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小夜曲教学设计

2024-04-14

边疆小夜曲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篇1:边疆小夜曲教学设计

《边疆小夜曲》微课程教学设计 城关小学

郭艳珍

教材分析:《边疆小夜曲》是一首意境优美、节奏明快的抒情诗。诗分为两个小节,诗中以“星星、蓝天、江水”与“婴儿、母亲、祖国”作比,抒发了守护祖国边疆的战士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贞。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是他们唯一的心愿。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背诵训练,引领孩子“贴着诗人的心”“走进诗歌的境界”,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感悟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诵读一首小诗:边疆小夜曲,(板书)小夜曲:是一种黄昏或夜间在室外独唱或独奏的歌曲或器乐曲。

二、朗读感悟(一读)

⒈诗歌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打开课本104页。轻声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指读,正音(二读)

光把字读正确、句子读流利还不够,诗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能展现其独特的音韵美。让我们来边读边划出节奏吧。1.自由读,指名读。

2.老师也想读一读。闭上你的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里尽情地绘画!

3.范读(三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A:湛蓝的夜空中,闪耀着许许多多的星星,他们都眨着调皮的大眼睛冲我笑呢?

(拟人化的语言真形象)

B:蓝蓝的天空映照着蓝蓝的江水,水天一色,分不清哪里是蓝天,哪里是江水。

(活学活用“水天一色”这个词)

C:一簇簇鲜艳的花朵在晚风中摇曳,散发着阵阵清香,令我们心旷神怡!

(多么温馨的夜晚)

D:我仿佛看到一位边防战士正站岗放哨呢?

(保家卫国不言苦)

(你把老师带到了那美丽的星空!多么瑰丽的想象 现在请告诉我:《边疆小夜曲》写的是什么?

(边疆战士心中的歌)

完成板书(红粉笔勾勒爱心)边板书边说:

一支爱国爱民之歌!

(四读)

这么美的诗想不想把他留在心中,请试着背诵。(五读)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诗歌,读出韵味儿来。(你也可以加上动作,用你的身体语言来表演这种味儿!)

⒈生自由练读

(可以同桌一小组讨论)⒉表演

⒊师生共同表演(齐)

三、小结学法

今天我们表现的真不错,看看我们是怎样学会诵读这首小诗的?小结学法。

四、拓展:像《边疆小夜曲》这样描写战士、赞美战士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如《望星空》《十五的月亮》《军港之夜》等。

篇2:边疆小夜曲教学设计

1.能正确演奏串铃、三角铁、哇鸣筒、舞板这四种打击乐器,能分辨其音色,说出其名称。

2.能学会唱歌曲《蒙古小夜曲》,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演奏串铃、三角铁、哇鸣筒、舞板这四种打击乐器。

难点:能分辨其音色,说出其名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天气可真好,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交游,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出发吧。(律动)

二、自制简单的.打击乐器

1、检查学生准备制作打击乐器的材料。

2、引导学生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自备的材料发出各具特色的音响。

3、引导学生用上述材料分别演奏自编或教材提供的简单节奏自编或教材提供的简单节奏型,让他们聆听不同的材料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所发出的各具特色的音响效果。

4、教师弹奏一些学生熟悉的曲调,让他们操起手中的“乐器”,用一些简单的节奏型为曲调即兴表演。

三、认识四种打击乐器

边介绍各种乐器的特色特点和演奏方法,边示范,并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

四、学唱《蒙古小夜曲》

1、利用歌词意境边讲故事边唱,启发学生。

2、唱一唱

3、范唱。

4、边想像边跟唱一唱,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进入音乐情境。

5、让学生互相评价,评一评谁配得最好。

五、结束

小朋友们,天快黑了,我们该回家了。看,小火车来接我们了。

课件:小火车出现,播放歌曲《火车开啦》。

篇3:边疆中学美术教学现状

但目前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初级中学里, 美术课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现今的边疆初中美术教学是怎样的现状呢?

一、师资队伍的缺乏, 制约着美育水平的提高

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教师教学能力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美术教学亦如此。目前边疆乡镇中学中, 真正开设美术课并有专业教师上课的学校很少, 许多学校课程表上的美术课只是应付检查的设置。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美术课, 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原因就是缺少专业的美术教师, 一是专业艺术院校的师范类毕业生太少, 有些艺术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也不愿当教师, 这就导致大部分专业人才流失, 而需要教师的学校却得不到充实;二是目前的美术教师中, 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半道出家”, 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二、教材版本多, 阻碍教师之间的交流

教材是教师们上好课、学生学得好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们上起课来也会感到轻松、愉快。现在的美术教材版本较多, 选择性较强, 因为每所学校都有征订教材的自主权, 一个县的几所中学选择不同的版本是常有的事。这样有好处, 可以选择优秀的、适合本校特点的版本, 但也带来一些不便, 同级学校的教师相互交流经验时会有些障碍, 虽然基础内容不变, 但总感觉很别扭。另外, 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参考用书, 教师上起课来全凭个人兴趣和经验。

三、学校追求升学成绩, 学生得不到专业辅导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 学校的决策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现在都提倡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可有的地方、有的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为准。只要学生中考成绩好, 就一切皆好。于是, 所谓的音乐、体育、美术“副科”, 就全都让位给考试科目, 有些学校表面上安排有课时, 但到九年级后, 为了主抓考试科目, 美术课就取消了。这样一来, 本来衔接在一起的课程, 被学校无情地断开, 学生们都集中精力于考试科目上, 即使学生想考艺术类学校, 可是由于知识衔接不上, 教师也不能直接进行辅导, 想考也无法考了。这样一味地追求升学成绩, 而忽略学生全面发展的做法, 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四、家庭的错误认识, 阻断了孩子学美术的梦

家庭的影响,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 正处在一个摇摆不定, 既想独立, 又无法正确控制自我的性格矛盾阶段, 家庭的一个错误引导或决定, 就会断送一个有着美好追求的学生。初中学生毕业后, 可以选择的就读学校很多, 但现在的艺术类院校的学费, 相比之下, 要较其他同等专科院校的高出许多。对于农村家庭的学生, 家长们考虑是宁可读便宜一些的、有用的学校, 也不愿供孩子读贵的、没用的学校 (家长普遍认为学美术没有多大用) 。这样的情况下, 家长们就不会考虑孩子的志愿。如何纠正家长们的这种偏见, 还需要我们教师做很多事。

五、社会的进步, 带给学生学美术的负影响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 社会的影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电视里和大街上充斥着无数的商业广告, 网络里可下载各种资料……于是, 学校教学变得越来越困难。美术课上, 学生们说:“还学什么画, 电脑桌上指头一动, 要图片有图片, 要什么下载什么。”教师们只能想方设法地改变教学方法, 努力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但还是收效甚微。以前, 可以组织学生们看看社会各界举办的画展,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兴趣。现在, 社会上这样的画展、比赛, 不是已取消就是已变味。

篇4:《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学设计

1、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2、音乐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2、能够用演唱、节奏、指挥、形体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3、通过创编活动,进一步深入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并能主动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设计理念]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聆听的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本课将《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为主要内容,有效地缩小学生与古典音乐间的距离,能使他们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对莫扎特有一定的印象。通过分析欣赏音乐,学会聆听、分辨音色、观察旋律线、节奏、力度的对比。通过创编活动,认识理解其结构严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激发起学生学习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琴、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聆听音乐:播放《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片段A音乐。

(提出问题)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你能听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设计意图:感受音乐,通过音色分辨乐器,为下面分段欣赏音色对比做准备)

2、再次感受音乐,播放《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片段A的视频。

学生哼唱旋律,并引导全体学生一起用bang来演唱

(设计意图:观看现场弦乐五重奏,巩固弦乐器组的知识,记住旋律,加深印象)

3、导出题目《G大调弦乐小夜曲》

二、欣赏

1、莫扎特简介

同学们能简单的介绍一下莫扎特吗?

(启发式的方法:哪国人,什么乐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什么)

师补充

2、整曲欣赏:播放《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提出问题)这首乐曲可以划分几部分?我们刚才唱的旋律在整曲中共出现过几次?每一部分的感受是一样的吗?

《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18世纪器乐小夜曲的典范。G大调,奏鸣曲式,共分三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设计意图:了解整曲及曲式结构)

3、分段欣赏

(1)对比欣赏:聆听主题A和B,通过旋律线的走向起伏、乐器音色、力度、节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在音乐情绪上A和B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出问题)观察旋律线,对比欣赏A和B带给我们的感受,A和B对应的旋律线是哪一条。

分析主题A,前4小节主属和弦的分解和弦构成旋律,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觉。

主题B,通过第1、2行上下对比,让学生发现乐曲的特点,再次感受的乐曲演奏

前倚音增添了乐曲轻盈的感觉,顿音加强了音乐舞蹈般的韵律感,庄重典雅。

(设计意图:通过乐器大提、小提音色的对比,旋律线起伏的对比,节奏紧凑、舒展的对比,力度的对比,是让学生感受并记住旋律)

(2)聆听主题C

(提出问题)副部主题C的感受是怎样的?

通过邀舞动作让学生感受18世纪维也纳宫廷音乐风格。

(3)聆听主题D

(提出问题)副部主题D的感受是怎样的?

通过模拟节奏让学生感受节奏的紧凑与B的节奏舒缓形成对比。

(4)对比节奏型:

节奏规整、严整——体现古典乐派创作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总结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风格清新、创作手法规整、严谨。)

(5)欣赏再现部,让学生再次感受并熟悉四个主题旋律后,深入的体验音乐。

(6)带领学生简单赏析非常短小的展开部。

(设计意图:通过分段分析欣赏,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旋律上的美,拉近与古典音乐的距离)

三、知识拓展

1、旋律欣赏:《第四十九(惊鄂)交响曲》片段和《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

2、(提出问题)将第1、2小节和第3、4小节中出现的音按由低到高顺序排列起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功能性和声进行——体现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风格。

3、观察节奏的特点:节奏规整、严谨——体现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风格。

四、一展身手,创编活动

创编4小节的旋律。

要求:

(1)第1、2小节要用主和弦1 3 5,第3、4小节要用属七和弦5 7 24。

(2)节奏节奏规整、严谨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创编,让学生体验古典音乐形式上的美,拉近与古典音乐的距离)

五、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2、古典音乐震撼、高贵、典雅,创作风格清新、严谨。

六、总结

篇5:弦乐小夜曲教学反思

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既包含了清晰,生动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我们体会到了旋律的美,也感受到了形式上的美

在赏析的过程中,当一个个类似的或者不同的见解发表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始终是非常高涨的,使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

在欣赏每一乐章的时候,我都让学生发挥想象。比如第一乐章,让学生想象一下,走路的姿势,神情,动作等应该是怎么样的。第二乐章的时候,想象一下坐在秋千上,应该是怎样的心情。第三乐章的时候,想象一下男士的打扮,又是怎样邀请美女跳舞的等等。说完了还请男生模仿,大家的兴趣非常浓厚,课堂一片欢笑。在想象,在模仿,在欢笑中,学生对乐曲已经有了深深地情感体验。

当然整堂课下来,也有不足之处。比如,作者的介绍,比如莫扎特的生活境况,品质等可以放到学生欣赏完作品,真正体会到了作品的情感等等以后,再介绍,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对莫扎特的认识会更深刻,对人生的启示会更有共鸣。

篇6:边疆小夜曲教学设计

八年级《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包括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注意精神。

三、教学重点

这首乐曲不是那种单一情绪的音乐作品,因此,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乐曲多种音乐情绪的发展脉络,并尽力从音乐要素上探索其相关联系;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与其相关的音乐知识,如:小夜曲等;并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欣赏曲目的同时,能够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四、教学难点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如: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大胆发表个人见解,阐述自己感受音乐的体验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能够创造性地自制拨弦乐器,并在乐曲指定的位置上参与伴奏。

五、教学材料分析

本课在所选材料上力求突出莫扎特音乐的特点,营造出一种欧洲音乐文化的氛围,今年恰逢“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所以在选材上选用了最能体现莫扎特音乐风格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在欣赏乐曲的同时,了解这位著名音乐家的生平及其乐曲的音乐风格和所涉及到的音乐知识。由于曲目为四个乐章,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因此,只选了第一乐章,使学生能够听懂、听透,并可悟出莫扎特的心声。

六、教学方法

在网络环境运行下,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多媒体视频,互联网教学,师生互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与创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获得音乐的经验,扩大学生的纵向、横向知识范围。尽量培养学生独立检索资料、阅读资料的能力及创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有准备地、积极主动地聆听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

以一首小夜曲把同学们带到课堂里去,完全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用音乐说话,拉开这节课的序幕。

二、作者简介

1.在柔和的背景音乐衬托下缓缓地介绍(播放课件)莫扎特的生平: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生于萨尔茨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4岁开始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11岁写了一部歌剧。此后相继写出大量作品。1773年任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因不甘忍受屈辱的仆从地位,于1781年愤然辞职在维也纳定居,专事创作。由于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仅仅活到36岁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

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汲取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作品清新,充满诗意,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作品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近二十部,交响曲五十余部,康塔塔、清唱剧、小夜曲以及各种体裁的器乐曲、声乐曲等千余部。

2.当莫扎特在创作的时候,清朝乾隆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做些什么?这是中西横向比较研究,目的是为了帮助、启发我们这些中国人从一个长久被忽视的小小侧面去把握莫扎特的音乐艺术世界。

莫扎特和曹雪芹是同时代人,曹雪芹死的那年(1764年),莫扎特年仅8岁,却写下了六首钢琴、小提琴和长笛奏鸣曲(作品第10—15号),两部交响曲(作品第16、19号),那是献给英国国王的,因为1765年4月,莫扎特和父亲曾在伦敦开了音乐会。

郑板桥和莫扎特也是同时代人,前者死的那年,莫扎特年仅9岁,这年他却写下了六部作品,包括一部交响曲(作品第22号)。

空间相隔万余里,时间几乎落在同一区间:18世纪

三、介绍曲目《G大调弦乐小夜曲》:(播放课件)

莫扎特一生共写过13首夜曲(Serenade),作品第525号即《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最后一首,作于1787年。这是莫扎特的夜曲中最受人喜爱的一首;也是音乐会上演奏的最多的和最通俗的一首。一个想步入莫扎特音乐宝库的人,应当从这首曲子入门,它是宝库的一扇大门,它很容易被推开,你一旦走进去了,便是一生的幸福。或者打个比喻,这首夜曲正是“阿里巴巴”的那句咒语:

“芝麻,芝麻,开开门!”

山洞大门一旦被打开,你准会欣喜若狂,不知先取走哪堆金银财宝好。(13首夜曲,曲曲都是如珠如玉似的珍宝)

这首夜曲的乐器编制原来只是弦乐五重奏,因其篇幅小,德国人称它为“一首小的夜曲”(Eine kleine Nachmusik)。全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4/4拍,具有进行曲式的特点,开始的主题,也是整个乐章的主题,非常典押、透明、亮丽。

第二乐章:是首浪漫曲,调性是C大调,2/2拍,平衡和对称部分形成如下结构:A — B — A — C — A

第三乐章:小快板,小步舞曲。旋律温深而徐缓,天真无邪,非常纯朴,主要是不失童心。

第四乐章:回旋曲,快板,主调为G大调,2/2拍,基本主题是个明朗、活泼的旋律。正是这种性质的旋律把莫扎特的“真心”、“童心”披露无疑。

四、欣赏曲目《G大调弦乐小夜曲》四个乐章的片段(播放课件)

莫扎特音乐的对称结构

“哪里有对称性,哪里就有大美,就有绝对和谐、绝对美”

我们不妨做个小实验:

切开一个苹果,会看到什么?

第一种方法:竖切(常见的切法)

第二种方法:横切(会有惊喜的发现)

五、欣赏曲目《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播放课件)

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

(一)主部主题: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

这部分音乐用主、属和弦的分解和弦构成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

 这段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

(二)副部主题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其一:

这段旋律精巧、活泼,每句的后半部分多用跳进写成。其二:

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练,只有20小节。它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开头是主部主题的引伸:

尽管它非常短小,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此后,主要是将副部主题的后半部分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展变化。其素材是:

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六、学唱《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播放课件)

七、音乐知识: 1.小夜曲——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爱情歌曲。多为青年人于黄昏、夜晚徘徊于恋人窗前演唱(奏)的独唱曲或独奏曲。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多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18世纪中叶,作曲家创作的供室内乐队或管乐器演奏的组曲,也称作小夜曲。其音乐风格近似于嬉游曲或遣兴曲。它常常用于晚间娱乐活动。

2. 介绍弦乐常用的乐器:

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八、实践与创造

.用象声词演唱《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

女同学用“la”演唱: 男同学用“beng”演唱:

2.用塑料杯、塑料小桶及橡皮筋自制一个拨弦乐器。当老师弹奏下列旋律时,用拨弦乐器在指定位置做伴奏:

3.让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于莫扎特以及他的音乐作品等。

使用常用的搜索工具:

九、小结

本节课欣赏了《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通过欣赏,让我们了解了莫扎特的生平,他的“童心未泯”地音乐风格,及所涉及到的音乐知识,如:小夜曲、弦乐乐器。并通过互联网,搜寻了莫扎特其他的音乐作品,扩大丰富了知识面,使课堂得以延伸。

十、结尾

篇7:《夜曲》音乐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夜曲》是俄罗斯民歌,采用二段体创作,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容易些。此曲作为学生了解异域风情、其它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奠基作用,是继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之后的又一首优美的异域歌曲。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感受《夜曲》旋律的优美;能有感情地演唱此歌曲;能根据旋律及歌词把握《夜曲》的主题;继续复习巩固“鱼咬尾”这一音乐创作技巧;;让学生能够借此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培养学生对世界民族精髓的热爱。新课标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审美视角诠释音乐。教学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面对一个个活泼而智慧的学生个体,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求新:教学导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学生的创编活动求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对简谱的.掌握不够好,音准难以把握;

2、学生对俄罗斯等外国民族文化的了解欠缺,还未曾有过热爱异域文化的心理;

3、学生对本歌曲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是一个难点,平时学生只注重演唱能力的练习,不注重对歌曲情感和主题的挖掘。

教学目标

1、能力与评价: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鱼咬尾”这一音乐创作技巧;能有感情地演唱此歌曲;能根据旋律及歌词把握《夜曲》的主题,并尝试将音乐与美术结合体会音乐意境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创音乐器材来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借此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世界民族精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夜曲》;能进一步熟悉“鱼咬尾”这知识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夜曲》主题的把握;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夜曲》;混合拍子的运用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共同做游戏——词语接龙、节奏接龙、旋律接龙。(目的是完成课后第一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导入新课——《夜曲》中也有这样的‘接龙’即鱼咬尾,请同学听老师将旋律演奏两遍并指出来。

二、新授:

(一)老师换用不同的乐器——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口琴等演奏旋律,前两遍请学生自学——随琴轻声哼唱旋律,可用鼻音或“啦”音模唱;后两遍可以轻声填词,教师及时纠正音准及音高;

(二)学生分组讨论:

1、歌曲《夜曲》的上下两行旋律有何关系?

2、如何指挥4/4、5/4拍子?试着指挥《夜曲》;

3、结合课本插图,想想《夜曲》的歌词所蕴含的情绪是怎样的?

4、《夜曲》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同桌互相说一说。

5、歌曲《夜曲》的旋律线是怎样的,请用手画出来。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交流

三、课堂巩固:

在老师的伴奏下,朗诵记忆歌词,体会翻译之词的韵律美,要渗透自己的情感。

分自然组竞唱《夜曲》,比一比哪组更优秀。(通过声音响亮与否、有无正确的表达情感、歌词是否记忆准确等来评价)

抽学生登台有感情地唱《夜曲》。教师及时评价。

四、课外延展:

听一听《如歌的行板》,比较其与 《夜曲》的不同。(或者说说《夜曲》与《如歌的行板》的关系。——前者是源泉,是母本,后者是改进,是创造。由此得出: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民间,优秀的作品都根植于“人民大众”这块土壤。所以我们要多多汲取民间艺术的精华。而此曲是邻邦俄罗斯的民歌,故也要多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

五、尝试体验:

1、教师口琴演奏《夜曲》;

2、教师用口哨吹出《夜曲》并让学生模仿;

3、再次播放《如歌的行板》片段,学生试着用一幅画来展现《夜曲》内容,体会其意境。

六、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俄罗斯民歌《夜曲》,同学们都能有感情地演唱它。而且知道民间大众的艺术是创作的第一源泉。也明白了世界民族文化都有其精髓值得我们去发掘吸收。

篇8:对边疆数学教学难点的思考

一、边疆教学的难点

边疆的条件差,软硬件设施缺乏,学生基础差,不肯学。导致边疆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了束缚,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了限制。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低,究其根源,我认为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建立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机制是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数学教学有效性切实保障。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从教材、教师、学生方面下工夫。

首先,教师的传统思维定式决定了教师对教材的态度,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教教材”,用课本指挥教学;其次,由于课程的制定国家实行三级负责,一部分内容没考虑到地方的实际,因此一部分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流通率”降低;最后,教师在具体的实施中只采用课本做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教学资源单一又成了教学发展的阻力。所以,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总的来说,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全面、深入地利用好一切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为前提,在注重奠定学生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做到以上所提到的每一步,我相信边疆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就能克服。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本身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再加上学生好动、贪玩,因此,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矢,易于突破难点。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因此,要求女生强化课前预习。

四、“固本扶元”,落实“双基”

女生数学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只有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女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讲授新课组织复习;也可以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

五、“扬长补短”,增强自信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女生在运算能力方面,规范性强,准确率高,但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直觉思维敏捷、表达准确,但线面关系含混、作图能力差;在应用能力方面,“解模”能力较强,但“建模”能力偏差。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女生的长处,增加其自信将是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谈谈看法。

1.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每一节课的导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彩自然流畅的导语,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学生熟知的情境,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等都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地引导这些学生,在其正确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

3.“成功”与“愉快”,让每位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久的兴趣。所以我总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造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课堂上,我设计的练习中总是有不同难度的题,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题。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我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又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课堂上让优等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心,使其有正视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特别要针对女生的弱点进行教学,多讲通解通法和常用技巧,注意速度训练,分析问题既要“由因导果”,又要“执果索因”,暴露过程,激活思维;注重数形结合,适当增加直观教学,训练作图能力,培养想象力;揭示实际问题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培养“建模”能力。

六、“举一反三”,提高能力

“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绩提不高。”这是高中阶段女生共同的“心声”。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女生一般能听懂;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算法,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较低,她们能完成,但因速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她们不大注重课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因此,教学中要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女生的数学能力。

让沉睡的火山爆发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中等生被忽略的原因及改进对策

沈国芳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二中,浙江杭州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班级内前1/3的学生和后1/3的学生,常常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如此一来,处于中间层次(约占班级40%)的中等生就会较少地受到关注,因此,如何加强对中等生的关注,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作者在文中分析了中等生之所以沉睡的原因之后,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并对策略实施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等生关注策略农村初中数学教学

一、研究的缘起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理念已深入每个数学教师心中.可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习惯于“抓两头”,注重培优辅差,忽视了对中等生的重视和发展.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中,优等生思维敏捷,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理所当然成为课堂宠儿;后进生也会因不足明显赢得老师的关注和帮助;中等生品学一般则显得平淡无光,最容易被教师的遗忘和忽略.而在一个班级中,中等生的人数最多,成绩波动也较大,既可上升到优等生队伍,又可下滑到后进生行列.因此中等生的激活与进步是整体提高班级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中,应加大关注力度,抓准关注点,寻找有效关注中等生的策略.

二、中等生缺乏关注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无法为中等生保驾护航

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大部分文化水平比较低,家庭教育对小孩学习的帮扶不够,而中等生在学习上是最需要帮扶的一个群体,但受制于家庭教育的环境和质量,家庭教育无法为中等生保驾护航,中等生较少得到父母的关注,前进的步伐较慢.

(二)应试教育阻碍了中等生的发展

农村学校校园小,硬件设施比较落后,优秀的学生容易流向城里,为了要留住这部分孩子,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优等生和后进生身上,搞提优补差,推行“抓两头”的做法.让优等生更好,以应付各种竞赛考试,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尖端人才,为学校争光;成学习任务,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一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较难的题。

4. 让学生建立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指导、鼓励学生建立“我能学好数学”的信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以分数高低作为标准,而以学生本人的进步或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为标准,让学生为自己的进步,从而感到自豪。

5.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语言艺术。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运用了艺术语言。在课堂上,老师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把学生凝聚到自己的周围,营造出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产生“教”与“学”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如果生动幽默,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将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教师在课堂上的

帮助后进生,积极推行转差工作,以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中等生既没有学习上的优势,又大都安分守己,自然就难以引起学校和教师的关注.

(三)自身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

有些中等生意志薄弱,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的习题,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会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从而影响学习质量的提高.据调查:72%的中等生对自己的性格缺乏全面分析和正确认识,忽视自身优势,只为自己的不足或短处自怨自艾,“自卑心理、抑郁心理、闭锁心理、焦虑心理”等在中等生中普遍存在.由于自身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中等生往往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够重视和关心,对老师的“情感偏移”也会感到不满,老师的教育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对中等生的关注.

三、关注中等生策略的实施

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对中等生的关注,如何让中等生向优等生转化呢?什么是我们的突破口呢?

(一)唤醒沉睡的心灵———关注中等生的内心世界

中等生就像一座沉睡的火山,需要老师去关注,我们在关注他们时,首先需要关注其内心世界.

1. 让中等生知道:自己很重要———消除配角意识.

一所学校,中等生占约40%,他们是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抓两头”,更要“促中间”,中间学生成绩的提升,对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一想法告诉中等生,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被老师遗忘的学生,老师不仅关注他们,而且很重视他们;同时,教师要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其他群体的差异,特别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以此悦纳自己,不再活在优等生的光环的阴影下,消除配角意识.

2. 让中等生懂得:成功不拒绝失败———唤醒成功意识.

中等生的性格往往比较内向,这种性格在学校教育上就表现为:上课不愿举手发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等,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怕失败、怕同学嘲笑.那么在课堂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数学教师应在课前激发兴趣,课上多鼓励,少批评。平时多观察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设计.

篇9:智能地脚小夜灯设计

【摘 要】本文是基于单片机的小夜灯设计,通过光电感应模块检测到人下床,采用单片机输出高电平驱动小夜灯点亮,延时10min关闭,期间人上床,则立即关闭小夜灯。为避免白天小夜灯待机,设计了自动失电模块,计时完成后,自动切断单片机电源供电。针对双电源供电,设计了电源模块输出12V和5V电压。

【关键词】单片机;小夜灯;自动失电

引言

当今压力大的快节奏生活,使得很多人的睡眠质量得不到保证,部分原因是因为起夜后引起的失眠。比如半夜起来上厕所,照看孩子,喝水等,这时人处于半睡眠状态,不方便打开灯。而如果猛然打开灯,由于光线亮度差太大很容易导致眼睛不适,并使人清醒。本文根据孙明明在家居光环境一体化的研究中提到结合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分析,选用地脚灯作为夜灯[1]。本文设计的地脚小夜灯能在人起床将腿吊在床边时点亮,到腿上床后或延时10min后关闭。

1.系统总体结构

本文主要采用单片机AT89C51作为控制核心,由时钟电路、电源自动失电电路、复位电路、光电感应模块、驱动电路,按键输入模块,电源模块构成。总结构框图如下:

智能床沿小夜灯是在按下电源开关后给单片机上电[2],并通过按键输入选定不同的单片机待电时间,如6小时,7小时,8小时等;然后通过光电感应模块检测是否有人下床,当有人下床时,单片机输出高电平通过驱动电路使小夜灯发光,并延时一段时间后关闭,若在延时时间内检测到人上床,则立即关灯。直到单片机待电时间到后,自动停止单片机的供电。

2.自动失电模块

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往往人们会记得打开开关,反而容易忘记关闭。所以在对智能小夜灯的设计中,对电源模块的设计采用了定时自动失电。其电路图设计如下:

如图所示,通过按钮S给单片机上电后,通过软件程序给单片机的P0.0口置1,使晶体管处于导通的状态,所以当按键松开时,5V电源通过晶体管加载到单片机VCC引脚。当单片机待电时间结束时,通过软件程序往P0.0口输入低电平,从而切断单片机的供电。

3.光电感应模块

人起床后,脚会吊在床沿下,根据这一习惯,本文采用扩散反射型光电传感器,来完成对人体的检测。该检测头由于一个发光器(发光二极管)和一个收光器(光敏三极管)组成,当检测头前没有遮挡时候,没有信号输入;一旦有检测物通过或遮挡时,就会将发光器发射的光线反射回来,使收光器接收到,经过电压比较器LM393后,向单片机引脚P1.3输入低电平信号。其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RV1,来调节光电传感器的灵敏度。光电感应模块电路图如下:

4.驱动小夜灯模块

为保证小夜灯具有一定的亮度,小夜灯采用12V的直流电压,而单片机引脚的高电平输出电压近似电源电压5V,所以不足以提供。当单片机引脚P0.7输出高电平时,小夜灯电路因接通而点亮。当单片机引脚P0.7输出低电平时,小夜灯电路因断开而熄灭。为完成单片机对小夜灯的控制,设计了如下的驱动电路:

5.电源模块

文中单片机的供电电压为5V,而驱动小夜灯的供电电压为12V,因此设计了以220V的电网电压为输入,5V和12V幅值稳定的直流电源为输出的电源模块。首先通过变压器对220V的电网电压进行降压,再通过桥式整流电路将降压后的正弦电压转换成脉动单向电压,再经过电容滤波得到比较平滑的电压,最后经过LM7912CT进行稳压输出。

6.软件程序设计

首先执行初始化程序,完成对单片机系统的初始化[3]。然后将电源控制引脚P0.0置为高电平,接着依次判断单片机引脚P1.0,P1.1,P1.2是否为低电平,若为低电平,启动软件计时;接着判断P1.3引脚是否有低电平产生,若产生低电平则触发外部中断,置位P0.7引脚,从而点亮小夜灯。然后采用软件延时10分钟,若在延时时间内有人上床,则立即关闭小夜灯;若没检测到人上床,延时时间到时关闭小夜灯。最后计时时间到时,复位电源控制引脚P0.0和小夜灯控制引脚P0.7。程序流程图如下:

7.结论

本设计是单片机在照明方面的应用,其中结合到人体生理特点,将小夜灯设置在地脚位置,实现智能化操作。为保证光电感应模块的灵敏性,将收光器安装在床沿侧,发光器安装在对侧。在后续设计中,可就单一功能控制按钮进行改进,并设计多功能的小夜灯,进一步方便人们生活中使用。

参考文献:

[1]孙明明.普通家居及其光环境一体化的研究与设计[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3.

[2]陈余、王璇.家居智能小夜灯的设计[J].科技信息,2010,29(2):734-738.

篇10:《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筛选出本文重要信息,,引发自己的思考。

3、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感知本文重要信息。

【难点】

梳理、整合解说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银河系》短片(无声音,无画面,有声音有画面)让学生感知解说词的特点1解说。学生谈观感。

明确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兴趣,并对解说词在电视画面中的作用和特点有直观的感受。课文重点内容的梳理,归纳。

解说词特点的整合。释题:宇宙的边疆在哪里?宇宙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

将文中文学性的语言抽去,读一段课文。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情趣诗意。

要求学生任选取文中的一个图片,写一段解说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总结解说词的特点3对象听众。学生书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课堂交流。

宇宙星系(距离我们80亿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万光年)银河系(4万光年)恒星。太阳系(1光年)行星

学生通过感受总结特点。训练学生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

了解说明的顺序

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认知规律。拓展练习欣赏采石风景照,试写解说词,符合解说词的特点学生写作,展示写作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小结,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解说词的特点:

1、解说拓展。

2、情趣诗意。

篇11:《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

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两千多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上战火连绵不断,这块土地曾先后被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征服。正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根植于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

漫长的两千多年,眼泪、创痛和牺牲终于换来了宝贵的自由。

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这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同学们,请你们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应该是属于什么体裁?总体上看,是说明性文字,但是它有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因为我们还会强烈地感受到其中有强烈而浓郁地抒情。其实这是中央电视台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第一集:海洋时代的解说词片段,那么解说词有什么特点,我们能否也写出一篇漂亮的解说词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宇宙的边疆》一文来了解解说词吧!

二、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上一篇: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心得下一篇:班组与员工(后勤)安全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