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新媒体发展现状

2022-11-27

第一篇:国内外新媒体发展现状

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的新发展现状和趋势解读

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的新发展现状和趋势 1 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

(1)制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为满足制造系统敏捷性、快速响应和快速重组的能力,必须借鉴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制造系统优化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行状况是制造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的主要目标。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不仅对制造企业的敏捷性和对需求的响应能力及可重组能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制造企业底层生产设备的柔性和可动态重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制造观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制造系统,以满足制造系统新的要求。

(2)为支持快速敏捷制造,几何知识的共享已成为制约现代制造技术中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问题。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集成、坐标测量(CMM)和机器人学等方面,在三维现实空间(3-Real Space)中,都存在大量的几何算法设计和分析等问题,特别是其中的几何表示、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测量和机器人路径规划及零件的寻位(如Localization)等方面,存在C-空间 (配置空间Configuration Space)的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物体操作(夹持、抓取和装配等)描述和机器人多指抓取规划、装配运动规划和操作规划方面则需要在旋量空间(Screw Space)进行几何推理。制造过程中物理和力学现象的几何化研究形成了制造科学中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前一门新学科--计算机几何正在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3)在现代制造过程中,信息不仅已成为主宰制造产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提高制造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制造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由于制造系统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多层次性,制造信息的获取、集成与融合呈现出立体性、信息度量的多维性、以及信息组织的多层次性。在制造信息的结构模型、制造信息的一致性约束、传播处理和海量数据的制造知识库管理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4)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计算智能方法在制造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制造智能的发展。一类基于生物进化算法的计算智能工具,在包括调度问题在内的组合优化求解技术领域中,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有望在制造中完成组合优化问题时的求解速度和求解精度方面双双突破问题规模的制约。制造智能还表现在:智能调度、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学、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诊断等多方面。

这些问题是当前产品创新的关键理论问题,也是制造由一门技艺上升为一门科学的重要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重点突破,可以形成产品创新的基础研究体系。 2 现代机械工程的前沿科学

不同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将产生新的科学聚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从而形成前沿科学。前沿科学也就是已解决的和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之间的界域。前沿科学具有明显的时域、领域和动态特性。工程前沿科学区别于一般基础科学的重要特征是它涵盖了工程实际中出现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超声电机、超高速切削、绿色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创新的关键是机械科学问题还不明朗。大型复杂机械系统的性能优化设计和产品创新设计、智能结构和系统、智能机器人及其动力学、纳米摩擦学、制造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超精度和微细加工关键工艺基础、大型和超大型精密仪器装备的设计和制造基础、虚拟制造

和虚拟仪器、纳米测量及仪器、并联轴机床、微型机电系统等领域国内外虽然已做了不少研究,但仍有许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信息科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将是改变21世纪的主流科学,由此产生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改变世界的面貌。因此,与以上领域相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会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科学。

2.1 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制造信息科学

机电产品是信息在原材料上的物化。许多现代产品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信息上。因此制造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十分重要。信息化是制造科学技术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们一方面对制造技术开始探索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本质,另一方面对制造技术本身加以改造,以使得其适应新的信息化制造环境。随着对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认识的加深,研究者们正试图以全新的概念和方式对其加以描述和表达,以进一步达到实现控制和优化的目的。

与制造有关的信息主要有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管理信息,这一领域有如下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1) 制造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大量制造信息向知识和决策转化。

(2) 非符号信息的表达、制造信息的保真传递、制造信息的管理、非完整制造信息状态下的生产决策、虚拟管理制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设计和制造、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中的控制科学问题。

这些内容是制造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融合的产物,构成了制造科学中的新分支--制造信息学。

2.2 微机械及其制造技术研究

微型电子机械系统(MEMS),是指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于一体的完整微型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微型化、集成化来探索具有新原理、新功能的元件和系统。MEMS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各类产品的袖珍化、微型化,成数量级的提高器件与系统的功能密度、信息密度与互联密度,大幅度地节能、节材。它不仅可以降低机电系统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完成许多大尺寸机电系统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用尖端直径为5μm的微型镊子可以夹起一个红细胞;制造出3mm大小能够开动的小汽车;可以在磁场中飞行的像蝴蝶大小的飞机等。MEMS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技术全新的领域和产业,具有许多传统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在制造业、航空、航天、交通、通信、农业、生物医学、环境监控、军事、家庭以及几乎人们接触到的所有领域中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机械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在纳米尺度上相融合的产物。早在1959年就有科学家提出微型机械的设想,1962年第一个硅微型压力传感器问世。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制出转子直径为60~120μm的硅微型静电电动机,显示出利用硅微加工工艺制作微小可动结构并与集成电路兼容制造微小系统的潜力。微机械技术有可能像20世纪的微电子技术那样,在21世纪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近10年来,微机械的发展令人瞩目。其特点如下:相当数量的微型元器件(微型结构、微型传感器和微型执行器等)和微系统研究成功,体现了其现实的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多种微型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微细加工等技术已成为微系统的支撑技术;微型机电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微型机电系统技术是在微电子工艺的基础上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涉及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种工程技术和科学。

目前对微观条件下的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微小构件的物理特性和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

为等尚缺乏充分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微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因此只能凭经验和试探的方法进行研究。微型机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有微系统的尺度效应、物理特性和生化特性等。微系统的研究正处于突破的前夜,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2.3 材料制备/零件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

材料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是制造业和高技术发展的基础。每一种重要新材料的成功制备和应用,都会推进物质文明,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21世纪中,世界将由资源消耗型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要求材料和零件具有高的性能以及功能化、智能化的特性;要求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实现定量化、数字化;要求材料和零件的制备快速、高效并实现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材料和零件

的数字化设计与拟实仿真优化是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及二者一体化、集成化制造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完成拟实仿真优化后可以减少材料制备与零件制造过程中的实验性环节,获得最佳的工艺方案,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材料性能的要求,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电磁性能等,研究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形式。进而结合传统的去除材料式制造技术、增加材料式覆层技术等,研究多种材料组分的复合成形工艺技术。形成材料与零件的数字化制造理论、技术和方法,如快速成形技术采用材料逐渐增长的原理,突破了传统的去材法和变形法机械加工的许多限制,加工过程不需要工具或模具,能迅速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又具有一定功能的三维实体模型或零件。

去,将可能产生革命性的突破。今后应关注的研究领域有生物加工技术、仿生制造系统、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组织工程学,以及与生物工程相关的关键技术基础等。

3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作为国家的关键技术进行优先发展,如美国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P、日本的智能制造技术(IMS)国际合作计划、韩国的高级现代技术国家计划(G--7)、德国的制造2000计划和欧共体的ESPRIT和BRITE-EURAM计划。

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未来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绿色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九个方面: (1) 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艺技术紧密结合,现代制造生产模式会获得不断发展。

(2) 设计技术与手段更现代化。

(3) 成型及制造技术精密化、制造过程实现低能耗。 (4) 新型特种加工方法的形成。

(5) 开发新一代超精密、超高速制造装备。 (6) 加工工艺由技艺发展为工程科学。 (7) 实施无污染绿色制造。

(8) 制造业中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9) 制造以人为本。

第二篇: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学 习 与 研 究

第 23 期

海航集团

2012年11月26日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关于新媒体的论述频见报刊,而且以“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跟常规媒体的共存”等主题的论坛也在推波助澜,一时间关于新媒体的字眼铺天盖地袭来。本文介绍了新媒体与其商业价值,分享了优秀企业在新媒体应用上的案例,并分析了新媒体发展在集团的运用前景。

一、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图1新媒体网络图

二、新媒体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新媒体对商业及品牌营销的五大价值如下: ㈠ 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新媒体可以更好地降低营销成本。企业会花很多钱建一个官方网站,定期发布企业动态和产品信息,不间断维护与推广,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而新媒体提供了更多免费的开放平台,如在开心网建立官方账户,在豆瓣建立兴趣小组,在天涯建立品牌空间,在新浪微博建立官方微博,在百度百科建立品牌词条等等。 新媒体不仅提供了低成本平台,而且还提供了低成本的传播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大量品牌的信息需要花费巨资推广,而在新媒体时代,只要内容有创意,网民觉得有趣或有价值,就会帮忙免费传播。

㈡ 更精准化的客户定位,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新媒体营销中,不论是门户网站的按钮广告,还是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广告,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都更有针对性。如你在微博谈论购买篮球的事情,那么系统会认定你具有购买篮球的需求,一段时间后,不管你是否再进行篮球主题谈论或搜索,系统都有可能为你定制耐克、阿迪或李宁等品牌。在这个营销过程中,一切都是基于人、账户和关系网,一切需求和潜在消费欲望都可以被记录、被计算、被推理。

未来的消费将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消费者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喜欢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喜欢的商品或服务,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工具能让企业清楚地知道顾客的需求。

㈢ 及时有效面对危机公关

企业经营不可能完美无缺,面对众口难调的消费者,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可能存在所谓的“缺陷”,而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就是信息分散,舆论极难控制。

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能完善企业危机公关应对策略。公关是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危机公关在某种意义上事关企业的长远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权平等,除了媒介有发布信息的权力,公众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同样具有发布信息的权力,而负面信息将对企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新媒体可以形成完善而有效的公关模式,完善危机预警机制,积极与各类媒体展开合作,以应对突发危机。

㈣ 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并有效互动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过去的营销方式多为硬性推广,而新媒体营销则不同,新媒体使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互动性增强,有利于取得更有效的传播效果。企业要做的就是让目标用户参与,让品牌融于与消费者的互动中,融于消费者口碑中,以形成不同传播源,不断向下扩散,取得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

通过新媒体,企业能够与受众实现更多的互动,收集更多的反馈信息,新媒体营销让消费者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将更容易得到满足。

㈤ 提升广告的创意空间

在社会化营销中,创意是我们的弹药,新媒体营销因此会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创意可遇不可求,但一旦拥有创意,并通过用户参与,其整体营销效果将极大提升。

三、新媒体的优劣势 ㈠ 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及时,广泛传递新闻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及时性和交互式传递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1. 速度快

网络媒体被称为最快速的传播媒体,网络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信息传播速度的革命。网络媒体不仅传输速度快,而且信息来源广泛,易于操作,可突破传统媒体在时间,地域和技术上的限制,随时随地发布信息。

2.容量大

无论是报纸、广播媒体还是电视媒体,在单位节目时间内和单位版面内信息的传播数量均是有限的,而新媒体所储存和发布的信息容量被形象地比喻为“海量”。

3.开放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开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具有全球性。

4.综合性

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集大成者,它突破了传统媒体局限于一种或几种符号、手段的传播方式,不仅整合了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优势,融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甚至综合了计算机、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录像机、录音机、打印机等各种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优点,使之成为有史以来最优秀,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媒体。

5.多元化

新媒体的全球化特征也表明了它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者不仅是特定的新闻传播机构,政府、团体、企业、组织、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特定的网站向社会受众传播信息,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

㈡ 新媒体的劣势

由于新媒体的种种优越性,新媒体迅猛发展,各类型的新媒体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涌现,这种不停的向前生产必然导致新媒体的种种弊端:

1. 信息噪音

新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据新华网报道,目前全球博客数量已突破7000万,每天新增12万,Twitter网站微博数量会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突破100亿。如此浩大的信息海洋中,更多的是毫无意义的无用信息,这些信息噪音已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每当我们打开电脑或手机,铺天盖地的广告或垃圾信息挂满网页,我们耗费一个上午浏览博客却发现一无所获,这些无用信息严重占用了我们的时间,甚至干扰了我们的思维,当一个人长时间泡在互联网和手机网时,他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大大缩短,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新媒体的存在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虚假信息

新媒体独特的“网状—链式”传播方式契合了现代观众的接受习惯,媒体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更加迁就以满足大众的“猎奇”欲望。在互联网和手机网的发展中,为了吸引眼球,获取点击率,信息传播中开始出现虚假信息和媚俗化倾向,例如从2007年的“芙蓉姐姐”开始,到2008年的“艳照门”,再到“凤姐”,而在一些网站的娱乐版中,跳楼、卖淫、强奸、杀人的字眼层出不穷,已经触及社会的道德底线。

四、新媒体应用案例

㈠ 快消行业案例——优衣库:网络"in"事 SNS网站排队 2011年12月10日,优衣库在中国内地推出与人人网独家合作的网上排队活动。截至12月23日活动结束,排队人次突破133万,效果大大超出预期的100万,所有参与用户都同步成为优衣库人人网公共主页粉丝,粉丝数从零激增到13万。参与者只要用自己的人人账号登录优衣库官网,就可以选择一个喜欢的卡通形象,并发表一句留言同步到人人网新鲜事,就可以用这个小人和其他人一起,在优衣库的虚拟店面前排起一串长长的队伍,等待的同时也绝不会无聊,把鼠标移到队伍中的其他顾客,将显示此人的人人网账号姓名和留言。活动页面还能看到实时更新的人人网好友留言,也可在线与好友聊天。

每隔5分钟即可参与一次排队,而每次排队都有机会抽奖。除了每天随机赠送一部iPhone或iPad,如果你在队伍中恰好排到第10万或者第50万这样的幸运数字,还可以得到4999元旅游券或20件衣服的大礼包,而中奖率颇高的9折优惠券也能让参与者不会觉得空手而回。同时,优衣库人人网公共主页每天都会在相册公布获奖者的人人网照片,更加体现抽奖的真实性,这些都为排队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图2优衣库:网络"in"事活动

巧妙利用SNS社交网站的真实好友关系,加上奖品刺激,形成简单而有趣的活动机制,是吸引用户排队的主要动因。优衣库负责人表示,这次排队活动不仅为优衣库人人网公共主页赚足了人气,更促进了优衣库实体店圣诞季期间的客流导入。

㈡ 服务行业案例--荷兰航空行销案例《送份礼物给乘客》

KLM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利用社交媒体和用户进行互动。他们在Foursquare平台或Facebook的Place、Twitter等社交网络查看用户的签到记录,或借助关键字信息等抓取乘客名单,可以是即将到达机场的乘客,也可以是在机场候机或转机的乘客,通过他们在社交网络留下的信息,了解他们的个人喜好,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挑选出他们也许会喜欢的礼物,然后赠送给他们。

五、新媒体在海航集团应用的建议

新媒体在企业中的应用目标是为了提升与维护公司形象、推广服务与产品、最大限度的降低宣传成本。集团应在以下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价值:

㈠ 产品与服务的推广

增强海航集团各子品牌新媒体的互动,例如在海南航空微博中增加与海航旅业微博的互动,因为飞机与旅行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两个优质品牌的良性互动,会快速吸收对方的优质粉丝,最终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品牌美誉度。

㈡ 活动策划与话题营销

微信营销是当下众多品牌的营销新宠,它利用二维码将品牌线上线下活动打通,更加适合作为话题营销的传播工具。

㈢ 多媒体视频创意传播

迎合网络时尚话题,结合海航自身产品与服务制作微视频,通过新媒体扩散,在网民的互动中潜移默化的传递品牌。

㈣ 社交媒体广告投放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高关注度、互动性与低成本的特性投放最新产品与服务相关广告,设立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互动机制,形成“病毒”性营销。

㈤ 公关与危机处理

微博拥有及时性与互动性的优点,越来越多的品牌出现负面与危机事件,都会将微博平台作为危机处理的首发媒体。在危机来临时,我们更应该倾听用户的话语,认真回复重要的评论与质疑并及时发布相关声明。

六、总结

从微博和播客的迅速发展趋势来看,由于新媒体给予大众更多的权力和自由,其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门槛不断降低,3G业务成熟之时,也将是新媒体壮大之日。以“创新”为企业文化的海航集团,一直都有将最新的技术发展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传统,希望本文可以引起各单位的思考,创造性地将新媒体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最终起到提升企业品牌、降低成本、创造出新商业模式的效果,为海航集团实现世界级卓越企业的伟大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主送:集团各单位。

海航集团办公室 2012年11月27日

印发

整理:王翔宇 校对:洪橙橙

第三篇: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了,至于媒体的内容,应该根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结合广告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确保其可行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此前,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

1、电视;

2、广播;

3、报纸;

4、网站;

此外,还应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除新的媒体,例如:IPTV、电子杂志等,他们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

从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

1、报纸刊物应为第一媒体;

2、广播应为第二媒体;

3、电视应为第三媒体;

4、互联网则应被称为第四媒体;

5、移动网络应为第五媒体。

其中

4、5属于新媒体范畴。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由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即时性与交互性

2共享性与海量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

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1993-1995:首先网络化尝试的是《杭州日报》真正走上互联网媒体的是《神州学人》

1995年10开播演示的《中国贸易报》12月底开通的《中国日报》

1996-1999:主流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人民网,新华网) 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新浪,搜狐)

地方媒体探索网络发展模式(千龙新闻网,东方网)

2001-至今:

各大网站纷纷改革(新华网)

网络新闻频频出彩,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及网上直播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认同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科技影响下,当代媒体产业结构面临深刻的调整,主要趋向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核心竞争力。

1、新兴媒体行业将引领时代潮流,新媒体产业在媒体产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新兴媒体产业所占比重尤其高于传统媒体产业。美国十分注重把高新技术应用到文化娱乐业。2004年迪斯尼公司关闭了其在佛罗里达的最后一个传统手工动画室,标志着美国已经全面进入三维动画时代。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认为,2015年前后,世界将进入数字娱乐信息时代,数字娱乐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将占一半的份额,新技术、新产品将使数字娱乐全面超越传统娱乐方式。日本媒体产业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也已完成了从早期媒体产业向现代媒体产业的转型。

2、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

新媒体产业对报刊、图书出版等传统媒体产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报业明显出现了萎缩的趋势。如英国的《独立报》在1990年发行量超过40万份,从1995年起发行量开始下滑,到2003年9月只剩下20万份。北美是全球报业最发达的地区,发行量也出现停滞或萎缩,进入2005年,北美出现了近10年来发行量最大幅度的下滑。据统计,世界报业自2001年以来,各国报纸10%的广告收入(约15亿美元)被网络媒体所代替。 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图书出版业也面临市场萎缩的窘境。以日本出版业为例,日本出版业的销售额在1996年以后连续下滑,到2003年减少了17%。杂志从1999年至2003年,广告收入减少了8%。据日本《出版指标年报》的统计,1996年图书杂志销售总额最高,为2兆6563亿日元,其后逐年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2兆2278亿日元。

新兴媒体产业的崛起,对传统媒体产业、特别是传统媒体构成冲击是毫无疑问的。但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可以肯定的是,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传统文化行业仍将继续保持活力。

3、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科技使文化表现形式日新月异,“传媒汇流”为文化传播手段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过去稀缺的媒体资源、传输资源出现了过剩的现象,文化内容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没有内容,新媒体产业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空壳,如同一台无效运转的机器。正因为如此,韩国媒体产业振兴院院长徐炳文认为,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硬件时代、80年代的软件时代、90年代的信息通讯网时代之后,在21世纪,“创意性文化内容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未来的竞争中,文化内容是最重要的竞争力。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内容为王”。

第四篇:“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第三届新媒体学术年会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第三届新媒体学术年会 暨“中英高校创意产业论坛”征文通知

2012-09-20 17:39:51作者:佚名来源:复旦大学传播与信息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219 网友评论 0 条

新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和高速渗透给传播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不断的挑战,技术的进步对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传播是当下传播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探寻新媒体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是新媒体研究的重要领域。为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已先后主办第一届和第二届新媒体学术年会,邀请了国内和海外重要的新闻传播学者进行主旨演讲或专题讨论,在学界和业界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年,我们将继续主办第三届新媒体传播年会,讨论“新媒体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新媒体环境下的伦理法规、公共事件、社会交往、健康传播等问题,以及新媒体给视觉传播、新闻生产和公共关系等领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会议时间】2012年11月10日-11日(周

六、周日)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

【会议地点】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征文主题】本次学术年会,我们诚征关于以下课题的论文:

——新媒体与伦理和法律

——新媒体与社会运动

——新媒体事件案例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交往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的健康传播

——微博研究

——融合新闻

——新媒体艺术

——移动媒体研究

“中英高校创意产业论坛”征文

今年的“第三届新媒体学术年会”期间,我们还将跟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共同主办“中英高校创意产业论坛”,旨在搭建中英学术对话、教育合作的桥梁,邀请中外学者围绕中英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中英创意产业政策比较、中英创意媒体及产业教育策略等话题进行研讨。届时,将由10多所英国著名高校的创意产业、新闻传播等专业负责人、知名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会议时间】2012年11月11日(周日)-12日(周一)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

【会议地点】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活动内容】11月11日(周日)将主要由学者发表学术论文;12日(周一)全天将举办“中英高校创意产业高峰论坛”,主要由学界、政界、企业界嘉宾进行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并与参会者现场互动交流。

【征文主题】本次论坛,欢迎投稿论文,也欢迎投稿1500-2000字的发言摘要。主题包括:

——中外创意媒体及产业

——创意媒体技术及前沿创意媒体产业及政策

——创意媒体教育理念及策略

——其它相关议题

1、截稿日期

请将论文全文或发言摘要(只面向“中英高校创意产业论坛)于2012年10月15日前,以电子邮件附件的形式提交会议专用邮箱 newmediaforum@163.com,邮件标题和论文文件名皆遵循“第三届新媒体学术年会-单位-姓名”的格式(或中英文化创意产业论坛-单位-姓名)。

2、文章要求

投稿论文必须没有以任何形式发表过。中英文皆可,正文字数不超过1.5万字。

欢迎理论阐述和经验研究的论文,论文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理论论文要概念清晰、文献运用扎实可靠、论述路径清晰缜密;经验研究论文还要方法描述清晰完整、结果解读有章可循。

所有论文都必须有不超过150字的中文摘要,有3-5个关键词(中文)。所有论文都必须完整、准确地陈列参考文献。概述或介绍文献中的观点或发现必须注明出处,引用文献中的观点和说法必须注明出处和页码。

3、评审方法

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匿名评审,并于2012年10月25日左右向入选者发出正式通知。

4、联系方式

黄秋瑶电邮:newmediaforum@163.com 电话:020-39336250。

5、会议费用

本次会议不收任何会务费,往返交通费、住宿费由参会者自理。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

2012年7月15日

附:论文格式

(1)来稿应包括封面、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为便于匿名审阅,正文请勿出现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文字。

(2)封面(第一页):注明论文题目和所有作者的姓名、任职机构、职称、联络地址、电话、电邮等。并在右上角注明 “新媒体与中国社会改革国际研讨会投稿论文”。

(3)摘要和关键词(第2页):中英文论文摘要均以150字为限;应包括研究问题、目的、方法、发现等。关键词不超过5个。中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12。

(4)正文:标题位置:置中,用黑体字;其余中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12;子题位置:靠左对齐;次级子题位置:靠左对齐,以罗马数字(I、II、III、IV „„)标示。中英文论文正文字数上限均为1.5

3 万字。

(5)注释和参考文献:请使用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体例(见本函附件),其他英文范例请参考使用APA格式。参考文献应包括作者姓名、出版时间、标题、卷/期数、页数、出版地、出版社等。中英文书目并存时,先排中文,后排英文;中文作者(或编者)用全名,以姓氏笔划排序;英文作者(或编者)姓在前,名缩写于后,以字母次序排列。同一作者的著作,按出版年份排列,新作在前,旧作在后。若出自同一年份,在年份后标示abc。参考文献以外必要的注释统一使用脚注。

第五篇:广电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新媒体(new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

这种新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机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甚至个人等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创造自己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新平台。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信息生产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新闻传播的变革。同时,网络新媒体具有海量化、时效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新媒体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且影响力极大,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在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等,新媒体的产业所占比重是高于传统媒体产业的。我国的新媒体行业也正在兴起中。

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已经逐步走向衰微,新媒体的出现对报刊、图书出版等传统媒体行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新媒体的研究报告:

     2017-2022年中国视听新媒体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2017-2022年中国视听新媒体项目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 2017-2022年中国视听新媒体行业细分市场研究及重点企业深度调查 2017-2022年中国广播影视新媒体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2017-2022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发展现状

在传统媒体中,广电媒体作为视听媒体,在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与众多新媒体关系更为接近。国内各广电媒体,特别是省级广播电视台在战略上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在应对新媒体市场竞争、建构媒介融合的实践中做了很多探索。 广电新媒体普遍发展较快,资源集聚度高、平台大

国内传统广电媒体中最早开始涉足新媒体领域的当属中央电视台。早在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就建立了国际互联网站并试运行,成为中国最早发布中文信息的网站之一。直至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开播,在这十余年的探索中,央视把CNTV打造成集新闻、信息、娱乐、服务为一体,具有视听、互动特色的综合网络媒体,拥有新闻采访、报道和评论权,是重大新闻和事件网络报道的国家主力军。

各省级广电媒体,也多在本世纪初就都普遍成立了自己的新媒体运营主体。上海广电的新媒体运营主体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视通”),于2004年在中国大陆电视台中第一个建成宽频网络电视平台,打造了中国首个网络电视品牌“东方宽频”;2005年在上海、黑龙江启动中国最早的IPTV试点商用,同时建成中国第一个手机电视平台。经过多年发展,百视通新媒体公司已经在IPTV、家庭游戏娱乐、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机顶盒、网络视频电视、手机电视、移动互联网、多媒体制作、数字媒体平台研发与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新媒体全业务运营。

浙江广电的新媒体业务则是在省市优质广电资源整合基础上得以飞速发展。华数传媒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后由杭州文广集团、浙江广电集团等联合投资设立,成为浙江广电新媒体发展的主力。其新媒体业务包括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和互联网视听等。华数传媒积极推进“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全媒体发展,位居全国新媒体和三网融合产业发展的前列。

作为国有广电媒体的新媒体领军企业,百视通与华数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从本世纪初开始,在不长的时间内,国内各广电媒体较为迅速地发展了新媒体的主要业态。历经多年建设、经营,新媒体资源在国内各广电企业都有较高的积聚度,广电媒体普遍成为新媒体技术、内容、产品、渠道等的综合发展平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开始相拥融合。

广电新媒体在产业经营上市场化程度高、开放度大,具有比较开阔的发展空间

据发布的新媒体行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相比较而言,广电新媒体在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较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具有更强的产业属性。因此,国内广电媒体在推进新媒体发展时,根据新媒体的形态更为多样、传播更为广泛、渗透力更强的特点,大多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加大力度,促进新媒体健康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广电新媒体虽起步晚,但市场发育程度较之传统广电媒体普遍较高。从现实来看,广电新媒体的发展开放度较大,大多数广电新媒体企业都开始了与国内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比较深入的合作,打破了国内广电系统长期封闭、垄断的局面。

良好的发展势头给广电新媒体提出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在资本运营上,广电新媒体企业迅速成为国内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链接的热点领域。百视通与华数率先在国内同类媒体中较早地成为上市企业,获得了飞速发展的平台。大多广电媒体也正在或已经尝试进行战略融资或股权改造,建立一个比较良性健康的发展结构。2012年12月,组建仅两年的广东广电南方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地引入央企邦信基金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融资达8800多万元,未来它还将引入更多的战略投资,进行股权改造,力争尽快实现整体上市,获得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

广电新媒体对国内广电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作用显著,实现了新媒体发展社会效益与经营效益的双丰收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要经历相分共存、互动发展、一体共融这样一个过程。从现实来看,国内广电新媒体已走出了初期彼此缺乏联系的平台建设阶段,大多走向了互动发展相互依存的阶段,新媒体发展从平台效应转向传播优势。传统广电媒体通过再造传播流程,实现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之间的聚合互动,进行多终端、立体化的传播,增强宣传效果。新媒体成为主流舆论的发布场和集散地,有效提高了舆论引导能力,新媒体在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上作用愈益显著。

尤其在重大宣传报道中,如全国两会,各广电媒体已普遍运用全媒体和新技术,除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行报道外,还分别通过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报道两会,上传记者采制的两会新闻视频。这些新闻视频图像清晰,可随时随地收看,易于保存、转发、共享,还可以查阅过往新闻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渠道,增强了用户体验,成为重大宣传报道的有效传播平台。

广电新媒体对广电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日益发挥积极作用,也拓展了新媒体发展的经营空间,经营效益连年提升。目前,国内广电新媒体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走向上升通道,不仅百事通、华数等一线新媒体企业对广电产业经营贡献巨大,大多广电新媒体企业实现全面或局部赢利,已成为传统广播电视经营收入新的增长点。 发展困境

比起新技术发展所提供的巨大空间,比起广大民营新媒体企业的巨大活力,广电新媒体的发展也显现出了愈来愈多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困境。 媒体内外资源分散,广电新媒体发展整合不足

从外部来看,资源分散问题成为国内多数省份广电新媒体发展的瓶颈。我国广电系统目前总体上仍然实行“四级办”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四级办”客观上存在层级利益的问题。近年来,“台网分离”之后的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使得各地市台的台长仍兼任网络公司总经理,地市台的主要收益来源主要还是有线网络。IPTV、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业态的发展常常被排斥,在地市的推广被视作冲击省有线的业务,该问题直接影响到IPTV乃至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

从新媒体发展先进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发展情况来看,其整体优势是建立在资源高度整合的基础之上。从内部来看,在媒体系统构造、传播流程上,传统广电与新媒体发展“两张皮”的现象还未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内容生产与传播都还处于整体上的分割状态。从长远来看,内外资源分散是制约各地发展新媒体的一个共性瓶颈与困境。

广电新媒体传播的品牌力、影响力不足

近年来,国内广电新媒体发展已完成平台搭建,发展主题集中在多元平台的开拓与建设上。从IPTV、手机电视到互联网电视、移动电视,各业务平台均实现产业运营。但是与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形成反差的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持续下降。 与此阶段发展特征密切相关,各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建设还没有跟上新媒体实践发展的需要,内容生产与集约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一现状造成新媒体传播的品牌力、影响力不足,特别是在众多民营新媒体企业如腾讯、乐视、爱奇艺的冲击下,这一问题尤显突出。 广电新媒体技术、人才优势不足

新媒体发展的核心是技术,是人才;技术与人才是新媒体飞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新媒体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对大多数国内广电媒体来说,在新媒体发展初期所依赖的广电行业的传统人才与技术规模优势,在平台搭建完结后进入深层的创新发展时,就面临举步维艰、后继乏力的发展困境。由于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体制内发展的国有广电新媒体,在技术创新与人才激励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其对技术与人才的吸附力与体制外的民营新媒体业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劣势。技术与人才的缺失正日益成为国内广电媒体发展新媒体的短板。 体制机制问题是进一步发展的掣肘

新媒体业是大投入行业,发展需要的资金投入很大;同时它在国内特殊的相关行业管理体制背景下,发展也面对着众多的行业壁垒。新媒体业发展尤其是发展广电新媒体业非常需要党委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目前就国内多数省份广电媒体来看,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远远不足。这是制约国内广电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发展路径

加强媒体资源的深度整合

从新媒体发展先进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发展新媒体情况来看,其跨越发展的基础都是实现了资源的高度整合。浙江在政府主导下,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有机结合,打造出了有线网与IP网共同发展的“杭州模式”,与此同时,一改传统的广电运营模式,市场化、企业化经营,成为继百视通之后成功上市的广电新媒体企业。

从现实来看,促进新媒体发展的关键就是整合资源,消除省、地市台发展新媒体的短板,铸造以省台为中心,联合地市电视台优质内容资源(本地内容)的广电传媒新媒体联盟——既能实现国家对新媒体的监管,统一对外宣传口径,又能促进各省广电传媒新媒体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利于在统一的平台上,消除行业壁垒,实现融合发展。

除了外部资源的整合,媒体内部资源的贯通融合也是广电媒体发挥自身优势的一大路径。这包含两个方向:一是新媒体业态与广电内容生产的贯通,这是广电新媒体跨越发展的一条制胜之道;二是新媒体与广电传统媒体在传播渠道上的贯通,在此基础上实现整合传播优势。 打造新媒体传播的品牌力、影响力

三网融合打破了过去广电行业对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渠道的垄断,“渠道为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这一背景下,优秀的内容资源成为整个传媒行业竞争的核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冲破行业壁垒参与内容市场的竞争。在内容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广电只有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内容产业,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国内多数广电新媒体发展还处在平台搭建时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主题集中在新媒体多元平台的开拓与建设上。未来广电新媒体的发展主题将会向内容建设转换,在投入和布局上都会成为发展的重点。广电新媒体内容生产与集约能力要有较大的提升,以打造广电新媒体传播的品牌力、影响力,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从现实来看,广电内容生产还主要针对传统频道频率,对各新媒体业态还缺乏相应有针对性的内容打造。未来必须拓展用“新媒体思维”打造新媒体内容优势的发展之路,实现对以往用传统媒体思维办新媒体的发展思路的超越。 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媒体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目前广电新媒体面临着来自体制束缚和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而体制外的新媒体借体制机制的灵活,凭借开放的资本吸纳平台,不仅在硬件和形态研发上不断出新,还开始从传统媒体购买版权和制作团队,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制胜概念和案例,实现跨越发展。

为此,国有广电新媒体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从宏观上对广电新媒体企业给予更深层次的政策松绑,开放社会资本注入,按市场规律推动广电新媒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市场化的股权激励制度,使其真正摆脱在市场竞争中的体制羁绊,实现飞跃发展。

上一篇:管理知识竞赛心得体会下一篇:管理者的五项基本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