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

2024-05-01

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精选6篇)

篇1: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

政教系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一、总则

第一条为更好地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并使之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选拔任用学生干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原则;

2.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3.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4.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选拔任用各团学组织学生干部、班级团支部、班委会学生干部。

第四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要热心于本职工作,热心为学生服务,任何学生干部不应脱离学生,凌驾于学生之上。

二、选拔任用条件

第五条学生干部任职,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一定的理论及政策水平。

2.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准,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3.勤奋学习,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学习成绩优良。

4.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勇于承担学生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热心为同学服务。

5.具有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善于团结广大同学。

6.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配合学院开展各项活动。

三、选拔任用程序

第六条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选拔程序如下:

1.自愿报名。

2.资格审查。

3.公开竞聘。

4、公示阶段。对竞聘的干部将在全校公示2天,同时公布相关

部门的举报电话。若有举报,学校将进行认真调查,对确实有不符合干部条件的同学,将不予以聘用。

5.主管部门批准。

6、试用阶段。学校将对公示后的学生干部进行试用,试用期为一个月。同时发给聘任证书,聘任时间为一年,期满后进行续聘或重聘,对表现不好的同学将解除聘任。试用期满后,表现合格的干部将纳入学校统一管理。

第七条班级学生干部采取任命和公开竞聘两种方式选拔任用:

1.学院党总支在新生入学半个月后,根据其在日常活动的表现,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对新生班级的团支部、班委会干部采取任命方式或民主选举、主管部门最终审核确定的方式任用,任职时间根据其表现及班级具体情况而定。

2.民主选举时,到会学生应超过班级学生总数的4/5,并经过到会学生半数以上投票同意通过。

第八条学生干部一经确定,应立即公布,任职时间视其表现及班级实际情况而定。

第九条主管部门对所有学生干部建立档案,并定期组织对其

进行考核。

四、免职、辞职

第十条学生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免去现职:

1.言行违反四项基本原则,与党中央不能保持一致。

2.违反国家法令、法规、校纪校规,造成不良影响,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

3.学习成绩排名达不到班级前50%者。

4.不能认真完成主管部门安排的工作者。

5.学期考核,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1/2者。

6.因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应当免去现职者。

7.各团学组织学生干部由其主管部门组织参加测评;各班团支部、班委会学生干部由其辅导员组织全班同学参加测评。

第十一条辞职分为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1.因公辞职,是指学生干部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提出辞去现任职务。

2.自愿辞职,是指学生干部因个人或其他原因,自行提出辞去现任职务。

3.引咎辞职,是指学生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恶劣影响,不宜再担任现职,责令其辞去现任职务。

4.责令辞职,是指主管部门根据学生干部任职期间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责令其辞去现任职务。对不辞职者,应当免去现职。

5.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学生干部,辞职后一年内,不得在系内担任其他学生干部职务;自辞职一年后,表现突出,经民主选举通过的可重新担任学生干部。

6.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必须写出书面申请,主管部门应在一周内予以答复。未经批准,不得擅离职守。

五、监督、考核

第十二条学生干部应接受主管部门的管理,接受学院全体同学的监督。

第十三条每学期对学生干部进行一次测评。测评不合格者不得继续担任现职。

第十四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

对策

高等学校历来是统一战线各方面人才的源头,是培养和选拔党外干部的摇篮。多年来,高校不仅为学校内部培养了一批党外干部担任校(院)系领导职务,而且还为地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司法机关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党外干部,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学校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出现不少新情况,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及时研究和思考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并探求相应的对策,对于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把新形势下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择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高校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高校内部普遍开展新一轮管理体制改革,机构精减,领导干部职数紧缩,给党外干部选拔工作这个“软指标”带来新问题。二是实施合并办学后,干部“超员”现象突出,客观上使安排党外干部工作又遇到了新的困难。三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公平竞争上岗、招标聘任等选拔干部形式的推开,给党外干部选拔工作带来新的矛盾。四是党外知识分子观念上和价值取向出现变化,亦给党外干部选拔工作造成一定困难。五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给党外干部的培养与选拔工作带来新的难度。六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对

党外干部任职的综合素质、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上述新情况,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意识,为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奠定思想基础。高校党委和组织、统战部门以及所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善于着眼于从政治、政策的高度上看问题。具体地讲,要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坚持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意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选拔党外干部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保证基本政治制度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二是强化党外有人才的意识。要切实纠正克服目前在党内存在的“优秀分子都入党,党外没有人才”、“职数那么少,中共党员都用不过来,哪有位子安排党外人士”、“党外人士缺乏经验,干部难选”等片面、保守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党外人才观。三是强化党外干部同样是党的干部的意识。选拔任用党外干部历来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无论党员干部和还是党外干部,在选拔任用的条件标准上,选拔任用的工作程序上,党对干部的总体要求上,以及干部的责权利等方面都是相同的,绝无两样。因此,党外干部一样是党的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采取包括政策导向在内的必要措施,使党外干部的“无指标、软任务”变成“硬性规定,”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台阶。高校选拔党外干部,既要靠上级政策规定来保证,也要靠单位工作上的积极主动。针对目前高校党外干部存在着比例差异性、不平衡性明显的状况,从上级主管部门来讲,对高校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应有一个大体的、参考性的要求,使高校这项一直处于“无指标、软任务”的工

作逐步向规范化,“刚性化”方向迈进。从高校自身来讲,应结合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三定”工作,对党外干部的职数作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在选拔标准上,应坚持先进性与代表性的统一,做到既按标准选拔,不降格以求,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德才兼备,注重成绩,注意体现出统一战线在人事安排方面的特色。对党外干部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应暂时留出位置,其职数不得占用。同时,考虑到党外干部的实际情况,对他们的年龄和任职资历应适当放宽一些。在选拔的具体方法上,亦应与选拔中共党员干部略有区别,以公开选拔和组织推荐、党委

讨论决定相结合。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地做好这一工作。

三、抓源头、抓基础、抓规划,集蓄和储备一批层次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名单。选拔党外干部,必须要善于从基础抓起,从第一线抓起,在目标规划上做文章。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规划,这样工作就能上轨道,有规范性。工作规划要具体实在,有可操作性,哪些部门和单位需要安排党外干部,已经安排了多少,缺多少,什么时间配备,怎样分步实施,都应当有很明确的要求。二要物色、建立一批后备干部队伍名单,努力形成一批层次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的、跨世纪的党外后备干部人员名单。要克服选拔党外干部的范围狭窄的问题,扩大识人选才渠道,不能等到党外知识分子自身具备条件之后,才能进入培养选拔的视野。特别是对处在第一线中青年、有发展潜力的党外知识分子,要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对他们要看本质、看主流,而不应以一般的缺点和个人性格、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来苛求。三要认真贯彻上级的有关政策规定,统筹安排,合理分流,有意识地保留一部分优秀分子留在党外,以保证有充足的党外干部后备来源。

四、加大力度切实做好培养工作,为党外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条件。首先,要以提高政治素质为着力点,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如办班培训、送出去学习等,提高党外人士政治上的坚定性,这是培养党外干部的政治前提,也是与中共合作共事的政治基础。其次,党组织要多为党外干部创造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积累工作经验。尤其要对那些青年“苗子”及时铺舍必要的台阶,让他们早得到锻炼提高,早进入角色,力避到需要时因职级低、任职跨度大而无法安排使用。第三,要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加强对纳入视线的后备培养人选的教育、引导工作,力争早日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还应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如定期谈话制度,联系交友制度,跟踪考核制度等,加强对党外后备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促使其尽快成熟成长。要加强对党外后备干部的宣传工作,树立优秀党外人士的良好形象,努力让本单位乃至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认可他们。

篇3: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刍议

一、高校学生干部选拔的重要性

(一) 学生干部选拔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干部队伍的质量

高质量的学生干部队伍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及校风学风的建设, 尤其是班级、学生会、团总支的主要学生干部候选人, 应是德才兼备且具有较高威望的学生。因此, 学生干部的选拔必须谨慎对待, 不可草率。否则, 既可能影响到整个学生工作的开展, 又有可能耽误学生的前程。

(二) 学生干部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干部又是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起着教育管理中桥梁纽带、先锋模范、学生群体的网络支撑、实现“三自”教育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等作用。

二、选拔过程中的常见误区

(一) 学生管理者的“独裁”。

大多数教师 (含学生管理者自身) 都会认为, 学生干部的选举, 是学生管理者的工作, 与教学人员无关, 因此导致两者在选举学生干部时没有交流, 对被选举对象没有全面的认识。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 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学生管理仅仅当成学生管理者单向的事。

(二) 民主不适度。

1. 民主过于自由。

对学生干部进行民主选举, 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权利。但是部分学生管理者在民主选举干部的过程中, 忽视严格有效的选举制度, 完全让学生自由选举, 使得部分学生在投票时不考虑选举对象的能力, 投“人情票”, 从而使民主选举变成“随意选举”。

2. 民主过于僵化。

在民主选举过程中, 那些在班级管理中对于同学的违纪现象视而不见, 又不及时劝阻的一些“老好人”, 常常能得到很高的选票, 而那些敢于指出同学违纪行为且勇于劝阻的学生反而得不到同学的拥护, 造成民主选举出来的干部都是“好好先生”。一些教师往往忽视这个问题, 使得干部队伍形同虚设,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 选拔标准不合理。

在选拔过程中, 教育者往往会制定不合理的标准。如以学生的家庭背景、地域作为选拔标准, 偏爱城市的学生或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学生;以学生的相貌作为选拔标准, 偏向容貌气质较佳的学生;以学生的历史作为选拔标准, 偏信过去较为优秀的学生;以学生的成绩为选拔标准, 偏重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些都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学生的进步。

三、学生干部候选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学生干部的工作性质具有义务性、服务性和管理的辅助性。他们要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保持高度责任感和持续的工作热情, 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因此, 在选拔学生干部时, 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 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学生干部候选人, 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能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敢于坚持真理, 实事求是, 敢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能模范遵守国家法令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要求进步, 思想活跃, 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二) 较强的业务素质。

首先, 学生干部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应有端庄正派的良好作风, 工作务实求真, 为人正直、积极上进;应有谦让他人的豁达胸襟, 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应有严以律己的自我批评精神, 能够经常剖析自己, 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其次, 在工作能力上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统一协调的能力, 总结能力, 交往能力, 自控能力, 应变能力, 表达能力等。[1]此外, 能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上传学生情况, 认真下达学校精神, 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最后, 在学习上主动、认真, 成绩良好, 能按规定完成各科学习任务。

(三) 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生干部候选人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干部对同学实现有效影响的又一重要因素。它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等方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干扰有坚强的自制力,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高度的自信心。只有这样, 才能带领同学完成院系布置的多项任务。[2]

(四) 较好的自愿服务意识。

学生干部候选人必须工作热情, 具有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高尚情操, 关心集体, 团结同学, 有较强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有团队合作精神, 不怕吃苦, 乐于奉献, 自愿为集体和同学服务。

四、高校学生干部选拔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在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 而且要因时因事而异, 面对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选拔办法。

(一) 自荐+查阅档案+军训观察+临时任命。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新生。新生干部选拔后, 经常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 他们中大多会成为整个大学阶段的骨干, 而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的学生干部的作用发挥。因此, 最初的干部选拔是十分重要的,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级以后的发展方向。[3]

新生刚入学, 同学之间彼此较为陌生, 此时, 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干部显得十分仓促, 往往不能选举产生出优秀的学生干部。据此, 我们首先, 要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干部的自荐, 根据自身条件,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务或岗位, 到辅导员或班主任处报名;其次, 要有针对性地向教官和学生了解他们军训期间的表现, 结合他们的档案记录, 研究每个自荐的同学的情况, 尤其是中学期间学校对该同学的品德如何评价, 并注意男女搭配, 性格互补。可选干部大于应选人数时, 可留一部分作“预备队”, 不够时, 则从中学表现较好的同学中选拔;最后, 及时公开任命, 任命时要声明这些干部只是临时负责, 等学生间相互熟悉后, 还需民主选举, 这样可避免同学中可能出现的抵触情绪。[4]

(二) 自荐、推荐+民主选举+群众座谈+集中审定。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彼此之间较为熟悉, 到了二年级后可完全实行个人自荐或集体推举确定预选对象, 通过民主竞选之后, 召开群众座谈会, 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候选对象的综合素质, 再根据他们的申请意愿和个人能力来最终确定人选和职务。这样既能使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的机会, 又能把学生都信得过、有能力、有热情的人推举到了学生干部岗位上来, 以确保学生干部队伍的质量。

(三) 自荐、推荐+考核观察+民主选举+群众座谈+集中审定。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非班级干部。如学生会干部、共青团干部、学生社团干部的选拔, 可以通过自荐 (推荐) 、考核、选举、座谈、审定的方式进行。首先, 在集体推荐或自荐的基础上, 让竞选人公开发表演说, 并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 初步民主选出候选人。其次, 安排比较了解候选人的老师、同学进行座谈, 考察其群众基础, 再结合他们过去的工作成绩和品德表现。最后, 根据选举和座谈的结果选拔出综合素质过硬的干部。

(四) 自荐、推荐+群众座谈+集中审定。

针对个别班干的调整, 教师可以在群众座谈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学生的突出优点, 再根据其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的突出优点选拔为干部。如:在文艺方面有较为突出才能, 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学生, 可推荐他 (她) 任班级的文艺委员;在写作上有较强的能力, 同时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学生, 可推荐其任团支部的宣传委员。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极为重要。在选拔学生干部的过程中, 易产生学生管理者“独裁”、民主不适度和选拔标准不合理三个误区。有鉴于此, 本文指出, 选拔学生干部时要把握好思想政治觉悟、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有自愿服务意识四点要求, 同时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学生, 因时因事地制定具体的四种选拔程序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重要性,常见问题,基本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兰树林.重视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选拔与培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年第4期.

[2]刘瑛.浅谈高校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3.VOL3:61-62.

[3]朱永新.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篇4: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

【关键词】学生干部 职业能力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6-02

一、问题提出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高校中学生干部分有校、系、班三级,职务上又有团委副书记(团支书)、学生会主席、各部长(班委)等等。他们活跃在学生会、学生社团、班级等各种团体和组织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桥梁和纽带。[1]如何选拔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提升干部能力, 既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质量,也影响班级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健康成长。

目前,在高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新时代大学生相较以往特点鲜明,渴望独立追求个性,兴趣爱好广泛,敢于挑战权威。这些时代特点要求对学生干部选拔更有针对性,培养模式更有系统规划。然而大多数高校学生管理者在选用、培养学生干部还沿用传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选拔的现象。在选拔方式上,常见的任命和选举方式均有弊端,两种选拔学生干部的模式在维度上较为单一,对学生的性格、能力特点及其与职务的匹配性考虑不足。此外,以任命的方式选拔学生干部,结果往往受到管理者的主观经验影响。学生工作管理者多数并没有人事工作经验,也很少接受选拔干部方面知识培训,在考量学生干部候选人的时候难免顾此失彼。而如果以选举的方式选拔干部,投票的学生代表考量的常常局限于学生干部上台参选演讲短短十多分钟展现出的亲和力、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现代职业特质理论,分析学生干部不同职务的职业能力需求,改进传统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促进高校学生干部选任工作的客观公正、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推进。[2]

二、研究方法

针对学生干部的指导老师开展深度访谈。对象为宁德师范学院、福建江夏学院、龙岩学院等几所本科高校工作经验超过五年的学工管理者。访谈的话题包括针对不同的学生干部职务,期望的学生干部性格特点和能力构成以及对高校学生干部选任工作的建议或意见。

根据深度访谈的结果,整理记录、提炼出每个被访者在叙述自己认为优秀的学生干部的职业能力和考核维度。将这些能力进行分类整合,按照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师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职业能力三分法[3],分为专业知识技能15项、可迁移技能28项和自我管理技能或职业素养20项,并编码见表1。将这些职业能力确立为初始职业能力考核维度,并制作成问卷。

针对学生干部的工作对象(普通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对象为宁德师范学院大学本科三、四年级学生。问卷内容为63项职业能力考核维度及其简要定义。要求被调查大学生针对9个不同的学生干部职务从63项职业能力考核维度中勾选认为最重要的考核维度3-6项。样本数为503 人,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77份,总有效回收率达94.8%。

三、结果与分析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九个不同职位的高校学生干部职业能力需求,按照问卷提及频次排序。

从数据上来看,专业知识技能(编码K1-K15)是职业能力最凸显的部分,与职位匹配的专业知识技能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不同职位之间少有交叉。比如与组织部(组织委员)对应的组织制度知识等,体育部(体育委员)对应的体育运动知识等。但是在整个学生干部职业技能体系中占据的比重不大。

可迁移技能(编码S1-S28)指个体所能胜任的活动,具体表现为一个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内容,如组织、表演、维修等。在深度访谈中,学生工作管理者提及最多也更为看重。问卷调查的结果,不同职位的学生干部所需要的可迁移技能区分度较大。总的来说,工作上的统筹计划安排、语言上的交流沟通汇报、材料收集记录总结是比较通用的能力。在校园里,学生干部并没有真正的权力,更多地是服务和起到老师和同学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干部一般是在学工管理者和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所以在职业能力中团队领导带领、决策指导之类的能力较少被提及。

自我管理技能(编码A1-S20)常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品质,在问卷的统计来看,自我管理技能占学生职业能力中很大的比重,不同职位的学生干部的要求也比较相近。集中在凝聚力、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这几项能力上。

四、结论与策略

结合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在已有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更有针对性的选任模式

针对不同职位的不同职业能力要求,高校学生干部选拔方式可以更为标准化。选拔之前,明确学校学生干部所需职业能力,才能针对性地设置不同题目,选拔到与岗位相符的学生干部,或者在相同的选拔中设置不同的权重。例如,近年来较新颖“无领导小组讨论( LGD) ”选拔模式[4],就可以针对不同的职位设置不同的考核关键指标。例如选拔学生会的学习部部长,则细心谨慎能力、自律守时将成为考察的关键指标,相比之下,创新意识指标的重要程度降低。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将培养和选拔有机结合在一起

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是相辅相成的。一直以来,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多是先选拔后培养。在明确了不同职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后,可以尝试先培养后选拔,边培养边选拔。

首先,学生干部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是通过系统学习而来。可以通过各类培训,针对提升广大学生诸如组织制度、党团建设、心理学知识等专业知识技能,在选拔之前就能打好知识技能基础。其次提供锻炼相关可迁移技能的平台,可迁移技能是通过观察、实践、熟练等过程掌握。最后学生群体中多树立典型先进人物。让学生干部的潜在发展对象能通过认同、模仿、内化获得相应的自我管理能力。

3.完善内部选拔和职务调整机制,保持人员配置的合理性。

尝试将企业先进人力资源理念、轮岗制度应用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中。尝试班级学生干部、副部长等职位进行轮岗。通过轮岗制度可以实时考察学生干部的职业能力,实现动态人与职位相匹配。一方面工作岗位的调换有利于学生干部多种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不同岗位的轮换,有利于形成宏观思维政策大局观,新旧岗位的交替必然会产生阅历经验与新知识的相互融合,推动工作创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喆.高校学生干部群体现状和选拔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

[2]夏业领,靳强.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会发展新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171-173.

[3]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5: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

聚焦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创新

《 新华每日电讯 》 2012年 8 月 17 日 4 版

高校领导干部学术、管理“双肩挑”好不好?怎样确保领导干部全心全意办学治校?怎样推进高校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国高校管理机制面临的热点难点。

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16日在此间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指出,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一些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长远发展的“人”的因素正在逐渐突破,有益于高校科学发展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正在不断推进。

校长全职投入:提高管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管培俊指出,本次通气会一个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推动高校领导班子职业化意识,引导和促进高校主要领导干部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

与这一主题思想相呼应的是今年7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走马上任时的“四不”承诺——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董奇说:“我提出„四不‟,就是希望能够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确保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切实加强和改进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在教育部人事司主管同志看来,既然担任校长,就应该拿出全部时间和精力履职尽责,像董奇一样提出“四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办学对大学来说,核心是育人,教学和科研是两项重要任务。我们强调高校校长要有职业化意识,也就是说,大学校长应该是教学和科研领域的专家,这毫无疑问,他要懂得教学、科研和育人的规律,如果不懂得,是有欠缺的。强调高校校长要有职业化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反对院士或者是具备科学家潜质的人来担任校长,他们担任校长对于提升学校的学术品位,按照教学科研工作规律办学治校是有利的。但是既然担任了校长,就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办好一所大学、管理好一所学校所产生的意义,远远比他们自己担任院士的社会评价更高,师生员工更认可,人民群众更欢迎。

巡视评议:加强对高校领导班子的各项监督

如何避免高校管理工作“少数人说了算”?如何保证高校中层管理人员任免公开透明?如何让能者居其位,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最大效应……针对这些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热点,教育部自2006年开始实施巡视工作制度。

据管培俊介绍,高校巡视工作为期一个月,组长和成员由曾在高校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在总结各校办学经验的同时,帮助各高校厘清在办学定位、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班子建设和干部选拔任用以及党风廉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向高校进行反馈,同时相关问题交由有关方面分头研究解决。

巡视制度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听取被巡视高校党委工作汇报,二是列席班子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重要会议,三是与被巡视高校班子成员及有关人员个别谈话了解情况,也可召开不同类型的教师座谈会,此外巡视组还要公布联系电话,接受教师干部反映情况。完成巡视后,还要向教育部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巡

视中发现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线索交由中纪委驻部纪检组处理。

截至今年上半年,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已全部完成巡视工作。除巡视外,教育部党组还采用考核的形式对各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及成员进行考核,考核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请干部教师代表对他们的履职尽责情况做出评价。去年以来,教育部人事司还配合中组部有关部门完成了26所高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专项检查。

此外,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结合换届积极推进高校干部的“能上能下”,一些领导干部重新回到专任教师岗位,继续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贡献才智。

校长薪酬体系:既要讲奉献,也要看贡献

当前,我国高校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内部结构日趋复杂,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多元,高校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对高校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并建立大学校长薪酬体系已成为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内在规律、提升高校管理队伍职业化水平的有力保障。”管培俊说。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薪酬机制上提倡“讲奉献”,对管理人员乃至广大教师的“贡献率”关注不高。近年来,通过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高校内部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正在逐步确立和完善。

教育部人事司有关负责同志说,目前我国高校领导的薪酬体系与一般意义上的年薪制还有区别,必须通过调研,建立符合高校特点,与书记校长工作相匹配的薪酬体系。这个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学校教师很关注,高校领导干部的工资待遇以及随之而来的管理队伍的薪酬如何确定,必须经过深入调研。据透露,教育部已着手开展高校主要领导薪酬制度的课题研究,同时开展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高校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工作。

“应当看到,实现高校领导干部职业化管理高校,就必须有考核、任用、薪酬体系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于法周严、于事简便,最终使高校主要领导干部精力更加集中,更能全心全意投入学校管理工作,这既是激励机制,也是保障机制。”教育部人事司有关负责同志说。

篇6: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工作

摘要:现代高校教育绝大多数都采用班级授课制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正因为如此,班级管理在现代高校教育中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几十个学生同在一个班学习,他们有其各自的个性,必须予以发展和塑造,但是,同时他们又必须服从班级的统一管理,否则就会导致无序和自由散漫,从而也会影响到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如何科学地管理班级,既使班级工作高效有序,又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本文将从高校班级管理和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对此做出阐述。

论文关键词:高校班级;班干部;选拔;培养

一、高校班级管理的思想和制度

(一)“以人为本”和“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

关于管理,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的确,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班级管理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管理思想中最具价值的认识之一,其实质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借鉴吸收了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思想,并把它结合运用到了班级管理实践中去,从而为班级管理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思路,并且获得了管理的成功。“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以“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解

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辅导员老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二)自我管理思想

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是“人本”思想的发展,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这种做法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了由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内耗,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其次,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大大强化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

(三)系统管理制度

管理从空间上说是人与事(学习活动等)相互协调的系统,而从时间上说则是一个从决策到执行再到反馈的系统运作的过程,在推进管理自动化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且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以下班级管理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子系统略作分析:

1、管理目标系统

高校管理工作目标从属于育人目标,所以说全面发展的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前提与保证。辅导员老师的管理目标系统地反映在他们制定的“班规班法”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思想教育、有学习检查、有纪律监督、有多种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内容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学

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的管理目标可以防止管理偏离全面育人的轨道,促进了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健康协调地发展。

2、管理组织系统

管理组织,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同学与班长,团支书,班委会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对班级一些具体的用品及各项专门事务,辅导员老师还发动每一个学生进行承包,这样形成了由辅导员老师、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

3、管理过程系统

管理实效来自管理过程,为强化管理过程,辅导员老师带领学生建立了三个系统:一是计划立法系统,它包括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每学期常规等;二是建立检查监督系统,形成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辅导员老师抽检五级监测体系;三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执行过程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调整上述三个系统,通过加强对管理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的管理,从时间上制度上对每项活动的开展作了安排,它保证了班级的一切活动都能按时、按量、高质量地完成。

(四)管理中的资信制度

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我、自主地遵守高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这里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使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的信誉的良好习惯。推行班级管理的资信制度是有其实际需要、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的。

1、实行班级管理的资信制度有其实际的需要

“资信”一词大量出现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上,一个人要能生存并很好地发展,信誉必须放在第一位。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候——塑型期,在此阶段,如果不能培养出守信的好品德,今后是很难发展并有所成就的。这就决定着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施者——辅导员老师也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为社会输送品德优秀的建设人才。

2、实行班级管理资信制度的理论根据

在班级管理中推行资信制度是有理论基础的。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品德优良的人,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也是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渴望被别人认可的心理,当然也就希望自己成为众口称赞的具有良好信誉的人。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信誉进行评分量化,既能起到表扬先进的作用,又能达到警醒落后的目的,使其内化为要求进步的动力,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二、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班干部的选拔与管理是辅导员老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辅导员老师让事实说话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一个有共同奋斗目标、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既充满竞争又处处体现合作的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是每个辅导员老师的不懈追求。

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干部队伍。学生入学时在选择班级干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好人才、各取所长。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做班干部呢?积极向上、正直、热诚、责任感强,是班干部起码的素质;具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有创新精神、学习成绩中等,是班干部起码的要求。班干部还应具备不同方面的特长,以便具体工作的顺利开展,尽可能使班级具有凝聚力。这当然需要辅导员老师用时间来观察,并从中选出符合条件的同学来试用,判断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一个好的辅导员老师就是要尽量缩短试用的时间,选拔得准。通过学籍档案了解学生,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决不能局限于此。因为大学的管理对班干部有着较高的要求。选拔班干部在学生入学注册时就应着手,这一天可称为面试。若适时和学生交谈几句,既表达了辅导员老师的关心,同时也可以观察一下是否合适做班干部。新生入学至军训结束,我们可称为考察期。这一时期辅导员老师要刻意布置一些工作给心目中的班干部人选,观察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处事灵活的能力。军训结束,进入正常学习生活,新的班委就此产生。

(二)培养班干、用人不疑。一个班的风尚和实效如何,依赖于班级管理是否得法和任用干部是否成功。班干部毕竟不是一个专职管理人员,他兼着班务与学习任务于一身,辅导员老师在把他扶上马之后,要注意观察及时指导,但不能越俎代庖。例如组织委员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次活动可能搞不好,被投诉要重搞,这时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眼光,他的能力,和组织委员一起分析原因,指导其如何合理安排指挥,而尽量不要

亲自指挥上阵,否则第二次、第三次恐怕还要你亲自上阵。

上一篇:低手三步上篮技术教学设计下一篇:作文名言警句素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