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2011年后续教育)

2024-05-02

4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2011年后续教育)(精选3篇)

篇1:4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2011年后续教育)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

单项选择题(共 5 题)

1.对于未设“燃料与动力”成本项目的企业,分配用于产品生产的动力费用时,一般应借记的账户是(C)。

A、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B、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C、制造费用 D、应付账款

2.对于季节性生产企业而言,其制造费用的分配比较适合采用(A)。

A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B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 C、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D、约当产量法

3.在基本生产车间均进行产品成本计算的情况下,不便于通过“生产成本”明细账分别考察各基本生产车间存货占用资金情况的成本计算方法是(D)。A、逐步结转分步法 B、分批法 C、品种法

D、平行结转分步法

4、某企业只生产和销售甲产品,期初在产品成本3.5万元。4月份发生如下费用:领用材料6万元,生产工人工资2万元,制造费用1万元,行政管理部门物料消耗1.5万元,专设销售机构固定资产折旧费0.8万元。月末在产品成本3万元。该企业4月份完工甲产品的生产成本为()。A、11.8万元 B、8.3万元 C、9.5万元 D、9万元

5、双因素分析法下,固定制造费用的能量差异指的是(B)。

E、利用生产能量工时与实际工时的差额,乘以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得出的

F、利用生产能量工时与实际产量标准工时的差额,乘以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得出的 G、利用实际工时与实际产量标准工时的差额乘以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得出的 H、用实际制造费用减去生产能量工时乘以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得出的 I、6、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其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被称为(D)。A能量差异 B闲置能量差异 C效率差异 D耗费差异

7、综合结转分步法下,“成本还原”的对象是(B)。A、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 B、最终产成品所耗半成品成本 C、最终产成品成本 D、各步骤半成品成本

8、甲产品经过两道工序加工完成,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将直接人工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甲产品月初在产品和本月发生的直接人工成本总计23200元。本月完工产品200件;月末第一工序在产品20件,完成全部工序的40%;第二工序在产品40件,完成全部工序的60%。月末在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为(C)。A、20000元 B、6000元 C、3200元 D、2400元

9、下列费用项目中,无须区别情况就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是(B)。A、职工薪酬

B、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C、固定资产折旧费 D、借款利息

10、对于未设“燃料与动力”成本项目的企业,分配用于产品生产的动力费用时,一般应借记的账户是(C)。

A、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B、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C、制造费用 D、应付账款

11、标准成本差异期末在销货成本与存货之间予以分配时主要虑及(C)。A、标准成本是真正的正常成本

B、成本差异是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的

C、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反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 D、企业内部会计报告的要求

12、某工业企业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可修复废品一批,该批废品的成本构成为:直接材料3200元,直接人工4000元,制造费用2000元。废品残料计价500元已回收入库,应收过失人赔偿款10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批废品的净损失为(C)。

A、9200元

B、8700元

C、7700元

D、10700元

13、下列行业中,适用于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的是(D)。

A、造纸厂

B、紧密仪器生产企业

C、小型水泥厂

D、制鞋厂

14、实际制造费用支出与按实际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的乘积之间的差额是(C)。

A、变动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B、变动制造费用总差异

C、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D、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5、单纯产量变化之所以能够影响单位成本,是因为(B)。

A、产品成本中包括一部分变动制造费用 B、产品成本中包含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

C、产品的生产率发生改变

D、产品变动成本的增长速度不等于产量增长速度

16、对于不单独核算废品损失的基本生产单位,回收的废品残料一般贷记(C)。

A、“废品损失”账户

B、“制造费用”账户

C、“生产成本”账户

D、“营业外收入”账户

17、以下企业中,适用分批法核算产品成本的有(D)。

A纺织业 B发电企业 C采掘业

D精密仪器制造业

18、企业某产品生产经过两道工序,且在每道工序开工时一次投入本工序所需原材料,第一道工序原材料消耗定额为40千克,第二道工序原材料消耗定额为60千克。则在约当产量法下,第二道工序在产品的投料率为(B)。

A、40%

B、100%

C、70%

D、60%

19、某工业企业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可修复废品一批,该批废品的成本构成为:直接材料3200元,直接人工4000元,制造费用2000元。废品残料计价500元已回收入库,应收过失人赔偿款10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批废品的净损失为()。

A、10700元

B、9200元

C、8700元

D、7700元

20、计算数量差异的公式是(C)。

A、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B、标准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C、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D、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21、对于提供有形物品的辅助生产车间,其生产完工入库的修理用备件,会计上一般应借记的科目名称是()。

A、周转材料或低值易耗品

B、原材料

C、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D、自制半成品

22、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经过二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定额工时2小时,第二道工序定额工时3小时。期末,甲产品在第一道工序的在产品40件,在第二道工序的在产品20件。则进行加工费分配时,其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为()。

A、28件

B、22件

C、18件

D、36件

23、分项结转分步法的缺点主要是(C)。A、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B、不能提供成本项目的原始成本资料

C、成本结转工作比较复杂

D、不便于进行厂部的成本分析

24、按照成本习性或可变性分类,可将成本分为(B)。

A、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B、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C、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D、机会成本和差别成本

25、下列职工薪酬,不可能计入产品成本的项目的有(A)。

A、辞退福利

B、社会保险费

C、职工福利费

D、住房公积金

26、以下关于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的表述中,错误的有(D)。

A、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称为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B、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是生产能量与实际工时之差,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的乘积

C、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能量差异和耗费差异

D、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是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未达到生产能量而形成的差异

2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产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选择应当考虑的因素的是(C)。

A、成本管理要求

B、产品工艺特点

C、定额管理基础

D、生产组织特点

28、下列各项中,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是(A)。

A、基本生产车间设备计提的折旧费

B、生产用固定资产的修理费

C、固定资产报废净损失

D、意外事故造成的停工损失

29、某企业生产乙产品,本月份预算工时数为10000小时,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为16000元,实际产量的标准工时数为8000小时,实际工时数为8800小时,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发生数为15700元。则生产能力利用差异为(D)。

A、1280元

B、300元

C、2900元

D、1920元

30、新产品试制一般适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是(D)。

A、定额法

B、分步法

C、品种法

D、分批法

31、某公司生产单一产品,实行标准成本管理。每件产品的标准工时为3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为6元,企业生产能力为每月生产产品400件。7月份公司实际生产产品350件,发生固定制造成本2250元,实际工时为1100小时。根据上述数据计算,7月份公司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为(A)。

A、100元

B、150元

C、200元

D、300元

32、下列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是()。

A、平行结转分步法

B、逐步结转分步法

C、品种法

D、分批法

33、以下关于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的计算公式中,正确的是(C)。

A、(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B、变动制造费用实际数-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数

C、(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D、(实际工时-标准产量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判断题(共 5 题)

1、变动制造费用价格差异通常应当由生产部门负责。(错误)

2、工业企业要素费用中的利息费用也有可能成为产品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3、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折旧费在会计上被视为费用要素,而非成本项目。(正确)

4、计算数量差异的公式一般是标准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正确)

6、工业企业要素费用中的利息费用也有可能成为产品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确)

7、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对于第一车间半产品转入第二车间继续加工时,不需要进行成本转账处理。(正确)

8、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对于一个车间领用另一车间完工的半成品无需做相应的会计处理。(正确)

9、在标准成本中排除了不应该发生的“浪费”,是一种“应该成本”。(正确)

10、如果某产品生产经过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骤完工后直接投入第二步骤并按照1:1加工为产成品,则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下,第一步骤在产品的约当产量为两个步骤期末在产品数量之和。(错误)

11、分类法与产品生产类型没有直接关系,原则上可以在各种类型的生产中采用。(正确)

12、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各步骤的产品生产成本不随着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结转。(正确)

13、实际制造费用支出与按实际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相乘得的预算数之间的差额是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错误)

14、分类法与产品生产类型没有直接关系,原则上可以在各种类型的生产中采用。(正确)

15、标准成本是指根据预算产量和单位标准成本计算的成本。(错误)

16、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用量标准可采用直接人工生产工时、台时、机时等。(正确)

17、在逐步结转分步法下,半成品实物流转与半成品成本流转是一致的。(正确)

18、采用综合结转分步法需要按月进行成本还原。(错误)

19、变动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是实际支出与按标准工时和标准费率计算的预算数之间的差额。(错误)20、直接人工成本量差是指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为工资率差异。(错误)

21、如果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为80万元,而实际制造费用为78万元,则说明固定制造费用出现节约差异2万元。(错误)

22、在标准成本制度下,期末对于成本差异如果采取结转当期损益法,则成本差异中的借差会导致当期盈余减少,贷差会导致当期盈余增加。(正确)

23、在综合结转分步法下,如果半成品车间的全部生产成本为32000元,其中完工半成品成本为30000元,完工产成品所耗半成品成本为24000元,则还原分配率为0.75。(错误)

24、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错误)

25、同一企业如果生产若干不同种类的产品,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也有可能不同。(正确)

26、在标准成本制度下,期末对于成本差异如果采取结转当期损益法,则成本差异中的借差会导致当期盈余减少,贷差会导致当期盈余增加。(正确)

27、季节性或大修理期间的生产停工损失一般不计入产品成本,而计入当期损益。(错误)

28、在进行成本差异分析时,按照双因素分析法,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可以分解为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错误)

29、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是现行会计准则或制度明确规定的三个成本项目,企业不能增加或减少。(错误)

30、产品加工成本通常指的是直接人工和分配计入的制造费用。(正确)

31、每月末,制造费用都应当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其发生额全部转入生产成本,月末结转后,制造费用应该无余额。(错误)

篇2:4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2011年后续教育)

选择题:

F公司是一个家俱制造企业。该公司分别设置加工、装配和油漆三个生产车间并以此顺序进行生产。公司的产品成本计算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按车间分别设置成本计算单。装配车间成本计算单中的“月末在产品成本”项目的“月末在产品”范围不包括(“加工车间”正在加工的在产品)。按照成本习性或可变性分类,可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本月赊购一批原材料60000千克,标准成本每千克0.3元,实际成本每千克0.27元,本月生产领用50000千克,则购料的会计分录为(借:原材料18000 贷:材料价格差异1800 贷:应付账款16200)。标准成本差异期末在销货成本与存货之间予以分配时主要虑及(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反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

标准成本制度下,下列账户通常不按标准成本登记的是(制造费用)。

单纯产量变化之所以能够影响单位成本,是因为(产品成本中包含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对于不单独核算废品损失的基本生产单位,回收的废品残料一般贷记(“生产成本”账户)。对于季节性生产企业而言,其制造费用的分配比较适合采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对于提供有形物品的辅助生产车间,其生产完工入库的修理用备件,会计上一般应借记的科目名称是(原材料)。

对于未设“燃料与动力”成本项目的企业,分配用于产品生产的动力费用时,一般应借记的账户是(制造费用)。

分项结转分步法的缺点主要是(成本结转工作比较复杂)。

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其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被称为(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在“三因素分析法”下的差异类型不包括(能量差异)。

关于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除第一步骤具有完整的半成品成本信息外,其余步骤均不计算半成品(最后步骤指完工产品)成本)。

计算数量差异的公式是(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甲产品经过两道工序加工完成,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将直接人工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甲产品月初在产品和本月发生的直接人工成本总计23200元。本月完工产品200件;月末第一工序在产品20件,完成全部工序的40%;第二工序在产品40件,完成全部工序的60%。月末在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为(3200元)。

结转工业生产中发生的废品净损失,一般应借记的会计科目是(生产成本)。

某工业企业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可修复废品一批,该批废品的成本构成为:直接材料3200元,直接人工4000元,制造费用2000元。废品残料计价500元已回收入库,应收过失人赔偿款10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批废品的净损失为(7700元)。

某公司生产单一产品,实行标准成本管理。每件产品的标准工时为3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为6元,企业生产能力为每月生产产品400件。7月份公司实际生产产品350件,发生固定制造成本2250元,实际工时为1100小时。根据上述数据计算,7月份公司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为(100元)。

某企业本月生产A产品耗用机器工时120小时,生产B产品耗用机器工时180小时。本月发生车间管理人员工资3万元,产品生产人员工资30万元。该企业按机器工时比例分配制造费用。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本月B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为(1.8万元)。

某企业生产乙产品,本月份预算工时数为10000小时,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为16000元,实际产量的标准工时数为8000小时,实际工时数为8800小时,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发生数为15700元。则生产能力利用差异为(1920元)。

某企业只生产和销售甲产品,期初在产品成本3.5万元。4月份发生如下费用:领用材料6万元,生产工人工资2万元,制造费用1万元,行政管理部门物料消耗1.5万元,专设销售机构固定资产折旧费0.8万元。月末在产品成本3万元。该企业4月份完工甲产品的生产成本为(9.5万元)。

企业某产品生产经过两道工序,且在每道工序开工时一次投入本工序所需原材料,第一道工序原材料消耗定额为40千克,第二道工序原材料消耗定额为60千克。则在约当产量法下,第二道工序在产品的投料率为(100%)。

区分不同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最主要标志是(成本计算周期)。

如果原材料质量出现问题,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的成本差异有(固定制造费用的能量差异)。

若某产品生产需要经过两道工序,所需工时分别是3小时和2小时,每道工序在产品完工率均按50%计算,则在分配加工费用时第二道工序上的60件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是(48件)。

实际制造费用支出与按实际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的乘积之间的差额是(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双因素分析法下,固定制造费用的能量差异指的是(利用生产能量工时与实际产量标准工时的差额,乘以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得出的)。

下列变动成本差异中,一般不应从生产过程分析中找原因的是(材料价格差异)。下列费用发生时一般不计入“制造费用”账户核算的有(两种产品所共同耗用的原料)。下列费用项目中,无须区别情况就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是(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下列各项中,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是(基本生产车间设备计提的折旧费)。下列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是(分批法)。下列行业中,适用于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的是(制鞋厂)。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产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选择应当考虑的因素的是(定额管理基础)。下列一般不构成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的成因的是(出勤率变化)。下列职工薪酬,不可能计入产品成本的项目的有(辞退福利)。新产品试制一般适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分批法)。

以下关于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的计算公式中,正确的是((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以下关于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的表述中,错误的有(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反映未能充分使用现有生产能量而造成的损失)。

以下企业中,适用分批法核算产品成本的有(精密仪器制造业)。

在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中,固定制造费用的能量差异可进一步分为(闲置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

在标准成本制度下,下列属于“直接人工标准工时”组成内容的是(由于更换产品产生的设备调整工时)。在成本差异分析中,根据习惯做法,数量差异的大小是由(用量脱离标准的程度以及标准价格高低所决定的)。

在基本生产车间均进行产品成本计算的情况下,不便于通过“生产成本”明细账分别考察各基本生产车间存货占用资金情况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平行结转分步法)。

综合结转分步法下,“成本还原”的对象是(最终产成品所耗半成品成本)。

判断题:

标准成本制度不仅可以用于制造类企业,也可以用于服务类企业。(正确)

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对于一个车间领用另一车间完工的半成品无需做相应的会计处理。(正确)

产品加工成本通常指的是直接人工和分配计入的制造费用。(正确)

成本项目是指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按照经济用途所划分的各个主要类别。(正确)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折旧费在会计上被视为费用要素,而非成本项目。(正确)分类法与产品生产类型没有直接关系,原则上可以在各种类型的生产中采用。(正确)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单步骤、大量生产的产品一般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正确)工业企业要素费用中的利息费用也有可能成为产品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确)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各步骤的产品生产成本不随着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结转。(正确)同一企业如果生产若干不同种类的产品,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也有可能不同。(正确)

在标准成本制度下,期末对于成本差异如果采取结转当期损益法,则成本差异中的借差会导致当期盈余减少,贷差会导致当期盈余增加。(正确)

在标准成本中排除了不应该发生的“浪费”,是一种“应该成本”。(正确)

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对于第一车间半产品转入第二车间继续加工时,不需要进行成本转账处理。(正确)在逐步结转分步法下,半成品实物流转与半成品成本流转是一致的。(正确)

直接材料的标准消耗量通常应包括必不可少的消耗,以及各种难以避免的损失。(正确)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用量标准可采用直接人工生产工时、台时、机时等。(正确)逐步结转分步法在实际上可以看成是若干次品种法的连接应用。(正确)

变动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是实际支出与按标准工时和标准费率计算的预算数之间的差额。(错误)变动制造费用价格差异通常应当由生产部门负责。(错误)标准成本是指根据预算产量和单位标准成本计算的成本。(错误)采用综合结转分步法需要按月进行成本还原。(错误)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错误)

产生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企业工资的调整、工资等级的变更以及对用工数量安排的变化。(错误)

对于不单独核算停工损失的企业,停工期间发生的停工损失,直接计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错误)

计算数量差异的公式一般是标准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错误)

季节性或大修理期间的生产停工损失一般不计入产品成本,而计入当期损益。(错误)

假定产品品种结构和产品单位成本不变,只有产量发生变动,那么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将随产量变动而同比例发生变动。(错误)

每月末,制造费用都应当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其发生额全部转入生产成本,月末结转后,制造费用应该无余额。(错误)

某一特定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越多,当期利润就会越少。(错误)品种法下,产品成本的计算一般是不定期进行的。(错误)

如果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为80万元,而实际制造费用为78万元,则说明固定制造费用出现节约差异2万元。(错误)

如果某产品生产经过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骤完工后直接投入第二步骤并按照1:1加工为产成品,则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下,第一步骤在产品的约当产量为两个步骤期末在产品数量之和。(错误)

实际制造费用支出与按实际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相乘得的预算数之间的差额是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错误)

所谓固定成本是指其单位成本不随业务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错误)

我国传统成本计算的定额成本制度的思路与标准成本制度基本上属于一回事。(错误)

在进行成本差异分析时,按照双因素分析法,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可以分解为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错误)在进行成本差异分析时,按照双因素分析法,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可以分解为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错误)在综合结转分步法下,如果半成品车间的全部生产成本为32000元,其中完工半成品成本为30000元,完工产成品所耗半成品成本为24000元,则还原分配率为0.75。(错误)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是现行会计准则或制度明确规定的三个成本项目,企业不能增加或减少。(错误)

直接人工成本量差是指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为工资率差异。(错误)

篇3:4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2011年后续教育)

一、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与核算的实施困难

(一) 教育成本的范围界定困难

高校教育成本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 其既涉及实际的教育成本, 又涉及潜在的机会教育成本, 包含的成本责任主体则有高校、政府、社会和个人。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 就决定了高校实践中教育成本的准确划分存在着较大的实施难度,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高校的科研经费是否应该计入教育成本, 科研是高校一项重要的职能, 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教育水平提升, 都具有显著作用, 但同时科研经费是一笔较大的金额支出, 其是否纳入教育成本核算, 影响重大, 而其如何与教学工资区分开来, 也是问题之一;第二, 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支出, 许多学校由于离退休人员仍然在一定小范围内参与学校的额外教学工作, 导致其难以完全将相关支出排除在教育成本范围之外;第三, 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折旧, 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种类较多, 对其以教育相关为划分标准进行准确的划分, 再进行折旧计提计入教育成本或其他成本, 具有一定实施的难度性;第四, 后勤部门的相关支出, 后勤部门作为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其社会化过后, 与高校的实质关系在削弱,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想要进行费用支出的准确剥离, 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当前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摸索奠基阶段, 并未能形成符合高校运转特点的成本管理与核算方法, 导致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 实践活动也就难以为继。具体而言, 理论基础的薄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教育成本管理的目标不清晰, 高校特殊的社会角色扮演, 使得其财务工作多集中于记账、报账等一系列基础会计工作上, 并没有将财务管理的体系、方法运用到高校的成本管理中去, 导致其成本管理缺乏方向性, 实践操作也就流入形式;第二, 成本的核算认识未能统一, 针对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 究竟是以学生为对象还是以教育服务为对象, 学界一直难以形成统一意见;第三, 会计目标难以明确化, 虽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是“提供主体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和预算执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信息”,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高校的会计目标仅仅遵从与预算管理的需要, 对成本的细化核算仍然十分隐秘, 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自身都不清楚学生培养成本的具体来源、构成, 导致成本管理的实施难以进行。

(三) 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规划存在较大错漏

高校作为事业型单位, 其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运行和维护远远及不上企业, 这也就导致高校对教育成本的控制缺乏必要的制度、环境支持, 控制能力较弱。细化分析, 可以探知其弱势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人员结构的配置不合理, 人力成本较高, 许多高校对岗位人员的配置不够优化, 存在着冗余的岗位设置和安排人员过多的缺陷, 导致高校人员成本占到总成本的六成作用, 从而无力尽可能增加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再者, 高校的节俭意识较为匮乏, 运行经费难以有效控制, 许多高校对经费的管理较为宽松, 预算的控制也仅仅只体现在总额的控制, 并未赋予具体开支项目足够的关注, 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最后, 高校对资产的管理运用不够重视, 比较关注于资产的购置, 而对其后续的使用缺乏相应的管理, 导致资产的浪费和低效率运行。

(四) 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实践遭遇瓶颈限制

高校这个特殊的行为主体, 决定了其教育成本的核算必须遵循财政体系的相应引导,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公立高校的收支核算必须纳入财政的预算管理体系决定了高校的会计核算必须服从于成本核算, 但是如何实现两者的匹配, 形成了教育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难点之一。教育成本的会计核算是一个整套的体系, 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不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简单的工作, 需要高校内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 进而需要各项开展工作的相应配套。如果不能区分部门之间、成本与支出之间的具体界限, 教育成本会计核算的开展也就难以为继。上述实践难点的存在, 急需打破此瓶颈, 开展有效的教育成本核算。

二、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实践困境的破解建议

(一) 以成本管理为导向, 将教育成本的范围予以准确界定

成本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前提之一则是将成本对象予以规范, 因而必须针对教育成本范围界定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予以针对性的解决。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 关于高校科研经费计入教育成本的范围划分, 将高校以自有经费设立的教学教育改革项目和学生科技项目支出划分到教育成本中, 并将科研项目配套的奖励基金也纳入教育成本中进行核算, 但是对于高校承担的纵横向科研课题, 则应该排除在教育成本范围外;第二, 针对于离退休人员的相关支出, 应该根据支出的内容实质, 将教育相关的支出和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障金列入教育成本, 而将一般的经费排除在科研经费的范围外;第三, 针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 应该将其分为自用和出租两种使用方式, 高校的经营用房的相关折旧应该纳入教育成本, 而与出租相关的固定资产折旧则不应该计入教育成本。

(二) 强化高校教育成本理论基础的构建

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明晰了高校教育成本相关理论基础厚实的重要性, 只有在理论层面形成相应的知识架构, 才能更好地对实践予以针对指导。针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理论的构建, 则可以从“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理论和技术的丰富以及高校培养成本的核算”三个层面予以努力。关于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 将权责发生制更为全面地引入高校的会计核算中, 从支出、收入匹配的角度, 对教育成本实施针对性的分析管理, 同时需要在高校财务会计层面增加基建会计处理部分, 并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有关会计科目的改革也纳入改革范围, 以适应新的管控和时代要求。

(三) 增强高校对教育成本的控制能力

对教育成本的有效控制, 一方面可以优化成本管理, 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其会计核算的有效进行, 共同提升高校经营运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则必须“软硬兼施”, 需要从控制环境和操作手段两个层面予以执行。控制环境的构建则主要从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理念改观进行着手, 通过预算成本的编制、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结合以及节约理念形成的综合成本管理文化的建设, 使得对教育成本的控制形成一种自然的行为意识, 有利于实践操作的进行。具体的操作手段则可以从目标成本制度的建立、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内部监督的强化三个方面予以施展, 以目标成本为导向、资产管理为支撑、内部监督为复核, 形成对教育成本的严密控制, 从而提升高校成本的管理效能。

(四) 设置明确的教育成本会计核算程序

正是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面临一定的操作瓶颈问题, 所以需要尽量将成本核算程序予以规范化, 克服实际核算的困难。一般而言,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 设置成本明细账, 将教育费用的分配、归集, 结合成本对象予以准确反映;第二, 将成本费用的分配、归集予以充分记录, 以教学相关和非相关作为费用划分的依据, 再以高校的各职能部门为对象进行成本费用的进一步划分, 并形成相应记录;第三, 将人才的培养成本予以准确计算, 经过前两个步骤的铺垫, 将得出的人才产品总成本与相应的学生数进行计算, 得出人均的培养成本, 以此作为反馈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 对整个核算过程予以调整、完善。

三、结论

上一篇:三至六岁儿童童话故事下一篇:1234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