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贾平凹散文语言的艺术美

2024-05-02

谈贾平凹散文语言的艺术美(通用8篇)

篇1:谈贾平凹散文语言的艺术美

转自发表吧论文范文发表论文范文

谈贾平凹散文语言的艺术美

作者:岳娟

[摘 要]:贾平凹散文语言的艺术美,体现在华光闪烁的美文魅力。把现实美和理想融为一体,具有真朴美;他的散文语言朴实平易具有亲切感。品味贾平凹的散文还能感受出他语言的音乐美。

[关键词]:美文魅力 音乐美 现实美 理想美

一、美的魅力

读报纸看文件,即使对内容一无所知、距眼三尺瞧去,也总觉文字排成方阵混浊压抑、密不透风,让人气闷,翻开任意的一本散文集,便顿觉清爽宜人,满目生辉,文字篇目无比空灵活泛,充满神奇之感。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作品,这种初始感觉格外强烈。

读贾平凹的散文作品,谁都有一种感受,贾平凹的散文是真真切切的美文。贾平凹散文形式多变、色彩丰富。有的文章长于铺陈,意繁丽彩;有的作品却如丹青妙手,写意山水、善作布白,他意缈远深邃;有的作品侃侃而述,有如父兄相对谈心;有的作品直率天然,直抒胸臆,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有工笔重彩的描摹;有笔意纵横的叙写;有的从寻常上点出发去寻求大篇的遐思。贾平凹的散文与小说相比,笔调更加灵活,思路宽泛,构思新奇。贾平凹的散文在叙写过程中,偶尔也有序列性人物活动的细节。如《商州初录》但这细节也是于不意间信手牵出,灵动简洁。其散文语言力避冗长单调的叙述和描写。大部分作品篇幅短小,韵味隽永、用语含蓄,耐人咀嚼。

美是贾平凹散文中的主旋律,主基调。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美是平凡的,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美的生命,而这一切美又却启示着作者的人生。比如,散文 《一只贝》作者这样描写到:

二、美的凝聚力

与小说相比,贾平凹的散文更能体现出其文人的气质。表面看来,贾平凹散文的运笔行文仍不失其平实、质朴、亲切的一贯风格,但实质上,他是骨子里处处用诗心来把握他的行文的,这种诗心,事实上是贾平凹散文写作中的一种“内控力”,是对生命的体验,宇宙时空感知的无限深刻,审美趣味的高格调化,使贾平凹的散文焕发一注注奇光异彩,照人心脾。究其终因,我们看出,贾平凹散文的独特语体,是把现实美,理想美和散文本身形式的艺术美极其融洽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结合,几乎每篇皆是。

一篇《月迹》,会让每一位读者回到记忆角落的童年中去。中秋月夜,天真无邪的娃娃们在老奶奶的诱导下,在院里,小河边、满到处寻找月亮,于是他们发现,“葡萄叶儿上,瓷盆儿上、爷爷的镰刀上”,小河的每一处,各个人的眼睛里,都有月亮。哦,原来美好的事物竟属于每一个追求者。中秋赏月而至于求月,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寻常插曲,同时又是某种明净平和的童话世界;美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客观的,但发现美、追寻美、享受美则属于理想。于是,现实、理

转自发表吧论文范文发表论文范文

想在贾平凹的艺术境界里,被他那看似平淡,实则神奇的妙笔点化为一体,成为一种静谧的美学境界,供人遐思。

三、朴实、平易与亲切的语言美

有的作家把散文写作当作一种精细的工艺品来设计、谋篇布局,煞费苦心,遣词择句,精雕细琢,在千百种构思中,选择出一种非此不可的结构形式,用以表达他的情思,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当然会产生优秀的作品。但是人们常说“水太清则无鱼”,作者高高地在上,作品艺术上过于纯粹,语汇精辟,虽则精美绝伦,但却丢失了亲切之感,也失去了潇洒,失去了酣畅淋漓,一泻胸臆之美。从而拒人门外,或成为某种孤芳自赏的“象牙艺术”。

贾平凹的散文不是这样,它的语言朴实自然、亲切平易,总是热情不减,侃侃而谈,令人读起来爽目,听着快慰。他的每一篇散文,也决不寻求某种特定而单一的表现形式,似乎怎么写也都成、咋样看都可以。对他自己来说,写散文如同游泳,可以从任何一点入水畅游,对于读者阅读作品来说,一篇在手,犹如拿一束折叠花,一只万花筒,怎么翻,怎么瞧都色彩生动,变化万千。这种散文语气中诚恳态度,是最让自尊自重的现代读者入迷的地方。没有架子、不自命脱俗,时时与读者精神平等的行文语气,使他的散文自生一种异样魅力。

四、音乐美

叔本华认为,一切艺术都趋向音乐。由于音乐是生命状态的直接表现形式。因而,作为生命表现的不同形态的艺术就不能不是趋向于音乐。音乐旋律的变化、节奏的急缓和声的丰富与单纯、音色优劣等等的奇妙组合,完全与天地宇宙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人们往往使用“韵致”或者“韵味”来表达对某种类型的艺术的感受和体会,这就毫无疑义地证明了叔本华的观点。在一切艺术类型当中,只有语言艺术在形式的抽象性方面与音乐最为接近,因此,赏析一位作家的作品、音乐美仍然是一把十分恰当的“美”标尺。

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优雅畅达,读来朗朗上口,谐音阵阵,宛如行云流水,清泉石上,韵味十足,具有一种空灵隽永的美。要了解贾平凹散文中这种形式的妙美的真谛所在,我们只能通过其表现出来的浓厚的“音乐性”来理解了。

无须在这里做平仄声调的推敲验证,只需要顺口读一读,全部音韵节奏的美就会感受出来。相当质朴平易的一段文字,其中勾连回复,双声叠韵、响亮的音节、应有尽有、美不胜收

如果说作者面对晧月当空的诗意氛围顿时来了情致,那么描绘最一般、最普遍的寻常生活.作者依然情韵不减,照旧如此:

“到了夏日,柳树全都挂了叶子,枝条柔软修长如发,数十缕一撮,数十撮一首,在空中吊了绿帘,巷面上看不见楼上窗,楼窗里却看清巷道人。只是天愈来愈热,家家门窗对门窗、火炉对火炉、巷里热气散不出去,人就全到了巷道。天一擦黑,男的一律裤头、女的一律裙子、老人孩子无顾忌,便赤了上身,将那竹床、竹椅、竹席、竹凳,巷道两边摆严,用水哗的泼了,仄身躺着卧上去,茶一碗一碗喝,扇一时一刻的摇,旁边还放盆凉水,一刻钟去擦一次。有月,白花

转自发表吧论文范文发表论文范文

花一片、无月,烟火点点,一直到了夜阑打鼾的、低谈的、坐的、躺的、横七竖八,如到了青岛的海滩。”

这段文字里节奏变化非常活跃,有两字、三字一句的排比,有字数相等、尾词押韵的求工整的对句,全无单调呆板之嫌,谴词造句,抑扬顿挫,显得活泼灵动、朗朗有声。

贾平凹不仅仅在散文作品的创作上善于使用语言修辞手法,为读者创造出阅读中的音乐效果,而且,在一篇文字中,还经常使用极富乐感的句子来直接描绘感受音乐。

又如,在游记散文《陈炉》中这样描绘“瓷”的音律:

“墙壁是瓷的,台阶是瓷的,水沟是瓷的,连地面也是瓷的,一页页铺成的。站在这里,一声呐喊,响声边有了瓷的律音,窑音而韵长。”

这种文字,本来就相当的清纯上口,富于节奏美,再加之本身又是写景物的音乐意象的,所以就格外显得乐感更强了。

又如,《空谷萧人》描写吹萧的心理感受:

“我吹起我的萧来,悠悠忽忽,原来在这空谷里声调这么清亮,音色这么圆润:我也吹的醉了„„我又到了我的境界去,这山、这水、这林子、都是有情物了,它们在听着我的烦闷,我吹着、想着把一腔的烦闷都吹散。我愿意将我的萧眼儿,将我的口,变成那山巅上的风洞儿,永远让风来去地吹吧!”

这段完全陶醉了萧音中的文字的酣畅淋漓,宛如滚珠散玉一般,把吹萧的抒情劲儿一古脑儿给泄尽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贾平凹在自己的生长环境及自己的爱好中,都受此熏染。因此,贾平凹散文中的音乐美成分,也就如此。

参考文献:

[1]《贾平凹散文选集》 太白文艺出版社

[2]《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文字评论家》1988年第二期

[3]《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4]《丑人贾平凹》《洛阳师范学校》1988年第3期

[5]《贾平凹的散文艺术》《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4期

[6]《贾平凹早期散文艺术特色初探》、《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6期

[7]《审美方式:观照、表现与叙述——贾平凹作品论风格论之一》

[8]《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90年5期

篇2:谈贾平凹散文语言的艺术美

贾平凹的散文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本文就结合其散文,从取材、手法、语言、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来谈谈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

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以分四类:一是人物篇。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二是世相篇。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三是游记篇。《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的山间图画。《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四是风情篇。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述地方风物,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 “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显得既原始又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二、小说化写法

贾平凹一直倡导散文写作小说化。他在《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诫之二》中说:“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的笔调去写小说,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的笔法写散文?”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点在于重视抒情,而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贾平凹的不少散文在结构上带有明显的小说色彩――情节化。如他的散文《摸鱼捉鳖的人》,开头先写这个“摸鱼捉鳖的人”的相貌丑“眼睛小小的,甚至给人一种错觉:那不是先天生的,是生后他的父母用指甲抠成的”,再写他的捉鳖的动作和言行,这一切都看是平淡无奇,但文中一个细节始终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就是这个“摸鱼捉鳖的人”每天都向河里扔一个酒瓶。在结尾,读者方知道,这个丑人每天向河里扔的是一封求爱信,目的是希望能被游客或者村民看到。求爱信写道:“我能养活你的, 我不会打你,你来我们村落户也成,我也可以招过门去,生下孩子姓你的姓也行。我等着你的信。”这篇散文讲究情节的完整和曲折,悬念的设置,这应该算是贾平凹散文写作小说化的一个代表。

贾平凹散文的小说化倾向还体现在典型化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对人物性格进行高度集中、概括和提炼,让读者感到文中的人物面熟,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的写法,让他的散文有了许多类似小说的元素。以《闲人》为例,文中所刻画的“闲人”形象,既带有鲁迅小说中“阿Q”之类的性格特征,但又不完全相同,而是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生活中特有的人物形象:“闲人”潇洒自在,能吃能喝,勇武有力,敢 “为朋友两肋插刀”;“闲人”三教九流,无所不交,没有贵贱老幼之分;“闲人”目无领导、权威,敢与嘲笑一切,甚至把名人签名的纸拿去让别人上厕所用; “闲人”买书“从不读完一本”,然“无所不知”。以简略的笔法,勾画了社会转型期一类人的形象,这类人集社会百态、人间百态于一身,性格特征十分典型。

三、语言简朴、幽默

贾平凹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贾平凹的散文语言,不以华丽见长,简朴是他的重要特色。他的散文中,很多处运用了质朴的语言。如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那爬得高了”此处用了一个“长了腿”和“爬”字,形象地描写了月亮变化的悄无声息, 情境优美,语言平实。

他的散文,还善于用幽默的语言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让读者在笑声中去体会散文的美。如《秦腔》中的一段描写“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让读者在轻松而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到他特有的幽默。再如“一孩子在家做作业,解释‘孔子曰……而已’,遂去问爹:‘而已是什么?’爹下棋输了,一挥手说:‘你娘的脚!’孩子就在作业本上写:‘孔子曰……你娘的脚!’”这段幽默的语言,把一个输棋农民描写的活灵活现。

四、地域特色明显

贾平凹扎根于生他养他的商州大地,吸取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养分,尤其是大量方言土语的运用,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他的散文《秦腔》则是典型代表。如“最可贵的是那老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写出了村民对秦腔的钟爱。“吹,拉,弹,奏,翻,打,念,唱”勾勒出秦腔的特点,而“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则点出了秦腔是劳苦农民的精神食粮。

篇3:浅析冰心散文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冰心散文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充分的展现其散文的风格美

1、比喻手法的灵活运用, 使散文的语言风格突出地表现为柔婉、纤巧

如绵绵春雨, 温柔、沁人心脾, 本体和喻体之间通过作者的想象常常结合得非常贴切而富有诗意。例如在《笑》中, 描写雨后树叶上的残滴, 在月光的照耀下“好似荧光点点, 闪闪烁烁地动着”。在《往事 (二) 》中, 描写月下青山“仿佛万一, 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 虽是照人的明艳, 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 璎珞矜严”。这两个句子中的“荧光点点”、“娟娟的静女”都体现了语言的纤细与轻柔。冰心散文中的比喻, 不仅运用于写景的语言中, 也运用于寓意深厚地描写抽象事物的语句里。在《再寄小读者·通讯四》中, 谈论的话题是“生命”.冰心在文中是这样写的:“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 它从最高处发源, 冰雪是它的前身……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它从地底里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延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 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生命本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而在冰心的笔下, 则把生命比喻成了“一江春水”与“一棵小树”真是绵里藏针, 既富哲理, 又不乏柔情。

2、通过拟人, 化静态为动态, 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 柔婉而不失生气

《樱花赞》中这样写樱花:“日本到处有樱花, 有的是几百棵树拥在一起”, 不用着笔墨大肆描写, 轻轻一个“拥”字, 就将樱花树的茂密和勃勃生机挥洒得淋漓尽致。又如《再寄小读者·通讯四》中的两段。有时候它经过细细的平沙, 斜阳芳草里, 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 它快乐而又羞怯, 静静地流着, 低低地吟唱着, 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它遇到了晚霞和新月, 向它照耀, 向它投影.清冷中带着幽幽的温暖, 这时它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 仍催逼着它向前走……”在这里, 大段大段的描写, 完全把春水拟人化了春水会羞怯、会吟唱、会前进了。冰心通过这丰富、新奇的拟人化描写, 尽情地表达了春水那种欢笑的情态, 满蕴着温情。

二、冰心散文在文字节奏方面, 使读者感到了一种像诗句一样的韵律美

汉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抑扬顿挫, 富于节奏感。散文也要讲求节奏, 因此, 冰心在散文创作中注意追求语言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她通过巧妙地安摔平仄, 运用多种形式的捧比、对称的句式, 恰当地选用了双声、叠韵、儿化、叠音词等方式, 使语言抑扬顿挫、委婉曲折, 从而形成文章行云流水般和谐流畅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1、冰心运用多种形式的排比, 来突出散文的节奏

“于是平常你听不见的声音。也听见了;平常看不出的颜色, 也看出了;平常想不起的人物和事情, 也一齐想起了;多热闹, 多灿烂, 多亲切, 多新鲜!” (《无家乐》) “故乡没有这明媚的湖光, 故乡没有汪洋的大海, 故乡没有葱绿的树林, 故乡没有连阡的芳草。北京只有尘土飞扬的街道, 泥泞的小胡同, 灰色的城墙, 流汗的人力车夫的奔走。” (《寄小读者》) 在这两段文字里, 冰心选用了三个“平常……也……”和四个“故乡没有……”的句式, 接着又选用了四个形容词非主谓句“多……“和四个名词性偏正短语“……的……”, 这些排比句子使语言畅达明快, 富有节奏感, 产生了铿锵的艺术效果。

2、冰心散文所采用的对称、均衡的句式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例如, 《图画>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半山里, 凭高下视。千百的燕子, 绕着殿儿飞。城垛般的围墙, 白石的甬道, 黄绿玻璃瓦的门楼, 玲珑剔透。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 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 深蓝浓紫。暮霭里, 融合在一起”在这段文字里, “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搭配得很对称、均衡, 它们的字数、节拍一样, 结构也基本一致, 念起来使人心里产生顺畅、舒适的快感。

篇4:谈贾平凹散文语言的艺术美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语言艺术;写意性

贾平凹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中注重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素养,调整自己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关系,不断调节自己的审美方式和对生活的认识。贾平凹认为在新的发展时代,散文的创作不能出现假大空的创作倾向,要注重散文创作的 时效性、真实性和美感。这种散文创作理念的提出提升了散文创作的艺术化美感,加强了文学创作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一、贾平凹散文的艺术思维方式

想要了解一位作家的文学创作需要了解和把握作家的创作艺术思维,并深入理解作家艺术创作的意义。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受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从小养成了一颗羞涩、孤独的心灵,因而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尤其注重对人心灵变化、个体创伤经历的刻画,他的散文创作对现实生活中人的面貌格外注重,同时也能够将自然事物赋予人性化特点。贾平凹对外界事物的 独特敏感和超强的捕捉和想象能力使得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具备了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即对社会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的感知。

另外,贾平凹拥有感应式的思维,在创作中强调自然和人类、人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即“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要体现。这种达到精神境界的文学创作要求他的创作要超脱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虚静态的文学创作境界,即以自己平静的心态来面对外界的各种事情,做到宠辱不惊。

二、贾平凹散文的审美意象特点

意象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主客体审美情感和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互相感知和互相同化双向交流的过程。在作家散文创作中体现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和审美创作中,审美意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寄托了作家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个人理想追求。贾平凹散文创作所选择的意象是多样化的,主要有石头、月亮、水、女人等。在这些意象中,贾平凹应用最多的是月,比如在他的散文集《月迹》创作中,基本上都是咏月的散文,比较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对月》、《月迹》和《月鉴》。在散文《月鉴》中,贾平凹散文创作达到了一种温柔祥和的境界,让人读后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能够让人短暂的抛弃自己生活的惆帐,集中精力加强感受月亮的能量,透过月亮更好的观照自己的灵魂。在贾平凹的创作中,月这个意象是美好、幻想和希望的一种象征,是对人生苦难、烦恼、困惑的一种缓解。同时,山石意象在贾平凹的散文的创作中也有重要的体现,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体现了一种人格美的力量,体现一种孤高、不同流合污的审美情趣,展现一种阳刚之美,比如在《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贾平凹写道山石和明月对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的散文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应现象。体现在《读书》散文创作中,贾平凹从山路、山石、山雨等自然景物的创作中感受了丰富多样的生命格调,且注重个人感受力和这些自然物之间的感知。再比如在《丑石》散文创作中,贾平凹写道丑石和黑黑的,被人们应用在房屋建设中,村里的人比较厌恶这种事物,但是却没有力量挪动这个石头。直到有一天,有人预言这些石头能够在天上发光发热,造福于人间,祖先都曾仰望过这些石头。《丑石》应用这种写意创作方式将贾平凹自己的生活见闻融入到散文创作中,石头平凡下显示出的力量代表了人高贵的品质,同时这种品质也象征了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三、贾平凹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体现了一种空灵的诗意

贾平凹是一种感性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中体现了一种诗意美,对心境形象和生动的客体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比如在《落叶》中,贾平凹体现了自己对生活现象的独特化感受,通过对法国梧桐的平面意象刻画,体现了落叶想要超脱自己生命格局的悲剧创作思想,同时也展现了落叶这种昂扬的生活斗志。

(二)体现了一种禅性思维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精髓,体现了深厚的佛教色彩文化。比如《黄甫峪》中描绘了黄甫峪水的玄妙,《冰风洞体验》体现了冰风洞的幽静等。同时,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还注重提升自己对自然现象的一种升华性感悟,将对事物的感悟通过佛理进行抒发,将佛教思想以一种空灵的创作手法进行表达,比如《访兰》中,贾平凹将禅意转化为一种闲适的意境进行展现。山中的兰花不是为了人们的欣赏而盛开,而是为了自己的存在,兀自坚持在自然界中自生自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和禅宗文化思想,在写实化散文创作中注重赋予自然物以超脱自己实际的内涵,提升散文创作的艺术美。为了进一步加强人们对贾平凹创作的认识,需要有关人员进一步加强对贾平凹散文创作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野莽.贾平凹跟法国人签合同[J].北方文学,2006,02

篇5:论贾平凹散文的艺术价值

论文题目:论贾平凹散文的艺术价值

名:

朱春华 指导教师:

杨鑫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0909 层

次:业余专升本 学习中心:盐城师范学校 完成时间:2011年 11月01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论贾平凹散文的艺术价值

【摘要】:贾平凹是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的,但他的散文创作更为他带来了广泛的赞誉。贾平凹的散文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创出了自己新奇的风格,呈现出多样的艺术形式,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面貌。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十分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人生哲理等皆可入文。他的散文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致,蕴含丰富的哲学意味。他的散文语言朴素鲜活,艺术感悟精深细致。展示了他丰富的感情世界。贾平凹的散文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他的散文必将对当代及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贾平凹 生活情致 朴素鲜活 朴素鲜活

一、浓郁的生活情致。

他的散文将独特视角转向了生活,转向了普通的民众。他的散文以博学、丰富、琐细和质朴的日常性,体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表现了作家对它们的各种情绪反应。他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写事,还是抒写自己对生活的一点独特感悟,都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当然改变了吃浆水酸菜,顿顿油锅煎炒,但没有坐在桌前用餐的习惯,一律集中在巷中,就地而蹲。”(<<静虚村记>>).“天一擦黑,男的一律裤头,女的一律裙子。老人孩子无顾忌,便赤着上身,将那竹床、竹椅、竹凳巷道两边摆严,用水哗的泼了,侧身躺着卧着上去。茶一碗一碗的喝,扇一时一刻的摇。旁边还放盆凉水,一刻钟去擦一次。”(《五味巷》)这就是作者对生活在静虚村和五味巷中的人们的生活的描写。这样的地描写真实再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在这描写当中体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息。作者极力的描画出生活的本来面貌,不丑化也不刻意的美化。作者总是置身在普通的民众中,用敏锐的目光审视生活,用自己的笔描画生活。“闲人总是笑笑的,‘喂,哥儿们!’他一跳一跳地迈雀步过来了,还靸着鞋,光着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却要表现出一种风度。”(《闲人》)作者对闲人的描写只是用粗粗的线条进行勾勒,却生动地描画出生活中这类人们常见的人的独特特征。他用简洁的语言传神的刻画了闲人的精神面貌。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会觉得眼前就有这样的闲人在朝你眨眼。读完后闲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他都是这个样。“最乐趣的是稿件往外投,信封严严实实的糊,邮票端端正正的贴。夫妻到邮局去让儿子拿着往邮筒里塞,塞进去了,塞进去了三颗扑腾腾跳跃的心。于是,大马路显得宽广,行人脸上都笑笑的。他抱了儿子在前面跑,妻便咯咯的后面追。”(<<一位作家>>)作家虽然贫穷,没有钱,吃的粗劣,穿的寒碜,但是他热爱自己的生活,知足常乐。家人间充满亲情,相互都爱着对方。贾平凹通过对这位作家的描写,表现了生活的平静闲适之美,表现出作者对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的喜爱之情。“夫妇又坐在两个小沙发上看芦苇顶棚上老鼠打架,打架打得那么激烈,结果就一只掉下来。不免说一声‘有什么过不去的!’然后观起西墙上的裂缝,裂缝好宽,斜斜下来,有分有合的图案,看作是一棵秃树,也看作是一个枯笔字。”(《陋室》)作家在这篇散文中记述的是一个陕西平民作家的生活。作家的生活虽然不富足,但是夫妇俩自有生活的乐趣。他们的生活是一种恬然自适的生活状态,不追名逐利,不钻营投机,只是安安静静的生活。贾平凹用敏锐的笔触捕捉到了这独具特色的生活之美。贾平凹的散文不是建在空中的楼阁,也不是脱离生活的高声呐喊。他总是融入生活,用细腻的笔触来展示生活,展示生活的五味。读他的散文,你感觉到的是亲近、平和。读他的散文,你会觉得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二、闪烁着哲理火花

这些哲理多出自作家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他的散文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辞,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不炫耀,也不张扬。但他将生活的道理浸透在朴素的文字之间。读了令人有所感悟,回味无穷。这样的作品有《丑石》、《一只贝》、《落叶》等。“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的感到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的伟大。”(《〈丑石〉〉这是〈〈丑石〉》中的结论。“丑石”当初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没有用的东西。“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借来浣纱捶布。它静静的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满满的竟锈上了绿苔。”直到林子里来了位天文学家,才说出它的价值。我们才为我们的愚昧无知感到惭愧。这篇散文语言朴素无华,作者只是在静静地诉说,诉说着一个平平常常的故事,却道出了生活的哲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都是有着显赫的外表的。那些外表并不华美,甚至有些丑陋的东西,往往对我们是最有用的。现在的我们过于注重事物的外观,而忽略了事物的真正的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道理是从一个平平常常的故事中讲述出来的,一点也不做作,不矫情。“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是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有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落叶>>)从一片片落叶的凋零中,作者寄托了对生命的感悟,生命自有轮回,何必苦恼哀叹,只有快乐的面对生活,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作者将人生的道理讲述的是这样的自然贴切。毫无雕琢痕迹。“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是贾平凹在《一只贝》中深情地描述。这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没有华丽的外表,所以它的壳也不被人重视。但它经受了磨难,血肉磨成了硕大的珍珠。在丑陋的外表下,埋藏的却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你不由得会赞美这卑微生命的伟大。这篇散文与《丑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哲理就蕴含在朴素的文字之间。在不知不觉地阅读中,你的灵魂会得到净化,你对人生的感悟会更加的透彻、深辟。贾平凹的散文就是这样,他在文章中要表达的道理是那样的自然含蓄。哪怕是对一片落叶、一只贝的描写,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独特体悟。你在那朴质无华的文字间可以触摸到作者的灵魂。贾平凹的哲理散文用的就是平实的语言,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也不需要过多的雕饰,但是讲述的道理却是深刻的。

三、朴素鲜活的语言

(1)散文的诗意也有赖于散文语言的优美动人。深刻的思想,独到的感悟,优美的意境,都要依赖于语言的表达。贾平凹是个注重语言锤炼的作家。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朴素鲜活的特点。所谓朴,是指不雕琢,不伪饰,使语言最大限度地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在平平淡淡的语言中呈现出生活的自然状态,表现出生活的朴质的美。用贾平凹的话说就是“是酒,就表现它的醇香;是菜,就要表现它的清淡;即便是水吧,也要表现它的无色无味。”(2)他总是贴着事物的本来面目写,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也不追求语言的绚丽画眉。“有村子就有饭店,除了羊肉还是羊肉。常瞧见有人捧着一个煮熟的羊头啃的嘴上是油,脸上是油。老头子的,披了羊皮袄袄,摇摇晃晃提一副羊肠子,沿沟畔下到河边去洗。”(《走三边》)作者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描写出了陕北地区独特的生活景观,勾勒出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状态。他没有用过多的词语来堆砌,也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藻饰。他只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来诉说,不刻意美化也不蓄意丑化。在《静虚村记》中,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描写也是十分平实自然的。“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但女儿们果然多,个个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笑上半天。”作者就是这样,冷静的去观察生活,当要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表现生活是,不去过多的虚夸,不去过多的浮饰,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只是如实地描写罢了,还生活以本来面貌。在这样平实的语言中,你确实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能体会到扑面而来的纯真的生活气息。

贾平凹的散文语言除了朴素的特点外,还表现出鲜活的一面。“他的语言独具神韵,文字简约传神,就像是一幅写意画,往往三言两语,即把一种含蓄的思想、意趣,传达给了读者。”(3)他的散文的语言有点像写意画的笔画,笔墨不多,却能干净利落的勾勒出事物的神态来。“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船儿亮。”(《月迹》)“夜里,船到了山湾间,月显得很小,两岸黝黝的,山影憧憧注在水里,使人觉得山在水里有顶,水下有根。但河里却铺了银,平静静的似乎不流,愈发使人慌恐。”贾平凹就是善于用极俭省的语言,简洁传神的表情达意,而一切又都很流畅,无雕琢之痕,无矫揉之态,给人以自然之美。贾平凹对散文的文字也是很费心思的,他十分重视炼字和炼句。“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是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红”、“绿”、“瘦”,语言极其简洁,却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另外,贾平凹在散文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的比喻,写景状物,叙事记人,显得那么的自然贴切。“大多数的沙丘已经被固定,圆墩墩的压了道道沙柳,那沙纹便像女人头上的发罩,均匀的网着。”(《走三边》)“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空中。”(《风雨》)“我走近一家院落。院门是桐木板的,窄而短,门环却小碗口般大。挨墙弯着一株古松,绳索似的皮纹,疙疙瘩瘩的根爬满了门前的石阶”(《夜》)贾平凹在散文中运用比喻不做作,不刻意为之,有时是一种下意识的表达。他运用比喻信手拈来,完全是生活中的平常事物,使文章既显得形象生动,又没有雕琢的痕迹。贾平凹的散文中有时还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表达他那像激流一样向前直冲的强烈的感情。贾平凹散文语言充满魅力,在朴素中透出鲜活,质朴而不呆滞,灵动而不妖媚,语言含蓄,丰富多姿。

【参考文献】

篇6: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表现为:朴素美、含蓄美、绘画美。散文语言美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他真诚的人格、真诚的情感;二是他的散文语言新颖,能够创新;三是他能够借助于表现力很强的动词、形容词、描写色彩的词,把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语言 艺术

-1-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艺术美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他文学创作的才华。接着,他又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开篇,致力于散文的创作。他的“艺术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等。①经过艰苦的艺术锤炼,朱自清终于成为一位有杰出建树,有独 特风格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白话散文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五四”以后及当代的散文作家几乎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②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感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他朴素含蓄、平易淡雅的语言风格,需要我们认真地予以总结,值得我们精心地学习、借鉴。

读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语言艺术,他的语言确实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朴素美。他的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更没有用冷僻难懂的词,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清淡闲雅、平正通达、形象生动而又富于创造性,使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的许多作品,即使不署上名字,我们大致能猜中是出自他的手笔。就是把他的作品片段混在别人的文章里,细心的读者大致也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就是他独特的文学语言。读他的作品,就如面对面坐着听他亲切地谈话,听他娓娓动听地讲生活的感受。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美的表现方面

1、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很朴素。杨振声用说朱自清散文是“风华从朴素出来”。所谓朴素,“就是对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

-2- 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以宽阔的笑”。③朴素自然的作品,不象剪红刻翠的作品那样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品味才能体会出来,粗粗一看是发现不了的。宋人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里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清人刘熙载也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④他们都把“平淡”、“用常得奇”当作所追求的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朱自清是做到了这点的。从表面上看,他的作品句句明白如话,然而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能于平易处见工,故足令人咀味。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其朴素是最显著的特征。这里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上的雕琢,没有花里胡梢的字眼堆砌,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作家只是不加修饰地写出他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人生,写出时代波澜在自己心底激发或引起的情思,写出自己深切眷念的知交亲人。因为情有所钟,所以虽然不过是一些普通人和平凡事,在他的笔下却显示出感人的意味。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名篇《背影》、《儿女》等充满“只为家贫成聚散”的亲子之情不用说了,便是他那些怀念故友之作,诸如《自采》、《〈梅花〉后记》、《怀魏握青君》等等,同样也是由于洋溢着“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真情因而感人至深。朱自清这些怀念亲友的文字,在结构布局上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就是充满了扬人之美和责己之失的鲜明对照;《背影》、《儿女》就是这个特点的代表作品,也是他真诚人格的表现,这种坦率和谦逊也取得了和读者以心换心的沟通,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1、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很含蓄。他的散文注重蕴涵,注重内秀。具体说,就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使读者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咀嚼、思索、补充、丰富,这样的文字更内秀,富有魅力。如《荷塘月色》,他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郁闷情感,藏在周围的环境和他独自漫步的描写中,不言而言,意在言中。在作者的笔下,月光很好,然而却是暗淡的,荷塘有引人的魅力,却为“淡淡的青雾所笼罩”。高处丛生的灌木的黑影“如鬼一般”;杨柳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鸣虽然热闹,“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在这里,虽写的是

-3-

景,着意的却是情。正是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含蓄而又明白地传达给了读者。因此,我认为这篇散文与其说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倒不如说是一篇抒情散文更为确切。

再如《春》这篇散文写得也很含蓄。表面上是盼春、绘春、颂春,描写春天勃勃生机和无限的创造力,实际上是写人们对春天的希望之情。作者的手法的确高明,他没有把这种思想托盘而出,而是在文中显眼的位置,用没有粉饰的句子“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寻常的议论,点出了春的魅力,显得平易、自然、协调、和谐,没有一点斧凿之痕。

再如写人的散文《哀韦杰三君》,这是写韦杰三临终前的情景:“但他终于在离开我们之前,写了那样平静的两句话给校长;但那两句话包蕴着无穷的悲哀,这是静默的悲哀!所以我现在又想,他毕竟是一个可爱的人。”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作者并未点明,不过这比起那种一览无遗式的描写不是更能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而获得更丰富的感受么!朱自清语言隽永,他能触情于事,移情于景,将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来创造散文的语言。

朱自清的确是一位散文大家,他能够做到不事雕琢,不露痕迹,真是含蓄之至。他的语言生动而又简练,能以少许胜多许,给人以美感而颇甚玩味。读他的散文须要细心,也须要思索,方能深入领悟他的含蓄深沉之美。

2、朱自清的散文具有绘画美的特点。朱自清语言的绘画美,表现在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有诗的素质,诗的构思,诗的意境。《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是作品诗的意境的凝光点。作者从创造意境出发对关于“背影”的材料进行着剪裁和布局。开头从“我”对父亲“背影”的回忆写起,用极简练的笔墨回叙祖母去世,父子奔丧,定下眷眷思亲的基调,创造出“背影”的诗的抒情意境氛围。然后,笔锋一转,写父亲决定亲自为我送行,揭示父对子的挚爱之情。接着,作者写父亲给“我”买桔子的怜爱之情。接着,作者写父亲给“我”买桔子而过铁道,爬月台蹒跚往来的“背影”,使“背影”这个诗意的特写形象得到集中、充分的点染。这样,父对子的挚爱之情和子对父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因此,“背影”在这里得到

-4-

了诗情画意的揭示和抒写。这篇散文以“背影”作为艺术镜头的“焦点”,对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层层铺陈,步步开拓,完整地创造了“文中有诗”,“文有中画”的意境,从而使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有绘画美的特点。朱自清还运用色彩的对比使艺术画面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增强了语言的绘画美。如他的散文《绿》,把梅雨潭的“绿”和其他著名地方的景物相似的“绿”——如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的“绿波”,秦淮河的“绿色”进行对比描写,从而向人们鲜明地描绘出梅雨潭“奇异的绿,醉人的绿”。《荷塘月色》中写荷塘四周的树是这样写的:“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些叠词的使用,不仅指出了树的位置,而且形成了画...面感,有绘画美的特点。再如《威尼斯》中写钟楼的位置,“„„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朱自清上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散文画面的直观性、生动性和鲜明性,使散文具有绘画美的特点。

3、语言文字非常简洁朴素,充满了情趣。如《春》描写了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景象。它首先真诚地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盼望,接着从山、水、太阳着笔,勾画出春天的大轮廓,然后细致地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用这四幅画面从各个角度写出春天的特色。其中,特别强调的是春草的绿、春花的香、春风的轻、春雨的细。接着,作者从大自然景色的描绘进而写出春天里人的活动,表现了人们欢快的心情。最后又回到春天的总写,赞颂春天。从盼春、绘春到颂春,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从而更好地探索到了春天的脉搏,揭示出春天的意蕴。整篇作品是用少年儿童的口语来写的,语言文字非常简洁朴素,象孩子在说话,充满了孩童情趣。

他写春草、春雨时,只是把景物直白地说出来,没有任何修饰,形容词也不滥用,有的词语俗,然而由于用得自然,用得恰当,即使是极俗,然而由于用得自然,用得恰当,即使是极俗的,也有珠光宝色。同样使人觉得有一种朴素、深沉之美。

二、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的原因探究

-5-

1、“文如其人”,朱自清散文语言写得很美,很感人,来自于作家人格的真诚,情感的真挚。

孙伏园说“我们比较相熟还是在新潮社共同讨论《新潮》和一般学术问题的时候。佩弦有一个和平中正的的性格,他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虽然那时我们在二十左右的年龄。他这种性格近于少年老成,但有他在,对于事业的成功有实际的裨益,对于分岐的意见有调解的作用。”⑥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朱自清有着“和平中正”的性格。他是一个善良、诚恳、老实、稳重的人,由于他具备了这种真诚的品质,也使他的散文语言具备了真实、可信、亲切的特点,从而得到了作者与读者以心换心的效果。读他的散文,处处可见诚恳、老实的朱自清形象,他的作品挥动着自己的身影,有他自己的个性在里面,正如他朴素的人格。他只是把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及所见之事在自己心中所激起的情思,不加修饰地写出来,因而使我们更加感到他作品的真实。他的扬人之美和责已之失的写法也映照出了朱自清的做人准则。《背影》中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慈爱和自己反而不胜其烦的态度。《儿女》中儿女的娇憨可爱和自己的简单粗暴,都被统一的表现出来。朱自清对自己的解剖是很彻底的,这种不加掩饰的坦率和实事求是的谦逊显示他家真诚的人格,也从而使我们觉得作品的真实可信。

朱自清的为人老实,作品真实,而且情感真挚,他的许多亲情散文,都是以情取胜的,并且使我们觉得情浓烈的几乎能滴出来。他的许多作品,如《背影》、《儿女》、《给亡妇》等,通过娓娓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化”,质朴地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和,而是“情”和“事”的交融,是通过一系列典型的生活细节抒写衷情的。因此,在他笔下,生活细节都变成了感人的“抒情细节”。父亲买桔子的蹒跚背影,亡妇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痛打阿九之后妻的一场哭诉,这些细节都不加粉饰,不着意渲染,却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表现了作者感情的真挚美,这也是作品抒情魅力之所在,语言真挚感人的源泉。

2、朱自清散文语言之所以很美,还在于作者对语言的精心锤炼。

-6-

朱自清的语言朴素自然,但又不平板单调,而是朴素之中有风华。这在于作者对语言的着意经营,但朱自清对语言是适度的雕琢,既不太过,又不不及,经营之后不露斧凿的痕迹。

第一,朱自清的散文中,经常使用口语体,对口语进行艺术的加工,改造和锤炼,成为自己作品的艺术语言,创造出自己艺术语言的个性风格。

朱自清的艺术语言是朴素的。如果说他早期的诗文还有富丽美的一面,那么从他致力写散文以后,他的散文则是“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美。他主张“用笔如舌”,认为“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⑦他极力提倡文章的“谈话风”,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 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象“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⑧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有极深的造诣,集中地体现在建树“谈话风”这一方面。例如《威尼斯》一文,“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这些语言极具口语化。

如同画家之于色彩和线条,音乐家之于旋律和音调那样,朱自清对于口语有一种独特的敏感。他的散文中的词汇,绝大多数从口语中来,作者并注意采用口语的句法重新进行组织和安排,赋于这些词汇以特殊的“达意”和“表情”的作用。如鲁迅所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⑨由于大量地吸收了口语词汇和灵活地采用了口语句法,朱自清“谈话风”的语言,保留着口语的本色和格调,具有明白如话,通俗平易的特色。

虽然,朱自清散文注意、重视吸收口语语汇,采用口语句法,具有“谈话”的作风。但散文语言又区别于口语,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语言。朱自清对于遣词造句,甚至某一种句式如“是”字句、“在”字句的格式。⑩都是经过艺术琢磨的,都十分讲究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他尤其是对于口语词汇,赋予他们以有情有致的生命。

朱自清语言的艺术锤炼,能够学习和运用口语的节调,构成他“谈话风”语言的音乐旋律。这也是朱自清散文语言显著的美感特征。这里从《春》中再举个例子:

-7-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一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抒情的旋律有力地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朱自清善于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⑾的美感特征,确实是“将本国最好的调子”⑿用于他的散文作品。

第二,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新颖,能够创新。文章最忌随人后。我所说的语言新颖、生动、形象,都必须以新颖、创新为前提。每一个新的事物,都要求用新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是不可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千变万化的特征的。

朱自清非常善于发掘未经别人触动过的语言宝藏,大胆创新,即使是极平常的词语,到了他的手里,也能点铁成金,赋予新的生命。下面举《威尼斯》里的几个例子:

(1)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2)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3)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4)他的“圣处女升天图”挂在神坛后面,那朱红与这蓝两种颜色鲜明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酽”本指液汁浓和味厚,通常说“茶很酽”“墨汁很酽”,但在例句(1)里,作者说海水很“酽”,这就很新鲜,加深了读者对海水之绿的印象。在例句(2)里,作者更把“酽”移用来形容歌喉,也很新鲜,强调了歌喉的深厚,甜润,有韵味,“简截”,“不罗嗦”“痛快”本来指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在例句(3里)作者却移用来形容建筑物,既写出了建筑物造型的简单,没有什么外部装饰,又写出了这种造型给人的主观感觉,用法同样很新鲜。人们的一般说“气韵生动”,但

-8-

作者却在例句(4)里说“气韵流动”。流动本指液体或气体的移动,常同具体事物相搭配,如说“人员流动”,“河水流动”,现在改变搭配关系,把“流动”和含义抽象的“气韵”一词搭配,来强调画的意境和韵味,不仅生动传神,而且新鲜别致。

在《瑞士》一文中,作者记叙瑞士好几处湖山的优美风光,但是形容那些山的山色和那些湖的湖光所用的语言都很新鲜,各不雷同,真是难能可贵。请看,作者对山的形容:

(1)阿尔卑斯有的是重峦叠嶂,怎么看也不会穷。.(2)那边儿起初也只是山,青青青青的。....(3)太阳出来了,隔岸的高山青的出烟。....(4)一边是山,太近了,不好看。一边是湖,是湖上的山;从上面往下看,山象一片一片儿插着。.........(5)一层层的峰峦起伏着,有戴雪的,有不戴的;总之越远越淡下去。山缝里躲躲闪闪一些玩具般的屋子。....(6)四围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上面倒如中带点词语.......都用得十分新鲜。作者从自己的脑子里找话,真正反映了自己游山时独特的切身感受,做到了“词必已出”。词语用得新颖,富有创新。新鲜、新颖、形象、生动。

第三,朱自清的语言,往往借助于表现力很强的动词、形容词,描写色彩的词,把景物描写的形象生动,具有诗情画意。同时,他还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花正盛开,红艳欲流”⒀,两个动词,一个“掐”,一个“流”字,非常形象地强调了叶之嫩,花之红,给人以绘画美的主观感受。再如:“夜里月光从叶缝中筛下来,该是顶有趣的。”⒁一个“筛”字,巧妙地写出了叶缝里漏出月光的情态,的确是顶有趣的。朱自清还善于运用重彩画笔描绘出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如“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服,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⒂再

-9-

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把无形的月光比喻为“流水”,写出了它的柔和和明静,引用“泻”这个动词照“如流水”,更好地表现了月光的光亮很大,在晴空中自上而下毫无遮碍地垂照的惰态。再如:“但是,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⒃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出一连串的设问句,形象地写出了光阴“时不我待”“来去匆匆”的特点,既点明了题意,又含蓄地回答了开头的设问。

谈起朱自清这位散文大家和语言大师的散文语言美来真是道不完,说不尽。他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史上文体最优美,文字推敲能力最强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大都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上乖之作,而前边提到的几篇则是中国现代散文精品中的精品。语言达到了千锤百炼一字不易的地步,表达了他最正确,最熟练地运用现代汉语的高超水平。在这方面,他堪称大师而无愧色。他一直都能于在语文方面作种种尝试。他一生都在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在这方面,他是我们学习的模范。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王瑶在《朱自清先生的诗与散文》中也指出:“朱自清的散文,对于要受一点语文训练和写作修养的人,这些文字在今天也是典范”。

参考文献

①《踪迹》1924年东亚图书馆出版。《背影》,1928年开明书店出版。《欧游杂记》,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你我》,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伦敦杂记》1943年开明书店出版。《标准与尺度》1948年文光书店出版。朱自清去世后,编《散文遗集》,收入《朱自清文集·三》。

②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 ③艾青《诗论》 ④刘熙载《艺概》 ⑤朱自清《哀韦杰三君》 ⑥孙伏园《悼佩弦》

⑦朱自清《说话》,《小说月报》1929年第二十卷第六号。

-10-

⑧朱自清《内地描写》,《太白》1934年第一卷第五期。⑨鲁讯《写在〈坟〉的后面》,以《鲁讯全集》一卷364页。⑩朱自清《欧游杂记》自序。

⑾⑿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见《文学杂志》第三卷第五期。⒀朱自清《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⒁朱自清《荷塘月色》 ⒂朱自清《绿》 ⒃朱自清《匆匆》

篇7:谈贾平凹散文语言的艺术美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淡墨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语言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权势的争斗。没有分贝和尘埃的困扰,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可以静静的审视爱情的伤口。(《眷恋的红土地》)

正是作者强烈的情感,这里化抽象的“爱情”为实体的可以“审视”的伤口。用语言实现了描写客体的变形。正是这种变异化的言语体现了作者情感的真实性,想象和联想的自然性,具有审美客体作用上的正确性,反映了作者直觉的真

摘要:文章从艺术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淡墨散文的语言艺术。淡墨散文的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这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打破了词与词的正常组合关系,根据情感的需要使词与词进行超常的、新的组合,它打破了语法的常规,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从散文的语言创造来看,它的语言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表现性形式,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散文的语言沉淀着作者浓厚的审美情感,通过散文的语言创造了有我之境的情景交融,以及无我之境的物我同一的艺术世界,从而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和审美情感。

关键词:淡墨散文;语言艺术;言语形式;审美活动

认识淡墨源自《走进滇西》“滇西,未被触摸的原初,尚未开始的终点,溟溟蒙蒙,混混沌沌,一种很难表述清楚的感觉。”“滇西,一个长在深闺人未识得楚楚动人的女子。”情动《乌蒙山》“乌蒙山从南高原上站立起来,一个挺硬朗挺高大的汉子,让周围的众山都矮下去,不敢抬起头来。”出于对散文的热爱,得到淡墨亲自赠送的一册《淡墨散文精品选》,利用空余时间,精心阅读起来,被文集中的美文所吸引,爱不释手。先生用如诗的语言写出了充满喜怒哀乐的人生美境。翻开《淡墨散文精品选》,分八个部分随着情感的溶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情系红土地、人与自然、东方女人花、云南时空、情感驿站、梦萦故乡、哲理人生、今昔校园,把篇篇美文归类其中。用淡淡的墨笔托起凝练而警策的文字,显得淡雅而庄重。

淡墨,本名陈朝慧,云南昭通市巧家县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日以继夜地潜心于诗散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淡墨的诗散文,极富云南特色,云南味道,主要是滇西味道和滇东北乌蒙山的味道。而且文字、韵味和诗意都惊人的美丽,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汉语汉字排列组合之后的独特的语言魅力。在他的作品里,以诗的构想、诗的意象、诗的笔墨、诗的语言,把他们一一传神地勾画出来。以“故乡情怀”与“山里人生”为基点,用“情感世界”展露出作者显露与未显露的人生。

淡墨散文的语言艺术在于作者负载着沉重的情感来完成其作品。散文中的语言是作家情感强烈时的自然流露,是心理感觉和艺术语言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文学是“语言”和“现实”的一种契合,文学语言就像一个生命体本身一样,是“语言”和“现实”生命聚合体,是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本身。散文中的语言是作家情感强烈时的自然流露,是心理感觉和艺术语言的完美结合。

淡墨散文是云南高原的独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精神的诗的雕塑,正如他自己所说:“红土地,艺术和生命的本源”,“诗和山茅草无声地在这里发芽,那弯弯的红土路,是我作品中无法甩掉的情结”(《淡墨散文选·序》)。以情感为纽带成为淡墨散文的一大语言特色,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及审美空间。如:

①他狠下心来要走了,像大叶岩角藤一样的爱情都缠不住他(《森林的女儿》);

②一个腰肢很细很细的女人,一把抱住了高原上一段很粗犷的历史(《庄硚王滇》);

③一个风流的娇女子,醉倒了整个汴京(《李师师》)。

著名的艺术语言学研究先驱云南师范大学骆小所教授认为,“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言语形式。”他将艺术语言中的文境解释为一种“虚无之境”,“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反映对象的统一,是一个深层境界的创造,即形与神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它不仅给受话人感到直观无隔,而且气韵生动,传神显心,它是美的韵味。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淡墨先生的散文语言是情感之心,淡墨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是情感的激活。通过语言把欣赏者带入了人化的世界,给人予无尽的美。

淡墨先生的作品具有审美知觉。审美知觉是指对审美化的艺术语言的感知,它是审美感受的基本心理形式。淡墨先生将已有的经验、情感、兴趣、意志的目的指向性融入于艺术语言所立的象的知觉之中,将一般感性映象改造为活生生的审美意象。例如:

①“金沙江,熔冶一种大起大落的性格。”(《魂牵梦绕金沙江》)

②“红河是从红土高原心脏里泵出来的血液,大山母亲流淌着的乳汁,养育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写给红河》)

淡墨笔下的意象,深化为审美之象的境地。在淡墨的艺术语言中,象是拟态化的,是非实证之象。通过作者笔下所塑造的意象,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在淡墨的语言艺术中,作品中语言的情就不再是被物所感之情,而是意象化之情。淡墨散文的语言达到了“为文造语”的境界,“为文”的过程就是把象中之情变为艺术语言的辞之情,即辞之情发。这时,心中意象已经构成,情为文之经,语言之辞为理之纬。淡墨散文的语言为情造辞,情感真实,文辞精练,以象为载体,以辞为形式,达到对艺术语言的审美追求。

淡墨散文的语言是一种情感体验,通过巧妙的运用语言,将情感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淡墨散文语言中的情感体验属于作者心灵的闪光、情感的火花,它反映了作者审美直觉的形象性、直观性和意象的气韵生动性。就具有强烈情感的淡墨散文语言来看,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一方面将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一方面,努力扩大语言的张力。就淡墨散文的语言来看,不仅只是表达思想感情,它还在于创造出艺术符号,用符号来建构起相应的艺术体系,即超越语法规范,自然化的言语体系。淡墨散文中的语言是情感化的符号,它既是形式,又是表现,其内蕴是真实的情感。散文中的语言往往表现情感,或唤起情感,它往往以拟态表现情感。例如:

在这寂寞的山谷里,在世界的边缘倒似乎少了些金钱的烦恼,权势的争斗。没有分贝和尘埃的困扰,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可以静静的审视爱情的伤口。(《眷恋的红土地》)

正是作者强烈的情感,这里化抽象的“爱情”为实体的可以“审视”的伤口。用语言实现了描写客体的变形。正是这种变异化的言语体现了作者情感的真实性,想象和联想的自然性,具有审美客体作用上的正确性,反映了作者直觉的真实,从而唤起受话人丰富的情感。

在淡墨散文的语言中,作者塑造的意象偏重于作者的审美意识,语言的变异性形式表达了情感内容的言语形式,心象反映了客体的变异性。散文中语言是反映客体的再现与作者审美体验表现的统一。例如:

①呵,故乡!我还能找回我那失落在打谷场上的欢乐吗?(《写在故乡的土地上》)

②我把一切都化为一个绿色的心愿,决心用一颗小草的生命融入草原广袤的胸膛。(《草原,我心中的草原》)

③冷。火辣辣的情感在冰弦上战栗。(《马头琴》)

例①中的“打谷场上的欢乐”、例②中的“绿色的心愿”及例③中的“火辣辣的情感”,变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传递出了可体验的情感信息。所以,淡墨散文中的语言的表意特点,往往是含蓄暗示,若即若离,引人入胜。它美就美在言与意的距离,象与意的距离,情与理的距离。它求的并不是理性的、明白的,而是精神的,隐喻的。

散文中语言的创造,反映了作者的审美直觉。在艺术语言的审美直觉中,发话主体所关注的是反映对象的感性形式的存在,往往不注重抽象概念,它的最终成果也不以概念方式加以表述,它专注于对反映对象由于艺术直觉所得到的心象的呈现。而淡墨散文中塑造的形象不是物理之象,而是心造的幻想和想象、联想之象,也就是情感之象,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感和心灵的跃动,由此而产生审美感受。因此,淡墨散文的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往往以活的形象来体现散文的意味性。

参考文献

.2、期刊论文

篇8:沈从文散文的语言艺术探析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声音,语言

享有“语言的魔术师”盛誉的沈从文, 自1924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散文至1949年封笔之间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沈从文为手中的这支笔融进了自己的诗意感知, 才使得我们在字里行间读出了天人合一的意境。同时, 细细品味文本语言, 不难发现沈从文对于声音的迷恋以及细腻把握, 使散文语言充满了音乐性。

一、对声音的拟声化描摹

拟声词也称为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 是摹拟事物的声音的一种词汇。作者在灵巧的运用拟声词的时候将自然界的声音通过自己的耳朵主观音感的辨别, 模拟出诗化的乐音。

首先是画眉鸟的“锐声长呼”, 直白的文字“婆婆醉酒”、“婆婆酒醉归”是绝然没法联想到鸟鸣的, 这样的话语倒更像是两三岁的小儿脆生生的喊醉了酒的婆婆, 几分天真又有些嘲笑口气, 声音委婉而添几分嗔怪之意。带着这样的心意再看画眉, 调皮的用乐音吸引人注意, 看人逼近又转头逃离, 像是含羞少女神气, 百啭千声的长呼里更添了“林间自在啼”的意味。拟声词的妙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使笔下的鸟雀声逼真可感, 也将读者拉近文本, 透过文字进入自己的感观世界, 仿若深山幽谷、百鸟嘤啼都在耳际, 又仿若进入了明代的百鸟房。身在钢筋混泥土间连八哥、喜鹊都不分的我们, 不仅无从想象, 更是麻木到“听”而不见。“郭公郭公”“勾嘟亢当”“咕咕咕咕”“婆婆酒醉”“婆婆酒醉归”这些拟声化的语词精炼直白, 作者未想好恰当的拟音字而未擅自填补的杜鹃鸟叫, 足以让我们再一次的敬畏、怀想并带上自己的耳朵出门。

不仅对有生命的鸟雀之声进行描摹, 对物声也表现丰富。戏台上“铛铛庆铛铛”鼓乐声和木偶戏“当当当当蓬蓬当”的锣鼓声, “嘭嘭嘭嘭”的鞭炮声, “毕毕剥剥”的机关枪声, “哗的沙的”煎鱼下油锅的响声。缺失了拟声词单描述, 例如:“金铃子像小铜钲般清越的叫”, 然而“叮”这一声恰恰是把这清越之音完美表现了。又如, 《老伴》中满河的橹歌声里, “我”在思索旧事追忆旧人。黄昏中远近船只都只是一些模糊轮廓, 长堤上人影移动, 耳边炒菜落锅声与小孩哭声杂然并称。忽然间, 买糖人的小锣“铛……”好似回忆的和思索也被这“铛”一声拉回到现在, 仿若在“铛”声前的所有杂然并称之声都只是为了衬托出静, 只这一声小锣声是真实入耳的。正是生动的拟声词将许许多多作者独特感知的湘西事物用文字记录, 以它们生的状态长久的活在文本中。

二、叠音词的节奏感

运用到的叠音形式有AABB、ABBB、ABB、ABAB等, 在作为对声音的描摹时, 叠音词的效果使得声音本身具有的律动感很好的体现出来了。水乡暗夜行船的经历, 橹桨搅水声换我形容, 最先想到的应该是“欸乃声”, 但试着比较, 咿咿哑哑声显得更沉静些, 像一种隐秘的放歌, 清幽一曲古琴音。河水汩汩地撞着船头, 橹桨有节奏地在摇响。咿咿哑哑的交叠更像是橹桨与水声的交叠, 橹桨戛轧声里倒让人想到“庄严”。雄鸡的鸣叫总被设定在一个清晨, 嘹亮之音能够穿透窗棂把睡梦里的人喊醒。然而吊脚楼里被捉住的雄鸡却是在过年这一特定的气氛里, 怀想那多情的水手又从他乡回来, 想象里鸡鸣声的“啊呵呵呵”却包含了这一份长长日子里的所有期待。描摹鸡声来得更真实就好似故事的结局也更真实可信了。顽劣的土鹦歌, 平常哑嘶嘶的嗓音正好与它的善模仿形成鲜明对照, 一个“哑嘶嘶”好似更突出了它的真人不露相, 更显出了土鹦歌的聪明天赋。“淅淅沥沥”的雨声“点点滴滴”到天明, 是很常见的意境, 但雨“哗喇哗喇”的落夹着“嗡嗡隆隆”的轻雷, 炸雷惊醒之时听着雨声, 安慰说权当作故乡的夜雨吧。清晰的雨声, 清晰地让人记得自己的存在, 清晰地记起故乡五月节划龙舟时节裸不停歇的雨点, 生之记录也在这默数里让思想活起来。这些叠音词的妙用, 使得声音的断续、缓急在声韵交错中得到了重迭的美。不仅增强了语势, 而且和谐悦耳, 节奏明朗, 用音乐的美感增强了描绘效果。栩栩如生的传神表达大大加深了作品语言的形象性。

三、恰到好处的修辞

文学语言的修辞讲求用词的准确、生动, 而与此同时文学修辞更是在事物表象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识、情感和感知进行的“二度创作”, 所描摹之自然也在这“二度创作”中深化。沈从文在散文创作中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来塑造富有张力的诗性语言。且每一种修辞都那么的恰如其分而又匠心独具。

比喻, 使得具体事物形象化, 抽象事物具体化, 深奥问题浅显化, 加深作品底蕴, 增强美学意义, 是散文展示意境的有效手段。无涯的夜树顶伏着的猫头鹰, “呜唔, 呜唔”的喊声像凄切的丧钟。夜枭的意象总让人产生毛骨悚然, 像是死神的使者。鲁迅画的那幅猫头鹰也传神的很, 冷冷的目光射过来, 像要穿透人心似的。沈从文把夜枭的喊声比作一个人的咳嗽声, 还是时时在人背后响起的声音。好像在远方又好像在身旁, 一个简单传神的比喻, 用夜枭声的时断时续来刻画夜的静谧。与此同时, 将夜枭的叫声, 比作一个人在背后咳嗽, 将一种凄厉的咕咕声, 模拟一种病人的病态。足以让人想到一个暗夜, 寂静里牵动人心的那断续声音, 让人背脊发凉。而枯竹枝的爆炸, 竹因受热不均的爆裂本身已能造成极大声响, 僜族人的丧葬里就有火葬, 各种哭灵活动之后便要烧竹子, 使竹爆炸作响, 认为知识人死去时间已久, 须要巨响才能使死者苏醒。而此时的火燎却是在洞中, 这声音“如枪响, 如大雷公边炮响”, 因着洞里造就的声势, 实在是最贴切不过了。木头摩擦转动的声音“如龙吟太空, 凄厉而绵长”, 显然无从考证龙鸣与木制材料摩擦的相似度, 然而这一声龙鸣却与古寺的幽寂神圣划上了等号, 换成其它声响反倒难以体现转轮藏的神圣性了。同时这惊吓到让人敬畏的声响又让人恍若游走在历史与传说之间, 寂寞古意的庙宇显露着老人一样的睿智。

用一段会说话的水, 诉说一段长长的思念, 用一艘会说话的船, 牵引一个梦中人来赶远行者。水霎时变成了沉静的少女, 触到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他在温习并称量自己的幸运, 为幸福而自觉叹息, 这份心情, 只有一脉优雅的水的柔波能够说的透明。那匹固执且柔和叫着的小羊, 让作者又怎样的想着一个生命, 才会觉得忧郁。小羊叫声轻柔, 那么温暖的一个声音, 一个鲜活的存在。艾叶的《自画像》这样写道:“一只满山觅食的小羊/叫声打动不了一颗柔弱的草/踩着山石上路/才知生存之路如此坚硬/柔弱的毛发袒露着纯真/总是对风折服/连头上的角也温驯地弯向自己/从不向世界冲刺。”吊脚楼上是人语和笑嚷, 那些单纯的为了生的人们也像那匹小羊, 温柔而坚强的活着。七八只关在细篾圆笼子里的小鸡雏啾啾的喊着, 小孩眼里最想呵护的生机, “大约是在想着它的娘”, 作者的想象又让这“啾啾”声添了一笔温情, 然而, 想起这些小鸡雏的命运, 却已是待贾而沽了。每一份拟人化的描写里都透着一份作者的感怀, 为这些有生命无生命, 能开口不能开口的述说, 为走向死亡的黄牛叹息, 为轮回历史间的美慨叹。

每一种引起作者关心的声音里无不蕴含了自然化的普通人生活的日常景象, 会让沈从文感到生存或生命。在宇宙万汇的动静之中“听”宇宙万汇的动静, 融入到宇宙万汇的动静之中。听, 倒不在直接入耳的这各色声响, 而是声音背后人的一种生命形式。沈从文试图用细节的回声, 把读者从凡俗的人生梦寐中唤醒, 去感受时间的永久恒在。

参考文献

[1]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10.

上一篇:1消防安全知识下一篇:国外见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