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法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所得税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论文摘要】个人所得税是以“劫富济贫”为主要功能的税种,其税制的设置是否符合量能负担和税负公平原则,被看作是一国个税税制是否合理的首要因素。

第一篇:所得税法论文范文

对新个人所得税法的思考

摘要: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做出修改。本文通过对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的解读,运用因素分析和实例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了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对工资薪金应纳税额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

2011年6月30日,新一轮个税改革的大幕落下。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由于个人所得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对工资薪金计税到底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新个人所得税法有关工资薪金计税的政策解读

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对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计算做出了调整,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从此前的每月2,000元提升至3,500元;同时减少了税收级次,从此前的9级缩减至7级,并对税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从调整内容看,此次个人所得税法在工资薪金计算方面的调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税基的调整。从理论上讲,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扩大税基会增加税额,缩小税基则会减少税额。此次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免税额从每月2,000元调整为3,500元,税基缩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纳税人的税负。二是对税率的调整。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关系,是课税的尺度。通常情况下,税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税负的大小。此次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税率级次由原来的9级调整为7级,将一级税率由5%调低为3%,扩大了3%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取消了15%和40%两档的税率,将原来15%档税率对应的应纳税所得额一部分并入10%档税率,一部分并入20%档税率,将原来40%档税率对应的应纳税所得额全部并入45%(具体变化见表1)。从税率调整对比表可以看出,应纳税所得额在9,000以下的适用税率明显降低,而应纳税所得额超过9,000以上的适用税率明显提升。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此次个人所得税调整减少了税率级次,使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更加简单;同时,通过对税率的调整减少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加大了对高收入群体的调控力度。

二、新个人所得税法有关工资薪金计税的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是多元分析方法的一种,又称因子分析。这种分析方法能够从大量的相关变量中抽取出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并加以分析。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此次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调整涉及税基调整和税率调整两个因素。那么这两个因素分别对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者交互作用后最终的结果如何?下面,我们将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f0(x)表示个税调整前应纳税额(即免税额为调整前2000元,适用税率为调整前9级超额累计税率);f1(x)表示个税调整后应纳税额(即免税额为调整后的3500元,适用税率为调整后7级超额累进税率),x表示月份工资薪金收入(为简便起见,暂不考虑“三险一金”的因素,假定x为扣除“三险一金”后的收入)。为了进行因素分析,这里需要引入一个中间变量f(x),其表示按照税基调整、税率不变计算出来的应纳税额(即免税额为调整后的3,500元,适用税率为调整前的9级超额累计税率)。?驻f(x)表示个税调整后与个税调整前个人所得税的差额。

通过引入中间变量,进行因素分解,我们可以将个税调整前后的应纳税差额分为两部分:表示在原9级差额累进税率变的条件下仅将免税额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计算出来的应纳税差额;表示在免税额为3,500元的条件下仅对税率进行调整计算出来的应纳税差额。通过计算,我们得出如下计算结果: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税率维持9级不变,免税额由2,000元调整为3,500元时,应纳税差额表全部为负数,并且随着收入额的增加而增加,这正好印证了前面提到的“税基缩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纳税人的税负”这一政策分析的结论。与之不同,免税额在3,500元的条件下,税率由原来的9级调整为7级时,应纳税差额在收入额为16,100元时为0,收入额低于16,100元时应纳税差额为负数,并且与收入反方向变化,说明对于收入低于16,100元的中低收入群体来说,税负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而收入高于16,100元时个税差额为正数,并且与收入同方向变化,说明对收入高于16,100元的高收入群体来说,税负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这一分析结果也正好印证了前面提到的“此次个人所得税调整就是要减少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调控力度”这一政策分析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工资薪金个税调整前后,个人所得税的变化是税基变化、税率变化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收入额为38,600元时两个因素的作用方向相反,金额相等,相互抵消,应纳税差额为0;在收入额低于16,100元时,两个因素的作用方向相同,个税税负减少;在收入额介于16,100元与38,600元之间时两个因素作用方向相反,但税基变化对个税的影响大于税率调整的影响,总体上体现为税负的减少;在收入额高于38,600元时,两个因素作用方向相反,但税基变化对个税的影响小于税率调整的影响,总体上体现为税负的提高。

三、新个人所得税法对年终奖“盲区”的影响

我国现行年终奖计税执行的是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通知》规定:雇员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在这一政策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年终奖数额超过某个临界点哪怕只有1元钱,对应的税率级次将提高一档,应纳税额将大幅度增加,出现年终奖税前收入与税后收入倒挂,税前收入增加税后收入不升反降的这种极端情况。例如,如果年终奖发放18,000元,适用税率为3%,应纳税额为540元,税后收入为17,460元,如果年终奖多发1元钱达到18,001元,适用的税率将从3%提高到10%,应纳税额增加至1,695.10元,税后收入减少为16,305.90元。多发1元奖金,纳税人将多缴纳1,155.1元,少收入1,154.1元。这个税率变化的关键点被称为“临界点”。在临界点基础上,随着年终奖总额的增加,应纳税额增加的幅度与税后收入减少的幅度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小,直至两者刚好相抵。这一点被称为“平衡点”。当年终奖超过“平衡点”时,税后收入的增加幅度将大于纳税额增加的幅度,即实现了“多发多得”。在业界通常将“临界点”与“平衡点”之间的区域称之为“盲区”或者“无效区间”,在这些区域中所得增加与税负增加不相匹配,税收的调节功能失效。出现“多发1元年终奖却要多缴纳千元甚至万元的个税”这种极端情况的原因,就是我国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的特殊性所致。鉴于年终奖“盲区”的存在及其对收入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些区域一直成为年终奖计税中关注的重点。

此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年终奖“盲区”也将随之变化。年终奖“盲区”将从8个变为6个,原有的“盲区”将被新“盲区”所替代。调整前年终奖“盲区”有8个,分别是:(6,001元~6,305.56元)、(24,001元~25,294.12元)(60,001元~63,437.50元)(240,001元~254,666.67元)(480,001元~511,428.57元)(720,001元~770,769.23元)(960,001元~1,033,333.33元)(1,200,001元~1,300,000.00元)。调整后年终奖“盲区”有6个,分别是:(18,001元~19,283.33元)、(54001元~60,187.50元)、(108001元~114,600元)、(420,001元~447,500元)、(660,001元~706,538.46元)、(960,001元~1,120,000元)。政策调整前后年终奖“盲区”的变化势必对年终奖的计税产生重大影响。假设税前年终奖为55,000元,在调整前不在“盲区”内,但在调整后却落入了“盲区”内,此时应该考虑将年终奖调整为54,000元。因此,企业应该根据税收政策变化,调整薪酬分配方案,有效地避开“多发少得”的极端情况。

四、新个人所得税法对工资薪金税负影响的实例分析

此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对工资薪金个税的税基、税率和年终奖计税关键点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而最终将影响纳税人的税负。例如,某人税前年收入为200,000元(同前,暂不考虑“三险一金”收入),按照“月薪+年终奖”的方式进行发放。个税调整前,经过测算企业选择了月薪11,667元、年终奖60,000元的薪酬结构进行发放,此结构为原政策下个税筹划的最优结构,此时的个人所得税为27,575元,税负最低。个税调整后,如果继续维持原来的薪酬结构,该人的个人所得税税负为24,385元。而实际上,在个税调整后税前年收入为200,000元的最优薪酬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时的最优薪酬结构应该是月薪12,167元,年终奖54,000元,全年税负为19,435元。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在个税调整后,如果不对薪酬发放结构进行调整,该人仅能够享受到3,190元个税减免,但是如果企业根据个税政策的调整及时调整薪酬结构,该人全年将少缴纳8,140元的个税,进而直接增加个人收入。从这个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次税率调整为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企业根据政策的变化合理安排薪酬结构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的政策解读,影响因素和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此次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包含了税基调整和税率调整两个因素。税基的调整直接减少了所有纳税人的税负,而税率的调整则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减轻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个税负担,但同时增加了高收入群体的个税负担。企业应该尽量均衡工资薪金的发放,避免出现由于收入大幅度波动而引起税负增加的情况出现。

(二)此次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将引起年终奖“盲区”的变化,企业在发放年终奖时应该及时调整发放金额,尽量规避年终奖发放金额落入“盲区”的情况发生。

(三)此次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将直接影响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企业的薪酬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积极研究政策变化给员工收入带来的影响,积极进行税收筹划,合理安排薪酬结构,让广大纳税人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真真切切地享受到此次个税调整给为其带来的实惠。

作者:李妍

第二篇: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订意义分析

【论文摘要】个人所得税是以“劫富济贫”为主要功能的税种,其税制的设置是否符合量能负担和税负公平原则,被看作是一国个税税制是否合理的首要因素。本文针对201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对于调节收入,提振消费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三方面意义进行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个税税制主要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改革提出了将地区和家庭列入个税考虑范围、加快“综合税制与分类税制相结合”税制改革等建议。

【论文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收入分配;分类税制

自2006年个税改革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支出水平也有所提高,2006年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如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结构较为复杂,低档税率级距较短造成中低工资、薪金收入者税负累进过快;工资、薪金所得的减除费用标准偏低给居民基本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生产经营所得税率的各档级距均较短,与工资、薪金所得相比税负偏重等。随着这些问题的日益突出,个税改革势在必行。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自9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主要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人民币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为3%-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同时相应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此次修订还将个人所得税的申报缴纳税款期限由目前的7天延长为15天。

此次个税的修改对广大工薪阶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但是此次个税修改的意义如何,是否能真正起到预期的作用,还有什么不足与改善方向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个税改革意义分析

虽然我国2001年到2010年个人所得税征缴总额只占总税收收入的6.7%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和发展中国家20%的平均水平,但是此次个税修改的意义也是很重大深远的,是我国从重视“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减轻税收负担,调节收入分配

此次个税免征额和税率的修改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调节收入分配。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幅度减轻了中低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一方面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以后,纳税人的负担普遍减轻,体现了国家对因物价上涨等因素造成居民生活成本上升的补偿,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由目前的约28%下降到约7.7%,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这意味着经过此次调整,只剩下约2400万人继续缴税。另外一方面,通过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使绝大部分的工薪所得纳税人进一步减轻税负。通过税率级距的调整,使中低收入的纳税群体进一步获得减税。

第二,税率的修改在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的同时也适当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此次个税修改扩大了最高税率45%的范围,同时调整了高收入者的税率级次和级距,使月薪达到2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适当地多纳税。这样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削高”的效果,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促使经济平衡、协调、有序发展。

第三,减轻了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承租经营者的税收负担。个税修改使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以下的纳税人降幅最大,平均降幅约40%,最大的降幅是57%,这有利于支持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承租经营者的发展。

(二)增加收入,提振消费

个税修改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虽然增幅有限,但有利于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首先,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表示,修订后个税收入全年减少1600亿元左右,其中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级次级距带来的减收大约为1440亿元,占2010年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的46%。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直接看出税后收入的增加,但是低税率又对税前收入有影响。例如,美国有关研究发现低税率可以提高纳税人收入,因为税收降低可以促使劳动力供给上升,在职劳动力的积极性会提高,生产率上升,从而支撑工资上涨。人民收入增加了,消费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其次,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报告显示,低收入家庭消费占收入比例普遍在70%以上,而高收入在56%左右,低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比高收入者大得多。由于此次调整的主要针对人群是中低收入者且中低收入者在纳税总人数中占较大比重,税收的减少极可能促使消费的增长。

(三)刺激创业,促进经济发展

1.个税改革刺激创业。一个经济体中创业型人力资本与职业型人力资本的比率决定该经济体的长期增长路径。国际劳动办公室统计结果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该比率不断下降。对于中等收入国家,创业型人力资本更为重要,更低的就职人数/创业人数比率能够带来更高的稳态技术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修改后的个税方案中,减税额度随着收入增长呈现倒U型,月收入10000元的减税最大,达到488元,这一收入是当前中国创业者的一个瓶颈收入,减税越多对创业的激励越大。所以,此次修改显然增加了创业激励。

2.个税修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首先,无论此次个税改革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个税改革的推进让中低收入者获得了真正的实惠。提高个税免征额并不意味着国家财税收入必然减少,普通公民增加的收入必然转化为社会消费,在商品和服务交易中转化为新的税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个税的修订还促进了社会的公平,维持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并刺激创业,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原动力。

二、个税改革任重道远

虽然修订后的个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负担,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在个税改革的道路上仍然任重道远。

(一)个税负担相对而言仍然偏重

近日一篇“香港单身青年年收入17.8万,只需缴税729港元”的微博引起热议。香港单身人士薪俸税的免税额是108000元,超过部分属应课税收入,实行累进税率征税。所以,这名年收入17.8万元的青年,应课税收入为7万元。首4万元税率为2%,计800元。剩余的3万元适用7%税率,计2100元。总计2900元。但是,香港政府对2010/2011年度的薪俸税有75%的税收宽减,最终,这名青年全年只需要缴纳2900元的25%,即725元。所以,微博的数据基本属实。这样看来我国的个税负担在修改之后虽然减轻了,但与香港相比其免税政策还是比较少的,税收负担还是相对颇重。

(二)个税修改没有考虑地区和家庭的差异

在法国,家庭人数对纳税多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是用家庭“商数”去除家庭总收入,得出应税收入。一人家庭“商数”是1,夫妇无孩子家庭“商数”是2,有1个孩子家庭“商数”是2.5,以此类推,也就是说,纳税人抚养的家庭人口越多,免税额度越大。

而中国作为一个收入差距和家庭差异多样化的国家,对于免征额的一刀切和免除项目的统一规定都没有考虑到地区和家庭的差异,这也必将损害部分群体的利益,导致个税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三)分类税制影响纵向公平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的国家之一,这种税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同一纳税人不同类型的所得,分别扣除费用,又按照不同的税率分别征税。这种差别待遇的征税方式,没有全面考虑纳税者真实的承受能力,极易导致那些所得来源渠道多样、综合收入较高的人逃脱税收,从而造成税负的纵向度的不平等。而且“综合税制与分类税制相结合”早就被确认为个税改革的目标模式,但是这次的修改对其却绕开不提,没有真正改善这种不公平制度。

三、个税改革再起步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新税法离人民满意的程度还有一定距离,在个税改革的道路上这次的改革只是一小步,我国个税改革还需再度起步,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进一步促进结构性减税,将地区、家庭差异列入考虑范围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差异明显,针对这一因素可以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范围让各地区省政府针对不同地区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这样可以将地区差异列入考虑范围。在家庭因素方面,可以将抚养人口、教育、医疗等家庭日常支出列入免税范围之中。并且可以设置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申报两种模式的选择而逐渐过度到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上,从而减少家庭支出不同带来的不公平。这样可以从实际上减轻人民的税收负担、实现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二)加快推进“综合税制与分类税制相结合”税制的改革

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吸收了分类税制和综合税制的优点,可以比较好地兼顾纳税人的综合收入水平和家庭负担等情况,既对纳税人不同来源的收入实行综合课征,体现按支付能力课税的原则,又将所列举的特定项目按特定办法和税率课征,体现了对某些不同性质的收入区别对待的原则。我们应加快推进“综合与分类税制相结合”税制改革的步伐。

(三)健全税收征管制度,增强人民监督

要实现个税改革的目的,仅靠税制本身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健全税收征管制度,提高征管质量,建立收入监控体系,做到应收尽收,促进公平,推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强化申报审核,加强税收监管。

同时,要增强人民的监督作用,广泛利用社会舆论力量和示范影响,加强个税宣传,加强对扣缴义务人、纳税人的管理、培训。并真实、及时地通告和普及税收征收和使用的数据、项目,加大对人民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项目的投资,从而切实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作者:陈彬彬

第三篇: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诚信理念缺失

摘 要:个人所得税对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税收管理面临着很多问题,税收诚信缺失,征税机关不诚信征税、用税;纳税人不申报纳税、不足额纳税以及违法偷逃漏税,税收流失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建立健全税收诚信机制,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迫在眉睫。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法 诚信理念缺失 税收服务

诚实信用,原本是一种道德约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诚信原则已经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早已被奉为私法领域的帝王条款,此外,由于公法与私法相互渗透与融合,诚信原则也被引入到公法领域,将其引入个税法中,对于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人所得税流失的现状

自我国个人所得税开征以来,个税为财政和调节贫富差距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诚信纳税的环境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信用纳税现状令人担忧,个税流失很严重。

1.纳税人不申报纳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代扣代缴与自主申报相结合的征税模式,代扣代繳只针对工薪阶层,还只能是管理规范的工薪阶层,对多处取得工资、薪金的群体,管理仍然有难度,许多高收入群体不自觉申报纳税,比如一些公众人物、演艺人员的巨额收入很难被查清,游离于个税之外,因此,个税法实际上就成了工薪阶层的税法,其作用很难实现。以广东郭某转股瞒报个税案为例,2016年广东市地税局查办了一宗自然人涉税违法案件,该案涉及复杂的股权交易,牵涉的人员众多,社会关系复杂,其中与该股权交易相关的银行账户有11个,参与交易的公司6家,为了查明案情,广州地税局检查组前后共调取了与股权交易相关的协议45份,经过艰难地调查,层层深入,最终核实郭某取得的1.278亿元所得未申报纳税,成功查补个人所得税2410万元,此外,还核实了郭某及其他人员尚未实现的合同利益约6亿元,潜在税收超过1亿元,由此可见,除了郭某以外,其他人也涉及巨额不申报纳税。2012年,天津开始实施个人两处或两处以上的取得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专项核查制度,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累计核查出69.7万纳税人纳税不按要求申报纳税,有25.6万纳税人补缴税款3.9亿元,还有一大部分纳税人仍没申报纳税。这些只是少数被查出没申报纳税的代表,还有很多查出未披露的以及绝大多数没有被查出的,由此可见,我国个税诚信纳税现状的严峻性。

2.纳税人通过偷逃抗等非法手段实现少缴或不缴税。纳税人除了不申报纳税外,还通过伪造、变造、隐匿、销毁或设置多本账本等方式,在申报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实现少缴或不缴税,特别是很多个体户,没有健全的记账系统,有些甚至根本没记账,或者设置多部账本,真实账本供自己经营参考,假账本,多记支出、少记收入和利润的用于申报纳税,例如,2014年潍坊昌邑市国税局对一经营饲料的个体户于某进行了调查,发现其重复套用一企业发票号开具发票销售饲料油脂,其中查出的涉税金额高达27.57万元,查补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共55.39万元。2007年,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被举报,近十年来其在工资外的收入大约有15亿元人民币,没有申报纳税,按照20%的个人所得税率计算,应交税款为3亿元。因此宗庆后涉嫌偷逃个人所得税3亿元人民币。除此之外,纳税人还利用暴力手段抗税,暴力抗税扰乱社会秩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是诚信纳税理念严重缺失的表现。

二、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

首先,造成个税流失的关键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我国经济制度的特性,公有制主体之外的社会主体的经营信息,国家很难清楚地知道,只有纳税人自己明白收入、成本和利润,让其自觉申报纳税,基于人的自私心理,在利益的驱动下,于是纳税人总会想尽一切办法隐匿收入和利润,扩大成本,提供不真实的纳税信息,表面上是诚实申报纳税,实则纳税人作为理性经济人,总会千方百计地利用信息优势来保护和增加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税务机关没有参与过经济经营,并不了解经济行情,征税依据主要来源于纳税人提供的纳税资料,很难真正判断其是否造假,使纳税人有机可乘,提供虚假材料,不诚信纳税。

其次,税收法律不完善。伯尔曼曾在《法律与宗教》中提出,“不被信仰的法律形同虚设。”如果一部法律制定出来得不到人们的认同,那就更不用谈对其遵守了。我国税收领域的法律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德国、日本等国家早已制定了税收基本法,而我国截至目前仍没有一部税收领域的纲领性法律,很多重要规则只规定于条例中,层级较低,权威性不够;二是,我国的税法没有将诚信原则作作为其基本原则,也就是没将诚信理念这一重要理念引入税收法律领域,虽说诚信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要求,但也需要将其引入法律中进行强制指引,强化其重要性;三是,税收法律责任设计不合理,虽对透漏逃避税等非法行为规定了处罚,但处罚力度过轻,人们敢于违法,因为即使败露,付出的代价很小,此外,目前我国税法未引入奖励制度,对按时足额纳税的人没有奖励,而不诚信纳税的人也没多大的惩罚,于是人们的纳税积极性不高。

最后,公民的税收意识淡薄。一方面,税务人员将征税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完成征任务是他们的工作,至于怎么完成,完成得怎么样,不是他们关注的,征税过程中忽视了法律的相关规定,忘了收税的最本质特性是依法征税,有的征税人员为了完成税收任务、追求政绩,违背税收法定原则,任意规定税额,进行估税或者收人情税,不平等对待相同条件的纳税人,政府官员都无视法律,不讲诚信,又何谈让纳税人诚信纳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时代,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淡薄,对税收权利义务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纳税就是国家单纯地强加给他们的任务,却不曾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其享受的社会福利、社会资源。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保障,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撑,何来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除此之外,纳税人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了,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但是人们思想意识并没有同物质财富增长的水平相匹配,并不觉得透漏逃税等非法行为可耻,反倒认为通过“装饰”纳税申报材料,实现了少缴或不缴税款是自己的本事。

三、税收诚信体系的构建

1.建立健全税收诚信立法。纵观我国的法律体系可以发现,仅有极少诚信方面的条款规定在民商法领域以及行政规章中,系统立法根本没有,总的来讲,我国关于诚信方面的立法几乎是空白的。同样是大国,美国早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其中有关信用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结账法、公平信用报告法以及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等十五部法律,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律框架。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等信用立法较完善国家的经验,制定诚信法律以及配套的规章制度,首先应制定一部纲领性的《诚信法》,此外,在税收领域,也应该制定一部税收基本法,将诚实信用原则纳入税法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应完善相应的具体条款,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引作用,而不仅仅是空洞的原则,留给人们很大的解释空间,实践中运用难度较大。

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同样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传统观念认为,税收仅是纳税人应尽的义务,而没有相应的权利,这一观念让税收不仅不能被纳税人认同,甚至造成了纳税人的逆反心理,他们会想凭什么无缘无故要交税,交了并不会受益,税收只是强加给纳税人的义务,于是,纳税人不可能诚信交税,这不是纳税人不交,而是制度使他們没有纳税积极性。介于此,法律在规定纳税义务时,更应该保障纳税人的基本权利,让纳税人自觉认同纳税义务,减少税收治理过程中的阻力,同时也约束税务机关的行为。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关于税收法律责任方面规定不是很完善,税收法律责任应分为惩罚和奖励两方面,激励纳税人诚信纳税,对于不诚信纳税的人,应规定较重的处罚,增加其社会成本,让人们不敢触碰法律的红线,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将面临很重的处罚,使其“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另一方面,对于诚信纳税的人,应规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比如根据诚信纳税的年限,给予不同的税收减免、减轻其社会成本或者增加发展机会,让纳税人能感受到诚信纳税带来的好处,激励其诚信纳税。完善税收法律制度,是依法治税的前提。

2.加强政府税收诚信体系建设。

2.1依法征税。征税既是税务机关法定职责和权力,又是税务管理的首要环节,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法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税务部门严格依法收税,杜绝任意估税和收人情税等违背法定原则的征税行为,如果税收机关不依法征税,纳税人有权拒绝纳税。

政府应当从传统的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树立纳税服务理念。税务人员在征税过程中要坚持征纳双方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既要严格依法征税,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尽最大可能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这对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营造好的税收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以纳税人为本,在征税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公开税收政策、税收标准、法律责任及办税程序等,简化办税程序,创新纳税方式,热情耐心地为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办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2.2合理用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用税是征税的结果,是实现个税法目的的途径,是实现实质公平的手段,纳税之后,纳税人关心的是自己所缴的税究竟用在了哪里,是否合理,所以,政府应当依法合理地使用税收,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抱私心,徇私枉法,将每一分税收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首先,纳税人对税收的用途由知情权,政府应该公开财政预算编制,让纳税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缴的税款用在了哪里,是否与自身利益相关,如果纳税人发现没有,或者是自己所缴税款被浪费了,这将严重影响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其次,纳税人对政府用税有监督权,对不合理的用税可以提出异议,促使每一份税收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依法合理开支税收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而且还能让纳税人产生纳税认同感,自觉诚信交税。

3.加强税收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国家应大力推进公民诚信道德建设,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漫画和书籍等多种形式加强税收诚信的宣传和教育,使各个收入阶层、各个年龄阶段都能接触到相关知识,其中涉及的内容应全面且通俗易懂,既有税收的用途、诚信纳税带来的好处,又有违反诚信,不依法纳税收到的处罚等,通过一系列例子,让人们能直观的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让更多人认识到诚信纳税的重要性。

4.完善监督机制。

4.1加强税源监管。由于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不了解纳税人的情况,只从申报材料来计算纳税额,完全不能判断其是否诚信,导致巨额个税流失,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可从以下两方面推进:一方面,税务机关应改变传统的 “坐堂征税”方式,即税务人员坐在大厅等着纳税人申报纳税,或者税收代缴人前来缴税,只是为了完成征税工作,税务人员应走出办公室,进入纳税人的家里或公司等生活和工作场所,查明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以及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机关应加强对纳税人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的监管,多了解经济发展行情,这就要求税务人员要多加强学习,懂得经济学相关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判断纳税人提供的纳税材料是否真实,由此使纳税人没有空子可钻,只能如实申报纳税。

4.2加强信息披露,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 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公开不诚信纳税事例,披露尽可能全面、直接,最重要是要公布处罚结果,让大众都知道这样的行为将会面临很重的处罚结果,使人们不敢随便挑战国家权威。此外,对于不诚信纳税人的信息应该送至银行、投资机构、融资机构和保险公司等,这样一来,税收信用污点的人将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受到到极大的影响,得不偿失,使人们不敢违法。

四、结语

好的制度让人无法做坏事,坏的制度让人无法做好事,要使纳税人积极纳税,国家首先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税收宣传与教育,完善税收监督机制,此外,网上电子交税系统、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等配套设施也必不可少,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公民和政府官员的素质,只有全方位建立起一个好的税收制度,营造好的税收环境,才能使公民诚信纳税。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下)》.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2]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3]徐国栋著:《诚信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林剑秋等:《多项措施鼓励诚信纳税》,载《中国税务报》2010年第3版.

[5]张国强:《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研究》 [D]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6] 张奕:《分类与综合个人所得税改革中个税诚信机制建立研究》,载《商业经济》,2017年第5期.

作者简介:王建琴(1991—)女。民族:汉。湖北恩施人。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作者:王建琴

上一篇:四群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水景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