重要的科目每天都要复习,同时还要周复习、单元复习和月复习。这项工作也需要家长常抓不懈,直到孩子养成习惯为为止。

认真作业,及时纠错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反映出孩子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做到节节清,日日清。家长每天要检查孩子的作业是否记清楚,督促孩子

逐项完成。同时,每完成一门作业,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会检查,告诉孩子不要害怕错误,家长也不要讨厌孩子作业出现错误。而要以感谢、喜欢错误的心态去对待它。因为只有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才能不断地提高。检查作业和纠错的方式,可先让孩子自己检查、纠错,然后家长帮助检查、纠错,在家解决不了鼓励孩子到学校找同学或老师帮助。第二天家长一定要检查孩子是否在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纠错。

珍惜时间,计划学习的习惯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学习任务重,对学生自觉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学生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不是太多,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合理的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每天晚上和周末,家长都要求鼓励孩子制定学习计划,什么时间学习什么内容,定时定量,由家长检查督促,并作出评价。这样,既让孩子学会了合理利用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孩子克服了学习磨蹭的不良习惯。

当然,在培养孩子各种学习习惯的时候,家长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不管不问。要多督促、多检查、多表扬、多鼓励。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多正面强化,少负面强化,及时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

2、家长要不断更新传统的家教观念,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家庭教育的内涵不在于向孩子传授知识,而在于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教育孩子对家长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做父母也需要 “资格证”,大多数家长都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是”无证上岗”。要教育好孩子,家长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更好的适应自身担任的角色。因此,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的学习,相互交流家教经验。认真学习《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等家教书籍。不断更新观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技巧:、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

系。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在这个阶段成长,性格在这个阶段初步确立。而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表现为自主意识增强,自尊心变强,渴望交流和友谊,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独立行事。他们愿意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而对家长却渐渐疏远,甚至逆反、顶撞。因此,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的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还总是引起孩子的反感。这就要求家长必须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废除传统的“家长至上”观念,要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变说教为引导,变管教为平等协商。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要多用平等协商的语气,少用强迫命令的口气,通过促膝谈心等方式来

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消除他们的“敌意”,使父子、母子之间产生共鸣,做孩子可信赖的朋友。、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宽严适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错误与成功同等重要。对于孩子思想行为上出现的问题,要有耐心和爱心。孩子犯了一般性错误,要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只有让他说出来,你才能了解他,教育引导他,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家长要态度严肃语气坚定,决不能妥协和让步,直到孩子认识到错误为止。切忌轻描淡写,漫不经心或父母双方说话口径要一致,给孩子传递错误的信号。

家长要对孩子每天的成长和进步多”鼓励”和“表扬”。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

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当中80%的成份是真理。教育孩子,鼓励是家长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断的对孩子进行鼓励。可是大多数家长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孩子都比你强得多!”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你每天做需要的事情!

而表扬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正面强化,也是家长教育孩子经常要用的方法。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家长应该及时的表扬,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这样他才能下次接着做。孩子每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家长应及时的表扬。表扬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意味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就会上升,自信心会不断增强。

家长要学会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

一个行为是对的或是错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清是非。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实际上就是家长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过程。

家长要客观评价孩子的学习成绩,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

中学阶段内容多,要求高。家长要调整好心态,有思想准备,不能用小学的评价标准要求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成绩不能有过高的要求,不能因为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而焦虑,更不能打骂、讽刺、挖苦孩子。不然对孩子的成长进步不利。而要多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改变学习习惯和方法。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与老师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教育方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与老师保持高度一致,不要偏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联系。

家庭教育要注重细节

教育孩子要大事举重若轻,小事举轻若重。凡是影响孩子人格、品质、习惯、成长的都不是小事。如不尊敬师长、不爱劳动、骂人说谎、学习偷懒、怕苦怕累、比穿名牌、校服上乱写乱画、男生留长发、染烫头发、女生佩戴首饰,染指甲、带手机,进网吧、上不健康网站、与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交往、在同学家过夜等不良行为。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家长一一定要重视,及时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讲清利害,并与老师联系共同帮孩子。

篇7:八招让准妈妈分娩无忧

引导良好胎位

正常分娩前的宝宝在子宫里的位置应该是头朝下,面向妈妈,稍稍向左斜一点,这样的位置最容易让宝宝下降到产道。纠正不良胎位或引导良好胎位的方法是,跨坐在椅子上,让上身趴在椅背上,或手脚着地,呈爬的姿态,每天保持20~30分钟,应该在舒适的地方练习,注意腰部不要使劲。孕晚期睡觉姿势最好保持左侧卧位。

放松心情

如果孕妇心情紧张,就会自动屏气使子宫供氧受阻,增加疼痛,减少宫缩效率。如果孕妇感到害怕,身体还会分泌肾上腺激素,延缓分娩时间。所以放松对于减轻痛苦和加快分娩进程是非常重要的,放松的方法有呼吸法、想象法等。同时,在家里营造一个安宁舒适的环境,让孕妇心情放松。

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

分娩时的呼吸方法和日常呼吸是不一样的,需要练习如何扩张胸腔。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让子宫得到足够氧气,使宫缩更加有效,加速分娩过程。孕晚期几乎需要每天都这样练习。

多活动,常走动

产科专家发现:活动和直立体态如站立、跪立、端坐等,对分娩有提速的作用。多活动可以促进循环,让更多的血液流到子宫,促进宫缩。多数的直立姿态可使骨盆扩张得更大。

选择适宜的医院

环境对分娩的影响非常大,只有放松才能让分娩顺利进行。一旦决定了要去医院分娩,就要在怀孕期间走访几家医院,和医生谈谈,了解一下那里的环境,选择一家自己认为最安全和服务最好的医院来生宝宝。

制订详细计划

在西方国家,大部分的妇女都会制订一个分娩计划,其中包括使用什么方式镇痛,以及在妈妈给宝宝第一次拥抱前是否要给宝宝洗澡等。在怀孕第36周的时候就要把计划制订好,以防分娩过早开始,孕妇还可以提前与产科大夫沟通和讨论,这都会对分娩有帮助。即使做了计划,还要有随时根据情况改变计划的心理准备。

运动使分娩更顺利

研究显示,在孕期做运动的妇女分娩比较顺利。孕期运动可以使准妈妈提高免疫力,肌肉也更有力量,而且它将有利于产后更快地恢复元气。在怀孕中期,专家建议孕妇练练瑜珈,练瑜珈时要伸展关节,并使你熟悉分娩的体位。同时瑜珈让产妇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以帮助集中精力。其他的锻炼形式也会有帮助,比如游泳,会让肌肉放松,但在开始进行任何锻炼之前,都要和医生商量一下。

分娩时找位看护陪伴

篇8:八招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一、学校的教育是核心:

首先, 学校是孩子身心、智力发展的重要场所, 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 环境是陌生的, 周围的同学、老师也都是陌生的, 他们一时适应不了陌生的环境, 在情绪上也显得不稳定, 刚开始的几天孩子的表现也许比较拘谨, 听话、乖巧, 但过不了几天, 爱玩好动的天性就会显现出来, 而且是随意的、不分场合的, 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对。因此, 孩子的入学教育必须要抓得扎实。记得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 这就要求对孩子的常规教育一定要常抓不懈, 新学期开始的一、两个月里, 要时时讲、天天说, 不厌其烦的重复, 力争让孩子做到耳熟能详, 这才有可能贯彻、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其次, 明确课堂教学的严肃性。虽然现在的课堂与以前的教学方式相联系, 适时的给学生组织一些游戏。然而现在是课堂式的学习, 更多的是要求孩子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课堂的纪律规范和课后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刚入学的孩子还不能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不听讲, 作业不认真写,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很难适应课堂学习。回到家里, 爸爸妈妈问“今天老师讲什么了?留的作业是什么?”他们常常茫然地无言以对。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天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很难集中, 另外一方面是缺乏倾听的能力造成的, 这种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比如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成熟, 所以要提醒学生在课前把文具用品放好, 课后告诉学生下一节课的科目, 便于他们准备学习用品。规范学生的课堂纪律,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很短的, 要常常提醒学生坐坐好, 仔细听。也要利用各种办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比赛、奖励、游戏等方式。刚入学的学生的课堂习惯还没有养成。教师要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讲, 督促孩子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第三, 要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孩子的教育重心要因时而异。学着做人是根本, 求知是基础, 这就要求老师、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 抱着平和、自然的心态, 不要以孩子一时的成绩、个别事的结局是否理想, 作为评价孩子的依据, 要抓过程教育, 简单地说, 就是:严在当严处, 爱在细微处。

二、家庭的教育是根本:

首先, 对孩子要有正确的教育观。现在的孩子多半都是独生子女, 爷爷、奶奶宠着, 爸爸、妈妈惯着, 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观念, 个性都非常的强, 但往往缺乏诚信、缺乏合作, 受不了任何一点委屈。因此, 作为孩子的父母, 在孩子入学后, 一定要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不要盲目的听信孩子的话, 孩子一哭, 就火冒三丈, 不问青红皂白就找老师, 这是不理智的。要耐心的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帮孩子分析做的好的和不足的地方, 表扬其长处, 督促改正不足, 并和老师平心静气的沟通, 齐抓共管,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发展、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 古人有云,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就是这个道理。而许多家长认为, 孩子还小, 长大了自然就会懂得,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孩子入学, 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 以说明孩子该懂事了, 应该教孩子了解一些必要的规矩, 不能听之任之, 或找各种借口逃避教育的责任, 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 那就是“我还小, 有什么事, 爸爸、妈妈会帮我的”, 从而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

第三, 孩子的家长对社会上的一些人或事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或者有些怨气, 这本是正常的, 但要注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用不文明的言语或举止来发泄, 尤其是对老师的不满, 这将直接影响孩子对事物的认识, 破坏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应有的地位, 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让教育走进尴尬的境地, 那将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三、“惩戒”教育是辅助: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更是家中的宝贝, “捧在手里怕摔着, 含在嘴里怕化了”, 这也是家中长辈对待孩子的态度, 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围绕着孩子转,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 是家中的晴雨表。孩子的意愿如果得不到满足, 立刻就是摔、打、哭、闹, 家中也就多云阴雨, 这些现象都是不正常的。

到了学校, 在各种气候的影响下, 老师对孩子要有亲和力, 教育也是以鼓励为主, 从而使孩子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没有明确的认识, 对老师言语上的批评毫不在意, 几乎转头就忘了, 根本收不到警示、改正的目的。因此, “惩戒”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 中国古有“家贫出孝子, 棍棒出好人”的训言, 虽然有些偏激, 但也不无道理。在当今中国教育界, “洋思”教育经验广为宣传,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每个教师的耳边时常响起, 但在这所学校, 对犯错的学生仍有“罚站、罚跑”等惩戒措施。在日本, 小学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 但惩戒教育的例子比比皆是, 更是明确写入教育法规, 对违反校规的学生“可以用木条抽打腿部”等, 这都说明惩戒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惩戒”不同与体罚, 它的出发点是针对孩子的错误, 给孩子具体的、直观性的提醒, 让孩子明确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对此家长、老师没必要谈虎色变。

上一篇:对太极拳课的感想与体会下一篇:网规网优人员面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