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2024-05-09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通用6篇)

篇1: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翻开中国现代散文史,迎面扑来的是一阵阵清新、隽永之风。散文家分门别类,都已自觉或不自觉的独踞了文坛一隅,散文作品异彩纷呈,大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除周作人的小品文体和冰心女士的“小诗”体外,当数朱自清先生的抒情体散文。朱自清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有人说他的散文缜密、漂亮,也有人说他的文笔清秀、洗练。我却以为,这都不足以囊括朱自清先生散文独有的艺术魅力。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由此可见朱自清在散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要远远大过诗歌。朱自清的名字也将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他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正如郁达夫所言,朱自清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的一位突出的散文作家。当时的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而朱自清则完全打破了这种迷信。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因此,说到白话文运动的成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这方面的成就要和语体文运动共垂久远的。”①所以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诃》、《荷塘月色》、《绿》、《给亡妇》等名篇以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使他成为人们心中名副其实的一代散文大师。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如《荷塘月色》,全篇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像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结构文章的同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巧妙的安排,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平铺直叙,而是略写与详写相结合,既有大笔涂抹,粗线条的勾勒,如第二自然段;又有工笔细描,精细入微的描摹,如作品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正面描写荷塘月色的部分。作者按照观察的角度,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选择了一系列最能表达他心绪的自然景物进行绘声绘色地描写。先写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次写月色,再写荷塘四周的环境、景物,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的荷塘月夜景色,从而烘托出作者寂寞惆怅、孤独苦闷的心境。

《背影》的结构也十分精美凝炼。作者抓住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最令他感动的父亲的背影为行文线索,将父亲这一瞬间的形象——背影加以诗化。文中四

次提到背影,背影的多次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包含了一次比一次更深浓的感情。第一次是开篇点题。第二次是写父亲过铁道为作者买桔子,是全文的重点,用笔较重。作者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深情,具体而细腻地刻画了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虚带了一笔。第四次是作品的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篇末的背影把通篇的情感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平淡一语,既和篇首形成呼应,又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思。作品到此戛然而止,曲终情在,令人久久回味。从以上的几篇作品中可看出,朱自清的散文笔触开阔,挥洒自如,把放松和严谨、自然气势和艺术匠心完美地结合起来,显示出驾驭作品的功力。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1、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写

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强烈地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从而使抒情十分真实深厚。作者叙说自己许多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2、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组成部分来写。前一部分重点写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作者又作进一步的分剖。先写荷塘的静态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荷塘前叶茂密的整体形象,以“亭亭”“裙”写出个体荷叶的秀美,以“零星”“点缀”写出荷花的数量,以“袅娜”“羞涩”写出荷花的体态神情。以“明珠”“星星”“美人”写出荷花的色泽,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一拂之下的动态美。说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微风下荷叶的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作者也进一步的分剖:先通过荷叶、荷花、荷塘写月色,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洁净,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忽与宁静。然后再通过树影写月色,有“参差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由于作者将描写对象分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逐一步加以观察、描写,并从视角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就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蛙声”“蝉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3、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

总之,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②余光中先生虽曾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对朱自

清的语言颇多微词,但是他也认为朱自清的文字朴实清畅。“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③比如在《春》中写草的句子“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都极具特色。除了这种鲜明的口语特色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在其他方面也极具艺术魅力。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在我看来,是语言最为优美的作品之一。以此为例,在语言方面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如把“打着朵儿的花苞”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者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叶圣陶认为,朱自清早期散文,“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后来,才全写口语,有了现代口语的韵味。这个看法,当然是对的,符合朱自清散文的实际。但是,《背影》这篇早期的散文,语言却与其他有些不同,它没有做作之气,也不重修辞,而是用朴素自然的文字,表现了真切的内容。全文除了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外,全是叙事,叙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恳切。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饰的东西,连生字难词都很少,回忆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实实地叙述,真情实感自地然流露出来。《背影》采用这样的语言,是由内容决定的。同时,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也决定了语言的朴素自然。我们读《背影》,能够明显地感到语言与《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的不同,它显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另一种文采和风格。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由于朱自清本身是一个诗人,所以他的散文语言自然带上了诗歌的音韵美。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还有的词儿,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儿,作者在这里都运用的极为妥帖。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呈现出“轻灵澹远”的风致。“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中出来。”④读他的文章如品清茗一般,须细细品味方能品出那平淡之中透出的那份真、那份情。《荷塘月色》也好,《绿》也好,还有那感人至深的《背影》,等等,无一不给人留下了美好的艺术享受。朱自清的散文真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篇2: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 要:朱自清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成就很大,为新文学运动作出

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为其后的散文创作开启了一片繁华似锦的新局面。他的散文,构思精巧,语言凝练,手法多样,情景交融,多用口语。他还善于将丰富的思想情感诉

诸简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把自己真挚的内心豪无保留地剖析出来。他非常擅长观察景物,食

物的大大小小的特点,对色彩,声音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对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运用自如。“口

语”艺术刚健清新,亲切有味,使得他的散文风格非常独特,充满诗意与情致,却平实质朴。

他的散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创建平易的现代散文作出了贡献。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情感内涵,景物描写,艺术构思上的独到之处,此外,还论述

了朱自清散文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情感内涵,景物描写,艺术构思,口语化,时代烙印。

一.唯“真”的情感内涵

从情感内涵上说,他散文的本质是“真”。正如古今许多美的散文一样,写的往往是身边的琐

事,这些所谓的琐事,范围极广,人生旅途中所历所感,无不涵盖其中。朱自清选取生活中那

些美好的,悲伤的,拨人心弦的一枝一叶入文,既净化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又在平

凡中见真理,在琐事中见真情,《背影》一文中所叙之事非常简单,描述了一个丢了差事的小

官吏送儿子上京城读书时到车站送行的场面。却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

亲的百般感激。父亲的形象尤为感人,当时家中老人去世,父亲自己又失业,光景惨淡,儿子

便成为他老境中唯一的依靠和寄托,作者没有泛泛地写父亲对儿子的爱,而是把笔墨凝聚到了

一个小小的细节----“背影”上,几处的背影描写,尽显真情。又如《给亡妇》,1929年11月前妻武钟谦病逝,三年之后,即1932年10月写下这篇悼念亡妻的文章,这篇悼文曾被时人评为“至情之文”。作者分别从亡妇为母,为妻两

个方面,选择一系列的生活细节吸引人,打动人。人们真切地看到一个温柔敦厚、吃苦耐劳、贤惠善良的普通妇女形象。作家赵景深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淡哲理,只是谈一些家常小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朱自清就是这样。

他用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景物、真诚的议论,表达自己对生活真切地思索和感悟。朱自清自己

也说过,“先驱者告诉我们说自己的话。不幸这些自己往往是简单的,说来说去是那一套,终

于说的听的都腻了,--------我便是其中的一个。这些人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话,只是说些中外

贤哲说过的和病症少年将说的话。真正有自己的话要说的是不过的几个人;因为真正一面生活

一面吟味那生活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他本人便是“这不多的几个人”之一。

二、唯 “美”的景物描写。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一大特色。《荷塘月色》

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

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镜之美。语言运用巧妙,修辞很美,有鲜明的比喻,如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荷叶的婆娑婀娜的丰姿,有神奇的通感,“微风

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是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奏的名曲,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本是肩并

肩挨着”、“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三句中,“泻”、“浮”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挨”字活画出了甜甜荷叶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的形象,“画”字写出投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新隽永到质朴深厚再到激进深邃,都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叠词“蓊蓊郁郁”、“远远近近”、“曲曲折折”、“亭亭”、“田田”、“脉脉”、等等,不但传神的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就是这样,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

三、漂亮的艺术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1]。

如《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5]。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2]。运用情感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另外,朱自清还常常采用首尾呼应法。如《背影》结尾以背影呼应。《绿》则是开篇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间浓墨重彩铺叙“绿”的风采神韵,最后以“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收束全文。朱自清还常常采用设置文眼法。《绿》中的“惊诧”一词锁定梅雨潭“绿”的神韵,《荷塘月色》中的“不平静”点出主题。

“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

艺术,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在结构上。

1.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3]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再如《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方面

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可以看出,“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2.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4]。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结构的不断变化。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荷塘月色》由“忧”到“喜”再到“忧”的感情跌宕,以写景到抒情来结构全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则由“喜”到“怒”的感情,以叙到议的表达来结构全篇的。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四、口语化的魅力。

朱自清散文受欢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最具体、最感性、最技术的原因就是-----(1)、语言的口语化。他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才能亲切有味”,因语言。此,在创作中大量运用日常用语,娓娓动听的进行叙事说理,绘态传情,读起来给人一种朴实、自然、清新、亲切、风趣之感,使人读着犹如和作者促膝谈心,感到亲切自然。为了使文章显得口语化,朱自清很注重使用口语的词汇与句式;

“桃树、杏树、,梨树,你都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尽量使用口语词汇,他不说春天到来各种树的花都开了,争奇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是“杂样儿”。

使用口语的文句,短小,符合口语的习惯,文中描写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像人们平时 一样,以整齐而富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构成了口语所具有的那种自然活泼、明快错综的结构和节奏,很好地表现出自己赞美春花那种愉快的心情。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看似自然,实则精心炼就,句式活泼,变化多端,让人觉得情感抒发的很自然。在词性的选择上,多用实词,少用虚词,因而表达平实。

(2)、多用短句,少用主谓宾齐全的句子,该省则省,因而读起来简洁明了,让人感到轻松自然,如当面促膝谈心,显得亲切。

五,刻上时代的烙印。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很多都刻上沧桑的时代烙印,伴随着对封建主义文学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现代新文学作品出现了。议论性散文便是其中的之一。议论性散文所议论的对象紧贴生活,形式自由,语言风格多样。朱自清早期创作过一系列以抨击黑暗现实为主的散文,如《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航船中的文明》。表现了他的正直,热情与思想的进步。其中,《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写的是“我”在上海电车头等厢里被一个“我”喜欢的“小西洋人”侮辱和挑衅的情形,“呸,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看吧,你也配看我”,并由此感到“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中国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的一无是处”。这种愤怒源于国家弱小,国力衰弱,科技落后,是一种“迫切的国家之感”,“国家之念”,深感“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鄙视,被践踏。除了愤怒外,还有着深深地反思。孩子,即使是“袭击”过“我”的白种孩子,也仅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作者原谅了他,他只是被“传统”教育坏了的孩子,犹如一个强大的社会环境里产生的一个“强势孩子”。作者忧思的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中国人的孩子什么时候也能成长为“上帝的骄子”,从而教育我们的国人要有民族凝聚力,奋发图强,使我们的祖国强盛起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上帝的骄子”。

《执政府大屠杀记》,1926年的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500多人,在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为,在天安门前游行集会,会后结队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开枪射击,造成死47人,伤150余人的血腥惨案,此文以记事为主,风格与朱自清的其他文章略有不同,开始刚硬冷静起来,他写了大游行,大屠杀的全过程,极尽其详,细节反复出现,重要情节一再提及,读者好像随着游行队伍,随着朱自清的身影一起行走,聚拢,散开,逃避,一起观察,一起害怕,一起愤怒。这些详细的细节描述正好揭露了当局的残暴,驳斥了反动报纸的无耻之言,还历史一个真相,是一份关于段祺瑞执政府罪行的详尽报告书和铁证文件。我们后来的人可以从中了解一个真实的政府,一群热血的青年以及那个时代真实的黑暗与残酷,“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样办?”十二个字凝聚了作者的愤怒,悲痛,谴责,自责的全部复杂心情。

这一篇文章,既是朱自清文人正义良心的体现,也是他铮铮铁骨的体现,“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社会各界报纸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朱自清 挺身而出,撰文揭露真相。再如《蒙自杂记》,本文以对蒙自的怀恋和热爱为线索,记载了蒙自的文化生活,社会风习及自然地理,以客观记述的笔吻,写出蒙自的特色和美好,作者笔下的蒙自人的特点是乐观,虚心,追求进步。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表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处处展现着时

代的缩影。作者不掩饰自己的强烈的爱憎。袒露自己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正义呼声:“蒙自有个火把节······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杆或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更提着烂布浸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的,跳着叫着,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这雄伟的火光,既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熊熊烈火把,也寄予了作者坚信抗战必胜的信念和理想。《论无话可说》写于1931年·3月,那时局势黑暗,作者感到既痛心又失望和无奈,因而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他深刻地剖析自己及这个不平常的时代,更觉得已经没有自由说话的权利了,“这年头要的是代言人,而且将一切说话的都看做代言人,压根儿就无所谓自己的话”,社会不需要真言,所以想起“无话可说”竟是法国俗语“一切皆好”的同义词时,觉得既辛酸可笑又可悲。

文学作品植根于时代,反映时代,朱自清的散文亦如此。参考文献

1.《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篇3: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表述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平实自然, 不矫揉造作, 具有清新质朴的特点。比如《背影》, 这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作者一改散文直接抒情的创作方法, 而选择了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情, 全文都是用白描的表达方式来记叙事实, 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 使极其平凡的唠叨载满了父爱, 感人至深。整篇文章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 但是作者却没有用“关心”“爱护”“感恩”“想念”等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 而是用很平常字眼表达了真挚深切的情感。比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 本已说定不送我, 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 甚是仔细。”虽然已经“说定”不送, 但是后来还是送了, 准确地表现了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再三嘱咐”“甚是仔细”, 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 嘱咐内容之详, 这些用语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火车做了非常细致、周密的安排, 字眼虽然十分平常, 但用得恰到好处, 使父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再如, 散文《春》中描述百花竞相开放时的情境, 作者用“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来表述, 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 平实易懂, 却有着浓厚的抒情趣味。

二.大量运用叠字叠词

在我国古典诗词作品中, 叠字叠词的运用十分广泛, 这种用法可以形成一种富有节奏的音韵美, 以及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也非常擅长巧用和妙用叠字叠词, 在他的笔下, 一个个毫不起眼的词语都能运用得恰到好处。《荷塘月色》中就有多处使用了叠词, 如“曲曲折折”表明了荷塘的形状, 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形象的画面;“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叠字分别形容了荷叶的密度和深度, 使人们仿佛通过文字就能看到荷叶的风姿;“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表明了树错落有致, 开阔又有立体感。再如, 散文《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偷偷地钻出来”, 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 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 充满了孩童情趣。“嫩嫩的”“绿绿的”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 而且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 富有生气。

总体来看, 叠字叠词的使用, 使朱自清的散文中文学艺术形象更立体、更鲜活, 不但使静态的景物变得真实, 也是动态的实物变得传神, 既加强了语意, 又突出了韵律美, 使人读来朗朗上口。

三.运用修辞增强文字的形象性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 不论是平实直白的话语, 还是仔细揣摩的字词, 都能够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富有立体感、画面感, 尤其是修辞手法的使用, 更增强了文章的生趣。比如, 《春》中写蜜蜂嗡嗡地“闹”, 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 写鸟儿“卖弄”歌喉, 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 这些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用词精炼准确, 且含义丰富。还有, 作者把春风拂面描写为“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 这些比喻新颖贴切, 不落俗套, 蕴藉深厚, 朴实清新中带着隽永的意味。再如, 在《荷塘月色》作者描写夜晚的月光时用了比喻句“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样的修辞手法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 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顿时使月光有了动感。

篇4: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严谨;质朴;画意

一、严谨结构的呈现

朱自清散文能放能收,手法自如。对于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很简单,因为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极其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在于他的“自由”与“随便”,但他的自由与随便是有严谨性的。

我们所熟悉的描写父子之间感情的文章《背影》中的“背影”是整篇的“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正是以背影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了艺术上的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了繁简有致、详略适当的组织和安排,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排全文结构纵横交错的经纬,所以,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突出要表现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但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它的美变幻且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多样性。他从主题出发,在构思作品时,往往运用对立与统一的方法。他的作品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题材和主题也会因文而异,所以,呈现出来的作品结构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题材创造了不同的多样化的结构。

二、平时质朴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于他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表现力。纵观朱自清的散文,会发现其言辞优美流畅,简洁朴素。其行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语句,取而代之的是质朴的语言基调。

在叙事散文中,作者能捕捉到生活事物中的细节。往往用平实、明净的白描式的语言进行创作,有些看起来不在意、不经心的话语,却成了作者传神的笔法,而不是对语言的细致雕琢和再加工。尤其是他在后期散文创作上的又一个特色。

如,在众所周知的《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全用了平实朴质的叙事手法来叙述情节事件,不会让读者发现有一丝多加修饰和淡妆浓抹的地方。如父亲为作者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的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此句就是最好的见证。“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我赶紧拭干了泪。”一句很直白地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非常平白直述,写得平静自然,没有任何修饰,平平道来,简洁勾勒。但情景细致,情感含蓄,人物的神态栩栩如生。从中反映出来的是作者内心感受手法的秀丽,仅两句质朴的话语,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这种在语言上的平实手法的运用还体现在《给亡妇》《儿女》《我所见的叶圣陶》《执政府大屠杀记》《扬州的夏日》《伦敦杂记》等篇章中。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手法用得非常出色,平实、简练、流畅。

三、诗般的画意

我们知道散文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局,朱自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有关诗的意境投入到了散文里,使散文具有浓烈的诗意,从而使他的散文也有诗般的画意美。

朱自清散文中用于广泛,而新颖的譬喻让我们看到一幅幅生动、活灵活现的优美画面。以《荷塘月色》为例,文章开篇作者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将自己的情绪抒发了出来。作者当时正在清华大学任教,因为当时作者心中有些不平静,所以,来到清华园的荷塘来散步。半部分重点的描写是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先写荷塘的静态美,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吹拂之下的动态美。如在微风的陪伴下来缕缕清香,而荷叶、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作者先是通过荷叶、荷花和荷塘的层次写月色。《荷塘月色》呈出的诗般画意,在《背影》《春》《绿》等都有所体现。

总之,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是通过严谨的艺术构思,通过语言和创造诗画俱美的意境,使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他五四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他以“真挚深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杨亚林.悲苦人生的纾解之途:朱自清散文艺术管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篇5: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内容提要】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清新、优美、典雅,极富抒情美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令人拍案叫绝。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的巨匠,他为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如杨振声所说:“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除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特色

朱自清在文坛开始是以新诗创作赢得声誉的,1923年后,他转向以撰写散文为主。1928年7月,他在《背影序》中说:“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二十五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既不能运用纯文学的那些规律,而又不免有话要说,便只好随便一点说着;凭你说‘懒惰’也罢,‘欲速’也罢,我是自然而然采用了这种体制。”这段话虽有自谦之意,但毕竟道出了他写作散文的情由。截至1948年朱自清逝世为止,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2、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1)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强烈地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从而使抒情十分真实深厚。作者叙说自己许多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2)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组成部分来写。前一部分重点写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作者又作进一步的分剖。先写荷塘的静态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荷塘前叶茂密的整体形象,以“亭亭”“裙”写出个体荷叶的秀美,以“零星”“点缀”写出荷花的数量,以“袅娜”“羞涩”写出荷花的体态神情。以“明珠”“星星”“美人”写出荷花的色泽,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一拂之下的动态美。说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微风下荷叶的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作者也进一步的分剖:先通过荷叶、荷花、荷塘写月色,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洁净,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忽与宁静。然后再通过树影写月色,有“参差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由于作者将描写对象分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逐一步加以观察、描写,并从视角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就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蛙声”“蝉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3)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总之,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首先,作者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和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的旋律,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另一种美,这就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这正为他的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朱自清与现代散文》)。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再如《儿女》: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急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这段话中的语汇,绝大多数来自口语。作者赋予他们特殊的表情达意作用,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2)《文心雕龙·情彩》(3)《文心雕龙·情彩》(4)《欧游杂记·荷兰》

(5)《“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6)《送韩伯画往俄国》(7)《欧游杂记·序》(8)《朱佩弦先生》(9)《什么是文学》(10)《论气节》

篇6: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他文学创作的才华。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尤以散文被人熟知,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散文名篇,被人们广为推崇。他的散文朴实,细腻,清新,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本文主要从漂亮的构思,缜密的结构上,情景交融,与描写结合,与与议论交错的抒情描写上以及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上浅析了朱自清散文的细腻清秀,情致盎然的散文艺术特点。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结构艺术 抒情艺术 语言艺术

宜顺论文网

目 录

一、结构的艺术„„„„„„„„„„„„„„„„„„„„4

(一)漂亮的构思„„„„„„„„„„„„„„„„„„„5

(二)缜密的结构„„„„„„„„„„„„„„„„„„„7

二、抒情的艺术„„„„„„„„„„„„„„„„„„„„8

(一)融抒情于叙事之中„„„„„„„„„„„„„„„„9

(二)抒情与描写相结合„„„„„„„„„„„„„„„„10

(三)抒情与议论相交错„„„„„„„„„„„„„„„„11

三、语言的艺术„„„„„„„„„„„„„„„„„„„„11

四、参考文献„„„„„„„„„„„„„„„„„„„„„12

宜顺论文网2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但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抒情上表现出来。而朱自清先生便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文风。叙事的细腻,描写的具体生动,令人称快。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在文章的结构上更是一绝。他对景物观察细致,描写入微,而且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情感和景物交织糅合在一起,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同样地,他的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中,大多写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但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无不显得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一、结构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一)漂亮的构思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

宜顺论文网3

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一会有疏密严整。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说杨塑的名篇《雪浪花》“是叫浪花咬的”一句中的“咬”字,是作品的“文眼。”确实这个“咬”字用得好,内涵丰富,安设得巧妙,但总是有点雕琢的痕迹,不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显得平易,自然,朴实。这一特点,可以从《冬天》一文中得到印证。《冬天》打破时空的限制,记叙了不同时间、地点的三个冬夜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写自己少年时候哥儿三个和父亲一起冬夜煮豆腐吃,父亲当时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第二个事,写十多年前自己在一个冬夜与朋友S君和P君去西湖泛舟,在美丽的湖光月色中,兴意酣浓,但此后彼此就分离了。第三件事,写自己的爱妻还在的时候,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这个山城的冬天虽然十分冷寂,但“家里却老是春天”。写了这三件事后,作者最后总结说:“无论怎样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是点明主题思想的一笔,很明显,作者把“温暖”当作整篇文章的“文眼”。三幅画面,三种情味,亲切地表现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夫妇之情;在严寒冷寂的自然气氛中透出一股感情上的“温暖”。这样,三件本来互不相关联的生活小事就由“温暖”连成一个整体,构成这篇艺术的散文。三件小事件“顾注”后篇的文眼“温暖”,而无斧凿之痕。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

宜顺论文网4

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用“横贯式”的线索来结构全文。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较之“纵贯式”的线索结构,“横贯式”结构文章较为困难。刘熙载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因为散文把一件事情按其发展过程,有始有终地写出来比较容易,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既要明断,又要暗续,这就不容易了。

(二)缜密的结构

宜顺论文网5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象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缜密,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

1.服务性。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可以看出,“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2.整体性。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

宜顺论文网6

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多元性。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荷塘月色》由“忧”到“喜”再到“忧”的感情跌宕,以写景到抒情来结构全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则由“喜”到“怒”的感情,以叙到议的表达来结构全篇的。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

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二、抒情的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朱自清的散文往往兼具有叙事,抒情,写景描写,议论等诸因素。根据侧重面的不同,我们从叙事与抒情,写景与抒情,说哩与抒情三个角度来讨论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色彩。

(一)融抒情于叙事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宜顺论文网7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等文章是叙事抒情的代表作,这些文章在创作中,朱自清先生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而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浓词艳句编织的过眼云烟,他善于从真实的人物身上,选择那些看似平淡,实则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描写,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边人物的生活细节为感人的抒情细节。“父亲”买桔子的细节, “妻子”照看“儿女”和“我”的细节, “儿女"吃饭的细节等等,几乎都是寥寥数笔,不事渲染,而却又真挚吐露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例如,《冬天》,写了三个冬夜的三件事。第一个冬天,写少年时弟兄们夜晚坐在桌边,围着“小洋锅”吃白煮豆腐,父亲从锅里一一夹豆腐给孩子们吃;他说,“吃了大家暖和些”。第二个冬天,写“我”在一个夜晚与两个朋友相约游西湖,月色很好,兴致很浓,而从此分别。第三个冬天,写一家四口住在台州山脚下,冬夜十分寂静,但“家里却老是春天”。接着,写了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长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写了以上三件事之后,文章结尾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总是温暖的。事情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

(二)抒情与描写相结合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宜顺论文网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组成部分来写。前一部分重点写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作者又作进一步的分剖。先写荷塘的静态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荷塘前叶茂密的整体形象,以“亭亭”“裙”写出个体荷叶的秀美,以“零星”“点缀”写出荷花的数量,以“袅娜”“羞涩”写出荷花的体态神情。以“明珠”“星星”“美人”写出荷花的色泽,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一拂之下的动态美。说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微风下荷叶的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作者也进一步的分剖:先通过荷叶、荷花、荷塘写月色,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洁净,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忽与宁静。然后再通过树影写月色,有“参差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由于作者将描写对象分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逐一步加以观察、描写,并从视角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就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蛙声”“蝉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

宜顺论文网9 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三)抒情与议论相交错

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

总之,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三、语言的艺术

朱自清的语言确实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朴素美。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更没有用冷僻难懂的词,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清淡闲雅、平正通达、形象生动而又富于创造性,使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杨振声用说朱自清散文是“风华从朴素出来”。所谓朴素,“就是对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以宽阔的笑”。朴素自然的作品,不象剪红刻翠的作品那样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品味才能体会出来,粗粗一看是发现不了的。另外,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相当重视,他在《语文拾零·自序》里曾谈到:“因为研究批评和诗,我应注意到语言文字的达意和表情作用。„„我们说达意,指的是字面或话面;说表情,指的是字里行间或话里有话。”文如其言,朱自清散文用词贴切、句式工整,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最真切的情意。

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首先表现在对动词的选用及词句的组织排列上。恰当的动词,可使所写之景活跃起来,给人以无限遐想与诸多启发。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写道:“沿路听见断断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过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这一“飘”一“度”,既与歌源“妓楼”“船里”相呼应,又呈现出断续歌声的丝缕之美,渲染出作者游秦淮河的迷离情思。

朱自清还十分擅长运用儿化词与叠词来表情达意,使文字既轻巧,又蕴含感

宜顺论文网10

情。北京话里的儿化词常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也带给朱自清的散文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春》中的“桃儿、杏儿、梨儿”就满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给人亲近、活泼的感受。再如《回来杂记》中用了“小顽意儿”“地摊儿”“三轮儿”“街口儿”“马蹄儿烧饼”“闲味儿”等儿化词,字里行间更有醇香自然的生活质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亲切自然。特别地,朱自清先生在《语文续拾》、《经典常谈》、《论通俗化》、《标推与尺度》、《语文零拾》等大量文章中谈论到语言的建设和发展)。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吸取西方语言及句式,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自然朴实的散文语言分不开的。这些种种,使读他的文章如品清茗一般,须细细品味方能品出那平淡之中透出的那份真、那份情。《荷塘月色》也好,《绿》也好,还有那感人至深的《背影》,等等,无一不给人留下了美好的艺术享受。朱自清的散文真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北京出版社,1988年。【3】付德岷:《散文艺术论》,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4】钱理群、吴福辉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李复兴等:《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朱自清散文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黄曼君:《近百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8】冯锡玮:《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9】《朱自清人生风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10】《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上一篇:人生哲理,才怪下一篇:情感美文:叶落,词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