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早期浪漫乐派音乐的理解与欣赏

2024-05-19

浅谈早期浪漫乐派音乐的理解与欣赏(精选3篇)

篇1:浅谈早期浪漫乐派音乐的理解与欣赏

浅谈早期浪漫乐派音乐的理解与欣赏

所有关于如何理解音乐的书都同意这一观点:读这样一本书并不能加强对这门艺术的理解。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那么对于早期浪漫乐派的音乐风格和感情体验更应该要准确、深刻、细致的去理解和欣赏。

篇2:浅谈早期浪漫乐派音乐的理解与欣赏

所有为捷克民族音乐奠定基础的作品都是在19世纪后半叶才被创作出来的, 这就是斯美塔那的歌剧、交响诗和弦乐四重奏, 以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斯美塔那及德沃夏克是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 他们一生致力于捷克民族音乐的发展, 在他们的音乐创作中从内容上表现了捷克的河山、民间风土人情, 或是对祖国历史的缅怀, 从旋律中渗透了捷克民歌的音调, 从节奏上采用了捷克民间舞曲的韵律, 因此音乐体现出很强的捷克民族的气质与特性, 从而将捷克民族音乐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并为捷克专业音乐创作开拓了新的道路。他们在创作技法上既源于传统, 又异于传统, 创造性地与西欧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从而十分鲜明地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内涵。

一、斯美塔那生平及作品

(1824年—1884年) 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奠基者, 民族歌剧创始人, 为捷克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被誉为“捷克音乐之父”。

1824年3月2日, 斯美塔那在库拉维亚附近的莱特舒尔镇的一个佣人家里出生, 其父虽出身卑贱, 却是个音乐爱好者, 斯美塔那自幼受音乐熏陶, 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华。4岁学小提琴与钢琴。5岁参加四重奏, 演奏海顿作品。6岁当众演奏钢琴, 尝试作曲。之后, 随父去捷克各地巡回演出, 从中接触普通人民, 熟悉民间歌曲和舞曲。1831年—1843年他在布拉格拜师学习音乐, 进步神速, 据冯.彪罗评论说他“已经是肖邦作品的最优秀演奏者之一”, 李斯特本人也对他进行过指点。1844—1847年, 又到布拉格拜师学习。此外, 他还写出不少圆舞曲、方阵舞曲、加洛普、波尔卡等作品。1851年通过李斯特的介绍出版的钢琴曲《六首特性乐曲》,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斯美塔那真正得到艺术世界的承认, 却在若干年之后, 而其中的转折点则是1848年的革命事件。当1848年革命爆发时, 斯美塔那在这如火如荼的革命现实直接影响之下, 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一系列反映这一伟大事变的作品, 包括《两首革命进行曲》、《民族近卫军进行曲》和《自由之歌》等, 革命赋予斯美塔那以力量, 帮助他意识到推动现实前进的思想与艺术的功用。1856年—1861年间, 斯美塔那住在国外—大部分时间住在瑞典的哥德堡, 在那里组织乐队和指挥交响音乐会, 还到德国、丹麦、荷兰等地成功进行钢琴演奏。这五年间, 斯美塔那的创作分两条路线发展:一方面, 他继续早年创作钢琴曲的经验, 另一方面又以充满诗意的捷克波尔卡舞曲形式写出了《回忆捷克》的钢琴舞曲。1861年, 斯美塔那回到了布拉格, 先后创作了反映捷克人民乐观精神的《被出卖的新嫁娘》 (1866年) 、歌颂人民不朽功业的《里布斯》 (1872年) 等。1874年他新写的歌剧《二寡妇》受到恶意的攻击, 使他的神经严重震荡, 甚至酿成耳聋的惨剧—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最惨重的灾难, 同时他完成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斯美塔那的晚年生活十分艰难, 1884年死于贫民公墓。

二、德沃夏克生平及作品

捷克民族音乐家德沃夏克 (1841—1904) 捷克天才的音乐家。

1841年9月8日出生在布拉格附近的伏尔塔瓦河畔的一个小山村里, 德沃夏克自幼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青少年阶段便显露出极强的音乐天赋。1873年根据爱国诗人维特希莱.哈莱克诗作, 写出爱国主义大合唱《白山的子孙》, 并获得首演成功。1878年在勃拉姆斯协助下, 出版钢琴曲四手联弹《摩拉维亚舞曲》, 此外又完成出色的钢琴四手联弹《斯拉夫舞曲》, 从此, 德沃夏克的声名迅速传遍欧洲各国。在德沃夏克声名日益高涨的情况下, 他拒绝了当时有民族仇恨的奥地利的邀请。80年代是捷克德沃夏克在国内外获得巨大声誉的年代, 他五次赴英国演奏, 指挥演出自己的清唱剧和交响曲, 为此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为音乐博士学位。1892年到美国担任纽约国立音乐学院院长。虽然德沃夏克的工作成就赢得了校方高度评价和院长荣誉, 但却消除不了他思念家乡、怀念祖国的赤子心情, 执教之余, 仍坚持创作。1893年, 完成驰名世界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新世界交响曲) 和颇受欢迎的《黑人四重奏》。1895年完成脍炙人口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当年载誉回国。德沃夏克从美国回到捷克之后, 继续在布拉格任教, 并进行创作。当年完成交响诗《野鸽》、《水妖》、《金纺车》。1900年创作最杰出的歌剧《水仙女》。1904年5月5日逝世, 举行隆重国葬, 悼念这位为争取民族自由, 祖国解放而奋斗终生的杰出民族音乐家。

三、两位作曲家民族化因素的分析

可以这样说, 从20世纪起, 捷克民族乐派已经受到了音乐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的关注, 斯美塔那与德沃夏克一样, 把个人风格建立在自己祖国的民间音乐因素的基础上, 为发展捷克民族音乐, 提高捷克音乐水平, 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学者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多年来两位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体裁形式的作品, 如交响诗、交响曲、歌剧、室内乐、组曲、协奏曲、狂想曲、康塔塔、清唱剧、小夜曲、幽默曲等多种形式。笔者所研究的民族化因素主要体现主要有三种形式:

首先是在歌剧创作中, 直接取材于捷克的历史传说, 音乐中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以斯美塔那早期创作的作品为例, 如歌剧《李布舍》、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等, 它们的音乐中没有民歌的歌调, 但却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韵味, 旋律简洁自然, 风格淳朴爽朗, 表现出捷克民族特有的幽默感、欢乐情绪, 有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显示出斯美塔那描绘民间风俗的特殊才能。

其次是以吸收捷克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为主, 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音乐语言。以德沃夏克的部分作品为例, 如《斯拉夫舞曲》里就有乌克兰舞曲、斯洛伐克舞曲、波罗涅兹舞曲的音乐素材;《“自新世界”交响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也有美国黑人音乐、印第安人音乐的素材。德沃夏克的音乐语言比斯美塔那的音乐更加宽广、丰富, 旋律也更加新颖动人。

再次, 在音乐创作中, 以丰富的捷克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作曲技巧相结合, 拓展其音乐的表现形式的艺术空间, 形成富有生气和强烈时代感的音乐风格。以德沃夏克的音乐作品为例, 如德沃夏克的《“自新世界”交响曲》既采用了含有印第安音乐特色的因素, 又巧妙地织入了波西米亚音乐所特有的气质;既表达了对美国印第安人的深情, 又怀有对捷克故国的乡愁, 抒发远离家乡的波西米亚人的爱国赤字之情。

斯美塔那很少写室内乐, 根本不写交响曲和圣乐。在这些作曲领域, 比他小17岁的同胞德沃夏克填补了空白。就这一点而言, 德沃夏克是一位与斯美塔那并驾齐驱的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这种密切的结合在近代捷克文化史上并不是唯一的, 体现这种捷克民族文化再生的不可分离的密友。国际评价和本国评价差异如此之大, 也反映在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身上。德沃夏克的作品在世界各国音乐厅的演奏要比斯美塔那的作品在歌剧院里的演出多得多, 也许不包括德国人在内, 实际上德国人只知道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嫁娘》。在捷克人当中, 德沃夏克的声望远远不如斯美塔那。斯美塔那暂居前列是根据斯美塔那所创作、由德沃夏克加以丰富, 但并非文化和民族复兴时期的优秀歌剧所产生的突出影响来确定的。捷克的民族音乐是欧洲的一个晚熟的果实。

篇3: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学习活动;思考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非常重视。但是审视以往的传统欣赏教学,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记”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是以教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的机会。二是以放任自流的“听”代替了音乐欣赏活动的全部。整堂课一味地让学生自己静静地听音乐,而缺乏教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缺陷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课堂气氛呆板,不活跃。

因此,正确与科学的欣赏教学法,不仅能够把学生带入到音乐的核心,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真切的音乐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不断总结和积累,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试着采用启发式的欣赏教学法,教师启发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和想象,同时,在不离开音乐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再创造。这种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考虑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尽可能地使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前提下不离开主题,不脱离音乐的共性。

一、情境的创设营造,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对音乐的初步印象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或相应的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有的情感场。音乐的欣赏需要人与音乐的交流,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关注情境的创设。如,在欣赏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通过电子白板播放几幅草原的图片,先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所描述的情景当中,同时让学生描述自己对草原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储备。

二、拓展素材,整合教学资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学生平时欣赏音乐常常是无意的、随意的,不太可能静下心来细致欣赏,而欣赏教学却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梳理和目标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在欣赏的过程中,收集大量的音乐素材进行比较欣赏,学生才能够正确的领悟与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整部作品出现两个不同的主题旋律,第一个是一支俄罗斯民歌,第二个是一支有点悲戚的东方风格的曲调。在欣赏之前,先让学生聆听有关俄罗斯的音乐与东方音乐的乐曲,再进行对比的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样做,能够清楚明了地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乐曲中不同的两种音乐曲调的完美融合。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音乐欣赏是艺术化的音响流在听觉中造成的一个持续不断的“痕迹流”。这个感知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在记忆的基础上完成的审美过程。了解作品的整体,还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和声、旋律、速度、音区等,这种又集中的统一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接受音乐的多层次性和内涵。同时重要的是当音乐刺激听觉时,会把非同类的事物也牵涉到审美中来。这种非同类的因素有:听觉的感觉、哲理的体会、过去有关的生活经历、知识的积累、经验、思想及欣赏时的情绪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联想,便存在着个别差异。这里需要教师利用有关的素材、背景资料、作者的创作个性、作者创作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内容做主动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

四、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如果不给学生自由想象、创造性想象的机会,一直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转,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性才能。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锻炼学生自己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去探索、寻找、发现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体。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欣赏作品的能力,能给学生在欣赏课中积极参与和自由联想的机会。通过这种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崭新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培养学生善于独立而且主动进取,决不墨守成规的习惯,不断发展完善其观点,把音乐思维的振幅再扩大,把音乐的美再升华。

参考文献:

李娜,刘景鑫.如何欣赏欧洲经典音乐[J].音乐大观,2012(09).

上一篇:人教2014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下一篇:一次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