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石贾平凹的阅读练习题

2024-04-19

丑石贾平凹的阅读练习题(通用14篇)

篇1:丑石贾平凹的阅读练习题

贾平凹《丑石》读后

张明亮

贾平凹的《丑石》被收入中学课本和各种散文选集,流传颇广,影响不小。《丑石》的“丑石”,它百无一用,“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文章的结尾,就因为被天文学家发现是块“陨石”,于是它就“伟大”了,于是它就“美到极处”了。

何谓“以丑为美”?凭什么会“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只因为它是 “陨石”?这是什么逻辑?

“以丑为美”,人们说顺了嘴,大都不问缘由、径下判断,视为必然或当然。其然岂然哉!“丑”之为“美”,有一个由美之丑的逻辑“过度”(彼此要求“搭桥”贯通),不能说越丑越美、极丑极美、甚至丑即是美。台湾著名艺人凌峰在一次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自我介绍,通俗而幽默,其意蕴足堪玩味——

在下凌峰……我是以长得难看出名。……这两年,我们大江南北走了一道,男观众对我的印象特别好,因为他们见到我有点优越感,本人这个样子对他们没有构成威胁,他们很放心,(大笑)他们认为本人长得很中国,(笑声)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和苦难都写在我的脸上了。(笑声、掌声)一般说来,女观众对我的印象不太良好;有的女观众对我的长相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笑声)她们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球黑。(笑声)但是我要特别声明,这不是本人的过错,实在是家父母的错误,当初并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就把我生成这个样子。(笑声、掌声)但是,时代在变,潮流在变,审美的观点也在变。如果你仔细的归纳一下会发现,现在的男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你看上去很漂亮,看久了以后,他没有男人的味道,这一种就像我的好朋友刘文正这种;第二种你看上去很难看,看久了以后是越看越难看,这种就像我的好朋友陈佩斯这种;(笑声)第三种,你看上去很难看,看久了以后你会发觉到,他有另一种男人的味道,这种就是在下我这种。(笑声、掌声)鼓掌的都表示同意了!鼓掌的都是一些长得和我差不多的,(笑声)真是物以类聚啊!(笑声、掌声)

书要耐读才是好书,人要耐看才有“味道”。钱钟书认为,一白不能遮百丑,黑亦何妨于美。《管锥编》曰:“雪肤未必花貌,白之甚者不妍而反丑”,因为白也有“几般白”,若“呆白”、“死白”之类,怎能称之“白雪公主”?《围城》里鲍小姐挖苦方鸿渐:“你就喜欢苏小姐死鱼肚那样的白”。评鉴“丑石”,怎敢例外?

“丑石”之可纳入“审美”,一言以蔽之曰:“耐看”,可供玩赏也。贾平凹的《丑石》,仅俱“〔天文〕科学价值”(客观)而已,与“审美”(主观)无涉,径直说 “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显然鳖斯踢也。研究癞蛤蟆的生物学专家当然认为癞蛤蟆有〔生物〕科学价值,你能说癞蛤蟆“美到极处”?

“科学的价值判断”跟“审美”,是“知觉”迥异的两码事。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分析说:“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祗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祗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劲拔的古树。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的观赏它的苍翠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丑石”纳入“审美”,有特定的美学要求。“石谱五字经,丑漏皱瘦透”(叶浅予《拾石记》)丑、漏、皱、瘦、透,就是“典则”。“丑”为总则,“漏、皱、瘦、透”,则是其必俱的形和态。试读白居易的《双石》——

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

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

结从胚浑始,得自洞庭口。

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

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

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

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

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

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

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

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

洼樽酌未空,玉山颓已久。

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

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

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

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总起一联,概括其“丑”而且“怪”。“孔黑烟痕深”,有“孔”乃“透”;“罅青苔色厚”,有“罅”必“漏”;“老蛟蟠作足”,是曰“皱”;“古剑插为首”,是曰“瘦”。如此“丑石”,很能激发想象,更可引起联想。“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最妙的是“洼樽酌未空,玉山颓已久”:“洼樽”是指我的酒杯呢,还是指“坳泓”之石呢?“玉山”是指“峭绝”之石呢,还是指“老夫”“我”呢?石我两忘,诗人与“双石”均陶然而醉——此之谓“移情”,即深情入境矣。最后四句,问而未答,欣然默许,“我”与“双”石,成了“三”友(李白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石态即人心,诗人以“丑石”寄托其“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孤高和兀傲,即所谓“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在。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白居易《太湖石》)是也。

《乾嘉诗坛点将录》评萚石曰:“远而望之幽修漏,近而视之瘦透皱”;蒋超伯《通斋诗话》有云:“英石之妙,在皱瘦透。此三字可借以论诗”;钱钟书《谈艺录》引而申之曰:“静而不嚣,曲而可寻,谓之幽,苏州有焉;直而不迫,约而有余,谓之修,彭泽有焉;澄而不浅,空而生明,谓之漏,右丞有焉。瘦透皱者,以气骨胜,诗得阳刚之美者也;幽修漏者,以韵味胜,诗得阴柔之美者也。” 赏诗与鉴石,都是“艺术”,都须具备审美的情趣和理趣,绝非简单轻易。才子文章,恃才纵笔,时或疏于学理。抄《谈艺录》引《沧浪诗话》一则,与读者共勉:“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篇2:丑石贾平凹的阅读练习题

一、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句子含义,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2、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线索,品味富有哲理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分析文章主题,激励学生学习进取心,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恒心,从而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法学法:探究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

三、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和线索;

3、探究作品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首歌中说 :美丽的石头能唱一首美丽动听的歌,然而,我们今天要学习贾平凹的一篇题目为《丑石》的文章,看一看这世间万物中一块普通的、丑陋的石头,又会向我们讲述怎样一个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学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教师相机辅导。

(三)赏析作品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老师展示以下问题)

1、一块普通的石头,在作者笔下是如何的丑呢?有什么用途呢?

2、丑石是在什么情况下重新受人瞩目和“仰望”,重获灿烂的呢?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学生读完后,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讨

论明确问题。)

A、那块石头完全丑到极点,无用到极处:伯父盖房垒山墙,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伯父压铺台阶,没有看上它;石匠洗石磨,嫌它石质太细,也没采用;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真是既丑,又没用,还笨重,无用之极。

B、“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丑石,眼光立即就拉直了。”原来它是“陨石”,是几万年前从天上落下的稀世珍品!“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C、这篇散文用象征手法和对比的修辞方法,通过对一块丑石的艺术刻画,表达了作者在历经“四人帮”时期到改革初期后,积极推崇不以貌取人、以形识物的进步思想。本文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了芸芸众生像默默无闻的丑石一样在寂寞生存中,甘于寂寞,不屈于误解的生存状态的伟大。

4、理解文句:

1)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2)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3)为什么“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四)探究活动 活动:如何判定世间万物的美与丑?

(学生可能会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确不假。事实上,最丑陋或最美丽的东西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丑与美的东西只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意识里。一个事物你之所以认为它最丑陋或最美丽,是因为它对你有很深的印记,而其他人则可能认为它很平凡。所以最丑陋或最美丽的东西只是你个人的认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要在客观世界里寻找视觉上的美与丑了。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很多的故事值得一品,也值得深思:最美丽的瞬间是永恒的,最美丽的画面是难忘的,最美丽的风景是迷人的„„最平常的事物却最具意义(正如贾平凹老师笔下的丑石)。每个人都可以说是人世间的一块“丑石”。请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请以“假如我是丑石,如何改变命运”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应该让学生独立发言,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每个人都想急切地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成功。然而急切间却又忽略了等待,想径直跨向目标而显得浮燥不安,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沮丧中又要再去等待,到来的或许是又一个失败,接二连三地折腾,还没有沉沦的,将会等到一个你期望的东西,只是时间远近而已;在单调过程里等待着,没了激情,忘记还要接着努力、接着等待。我们不能忘记在寂寞中等待,在等待中塑造自我,在塑造自我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从而拥有成功。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进一步感悟文章主题。

2、完成设计作业

七、板书设计

1、探究:如何判定世间万物的美与丑?

2、拓展:假如我是丑石,我将„„

八、作业创新设计:

(一)根据上下文,给下列词语注音

1、錾()

2、掮()

3、凿()

4、陨()

(二)第(6)段中“小心翼翼”表现了()

A、先前不了解丑石的人们,现在改变了对它的偏见。

B、人们发现丑石并高度重视它的态度。

C、丑石不宜挪动,不同于一般的石头。

D、人们像先祖那样对丑石的向往、憧憬之情。

(三)第(5)段中“人都骂它是丑石,”是因为丑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个字)

(四)对第(6)段中天文学家“眼光立即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天文学家要再仔细、专心地研究一下这块石头。

B、表明天文学家发现这块石头时的惊喜。

C、表明天文学家以丑石为美,对丑石的欣赏。

D、表明天文学家对这块陨石躺在荒草中不被世俗所认可而感到悲哀。

(五)本文的线索同下列哪篇课文的线索有相似之处:()

A、《挖荠菜》

B、《荔枝蜜》

C、《小橘灯》

篇3:丑石贾平凹的阅读练习题

关键词:棉粕,甲醇,毛细管柱,顶空气相色谱法,残留量,测定

棉粕是油料工业的副产品,年产量600万t以上,且大量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造成巨大浪费[1]。其粗蛋白含量很高,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经脱毒处理后是制作饲料的主要原料。目前,工业化生产中主要选用甲醇萃取脱去棉酚,以得到低棉酚含量的饲用棉粕,但溶剂的分离回收困难[2]。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甲醇残留量进行控制,而我国饲料标准尚无棉粕的质量标准。笔者探讨采用毛细管柱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棉粕中甲醇残留量,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仪器:气相色谱仪为岛津GC-2010,具氢焰离子化检测器;AOC5000自动进样器;20 m L顶空瓶;30 m×0.53mm×1μm FFAP毛细管柱。试剂:甲醇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样品为某企业送检样品。

1.2 试验方法

1.2.1 标准溶液配制。

取1滴甲醇置于已知重量的10 m L容量瓶中,准确称量后,用高纯水稀释至标线,计算溶液中的甲醇浓度,避光保存,此标准溶液含甲醇4 010 mg/L[3]。

1.2.2 色谱条件。

柱温70℃保留5 min,气化室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80℃,载气流量16.3 m L/min;吹扫流量5.0 m L/min;氢气流量40 m L/min;空气流量400 m L/min;分流比2∶1。

1.2.3 标准曲线绘制及样品处理。

将配制好的标准溶液逐级稀释成甲醇浓度分别为0、5.01、10.00、20.10、40.10、201.00、1 000.00、4 010.00 mg/L标准系列;精确称量样品2.00 g置于20 m L顶空瓶中,加水至10 m L,加盖,密封,摇匀待测。将标样、样品及样品空白放入自动进样器中,进行分析,进样1 m L,以峰高对甲醇浓度绘制标准曲线[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

有关标准曲线的相关数据见表1、表2。由表1、表2可知,该方法绘制的低浓度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分别为y=0.002 39 x-0.331,r=0.999 5;高浓度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分别为y=0.002 55x-10.7,r=0.999 9;在试验范围内,其浓度与峰高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2.2 检出限

计算3倍噪声相对应甲醇浓度得到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5 mg/L,当取样2.0 g,加水至10 m L,进样1 m L时,最低检出浓度为2.5 mg/kg。

2.3 精密度

配制浓度为20.10 mg/L的甲醇标准溶液(配制方法与标准曲线一致),按1.2.2的色谱条件进行色谱分析,色谱图见图1。重复5次测定,计算其精密度,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相对标准偏差为2.10%,说明方法较为精确可靠。

注:1为水;2为甲醇。

2.4 实际样品测定

对某企业送检棉粕产品中的甲醇残留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见表4。

2.5 加标回收率

对已知甲醇含量的样品,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甲醇,计算其回收率,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回收率为96.4%~105.0%。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毛细管柱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棉粕中的甲醇残留量,在0~4 000 mg/L范围内,甲醇浓度与峰高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分析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0%,加标回收率为96.4%~105.0%,符合有机物检测的相关要求。由此可见,采用毛细管柱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棉粕中的甲醇残留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周俊杰,黄超.饲料中棉粕对青鱼生长的影响[J].当代水产,2010(8):66-69.

[2]吕潇,陈子雷.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棉籽中丙硫克百威及其代谢物残留[J].中国粮油学报,2000,15(6):51-53,62.

[3]赖红梅.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苯甲醇、苯甲酸及其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1894-1897.

[4]杨仁斌,龚道新.棉田中丙硫克百威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2):130-133.

[5]蔡应繁,张宏,莫剑川,等.棉花不同腺体类型的棉酚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及其生物特性表征[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0(3):582-585.

篇4:阅读贾平凹的《带灯》随想

当我细细地阅读完这部恢弘大气意蕴悠长,倾情关注当下社会,细腻描摹农村时态的作品时,再度地领略到一股浩荡吹来的贾氏旋风,不能不再一次对作者的崭新文学架构刮目相看。

说起贾平凹的生平与创作成就,我估计大家都不会太陌生。我们知道,他是一位生活阅历非常丰富,艺术实践也异彩纷呈的作家,几十年来可谓是著作等身,在广大读者中拥有极高的声望。他的长篇小说作品《废都》《高老庄》《秦腔》《古炉》几乎都曾经在中国文坛引起过广泛的轰动,2008年,作者还凭借着《秦腔》一举荣获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们说他是国内文学界、尤其是乡土文学领域的翘楚,恐怕是不会有人反对的。所以读者对他最新创作出来的作品《带灯》自然而然就多了一份期待。

《带灯》描写的樱镇,是西部秦岭山区的一个边远小镇,作者所倾力塑造的主人公带灯正是这个镇上综治办的一名普通干部。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落后的经济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困窘。带灯性情率真,对人热情,把自己的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镇上的工作和为乡民办事上了,维持了表面上的和谐。镇上的工作看似清闲实则矛盾多多。无情的岁月风尘把带灯死死地拉入到庸常的人际关系中,带灯对此相当苦恼。镇书记、镇长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平衡各种势力、寻求招商引资上,既是为了镇上的经济发展,也是为他们的仕途铺平道路。一家大工厂项目落户于樱镇,旧有的利益格局遭遇到极大的改变,环境也被破坏得惨不忍睹。于是,乡民们之间的关系瞬间变得诡异起来。元黑眼与换布之间;处于开发地带村落和尚未开发的村落之间;镇街上人群和村民之间都云集着林林总总的矛盾,带灯所在的综治办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处理乡村所有的纠纷和上访事件,每天面对的都是些农民的鸡毛蒜皮和纠缠麻烦。农村的琐事让人心烦又让人同情,带灯在矛盾中完成着自己作为一个乡镇干部的基本职责,她既不愿意伤害百姓,又要维持基层社会的稳定。而当这些矛盾集中起来一股脑地呈现在带灯面前时,她开始惊慌失措了。作品正是描写了带灯在各种矛盾相互纠缠的夹缝中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她彷徨过愤

怒过也悲伤过,甚至还有过疑虑和不安,但她最后依然饶有兴致地在这里努力地工作着……。

我曾经在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读到过他实地考察农村的真情流露,作者为了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扩大自己的观察视野,多次广泛地走读于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其足迹遍曾经遍访渭北、陕南、河南、甘肃等地。有时作者还钻进山沟里,试图从岁月的火热流变中寻求到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同时作者依据自身的人生阅历,倍加珍惜自己过往的乡村生活积累。客观地说,作者的这一目的是达到了。在贾平凹的多部作品中,他都骄傲地把自己的这些生活体验用文学作品给予了大力的呈现,而且他很形象地把自己的思虑变为娓娓叙述的文字,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山野的灵动和鲜活。前年读《古炉》和日前读到的《带灯》,均无不带有浓烈的山野韵致和乡民的生活气息,读起来很接地气。作者的用意是很老道的,他似乎也深知读者对乡村题材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期待,所以他在这方面的发力也很有劲道。

作者在创作《带灯》时,依然让作品隽刻着太多太多的乡土特征。面对当下农村的凋零与破败,作者对那里倾注着了满腔的热情。他曾经说过:“当然,大量农民每年都在进城,好多城里人是从乡下来的。往上数两三代,几乎每个人都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城市和乡下只是地域上、生活形态上的区别,大家总的精神状态、关注的社会热点依然是一致的,对许多内在困扰,关乎人性的问题依然感同身受。”有了这样成熟的思考,作者就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自己精心创作的这部作品中了。可以这样说,《带灯》这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在自己的苦思冥想沉淀了多年后,以一种集约喷发的方式为我们创作出来的宏大叙事力作,所以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惊喜也是前所未有的。

《带灯》的结构很有特点,写得也非常扎实,人物刻画相当地真实鲜活。据作者介绍,《带灯》的故事源自于他这几年采访到的一个基本事实,每个人物都有其真实的生活原型,几乎没有作者的编造。他在夏夜的农村看到了‘带灯’,就是指一种小生灵萤火虫,“它们从自己身体里发出那点微弱的光,也能照亮一星半点的世界。”这个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象让作家那焦虑的心灵为之一震,作者很巧妙地把这个意象富有诗意地嫁接到《带灯》这部波澜壮阔的作品中,而且主人公的名字就取名为“带灯”,就别有一番深意了。“带灯”原名叫“萤”,即萤火虫,像带着一盏灯在黑夜中巡行。这个名字也显示了带灯的命运,拼命地燃烧和照亮,而命里却注定地微弱无力,终归尘土。作者这样匠心独运的铺排顿时让小说有了灵魂,也提升了作品的主题,让作品带给读者一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畅快舒意和精美的艺术享受。

贾平凹还细致入微地描画了目前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现实,基层乡镇工作人员的精神世界,大转型时期各式人物对社会的看法想法,以及一个大型矿业工厂落户平静乡村的人生百态,其中许多细节读来都让人有千百种滋味萦绕心头。比如,工厂的轰鸣声让这个不通高速公路的宁静小镇彻夜失眠,全镇人的“瞌睡都让偷走了”;老屋的拆迁惊动了蛰伏阴暗处的虱子,这些人们讨厌的小虫趁机兴风作浪;扩建改造商业街,开设沙场必然引来利益纠纷,引发的血腥械斗惨不忍睹等等。有读者赞誉,该作品不仅保持了作者以往的艺术特点,更是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塑造的文学形象也丰满真切。带灯一出场,就浮现着与众不同的超然脱俗,她有丰富的内心和丰沛的情感,她更愿意在乡间的山风树谷中寻找安宁。她每天面对最让人无法摆脱的杂乱,内心却不断地向上腾跃。带灯在现实中无处可逃的时候,把自己的精神理想和寄托都放在了与远方人物的情感想象之中。远方的家乡人元天亮成了她在浊世中唯一可以倾吐的精神寄托,她在不断地给他写信,向他诉说。带灯等干部受伤之后,整部小说就戛然而止,工厂的运营状况,许多人物的命运,以及她与作家元天亮之间的柏拉图式的情愫,都作为给读者留下了的悬念。带灯的痛苦无法救赎,她既无法摆脱现实,又没有能力完全解脱。作者在这里非常灵动地展现了当前的农村基层的现实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读性。

篇5:贾平凹《丑石》读后感

读了《丑石》这篇文章,我感触良多。

《丑石》讲的是我家门前的一块丑石,因为长相丑陋,又不能刻字雕花,不能浣纱捶布,不能做石磨,不能垒山墙,甚至不能供孩子们玩耍……,所以,大家都讨厌它,嘲讽它,唾弃它。直到有一天,一位天文学家告诉大家,它竟然曾经是一颗给过我们先辈光明、希望的闪烁的星星,是一块历尽艰难险阻来到地球上的陨石,它的命运才再次被改变。

丑石乃天外之物。它不屑于去做可以雕花的汉白玉,不屑于做可做石磨的石块,不屑于做可以垒山墙的平砖,它只做它自己——外表丑陋的陨石,这需要怎样的`自信呀!面对世俗的冷嘲热讽,他依然坚定的选择做自己——“无用”的陨石,这需要怎样的自信呢!

看着《丑石》我想到了自己。

说来惭愧,以前的我作文从来没有得过“优加”,每次在作文课上,听着老师表扬其他同学,我是既羡慕又自卑。一天天的,我渐渐相信自己的作文水平很差,便也切断了自我世界和外界的联系,整天只知道忧伤的沉浸在书本里,与书本中的人物惺惺相惜,自怨自艾。而丑石呢,即就是在嘲讽中,在唾弃中,也没有怀疑过自己,没有失去自信,它默默的承受着一切,努力寻找着展现自己光彩动人的一面的机会……其实,人生也是如此,不是吗?即使外界所有的人都不认可你,你也不能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从此堕落下去……不抛弃,不放弃,站起来,从头再来。

没有人的人生道路是平坦的,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千金散尽,都能还复来,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

篇6:丑石贾平凹的阅读练习题

发现星星—— ——议星星——捞星星——

(2)请说说第(11)段“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2分)

(3)请根据所提供的语境,仿写下面画线的句子。(3分)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花园再也不是冷清的了,花儿们都在那里欢笑。

(4)作者在选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篇7:贾平凹《泉》阅读练习及答案

【贾平凹《泉》】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一首歌。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③我不能不去看它了。一回到村口,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④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着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

⑥小儿突然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⑦“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吧!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我肯定地说。

⑨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有删改)

【课文链接】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我们都看着那酒杯,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节选自贾平凹《月迹》)

【阅读练习】

15.请认真阅读选文,在表格A、B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事件

作者感情

听到老槐树死的消息

A

 

 

 

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

痛心

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

B

 

 

 

16.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17.读到选文第⑤段“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一句,有人认为孩子可怜的原因是“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2分)

18.你这样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3分)

19.选文中的“小儿”和【课文链接】中的“奶奶”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人物,作者安排这两个人物的用意是相同的。请问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5.A.伤感 B.喜悦

16.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声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诗,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冬天的老槐树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句中“报答”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鸟写得有情有意,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17.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孩子的可怜是指随着老槐树的消失,孩子的幸福、快乐霎时就消失了,不能再如“我”儿时那样,充分享受在老槐树下玩耍的乐趣。

18.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是顽强的,是生生不息的。我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而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篇8:丑石贾平凹的阅读练习题

(一) 农合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 随着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异军突起, 给农合机构带来不小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 随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 大型银行重新在县域布设机构, 也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实施进村入社区工程, 有助于农合机构更好应对市场竞争, 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 农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信息获取方式便捷度提高, 人们的理财观念和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单一信贷需求向结算、理财、代理等多样化服务需求转变, 从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体的资金需求向扩大再生产、消费、教育等结构性资金需求转变, 从简单柜台业务向银行卡、电话银行、ATM现代化服务需求转变, 农合机构实施进村入社区工程顺应了金融需求的发展趋势。

(三) 满足政府及社会各界期望的需要

在从单纯寻求金融服务向金融知识、金融产品、市场信息等综合化信息需求转变的大背景下, 金融服务能力与金融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 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对改变和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期待越来越高, 为农合机构实施进村入社区工程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存在困难

(一) 网点方面

1. 现有网点提升有效服务时间存在障碍。

农合机构后台操作综合业务上线后, 全市各网点执行统一的签到签退时间, 统一由外聘第三方专业化社会押运中心接送库款, 导致基层营业网点尤其是边远山区网点营业时间缩短, 且与农民作息习惯不吻合, 提升有效服务时间存在障碍。

2. 利用保留网点或简易便民服务网点成本较高。

利用保留网点或简易便民服务网点进行定点定时服务时成本与收益倒挂, 农合机构积极性不高。

3. 增设网点存在诸多变量。

受省联社前期规划、可行性分析、预评估、考察等程序限制, 及营业网点人员调配、招聘, 高管人员选用等因素影响, 使增设网点面临诸多变量。

(二) 自助终端方面

1. 覆盖面受制于运行成本, 推广力度受限。

目前, 每台ATM机购置及安装成本为70多万元, 自助银行成本则要100万元以上, 助农取款机和POS机具单台购置及安装费为2000元左右, 均由农合机构承担, 服务点设置越多费用开支越大, 但直接受益较小, 银行增设惠农支付服务点积极性不高。

2. 系统运行不稳定, 使用和维护成本较高。

从现有系统看, 一是部分银行卡间取款转账结算业务不兼容, 无法实现惠农支付, 出现签约行商户在受理非签约行卡时, 提示密码错误, 无法正常交易。二是不论取 (转) 款金额大小, 均按每笔0.3元的交易通讯费标准补助助农取款点商户, 加之助农取款服务点较为分散, 维护困难, 成本较高。

3. 助农取款商户盈利收入低, 积极性不高。

从现有终端看, 助农取款点手续费按千分之一收取, 虽有交易通讯费补贴, 但总体盈利水平低, 助农取款商户积极性不高。

4. 前期自助终端利用率低, 考验农合机构和签约商户。

从现有自助终端利用情况看, 受制于用卡环境等因素, 前期利用率较低。

(三) 人员方面

1. 持卡人和签约商户素质有限。

一是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 留守老人较多, 文化水平偏低、多数不熟悉金融业务, 对银行卡的接受程度不高, 参与银行卡业务交易的积极性也不高。二是商户对POS业务操作不熟练, 办理缓慢且容易出差错, 使农户不愿意交易, 推广受限。

2. 农合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及配置有限。

农合机构从业人员不足, 且年龄整体偏大, 业务知识及素质参差不齐, 现有网点尚处于疲于应付状态, 无精力深入乡村了解农户金融需求信息。从人员招录情况看, 按有关要求一个营业网点至少应配备8名员工, 也给机构网点增设带来了一定阻力。

(四) 其他方面

1.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监督管理困难。

一是助农取款点设置在乡村, 商户资金管理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银行有间接法律风险。二是规范商户的交易管理、业务指导存在困难, 商户POS业务操作不熟, 易引起纠纷和投诉。三是取现、转账限额小, 不能满足部分客户需要, 但若限额过高, 又不利于资金风险管控。

2. 宣传引导不到位, 金融知识普及不足。

一方面, 多数农户对金融知识知之甚少, 对新的金融业务和功能, 存在抵触心态。调查了解到, 农户普遍希望农合机构多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 帮助农民提高对金融服务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引导农户接受和使用新业务。另一方面, 相对于广大农户而言, 农合机构人手不够, 乡镇、乡村缺乏有效的宣传媒介, 没有形成长效的宣传引导机制, 每年集中开展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覆盖面相对较低, 大多数农户对银行卡等新型业务缺乏系统了解, 导致无法及时接受并使用。

3. 县情各异, 无统一模式可供借鉴。

从所处地域和县域经济发达程度看, 朔州市所辖县区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郊结合型, 第二、三产业较为发达, 农业正向现代化迈进, 人口规模均在15万以上, 人口居住较为集中, 设置有省级以上示范型经济开发区或园区等, 从调查结果看, 这一区域网点设置已超出实际需求, 甚至存在过度竞争现象;第二类为经济高速发展型, 第二产业正在崛起, 第一、三产业相对均衡, 人口居住也相对比较集中, 此类县城内网点布置已趋于饱和, 而乡镇及以下村镇尚且不足;第三类为经济欠发达边远山区型, 经济结构较为单一, 矿产资源较为贫乏, 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 乡村分散, 且经济发展不均衡, 对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需求强烈, 但难度也相当大。

三、建议

(一) 科学布局机构网点, 提升自助服务覆盖面

严格按照银监会《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 结合实际, 一方面分层次做好科学布局机构网点工作, 消灭乡镇金融服务空白点, 保证乡镇所在地至少有一家农合机构营业网点;对经济繁荣、需求旺盛的行政村, 适度增设网点, 满足农户需求。另一方面逐步提升自助服务覆盖面, 对人口相对密集的村庄、社区、大型园区安装ATM机, 对地域偏远、人口相对稀少的村庄, 安装助农取款POS机;对城乡小超市、专卖店等商铺安装消费POS机, 为农户提供便利的服务环境。同时, 加大银行卡的发行和宣传力度, 以“户均一卡”为目标, 通过银行卡代理发放各类补贴资金, 促使农户养成用卡习惯;督促农合机构加大对助农取款代理商户的激励力度, 发挥代理商户能动性, 提升自助终端交易量。

(二) 丰富服务方式, 提升“五种”服务能力

一是继续狠抓柜面服务。通过培训、检查、督导等方式, 做好柜面服务, 限时服务, 提高办理业务速度和效率;二是引导做好大堂服务。逐步推广大堂客户经理制, 强化服务引导, 做到大方得体、热情周到;三是做好金融科技服务。对乡镇、社区、村庄增加的ATM等自助服务机具, 强化科技维保, 真正保证农民不定时的金融服务需求;四是做好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服务。可聘用协储员帮助农合机构定期开展金融知识宣传, 使农户更多地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 加强银村 (社区) 合作, 建立服务长效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农合机构工作人员分区包村 (社区) 服务制度。建立与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 尝试在基础信息收集、信用等级评定、金融业务推广及基本业务受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 充分发挥农村 (社区) 基层组织在金融服务中的桥梁作用;二是在探索服务方式和创新服务种类的同时, 注重将行之有效的措施形成规范性制度, 在全市农合机构中推广运行, 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同时, 健全服务监督机制, 畅通信息反馈渠道, 让广大农户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逐步走向完善,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延滨, 贾军福.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存在问题应予重视[J].金融时报, 2012 (9) .

篇9:关于《丑石》

《丑石》的故事很像现代版的“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了一块玉璞,他断定其中藏有美玉,先后将其献给厉王和武王,均被玉匠认为只是块石头,他因此获罪而失去了双脚。直到文王继位,才“剖开顽石方知玉,淘尽泥沙始见金”,终于以和氏璧的真面目示人,使它成为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相比之下,丑石的命运似乎更悲惨一些。因为和氏璧虽不为普通玉匠所识,却还有卞和的加意珍惜,而丑石却从天上陨落到地上的那一刻起,便遭到了人们的白眼和咒骂。村民们没有一个人喜欢它,大A嫌它丑而无用,既不能用来垒墙,也不能用来铺台阶、洗石磨;孩子们也因为它身上的绿苔、黑斑而渐生厌恶之情,想合伙搬走他。对于世俗的种种误解、冷眼,丑石已默默地承受了二三百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因为丑石的异相、丑陋才表明它不同寻常的来历:“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即使陨落凡间,它也保持自己的高傲、顽强,而不像一般妁顽石那样用来做墙、做台阶,用来雕刻、捶布,而是在误解中执着地生存。

贾平凹的这篇散文语言直白、朴实,没有在结构上刻意求新,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平平淡淡地将一块石头的遭际娓娓道来。但就是这块丑石却能引起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它不像一般的散文,仅能给我们带来轻松和愉悦,它分明是一篇包含极深人生道理的哲理散文,引人深思。很多人将这篇文章看作贾平凹的夫子自道,其实从那块“丑到极处”又“美到极处”的丑石身上,我们何尝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平凡的我们有时会因为自己没有倾国倾城之貌,没有显赫的家庭而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殊不知一个人真正的动人之处并不在于外表和出身,而是来自内在的涵养以及A格的魅力。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即使自己相貌和出身略逊于他人,我们也不必因此而自卑。因为每个人体内都蕴藏着一股巨大的潜能,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就会有一番作为和成就。李白曾豪迈地吟咏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我们也应相信天造之才,各有其用,只要我们有充分的自信,就会拥有美丽、完美的人生,因为自信的人身上会闪耀动人的光彩。

人生之路并非全由鲜花、掌声和赞誉铺就,在我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之前必得经过一番砺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丑石在人间的遭遇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过程呢?古往今来,凡能成就大事的人必先有一番挫折。每个人必须认清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此而不懈努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学会忍受寂寞,要有丑石的坚韧和顽强,即使受到一时的冷落也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去迎合和俯就世俗的标准。丑石就是因为没有汉白玉的细腻,无法刻字雕花;没有大青石的光滑,无法浣纱捶布而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篇10:贾平凹《池塘》阅读练习及答案

②池塘里有生命,也有颜色,那红莲,那白鹅,那绿荷……它们生活它们的,各有各的乐趣。我却不能下水去,只是看那露水,在荷叶上滚成碎珠,又滚成大颗,末了,阳光下一丝一缕地净了。那鱼群,散开一片,又聚起一堆,倏然全部散去,只有一个空白了。它们认不得我,我却牢牢记住了它们,摇着岸边的一棵梧桐,落一片叶儿到它们身边,我觉得那便是我了,在它们之中了,千声万声地唤它们是朋友呢。

③到了冬天,这是我很悲伤的事,塘里结了冰,白花花的,我的朋友们再也不见了。我沿着池塘沿儿去找,却只有几根枯苇,在风里飘着芦絮,捉到一朵了,托在手心,倏忽却又飞了,又去捉回,再飞去……祖母知道我的烦恼,一边捶着棒槌,一边抹泪,村里人却都说我是怪孩子,在寻找什么呢?

④时间一天天过去,池塘里起了风,冰一块块融了。终有一日,我正看着,就在那远远的地方,似乎有了一个嫩黄的卷儿,蓦地,在好多地方,也都有了那样的卷儿。那是什么呢?我一直守了半晌,卷儿终未展开。祖母说:“啊,荷叶要出来了!”我听了,却悲伤了起来,想池里这么绿,绿得发了墨,却染不了荷叶的嫩黄,它是患了什么病吗?一个冬天里是在水里病着吗?我只知道草儿从石板下长上来,是这般颜色,这般委屈,这水也有石板一样的压迫吗?

⑤但它终于慢慢舒展开了,一个圆圆的、平和的模样,平浮在水面就不动了。三日,五日,那圆就多起来,先头的呈出深绿,新生的还是浅绿,排列得似铺成的石板路呢。池塘里开始热闹起来,我的朋友又都出现,又该是一个乐园了。

⑥没想这晚起了风雨,哗哗啦啦喧嚣了一夜。天未亮,雨还未住,我便急忙去塘边了。果然池水比往日满了,荷叶狼藉,有的已破碎,有的浸沉水里,我不禁呜呜啼哭起来了。

⑦就在这时候,有一声尖叫,是那么凄楚,我抬头看去,是一只什么鸟儿,胖胖的,羽毛并未丰满,却一缕一缕湿贴在身上,正站在一片荷叶上鸣叫。那荷叶负不起它的重量,慢慢沉下去。它惊恐着,扑扇着翅膀,又飞跳上另一片荷叶。那荷叶动荡不安,它几乎要跌倒了,就又跳上一片荷叶,但立即就沉下去,没了它的腹部,它一声惊叫,溅起一团水花,又落在另一片荷叶上,斜了身子,簌簌地抖动……

⑧我不觉可怜起它来了,它是从树上的巢里不慎掉下来的呢,还是贪了好奇,忘了妈妈的叮嘱,来欣赏这大千世界了?可怜的小鸟!这个世界怎么容得你去?这风儿雨儿,你如何受得了呢?我纵然在岸上万般同情,又如何救得你啊!

⑨突然,池的那边游来了一只白鹅,那样白,似乎使一个池塘都骤然明亮起来,它极快地向小鸟游去了。它是要趁难加害吗?我害怕起来,正要捡一块石子打它,白鹅却游近了小鸟,一动不动地停下了。小鸟立即飞落在它的背上,缩作一团,伏在上面,白鹅叫了一声,像只小船,悠悠地向岸边游去,终于停靠在岸边一块石头旁,小鸟扑棱着翅膀,跳下来,钻进一丛毛柳里不见了。

⑩我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感觉到了雄壮和伟大,立即又内疚起来,惭愧冤枉白鹅了,就不顾一切地奔跑过去,抱起了它,大声呼喊着,奔跑在这风中雨中……

【阅读练习】

1.文中的一方池塘牵动着“我”的情感跌宕起伏,请你概括出“我”的情感在这方池塘里经历了哪些起伏?(4分)

2.有人认为删掉文章第①段,从第②段描写池塘直接入篇,文章的结构照样完整,你赞同这个意见吗?为什么?(4分)

3.文章第③段划线语句属于什么描写,它对刻画人物起了什么作用?(4分)

4.文章第⑨段加点的语句犹如神来之笔,非常精彩,请简析它的表达效果。(4分)

5.如何理解文章第⑩段划线句子中“我”的行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5分)

【参考答案】

1.池塘里各种鲜活的生命让我体验到找到朋友般的快乐;冬天的池塘让我感到失去朋友般的烦恼;春归池塘让我再次感到了热闹和快乐;一夜的风雨伤残了荷叶,也伤了我的心;一只跌落荷塘的小鸟,引起我的同情和可怜;一只白鹅对小鸟的救助让我感到了雄壮和伟大。

2.不能赞同,(1分)因为文章第一段叙述了“我”的家庭境况,凸显了我当时孤单、悲凉的心境,(为下文对池塘的描写进行了蓄势,欲扬先抑,突出了下文池塘带给我的欢乐和安慰。

3.属于对祖母的动作描写,对村里人的语言描写,通过这些间接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了我因为找不到池塘里的朋友而表现的孤独和悲伤。(1分)

4.划线的语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而又夸张地表现了白鹅游来时池塘为之一亮的景象,(1分)渲染了故事情节发生的突然变化,(1分)表达了我异常紧张的心理。(1分)

5.示例:划线的语句描写了我在小鸟得救后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我激动兴奋的心情和对白鹅的感激之情。(2分)这是一种愿望达成之后特有的行为反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例如运动场上,当你取得一个胜利时,我们经常也会用这种夸张的动作来表达我们内心的狂欢。(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贾平凹《池塘》阅读练习及答案

2.贾平凹《泉》阅读练习及答案

3.贾平凹《遗璞》阅读练习及答案

4.贾平凹作品《我的老师》阅读练习答案

5.阅读答案

6.贾平凹《西安这座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7.贾平凹《明月清泉自在怀》阅读练习及答案

8.贾平凹《风雨》阅读训练三则均有答案

9.地平线贾平凹阅读答案

篇11:丑石贾平凹的阅读练习题

老人与鸟儿

贾平凹

这个山城,在两年前的一场洪水里被淹了,三天后水一退,一条南大街便再不存在。这使山城的老年人好不伤心,以为是什么灭绝的先兆,有的救从此害了要命的恐慌病。

但是,南大街很快又重建起来,已经撑起了高高的两排大楼,而且继续在延长街道,远远的地方吊塔就衬在天空,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一仄耳就听见了。

新楼前都栽了白杨,一到春天就猛地往上抽枝。夜里,愈显得分明,白亮亮的,像冲天射出的光柱。鸟儿都飞来了,在树上跳来跳去地鸣叫,最高的那棵白杨梢上,就有了一个窠。从此,一只鸟儿欢乐了一棵树,一棵树又精神了整个大楼。

老人躺在树梢上的那个窗口内的床上。长年那么躺着,窗子就一直开着;一抬头,就看见远处的吊塔,心里便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免不了咒骂一通洪水。

老人在洪水后得了恐慌病,住在楼上后不久就瘫了。他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也看不到更高的天,窗口给他固定了一个四方空白。他就唠叨楼房如何不好:高处不耐寒,也不耐热。儿女们却不同意,他们庆幸这场洪水,终于有了漂亮的楼房居住。他们在玻璃窗上挂上手织的纱帘,在阳台上栽美丽的花朵,阳光从门里进来可以暖烘烘地照着他们的身子,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走着,笃笃笃地响,浑身就有了十二分的精神。

别轻狂,那场水是先兆,还会有大水呢。老人说。

不怕的!水还能淹上这么高吗?

我要死了。他总要这么说。

爸爸!儿女听见了,赶忙把他制止住。

是这场洪水逼死了我啊!

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种叫声,一种很好听的叫声。什么在叫,在什么地方叫?他从窗口看不到。

这叫声天天被老人听到,他感到越发恐慌,一天天消瘦下去,眼眶已经陷得很可怕了。

叫声又起了,瞿儿瞿儿的。

那是什么在叫?

儿女们趴在窗口,就在离窗口下三米远的地方,那棵白杨树梢下的鸟窠里,一只红嘴鸟儿一边理着羽毛,一边快活地叫。

是鸟儿。

我要鸟儿。

要鸟儿?

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鸟儿。老人说。

儿女们为了满足老人,只好下楼去捉那鸟儿。但杨树梢太细,不能爬上去。他们给老人买了一台收音机。

我要鸟儿。老人很固执。

有一天,鸟儿突然飞到窗台上,老人看见了,大声叫着,但儿女们都上班去了,鸟儿在那里叫了几声,飞走了。

老人把这事说给了儿女听,儿女们就在窗台上放上一把谷子,安了小箩筐,诱着鸟儿来吃。那鸟儿后来果然就来了,儿女们一拉撑杆儿,鸟儿被罩在箩筐里。

他们做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把鸟儿放进去,挂在来老的床边。

那个窗子从此就关上了。老人再不愿意看见那高高的塔,终日和鸟儿做伴,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咒骂着洪水给鸟儿听。鸟儿在笼子里一刻不能安分,使劲地飞动,鸣叫。老人却高兴了,儿女们回来便给他们讲了好多他童年的故事。

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的恐慌病又犯了,彻夜不敢合眼,以为大的灾难又来了。天明起来,一切又平静了,什么都不曾损失,只是那个杨树梢上的鸟窼,好久没有去编织,掉在地上无声地散了。

老人的病好些了,还是躺在床上,不住地用枝儿拨弄笼中的鸟儿。

叫呀,叫呀!

鸟儿已经叫得嘶哑了,还在叫着。儿女们却庆幸这只鸟儿给老人带来了欢乐。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两年前山城发洪水淹没南大街,有人从此得了恐慌病,交代故事的背景,为全篇定下悲剧的基调,引发读者追踪故事情节。

B.老人躺在床上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咒骂洪水,唠叨楼房不好,认为以后还会有大水,觉得自己要死了这些都是恐慌病的表现。

C.我要鸟儿,老人三次重复这句话,那句式和语气,不像是老人倒像小朋友。作者通过白描手法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病态的心理。

D.老人得到鸟后,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看似爱鸟,实是害鸟;鸟儿在笼子里的飞动和鸣叫,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抗议。

E.这篇小说耐人寻味,结尾部分写到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犯病,而天明后一切又平静了,充满强烈的暗示性,引入深思,催人警醒。

(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三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

答:

(3)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6分)

答:

(4)这篇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加以探究。(8分)

答:

答案:

11、(1)选C给3分,选D给2分,选E给1分;选A、B不给分。(A、为全篇定下悲剧的基调说法不正确。B、这些都是恐慌病的表现说法不正确。E充满强烈的暗示性的说法不够具体。)

(2)作用:渲染白杨树生长之快和树上鸟儿之乐,烘托了人们住上楼房的高兴心情;表明美好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精神的愉悦作用,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引出故事的另一个对象鸟儿,为下文老人要鸟、儿女捉鸟作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患有恐慌病,孤独寂寞,令人同情,(3分)同时又固执、自私甚至有点残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鸟儿的痛苦之上。(3分)

篇12:丑石选段阅读答案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都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的伟大。

21.写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这好些人具体指()(2分)

A.村里村外的人 B.看热闹的人

C.关心丑石命运的人 D.对天文学有研究的人

22.用横线画出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丑石无用的语句。(2分)

23.能准确理解文中语句眼光立即就拉直了的是()(2分)

A.要仔细、专心地看一看这块石头。

B.发现这块石头时的惊喜与对它的高度重视。

C.表明发现这块石头后感到莫名其妙。

D.这块石头的颜色、姿态感到奇怪。

24.对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字屈做出准确解释的是()(2分)

A.理亏 B.弯曲 C.屈服 D.委曲

25.作者所以赞扬丑石伟大的原因最恰当的是()(2分)

A.它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B.我感到自己的无知。

C.它补过天,在天上发热闪光。D.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

26.读了此文你有何体会?(3分)

参考答案:

21.(2分)D

22.(2分)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

23.(2分)B

24.(2分)C

25.(2分)A

篇13:丑石贾平凹的阅读练习题

镜头的视角是由相机的画幅面积和镜头的焦距两项因素结合形成的。使用传统相机, 由于相机的画幅面积是统一的, 因此人们就习惯用镜头的焦距来表示镜头的视角。也许人们不能准确说出28mm焦距的镜头配用在传统135相机上的视角是75°02′, 但是人们都知道28mm焦距的镜头配用在135相机上的视角已经进入到广角范畴;也许人们不能准确说出85mm焦距的镜头配用在135相机上的视角是28°18′[1], 但是人们还是知道85mm焦距的镜头配用在135相机上的视角已进入到了中焦 (窄角) 范围。使用数码相机, 由于不同品牌、不同机型的感光元件的面积各不相同, 即便是使用相同焦距的镜头, 在相同的距离拍摄同一景物, 拍摄照片的取景范围却随着画幅的面积变化而有所不同。取景范围不同也就是镜头的视角不同。为了使不同的画幅面积能有一个统一表示镜头视角的标准, 依循人们用焦距表示镜头视角的习惯, 参照传统135相机的画幅标准, 数码相机中就出现了焦距转换系数与135等效焦距2个概念。有了焦距转系数, 就可以计算出一支镜头配用在不同画幅数码相机上的135等效焦距;有了135等效焦距, 就便于掌握和控制不同画幅面积数码相机的取景范围。

2 统一镜头视角表示标准的两个概念

2.1 焦距转换系数

焦距转换系数是数码相机感光元件的画幅面积, 与传统135相机的画幅面积, 获得相同的镜头视角时, 所需要的2个不同镜头焦距的比值。

2.2 135等效焦距

135等效焦距是数码相机配用镜头所产生的视角与传统135相机画幅的视角相同时, 传统135相机需要配用的镜头焦距。

3 统一镜头视角表示标准的方法

3.1 获得焦距转换系数的依据

由于镜头在固定焦距下的视角标准, 是由画幅面积对角线的长度所决定的, 所以数码相机感光元件对角线的长度、与传统135相机画幅面积对角线的长度之比, 就等于这2个不同面积的画幅在相同视角时、所需要的2个不同镜头焦距的比值。如尼康D70s的画幅面积是23.7×15.6mm, 感光元件对角线长度为28.84mm;传统135相机的画幅面积是36×24mm, 对角线长度为43.27mm。传统135相机画幅面积的对角线长度、大约是尼康D70s相机画幅面积对角线长度的1.5倍, 尼康D70s的焦距转换系数就是1.5 (见图1) 。

3.2 135等效焦距的计算

数码相机配用镜头的实际焦距×焦距转换系数=135等效焦距

如分别使用焦距转换系数是1.3、1.5、1.7的3款数码相机拍摄, 在同样使用50mm焦距的镜头时, 在焦距转换系数是1.3的数码相机上的135等效焦距是50mm×1.3=65mm;在焦距转换系数是1.5的数码相机上的135等效焦距是50mm×1.5=75mm;在焦距转换系数是1.7的数码相机上的135等效焦距就是50mm×1.7=85mm。也就是说50mm焦距的镜头配用在焦距转换系数是1.3的数码相机上的取景范围, 与65mm焦距的镜头配用在传统135机相上的取景范围是完全一致的;50mm焦距的镜头配用在焦距转换系数是1.5的数码相机上的取景范围, 与75mm焦距的镜头配用在传统135机相上的取景范围也是完全一致的;50mm焦距的镜头配用在焦距转换系数是1.7的数码相机上的取景范围, 与85mm焦距的镜头配用在传统135机相上的取景范围还是完全一致的。

4 结果

焦距转换系数是数码相机计算镜头视角使用的一个新概念, 有了这个系数, 就可以计算出一支镜头配用在不同面积画幅上的135等效焦距。

135等效焦距是统一镜头视角的表示标准, 它是一个对照值。有了这个对照值, 就可以将使用传统相机时, 用焦距表示镜头的视角, 转换成用135等效焦距来表示数码相机的取景范围。

5 讨论

5.1 焦距转换系数与数码相机感光元件面积的关系

焦距转换系数与数码相机感光元件的面积成反比, 感光元件的面积越大, 焦距转换系数越小;感光元件的面积越小, 焦距转换系数越大。举例来说, 尼康D70s、佳能10D、和适马SD10, 由于采用了不同面积的感光元件, 因此焦距转换系数也不相同。其中尼康D70s感光元件的面积最大23.7×15.6mm, 焦距转换系数是1.5;佳能10D感光元件的面积次之22.7×15.1mm, 焦距转换系数是1.6;而适马SD10的感光元件的面积最小20.07×13.80mm, 焦距转换系数也是3款相机中最大的1.7。当感光元件的面积与传统135相机的画幅相同时, 焦距转换系数就是1, 也就是说此时镜头的焦距与135等效焦距相同, 不再需要计算了。

5.2 焦距、视角、画幅三项指标之间的互动关系

焦距、视角、画幅三项指标是统一镜头视角表示标准的核心内容。在光学成像时, 镜头的焦距、视角与画幅面积之间, 有着相互关联制约的互动关系。这种相互关联制约的互动关系, 对影像的造型、画质的诸多方面都有影响。要想明确镜头的焦距、视角与画幅面积三项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制约的互动关系, 就必须先固定其中的某一项指标, 再看其它2项指标的互动规律。

5.2.1 视角与焦距的互动关系

如果底片尺寸已固定, 则视角大小完全决定于焦距的长短。焦距越长, 视角越小;焦距越短, 视角越大;视角与焦距成反比关系 (见图2) 。标准镜头的焦距约等于所摄底片的对角线长度, 其视角为50°左右。短焦距镜头的焦距小于所摄底片的对角线长度, 其视角大于75°比标准镜头的视角大的多, 所以又叫广角镜头;长焦距镜头的焦距大于所摄底片的对角线长度, 其视角小于45°比标准镜头的视角小的多, 所以又叫窄角镜头或远摄镜头[2]。

5.2.2 画幅与视角的互动关系

如果镜头的焦距已固定, 画幅的大小与镜头的视角成正比。画幅越大, 视角越大;画幅越小, 视角也越小 (见图3) 。如50mm焦距的镜头分别用在120相机、135相机和尼康D70s单反数码相机上的画幅分别是60×60mm、36×24mm、23.7×15.6mm;视角分别是78°、46°、32°。同是50mm的镜头焦距, 用在60×60mm画幅上是广角镜头 (视角78°) ;用在36×24mm画幅上就是标准镜头 (视角46°) ;而用在尼康D70s单反相机数码上又成了窄角镜头 (视角32°) 。

5.2.3 焦距与画幅的互动关系

如果镜头的视角已固定, 镜头的焦距与画幅的面积也成正比。镜头的焦距越长, 画幅的面积越大;镜头的焦距越短, 画幅的面积也越小 (见图4) 。如120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是75mm, 135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是50mm, 尼康D70s单反数码相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大约是34mm, 这3款相机所配用的3款不同焦距的标准镜头的视角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标准视角, 而镜头的焦距在逐级递减, 75mm、50mm、34mm;画幅的面积也在逐级递减, 120相机的画幅面积是60×60mm、135相机的画幅面积是36×24mm、尼康D70s单反数码相机的影像传感器面积是23.7×15.6mm。

5.3 掌握统一镜头视角表示标准的关键

镜头视角的表示标准是由焦距、视角与画幅面积的互动关系结合形成的。掌握好镜头的焦距、视角与画幅面积之间相互关联制约的互动关系, 是掌握统一镜头视角表示标准的关键。如果与统一镜头视角表示标准相关的知识, 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就可能会把通过焦距转换系数计算获得的135等效焦距, 误解成镜头配用在数码相机上的实际焦距。笔者就看到某杂志有这样一段误解叙述:“不同画幅的感光元件会产生不同的视角, 因此镜头的焦距也会有相应的改变。为了与胶片摄影中35mm画幅体系中的焦距统一, 数码单反相机中就出现了焦距转换系数这个概念, 有了这个系数, 我们就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一支镜头在不同画幅相机上的实际焦距了。例如分别使用EOS-1Ds Mark Ⅲ、EOS-1D Mark Ⅲ 和EOS 40D三款相机拍摄, 在同样使用50mm镜头时, 50mm在1Ds Mark Ⅲ 上的焦距是50mm×1=50mm, 焦距保持不变;在1D Mark Ⅲ 上的焦距是50mm×1.3=65mm, 焦距略有增加;而在EOS 40D 上的焦距就是50mm×1.6=80mm, 焦距最大。”前面这段误解叙述提到了焦距、视角和画幅3项与统一镜头视角表示标准有关的重要指标, 但3项指标都在动态之中, 无法从中寻找3项指标的任何互动规律。不同面积的画幅, 只有在相同焦距的情况下, 才能分辨清不同的镜头视角 (见图3) ;不同面积的画幅, 只有在相同视角的情况下, 才需要配用不同焦距的镜头 (见图4) 。根据镜头焦距的基本概念得知, 除变焦镜头外, 每支镜头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焦距。一支50mm焦距的镜头, 无论是配用在传统的120相机上, 或者是配用在传统的135相机上, 还是配用在不同画幅面积的单反数码相机上, 它的焦距都是50mm (见图3) 。50mm这个值是不会因为画幅面积的不同而改变的。焦距转换系数的出现, 并不是为了与胶片摄影中35mm画幅体系中的焦距统一, 而是为了使不同的画幅面积能有一个统一表示镜头视角的标准。通过焦距转换系数计算得出的数据, 也并不是一支镜头配用在不同画幅相机上的实际焦距, 而是一支镜头配用在不同画幅上所产生的视角与35mm画幅的视角相等时, 35mm画幅所需要配用的镜头焦距, 简称135等效焦距。

5.4 正确理解135等效焦距

135等效焦距是消费类数码相机表示镜头视角的一个新概念, 由于消费类数码相机采用了不可更换的镜头, 因此在相机说明书里一般都有计算好的135等效焦距数据。使用单反数码相机, 同样适合使用135等效焦距来表示镜头的取景范围。要想更好地掌握和控制不同画幅数码相机的取景范围, 就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135等效焦距。如果对135等效焦距的理解不正确, 镜头的焦距、视角与画幅面积之间相互关联制约的互动关系就很难明确。笔者曾看到某杂志有这样一段对135等效焦距理解欠妥的描述:“以前在传统相机上使用的镜头现在用在数字单反相机上, 只利用了像场的中间部分, 所以比以前的视角小了, 镜头的焦距也就相对增长了。 (注:镜头的焦距是不会随着搭配不同片幅的机身而改变的, 我们只是为了大家对数字相机能有一个相对熟悉的视角概念, 而把它转换成35mm传统相机的焦距) ”。这段描述前面谈到“在传统相机上使用的镜头, 用在数字单反相机上……镜头的焦距也就相对增长了”。但紧接着在后面的括号里又注明“镜头的焦距是不会随着搭配不同片幅的机身而改变”。表述的前后是一对矛盾的双方, 这对矛盾在相左中又妥协出一个“大家相对熟悉的视角概念”, “35mm传统相机的焦距”。笔者认为在这里用“35mm传统相机的焦距”这个词也有些欠妥。众所周知, 相机机身的画幅面积是没有焦距属性的, 焦距是镜头的特有属性。35mm传统相机既可以配用50mm焦距的标准镜头, 也可以配用比28mm焦距更短的广角镜头, 还可以配用比85mm焦距更长的长焦镜头 (见图2) 。相机的画幅面积必须与一定焦距的镜头结合, 才会产生对应的镜头视角。这个所谓“35mm传统相机的焦距”试图是在表示镜头的视角概念, 其实它应该是135等效焦距。这段对135等效焦距欠妥的理解, 没有描述明确3项指标的互动关系。在描述中应该把“镜头的焦距也就相对增长了”换成“镜头视角的表示也就要由原来的焦距转换成135等效焦距”。把括号里的内容换成“ (注:当数字相机配用镜头所产生的视角与传统35mm相机画幅的视角相同时, 传统35mm相机的镜头焦距就是数字相机的135等效焦距) ”。只有正确理解135等效焦距, 镜头的焦距、视角与画幅面积之间相互关联制约的互动关系才能描述的一目了然。

使用数码像相机, 须要了解一些新的概念, 掌握正确的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新的概念, 在使用传统相机年代一些不需要刻意留意的知识和经验, 或许在使用数码像机拍摄时就显得非常重要[3]。

参考文献

[1]贺修桂, 肖绪珊, 李开源, 等.摄影手册[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1983, 10-11.

[2]徐国兴.摄影枝术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74.

篇14:丑石贾平凹的阅读练习题

发现问题,必须解决问题!唯有提高教师练习题设计能力,让习题变得科学、合理,才能有效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及能力,促进学生的阅读发展。现就中高段阅读练习题设计做如下建议:

一、阅读练习题的设计必须基于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因此,习题检测目标、内容必须与语文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考标即课标”。下面以中段、高段两个习题设计案例进行操作说明:

案例一:四年级下册阅读练习题设计

1. 默读短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起因: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

短文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检测目标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和“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检测内容是“要素归纳法”,这也是中段常用的概括方法。

2. 文中“落汤鸡”引号的作用是( )。

①表示特定称谓 ②表示着重强调

【设计意图】检测目标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了解引号的一般用法”。引号在人教版四年级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大量出现,了解其用法,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

3. 细读第5自然段,完成填空。

“半信半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相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怀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检测目标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4. “泪水就从眼里涌出来……”请想象一下“……”省略掉的内容,当时会是怎样的情境,用几句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 检测目标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练习题的检测目标不要重复单一,尽量兼顾多个检测目标

练习题的设计也讲究方法,特别是抽样的技巧。习题数量毕竟有限,尽量设计综合性习题,可以兼顾多个检测目标。

案例二:五年级下册阅读练习题设计

①阅读名著真的是一种享受,它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欢乐,让我远离烦恼和忧愁;阅读名著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它指引我认识善□恶□美□丑□帮助我战胜寂寞和孤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阅读大量名著,( )能增长我们的见识,( )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关键。③朋友们,让共同一起阅读名著吧!

1. 给第①句中□内打上正确的标点。

2. 根据第①句中前面句子的表达特点,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3. 在第②句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 在原句上修改第③句的语病。

三、教师通过选题、改题等让教辅资料上的习题变得科学、合理

上一篇:校园安全小常识讲座稿下一篇:比树还高的蚂蚁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