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会计论文

2024-04-23

税法会计论文(通用6篇)

篇1:税法会计论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20学年第学期

《税法与税务会计》课程论文

班级:09自动化创业创新班 姓名:罗 俊 章 学号:2009364419 成绩:上个学期学过《基础会计》之后,这个学期又学了《税法与税务会计》,在上这门课之前就查了一下税法税务会计的用处,发现税法与税务会计和基础会计在实用性方面还是有挺大区别的,税法税务会计其实是税法和会计的一个结合体,一定程度上是在学完基础会计之后的一个应用层面提升,上个学期学的《基础会计》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一个铺垫。通过这个学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了解,大概知道了税法与税务会计主要的社会存在价值在于结合会计核算贯彻税法,有利于发挥税收的作用、反映企业纳税义务的履行情况,税务会计依据税收法律法规,计算企业的各种应纳税款,并通过会计核算,准确、如实地记录税款形成和缴纳的情况,可以反映企业作为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监督企业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维护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初步了解感受到了税法与税务会计在这些方面体现的价值,在课堂中学到了很多平时所没能接触到的知识,从理论上对税法会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现在还没能亲身去体会这些知识在现实中的发挥的作用,但是依然还是让我受益匪浅,希望现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运用。

那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无论我们以后是就业还是创业,税务会计在我们未来的工作中也可能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作为一名就业人员来说,税务会计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份职业,税务会计师也是现在社会上一个必不可少的职业,每个正规企业都需要税务会计师,企业作为国家税收的主要纳税主体,只有熟悉税收法规,才能履行好纳税义务;同时企业必须加强税务管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多税种、多环节纳税的复合税制,税收政策的复杂与不断改革,企业往往难以及时适应国家税收征管的要求,致使企业多交税、少交税或未交税等违章、违法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在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前提下,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规避税务风险,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税务会计师对于一个企业变得至关重要,企业税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与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同等重要,随着企业的发展、成长与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税务管理及其专职岗位,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准能独立进行税务处理和税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为了更好地配合税征管部门和社会审计与鉴证等中介机构开展工作。

那么作为一名创业者来说,前期,如果自己懂得税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可以为创业初期的企业节省一部分的人事费用,给公司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条件,而在后期,如果企业成功了,我们可以聘请其他专业人员来管理公司的税务,此时,税务会计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也不是没有了用处,因为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公司的财政更好的掌控于自己的手中。在学习方面,上面已经提到,《税务会计》是税法和会计的一个集合,要想学好税务会计自然也就要在两方面都掌握,当然只有理论知识肯定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未来的工作运用中慢慢摸索,这些体会在期末的凭证作业中也是有所体现!5号,字体宋体,页面A4。备注:

1、题目3号加粗,标题4号加粗,内容

2、其他按认课老师规定的内容、时间认真完成。

篇2:税法会计论文

2010年注册会计师《税法》科目

第十章 车辆购置税与车船税法

一、车辆购置税

二、车船税

1.征税对象

在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船(规定减免车船除外)

2.纳税义务人:车船所有人或管理人

车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未缴纳车船税的,使用人应当代为缴纳车船税。

从事机动车交强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为机动车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

扣缴义务人在代收车船税时,在保单上注明已收税款的信息,作为纳税证明,除另有规定外,不再给纳税人开具代收代缴税款凭证。纳税人如有需要,可以持注明已税信息的保险单,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完税凭证。

3.计税依据

车船灭失,纳税人可凭相关证明申请退还自灭失当月起至终了的税款;已办理退税的被盗抢车船,失而复得的,纳税人应当从公安机关出具相关证明的当月起计算缴纳车船税。

4.征收管理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车船管理部门核发车船登记证书或行驶证所记载日期当月、车船购置发票开具时间当月、税务机关核定纳税义务时间至截至日期当月

纳税期限:按年申报,具体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纳税地点:车船登记地

5.税收优惠

法定减免:

(1)非机动车船(不包括非机动驳船);(2)拖拉机;(3)捕捞、养殖渔船;(4)军、警用车船;(5)已纳船舶吨税的船舶。

特定减免:

省级人民政府可对城市、农村公共交通车船给予定期减免税。

篇3:浅析税法与会计的差异

关键词:税法,会计,差异协调,对策建议

1 税法与会计差异的根本原因

税法与会计在法律层次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从法规体系中讲, 税法是更高一层次的法规, 它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国务院颁发税收条例来进行的, 并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从税法的三个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税法的执行刚性很强不具有选择性。而会计与税法相比较, 则是相对低一层次的法规, 它是由会计法规定, 国务院下属的财政部部长令发布执行的会计法规, 它主要是为了达到保证对外报表的质量而做的限定和规范, 使得会计人员在各种会计行为过程中符合规范的要求, 它在执行的过程中刚性不是很强, 并且在会计的方法处理上具有选择性, 企业可按自身的需求灵活选用[2]。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会计和税法向着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不断的调整改革, 二者的差异日益扩大, 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2 税法核算与会计核算原则的差异

税法与会计核算原则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两者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一方面, 税法不能完全背离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又强调的是资本保全观点, 这与税制中的税源涵养观点又是相通的。但是另一方面会计的一些原则不利于税收保全或体现政策导向, 并且许多会计原则的使用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些主观成分是税法所不能接受的。在具体的核算中, 它们之间有完全一致的, 有相互独立的, 有互为依存的, 下面我们就将对此进行分析。

3 税法与会计在会计要素上的差异

由于会计与税法之间在目标、服务对象、核算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 所以会计要素与税法在确认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会计在做账时要遵守会计制度, 按照会计制度计提税款, 但在交纳税款时要遵守税法的规定计算应交纳的税款, 因此, 必须了解会计要素与税务之间的差异, 以便进行纳税调整。

4 会计与税法差异协调的对策建议

究竟如何解决会计与税法的差异问题, 实现二者的有机协调, 是一个涉及制度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复杂问题。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协调, 应在正确对待差异问题的前提下, 根据适度原则和可操作原则, 从宏观领域到微观环境, 自上而下, 建立一个系统的协调机制, 在较长的时间内, 实现二者的适度和谐。

4.1 开展会计与税法相互协调的理论研究

近几年来, 对会计与税法分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但对二者协调的研究却很少。这里的协调, 是指要正确认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把握好分离或统一的“度”, 既不能因为两者的目的、原则等不同, 而片面追求或夸大两者的差异,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能因为两者存在紧密联系从而无视两者的差异, 回复到“税会合一”的传统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会计与税法协调的目标、模式、原则和方法等理论研究, 以促进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和完善, 并为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的协调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

4.2 政府从宏观领域进行调控

加强对税法和会计制度的协调。《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陆续颁布, 会计原则和处理方法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对会计利润及应税所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导致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增强。因此, 需对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和税法进行审查, 找出相互不适应的地方, 并加以研究, 以便协调, 而不是单纯满足一方面的需要。以目前的状况来看, 我国税法改革相对于会计改革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 税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的研究, 分析现行税法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之间的异同点, 根据会计制度改革后对应税所得产生的影响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在不违背税收原则的前提下, 承认会计制度中处理方法的合理部分, 尽量缩小与会计制度的矛盾和差异。同样, 会计制度的制定和修订, 在不违背会计原则的前提下, 也应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 尽可能缩小会计方法的选择范围, 消除因与税法确认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复杂差异。为此, 会计准则的制定者 (国家财政部) 和税法的制定者 (国家税务总局) 应加强沟通和合作, 通过适度协调, 将纳税调整事项降至最低限度。当然, 无论是会计还是税法, 在协调过程中需要做出修改时, 都必须十分慎重, 要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和严格的科学论证, 以保证会计制度和税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4.3 改进和完善差异调整的会计方法

如今, 企业对差异的会计处理以账外调整为主, 在纳税申报表中体现, 无法与日常的会计记录相衔接, 也不利于与税务机关的信息交流。为了完整系统的反映差异的形成以及纳税调整情况, 企业应当增设必要的明细账和备查账来规范账簿记录。对差异的调整情况, 应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的披露。现行披露方法只反映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结果, 没有反映差异的形成过程。因此, 可在利润表的“利润总额”与“所得税”项目之间增列纳税调整增加额, 纳税调整减少额和应税所得额三个项目, 其调整金额根据有关明细账和备查账的记录分析计算添列, 以反映差异调整的全貌。

4.4 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

增值税的税制模式依税垂的大小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 其区别主要在于对资本性投资是否允许抵扣上。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除东北三省外对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它使得企业在更新设备、改造技术、增加对高新技术投资的增值税税负较高, 造成这些项目的投资成本高于一般产业, 经营效益由此下降, 经营风险加大, 影响到企业技术改造和投资的积极性, 进而影响到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优化, 同时, 也产生了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矛盾。只有尽快实施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石金黄, 韩东林.关于税收筹划的理论探讨及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5) :159~160.

[2]沈玉平.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趋同性[J].税务研究, 2005 (1) :40~43.

[3]王茹.浅谈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与协调[J].经济师, 2006 (1) :251~253.

[4]高允斌.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比较及纳税调整[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150~177.

篇4:会计与税法研究

摘 要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经营业务也随之变得多元复杂。会计作为一种经济信息系统里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发挥核算与监督两大基本职能的同时,也在汲取多学科的知识拓展自身的作用。如何处理好与会计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税法问题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会计 税法

会计与税法属于不同的经济领域,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但相互关系极其紧密。会计与税法总存在一定的差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扩大了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而两者的协调影响着国家的税收的征管,对国家的财政收入有重要的影响。

一、会计与税法产生差异的原因

1.职能不同

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是国家根据经济现状和国家惯例制定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记录和反映的依据,其职能是反映、监督。而税收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职能是筹集财政资金、调节经济、监督管理纳税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纳税义务。并主要是通过会计记录进行的监督。

2.规范的内容不同

会计准则是为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从让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发,以相关性、可靠性作为规范的目标。而税法是为了保证国家强制、无偿、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依据公平税负、方便征管的要求,对会计准则的规定有所约束和控制。

3.遵循的计价基础不同

会计核算强调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而税法要求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原因在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各自服务的对象不同,企业会计准则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税法要求满足国家税收收入。

4.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同

首先,利润是财务会计的核心指标,而要取得真实的利润数据必须严格执行配比原则,为此需要递延某些纳税影响,这就造成与税法规定的冲突。其次,所有制形式多样化造成会计信息使用者多样化,对于许多使用者而言,根据税法计算出来的利润并不能使他们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虽然如此,但税法不能抛弃会计原则而另行构造一个税法核算系统,在具体的问题上,税法对会计原则采取“有利则用,不利则弃”的态度,于是差异就难免了。

二、会计与税法产生差异的体现

1.权责发生制的差异

会计核算和税收征管虽然都确认权责发生制原则,但两者在确认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会计准则认为企业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而税法只依据权责发生制计算生产经营所得,依据收付实现制来计算其他所得。权责发生制增加了会计估计的数量,税法会采取措施防范现象的发生。

其次:会计核算可以确认可预见费用或损失,税收征管却只确认实际发生费用或损失,不确认预计的费用或损失,大量会计估计税法不予承认。

故此可以看出:通常税法在收入的确认上倾向于权责发生制,在费用的扣除方面则更倾向于采用收付实现制。

2.谨慎性的差异

会计准则认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在依据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不会低估损失或负债,也不会高估收益或资产;而税法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是避免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减少税收收入流失现象的发生。例如: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是会计人员凭经验所做的估计,并不一定真实的发生;而税法认为除非损失确实发生了,费用才可以被扣除。税法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着重强调防止税收。

3.可靠性的差异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价格变动明显扩大且频繁,为确保会计信息是相关的,会计在一些情况下会放弃历史成本原则,越来越多应用公允价值。“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已经频繁使用公允价值概念。但是,税法始终坚持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为税款的征纳是法律行为,对证据的可靠性要求加高,而历史成本恰好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在涉税诉讼中能够提供强有力的证据。鉴于二者对计价所持有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差异。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会计认为会计核算仅以企业交易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是不全面的,要求重视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不拘泥于其法律形式,承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如果税法承认巨额坏账准备,将会严重损坏所得税税基,一般不接受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税法虽然尊重业务实质但更看重其法律要件,注重形式重于实质。

三、会计与税法的关系

会计立足于微观层次而又影响到宏观领域,而税收立足于宏观层次而作用于微观领域,会计直接面向企业但也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相连,而税收首先基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而对具体的企业实施征收管理。会计目标是会计制度的起点,进而决定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原则和具体处理程序。

从世界各国的税会关系的处理实践看,按照其所依据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的不同,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分离和统一两种模式。我国采取了国际通行的做法财税适度分离。既会计处理与税法一致的,以会计核算结果为相关业务的处理依据。会计处理与税法不一致的,应当以税法的规定计算。例如,在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征收方面,税务部门是以各经济实体的会计资料为基础,进行适当调整后作为税基的。

四、会计与税法的结合与协调

会计与税法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了两种说法:有人说税法屈从于会计,有人说会计屈从于税法。在现实经济工作中这两种情况确实存在着,但并不代表这两种说法就是正确的,造成这两种说法的根本原因在于会税之间的差异。所以正确协调会计与税法之间关系并使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作用,既保证税收收入,又给予企业更多的理财自主权。

1.会计差异的处理原则

对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应坚持统一性与独立性两项原则。

(1)统一性: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但假如制定税法时完全不考虑会计处理方法,将会无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没有必要的。例如固定资产资本化利息的核算,预定可使用状态与交付使用不在同一时间段,那么会计资本化金额与税法资本化金额是不同的,由此造成固定资产的会计成本与计税成本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的差异。对于这类操作口径上的差异应当协调一致,制定税法时可以参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必竟计算税款的基础数据是以会计为基础的。

(2)独立性原则。只有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应纳税额的准确性。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有企业都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在完成纳税义务时,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算税额,及时申报缴纳。

2.正确使用税收筹划

企业应根据会计政策选择较为合理的税收筹划空间。新会计准则较原来的准则有了更多的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税收筹划空间。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对企业的税收筹划产生不同的影响,也会对企业造成不同的经济后果。因此,企业在纳税时,应对会计政策对纳税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然后选择出有益于节税和纳税的会计政策。合理的税收筹划是一种理财行为,会计选择较为合理的税收筹划空间,是为了降低生产经营和金融投资活动过程中的税收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以会计信息质量为目的的会计核算和以合理征税为目的的税收征管虽不会分道扬镳,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法规时,各部门应当加强联系与沟通,促进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相互协调、和谐共处。在经济实践中,要把握好政策的界限,掌握好具体的政策,用妥用好政策,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以使会计和税法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挥。

参考文献:

[1]郭庆然,公彦德.税收会计.高校教材.

[2]孔祥娟.试论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及其协调.商场现代化.

[3]秦涛.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分析与协调.中国外资.

篇5:会计税法教案专题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开课单位:会计系

授课对象:本科层次会计专业 学时与学分:36学时,2学分 使用教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2006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___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税法》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税收法规是我国现行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主要由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等税收法律体系组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要求学生:

1、了解我国税收管理体系;了解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了解各税种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纳税义务人;了解各税种的纳税申报及缴纳;了解关税的征收管理;

2、熟悉我国现行税收体系;熟悉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关税等财产税、行为税税种的计算、征收管理及税收优惠等税制要素的规定;

3、熟练掌握:税法的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出口货物退(免)税、进口货物征税以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消费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应纳税额的计算、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税收优惠以及税额扣除;个人所得税的所得来源、确定应纳所得税项目、税收优惠、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税收优惠以及税额扣除;税收征收管理。

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税法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并能根据税法的原理、方法进行实务处理。

二、课程内容

学时:18周,共36学时

第一章 税法概论(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熟练掌握税法构成要素的全部内容;理解税收和税法的关系;了解我国现行税法体系。学习本章后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各个税种中。

教学重点:税法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对税率的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税法的概念

一、税法的定义

二、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三、税法的构成要素

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征税环节,税目,税率等要素的具体含义。

四、税法的分类

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行为目的税类等。

五、税法的作用

第二节 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一、税法的地位

二、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税收的立法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公平原则

三、民主决策的原则

四、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 我国税法的制定与实施

一、税法的制定

税收法规的法律级次

二、税法的实施

第五节 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一、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的内容

现行税法体系的内容,税法的分类。

二、我国税收制度的沿革

第六节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

一、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

二、税收立法权的划分

三、税收执法权限的划分

四、税务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范围划分

属于国税系统征收的范围,属于地税系统征收的范围。

第二章 增值税法(8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一般纳税人认定的标准,熟练掌握增值税的计算;理解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熟悉有关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规定;学习本章后使学生具备能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进行增值税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七种特殊销售行为的销售额的确定,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项目。

教学难点:对价外税的理解,视同销售行为。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一、征税范围

现行增值税的基本征税范围以及属于征税范围的一些特殊项目和特殊行为,包括视同销售的几种特殊行为。

二、纳税义务人

第二节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

一、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

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二、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

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认定办法。

三、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

第三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税率

基本税率,适用低税率的货物,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二、销售税额的计算

销售额的确定,七种特殊销售方式下的销售额。

三、进项税额的计算

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计算应纳税额的公式,时间限定以及几个重要规定。

五、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三节

出口货物退(免)税及进口货物征税

一、我国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基本政策

二、出口货物退(免)税的适用范围

三、出口退税的计算

四、进口货物征税

第四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纳税期限

三、纳税地点

四、纳税申报

第五节 增值税发票的适用及管理

一、专用发票领购使用范围

二、专用发票开具范围

三、专用发票开具要求

四、专用发票开具时限

五、专用发票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规定

六、开具专用发票后发生退货或销售折让的处理

第三章 消费税法(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熟练掌握消费税的计算;理解消费税的纳税环节;学习本章后使学生具备能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进行消费税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消费税的征税范围,销售、委托加工等环节消费税额的计算。教学难点:销售额的确定,已纳税款扣除的计算。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一、纳税人

二、征税范围

消费税的税目。

第二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消费税的税率

消费税的三种税率形式

二、销售数量的确定

三、从价定率计算办法和从量定额计算办法

计税依据,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的扣除。

四、兼营不同税率应税消费品

兼营、兼有不同税目、套装产品等情况的税务处理规定

第三节

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

一、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含义

二、用于其他方面的规定

三、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税率)

第四节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确定

委托加工的含义

二、代收代缴税款的规定

三、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

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

四、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的已纳税款的扣除

第五节

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税

一、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消费税政策

二、出口应税消费品退税的计算

三、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六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纳税期限

三、纳税地点

四、纳税申报

第四章 营业税法(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熟练掌握营业税的计算;理解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了解营业税的减免。学习本章后使学生具备能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进行营业税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营业税的征税范围,营业额的确定,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教学难点:营业税征税范围的确定,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一、纳税人

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判断营业行为是否为境内的依据。

二、征税范围及税率

税目,税率

第二节

计税依据

一、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的一般规定,计税依据的具体规定。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三节

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

一、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目应税行为

二、混合销售行为

三、兼营应税劳务与货物或非应税劳务行为

四、营业税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划分

第四节

税收优惠

一、起征点

二、税收优惠规定

免征及减免的有关项目。

第五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纳税期限

三、纳税地点

四、纳税申报

第五章 城市维护建设税(1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基本征税原理,掌握城市维护建设税的三档税率的适用范围,掌握该税种的特点。了解这是一个附加税,是一个特定目的税。

教学重点: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特点,税率,计算。

教学难点: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义务人。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纳税义务人

一、征税范围

二、纳税义务人

第二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税率

二、计税依据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三节 征收管理

一、税收优惠

二、纳税环节

三、纳税地点

四、纳税期限

五、纳税申报

第六章 关税法(1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关税的基本征税原理,掌握关税完税价格的审定,具备根据具体经济业务正确计算关税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确定

教学难点:进口货物成交价格的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征税对象及纳税义务人

一、征税对象

准许进出境的货物和物品

二、纳税义务人

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

第二节

进出口税则

一、进出口税则概况

二、税则商品分类目录

三、税则归类

四、税率及运用

进口关税税率,出口关税税率,特别关税

第三节

关税完税价格 一、一般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以成交价格为基础的完税价格,进口货物海关估价方法。

二、特殊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及其制成品,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货物,运往境外进行修理或加工的货物。

三、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四、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中的运输及相关费用、保险费的计算

六、完税价格的审定 第四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从价税

二、从量税

三、复合税

四、滑准税

第五节

关税减免

一、法定减免税

二、特定减免税

三、临时减免税

第六节

关税征收管理

一、关税缴纳

二、关税的强制执行

关税滞纳金的征收,强制征收。

三、关税退还、补征、追征

第七章 资源税(1学时)

第一节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一、纳税义务人

二、税目

资源税的7个税目,不属于征税范围的项目,单位税额。

第二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课税数量

确定资源税瞌睡数量的基本办法和特殊情况瞌睡数量的确定。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三、税收优惠

减税、免税项目,出口应税产品不退(免)资源税的规定

第三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纳税期限

三、纳税地点

四、纳税申报

第八章 土地增值税法(1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地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具体判定标准,了解有关该税种纳税义务人的有关规定,熟练掌握扣除项目、税率、计税依据的有关规定,能够正确进行土地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理解税收优惠的有关政策,了解纳税期限及纳税地点的规定。

教学重点:土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增值额的确定,税收优惠。

教学难点:扣除项目的范围和标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纳税义务人及征税范围

一、征税范围

二、征税范围的界定

征税范围的判定标准

三、对若干具体情况的判定

出售、继承、赠与、出租、抵押、交换、投资、合作建房等具体情况是否属于征税范围的判定。

四、纳税义务人 第二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税率

特殊的税率形式,超率累进税率

二、应税收入的确定

三、扣除项目的确定

包括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房地产开发费用,与房地产转让有关的税金,其他扣除项目。旧房及建筑物转让的扣除项目。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增值额的确定,运用超率累进税率计算。

第三节 税收优惠

一、对建造普通标准住宅的税收优惠

二、对国家征用收回的房地产的税收优惠

三、对个人转让房地产的税收优惠

第四节

税收征管

一、加强土地增值税的增收管理

二、纳税地点

三、纳税申报

第九章 企业所得税法(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企业所得税的计算;理解应纳税所得额和会计利润的关系;了解税收优惠、资产的税务处理。学习本章后使学生具备能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进行企业所得税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联营企业分回利润、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教学难点:准予扣除项目的标准,联营企业分回利润、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一、纳税义务人

二、征税对象

所得额的确定原则,与会计利润的区别联系。

第二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税率

三档税率

二、收入的确定

收入确定的基本规定,收入确定的特殊规定

三、准予扣除的项目

准予扣除项目的基本范围,部分扣除项目的具体范围和标准。

四、不得扣除的项目

五、亏损弥补

亏损弥补的含义,弥补年限和弥补来源的规定。

七、关联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八、核定征收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使用范围,征收办法。第三节

资产的税务处理

一、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折旧

二、无形资产的计价和摊销

三、递延资产的扣除 第四节 股权投资与合并分立的税务处理

第五节 税收优惠

第六节 税额扣除

一、境外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

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的计算,定率抵扣的办法。

二、境内投资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

分回利润的还原,税收扣除抵免额。

第七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征收缴纳方法

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终了汇算清缴。

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

三、纳税地点

四、纳税申报

第十章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该税种的纳税义务人及征税对象,熟悉不同地区适用的税率,掌握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掌握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税收优惠政策。

教学重点:外商投资企业税率的优惠,生产性企业、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再投资退税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收优惠政策在所得税计算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纳税业务人及征税对象

一、纳税义务人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和虽未设立机构场所二有来源于中国境内然所得的外国企业。

二、征税对象

包括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的含义。

三、税率

企业所得税率,不同地区的优惠所得税率,预提所得税率。

第二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应纳税所得额的概念

应税的经营收入的一些具体规定。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

三、准予列支的项目

借款利息、交际应酬费、技术开发费、捐赠等扣除项目的具体规定。

四、不得列为成本、费用和损失的项目

五、对若干专门行业或项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具体规定

第三节 自产的税务处理

一、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折旧

二、无形资产的计价和摊销

三、递延资产的摊销

四、存货的计价

第四节

税收优惠

一、减免税优惠

特定地区直接投资的优惠,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能源、交通等项目的优惠。

二、再投资退税

不同再投资方向的退税比例,退税额的计算、管理。

三、亏损弥补

四、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

第四节

境外所得已纳税款的扣除

境外所得已纳税款扣除的有关规定及计算。

第五节

关联企业业务往来 第六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征收管理的基本规定

二、纳税

三、申报缴纳的具体方法

四、纳税申报表

第十一章 个人所得税法(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所得来源地的认定、应税所得项目,熟悉各项所得的适用税率,能够熟练进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并对有关税收优惠和境外所得税额扣除,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扣缴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重点:个人所取得的各项收入的费用扣除标准,税率,计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计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纳税义务人

一、居民纳税义务人

居民的含义、纳税义务,临时离境的标准。

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非居民的含义、纳税义务。

第二节

征税范围

一、应税所得项目

十项所得的具体内容和确定。

二、所得来源的确定

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判断。

三、税率

各项所得适用的税率。

第三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一、费用减除标准

各项来源的收入税法均规定了具体的费用减除标准。

二、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

三、每次收入的确定

四、应纳税所得额的其他规定

将所得用于捐赠的,允许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规定的比例。

第四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

五、稿酬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财产租赁所得

九、财产转让所得

十、偶然所得

十一、其他所得

十二、应纳税计算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包括年终奖、年薪、特定行业职工工资、退职费等等特殊问题的计税规定。

十三、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

第五节 税收优惠

一、下列各项个人所得税,免纳个人所得税

二、下列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六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自行申报纳税

需自行申报的情况及纳税期限、申报方式、申报地点。

二、代扣代缴

代扣代缴的范围,扣缴义务人的责任,代扣代缴期限。

三、核定征收

核定征收的范围及有关管理规定。

四、个人所得税的管理

第十二章 其他税种(4学时)

教学目的:将教材中的财产税、行为税合并一章讲授,有助于税种之间的联系和理解。主要掌握印花税的征税范围及计算,熟悉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的征税范围及有关规定,掌握契税的征税范围及计税依据、纳税义务人等税制要素,了解各税种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教学重点:印花税的计税依据、税率,房产税的计算,车船使用税计税依据的特殊规定,契税的征税范围。

教学难点:印花税税率,车船使用税的计税依据。

教学内容

一、城镇土地使用税

(一)纳税义务人

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土地使用权共有、未确定或权属纠纷未解决等特殊情况下纳税义务人的确定。

(二)征税范围

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内的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土地。

(三)征税依据

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具体确定的办法。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实际占用应税土地面积×适用税额

(四)税收优惠

免缴土地使用税的土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确定减免的土地。

(五)税收征收管理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征收机构、纳税申报。

二、房产税

(一)纳税义务人及征税对象

(二)征税范围

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

(三)计税依据和税率

从价计征的计税依据与税率,从租计征的计税依据与税率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房产余值的确定,年租金收入的确定。

(五)税收优惠

(六)税收征收管理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征收机构、纳税申报。

三、车船使用税

(一)车船使用税的征税对象

机动车,非机动车,机动船,非机动船。

(二)车船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税率,计税依据,对车辆税额和船舶税额的几个具体规定。

(四)车船使用税的税收优惠

(五)税收征收管理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征收机构、纳税申报。

四、印花税

(一)印花税的纳税人

立合同人,立据人,立帐簿人,权利许可证照的领受人。

(二)印花税的征税对象

十种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帐簿,权利许可证照。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印花税的税率,计税依据的一般规定,计税依据的特殊规定。

(四)税收优惠

(五)税收征收管理

纳税环节和纳税地点,印花税的缴纳方法,印花税票,印花税的违章处理。

五、契税

(一)契税的征税对象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屋买卖,房屋赠与,房屋交换,承受国有土地使用权应支付的土地出让金。

(二)契税的纳税人

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契税的税率,契税的计税依据,(四)税收优惠

契税优惠的一般规定,特殊规定。

(五)税收征收管理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征收机构、纳税申报。

第十三章 税收征收管理法(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税收征管法》的基本内容,掌握关于税务登记、发票管理以及纳税申报的有关规定,掌握税款征收的具体方式和税款征收制度,特别是熟练掌握税收保全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具体性是和适用条件。了解有关法律责任的内容。教学重点:税务管理,税款征收方式,税务检查。

教学难点:税收抱拳于强制执行措施的形式及适用条件,偷税等妨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税收征收管理法概述

一、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立法目的

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适用范围

三、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遵守主体

四、税收征收管理权利和义务的设定

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与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节 税务管理

一、税务登记管理

开业税务登记,变更、注销税务登记,停业、复业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税务登记证的作用和管理。

二、帐簿、凭证管理

帐簿、凭证、发票的管理以及税控管理。

三、纳税申报管理

纳税申报的对象、内容、期限、要求、方式,延期申报的管理

第三节 税款征收

一、税款征收的原则

二、税款征收的方式

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委托代征税款,邮寄纳税。

三、税款征收制度

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制度,延期缴纳税款制度,税收滞纳金征收制度,减免税收制度,税额核定和税收调整制度,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欠税清缴制度,税款的退还和追征制度,税款入库制度。

第四节 税务检查

一、税务检查的形式和方法

二、税务检查的职责

第五节 法律责任

一、违反税务管理基本规定行为的处罚

二、扣缴义务人违反帐簿、凭证管理的处罚

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的法律责任

四、对偷税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

五、进行虚假申报或不进行申报行为的法律责任

六、逃避追缴欠税的法律责任

七、骗取出口退税的法律责任

八、抗税的法律责任

九、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少缴税款的法律责任

十、扣缴义务人不履行扣缴义务的法律责任

十一、不配合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的法律责任

十二、非法印制发票的法律责任

十三、有税收违法行为而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法律责任

十四、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拒绝配合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的法律责任

十五、擅自改变税收征收管理范围的法律责任

十六、不移送的法律责任

十七、税务人员不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

十八、渎职行为

十九、不按规定征收税款的法律责任

二十、违反税务代理的法律责任 第六节 纳税评估管理办法

一、纳税保证

纳税保证人,纳税担保范围,纳税保证责任,纳税担保书的填列内容,纳税担保时限。

二、纳税抵押

可以抵押的财产,不得抵押的财产,抵押办理程序。

三、纳税质押

动产质押,权利质押,质押的处理

四、法律责任

本课程参考文献:

1、李金龙主编,《税收案例评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2、樊虹国、满莉编著,《新避税与反避税实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3年6月;

3、高金平著,《纳税疑难案例精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9月;

4、王曙光主编,《税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5、傅广军主编,《新会计制度下的税务案例》,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年1月;

6、吴坚真主编,《税法与税务会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7、苏春林主编,《税法及纳税操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执笔人:易茜

篇6:税法论文

———— 税法论文

姓名:岳耀

学号:12201244

班级:12会教甲班

一、摘要

近年来, 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要性越来越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国外本着适度干预, 注重横向公平, 追求经济效率与税收效率并重的原则, 进一步减少并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文章通过对我国现行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以及与国外先进经验的比较, 总结出我国目前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进一步得出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的原则及具体措施选择。

关键词:增值税优惠政策措施

二、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意义及其原则

税收优惠是国家税制的组成部分, 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目的, 通过给予一定的税收收益而对纳税人实行的税收鼓励。税收优惠反映了政府行为, 是通过政策导向影响人们生产和消费偏好来实现的, 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把实施税收优惠作为引导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值增长的重要手段加以运用。一般来说税收优惠包括: 税收减免、优惠退税、亏损抵补、加速折旧、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六种形式。

三、我国现行增值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型增值税造成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公,难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的税收环境目我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这对加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宏观财力平衡造成过大压力,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生产型增值税使得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抵扣不彻底,导致重复征税及税负分配不均问题较为空出。具体表现在:

1、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使产品价格部分含税,不利于产品的公平竞争在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由于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因此产品成本中包含了这部分不能抵扣的增值税。

2、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实际税负高,不利于高科技产业及基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基础产业因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产品成本中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较大,由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少,这些企业所承担的实际税负要高于一般企业。这样的税负结构不利于高科技行业及基础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加速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

3、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受到抑制,不利于贯彻当前形势下通过扩大投资,拉动需求的宏观政策在增值税税制改革之初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增值税的设计,除了考虑财政需求,同时为了解决投资过旺、过滥的问题,控制投资行为,选择了生产型的增值税,但在现实经济环境下,要求多种渠道扩大生产性投资,制约消费,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生产型的增值税则显得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

(二)、增值税征税范围的狭窄和与营业税交叉,在实际运作中造成了一系列矛盾我国现行增值税范围包括销售和进口货物,从事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这就基本放弃对劳务的征税,出现了增值税与营业税的交叉并立,至使在实施中许多问题难以把握。

1、无法准确确定税收管辖权

突出表现在对纳税人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行为的税务处理上。但实际当中纳税人的许多经营活动既可视为兼营业务,也可视为混合销售行为,很难分清。加上国、地税各自为政,造成管理上的复杂与混乱,同时也给纳税人偷逃税收提供了可乘之机。

2、增值税抵扣率和计税税率不统一,造成货物税负失衡主要表现在有些劳务属营业税征税范围,但与增值税购进货物相伴而生,于是款抵扣问题就立即暴露出来。如运输费用的税款抵扣问题的处理规定允许运费按7%的扣除率扣除,由于规定的计算扣除率均不同于适用增值税税率,致使税负后移,加重了下一环节的税收负担。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增值税以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的设计原理,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税负公平的立法原则,对税制在不同生产经营环节间的平稳运行产生了制约影响。

3、破坏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内控机制

由于劳务交易不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使用普通发票,而允许对部分芝务进行中,使普通发票进入增值税/链条0中,弱化了其交叉稽核的制约作用,导致国家税款的流失和增值税征管的难度加大。

(三)、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不尽完善,使增值税的实施偏离了其基本目标

增值税的税收优惠主要表现为免税,而免税是与征税范围大小联系在一起一个概念,当增值税涉及到的人、经济行为越多时,免税的范围就应越小。免税实际上相当于被排除在增值税在这个连惯全面的体系之外,是对增值税原则的一种偏离,它使增值税体系出现了残缺与疏漏,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其范围,我国现行增值税优惠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优惠措施过多过乱

现行的减免税从减免对象看,有按贷物划分的,也有按生产和流通环节划分的;而且,在多数优惠政策属照顾、过渡性质。没有很好的体现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同时,优惠政策增加了增值税征收管理的操作难度。

2、优惠措施妨碍了增值税作用的发挥,增加了扣税环节中的矛盾和问题当免税货物进入应税环节时,由于无进项税款可供抵扣,使应税环节税负加重。同时以前环节已交纳的增值税无法抵扣,又会造成重复征税。当应税货物经过减免环节最后用于出口时,则免税环节前的已征税款无法计算退税,造成退税不彻底。

(四)增值税征管方面的许多制度没有建立健全,致使征管成本加大,同时造成税源流失严重增值税从理论外来看是先进和合理的税种,但要保证其在现实中的合理性,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征管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征管制镀。但我国目前增值税的征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增值税专用发票存在不规范使用和非法使用的问题

由于增值税专用发票旬扣税唯一凭证,因此,增值税专用发票在抵扣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否按理论依据使用好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关系到这次增值税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实践证明,总体上说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和使用都非常严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缺少增值税稽核检查的先进和有效手段目前税务部门对增值税稽核主要靠人工手段,效率低、效果差,致使纳税人利用专用发票犯罪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控制,造成税源流失严重。增值税核查中,专用发票的核查是一个重要内容,专用发票的稽核作为扣税前的重要一环是一项十分细致深入的工作,必须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及既有税务征管经验,又有计算机操作经验的人材才能实现。

3、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划分不尽合理,形成了增值税征收中的一系列问题

(1)、抵扣政策上的不一致,一定程度造成小规模纳税人的经营劣势。现行增值税规定小规模纳税人不得自行使用专用发票,无疑使得小规模纳税人因不能给购货方提供进项税款抵扣凭证,增加购货方税负。在同等价格下,购货方往往转向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货方。即使采取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扣税额只有货款的6%,抵扣不足,仍不会使小规模纳税人的经营竞争处于劣势。同时,按销售额6%的税率征且进项税款不得抵扣,使增值税链中断,也使部分小规模纳税人所承担的实际税负比一般纳税人要高。税收的中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体现

(2)、不加区别地放宽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造成征管方面的负作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管理对增值税正常运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增值税纳税人管理出现偏松的倾向,对那些销售额没达规定标准,财务核算不十分健全,不经常发生应税收入的企业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为一般纳税人管理带来隐患。

五、发达国家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借鉴

1、广泛的增值税征税范围。

增值税主要表现为商品劳务税, 因此, 理想的增值税应是一个征税范围具有普遍性的税种,其征税范围应包括农林牧业、采矿业、制造业、能源交通业、商

业及劳务服务业等各行各业。从国际上开征增值税的国家来看, 凡增值税课税范围覆盖到零售环节的国家, 除对商品销售普遍课征增值税外, 几乎都把劳务提供列入增值税课税范围,尽管征收范围有宽有窄, 但总的趋势是征税范围不断扩大, 从而使增值税不断的由选择征税而趋向于普遍征税。

2、规范的增值税免税政策。

与我国不同, 许多国家的增值税免税并不表明政府不再对这些项目征收其他商品劳务税。

在具体操作中, 国外一般将农民作为纳税人看待, 实际征收中允许农民根据一定的法定条件自愿选择免税或纳税。如选择征税, 就必须按规定建立会计账簿, 按正常征收程序纳税, 即购进农业投入品是按发票抵扣进项税额, 销售农产品时

开出发票将增值税作为价格的附加, 向其购买者收取;如选择免税, 则可获得销售额一定比例的进项税额补偿, 它等于加价比例乘以销售价格。销售额比例统一, 适用于所有民, 该加价可以作为农产品购买者的进项税额从其销项税额中扣除。

3、增值税与其它商品劳务税配合使用。

大部分国家为了避免增值税和另一种谁对同一笔交易双重征税, 对已征其他间接税的交易项目免征增值税, 或免征增值税的项目另外征收其他间接税。目前, 世界发达国家在以“降低税率、拓宽税基”为主要措施对所得税制改革之外, 还谨慎地改变税种组合。

六、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的具体政策选择

1、加强小规模纳税人征税管理。

增值税纳税主体制度改革的理想目标是实行单一主体制度, 在普遍推广税控装置的同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门槛, 逐步将所有纳税人都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要进一步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 针对小规模纳税人的法人代表及主要负责人、办税人员, 宣传有关小规模纳税人的一些政策, 明确建账建制、发票使用、偷税及其法律责任等, 使其真正做到知法、守法, 自觉诚信纳税。

2、降低低税率商品适用的税率, 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根据我国国情, 适用低税率档次的货物的具体范围应限于下列三类: 一是煤炭、有色金属矿采选产品、非金属矿采选产品、水力发电等资源性产品;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绣品等;三是计算机软件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第一类产品属于中间环节的产品, 一般不会进入流通领域, 生产企业(包括专业批发企业)销售产品表现为单一性, 不会带来企业核算与纳税的作困难, 且随着税款抵扣机制的运行, 增值税的总体收入并没有减少。对这些产品实行低税率有利于生产经营此类产品且核算不太健全的小企业与个体经营者遵从税法。第二、三类产品特征明显, 便于识别, 在税收征管中不会出现太大的操作困难。对比我国现行政策, 在增值税优惠政策改革中, 对第一类产品可确定 10%的税率;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运输业并入增值税征管;对高新技术企业购进的用于科技开发、研制与试验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允许分期分批实施抵扣。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服务业等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

3、规范涉农税收优惠政策。

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农民销售农产品缴纳增值税的起征点, 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部放开, 让所有的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同时, 对农业生产资料征收规范的增值税, 取消农业生产资料的税收优惠。在免征增值税的情况下, 一些农资企业本身税负偏重。配套采取以下两项措施有助于减轻农资企业的税负: 一是对农资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允许其完全抵扣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二是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 以实现对农资企业购进原材料进项税金的完全抵扣。在取消农业生产资料税收优惠的基础上, 要对农业生产者实行退税, 即在对农资企业征收正常的增值税的基础上, 取消现行通过优惠农资企业间接优惠农民的做法, 对出售农产品的农业生产者按其出售农产品的数量退还其产品中所包含的增值税。由于出售越多, 所获退税越多, 其对农业生产者从事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将更为有效。可行的操作为: 对数量较少但财务健全, 且销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大农场、种植大户单独实施退税;而对大量的一般农户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社进行整体退税, 由农村经济合作社领到退税款后, 再分发给各售粮农户。

4、逐步取消免税项目。

我国免税项目改革, 一是要全部取消对进口和境内采购及其设备实施的增值税减免政策, 包括税收减免、先征后返等, 以体现国民待遇。二是要取消现行众多的不规范的先征后返, 即征即退等优惠方式。要逐步取消增值税减免税政策, 根据增值税原理并经测算和对比分析,增值税在任何一个环节减免, 都是在不同环节之间的重新调整税负, 上一环节减免的税款在下一环节又被补征回来。由此可见增值税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增值税转型工作中需要各方面政策的配套进行。我们应该遵循增值税这一中性特征, 充分发挥其收入功能, 而尽量避免将其作为税收调控工具使用。要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如果将增值税扩大到所有劳务领域, 地方财政收入将会大幅度减收, 将面临重新划分增值税的分成比例问题, 也可考虑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转移支付方案。

七、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法制程度低,人治多于法制,随意性比较大,急待优化,因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现行增值税收优惠政策应在法制上、税制上、政策上、方式上、对象上进行优化的改革建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信:它的优化将会最大限度的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那时我们的政府能够控制税收优惠的效果及支出规模,国家的税收法律和行政管理规范、透明,宏观经济稳定,市场潜力无限。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过程可能是长期的、而且还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阻力,因为从我国税收优惠的实际情况看,优化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许多部门、许多人投身于这个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必须踏实的做许多具体工作,才能收获实效。

参考文献

1、杨震: 中国增值税转型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M].北京: 中国财经政治出版社, 2005.2、尤克洋: 试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政策的完善[J].集团经济研究, 2006(3).3、苏建、孙立冰: 构建和谐社会的税收政策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 2006(12).4、黄清宇: 我国现行增值税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时代经贸, 2006(12).姓名:岳耀

上一篇:工商银行商品房贷款 客户须知下一篇:台州市泛远机械有限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