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

2024-04-23

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精选6篇)

篇1: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

让安全深入人心 让安全形成文化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大家下午好!

杨柳滴翠,花海微仰,在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三月,我们迎来了大为制焦建厂以来的第六个春秋。暮然回首,我们一起携手并肩走过的风风雨雨,经历过触目惊心的人身伤害事故,岂是一词刻骨铭心所能道尽的。痛定思痛,今天就要让“安全铭记到每个人心中,使安全意识变成一种企业文化”。下面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安全深入人心,让安全形成文化》。

如今在这说起“安全”,甚是惭愧!我曾今有这么一个故事,差一点儿在我身上就造成一起安全事故:2007年3月我刚进炼焦分厂工作,还是一个懵懂、青涩的小伙子。“安全”一词对我而言像是一句口号,听过后像一阵耳边风,那时并没有真正体会安全的重要性。

还记得那时,穿越机车轨道、翻越栏杆、出操作室门忘带安全帽已成习惯。师傅看见,都经常教育我,但我全然不当回事。总觉得“没啥事?”心里还有些不爽。

直到2009年2月14日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这天早班,我打扫7#皮带的卫生,打扫到机尾时,用铲子刮皮带机机架下面的焦炭一不小心刮滑,铲子折了一下,铲把被卷进了导向辊,人也顺势倒了过去,就在那千斤一发的时刻,我用左手和腰杆紧紧卡住导向辊,让它不转动。然后,右手拿出随身携带的对讲机叫控制室停车,过了一分钟左右车停了。接着检修工把皮带撬起,我的手从中收了回来。我一看很

高兴,手没事,只是左肩上擦了点皮。

事后,很多领导、同事、朋友很关心我,都来看我,看到我的样子,他们也知道他们以后应该怎样做了。当我跟他们讲完后,都为我捏了一把汗。每个人都很心痛。但最痛的那个人不是我,很多人问“会是谁呢?”。是母亲。那时我都不敢打电话跟她说,是母亲打电话来问我,我开始讲给她听的时候,她哭了,一直哭到我讲完,安慰她挂了电话。每次回家她帮我擦药的时候都流着眼泪,声音哽咽的说:“儿子呀,以后你做事要小心,只要你平安,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我流着眼泪说:“我记住了!”

在那生死较量的时刻,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助,让我真正懂得了安全的重要。幸得上帝眷顾,又给了我一次获救重生的机会。经历这件事后,我变了。我以前的那些违章行为没有了,在我脑海里无论做什么事,我都问三个问题:“第一个,这样做安全吗?第二个,这样做对得起自己吗?第三个,这样做对得起父母吗?”。我做得不好的地方,好心的领导、同事给我指正,我都会很感激他们。我见到违章的同事都先制止再把我的故事讲给他听,都很有感触,我也就一直免费为安全做直销。

同事们,听了我的故事,希望你们能引以为戒,珍爱生命。把“安全知识”转换为“安全意识”铭记心中,把“要我安全”转为“我要安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才能达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安全状态。

家庭是幸福的港湾,安全便是家庭的靠山。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

予的,更是父母用心血和汗水把我们养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对自己生命负责任就是对妻儿、对父母、对公司负责任。面对父母妻儿盼你归家团员的焦急心情,你能说我的生命不重要吗?如果你的生命得不到安全保障,这对爱你的和你爱的亲朋好友不是一种很残酷的折磨吗?

“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

多少次我们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见证了生命的脆弱;多少次我们在痛彻心扉的哭声中,失去了曾经挚爱的亲人;多少次我们听到犯了同样疏忽的朋友不幸离去,非常庆幸那个人不是自己!

我们有什么理由跟安全过不去呢?在工作中因为一时的粗心大意而伤害了自己!值得吗?因为自己的一句“大概行了”、“差不多”毁灭了一个家庭!值得吗?因为你的“偷工减料”:少做一道工序--“分析”,“砰”送走公司几百万的人民币后上头版头条新闻,这样的“光荣”!值得吗?

安全如诗:“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安全你、我、他,做好还得靠大家啊!只要大家都从现在做起,每个人为自己的安全再迈出一小步,我们的公司就前进了一大步,这样就形成了“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和谐氛围。你说这样做难吗? 同事们,请用甲醇分厂的压缩机压住你那“没人看见”的想法,让安全的标语提醒自己“珍爱生命”;请用备煤分厂的破碎机粉碎你那“就这一次”的念头,让安全的号角时刻在你脑海“警钟长鸣”;请用炼焦分厂的推焦车推走你那“与自己无关”的做法和熄焦车熄灭

你那“领导不在”的心理,让别人的叮嘱成为你幸福的音符谱写安全的“生命之歌”;请用炭黑分厂的主供风机吹散你那懵懂的工作行为和“这样做应该不会有事”的习惯;让这些习惯性的违章行为自动从我们大为制焦的视线里消失;请用质检中心的动火分析仪作为预防针,插进你疲劳、麻木的双手,振作精神,做到万无一失;再用电焊机焊牢你那“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相信就一定能构建一条固若金汤的安全长城!

朋友们,为了云维集团大为制焦的美好未来,为了你家庭的幸福,为了你自己的安康。共同努力吧!请高举我们自信的双手,为自己的安全、健康给予最热烈的掌声!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篇2: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

如何做才能有效促销?这的确是摆在商家面前的一个最严肃、最沉重的问题。那些屡见不鲜的单纯的促销活动,对消费者而言,其促销作用已经不明显了。比如张丽,她对那些硬塞到她面前的东西不仅不“感冒”,还很厌烦。

不过,如果有更新鲜、更有意思的活动那可就不一定了。张丽,本来想买妈咪宝贝纸尿裤,结果却将目光转向了帮宝适。原来她注意到,帮宝适正在搞 “帮宝适成长之旅”活动:购买帮宝适产品成为帮宝适会员以后,可以获得帮宝适网站提供的宝宝全程看护帮助,包括哺乳、护理、喂养、营养等,可以解决宝宝成长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同时可以享受价格优惠。她仔细算了一下,享受优惠价格以后,帮宝适的价格就跟妈咪宝贝相差无几了。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就买它了,而且还能得到一只可爱的小熊费雪,这正是她所喜欢的。

聪明的厂家都知道,现在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不仅仅是产品和品牌,还包括临门一脚的促销动作。消费者是在比较中作出购买决定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渠道的推广方式。通过网络,消费者可以获得产品以外的更多价值。况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本身,就被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所改变。消费者在无意识中就曾经获得过某些产品的“真正信息”,这可能来自于网上朋友的介绍,也可能来自于某些媒体提供的市场调查资料。

不仅如此,在尚未怀孕之前,张丽就曾经被严重地熏陶和影响过。一次,她去听了一个准妈妈讲座,除了学习一些幼儿护理知识以外,还被告知妈咪宝贝的纸尿裤比其他品牌纸尿裤的性价比要高。另一次,是在她怀孕后每月一次的例行检查中,医生向她推荐某个品牌的奶粉。对于帮助自己迎接新生命降临的人,你有什么理由不听她的忠告和建议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现代促销和传统促销的第一个不同之处,促销信息的发布渠道有了极大的变化。过去,促销信息只能从终端获得;而现在,从网络到终端,从报纸杂志到医院,传播渠道完全是立体化的,促销信息让消费者无处可逃,甚至让他们在不经意间深受影响。

现在张丽决定购买帮宝适,因为她此时相信自己的直觉,而女人的直觉一直是很准的。况且那些单纯的打折、买赠、有奖促销等,在她看来真的很讨厌,她经历的此类事情太多了。当然,吸引张丽的,不仅仅是帮宝适,还有强生婴儿。“强生婴儿,为妈妈的爱喝彩。”就这一句话,让她激动了很久,女人只有做了母亲才知道母亲的伟大。强生说:“只要你正直,善良,脚踏实地。坚持或放弃,妈妈都支持,要做就做到最好,在别人眼里你是冠军,在我眼里你永远是个孩子。强生婴儿,为妈妈的爱喝彩。”这不正是自己对孩子的期盼吗?邓亚萍不光是一个冠军,还有着一个不平凡冠军的精神。把自己和儿子的照片传到强生网站展示一下,说不定自己还会被评为“金牌妈妈”呢。

现在,不仅仅是强生在改变,乐友最近也推出了体验旗舰店。在这个行业,渠道在改变,促销方式也在改变。为什么要改变?因为消费对象发生了改变。现在的新生代妈妈大多是80后,她们的消费需求和上一代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就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说,她们更追求独立,更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独立性强,喜欢独自作出决策,不愿意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她们更具有现代育儿观念,会在怀孕之前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更加相信科学的方法。她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价格对她们起的作用不大,产品的价值感和品牌的认同感(包括促销方式)才是决定她们消费的关键因素。

新一代的妈妈或者准妈妈对虚假的促销手段相当厌恶。这也导致传统促销模式和现代促销模式出现了第二个不同之处:促销方式从过去的强行推荐、简单刺激变成现在注重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的复合型方式,把单纯的物质刺激转变成了消费者可以参与的互动营销模式。消费者不是被动的,而是参与者、建议者甚至是决策者,反客为主,变物质刺激为互动游戏,其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促销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品牌3.0时代的促销

如今,那些能够吸引张丽的,无论是帮宝适还是强生婴儿用品,要么为她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增加了更多的价值;要么给了她一个新的、可以让自己和宝宝尝试的机会,同以前简单的物质刺激相比,这种回报更令她心动。

比如,当张丽回到家里,她发现她从商场带回来的促销手册上,帮宝适正准备给注册会员邮寄两个拉拉裤试用装。她打电话询问了用过这种试用装的朋友,她们都说孩子穿上感觉很好,不会伤着宝宝的腰部。这让张丽感觉很满意,觉得帮宝适考虑得真周到。

是的,现在要打动像张丽这样的顾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去,产品往货架上一摆,铺天盖地地一做广告,产品立即热卖。但现在,产品摆上货架相当于进了仓库,即使在中央电视台猛打广告,市场难得有什么反应,更不要说什么市场冲击波了,好大一笔广告费如同扔进了无底洞。即使是很多国际知名品牌,现在也是一筹莫展。

在如今的母婴市场上,企业更要讲究实效传播、品牌整合、沟通技巧,特别是促销策略与技巧。

营销理论从4P到4C,作为营销工具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促销模式当然要随着市场环境的转变而转变,要符合新营销理论。企业必须明白,如今所有的营销要素都不再是中心,唯一的中心只能是张丽这样的消费者,让她们参与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才能让促销真正有效,才能被称之为有效的促销。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消费者和企业同荣共存的品牌时代。新的品牌时代,就是企业和消费者产生共鸣,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可将这个时代命名为品牌3.0时代。何谓品牌3.0?中国营销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以前,是以强势为主要特征的品牌1.0时代,企业强势,消费者处于弱势,也可以称之为企业主导市场。其次,从20到,是品牌2.0时代,以品牌失控为主要特征,企业处于弱势,消费者处于强势,挑选品牌的主动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从开始,中国进入品牌3.0时代,消费者与品牌共存共荣。

在品牌3.0时代,企业一定要改变自己的促销方式,过去简单的促销手段,比如打折、有奖销售、买赠等,已经不符合新的促销理念了。新的促销理念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促销时,企业应该综合运用价值营销、数据库营销、互动营销、病毒营销、新闻营销、娱乐营销等多种手段,更加积极、主动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与消费者培养更为亲密的关系。

篇3:让正面报道深入人心

破解“四难”是一个系统工程, 四个方面其实互为依存、相辅相成。从新闻业务层面来讲, 破四难的效果如何, 最终取决于新闻创新的层次和水平, 破解新闻创新难就是破解四难的总抓手。从广义上来讲, 典型宣传和舆论监督又都属于正面报道的范畴。下面谈一点个人体会。

正面报道难在何处?

笔者认为正面报道难, 难在宣传效果、难在深入人心。回顾近几年来正面报道的实践, 从数量上看, 正面报道无论是在报纸的版面、广电媒体的时段上都占据绝对优势, 但质量和效果却不够理想, 不少报道发出之后如石沉大海、反响全无, 而凤毛麟角的舆论监督稿件却经常一发即火, 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对受众心理和受众需求的研究, 某些正面报道还存在一些问题, 概念化、极端化、模式化的报道层出不穷。要么板起面孔说教、要么俗话套话连篇、要么不鲜活不生动搞成了高大全。与受众判断思辨能力的与时俱进、一日千里相比, 这些正面报道的观念和手法显得陈旧、落后而无力, 不仅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甚至个别时候还会产生反作用。

正面报道路向何方?

破解“正面报道难”, 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不仅仅是通过报道及时宣传党的意志、主张, 政府的中心工作, 而且还要让老百姓等着看、想着看, 看了之后入脑入心。

作为党报、电台和电视台, 在正面报道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加强和改进的空间和潜力也更大。一要创新理念、明确定位。真正把宣传效果作为评价检验正面报道工作的重要标准, 追求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的有机统一。二要坚持三贴近。要从平民化的视角出发, 多出关注民生、关注基层的报道。要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关怀, 避免“不食人间烟火”的报道出现。三要讲求宣传艺术, 多种形式并用。要精心选择视角和切入点, 精心布局谋篇, 富有创新、不落俗套、引人入胜。四要分析受众心理, 提高感染力和影响力。要时刻跟踪群众的所思所想, 考虑群众困难之处, 从中心和大局中抓住群众关注关心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

破解正面报道难需要重视的问题

改进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最核心的规律是新闻价值规律, 这是受众普遍遵循的规律, 我们作正面报道同样要遵循。我们作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时要更加突出其中的新闻价值, 要追求实、短, 使得亮点突出。换句话说就是要直奔主题、实实在在捞干货, 精练掉所有的废话套话, 同时要抓住其中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东西, 精心策划组织, 让受众能够产生共鸣。

做强重大报道、做深成就报道。成就报道主要是指围绕一些重要节庆、会议、活动推出的重大主题报道, 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一些战役性报道。这些报道被认为是四季歌、家常菜, 听多了、吃多了会腻, 工作性太强, 时效性、贴近性差。作为正面宣传的主要形式, 有待改进。

成就报道应做大做强, 集中力量进行组合式的持续宣传, 形成声势。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为例, 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传统, 凡是重大主题报道, 必然是全台上下共同策划协同作战, 包括新浪河南在内, 各频率及网站互为襄助, 频率内各栏目互相呼应, 各栏目内的内容相互衔接。另外, 在做大做强的同时, 更要做活做深各类正面报道, 深刻精到、角度独特、鲜活生动。例如通过背景链接, 增加背景式报道, 加大信息量, 帮助受众从更宽广的视野中加深理解。例如重大主题报道开始后, 及时跟进推出系列解读, 通过对专家和有关部门的采访, 提供见解和观点, 帮助听众消化信息。再如我们在重点新闻节目中配合成就报道推出的“百姓纪事”, 就是力图以小见大, 通过普通百姓的视角, 通过凡人小事, 以真切的感受、朴素的语言, 反映经济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大话题。这些都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 增强了正面报道的说服力。

加强舆论监督报道。正像卢展工书记所说, “舆论监督不能叫负面报道, 而应是正面报道”。加强舆论监督不会损害正面报道, 反而会加强正面宣传的效果。现实生活中有积极现象, 也有消极与不良现象, 群众对此都有切身感受, 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只顾正面报道, 不去舆论监督, 也就是只会报喜从不报忧的媒体, 群众不喜欢、不信任, 又何谈什么宣传效果?

篇4:让兴趣深锁人心,让知识深植头脑

【关键词】课堂;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34-03

课堂为什么要成为“加工”学生死板的“流水线”?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灌鸭人”? 课程与教育为什么要 “麦当劳化”?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什么要变成禁锢人的心灵的枷锁? 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什么不使课堂成为学生迫切地汲取知识的“快乐大本营”;让自己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让课程与教育成为学生成长、壮大、发展的“明媚蓝天”呢?而这一“大转变”非兴趣这一先锋开路不可。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不倦,越学越爱学,知识就不再是枷锁而是甘露。但是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我们教师的培养和激发, 那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政治课中如何落实的呢?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得到了点滴体会。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开展政治教学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培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政治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讲国际国内实事热点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力及书本知识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提出解决相关案例的合理建议与看法.引起学生对“政治”这两个字的敏锐度和感悟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深入社区,替街道办事处出板报栏,发选票,行使政治权力,让学生感悟到自己也是国家的公民,国家的一份子,应该积极行使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身教和言传”并重。每节课前,我都要查阅大量的政治生活案例,课上结合书中原理给学生由浅入深的分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顺利而且质量较高的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知道了解和掌握大量的实事政治并能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是一件多么吸引人的事情,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激情与愿望.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先后举行班级“政治知识竞赛”和“实施政治大比拼比赛”,请学生当评委,并把比赛结果及获奖作品张贴于教师或学校的板报栏,供全班全校同学观览,树立典型,从而激发学生爱学政治的热情。 

2 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政治教学的原则之一。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问题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1 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多媒体作为现代的教学方法集声音、画面、影视、色彩于一体,能在听觉和视觉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对教学内容的热烈渴望和期盼,所以这也是能剔除政治课枯燥无味局面的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种边听边演示的方法吸引了学生,许多同学跃跃欲试。这样,使教学活动变成生动、直观、兴奋,加快了信息传递和反馈,既解决了难点又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但多媒体的使用也同时存在问题。内容和形式应高度统一。内容贫乏的政治课不是一节成功的政治课!内容充实却行式单调的政治课也不是一节成功的政治课!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但没有学生参与的政治课也不是一节成功的政治课!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学生参与,但学生没有从中获得乐趣的政治课也不是一节成功的政治课!只有在实践中,把内容,形式,效果,乐趣高度统一的政治课才是一节成功的政治课!而这四者要靠兴趣这一线索穿插起来,统一起来。所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加进去,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好的服务于政治课,服务于学生。

2.2 多样的课堂导入和讲解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课包含的内容丰富,道理比较抽象,再加上高中生对社会了解较少,因此,有一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难学,导致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提不起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做到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重视课堂导入和讲解方法的运用。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音乐法。比如我在讲“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给学生播放MTV《春天的故事》,讲“党和三个代表”时给学生播放《走进新时代》,结果孩子一下都兴奋起来,还都跟着大声哼唱起来,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就活跃起来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故事法。如在讲主要矛盾这一问题时,很抽象,我就给学生讲夫妻俩为了赢一个饼,约定谁不说话谁吃饼,结果贼进来偷东西时两人都不语,任贼偷东西,财产大大受损,来说明夫妻俩人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接着把主要矛盾的含义引出来,学生轻而易举的就明白了主要矛盾这一概念。三是新闻法。政治课同实际紧密联系,特别是同当前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紧密。教师可以运用新闻来导入新课,使书中枯燥的原理变成在生活中有用的工具,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兴趣。例如,在讲授“联合国”一课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红新月会、欧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纷纷参与救援。由此,鼓励学生思考有哪些组织参加了这次国际救援行动,他们是些什么性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救援行动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怎样正确认识今天的国际社会?把理论观点寓于现实事件的主题之中,增加了政治知识的时代感、真实感,使学生不再觉得政治是抽象乏味的。四是名言、警句、典故、寓言、诗歌法。不仅可使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内容的博大精深,更会让学生知道学好政治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内涵。例如在讲“文化塑造人生”这节课时,我引用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余光中的《乡愁》,学生们很感兴趣,很快就领悟了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游戏法、表演法、幽默语言法等方法,多样的课堂导入和讲解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且通俗易懂,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免了政治课一开始就枯燥的局面。

2.3 创设生活化情境化探究教学模式:高中政治包括四个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可见高中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生活化的情境在形式上可以发挥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内容来自生活,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时,我把全班作为一个水果生产集团,让学生自己选董事长,下属生产部,营销部,策划部等部门,全班同学作为智囊团。设置问题:假如荔枝,杨梅等水果由于供不应求一斤涨到20块钱,请我们的水果集团的智囊团商量一下是扩大这两种水果的生产规模还是缩小生产规模呢?如果供过于求一斤一块钱时,是缩小生产还是扩大生产呢?如果保持目前的生产规模,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形式上富有趣味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每个同学都成了课堂的主体,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3 组织合作、辩论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它集中表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即由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变革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之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辩论中还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怎样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辨明真伪,准确记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辩论,许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辩论前,首先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合作,共同讨论,拟出小组所持观点及其依据。在小组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辩论指导。例如我在讲授经济生活“如何正确看待货币?”这一问题时,在我讲解课程基本内容后,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组织进行辩论:钱是不是万能的?甲方辩点:钱是万能的。乙方辩点:钱不是万能的。双方辩论。最后,由我进行总结点评,点出课文的中心思想:钱(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商品交换中用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商品经济的社会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不是万能的。我们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对待钱(货币)。通过总结点评,诱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通过辩论,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使之在互相驳斥、辩解中发现真相,从而巩固书本知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彻底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重视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的内动力运转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高中政治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自动地深植于学生的头脑当中!

篇5:让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体系不仅是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也是一个先进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制度与观念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规范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同志指出,“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法治信仰、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入理解法治观念的丰富内涵

法治观念不仅是人们对法治的一般性认知,还表现为对法治的态度、喜好,是法治情感认同与法治思维习惯的融合,是法治规则意识与价值理念、实体观念与程序意识、思想认同与行为服从相统一的结果。归结起来,法治观念的内涵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规则观。法律规则的权威性是法治的首要特征。严守法律规范、崇尚法律权威的规则观是法治观念的基本要素。规则观要求人们不仅懂规矩、守规矩,更要形成规则至上的理念。应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权威、自觉遵守规则、依据规则行事、捍卫规则尊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自觉将法律规则作为生活准则。

权利观。法治不仅仅表现为制度规范,还是价值的集中展示。法治观念包含着依法实现权利的价值诉求。其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规定的原则,维护人的尊严与权利是法治的魅力所在。现代社会,法治是权利的最佳实现方式,维护法治实质上就是维护权利。权利与权力也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人民要行使好当家作主的权利,管理、监督、制约好权力,也需要形成符合法治要求的权利观。

公平观。法律乃天下公器,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社会需要依靠法治来确认公平的原则、构造公平的规则、适用公平的程序、维护公平的结果,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法治能够通过实体规范,公正地配置权利与义务,通过程序规范公正地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使越轨的行为得到纠正、失范的秩序得以修复、断裂的关系得以弥合、受损的权利得到救济。失去了法治,无论是机会公平、结果公平,还是权利公平、规则公平,都难以维系。所以,讲法治就是讲公平,公平观是法治观念的内核之一。

伦理观。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对法治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引导、激励与纠偏功能。良法善治要求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只有以道德滋养法治,在法治中注入理性的精神、德性的要求,才能让法治更加充满活力,获得兴旺发达的源头活水。所以,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真假等道德观念与伦理要求同样应当体现在法治观念中,没有道德维度的法治观念是缺乏生命力的。

主体观。法治主体观是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为坚持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同时,也要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全体社会成员都应树立法治建设主人翁意识,以法治主体而非客体、法治施行者而非被动接受者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法治建设。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让法治观念在人们心中牢固树立起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对权力的法治监督和对秩序的法治维护。无论是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还是对秩序的服从信守,都需要人民对法律发自内心的真诚拥护,增强法治观念也就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条件和必然要求。只有增强法治观念,才能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法治教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我国逐步形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历教育与一般培训相结合的法治教育工作机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深入实施五年普法规划,把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彻到普法宣传教育之中。党中央加强顶层设计、采取有效举措,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刚性的法律之治与柔性的道德之力融为一体,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这也对促进广大群众自觉守法、涵养法律意识起到了示范作用,全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日益强化。

也应当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人们的法治观念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比如,还有一部分社会成员对法律规范表现出无知或冷漠,以致无视规则秩序。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依然存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有效举措,不断增进全民法治观念。

树立法治信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如果说尊法守法是法治观念的基本实践要求,那么,信仰法治则是法治观念更高级的形态。塑造法治信仰,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立法执法司法的示范效应,提高法律的公信力;使全体社会成员深刻认识到法治能够保障个体有尊严地生活,是实现自身美好生活的必需,使法治观念内化于心,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健全普法机制。坚持把全民普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加大力度,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从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启蒙到成人法治教育,形成终身学法的教育体系。其中,学校教育是法治观念培育的主阵地,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社会培育是增强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公司企业和媒体舆论等应积极引导公民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

强化制度支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发挥乡规民约、组织章程与社区规范等基层社会自治制度在增强法治观念中的作用,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制度环境。

繁荣法治文化。法治观念的深化离不开法治文化的培育。要立足实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更好构筑法治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强化全民法治观念提供文化环境。重视开发多样的法治文化产品,把法治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创建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树立先进法治典型,弘扬法治正气。丰富法治文化载体,建设和利用法治新媒体、网络平台、大数据、案例库等,更好把握和引领网络时代的法治文化动向,增强法治文化创建实效。

【思想宣传范文】二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改革开放即将迎来40周年纪念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视察时指出,要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这不仅仅是对广东的要求,从全国范围来说,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思想僵化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实施改革开放的一条成功经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思想不断地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不合乎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事实上,我们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都有过不同的意见和各种各样的疑虑。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事实来说话,用实践来检验,所以,是非逐渐得到了澄清,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了观念,统一了认识,使得改革开放的进程得以推进,这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同时,党内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思想僵化问题。有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改革开放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不需要再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了;有人认为中国不能再继续改革开放了,再改革开放就和资本主义没什么区别了;有人认为是时候对民营经济进行新的征收了,民营经济应该“离场”了,所以有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把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有的人甚至说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这些言论都是思想僵化的表现,不符合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极其错误的,必须坚决反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这些新的思想僵化问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增强本领、提高能力。

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就不能再耽于低的起点、限于低的层次、停留于低的目标,而应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立足更高起点,向着更高层次,瞄着更高目标推进改革开放。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40年改革开放的努力拼搏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是在这个新的更高起点上继续推进的。这个新时代,我们党执政的方式和方略有重大的创新,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政治站位要更高,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去统筹谋划改革开放,把握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要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相结合,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开放举措的落实,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开放。

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个时期,经济扩张速度会放缓,但消费结构全面升级,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在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和新的“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如果说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们提前完成了原来设定的目标,那么下一阶段,我们就要瞄着更高的目标去全面推进,那就是要围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来进行布局和安排。要通过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实现富强的目标,提升物质文明;通过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民主的目标,提升政治文明;通过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来实现文明的目标,提升精神文明;通过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和谐的目标,提升社会文明;通过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提升生态文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

改革开放40年,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40年。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证改革开放正确政治方向。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归根结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中央统筹谋划,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党领导一切,使党继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40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等也不断增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聚焦这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坚决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损害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执政兴国的根本要求,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首要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优先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惟其如此,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个方面,大大提升了获得感的层次。深化改革开放,我们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思想宣传范文】三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享受到的改革发展成果越来越多。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将改革进行到底,就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始终牢记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人民富裕起来。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凝聚起强大合力,从而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谱写了改革新 篇章。

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处处体现着“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结归纳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可以说,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难以取得成功;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越不过去的坎。

围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将改革推深做实

改革开放虽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在新时代不断将改革推深做实,就要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改、马上改;对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科学统筹、优先解决。总之,要把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来抓。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充分显示了强大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此过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改革任务越繁重,就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

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标准检验改革成效。改革效果怎么样,需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进行全面评估。特别是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对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要及时深入了解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近几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重大改革举措,深受群众欢迎,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改革落实机制,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集中彰显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重要遵循。

1.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礼敬传统结合起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把航定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既包括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同时也包括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实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也是礼敬传统的时代新举。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鉴别、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客观、科学、全面地对待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来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传承发展中传播民族精神、弘扬时代价值、增强正向能量,不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夯实“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其次,礼敬传统是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自然情感。要敬重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地位,珍视礼遇民族历史的宝贵文化财富,以对待历史的温情敬意态度去探究传统文化,用新时代的视域诠释出传统的精彩。再次,要增强文化自觉,以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担当起传承中华文明血脉的历史任务,积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创新者。最后,要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化沃土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把辩证取舍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明确回答传承什么、发展到哪里去的问题,既要辩证取舍,又要转化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需要厘清“守”与“舍”,做好减法文章。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做减法就是辩证取舍、取精去粕,对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与当今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精华部分,即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要传承发展、应时而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对于陈旧过时的糟粕沉渣,要明辨是非、坚决舍弃。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变”与“增”,做好加法文章。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传统文化唯有不断吸收时代精神,持续与现实文化相融通,才能永葆魅力与风采。所谓“变”主要是指实现样态的转化,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传统加以改造转变,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代、服务今人,在应时转化中“飞入寻常百姓家”。所谓“增”主要是指内涵的补益丰富,即守正开新、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新思想新发展,补充、拓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蕴,使其更好地回应时代问题、满足人民需要。

3.把深化学理研究与融入生产生活结合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人心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做好“深入”和“浅出”工作。所谓“深入”,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进一步发挥其砥砺民族精神、锤炼民族品格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学理研究、典籍整理、档案编修等基础性工作,为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提供强有力支撑,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从而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这既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下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所谓“浅出”,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必须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人心,在人民群众中焕发活力。首先要创新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必须既注重内涵创新又注重形式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文艺创作、文化产业诸多方面,结合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特征,虚拟体验、声画结合,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其次,强化实践养成,把优秀传统文化用起来。要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炼出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与民风民俗、文化旅游、服装服饰、建筑设计等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发掘传统文化资源用于干部政德教育培训;注重用传统美德涵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让人们从中找寻当下问题的解决之道,进而使之成为日用不觉的行为准则。最后,从娃娃抓起,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起来。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让广大青少年广泛接触戏曲、国画、武术、中医药等文化遗产,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涵养,在青少年中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为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创造有利条件。

4.把文明交流互鉴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上下功夫,继续广泛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引进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要以开放的胸襟,将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在交流融合中寻求文明的共通之处,在反复比较中不断增强文化上的战略定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清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要大力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增进各国民众对我国发展道路的认同;要聚焦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阐释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场是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有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既不唯洋是举、盲目媚外,也不唯我独尊、盲目自大,自觉抵御西方错误思潮、腐朽文化的侵蚀,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更加坚定守护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决心信心。

【思想宣传范文】五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再次修订,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纪律建设的再部署、再动员,体现了党中央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坚定决心,释放了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纪律部队”,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用好纪律戒尺,切实做到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持使命引领,以鲜明的政治态度践行“两个维护”

在党的纪律中,政治纪律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新修订的《条例》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转化为纪律要求,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七个有之”问题作出更有针对性的规定,有利于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也必将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自觉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现的管党治党的所有问题,其本质上都是政治问题,都是“四个意识”不强的问题,都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把带头践行“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具体落实到监督执纪、审查调查、巡视巡察工作之中。坚持把对党忠诚作为工作的首要政治原则、队伍的首要政治本色、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严肃查处对党不忠诚、阳奉阴违的问题,严肃查处违背党的政治路线、破坏民主集中制、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等问题。聚焦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对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失责、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力、选人用人问题突出、腐败问题严重、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通过专项监督检查,严肃追责问责,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向核心看齐、自觉维护核心,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担起来,自觉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努力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坚持人民立场,以强烈的时代担当贯彻新发展理念

人民群众是最深厚的执政之基。反腐败斗争,本质上是严肃的政治斗争,说到底是民心所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条例》紧密结合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更加注重对脱贫攻坚、民生等领域侵害人民利益问题的处理,增加了相应的处分规定;把“保护伞”问题纳入新增“负面清单”,为党员干部行为划出了红线。纪检监察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好群众路线,做到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当前,要着力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重大政治任务,找准自身定位,履行监督责任,严肃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坚决纠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态度不坚决、工作不扎实等现象,推动扛起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政治责任。将惩治“蝇贪”同扫黑除恶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对涉黑涉恶腐败和黑恶势力“保护伞”打击力度,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以维护群众利益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积极营造风清气正、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问题导向,以密实的纪律规范扎紧制度笼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兴利除弊、破立并举,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把管党治党创新成果固化为法规制度。时隔三年,对《条例》作出再次修订,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管党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党纪“螺栓”越拧越紧、制度笼子越扎越紧的鲜明导向。将党章中关于纪律建设的新精神新要求具体化,注重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近年来颁布的党内法规相衔接,真正实现了制度的与时俱进。修订后的《条例》,对以学习培训、考察调研为名变相公款旅游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新表现作出处分规定,增加对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只表态不落实、热衷于搞舆论造势等行为的处分规定,强化对党员干部从事营利活动的监督,增写借用管理和服务对象钱款、通过民间借贷等金融活动获取大额回报等影响公正执行公务行为的处分条款,等等,及时修补了制度漏洞, 也充分彰显了《条例》的科学性、开放性以及强大的实践指导和规范意义。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刻把握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的重要经验,把严厉惩治、形成震慑与健全法规制度、扎紧制度笼子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标本兼治,注重源头治理,进一步发挥制度治本功效,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同步推进、同向发力。

坚持底线思维,以严格的监督执纪彰显法规刚性

篇6: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

--在全市生态文明·环境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咸宁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王用新

(2011年5月31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咸宁市环境保护局对2011年“金桂湖”杯生态文明〃环境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此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各位来宾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今天,市政府和省环保厅领导将就生态文明和环境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以及如何推动工作等作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稍后,大会还将交流部分获奖论文。这都将为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请大家认真学习、研究和贯彻。

环境文化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其核心就是生态文明。而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和环境文化建设,已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抓手,既是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清醒认识,也是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指出: “咸宁的科学发展,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多创新路、少走弯路,多留遗产、少留遗憾。”要按照省委、省政府 “继续坚持弯道超越,努力赢得快速的科学发展”的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建设,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民生质量,提高市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升华城市的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环境质量和内外形象,城市可以添魅力,企业可以添商机,百姓可以添实惠,社会可以添活力,是咸宁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切合发展要义,切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切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文化建设,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咸宁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市委书记黄楚平同志亲自担任主任,市长任振鹤担任第一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秘书长、分管副市长、人大和政协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多次组织市直各有关职能部门调研和督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切实加大督办落实力度,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部门相互配合、全民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是重要支撑。只有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融合,生态文明和环境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进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用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手段,来审视、谋划、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为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促进和优化作用,我市相继重点实施了陆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农村“清洁家园”建设等“十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及淦河生态整治、潜山森林公园三期、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县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六大生态环境建设计划”,并强化节能减排责任目标落实,圆满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为经济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同时,实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大力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和环境文化理念的经济形态,走“生态保持”的发展道路,坚决遏制重复建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发展壮大,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文化建设,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决定生活水平,环境保护决定生存条件。环境保护直接关系人民生活质量,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建活动,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清洁、节能减排工程”,切实整治市区的生态环境、卫生环境和人文环境。截止目前,投资2.33亿元改造市区最大的一片“绿肺”—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投入近10亿元,改善淦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形成了淦河沿岸别具特色的一道绿色生态走廊,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淦河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投资9亿多元,先后建成和在建管道天然气、城区供排水管网改造、垃圾处理厂等20项重点工程,燃气普及率达97%,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通过加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咸宁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文化建设,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崇高事业。“创建环保模范城、建设生态新咸宁”、“环保出行〃低碳生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学校、环保型企业、环保型社区、生态示范村等一系列群众性文明践行活动广泛开展, “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金融、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宾馆、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绿色创建环保典型评选活动丰富活跃,环境教育进市委和县市区委学习中心组、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和纪念“6·5”世界环境日等环境文化宣传活动如火如荼。倡导环境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日益成为广大市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环保优先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工业污染防治、环境综合整治、优美乡镇创建、循环经济发展等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极大地增强我市的区域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咸宁开放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在咸宁投资落户,为我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天的咸宁,城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绿、洁、美、亮”工程全面推进,综合整治工作不断加强,“五城一区”建设项目加紧实施,城市管理体制与机制不断完善,被誉为“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的典型代表”,跻身于全国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列,淦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的凝聚力和广大市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全面提升。

“金桂湖”杯生态文明〃环境文化论坛的举办,为深化对生态文明和环境文化的理论研究,全面深入推广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坚实载体,预示着我市生态文明和环境文化建设的美好前景。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坚持,成在持久。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的环保部门,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营造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文化的良好氛围,努力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体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组织体系的各个方面,逐步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大力宣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生态文明和环境文化成为全社会文化意识,让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并结下丰硕的果实,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上一篇:做家务作文五年级精选作文600字下一篇:为提高安装服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