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论文

2022-04-23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中,习作教学对语文教师来讲一直是教学难度比较高的一项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年纪较小,且在其日常成长生活中的阅历非常局限,因此,在面对一个习作主题时,经常出现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基于此,当今语文教师应当紧抓时代脉搏,贴合新课改的全新教学目标,积极完善与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论文 篇1: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价值与实施

【摘要】习作单元是部编教材新出现的单元,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的重大变革之一。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三方面的探讨:第一,从习作学习的重要性来分析为什么要编排习作单元;第二,从习作单元的编排内容来谈其中的价值取向;第三,谈谈怎样开展习作单元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习作单元;价值与实施

一、习作学习的重要性

习作单元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新出现的单元,这种创新编制的单元自成体系,课文由“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组成,渗透习作表达上的特点和习作方法;辅以“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提供习作范例与素材;最后进行单元“习作”的练习。为什么要创新编排这样一个习作单元呢?

首先,习作是语文综合能力运用的体现。然而,习作教学在所有语文教学中,又是最难教,最难学的。为了改变这种境况,让习作便教易学,降低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增强书面表达的信心。统编教材的编写组使尽了浑身解数,编写出这样一个全新的习作单元。统编教材的编写者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郑宇指出:“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强化习作能力的培养,丰富了语文教材单元组员的形式,是教科书编撰史上的一个创举。”三年级习作是一个分水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在小学一、二年级开展写话,在中高年级开展习作。三年级作为习作的起步阶段,习作标准应该比低年级有所提高,教材应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所以,部编版三年级习作单元安排的“观察”和“想象”两个主题,是围绕着新语文课程标准来编排的。

其次,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要求新一轮教育改革,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方向。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作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习作,是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主要途径之一,部编版三年级新编的习作单元以“观察”和“想象”为主题,在习作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在习作中渗透文化与审美教育。所以说,习作单元的编排,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

二、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新增的习作单元

为什么习作单元从三年级开始新增呢?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在习作中学会书面沟通。因此,在低年级进行写话,让学生写对周围的事物的认识,写想象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在中高年级进行习作,进一步强调习作方法的指导,并从三年级开始,增加独立的习作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强调小学生的语言运用实践,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想象和理解,在习作实践活动中获得基础的习作能力和表达方法。下面就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内容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

本单元以“大胆想象”为主题,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教材编排了《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了神奇有趣的想象故事,这些故事中的想象大胆、奇特,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想象的神奇。

从“想象”单元各部分的编排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新教材编写的良苦用心。精读课文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神奇,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走进无拘无束的想象世界。 “交流平台”对如何大胆想象进行了梳理、总结,“初试身手”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思路。习作例文以批注和课后思考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展开想象的一些思路,比如,順向想象和逆向思维想象。最后习作“奇妙的想象”,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写一篇想象习作,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综合运用。

与其他单元各要素的相对独立相比,习作单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结、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他栏目都是为了最后的“习作”服务的。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神的的想象,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中放飞思维、大胆想象,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大胆想象的乐趣,推进他们在平常生活中大胆想象,持续发展想象能力和创造力,这是想象单元特殊性的一个表现。

三、习作单元的教学实施

教师在教学实施时,要基于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准确落实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想象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旨在引导学生大胆放飞想象,进入无拘无束的想象世界,对想象的合理性不做太大的要求。语文要素是教学设计的目标和依托,每个语文要素又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实施时,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渴望用笔记录自己心中的想法,让习作成为学生自己的倾诉方式。

1.点燃思维微火花

例如,在“奇妙的想象”习作教学伊始,学生初次走进这个想象习作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问题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让习作真正成为孩子有感而发的产物”。下面是笔者的导入教学环节: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一条直线,一条弧线)问:这是什么?你能说说关于它的故事吗?

学生1: 那条直线是一根油条(其他学生大笑)一根会走路的油条。

老师:嗯,挺好的,多神奇呀,油条会走路,他有什么故事吗?

学生1:这根油条会走路,他不想给别人吃掉,就偷偷地跑到街上去了……

老师鼓励:哇!真有趣呀,然后呢?

学生1:后来它在街边遇到一个迷路的饥饿的小女孩,它就让她吃掉了。(学生掌声)

老师:说的多好呀,你的想象既奇特又感人,还有同学愿意说说吗?

学生2:一个高高的小男孩和他驼背的爷爷住在圆滚滚的蘑菇房子里……

(其他学生踊跃发言,开始想象……)老师小结:老师只给了你们几个简单的图形,你们却发现了这么多的事物,還给他们编出了这么有趣的故事,你们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你们脑袋里还有什么奇妙的小故事想告诉我们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你想象世界里的故事吧!

以上授课教师通过简单的问题游戏,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由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着手,通过相似点发散思维,让学生创编故事。对学生童真的发言,不轻易打断和否定,维护学生表达的欲望和想象的积极性。因为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都可能发生,一切都变得那么奇妙,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启动想象发动机

丰富的想象是习作不竭的源泉。习作需要生活体验,习作更需要想象的丰满。学生如果在习作中学会了想象,就给自己的习作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让自己的习作独树一帜,充满魅力。教师应该在习作教学中激发生动的想象,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例如,笔者在“大胆想象”习作教学环节,出示了一只蚂蚁的照片。

老师:蚂蚁的特点是是什么?

学生(齐答):小,弱小

老师:如果蚂蚁可以变化,它会变成怎么样呢?

学生1:变得像我一样高

老师小结:也就是说变成了和它体型完全相反的东西。

老师:变得这么大的蚂蚁你就喜欢了吗?它会有怎样奇特的经历呢?

学生3:这只蚂蚁变大后,他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有可能遇到其他凶恶的动物,可能遇到狼。

老师:遇到凶狠的狼,变大的蚂蚁能打得过它吗?它会怎么做呢?

学生4:它打不过,会去求助。

老师:向谁求助?

学生4:他的好朋友小狗。

老师:最后,怎么样啦?

学生4:脱险了。

老师:同学们刚才大胆想象了这只小小的蚂蚁变大后的奇特经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把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看作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峰的话,这个故事情节已经“一波三折”,非常吸引别人去看你的故事了。画板书:

老师:除此之外,如果大象失去了它引以为傲的长鼻子,长颈鹿脖子变短了,他们的生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

上面的授课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因为在习作起步阶段,当学生头脑里没有一定的表象积累,没有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时,直接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自由习作。无异于要求无根的浮萍扎根,无本之源出水,一个不懂盖房子的人随意盖楼层,容易挫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练习想象,唤醒学生习作的感官,当学生想象的兴趣一点点浓厚起来,习作能力自然一点点提升起来。

3.建构语言与运用

利用好“初试身手”,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想象”单元的“初试身手”环节,教材提出:“在纸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画成想象中的事物,看谁想得出奇。”在“习作”中,教材提出:“选一个题目写一个想象的故事,也可以写其他的想象故事。要大胆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从中可以看出“初试身手”和“习作”不是互不相干的独立环节,而是环环相扣的相通环节。学生既可以写不同的想象内容,也可以把“初试身手”中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变成习作。

有个学生在“初试身手”时,画了这么一幅手指画,写道:

然后到了习作环节,这位学生的习作《爱唱歌的树叶》是这么写的:

可以看到,“初试身手”是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的一次初步尝试,学生的手指画生动形象,会唱歌的树叶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初次尝试的成功给了她自信,学生学习的成功是继续学习的内在动力。之后,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积累了言语经验,把握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言语积累后,在习作中进行了进一步的生动想象,在书面表达中逐步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习作教学的实施离不开以下几个步骤:激趣——授法——实践——拓展。尤其在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尤为重要。其次,虽说学无定法,但是教授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可以塑造习作的骨架,所有的创造来源于模仿而高于模仿。通过范例“授之于渔”,进而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授之于鱼”,更高层次上,在延伸拓展中引来一条思维的河流,让学生在思维的长河中既有“鱼”可拾,又有“渔”可循,从而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综上所述,部编教材是最新教育改革的成果,有很多创新之处,以上只是笔者在三年级习作单元教学的实践中,围绕新编排的习作单元的价值与实施进行分析,除此之外部编教材还有很多内涵丰富的内容。作为农村边远小学的教师,应该继续着眼于挖掘新教材,让新教材为老师所用,为学生所用,通过用好新教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乃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宇.部编教材习作单元“观察”的特殊性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5]常志丹.部編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编排特点及教学中须注意的问题——以三年级教材为例 [J].语文建设,2018(8).

作者:黎美凤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论文 篇2: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摘 要】 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中,习作教学对语文教师来讲一直是教学难度比较高的一项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年纪较小,且在其日常成长生活中的阅历非常局限,因此,在面对一个习作主题时,经常出现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基于此,当今语文教师应当紧抓时代脉搏,贴合新课改的全新教学目标,积极完善与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本文将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作为研究背景,探讨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单元的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习作单元教学  策略研究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贯彻与深入,为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并且随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更新与完善,将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重新进行编排后,使小学生的习作训练环节单独成立一个单元。如此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学习习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效摆脱了习作教与学“烦、难”的困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观照单元整体,加强板块整合

统编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将每个教学单元的最后都编排了一个单元写作,并且在教学单元中还穿插了小练笔活动。同时,从三年级开始在每册教材的第五单元按照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序列,安排了习作单元,以突破习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重习作在统编教科书中的分量,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习作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中,应当明确习作单元前两篇课文与习作主题的密切联系,统筹规划教学,强化学生的习作训练和实践。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教学中,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为《奇妙的想象》,通过对本单元中前兩篇课文以及习作例文进行有效整合,使教师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前后融合贯通,实现整体教学。并且在每节教学过程中,都能够有效凸显出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本单元共分为5个知识点,分别为课文《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习作《奇妙的想象》,共历时6—8课时。因此,教师在进行前两篇课文的教学中,应当根据文本创设“读思达”的环节。如教学《宇宙的另一边》,教师可以借助文中“我”想象的“趣”“奇”,在师生的互动中,激发学生积极加入到想象宇宙另一边与我们的生活不同的秘密,最后小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以最大限度的锻炼。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时,引导学生边读边交流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并帮助他们拓展思维,在课堂上以“假如我是一棵树”作为故事主题,来创编故事。通过单元前两篇课文教学后,教师在无形之间已经完成对习作单元教学的整合与重新建构,并且循序渐进地对小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因此,在指导《奇妙的想象》这一习作时,学生已经能够清晰地掌握自己对该篇习作主题的创编思路,有效提升习作水平。

二、精准掌握教学目标,培养习作能力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理念的束缚,在对课文以及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仍然运用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重点词语的理解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习作单元的教学重点。习作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应当精准地掌握每个单独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例如:在进行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五单元《生活万花筒》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该单元的习作训练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其自身经历绘画出简单的情节曲线,并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画面重点描写出来,进而帮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能够有详有略,减少作文中赘述的部分。

三、搭建习作支架,突破学习难点

在进行习作训练过程中,如果让小学生将自身的习作灵感直接运用到书面表达中,由于其自身的逻辑思维并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加上脑海中的知识储备相对匮乏,因此对小学生来说跨度过大,进而造成其作文内容空洞。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针对习作单元的主题创设习作思维支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习作灵感开展进一步的梳理,理清自身的写作思路。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确定自己想要描写的景点或特殊的地方,并且引导他们以地点作为习作支架的中心,并根据地点的特点以及游览路线,将习作支架向外延展,进而使其在习作支架中,能够将地点的所有特点以及游览的景物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描写出来。在按照习作支架描写的过程中,将每个景物的特色进行详细描写,并注意不同景物之间的衔接。通过搭建习作支架,可有效帮助学生突破习作中的难点,使其清晰习作思路,进而有效提升的习作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最新版本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可非常清晰地看出当前教育部门对学生自身习作能力水平的培养已经呈现出非常重视的局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改正自身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加强对教材中的特殊单元——习作单元的教学,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璐.习作策略单元初探——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J].山东教育,2020(1):50-52.

[2] 黄艳.在整体性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读写结合策略——以统编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J].天津教育,2020(16).

[3] 吴勇.写作支架:走向言语实践的习作教学——统编版习作教材助力系统的教学探索[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品德版,2019,000(012):4-8.

*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20年度课题“基于统编教材背景下的习作教学策略探究”(JYKT-20038)研究成果。

作者:杨火珠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论文 篇3:

准确定位 实现习作例文教学价值

【摘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是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习作单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习作关系紧密,对学生的习作有非常大的启示作用。因此,教师要准确定位例文教学目标,设计例文教学内容,实现例文价值,最大限度发挥习作例文的价值,让学生掌握习作方法,爱上习作。

【关键词】找准定位;实现;习作例文;教学价值

继三年级上册“观察”习作单元之后,统编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出现以“想象”为主题的习作单元。作为专门的习作单元,它的单元结构安排、文章内容都体现了习作的核心价值,都是为了达成习作这一核心目标服务。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一单元时,务必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用单元整体意识去联系前后课文内容,准确定位例文教学目标,设计例文教学内容,实现例文价值,最大限度发挥习作例文的价值,让学生掌握习作方法,爱上习作。

一、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1]这句话成为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开场语,足以说明这一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习作单元。这一单元中,编者安排了《小真的长头发》和《我变成一棵树》两篇精读课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两篇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习和感受多种角度的想象。图1是这一单元的结构图。

二、实现例文价值,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估测例文价值

习作例文既不是精读课文,也不是略读课文,它与习作内容紧密关联,承担着独立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想象”为主题的习作学习,要对习作例文进行准确定位,仔细研讨教材内容,了解习作例文到底要“教什么”,对习作例文进行细致、综合的考量。

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单元习作的困难所在,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旁注”“课后题”的意图指向。例如,《一支铅笔的梦想》共有三处旁注,第二处明确告诉学生“想象时保留事物的主特征,使想象自然、合理”,第三处指出“想象是为了实现美好愿望”;《尾巴它有一只猫》有两处旁注,第二处明确告诉学生“反着想很有趣”。在课后题中,《一支铅笔的梦想》的课后题是围绕事物特征想象,训练发散思维;《尾巴它有一只猫》的课后题意图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反着想”的方式展开想象。

通过仔细研读习作例文,习作例文的教学定位也明确下来(如图2)。

(二)设计教学——开发例文价值

如果说准确定位、明确教学目标是解决了习作例文到底要“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是要解决习作例文该“如何教”的问题。不同的单元,因为主题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也不一样。因此,如何开发利用好习作例文的核心价值,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习作例文的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教学内容轻简。我们应该看到,习作例文的课文没有识字、学词的任务,也不强调深入理解、整体感知和感情朗读等等。习作例文的教学内容是紧扣习作能力训练目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选择、加工而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尽量精简,紧紧抓住教学主题。

例如,例文《一支鉛笔的梦想》只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合理想象,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只需要抓住“反着想”,两篇例文都要求学生尝试画“助想图”。其次,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是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在精读课文《小真的长头发》(辫子的用处)中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的教学重点、难点在于“反着想”和“尝试拟题”,学生都是首次尝试,这是学生习作比较缺少的重要方法技能。因此,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偏重于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如图3)。

2.教学环节要轻巧。习作教学不同于课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要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想象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更多的外力刺激和感性积累。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想象指导时要运用正确的路径和有效的策略。

例如,在教学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理解“把尾巴当主人,尾巴就有了一只猫”,让学生初步感知“反着想”;其次,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交换身份反着想”;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反着想就是打破常规”;再次,播放动画片《极速蜗牛》,解读《喜欢睡觉的风》,让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反着想”;最后,选择事物,借助“助想图”,运用“反着想”的思维方式,形成新颖有趣的想法。如此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学习难点。

3.教学方式要轻松。教学方式一直是教师们都在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之一。中国现代著名的作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2]所以,习作教学与课文教学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习作教学的第一要素是诱发学生的习作动机,也就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表达。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习作单元,“想象”习作教学的重点在于唤醒学生的想象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主动想象。因此,教师要选择轻松、活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想象的质量。

例如,在进行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教学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动画片《极速蜗牛》,讲述的是一个行动缓慢的蜗牛在获得了超能量后竟然和塞车比赛,速度比塞车还要快,最终获得塞车比赛的胜利。影片如此反差巨大的想象让人震惊,也让人振奋。在动画片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反着想”吸引人的巨大魅力,加深了对“反着想”的理解,而且放松了心情,激发了想象能力和表达欲望。

(三)多维利用——实现例文价值

准确定位、明确教学目标是解决习作例文到底要“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解决习作例文该“如何教”的问题,那么接下来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习作例文不仅具有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展学生习作思路的“例文”功能,而且有让学生习得习作方法、借鉴习作表达的“样本”功能。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需求,从多个维度出发,反复对例文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

例如,习作例文可以为学生习作构思服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想象”,但是因为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的“想象”往往比较粗浅。教师可以借助习作例文,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提升学生的想象质量。比如在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反着想”(用图式表示出来)“尾巴局部→猫主体;蜗牛慢→快→极速蜗牛”,呈现出故事的主题和框架。学生在习作时也可以画出图式,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构思的过程,当学生的图式画出来后,习作的框架也构思好了。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出现的习作单元是一个新生的事物,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更多的研究和思考。教师在整个单元特别是习作例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写好这个单元的习作,而且要让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训练,对某方面的习作技能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掌握某一方面的习作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习作单元、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作者:温晓荣

上一篇:承包项目合同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投资市场保险产品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