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

2024-04-08

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通用6篇)

篇1: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

新传法

1.法: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即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个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2.法与政策:政策是指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任务

而规定的行为准则,即关于行动方向和原则的指导性·规范性的规定。法是政策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在政策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法是成熟稳定的政策,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政策

3.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是一整套严密的人民司法制度,包括检察制度·审判制度·侦查制度·监狱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人民调解制度·律师制度·公正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等

4.新闻传播法规:

广义: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识的,用以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包括《宪法》的有关规定有关法律有关行政规范与规章等各种法律规范性文件

狭义: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

5.报刊出版禁载内容管理: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完整的,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宣扬邪教迷信的,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6.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素:

(1)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2)行为人传播了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

(3)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

(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7.新闻传播与司法的关系:一致性,矛盾性,必要性

8.媒介审判: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的后果两大负面影响:一是亵渎了法治原则,虽然不能真正代替现实生活中的司法审判程序,但能够制造和引导一种众情激奋的舆论氛围,二是导致新闻传播媒体角色错位

9.司法审判:

10.新闻传播机构活动受法律规范外还受相应的国家及地方机关行政手段调控,对新传机构与媒体实施行政监管的中央机构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广播电影电视管理总局,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传事业实行行政管理的手段

11.外国常驻记者是指外国新闻机构派驻中国6个月以上,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业务的职业记者。外国短期采访记者记者团到中国采访,应向中国驻外使馆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到中国使领馆办理签证

12.台湾记者始于1987年9月到大陆采访,首派《自立晚报》徐璐·李永得

13.广播电视播出程序监管:

(1)设台的主体资格确认(2)登记事项变更规定

(3)频率的指配规定(4)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主体资格确认 14记者站:新闻机构根据新闻采访业务的需要,在其登记地以外地区设立的从事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的派出机构。

设记者站的主体:持有报刊出版许可证,有新闻采编业务的报社和新闻期刊报

15.重大政务新闻的发布与报道:新华通讯社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

重大政务新闻:(1)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决定(2)重要文件(3)重要会议新闻

(4)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活动(5)中央领导人同外宾会见,会谈时发表的涉及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谈话(6)重要人事担任(7)领导人去世

16.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包括:现任或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

17.新闻发言人:指国家·政党·团体任命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主要职责是在某一定的时间内就某一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18.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1988年,成为世界上唯一对地震新闻与消息发布实行法制化管理的国家 1988年8月9日国务院批准,国家地震局颁布《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1995年2月11日国务院公布《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次年4月1日起实施 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防震减灾法》

1998年1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废除1988年规定的2008年12月27日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19.1979年1月28日,上海《解放日报》率先恢复刊登商业广告。29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个电视广告“参桂补酒”以及第一部由外商提供的瑞士雷达表电视广告片。

1994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20.广告发布原则:真实·合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特有)

21.国家秘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除特定规定外分三级:绝密(不超过三十年)·机密(不超过二十年)·秘密(不超过十年)

22.新闻出版单位保密制度:

(1)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保密审查制度

(2)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3)采访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批准制度(4)新闻发布制度

23.新闻侵权行为:指新闻媒体好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特点:(1)从形式,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以名誉权和隐私权为多

(2)从传播方式,广泛性和迅速性,覆盖面和实效性是新闻媒体追求的两要素

(3)从后果,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构成要素:(1)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已经发表(2)行为的违法性

(3)新闻作品有可指认的对象(4)新闻传播媒体和新闻作者的过错

24.新闻侵害名誉权:名誉是关于公民或法人品德才能信用等的一种社会评价,有社会评价·客观·人格价值评价的特征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 构成要素:(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行为(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

(3)损害事实的存在(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25.新闻侵害隐私权:隐私权是指法律保护的公民不愿公开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利第一个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构成要素:(1)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存在(2)受害人可以被指认

(3)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出现(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26.抗辩事由: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27.曾格案: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在其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三原则:

(1)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不是诽谤

(2)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

(3)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作出裁决,不能由法官个人决定

28.1966年,第一部《信息自由法》 美国政府信息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1789年8月《人权宣言》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法律文件 《塞尔新闻法》废除了出版预审制·保障金制·印花税制

29.1895年甲午战败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 《请定中国报律令》第一次提上议程 清政府新闻传播法规:1906.7《大清印刷物专律》

1906.10《报章应守规则》1907.9《报馆暂行条规》1908.3《大清报律》1911.1《钦定报律》另外《著作权章程》《清新刑律》

清末新闻传播法制的评价:

进步性:(1)初步建立了新闻传播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初步确立了言论出版自由

(2)确立了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新闻传播法律制度

局限性:(1)各项新闻传播法制虽然采取了西方现代新闻立法的形式,但其目的却始终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清末新闻传播法制对新闻自由保护具有很大的局限

30.新闻统制:就是在“党化新闻界”“以党治报”为出发点,根据各种新闻法令和条例建立各种新闻检查制度和各种新闻检查机构,对新闻传播业进行严格控制

31.中西方新闻法的比较:

(1)西方法治与中方人治差异

(2)西方国家法制与中方执政党纪律的作用差异

(3)西方保障新闻自由与中方管理新闻事业的侧重点差异

启示:(1)尽管出台专门的新闻法,并构建以新闻法为核心的教完善的新闻传播法律体系,具体保障新闻新闻自由和自由权的滥用

(2)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公民的权利为侧重点,不应该媚权媚富媚名,应该保证司法的公正

(3)加强新闻法制的宣传工作,普及新闻法制观念,创建一个良好的新闻法制环境

篇2: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

其一,胡锦涛强调“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类似说法曾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出现,但却是第一次明确用于新闻政策。其二,胡锦涛强调“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

江泽民新闻政策的核心是“舆论导向”,而胡锦涛更强调“舆论引导”。在“六二〇讲话”中他提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舆论导向”与“舆论引导”看似差异甚小,实则侧重不同。“舆论导向”重在严控媒体,而“舆论引导”则试图以柔性手段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检索一年间的人民网(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一日至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日),“舆论导向”在新闻标题中出现仅二十五次,而“舆论引导”出现了一百一十四次。“舆论导向”原是“**”后中共新闻政策的第一关键词,现在它的位置发生了微妙变化。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将奥运期间的管理办法常规化。这一决定,和二〇〇八年五月一日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扩展了国内外传媒的空间。

42011年10月11号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 去年颁布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第61号令),彻底清查电视滥播广告的行为 对此《通知》要求,禁止在片头之后、剧情开始之前,以及剧情结束之后、片尾之前插播任何广告;在非黄金时间影视剧持续播出时间不少于15分钟、黄金时间影视剧持续播出时间不少于25分钟后,方可依据61号令规定插播商业广告。影视剧头尾禁插广告禁止播出涉性广告 影视剧头尾禁插广告

禁止播出涉性广告

通知还强调希望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切实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认真执行每套节目每日黄金时段公益广告播出数量不得少于4条(次)、全天公益广告播出时长不得少于商业广告总量3%的规定 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加强热点问题的弓I导和舆论监督,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2004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要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应对法》从草拟到广泛征求意见,到删除对媒体的限制性条款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有关灾难报道和突发事件以及信息公开的政策演变 2001年8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 根据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特点和加强管理的需要,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修改和废止不相适应的法规,及时把有关政策通过法律程序转为法律法规。2009年10月12号,广电总局对《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广电总局17号令)进行了修订,并于9月8日颁布了修订后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 国务院1997年8月11日发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是我国现行广播电视法律体系中的“龙头”。该条例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业进入了个法制化的轨道,对推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该条例较多的是约束性的条款,对被管理的广播电视机构的职权和职责及其工作人员的的权利和义务没有规定。这样就可能会因机构的职权不明,工作人员职责和权利义务不清而不利于工作。我国在2 0 07年1月1 7日国务院第1 65次常务会议上也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提供了保障。但这种保障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相关法规还有待健全。1998年8月31日公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不久,最高法院副院长提出判定新闻媒介侵害名誉权的主要标准是两条:一看报道是否真实;二看是否有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如果媒体报道“严重失实”或“主要内容失实”或有诽谤内容就会构成侵权 《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1990年)、《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1994)《音像制品管理条例》(1994年)、《电影管理条例》(1996年),这些行政法规几乎涵盖了所有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实施。中国 正在和世界接轨 我国已经成为以立法来管理网络传播的国家,如单独颁布了一些对于网络媒体的管理规定,如:《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以及《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以来,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各地陆续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打造“透明政府”、“阳光政府”等成为公共话题。业界也已开始从政治制度和法律角度着眼这方面的研究。这些新制度的建直反映了我国新闻管理制度的渐趋成熟 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近日表示,广电总局已审核批准594家国内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 广电总局日前下发《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文字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电视剧文字质量管理。该通知自2011年7月l曰起执行。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厂告法》的颁布实施,报业的广告经营走上了正轨,政策界限逐步明确 199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台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1994年中宜部再次发出《关于坚持小懈地抓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1995年、1996年两次科歼座谈会贯衡这一政策措施,l997年,中宣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和中国记协联合发出《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使这这一政策措施部门法规形式予以确立,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活动和经营活动有明确的约束,报业的广告经营、发行经营逐步成为相对独立于采编部门的“经济实体” 17 1997年3月,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报业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转化内部报纸为内部资料.对质鞋高、会效益好的内部报刊可改为正式报纸,州2000年6月底摹本完成了内部报l刊转化工作.取消了内部报m系列 1996年l2月.“两办”《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管理的通知》,提出要 重点转化内部报刊,压缩行业报刊,要求“今后二年内,公扦发行的报 总量摹本持平,着重提高质量.优化结构 2001年下半年.大门终于开肩了一道缝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 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 1997年3月,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报业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转化内部报纸为内部资料.对质鞋高、社会效益好的内部报刊可改为正式报纸,到2000年6月底摹本完成了内部报刊转化工作.取消了内部报刊系列 2010年广电总局禁止使用英文缩写词语:NBA WTO等 1999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规定: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包括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内的广播电视集团”。200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明确指出: “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把集团做大做强。在现有试点基础上,组建若干大型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的组建,突显了新闻媒体的产业化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新闻改革取得成效的一个显著特征。23 2003年,中央电视台根据事业发展的整体目标,提出“三个强化,四个确保”的目标,即“强化管理、强化改革、强化创新,确保导向正确,确保事业发展,确保安全播出,确保经营创收”。逐渐确立了由重规模、重数量的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的发展模式。

199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自觉遵守宣传纪律。意见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新闻阅评制度、新闻调研制度、新闻通气会制度、形势报告会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谈话制度。[1411996年9月,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时,提出了舆论导向“祸福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成为新闻工作的头等大事。

2003年年初,李长春在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代表座谈时谈道: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三贴近”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重要前提,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之后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每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提出要加强舆论监督,十四大报告中指出: “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下。”1690年代中期以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越来越大:一是许多电台、电视台开设了专门节目,报纸开辟专栏,加强舆论监督,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其三分之一的节目内是批评报道,积极推进各级政府工作;二是各种大案要案、贪污腐败事件、特大事故、灾情的报道更为迅速、及时,如成克杰案、胡长青案、厦门走私案等都在媒体上得到公开、深人的报道,不仅使社会公众享有更充分的知情权,也敦促社会和政府完善机制.27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2006年颁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十一五”期间,以修订、制定新闻出版、著作权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到1995 年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颁布实施,报业的广告经营走上了正轨,政策界限逐步明确.29 1993年7 月31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折闻出版署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1F.“有偿新闻”的通知》,规定“新闻与广告必须严格分开”、‘新闻活动与经营活动必须严格分开”, 1994 年中宣部再次发出《关于坚持不懈地抓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1995 年,1996 年两次召开座谈会贯彻这一政策携施,199了年,中宣部)’一电部、新闻出版署和中国记协联合发出《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卜规定》,使这一政策措施以部f }法规形式予以确立,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活动和经营活动有了明确的约束报业的J’告经营、发行经营逐步成为相对独立于采编部门的‘褚经济实休”。“据不完全统计,从997 年3月到2000年3 月,中国记协共受理举报1627 件,联合职能部门或贵成各地有关部门进行了查处,1999 年仅报纸一顶,就有27 家报社违纪违规受到不同程度处罚。由于我国新闻T.作的特殊地位和体制造成的这一’‘怪胎”,本应该依靠新闻媒介和从业者自我约束的“职业道德”,竟然不得不成为政策解决的“模块,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政策效果,但并未根除。只有报业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公平竞争,以及新闻媒介的职业自律,才是彻底消灭“有偿新闻”的根本方法。

1996 年‘两办”37号文件明确指出:报刊业的治理重点是转化内部报刊。1997 年3 月,新闻出版署发出《关干报业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转化内部报纸为内部资料,对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内部报刊可改为正式报纸,到2000 年6 月底基本完成了内部报刊转化工作,取消了内部报刊系列。31 1996 年12 月,“两办1,37 号文件《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管理的通知》,提出要“重点转化内部报刊.,压缩行业报刊”,要求“今后三年内公开发行的报刊总见杀本持平,着重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今后不再批办省部级以下的行业报、企事业报.’。遵照文件提 出的治理原则,新闻出版署利用3 年时间重点压缩了一批‘’行业报刊”和‘小机关报刊”,截至2000 年6 月底共压缩报纸324 种。1999 年8月“两办再次发出《关干调整中央国家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报刊结构的通知》,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地厅局的635 种报纸,进行撤消和划转,提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原则上不办机关报、各司局所办报纸一律撤悄或划转、各地厅局不办报,原有的要划转”。根据这一政策措施,到2000 年12月,被划转到其他报社或报业集团的厅局报纸达550种,仅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就要了7 家报纸,干是又带来一次报纸“更名潮”,报业市场烽烟再起。

2001年下半年,大门终于开启了一道缝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中办发] 17 号文件,转发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千意见》,对我国传媒的‘1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介”经营给予了政策性放行

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极大地推进了新闻政策的法制化发展,同时,拓展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报道空间。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的相关规定主要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的:《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1985年)、《关于严历打击非法出版物的通知》(1987年)、《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1990年)、《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1994),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行政法规。近年来,国务院加紧制定发布了一些管理大众传播媒介的行政法规,如《音像制品管理条例》(1994年)、《电影管理条例》(1996年),这些行政法规几乎涵盖了所有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1996年党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均出现“舆论监督”的概念。1990年以后,舆论监督的概念被写入中国的法规,例如《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1993年后,这个概念被写入中国的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八条。

1990年颁布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外国卫星传送电视节目管理办法》,2001年12月12日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2005年1月10日颁布的《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2005年2月7日颁布的《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2005年9月25日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等。可以说,新闻法制建设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变得日益迫切起来,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制定专门的新闻法。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中央批准,新闻立法筹备工作1984年正式开始,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共同组建成立了新闻法研究室,并在到全国各地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新闻法》草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法在我国迟迟没有出台。1997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10年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到2010年新闻出版法制建设要建立以《出版法》、《新闻法》和《著作权法》为主体及与其配套的新闻出版法规体系

2009年7月

广电总局加大电视剧语言审查力度

篇3:新闻自由与政策法规的博弈

新闻自由是社会民主的重要体现形式, 是社会公众言论能够得到畅通表达的重要渠道。而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则是社会上层建筑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手段。看似两者间并不存在矛盾, 一个是为了发扬民主, 另一个是维护社会稳定。从博弈论角度看, 帕累托最优策略是两者的共同选择, 如在新闻调查中, 涉及的部门能够全力支持新闻调查, 主动为媒体提供一手资料, 把真相公布于众, 促进社会对整个事件的了解, 推进民主进程。但是这是基于合作式博弈的基础上, 在多数情况下, 新闻媒体与涉事单位间的是非合作式博弈, 使帕累托最优设计成为空谈。如:新闻媒体在报道中,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含有严重的夸张、失实等成分, 误导受众。或者涉事部门出于各方面考虑, 有意隐瞒事实, 拒绝新闻媒体的介入, 运用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把新闻自由的空间压缩到最小。可以说, 在两者博弈的过程中, 新闻媒体与运用政策法规牵制新闻自由的部门都是对抗者, 同时又是决策者, 他们都在平衡自己的策略选择, 尽可能地实现自身最大的利益, 最终形成一种非合作性对弈。

从我国的最高法律《宪法》来看, 我国宪法里并没有“新闻自由”的字样, 而近似的是“言论自由”,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六项自由, 其中就包括言论自由。但这种权力往往得不到保障, 因为《宪法》同时规定, 公民在行使自由与权利时, 是在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 其它公民的自由权的前提下。一方面, 目前学术界对于“言论自由”有两种声音, 一部分学者认为所谓的“新闻自由”就是“言论自由”, 另一种认为宪法并没有阐明“新闻自由”就是“言论自由”, 新闻自由宪法里没有规定。在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必修课, 陈绚的《新闻道德与法规》一书提出:“在许多国家, 新闻传播法不是采取单一的法律文件形式, 而是表现为一种‘领域法’。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制定过一部规范新闻传播过程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法律。这是因为, 新闻传播活动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 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 要由一部法律来囊括新闻传播活动的所有规范可能是难以做到的, 也是没有必要的。”

西方国家向来习惯于标榜新闻民主与自由, 从政治方面对我国进行抨击, 诋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但是从国外看, 各个国家的宪法虽然都规定了新闻的自由权利, 但也是有条件的自由。如, 英国针对新闻媒体, 制定了《公务机密条例》, 禁止新闻媒体把国家的机密外泄。就连世界上最倡导“民主”的美国, 在《宪法》中规定:“国会不得通过任何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的法律, 不得通过任何剥夺言论与出版自由的法律, 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或诉愿自由。”但仍然与之配套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新闻保密工作加以限制与界定。在各国对新闻自由进行钳制的同时, 新闻媒体并没有就此罢休, 而是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例如:2011年7月发生的默多克集团窃听丑闻, 窃听众多名人、政治家、军人、甚至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的电话而引起的公愤, 以及要求对此事件进行独立调查的呼声, 英国首相卡梅伦2011年7月8日宣布, 将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 对即将关张的通俗报刊《世界新闻报》的一系列窃听丑闻进行调查。

二、新闻自由与政策法规的均衡状态分析

新闻自由与政策法规间的博弈, 可以根据博弈论的“纳什均衡”理论来进行分析。根据“纳什均衡”理论, 在新闻媒体与政策法规的策略选择组合中, 两个参与者都面临着, 当对方不改变策略时, 他的策略是最优的。在纳什设置的博弈均衡点上, 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政策法规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如在表1中, 新闻媒体与政策法规都不了解对方的具体行动。把政策法规完全压制新闻自由和新闻媒体坚持完全自由同时设置为“1”, 反之, 两者都设置为“0”。新闻媒体与政策法规均有“完全”与“适当”两个策略, 在表1中, 每个元素都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 分别代表两个对抗者的收益。

从表中可以看出, 当新闻媒体与政策法规其中, 只要有一方坚持完全自由和完全限制时, 面临的结果只能是0或1, 而当两者选择适当限制和适当自由时, 面临的结果可能是-1或0.5。同作为“聪明人”的新闻媒体机关与国家的政策法规立法机关, 都必然从自身考虑, 追求效率的最优化, 在不知对方选择何种策略的情势下, 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策略, 即:完全限制+完全自由策略组合。其结果是双方都为“0”。从表1中可以看出, 双方都退让一步, 选择“适当限制+适当自由”时, 各自收益为“0.5”, 才是最为互惠的策略组合, 最终形成帕累托最优策略。

三、基于博弈论基础上的新闻媒体与法规政策策略选择

通过博弈论的探讨, 可以看出只有新闻媒体与法规政策采取相互妥协的策略, 才能实现效率的最优化, 更好地推进新闻自由与社会民主。从我国情况看, 新闻、报纸等宣传工具曾被誉为“党的喉舌”, 作为政治的宣传工具, 在巩固党的执政位置, 稳定社会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断深化的今天, 能够逐渐深入“公民新闻”领域, 客观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显示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步, 但是从某些领域 (如: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 还反映出新闻自由化的不足, 急需对新闻行业进行适当的放宽限制。从国外情况看, 新闻媒体过于自由, 达到了危及国家安全的地步 (如:美国的“维基解密”事件) , 亟待对新闻行业进行规范。必须从新闻媒体和政策法规两个方面着手, 才能实现最佳的策略选择。一方面, 新闻媒体要实施适当自由的策略。首先, 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揭露事件真相的本色,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 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对事件进行披露, 为社会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氛围, 保障《宪法》规定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其次, 新闻的自由, 又不是完全放任自由, 而是有的放矢的自由, 新闻媒体要在不侵害国家利益、个人隐私及其它相关法律的前提下, 保证报道事件的真实性, 要把新闻的民主、自由放置在第一位, 保证其不受商业主义的侵蚀, 不为任何目的, 在任何企图下对事件进行报道, 要做正确引导, 而不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负面破坏。另一方面, 政策法规要实施适当的限制策略。首先, 要建立更加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危害国家安全、个人隐私与其它物权、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新闻进行限制, 对违法者实施最严厉的惩罚, 遏制新闻媒体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而进行的恶意、夸大报道。其次, 又要保证适度的新闻自由。要制定和完善重大事件公开、新闻发言等制度, 主动为新闻自由保驾护航。

总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加快, 社会受众对新闻自由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新闻自由与政策法规实施的是“非合作式”博弈, 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完全自由与完全限制的矛盾。因此, 必须从两者的博弈动机出发, 试图建立“合作式”博弈, 及时进行博弈策略的改变, 最终才能实现最优化的策略组合。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加快, 社会受众对新闻自由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本文基于博弈论理论基础上, 对新闻自由与政策法规的博弈现状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新闻自由与政策法规的均衡状态, 提出了两者间策略的最优选择

关键词:博弈论,新闻自由,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1]王岩.论隐私权与知情权, 新闻自由的冲突与协调[J].吉林大学学报, 2004, (04) .

[2]顾占奎.新闻自由视角下的媒体权利[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6, (04) .

[3]金石.论新闻自由的管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4, (05) .

篇4:中国自助出版政策与法规环境分析

关键词:自助出版;电子书;政策;法规

自助出版是指不经过第三方出版商,由作者自己出版图书、网站、电子书、小册子、音乐或视频等媒体形式的行为。①从历史上看,自助出版并非一种新生事物,然而较大规模自助出版的出现,却是市场需求、商业需求与互联网等技术结合的产物。近些年来,随着按需出版(POD)技术、在线零售商、电子阅读器以及平板电脑的出现,自助出版逐渐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从2008年开始,欧美国家自助出版首次超过了传统出版,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美国书目信息管理机构鲍克公司(Bowker)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自助出版书目增长到了391,000多种,比2011增长了59%,比2007年增长了422%,②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自助出版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内容原创。即作品或者内容出自作者原创,而非他人创作。二是自主权。这是自助出版有别于传统出版的最重要的特征,即作者拥有如何完成出版过程的决定权,并最终为自己所出图书负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必须亲力亲为每一出版环节,很多时候作者可以将出版流程全部或部分外包。这里强调的是作者对整个出版过程的决策权。三是自主出版包括自费出版,即虚荣出版在内。四是自助出版范围不限于图书,可涵盖各种媒介形式。本文内容以图书为主,不包括网站、音乐、视频等媒体出版。

比之传统出版,自助出版具有门槛低、周期短、作者自主控制、版税高等优势,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出版选择,也因此成为数字时代发展最迅猛的新兴出版业态之一,冲击着传统出版业的生态环境。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对自助出版的出现予以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关于自助出版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欧美国家,而较少关注中国的自助出版情况。本文旨在简单梳理中国自助出版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自助出版特征及政策法规环境进行分析。

一、中国自助出版的基本情况

考察中国市场,自助出版已经大量存在。其一为纸书自助出版。用百度搜索“自助出版”,会出现一些平台推广链接,如北京时代铭语、北京出书网(兼营电子书出版)、天一出版网、中国出版交易网、钟书国际出版网与“来出书”等民营或国企网站,这些网站都是纸书自助出版平台,其基本运营模式是,平台为用户提供文字编辑、策划包装、书号、印刷等服务,有的还兼顾发行、推广,然后靠收取服务费盈利。其主要业务类型是职称出书、老人出书、名人出书、企业出书、公费出书等。由于这类出版的市场需求很大,因此数量并不少。其二为电子书自助出版。就形态而言,电子书包括已出版纸书的电子版、原生态电子书以及增值型电子书三种类型,即所谓电子书1.0、2.0、3.0。③由于纸书的电子版是已经出版的书,不能归于自助出版,加强增值型电子书的制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此处所说的电子书是指原生态的电子书,即通过网络平台出版、销售的电子书。目前,中国电子书自助出版的主力为网络文学,即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原创文学作品。中国网络原创文学起源于1997年的榕树下网站,之后不断发展,在VIP制、线下出版、版权拓展机制等运营模式之下,经历了一个从纯文学走向商业化的过程,④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目前,除了占据80%市场份额的盛大文学之外,一些大型网站,如百度、网易、搜狐、新浪、腾讯、京东、淘宝也都看好这个市场,纷纷跻身其中。此外,各大出版集团也有一定动作,如中国出版集团的大佳网、广东出版集团旗下的吸墨网也都开辟了原创文学版块。

网络文学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以手机阅读为主,这与西方国家售卖整本电子书的自助出版经营模式有所不同。在中国市场上,类似西方的自助出版亦有一些,但数量不多。如艺派(www.epub360.com)自助出版平台。该平台专注于视觉艺术领域的自助出版,主要发布摄影图册等版权内容。由于影响力较小,这些网站一般都会借助Appstore等第三方平台来进行售卖。除此之外,国内还有一些零星的电子书自助出版,如多看书城会出版《知乎周刊》等书刊,并免费供应,豆瓣网于2011年11月也启动投稿系统,并于2012年5月推出“付费书店”,又于2013年开启豆瓣阅读专栏和连载推出个人作品投稿售卖。这些都是电子书自助出版领域可贵的探索。

二、中国自助出版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从形态上看,中国自助出版的类型与美国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发展却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已经不是技术、商业模式、内容供应问题,而是政策法规环境问题。无论是纸书还是电子书,中国自助出版都是在一种不完备、不清晰的政策、法规环境下进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灰色地带:书号与合法性问题

书号相当于图书的身份证,对书号进行管理是图书产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与电子书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实体书都必须要有书号。所不同的是,美国采用的是书号登记制,中国采用的是书号审核制。在美国,书号便宜,几乎没有成本,任何人都可申请,而在我国,书号是一种稀缺资源,需要申请与审核。按照总局规定,只有正规的出版单位才能获得国家批准的书号和出版号。而自助出版的主体基本都不是官方认定的出版机构,由于没有出版资格,他们只能靠向出版社购买书号出书。“买卖书号”成为纸书自助出版运营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出版单位的名称、书号、刊号、版号、版面,或者出租本单位的名称、刊号的”都是违法行为,因此,严格意义上说,这些自助出版类网站的经营也是非法的。

电子书自助出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电子书书号方面,国际上的管理制度也不一致。亚马逊目前并不要求自助出版作者有ISBN国际标准书号,但Barnes & Noble和苹果的iBook书店都已经要求ISBN。目前在中国,根据《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21条,电子出版物也必须有标准书号,但在实际管理操作中《规定》只实施于有物理实体的电子书,如光盘等音像制品,实际并未涉及本文所说的自助出版。这首先是因为《规定》中所涉及的出版单位指的是那些有条件得到认证的国有机构,而自助出版的主体,都不具备成为出版单位的条件,因此无从得到书号;其次是由于网络原创文学、自助出版电子书数量巨大,即使有出版资格,在书号数量有限制的情况下,网站也没有能力为每一个作者申请到书号;再次,自助出版电子书类型、格式多样,如网络原创文学以连载形式出现,在整本书没完成之前属于不定型状态,对其进行书号管理是有实际困难的。基于各种原因,目前中国电子书自助出版并未施行书号管理,但无论是从作者、读者、出版商还是管理者的角度看,对电子书进行书号管理都是必须而迫切的。⑤

nlc202309012249

在中国,合法书号是图书出版的基本标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目前并无真正的自助出版。但就事实层面上看,自助出版已然存在并形成一定规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助出版就只能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的灰色状态中靠“打擦边球”生存,处境不可谓不尴尬。

2.内容和版权审核

自助出版的出现,虽然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总结起来,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版权和内容两个方面。防止盗版、色情、暴力以及各种违法内容的出现是图书出版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在中国,实体图书出版这方面的审查职责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承担,而总局则将此权力下放给各官方认定的出版社,⑥出版社通过审、编、校环节,对将出版的图书进行自我审查,审查合格后申请书号,进入出版、发行环节。在网络时代,数字出版要求“从根本上重新设计传统出版的编、印、发业务流程”,进而要求内容审核方式的改变。⑦

依照这一要求,实体自助出版以及电子书自助出版的版权和内容审核应由出版主体——网站负责具体施行。在美国,内容和版权的审核就是由网站负责的,例如,亚马逊和苹果公司会用专门的软件来对自助出版的电子书进行审核,对某些图书还采取了人工审核的流程。中国有些网站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例如,豆瓣网就成立了编辑团队,对作者的写作能力、投稿作品进行严格审核,编辑审读通过后才能发布作品。

目前,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网络出版审查政策,其中有些倾向于下放权力给经营企业。目前出版业的最高法规是国务院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2001年颁布,2011年修订)。此外原新闻出版总署还发布了《图书出版管理规定》(2008)。针对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原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2002)、《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8)、《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网络出版服务管理办法》(2012,征求意见稿)等政策文件,文化部也颁布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2003)、《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2012)等。其中,《网络出版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原新闻出版总署、工信部负责网络出版服务监管工作,实行出版物内容审核责任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等,保障出版质量和内容合法,但《办法》却缺乏具体细则,正式文件也还未出台。而由文化部颁布的,从2012年底开始实施的《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规定,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内容审核制度,审核权将交由企业自审,目前先从网络音乐、移动游戏行业开始,然后逐步扩大范围。⑧2014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决定对网络文学的内容进行不定期审读,监督网站出版业务情况等。⑨总的来看,在网络出版审查制度方面,政府还没有出台特别明确的规定。

由上述可知,目前中国针对出版的法规很多,其中虽然也涉及网络出版,但这些政策法规零散、粗疏,缺乏完整性、系统性,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出版发展的需求,更无法满足自助出版的实际需求,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多头管理、多头领导,也导致法规政策缺乏一致性,实际操作性不强。

自助出版代表了一种扁平化的出版格局,是互联网时代的自然产物,其生长态势是无法阻挡的,也正因如此,中国各种各样的企业,无论是大型互联网企业,还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乃至大型出版集团、正规出版社都有意进军这个市场,但目前整个自助出版行业却处于无法规、无政策、无监管的状态,导致经营者无法可依,始终处于裹足不前、进退维谷的状态。这种状况对自助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高度依赖法规政策是中国出版业的基本特点,因此,出台一套针对自助出版行业规范与发展的标准与法规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比较迫切的任务是,相关部门应针对中国自助出版的实际状况,对自助出版的范围、合法性予以明确界定,使从业者有法、有章可依,同时建立清晰、符合实际的电子书书号管理制度与内容和版权审查制度,以应对已经兴起的自助出版浪潮。

(安小兰,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 Self-publishing[EB/OL].[2014-08-15].http://en.wikipedia.org/wiki/Self-publishing.

② Self-Publishing Movement Continues Strong Growth in U.S., Says Bowker[EB/OL].[2013-10-09].http://www.bowker.co.uk/en-UK/aboutus/press_room/2013/pr_10092013.shtml.

③ 安小兰.电子书概念辨析及其意义[J].出版发行研究,2012(12):52-54.

④ 周志雄.对原创文学网站的观察与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4):92-96.

⑤ 李镜镜,张志强.国内外电子书号管理现状及建议[J].中国出版,2013(21):39-43.

⑥ 《出版管理条例》和《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规定,重大选题还需向新闻出版署报批备案。

⑦ 张晗.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下的美国数字出版业[J].新闻界,2013(20):68-74.

⑧ 文化部“松绑” 网络文化内容自审 10大概念股解析[EB/OL].[2013-08-21].http://kuaixun.stcn.com/2013/0821/10692031.shtml.

⑨ 胡建辉.新闻广电总局将不定期审读网络文学内容[N].法制日报,2014-01-09.

篇5: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

1、新闻传播法制的定义:就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

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2、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1)宪法原则

(2)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3)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

3、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4、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主要包括:新闻媒体主管机关、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受众

5、新闻泄密的含义:指在新闻媒介中公开国家秘密,以致使国家安全或者国家利益遭到破坏的行为。

6、新闻保密制度包括:①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

②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③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由主管机关批准制度

④新闻发布制度

7、散布谣言的含义:是指行为人以制造社会混乱、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互联网的制作、下载、复制、发布、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8、传媒监督司法的必要性:①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②监督公共权力的需要③传媒的职责所在④司法实践的需要

9、“媒介审判”的含义: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进行评论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者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原则的后果。

10、著作权

A含义: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B内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C保护期限:单独的作品,终身及死亡后50年;

合著的作品,终身及最后一位享有权利的作者死亡后50年;

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只有50年,从作品首次发表之日起算。

D著作权中邻接权的含义:又叫“传播者权”,是指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是作品传播者对其传播作品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11、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侮辱和诽谤

12、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①行为人实施了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②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

③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④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13、名誉权的抗辩事由:①内容真实②公正评论③特许权

14、隐私主要包括四部分:①个人信息②私人领域③个人私事④私人活动

15、肖像权的含义: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

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现象。

16、传媒合理使用肖像权的情形:①使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肖像

②使用在特定场合出席特定活动的人物的肖 ③国家机关为了执行公务而使用公民的肖像④为了公民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公民的肖像 ⑤为了行使正当舆论减速而使用他人的肖像⑥为了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的需要而有限地使用公民的肖像

⑦基于肖像作品著作权的使用

17、姓名权的含义: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其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排

除他人干涉和非法使用的一项人格权利。

18、侵害姓名权的主要形式:①干涉②盗用③假冒

19、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实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20、隐性采访的含义:又称“暗访”、“秘密采访”等,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

告知对方采访的目的,在对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形象和声音用暗藏的摄像机或录音机记录下来,并在媒体上发表的采访形式。

21、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含义: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得到总和。

22、我国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五条原则: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③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④维护新闻真实性⑤保持清政廉洁的作风

23、新闻职业道德评价的特点:①社会性②阶级性③行业性④自律性

24、新闻职业道德评价的形式:①受众调查②新闻评议会

③聘请社会监督员④内部自查、自评

25、新闻腐败的表现形式中版面节目的腐败最主要的特征是有偿新闻,包括①收费新闻

②新闻软文③虚假新闻

26、治理新闻腐败的对策:①加速法制建设,颁布治理新闻腐败的相关条例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强有力的新闻监察机构③完善体制和机制

④长期坚持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⑤整顿新闻从业队伍

27、新闻敲诈的含义:是指某些记者或者是一些假记者甚至是个别媒体以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名义,对一些违背国家政策和社会道德的行为主体,进行敲诈勒索,从中获利的行为和现象。

28、新闻歧视的含义:又称为新闻偏见,它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有意无意对报道客体给予不公正不真实的主观评价。

29、如何进行艾滋病报道:⑴认真重视,把艾滋病新闻报道提上议事日程

⑵培养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

⑶改进和创新艾滋病报道:

① 在选题报道中,要摒弃猎奇心理,不应紧盯负面事件,要多角度看待艾滋病和艾滋 病患者

②在采访中,要出于善意,把自己的采访意图告诉他们,不能欺骗他们,要注意对艾滋病患者予以适当的形象上的保护

③在写作中,要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要尽量避免让人产生任何偏见,要通俗易懂,既要亲切,更要有人情味

④在报道形式上,不能只是报动态,要抓大事,抓重点,不仅可以利用消息、言论、通讯、深度报道、、连续报道、文艺作品等不同的新闻报道形式,而且还可以采取专家讲解、记者访谈、记者见闻、社会调查等来增强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⑷要以“艾滋病患者为中心”,尊重其合法权益

① 不披露其家庭隐私②避免新闻歧视③注意保护其名誉权④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30、如何报道灾难新闻:①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地报道灾难新闻

②体现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理性、冷静地处理当事人及其亲属的隐私信息

篇6: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

万学海文

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1994年以前,国内有新闻学类专业点66个,1995~1997年增加了35个,1998~1999年又增加23个,2000~2001年新增专业点竟达104个,即目前已经有专业点230个以上。据估计,目前全国新闻专业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达到4~5万人。

新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传播媒体的需要。近3~5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据调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传媒对本科毕业从事一般新闻采编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接近饱和,今后不再录用大专层次的毕业生。同时,各类非新闻专业毕业生也蜂拥至媒体希望分食一杯羹。研究显示,2000年以前大约50万新闻从业人员中,只有3万人员来自新闻专业,也就是说,95%的从业人员来自其他专业。《北京青年报》每年招聘记者,报名与录用的比例在50:1左右。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但收效不大。当然,在政策范围内媒体的增多和扩容,还是给了新闻人才一定的空间,据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京市场最急需的人才是媒介、咨询等行业,而不再是前几年的IT、商务行业。只是市场对新闻人才的要求更高了。

就业:媒体、政府机构、企业、高校

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叫“新闻学研究进入大众传播研究时代”,由于这个说法比较笼统,人们可以对它有多种理解:传统新闻学与传播学并存;传统

新闻学完全被传播学所取代;传统新闻学被改造为一种新面貌新体系的新闻学。到底会是什么情况,需要深入的研究,更需要实践的发展来证明。但我们认为,新闻学会在吸收借鉴传播学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发展为新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理论体系。

首先,新闻学与传播学在学科性质上有本质的区别。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差别决不仅仅是研究范围的大小,如果是这样,那么新闻院系只要在传统新闻学专业以外加强对广播电视等媒介的研究就可以实现新闻学向传播学的过渡了。新闻学是一门人文学的应用学科,传播学则是一门社会科学的应用科学,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人文学是学科而不是科学。人文学的人文性表现在它体现着人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它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人性的精神表现,它把诸如信仰、情感、道德、美之类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它的立场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从这个角度讲,新闻学的核心观点新闻价值正是人文特性的体现。而社会科学之所以被称为科学,是因为其研究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包含着内在规律,运用客观的观察程序和分析方法可以找寻这些规律,这些规律是可以检验的。传播学所研究的正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这样看来,新闻学和传播学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道路,无法相互替代。

上一篇:命的条纹作文下一篇:安法与责任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