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2024-04-24

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通用14篇)

篇1: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201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回忆版)

【前情提要】

分为笔试和双面试

【笔试】

一、给出了7条要闻

1简答要闻的写作要点?谈谈其中你最喜欢的要闻标题,陈述理由其中不好的标题要闻有哪些,为什么?

二、针对“中国式过马路”写一则1000字左右评论

【面试】

抽号答题,从1~n号开始专业课面试;n~1同步进行英语口语面试。Part1

问题主要涉及新闻领域的热点,如简析“两会”个别特色记者的表现,摄影图片的分析等等,教授老师们可能针对作答进行追问,relax

Part 2

英语面试,如针对社交媒体的看法,印象中的新闻传播学作品,某位传播学大师的理念等等,relax

后话:

复试不是很可怕,当然紧张也在所难免,相信自己!老师们、学长学姐们都很有爱的!~~

篇2: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复试名单

新闻学专业考生编号

***

***

***

***

***

***

***

***

***

***

***

***

传播学专业

考生编号

***

***

***

***

***

***

***姓名 魏 玮 路 燕 刘 翊 古蓉蓉李 妮 范英杰孟苏静王 冲 李思文姚亚南岳月霞李朗青姓名 朱 姝 杨 睿 王 聪 武 静 李双艳张 媛 朱 贺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王 一

***季觉苏

***李 娟

***罗曼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新闻传播硕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谢玄玄 尹凤云 陈 曦 李 臻 孙 悦 田嘉宇 喻贤璐 徐 诚 林城炳焦 悦 于 方 周 苑 颜乃禾 刘盈吟 石 磊 蔡玉婷 刘 杨 冯 岩 周苗苗 疏银露 薛亦恬 张 哲 赵盼赟 张煜晴

***韩雪梅

***陈凯璇

***刘 政

***陶金成***邓 颖

***刘丹丹

***贾巨声

***王 杰同等学力

***王 晶

***孙 昊

***贾 爽

***徐思宇

***梁 夏

***李 音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熊凤鸣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周 玮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向 昊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务必仔细阅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二0一四年硕士生复试录取工作意见,了解相关

复试事项(http://gra/view.asp?id=860)。

2、复试时间2014年3月28日,地点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费彝民楼A座5楼,上午8:00到费彝民楼A座518缴纳复试费用,每人80元,然后至费彝民楼A座520进行资格审查、信息核对等事宜(资格审查所需材料需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

3、学术硕士上午9:00面试,地点费彝民楼A座507,下午2:00笔试,地点在费彝民楼A座403,时间3个小时;专业硕士上午9:00笔试,地点费彝民楼A座403、407,时间3个小时。下午2:00面试,地点在费彝民楼A座507。

4、同等学历加试时间:2013年3月26日上午9:00,地点费彝民楼A座503。

5、如有其它疑问,请拨打025-83686366咨询。

2014

篇3: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为了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以及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所设置的一个独立硕士专业,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点。

近些年,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在不断地发展与壮大,因此对高精尖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但是,我国以往的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无法满足新闻媒体机构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这样的局面,不得不让众多高校重新审视本校的MJC培养方案,加速对MJC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改进。

一、MJC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在这些基本要求下,各高校也会依据本校的学科优势、科研特色、师资力量以及专业学科背景等要素,制定出符合MJC专业特点并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MJC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适应当代媒体环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和较强的采写能力,能够从事不同媒体领域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要求

第一,德才兼备、具有较高政治文化素养和政策水平,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的基本理论。

第二,具备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

第三,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同时具备敏于捕捉、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

第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相关专业的第一手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学习年限

学制2~3年。因正当理由未能按时完成课程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硕士论文答辩的,经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学科组、学院同意后,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年限不得超过两年。

(四)培养方式

MJC的培养方式多是按照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联合对学生进行指导,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方面相结合培养。校外兼职教师多为新闻出版业界的专家学者,会参与学术前沿讲座、专业实习指导等多个教

(五)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上追求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课程学习重视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实务的紧密结合。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至第二学年,课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由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和专业实践四个板块构成。以西南政法大学MJC学分分配为例,该校MJC课程总学分设置为38学分,其中公共课7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选修课16学分,专业实践5学分。

二、现阶段MJC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2011年招收第一届学生。新闻与传播硕士点从首批的48个到2015年已经增加到103个。在数量迅速增长的背后,研究也发现MJC培养方案中存在着普遍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MJC培养同质化问题

由于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起步较晚,各高校在MJC的配套体系制定、培养管理模式、课程安排和专业内容选择、师资力量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相对准备不足。[1]在培养前期,有的学校甚至在选拔人才时,就不对两者加以区分,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采用同套试题进行选拔测试,这样的选拔模式不利于学生在前期认清自己的学习方向,不能理清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并且,早期大部分高校对MJC的培养会直接采用新闻与传播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毕业时大体相同,与国务院学位办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别,削弱了对MJC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笼统,与实际操作有出入

在MJC培养方案体制改革的初期,各高校都在探索阶段,摸着石头过河。这也使得各高校对MJC的培养目标相对笼统,没有根据自身学校特色、专业知识背景来制定相关课程和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培养出来的MJC,在专业知识方面,基础不牢;在能力要求方面,缺乏社会适应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外语要求上,也未在培养方案中具体得到体现。[2]同时,虽然各高校在MJC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还不能够完全满足于MJC的培养需要。毕竟MJC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够合理平衡地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很难解决MJC培养中的实际难题。

(三)学分设置不当,成绩考核难测实力

在学分要求上,部分高校的要求是每科总分70分达标,过高的学分要求,让不少同学疲于应付各类学科课程考试,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锻炼。但新闻与传播学是交叉性强,注重实践的学科,MJC不仅要有坚实的新闻与传播学理论基础,还应具备很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校就忽略了新闻与传播实践性强的这一特点,只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并且课程内容不与时俱进,较为落后,让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很难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对MJC的期末考核中,也只看理论成绩,并未对其实习成果进行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有效地对MJC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导致MJC培养质量无法保证。

(四)培养方式单一,不符学生个性化要求

现阶段我国MJC培养方案过于单一,仍停留在课堂教学和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的阶段,学生很少能独立完成研究项目。同时,照本宣科的课程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而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相对很少。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还是“填鸭式”“仓储式”,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弹性管理。[3]在实践教学上,参与导师课题和到相关媒体单位实习是MJC的主要实践途径。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成固定的MJC实习基地,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找实习单位。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又缺乏与实习单位的有效协调沟通,故难以掌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发展极为不利。这些问题暴露出部分高校缺乏MJC管理团队,不能对MJC进行个性化培养,导致对MJC的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三、完善MJC培养方案建议

针对上述MJC培养方案遇到的普遍问题,结合美国、日本相关的MJC培养方案,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区分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向

各高校应该明确MJC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是完全不同的,严格区分出两者的性质差异,实行分类指导的培养方法。MJC在理论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自我实践,让他们形成现代化传播理念,具有开阔的世界观,能独立完成新闻采写工作。

(二)明确MJC培养目标,保证目标实现

各高校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参照,培养目标要“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以及本单位的特点”来制定。深入MJC之中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相关媒体机构、广告公司等用人单位,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MJC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毕业后能顺利与单位对接,实现高校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化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

(三)优化课程设置,多方位进行考核

各高校修订培养方案,优化其课程设置,提高在外拍摄、采访、做专题等实践课程。并且,各高校应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学校在MJC课程设置上就依托学校丰富的法律资源和坚实的法律基础,将法律元素融入相关课程中,比如开设法治新闻报道、法治新闻评论、媒介知识产权、新闻侵权专题研究等等课程。在依法治国的新媒体语境下,有利于个性化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4]我国的学分设置以教师教学内容考核为主,单一的教学内容考核难以看出考生真实实力,并且容易让考生思维局限,没有开阔的眼界。所以考核方式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并且MJC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故实践成果的考试成绩应占比更大,理论成绩的比重相对减少,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去衡量MJC的学年成绩。当然,在此阶段,外语能力也不容忽视,提高MJC外语水平的能力,应在多设置外语课和开办外语活动上体现。

(四)培养方法多样化,校企联系密切化

首先,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灵活化,教学模式差异化,逐步将传统“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转变到以学生为主的参与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导师对学生学术研究加强监督和指导。同时,MJC的培养应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以教学带动实践,又以实践反哺教学,形成教学与实践双向循环的良好模式。其次,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既要运用先进传媒技术进行教学,又要将技术掌握与理论运用有机结合,达到拓宽视野,培养全面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5]同时,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兴趣所在,根据学生兴趣制定差异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让每一个MJC都得到个性化教育,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各高校应重视对实习基地的建设,输送MJC到固定的实习基地培训,创建一支专业的实习考核队伍,优化相关管理,加强与MJC实习单位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外实习的情况,并根据实习情况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四、结语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诸多高校都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相信在以后不断的打磨下,各高校能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探索出更完善更有效的培养方案,建立一个合理完备的MJC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连晓庆,肖凤翔,张立迁.高职教育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同质性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7):88-90.

[2]苏红,杜侦,陈瑞.扩招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审视与改革[J].黑龙江教育,2007(4):16.

[3]谢玉成.从人力资源开发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4]蔡斐.法制新闻人才培养的检讨与修正[J].青年记者,2012(17):71-72.

篇4: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传媒实践教育

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 称 :MJC。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设置方案明确指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就是要适应巨大变革中的传媒实践领域对人才的更高需求。从2010年至今,处于起步阶段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开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如复旦、人大、清华、传媒大学等一些国内重点大学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稳定发展、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可以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对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建立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径和模式,仍然是当前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培养目标的地方性定位

培养目标的地方性定位是形成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培养模式的核心。2002年,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时任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的卡斯帕尔有一段发言颇受关注,他说:“如果没有一些特定学科算不上是一个完全的大学。”国家近年来一直提倡高校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办学中积累实力,追求有别于其他同类高校的特色是地方省属大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样,对于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要在“培养……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基本目标下,逐渐形成人才培养指向、层次、规模与结构的突出特点。只有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地方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建设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毫无疑问,地方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建设、师资力量、研究成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渠道,以及办学自主权等方面与国家重点大学存在着诸多差距。而全新的传媒生态又带来了对专业人才要求的巨大变革。这样,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面临着突破自身局限和应对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双重挑战。因此,依托本校、本学科的专业优势,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传媒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协调学科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不断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适应传媒发展方向的能力,就成为众多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培养目标的地方性定位,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应牢牢把握当地传媒行业的发展走向,快速、灵活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在当今激烈的人才培养竞争中寻找一条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二、传媒实践教育的多样性选择

强化实践教育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传媒产业在不断的技术变革中一直保持着方兴未艾的蓬勃态势,传媒领域的巨变和传媒教育的革新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的设置和发展无疑顺应了媒介改革发展的趋势,在加强传媒产业实践与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的相互结合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基于这一视角,专业硕士的教育教学侧重专业实务能力的训练,要求毕业生在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学术能力的条件下,能够以创新性的思维,独立地完成传媒实践工作。只有这样,MJC教育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最终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近年地方高校的MJC人才培养逐渐开始重视传媒实践教育,新闻传播院系与媒体联合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就是当前最主要的培养方式。实习基地为MJC人才培养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实践平台,研究生在校期间即可深度介入传媒实际运作的整个过程。但如果长期满足于实习基地单一的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则极易混同于本科生培养的层次。“新闻传播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应注重基础性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毕业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则应着重提升新闻传播的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较快地成长为业界的业务骨干。”显然,要全面提高MJC传媒实践教育的水平,除了同本科培养一样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外,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探索多样性的传媒实践教育方式,在富有深度和广度的业务能力培养中,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有的地方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多样性的MJC传媒实践教育方式。比如,建立MJC人才培养基地,而不是单纯的实习实践基地。这类人才培养基地可由高校和传媒集团联合办学,进行MJC人才的全面培养,使传媒实践教育深化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日常学习中。还有,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已经通过联合组建传媒文化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平台等传媒产业,为MJC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同时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外,现在也有一些高校以高水平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MJC的实践教育培养。其中,职业课程培训是项目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各类传媒职业培训课程可以有效地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务研究的能力,从而快速提高其业务水平。

三、课程设置的交叉性特征

新闻传播学学科本身具有多学科融汇的特征,这就意味着,这一学科的人才培养要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而不只局限于学科自身。同样,MJC的人才培养也必然要遵循这一规律。传媒工作者每天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只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培养出适应传媒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带有鲜明的交叉性特征。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在MJC发展的初始阶段,经常出现照搬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的做法。出现了理论课程过多,实务课程欠缺的情况,无法实现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有的高校,虽然以“双师制”为牵引,设置了一些实务课程,但大多都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缺乏系统系和延续性。这一重理论轻实务的阶段,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特色得到不断强调之后,有了明显改善。地方高校意识到对于这一类型的硕士培养而言,实务课程的规范设置是核心要素。很多高校通过与新闻单位的合作,完成了对实务课程师资的培养。一些硕士导师积累了大量的传媒从业经验,已经能够胜任传媒实务课程的讲授。但随着MJC研究生教育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大多数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又出现了偏差。最主要的就是,没有充分注意到课程设置的交叉性特征,使得课程门类与本科阶段过多重复,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教学中应强化实践教育,但并不是说就可以抛弃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董天策在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曾指出:“要警惕新闻教育改革比较突出的三个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化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简单化偏向,应对媒体技术变革的技术化偏向。”MJC的人才培养决不是局限于技术层面的职业培训,而是强调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深入地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MJC的课程设置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既要有大量的实务课程,也要有高层次的理论课程,这些理论课程应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与新闻传播学紧密相关,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向课和选修课程安排中应实现相关学科课程的设置。只有加强课程设置的交叉性建设,与时俱进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以开放的视野不断改革课程设置,才能将各个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吸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篇5: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2018考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硕)的同学们,4月已经过了一半了,专业课的复习你开始了吗?专业课的复习是越早开始越好哦!为了帮助大家备考,聚英考研网的老师为大家分享一位厦大新闻与传播(专硕)学姐的经验和考研资料汇总,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一、经验分享

由于今天主要介绍专业课,所以我们直接从专业课部分开始介绍。

专业课:基础133分/综合108分。

我从5月份开始看专业课。只是看。开始仔细读+背是9月份开始。

在公布的九本参考书目书中,本科学过不同版本但是大致相当的有6本,所以相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有点印象(本科本专业学的还算过得去)。最早开始也是花最多时间的是中新史。因为专硕大纲10月出来之后,有传闻说不考中外新闻史了,所以之后,群里很多人都说不考不考就不看了,可是卷子一出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傻了眼,妈呀,30分的中外新史填空啊。实际上,出卷子的人,还是那些人,不管考纲发生怎样的变化,人是没有变的,这一点很关键。暑假时我把中外新闻史读了一遍,真的是头大,但好在我细细啃了一遍,所以基础没给拉低,不然就say goodbye了。在考场上还是有一些规律的,比如说“第一”“首次”“最”这类型的,是一定要掌握的。因为考试就考这些,不信去看真题。

专业课复习的大致方法也就是先看真题,再定位,再研究出题布局和预测出题重点,自己背啊背啊背...我和别人有一点不同,我特别爱写,就是我要背的东西,我得先写一遍,看着这些字进入我眼睛,再进入我大脑,然后背起来会特别顺畅。一个小贴士,目录是非常好用的东西。我仔细背诵和默写的参考书只有三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广告学概论》,其余的,都是用框架记忆法。(这仨是永恒的重点特别是对专硕而言)。

所谓的框架记忆法呢,就是用目录来搭这本书的框架,我觉得聚英全书最好的一部分就是每本书笔记前的综述,告诉你这本书近年来考的内容,以及这本书要怎么划分。当然你可以自己划,这已经是建立在通读课本的前提下了。《传播学教程》划分就是5W加一些传播学科概述和奠基人及学派等等,所以每本书如果能像这样自己划分概述,会比一章一章的读更清晰。啊,特别幸运的一点,今年专硕题,基本上就是考新闻和传播这两本,其余除了广告和公关沾点概念,都没涉及,所以抓大头的我,也算是幸运的抓到了分。但是我希望各位还是能在抓大头的同时抓一抓小鬼,用目录把真题和大致内容搞清楚,现场编也有理由啊!

综合业务那门我才考108,怪哉。我自己觉得比基础考的好。考这点分也没资格说了,但是综合还是比较贴近实际运用的(比起基础),所以30天30题即使你看不完,也得学学它的答题框架,“述背景+引理论+加分析+举实例”,我觉得实务这样答会比较好,但是不懂为什么分

会只有108,不过好像大家都不太高,难道是压分吗?平时积累是得看看杂志的《广告大观》《新闻知识》《传媒》…图书馆现刊应该会有,别买。在准备复试的时候,我看了很多杂志,发现很多都是考点,呐呐呐,自己决定时间安排吧,毕竟课本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专业课复习方法就是:看聚英全书笔记+回到课本再看一遍+觉得重要默写下来+背。自己脑中有一个框架,像是把课本的知识按表格或按①②③copy进脑海,考试时按关键词尽量复述。比较没技术含量。

二、考研资料汇总(1)参考书目: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二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三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二版

《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程曼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广告学概论》陈培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纪华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广告心理学》黄合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复习全书

1.《2018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含真题与答案解析)获取渠道:http:///ziliao/details/132610 适用考试科目代码: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适用专业:新闻与传播硕士(专硕)

篇6: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3月14日晚,兰州大学公布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基本分数线。相关信息显示,该分数线为考生进入复试的最低要求,兰大各招生学院可根据生源情况向上调整复试分数线,考生能否进入复试以各招生学院最终公布的复试分数线为准。

记者对比兰大2022年考研分数线发现,今年该校学术学位复试分数线哲学涨幅最大,由2022年的320分变为今年的335分。降幅最大的是经济学,由2022年的365分下调至355分。

据悉,该校部分专业有一定调剂需求,有意向的考生可登录该校调剂意向征集系统填报信息。

篇7: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厦门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答案

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专业领域: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一、简单题

1.新闻编辑对于新闻素材的再创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请指出下列标题存在的问题,并作修改A《医生“收红包”罚做洗衣工》B《欠债还钱

并非天经地义》(新闻事实为一公民两年不讨薪,错过诉讼时效,丢了7万元)

标题追求简单、通俗生动形象的同时也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医生“收红包”罚做洗衣工》暗示了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医生违规违纪,就会处罚其当洗衣工,这有贬损洗衣工之嫌。人们也许会问:洗衣工是不是都受过处罚?在我们国家,只有社会分工不同,做任何工作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收红包”为新闻事实,在这里没有用它的引申义,而是用的本意,因此可以不必加引号。将标题改为《医生收红包 该做洗衣工》只是调整了收红包的医生的工作岗位,这样就比较妥帖。

标题选择的事实与观点必须与新闻内容的本质一致。第二个标题《欠债还钱并非天经地义》新闻事实为公民两年不讨债,错过了诉讼时效,丢了7万元。这篇新闻的本质应该是普及诉讼时效这一法律意识,避免此类的事情再次发生。但是这一标题则偏离了这一事实。可将标题改为《错过诉讼时效 难以欠债还钱》这样通过标题强调了诉讼时效的重要性,也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3.请写出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广告概念。

提示:即有关广告的各种不同媒介组织的解释。书上有。

4.请写出广告主题理论与发展的几个阶段

提示:USP 品牌形象理论 定位理论

5.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则

6.公关新闻报道的基本政策有哪些?

二、论述题

1.论述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的要求。

提示:现代电视新闻学里原原本本的有,可见厦大专硕(其实学硕也是)非常注重课本知识,大量提米都是从课本里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甚至论述题都是。当然,自己还需要拓展,表述需要清晰,字迹规范)

篇8: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2010年春季, 新闻传播学一次性推出38个面向全国招生的新专业硕士学位点, 至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硕士学位点, 已有5届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关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业界和学界早已有过不少的探究。但在近几年,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从业环境正潜移默化发生着变化:由于媒体定位的专业细分程度加大, 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方向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业者往往需要更专业的财经、法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新媒体行业不仅需要从业者具备传统媒体的采编能力, 还需要适应新媒体内容生产的思维习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传播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这也要求媒体从业者要时刻跟上技术的脚步, 生产出更适合受众接受的作品。

在媒体从业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开设这一专业硕士学位点的高校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建立符合新闻传播实践需要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制度。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的现状

各新闻院校对于该硕士学位点的培养模式探索一直处于摸索阶段,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对于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往往陷入“一张皮”的境地, 即在一个模子底下培养两类不同类型的研究生。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科教育存在的误区或通病, 主要表现为不能厘清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学科对象和研究范围相互混淆, 缺乏正确的研究范式, 尤其是新闻学、传播学二级学科属性和专业特点趋同,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课程重复率较高。[2]以华东某211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 (以下简称高校N) 的研究生课程为例,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新闻学学术型硕士的课程有半数以上重复。该高校的李教授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和新闻学学术型硕士的研一下学期分别教授其“高级新闻采编实务”和“新闻采编研究”, 李教授表示, 为了适应两个班同学不同的学习需要, 他不得不准备了两套教学方案, 在教学的内容和考核要求上尽量差异化。但是总体来看, 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大部分课程的差异性并不大。不只是高校N, 高校A传播学院201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叶同学表示, 该校“专硕与学硕的课程设置也很相似, 差异并不明显”。

其次在师资配备上,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授课教师往往是“两套班子, 一套人马”。然而从社会需求上看,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有不同的社会供求, 学术型硕士为社会培养高端理论研究人才, 而专业型硕士为媒体行业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人才。从这个层面看,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师资配备应偏向于实践领域的教师来教授课程。

最后, 在考核与评价机制上,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往往并无明显差异。以高校N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 该学院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考核与评价机制上并无明显差别, 使用了同一套评价办法。该高校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郑同学对学院的考核机制不甚满意:“我本科专业实践经验比较多, 参加的比赛也拿了不少奖, 但现在研究生阶段评奖学金, 这些都没什么用, 只会看发表的论文。”

二、国内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良

相比国内, 国外的专业硕士培养开始较早,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新闻传播专业的领域, 作为新闻教育发源地的美国, 其模式值得借鉴和模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职业型”硕士, 一直秉承着“学习新闻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实践”的教育理念。[3]结合国外新闻学院的先进模式, 根据国内新闻高校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况, 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还有很大的改良空间。

(一) 课程设置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二年制研究生一共开设了16个专业方向, 并且每一个方向都有不同的课程。纽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硕士学位教育, 也提供给学生10个之多的专业方向, 如商业和经济新闻报道, 科学、健康和环境报道, 影视和视频报道等。[1]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职业型硕士, 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细分了国际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媒介经营管理等不同的方向, 为亚洲的新闻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内高校的新闻学院也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 在教学过程当中, 一方面积极应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 一方面可以结合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 打破学科界限, 设置出细分的专业方向, 如财经新闻、大数据新闻、法治新闻等, 然后围绕某些专业方向重点发展, 适应媒体就业市场上的细分需求。

目前国内的少数新闻院校正努力探索,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专业细化的专业硕士方向, 如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开设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班。[4]

(二) 实践平台的搭建

“密苏里模式”的核心武器就是实践。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 还搭建了社会化的校园媒体, 以及与专业媒体机构合作的实践平台, 涉及报纸、电视台、电台、杂志等9大实践基地, 如密苏里商业报、KOMU TV-8 (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下属地方电视台) 等, 完全参与社会化的运营当中, 独立运营。[3]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与某个方向的校园媒体中去, 荷枪实弹融入媒体实践。

国内的社会化媒体受到严格的限制, 可能并不能像“密苏里模式”学习创办社会化的校园媒体。国内大部分的校园媒体都由本科生运营, 鲜有研究生参与其中。高校N的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江致衡本科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 他说:“本科时候在校园媒体做过两年, 但是从来不会有研究生参与我们的活动, 到了高校N以后, 也根本没想过去参加。”

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应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队伍注入校园媒体, 提升校园媒体运营的质量和高度;另一方面与社会化媒体合作搭建实践平台, 开辟板块专由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运营和生产, 由该媒体专人负责把关和审核, 开设“中国特色新闻实践平台”。

(三) 师资队伍建设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师队伍按照教师的教学方向分为专业实践教师和学术教师, 二者的招聘与考核机制也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其中招聘专业实践教师时较为看重其在媒体工作的实践经验, 这些教师大都在媒体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 任期一般为一年, 任期结束后经考核合格, 可以选择继续任教。这样的考核机制下, 专业实践教师必须与业界保持亲密的联系, 才能了解到最新的业界动向教授给学生, 否则将被淘汰。

国内高校的教师选用制度较为刻板, 兼职教师、访问学者的待遇问题不易解决。但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当中, 业界的兼职教师入驻课堂还是很有必要, 除了传授给学生工作经验和实践技巧, 兼职教师的人脉关系网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择业与就业。除此之外, 校内专职教师到媒体挂职学习, 再将业界的实践经验带回课堂, 也是提升其课堂实践教学水平的好办法。

(四) 落实双导师培养模式

境外新闻院校的双导师模式这几年来受到国内新闻院校的追捧和模仿,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在学校有一位导师, 还将拥有一位在媒体工作的资深从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双导师模式深受该校职业型硕士生的欢迎, 该校2015级国际新闻专业学生孙凌奕说:“我的校外导师在路透社担任摄像记者, 有二三十年的工作经验, 现在仍工作在一线, 他经常会带我们去路透社、BBC还有香港的记者协会参观, 有时也会找我帮他拍东西。”

然而国内的双导师制难免有些流于形式, 校外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校外导师的责任感不强、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起来。笔者认为, 落实双导师模式, 关键在于对校外导师和学生教学过程的考核和评估。

(五) 建立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硕士在学习期间, 不但要学新闻与传播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需学习一定的实践课程, 才能修满学分毕业。而在硕士毕业生中, 相当大部分学生选择做专业项目而不是提交毕业论文。而在实践课程教师的考核当中,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更在意他们的工作经验、授课效果和实践技能, 并不将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作为评价考核的唯一标准。

国内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考核则较为刻板。大多数开设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点的新闻院校仍将学术论文发表、毕业论文写作作为主要评价、考核依据。而国内在高校教师的考核上也倾向于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 对其授课质量、实践能力并没有相对硬性的要求。

但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 专业硕士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 单独设立和新闻与传播学术型硕士不同的考核标准就相当有必要。而对于教授实践课程的教师, 其考核评价机制也不能“一刀切”, 应考虑到其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特殊性。

参考文献

[1]郑保卫.实施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构想与思考[J].新闻前哨, 2010 (10) :14.

[2]南长森.融合、差序、调整、发展:新闻传播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学术面向和市场面向[J].现代传播, 2015 (10) :144.

[3]高晓瑜, 孙华.媒介融合背景下中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模式的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 2015 (8) :82.

篇9: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口碑最好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中心之一,具有广泛紧密的国际联系。

近年来,复旦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向30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人士授予了名誉博士、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等称号。美国前总统里根、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荷兰前首相吕贝尔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德国前总理科尔、美国副总统切尼等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曾到校访问并发表演讲。

复旦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国耶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4年与27个国外大学及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协议。复旦校董会热心学校工作,学校每年都得到国内外校董及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复旦大学是全国4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留学生数居全国前列。复旦大学的在校学生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3300多人,其中攻读学位的有2200多人。

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28个(不含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附属医院10所,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

抢眼专业

在复旦大学的的外国留学生所选专业中,新闻传播类专业颇受欢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亚洲历史最悠久、名扬海内外的新闻教育机构,享有“记者摇篮”的美誉。其前身是1929年创建的新闻系,1988年6月在全国率先升格为新闻学院。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教育家陈望道教授担任新闻系主任时,将“好学力行”确立为系铭,为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学子秉承至今。2001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使新闻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2007年,新闻学院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重点学科的所在单位。

在教学与科研上,新闻学教学与研究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传播学教学与研究在国内起步最早,对外交流广泛、密切,已同国内外不少著名新闻传播媒体、新闻传播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直接联系,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建立硕士生双学位、同美国密苏里大学建立本科生双学位、同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立本科生、硕士生两个层次的双学位等合作培养项目。在科研上努力创新,先后承担了近百个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赢得了很好的声誉。迄今,学院已向全国和世界各地输送了一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大多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的中坚力量,不少人还担任了新闻媒体、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党政部门的领导职务,为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闻学院现有本科生近900人,其中留学生就有180余人;还有硕士和博士留学生30余人。学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以业务见长”,在全国新闻传播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本刊点评

在面对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加环境下,复旦大学朝着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方向发展已成为趋势。大量留学生到复旦大学所带去的跨文化的课题应该引起复旦师生的高度重视。当然,我们相信,复旦大学将会为继续促进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发挥多渠道活动的桥梁作用。

篇10: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从武汉大学历年的考试情况来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考试都比较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面。这就要求考生们更加重视专业课复习,根据考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标制定出学习计划,并安排好学习任务。以下是凯程老师得出一些复习建议,希望同学们能好好掌控自己的复习进度和效率。

一、整体把握教材,归纳总结重难点

在对专业课进行基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通读

与传播硕士辅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计划招收43人,北京研究生班招生30人。总体来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武汉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新闻与传播硕士考试科目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新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怎么样?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武汉大学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武汉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武汉大学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和相关行业。社会对武汉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与学费介绍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费总额为5万元,学制两年。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方向为: 01新闻学 02广播电视

考试科目具体是: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或240法语或241德语 ③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您直接问一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更谈不上有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

研辅导资料,考上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新闻与传播硕士非常权威,基本上考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2014年凯程学员考入武汉大学18人,2015年考入武汉大学达到25人,新闻与传播硕士状元也来自凯程。凯程有系统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讲义》《新闻与传播硕士题库》《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红宝书》,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深入的理解,在武汉大学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

五、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新闻与传播硕士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网络传播概论》,屠忠俊,武汉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学》,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学概论新编》,张海鹰,复旦大学出版社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与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童兵,复旦大学出版社

《广告传播学》,舒咏平,武汉大学出版社

《网络广告学》,涂伟、白雪,武汉大学出版社

《新编广告学概论》,张金海,武汉大学出版社 《凯程440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讲义、模拟卷》 334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传播学引论》.,李彬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 《新闻理论纲要》,李卓钧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单向度》,石义彬

《凯程334新闻传播综合能力讲义、模拟卷》

提示:以上书比较多,有些书的具体内容是不需要看的,凯程授课老师届时会给大家详细讲解每个重点的内容,减少大家盲目复习。

六、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各方向复试分数线是365分,北京研究生班复试分数线315分,单科最低分45分。对复试考生的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综合素质面试包括考察其综合分析、表达能力,了解其对专业课以外的其他知识的掌握,考察其科研能力和水平,了解其科研成果,如已发表的文章、论文等;还包括对考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考察,对考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等情况的了解。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广播电视概论②新闻学概论。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老师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复习方法解读

(一)总结归纳知识

整理笔记对一个三跨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报考院校近10年的真题找出最爱考的知识点,然后自己进行归纳和整理。这样有两个好处,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个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它不像高考那样,每天都有老师催着,每个月都会有模拟考试检验着。所以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退步、自己的综合水平是在提高还是下降。而且,和你一起的研友基本都没有跟你考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你也不知道你的对手是什么水平。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可能你某年的真题做了130多分,然后你觉得自己的水平很高了,但你要知道,也有很多人做了135多分,甚至140,所以这是考研期间很大的一个障碍。而且,应该在自己的手机音乐播放器里存一些特别励志的歌曲,休息期间可以听听,让自己疲惫下来的心理瞬间又满血复活。在凯程,不断有测试,有排名,你就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找到差距,就能充足能量继续复习。

篇11: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334结合实际案例说说大众媒介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人说手机是第五媒体你怎么看一段材料,内容是一位美国教授说报纸将会消亡。要求结合材料说自己的看法一个法律案例 第一问是材料中说的作品的题目是不是受著作权法保护,是漫画的对白是不是属于作品的内容

第二问是材料中的两个公司称没有进行恶性竞争,你怎么看

440

1.根据一段通讯 写一段500字的消息 要求电头 导语 倒金字塔结构;拟三层复合标题,200百字编者按

2.根据材料写新闻评论,题目自拟不少于1000字。材料是很多大学把大学录取通知书做得花样百出,有淘宝体,有手写。

篇12: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步骤:打开研招网——点击“考研日程”中会陆续更新2023年考研分数查询复试分数线汇总

2、南开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工作:yzb.nankai.edu.cn/

2023年南开大学考研报考人数

2023年南开大学考研报考人为17263人,数据显示,有4657人选择在南开大学报名点参加考试,其他12606人选择了外地考点参加考试。

报考学术学位硕士专业考生共计6855人,报考人数排名前五位的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政治学;报考专业学位硕士专业考生共计10408人,其中全日制专业学位6726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3682人,报考人数排名前五位的专业是公共管理、金融、工商管理、应用心理、法律(非法学)。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进行。南开大学研究生院严正声明,学校不开办任何考研辅导班,也不与任何考研辅导机构合作,并提醒广大考生不要轻信某些机构、媒体的不实宣传。

南开大学考研报名录取人数

篇13: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本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以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50份, 收回的有效问卷共50份, 问卷的回收率为100%。

1. 新闻专业学生对大数据与新闻结合点的认知情况

1.1 对“大数据”、“数据新闻”概念的了解程度

“大数据”首先指信息、数据量的巨大, 其次指数据的处理、分享、挖掘、分析等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调查显示, 新闻专业学生对“大数据”等相关知识很了解的只有10%, 了解、了解一点的为50%, 不了解的有40%。

“数据新闻”强调以数据为中心组织新闻报道, 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并从中获取新闻线索, 经过视觉化加工后为受众提供的更便捷直观的阅读体验。调查显示, 对“数据新闻”相关知识很了解的只有10%, 了解、了解一点的分别为20%、60%, 不了解的为10%。

对“大数据”、“数据新闻”相关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才能用数据分析、解决在新闻报道中遇到的问题。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各有90%的新闻专业学生 (不是“很了解”的学生) 对“大数据”、“数据新闻”的理解不够深刻。

1.2 对大数据与新闻结合点的认知渠道

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是:“你最早从哪获知‘大数据’或‘数据新闻’的概念?”数据显示, 有55%的新闻专业学生是在“专业课课堂上”获知大数据相关概念的;40%的新闻专业学生选择了“报纸、电视、上网”;5%的新闻专业学生则通过其他渠道获知。从中可以看出, 一半以上新闻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较早地接触过大数据的相关知识。基于这个结果, 笔者认为我校位于步伐较快的高校行列之中。对于大多数新闻院校来说, 缺乏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设置已成为普遍现象。美国学者大卫·卡拉特尔认为, “高校新闻教育必须让学生掌握专门技术和关键语言技巧”。②各大新闻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潮流, 及时调整新闻专业课程的相关设置。在传统新闻专业的课程中加大“数据新闻”课程的比例,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的能力。

1.3“大数据”与“新闻”如何结合

调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新闻报道可以从大数据中获得什么?”有90%的新闻专业学生选择了“了解受众的爱好、趋向”;85%的新闻专业学生选择了“对未来趋势的预测”;65%的新闻专业学生选择了“新闻线索”;还有10%的新闻专业学生选择了“报道的全部内容”。

“大数据”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使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数据新闻”开启了“数据挖掘”的新篇章, 并使数据有了更好的呈现形式。彭兰教授指出, “大数据技术不仅使大数据成为新闻报道的更重要的资源, 而且在全面地影响现有的新闻生产模式与机制。”③在笔者看来, 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使新闻业朝着更加理性、客观与深刻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整个新闻行业在专业化程度的纵深发展, 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反馈价值, 同时也拓展了对用户分析的广度。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新闻专业学生对大数据的认同感较高, 充分肯定了数据在新闻报道与制作的过程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但是部分同学认为从大数据中可以获得新闻报道的全部内容, 这是过度肯定其价值的表现。“数据”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未必都是真实的, 即便其真实性可靠, 其结果也不能直接作为新闻报道的内容, 而要经过作为把关人的新闻媒介加以核实、分析与整理。大数据并不是万能的, 它只是人们进行决策的一种量化手段。对“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客观的判断, 进行独立的思考, 遵循切实的人文精神才是广大新闻人在从事新闻工作时更重要的前提。④

2. 对新闻从业者角色改变的理解

新媒体的发展使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角色发生了变化。调查显示, 35%的新闻专业学生认为在大数据时代, 新闻从业者仍扮演了“信息采集者”的角色;30%的新闻专业学生认为新闻从业者的角色是“平台搭建者”;45%的新闻专业学生认为新闻从业者扮演着“意义生成者”的角色。

实际上, 这三种角色是媒体人在不同时期扮演的。在传统时代, 新闻从业人员扮演的是“信息采集者”的角色;在媒体融合时代, 新闻从业者扮演了“平台搭建者”的角色;在大数据时代, 媒体人则扮演了“意义生成者”的角色。⑤从中可以看出, 只有不到一半的新闻专业学生对新时代媒体人的职业角色转变较为了解。

信息爆炸与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无尽的社会化信息’与‘有限的新闻窗’之间始终有不可对接的结构性错位。”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有效的信息, 新时代下的新闻记者应该帮助受众将海量信息加以整理, 并使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 所以“意义生成”在新时代也就更为必要。记者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 将抽象的、宏观的社会问题转化成跟普通人相关、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内容, 同时还可分析复杂形势中事物的发展趋向, 给人们的决策提供预测性的内容。

3. 对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业发展前景的看法

处于信息传播链的尖端, 大数据给新闻媒体带来了冲击。在对“你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什么影响?”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有25%的新闻专业学生认为传统新闻业会受到大数据的冲击并逐渐衰败, 75%的新闻专业学生则认为传统新闻业可顺应时代潮流, 在动荡中继续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大多数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业的发展抱有较大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大数据价值的否定。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柏铨认为, “若能合理驾驭、妥善使用, 那么它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拓宽视野和思维空间;若处置不当, 会使新闻工作者失去准星, 陷入难以做出正确判断而又不能自拔的困境。”⑦数据新闻作为新闻的一支一脉, 其特点和价值是不能被我们忽视的, 但其作为新闻的新样态, 在浩大的新闻业的发展进程中, 它并非一枝独秀。

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 科学技术的蓬勃兴起给人类社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这种转变必然引起人们的困惑和猜测, 从而对旧事物产生怀疑。对于传统新闻业而言, 由“大数据”掀起的关于新闻业的波动就是新事物, 人们沉迷于它们华丽的“外表”, 对新闻业的前景产生怀疑。这是一场革命, 一次新事物对旧的“舒适”体系造成的冲击。传统新闻业可借此机会发生转变, 在动荡中向前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媒体机构必须进行自我颠覆, 与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结合起来。传统媒体要想在新时代中不被数据“浪潮”淹没, 必须积极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终端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 从而对数据背后的价值进行挖掘。加快媒介融合与产业升级, 增强企业之间的协作是旧媒体适应时代潮流必须付出的努力。⑧

4. 探讨新闻专业学生在大数据时代需要具备的素养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具有的长处与缺陷。调查问卷中, 我们给出了新闻专业学生在面对新闻竞争时可能具备的优势和短板。其中在“优势”方面有65%的新闻专业学生选择了“独到的观察角度”;35%的新闻专业学生选择了“统观全局的思考模式”;25%的新闻专业学生选择了“扎实的文字处理能力”。在“短板”一题中80%的新闻专业学生认为他们缺乏数字分析处理能力;40%的新闻专业学生觉得他们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不足;25%的新闻专业学生还认为他们的知识储备不足。

大数据带来的数据挖掘和新闻呈现形式的改变, 使得培养具备“数据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尤为重要。大多数新闻专业学生能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短板, 在学习新闻和实践新闻的过程中, 他们掌握了专业新闻知识;但是, 新闻专业学生们对数据的敏感程度及分析、处理能力还有待提升, 这需要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4.1 增强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

在专业课上, 老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明白“数据”在新闻中的“特效”功能;同时, 学生在完成新闻实践的过程中, 也要充分运用“数据”进行新闻的制作, 更加深刻地体会“数据”的作用。

4.2 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数据”的使用必然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相连, 新闻专业学生应重视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包括网页制作、Pho⁃toshop、可视化技术等, 为“数据新闻”的制作奠定基础。

4.3 扩充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

新技术不断发展, 大数据的飞速崛起席卷了各行各业。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 我们应该对新鲜事物的出现及发展有一定的前瞻能力, 用知识武装自己, 才能让自己站在时代的前列。

结论

大数据时代确实给新闻业带来了冲击与挑战, 我校大多数新闻专业学生能及时捕捉到时代前进的脉搏, 并能对自己的专业有客观、理性的认知。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课程设置, 新闻专业学生对大数据与新闻结合点的认知也只能停留在较为抽象的层面。

注释

1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中信出版社.2006185-195

2 大卫·卡特拉尔、党芳莉.美国新闻人才培养的趋势[J].新闻界.2005 (5)

3 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2013 (1)

4 刘建明.“大数据”的迷思与新闻媒体的应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 (7)

5 (6) 王斌.大数据与新闻理念创新--以全球首届“数据新闻奖”为例[J].编辑之友.2013 (6)

6 (7) 喻国明.大数据对于新闻业态重构的革命性改变[J]观察与思考.2014 (10)

篇14:2023年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复试

【关键词】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 复试 指标体系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自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逐年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面对日趋强烈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提高质量,尤其是如何把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关使工科学科根据自身条件构建复试指标体系,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特点有效表现出来,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一、复试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首先明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即选拔优秀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广泛收集资料,寻找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指标构建的依据,主要包括政策依据(即教育部关于复试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方面的政策)、学理依据(学者们对复试考核内容与研究生具备素质方面的研究)、实证依据(对学院研究生导师的访谈)和学科依据(工程学科特点);其次明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具体包括整体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测性原则、通俗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最后形成由三级指标构成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指标体系。

二、复试指标的选取

1.一级指标的选取

构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指标体系时,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国家教育政策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以及研究生复试的一般规定,体现国家对研究生质量规格的要求,又要突出重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构建的指标体系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量身定做。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复试:专业性指标、能力性指标、综合性指标。

2.二级指标的选取

(1)专业性指标的二级指标。根据教育政策依据可以看出,本专业理论知识是复试明确的考核要素之一。此外,通过对学理依据的分析发现,外语知识被学者们统一认定为复试必备知识。结合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应用型培养目标中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专业性指标可以分解为: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知识。

(2)能力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选取能力性指标时,要从一般能力性指标从发,再结合工程硕士的特殊性,从而得到体现工程硕士特色能力性指标。鉴于此,将能力性指标下分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综合性指标的二级指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要借鉴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多角度体现与素质教育相关的重要内容,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因此综合性指标选取了以下四项二级指标: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3.三级指标的选取

(1)专业知识指标下的三级指标。硕士研究生应该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背景与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鉴于此,在专业知识二级指标下设专业背景、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宽广度三个三级指标。

(2)外语知识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需要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充分吸收与借鉴外国先进理论。因此,在外语知识二级指标下设专业听力、专业口语、专业阅读三个三级指标。

(3)计算机知识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行业信息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应用计算机知识结合自身从事的专业岗位解决实际问题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在计算机知识指标下设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两个三级指标。

(4)实践能力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实践能力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分为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5)创新能力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在创新素质中作用比较突出的创新能力类型主要有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因此,在创新能力指标下设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

(6)人文素质指标下的三级指标。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一方面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则相互渗透和融合也日益深入。自然科学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因此,人文素质指标下设人文学科知识、语言表达和写作三个三级指标。

(7)政治素质指标下的三级指标。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还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因此在政治素质指标下设政治态度和政治理论水平两个三级指标。

(8)心理素质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心理素质测评在目前复试中被广泛采用,心理素质指标下设气质性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

(9)身体素质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工作主要面向工程实际,因此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在身体素质指标下设身体健康状况和体育爱好及特长两个三级指标。

综上所述,一共设置一级指标(A)3个,二级指标(B)9个,三级指标(C)22个,详见表1。

三、复试指标的权重构成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普遍常用的方法有专家会议法、专家咨询法、专家排序法、层次分析法、两两比较法、对数加权法。本文通过几所兄弟院校的走访调研,进行专家咨询,同时在网络上搜集大量资料,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做如下分配,详见表1。

表1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指标体系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凸显出了招生复试、培养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在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如何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关心的问题。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最有力的措施就是构建硕士研究生复试指标体系,以保证研究生招生工作科学合理。目前,我国针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考核指标体系研究还属于空白,本文所构建的复试指标体系仅仅是初步成果,对于完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考核指标体系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郭昱.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3(3):84-88

[2]张济生等.“面向 21 世纪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及有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研究报告、论文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阎国华.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作者简介:郭磊(1982-),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力机组过渡过程和和高等教育研究。

上一篇:赴港澳地区逗留须知下一篇:临床医师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