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项训练帮助孩子适应环境

2024-05-02

几项训练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共8篇)

篇1:几项训练帮助孩子适应环境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适者生存,是自然规律。动物界里的变色龙,在任何环境里都能改变自己的颜色,让“敌人”看不出。可是我们的孩子呢?是完全“自我”,是周围环境适应他(她),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因为有一群大人的爱的包围,所以没有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没有“竞争能力”,更谈不上适应能力。只是,孩子总要离开父母亲人,没有适应能力的孩子,在社会的优胜劣汰中,注定要被淘汰。孩子进入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老师和同学又如何适应呢?

一、让孩子乐观去适应

我多年从事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每学期开学第一天,我都会发现两类家长:一类家长把孩子送进教室,帮孩子找座位、擦桌椅、整理书包,替孩子向同桌邻座打招呼,请同学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又到老师面前,说自己的孩子胆小怕事请关照云云。之后,老师上课了,还是放心不下,挤在窗外看着教室里面的孩子。结果,这些孩子适应能力比较差,往往开学都几周了,还是怯怯的眼神,有什么小事情就哭哭啼啼,比如铅笔断了,也要找妈妈削,不接受老师、同学的劝告和帮助。还有一类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室门口就回去了。他们的孩子只好自己来适应新的环境:认准自己班的老师、教室、座位,记住厕所在哪,不会的事情就问老师。放学了妈妈还没来接就主动去找老师借电话找妈妈,甚至找不是自己班的老师借。这类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强,由幼儿园的散漫生活快速转移到节奏稍微紧凑的小学学习生活,融入班级集体,学习成绩明显比那些适应慢的同学好。

事后,我曾调查过那些放心回去的家长,他们说:“有什么好担心的?大人不担心,孩子心理自然不会紧张了。我们在开学之前就告诉孩子,‘学校的老师天天教你学习很多很多的知识,有很多很多的同学和你做朋友、和你一起玩耍,不去学校的孩子学不到知识,是傻孩子。’孩子就很积极乐意去学校了。”怪不得,原来家长给孩子做了足够“适应学校和老师”的思想准备,孩子对学校的“适应能力”“先天具有”了。

相反,有的新生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前,为了提高老师的威信,无意之中这样教育孩子:“你不乖,老师不喜欢你!”“你这么捣蛋,坐不住,将来老师怎么教你?”“同学欺负你就告诉老师。”等,先入为主,孩子没进小学,就已经害怕了,还谈什么适应?家长当然难脱身了。

我认为,当孩子要去面对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人和事,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印象:要面对的陌生的人和事情、环境并不可怕。即使有困难,也要积极面对,尽力快速解决。比如带孩子去旅游、到新的地方找人,可以教孩子看地图,主动询问他人,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也可以让

他仔细留意身边的人和事,让他快速适应新的环境。还要告诉孩子,适应新的环境肯定是有困难的,与其抱怨,不如努力适应。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适应能力。

二、适应能力与“精神财富”

适应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现在的家长不放心,不放手让孩子去适应,怕孩子受苦受累、挨饿、睡不好、走弯路、受欺负等,把孩子关在家,在自己的温暖怀抱中生活。可是孩子终究要离开家庭,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生活,总要和一个个陌生的人打交道,总要组成家庭生儿育女,这需要的就是适应能力啊!

可是,现在的孩子在家里被呵护惯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极差。说实在话,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是吃苦能力的培养。到陌生的地方,如果物质条件比原来好尚可,反之就要受苦。即使物质财富丰厚,甚至父母亲人可以资助,可是如何快速融入陌生地,必定要靠孩子自己与人打交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自私自利、拈轻怕重、没有义气、吝啬小气、从来不肯吃亏和付出的人,在社会、在家庭、在工作中,都是没办法立足的。

家长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就等于给了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这应该从小做起。

以上是我作为小学低年级组老师的一点建议,请家长甄别吸取,希望宝宝能尽快的适应与幼儿园不同的学习生活。

篇2:几项训练帮助孩子适应环境

乐乐5岁半的时候,去了某学校小学部的学前班,开始了小学生的新生活。

开始几天都挺好,他也愿意去,但我知道这可能是暂时的,孩子在观察。我尤其担心他的饮食习惯能否适应。

一天晚饭时,我说:“桌上有3个老菜(胡萝卜丝炒土豆丝,西葫芦炒虾干,炸小黄花

鱼)、1个新菜(白菜炖蘑菇)。”

他说:“不对,4个老菜,还有一个小碗的凉拌黄瓜丝。”

我笑了:“妈妈没看见,乐乐眼睛真尖。”我挟了两片西葫芦放到他面前的胡萝卜炒土豆的盘子里,说:“复习复习这个老菜吧,不然忘了,又成新菜了,还得学。”

他想了想,挟了一片,嚼了嚼,又挟了一片吃了,说:“我以前会吃,后来就不喜欢了。”

我立刻说:“所以要经常复习复习。”又给他挟了一个他爱吃的虾干。

他说:“今天老师真不好。”

我心里“咯噔”一下,但很快平静地问:“怎么啦?”

“今天又吃冬瓜,又喝冬瓜汤。”

“乐乐觉得不合理,是吗?”

“嗯。”

“也许,今天买的菜少,老师觉得,舀出冬瓜的时候,还没有汤菜,就加点水做个汤吧。”

“我还以为是萝卜呢,我一吃,还挺好吃的,硬硬的。”

听了这些对话,这时已经吃完饭,正坐在沙发上的姥姥说:“以后咱们也这么做汤。”

我立刻修正说:“万一老师煮汤的时候,去喝了点水,煮久了,冬瓜就软了,就凑合喝吧,总比没有强吧。”我知道乐乐不喜欢吃软的菜。

“对。”乐乐坚定地说。

于是我们又轻松地聊了一会儿为什么有的菜要硬的时候吃,有的菜要煮软了吃。

上学第五天的时候,因为头天晚上睡眠质量不太好,乐乐早晨有点哭闹,但还是坚持和我一起出门。路上他和我讲了不愿意去学校的两个原因,一个是吃饭时老师让都吃完,一个是午睡时必须要睡。

第七个晚上,他说:“我最不喜欢铃声了。”

“为什么?”

“我觉得上课的时间太多,玩的时候太少。”

“小学和幼儿园就是不一样呀,小学以学为主,幼儿园以玩为主。”

他不做声了。其实,乐乐每日回来后,我让他吃一个水果就下楼踢球。有一天下雪,就改成玩雪,直到天黑才回家。

第八个早晨(周五),他一醒了就哭,不想去学校。除了以前的两个原因,还加了一个原因,就是如果他的午饭吃不完就要被老师扣分。我想一定是因为那些他不喜欢吃的菜。

他说:“烦死我了。在幼儿园时,不睡午觉老师都不说。这儿却必须睡。”再一个原因就是,爸爸这个周六、周日出差,乐乐一想第二天见不到爸爸,很伤心,直到9点半才在姥姥的“高压政策”下出门。

事后我得知,因为早晨我着急上班,乐乐说“不想去学校”的时候,我可能无意中哼了一下,他就认为妈妈同意了,所以等吃完早饭后,姥姥要送他上学时,他不愿意,坚持说是妈妈同意的。姥姥说:“晚上我要狠狠揍我的宝宝,因为她让自己的宝宝不去学校,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呢!”

乐乐说:“不能揍,只能批评。妈妈做错了,姥姥不能再做错。”我很欣慰,因为以前我对孩子说过,别人做错了事,咱们不能也做错事。乐乐把这个道理用到这里来了,而且用得恰到好处。

当天晚上,我对孩子说:“你吃不完菜,倒掉了,老师扣分,扣就扣呗。你抓紧学习吃菜,慢慢的,就不会扣分了。大白菜是最便宜的菜,谁家都吃得起,学校也买得起,所以你要学会吃大白菜。”

晚饭后,我好不容易说服乐乐吃了一小块白菜,他自己说:“我给自己加一分。”

“行!写到你的小本子上。”他自己去写和画。

周六的晚上,我说:“今天乐乐学习吃两块白菜,好吗?”我把一些豆角和两块白菜放在了他的盘子里。他想了想,主动吃了肉、米饭、豆角,最后还是吃了白菜。我想,我还是等到了胜利的时刻。如果我沉不住气,总是催促,或许他就不会吃了。

周日的晚上,我又说:“今天乐乐学习吃3块白菜,等吃到10块,得10分的时候,就不再是新菜了。”

“20分的时候。”

“好!”

我仍然等待着他自己挟菜喂自己,吃到第二块的时候,他又像以前那样“恶心”,眼泪都出来了。我忍着心疼,说:“不要紧,没事没事。”

他立刻往嘴里放了一小块饼,一起嚼就好了。我高兴地说:“乐乐自己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太好了。你在学校吃的时候,可以先吃一点米饭,再吃白菜。”

他看着第三块小一点的白菜说:“这个不吃了。”

“行!”

过了一会儿,他说:“这个吃下去,可以得3分。”就挟起白菜,吃了,一点事儿没有。

事后,我还认真地提醒他记得在小本子上记分,他却只顾着玩球而不在意这件事。我想,我也要放松一些,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是关键。

大人对孩子的帮助要恰到好处,不能急于求成,要符合孩子当时的能力和心理状态。即使当时他的能力非常糟糕,也要学会面对和接受它。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去帮助孩子。

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孩子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比如一天晚上,乐乐画视唱练耳课本里的音符符头时说:“我今天写了一天字,手都写疼了。”我立刻告诉他,握笔不要太紧,方法不对,手就会疼。记得我一二年级的时候,写字写得把中指第一个关节处磨出一个大茧,很长时间才消失。如果我不留意孩子的话,他也会和我以前一样受伤。而这一点,老师是无法一个一个指导孩子的。

对孩子的要求不要一下太多,不然收不到好的效果。比如,在乐乐上学前班的第八天,姥姥从自己的角度发现乐乐的英语需要加强,就告诉我给孩子补一补。我想,他现在的主要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先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规则。先把这些问题理顺,再说别的事情。他一天上6节课,已经很不容易了,回家就应该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户外踢球,下棋,做手工,玩电脑,按时吃饭、喝水、睡觉等等。

我要做的事情:

1. 准备一个小本子,作为家校联系簿,为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创造条件。一个老师面对30多个孩子,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长必须参与做一些工作。

2. 增加自己的抗压能力。校长提了很多要求,但我觉得这些要求都是对家长提的,不是对孩子。我不应该告诉孩子他所面临的压力(很多家长都把自己的情绪传染给了孩子)。也许您会奇怪,是孩子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许多知识,又不是家长,怎么能说是对家长的要求呢?我觉得,孩子的记忆力、反应能力、注意力、生活习惯、读书习惯不是最近一两个月才具备的,是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就要引导、激发的,使这些品性成为孩子自身的东西。现在正是检验我育儿工作成果的时候,是乐乐亮相的时候。校长提的要求是:

①学前班期间孩子要学会汉语拼音,到7月份能够自己阅读有拼音的书。英语只教听说,等9月份的时候再教写。

②学前班期间教完学校自己确定的教材(语文和数学两本书),9月1日到10月1日,串讲完北京市的统一教材第一册,10月1日到1月1日教完第二册,即前2年读完3年的课。

③学前班期间还有美术、音乐、手工、体育课。

④要求严,压力大,进度快。本校不是普通的义务教育的小学,是出人才的地方,如果孩子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素质,就不要来。不欢迎那些爱打人的孩子来,这会牵扯老师的教学精力(我觉得这句话是说给家长听的,如果家长没有良好的素质,他们养育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好的素质、好的习惯的)。

3. 对乐乐的帮助和要求(学前班期间):

①每天早晨的习惯:6∶30醒,喝水;7∶00穿衣下床,洗漱,吃早饭;7∶25换衣鞋,背包;7∶30出门;8∶00上课。9月份以后7∶30上课,必须6∶50出门,7∶00到校吃早饭(从乐乐4岁多的时候,我就帮助乐乐养成早起的习惯,现在就不怕孩子受不了,也不会觉得孩子怪可怜的)。

②每天16∶40下课回来,先喝水,吃一个水果,到院子里踢球或者进行其他活动;17∶30回家,自由玩;18∶30吃晚饭;19∶00看电视、玩电脑、听音乐、下棋、玩牌,或者洗澡等;20∶00洗漱,喝奶,读书,讲故事(可以考虑课本里的内容),睡觉;21:00睡着(如果中午没有午睡,必须20∶00入睡)。

③周末以运动为主,比如游泳、踢球、滑冰、跳绳等,结合做家务、购物、交友,增强与人相处的能力。根据兴趣引导读书、画画、做手工、下棋、视唱练耳,把教科书里的内容融合进去(要求妈妈先看看乐乐的教科书,都记在脑子里。这也是我以前的育儿方法)。

篇3:帮助孩子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1. 了解计算机网络操作的基础知识。

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这是树立正确网络观的基础。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计算机、网络是什么,才能对计算机的操作或对网络的驾驭不会感到神秘,也才能消除一些困惑和趋利避害,更好地引导孩子面对网络。所以,家长自己是有必要及时学习充电,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常识及操作。

2.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独特性及优势。

让孩子接触电脑和网络已是发展趋势,现在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大量信息,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广交良友。电脑作为高科技产物,有着其他事物不可比的优势。一是增强了上网孩子开放和自治的观念。据调查,由于网络给孩子们提供了足够他们探索、尝试、学习和交流的空间,经常上网的孩子比不常上网或者不上网的孩子更善于尝试、创新和自我表达。同时,上网的孩子在独立性和自治程度上也高于不上网的孩子。二是改变孩子的学习。许多人在无形中把学习误解为学习学校里的知识。但实际上,任何建立解决问题策略的行为都是学习。网络极为有力地体现了学习的本质。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听讲,更为关键的是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进行有效学习。

3. 改变了学习的内容。

首先,网络上的信息是无穷的、不断更新的,为了迅速地获取足够的信息,我们必须善于从无限的信息中找到并挑选出我们最需要的信息。所以学习的内容不再只是对信息的吸收,而是批判、选择和处理。其次,学习如何有效地交流。在网上交流的青少年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积极寻找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创造性、平等意识、参与和探索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阅读是一种独享,电视是一种被动观看,网上交流中的参与、交流、探索是两者无法具备的,正是这种自由的交流,使青少年更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认识文化环境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

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严格管理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共识,使孩子正确上网,增强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这是我们目前的责任、应该采取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上网,这是家长不可懈怠的责任。

1. 了解各年龄段孩子利用网络的阶段优势。

了解孩子,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家长要有意识地把电脑、网络作为一个好的学习、生活工具让孩子来用,让孩子把玩电脑作为学习的补充与延伸,为孩子设计可利用网络解决的所学课程问题,激发孩子学习功课的兴趣,等等。

4—7岁的孩子最适合大量使用教育娱乐软件,通过网络看一些学习类的视频和电影,可教给他们一些最初步的计算机使用知识及操作方法。

在6—7岁,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上网,访问网上儿童站点,可以让儿童自己学习操作,练习鼠标,也可以让儿童自己输入拼音和字母,有助于孩子对拼音和字母的学习。但此阶段,孩子情绪比较难控制,父母一定不要让孩子单独上网,以免孩子沉迷于网络视频或游戏,孩子必须在父母指导下取得上网经验。

8—11岁的孩子已拥有较多的互联网使用经验。为了完成学校作业,他们需要查阅网上百科全书、下载有关数据和图片。他们也开始交网上笔友,与远方的亲戚、网络朋友通信。父母在这时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渴望独立、形成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父母应该非常关心孩子的网上表现。父母的网络指导内容是:建立明确的使用规则,如果违反规则将发生严重后果;没有父母的允许,不能在网上订购产品或发出有关自己及家庭的任何信息;如果发现不寻常的信息,要马上告诉父母;帮助孩子理解广告等商业信息;与孩子讨论网上匿名等网络文化现象;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经常检查你的电话费和信用卡,等等。这一阶段的孩子比较有想法和办法,要适当地引导。

12—14岁的孩子在网上相当活跃。他们能在网上大量查询感兴趣的信息,喜欢浏览网页,并敢于向权威人士提问。除此之外,他们也开始进入聊天室,与其他人分享经验和兴趣。这个阶段的指导要点是:由于孩子更喜欢在网上独立探险,父母要向孩子明确网络法律及规则、上网的时间限制;尽可能地和孩子一起上网;告诉孩子怎样做才能被网上虚拟社区接受;注意监督孩子下载的电子游戏,要求他们放弃暴力内容较多的游戏,等等。这一阶段的孩子比较容易和周围的同学去玩游戏,要适当监督和纠正。

2. 接触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接触孩子、了解孩子是正确引导孩子的前提,网络带给孩子什么,取决于孩子想从网络中得到什么。孩子对网络的需求取决于孩子自身的兴趣,而孩子兴趣的形成则由孩子自身的特点和我们的教育决定。

孩子网外生活是否丰富多彩,是否能从学业或其他领域中获得价值感,是否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自我发展的责任感,是否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些都对孩子是否沉迷网络有直接的先决作用。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孩子网外生活的引导,包括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接受新鲜的事物和领域,比如培养自己的某项才艺、比如参加体育运动,或者旅游、摄影,等等。这让孩子感到网络虽然有它的诱惑,但是生活中有更多的精彩;其二,要摆脱旧习惯的束缚,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新的习惯。大禹治水,疏而不堵,为防止孩子不良上网,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孩子的兴趣和精力引向其他的地方,假如孩子有了丰富的兴趣和价值追求,孩子自然就不会沉迷于网络。

3. 教会孩子上网应注意的事项。

为了孩子科学地利用网络,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注意网络安全。一是帮助孩子制定上网计划。网络是个复杂的大千世界,各种商家见缝插针地吸引顾客的需求,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非常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浪费大把的时间。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孩子在上网前明确自己要干什么,比如查找学习资料、发邮件、看新闻报道等,哪怕就是为了玩游戏,也要明确一下自己要玩多长时间等。二是告诉孩子网上交流要注意保护隐私。社会很复杂,网上的人群更是良莠难辨,所以,告诉孩子一方面不要轻信别人的话;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如家庭地址、电话、学校和班级、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姓名等个人信息。三是帮助孩子安装过滤软件。许多互联网服务ISP的中央服务器,有预设的过滤网页功能,会先侦察软件,隔去不良网站,也可到电脑商店购买过滤软件,注意保持网络的最大的纯净度。另外要注意防毒,及时杀毒,不打开陌生邮件,不随便下载软件,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和杀毒,保护好自己的密码,等等。

4.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上网的监督。

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自控力不强,孩子们容易受到网络垃圾带来的侵扰,家长的监督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尽量让孩子在家中上网,电脑最好摆在家里较开放的地方,这是健康上网的最重要的经验。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行为在公开场所无形中能受到限制,上网的一些不健康的潜意识都会自动收敛。二要查看浏览记录。最好在儿女同意及在场的情况下,从浏览器的快取记忆体、浏览及下载记录表查看儿女曾进入的网站及接收的资讯,以及时引导交流。另外要注重对孩子正确人生观的培养,加强和孩子沟通,对孩子多关怀,等等。

篇4: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媒介

新媒体时代来临,网络从未像今天这样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少家长感觉“孩子不听话了,被网络带坏了”,面对“顽皮”的孩子,许多家长采取了“断网”等严格控制措施,却无法收回孩子的心。

孩子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知道他想要了解的任何信息,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也有一些家长表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孩子像今天这样难教育,因为信息时代动摇了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地位。我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家长存在这样的误区,觉得是网络带坏了孩子。

网络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网络技能也是目前青少年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因为现在查询资料、收集和传播信息、发送和编辑文件等都离不开网络。家长要知道,新生代的孩子是“网络原住民”,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孩子们习惯的生存方式。如果硬生生地把孩子剥离这种环境,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

运用新媒介,孩子需要支持型人际沟通

在没有网络的时候有电视节目,没有电视节目的时候有电影,所以形式不是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孩子对新媒介不正确的运用是因为缺乏支持型的人际沟通。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体条件下和孩子的沟通与时俱进,但只注重形式。不少父母上微信确实是为了了解孩子生活,更好地和孩子沟通,但效果却相去甚远。首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微信成为中学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但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这说明技术不是问题,而是孩子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尊重和理解,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所以,无论以前的日记本加锁、QQ空间设密码还是如今的微信屏蔽,都说明父母与孩子沟通不能只重形式,从根本上说还是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才会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父母要提高媒介素养,做出表率

即便认识到了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不少家长却因为不懂得怎么运用网络而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因而在如何对待新媒介的问题上并不能做出表率。学习新鲜事物和家长的年龄、学历没有关系,与家长的“教育素质”有关系。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心理标志。面对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孩子既要发展自己,还要注重保护自己。家长既要自己主动学习,还要帮助孩子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学习新事物的主动性,二是远离网络负面影响的自制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养成正确运用网络的好习惯。

《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也显示,对于微信内容的真实性,高达69.6%的中学生认为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中,大部分是可靠的。正确辨识虚假与真实的信息、提高中学生安全上网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家长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应对孩子进行安全上网的引导,让孩子能快速识别网络不安全因素。比如建议孩子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禁止陌生人查看照片,小心微博相册、签到、足迹等,学会朋友圈照片、地理定位、评论功能等权限设置,合理选择软件安全控件,提高自己的网络操作技能和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篇5:怎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怎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孩子上小学,是每个家庭一件大事。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生活呢? 1、尝试让孩子静心坐下来。孩子在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到了小学,将被正规的分科课程代替,还有必须完成的各种作业。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孩子静心坐下来。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小“作业”,如让他看看书、画画等等,要求做这些事时一心一意不讲话,不时常站起来走动。开始的时间可以是10分钟,以后再逐渐延长。 2、给孩子开个“家庭座谈会”。开学前,您可以认真地与孩子做一次交谈。告诉孩子从上学起,就要努力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让孩子学会摆放、收拾自己的物品。给孩子准备一个小柜子,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个小书橱,教会孩子将故事书、课本、练习本等能分类摆放。 教会孩子每天按着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开始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让他重复着做一做。慢慢地,孩子就不再依赖父母了。 4、调整孩子的生活起居习惯。准备一个小闹钟,并教会孩子看钟。您可以有意识地规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并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养成孩子自己准时就寝,准时起床的习惯。 5、保护孩子热爱学习的情感。孩子在幼儿园,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刚上学,学习的兴趣、热情很高,作为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学习情感,时时刻刻给孩子热情的鼓励。刚入学的孩子的.心理很脆弱,容易因受挫而灰心丧气,千万不要伤害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要关注孩子的情绪,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 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的第一次转折。所谓,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习惯要有一个培养的过程,需要家长、孩子及学校共同配合,特别在孩子刚入学阶段。您准备好了吗?

篇6:帮助孩子愉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教学内容:江苏省教育系统家长学校教材—《家长必读》小学低年级分册

第一课 帮助孩子愉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授课对象:一年级孩子家长 教学目标:

1、通过事例,使家长认识到帮助孩子愉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入学不适应给孩子带来成长的烦恼有哪些。

2、关注适应新生活关系到孩子小学阶段的发展,能看到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探讨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认识到帮助孩子愉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性,关注适应新生活关系到孩子小学阶段的发展,探讨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策略和方法。教学方法:教授说理法、案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授课时间:100分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很多家长都感到很欣慰,欣慰的是孩子终于长大了,上学了。但更多的是忧虑,担心孩子刚跨入学校会有许许多多的不适应。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小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摆在家长面前的新问题。如果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为孩子今后的学习铺平道路,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否则,将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烙下“厌学”的印记,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甚至于终生的学业。因此,必须引起我们所有家长的重视,要帮助孩子愉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教学过程:

导入:问候家长,感谢家长抽出宝贵时间前来参加活动。

一、情境引入主题:

孩子长大了,上小学一年级了,是一名小学生了,这对家长甚至对整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而且是一件大喜事,也许大家早早地就规划让自己的孩子进哪所小学比较好,而且还早早地准备好了入学用品等等。可是我们在忙乎的时候,有的家长却发现,自己的孩子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竟然会一时难以适应,甚至会感到陌生而不知所措。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帮助孩子愉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师板书:帮助孩子愉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观看课件,关注孩子入学不适应给孩子带来的成长的烦恼

1、师: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面对突然变化的生活和环境往往有不适应感,会形成一种焦虑。那么孩子入学不适应会给孩子带来哪些成长的烦恼呢? 出示多媒体课件案例,了解孩子入学不适应给孩子带来的成长的烦恼

2、案例1:哭闹不休患上“恐学症”

君君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去年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可是开学半个月后,妈妈每次送君君到学校门口,君君都要抱着妈妈大哭,拉着妈妈的衣角不愿进教室。

案例2:喜欢游戏,不会学习

园园非常活泼,家里人都很宠他。去年进入小学一年级不久,老师发现园园上课不爱听课,喜欢跟周围的同学讲话。有一次老师让他回答问题,可园园不知道老师问了什么。为此,园园的父母担心孩子的成绩上不去。

案例3:丢三落四,对学习没兴趣

欢欢上一年级了,家长发现,孩子一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带什么东西。问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他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

3、4、家长交流看完视频后的感受;

讨论孩子通常会遇到哪些不适应的情况。师根据情况课件展示以下5种情况:

(1)、不愿意上学,总推说身体不适之类;

(2)、不愿意在父母面前说起在校的表现和活动情况;(3)、性情发生改变,有的变得胆小、烦躁或是攻击性行为增多;

(4)、进不了学习状态,总是游离于课堂之外,学习习惯差,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5)、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大家在一起交往。

5、师: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以上中的一些表现,你也不用着急,而要积极地联系老师一起来注意调整和引导,帮助孩子消除这些状况。同时我们要关注一年级孩子的新变化。

三、观看视频,关注一年级孩子的新变化。

1、师: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踏入小学大门无疑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那么,一年级孩子有哪些新的特点呢?让我们看一段视频,了解孩子的新变化。

2、家长看视频,讨论孩子有哪些新变化。

3、师小结孩子的新变化,课件展示逐一讲解:(1)孩子的生活内容发生了新变化;(2)孩子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3)孩子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4)师生发生了变化。

四、适应新生活关系到孩子小学阶段的发展。

1、师:进入小学一年级,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处理不当,就会对孩子今后漫长的学习生涯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作为家长,帮助孩子迈好小学生活的第一步,自觉地适应学校新生活,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2、课件展示,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适应新生活是孩子过好小学生活的基础。

孩子在入学期的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对孩子今后长达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会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最常见也是最可怕的就是厌学,孩子一旦出现厌学心理,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自动封闭“智力阀门”,那么再聪明的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家长的责任就是尽快帮助孩子适应新生活,为孩子的小学生活乃至以后的学校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适应新生活是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

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如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这些都是需要从小培养,从头做起。作为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后,一定要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探讨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策略和方法

1、请优秀家长介绍经验,家长间相互交流。

2、课件展示:

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要培养孩子想上学的愿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物品,适时地提醒孩子。比如,在加利利的挂历或台历,标出孩子上学的日期,既可以丰富孩子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孩子入学的欲望。(2)家长可以利用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小学生上学”的游戏,使孩子知道怎样才能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3)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上小学的故事,让孩子看看自己上小学的照片。

总之,家长要想法设法让孩子满怀渴望,愉快自信地踏入小学的大门,孩子才能坚实地迈出成为小学生的第一步。

其次,家长要培养孩子爱上学的兴趣。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到新校园参观,去学校的图书馆或实验室,活动室看看,让他们领略神秘而庄严的知识宝库。

(2)家长可以捕捉时机,激发孩子上学的愿望和对知识的向往。

3、帮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

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很多家长都感到很欣慰,欣慰的是孩子终于长大了,上学了。但更多的是忧虑,担心孩子刚跨入学校会有许许多多的不适应。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小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摆在家长面前的新问题。如果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为孩子今后的学习铺平道路,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否则,将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烙下“厌学”的印记,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甚至于终生的学业。因此,必须引起我们所有家长的重视。

(1)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入学的这段过渡期里,最大的转化是孩子的生活逐渐趋向独立,在家里,孩子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几乎都有我们家长精心照料的身影,在父母的照料下,孩子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很少。独立生活、自理自立的能力很差。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长大。

(2)培养孩子有条理的生活;

家长要重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的孩子要适应学校的生活,就必须要具备生活的自理能力。因为在学校里,孩子需要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自己吃饭、活动等,没有良好的自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入学的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是否有很好的表现,可以这样说:有自理能力的孩子适应学习生活快,产生的反应小。孩子的独立生活有多高,他们的能力就有多大。

(3)培养孩子树立安全意识;

家长要指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外出遵守交通规则,在学校活动适当,不做危险游戏。提前训练孩子的应急能力,如放学时,家长有事不能来接,孩子要学会如何处理;在学校遇到问题时,应该找谁去解决。

(4)培养孩子确立时间观念;

做事动作要快,不要磨磨蹭蹭,训练孩子起床后自己穿衣、洗漱、吃饭。晚上睡觉前自己整理书包,带齐学习用品,自己洗脚、刷牙、睡觉。慢慢地,孩子独立性就培养出来了,生活自理能力也增强了,以后的学习和作业也会知道是自己的事,自己抓紧时间去完成了。

(5)训练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迅速适应新的生活使孩子受益终身。

4、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能帮助孩子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甚至终身受益。

(1)培养孩子守纪自律的习惯;

小学是有严格纪律的,要求孩子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在遵守校内生活常规,遵守课堂常规方面,要表现出主动性和自觉性。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孩子不能学会自律,不但会影响孩子适应小学生活,而且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

(2)增强孩子“上课、下课”的意识;

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对“课”的感觉不强烈,同学能自由活动,但到了小学,就要有上课、下课的习惯。下课了,可以休息,可以上洗手间,喝水,和小朋友玩耍。打铃了,就要把这节课需要的东西准备好,等待老师的来临。

(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是让孩子尽快适应的一个根本着眼点。要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好动,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应首先肯定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行为,应精心地去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跟孩子一起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家长还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要注重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4)帮助孩子学会听课;

让孩子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学习有三个环节:预习—听课—作业。家长要帮助孩子只能是前后两个环节,而中间这个环节恰恰是最关键的,如果孩子能够独自应付,不仅可使父母省去辅导的时间,更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5)培养孩子学习时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有位专家说过:“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在同一个年级段,同一个班级里常常会出现学习成绩差别很大的两个极端,其差别的原因,除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等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两部分同学在注意力这个能力上有很大的差距。在家里,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注意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家长能帮助自i己的孩子从现在开始,培养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专注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背好每一段文章,那么你的孩子就会成为“学习天才”。

(6)培养孩子的作业意识;

做作业是对课堂学习效果的检验和复习,是对应用、实践所学知识,形成相关能力的一种训练。父母要改变孩子爱磨蹭的不良习惯,培养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主检查的好习惯。

(7)培养孩子口语表达和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可以终生受益。作为家长,可以每天固定的时间给孩子朗读故事,等孩子的认字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让孩子继续朗读,既交流了感情,有培养了孩子阅读的习惯。

5、家长必须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教师逐一进行讲解)

五、教师总结:

篇7:帮助您的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孩子到6—7岁时,就要进入小学一年级成为一名小学生。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在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将面临许多变化,在孩子的生活中,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因此,家长必须有计划地使孩子在身体上、心理上、日常作息制度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为人学做好准备,使其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生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激发孩子上学的愿望。一般来说,入学愿望强烈的儿童,人学后学习积极主动,表现较好。因此,家长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儿童入学愿望。如给孩子讲周恩来奋发学习的故事等,培养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和对少先队的向往,激发孩子上学的愿望。

2、培养孩子尊敬和热爱老师。老师是孩子智慧的启蒙者,使孩子在入学前就形成对老师的良好印象,这在入学准备中是很重要的。父母要以本身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榜样去引导孩子,如向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是怎样受到老师的耐心教诲和培养的,使孩子树立起老师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热爱学生的第一印象。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尊敬和热爱自己的老师。

3、加强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孩子入学后与人交往的机会和范围比以前更大了,因此,在入学前应巩固和加强对孩子进行文明行为和礼貌习惯的培养。教育他们有礼貌、守纪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集体、讲道理、明是非等。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集体生活。

4、培养一定的生活习惯。孩子入学前,要教育他们掌握一些简单的卫生常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如定时睡觉,早起早睡,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一人单独睡小床;自觉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学会正确地使用筷子,吃饭时不要发出声音,饭后收拾干净;定时大小便,便后自己擦干净;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学会正确地握笔,端正写字、看书的姿势等。

5、准备学习用品。上小学的孩子所使用的学习用品要根据年龄来选择。原则是有利于学习,使用方便,不影响生长发育。主要的学习用品有书包、铅笔、像皮、卷笔刀、直尺等。铅笔应选择标有HB字样的,因为这种笔的笔芯硬度适中,写出字的颜色也合适。从铅笔外形看六棱柱形的铅笔孩子握着舒适、稳妥,也不易滚落到地面上摔断笔芯。另外,还要准备一个文具盒,最好选择带磁铁盖的塑料文具盒。铁皮文具盒边缘锋利,且掉在地上会发出响声,影响上课。文具盒上的图案不要过于花哨复杂,否则图案吸引着孩子,会分散他上课听讲的注意力。

篇8:几项训练帮助孩子适应环境

李跃儿教育培训一,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及适应幼儿园

一、怎样选择幼儿园

转眼孩子到了入园的年龄,年轻妈妈们开始感到迷茫,不知该让自己的宝贝上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孩子0-6岁的童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决定了他(她)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幼儿园的选择确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

为了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使他们渡过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成人在选择幼儿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1、根据孩子的情况

首先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选择,幼儿园是孩子将来生活的地方,选择不合适,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很难弥补。孩子非常弱小,缺乏经验和阅历,因此无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在幼儿园的经历和感受,更无法思考自己的目前生活状态是否对自己有利。所以家长就更要从多方面考虑如何为孩子选园。

孩子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性 格

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属于乐观活泼型的,还是属于细腻冷静型的?乐观型的孩子对事物充满了良好的理解力,很容易从中找到快乐的源泉,一般的环境就足以使他其乐无穷。这样的孩子天性开朗,一般不太会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不愉快的感觉,即使有,也会很快抛在脑后,因此可以每天都快乐地沉浸在自我选择与陶醉中,不容易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孩子在幼儿园里,只要没有被人强行地逼迫做使他痛苦的事,就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只要他对参与活动和学习的环境不产生严重的厌烦感,就会一如继往地快乐地享受幼儿园所有的学习和活动。

朗朗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几乎无暇顾及他。在朗朗快要上幼儿园时,妈妈打听了好几所学校,了解到市里的第一幼儿园是最好的幼儿园,就把孩子送到了这里。该幼儿园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园内所有的程序井然,老师严谨而认真。一般的孩子刚刚离开轻松温暖的家来到这里,都会倍感不适,入园适应得比较慢,经常大声哭泣。经过老师的多次严厉制止,许多孩子都会止住哭声,但从此变得目光呆滞,脸上失去了笑容。

但朗朗是个特殊的孩子,他入园后只哭了一天,第二天脸上便洋溢着以往的笑容,很顺利地参与到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他在每个活动和学习中,都能达到老师要求的目标,不断地受到夸奖。不到一周,朗朗在这里已经生活自如,而其他小朋友这时还带着惊恐忧伤的眼睛被动地跟着老师活动。

后来,一些家长发现这个班的班主任过于严厉。虽然她的班级纪律看上去比其它班要好,但孩子们却严重地失去了自由和安全感。为了显示个人教学成果,老师在教学中要使孩子付出太多的努力来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由于要求过于严格,有的孩子达不到,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被惩罚的和在一边观看的孩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结果孩子在上小学后,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却很快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

这种情况下,朗朗却依然非常优秀,没有出现其他孩子所出现的状态,小学时的学习名列前茅,初中高中也是如此。

朗朗就属于乐观型的孩子,他不会因为看到老师批评其他的孩子而产生紧张情绪,也不会因为达不到老师的过高要求就认为自己是个笨孩子,从此失去信心,无法做好想做的事。像这样的孩子,家长就不必太紧张,可以轻松考虑选择对家长和孩子都有利的幼儿园。

如果是孩子性格敏感,非常容易受到伤害,个人意志又非常强大,性格独特,就要考虑选择一个注重孩子个体发展,并对孩子的心理和人格有特殊关注的幼儿园。

能 力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人的天赋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能力也会不同。有的孩子感受能力特别强,对事物有着精细独特的感觉,并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让身边的人们能够感受得到,有的孩子却不是这样。所以,家长有必要考虑选择一所对孩子的感受能够进行良好回应、并能从孩子的感觉出发将他引领到其它项目中的幼儿园。

如果孩子智力较高,有很好的数学能力、文字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等,并对这些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就要考虑选择一所以个体特征为本,能够对个体特长进行特殊帮助的幼儿园。

如果孩子的运动能力很好,就应该为他选择一所既能激发智力活动兴趣、又能帮他发展运动能力的幼儿园。

如果孩子是天才儿童,某一方面天生超常,就可考虑选择一所在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具有高水平师资力量的现代幼儿园。那里有专门帮助超常儿童发展的自由空间,可以不被老师组织,不被教学大纲约束,能够按照需要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和学习材料,使孩子拥有进行自我教育的种种条件。那里的老师大多都懂得孩子,能够按照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帮助,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

即便孩子各方面能力一般,智商也比较普通,选择现代幼儿园也很有好处。虽然所有的孩子有着共同的发展机制,但发展的方式和进度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这方面强些,那方面弱些,而另一些孩子正好相反。发展方式上则有的快,有的慢。一个发育较慢的孩子如果在传统幼儿园,往往会因为表现比多数人差而常常被老师忽视。在家中,父母也会用挑剔的眼光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这些行为可能会让孩子丧失自信。而在现代园,老师们能够从个体情况出发,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为处在不同阶段的孩子选择不同的工作材料和方式。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需要完成,孩子可以更加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发展需要

孩子的唯一天职就是发展,怎样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发展是所有成人要考虑的事。我们已经在第一册(第八讲第五节)讲过什么是发展,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为孩子选择一个能够真正帮助他们成长的幼儿园,使其在人生最重要的建构时期,为将来成长为一个适合于生存、有利于社会的理想成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选园时期,家长必须要考察幼儿园是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帮助孩子的,这种手段和方式能否达到帮助孩子的目的。

2、根据家庭的情况

_ 以上我们只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选择幼儿园的问题,如果单纯为孩子的将来考虑,成人的确应该不遗余力为孩子选择一个最适合发展的幼儿园。但如果家庭情况实在不允许,却硬要上最好的幼儿园,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家庭危机,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选择幼儿园时还要考虑到家庭情况。

经 济

好的幼儿园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都非常不错,尤其是国内刚刚兴起的现代园,一般都是本地幼儿园中收费最高的。由于培训师资困难、学生和教师的比例低,学校的运营成本很高,幼儿园的收费也会因此相应提高。目前,这种来自国外的先进教育模式还没有作为一种主流被国家推广,此类幼儿园一般都由集团或个人承办,没有国家资金的支持,投资成本巨大,这也是收费高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一些国际园,专门针对外国侨民、外籍华人子弟而设,收费一般与国外标准相当。

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幼儿园,甚至拿出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也是值得的。

有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太好,却非要让孩子上价格昂贵的幼儿园。虽然家长当初做决定的时候认为自己能够承受,但长久下去,会逐渐地造成内心的不平衡,产生急于要求孩子回报的心理,并开始对学校不满。这种情绪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的问题会抵消孩子在学校所接受到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的良好教育。所以,在家庭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不必非得选择价格昂贵的幼儿园。

距 离

目前在教育上真正达到国际水平的幼儿园并不多,很多情况下,家长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的幼儿园,却发现它离家很远。有条件的家庭会选择将自己的房子出租或出售,另外在离幼儿园较近的地域租房。家长的这种付出实在令人感动。这样解决之后,如果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能克服搬家带来的种种不便,并为孩子的幸福成长感到欣慰,就是非常值得的。如果幼儿园很远,又无法解决居住问题,只好每天让孩子经历漫长的颠簸之苦,常年坐车的无聊也会给孩子造成一些问题,结果得不偿失。所以,最好就近选择一个比较理想的幼儿园。如果觉得老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可以试着与老师沟通,共同成长。

父母意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每一对夫妻有了孩子后,都会有一个意向,计划让孩子渡过一个什么样的童年,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国家比较重视家庭教育,很多家长也开始重视自我教育,会收集、阅读大量的资料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吸收良好的教育方法。

在选择幼儿园时,家长可根据自己对教育的认识,选择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幼儿园,这样才能使孩子身边的成人用统一的观点、统一的方法对待孩子,不至于给孩子造成迷茫和混乱。所以孩子入园前,家长一定要思考自己选园的意向是什么,然后去考察幼儿园,这样目标才比较明确。

3、根据对幼儿园的了解

给孩子选幼儿园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家庭周围都有哪些幼儿园,本地区最好的幼儿园是哪所,然后选中几所进行考察和比较。考察时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办园者的教育理念

首先要了解办园者的教育理念。一般幼儿园都有自己的网站和宣传册,上面有园方教育理念的阐述。从教育理念的说明可以看出办园者是否有一个完整、统一、可靠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他们的宣传就只会是一些词汇的堆积,内容上也会自相矛盾。

下面这段话是某幼儿园对自己的介绍:

“近年来,幼儿园以省科研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园本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研活动,以教研促质量,以教改求发展。注重幼儿个性培养,以英语、艺术、电脑、足球为特色。建立幼儿园网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教学、管理服务,利用网络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社区的联系与沟通。先后制定了《幼儿园三年规划》和《教师成长工程》,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幼儿园还拥有一批热爱幼儿教育的男教师,他们已成为幼儿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从这段话中看到更多的是空洞的词语堆积,没有明确的内容。如:“省科研课题研究”的是什么?“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容是什么?“改革”要改哪些?也许这所幼儿园有很好的科研氛围,有实质性的运作内容,但单纯从这段话来看,它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稳定教师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提升教育技能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具体策略的实施就无法获得不断的完善和成熟,容易追求花哨的表现形式,最终流于形式,忽略儿童真正的成长需求。

下面是另一所幼儿园的介绍,我们可以作个对比:

“我们希望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延伸至尽情、尽性、尽意、尽心地去爱,包括爱自己及爱所爱的人。我们相信:„爱是教育的根源,环境是教育的本质‟,将为宝宝创造一个绿色、宽松、宽容的空间,以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培育快乐、负责和富有创造性的宝宝,促进宝宝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和健全人格。”

相比之下,这所幼儿园教育理念中口号较少,明确地提出了一个观念??爱,由爱而使孩子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尽情、尽性、尽意、尽心”地去学习和生活。而一个爱孩子的人必然要尽力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适合孩子的方法就是成熟的方法。看了上面的话,我们至少会知道幼儿园会爱孩子,而且告诉了我们如何去爱,在爱的包容下,孩子不会受到伤害。

有着良好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进取力量。教师作为观察孩子、帮助孩子的成人,与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长期地爱孩子以及被孩子所爱,他们的脸上会带有一种幸福的神情,显得快乐、活泼、对每天的生活充满新鲜感,不容易出现职业怠倦。他们带着科学的精神和深厚的关怀与孩子平等的生活在一起,成为孩子生活中重要的人物之一。由于他们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领,成为孩子心目中指导行为和输入智慧的权威。这样的教师具有深厚的素养,能够在孩子生活和学习中敏锐地捕捉到帮助孩子的时机,不动声色地、间接地帮助孩子。他们将孩子视为一个完整的人,将自己逐渐提升为一个能够感知孩子全方位人格状态的观察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童年的时候对儿童进行帮助。童年是儿童建构人格的时期,他们能够吸收周围人的人格状态,从而形成自己的人格状态,在环境中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内容来发展自己,任何教育者都无法为他们制定可发展的项目和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是儿童精神创造的助理。

一所幼儿园里纪律严明,各项事物都有着精密的安排,教师如部队的士兵一般,工作非常严谨。这样的环境让人感到压抑,即使教师每天面带微笑,话语温和,那也是职业上的义务。他们极其害怕在工作中犯错误或违反园内原则,整天处于紧张状态,无法真正享受到职业的快乐,也无法真正从灵魂深处热爱孩子。这种工作状态,使工作人员感到疲劳和烦躁,消耗了大部分的心力,内心痛苦不堪。人心对痛苦的忍耐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教师就会失去理性,在私下将怒火发泄给孩子。这就会形成我们常常在官僚机构中见到的“迁怒现象”,领导迁怒于主管,主管再迁怒于员工,这样一级一级地把怒火转嫁给别人。而对于学校来说,孩子是最无助的,无疑,这种情况下孩子遭受到的伤害最大。

目前,社会一直在呼吁成人关爱孩子,给孩子爱和自由。这种大环境下,大多数幼儿园都能使教师按照一种温和的方式对待孩子。我们考察幼儿园时可以看孩子们的状态是否足够的放松,以此来判断教师是温和的还是严厉的,并最终决定是否选择这所幼儿园。

如果幼儿园的孩子都能够非常放松,和老师处于平等互爱的状态,那么这所幼儿园就是可以信赖的。这种前提下,教师能够合理地利用环境对孩子进行智性的、心理的、文化品味以及人格审美的建构。达到了这些要求,教师队伍将是高级而成熟的。

下面的内容转自教育网论坛,记录了一位幼儿园老师解决孩子之间冲突的过程: 每天中午起床时,老师都会让音乐将每一位熟睡的孩子从梦中唤醒。今天也是在音乐的陪伴下,每个孩子都在陆陆续续地起床穿衣。

元元说:“路老师,杉杉把我的衣服坐在她的皮股下面,我不能穿衣服了。”

我说:“那就请你告诉杉杉:„杉杉,你坐在我的衣服上了,请你让开一下好吗?‟”

元元回头,对杉杉说:“请你让一下,我要穿衣服了。”

杉杉没有回应,也没有动。元元又说:“杉杉请你让一下,我要穿衣服了。”杉杉仍然没有理会。元元有些急了,大声地说:“杉杉,请你让一下,我要穿衣服了!”

杉杉听了,不但不让开,还故意将屁股往后挪了挪,将衣服压得更紧了。元元正要向老师求援,嘉嘉出现了,迅速地闪到了元元一边。“嘉嘉,你想帮助元元拿衣服吗?”我说。

“是的。”

“谢谢你宝贝,不过……我认为这件事还是由她俩自己解决比较好。”

听到我这样说,嘉嘉便以闪电般速度离开(这是他惯常的动作)。元元气哼哼地说:“老师,我已经说了,可是杉杉没有离开。”

我坐到杉杉的身边,对她说:“杉杉刚才是不小心坐在了元元衣服上的吧?”杉杉仍然没有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回应。这时,我发现杉杉的衣服放在她的旁边,便向元元示意了一下,元元就过去坐在了杉杉的衣服上面。杉杉见了,赶紧用手拽去她的衣服。我握住杉杉的手说:“杉杉,可以告诉元元,请她让一下,你要拿衣服呢。”

杉杉只是撅起小嘴,没有任何说话的举动。她的两只手紧紧抓着自己的衣服。

我说:“杉杉,你可以说„元元请你让一下,我想拿衣服。‟只要你这样说了,元元肯定会让开的。”

杉杉神色伤感,泪水慢慢地流出眼眶。但她仍然不动,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着。

我说:“杉杉,老师喜欢你,很爱你,可这件事,你必须要向元元请求。”

杉杉哭得更伤心了。

等她平静一些时,我说:“杉杉,请你让元元让开一下,这样你就可以拿到衣服了。”

在说了这句话时,我仍然准备跟杉杉再做更长时间的相持呢,没想到这时传来一个很小的、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元元,请让一下……”

在我的吃惊中,元元让开了。我抱住杉杉,说:“哇!杉杉,你太历害了,已经能用语言解决问题了!太了不起了!”

杉杉挣脱我的怀抱,用一种自信、成功的眼神看了我一下,很轻松地搂了一把头发,然后将衣服放在了自己的腿上。

我对元元说:“元元,你现在可以告诉杉杉了。”

元元听后,马上说:“杉杉,请你让一下,我要拿衣服。”

杉杉挪了挪身子,元元拿到了衣服。

我一边搂着元元,一边搂着杉杉,说:“你俩真是太历害了,都能用语言解决问题了。”

元元看着杉杉,杉杉看着元元。突然,元元抬起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还向我做了个鬼脸;杉杉看着这一切,眼睛眯缝着,很甜地在微笑。我被感动了,觉得一股如蜜电流穿过了心脏。

杉杉以前一直是顺从的,从不敢表达自己观点。现在她进入了修复期,几乎在每件事上都在试着发现自己可以与对方抗衡的力量和可能。她的床和方菲的床连在一起,每当午睡时,她就会把脚放到方菲的床上,方菲大声地抗议,老师就会引导:“方菲,你可以说„杉杉,你把脚放到我的床上我不舒服,请放到你的床上好吗?‟”杉杉不听,方菲干脆自己动手,抓起杉杉的脚放到对面床上。刚放好,身子还没抽回来,那双脚又过来了。方菲大叫:“老师??,杉杉又把脚放过来了!”每到这时,老师都会走过去,握住杉杉的脚说:“杉杉,请你把脚放回自己的床上。”如果这时是“抓”过去的,是一个结果(失败感),如果是杉杉“自己”放回去的,是另一个结果??老师每次这样做时都会恪守一个原则,就是让杉杉“自己”放回去!这种“自己放回去”的感觉能从杉杉脸上看出来,那是一种舒服的、满足的、自信的感觉。

对杉杉的帮助还在继续。我们的任务是帮她度过这个时期,让她更多地发现自己,走向彻底的自信,学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得到很好的成长……

在冲突的解决过程中,老师没有选择强迫的手段,而是努力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是怎样帮助孩子成长的,怎样使孩子明白了如何用语言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快乐。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师对儿童心理学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硬件设施

幼儿园的硬件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充满人情味和文化味的氛围

儿童是吸收环境氛围来形成自己的,氛围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靠许多部分和谐地组织,才能形成有效氛围。可以设想这样一所大房子:宽阔豪华,有雪白的墙壁,木质的旋转楼梯,装修高雅。如果我们把它布置成一间刑室,在墙壁上挂满了刑具,垂下用来捆绑的绳索,地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上摆放着用来烧红烙铁的大炉子,还有几个大型的木架,上面挂着沉重的铁链子。当我们进入这间房子时,不会被它的优雅和豪华打动,我们的身心不会因为它的装修而感到愉悦,反而会因为精致的装修与那些可怕刑具的对比而感到更加恐惧。这些刑具的组合给房间造成的氛围是阴森恐怖的,如果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给他爱,他也不会成为一个优雅美好的人。

同一个房间,我们在墙上张贴美好的名画,挂上柔和粉色窗帘。阳光从窗外温柔地洒进来,正好照在地板中央的蓝色花纹地毯上,暖暖的。窗户下放置一架钢琴,上面摆放着一大盆马蹄莲。左右两侧的墙下各靠着一排纯木的小书架,没有涂漆,有着原木的自然花纹。左面的书架上放着几十本整齐小书,图画精致、文字优美。右侧则摆满了各式小木块、好看的器皿,还有手工制作的娃娃,淳朴而自然。角落的音箱中传出婉转悠扬的旋律,家中女主人穿着棉布长裙,带着孩子做各种有意思的事。孩子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又有周围人无尽的爱,不会成长为一个粗鲁野蛮的人。

幼儿园是孩子长期生活的地方,孩子会自然地吸收环境中的讯息,所以幼儿园的氛围是第一关键的因素。

第二部分:充满大自然气息的院落

幼儿园的院子里应该设有可供儿童选择的各类户外工作区,如木工区、种植区、游戏区等,多样的活动可让儿童的探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儿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工作区工作后,其能力都会朝着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这个院落应使儿童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可以自由决定在户外进行什么样的活动。

第三部分:大型活动器械

幼儿园为孩子肢体活动所设置的大型器械,应该尽量地保持自然本色,使儿童在活动中不但获得肢体活动的需要,也可享受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和快乐。

第四部分:幼儿园的生活材料

包括厨房用具、睡眠用具、洗漱用具,这些用品都从环保的考虑出发,选择朴实舒适的材料,使儿童在使用时有家的感觉。组织管理

每一个儿童都按照自己的生命轨迹渡过每一天的生活,幼教工作的任务紧密地围绕着儿童的轨迹运行,复杂的组织管理会带来拖沓和不灵活的弊端。所以良好的幼儿园组织管理应该是简化的,直截了当的。老师和孩子是幼儿园的中心,幼儿园的所有课程安排都以老师的反馈信息为基准,老师也是管理者之一。此外,由于家长在儿童成长承担着比幼儿园更重要的职责,幼儿园应该是学校、家长一体化的管理,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和活动计划。幼儿园负责组织家长进行共同提升和联谊。

这样的幼儿园一般都有一个由家长、教师与办园人组成的合谐的文化社区。

二、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孩子一般关注于眼前,他们在入园之前不会因为想到过几天就要离开家了,而提前有什么心理上的不适。他们还没有经验,不能想象离开家庭到一个新的地方会遇到什么样的境遇,也就不会因此产生不良的情绪。但家长不同,孩子长到三岁,就不得不离开了。经验告诉家长:家中已有的生活状态是安全可靠的,突然要将孩子交给陌生人,生活在一个不了解的环境中,孩子肯定会受不了。这些顾虑给家长造成不安全感,他们感到焦虑,而这些情绪又会直接传导给其他家庭成员以及孩子。所以,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主要是家长的心理准备。

1、家长的心理准备

大自然给人类的生存方式,带给父母一种天然的心理状态??将自己的宝宝紧紧地抱在怀里,才能使自己心中安稳。职业妈妈们刚刚恢复上班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这时一般将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孩子托付给老人,或者请一位可靠的阿姨照看。在经历了一段不放心造成的焦虑后,逐渐适应了每天早晨离家,傍晚下班后将孩子拥入怀中的生活方式。由于孩子发展需求,经过考察比较,终于费尽心思地选好了幼儿园。虽然理智告诉自己应该相信幼儿园,但是还没有经历一个验证的过程,总会无意识地一阵阵心中发慌,感到焦虑。这种感觉会传导给孩子,造成孩子提前对幼儿园过渡在乎,使之成为孩子心目中一个神秘的地方,在还没有体验的时候就充满了各种不切实际的想象,给孩子正式入园后的体验和感受带来困难。

父母心理准备

冉冉的妈妈工作非常忙,每天早晨八点出门,晚上六点回家,平时孩子由奶奶照顾。虽然对老人对待孩子的方式有些不满,但两年半的时间里孩子没出过什么问题。现在,冉冉的妈妈发现,奶奶过度的精心护理可能会对冉冉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于是决定将孩子送到离家不远的一所幼儿园开办的蒙氏班。做决定之前,她详细地考察过,觉得蒙氏班的硬件不错,老师也温和可亲,感到非常满意,于是回家做家庭成员的工作。为了说服家人,她热情洋溢地介绍幼儿园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是个孩子的乐园,搜寻尽可能美好的词汇,感染了家里的每个人。

但是在上班时,或者一个人走在路上,她还是会心里一阵阵莫明其妙的发慌,大脑中不断地出现小冉冉在别人怀中向妈妈伸着小手挣扎着痛哭的情景。其实这幅图象是自己有时候要加班,冉冉在奶奶怀中的样子。但如果将奶奶换成那位年轻的老师,她就受不了。她无数次的想象老师在她离开后怎样的安慰冉冉,或者相反,在自己离开后,将冉冉扔到墙角,恶狠狠对孩子说:“哭吧!”每次想到这里,冉冉妈眼泪就会禁不住流出来。为了不影响孩子对幼儿园的好感,她一次次地对冉冉说:“幼儿园可好了,老师可好了!”不断地向孩子介绍幼儿园生活的美好情景。

实际上,冉冉妈向孩子描述幼儿园时,同时也是在说服自己。这时候她已经将自己焦虑传递给了孩子,使“幼儿园”这三个字成为冉冉心中神秘莫测的词汇,由于没有实际的体验作为内涵填充,冉冉会感到不安全。

冉冉还有两个月才入园,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月,妈妈开始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状态,回家后莫明其妙的找茬,与冉冉的爸爸吵架,使得家庭氛围异常紧张。这种氛围也给冉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人类在面对改变了的环境的时候,会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在改变一种业已习惯的生活方式之前,要在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否则进入新生活的时候,已经被前期的焦虑折磨得身心疲惫,无法克服新环境带来的冲突,更无法理智地关怀、感受孩子。

所以在孩子入园前期,夫妻双夫要互相倾听。如果有些疑惑不能在家庭范围解决,就立刻去咨询或考察,努力调整心态,将所有的困惑都解决,使自己可以放松地对待孩子入园这件事。家长不再焦虑,就不会一遍遍地在孩子面前讲述幼儿园,也不会给孩子造成紧张的家庭氛围。

祖辈的心理准备

由于父母亲工作的关系,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带着。与孩子朝夕相处了两三年的老人,在孩子的入园期,也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人需要了,一种被遗弃感深入他们的潜意识之中,更加悉心照顾即将离开的孩子,使孩子对他们更加依恋,从而给处于“入园期分离期”的孩子带来更大的痛苦。还有一些保姆,因为长期和孩子生活,也难以避免依恋感,一想到孩子即将不在身边,便提前产生了离别恐惧,她们无法忍受内心空虚、度日如年的日子,这种恐惧使他们无意识地抵毁幼儿园,并更加紧紧地将孩子控制在自己身边。

嘟嘟的奶奶在已经在嘟嘟家住了两年多了,之前,她和老伴住在自己家,每天早晨出来散步跳健美操,过的非常充实。嘟嘟出生后,儿子请她来帮忙看孩子,她当时还一度感到发愁。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现在嘟嘟就要上幼儿园了,她不能想象自己的身边没有孙女的小身影后,如何打发每天的时间。奶奶的情绪便开始变得不好,经常偷偷抹眼泪。一次,妈妈和奶奶一起领着嘟嘟熟悉幼儿园,奶奶跟在后面,到处挑幼儿园的毛病,对老师的态度也非常冷淡。回家后,奶奶开始在儿子面前不停地叨叨幼儿园不好的地方。结果,嘟嘟爸爸对这所幼儿园的信心开始也动摇。因为不了解奶奶的心理状况,嘟嘟爸爸以为奶奶的阅历丰富,不会有错,于是便指责妻子没有经验,很多事情看不到。家里刚刚平息的战火又重新燃起,和谐的气氛被打破了。

家庭的紧张氛围会给孩子带来不良情绪,造成入园适应困难。所以一定要提前给家里老人做好工作,解释清楚孩子入园不是因为爷爷奶奶照顾不好,而是出于他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前给老人安排好孩子离开后的生活方式,使老人能够顺利展开新的生活。

孩子的心理准备

孩子的思维模式是视觉型的,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他没有相关的经验以及在经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无法在大脑提前想象将来的情景,并产生在特定的情感。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是这样的道理。因此孩子在对幼儿园的产生印象之前,不会提前产生离别的恐惧。

成人则不同,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当经历某事时,与之相类似的心理感受就会随之出现。种种情绪中,离别的苦痛是最让人难以释怀的,所谓“何处生成愁,离人心上秋”,离别是最难面对但又必须跨过的一个关口。当成人在给孩子进行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时,常常会将自己曾经的体验和心理感受当成孩子的心理感受,从而将自己的情绪传导给孩子。如:妈妈小时候与母亲分离的心理体验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虽然痛苦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遗忘,但却隐藏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种潜意识。平常没有遇到类似情景的时候,我们不能意识到我们曾经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将要与妈妈分别,或者孩子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时,那种潜意识就会浮上来,使妈妈重新体验到曾经的痛苦。这时,妈妈会把这种感受也当成是孩子的,认为一提上幼儿园,孩子也会自己一样感到难受和焦虑,于是试图用兴奋夸张的语言安抚孩子。但孩子这时并没有对幼儿园产生担心情绪,反而被妈妈暗示出担心。如果成人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紧张的状态,不将幼儿园描述得过于美好或过坏,就不会给孩子的入园造成问题。

通过语言描述解决孩子内心焦虑

宝宝三岁了,已经可以理解很多成人的语言。因此,成人可以先用描述的方式平静随意地跟宝宝谈论幼儿园,告诉宝宝:宝宝就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有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老师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老师,他们长的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妈妈去看的时候,他们正在和小朋友做什么事;老师是怎么说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他们是怎样吃饭的,怎样睡觉的;有一个小朋友想上卫生间了,他是怎样做的……

家长讲的这些事的时候,就像讲一个童话故事,最好讲得非常有幽默感,逗孩子发笑,这样孩子就会要求家长一遍遍地讲。讲过几遍后,家长就可以拿出幼儿园的图片或宣传册页,指着上面的图画给孩子讲幼儿园的故事,指出每一个老师的名字、园长的名字、告诉孩子园长是做什么事的、幼儿园每一项活动的故事,还可以找一些关于宝宝上幼儿园的故事书讲给孩子听。这样,孩子就会通过语言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组织到妈妈讲的故事中去,心中对幼儿园有了基本的印象,并对“幼儿园”这个词有了一定认识,对老师和小朋友不再完全陌生。

带孩子初步体验

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已经分享了许多关于幼儿园的故事,也刺激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注意,接下来,妈妈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用过家家的形式来体验了。

妈妈可以扮演老师,让孩子扮演小朋友,从早上入园开始,一直演到放学回家,将幼儿园可能遇到的事都编到过家家的程序中。玩过几遍,在孩子对幼儿园的过家家程序熟识以后,再让孩子扮演老师,妈妈扮演小朋友。在玩耍中,孩子已经切身地体验了幼儿园的程序,并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以幼儿园的小朋友或老师自居了。这时,孩子已经对幼儿园有了想往,之后就可以带孩子去实地参观。尽量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参观幼儿园的生活,使孩子将和妈妈玩游戏的经验与真实的幼儿园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对幼儿园的认识,排除陌生感。

切记不要只用滑梯、蹦床呀等活动器械吸引孩子,使孩子误以为幼儿园是一个游乐园一样的场所。结果,孩子在入园后发现幼儿园并不是当初体验的那样玩过了就可以回家,造成失望情绪。

入园以前,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好以上准备,孩子入园后就不会感觉到过于恐惧和焦虑。

2、准备不足会造成的问题

人类总是在同化环境和改造环境,在特定环境中生活的时间长了,这个环境就成为他的一部分,每件物品都不再是单纯的物,渗透着人的情感,其背后还可能隐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环境中物品的组合方式、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闭着眼睛都能准确地到达任何一个区域,取来任何一件物品。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整合出一套所在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方式与环境合而为一,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同化”。

孩子用三年的时间同化了自己和父母所生活的家,还有家里其他照顾自己的人,如果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会感到非常恐惧。所以家长在孩子入园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果准备不足,就会出现诸多问题。

面将这些问题挑重点的列出?? 由父母的焦虑所引发的儿童焦虑

我们已经说过,成人会将自己的情绪传导给孩子,使孩子莫明其妙,将焦虑与“幼儿园”联系在一起。如果家长感到焦虑,担心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就会试图消除宝宝的焦虑。家长这时可能会和宝宝说:“宝贝,幼儿园特别好,老师也特别好,上幼儿园可好了!”这样说意味着幼儿园是可怕的,如果那地方特好玩,家长觉得宝宝上幼儿园特幸福,就不会这样劝宝宝。家长说这样的话时,明显地也是在说服自己。如果家长感到焦虑,就要先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没有解决好,不要给孩子做入园准备。

家长把孩子带到幼儿园,用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吸引孩子,也是焦虑的表现。因为家长认定孩子肯定会不喜欢幼儿园,才用自己认为最具吸引力的东西吸引孩子,结果造成孩子对幼儿园的过高期望。

一位妈妈为孩子选择了一所离家只有五分钟路的幼儿园,在决定让孩子上幼儿园之后,经过老师的同意,每天让姥姥带孩子去幼儿园玩大型器械,妈妈则每天给孩子进行幼儿园“好玩儿吧”的教育。等到上幼儿园的那天,孩子兴奋不已,以为以后从早到晚都可以在幼儿园的器械上玩了。

前三天,孩子表现的很好,其他孩子都哭得一塌糊涂,只有这个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去,高高兴兴地回家。可是到了第四天,孩子突然大哭着不愿意去幼儿园,说幼儿园不好玩。家人莫明其妙。之后,其他孩子对幼儿园已经适应了,这个孩子的情绪仍然很不好。用妈妈的话说,每天都像生离死别一样。一个月过去了,孩子还没有喜欢上幼儿园,并且开始消瘦,不愿意吃饭,晚上会在恶梦中醒来,哭着说不愿意去幼儿园。而这时,其他孩子已经接纳了幼儿园。

这个故事中,妈妈用幼儿园的大型器械吸引孩子,使孩子认为幼儿园就是每天玩那些好玩的东西。真正的幼儿园生活开始后,孩子发现原来还要坐在教室中,要上各种各样的课,中午得按时上床睡觉,吃饭时要和小朋友一起坐好……幼儿园里,老师和小朋友不会像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样顺着他。孩子内心严重失衡,带来很大的痛苦。这种痛苦的感觉使孩子无法寻找幼儿园中快乐的因素,因为他在适应前期将快乐与大型器械对应,当对大型器械不再感到新鲜后,幼儿园就没有什么事能让他快乐了。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整个过程中,孩子会拒绝重新寻找快乐。

由陌生环境和分离所引发安全感丧失

儿童的弱小决定了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而不熟悉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未知的、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儿童不信任任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这是生存本能决定的。它使得儿童能够自我保护,在成人照顾不到时也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幼儿园的环境对儿童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同样会给他们带来恐惧。

儿童出生后将自己在母亲腹中时听到的声音与母亲的面孔配对,首先识别出了母亲,即刻将母亲的形象组织到自己的环境中去,成为环境结构的一部分。当母亲出现,孩子就快乐,与母亲分离,孩子就会痛苦。既而,孩子将这种感情扩散到家庭的所有成员中,与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分离都会给他带来离别恐惧。这一切都无法在入园时获得完全解决,做为家长,只能对将要来临的痛苦做好承受准备,预先知道孩子和家人分离后到了一个陌生环境都会感到非常痛苦。这样,在孩子痛苦出现时,家长就不会觉得承受不了,失去了安抚孩子的能力。

由“同化”到“顺应”所引发的心理失衡

孩子上幼儿园后不哭了,并不等于就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真正的适应要经历一个“顺应”的过程,从“同化”家庭到“同化”幼儿园。我们前面讲过什么是同化。儿童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同化了自己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可是进入幼儿园后,一切都有了改变,老师不会像爸爸妈妈那样对自己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个要求都回应得非常到位,照顾得体贴入微,小朋友们经常会与自己发生冲突,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不舒服,但孩子又没有力量让老师和小朋友像家人那样对待自己。这种情况下,孩子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于新的环境。当成长起完全适应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生存方式后,孩子才算“同化”了幼儿园。

这个同化的过程必须经历一个改变自己顺应幼儿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将这种变化过程叫“顺应”。顺应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孩子就成长了。

淘淘的幼儿园时前期准备做得非常好,他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基本没怎么哭,表现非常好,每天跟着老师快乐地参加各种活动,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变得不可理喻,专门找到各种理由哭闹,看上去像故意折磨家人。他的家人甚至不相信他在幼儿园的良好状态,不理解为什么他在幼儿园表现那么好,在家却要这样的胡闹。

淘淘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顺应期现象”,淘淘白天的良好状态并不是从心理上适应了幼儿园的表现,智商很高的他明白这里不是家,于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使自己表现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一天下来,淘淘透支了自己的心力,到了晚上,会感到疲惫不堪,心烦意乱。对家人的安全感以及家庭环境的舒适,使他可以放松地去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这时家人能理解这一切,给予耐心的倾听,孩子就会发现,家庭仍然是自己的坚实后盾,从而能够补充白天透支的力量。孩子内心带着一个可靠的充满爱的精神食粮,第二天精心充沛地去应付还没被同化的陌生环境。这对孩子非常有利的,就像一个吃饱了肚子要去打仗的士兵,无论心理上还是肢体上都充满了信心。

如果此时家长不了解孩子,不能耐心地倾听孩子,在孩子发脾气时也忍不住向孩子发脾气,这样孩子就像一个饥饿了很久的人,不但得不到食物,还要看别人的狼吞虎咽,精神上更加饥饿,承受双倍的痛苦。第二天,孩子会带着痛苦和不安去面对将要面临的人生最大的冲突。此时,孩子无法思考,无法选择,又过于渺小,从比例上来讲,离开家上幼儿园是人生最大的挑战,作为后方的家长一定要给前方的战士??孩子??准备好充足的给养,让孩子发现有一个温暖、坚实、依然如故地爱他的人群。

因此,顺应期的处理不当会加重孩子的焦虑。

由“介绍不当”所引发的对幼儿园失望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对幼儿园介绍不当会引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失望,因此给孩子介绍幼儿园时,尽量不要说以下的内容:

看,幼儿园有这样大的滑梯,上了幼儿园以后你可以天天在这里玩滑梯了。

(这样说,孩子只记住了天天玩滑梯,以为在幼儿园就是天天玩滑梯。)

老师特别好,她们就像妈妈一样。

(孩子发现,老师并不会像妈妈一样对待自己,她们的眼神和处理方式都不像妈妈,在还没有适应老师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恐惧。)

小朋友都上幼儿园,他们在幼儿园可高兴了。

(孩子上幼儿园后发现小朋友们哭得很厉害,而且有小朋友打他,还有的小朋友不理他,这些都会让孩子不理解,而感到没有安全感。)

幼儿园每天给小朋友吃漂亮的小蛋糕,幼儿园的饭可好吃了。

(当孩子发现幼儿园的饭不是熟悉的口味时,可能会不接受,认为幼儿园的饭不好吃,而感到失望。)

……

如此等等的话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不要用语言笼统地描述幼儿园怎样好,而要用生动的故事给孩子演示一个具体的印象。

三、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

孩子对幼儿园的适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事物凡是发生质的变化时都是极为困难的,特别是人类。孩子是未成熟的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能使自己马上适应幼儿园,又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想通适应过程中的困难与将来目标之间的关系。当离开熟悉的家庭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儿童只感到不适和恐惧,由于他们没有能力消除自己的痛苦,这时身边的成人必须要与孩子一起度过这一艰难时刻。

1、陪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园没有熟悉的人,其结构、物品的摆放方式、整体氛围都没有家的因素,所以,在孩子入园早期,最好让家庭中某一成员陪伴孩子,这样家庭成员在新的环境里成为孩子与熟识的家庭环境的联结。儿童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他无法对完全陌生的事物产生兴趣,只有当新事物与旧有认知产生联结时,他才能够在两者的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进而接纳新事物。

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全新的,而陪园的家长就是其中与旧事物的联结,使儿童能够放松地去了解并体验新的环境,更积极地接纳它。虽然看上去孩子只愿意和自己的家长在一起,不接纳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可是心理上,他正在逐渐地建构对环境和老师的安全感,像坐在安全岛上静观眼前海面上航行的船只,当对海和船都不再感到陌生的时候,离开小岛才不会让他恐惧。

如果家长不陪园,孩子一下子莫明其妙地被扔到一个新环境里,当他恐惧地大叫妈妈的时候,妈妈却把他扔到陌生人怀里离开了,这时的恐惧是无法形容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在一艘船上航行,船上的人朝夕相处,已经像亲人一样,当这条船离开一个小岛时,自己却被一个人留在岛上。当船离开的那一瞬间,会有什么样的心情?那种心态估计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会成为内心深处永远的伤痛。我们可能从此害怕离开熟悉的人群,不敢到新的地域去探索,害怕被遗弃。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人以后的生活经验可能会消除这种恐惧,并对自己当时的恐惧自嘲。但儿童不同,他们还没有这样的思考能力和自嘲能力,由于生存的本能,他们极其害怕被抛弃。入园的第一天家人就离开,会被儿童误解为自己被遗弃了。所以三岁前的儿童入园,需要家人陪伴。

陪园是入园期的第一阶段,我们叫“消除陌生恐惧”。陪园是否成功,取决于陪园人员的行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为是否得当、心理是否健康,大体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平静耐心

陪园是一件艰苦的工作。老师们都在工作,家长想帮帮忙,可是由于不懂得幼儿园规则,经常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干扰。有时候,当家长参与不当被老师指出错误时,也会感到心里不舒服,觉得自己碍手碍脚。如果老师在工作中无暇顾及陪园人员,他们就会有被冷落的感觉,再加上成天无事可做,就会挑幼儿园和老师的毛病,这更加剧了陪园人员的不快。所以陪园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带着良好平静的心态陪伴孩子,使之对新的环境有一种基本的熟识感,这时陪园期就可以结束了。

不干涉孩子

陪园人员在陪园时期尽量不要干涉孩子,在老师不要求的情况下,不要要求孩子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不要要求孩子主动地向老师问好,更不要反复地劝孩子去参与到小朋友的游戏,这样都会造成孩子的紧张感,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如果不干涉孩子,孩子会慢慢地放松紧张的情绪,虽然身体还靠在家人的怀里,但心已经被老师和其他孩子们的有趣活动吸引了。这时,他们会将眼前看到的景象组织成自己的经验,慢慢吸纳,不再感到陌生。

配合老师工作

在陪园期间,先不要急着挑幼儿园的问题。不论幼儿园有多么好,如果有人专门注意她的不是,都会发现很多不对的地方。这样做不利于陪园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入园适应。因此,陪园的家长最好带着良好的心理去理解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发现不当之处也要平和地和老师沟通。

当老师要求孩子去参与活动,而孩子又不愿意离开你身边的时候,你可以先陪着他走到群体中去,等他安定下来,然后告诉他:我不会离开你,就在那边的小凳子上等你。然后让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待一会儿,让他发现自己离开了家人也没有什么危险。这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如果老师不要求孩子参与活动,那么就随孩子的意,孩子愿意离开就离开,不愿离开就让他呆在家人的怀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一直坐在你的身上,要让孩子面朝活动区,敞开你的双臂,使他可以随时走动,选择离开与否。如果不这样做,你紧紧地抱着他,让孩子贴着你的身体坐在怀里,他就看不到其他孩子的活动场面,而只能体验到你身体给他的愉悦感,只追求这种舒适。这种陪园方式会增加孩子对新环境的接纳的困难,也就失去了陪园的意义。

观 察

孩子身边的所有成人都应该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决定如何去帮助他,孩子的生命就是人类发展的展示品,观察了孩子的生命轨迹,也就了解了人类的发展。他的生命轨迹是苍天赋予孩子的,完全属于自然。如果我们不顺应孩子的发展,就会破坏自然。自然生命状态被破坏的孩子无法获得很好地生存。

孩子的入园期是孩子生命中的大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陪园人员是唯一能够身临其境看到孩子这一转折特征的人。由于陪园人员了解孩子在家的状态,也了解孩子目前在幼儿园的状态,更容易在比较中发现孩子,判断出自己用什么样的行为帮助孩子,因此在陪园要对孩子作细致地观察。

心灵去感受

孩子像大自然中的一棵树,立于天地之间,风来了,树会晃动,雨来了,树会被打湿。树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人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树的时候,才会产生了种种对树的体验。我们对孩子的观察类似于对树的观察,我们只有将内心繁杂的想法和意图全部赶出去,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心灵。这种真实的感受会带领我们寻找到帮助孩子的途径。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牛牛的姥姥和奶奶一起送牛牛到幼儿园,老师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其中的一位老人离开。陪园期间,两位老人不断地在一边交头接耳议论幼儿园的不是。牛牛入学的第二天就可以自己在幼儿园走动了,第三天结束后,老师说明天可以不用陪园了,要求她们第四天送孩子到幼儿园后与孩子果断地道别,然后离开。由于三天来两个老人挑了幼儿园许多毛病,不放心离开后老师对牛牛的照顾,要求再陪一天。

第四天,两位老人每隔十来分钟就冲上去,给正在观察别人工作的牛牛喂水、擦鼻涕、脱衣服、穿衣服,大概是想示范给老师看,她们是怎样照顾牛牛的。她们的行为一次次地把牛牛从观察别人工作并被吸引的状态中拉出,使他又扑进她们的怀里。这时,老人极为伤感,更显出生离死别的状态,这种煽情的表现立刻让牛牛敏感地觉察出了事态的变化。到了下午,孩子便紧紧地拉着其中一位老人的衣襟,一遍遍地说:“婆婆不要离开。”这时,两位老人竟然蹲下来对着孩子抑止不住地抹眼泪,孩子的情绪也变得很坏,再也不去看小朋友工作了,只焦虑地拉着姥姥的衣服,害怕她们突然离开。

这两位老人只注意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观察孩子,如果她们观察到孩子已经进入了接纳环境的状态,就应该悄悄地坐在墙角,在孩子回望的时候,抱以轻松的微笑。她们的行为正好阻碍了孩子发展自己的工作。

然后,她们又只顾着抒发自己的伤感情绪,而不顾及对孩子的影响,使孩子状态更加不好。这就是许多幼儿园不允许家长陪园的原因。

如果家长都能懂得观察孩子,就应该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幼儿园更应该积极地要求家长陪伴孩子渡过幼儿园适应前期。

牛牛的姥姥做的更遭的一件事是,在第五天早晨,当她们好不容易离开牛牛走到户外之后,却没有真正离开,而是藏在牛牛教室窗外的小树丛后面,一会儿伸出头来看一下,还不停地抹着眼泪。这些终于被走到窗边的牛牛看到了,好不容易停止哭泣的牛牛又开始大哭。老师没有办法,只好让老人把牛牛暂时带回家。之后,虽然姥姥和奶奶在老师劝说下不再躲在树丛后了,但牛牛每天仍然在窗边对着树丛声嘶力竭地大哭,试图唤回姥姥。

这两位老人的行为给牛牛的入园适应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她们的行为实际上是爱自己而不是爱孩子,因为受不了离开孩子的伤痛,才会对孩子采用那样的行动安抚自己。

理解孩子的每一个行为

孩子在入园期的行为会变得比较反常,我们理解了这些反常的行为就不会使自己心情不安。

慧慧在入园期是一个非常爱哭的孩子,哭的时候非常用力,长时间停不下来。有时候,哭的累了,还会去拿起卫生纸擦一下眼泪,自己拿起杯子喝一口水,然后走到老师身边拉起老师的手,指着门口,要老师带她出去。老师带她出去后,她又会指着别的方向要求老师带她去。老师带她走过去,她又会指着另外一个方向。每天都要这样转好几圈。

慧慧在家里哭时,有可能家里人会让她自己擦擦眼泪,喝口水,如果她这样做了,家人就会夸奖她。慧慧也认为哭是件不好的事情,不被大人喜欢。于是哭过之后为了让那个还不熟悉的成人满意,就自动地去擦擦眼泪喝喝水,做完这两件事之后,她认为成人应该对她满意了,于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去找自己熟悉的地方??回到自己家里。但她不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如何找到自己的家,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感觉指着某个方向让老师带她去。走了几步以后,她发现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就又指另外一个方向。

理解了慧慧的行为目的后,我们就能够知道怎样帮助她了。当慧慧提出要求的时候,老师带着她一起去寻找,使她对老师产生安全感,从而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于是消除了无助感。由于对依抚老师 建立起安全感,慧慧会将这种安全感进一步扩散到新环境中的其它因素。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浩浩的。他已经不再哭了,但是却有一些莫明其妙的行为。他会无缘无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故地踩别人的脚,然后仰起头来看着那个人,如果那人没有反应,就蹲下来用手撕人家的鞋子,一直到把鞋子脱下来,然后提着鞋子找到一个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藏起来。

有一天小朋友们在玩“大龙”游戏,每个人都拉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襟,大家组成一条长龙,随着音乐舞动。依附老师将浩浩拉到自己身后,让他拉着自己的衣襟。后来老师觉得有点不对劲,回头一看,只见浩浩正用嘴咬着老师的衣服。老师蹲下来劝他松口,但浩浩又撕又打,老师刚站起来,浩浩马上跑到老师后面用嘴咬着老师的衣服不放。整个下午,不管老师走到那里,浩浩都用嘴巴紧紧咬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老师怕他太累了,就坐了下来。浩浩又开始扒老师的衣服,老师说:“那是老师的衣服,我还要穿,不然会冷。”可是不管怎样劝说,浩浩都不肯松手。最后老师只好把衣服脱了下来,浩浩马上抱着老师的衣服藏了起来。

浩浩的行为乍一看不可思议,其实是通过这种行为建立安全感。他用脚踩着老师的脚,眼睛看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激烈的反应,那说明老师是安全的,他就会由此开始信任老师。将老师的鞋子脱掉,是出于自己需要保护的心理,出于把自己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的需要。他将这种需要移情给了鞋子,将鞋子藏到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把自己藏起来了。后来他用嘴叨老师的衣服,是因为他认为用手抓不紧,用牙齿咬着比较保险。正如前面的鞋子,这时,他把对安全的需要投射到了衣服上。

理解了孩子的这些“奇怪”行为,我们就不再迷茫。浩浩虽然不再哭闹,但他还没有真正适应幼儿园。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老师需要耐心的等待,在他向老师望去的时候,回以微笑。

浩浩用这样的方式,探索哪个老师是安全的。当他发现所有的老师都是安全的后,就不会这样做了。这个时期成人如果不理解孩子,以为这是一种怪异行为或一种坏习惯,感到紧张,或者试图去消除这种坏毛病,就会破坏孩子对安全感的建构。

注:依附老师??好的幼儿园都会为新来的孩子安排一个专门的老师,在孩子入园适应期内,这个老师负责与他熟悉起来,并专门照顾这个孩子,叫作依附老师。这样的幼儿园一般在一个时间段内只接收一个孩子,不会让众多新生一起入园。依附老师会在家长陪园期间负责与孩子混熟,家长离开后,就暂时代替家长,一天中任何时候都和孩子在一起,直到他能够离开老师找其他小朋友玩为止。

2、倾 听

倾听是一种艺术。每一个做父母的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一对父母的重要目标,看到孩子幸福快乐是老师和家长的最大愿望。但是正如天有阴晴雨雪一样,孩子经常有闹情绪、发脾气、大哭大闹、不合作不讲道理的时候,这时,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对。父母们常抱怨说:“我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了,刚才还很好,突然就闹起别扭来了,怎么哄也不行。”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就感到困惑、沮丧,感到抚养子女简直是件痛苦的事情。

美国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帕蒂?惠芙乐写过一本书,叫做《倾听孩子》,她认为孩子不正常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如果处理得当,就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孩子每一个不正常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用这些行为宣泄心里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所以当孩子有不正常表现时,父母应当通过倾听给孩子以最好的关注。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做父母的不但要保持态度可亲,还要耐着性子关注孩子,帮助他发泄不良情绪,这个过程就是倾听的过程。

友友的爸爸妈妈都非常忙,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妈妈属于紧张型性格,下班回到家里,总是紧张地担心孩子零食吃多了,担心他不能按时睡觉,又给他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每晚奔波于各班之间。友友表现出对零食病态的爱好,每当有人在吃零食时,就会像梦游一样凑到人家面前盯着别人手中的零食。每次妈妈带着他参加聚会,都会因为食物的问题让妈妈感到非常尴尬。家人使用了许多满足零食、控制零食的方法都无法解决他的问题。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经过分析,专家认为友友可能是属于严重的情感缺失,造成用零食填补内心的情感需要,表现为对零食极大的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倾听。孩子的状况得到了缓解。

平静安详地倾听孩子的哭闹

像友友这种情况,除了在哭闹时对他进行倾听外,平常妈妈要跟他一起做游戏,找机会抚摸他的身体,使他快乐,将他搂到怀中平静地一起读书。每天安排一段专门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一时间段内,妈妈一定要注意不要经常接电话,不要想着赶快结束这一活动去做自己的事。这也是倾听。有时孩子会选择那种你觉得最无聊的游戏要求和你一起玩,你可能要你学滑旱冰、玩电子游戏、或者往厨房的水池里倒水。他们会一遍遍地要求你做这样的事,你可能做到第三遍或第四遍的时候就厌烦不堪,试图劝说孩子放弃,去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而倾听的原则是,你一定要忍着自己的厌烦去做每一件事,只到孩子放弃为止。孩子是通过让家长这样的事来试探家长对他的爱,通过这样的行为,孩子确定你是爱他的,并消除了被遗弃感。情感获得了满足,就不会出现专门做坏事、搞破坏、或拼命吃零食来寻找情感的行为。

像友友这种情况,除了在哭闹时对他进行倾听外,平常妈妈要跟他一起做游戏,找机会抚摸他的身体,使他快乐,将他搂到怀中平静地一起读书。每天安排一段专门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一时间段内,妈妈一定要注意不要经常接电话,不要想着赶快结束这一活动去做自己的事。这也是倾听。有时孩子会选择那种你觉得最无聊的游戏要求和你一起玩,你可能要你学滑旱冰、玩电子游戏、或者往厨房的水池里倒水。他们会一遍遍地要求你做这样的事,你可能做到第三遍或第四遍的时候就厌烦不堪,试图劝说孩子放弃,去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而倾听的原则是,你一定要忍着自己的厌烦去做每一件事,只到孩子放弃为止。孩子是通过让家长这样的事来试探家长对他的爱,通过这样的行为,孩子确定你是爱他的,并消除了被遗弃感。情感获得了满足,就不会出现专门做坏事、搞破坏、或拼命吃零食来寻找情感的行为。

我们所说的倾听并不像成人与成人那样,两个人坐下来,一个人平静地倾听另一个说话,而是要采取地一个有效的行为过程帮助孩子抚平内心的创伤。

有一天友友的家里来了六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小朋友提出想吃蛋糕。友友的妈妈马上要阿姨到街上买了一个小蛋糕,上面有三朵漂亮的奶油花。友友看到了,马上就紧张起来,要求妈妈一定要单独分给他一朵完整的奶油花。妈妈觉得这个要求太霸道了,便对他说:“这个蛋糕是买给大家的,要公平地分,谁分到了就是谁的。”妈妈这样说的时候,友友只是注意到了“谁分到的就是谁的”,认为自己肯定能分到一朵,于是高兴地坐到桌边等待。妈妈将蛋糕平均切成六块,按顺序轮流分给小朋友,分到友友时正好是一块没有奶油花的蛋糕。友友马上跳起来,威胁妈妈说自己不吃饭了。

此时,妈妈已经接受了专家指导,准备对他进行倾听。

妈妈告诉他:“你可以选择不吃饭,但奶油花的确轮到你就没有了。”

友友大哭起来,开始在地上打滚。妈妈将他抱起,对他说:“我知道你没分到奶油花非常伤心。”

友友哭得更伤心了。妈妈平静地看着他。

哭了一会儿,友友说:“要是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就能得到一朵完整的奶油花。”

妈妈同意地说:“是,如果是你的生日,你是寿星,大家一定同意将一朵完整的奶油花分给你。”

友友这时发出苦尽甘来的哭声,接着说:“如果有房子那么大的奶油花就好了,每一个人都可以分到。”

妈妈说:“是啊,如果真有房子那么大的奶油花,每个人分到就好了。”妈妈又问:“如果没有房子那么大的奶油花我们应该怎么办?”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友友又伤心欲绝地哭起来。这时,妈妈说:“要不然,给你一半可以吗?”友友边哭边说:“如果你一开始就这样分,就好了。”

妈妈立刻和孩子道歉,说:“对不起。妈妈做的不对。”

又是一阵痛哭之后。友友说:“你经常发脾气。”(在哭的过程中,妈妈对他的认可和道歉使孩子对妈妈产生信任,开始收集自己内心的伤痛,并把它表述出来。)

这时妈妈赶快对友友说:“对不起,妈妈再也不发脾气了。”

又是一阵伤心的哭泣之后,友友说:“你还打我。”(我们看到,只要成人平静耐心地倾听孩子,孩子就会将曾经的伤痛表述出来。友友由于奶油花引发的不快在妈妈有效的倾听后,转变为对以前积压下来的伤痛的梳理。)

这时,妈妈说:“妈妈打你是不对的,以后妈妈再也不打你了。”

友友抽噎了一会儿,突然止住哭泣,含着眼泪,提议说:“我们可以用鲜花代替奶油花。”

妈妈拥抱他,说:“这个主意太美了。”

友友搂着妈妈的脖子亲吻了一下,说:“咱们吃蛋糕吧。吃完了,我带小朋友们到公园里去,他们不知道公园的门怎样进,我会带他们进去。”

我们看到,孩子在消除了不良情绪后,会变得温柔体贴,并充满了爱意,此时正是修复亲子关系的时候。妈妈要营造美好的氛围满足孩子的愿望,使孩子的身上唤发出人性的光辉。当我们看到孩子这些美好的人性时,刚才倾听过程的苦难和厌烦也会一扫而光。孩子反馈给我们的爱会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心中也充满了爱。

与孩子共情

在孩子忧伤或者生气的时候,成人及时的共情可以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绪,恢复平静。共情就是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孩子此刻的心情,用身体语言和表情,再加上简洁的语言表述使孩子发现自己的烦恼是能够被我们理解的。此时,孩子就会产生感激的情感,觉得成人是他的知己,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下面的故事是一所幼儿园的老师记录的观察笔记,详细叙述了与孩子共情的过程?? 我把淘贝儿抱上班车,让他和踢踢坐在一起。踢踢手里拿着两根棒棒糖,满怀关切地看着淘贝儿说:“我要分享一个棒棒糖给我的好朋友淘贝儿。”可是淘贝儿哭得太伤心了,他顾不上理会踢踢的好意。

“宝贝,你为什么哭呢?”我坐在淘贝儿的面前,轻轻地握着他的小手问道。淘贝儿没有理我,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哭泣。两三分钟之后我又问:“宝贝,我觉得你哭得特别伤心,发生什么事了吗?”

淘贝儿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说:“妈妈……妈妈……”

听他这样说,我想一定是在家里妈妈说了什么或者做什么,让他伤心了。

“请告诉我,妈妈怎么了?”

“妈妈没有跟我说……”

“妈妈没跟你说什么呀?”

“妈妈没有跟我说她就走了。”

“哦,原来这样啊。我想那是因为妈妈早晨上班太早,走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告诉淘贝儿,所以就伤心了,对吗?”

淘贝儿点点头,渐渐平静下来。

我继续说:“你想让妈妈早上送你,是吧?”

“是。”

“那,你看这样好不好??咱们跟妈妈说一声,下次走时一定要告诉淘贝儿„妈妈上班去了‟;如果妈妈不忙,就让她来送陶贝儿,如果妈妈很忙,就让她去上班?”

听了我的建议,淘贝儿点了点头,停止了哭泣。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这时,踢踢见好朋友已经雨过天晴,又拿出自己的棒棒糖与他分享,这一次淘贝儿欣然接受了。他们一边听我讲故事,一边吃着棒棒糖,心情愉快地来到幼儿园。

淘贝儿请老师帮他解开安全带,并带他下车。有所幼儿园的大门开着,但他并没有进去,而是用手抓住门上的疙瘩,站在门的旁边。那天是星期一,孩子们的包很多,我要等孩子们都进屋了才能把所有的包都拿进去。在这个过程中淘贝儿一直站在那里。等我把孩子们的包都拿进去了,他还站着。我突然想起把一样东西忘在了车上,便返回来取。

陶贝儿扬起他的脸,看了看我,开口问道:“海老师,你的东西拿完了吗?”

“拿完了。”

“那现在我可以和你一起进屋吗?”

“当然可以,宝贝。”

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淘贝儿一直在等我。他从下车的那一刻开始就在等待和我一起进屋。我真的好感动啊。

让我感动的还有??在我提包的时候,淘贝儿并没有像有的孩子那样哭着要老师抱。他看见我正在工作,所以没有来打扰。他静静地站在铁门边等待我干完了所有的事情之后才过来问:“老师,拿完了吗?”虽然只是一句话,却让我感动了很久,直到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着这件事。

接下来的两周,每一天淘贝儿来园后都会站在铁门旁边,等我工作完了,牵着我的手一起进屋。有几次我特别想抱一抱他,想到这只是我的需要,就忍住了。淘贝儿以一个高尚的状态在帮助我,这时我如果把他抱在怀里,就是不尊重他,就是以成人自居,就是以他的身体来衡量他,就是仍然把他当作孩子……因为在精神上,他与我是平等的.进了门厅,淘贝儿很快就换好了鞋,自豪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自己换好鞋了。”(淘贝儿以前换鞋都会磨蹭到最后)进屋之后赶紧洗手,洗完了便跑到我的面前说:“老师,你看,我的手洗干净了。”每来园上校车时他总是小眼睛一眯,嘿嘿笑着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今天带了什么好吃的!”虽然没有说好多的话,但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对我的信任。我真的特别感谢淘贝儿,是他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给予孩子的同时,孩子会回馈你更多的爱。

与爱他的人相比,孩子更喜欢那个能够理解他的人。就因为那次的共情,我和淘贝儿成了知己,我俩也因此获得了成长。

这位老师在淘贝儿伤心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了共情,她做得很到位。她不是在没有线索的情况下自己乱猜,如果那样,就会搅乱孩子对自己情感的认知。她是在孩子已经表达出部分内容之后,判断出孩子伤心的原因,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孩子的心灵,以达到共情的目的。共情需要一种能力,就是能够感受对方并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表达的过程中与孩子恰当地互动,使其成为宣泄情感的畅通渠道。

老师对孩子的一次倾听和共情,赢得了孩子全部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孩子就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和知已,愿意和老师分享他的每一份快乐和收获。

游戏倾听??疏导孩子的焦虑和恐惧

在孩子感到焦虑害怕和担心时,对孩子进行游戏倾听可能是最好的方式,“游戏式倾听”确保孩子在游戏中担任强有力的角色,以此来体现家长期望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的诚意。当家长让自己扮演弱小无能的角色时,孩子就会感到有足够的自信表露他在重要问题上的想法和感受。作为倾听者,家长要抓住时机,在玩耍中帮助孩子通过大笑来缓解某种特定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

例如:一个孩子想给父亲打针(孩子最近刚挨过一针),他已经向父亲提出了这个要求。假如父亲一反平日里矜持的常态,样子可笑地扭转身子假装逃跑,或者滑稽地叫喊,戏剧性地对孩子说:“不!不要打针!求求你了!”那么孩子就会笑起来,坚持要父亲接受他自己曾被迫接受的打针。如果在游戏中成年人能放松地扮演弱小角色,让孩子扮演强者,孩子很可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能会一边起劲地玩,一边放声大笑。

这种有趣的角色颠倒会使孩子在游戏中持续主导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决定是否袒露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感受和理解。大笑能化解他的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紧张情绪。假如成年人能坚持玩下去,孩子可以不停地笑上半个小时或更久。比如,游戏开始时是孩子要给父亲打针,而父亲佯装逃跑,引起大笑,后来孩子可能会向父亲大叫,父亲则夸张地跳着脚表示害怕。然后游戏逐渐变成孩子向父亲扔枕头,每当父亲四肢挣扎着要爬起来时,就再次被打倒,从而引出孩子更多的欢笑。

开始做“游戏式倾听”时要注意是什么让孩子发笑,以便能做更多令他发笑的事。好的“游戏式倾听者”要扮演一个毫无威胁性的但又很有趣的弱者。他要保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对游戏的反应上。比如,如果孩子要你追赶他,不要以为你该装成妖怪去追他。(我们成年人总想去改变孩子的游戏的全部内容,使之符合我们的意图。)假如孩子要玩追人,你就只管弄出点追人的声势,但不要让自己追上他。你可以让自己偶尔揪住他的后衣襟,或者抱住他,但最后总让他逃脱。假如孩子要你装成妖怪,那么你装的妖怪应该是迷迷糊糊、愚笨无能的,不应是强大的、可怕的。

如果孩子很小,成人就应扮作非常孤弱无力的角色,以引发孩子大笑。但是,一个正在长力气、长自信心的孩子,则往往战胜较强的抵抗者或竞争者时才会朗朗大笑。如果游戏中你太强大,孩子会由于恐惧而狂喊,因为恐惧使他怀疑你是否对他友善。如果孩子不是高兴地笑,而是吓得直叫,你就要放慢动作,适可而止,使孩子重新兴奋起来。孩子需要有充分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松弛他在有关问题上的紧张情绪。还有个问题要注意:不要胳肢孩子,胳肢孩子会使你在无意中占孩子的上风。

父母有时会担心自己扮演无能的角色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尊重。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当然,孩子会因为有机会对家长说明自己的问题并能以愉快的方式与你打斗一番而感到很兴奋,有可能要求安排更多的“游戏式倾听”的时间,大大超过你的“时间预算”。共享一段笑声不断的游戏时间后,孩子会明显地对你更有感情,更亲近,不抱戒心。有时他会让更深层的感情自由地流露出来。一次欢快的游戏之后,一些小麻烦可能会引出孩子长时间的伤心哭泣。游戏和笑声已经让孩子对你们的关系有了完全的信心。他现在可以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内心的痛苦了。

对我们大多数成人来说,投入地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而又只能做输家是件不容易的事。一般来说,我们小时候,父母工作得太辛苦,承受着太多的压力,不能以这种方式与我们玩。我们很少遇到能抛开自己的烦恼、玩的时候不一定非得占上风的成年人。假如你感到“游戏式倾听”太困难,你可以试着找个人谈谈你的困难所在,花些时间谈谈妨碍你做这种游戏的烦躁不安和忧虑,这样你即使感到不舒服,也还是能把这项试验做下去。(引自帕蒂?惠夫乐《倾听孩子》,7页)在《倾听孩子》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倾听的方式,许多妈妈看了这本书,使用其中的方法来消除孩子的恐惧和焦虑,效果非常好。家长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建立起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避免暗示

家长在对孩子倾听和共情时要避免暗示,分清孩子的哭闹是由于真的有焦虑或悲伤的情绪、还是已经养成了用哭来威胁妈妈的手段。家长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时使用的方式经常过于煽情或夸张,就会使他习惯于在非常细小的事件上故意寻找不快,以便引起妈妈的注意。这时妈妈采用共情的方式,就会造成暗示,孩子的哭闹本来是没有目的,可是你的安慰话语使他寻找伤感因素,结果真的闹起情绪来。

聪聪从小每次睡觉醒来都要大哭,他只要带着哭腔喊一声妈妈,家庭所有成员都会在第一时间用百米赛跑的速度跑到他的身边。后来,他解决任何问题都采用哭的方法。妈妈看过《孩 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书上说:如果孩子伤心的时候,应该这样说?? 我感觉到你很伤心。

这件事一定使你感觉到害怕。

那一定是很让人生气的……

这些都是书上介绍的共情时使用的语言。方法本身是非常有效的,可是如果妈妈不能很好地分析孩子的状况,抓住他哭闹和伤心背后的原因,把方法当成教条,就会在孩子并不伤心时暗示出伤心,起到反效果。

聪聪的妈妈就是这样。聪聪从一岁多就这样哭,现在四岁了,还是经常用哭泣解决问题。几个月前,妈妈看了这本书后,学会了使用共情语言,于是一有机会就拿出来使用。一天,我和中央电视台去他家拍摄《七巧板》的育儿节目。当时聪聪刚午睡醒来,正坐在床上大声哭着,姥姥和妈妈都围在他身边。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们在旁边站了一会儿,和他熟悉了以后,就准备开始拍摄。聪聪大哭着说要出去,妈妈将他抱在怀里,坐在床上,说:“妈妈知道你很伤心。”聪聪看了摄像师一眼,又靠在妈妈身上哭起来。

妈妈说:“聪聪害怕了是吗,家里来了这么多人。”聪聪又看了我们一眼,眼中马上露出害怕的神情,将头深深地埋在妈妈怀中,做出非常恐惧的样子。妈妈赶紧说:“聪聪不怕,他们是来拍摄的叔叔阿姨,妈妈知道聪聪很害怕。”这时再看聪聪,他趴在妈妈的肩上,连头都不敢抬了,一副遇见了鬼的样子。

没办法,摄制组的人员只好暂时离开他家到院子里去。过了一会儿,聪聪下楼骑滑板车,扭头看到了我们,像见到最恐怖的东西一样,发疯似的朝妈妈的怀中扑去。他真的害怕了。回去的时候,我在电梯里让他看了一下我脖子上挂的项链,和他讨论了一下项链上面漂亮的小珠子,他的情绪开始平静下来了。进了屋,聪聪开始在摄制组的面前又跳又唱,满屋子又跳又笑地表演着。这说明,他刚才的害怕情绪完全是妈妈暗示出来的,而不是真的害怕。成人也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有人提示我们周围某项事物很可怕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在上面寻找可怕的因素。所以,在还没有搞清孩子的状况之前,千万不能使用公式化的共情语言,这时,语言就会成为暗示。

恰当给予正向引导

孩子在入园期,情绪会波动得非常厉害,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家长一方面进行倾听,一方面与孩子共情,共情时一定要恰当地进行正向引导。可以跟孩子讲:“告诉妈妈,你为什么生气?”或“我感觉到你很生气。”一般孩子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哭起来,也不能条理清楚地告诉你他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很不舒服,幼儿园那里让他感到不适应,当他想上卫生间的时候不知该找哪个老师……今天有很多很多的伤心事,所以现在回到家里想哭一会儿。孩子没有这样的表达能力,无法找出自己情绪不好的原因,并用恰当的方式陈述。如果他没有在幼儿园发泄,那么就会在回到家以后,因为当下一件不快的事将所有的情绪发泄出去。家长了解这一点,就没有必要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这个饼干不是圆的,是因为你在幼儿园积压下来的不良情绪在作怪,并不是真的因为饼干不圆。”孩子还没有能力将不同因素综合在一起,判断出自己的情绪结果。所以家长只针对当下的情况处理情绪就可以了。

入园期的雨枫也属于经常在家闹情绪的孩子。一天,爷爷洗完桃子递给她时,不小心将桃子掉到了地上。雨枫马上躺到地上开始打滚,显得痛苦不堪。爷爷将她抱起来,她不断地用拳头捶打爷爷,一遍一遍地说:“给我洗??给我洗??”。爷爷按她的要求洗了三遍,她还是说同一句话:“给我洗,给我洗!”实际上,孩子并不是要求爷爷给她洗桃子,而是用“给我洗”这三个字发泄情绪。这时,爷爷只要蹲下来平静地看着她,等她发完脾气,把她抱在怀里安抚一下,并说;“桃子掉到地上,你很生气,现在我们一起去洗桃子吧。”这时,孩子就会顺从地去做大人建议的事,在洗桃子的时候,被洗桃子的工作吸引,从而忘记了不良情绪。

工作会使孩子的情绪恢复,所以在孩子发完脾气后,要引领孩子工作。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3、引 导

在孩子入园期,只倾听和共情是不够的,这些方法只能在孩子出现严重焦虑状态时消除不良情绪,而不能避免这些情绪的产生。要使孩子能够尽快地融入新的团体,最好的办法还是积极引导。

引导孩子发现乐趣

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总是先默默地观察,这时他会显得昏昏噩噩,或看上去总在发呆,这种情况出现时,说明孩子正在感受他所注意的事物。当孩子观察完一个目标,还没有寻找到下一个注意对象时,成人可将某个玩得很开心的小朋友指给他看,并用讲连环画的方式来解释那个孩子的行为,使他感到有趣好玩。如果被介绍的孩子正在做智性的工作,就可以介绍一下这件事的困难之处,那个孩子的解决方式,以及他的办法是否有效,这样,刚入园的孩子就会很快地会对那些活动发生兴趣,紧张的情绪也会得到缓解。

引导孩子发现朋友

在孩子观察环境时,成人可以确定一个小朋友为目标,说出他的名字,不断地指给孩子看他所做的事,如:

冬冬现在去找雨枫了。看他想和雨枫搭一座桥。哇!桥塌了!冬冬跑了。噢,原来他是去找板子了,他找了一个长的板子。他还要搭一座更长的桥。

冬冬好像想尿尿,看,他去找老师了,现在老师领他上卫生间尿尿。

冬冬累了,躺在地上,真舒服呀!

……

幼儿园有很多的小朋友,新来的孩子看的只是一个群体印象,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如果你将某一个小朋友单独提出来,介绍给刚入园的孩子,他就会在群体中发现一个与他类似的个体,深入地观察这个孩子的行为,并对他熟悉起来。有可能将来他的第一个朋友就是你给他介绍的那个,即使这个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孩子心里也已经有了这个小朋友,这会使孩子在家人离开后也感到安全。

好的幼儿园都会给新来的小朋友介绍一个愿意和他做朋友的孩子,我们将这个孩子叫“心理医生”。往往这个小心理医生对新入园孩子的作用,比老师还大。

引导孩子发现老师

在陪园期,对老师也像对小朋友那样,指定一个老师,使你的孩子注意到他,给孩子介绍老师的行为,最好这个老师恰好是你孩子的依抚老师。这样,孩子可以更快地与老师熟悉,建立起对幼儿园的安全感。

4、分 离

分离始终要来临,陪园结束后,这是最难面对的一个难关。在家长陪伴的几天里,孩子已经对幼儿园消除了陌生感,不再认为家长会把他抛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自己离开。但是,无论陪多长时间,在家人离开的时候,孩子仍然会感到痛苦。孩子入园期有两部分恐惧源:陌生恐惧和分离恐惧。陌生恐惧可以利用陪园解决,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离别恐惧。

怀着良好的心态坚决果断地与孩子分离

结束陪园的那一天,要事先和孩子说好:“今天妈妈要离开,放学后会再来接你。”到了幼儿园,与老师事先暗暗地做好准备,在孩子没有抓住妈妈的衣领或头发时,将他快速地放到老师怀里,然后放松地微笑着与他说再见,马上离开。接下来的事,交给老师处理。这样几天过后,孩子就会发现妈妈离开后并没有什么危险,也就不会感到严重的恐惧。

在离别时切忌与孩子缠绵。实际上这种缠绵都是家长不信任孩子能够承受离别的表现,更多的情况是家长自己不舍得离开孩子,给孩子说很多的话,讲很多要离开的道理,不断地重复与孩子拥抱。这一过程使孩子酝酿了过多的离别悲伤,成人的行为又暗示了离别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孩子就会朝着家长暗示的方向,将这一过程变得异常艰难起来。小红帽育儿乐园(http://95mao.cn)免费优秀育儿资源:儿歌、故事、汉字、国学、数学、英语、手工、绘画.、育儿书…… 更多惊喜等着您!

安安上幼儿园已经有一年了,妈妈每天送她的时候都哭得死去活来,抓着妈妈的衣服不放。专家组去进行观察,发现妈妈是这样做的:

妈妈:“宝贝,妈妈要上班了,你好好地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在一起。”

安安大哭起来,大声喊着:“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走!”妈妈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让她离开自己的身体,孩子伸着两只胳膊使劲朝向妈妈。

妈妈:“妈妈再抱你一次,妈妈这下真的要走了。”

安安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哭得更凶了。过了一会儿,她开始渐渐止住哭声。这时,老师可以过来,快速地把安安搂在自己怀里,让安安妈妈离开。

妈妈又说:“妈妈真的要走了。”(安安又开始大哭,再一次紧紧地抓着妈妈的衣领。)

安安妈妈如此重复了许多次,我们看到,当安安已经不哭了以后,妈妈像是要提醒安安似的,重复一遍“妈妈要走了”这样的话,而这样说之后,妈妈并没有真的离开。这样做使得安安忍不住想象与她身体贴这么近的妈妈离开后的恐怖情景,这种情况下安安就会下意识地寻找离开的忧伤情绪。如果妈妈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种情绪就会固定在孩子心里,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心理问题。

做好“分离适应期”孩子的身心护理

在分离期,孩子要独自一人面对幼儿园,心灵多少都会受到一些创伤。如果家长处理得当,孩子会很快地抚平伤痛,变得快乐起来。因此,在分离期家长要对孩子的心灵做精心护理,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会在分离的时候哭,就事先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别哭,只是和他说:“妈妈一定会来接的。”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说,上学的路上和孩子说说笑笑,讲一个小故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到幼儿园后,暗暗给老师递一个眼色,双方配合好,然后果断地离开。

第二、如果孩子在分别的时候,抓住了家长的头发或衣领,不要让老师抱住孩子的身体强行抢夺,这样做给孩子造成的恐惧要比离别还严重。如果孩子抓住了家长的衣服或头发,家长可以将孩子抱在怀里轻轻抚摸着,慢慢将他的手从头发和衣领处拉下来,然后尽快地将孩子交给老师。如果孩子一直不放手,可以让孩子站在地上,家长蹲下来,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平静地对孩子说:“请放开。”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妈妈可以轻轻掰开孩子的大拇指,这样孩子的手就会松开,然后立刻将孩子交给老师,快乐地和孩子道声再见。

第三、如果孩子躺在地上打滚,就让老师蹲在孩子的身边,防止他爬起来再次扑到妈妈怀里。妈妈让孩子看到自己快乐的面容,然后再见,尽快离开。

上一篇:科长的演讲稿下一篇:培训部主任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