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法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会计学专业都开设了税法课程,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税收技能已经成为一种需要。而会计学专业的税法课程也具有一定的特性,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税法课程,应予以区别对待。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税法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税法教学研究论文 篇1: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税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随着企业对税务人员岗位要求的逐步提高及税收法律制度的不断变化,税务教师应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税法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方式,以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税务人员。

[关键词]税法课程  职业导向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榆林学院教改项目《基于税务仿真实训平台的税法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1821)。

本文从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在研究税法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对税务人员的要求,对现有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审视,探讨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税法课程教学方法,为今后税法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作铺垫,也为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打基础。

税法课程的特点

1.理论支持实践

税法课程是围绕我国税收法律制度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概述、实体法、程序法、国际税法。实体法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包含16个实体法,其学习思路是按照各个实体法的纳税人、征收范围、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税收优惠、征收管理的顺序等逐一展开的,其中,纳税人、征税范围、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最为复杂,也是教学的难点、重点,会占用大量课时。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实体税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开展纳税申报实践教学,因此,税法理论知识是支撑税法实践学习的重要内容。

2.课程内容更新较快

税收法律制度是税法课程的核心内容,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法条、新规定,吃透政策内容,以便随之更新课程内容。

3.法律内容繁杂

实体法、程序法、国际税法的内容繁杂,法律条文众多,内容晦涩难懂。以增值税为例,“营改增”后企业如何计税、申报等都成为学习内容,另外,还有很多具体的解释和操作指南,而这些均需要大量的课时,否则,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4.各税种之间联系紧密

单看各个实体税种之间似乎并无联系,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个业务会涉及多个税种。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是按照不同实体税种单个讲解的,对各实体税之间的联系讲解较少,以致学生实践中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

5.实践性、应用性强

学习法律条文的目的除了是要掌握各税种的基本规定外,还要学会如何计税、税务会计核算、填写纳税申报表、纳税申报等,因此,税法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

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

1.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以榆林学院为例,税法课程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被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共36个课时,占用课时量较大的税种是增值税(8个课时)、消费税(6个课时)、企业所得税(7个课时)、个人所得税(7个课时),共28个课时,其他税种约需8个课时。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教学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致使学生难以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能力较差。

2.教材内容滞后,时效性差

法律条文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且税法教材编写是以法律为依据的,应随着法律条文的变化而更新。但当前的税法教学中却存在法律条文更新快而教材内容滞后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税法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都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律条文更新太快,导致教材赶不上政策的变化。

3.讲授方法单一,缺乏现代化教学方法

虽然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教学手段都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但税法课程的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案例教学为辅,且在案例的讲授中也未使用“一案到底”的讲授方法,多是以习题为主,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未曾考虑如何对学习进度和水平不一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

4.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

税法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计税、作涉税会计处理、进行纳税申报,同时这也是对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但目前税法课程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较好,而实践能力普遍较差,有许多年轻教师毕业后就到学校任教,未受过专门的实践培训,也没有实践工作经验,所以难以给予学生很好的实践指导。

5.课程考核设计与教学目标相违背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税法课程考核都是以考试为主,考试内容涉及税法的基本规定和计算,缺乏实践学习的考核,这使得“重实践、增加实践课时量”的提倡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课程考核内容时,应重视税法实践的考核,让学生提高对实践学习的认知,从而培养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税法课程教学改革

笔者调查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对知识和工作的影响后,发现:已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传统税法教学方法更侧重于对知识的讲授,对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差;在校生普遍认为传统税法教学方法更侧重于专业能力的讲解,对综合能力的培养较弱。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表2。

通过调查发现,传统税法教学方法基本以知识讲授为主,更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对综合能力提升的考量,加之税法课程教学中一些现有问题的存在,使得税法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税法的时效性较强,税法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是边学、边教、边改,力争让税法课程教学更“接地气”,实践性更强。

1.税法教材内容改革

教师应及时关注税务总局网站,了解最新税收法规变化,或通过订阅前沿税务类杂志了解最新税务信息,并以此为基础修订自编税法教材:一是与时俱进,把税收法律法规的最新變化更新到自编教材中;二是充实课后习题库,使学生学有可练,进一步巩固知识;三是把“一例到底”应用到教材中,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把自己置身于某一企业当中,学习可能涉及的税种,以及各种税额的计算、纳税申报等,使税法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实践性更强。

2.税法课程设置改革

多数本科院校会在大二上学期安排税法课程,紧接着大三上学期安排税务会计课程。但对于学生而言,由于税法与税务会计的学习间隔时间较长,使得教师在讲授税务会计时不得不重复税法的有关内容,这就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也不利于学生将税法与税务会计进行衔接,因此,应把税法与税务会计合并为一门课程分两学期讲授,每一学期36个课时,共72个课时。这样,不仅会使税法与税务会计的衔接更为紧密,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且避免了税法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可以为实践教学节约出时间,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税务人才。具体安排如下。

3.税法教学内容改革

税法课程改革要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出发点,以企业所需税务人才的具体需求为导向,重新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围绕各税种的构成要素开展教学,教学具体内容有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应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投入量和具体实践性教学的案例引入,如纳税申报具体操作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巩固相关税法知识。

4.税法教学方法改革

在税法课程重新规划的基础上,应增加实践学习的课时量,充分体现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实践课程改革方向:由以前“纸上谈兵”的纳税申报转变为企业业务实训案例,进行“一比一”的仿真模拟实训。学校可从地方特色、企业特点出发,选择适合开展实训的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设计实训案例。在开始实训之前,教师先通过互联网+企业情景的方式,了解实训企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后期的实训练习作准备,再利用翻转课堂、慕课等在线课程让学生对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巩固、预习,为实践学习打好基础。

5.引入模拟仿真报税系统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榆林学院引入了广州福斯特开发的模拟报税实训系统。这套实训系统可进行企业各税种纳税申报的仿真教学,是根据广州市税收申报流程一对一而开发设计的。该系统不仅可以练习税种申报,还对税局端的基本业务有所涉及,学生通过该系统可以先练习单个税种的纳税申报,然后再进行企业纳税申报的综合练习。学生进行综合练习时可根据案例给出的企业经营规模大小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开票员、税务会计、财务主管等,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体验不同的岗位职责。学生应对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所需知识都充分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大幅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训工作效率。综合实训结束后,学生先进行自我点评,以便发现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然后教师对实训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6.转变税法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税法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教学环境的要求,应将传统考核方式转变为综合考核。综合考核不再以卷面论高低,而是将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60%)和期末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由过程考核(60%)和成果考核(40%)两部分构成,这样转变了以往卷面考核为主、平时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本次教改以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税法教材内容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出发,重新规划了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提出了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以培养更多懂理论、会实践且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俊洪:《“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2]赵文捷:《浅析税务会计教学改革》,《财会研究》2016年第6期,第47-50页。

[3]李晓红:《高校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会计之友》2014年第30期,第122-123页。

[4]曾惠芬:《独立学院会计类专业税务实践教学改革思考》,《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30卷第9期,第246-248页。

[5]闫建军:《高职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24期,第148-150頁。

作者单位:杨洋  榆林学院管理学院  陕西榆林

齐斌华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武汉

作者:杨洋 齐斌华

我国税法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会计学专业都开设了税法课程,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税收技能已经成为一种需要。而会计学专业的税法课程也具有一定的特性,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税法课程,应予以区别对待。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层次的提出,会计学专业的税法课程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本文在对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所学税法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税法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改革思路。

关键词:会计;税法课程;教学

税法课程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管理等会计学核心课程的基础。根据近期人事部发布的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税务会计师在会计类职业中已经成为需求最大的职业之一。培养既能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知税收相关法规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开设税法课程对培养既具备一定税收基础理论,又具有一定实务操作能力的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不断提高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课程改革成为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特点

1.法学本质。税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税收分配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从这一层次来说,税法具有法学的一般本质特征,结构上具有逻辑性、严密性和系统性;在言语上注重简明、严谨和明确;内容上抽象、晦涩。但是,会计学专业所开设的税法课程却又不同于法律专业所开设的税法课程,两者所涉及的侧重点不同。会计学专业的税法课程应侧重于涉税实务,而法律专业所讲授的税法则侧重于法理的角度。

2.学科的交叉性。税法是一门将多学科的知识融汇到税收法律政策中的课程,如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法学等。要想全面、正确、透彻、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税法课程,就应该同时掌握会计学、财政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探究各学科课程之间的规律性及内在联系。会计学专业的税法课程,不同于财政学专业所讲授的税法课程,财政学专业所讲授的税法课程着重于讲授税收相关理论;更不同于法学专业所讲授的税法课程,法律专业着重于从法理的角度讲授税法。而会计学专业所讲授的税法课程,则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该更多地从会计与税法的关系角度讲授税收知识。

3.课程内容的时效性。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对什么征税及其税收比例等税制要素,并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是税收的固定性。但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税制要素的内容也会因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而进行的调整和改革,因此税法课程强调知识和内容的时效性,这也决定了税法课程的教材应该实时更新。

4.知识点的逻辑规律性。税法课程,由于其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表面看来比较琐碎,但从总体上来看,各个知识点之间均存在着强弱程序不同的内在联系。例如,税收实体法都是围绕着税法的各个构成要素对征纳税双方权利与义务进行规定,具有一定的逻辑递进关系,即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税基、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税款缴纳、税收优惠政策、纳税地点等税制要素。而税法教材中的各税种也基本是按照这一逻辑顺序安排内容的。

5.教学的实践性。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一般都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深度、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应力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基础”。

二、目前稅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我国,大多数会计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授课地点固定、教材固定、教学方法“填鸭式”。一方面,教师只注重税法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分的思考空间,缺少互动。另一方面,教师往往习惯于照本宣科而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结果是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导致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异常薄弱。再者,许多专业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只能对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讲解,把讲授的重点放在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上,对办税流程也不作讲解和展示,使税法课程的学习变得简单和空洞,缺乏互动性和实用性,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受到了制约。

2.讲授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一般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按照税种的先后顺序对单个税种进行独立讲授,基本不去考虑各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学生来说对税法中的各个税种的理解也是相对孤立的,因此很难从企业的角度或从整体出发对各个税种进行把握,更不可能从专业的角度联系到税法与会计两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重理论轻实践。应用型本科所培养的应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故税法课程教学也应当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并举。税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就目前我国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少备有专门的税收方面的实验(训)设施。同时,部分高校专攻税法方向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有实际税收实务经验的教师且是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整个税法课程教学的重理论、轻实践,在对各税种的讲授过程中,学生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和实践操作环境,很难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这一现状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学生对税收知识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动手能力弱、创新素质低等诸多问题。

三、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在继承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创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针对不同税种建立诸如“增值税办税业务”、“消费税办税业务”、“企业所得税办税业务”等教学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都要进行从分散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到最终的纳税申报表的数据的判断和归集等与实际工作中相同的过程。另外,还可以采取分角色实训法,由学生交替扮演不同企业、不同操作方式下的不同角色,有利于实现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方面,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税法课程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扎实的税收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纳税申报、会计核算和税收筹划等实践经验。学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或业余时间到企业、税务部门进行顶岗实习或锻炼,了解社会和相关行业的现状,搜集原始数据和会计和税务资料,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应加强相关科目的学习,对于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师而言,不仅应掌握税法课程知识,还应该掌握会计学、管理学等其他课程的内容,做到讲授课程时不孤立,能够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学校应制定系统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并对实践教学的实施有效的监控。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具有渐进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根据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及时调整和拓展税收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将税收模拟实验引入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目前,各院校的会计学专业都基本设有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训)室,在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时,可以引入税法实验模块,按照税款缴纳的流程,让学生模拟不同行业的纳税人进行具体税种的纳税申报,并实行岗位轮换。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媛光.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14-116.

[2]陈云兰.项目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3):141-142.

[3]卢美玲.应用型本科《税法》教学方法研究与开发[J].会计之友,2010,(8):123-124.

作者简介:李艳艳(1979-),女,回族,内蒙古赤峰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税收理论与实务。

作者:李艳艳

我国税法教学研究论文 篇3:

新一轮税制改革背景下财经类专业税法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探讨

摘 要:自2012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出台大量的税收新文件,实施或修改原有旧的税收政策,给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且,税改背景下会计专业税法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也存在很多困境。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究相对应的改革策略,以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税制改革;税法课程;项目教学法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0.007

一、新一轮税制改革

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第一步,可以说是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在上海的部分行业进行试点开始的,首当其冲的是交通运输业,以及一部分现代服务业。之后,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观点再次被提出,全面深化的行动即将开始。再其后,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计划》的内容为指导,以六大税种,即以环保税、资源税、增值稅、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与房地产税为税制改革的核心,正式打响了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第一炮。此后的2016年,税收改革进入了最关键的一段时期,实行的新规包括资源税的改革、水资源税的试点征收、提升超豪华轿车消费税、降低高档化妆品消费税等等。这一年的税收改革成果颇丰,计划内容基本全部达成。到了2018年,我国又通过了《环境保护法》。在过去的5年中,从国家的税收法规数据库中找出我国五大主要税种的相关文件发放情况并进行统计制图,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在对税收体制和具体规定进行着动态的修改(如图1)。频繁的税收规定变动使得税法相关内容的学习与教育难度加大,因此各大高校中的相关专业在教学课程上必须要及时做出相应的改革变动[1]。

二、税改背景下会计专业税法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困境

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其实用性、专业性、生活性都很强。既然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那么会计专业在税法的教学上就必须要既有科学性意义,又有实践性意义,因此要求会更高。

虽然目前项目教学法的优越性已经被众多高校教师所知,并且也尝试着在税法课程授课中进行了利用,但高校的教学理念和评价体系总体来说还是没有跟上变化的脚步,因此目前项目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没能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学理论陈旧,教材等资料的更新滞后于税法

税法本身具有的实践价值意味着它必须随社会的经济状况变化而不断改变,但高校中税法教学使用的教材,其修订上更新换代的速率远远慢于税法变化,因此学生按照教材进行的学习往往已经不适用于社会,甚至可能出现滥用的情况。

(二)教学理念落后,与国际仍有较大差异

欧洲国家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变化,以挪威和比利时为首的一些国家要求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税法课程,而德国和奥地利则将税法课程作为选修课。台湾地区的部分大学鉴于金融经济法独立体系的必要性、经济性和实用性,金融经济法专业从法律系分离出来,成立了金融经济法系[2]。我国在税法教育上没有考虑到其普及的意义,仅要求少数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税法课程,显然重视程度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已然属于偏低层级[3]。

(三)项目和任务在教学实践环节不完善影响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学习中,实践性远大于理论意义,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环境。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高校使用了如VBSE这样的综合性模拟培训平台,但其功能上还有所欠缺,尤其是模拟报税的申报环节,甚至需要学生自己申请注册公司才能接触到真正的企业性报税环境。就过程中教学的课时而言,有的高校税法只有一般理论课时安排,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安排实践环节或者只安排很短的实践环节,根本不能提升学生对税法实践操作的重视程度,也不能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4]。

(四)传统的考核机制影响教学效果

考核机制的变革已经在许多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但税法自身具有的特性,使其依然不能避开期末考试这样的传统考核方式。但考试中不应当缺乏实践能力的考查,必须要在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了解学生对于实际的会计相关报表的阅读能力和税务申报能力。而税法终考中,就可以根据实践需求来设定考核中的实践占比,甚至将终考完全改造成实践能力的考核。比如联系法务工作机构或者税务相关教学软件的开发者,尝试通过实操甚至是比赛的方式将学生的能力可视化,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对于相关机构和企业来说,学校也是他们投放相关资源并观察成效的良好实验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将会更加立体多元[5]。

三、税改背景下会计专业税法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优化措施

税法作为一项非常有就业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在相关的财会类专业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而项目教学法就是目前具有长远发展空间的一种高校税法教学方式。为了配合项目教学法的发展,需要校方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的整体修订改动,塑造具有校方特色的素质化教育团队,在方法的应用中不断寻找新的创新思路并进行整合。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一)关注变化,教材为辅

税法教材的写作并不轻松,相关教师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与精神力,因此需要选择一本质量高、内容精准的优秀教材。在这一点上,以一本权威的、并且能够以年为时间单位进行更新的注释或税务相关硕士考试为佳,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在保证其详细程度的基础上以课时要求作为基准进行简化,着重突出重点内容,并且添加实践性案例。同时,由于教材自计划写作到正式出版,一般周期较长,致使其内容可能仍有一小部分较为滞后,但更新程度相较于其他教材而言仍然是突出显著的。有经验的任课教师一般都会提醒学生,不要完全依赖教科书,法规是不断变动的,要及时了解其相关变动,并且思考其变化原因和产生的具体影响[6]。由于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税收改革影响,税收政策目前一直在进行着变动。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一些知识在毕业前可能已经过时,税法课程的持续时间有限。课堂上是不可能向学生教授所有的相关知识的,特别是在小型税务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学。

(二)提高税法课程的地位,重视税法教学

比如欧美国家和台湾地区的一大理念,就是将税法的重要意义加以普及,不仅重视相关专业学生的税法课程学习,还开设选修课,向广大其他专业的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增加他们对于税法的认识。我们的高校也应当借鉴相关的经验,尝试将税法课程进行推广,提升学生对于自己未来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应有的税务意识,并且能够对自己应当缴纳的税款有基本的了解和计算能力[7]。

(三)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高校之前采取的教材一般都是将教学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两部分的,由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计划和课时进行灵活调整。而按照我国的传统理念,相关教师往往更注重实体法的掌握程度,忽略了程序法的实践内容。但程序法与实体法同样重要,它要求的是学生对于申报程序的了解与掌握,而不仅是简单的税务计算水平。因此,要尝试将校园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与校外企业达成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尝试修改优化教材,更多地追求让学生能够自主创作或研究创新,积极主动地提出新的学习思路与学习方案[8]。

(四)创新项目教学法

将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设置到课程中去,让课程推进跟随项目的完成一同前进。以纳税申报过程为例,设置“模拟财务数据”这一概念,让学生分组来完成项目,数据的变化意味着学生的完成进度向前推进,最后完成完整的纳税计算和税务申报流程。学期末的考核也可以通过项目的方式来完成,由教师设立场景并给出模拟业务数据,令学生在实训系统下用当前的数据来完成纳税计算和申报流程,并且对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为学生给出合理的分数,综合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得出学生应有的最终成绩[9]。学校可以与外界企业进行对接,以承包的方式对小型企业的税务工作进行接管,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减小干预力度,尽量从旁进行规范和引导,及时进行纠正,力求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独立自主完成项目。真实的企业工作能够为学生带来很大的经验提升,而不仅仅是从教科书中学习。

四、税改背景下会计专业税法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对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

主要是从学校和教学院系两个层面加大对税法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一是把税法列入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提升税法课程的主体地位;二是从教学大纲修订、师资培养引进、教材建设、微课制作等方面制定专门的计划,并予以资金支持,有意识突出对新一轮税改引发的课程变革进行重点关注;三是从健全的人格人才培养考虑,引入课程思政建设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税法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教学,以使依法纳税,自觉纳税的公民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四是构建税法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络体系。

(二)完善提高税法课程的实习实训环节

首先,从仔细筛选甄别实习基地入手,进一步强化实习环节。主要是从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務所的遴选着手,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依据事务所规模、承接业务量、接纳学生的多少来考察实习基地。其次,修订实习基地考核环节。现在的考核以从过去注重实习过程变革为以注重实习最终效果。也就是说要与事务所结合,构建一套实习业务考核的实习考核实施细则。最后是完善校内实训环节。一是完善虚拟软件系统,搭建以税局端和客户端口为基础的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形成与账务系统实训无缝对接的财税实训完整体系;二是尽快完成结合课程教学的虚拟仿真软件实训教程,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清缴、退税与税收优惠及账务处理等环节逐一完善相关实训内容;三是积极参与教育部推出的校企实训平台构建活动。通过课题承接,形成税法课程实训建设结构合理的团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税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快税务税法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是推进贯彻落实新税制的必要措施,也是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借助项目教学,以税收实践内容为项目,结合搭建的实践平台,创新教学技术手段,应当成为推动新一轮税法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6]陈倩雯.新一轮税制改革背景下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9):275.

[2][7]陈少英.我国高校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1):122.

[3]陆易.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会计专业税法教学问题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0):35.

[4]蒋晶晶,何彦廷.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三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9):249.

[5]李二利.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2018(8):78.

[8][9]聂新伟,许英杰.电力行业的税制结构与税费负担:国际比较与改进方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6):66.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 周青浮(1973.6— ),男,汉族,河南南阳人,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公司财务。

基金项目: 2016年南阳理工学院,转型发展综合改革专项研究项目(税法)(HXKC2016081)。

作者:周青浮

上一篇:海河流域社会经济论文下一篇:管理会计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