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TCL并购阿尔卡特案例

2024-04-20

分析TCL并购阿尔卡特案例(精选6篇)

篇1:分析TCL并购阿尔卡特案例

分析TCL并购阿尔卡特案例

班级:市场营销1班姓名:周丽媛

摘要:本文采用结构化的系统分析方法,阐述了TCL品牌如何并购跨国企业阿尔卡特失败的案例。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TCL手机业务及阿尔卡特企业的发展背景及其营销策略,接着介绍了TCL并购阿尔卡特的背景,并购目的,以及合资后公司的盈利亏损情况。最后分析导致合资企业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冲突所致。

关键词:并购跨国企业营销策略文化冲突

一.TCL公司相关介绍

(一)TCL背景介绍

TCL集团于1999年进入手机市场,2001年TCL手机销售收入达21亿元,利润达到3.2亿元,是其他所有国产手机盈利总和的两倍多,2002年,TCL实际生产量为639万台,手机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盈利超过10亿元,收入增长263.3倍。世界排名仅次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以绝对优势超过所有国产品牌。

(二)TCL手机营销策略

1.高端产品路线

今年来出现一个新名词“山寨手机”,所谓山寨手机就是国产手机,为什么叫山寨机,就是因为国产手机不具备一些进口品牌手机的高端技术。从而不能在手机行业占有一席之地。据数据显示,2007年,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爱立信四大洋品牌高高占据着70.7%的市场份额,国产手机品牌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到不足市场的三成。按照国产手机市场的一般模式,应从低端产品做起,等到低端产品做好,再去开发高端产品。然而,TCL集团没有附和这一战略模式。在1999年进入手机市场后,TCL移动就主要开发价位在2000-3000元之间的产品。在主营高端产品的战略导向下,2001年TCL售出150万部手机,利润超过3个亿;而同期主要做低端市场的波导销了300多万部手机,利润却仅为7000万。在2002年TCL销售的手机中的90%是中高档产品,由此搏得的利润超过10亿人民币,远远胜出其它国产品牌。TCL以高端产品开拓手机市场。,不仅获得丰厚利润,还开拓了与国际品牌合作的机会。2.注重外观,建立品牌特色

如果将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占一席之地,在一些大品牌都具有过硬的技术情况下,TCL手机外观成了公司塑造产品差异的重心,TCL将产品外观与一些文化相结合,使品牌外形更受大众亲睐。

3.营销网路优势

TCL集团作为一家综合性企业一直以超前的理念和行动积极推动着营销网络的建设,使其网络终端一直延伸到了城乡结合部。目前TCL移动已建立起了以七大区为中心的、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市场销售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

二.阿尔卡特公司背景介绍

阿尔卡特公司创建于1898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阿尔卡特是电信系统和设备以及相关的电缆和部件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向其客户或雇员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应用阿尔卡特的业务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拥有120,000名员工。阿尔卡特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也是最早扎根于中国,与中国通信业长期合作的强大合作伙伴。阿尔卡特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2003年,阿尔卡特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125亿欧元。

三.TCL并购阿尔卡特

(一)并购背景

2004年4月26日,TCL宣布与法国阿尔卡特正式签订了“股份认购协议”,双方将组建一家合资企业T&A,从事手机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并将总部定在香港,这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与国际大公司联手进军手机业务。阿尔卡特公司及TCL通讯控股拟分别以现金或资产投入合资公司。其中,阿尔卡特公司拟以现金和全部手机业务相关资产、权益和债务合计45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5117万元)投入合资公司,认购合资公司45%的股份;TCL通讯控股拟向合资公司投入5500万欧元现金(约合人民币55143万元),认购合资公司55%的股份。合资公司的净资产值将为1亿欧元。2004年9月1日,TCL和阿尔卡特合资公司正式按协议运作;协议内容规定:阿尔卡特品牌与TCL合作期限为10年,从2004年9月1日起,头7年免费使用阿尔卡特的手机品牌;7年后的三年交纳净销售的1%的品牌费;合资公司将拥有阿尔卡特集团手机业务部门现有的手机专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并通过与阿尔卡特集团签订一系列协议,包括获得对阿尔卡特商标、标志、阿尔卡特多用途知识产权在手机设计、制造和销售等方面的许可使用权。

(二)并购目的TCL公司的目的是在3-5年内,通过自身发展和兼并重组,建立起可以与世界级公司同场竞技的国际竞争力。本次合资是实现进入国际化市场的一个关键步骤。本次合资中,阿尔卡特集团将向合资公司投入其现有手机业务已经拥有的全部知识产权,因此,合资公司将拥有自有知识产权,从而可能降低本公司手机业务的知识产权成本和费用,提高本公司手机业务的竞争力。通过与阿尔卡特集团合资,公司手机业务将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扩大规模,利用阿尔卡特集团在全球建立的品牌、手机营销渠道和网络,将本公司的手机产品推向世界,获得国际化的形象,进入国际市场。利用阿尔卡特集团成熟的研发团队,以提升本公司手机业务的声誉和研发能力。过共同的研发安排,利用研发协同效应,降低研发费用和加快产品更新。

(三)销售情况

并购前,TCL和阿尔卡特管理层就对合资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了分析,综合当时的市场和产品研发情况,估计2004年第四季度和2005年第一季度亏损不大,然而事与愿违,情况并不在想象发展之中,但没有想到会出现如此大的亏损。据资料显示TCL与阿尔卡特组建的T&A公司在2004年亏损竟然高达2.58亿港元合3300万美元。而在合并后的2004年,tcl国内手机销售量下降了23.3%,毛利润同比下降了58.6%,2005年的第一季度的亏损超过了TCL在彩电领域的合资企业TTE的亏损。2005年的第三季度,TCL通讯的亏损额是4.6亿港元,在前三个季度,TCL通讯净亏损额达到16.01亿港元,占集团亏损总额的80%以上。2005年的5月17日,在香港上市的TCL正式宣布TCL将以换股形式收购阿尔卡特持有的45%的股份,至此,阿尔卡特正式宣布推出T&A的经营与管理。按照双方的协议,阿尔卡特出售后将承担大约2.8亿港元的资产缩水,折价幅度高达81%,对于TCL,阿尔卡特离开之后,它将独自承担4亿元的亏损。此次合资企业的解体意味着TCL想使用阿尔卡特品牌来走入国际化市场的目标彻底落空。

(四)并购失败分析

1.没有客观分析阿尔卡特公司财务状况

实际上,在TCL并购阿尔卡特之前,阿尔卡特公司业绩就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阿尔卡特在与TCL合资之前的三年半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1年亏损额达到26.65亿元人名币,背负了巨额的债务。阿尔卡特公司出售其手机业务给TCL,只是想甩掉这个包袱,寻找新的出路。这对TCL公司来说,无一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2.企业文化差异

因为阿尔卡特的文化背景与TCL背景的差异化,双方在发展目标的价值追求有极大的差异。阿尔卡特的员工之前受过良好的教育,它注重的是管理的人性化,它为员工创造的是一

种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而TCL公司实行的是一种类似于军事化的环境,他强调的是员工对企业的奉献精神,该加班就加班,它决定的事情,员工必须马上去做。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制度,使得阿尔卡特员工完全不能接受,导致员工陆续的辞职,人才的大量流失。员工的薪酬问题又将矛盾继续升级,阿尔卡特员工之前一直享受的是稳定的高薪收入,这与法国的经济与国情所决定。然而,TCL公司之前采用的是低薪加较高的提成的方式,这令阿尔卡特员工不满,最终TCL对两国员工采取了不同的薪酬方式,这又导致了国内员工的不满,导致了国内员工的离职率上升。

3.营销策略的失误

TCL大规模地进军海外需要将西学和中学融合到一起的人才。然而TCL缺乏这种通才型管理者,TCL管理者将国内的管理模式搬到了阿尔卡特公司,这根本就是行不通的。阿尔卡特公司注重的是市场开发,看重的是建设销售渠道,销售人员不直接做销售渠道,而做市场分析,采用的是花钱请经销商来销售。TCL采用国内手机商的销售方式,雇佣销售人员去终端直接销售,对销售人员要求不高,待遇也不高,导致阿尔卡特公司销售人员大量辞职。

四.总结

尽管国内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看似能够带来无限的商机,然而由于企业文化差异所致,导致人才流失,整合员工失败最终导致了企业并购的失败。对TCL来说,它过于急促的收购阿尔卡特,没有分析市场局势。如果它在收购阿尔卡特之前有国际化的准备,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了解企业文化,并能可靠的解决文化差异,也许并购之行不会如此草草结束,它给那些并购海外企业的公司敲了警钟。

参考文献

李娜TCL与阿尔卡特联姻

期志华TCL与阿尔卡特合资[W]通信世界

周立军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必修课-跨文化整合[N]杭州日报

篇2:分析TCL并购阿尔卡特案例

四、公司并购后整合出现的问题

当合资公司T&A开始运营之后,双方的文化冲突就显现出来了,无论是双方的合作目标还是决策方式,管理制度、销售策略及员工待遇方面,都存在难以弥合的文化价值差距。TCL面对双方的文化差距或冲突,完全无力化解企业文化整合这道难题,而且越整合越糟糕,导致合资公司的经营状况迅速恶化,并购后出现严重危机。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并购后的亏损日益严重。并购之前,TCL在国内的手机市场处于上升态势,而合并后的2004年国内手机销量下降了23.3%,毛利润同比下降了58.6%。

2、并购后的人才大量流失。由于合资企业T&A的巨额亏损,导致TCL的主要通讯科技负责人万明坚引咎辞职,更严重的是,他的一些老部下也相继选择离开了TCL,包括TCL负责手机生产,研发和销售的部门经理或部长。除了原TCL通讯的骨于大量流失外,T&A高层经理中的原阿尔卡特员工也基本离开了,合资企业人才损失严重。

3、并购后的合资企业解体。由于T&A难以经营下去,2005年5月17日,在香港上市的TCL通讯发布公告,正式宣布TCL将以换股形式,收购阿尔卡特持有合资公司的45%股份。至此,阿尔卡特正式退出T&A的经营与管理。这对双方带来的是巨大的伤痛,按照双方的相关协议,阿尔卡特这次出售将承担大约2.8亿港元的资产缩水,折价幅度高达81%;而对于TCL来说,阿尔卡特离开之后,它将独自承担4亿元的亏损。合资企业的解体,也意味着TCL想通过合并后利用阿尔卡特的技术和品牌使自己占领国际手机市场的目标彻底落空。

五、企业并购整合失败原因分析

导致TCL与阿尔卡特的并购最后整合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自身的原因,我们进行归纳,大致可以认为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企业经营决策上、管理制度上整合难

TCL的文化一向鼓励内部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敢于冒险的,而在阿尔卡特职工的眼里,这种“内部企业家”的独断专行。

阿尔卡特的员工看重管理的人性化,而TCL的管理文化近乎军事化,决定了的事

情就要迅速采取行动,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强调员工需要加班就应该加班,等等,这让彼此都很难适应。

●.企业文化整合上的失败

1、极力推行以TCL主导的文化,让员工深感失落它进行的更多的是“整”而不是“合”,仿佛想强势地把阿尔卡特的文化挤出去

2、被并购企业普通员工担心自己的就业;.管理人员担心自己的职位;投资者担心自己的回报,大家都人心惶惶。

●.业务整合上的失败

1、市场调查不充分,合资公司生产手机定位模糊,市场不清晰;

2、整合核心技术不当,没有掌控核心技术;

3、阿尔卡特的销售模式属于经销模式,企业销售人员不直接做终端销售,TCL在国内的销售模式属于直销为主的模式,厂商雇用了许多销售人员仅直接销售,到处撒网,对销售人员的要求不高,待遇也不高,导致阿尔卡特的销售人员大量辞职。

●.人力资源整合失败

1、阿尔卡特并入TCL之后,原先的很多职位被调整一些主要职位也多 由TCL派人担任,原阿尔卡特的一些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位被下调。

2、薪酬上的变动也让阿尔卡特的员工不能接受。TCL想把习惯采用的薪酬待遇方式,即底薪加上较高提成的方式强加在法方员工的身上,遭到了员工的强烈抵制。TCL在整合法藉员工高薪待遇方面失败之后,被迫对两国的员工采用了不同的薪酬方式,采用了双重标准,这又导致国内员工的不满,导致员工的忠诚度下降和离职率上升。

● 洋品牌冲击下,国产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下滑

2004年以来,跨国公司依靠强大的技术优势,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高技术、高品质的新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随着中国手机市场竞争状况的加剧,国内手机厂商的比较优势不断减弱,市场份额持续下滑,TCL收购阿尔卡特或许并不合时宜,因其不仅要致力于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重新调整又要面对国内残酷的优胜劣汰原则。

六、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TCL公司作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先驱,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它的很多收

购行为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不妨碍它给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从中我们应该获得一些启示:

◎充分的准备是前提

任何成功的跨国并购,事前都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双方的文化差距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制定文化整合的可行方案。像TCL并购阿尔卡特完全是仓促上阵,毫无事前调查或准备,所以,TCL对于企业文化整合,有的是“强权”,缺的耐心,所以周密的事先准备应对一切情况是重要的前提。◎企业文化整合是关键

物质文化的整合,改善消除员工的不安全感,产生认同感;企业制度文化的整合:改善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和领导机制,增强对员工的约束;加强沟通,培养他们的整体意识;最后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整合,建立起企业与员工的共同目标。

◎有效人力整合是核心:

一是通过整个双方的企业组织,留住关键人才,尤其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

二是加强与并购企业员工的沟通交流,让大家有家的感觉;

篇3:分析TCL并购阿尔卡特案例

一、企业跨国并购主要融资支付方式

(一) 现金融资支付

所谓现金融资支付是指中国的并购企业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获得国外目标公司的所有权。一旦国外目标公司的股东收到其拥有股份的现金支付, 就失去了对原公司的任何权益, 这是现金融资支付的显著特征。现金融资支付在各种支付方式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常常是目标公司最乐意接受的一种收购支付方式, 这主要是因为现金支付交易简单、迅速, 尤其在敌意收购时令对手碎不及防, 可以迅速获取目标企业的有效控制权;同时使并购企业的竞争对手因一时无法筹措大量现金, 而难以与其杭衡。另外, 使用现金融资支付不会使并购企业原有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动, 引起控股权的转移和收益的稀释。现金融资支付缺点是现金融资支付可能会给并购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 容易引起财务风险;在跨国并购中现金融资支付面临汇率风险;目标公司股东们的现金收益还要纳税, 增加了税收负担。

(二) 换股融资支付

换股融资支付是指并购企业通过增加发行本公司的普通股票, 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公司的资产或者股票, 从而达到收购的目的。换股融资支付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可以避免短期内现金的大量流出带来的压力, 减少财务风险。其不利的一面在于由于增发新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司的股权结构, 稀释了原有股东的所有权, 甚至可能使某些老股东失去控制权;另外, 股本扩张可能稀释每股收益, 导致股价下降;股票发行手续繁琐、迟缓使得竞购对手有时间组织竞购, 亦使不愿被并购的目标公司有时间部署反收购措施。

(三) 综合证券支付

综合证券支付是指收购公司对目标公司提出收购要约时, 其支付方式中不仅仅有现金、股票, 而且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混合形式。例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部采用国内的银团贷款另加股份, 就属综合证券支付方式。采用综合证券支付方式将多种支付工具组合在一起, 吸收各种支付工具的长处, 既可以少付现金, 避免本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 又可以防止控股权的转移。

二、联想并购IBMPC业务的融资支付方式分析

(一)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案例

2004年12月8日, 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 以总价17.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 其中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 获得Think系列品牌。从联想的角度看, 尽管PC已是IBM的迟幕业务, 但对联想仍有较大的价值。在本次收购中, 联想最直接的收益就是可以获得IBM的研发力量和全球销售渠道, 这些将极大地帮助联想在全球构建一个完整的PC产业链来参与国际竞争。此外, 新的联想集团在五年内有权根据有关协议使用IBM的品牌, 并完全获得商标及相关技术, 这就使得联想的产品在全球PC市场上具有了最广泛的品牌认知。因此, 联想对IBM PC业务的收购, 将为联想开辟出一个以前难以涉足的巨大国际市场空间, 联想将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 年收入规模约120亿美元, 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联想并购获得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目标选择的正确性, 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并购融资方式的正确选择。

(二) 联想并购融资支付方式分析

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是17.5亿美元, 具体支付方式则包括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和5亿美元的债务。股份收购上, 联想以每股2.675港元向IBM发行包括8.21亿股新股和9.216亿股无投票权的股份。

在整个财务安排上, 当时自有现金只有4亿美元的联想, 为减轻支付6.5亿美元现金的压力, 与IBM签订了一份有效期长达五年的策略性融资的附属协议, 而后在IBM财务顾问高盛的协助下, 从巴黎银行、荷兰银行、渣打银行和工商银行获得6亿美元国际银团贷款。

随后, 联想还获得全球三大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青睐, 以私募的方式向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泛大西洋集团及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发行股份, 获得总计3.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其中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2亿美元、泛大西洋集团资1亿美元,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5000万美元。联想集团则以每股1000港元的价格, 向这三家公司发行总共273万股非上市A类累积可换股优先股和可认购2.4亿股联想股份的非上市认股权证, 三大战略投资者因而获得新联想12.4%股份。这三家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在联想与IBM达成协议之前就开始与联想密切接触, 并在促成联想与IBM的收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三家投资方还为联想吸纳了20家银行提供的5年期6亿美元的银行贷款。

2002年至2005年, 联想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水平, 即使在2004年联想并购IBM这一年, 其资产负债率也没有大幅度提高。联想的并购能够顺利完成, 并且没有出现长时间的消化不良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其并购融资方式的合理选择。联想并购IBM的PC使用的是“股票加现金”的支付方式。联想在香港上市, 通过换股减少交易现金支出, 通过国际银团贷款和私募筹集交易现金和运营资金。多种并购融资方式组合, 降低了其财务风险, 同时也避免了营运资金的困难。

从表1的数据也可以看出, 并购后联想的总资产周转率并没有大幅度的下降,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资金营运并没有受到并购的影响, 并购没有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营运风险。

单位:千元港币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市场网联想集团数据经整理得

在收购IMB的PC业务的一年后, 联想迎来了PC业务和艳阳天, 2006年, 联想综合营业额达146亿美元, 同比增长工10%, 联想的个人电脑同比增长了12%, 集团的全年毛利润率达创纪录的14%。

三、TCL海外并购融资支付方式分析

(一) TCL海外并购案例

2002年9月下旬, TCL集团控股的旗下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宣布, 通过其新成立的全资子公司Schneide Electronics Gmb H, 以820万欧元 (约7556.29万人民币) 收购德国Sehneider Electronies AG的主要资产, 包括生产设备、研发力量、销售渠道、存货及“SCHNEIDER”“DUAL”等著名品牌。施耐德是一家113年历史的家电生产厂家, 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亏损。2002年初, 这家老牌企业正式宣布破产。

2004年1月, TCL和法国汤姆逊 (Thomson) 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名为“TCL-Thomson”的公司 (简称TTE) , TCL控股67%, 汤姆逊控股33%。这次并购将创造一个资产净值为40亿港元 (约人民币42亿元) 、彩电年总销量达1800万台的世界第一大彩电巨头。其中, 汤姆逊投入9000万欧元作为补偿, 其中7000万欧元以知识产权方式兑现, 另有2000万欧元的现金。由于2003年汤姆逊的彩电业务亏损很大 (约17亿元人民币) , 于是双方最终达成的方案就是, 汤姆逊在合资公司投入资源总价值超过3亿欧元 (约28亿人民币) , 获得TTE的33%股份, TCL投入资源总价约13亿多元人民币, 获得67%的股权。

2004年6月, TCL通讯与法国的阿尔卡特共同出资1亿欧元 (约9.33亿元人民币) 组建TCL-阿尔卡特移动电话有限公司。TCL出资5500万欧元 (约5亿多元人民币) , 占55%股份, 阿尔卡特投入约4500万欧元现金及其手机业务, 持有45%的股份。并购前即2003年, 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净亏损约3500万欧元 (约3.27亿元人民币) 。

TCL如此大规模跨国并购的动机, 来源于TCL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瓶颈, 其中最明显的瓶颈就是TCL很难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更大规模地扩大市场份额, 其势必要去海外开拓新的市场。但是从上我们可以看出TCL并购的都是已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企业, 这样的目标选择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极大的风险。

(二) TCL海外并购融资支付方式分析

在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本身就存在极大风险的情况下, 单一现金融资支付方式又让TCL面对较大的收购后的经营现金流压力。对企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TCL集团海外并购时, 主要的支付手段是向合资公司注入相关业务以及现金。并购时的交易现金以及整合过程的运营资金都是TCL集团通过银团贷款和企业上市融资获得的, 财务压力相当大。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反映TCL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远远小于正常水平 (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是2和1是比较合理的) , 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这说明TCL的短期偿债能力的下降。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也在逐年提高, 可以看出企业的债务比重偏高。另外, TCL主营业务利润率、销售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进入2004年度后, 也说是完成三次并购后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由盈利变为亏损。2004年, TCL相继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 使自己成为全球第一大彩电生产厂商和第七大手机生产厂商, 但TCL在深圳和香港两地的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却一直低迷。进入2005年, TCL三支上市公司的股价都创下历史新低。每股收益从2004年的1.1576开始变为负数。相关资料显示 (慧聪网) , TCL集团股价在2005年巨幅缩水, 一度由最高的9.46元跌至2005年2月份的3.23元, 跌至历史谷底, 跌幅达64%。剔除两年多来内地股市的整体低迷因素, TCL集团的股价也呈现出超跌态势。

资料来源:巨潮财讯上市公司年度报表, 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

以上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联想并购IBM获得了初步成功, 而TCL的并购却使整个企业陷入了困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除了并购决策、并购之后的整合因素之外, 并购融资支付方式的选择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联想采取的是“股票加现金”的融资方式帮其顺利完成了并购。特别是获得全球三大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青睐, 以私募的方式向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泛大西洋集团及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发行股份, 获得总计3.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因此没有带来高的资产负债率, 没有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财务压力, 也维持了低财务风险增加。TCL大多是用现金并购的方式, 其资金来源大多是银行贷款。单一的融资方式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营运风险和财务风险, 现金支付的方式导致其营运资金短缺, 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大量的银行贷款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大提高, 财务费用激增, 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提高。对于本身就存在问题的并购决策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参考文献

[1]姜秀珍、张献华:《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战略:风险与对策》, 《国际商务研究》2007年第4期。[1]姜秀珍、张献华:《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战略:风险与对策》, 《国际商务研究》2007年第4期。

[2]王良燕、孙蔚:《从中海油、联想、TCL等收购案例看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特点、风险和对策》, 《探索》2005年第5期。[2]王良燕、孙蔚:《从中海油、联想、TCL等收购案例看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特点、风险和对策》, 《探索》2005年第5期。

[3]蒋潇毅:《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西部财会》2007年第5期。[3]蒋潇毅:《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西部财会》2007年第5期。

[4]姜硕、张影:《中资企业跨国并购融资实例剖析》, 《商业时代》2004年12期。[4]姜硕、张影:《中资企业跨国并购融资实例剖析》, 《商业时代》2004年12期。

[5]戈俏梅:《企业杠杆收购融资探讨》, 《财贸研究》2003年2期。[5]戈俏梅:《企业杠杆收购融资探讨》, 《财贸研究》2003年2期。

篇4:分析TCL并购阿尔卡特案例

6月1日,2007中外企业集团国际年会在北京举行,面对外界一直尘嚣甚上的失败论调,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的脸上并没有沮丧的表情,一贯温文尔雅的他坦言,TCL集团不想成为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今年,他们将重点收复国内市场。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场艰苦的战役,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李东生说,他希望,TCL集团的两个海外并购项目能给所有准备走出去的企业积累海外经验和教训。目前,他们已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走出去”遇挫

李东生介绍,TCL的国际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TCL集团就开始以OEM(贴牌生产)形式为国际品牌代工。“因为这样的形式投资少、风险少,受国外市场的波动影响小。”1998年年底,TCL集团开始在全球新兴市场培育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和经济能力。“第一家工厂设立在越南,由于对国外市场不熟悉,亏损了18个月以后才开始盈利。”随后,他们陆续在周边的东盟国家展开业务,“因为这些国家和我们差不多,在那里开展业务我们有优势,拓展和复制都比较容易,这为TCL集团积累了海外经验。”

到了2000年,TCL集团的海外业务已经超过了国内的市场。

随后,几乎“所有品牌都有销售的欧美市场”深深地吸引了李东生的目光,2004年7月,TCL多媒体(TMT)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双方合资成立TCL汤姆逊公司(TTE)。新成立的公司主要在欧美销售彩电。同一年,热情高涨的TCL集团还闪电般地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的移动电话业务。

“成熟的市场和垄断格局是欧美市场的两个特点,如果以自己的品牌去赢得相应的市场定位,则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入。”TCL集团走海外并购这条道路,“目的在于以更低的成本和较少的时间和风险进入欧美市场。”李东生说,

尽管收购的是两家亏损的企业,但是,依照攻下越南市场的经验,李东生依然充满激情地宣称,要用18个月的时间在欧洲市场扭亏。

当时,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的亏损主要在北美市场,为此,李东升带领着他的高管们整天研究的便是如何集中力量搞好北美业务。“当时我看了欧洲的整合记录,觉得问题不太大,按照原有的系统运作,我做了最乐观的估计,2005年可以盈利100万。”这样的乐观缘自于一组数据,北美业务在2003年亏损约9000万美元,2004年更达到1.2亿美元,而同期的欧洲业务仅微亏100万美元。

到了2005年下半年,李东生发现,欧洲市场的情况也开始趋于恶化,虽然经过一系列人事调整,但始终未取得明显成效,当年亏损了800万。“我们发现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由于准备不足,在那时竟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到2006年,TCL集团在欧洲市场的亏损达到了2.2亿欧元。

相反,当初不被看好的北美市场则取得了不错的进展。“2004年,北美市场亏损1.2亿美元,到2005年,亏损减少到4500万美元,2006年下半年,当期扭亏为盈,而今年的预期是全年扭亏为盈。另外,TCL集团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9%左右,销量居全美第三。”

中介机构提供的只是“面”上的东西

彩电行业在欧洲属于夕阳产业,“招人招不到,裁员裁不了”的局面让李东生很是无奈。因此,在很多时候,TCL集团自己的经理人连英语都不熟练,就被派到前线冲锋陷阵。

“在欧洲进行重组的时候,我们聘请了当地最好的机构为我们进行评估,对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了解的不可谓不多,但是,这些机构给出的却只是‘面’上看得到的东西,欧洲市场上的潜规则,只有在并购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够了解和理解。”李东生说,比如关于裁员的问题,就不仅仅是补偿高低的问题。

据悉,欧洲裁员的补偿标准是世界上最高的。员工除了得到法定的补偿外,还会要求增加一些额外补偿,超过10人以上的裁员,补偿的数额就要由资方与工会谈判决定。按照当地法律,劳方还享有3个月的预通知期,其间资方需继续支付工资。一旦劳资谈判时间被拉长,将直接影响重组进程。“谈判一直进行得很艰难,到2006年5月份我们更换欧洲团队的时候,和工会的谈判仍然在进行,并且很难控制当时的局面。” 李东生感叹道。

TCL集团的一位内部人士曾经表示,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之后,导致TCL集团出现亏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欧洲的运营成本高、尤其是员工成本很高,而彩电行业近几年一直处于低利润时期;另外在欧洲,液晶电视的销售量增长快于其他任何地方,但是TCL集团却继续大量生产普通显像管电视机。

“欧洲管理团队的经营不当,业务重组计划又受当地法律和工会的擎肘,导致了欧洲业务的巨额亏损和经营失控。”李东生说,“欧洲市场的重组代价非常大,已经为TCL集团带来了24亿港元的损失。”

相比之下,TCL集团在美国及墨西哥的业务比欧洲要好的多。

现在言败为时尚早

李东生至今仍然认为,现在言败,为时过早。因为,“TCL集团通过国际化并购,已经建立起了竞争优势,建立起了全球化的经营架构,获得了核心技术和专利,形成了全球供应链体系,突破了欧美贸易壁垒等。”

李东生透露,作为中国企业进军欧美、进行跨国并购的尝试,曾经陷入困境的TCL集团在欧洲的业务大规模重组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并与法国工会、法国政府有关部门就业务重组转型方案达成了一致。

据悉,在法国政府的协调和帮助下,重组方案终于得以顺利实行,为欧洲业务在2007年实现扭亏为盈创造了条件。在经历了欧洲业务巨亏后,TCL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的步伐明显加大。日前,TCL集团发布公告称,向德意志银行发行1.4亿美元(约10.95亿港元)5年期的可轉债。这是TCL集团最近不到一个月内的第二次融资,也是李东生当初不想摊薄资金而选择贷款造成欧洲市场剧亏后的重新选择。

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市场已经成为李东生决心要调整的重心。这从他在不到40分钟的演讲时间里强调了三次要恢复国内市场就可以看出。

日、韩汽车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攻城掠地”,稳固的国内市场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能够支持他们跑到对方的“后院”去竞争。但此前,TCL集团在国内的生存根基却正在动摇。

据悉,电话机早已经不是TCL集团的主要业务,TCL手机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也急剧萎缩,虽然TCL的彩电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平板彩电屏幕的生产与核心技术基本上没有掌握。“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国内市场并且不掌握核心技术的TCL,虽然在国外的收入增长迅速,甚至超过国内市场的销售,但这个现象却意味着TCL的生命更加脆弱。” 有专家评论道。

“我们在国内市场一直很低调。”李东生坦言,事实上,由于受到国际市场的拖累,TCL集团中国区的业务已经出现了下滑。“对我们来说,现在的重点在于如何恢复中国市场。在发展国际业务的同时,要注重国内外的协同效应,巩固国内市场。”

据李东生介绍,为了收复国内失地,目前TCL集团在通讯业务方面正在践行“135”规划:自今年起,一年内成为国内最健康的手机公司;三年内成为国内最大的手机公司;五年内成为和国际品牌同台竞技并在中国市场首先胜出的手机公司。

“TCL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这让TCL快速进入了欧洲和美国市场,化解了国内单一市场的经营风险。”李东生说。

篇5:TCL并购汤姆逊案例分析

班级:机械1102班 姓名: 温 晨 晖 序号: 61号

福建工程学院

并购已成为企业迅速扩张和企业家迅速增长财富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都上演着许多扑朔迷离的资本传奇故事。有人为之自豪与狂欢,有人 沮丧和懊恼。中国企业家及其企业也开始尝到其中的美妙与苦涩。并购也在迅速改变全球产业格局,并引起各国政府高度警惕。并购近来表现出的更大魅力是,史无前例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和商业思想,并在不断加快这一认知和实践进程。并购使企业综合竞争力被迫迅速提升,行业品牌集中度迅速加大,企业经营技能迅速攀升。中国与世界正一同进入并购时代。下面就关于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为案例来分析下,从中吸取教训!

历史背景:

法国汤姆逊公司是彩电的鼻祖,是全球拥有彩电专利最多的企业——超过3.4万项。汤姆逊在欧洲,北美地区拥有成熟的销售网络,是时,在这两个地区,汤姆逊公司一年又近10亿美元的销售额。但是在2003年往前推几年,汤姆逊公司连续亏损,到2003年的时候亏损额已经达到17.82亿元,是法国企业中属于衰弱型的企业。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1981年,是一家从事家电、信息、通讯、电工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集技、工、贸为一体的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TCL集团现已形成了王牌彩电为代表的家电、通讯、信息、电工四大产品系列,并开始实施以王牌彩电为龙头的音频产品和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终端产品的发展来拉动企业增长的战略。TCL集团属于正在成长的企业,在2003年已经年净利润7亿元。

分析:

2003年由于TCl集团的不断壮大,中国内陆的市场已经无法满足TCl集团了发展需求。TCl集团想打开欧美市场,但一直未找到合适的企业。是时,法国的汤姆逊公司引起了李东生的高度关注。汤姆逊公司是名闻全球的彩电业公司。如果能并购名闻全球彩电业的汤姆逊公司,对于TCL来说得到的不仅是彩电领域技术创新方面的提高,还可以通过汤姆逊公司在北美、墨西哥、欧盟的市场,避开欧美市场对中国电子产品设置的贸易壁垒。所以,当汤姆逊公司向TCL伸出橄榄枝的时候,对于李东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赐的礼物。

此时的汤姆逊处于亏损状态,倘若被TCL并购的话,对自己也是很有利的。为稳妥起见,TCL不惜重金聘请波士顿投资咨询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和安永会计事务所进行投资审核和评估。这些机构都是全世界顶级的专业服务公司。但就在即将签约的10天前,TCL发现了对方一个3000万美元的财务缺口。直觉告诉李东生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但是在当时的情景下,很难马上查清楚,而且,双方的合作还惊动了两国的领导人。对方很着急,反馈回意见说,还是按时间签吧,为此,它承诺给TCI一个额外的补偿。当对方提出经济补偿时,李东生为之心动,因为对于一个股权置换的并购来说,汤姆逊把资产放进来,TCL给它股权,这意味着并购汤姆逊,TCL不但没花一分钱,反而还拿到一笔现金收入。而且并购汤姆逊公司,是李东生产业布局的一部分,他梦寐以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营即将实现。事实上,在此之前,李东生心里十分清楚,TCL要并购的汤姆逊是一家年亏损额达1.3亿欧元的老企业。但欧美的市场潜力对李东生充满诱惑,对于他来说打不进欧洲和美国,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营。尽管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但TCL急于征服世界的欲望冲淡了这一切。2004年8月,福建工程学院

五星红旗在汤姆逊欧洲总部升起,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TCL-汤姆逊合资公司成立,看到这些,李东生激动的流泪。

并购后,2004年平板电视出现,由于汤姆逊—TCL公司生产的还是传统的显像管电视,所以在销售方面连年亏损,导致TCL公司在中国内陆的产业也受到很大的冲击。这是并购失败的一大原因。另外还有其他重要原因。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曾坦言:“整合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文化整合的成功。”对于TCL并购汤姆逊失败的结果,究其原因,有战略、营销、人员配置等方面的失误,但更重要的是文化方面的冲突。

一、TCL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诸侯分权。而在汤姆逊,受法国文化影响,员工注重生活品质,重视闲暇时间,认为该工作就工作,该休息就休息。存在文化差异下的“诸侯分权”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对汤姆逊大量职位进行调整,由TCL派人员担任主要职位,着导致被下调的原法国管理人员高度不满;二是薪酬制度的变动导致法国基层员工满意度骤减。TCL文化一向鼓励的内部企业家精神,在合资公司遭遇挑战。TCL高管的用人标准是,具有企业家精神、敢于冒险的人。

二、内部企业家精神受质疑。TCL文化一向鼓励的内部企业家精神,在合资公司遭遇挑战。TCL高管的用人标准是,具有企业家精神、敢于冒险的人。而汤姆逊希望企业领导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理论学识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认为TCL指派的大量“内部企业家”独断专横,像个“土皇帝”。因此带着明显的TCL文化特征的新领导层无法在法国员工面前树立权威。这样的后果是:一方面当中方管理者按照TCL的方式发号施令时,大量法国员工选择离职;另一方面,中方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及其困难,导致了忠诚度下降和离职率的上升。

另外这期间TCL集团又并购一家法国的手机公司,在并购前没有经过专业人士的评估,所以造成很大的损失,加大了这两次并购的难度,使这两次并购注定失败!

结论:可以说TCL并购汤姆逊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失败典型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下教训:

一、作为中国海外并购的先行者,TCL的每一步,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中国公司的一笔真正财富。国际化不会立竿见影,最忌讳急功近利,它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二、在做什么事前,很有必要请专业人士进行风险评估,避免两头受难。

三、在作出并购决定前必须考虑到企业文化不同的差异带来的后果,必须尽快调整企业文化。

篇6:TCL跨国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从1997年李东生执政之后,TCL在前后5年的时间里迅速从单一的电话机产品 扩张到六、七个领域,形成了大约42种产品。

2003年TCL主营业务收入为人民币282亿元。该公司主要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彩电46%,手机33%。可见做成了气候的只有彩电和手机。

问题:如果你是李东生,你将如何制定TCL的下一步战略目标?TCL公司按西方管理学理论——要去寻找新的市场空间——海外

2002年,TCL收购德国彩电企业施耐德公司;2003年上半年,收购美国渠道商GO-VEDIO公司;2003年末,宣布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并于2004年7月合资成立全球最大彩电企业TTE;2004年4月,公司又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组建手机合资公司(T&A):TCL通讯投入5500万欧元,拥有55%股权;而阿尔卡特则付出现金及全部手机业务作价共4500万欧元,占45%的股权。数次大规模跨国并购使TCL成为全球第一大彩电生产企业和全球第七大手机制造商。

李东生如此决策的依据是什么?这个决策对还是不对?

李东生的依据有二:

依据一:美国企业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走向海外——成功;日本企业在6,70年代纷纷走向海外——成功,韩国企业在8,90年代纷纷走向海外——成功,依据二:李东生以及他的管理团队作过精密的计算

“管理团队包括欧洲、美国、中国的经理综合承诺的KPI(关键业绩)指标要比实际的结果高很多,如果这个指标去年达到了,整合就算成功了。”据说他手下经理们反复精算的结果是12个月扭亏,而李东生为了保险起见,还增加了6个 月作为缓冲。

李东生曾表示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原因:“这个项目比较简单,对方没有工厂,只有两个研发中心,雇员也较少,整合的工作量没那么大——但最吸引我们的在于它的技术。”李东生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最大问题之一是缺乏知识产权和专利的积累,关键是要让阿尔卡特的专利在TCL的系统里体现出价值。阿尔卡特同意把GSM手机和协议站的技术、专利放到合资公司中,“这是 阿尔卡特最大的价值”。

按照李东生的说法:由于欧美市场消费者对于本国品牌有较高的认同感,因此,通过收购当地企业获取成熟的产品品牌、销售渠道、研发基地,对于TCL在欧美市场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决策执行的结果:合资公司正式运营8个月来,合资公

司巨额亏损。证明这个决策错了。

案例简析

上一篇:燃烧条件的实验创新及改进下一篇:总账主管的岗位职责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