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教学设计

2024-04-14

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教学设计

诚信中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备课人: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真情”为专题的教学内容。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规范书写并学以致用。

2、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美感和韵味。

3、在读懂课文、体会感情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作者美好情感的。

4、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共同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

【重组单元教材】

一、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于助人的风尚。

二、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备注】:(学法指导)

一、《穷人》代阅读课文《小抄写员》

二、《唯一的听众》代文阅读《别饿坏了那匹马》

三、《用心灵去倾听》代文阅读《幸存者的记忆》 【课时安排】:预习达标2课时,课文学习4-5课时,群文阅读2课时,回顾与拓展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

人间处处有真情——预习达标(2课时)【预习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自主预习环节

根据本单元内容与要求设计预习卡,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预习。如果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把预习前置,放在课前,课堂上直接进入达标评价环节。

二、小组预习达标检查

1.六人小组内,小组长根据预习卡采用多种互助合作形式,逐一对字词和课文朗读进行过关检查,并做好记录和评价。课文内容的概括放在课文学习中进行,此环节只作交流不做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认读生字词、流利读课文。

3.小组长汇报小组过关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教师抽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根据抽查情况作出评价。重点指导预习中的字的认读,词的理解,课文朗读的熟练程度。整理全班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做好调整。

二、、教师指导书写较难写的字

本单元字较多,教师重点指导“搁”“裹”“虑”“歉”“溜”“割”“魁”等字,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及时评价反馈,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生字听写。

三、考查学生对四字词语的理解、运用。

学生可自由展示词语的意思,并选择造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

1、课件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片段,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

2、学生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五、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小组推荐代表展示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其余学生可作补充。六.问题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提出来。

七、我的发现。

在预习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交流展示。作业设计:

1、学会本单元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积累好句子。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2: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教学设计

河南省林州市市直第八小学 张奋巧 【单元教学导读】

本单元有一首古诗《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小小的船》是一篇美妙精巧、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儿童诗,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语言积累能力。《阳光》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让孩子明白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影子》与《比尾巴》是两首小儿歌,读起来亲切上口,活泼俏皮,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每课都有比喻句,要借助课文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自然的美丽、神奇,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时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现美丽的画面,把孩子们带入丰富、生动的画面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想像世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 愿望,加强语言的感受和积累,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且联系实际,超越文本,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拓展文本内容、空间,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模块一:集中识字

一、整体通读

1、小组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自由练习拼读。

二、集中识字词

床前 举手 低头 安静月光 看见 闪闪 坐在阳光 田野 金子 早晨河面 影子 常常 跟着黑狗 尾巴 猴子 松鼠学生自己读生词。

抽生读。(师生共同纠正)开火车读,检查读音。

三、集中生字卡

mù ěr tóu mǐ jiàn b目

耳 头 米 见 cháng shān chū fēi mǎ夜晚星星拉开朋友公鸡ái ti白 ǎo y故乡 船里 更加 前后 长短 án diàn y田 电 ún gōng chě 也 ē

ni长 山 出 飞 马 鸟 云 公 车

1、开火车读,并组词,比一比谁读得好。

2、去拼音比赛读。

3、师出示卡片,生抢读。

四、交流识字方法

1、加一加,减一减。

2、猜字谜。

3、编儿歌。

五、指导写字

1、师示范,讲解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生写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3、全班展示,每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在班内展示。模块二:朗读感悟 课例一:美丽的夜空

(一)学习《静夜思》

导入:月亮曾被人们赋予美好的象征,月儿圆,人团圆。可是,在这月圆之夜,诗人李白却远离家乡,无法和家人团圆。怀着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写下了一首《静夜思》。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掌握节奏。

2、学生自读,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情感。(1)指名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2)配乐朗读。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古诗。

(二)学习《小小的船》

导入:一轮圆月,一份思乡情,一篇不朽之作。孩子们,我们何不在这美丽的夜晚,坐上奇妙的“小船”,也来创作一首小诗?(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时《闪闪的小星星》音乐响起)

1、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说说听懂了什么。

3、自读,想象画面,感受夜空的美。

4、集体读,边读边想:“小小的船”指什么?“我”在小小的船里看到了什么?理解“两头尖”的意思。

5、练习:弯弯的月亮像()蓝蓝的天空像()

闪闪的星星像()

(三)课外链接

阅读丛书《中秋夜》,体会秋夜的美丽.(四)拓展延伸:画星空 课例二:神奇的阳光

(一)学习《阳光》

导入:(课件出示:洒满阳光的大地)多么美好的阳光啊!我们每天都可以生活在阳光下,和同学们快乐健康的成长,是阳光给了我们美丽的世界,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一起来学习《阳光》。

1、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

2、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讨论、学习、交流。

3、指名读第1、2自然段,指导看图,理解“阳光像金子”、“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4、练读第3、4、5自然段,体会“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5、同桌赛读,边读边指出对方的优缺点。

(二)学习《影子》

导入: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了活力,也给我带来了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你知道是谁吗?(出示课题:影子)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2、理解“前”、“后”、“左”、“右”。

课件出示: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我的左面是------我的右面是-------

3、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影子像什么?为什么说影子像小黑狗?为什么说影子是我的好朋友?把影子说成像“小花狗”可以吗?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三)课外链接

阅读丛书《金色的秋天》、《秋天到了》,领略阳光的魅力。

(四)拓展延伸:

查阅更多关于阳光的知识,给爸爸妈妈讲讲阳光给万物带来的变化。

课例三 :走近小动物

(一)学习《比尾巴》 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一场比赛,想邀请大家做评委,你们愿意吗?快来看看,都有谁来比赛?比什么?

1、请6名同学上台贴出6种小动物的图片,一边贴一边说出小动物的名称。

2、班长出示比赛项目:比尾巴(出示文中六个问句)

3、自由练读问句,指导认识问句,教师示范问句的读法。

4、指名读,开火车读这六个问句。(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5、评选结果怎样呢?请你打开书找一找吧。

6、汇报。(读出六个陈述句)

7、组内小伙伴合作读,互相评价,把课文背诵下来。

(二)课外链接

阅读丛书《动物世界真热闹》、《小动物的家》,感受动物王国的奇妙。

(三)拓展延伸

1、找尾巴:(课后“读读画画”)

2、编儿歌:(出示小马、兔子、大象、小猫、猴子、小狗图片),这些小动物也赶来想参加比赛,但他们比的不是尾巴,而是耳朵,大家也帮它们编首儿歌吧!

模块三:汇报展示

一、主题阅读

(一)自主阅读 推荐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相关文章,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要有自己的阅读收获。

(二)交流汇报

1、话题交流:你最喜欢书中哪一篇课文?你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2、展开想象:为你感兴趣的课文画上插图。

3、美文诵读:自己找出喜欢的课文或片段,用你的朗诵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4、真情流露:用一句话说说读后感受。

二、课外阅读

(一)自我展示

1、有关月亮的古诗。

2、阳光的相关知识。

3、小动物之间的故事。

(二)分享心得

说说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途径和所得。

三、自由创作

模仿课文中句式进行一句话练习。

四、活动延伸:

把同学们展示过程中的资料整理出来,办一期班级展览。模块四:语文园地

一、自学“我会填”、“读读画画”

1、自己填写。

2、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

3、口头组词,一个字多孤单呀,我们给他们找些好朋友吧!

二、学习“看看读读”

1、(出示课件,不出现文字)这是哪里?(田野、郊外)看到那里有些什么?

①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或编一个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②读词。(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出现文字:白云、小船、小河、小狗、鸭子、野花)。

2.自读:一只小狗,一条小河,一朵白云,两只鸭子,一条木船,几朵野花)。

3、小组讨论:把图中的事物连起来说一说,比一比哪组说得好。

4、汇报交流。

5、游戏。(对口令巩固数量词)

三、学习“读读背背”

1、借助拼音自由练读,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边读边评。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帮助学生弄清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4、看图:小女孩早晨起来面向什么方向上学去,你还能判断出其它三个方向吗?

篇3: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教学设计

1. 梳理生字难词, 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巩固难读字、难写字、形近字。

2. 紧扣单元主题, 讨论课文分别“观察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3. 聚焦重点句段, 体会问句在文中的作用, 研究作者如何由“观察”引出“发现”。

4. 回放单元习作, 通过找一找、添一添, 在习作修改中用好问句。

【教学过程】

一、链接学习起点, 梳理字词

1. 呈现单元生字表, 将学生自主复习时认为难读的字显红、打点。

(1) 指名读读这些字, 随机正音。

(2) 同桌互读, 评价。

2. 回顾单元词语表, 将学生自主复习时认为难写的词加以统计, 并以柱状图呈现。

(1) 聚焦书写难点——“大概”。 (全班17位同学认为这个词难写) 交流写好“概”字要注意什么。

(2) 依次呈现另外五个词语, 随机交流要注意的笔画。

(3) 现场听写词语。

(4) 校对、反馈和修改。

小结:碰上这类难字要“多用眼睛看一看, 多动脑筋想一想, 看得清, 想得明, 字词自然记心间”。

3. 呈现园地中“我的发现”, 辨析几组形近字。

(1) 同桌互读, 相互正音。

(2) 聚焦较难的两组词, 说一说它们的不同处。

干燥急躁分辨辩论

(3) 尝试编口诀识记。

(4) 完成练习, 校对。

(设计意图:有效的复习前测学习单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 准确把握课堂起点。教师根据学习单调整教学内容,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让复习更有针对性。学生通过复习单作课前自主梳理, 对复习课知识点有提前的了解, 在课堂上的学习也将更加投入。有效的复习前测学习单起到变课堂“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作用。)

二、紧扣单元主题, 复习句段

1. 呈现单元导语, 聚焦单元主题。

你是否留意过鲜花的开放?你是否观察过星星的闪烁?你是否注意过蜜蜂的飞行?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 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认真阅读本组课文, 一起去了解作者发现的秘密。我们还要留心观察, 看谁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2. 围绕自主复习单, 展开讨论。

结合课前梳理情况, 交流四篇课文分别写“谁观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启发点拨: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和“发现”有序地写出来的?

3. 聚焦课文问句, 发现语言规律。

举一:聚焦《花钟》一课中的问句。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原来, 植物开花的时间, 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a. 去掉语段中的问句读一读。

b. 感受问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c. 体会疑问词在句中的作用。

反三:合作找出另外三课中的问句, 在文中做出标记, 圈出疑问词, 读一读, 体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完成小组合作单。

(设计意图:观察总是和提问联系在一起的。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善于使用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 以这个为学习的切入点, 通过找问句、读问句、圈疑问词, 体会作者在问中思考, 感受问句在文中的作用。既加深了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又学习了语言表达的形式, 得意兼得言。

考虑个体差异的实际, 该环节采用四人小组协作完成。小组分工减轻了个体学习负担, 小组互助促进全员参与, 提升了学习热情。每个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在自主学习中思考, 在合作学习中感悟, 在探究学习中成长。)

三、回放观察日记, 修改习作

1. 呈现学生习作一, 找找文中有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思考。

我们的面前摆着三样物品:杯子、棒子和鸡蛋。我心想:这三样物品能做什么实验呀?我刚想完, 老师就宣布了“: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实验正式开始, 老师先把鸡蛋放入水中, 然后往杯子里装水。可是, 鸡蛋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我心想:是不是该往里头加点盐才有效果呀?我正这么想着, 只见老师就往里面放盐了。

交流问句, 感受它们在文中穿针引线的作用。

2. 呈现学生习作二, 为它加上合适的问句使文章更流畅。

可是等了好半天, 鸡蛋还是没浮起来, 水也变得浑浊了。我们又放了许多盐, 哇!鸡蛋渐渐上升了。我们欢呼雀跃起来。

交流汇报。评一评, 谁补入的问句更好?更能引发思考?

3. 修改自己的习作, 展示交流。

篇4: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单元主题 词语积累 优化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也充分表明积累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小学语文而言更是如此,没有了语言积累,语文教学就无从谈起。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学习既是语文教学的底线,同时也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桥梁之一。

一、单元主题教学中词语积累的重要性

词语积累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它不仅是学生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文化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识字能力未开发完全、词语相对匮乏的关键阶段,良好的词语积累能够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同时也关系到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过程,再加上低年级正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阶段,词语积累也就成为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所以单元主题教学中的词语积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日常的阅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词语积累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最终能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会正确的积累方法

词语积累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因此单元主题教学中词语积累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学会正确的积累方法,如摘记、背诵和感悟等。摘记是词语积累的常用方法之一,既是一个熟悉词语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加强记忆、储备词语的过程;背诵是将优秀诗文进行汲取、积累词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感悟是在书本和生活之上对词语进行领悟的过程,同时感悟更是对词语记忆、积累之后的升华,最终实现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积累的现状

纵观小学语文学习,不难看出,部分学生随着年级越往上,语文能力却出现匮乏的现象,尤其是在阅读、习作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缺乏一定的积累而造成的。而当前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积累的现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接下来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1、低段积累并未受到重视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在小学低年级进行词语积累无疑是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也没有必要进行词语的积累,低年段应该将重点放在识字上,不应该在词语积累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到了高年级才是真正积累的时候。因此,在这些老师的语文课堂之中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放在了识字、写字之上。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教学思想,导致很多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就没有形成良好的词语积累习惯,以至于到了高年级在语言表达和日记习作等环节中出现词语匮乏的现象。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前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积累还未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同时也小学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一大缺憾。

2、学生水平良莠不齐

词语积累本身就能够帮助学生良好的表达,但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毕竟不同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词语、句子、文章都相对有限,基本上都需要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有些学生对好词好句缺乏正确的认识,将一些比较普通的词语误作为好句好词,如有些学生认为有“好像”、“仿佛”等的就是好句子,“有的……有的……有的”就是好段落。结果当他们需要用到这些词语、段落时往往无法派上用场。很多时候学生自身水平的良莠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词语的积累,他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了积累的“量”,而忽视了积累的“质”,以至于做了很多无用、额外的工作,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3、教师重视课内忽视课外

有部分教师对词语积累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的认为低年级学生词语的积累,只需要将书本的课本内容背会即可,这也使得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背诵本身是积累词语的一种途径,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盲目进行背诵,而不对学生背诵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厌恶情绪的产生。再加上小学低年级中学生所学教材中的课文数量较少,阅读量偏少的情况对于正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学生而言是不利的,如果这时再没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进行辅助,那么对于学生词语积累而言无疑是无益的。

4、积累量多运用困难

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中很多学生在积累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积累量,但是这些词语本身是死的内容,学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无法将其灵活运用到实处,更无法将这些消极词汇转变成积极词汇。同时学生的词语量够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加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他们对于词语的理解往往也停留在表面,对于词语深层次的意义无法理解,更别提良好的运用了。

三、优化小学语文低年级单元主题教学中词语积累的策略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低年级单元主题教学中词语积累中的现状,接下来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以教师引导为本,积累有法可依

1.1在理解中积累

对于词语的积累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年龄特点等决定了他们在日常學习过程中需要更加形象化的方法,以辅助他们进行词语的积累。如《日月潭》一课中,碧绿、群山环绕、名胜古迹、风光秀丽、朦胧、隐隐约约等词都是本节课的重要词汇,用换词法理解这些词语,以看图的形式将这些词语与实际生活中的日月潭进行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积累语言的同时,还能够体会到日月潭风光秀丽的一面。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解之上进行运用,这样能够形成有效的词语运用经验。

1.2在摘录中积累

在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中有很多词语是可以进行归类的,即有的课文中词语属于同一类的词语或短语,将他们进行归类,如描写神态的词语、声音的词语、颜色的词语、心理的词语等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够便于学生进行积累。如《蜜蜂引路》一课中,“常常”和“往常”两个词语之间的意思相近,教师在授课之中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换词法进行比较来感悟这两个的区别,从而最终达到积累两个同类词语的目的。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课本内容之中有很多类似的词语,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比较、品位,最终将这些积累的词语能够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1.3在表达中积累

表达是按照自己的语言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表述的过程,它也是对语言运用最直接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要求较高的一种,因其要求学生要先对知识进行预先吸收、储备词语,然后才能将这些词语进行运用和表达。如《找春天》一课中,“遮、触、嫩、躲、探、羞、鹊”等词都是本课的重点词语,因此学生不仅要会认、会读这些词语,同时还要能够联系生活经验,结合一定的动作表现出“遮、躲、羞”等词语。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从而从找春天的过程中能够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

2、以学生实践为本,积累有法可用

2.1在阅读中创设运用机会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虽然生活经验有限,但是在他们眼中生活确实丰富多样的,这就给他们的词语积累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因此就需要广大教师去慧眼识珠,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去积累。而阅读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小学生对于课外书的喜爱程度非常高,但是他们对于课外读物的重点却放在了看图画等上,既没有用心读,更谈不上积累。如《画家和牧童》一课中主要涉及的词语有“商、价钱、购、抹、决”等,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提高学生的素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等句式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还可以让他们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加入其中,在阅读中创设出更多适宜学生学习和运用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词语积累运用能力。

2.2在日记习作中鼓励运用

日记习作是小学语文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写日记时会将平时积累的精彩的词语放在日记习作之中,这样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日常积累的情况,同时学生也能够把自己所想、所看、所听的事物进行充分的表达。如《阿德的梦》一课中,“段、屏幕、污染、销售、预定、系好”等词语的积累,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课文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练笔,描写自己的梦,恰当的运用文中的优美词语。这时教师再给予适时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词语运用的兴趣,同时也是对他们日常学习中词语积累的一种肯定。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低年级单元主题教学词语积累体现在学生日常学习的诵读、阅读、习作等过程之中,既激活了学生自身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将更多的新鲜词语融入到自身,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最终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钱燕萍;;坚持词语积累 开启智慧之门[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2]赵晓岚;;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词语积累教学效果[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彭玉金;;抓好积累教学,培养创新思维[A];第四届中国智慧思维学术研讨会暨智慧学校创建与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王艳霞;;我对低年级词语积累教学的体会[A];吉林省第二屆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获奖论文汇编(特等奖)[C];2011年

篇5: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新城小学 丁华娟

《燕子》是一篇讲读课文。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备课时,我发现课文的插图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平静的湖面,淡绿的湖水,婀娜的柔柳,粉红的桃花,新绿的稻田。远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依着水,水绕着山。灵巧翻飞的燕子,更为明媚的春光增添了生趣。在设计教案时我决定指导学生看图,并提示学生观察图画,可以按照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但是,假如就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的话,学生可能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伶俐可爱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就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在实际教学中,我转念一想,何不在此给学生创设一段优美的教学情境,进行阅读教学呢。我就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啊!”说着,我一边又给学生出示了一句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群山绿了,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桃花笑红了脸,柳枝压弯了腰,美极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春风把田野吹绿了,小草儿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多可爱!”……

二、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语言积累。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读懂这篇课文,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学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词来说说。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同样的,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 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

《荷花》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先写来到荷花池边,再写荷花的姿态,然后总写荷花的美,最后写作者的联想,回到再现实。因此,我认为讲本课时要抓住文章的特点,把荷花的美充分展示给学生,才会让学生明白美景才能让作者陶醉,以致于觉得自己是荷花了。

在教本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能充分欣赏荷花的美,然后图文结合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地多了。讲荷花的姿态时要把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找出来进行比较,对作者的联想,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荷花来想,体会作者的联想。学完课文后,要让学生对文中美的地方充分欣赏,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联想是多么地重要,要学会像作者那样展开想像进行联想,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具体。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荷花》一文时,针对学生对荷花的有关情况不是太了解的实际情况,课前鼓励学生自由查找资料,增加感性认识,开课始,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联系普者黑的荷花池使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品赏美丽的荷花。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热情地去读,独立地去读,欣赏性地读,从而发现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美,进入情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阅读环境中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和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探究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利用多种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二)重视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荷花》一文,语言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浓浓的热爱荷花,热爱自然的感情。我引导学生多层面地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个性体悟荷花美等方式方法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坠入了文中优美的画境之中,领悟到荷花的神韵,获得了审美体验,反复品读欣赏后,随着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腔,他们不由自主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一言一语饱蘸着深情,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教学《珍珠泉》时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连接语中的学习提示,自学自悟,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初读,读准字音,了解

课文内容,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受;再读,就课文提示,展开讨论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最后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感,积累优美语句,进行课后延伸。

1、本课的资料袋介绍了有关泉的内容:西藏的羊八井泉、河北的喷鱼泉、台湾的水火泉。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行归纳,目的是丰富学生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2、因为是略读课文,从生字、词到课文的理解放手让学生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有效的结合交流合作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读懂,提高阅读能力。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独立阅读、思考,自己提出关键问题“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再由学生自己在自学和讨论中完成。

3、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文字描写的流动中的美,色彩的绚丽,在头脑里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还可以把想象到的情景互相说一说。还可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描写得细腻和观察得仔细。比如,读潭底冒水泡的情景时,“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把水泡当作人来写,融入了人的感情,从中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指导读的时候,要着重体会这种感情,语气要轻松、活泼,好像在夸奖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指导朗读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再和大家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感情。比如,“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是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要强调重音和停顿,读出自豪感。

篇6: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 进攻

盾 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 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长处 首次 胜利者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 .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 ),但最终( ),败下阵来。

b .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六、作业

1、我会写

á bān dùn

(1)敌人的( )如雨点( )向他的( )刺来。

Chí shén

(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 zhàn gōng tuì

(3)我方的( )克冲上( )场向敌军发动进( ),很快打( )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 进攻;盾——矛 ; 合二为一。

2、 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 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 屋 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方法:讲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1.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

2.学生读课题。

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

1.学生读预习部分。

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①自学生字词。②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3.自学生字。

本课生字只有5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

这5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填下列表格。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暂不回答)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思考上面的问题。

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五、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

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1.首先标出自然段。

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

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

读自然段,明意思。

意相近,并一起。

意相异,就独立。

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

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段(13):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道理。

5.教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

七、学习课文第一段

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

(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问: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

(1)学生读1~2自然段。

(2)学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

教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

(3)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

(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八、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而后回答: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九、布置作业

写生字新词;预习第2、3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读

教师说: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挖到了)谁先挖到的?(妈妈)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1.请一个学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

2.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如果……就”是一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假设关系,前者假设的情况,后者是假设情况的结果。前后要一致。教师举例,学生仿教师造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改期举行。)

4.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

“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学生用“仍然”造句。

教师问:“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读他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教师: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学生用“果然”造句。

教师: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学生读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学生读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亚为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

6.科利亚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读最后一段,理解他的这番话。

教师总结: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勤思考。

二、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看板书总结内容。

2.总结分段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法

教学准备:;陶罐和铁罐的实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流程

一、形象揭题,了解特点。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

2.学生说说陶罐的质地、特点,进行简单比较。

3.板书课题,指名学生齐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学生自读要求:

(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用“_____”和“~~~~~”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

(3)想一想:把生字词语放到有关的句子中读一读,想一想它的意思。

(4)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知道的多。

2.学生按上述要求自读课文。读后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3.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展示自己的朗读。请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1---9自然段和10---17自然段。其它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

4.教师相机小结。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显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理解。教师操作,将这一段中的“骄傲”、“奚落”2个词语点红。

2.显示铁罐傲慢无礼的样子,教师点拨理解。

(1)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骄傲”、“奚落”、“懦弱”、“轻蔑”、“恼怒”。

(2)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呢?请你把铁罐的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3)展示铁罐的话,学生表演朗读。注意学着铁罐的动作、神态读出“奚落”的语气。

3.教师启发学生理解陶罐的表现: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的呢?

(1)显示陶罐笑眯眯的样子。

(2)把陶罐的话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

(3)通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谦虚”、“争辩”。

(4)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和睦相处

(5)展示陶罐的话,同座互相配合读一读,看能不能学着陶罐的神态、动作读出它的谦虚克制。

4.展示对话。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读后评议。评议后,同座再练分角色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课文1-9自然段里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出课文中的词语。

2.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3.引导分组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

4.学生提出需要教师指导书写的字。教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6.展示学生书写的字,互相评议。

五、实践作业

1.和同学们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课外读文:《骆驼和羊》,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陶罐、铁罐不同的结局,、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交流本文的读书感受。

2.练习写字,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

1.展示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和1-9自然段要求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认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

3.教师小结过渡:傲慢无理的铁罐和谦虚克制的陶罐有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来继续学习本文的10-17自然段。

二、师生合作学习课文第10-17自然段。

1.显示第10自然段,点红“流逝”,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教师引导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时间在流逝”。

2.许多年过去以后,陶罐和铁罐怎么样了呢?学生默读课文后同交流。

3.出示对比表格。

陶罐 被人挖掘,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

铁罐 连影子也没见到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铁罐为什么连影子也不见了。

三、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3.口语交际:

我想对陶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铁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选择一个口语交际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请各组小组长组织。

(2)全班交流。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我们读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口语交际这一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小结:本文通过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类似的课文有很多:《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课文吗?

【在举例中,学生获得了对本文写作方法更真切的认识,为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五、练习写字,抄写词语

1.认读课文10-17自然段里出现的生字。(出示)

2.交流记忆这些生字字形的的方法,教师小结: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可以利用熟字来记。

3.练习用这些生字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4.学生写字,写完与范字对照,同桌比较检查,学会自我纠正。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议。

6.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观察字间架结构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所获得的东西,比教师直接告诉要记得牢。每次都这样训练,学生自学生字的本领会一天天增强。】

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还可以抄写课文中其它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2.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几句人物的对话,(可以写一写回家后与爸爸妈妈有趣的对话)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铁罐 优点:坚固 无影无踪

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陶罐 缺点:易碎 安然无恙

篇7: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这几篇课文都展现了不同的地域风景。为学生的写作和积累词语,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重点让学生读好课文,领略不同的风光秀丽的景色。把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能够会运用和模仿写,达到学以致用。对于本单元习作重点让学生学会写信,同时会写当地的特色。学会读书符号的运用、练习中积累诗句和相关的景色词语。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2.学会单元39个生字,2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典范,感受荷兰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

5、引导学生认识读书做记号的重要性,学会使用做记号的常用符号,并通过读记名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望。

6.练习使用赞美语,学会赞美别人。

7.熟记八个成语和五条歇后语。

8.练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

三、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典范,感受各地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认识读书做记号的重要性,学会使用做记号的常用符号,并通过读记名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望。

3.练习使用赞美语,学会赞美别人。

四、教学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词句。引导学生在语言中再现画面,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五、课时安排

篇8: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教学设计

执教者: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张旭超

指导和评析者: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贾秋林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堂课是北京版《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复习课, 是第四课时。在前三课时中, 学生分别学习了询问天气、表达着装和描述四季气候特点等的功能句型以及天气类 (sunny, warm, cool, cold, hot, rainy, cloudy, windy, snowy) 、服装类 (raincoat, jacket, sweater, gloves) 和季节类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的词汇。基于上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教师设计了课堂活动, 通过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这个主题, 以及“What are the four seasons?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each season in Beijing?What shall we wear in each season?Where can we go in each season?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话题的谈论, 引导学生关注北京的四季, 体会四季的美好,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不同季节的情感, 并学会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美丽的北京。

(二) 学生情况

授课对象是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在十岁左右, 活泼好动, 喜欢直观形象思维, 对游戏、竞赛、小组创作比较感兴趣;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在知识储备方面, 学生对四季和衣服名称, 以及不同季节天气的特点等语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学生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足, 且受教材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历限制, 在四季风景的思考和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教学时, 教师注意每个活动的示范和“小台阶”的搭建, 降低活动难度, 引导学生先听后说、先读后写,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同时, 本堂课教师运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操作简易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放松的学习环境。

(三) 教学手段

1. 教学方式

本堂课从一个主题入手, 谈论与其相关的不同话题, 每个话题学生都需要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如指认季节树、描述季节的天气特点、为季节选择合适的衣服、将北京的不同季节介绍给外国朋友等。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并进行成果展示。

2. 教学手段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听、说、做、读、演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激活、运用语言, 在互动活动中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综合语言素养。

3. 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自制PPT演示文稿 (内有视频、图片、文字描述) 、板贴图片、板贴字卡、胶棒、单词卡片、学习任务单。

(四)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季节、天气、服装和活动类词汇。

2.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和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3. 能够通过小组互助活动,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查找信息、自学英语知识的能力, 并在交流讨论中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4. 通过唱歌、欣赏视频、制作季节树、向外国友人介绍北京等活动, 感受北京的四季之美, 加深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 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以及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二、教学过程

Step 1:复现单元主题

上课前,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 歌词如下:

There are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学生跟唱, 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T:Do you know what is the song about?

S:Seasons.

T:Yes!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seasons in Beijing.And we will talk about it in these five parts.

教师呈现本堂课主题, 并通过PPT展示与主题相关的五个话题 (见图1) 。

【设计意图】用歌曲激活本课核心主题;通过话题呈现, 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Step 2:激活运用已知词汇及重点句型

Activity 1:Talk about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在教室摆放4棵季节树 (见图2~3) , 结合PPT中的第一个话题向学生提问:

T: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Beijing and what are they?

Ss: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Now!Look!There are four trees in our classroom.Can you tell me which one is the spring tree?

S:The first one.

T:Yes!And which one is summer (autumn/winter) tree?

S:The second (third/fourth) one.

Activity 2: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呈现PPT中的第二个话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four seasons?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T:How about the weather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Ss:...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将天气类词卡贴在相应的季节树上 (见图4~7) 。

Activity 3:Talk about the clothes.

1.复习衣服类词汇

教师通过PPT呈现衣服类词汇:jacket, T-shirt, shirt, overcoat, raincoat, vest, sweater, dress, skirt, cap, hat, shorts, trousers, gloves, slippers, sandals, sneakers, boots, sunglasses, 并带领学生一起复习。

T:Let’s read together!

2.将衣服类词汇和季节相匹配

(1) 教师呈现第三个话题:What shall we wear in the four seasons?

(2) 教师以夏天所穿衣服为例引导学生将衣服按季节分类 (见图8) 。

(3) 教师布置任务:给季节寻找合适的衣服。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单。

T:We can wear...in spring?How about other seasons?What shall we wear in other three seasons?Now it is your time, work in groups and finish Task1on your study paper.

学生任务单见图9。

(4) 小组展示

每组任选一个季节, 小组成员将学习单上所选择的衣服粘贴在对应的季节树上, 并用简单的句型介绍:“In summer we can wear...”

介绍完毕后,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见图10~11) 。

【设计意图】该环节中, 教师重点设计了三个活动, 用季节、天气、衣服等话题激活学生已知的词汇和功能句型, 并通过分类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为介绍不同季节的特征的活动做好准备。小组活动在反馈学生生活常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和展示的能力。

Step 3:Talk about the activities in four seasons.

Activity 1:Enjoy a video.

1.教师询问学生:We all live in Beijing.Where can you go in Beijing in summer?

2.教师呈现活动任务:I will show you a video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I have two questions for you:Where can we go in four seasons?What shall we do there?

3.教师播放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课件, 学生欣赏并了解北京四季的不同景色。

4.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How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Are they beautiful?Where can we go in Beijing in summer/autumn/winter?What can we do there?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唤醒学生对北京四季之美的认识并整体感知、理解语言, 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的地点和活动信息。学生结合前几个活动逐渐建构起对四季中天气、着装、景点、活动等的系统认识。

Step 4:介绍北京的四季景色

Activity 1:呈现任务, 理解情景

1.教师创设情景:Oh!My We Chat is ringing!Who is speaking and what does he want to do?Let’s listen!

教师播放Mike的微信留言:Hello, Bob.I have a piece of good news.I will go to Beijing next month.I will go there for study.But I really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Beijing.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more about Beijing.For example, which season is it in Beijing?How’s the weather?Is Beijing beautiful?Where shall I visit in Beijing?What shall I do?Can you help me?

播放结束后, 教师布置任务, 让学生帮助Mike解决问题。

2.师生共同谈论Mike的留言信息, 如“What happened to Mike?What does Mike want to know?”等。

3.教师提供语言框架, 学生以补充所缺关键信息的方式完成回复Mike的信息。

Activity 2:学生分组独立完成任务

1.教师继续呈现任务:Now, there are three other friends will come to Beijing.Let’s listen and find out what they need.

2.教师播放Lily, Charlie, Tina三个朋友的微信留言, 学生仔细倾听。明确这三个小朋友也想来北京参观, 他们也想了解北京不同季节的特点。

3.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季节, 并根据教师提供的语言框架和短语、词汇完成对这个季节的介绍以及对Lily/Charlie/Tina的回复。

Hello, __________.

Welcome to Beijing in_________.

It’s a_________season in Beijing.

It’s_________and_________.

You can wear_______.

You can go to_______.

You can_______there.

Have a______trip!

(beautiful, great, interesting, good, wonderful, nice...)

4.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完成任务单Task 2, 教师适时指导。

5.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给朋友回微信的情景既真实又有时代感,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体验帮助别人的美好的情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 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支撑, 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语言表现能力。在听微信留言、微信书写回复、口头表达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知识, 发展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四季之美,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Step 4:Homework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仿照任务2, 选择一个季节, 向朋友介绍北京的天气、着装、饮食、主要活动等。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创设了真实的情景。授课教师采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 使学生走进教室的一瞬间就能感受到本堂课的主题学习内容。同时四季树替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 让英语课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并富有感染力。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下, 理解知识更为简单, 语言的运用更为自如。

授课教师还将教学内容自如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通过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视频, 学生能感受到一年四季的鲜明转化。简易操作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学生在展示环节中大胆展示了设计, 熟练地运用了本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本堂课中, 授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趣味性强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复习运用, 全方位调动学生进行听、说、读、演的积极性, 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场景。

除上述优点之外, 本堂课也存在着些许不足, 如授课教师的语速偏快,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需要加强等。

专家点评

本堂课采用活动驱动型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情境, 借助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小组汇报展示等活动, 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团队合作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交际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发展。本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三个特点:

1.信息可视化, 内容情景化

本堂课, 张旭超老师以树为载体, 将四季“搬”进了课堂, 为学生营造了直观形象的主题环境。依托四季树的背景, 将谈论的天气、着装等词汇分类粘贴在不同的季节树上, 取代了以往呆板的板书, 突出了每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季节树营造了语言表达的物理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

2.主题突出, 话题完整

本堂课的主题是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 围绕这一主题, 张老师设计了五个话题, 包括四季的名称、天气、着装、特色的景点和活动等。五个话题层层递进, 不同话题的讨论与活动突出了本堂课的主题。

3.注重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上一篇:雷祖祠下一篇:云州秋望,云州秋望屈大均,云州秋望的意思,云州秋望赏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