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教育

2024-05-04

边疆教育(共6篇)

篇1:边疆教育

扎根边疆教育感悟

麻栗坡民族中学 常以永

2007年7月我以优越的面试成绩与麻栗坡县教育局签订了特岗工作合同,9月被安排到麻栗坡县第一中学工作,担任数学教师,五年来我以饱满的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认真完成了各项任务。由于我家在农村,在城里没有一个亲戚朋友投靠,所以单位领导和同事们都非常地关心和照顾我,在学校办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准备出一间房子作为我的宿舍,和我住一起的几个邻居也是同事,我们经常在一起吃饭,很多时候我下班回来他们都会叫我和他们一起吃饭,这些都使我深受感动,我感受到了一种家的温暖,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用我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大家。

在工作中我以“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为座右铭努力工作。因为我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的,所以学校安排我上高一两个班的数学,为进一步落实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各教研组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活动,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并组建了如美术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和英语兴趣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

2008年10月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中小学征文比赛中我的论文《高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初探》获得教师组一等奖的成绩,经过这次比赛我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我懂得了“冰冻三尺 1 非一日之寒的道理”,要想上好课,就要不断的研修专业知识。自己的业务素质在一天天的提高,继续教育我是每年都参加,不管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主要是争取一次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2008年到来了,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神七载人上天,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显得那么刻骨铭心,同时使我感受到中国的是大爱无疆,使我看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我个人,2011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麻栗坡成家扎根到了边疆,准备将自己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2011年5月在县委领导的领导下,麻栗坡第一中学、麻栗坡县民族中学、豆豉店中学、懂干中学高中部、盘龙中学合并并搬迁至现在的新校区,由于搬迁时间短,对学校地理位置,房屋建筑,占地面积等学校的设施建设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工作中更是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向老教师请教,向年轻的教师学习,加班加点工作从来没有怨言,争取把领导交给我的工作做好。

在学校搬迁后的2011年9月初一新生招生工作中,学校安排我担当七年级12班班主任工作,这是学校领导对我四的工作的信任与肯定,我绝不辜负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根据学校总辅导员的工作要求结合自己班级的特点开展好工作,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成为学生愿和我掏心窝的好朋友,与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春天和他们一起去田野写生,夏天和孩子们练习乒乓球,秋天与他们一起踢足球,冬天和他们一起跑步锻炼身体防寒保暖。孩子们把我当成了他们的朋友,自然也拉近了我与他们的距离。同事们说我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其实我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才是最快乐的。2012年9月止,我带领12班已取得以下成绩:

1.在2011年12月举行的校园集体舞比赛中荣获七年级组第五名;

2.在我校第“24个艾滋病日”黑板报评比活动中荣获七年第一名;

3.在麻栗坡民族中学2011年首届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中,荣获校园集体舞初中组三等奖;

4.七年级上学期在麻栗坡县教育局组织的县统考中我班学生金珠成绩获年级第一名,罗洁年级并列第二名;4.七年级下学期在麻栗坡县教育局组织的县统考中我班学生罗洁成绩获年级第一名全县并列第二名,金珠年级第三名。

2012年9月,我不断的要求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参加了国培计划的学习,使我不但对新教材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也为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充实和享受!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必将以新的课程标准指示严格教学,更加坚定的立足本职工作,以更高的立意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必将以更纯净的思想境界不断深入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积极进取、持之以恒,苦干实干,将通过言行举止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体现出来对党的决心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无论在政治思想、业务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在反思中扬长,在前瞻中创新。

篇2:边疆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口号提出历史已很悠久,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首先,教育不能落后,教育发展了,才能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力量,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必须依靠教育的支撑,当今社会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是各行业之间的竞争,靠的都是人才的竞争,而所谓的人才所必需的条件就是知识,说到底,都是教育问题。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教育曾长期滞后于内地。使边疆各项教育制度的实施举步艰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效果逐渐明显。但是与内地相比,还相差甚远。因此,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教育对一个地区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教育要发展,要有所成效,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和完善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制度改革。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方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如以农村学生的入学和巩固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控辍保学的长效机制。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近几年,全省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观,但是一些地区仍然还存在办学条件难的情况。

三、切实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边远山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都扩大了就业范围,教育行业的工作者都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偏僻与待遇较差等因素,分配到边远山区与边疆县市的的教育工作者流出和辞职问题严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四、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让人民教师真正感受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让教育工作者能够稳定思想。教师待遇问题普遍较低,是边疆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各级政府都多次提出过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这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光环不相符合,要进一步推动边疆教育的发展,就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五、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的长效机制。由于边疆地区农村学生较多,农民意识不高,“读书无用”的思想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没有能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就进城打工,这对推动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育部门应该与相关部门相协调,相互配合,将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与集中培训等方式,充实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水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只有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

篇3:边疆地区多元文化认同教育探讨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复杂转型期, 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国际局势的震荡给国家在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是如何更有效地融入现代文明, 另一方面是如何规避和解决现代文明进程中遇到的风险和问题。前一个问题聚焦国家发展, 后一个问题则关注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 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 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已形成多种语言与多种文化交融的新格局。

二、国内外有关多元文化的研究

全球化的今天, 当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时, 多元文化认同被提上文化建设议程。多元文化认同问题具有跨国性、跨学科性特点, 受到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学者的关注, 目前国外多元文化研究视点集中在移民较多的国家或文化冲突突现的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以色列、文莱等) 。1924年, 卡伦 (HM Kallen) 在批判美国“一元文化”思潮时首次提出“文化多元主义” (Cultural Pluralism) , 此后多元文化意识、多元文化协商及多元文化教育成为研究焦点。

随着世界各地全球化进程的深入, 多元文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得到了发展, 视角也从单一走向了多极。美国学者王希 (2000) 在对多元文化主义概念深入阐释的基础上, 分析了多元文化主义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面临的三个挑战;SNieto (2000) 对社会政治学视野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进行探讨, 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对社会发展、政治稳定具有特殊意义;Cornwell等 (2001) 从对比视角诠释了多元文化进程中民族、种族及国家角色及其关系的演变;Leena Lestinen等 (2004) 对多元文化、多语背景下的认同进行研究, 指出欧洲应以新的多元文化姿态应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 通过反思、接纳的方式跨越障碍, 建立特色的新文化;加拿大学者Bloemraad (2006) 在国际视野下实证了加拿大MCPs (多元文化政策) 对该国多元文化认同产生的积极影响。A Tsui, JW Tollefson (2007) 在《亚洲国家多语与多元文化认同》一书中, 详述了全球化对语言政策的影响、社会建设视野下的语言政策与国家文化认同的关系及语言政策与语言政治的关系, 剖析了英语语言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及其对非英语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深层影响及应对策略。Nguyen等 (2010) 从个人和社会层面诠释了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认同并探讨文化涵化的相关内容;Bauer等 (2013) 调查移民青年怎样通过多元文化认同协商机制与家人、朋友及同学进行日常交流;Chao (2012) 实证了多元文化培训课程对民族认同的积极影响;Rorrer (2009) 认为电影是唤醒多元文化意识的有效工具;Nihalani等 (2008) 探讨了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流会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Ceuleers, Evy (2008) 探讨多语背景下比利时多元文化认同中语言学习、动机和认同的关系。从国外论著看, 其研究的共同目的之一是唤醒公民多元文化意识、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认同观及开发多元文化协商机制, 从而为社会、政治、教育和谐发展服务。

国内对多元文化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集中于研讨文化认同的作用价值及在国际环境下, 国家文化建设策略分析。如金玉玲 (2005) 、王宁 (2010) 探析了中国文化应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策略;周阳 (2008) 、原忠亮 (2012) 论述了多元文化认同的成因及对策;张徽 (2006) 、潘章仙 (2012) 分析了文学中体现的多元文化认同;黄芳 (2010) 以史料为依托, 描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多元文化认同经验和中华文化推介方法;林明 (2008) 、陆学杰 (2009) 、陈世联 (2009) 等都探讨过文化认同在促进地区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肯定了文化认同对于社会和谐特别是对于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及文化认同对于国家的文化安全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殊贡献。

三、多元文化认同教育探讨

在我国, 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指少数民族教育, 多元文化的认同主要通过少数民族教育途径实现。目前边疆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英语均有接触, 语言接触是文化接触的基础, 语言频繁接触不可避免地带来多种文化频繁接触。随着语言接触日趋频繁, 境内外文化涵化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在文化转型期, 加之地缘、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多元文化认同教育受到某种挑战。因此, 在多元文化认同教育中, 有几个问题需要反思:

1.对多元文化认同教育目的及意义的理性理解。在全球化的今天, 多元文化认同教育是人自身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是人在现代社会实践过程中健康发展的保证, 帮助人们在认同自己文化的同时, 以一种开放、积极、客观的心态理解异己文化。但与此同时, 在教育过程中, 需要警示客观认识他文化的重要性。

2.多元文化认同教育形式和内容需要扩展。多元文化认同教育可以在任何教育课程中渗入, 而且教育对象应是各民族群众。多元文化认同教育内容不仅涵盖国内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今天, 境外文化不断涌入, 多元文化的“周长”越来越大, 因此在多元文化认同教育中, 其内容也应得到丰富和发展。教育重点不只是多元文化的认识, 还应包括对多元文化的正确认识。因此, 在多元文化理论指导下, 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认同教育模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化认同教育。语言与文化有着深层次互动关系。祖国边疆地区双语教育和三语教育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在新的历史时期, 双语教育或三语教育外延应有新的拓展, 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或文化的传承, 语言教师应该结合时代特点, 把语言知识的传承和应用、境内文化知识继承与发扬、境外文化知识的了解与鉴别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丰富和发展当代语言教学。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现代社会里, 多种文化并存、共生是不可回避和抗拒的客观历史事实, 多元文化认同是尊重时代发展、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对我国, 特别是对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认同教育进行反思, 有助于更好地通过合理、有效的多元文化认同教育手段, 实现祖国的和谐发展。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 多元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容、形式、目的及其意义均需做出相应调整, 以适应这一历史变革。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 从语言接触视角探讨我国多元文化认同教育策略。

关键词:多元文化,边疆地区,认同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福祥, 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安晓平, 高汝东.公民意识视角下新疆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培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3]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J].美国研究, 2000 (2) .

[4]侯豫新.从双语教育看文化接触与文化认同——以濒危语言图瓦语为考察对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5]张家军.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及面临的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1 (2) .

[6]王颖, 秦裕华.关于新疆民族文化认同与宗教认同[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6) .

[7]张先亮, 戢广南.文化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之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8]龙玉红.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民考民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 2012 (06) .

篇4:边疆教育先驱寸树声

时光湮没的中国版“最后一课”

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被迫撤退,日军尾追越境,攻入滇西,5月10日,号称“极边第一城”的腾冲沦陷。就在小城沦陷前两天,兵荒马乱、人心惶惶、枪炮声声、危如累卵之际,一所学校中却依然高扬着中国的国旗,飘逸出琅琅读书之声。一袭素色西装的先生,站在学校礼堂的台子上,神色凝重地给全校同学上了“最后一课”。先生最后说道:“时局的情形你们都已知道了。我只恨我们没有自卫的力量,恨我不能保护你们,领导你们!学校从今天起只有停课。将来总有一天学校又能开学上课,但是那时在这里上课讲授的是不是我,是不是你们,就不知道了!……平时对你们所说的话,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你们要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你们的精神,在斗争里发展你们的力量!我相信,每一个黄帝的子孙,是不会当顺民的,不甘心做奴隶的!……”这节上在最偏远之地、最危险之时的大课,从上的那一刻起,就永远走进了历史。只可惜,岁月打磨得过于严酷,这中国版“最后一课”在漫长的时光流逝之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

上这节课的学校,叫益群中学,上这节课的先生,就是把一生都献给了边疆教育事业的寸树声。如果不是在腾冲这座偏远小城,如果不是在益群中学这所边疆学校,就凭自己所持有的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的文凭,凭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的职称,凭指导著名哲学家艾思奇自学成才的导师资历,所有这些,都可以让这位才华出众的教育家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拥有更为响亮的名声,可他偏偏选择回到默默无闻的家乡,倡读书,建学校,办教育,育人才,以才智唤醒乡里,以知识武装子弟,像很多同时代忧国忧民、一心报国的同人一样,那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热诚与纯真,那种抛却了个人私利的理想化境界,非今日那些犬儒化、功利化、形式化日趋严重的读书人所能想象和企及的。

寸树声(1896—1978),字雨洲,腾冲县和顺乡人。其父寸辅清为前清举人,追求进步,留学日本时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参加了辛亥云南“重九”起义,从小教育儿子好学爱国、造福乡里。1911年,寸树声考入大理中学,1915年毕业回乡任和顺高等小学堂教师,1918年赴日本留学,一待就是10多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隆隆”炮声,将寸树声从日本召唤回到了他朝思暮想、深深热爱的祖国。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任教期间,他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分析研究时局,力主抗日。后来,又与马叙伦、张友渔、齐燕铭等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宣传救亡。关心家乡建设,一直是他始终不渝的情怀。故土难忘,游子心结。他远在北平,却心系腾冲和顺乡,那里有曲径通幽的古巷、小桥流水的村落、粉墙黛瓦的民居,更有建于1928年、占地1392平方米、藏书7万余册、被誉为“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由胡适题写牌匾的和顺图书馆。这座气势非凡的乡村图书馆,是寸树声心仪之地,也是他心中的灯塔。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这座图书馆:“若这现象是可以代表阅书者的增加,那自然是再好没有的事。不过我心焦的是图书馆所有的书籍虽然增加,而阅者不增加,图书在量上虽然不少,但在物质上不能满足阅者的要求,那么,这只是意义图书馆,古董化、形式化而已……图书馆决不可成为一种‘独善其身’的建筑物,应当利用种种方法引诱乡人来阅览,养成乡人一种进图书馆犹如进茶馆、上烟馆一般踊跃的习惯,只要进图书馆的人增多,那么我们的目的、共鸣者,在无形中就算达到增加了。”这些话,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振聋发聩之意义。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先后在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任教,与李达、范文澜等人共事。

1940年,寸树声回到家乡,创办了云南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同时兼任和顺中心小学校长及和顺图书馆馆长。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并委托好友吴晗、曹靖华从昆明等地延聘来一大批学有专长、教书育人的名家,深入这座边陲学校,执掌教鞭,培育人才。

在他的心目中,“乡村学校应与社会打成一片”,“乡村学校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有优秀知识的学习者,而出了教室、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一种新型的人才”。他十分欣赏斯巴达式的严格训练,认为,“以斯巴达的严格训练对背负着几千年因袭的中国青年是必要的,有益的。”这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穿短裤、着草鞋,精神抖擞,满面阳光,虽苦犹荣,是益群中学师生的风貌写照。在寸树声带领下,沐浴着边疆的阳光,闻着泥土的芳香,师生们一起动手建设校园,教室、操场、游泳池,虽然简陋却也整洁,一一落成。教育不是独守校园,而是融入社会,今天人们一再倡导的“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藩篱”的理念,当时的益群中学已经身体力行了。扫街巷、修水利、美化环境、扶贫慈善、社会公益、公民意识、公共精神,一点一滴地在这里凝聚和发散,成了启蒙乡里的主阵地。寸树声深有感触地说:“尝谓事不患无动,而患不为;不患无人,而患不育人。树一木,育一人,则十年之内社会蒙其利,受其影响而延及百代。”细细品味,意味深长,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不是说过“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吗?异曲同工之妙。

拥有难能可贵的办学个性与特色的益群中学,扎根边陲,精心育人,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学生就是学校的缩影,代表着学校的形象,遍布各地的益群中学毕业生,就是这所学校最好的宣传广告,不仅在云南,而且在东南亚都树立起很好的口碑。

就在日军铁蹄声声,逼近腾冲之际,寸树声在他一手缔造的学校里,面对他视若骨肉的孩子们上了那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多少年之后,那一课的情形仍为当时在场的师生所难以忘怀。

那永远定格在史册上的“最后一课”,对于寸树声来说,更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他在《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中这样描述:“集合在礼堂的学生,已经不像平时纪念周开始前那样的有说有笑了。每一个人都一样的是在突发的巨大灾难之前茫然自失而用语言的针刺一戳破时就会变成狂呼痛哭前的那种无表情,国歌和校歌是那样的沉郁,这也算是我们的《最后一课》了罢!看着就要离散、就要肩负一切耻辱的这些青年,我勉强走上讲台去对他们说……讲完后,我呆站在讲台上,只觉得鼻酸喉哽,不能再继续下去。台下的女生们已经欷歔地在哭泣着,男生都低垂着头,直立不动。似乎经过了很长时间后,我鼓着勇气说了一声:‘同学们,再见吧!’就踉跄地走下台来了。”

献身家乡教育的炽热情怀

但凡那个时代的教育家,一定是大家风范,不仅具有渊博的学识,更有远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念、博大的爱心和育人的情怀,惟其如此,才能经历风雨,历久弥坚,彰显出超凡脱俗的魅力。

腾冲沦陷后,寸树声先后流亡到昆明和重庆,谋得了外交部战时外交资料整理委员会二等秘书的职务,养家糊口。然而,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教育的情怀。

1943年5月,他撰写出版了《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一书,总结了乡村建设尤其是创办益群中学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其挚友徐家瑞评价此书,“情至文生,哀感顽艳,教育理论,以文艺之笔写出,更为动人。”

益群中学的孩子,寸树声永远也忘不掉。谈及与亲爱的学生挥泪告别时的情景,他满怀悲情:“最不能忘记的是校前双虹桥旁多数亲友同事含着泪珠的无言握别和依依不舍,把我们送到东山脚下还不停步的男女学生的无所依靠的那一幅凄惨的景象。我因为种种的限制,不能带着他们出走,我常感觉到我所负于他们的超过我所给予他们的,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背德和不信,也将要成为我一生忏悔不尽的罪戾了。”浓浓的师生情力透纸背,浸满字里行间,多少年之后,我们都仿佛能看到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大形象。

当人们议论他作为一个留日归国的教授,躬下身子,一心一意办中学是“大材小用”时,寸树声作了如此回答:“故乡若真是乐园,人们也就不需要背井离乡,远涉江湖,奔波南北了。若把故乡当作工作和斗争的一分野,那我们就能够从矛盾的痛苦中得到合理性的愉快;从失望的深渊里得到成功的路径,从黑暗的迷途里得到光明的指引。”“事情的大小是在乎价值表现的大小,不在乎规模设计的大小。小材大用虽然可以满足个人的虚荣,但也有多出丑的机会;小的事情若把它内在的价值表现到最大限度,也算是一种才能。”“边疆也是中国领土,边疆人民也是全国同胞的一部分,边疆文化的落后,边疆人民的无智,应该是知识阶级的耻辱和责任。”“若能在和顺乡狭小的范围内对于桑梓教育有所尽力,也可以减轻掉我的不屑。”

没有耳炫目迷的时尚口号,却有实实在在献身教育的实践,这是寸树声那个时代教育家的特质。即使在颠沛流离、极为困厄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学生,在昆明组织成立了“益群校友会”,想方设法关心和帮助学生,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解放以后,很多益群老校友都将寸树声先生视为“慈母”、“益群魂”。

篇5:边疆教育

云南边境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非凡,责任重大,教育事业发展迫不及待,发展边境地区小学教育就是“兴边富民”行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边境地区的的教育在学校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这许多突出的问题。由于边境地区大多数属于高寒山区、信息闭塞、交通相对落后、地理位置特殊,学校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突出,根据实习情况笔者选择云南省25个边境县中较有代表性的马关县做分析得出了: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质量低下;既懂本民族语言又精通汉语教学的教师缺乏,双语教学很难开展;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令人担忧;人口居住分散,撤点并校一方面规划不合理,导致适龄儿童上学困难,另一方面,许多寄宿制学校设施不配套,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面对边境地区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结合所学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分析总结马关县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得出解决马关县小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政府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和鼓励社会慈善捐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兼顾,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方便学生上学。本文以马关县为例提出解决边境地区小学教育问题的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云南边境;小学教育;问题;对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国家、社会、家庭都对教育提出了更细致、更严格的要求。小学教育是人生中接受教育的基础对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云南边境地区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马关县为例提出完善边境地区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同时为边境地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大多数的学者对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然而,像云南边境地区这样一个集农村与边疆一体的特殊环境下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依然是一片空白。本研究立足于云南边境地区存在的具体问题,选择马关县为例,结合笔者的实际调查及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找到了解决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育中存在问题切实可行的理论。

发展边境教育是建设和谐边疆的必然追求

。发展边境、促进边境的和谐就是边境边民自身发展的关键,当今是统一发展、共同发展的时代主流,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形成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能力、挖掘自身潜能,保证广大边民更好的生活和适应地区发展的需要,从而彻底改变贫穷的生活。

马关县属于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笔者根据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相关访谈及感受结合在校期间学习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提出解决边境地区教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二、云南边境地区概况及教育现状

(一)云南边境地区概况

云南边境各县从东南到西北分别于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国境线全长4000多千米,约占我国陆地边境线的五分之一,囊括了云南省的南部和西部边界,其中中越边境线长1354千米,中老边境线长710千米,中缅边境线长1997千米,(见图2-1)并且云南与柬埔寨、孟加拉国、印度等国也相距不远,从整个地理区位看云南边境地区南连位于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东南亚半岛,背依广袤的亚洲大陆,是亚洲大陆腹地与东南亚大陆连接的链环。

云南边境地区范围包括德宏州、怒江州、西双版纳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红河州文山州等八个边境共25个市县(见表2-1)。边境25个市县中人口占全省129个县市人口的19.37%,国土面积9.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47%。边境25各县市中靠边沿线有111个乡镇,843个村委会,9559个自然村,是典型的集山区、民族、边疆、贫困于一体的区域。

(二)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育的基本现状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客观上限制了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和经济状况相对较差,许多家庭无力支付孩子上学学费。再加上教育资源不足、近几年“两免一补”“三免教育”的实施使我省许多中小学生从中受益,缓解了边境地区学生上学困难的局面。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7.27年,云南5.96年,排在中国第29位。而云南25个边境县中绝大多数群众人均受教育年限仅2-3年,一些边境村寨至今无一个高中生或中专生,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流失较严重(截至2006年底,保山市1.34%、文山州3.34%、怒江州2.55%)。

(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马关县小学的办学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落后,极大的影响了教育公平的推进,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改变现在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加快危房重建等重点工作的推进,为马关教育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优先推行标准化学校建设

优先推行标准化学校建设,支持边境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对边境教育发展的明确要求。根据国家规定的投资标准、改造计划和程序,建设一批标准化,现代化学校,解决马关小学办学条件落后的问题。

优先推行标准化学校建设,必须依靠政府牵头。加大资金的专项投入,为边境地区教育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完善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积极有效的对口支援能够快速、持续的实现边境地区标准化学校建设。鼓励对口支援学校将本校闲置的设备、教学仪器、图书等支援给需要的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等,与云南省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大中专学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等对口支援边境地区标准化学校的建设。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其他地区甚至是其他国家进行对口支援项目。2.加快经济建设、带动教育发展

马关地区地理特殊,是边疆、贫困、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落后导致教育的落后,要解决这一矛盾首先就应该两手抓,一手抓经济,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地理特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经济,一手抓教育,大力发展本教育事业首先要有经济作支撑,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到马关就业,促进二者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在边境地区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鼓励更多的人上学,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种植、养殖业提高边境地区的经济实力。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要提升现有教师素质,也要不断引进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边境地区就业,同时还要加大双语教学的培训。因此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是马关县的一个难题也是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1.从在职教师抓起,提高在职教师综合素质 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些措施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改变了教师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的局面,培训计划主要方式是让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短期集中培训等。[3] 国家出台的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力。

对于马关县小学教育中教师素质差的面貌,只有这些措施远远不能充分有效的提高教师的素质。还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原因从马关县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解决小学教育中面临的问题。走出一条全新开放、全面适合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路子来,按照中央民族大学王锡宏教授发展边境地区教育的“五维开放”战略构想。[2]在云南省内、国内进行牵头提高教师素质,或者免费边境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不仅对国内资源开放而且把开放扩展到世界,对真心实意帮助我国边境地区教育的组织,为我们的教师培训,免试入学等举措。一是,教师自愿参加函授、自考等进修,提高自身素养。[1] 二是,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分段考试、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三是,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内地优秀教师到边境小学定期任教。四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对刚引进的新教师进行入职前培训。

1.健全人才引进策略,鼓励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边境就业

云南边境地区条件艰苦很多优秀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该地区就职任教,造成边境地区教师数量欠缺,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边境地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让边境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高于内地,工作环境接近城内地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毕业生愿意到边境地区任教。从而边境学校可以挑选到优秀的人才到边境地区任教,逐渐地边境地区教育就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许多毕业生到边境地区任教既无亲人也没有住房,那么他们就不愿意到边境地区任教,因此要率先在边境地区实施教育安居工程,让这些毕业生到边境就业有房住,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当地政府可以为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自愿到边境地区教育教学,并且能够定期一定年数的毕业生提供方便可行的通道。

边境地区政府可以定向培养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到本地区服务。这样既可以改变边境地区教育落后的局面,也可以为很多学子圆大学梦。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到边境地区支教也是改善边境教育现状的一大法宝。2.全面开展和落实双语教学

马关县民族成分较多,使用语言复杂,学校教育语言障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开展有效的双语教学非常关键,居于当前双语教师紧缺的情况,教育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双语教学老师,其次更多的挖掘本民族具有双语教学潜力的教师进行中长期的培训学习。增加教师双语教学的技能训练,比如讲课比赛、手抄报比赛等。[7]

建立健全教育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师和学生时不能一刀切,充分考虑教育教学中语言因素的影响,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盲目评价。综合考虑学生,教师的成绩,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鼓励教学点成立双语教学研究小组专为双语教学服务。

(三)适当调整学校布局,讲究规模效益,降低辍学率

像马关一样云南边境地区,广大山村自然环境复杂,村民居住分散,学校布局分散,在“撤点并校”时要多方面、多角度考虑规模效益、办学效益,充分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承受能力,在不影响学生究竟入学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减少学生上学跑路的压力,尽量做到就近入学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入学能力和适应能力,适当分散办学,优先保证学生的入学权利。1.修建寄宿学校、完善寄宿条件

首先政府应该把小学阶段的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纳入学校建设整体规划中,确保建设寄宿制学校经费的充足与及时到位,完善学校寄宿制条件,改善现在教学生活条件。全方位、多角度考虑“撤点并校”战略。修建标准化学校,让寄宿生生活更加便捷,为每个寄宿制学校配备保育员,并且保障保育员的编制问题,其次还要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积极不断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例如“我爱我家乡”等朗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传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品质。[8] 其次,在撤点并校上可以适当保留小学低段的学生在村小上学,而小学高段的学生到城里学习,这样学生生活能力可以充分得到保障,从而学生上学也比较方便。

最后,为了寄宿制学生能够更好地与父母联系,让亲情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可以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电话,并要求家长定期你给孩子通话,确保亲情的不断裂。也可以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和家长面对面通话,例如:在学校建立亲情视频聊天室,并定期开展,确保用到实处、恰到好处。

2.加强寄宿制学生自主管理

寄宿制办学学生管理是学校的一大重要任务,如何做好寄宿制学生的管理需要不断创新、不断的发掘学生的潜力,用学生管理学生的思路践行寄宿制学生管理。学校可以成立“学生会”自主管理,这个办法在很多学校都不敢尝试,尤其是边境的小学要实施学生的自主管理,可能很多老师、管理者都不敢实施,但是只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了,那么利是大于弊的。[12] 成立“学生会”进行自主管理

模式当前在小学中基本没有,但是也有部分边境地区小学做了尝试,学校领导人也很满意,也赞同用这种方式去管理学生。马关县M小学校长谈到这个问题时也直言不讳的说:“这种学生管理学生的方法,也是被逼无奈才使用的,因为我们实在太缺乏教师,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这样让学生自主管理开始我们也犹豫,但在摸索中发现其实只要做好了是很有利益的。”通过学生会管学生既可以为教师减轻负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

云南边境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让人深思,到底该如何发展云南边境地区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现在各级政府已把边境地区小学教育放在了重要地位,在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高边境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上,稳步推进城乡教育快速发展等方面都做了认真研究和部署。

本文以文山州马关县为例提出促进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育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育存在问题:(1)基础薄弱,教育基础设施需要改善(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落后;(3)撤点并校不合理,适龄儿童上学困难,辍学率居高不下。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立足教育均衡、快速发展,从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地理环境条件针对性的作出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2)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3)适当调整学校布局,讲究规模效益,降低辍学率;

研究的不足:一方面,教育是国家的一个大问题,也涉及到很多领域和职能部门,在实地调研中较难,这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给本研究带来客观上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笔者研究能力有限,论述中难免存在表述不清和引用观点有误等缺陷,加之对数据挖掘不够,分析方法简单,以至于结果比较肤浅和片面,有待其

篇6:《宇宙的边疆》2

卡尔·萨根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及其特点。

2.让学生对宇宙感兴趣、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先给学生看图片、广阔浩瀚的宇宙。(板书)宇宙的边疆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及其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通过图片和观看科教片《宇宙与人》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作者,对宇宙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 太阳系 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2.【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3.【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上一篇:0关于土地款返还的报告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