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专题讲座

2024-04-12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专题讲座(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专题讲座

——略读课文教学四步走 语文组何惠琴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1.简化目标

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或者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目的很明确:它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既如此,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精简,力求“一课一得”。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参照“阅读提示”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也可从了解学情中产生,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还可以从课文内容上或是表达方法上归纳出,不管从那一个角度确立目标,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验语文的丰富多彩,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粗化结构

略读课文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1)了解“写了什么”。(2)说说“有什么感受”。(3)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由此可见,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也该求“粗”,建构简约的教学框架。3.活化教法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起承载着深化单元训练重点的任务,同时它还为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提供了实践机会。要想提高实效性,阅读方法的选用尤为重要。4.宽化拓展

略读课文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如积累语言、感悟写法、文本补白、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学生在自读自悟和交流汇报中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描写的精彩绝妙、感受文本呈现的生动形象、习得写作的基本方法,也培养了学习的基本能力。意味深长的略读课文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让学生写写学了课文的感受,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要求学生课外采访周围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诗歌类的略读课文如《最后一分钟》《听听,秋的声音》等,可以采用“朗诵法”,进行强化训练和理解;戏剧、相声类的略读课文,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可以采用“表演再现法”,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模拟戏剧情景,让学生立体地学习、感悟课文;对那些图文结合比较好的略读课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妈妈的帐单》等,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让学生看图想象,开展交流,进行对比,深入感悟。略读课文是学生习得阅读本领后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迁移的有效平台。略读课文教学以简化的目标、粗化的结构、活化的教法、宽化的拓展给予学习主体更为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为语文学习开辟另一片自由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回归本源。

篇2: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专题讲座

近几年我区在语文教学中开始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目的是用“以一带

二、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教学,加快教学进度,让学生读得多,扩大眼界,更加丰富、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而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我们首先就来看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界定。

小学——是指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语文——指语文能力系统;单元——是说要整合教材 ;而整体——则指联系整体教学目标;教学——是指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每个词都很重要,但是核心词汇是“整体”,其次是语文。从“整体”的角度而言,单元教学要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把小学6年的语文教学看成一个整体,注意到小学语文学习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语文”的角度而言,单元教学应突出“语文能力系统”,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教学应遵循语文学习这条主线;从“教学”的角度讲,单元整体教学应是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的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接触语言材料,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的语言学习能不断提高,逐渐达到能够自学,使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伙伴;就“小学而言”单元整体教学要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二、语文单元教学的特征 1.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

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设计和操作上突出强调的特点是“整体”二字,即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也就是说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整组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2.单元教学具有连贯性

单元教学的连贯性首先表现在单元之间的衔接上,单元训练项目间必然存在关联照应。因此,着手进行单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与前后单元的衔接,使前一单元成为后一单元的铺垫,后一单元成为前一单元的巩固与提高。如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专题,二年级上册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专题,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也安排了“保护环境”专题,让学生感受环保的重要及他人为环保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因此,单元教学不是把单元教学目标视为终级目标,也不能期望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完成某一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单元教学的连贯性还表现在单元内部结构上。在同一个单元之内,不同的课文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它们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第三册第四组选取的有成语、寓言、童话故事,但它们都是为“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服务的。此外,单元教学的连贯性也表现在读写结合上,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运用、表达,后者离不开前者,抓前者是为更好地促进后者。因此,读写结合就是由读获得知识然后向写的技能迁移的过程。3.单元教学具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上个世纪80年代,教育界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提倡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活动中,这个“人”就是学生,即是说整个教育活动的终点或结局是为了使学生成人。“单元整体教学”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4.单元教学具有动态性

动态因素主要是学生。单元教学系统应该促进学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能力的增长,单元教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二是情感提升,学习活动从来不是冷漠无情的,但学习情感也不是自发产生的。面对一篇孤零零的课文,学生很难有什么阅读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就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单篇文章的教学,通常只重视学生课堂学习的情感体验,在如何引向对整个语文学习情感体验上有很大的局限,而单元教学却提供了可能。

当然,要上好单元整体教学,对于老师们的要求就会更高了。(1)首先是要求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要知道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学的目标的。教师要在尊重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整合语文教学思想,博采众家之长;需要整合教学目标,把把小学阶段放在整个教育阶段内,同时又要关注年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需要整合教学内容,把教科书内容、整本书内容、语文实践内容整合在一起;需要整合教学方式,给学生学习的空间,格外重视学生自学,以学定教,培养学生预习、自学、讨论、展示等方面的能力。形象一点说,“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条线,而是在编织一张网,这张网不一定“经纬分明”,但是大约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体裁、教材的主题、教材的结构、语文能力、语言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网,而且是一张充满弹力的网,语文教师和学生舞在网中央。(2)对备课的要求更高了

首先,在备课时要求老师要有全局意识,它要求老师要改变以往备一课,上一课的现象,至少要备好一个单元,对单元的知识、训练体系心中有数了以后,才能走进课堂,去给孩子们上课。因为我们的教材每一个单元的编排都有一个读写的训练点,我们老师只有对单元的重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这些训练重点分散在每一课中,加以突破。例如:六年级上有一个单元是“走近鲁迅”,它是以文学人物为专题的一组课文,非常有特色。这一组文本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本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来体现鲁迅的优秀品质。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一是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二是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单元结束后的大作文就是要运用动作、语言、外貌等方法来写一个人。而当我们将这一单元完整的备完课以后,老师们就会知道在每一课中,重点要解决哪一方面。例如(例子略)

(2)“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每一组课文均能构成一个导学系统:导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回顾与拓展。每一组从导语到课文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每一组课文”、“课文所带出的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各部分既有横向联系,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 个模块:

预习模块、理解内容、领悟表达、口语习作、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检测模块。

我们重点看一下前四个模块的教学。

(一)预习模块: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通读、读懂课文,能够画出不懂的地方。这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画画生字词;三四年级不但要读懂课文、画字词,还要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读课文、画字词、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

(二)理解内容模块

这一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二是体会情感。理解内容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说了什么以后,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当然,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够了;三四年级,不但要知道讲了什么事,而且能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不到要知道讲了什么,而且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不同年段,对价值观的理解也不同。一二年级明白文章告诉什么就行了,三四年级不但要知道文章告诉了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五六年级不但要知道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还要知道自己在学习文章后获得什么启示。

(三)领悟表达模块

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就是在教师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从读者的角度,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同的年级对领悟表达的要求不同。低年级领悟表达重在词语和句子,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段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能够对一些表达进行辨析,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点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不同的年段,对欣赏评价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段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段要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段则要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文章的看法,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要通过句段、篇章对比,整合课内外内容不但要知道讲了什么,而且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说不但要知道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还要知道自己在学习文章以后获得什么启示。更要知道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篇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专题讲座

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人与自然”, 《西风胡杨》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如果教师能围绕相关板块来解读文本, 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就会显得轻松、自然。

一、解读单元“导读”, 把握单元教学的方向性

本单元导读指出:“大自然是画家, 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画卷;大自然会说话, 为我们讲述了丰富的知识;大自然是奇妙的, 它让世界千变万化;大自然是伟大的, 它时时带给人们震撼。让我们睁大眼睛欣赏大自然, 伸出双手拥抱大自然, 敞开心扉感受大自然, 饱含激情赞颂大自然。阅读本单元课文, 要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 并想想文章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导读的前一个部分点明了本单元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专题“教什么”, 导读的后一个部分告诉我们围绕本单元专题重点“学什么”。《西风胡杨》这篇课文是教育学生热爱和赞颂胡杨的优秀品质, 关注胡杨的命运,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按照时间、情感变化的顺序, 从不同角度观察胡杨, 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 初步认识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解读文本, 把握课文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 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学范文, 教师要紧扣文本认真解读作者写些什么, 怎样来写, 为何而写。

1. 解读文本写了些什么, 领悟内容的内在联系。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全面把握文本写了些什么有一定难度, 因为它涉及学生的感悟、理解、概括等方面的能力。《西风胡杨》这篇课文, 作者先用两个自然段描写胡杨“形”的特点:胡杨, 秋天最美的树, 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胡杨, 是最坚韧的树。接着用3个自然段刻画胡杨的“神”, 赞扬它的品质和作用:胡杨, 是最无私的树;胡杨, 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最后用3个自然段写胡杨现在和将来的命运: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每逢烈日蒸熬, 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我站在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 祈求上苍的泪, 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 请它们在坚持一会儿, 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 哪怕就三天。第1~5自然段, 作者采用“形神兼备”的表现手法, 属于并列关系;前5个自然段与后3个自然段又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即作者之所以热爱和赞颂胡杨, 以及关注它的命运, 是因为它的特点、品质和作用深深地感动了作者。

2. 解读文本怎样写, 领悟表现形式。

(1) 解读文本的表达顺序。《西风胡杨》这篇课文的表达顺序有三种:一是按照“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顺序写, 如, “两千年前”、“也有哭的时候”、“直到某日”等表现时间顺序的词语。二是按照“喜爱胡杨———赞颂胡杨———同情胡杨———关注胡杨”的感情变化顺序写, 如, “最美、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孕育”、“怕、担心、祈求、坚信”等词语。三是按照“看到———听到———想到”的观察顺序写, 如, “我都看见了……”“我听见……”“然而我坚信……”等。

(2) 解读文本的表达方式。《西风胡杨》这篇课文采用了议论、抒情、说明、描写、记叙等相互联系的表达方式, 最典型的是前4个自然段。如, 第1自然段写道:“胡杨, 秋天最美的树, 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 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过塔里木。在那里, 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第1句话运用了议论和抒情, 第3、4句运用了记叙, 而第4句是对第2句进行具体说明。

(3) 解读文本的修辞手法。《西风胡杨》这篇课文借物喻人, 主要运用了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如:“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 让给了桃花, 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 而将催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3. 解读作者为何而写, 剖析主题思想。

《语文教学参考》在“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了《西风胡杨》的主题思想:课文“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质, 抒发了对胡杨深厚的爱, 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 表达了他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把握《西风胡杨》的主题思想, 我们可以从情感变化来深入解读。

(1) 解读胡杨默默无闻为人类所作的贡献, 领会作者热爱和赞美胡杨的原因。课文表达作者对胡杨热爱和赞美的句段很多, 如“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 身后是城市, 是村庄, 是青山绿水, 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 可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 让给了桃花, 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 而将催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2) 解读胡杨的命运遭遇, 领会作者声讨人类毁坏胡杨的原因。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 两处点明了胡杨的命运遭遇及原因:一处是“在那里, 一边是……大沙漠, 一边是……胡杨林”以及“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其原因是“拓荒与征战, 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第二处是“两千年前, 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 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 水草丰美, 滋润出楼兰、龟兹等西域文明”与“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每逢烈日蒸熬, 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其原因是“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 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从胡杨的命运遭遇及原因来看, 最直接、最主要的就是人为因素, 追根到底就是人们没有足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3) 解读作者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体会作者同情胡杨命运的原因。作者先抓住胡杨自然生长的特点, 从正面呼吁人们同情、保护胡杨。如“它们想求人类, 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再以自己的所见所感, 从侧面呼吁人们同情、保护胡杨。如, “我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 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 无比心痛。”

三、解读课后练习, 突出课文教学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西风胡杨》课后设计了四道练习题和一道带★的拓展题, 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第一道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2、3、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前半部分是检查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感悟、理解、体会, 按照课文情感变化的顺序, 读出自己对胡杨在不同时期的感情:前4个自然段及第5自然段的第1、2两句, 要读出对胡杨的喜爱、赞颂之情;第6自然段要读出对胡杨命运的同情;第7、8两个自然段要读出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关注。如, 第7自然段的第1句, 要用缓慢的语速, 低沉的语调, 读出作者对胡杨的同情, 唤醒人们对胡杨的关注;第2句要用缓慢的语速, 哀伤的语调, 读出作者对胡杨遭遇如此命运的沉痛心情, 呼吁人们对胡杨的关注;第3句要用由慢到快的语速, 由低到高、铿锵有力的语调, 读出作者对胡杨精神的赞美, 表达对苍天与胡杨会和谐生存的坚定信念;第4句要用欢快而高亢的语调, 读出作者坚信人们会关注胡杨、保护胡杨的盼望之情。后半部分是让学生领会这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 积累优美的词句,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如, 第3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先概述, 再具体叙述;优美的词句有“生下来千年不死, 死后千年不倒, 倒下去千年不朽”;丰富的情感是“它们生前为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 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第二道题:“默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胡杨的, 跟同学交流一下。”这道题是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重点写什么,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找出前5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胡杨, 秋天最美的树, 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胡杨, 是最坚韧的树;胡杨, 是最无私的树;胡杨, 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 , 然后让学生静思默想, 概括、归纳出胡杨的特点、品质和作用。

第三道题:“读下面的句子, 注意带点的词, 并联系上下文, 说说下面几句话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道题的重点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一是表达自然 (上苍与胡杨等万物) 之间应该和谐生存的强烈愿望;二是渴望胡杨用顽强的生命力改变沙漠恶劣环境的焦急心情;三是盼望人类密切关注胡杨存亡与沙漠环境改变的迫切心情。

第四道题要求学生读读写写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目的是提高学生书写和积累词语的能力, 并能对词语的运用范围进行分类, 为习作储备语言材料。

带★的拓展题:“如果你是文中提到的‘上游的人们’, 你会怎样做呢?跟同学们交流交流。”这道题是通过创新思维的形式, 引导学生理解教学难点:一是运用“补白”的形式, 让学生沿着“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 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 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和爷爷的爷爷的胡杨, 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的思路, 说出上游的人们“这样做”的后果, 从反面进一步认识围垦开发给胡杨带来的危害;二是让学生围绕环保这个主题分析上游人们的做法, 表明自己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

四、解读单元“语文百花园”, 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专题设计了温故知新、拓展与交流、阅读平台、积少成多、语文大课堂、习作等7项练习。其中的习作“写一次游览的经历”体现了读写结合, 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这次习作, 应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习作讨论平台”的内容。

篇4: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语文

小学语文是各个阶段的奠基课程,从小学到大学,小学语文的知识始终贯穿学生生涯,是学生成长的奠基石。经济全国化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每个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文字语言能力是每个公民必须要提高的。为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课程是传承文化的需要,掌握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教师终身奋斗的目标,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碎片化的理论知识有机组合在一起,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大胆的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把单元整体教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教师以往传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端正学习态度,单元整体教学,故名思议,就是从单元整体进行语文教学,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活动中,都是教师从每课带领学生学习,而在累积几门课之后统一进行复习活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把一个单元的课程汇总在一起,组织在一起,不是教师一课一课的讲,而是一组一组的学。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预先组织教材,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洞察每一单元的学情,给学生整体的感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大范围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让小学语文的课程不再是一节课一节课的磨,这些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依靠不同的教学单元,发挥自己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解决教学内容繁杂的毛病,而对于学生来说,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解决每一个单元共同遇到的难题,语文是一个整体,不是分开的单部分,也不是一节节课简简单单的叠加,加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把支离破碎的语文知识融合在一起,保持语文学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科学性。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案例策略

著名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窦桂梅在“为生命奠基”的演讲中曾多次提到带领学生们阅读大量课外书籍的经验,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优秀经验,在学生们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补充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书目进行阅读交流,以此拓展学习视野,掌握阅读方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读一本书这一内容时,所选择的书目要与学习的本单元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在主题、体裁或内容方面能找到一定的结合点,以此作为书目选择的依据。山东德州跃华学校的于現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读书交流活动时,选取了《森林报·春》这本书,这本书以新闻的形式和诗歌的语言描绘森林中动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显现出大千世界的生态,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蕴含着诗情画意和童心童趣。与第六组课文所要表达的热爱田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主题息息相关。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交流,于老师主要采用了解课外书结构、感受特色栏目、欣赏精彩片段,领悟读书方法、交流读书计划等几个步骤来进行。了解书的结构主要是教学生读一本书,从封面、作者开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及内容,并为下一步具体感知奠定了基础。感受特色栏目的意图是抓住特色栏目进行了解,促进学生对《森林报》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欣赏精彩片段,领悟读书方法主要是从书中描绘的多彩画面和奇妙声音入手,使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大自然中动物的魅力。并且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交流读书计划这一环节旨在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养成勤于动脑、勤于交流、勤于整理的好习惯。通过读书交流这一活动,不仅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感受,而且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并且它们迁移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资源,寻找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和写作亮点作为习作教学的训练点。这个训练点可以是出彩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优美的片段、精练的开头、有悬念的结尾、内容丰富的插图、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开展好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要求我们教师要时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只有让教师朋友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才能提高教学的技能和素质,教师只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从以往的教学角色中抽离出来,转变为专家型的教师,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叶,牟文娟.科学设定目标,为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导航[J].小学语文教学,2012

[2]魏蔽.对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1

篇5: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三上第三组“美丽的秋天”预习与理解内容教学设计

一、词语加油站

1、出示本组的词语,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2、学生思考本组词语中,有疑惑的词语,提出疑问。

3、学生帮助同学们提出来的疑问。遇到大家都有的困惑,师出示图片并解释。

4、通过填词语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灵活运用。

二、走进画中,引出主题

1、学生欣赏秋天的图片,用词语表达下你对秋天的感受。

2、师总结,秋天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它的美丽在我们本组中也体现出来,文章中它的色彩在有哪些呢?

3、学生有情地读出秋天色彩的句段。

4、引导学生闻到秋天的气味,发现动植物们在秋天忙些什么?

三、聆听秋天美妙的声音

1、引导学生听一听秋天的声音,它的声音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快的歌。

2、我们都听到了谁的声音?引出学生对风筝的憧憬与希望。找到孩子们快乐的歌声。

3、秋天就是一个音乐厅,还有谁在弹奏与歌唱。引导学生找一找秋天的声音。

四、倾听学生演奏秋天的乐章

1、小组合作,朗读诗歌《听听,秋的声音》

2、配乐,学生展现朗读。

篇6: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精讲

一、研究的原因、背景

(一)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如今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如果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花时多收效低”,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也将是浮光掠影。

(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听说读写空间,“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如何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们尝试通过整体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

二、课题的界定

单元教学,一般说来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

三、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⑴教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策略。⑵学生单元整体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⑶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目的和要求

总目标:以服务于语文课程实施为宗旨,围绕“单元整体教学”,进一步开展方式、策略、基本模式的实践研究,构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体系,整体推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力争使其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和推广价值。

细化为:

⑴通过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潜能,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的最优化。

⑶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各种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五、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改革活动

(一)主要措施: 1.整合教学资源

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从单元整体出发,制定整体方案;从整体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除了教学内容的整合,还有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整合以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在学习应用中获得学习经验,能够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2.优化学习过程

就语文本身而言,应该以感悟语言文字和获得语文学习的方法为主。为此,课文的学习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习课文内容,实现从语言走向内容的目的;一部分领悟语言,实现从内容走向语言的目的。

3.注重语言积累

积累语言是语文课极其重要的学习任务。语言积累要靠背诵和记忆。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方面是能凭借积累的语言在头脑中构筑一定的形象;一方面是心中的某个形象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

4.强化言语实践

单元教学把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融合在一起,能够真正体现读写结合,也能够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效果。

5.服务实际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头脑中要有全局意识,单元教学能更好地树立教师的整体意识,让教师从整体上看待教学、把握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立足长远发展

单元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材料,能够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自己的学习经验,将来能够凭借这些能力和经验进行更持久的学习。

(二)具体操作策略: 1.单元整组感知

对于课堂,目标导向是重要的。对于整个单元,目标导向就更显得举足轻重了。因为,它将在一个单元的范畴里发生影响。经过了前段时间实践研究,我们深深感觉到,进行单元目标导向意义非凡: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确定学习目标。

我们将“单元整体感知”独立成一个课时,导趣、导学、导读、导行,较大程度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愿望,使学生树立了“主人翁”的学习精神。

(1)导趣──唤起体验,贯穿始终

单元整体感知,强调学习中的“经验穿透”。教师以唤起个体亲身经历中所涌现出来的经验和体验为基础,来铺垫整组课文的底色。以那些鲜活的、生气勃勃的、温暖亲切的学生生活经验与体验,真实地影响过个体当下与未来的生活。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将以聊谈同一话题入手,以唤起学生的经验开始,让说的、读的、写的都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让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贯穿始终。阅读每一篇课文时,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相联系,一边倾听作者的聊谈,一边为作者能够形象地表达经历而折服,自己想要去学习,想要去积累,想要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经历。这种学习热情的驱动,使学生主动奔向想要追寻的目标,更快乐、更有效、更坚决地投入学习。

(2)导学──读好导语,渗透目标

单元导语中的文字文质兼美,语言涵盖力强。它虽然处在单元的首席位置,却常常受到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就在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单元导语的内涵价值,以及对一个孩子能起到的指引作用。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

随着高年级孩子自主意识的觉醒,学习自主能力的增强,教师要利用好单元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求知兴趣,来形成自己的单元学习目标。要让学生自由地读,反复地读,从读通读顺,到读出思考,读出目标。

尝试之初,可以用教师引读来理清句序,读懂意思。逐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划出要点。要点中往往既有“人文感受”,又有“学习方法”,还有行为实践的目标。学生通过读好单元导语,多了一份理性思考,也多了一份阅读期盼。学习目标确立起来的同时,学习主人翁的意识也随之大大增强。

(3)导读──全面感知,整体接触 导读,让学生浏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从总体上接触,感知教学内容。许多老师会想,这一个课时感知了,把好滋味都先尝了,那后面的十几个课时岂不是味同嚼蜡吗?我们认为,只要把握好导读的度,非但不会影响后面的阅读,而且可以让课文更好地保持原汁原味,加深对整组课文的感受。导读,与整组课文接触,不仅接触语言文字,还可以欣赏插图,谈谈感受。因为语言文字与文中插图本是表达同一事物的两种方式。作者将生活连同感受形成文字,插图将作者的文字还原成生活。文字、插图和生活共同点就是事物的特点。从插图入手,同样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抓住特点也就抓住了阅读和写作的契合点。

(4)导行──搜集资料,全面铺垫

单元整体感知,除了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让大家心中有底,胸有成竹,明白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想怎么做,可以怎么做,我该怎么做,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与生活紧密地“焊接”在一起。

①情绪铺垫。在“单元整体感知”这一课时的结尾,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两周的语文课堂生活将会怎样度过。

②阅读铺垫。读课文以外,多读同题文章,吸收一些好的语言,增添感性体验。语文教师还可以再推荐一些相关的好书,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落到实处。③习作铺垫。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我们都知道单元教学的最后一站──写作站,往往让学生“焦头烂额”,让教师“心力交瘁”。可是如果从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就蓄势的话,何愁无米下锅呢?

“单元整体感知”正是起到了这样一种整体导航的作用。可以说,进入单元教学的第一个课时,就为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埋好了伏笔。真可谓“一卒虽小,可夺帅也。”

2.单元部分感悟

“单元整体感知”已经让师生全局在胸,具备了基本条件,故或疏或密,能大胆放笔。那么,何处着密,何处从疏,如何疏密有致?

(1)密在学生“着疑”处

教师与学生是有着不同成长背景和生活阅历的个体,面对一组课文,教师无论怎样设身处地,都无法回到当代学生真实年龄的感受。正是因为认知的这种距离感,造成教学中由教师的主观意识取代学生的问题与想法,最终使学生产生不了求知的心向,也得不到求知的快乐。

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释疑”,建构知识的“顺应”过程,并充分感受到思维之趣。

①立足单元整体,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单元整组教学,使学生立足于单元整体来思考,有利于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提出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的问题不仅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而且思维容量大,能够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并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这就不是一般意义的质疑,而是对问题的发掘和重组,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这种建构是主体自觉的,是联系和发展的。这些有价值的疑问,完全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提升点与制高点。

②立足学生认知,灵活调整教学预设。

学生的认知差异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往往五化八门。教师要能在课堂实施中,开放地融入弹性灵活的成分,灵动地融入教学机智,敏于发现相通之处,调整目标。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看出和想象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在他们的认识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这样才会发现问题的思维价值所在,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步骤。

③立足课堂实效,给予时间空间保证。

为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了在课堂上实施有效调控,我们尝试让学生充分自读,让学生静静与文本对话,静静思考。二是在语段旁边写批注,或在预习本上写问题。这些做法,便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表达问题,也利于教师在时间差里灵活有效地调整步骤。教师将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了教学预设,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课堂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2)密在值得“感悟”处

在语文教学中,“感悟”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这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

“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部分感悟,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事物的个性,领会文章的个性,捕捉语言的个性。让学生在赏析与研读中,在整合与比较中,积累个性语言,领悟表达规律,并迁移和渗透到表达自己熟悉的个性事物上。

①体悟个性化语言,透视个性化事物

感悟感悟,非“感”不实,无“悟”则浅。“感”是触摸语言,对语言文字有感觉,“悟”是与“文心”心合神契,与“文意”潜脉暗通。

②“整合──对比”式阅读,感悟表达规律。

要想把语文教得简单而有实效,首先要好好钻研教材,把一本书,一篇课文读薄。这一思想为单元整体教学亮起了“探照灯”。因为单元整体教学就是一个框架式结构,立足在单元整体的高度上,删繁就简,把一单元读薄,体悟最精妙的语言,体悟最有价值的语言规律,以求达到简单化、艺术化、精良化与高效化。

整合中比较,比较中深思,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悟”的过程。“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部分感悟只须选取典型的几点,感到心里,悟到深处即可。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逐渐增强自主研读,自主建构的能力,并将焕发出强大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度影响。

(3)疏在略读浏览处

教材选编的课文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与选读课文之分。略读是一种应用精读所学到的阅读技能进行广泛、独立地阅读的形式。略读不容忽略,同时不能忽略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缺乏充分认识。惟恐学生不会读,陪读到底,讲问到底,剥夺孩子应有的学习自主权。有的甚至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上成几个课时,抛不开精读课文串讲的惯性,放不开手脚,致使略读不“略”,包办太多。这样的现状,学生如何作得了主,自主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①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

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同时还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提出略读要求。提示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点。

因此,教师必须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完全可以组织简简单单的让学生作主的学习流程,摒弃过度设计,摒弃分析讲解,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在我们的课堂。②顺学生个性组织交流。

学生依靠默读批阅,潜心涵咏,感悟语言之精妙,比较语言之规律,获得了个体层面上的完整的阅读。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体验,选择课文内容的切入点,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最感困惑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式的……在相对比较宽松、自由的交流中,教师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比如,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起到穿针引线,稍作提携的作用。

三、单元整体回顾

一个单元的学习犹如攀登山峰,到了尾声,就等于接近了山顶,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教师不去着力引导学生综观全局,发现新规律,那就错过了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在单元整体回顾中增强思维训练的力度,实现一些置身山上或登山过程中所无法企及的学习目标。

(一)整体探求学习规律 ①参与“主题汇谈”。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交谈。教师要充分运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②归纳“发现要点”。学生在主题汇谈的基础上,尝试自己来归纳“发现要点”,先个体概括,再小组筛选,最后全班讨论。

(二)整体提升表达水平

单元整体教学,旨在打通生活、阅读、习作的通道。我们不能直到教学完一单元的课文,才去涉及语文园地里的“口语训练”和“习作”,那是一种为交际而交际,为习作而习作的应命行为。事实上,“单元整体感知”的第一个环节,当师生开始围绕单元主题聊谈的时候,口语交际就已经开始了,习作训练也悄然酝酿了。

孩子的生活永远是阅读、写作体验最重要的源头,语文学习完全可以和孩子靠得再近些,没有比让孩子在阅读写作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回味生活并抒写生活更自然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了。学生从回忆体验开始,经历了吸纳、感悟,又与有意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用美好的文字描绘了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记录下美好人生的足迹。可以说,学生经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就经历了一段弥足珍贵的生命体验。

(三)综合展现学习成果

“综合性学习”是整体感很强的学习活动,但容易被教师忽视。原因主要是活动组织起来费力,加之质量无从检测。而实际上,综合性学习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了广阔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到深入人心,往往能达到传统课文教学难以企及的深度和高度。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什么”“怎样学”都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参与选定主题,制定研究方案,在实施中提供一定的咨询。

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更是零散的。感性知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能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教师引导学生回首两周左右的学习历程,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突出重点,强化单元目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的认识,融会贯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并带着成功的学习体验,浓厚的求知乐趣,积极投身到下一单元的学习中去。

研究方法:

1.采取“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地贯彻行动计划。观察即收集研究的资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反思就是对行动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2.采取“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轻松,更透彻。并把表现方法应用在写作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会大有进步。

(二)教师方面

1.教师们通过参与实验,将会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课堂上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不再包办代替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历练,能协调好师生关系,努力做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实验教师还将以《课标》为依据,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教学方式,在认识与实践上产生显著变化。

2.实验教师通过实验将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教育教学能力将显著提高。

3.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将会越来越强。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把难题解决了,教师也就提高了。实验教师在课题运作过程中不断进步与成长。

4.本实验将会增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学校方面:

该课题研究不仅会促进了研究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将带动其他教师的教学改革,在不知不觉中给周围的教师许多以积极的影响。

①采取“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地贯彻行动计划。观察即收集研究的资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反思就是对行动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②采取“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活动:

①每位课题组教师据本研究课题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发现、反思、积累,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②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如制定阶段性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研究总结,与学校教科处的安排相结合围绕课题上研究课等。

③每期召开1—2次课题研究讨论会,就研究中的所得及困惑等进行交流,探讨。布置、调整研究工作。

④组织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书籍、报刊、网络等方式自学,与学校安排结合坚持写读书笔记。

⑤外出学习听课、听讲座等。⑥每位课题组教师坚持及时收集整理活动中的反思、成果、论文、报告等相关资料。6.最终成果形态

①形成总结性资料,如案例专集、验专辑等 ③组织研讨活动,②撰写论文或论著。和做法。

篇7: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专题讲座

根据市教研室工作计划安排,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改革课题组实验工作实际,制定—上学期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改革实验计划。

一、重视学习

1、尽量搜集、提供有关实验工作材料,供课题组成员学习,为实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结合实验工作实际,安排好形式多样、有实效的`集体学习、讨论活动。尝试利用网络沟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二、突出重点

1、改进语文教学设计,整合语文单元教学过程,减轻教师书写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2、改进语文教学评价,凸显课标实验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健全教学过程资料,使材料为教学工作服务,师生书写负担合理,教学效率提高。

三、改进设计

1、标注课本教案。结合年段教学要求标注易读错字音,需了解、理解的字词,自然段、段落序号,学段、学篇主要方法,读写(说)结合内容等。

2、按要求撰写目录教案、阅读教案、活动教案和口语交际、习作指导教案。

四、改进评价

1、期末测试,随学校安排进行。单项测试,视学校实际安排进行补充。

2、重视学生成长记录,保管好有关学习过程资料,为学生学习服务。

五、随堂听评

1、本学期尽量多听每位课题实验教师的课。

2、对所听的课力求进行逐一评课,及时交换意见,促进实验教师提高平时课堂教学质量。

六、展示交流

1、参与实验的教师每人讲一节课,并交流有关课节的实验经验。

2、提供有关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验过程性材料,交流有关使用材料经验。

七、经验总结

1、参与实验的有关领导、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份实验经验材料(论文、随笔均可)

篇8: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以整合为基本的教学理念,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 分为三部分: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教科书教学又分为四个模块:预习 (1课时)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2课时) ;领悟表达、欣赏评价 (2课时) ;口语交际与习作 (2课时) 。前三个模块完成教科书课文的教学, 每个模块的学习内容都把一个单元中的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 通过某个点建立课文之间的联系。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以教科书教学为起点, 以读整本书为桥梁, 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路径, 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教科书教学以能力点整合教科书课文, 改变传统的“内容分析”模式, 变为学生讨论探究, 把课文学习落脚在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 因此, 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模块后, 增加了“领悟表达、欣赏评价”模块。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的教学为例, 来看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本单元包括《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五篇课文。以“童年”作为基本的组合点, 包括古诗词、儿童诗、记叙文等文体形式, 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童年。根据单元特点和我们的教学理念, 确定先读高尔基的《童年》, 然后进行读书交流, 开展“我的童年”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在感受童年的基础上, 基于“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进行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他人故事的同时, 领悟到该如何表达自己。预习模块让学生整体感知,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理解内容模块以解决学生疑难为主要目的, 体会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表达模块让学生了解用不同的方式来描写童年, 体会各种表达方式的不同, 对语言进行推敲和欣赏;口语交际和习作模块, 让学生回味自己的童年, 然后与同学交流, 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读整本书交流模块, 在学生阅读《童年》这本书以后进行交流, 了解童年的不同经历, 感悟不同的童年, 体会更复杂的叙事结构;语文实践模块, 以表现“我的童年”为主线, 让学生用语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童年, 是在习作基础上更多样化的表达, 可以采用诗歌、散文、图画书等多种形式。

二、“单元整体课程”的领域及概念界定

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 师生学习有了选择性, 能根据语文学习的需要进行相关的教与学活动。在此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要以教科书为起点, 对教科书有很大的依赖性, 脱离教科书, 教师自己无法实施教学, 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及质量制约师生的学习。单元整体教学又有不确定性, 如“读整本书”材料的选择, 教师主要还是根据教科书单元的主题选择, 由于对语文能力的掌握不足, 所选的整本书及整本书的教学都无法确保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单元整体课程”的提出, 能够突破单元整体教学的限制。“单元整体课程”是以“单元”“整合”为基本理念的框架体系。“单元”是课程内容, 也是教学单位, 根据“单元”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 实施教学。“整体”, 作为名词, 是“整个的、一体的”;作为动词, 是“整合为一体的”;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 是“整个的、一体的”;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过程中, 是“整合为一体的”。“课程”是一种框架体系,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框架。“单元整体课程”首先是思维框架, 其次是内容框架。思维框架与内容框架相互支撑, 内容框架影响思维框架, 思维框架影响行为模式, 决定教与学的关系。“单元整体课程”以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能力为基本的整合点, 把“教科书”“读整本书”“学科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 既包含课程内容的选择, 又包含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单元整体课程”以能力的自我建构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实施的过程中, 避免陷入“功利性”的教育误区,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单元整体课程”坚持能力导向, 能力首位, 能力整合, 而非能力至上。

三、“单元整体课程”的框架体系

“单元整体课程”以能力为核心进行统筹设计, 确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结构, 每一部分都包含“教科书”“读整本书”“学科实践活动”。

1. 课程目标。

单元整体课程的整个课程架构是按照学期分出阶段。单元整体课程的课程目标设计, 在修订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把课程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按照小学6年12个学期的方式进行编排, 每个学期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都一一对应起来。

课程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 对一线教师而言, 能够更清楚地把握目标, 能够弄清楚年段特点, 不至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也不至于让所有年段的教师都按照一样的目标来教学。不管是哪个教师来教, 都能够让学生达到相应的要求。目标的细化, 既突出了阶段性, 也突出了整体性, 让所有教师都能够看到小学阶段的最终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 就能够准确定位某个单元、某个课时的教学, 不至于千篇一律, 也不至于偏离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 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学习能力, 二是学习习惯, 三是学习策略, 四是学习量。如小学语文读整本书的课程目标, 不但做了数量上的规定和学习习惯的规定, 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年段都有了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要求。

一年级上学期:

(1) 学习读文字和看图画两种方法了解故事的内容。

(2) 在读图画书的过程中, 在适当的地方停下来, 培养猜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年级上学期:

(1) 能够运用一年级积累的方法阅读图画书。能够理解阅读内容,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乐于与同伴分享。

(2) 能够借助拼音或读物中的图画细节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

三年级上学期:

(1) 具有对原文复述、解释的能力。

(2) 了解童话大意和主人公。能讲述感兴趣的情节, 就自己喜欢的人物做简单的交流, 锻炼重整、评鉴的能力。

四年级上学期:

(1) 能够对书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推测, 并能从书中找出证据支持。

(2) 能利用绘画、读书单等方式对传记和说明性书籍进行分析、解释, 整体把握一本书。

五年级上学期:

(1) 依据文章的不同文体, 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分享式、主题式、团体讨论、聊书等) ,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2) 在阅读中, 能从篇章多处摄取特定的信息进行重整。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信息。

六年级上学期:

(1) 理清小说中角色之间的关系, 进行角色分析。对角色每一个确定的显著特点, 从故事中找出支持这个特点的证据。

(2) 阅读人物传记、科普类作品, 了解这些作品的特点。能运用略读、快速通读的方法, 确定文章的主题思想;能运用浏览找到具体事实或细节。例如:关键词、日期、名字或具体问题的答案。

2.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部分, 以一学期的某个单元为例, 进行了教科书教学设计、读整本书教学设计、学科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三个部分。这三部分是作为单元整体考虑按步骤实施的。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虽然具体的实施步骤不一样, 但是, 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是一样的, 各部分的划分是一样的。

在实际教学中, 每个学科都确定了低、中、高年段的教学设计模板, 在现阶段内, 教师按照这样的模板进行设计和教学。这些设计, 在设计环节上是简约的, 每个环节增加了设计说明, 通过设计说明, 说明设计的目的以及操作形式。这样设计, 就是要让教师不但知道怎么教, 而且知道教到什么程度和为什么这样教。事实证明, 教师进行这样的设计, 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学习进程把握得更准确。

3.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部分, 设计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多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包括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形式。学生个人评价放在第一位, 强调了学生无论是哪一个学科的学习都要有个人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评价养成反思的习惯, 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评价内容以学科能力和学习习惯为指标, 这些学科能力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自己能够测量的。把可检测可操作的内容放在这里, 增加学习评价的有效性。

终结性评价以“样题”的形式出现。实施过程中, 终结性评价以“现场测试”和“纸笔测试”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 语文测试, 要考查朗读、背诵;英语测试, 要考查口语交流。这里只能呈现纸笔测试的内容, 这些内容以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为主, 如语文的听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 数学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

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 我们在每本书的后面附有教科书教学单元、读整本书和学科实践活动对照表。以教科书单元为起点, 补充了读整本书的设计和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 在表中给出了书目和学科实践活动名称, 这样, 体系会更加完整清晰。

四、“单元整体课程”的推行与落实

课程体系只是教师实施课程的框架, 现实的教学受很多条件的限制, 如教学时间、教学对象、教学评价等。在单元整体课程的框架体系内, 教师怎样操作, 也受教师个人素质的影响。因此, 在编写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的基础上, 进行了一些现实的规划和设计, 以保证单元整体课程在学校范围内能够落实。如果说, 通过编写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能解决教师的理念问题, 通过教学设计模板能解决教师的教学设计问题, 那么以下所做的工作就保证了课程的实施。

1. 把课程固定在课程表上。

课程表是学校实施课程的依据, 排在课程表上的课必须要落实到课堂, 落实到学生身上。教科书教学在实际中有自己的位置, 为了区分课型, 把每个学科的读整本书和学科实践活动排进课程表, 保证相关的课程可以实施。

(1) 为了区分所有阅读与欣赏, 所有学科的表示方式都做了修改, 具体如下:语文/阅读与欣赏, 数学/阅读与欣赏, 英语/阅读与欣赏, 其他学科以此类推。

(2) 语言课。

为了解决语文课和英语课往往局限于文本内容而忽视语言运用的问题, 我们把语文课和英语课的相关部分作为语言课, 具体表示如下:汉语/语言;英语/语言。

(3) 实践课。

把学科实践活动划分为语文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英语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等。

(4) 写字、晚自习、日记。

我校为寄宿制学校, 大部分学生住校。因此, 我们规定了每天的“写字时间”“日记时间”“读书时间”等, 在课程表中, 不单独标注学科名称, 统一为“日记”“晚自习”等。

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与表达, 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清晰。学习在学生看来不只是为了考试, 也不只是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 而是现在就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学得越多, 表现起来就越容易。

2. 把课堂教学定位在研究的角度。

把所有的课型定位在课程表上只是第一步, 通过学校的教学督导等方式, 可以了解教师具体的执行情况。但是, 这还不能解决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因此, 在现实的教学中, 我们每个学期都举行教学展示活动。

每个学期, 学校都确定展示方向、展示学生、展示思想、展示个性。每个教研组根据单元整体课程推进的情况, 确立重点, 如: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教学、实践活动教学中的某一类。根据研究重点, 第一轮进行研讨课, 由一个年级来执教, 执教后进行研讨, 发现问题, 确定标准。第二轮是展示课, 所有教师根据研究重点进行展示, 然后进一步研讨。第三轮是提升课, 根据前两轮的研讨成果, 再次进行设计, 进行实践。

这种研讨让每个学期都能突破某个重点, 而这个重点是单元整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这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让整个团队真正成为“教、学、研”一体的团队, 课程理念也一步步变为教学现实, 为师生带来了很大变化, 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3. 单元整体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

对单元整体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深度和广度。一线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焦点永远是学生成绩, 如果单元整体课程不能解决相关问题, 势必在学生、家长、教师层面遇到阻力, 最终是美好的梦想永远不能变为可喜的现实。

(1) 发挥家长会与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在全体家长会上不断地提倡, 及时向家长报告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果, 提示家长看到学生的变化发展和提高, 比如阅读兴趣、阅读量、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习作能力等。再就是向家长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 真正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 而不只是分数的提高。

多次召开家长委员会, 对考试改革等内容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进行研究。让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到校参与监考、阅卷的整个过程。向家长委员会成员讲解命题方向和原则, 征求他们的意见。

从家长的角度评价学校课程实施的情况。只有家长认同课程理念、实施方式和认同评价方式, 才能保证家长实质性的支持。

(2) 建立以学科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考试体系。

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学科采取纸笔测试和现场测试结合的方式。纸笔测试的试卷突出测试学生的学科能力, 根据课程目标, 用相应的材料测试学生的成绩。如, 阅读能力测试中, 吸取国际阅读能力测试的优点, 对学生多学科的阅读能力进行测试。

考试怎样考, 教师就怎样教, 因为考试偏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只是传授知识, 不以机械训练为主, 而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为主。因为学生的学科基础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表现, 教师和学生都不会忽视。

(3) 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学校建立了自主管理评价体系, 提倡“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能教育、自由发展”。

德育和生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行为方式和习惯为评价指标。为了使评价常规化, 学校专门制作了《家校联系簿》, 对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以评语的形式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说明, 家长也以留言的形式与教师交流。

《家校联系簿》让坏习惯无处可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表现都会体现出来。学生重视, 教师重视, 注意力就会慢慢转向日常的学习生活上来, 而不只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学习质量。

五、“单元整体课程”的未来发展

单元整体课程的形成, 经历了由“从教学到课程”的过程, 这个过程相对比较漫长, 从教学的细节走向课程的设想与构建, 确实不容易。当真正站在课程建设的平台上, 才发现, 其实所有的课程思想都应该来源于教育思想, 课程的设计应该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单元整体课程的框架已经形成, 在教学的实践中只不过是对其丰富和完善罢了。

如果要让单元整体课程具有生命力, 还要经历“从课程到教育”的过程。我和我的团队应该在落实单元整体课程方案的同时, 不被课程方案所限制, 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提升。任何课程理念都应该落实到学生身上, 没有好的教育理念, 课程的落实就会大打折扣。单纯的落实课程往往是无力的, 教师的教育理念, 如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都深刻地影响课程的实施。

现在的单元整体课程走的是分化之路。学科的分化, 学科中目标的分化, 教学实施中教科书、读整本书、学科实践活动的分化, 这是现实的需要, 因为现实的教学中, 教师不能明确每一部分应该起的作用, 不清楚具体的操作办法。这些分化都是暂时的, 单元整体课程要走“融合”之路, 即多学科的融合设计, 比如“阅读与欣赏”, 将来就会融合多个学科。将来的单元整体课程是“大单元”的, 这个单元的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实践活动都是融合多学科的。

上一篇:科技人员下乡工作总结下一篇:冲刺备考之考研政治复习三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