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学体系问题论文

2022-04-18

【内容摘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但由于中职学校群体的特殊性及教师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单一严重影响了中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职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在实践中运用的切实可行的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税法学体系问题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税法学体系问题论文 篇1:

创学科核心问题,搭自主生成舞台

为打造自主优效课堂,我校继“问题·情境”课改探究之后,针对课堂的关键环节——“问题”设计,进一步开展“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课改探索。本课例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政治教研组全体协作进行的一次尝试。

一、课例研究拟解决的问题: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促进学生自主生成

经过我校“问题·情境”的新课改探索,用情境引领教学,用问题启迪课堂已经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然而从实际的调查数据来看,各个班级学习的效果参差不齐。经过多次观课及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导致课堂效果参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贯穿课堂的问题不“精”,即(1)问题琐碎,缺乏焦点和中心;(2)问题零散,问题之间缺乏整体性;(3)问题粗浅,仅仅是方便知识讲解和巩固,缺乏深度。基于此,我们思考能否在教材和“标准”的指导下,设计出直指教学目标的学科核心问题,用这些学科问题贯穿课堂始终,调控课堂节奏,确保课堂方向。

除了问题设计琐碎、零散、粗浅外,目前,思想政治课堂还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学生“被动听课”。学什么、怎么学,全由老师决定,学多少、学到何种程度,全凭学生兴趣。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稍不合学生口味,课堂就会变成教师口若悬河,激情投入,学生若无其事,冷眼旁观。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不仅影响课堂效果,而且会限制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能力的发展。

缺乏学科核心问题的课堂教学,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①]。为此,我们思考能否通过精心设计学科问题,带动学生主动探索,深入思考,从而实现课堂高效与自主。经过集体讨论,我们决定以《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二框《征税和纳税》为例,进行课例研究。我们希望,在深度解读教材和“标准”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的能贯穿本课的学科核心问题及子问题群,并精心安排有助于解决学科问题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解决问题,高效地达成目标。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希望通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挖掘学习过程中发现、质疑、探究、追问、主动、合作等内涵,营造开放有序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例研究的发展轨迹:在核心问题的优化中促进自主生成

根据课例研究的主题,我们将课堂观测点定位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设计和情境活动的开展。教学是对象性很强的活动,“透过学生的学,才可以反观教师的教”。核心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自主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答案都在学生的课堂反映之中。因此,我们设计了如下两个观测表格,希望通过观测学生的反馈来检验学科问题的设计和自主活动的开展情况。

学科核心问题课堂观测表

学科问题

学生反映

分析

学科问题1

学科问题2

学科问题3

自主活动课堂观测表

学生情况统计

自主活动1

自主活动2

自主活动3

投入型学生

教学内容

分布人数

冷漠型学生

教学内容

分布人数

起伏型学生

教学内容

分布人数

原因分析

(一)第一次试课:如何设计学科核心问题?

情境设置:老王酷爱买彩票,坚持三年后终于中得20万大奖,他到体彩中心领奖金,但只领到16万,他很困惑:怎么少了4万元?

学科核心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凭什么征税?老王所缴纳的是哪种税?在我国现阶段,共有哪些税种呢?公民为什么必须交税呢?

学生自主活动

探究活动1:老王的困惑一: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凭什么征税?

探究活动2:老王的困惑二:老王缴纳了4万元税款后,他还是很困惑:他所缴纳的是哪种税?在我国,总共有哪些税种呢?

探究活动3:老王的困惑三:最后,老王知道4万元的税必须交,也知道他每月交个人所得税也必须交。可是他还是不明白:我们为什么必须交税呢?

撰写小标语:每年4月份是税收宣传月,如果你是一位税收宣传志愿者,请拟订一份宣传标语。

课堂诊断:本堂课选用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并通过主人公的三个困惑贯穿全课,教学流程连贯。从课堂观测点采集的数据来看,存在诸多问题。

学科核心问题设计方面,主要表现为:第一,随意。随意设计,有些问题与学科本质和课程标准联系不紧密,可有可无,随意呈现,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体现由易到难的层层推进;第二,零散。即设计出的问题缺乏系统性,不能很好地整合课堂,导致课堂不紧凑;第三,空洞。问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真实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也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设计了小组竞争,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但是,由于所选取的自主情境缺乏典型性和可思考性,且学科问题与自主情境之间未实现无缝对接,对于激发学生深度参与、自主思考稍显薄弱。

改进建议:根据本次课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第二次课的改进方向:

(1)选取典型性的生活情境。老王彩票中奖虽是生活情境,但不具有典型性,社会影响力不强,可挖掘的思考点太少。

(2)构建体系化的问题群。在重新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核心问题重新设计。

(3)尝试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本堂课的课程设计有自主意识,但实际执教过程中,自主力度不够,应该给学生多一点空间、多一点机会。

(二)第二次探索:如何让核心问题逼近核心?

教学情境调整:将教学主情境更换为卡马乔风波:2013年8月,中国国家税务总局接到实名举报,前国足主教练卡马乔及其团队涉嫌重大违反税法行为,涉案金额高达1800万元,税务总局随即要求卡马乔及其团队必须依法申报收入并足额纳税。

情境的作用在于为教学服务。为了让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我们设计了如下情境问题:卡马乔的巨额税款是否必须交?有无回报?能否降低税率?卡马乔作为外国公民为何要在中国交税?卡马乔应该交纳哪种税?卡马乔及其团队应该交纳多少个税?卡马乔的行为属于哪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学科核心问题的调整: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怎样征税?国家要征哪些税?公民为什么要纳税?不纳税会怎样?公民应怎样纳税?

学生自主活动的调整:

(1)自主学习完成学案(3分钟)。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怎样征税?国家要征哪些税?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公民为什么要纳税?不纳税会怎样?公民应怎样纳税?

(4)撰写小标语

课堂诊断:观课者表示,此次试教比第一次课有了很大的改进。自主情境选取更贴近学生实际,具有典型性,能够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科核心问题的设计较上次课更科学,能够有效统整课堂。但问题群内部层次性有待改进,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递近,个别问题的设计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偏离了教学“标准”,影响学生的“消化吸收”及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学生的自主活动方面,学生活动依然处于教师主导之下,学生的主动权和主动性仍不够。

改进意见:

(1)优化学科问题,使之更具有思考性、科学性、层次性、统摄性。

(2)探索自主学习模式,将课堂大胆交给学生,活而不乱、放而有序。

(三)第三次探索:如何优化核心问题,促进课堂有效自主?

确定学科问题: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起点出发,参照教材标准对本课的要求,经过多次尝试,我们将统摄本课的学科问题确定为:

⑴国家为什么要征税?          ⑵公民为什么要纳税?

⑶国家怎样征税?              ⑷如何区分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⑸怎样区分增殖税和个人所得税?⑹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税收?

确定自主学习模式:

经过多次尝试和讨论,为了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我们将教学环节确定为: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深化问题→知识小结检验问题→课堂活动升华问题。

教学活动实施:

卡马乔风波导入新课(材料略)。

卡马乔作为外国公民,为什么要在中国交税呢?国家凭什么征税呢?国家征税有何意义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征税和纳税》。

(1)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师:征税和纳税,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对于国家的征税环节和公民的纳税环节,同学们有哪些想要了解的知识呢?

生:国家为什么要征税?怎样征税……

师:(总结归纳,呈现学科问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跟我的设想是一致的。接下来,就把这些问题交给大家,由大家小组合作来解决它们。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组内讨论,形成结论,并选派一名同学展示成果,时间3分钟。(问题见上)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略

(3)教师点拨深化问题。在此环节,呈现并解决贯穿课堂的情境问题:卡马乔的巨额税款是否必须交?有无回报?能否降低税率?卡马乔作为外国公民为何要在中国交税?卡马乔应该交纳哪种税?卡马乔及其团队应该交纳多少个税?卡马乔的行为属于哪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4)知识小结检验问题:通过对六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一共学习了税收的含义、特征、种类、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学生回答具体内容)

(5)课堂活动升华问题:我为税收代言

效果反馈:

经过课堂观察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老师选取的生活化、典型性的教学情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于老师提出的情境问题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关于学科问题,教师打破常规,将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由学生自由提问。让我们欣喜的是,学生提出的绝大多数问题与老师的课前预设是一致。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热情。授课老师也顺势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授课程序也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顺序灵活调整,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

三、课例研究达成的共识与结论

“征税和纳税”是距离学生生活很近的经济现象,学生对此有一定认知基础。本课通过学生熟知的热点“卡马乔风波”贯穿课堂,引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由学生小组协作讨论自主解答问题,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基本达成,“我为税收代言”的活动则很好的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在此次“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课例研究活动中,我们尝试解决关于“核心问题” 的关键问题,经过多次讨论,达成如下共识:

(一)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是怎样的?

 首先,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是直指学科目标的。学科是学科核心问题的重要来源,也是检验学科核心问题的重要标准。学科核心问题设计的主要意图在于把握课堂的方向,避免课堂随意、低效。因此,学科核心问题、学科子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标准”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学科“标准”包括教学大纲、考查要求以及教学建议等。学科标准通常反映了学科的本质特征与能力要求。教师对“标准”进行深入分析之后,能准确把握学科的实质、结构和要求,设计出直指学科目标的学科核心问题。而背离“标准” 、偏离“目标”的学科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更会影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其次,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是符合学生学情的。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在本学科的学情指学生的智力、能力与本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学生智力、能力在本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教师设计学科问题在指向“标准”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只有立足于学生现有水平的学科问题,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设计学科问题的时候,“备学生”必不可少。

再次,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能够激发学习兴趣。除了学科之外,社会是学科核心问题的第二个来源。政治学科的内容大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生活中能找到很多学科核心问题的原型。社会也是学生生活的最大舞台,教师只有走进生活,找到学科与生活的对接点,设计出既蕴涵学科本质,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且能够引人深思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解决课堂的问题。相反,若设计出的学科问题,无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则是无效的。

最后,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能够统整教学过程。学科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师和学生思维的焦点和中心。通过教师和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些问题恰如一个个“锚”,把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固定在特定的知识领域之内,使教师和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不断建构和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在这种意义上,问题是教学设计的思维起点,也是课堂进程的一个个阶梯,通过这些阶梯有效地调课堂节奏,使得课堂成为一个有条不紊,层层推进的动态整体。

(二)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深度挖掘教材、仔细研读课标是学科问题设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科现有能力,设计具有统摄性、科学性、层次性和思考性的学科问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从如下角度设计学科问题:“根据学科基本结构设计、根据社会生活实际设计,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计,根据学生的学科能力设计”[②],教师不论采取何种思路设计学科问题,都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方向。当然,教师还需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优化学科问题,使其能够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统整教学过程,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优质的学科问题离不开对生活情境的挖掘。学科问题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单纯的学科问题是枯燥的,但却是课堂必须回答的。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中对教学情境做了这样的描述: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可见,学科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情境问题,而情境问题的设计需要以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和典型性的教学情境作为载体。最后,选取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情境问题不能是孤立的,应根据学科问题的需要对其进行再加工,使其既具有知识逻辑又符合生活逻辑。

当然,在选取生活情境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学习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问题、新猜测、新想法、新疑难、新错误等。只有顺应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出的学科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认同,产生共鸣,启迪深思。

(三)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生成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动的知识传授不如学生的自主探索。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能够有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使得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这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开发学生潜能,使其终身受益。因此,优质的学科问题,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质疑能力、探索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迁移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优效课堂的重要路径,更是学生全面成长、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优质的核心问题则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桥梁。笔者将本课探索的学习模式提炼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深化问题→知识小结检验问题→课堂活动升华问题,供参考。

用系统化、科学性的学科核心问题架构课堂,用生活化、典型性的自主情境启发学生自主发问、自主探索、自主答疑,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益,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学科问题的优化源于对教材、课标的深度挖掘,自主模式的探索需要教师放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吐故纳新。对中学政治教师而言,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对教材、课标的深度研读、对现实案例的多角度挖掘以及教育观念的重“新”植入。

参考文献

余虹. 学科核心问题的设计与教学[J]. 教师观点,2013,22-0106-02.

作者:余晓蓉 黄万红

税法学体系问题论文 篇2:

浅谈提高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内容摘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但由于中职学校群体的特殊性及教师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单一严重影响了中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职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在实践中运用的切实可行的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课堂教学;课堂实效性;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人们的关注的问题,而中职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中初级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提高中职课堂教学实效性变得更加迫切。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课堂教学,因此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关键便是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撑。“高效率教学”是学生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多的学习收获。因此,就现在的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而言,应十分注重效率问题,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众多的书籍资料对于课堂教学实效性,都没有严谨的概念界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发展的课堂教学才是有实效的。这发展包括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等。如果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即使教师付出再多的精力和劳动,那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二、影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

1.中职学生学习基礎薄弱,水平参差不齐

受招生制度影响,中职学校学生进校门槛低,虽然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标准,生源整体素质偏低,学习基础薄弱。同时,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知识储备情况、学习习惯、接受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甚至于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2.学生学习心理压力过大,缺乏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教学发现,不少中职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的“三无学生”:无学习目标、无学习压力、无学习动力,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来学习?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有的学生抱着一种鄙视的态度,认为中职学校是来学技能的,根本没必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而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概念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不易入门,这便对学生造成了学习的障碍,学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就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

(二)教师因素

1.课前准备不充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这里所说的课前准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前准备,不单单是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另外还有对中职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了解。现如今中职学校的教学对象非常复杂,但是有些教师还停留在过去,将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90年代的中职学生进行比较,其中差距自然不言而喻。教师在课前没有对现在的学生不同专业、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及知识储备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深刻体会到教师能否对教材进行正确的筛选和整合跟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对于究竟要教授哪些知识点,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习惯、品质,就失去了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样便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的实效。

2.教学方法单一,“管教不管导”现象普遍

在教学方法上,现阶段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偏低,本身就对学习无兴趣可言,教学模式的单一往往造成他们不认真听讲,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玩手机、看小说等现象严重,教师认为讲了课也没有人听,管了也没有人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课本内容过一遍,敷衍了事。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根本无法获得实效性。

3.教学理念滞后,教学不能与实际有机结合

由于当前环境的影响,当前一些中职教师对社会发展形势认识不够清晰,他们不够了解现在的市场和社会对中职教育人才的具体需求。所以,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大多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将来实际就业情况等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理论知识扎实,但却无法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三、提高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职学校课堂缺乏教学实效性,不但有学生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存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下面我们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归纳出几种提高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保证备课有效

高标准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过去教师备课的关注点大部分都是这节课究竟要讲授多少内容,但要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还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能接受多少内容。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把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放在首位。面对如此复杂的教学对象,教师必须先对所教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储备等等进行了解,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如在备课设置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差异来分配学习任务,将相对较容易的学习任务交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将较困难的问题交给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这样即为好学生提供了拓展的空间,也不打击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学习的心理压力。作为中职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内心。要深入了解学生,用直接谈话的形式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发放一份非常有趣的调查问卷,我们在实践中,巧妙地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谈论自己的开放式问题,例如“我是_____”“我喜欢_____”“我的愿望是_____”“我希望_____”,有意回避了如让学生讨论“喜欢怎样的老师怎样的课堂”这样的问题,通常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只是给出一个他们认为教师会满意的答案,但却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分析学生。

在中职的教育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所以教师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基础,结合学生差异之后,还应当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课程理论对中职学校课程的定位来筛选、整合教材内容。如讲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要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个难点,更何况是中职学生呢?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在解说时代背景,然后要学生去理解“拿来主义”这必定给学生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但若教师在课堂上举些例子,比如现在国人开始过一些洋节日,而淡忘传统节日,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拿来主义”的理解就能在讨论中得到解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再如,《会计基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书)教材中,把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放在最后一章进行讲述这是比较不合理的,因为在讲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对有关账户要理解,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重组、补充和加工。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保持课堂的有序性。

如何处理中职学生课堂的行为问题?这是困扰着大部分中职教师的一个问题,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教师讲授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一个没有好秩序的课堂必然是无效的。我们从实践中观察分析看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从中找到“对症治疗”的方法。其实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跟教师的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制定具体的课堂管理规程,并能保持规程的一致性,始终如一地执行它,为有效课堂奠定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时时观察学生,利用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成功。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明显减少,课堂纪律问题得到改善,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有序的环境基础。

(三)采用合理的課堂教学方法,回归中职课堂教学本质

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要学生实际,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来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及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1.小组合作教学法

不计其数的教育研究和教学书籍中都在强调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分组之初,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分组,这也是所谓的分组结构的科学合理性。

在分组时,不同学科教师有着不同的观点。语文教师更倾向于把不同层次、性格各异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聚,这样便构成了具有多样性成员的阶梯型小组。这种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增加了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计算机教师则让基础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组里,按学生掌握计算机水平的层次教学,这种形式更利于后进生的进步,挖掘优秀学生的潜能,同时对掌握快的学生进行知识的扩充。另外不同班级、不同班级在分组时也存在差异。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4人小组这是最常见的小组形式,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却跟实践有很多的出路,不适用于中职的课堂教学,所以在分组上我们做出了创新。对于会计这样人数较多的班级,可5至6人为一组。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交流及发挥个性,对课堂秩序也有影响,人数太少则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由于小组数量多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也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在物流营销班这样人数较少的班级,分组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形式也可以多样。在英语对话的操练中,为了多地给学生表现和体验的机会,可采取两人对话的形式。语文课本剧的表演,是另一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全班合作改编课本剧,分配角色表演,这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有帮助的。当然已经分配好的小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增加一些形式上的互换。如会计班因为男生少,可以采用各组男生互换。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如某些特殊活动主题的课程中,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由组合小组的形式。我们发现这样不仅增添了分组合作学习的新鲜感,也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不仅仅是简单的主导或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分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活跃了起来,但怎么有序而不是看似热闹实则混乱地进行讨论学习,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建立起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担任不同的任务角色。如可以有组织能力较强、合作精神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小组长再对本组成员分工,组织劝阻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教学。教师还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合作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它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景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任务驱动法的最好之处在于,它考虑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和解决者,教师更多地是处于引导着的位置。但任务教学法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引导不当或者对整个过程的设计不够理想,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在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选取就显得非常重要,任务必须具有新颖性,才能满足学生喜好新事物的心理,又必须跟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学生才会对任务感兴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可能的实际用途布置给学生了一些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文章、图形、表格等,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等,比如利用Word文档进行一期校刊某一页的图文编排、利用Excel表格设计一张获取奖学金统计表、利用PPT制作一张母亲节或父亲节的贺卡,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Office中的各种工具和知识完成任务。这样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有了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时,应注意任务的难度。如果太简单,就不利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能得到提高。如果太难,则会让学生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对学习产生抵制情绪。所以,任务的难度应该符合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的平均,我们把相对较容易的教学任务交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将较困难的问题交给综合能力较好的学生,这样就可为好学生提供拓展的空间,又不打击后劲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也会出现问题。相对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不想参与讨论,这时候要求老师干预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加任务驱动法的结合,目的就是在于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在这点上,教师就应当更加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就如语文的学习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也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学生怎么体会就相当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他人交流,这是个组织语言能力的能力的培养。即使在会计这样的学科中,我们也要鼓励学生不要畏惧自己犯错,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

此外,在任务驱动法中如何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个性,培养他们的能力也是个关键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组中凡是最快完成任务的学生,在教室检查其任务结果正确无误后,该学生可对小组中组员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解答,并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能够熟练掌握本次课的操作。采用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都有好胜心理,都想最先完成任务指导同组其他成员,他们必然会更积极、主动、认真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使原来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发挥出他们的带动作用,在指导同学的过程中,他们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补充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

使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无目的的盲目学习,每节课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需要完成,在学习过程中能边动手边思考,对知识的掌握能即学即用。采用任务驱动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把思考讨论的时间留给学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探索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其他教学方法

在运用上诉教学方法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还采取了另外一些教学方法,贯穿其中,在这里我们简要地举列举几个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種情景模拟活动。情景模拟是指被试者可以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与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角色扮演是情景模拟活动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其测评主要是针对被试者明显的行为以及实际的操作,另外还包括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在会计教学中十分实用,例如,在模拟实习中,把全班分成资金筹集组、生产供应组、产品生产组、产品销售组及财务成果核算组,每一组的成员又分别担任不同的职务,那么在每一个阶段发生的业务不同职务的人怎样填制原始凭证、怎样编制记账凭证、怎样登记账簿,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账务处理程序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达到实训目的。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角色扮演的故事场景,分析角色,挑选角色扮演者,阐述角色的任务、作用,可先让角色回家看书,查阅资料,思考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角色扮演,并培养观察者,对各组展示的表演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在课前能提前自学熟悉课程内容,实际动手操作,及时改正错误,对知识的掌握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来获得学习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象直观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案例是通过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在这个情境里,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中获得所要学习的知识。

案例教学是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针对案例提出的解决方法来进行分析,从而会发现学生个体在学习上的差异,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案例的准备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我们教学要通过布置一个案例来展示案例教学,再结合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讨论形成观点。

(3)“假装犯错”法

这个教学策略的目的就是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它不仅适用于所有年级,而且适用于所有学科,充分利用了学生喜欢捕捉老师犯错误这一特殊的心理。如在教授应用文“合同”时,教师一直强调需要注意哪些其实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将合同印发下去让学生去找其中的错误点,这样学生印象深刻。

(4)“师生互换角色”

师生角色的互换就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自己作为老师的感受,增加课堂的新鲜感。例如在讲授应交增值税的内容时,要求学生跟老师角色互换,因为在这之前他们税法课刚好已经讲授过此内容,这节课让学生明白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等有关问题,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很熟悉,又是学生当老师,这种师生互换教学法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地学校氛围中,达到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教教学辅助,提高知识的接受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在单纯的学生看书和教师讲解上,缺乏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精神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现代科学技术引入课堂,利用其图、文、声、像等特点,改变了“粉笔加黑板”的单一表现形式,能将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会计课中,讲解账簿登记时,如果只根据书本中的有关条条框框进行讲解,学生必然觉得枯燥无味又难以理解。多媒体则可显示不同的帐页,通过课件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就能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于是根据不同的帐页进行登记,学生一目了然。又如计算机的教学,如果单纯地给学生讲授WORD文档应该如何处理和操作,概念十分抽象,而在多媒体教室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讲授的内容,自己亲手操作,真正掌握软件操作的技能。再如语文课中,《边城(节选)》中前半部分为读者们描绘了一副美丽的湘西景色,教师通过播放电影《边城》片段及结合风景图片,让学生们最直观地感受到了湘西环境的优美,更能通过自己的体会结合在这样背景下孕育的人性之美。另一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课堂中的一部分时间浪费在了教师的板书之中,但引入多媒体课件之后,增大了信息量,有效地扩展了课时容量,由于课件形象鲜明、再现迅速及感染力强,所以尽管课堂上提供的信息量较大,学生也能感受到学习的喜悦,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

(五)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把握学生学习动向

教学反馈是教学系统有效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集从学生方反馈的信息,将信息分析加工之后再输入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互动过程。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手段、改进和优化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反馈。我们在每次课结束后,都让学生对课堂、对学生自己进行一次评价,并及时反馈评价信息。另外,我们还在课堂上运用了国外非常流行的“一分钟游戏”,就是让学生在一分钟的时间内,写出自己今天在课堂上的三个收获。教师通过这些途径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可以了解自己教学方法选取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不足,可以掌握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及时调整计划安排,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外,教師也能通过教学反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反馈的信息,也可以加深对自己当前学习情况的了解,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心,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真正需要教师去关注的问题。为了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具有新的教学理念,精心确定教学目标,编制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及个性差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要熟悉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继伟.会计专业教学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布鲁肖.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4]高慎英.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州教学出版社,2004

[5]尹静.角色扮演在财会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画报(教学百家B),2013.12

[6]张云亮.浅析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几个环节[J].商,2012.6

[7]吴琴.对高校教学评价的认识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8]梁亮亮.试析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3.19

[9]李波.关于高职成本会计教学的思考[J].财经界,2011.14

[10]谭颖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种策略[J].科教文汇,2013(B)

作者:揭伟红 等

税法学体系问题论文 篇3:

高校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就高校非审计专业审计学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扩充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等建议。以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审计学教学 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 授课时间

按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大纲设置的要求,审计学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一样是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出主干的作用来,其教学效果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远远不及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导致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说法,老师上课备课辛苦,学生上课反映平淡,这说明审计学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多年审计学的工作实践,主要谈谈非审计专业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帮助提高非审计类专业审计学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学生对审计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是与会计有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使审计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受到影响。学生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认为审计学是对会计学的总结,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审计学枯燥,没有会计等课程生动,这是对审计的误解。审计学属于应用学科范畴,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审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且是对国家政治活动的管理。审计行为横跨了国家政治生活、资本市场运转和企事业的内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但高于会计。对待审计学,就不能仅仅以为审计是对会计账务的修改,审计教材的内容不局限于查账的分录。现代审计的重点(涵盖国家、内部、社会审计)是基于风险的角度来对各种实体的活动进行判断与评价,这一特点表明审计学不仅不枯燥,而且生动,饱满。

2、教学内容单一

基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目前多数高校审计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为主,并不由自主地把传授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审计教学目标,即会计学专业审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考试,使会计学专业的审计课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这与审计学的多学科和综合性是相矛盾的,审计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为“应试教育”而圈定的教学内容是满足不了审计学的特点。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只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同样是审计中的一部分,而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到,这与当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对审计人才的旺盛需求是不相称的。教材是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载体,同时也是将审计学专业课程传输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教材内容上的缺陷也导致审计学教学难以拓展。现有教材内容体系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审计理论的核心内容。近几年出版的审计学教材,主要借鉴了西方审计学的内容体系,翻译痕迹明显,而内容主要以传授民间审计的知识为主,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知识较少甚至没有,教材内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不多,即使有所涉及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日新月异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建设性的研究涉及不多。这些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以介绍社会审计为主的理论与方法的单一学科。

3、教学方式单调

审计学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学科,因此审计学的授业者应该经常参加实际的审计实践,从实践中理解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实践的经验来提升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授课时从实践的角度来讲述审计理论和方法。目前大学的审计学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学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学)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的问题。纯粹的理论教学和课堂讲授不能适应审计学学科的特点,也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乏味感。当然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来进行讲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案例的选择又是一个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工作经验,凭想象编不出适合于各教学阶段的案例,很多讲授审计学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又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国外的经典案例尽管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三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应当说也不少,只是保密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这也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最后,市场上也有不少单位开发出有价值的案例,但各教学单位限于经费的不足,无力购买此类产品。以上原因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在非审计类的单位是很难实现的。

4、教学时间不当

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不少教学单位安排审计学的教学在大四上学期(有些学校在大三下学期),这种安排有它的合理性,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财务信息,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当然要等到学完会计的有关课程后,才会知道审计是干什么,从这一角度来说是可行的。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就业的压力,学生升到大四后目标就很明确了:为就业准备——考研、考证或奔人才市场,能留在教室里坐下来上课就寥寥无几,还有部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同时审计学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有些教学单位是72学时,有些64学时,更少的就只有48学时,连审计基本概念都难以讲完,更别说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而且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只开一门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后续的补充课程。由于课时少,授课老师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对很多问题就只能点到为止,再加上学生专心度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在上完这门课后还认为现代审计仍然是查账,这与审计学是会计类的主干课程位置不相称,与其他主干课程的效果完全不同。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改变认识上的误区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改变认识,审计学源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但又有别于这些。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是否合法、合规、有效与被审单位所处的宏观、微观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审计过程充满了判断和分析,这与会计等是不同的,在学习与教学中的方法当然也不同了,学生在掌握基本会计等式、借贷记账规则以后,每讲授一个账户,学

生就会有所收获,又会作账了,这一成就感会激发学习兴趣。同一种思维放在审计学学习上就失效了,审计学所依赖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更多,更广泛,更复杂,对于连会计实务接触都不多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困难,但不是不能攻克,沿着“基本概念一基本理论一审计实务”这条线,步步深入,就迎刃而解了,这要付出时间,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非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学生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学会、学好审计学。

2、扩充教学内容

当今的审计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审计,而不仅仅是社会审计、还有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今后应还有一个大审计,既面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也面向内部审计。审计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大方面,还包括怎样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政治学乃至于工程学等相关内容中获取知识、重组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会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扩展对教材的开发提出新的要求,在现有借鉴和引进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教材的开发,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单纯面向社会审计教学的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增强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积极开展审计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审计实践教学中,可以从社会调查实践、专业实验教学、走进审计实务界实习等几种方式设置实践环节,像社会调查实践、走进审计实务界实习可由学校组织,也可让学生在暑期实践过程中完成,对于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授课老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可支持教师不定期参加各类审计项目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此作为开发适合于自己的案例教学的材料。或加大经费投入,购买已有的案例教学软件,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力度,突出审计学的课程特点。

4、调整授课时间

鉴于审计学的学科特点和其他课程设置的关系,以及非审计类专业的特点,可将审计学课程开设时间一分为二,在学完会计类其他课程以后,在三年级开设一门审计理论课程,而后补充实务方面的教学时间,或通过设置选修课来解决授课时间不足的问题。对授课老师来说,可减轻一次授课过多备课过重的压力,提高备课的质量,提升理论和案例的时效性;对学生来说,一分为二以后,授课的期间拉长,学生对审计学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提高,提高审计学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让大四的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做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蔡艳芳 蒋瑜峰

上一篇: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下一篇:毕业设计工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