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视阈下中小企业论文

2024-05-17

经济管理视阈下中小企业论文(通用10篇)

篇1:经济管理视阈下中小企业论文

经济管理视阈下中小企业论文

一、我国中小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的中小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它在经济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企业管理人员缺少经济管理意识

经济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基础,因此,转变经济管理意识是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基础。但是我国的许多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仍然运用传统的管理和发展模式,缺乏经济管理的意识和行为。他们将经济管理等同于传统的财务管理,认为它的主要工作就是记账,只要记账工作能做好,那么也就做好了经济管理。

2.融资困难,运营资金严重不足

从全球来看,企业们都面临着融资方面的困难,这一问题日渐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现在企业制度与融资渠道之间往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企业在获取融资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这些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弱项,他们往往不具备独立获取融资的`实力和能力。

3.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较差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资金运用水平也比较低。有一些领导甚至认为,剩余资金多代表着企业效率较高,但是事实上这是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表现。很多企业由于缺少对资金的合理利用与规划,往往使自己陷入资金困难的境地。同时,企业收账困难也影响了资金的利用水平,由于企业没有制定合理的财税制度,对人员的管理和控制也不严格,很容易形成呆账。第三是企业存货控制环节薄弱,许多企业的存货往往比销售的多几倍,造成了资金停滞,不能周转。

二、经济管理视阈下提高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策略

1.注重投资的风险计划与评估,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具体而言,企业的对内投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新产品的尝试性投资、对技术的创新投资和对人员培养的投资。因此,在中小企业建设和管理中,应当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构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企业的风险,注重分散性投资的运用,并努力尝试多元化经营,努力提高企业的收益。同时,还可以尝试一些规范性项目的投资,当中小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将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入其中,强化经济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应当与国家政策相结合,从而有效地预防风险。

2.强化企业法人代表经济管理意识,转变企业经济管理观念

目前,许多法人既担任法人的职位,也兼任经济方面的职位,因此,他们往往将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都集于一身,并且很多中小企业都采用家族式的管理结构,因此缺乏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启示我们应当强化企业的风险控制意识与能力,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

3.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机制

财务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当注重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在开展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与我国相关的法律相结合,从而有效保障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在具体的财务理过程中,还应当合理地进行职位分工,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内容,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的会计报表记录、固定资产保管等岗位需要有不同的人员进行监督,对于财务信息需要严格审查与分析反馈,形成控制与考核的内部控制系统。另外,还应该建立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将财务管理部门与内部审计机构分离,全面提高监督水平和质量。另外,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薄弱的环境制定相关的财务计划,使财务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经济管理作为中小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负责监督和管理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它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企业经营的活动都必须以经济管理活动为依托。但是,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领导者的战略目标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应当积极改变企业管理者的经济管理思想,强化经济管理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构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与机制。

篇2:经济管理视阈下中小企业论文

论文摘要: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实现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本文拟从复杂性理论的视阈考量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构建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论文关键词:德育管理 复杂性 低效化 成因 策略

学校德育管理研究,是当代学校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复杂性,是一个组织本身所具有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学校德育管理的复杂性来分析中小学德育低效管理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中小学德育低效管理、提高德育管理效能的策略。

一、中小学德育管理复杂性问题分析

(一)学校德育管理对象―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复杂性

人是复杂性动物,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其行为是复杂的,有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情感因素,还有其他非理性因素。特别是学生的德育管理,是从学生的思想上人手,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思想的影响是无形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也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复杂性。

(二)当前德育改革背景的复杂性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格局,多种文化观念和文化标准彼此之间相互冲撞、交流和融合,既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图景,又产生了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不仅给学校的道德教育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难题。

(三)学校德育评价制度的复杂性

近些年致力于德育评价理论的学者大多都呼吁建立开放性德育评价模式,即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样化、侧重于评价过程和侧重与自我评价。无论是传统的德育评价模式还是新的评价模式,德育评价始终是一项动态性的复杂工作,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评价的主体和客体均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更使评价过程和结果变得复杂化。

(四)学校德育管理环境的复杂性

学校德育的环境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指的是在学校中影响人的各种观念体系和物质条件。个人价值的不同,致使所形成的各种观念体系会有很大不同,使学校德育环境趋于复杂。外环境是指影响学校德育的所有外部条件,如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社区影响等。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要向前发展,就需要与外界进行信息和物质交流。在此过程中,必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校德育管理的效能。

二、中小学德育管理低效化的成因

学校德育管理的复杂性,使管理中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德育工作者不能及时把握可能出现的情况,不能很好实现制定的德育目标,造成学校德育管理的低效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管理的混沌性

复杂科学中的混沌理论有一个特点: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比喻的说法就是蝴蝶效应:输人的一个四舍五人的微小误差,可被系统指数发散串级向上,湍流式放大,对输出值产生巨大影响,使结果变得与预料的截然不同。混沌理论揭示了系统如何进人其复杂的甚至完全不可预测的行为状态:一个初始条件,由于其敏感性,当它达到了一定的域值,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在学校德育管理中,某些因素由于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慢慢地积累,达到一定的域值,发挥其负面影响,致使这个学校管理系统陷人瘫痪状态。而这些因素,往往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因素,学校德育管理者经常忽视它们的存在。比如学校广泛存在的“重智轻德、唯分为上”的现象,教师和学校领导人把分数看成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的品德教育,长此以往,混沌理论发生效应也是在预料之中,其后果是不可忽视的。

(二)复杂理论中非线性因素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管理者经常运用线性思维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些线性思维是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的:对给定的刺激有且只有一个反应;任何输人和输出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系统恰好是各部分的总和。但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绝大部分都受非线性因素的制约。这些非线性因素使管理的结果有了多种可能,使管理者无法预测未来,继而间接造成学校的德育管理低效化。如果说学校领导者可以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属于学校德育管理中的线性因素,是可以控制和实现的,但是学校德育管理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除了学校主流文化是学校德育管理者可以倡导和间接引领的,除了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非主流文化,是学校德育管理者无法通过线性思维来应对的。外环境方面,学校除了要和政府部门、下属部门、兄弟院校有很好的联系,还要和学生的家庭进行必要的沟通,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纯靠线性的点对点关系可以管理的。所以学校德育管理中的非线性因素不可小觑。

(三)学校德育管理实践中的整体原理

复杂科学的整体原理强调系统要素的协调性,认为系统各部分只有相互协调作用,共同组成整体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而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学校的德育管理机构虽然比较健全,但机构之间欠缺相互协作的现象依然存在,上级领导将德育指示层层传递下去后教师和直接德育管理者不能很好地遵守,上级也没有任何检查措施,导致学校德育管理实践低效化严重。整体性和协调性在德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很重要,各个德育部门应该紧密联系,互相协作,把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三、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尽管学校德育在管理过程中受到复杂性因素的影响,使学校德育管理的发展具有模糊性,管理者不能正确地预测学校德育未来的发展。但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管理者也应可处理由于复杂性而出现的问题,并利用其复杂性为学校德育管理服务。

德育管理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的理念,实施真实的德育。笔者认为,真实的德育应该是以人为本,充满人性;应该淡化说教,教育无痕;应该塑造灵魂,充满灵性;应该面向未来,放飞心灵。

(一)德育目标多元化

一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目标。学校的德育工作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而学生因个体差异、家庭背景、年龄的不同,其德性是千差万别的。德育管理工作采取一刀切的模式,不能因材施教,导致德育工作不能有序开展。我们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不同的德育目标。这需要德育工作者通过家访、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法对不同学生的道德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以便对制定每个学生的德育发展目标提出正确的依据。

二是允许不同的价值观并存。学生身处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相互撞击,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单一的和所谓“标准观念”已不复存在,尊重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德育工作者要营造多元价值并存的空间,提供足够多的表达和争论多元化观点的机会,不以个人价值取向压制学生的不同观点,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允许学生个性化行为方式的存在,时时刻刻把握住学生思想动态的脉搏,不能一概整齐划一,搞一刀切。当然,要对学生出现的有悖社会主流价值的观念进行引导。

德育目标多元化是人性使然,是学校德育管理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建构真实的德育的基础。

(二)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不是单靠传授和灌输完成的,而是学生通过自我建构、自我教育的结果。外因只有转化为内因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接受教师的德育灌输只有通过自身内心消化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训练。让学生自我确立发展目标、自行确定活动方案、自主体验活动过程、自由发表对问题的见解,自我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让学生在自主的德育活动中汲取德育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德育观。当然,学生自我发展不能否定教师的作用,只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从单纯传授德育知识的智者变成学生的参谋、引路者,为学生制定目标、设计活动时提出参考意见,或在学生迷茫时、价值取向错误时给予适时的指引。所以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德育建设,提高组织效率,注重师德建设,学校德育领导人要为第一线的教师提供更多的“解放”、更多的“援助”,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德育、研究德育,从而不断提高德育的实践智慧。

(三)走进学生心灵世界,还学生一个真实的德育

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冲突。这些价值冲突也冲击着我们的学校德育,由此带来许多困惑,教师为德育的低效而烦恼;家长为子女的道德成长而忧心;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面貌多有责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就学校德育内部而言,根源在于学校德育的理念,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没有深人学生内心,没有触及学生灵魂,没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德育说到底是心灵的培育,“以合乎人性或人道的方式对待人”,尊重、关怀、信任应该成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管理的主要依托信念。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恐惧、害怕容易转化为攻击、仇恨,而安全、信任容易转化为同情和爱。所以,我们在德育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和谐融洽、安全有序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空间。

走向心灵的德育,就是要求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以关注学生心灵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反对目中“无人”的教育,反对把教养与教育割裂开来,反对不能激起学生感受体验的形式主义的活动,要求教师成为有情感素养和能力,能走进学生心灵的人。

走向心灵的德育,包含着三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情感是道德发生的基础。情感的培养不应被视为局部的狭隘的培养目标与教育任务,而是学生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人的同情心、善良、怜悯、敏感性、友谊、义务感、责任感等情感力量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只有在学生体验着这些道德情感,进而达到高尚的情感激动时,道德概念才能变为道德信念。情感的培育不是靠理论的灌输、故意的和人为的做法,而是需要营造丰富的情感环境。情感环境的实质在于,人用心灵来感觉别人内心的极其细腻的活动并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回答它们。

其次,德育是心灵沟通与精神建构的过程。长期以来,德育过程被等同于德育工作、德育活动,注重活动形式和外在化的行为表现等,这是非常不妥的。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形式主义给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儿童和少年做的许多事情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内心,而仅在意识表面上爬行。只有在人有内在的感受、属于自己的感受时,道德才能在人的心灵中扩展。这种靠内在起变化的质性特征,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性特征。因此,德育的过程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过程,只有教师用心灵去感受学生,甚至把全部心灵献给孩子,学生精神建构的过程才成为可能。

最后,教师要成为善于走进学生心灵的人。教师教育力量是学校道德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教师教育力量的源泉则是教师的行为和个性。教师利用人们关系中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创造培养情感素养的环境,这是最细腻的教育艺术的领域,是教师素养的本质。如果不去掌握细腻的对周围世界进行情感―美感观察的方法,就不能当一个教师。教师要通过心灵来感觉学生,要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他们的内心活动。这种激励越是细腻,来自儿童内心深处的力量就越大,学生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立的学习者。

篇3:经济管理视阈下中小企业论文

一、可持续发展背景之下企业经济管理实现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个企业,若想进步,必须要具备长时间发展的潜能。而每一个企业都渴望自身可以长期存在,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故而,许多企业也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创新、改革,企图希望通过改革的形式,帮助企业进行转型,进而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注重对企业经济进行管理与创新,可以使得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不断进步。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得其企业不断壮大。尤其是当前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企业的竞争带来了更为沉重的压力。国内企业若想实现突破,势必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不断改革,进而适应世界及经济发展潮流。选择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经济管理方式,对原有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革新,从理念、思想、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甚至学习与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的管理经验,以期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背景之下企业经济管理实现创新的具体对策

1.注重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企业若想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要从对员工的管理方面入手。一般而言,在企业管理部门中,主要负责员工管理的部门是人力资源部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归纳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当中。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实现人性化管理,尊重员工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同时为员工的归属感提升作出努力。企业的领导者需要明确,在对下级进行工作部署的时候,不要以发布命令的口吻,而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告知下属工作要求,从而提升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与动力。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员工内心情感的把握,尤其需要让员工感受到家庭一般的温暖,这样才能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归属关系,从而让员工更愿意尽心尽力地工作,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2.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进行模式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出了对员工的激励与奖惩之外,还需要在人才选拔、提升等方面做出努力。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优秀的员工。简言之,员工的层次高低、工作能力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抓住对人才的选用与挽留,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在企业的招聘环节。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制定招聘制度,并且还需要多方面考虑人才特点,且站在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进行人才标准制定。另外,对于已经招聘到企业内部的员工而言,还需要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得员工可以在企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企业带来更多财富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通过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以及对新进员工进行全方位培养,提升员工技能,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也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带来帮助。

3.对原有的经济管理体系与制度进行创新

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员,需要对自己的管理方式有明确的原则。在利用人才的时候,需要遵循因人而异、扬长避短的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作为领导者,需要用正确的眼光发觉每个人身上的优势,为其安排最为适宜的工作。同时,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健全的权责制度,这主要是希望在面对阶层区别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对工作合理分工,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和工作都可以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这样员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进而提升责任感,也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尤其需要企业的核心经济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可以有效确保管理存在局部倾向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稳定与和谐。只有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指导企业员工更好地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逐步开始融合,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进步。这就为企业的竞争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此,当前企业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思考,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对策,并且进行创新。使得经济管理体系更加符合经济发展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现状,从而促进企业的长久进步与发展。

摘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若想在这样的经济浪潮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改善与创新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求索。因此,本文就将针对可持续发展背景之下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展开分析,且提出未来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具体对策,以期为相关的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进步与长远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重要性,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召龙.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05:109-113.

[2]付襄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究[J].经贸实践,2015,14:69+71.

篇4:档案记忆视阈下企业档案管理解析

【摘要】档案记忆观为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企业档案是构筑企业组织记忆的基石,以多维视角开展档案收集工作,以宏观鉴定为指导的科学的鉴定工作,以及丰富的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是真实、完整的企业组织记忆构建、维护、传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档案记忆观 企业档案 组织记忆

1.档案记忆观的基本观点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档案界将“记忆”概念或观念引入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以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将我们所从事的传统的档案工作视为记忆保护性质的工作(如,数字记忆工程、城市记忆工程等),随着档案界对“记忆”这一概念的重视和探讨的深入,“档案记忆观”作为档案学新视点被提出来。

“档案记忆观是指人们对于档案作为社会各项活动的原始记录而具有的构建人类社会记忆的作用和价值的基本认识。” 其核心内涵是:基于对档案社会记忆属性的深刻认识,把档案与社会、国家、民族、家庭的历史记忆联结起来,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或历史、集体)记忆,档案馆是“记忆的保存场所”,并从个人乃至民族的根源感、认同感、身份感的高度去看待档案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2.档案记忆观的基本属性

档案记忆观作为基于对档案基本属性——社会记忆属性的本质性认识,近年来受到档案界的重视和探讨。档案记忆研究是从社会记忆的理论立场出发,分析档案在社会记忆传承、建构和控制中的功能与机制,以推动档案工作在社会记忆保护和建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构筑更加全面的社会记忆。

其学术旨趣在于: 一是充分认识和肯定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一种形态,理解档案在国家和社会记忆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二是充分认识和肯定档案工作是社会记忆的保护与建构性工作,探寻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档案专业的使命与价值;三是进行深度的理论发掘和理论创新,建构一个解释性的理论框架,拓展档案学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世界记忆工程”、“城市记忆工程”、“数字记忆工程”等涉及档案领域的记忆保存、保护活动寻求理论支撑。

3.创新管理措施

3.1科学合理地进行档案鉴定

档案鉴定决定着档案的生死存亡,是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档案工作者在将档案归档保存的同时发生对主要的历史诠释的行为。我国的学者对档案的鉴定理论的探讨从未停止过。由于历史和文化差异等诸多原因,档案的鉴定工作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中难度和挑战性最大的一项工作。

科学的档案鉴定工作能够保障塑造和维护真实的组织记忆。信息技术的广泛鉴定,使现代档案信息激增,许多机构的规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时真实组织记忆,成为现如今档案鉴定工作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综合性理论、战略及方法在使用构架的档案文件的同时,也适用于档案鉴定工作。文件的虚拟或只能来源于档案工作者在鉴定每一份文件时,只鉴定文件的形成背景和当下的使用情况。确定本组织哪些职能和活动应被记录下来是保证科学的企业档案鉴定的基础。科学地进行企档案鉴定与组织机构的整个发展战略是一致的,单位机构未来的发展以档案为依据,才能使本组织永葆发展活力。结合组织文化,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结合组织文化、业务流程、信息流等对档案的鉴定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究。打破传统的工作方式,了解本组织运转的工作背景,建立全局、宏观的工作理念,是形成科学合理的鉴定的基础,也是塑造和维护团队组织记忆真实性的保障。

电子文档的发展为档案的鉴定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由于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对鉴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确保文件可读、可用、真实、完整,为电子文件的技术鉴定提供保障。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中中大量的电子文件产生,电子文件在数字记忆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但是许多组织机构因疏于收集信息,信息失散,导致数字文档处于失控的状态。在数字时代,为了使组织记忆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与延续,要保证完整地收集企业信息,适时对档案进行鉴定,保证文档长期可读、可用、真实、完整。

3.2企业组织记忆的激活与传承与丰富的档案

利用服务记忆是人类进行身份认同的基础, 企业组织记忆是企业员工认同企业的关键,“认同” 是员工对企业产生自豪感、归属感的情感之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组织记忆的激活与传承,有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美国社会人类学家保罗·康纳顿认为记忆的恢复借助了外来原始资料” ,“档案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资源,它所承载的国家、民族、 社群、 个体的过往历程正是集体记忆所要存留、追溯的对象”,可见,档案既是记录集体记忆的载体和媒介,又是集体记忆激活的重要方式,然而,被动“躺”在档案馆(室)的文档资源,其记忆能量很难自动的释放,丰富的档案利用服务,是发挥档案独特价值,激活企业组织记忆的重要桥梁。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供利用,“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三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档案工作中,企业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 通过提供利用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在企业组织记忆的激活与传承中, 企业档案工作者需要更为系统、深入的整合档案资源,以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的方式,主动将组织记忆呈现给企业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企业组织记忆的激活与传承。 具体而言,从服务内容上,可以以时间为线,将不同阶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等有重要影响的文档加工整合,展示给员工;也可以以不同的主题(比如关于经营模式的、关于激励机制的等),将企业从成立至今的关键记录展示给员工; 还可以以企业的重大事件为线,梳理企业发展的脉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愈加激烈的企业间竞争,促使企业纷纷建立属于自身发展特色的一套体系。企业的发展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为了使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各项数据能够良好地传承和保存,企业开展的档案管理工作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罗彩娟.社会记忆散论[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2):24.

篇5:经济管理视阈下中小企业论文

一、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的本质即公共性和服务性。就公共性而言,在政府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代理人们行使了一定的公共权力,包括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公益活动的推广等。公共权利不是为某一个阶级而服务的,而是站在社会的角度上造福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这就是服务性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是我国党的宗旨,因此,政府的行为应该立足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因此,服务意识是做好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公共管理有四大职能,分别是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部门应该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信息的传播尽到自己的本职责任,满足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档案管理范式概述

档案管理是对具体文件的整理、分类和保管,档案管理的工作与社会管理具有紧密的关系。档案管理范式是一种管理行为,针对具体的档案管理活动,在专业的领域进行缜密的核查和保管,并为实际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档案管理范式能够有效地结合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统一,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先进理念的帮助下,能够增强管理实践的力度,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在档案管理常年的发展中,站在“范式”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够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增强逻辑性的考察,能够对档案的收集和分类进行系统的划分,做到科学化的管理。

三、影响档案管理范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因素有很多,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之中,面对不同的情况做出档案管理的范式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1.经济制度

不同的经济制度对档案管理范式的选择也略有不同。在私有制的经济体制下,封建制度对生产资料有着完全的掌控权,档案管理是统治阶级的私人财产,其范式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并不能体现公共性。当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时,档案管理有了自主权,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较为开放的档案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服务性,实现了管理本质上的转变。但是,在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档案管理依旧立足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难以协商解决共同的社会问题。我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共享性,在档案管理中坚持为人民服务,兼有社会性和服务性的原则,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

2.政治制度

档案工作通常离不开国家制度的管辖,具有一定的政治形态。在独裁的政治环境下,人民长期处于被压制生存空间里,公共个人利益得不到实现。权利的垄断,使档案部门完全为统治阶级服务,沦为管理国家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具有封闭性。在民主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中,人民具有了更多的权利,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具有知情权。因此,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使用自己的权利进行利益的维护,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档案部门作为信息服务机构能够体现人民的意志,增强其社会性,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

3.社会发展理念

社会发展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社会进步也影响到档案管理范式的选择。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但是过于强调这一点容易造成与社会的脱节,不利于实现档案管理建立的初衷。在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将“人”的管理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能够有效地推进社会管理,突出人的价值。在档案管理的功能上,不局限于历史工作的研究,做到档案查询的`生活化,发挥档案的信息价值、历史价值和记忆功能。

四、基于公共管理的档案管理范式

1.现代档案工作的公共性

(1)档案工作领域的公共性

档案工作领域的公共性,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来看。从纵向上分析,我们在建国初期就重视了档案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引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这体现了档案工作的全局性和延伸性。在横向上分析,档案管理涉及到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主要管辖不再是党政组织的人员档案以及历史文化资料的管理,而是从经济数据、政治发展、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着手,深入不同的领域进行专业的档案管理,具有扩展性。

(2)档案工作服务对象的公共性

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这是由于我国民主法制化进程加快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的提高,知情权是我国公民的主要权利之一。因此,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也随着扩展,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化档案的全方位需求。在以往档案的主要服务人群外,增加了普通人民群众的查阅权,做到档案管理为民服务。

(3)档案工作机制的公共性

档案信息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性,即作为公共物品,其提供的方式是由公共部门进行统一的安排,不能放任给个人进行分配管理。因此,世界各国在档案工作的管理机制上较为统一的选择了政府部门进行主导,各部门配合协调的方式,完善档案管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档案管理上,主要是以档案实体管理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的。档案管理实体部门主要是指档案馆,是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指档案局,独立行使国家*府部门赋予的公共权利。保证档案管理中的公共利益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发挥自身的效益,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

2.档案管理范式的公共性

(1)管理价值取向

档案管理的价值取向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高效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满足社会要求。站在全局性的角度上,档案管理涉及到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人口流动档案、工作信息档案,这些都是公民参与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社会的发展是在关注人的基础上得到的,因此,我们要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将管理重心从“物”转移到“人”上来。

(2)管理原则

篇6:经济管理视阈下中小企业论文

一、低碳交通运输的内涵

低碳运输是绿色环保理念的具体体现,以降低排放,减少耗能为目标,从运输的方式、工具以及节能措施方面对现有的交通运输进行改善,是一种环保的交通运输方式[1]。

一是碳排放量低。

现在交通运输主要依靠的是燃油交通工具,电动车还没有广泛应用,低碳交通的主要理念就是降低碳排放量。

二是运输体系低碳化。

运输体系低碳化意味着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立,交通运输装备的设计、选择到运输方式等方面都要体现低碳化概念,减少尾气等污染物质的产生。

三是技术措施低碳化。

这是从技术层面提高交通运输的节能环保性能,比如强化车辆节能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技术等。

二、低碳经济视阈下交通运输的发展策略

交通运输走向低碳化是一个长久的过程,特别是要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转变交通运输方式,需要的时间更长[2]。

低碳化运输需要从提高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对低碳排放进行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整体上进行规划,从而推进我国低碳运输的发展。

1、系统规划交通线路

现代城市的拥堵现象极为严重,这是交通运输管理的一个急需解决的理由。

运输管理部门有必要对交通路线进行合理规划,缓解城市大道的拥堵现象,同时这也是低碳运输的内在含义之一[3]。

首先,要增加公共交通的投入,改善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完善公交车队的管理体制,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其次,通过政府发布的政策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如提高私家车的收费,限制车号出行,提高私家车的违规处罚标准等,同时降低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坐费用。

再次,政府修路要综合考虑同城的水电、煤气等各种设施的位置,对已建成的水电设施尽量不要拆除,如果必须拆除就要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论证,确立拆除的范围和补救策略。

最后,政府对公共交通的路线安排要以方面民众为主,在居民聚集的地方,校园附近要多设公交车站,对于较远的城市郊区也要设置公交班车。

2、加强公交轨道交通建设

地铁和公交是政府为民众提供的公共服务,其公共性能使得它具有低成本、低排放的优点,私家用车和出租车的利用率不如公交车,总的排放量也高于地铁、公交,因此要大力倡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为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要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实现火车、公交、地铁的转换,方便群众。

政府还可以为公共服务企业提供一些补贴和政策优惠,鼓励企业从事公共服务。

轨道交通在城市内的使用可以减轻道路的拥挤现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经济实惠,符合大多数市民的出行需求,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大对轨道交通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同时,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并在居民区附近和人流量较多的地段多设公交站点和公交车量,比如把步行街、医院、火车站等地方作为轨道交通的枢纽,方便群众转乘,便于群众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3、合理规定排放标准

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是交通对空气的主要污染,必须合理制定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

汽车的燃油使用率不高是当前汽车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验结果制定汽车燃油的标准,并对汽车燃油不达标的车辆限制使用,对燃油度高的汽车给予优惠。

同时,政府要制定各项规章,优化城市交通运输。

对污染超标的车辆要给予暂扣牌照,甚至予以罚款等行政处罚,以行政权力监控交通运输,降低交通造成的污染,并呼吁设立步行日、限车日,强化民众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意识。

4、建立健全货运信息服务网络

要建立交通运输领域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公众能随时掌握车辆信息,随时查询货物的物流信息。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发展低碳交通必不可少,必须健全基础设施,为交通运输提供基础保障。

采用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多式联运最主要的特点是在运送一批货物途中采用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确保货物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货运速度,还可以减少货运方中途储存货物的成本,而且可以防止商品在储存过程中发生损坏,减少对环境的威胁。

另外,发展内河航运方式,水运对空气的污染最小,符合低碳运输的.要求。

5、加快道路运输科技进步

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是推动低碳运输方式的重要策略,科学技术是交通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要实现低碳交通运输必须加大对交通工具、运输方式等的研究,通过改善技术、创新管理降低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

如何减少碳排放量具体而言,要采用环保性能好、尾气排放少的新型交通工具,在车辆设计中引入节能技术,加强车辆的低碳性能。

例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废弃的钢渣作为道路路基的填充物,以修建新路的剩余水泥加固老路;道路改建中采用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实现了在低成本的条件下改善路面路况;在轮船等交通工具中通过设置相关设施,减少发动机的使用,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三、结论

低碳交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需要,作为我国交通行业的新事物,我国对低碳交通的研究和实践都还很浅,必须大力推进低碳交通的实施。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理由,交通行业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必须降低交通对能源的依赖,以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霞.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研究[J].企业经济,(10):125-126.

[2]袁琼.低碳交通运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绿色科技,(03):312-313.

[3]罗远.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研究[J].交通世界(运输 车辆),(08):179-180.

篇7:经济管理视阈下中小企业论文

就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对于部门工作的监督,仅仅依靠内部的监督工作,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公民对其进行监督,更能使监督的效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但是在实际的公民外部监督工作中,公民私权往往会受到政府方面权力的压制,甚至还会受到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对公民监督档案管理部门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即使如此,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根据,公民根本没有途径对集体档案以及公共档案进行了解,外部监督工作的进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就会使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懒于创新,同时也会对档案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形成制约[3]。

2.2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竞争性

从传统的档案管理到现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级别的各种档案都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对其实施集中管理,这种情况下就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被相应的公共部门完全垄断,在市场上完全没有竞争力。此外,因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特点,公民只能选择公共部门进行档案管理,这样就进一步使公共部门的档案管理的垄断地位得到了巩固。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作效率的低下以及对资源的浪费问题,由此就可以看出,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突破,那么其社会化的发展就很难得到提高。

2.3档案服务现代化程度不够

篇8:经济管理视阈下中小企业论文

(一) 财务管理的理念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 管理的效率决定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不同的财务管理计划会带来不同的财务结果。通过在财务管理中设置控制环节来提升财务管理的针对性, 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一直以来都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在这个完善的过程中, 企业需要支出成本, 消耗企业资源。特别是当企业的资源有限、条件不足时, 企业的财务管理运营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效益。当下很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在“控制成本、减少支出”, 呈现出临时性和片面性, 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短视、管理系统性欠缺的现状。由于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影响到财务管理的效率, 最终影响了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 财务管理的方法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 管理内容有控制资金收支、统筹资金分配、安排资金筹措、优化企业经营过程等。目前来说, 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有企业预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绩效考评方法等。可以说, 每个环节的财务管理方法的选用决定了财务效率的不同, 也会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在现代经济高效率的要求下, 管理手段优化才能获取更高的效益。在方法优化中, 考虑到财务管理基础是大量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所以财务管理这方面, 大部分企业根据管理需求与竞争要求使用了ERP软件系统作为预算、记录、分析、考评的工具。利用ERP系统的控制点建立起企业的内部控制, 数据收集与分析得以高效完成, 控制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当然, E R P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强大的信息化基础和紧密的逻辑设计, 配合强有力地执行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目前来看, 大多数企业在ERP利用和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上还有很大的不足。其中利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以财务分析为基础提供决策支持等方面更亟待增强。现代企业当下的财务管理方法依然停留在对企业的资金投入与使用方面, 财务措施没有体现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纠偏作用, 尤其是创新财务管理工作这方面, 企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 企业财务管理的细节

财务管理的细节贯穿于事前对资金的预算编制, 经营过程中对企业经营业务的核算, 定期对企业的经营收益计算等各方面。在此基础上, 财务管理人员还要根据企业各个部门的贡献率来实现利益的有效分配。目前来说, 粗放型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现为: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和计算企业的收益与分配, 没有把关注点放到企业的细节性财务管理中来。在互联网思维视阈下, “蝴蝶效应”重视细节对整体的影响, 也带来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新解读。“蝴蝶效应”重视细节管理工作, 认为“细节成就一切”, 企业在一些跨空间的计算、统计、分析的工作只是鼠标的点击声, 数据都来源于平时点点滴滴的业务申请、审批、记录等流程。在互联网思维视阈下, 企业财务管理细节包括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企业品牌成本, 企业会计信息收集质量与渠道, 企业资源分配过程中的权重影响, 等等。以工资分配来说, 很多企业员工认为工资分配不合理, 实际上这只是企业财务核算工作未深入细节、未体现差异造成的。再从互联网思维视阈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来说, 企业在申请、报销方面的渠道, 审核细节, 资金流动等都可以借力于互联网进行优化。细节上的优化和流程改进, 将积累起量变, 最终达到财务管理质变的目标。

二、互联网思维视阈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创新措施

(一) 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立足于互联网思维视阈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应在财务管理方法上借力于互联网的大数据特点, 基于其社会化与平台化, 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针对当下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落后的现状, 企业应深化ERP的执行, 升级传统ERP, 扩大ERP管理系统的模块。要求企业实行全面的ERP财务管理覆盖, 将财务人员从财务统计工作延伸出来, 把ERP财务数据的处理功能扩展到企业资金的调度, 以及生产销售过程中, 也可以考虑将ERP融入客户、供应商的数据互通中去。摆脱当下只有财务、物流人员使用ERP的情况, 让企业各部门统一使用ERP来汇报经营情况, 提高财务数据的处理核算效率, 提高经营数据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提高数据兼容性, 进而节省财务管理时间,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

同时, 企业还应对财务管理进行专用网络的建设, 创新数据传输渠道, 结合云概念充分利用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专用网络还可以同时兼顾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传输效率。对集团企业来说, 各集团内异地子公司的财务数据管理、数据可比性的要求更为迫切。通过构建集团互联网OA平台以及财务核算平台, 可以利用各软件间的数据接口实现各项申请、报销与财务核算的直接对接, 减少财务核算的人为错误;也可以利用各子公司财务数据的情况进行自动对账, 提示对账差异, 以便财务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对账差异。另外, 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建立财务人员管理体系, 实现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定期培训提升, 实现集团财务人员间的工作经验交流及相互监督, 从总体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二) 财务核算方法的优化和创新

在企业财务核算过程中, 创新主要是对成本核算进行细化后的创新。目前来说, 大多数企业财务成本核算范围小, 需要会计分摊的项目多, 成本核算总体上比较粗犷。在互联网背景下, 以前无法实现的精细化成本核算也会成为可能,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变财务核算方法。一是固定资产的折旧及分摊方法的优化。传统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基于时间的折旧, 一般都使用平均年限法与一些加速折旧法, 有了互联网平台和ERP系统的核算支持, 可以实现工作量法的普遍应用, 使设备的折旧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 折旧分摊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到对应的产品。互联网视阈下财务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大大提高, 可以要求汇报的固定资产报表与实际误差不得超过约定值, 也就提高了对固定资产的管控力。二是人力成本的准确核算与分摊方法的创新。互联网催生物联网产业后, 各个岗位的人力成本的记录可以与人力成本的核算对接, 把每个产品或每个新项目的直接人工成本精准的对应到相应的产品中去, 对于一些间接成本可以更加细化合理地分配到每个产品或每个新项目中。三是无形资产和商誉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优化与创新。借力于互联网大数据信息的调查与搜集, 可以对企业拥有的技术、品牌与市场价值等进行测算和估值, 同时配合企业在业内生产力排名和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进行综合测算, 最终确定无形资产和商誉的入账价值, 并根据无形资产及商誉的生命周期来摊销入成本, 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财务核算的全面性。

(三) 财务预算工作的优化和创新

现代集团的管理基本是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 全面预算的核心是财务预算。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 财务预算工作具有了较大的优化与创新的空间。首先, 在预算编制阶段, 可以更高效地取得上期纵向可比数据以及同级公司的横向可比数据, 为预算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利用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开发应用, 能够很好地实现异地信息规范高效的传输以及数据的统计和汇总, 提高预算的总体编制效率。其次, 在预算控制阶段, 利用信息技术标准化订制建立无纸化申请报销流程, 要求企业所有部门都实行网上审批, 利用信息系统构架及控制柔性参数来自动控制预算的执行。这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 也更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最后, 在预算考核阶段, 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预算的跟踪和反馈, 可以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财务信息, 建立更加合理的预算考核评价标准。同时配合实地调查, 可以更容易更准确更及时地对经营业绩做出评价, 也有助于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 使利益分配更加透明。

(四) 互联网思维视阈下企业财务管理注意事项

应重点对互联网思维视阈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行为以及财务数据安全性进行控制。对于集团型企业来说, 对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汇报, 资本的筹措与安排, 财务管理人员岗位的细分等, 都要根据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进行优化与创新。比如, 全面实现网上审批后, 财务人员的登陆权限、工作内容也需根据不相容岗位进一步细分, 加强财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和宣讲;财务电子票据和电子报表易于改动, 所以企业也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电子监管体系, 利用多方授权、多方确认、组合密码、技术加盟等手段来杜绝财务舞弊现象;考虑到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 也面临着信息被窃取的风险, 因此企业的网络建设过程中也必须重点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中枢, 互联网思维视阈下企业财务管理应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 从财务管理理念, 管理手段、核算方法和预算管控等方面进行优化与创新, 以此来提高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实现对企业资源的全面管理。

摘要:本文对互联网思维视阈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并着手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变化与管理内容进行探讨。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来实现更高的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在互联网思维视阈下企业财务管理将成为下一个企业管理效率的增长点, 为实现企业整体经营效益贡献新的力量, 希望本文能为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若干参考意见。

关键词:互联网视阈,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黎明, 程颖.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思路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 2015 (3) .

[2]孙军昌.浅谈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3) .

篇9:自组织理论视阈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现代企业管理

自组织是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内部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按照某种规则自觉所构成的特定结构和特定功能,其突出特点是自主性和内在性。自组织包含三种演化过程:一是从混乱无序转为有序状态;二是从组织程度较低转为较高的层次变化;三是在相同组织层次中从简单转为复杂。企业管理系统作为社会生活领域一种系统形式,具有一般系统的特点,具有应用自组织原理的基本条件。作为现实的、具体的系统形态,企业管理系统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现代企业应充分利用自组织原理为企业管理系统提供新得思维、新的视角,从而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一、企业管理系统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征

第一,企业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开放性系统,是保证企业组织不断适应新环境新变化的必要条件。企业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且通过一定的反馈进行自控和自调,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新变化的目的,使企业结构不断健全与完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这种开放性特征决定了自组织原理在其适用范围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企业具有非线性特征和自协调特征。当前,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一泻千里,为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率创造了更多条件,因而企业从外界所获取的物流、信息流等越来越多。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其抵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系统性原理,由于各种复杂的非线性制约因素存在,其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要素功能机械相加之和。企业管理系统的非线性和自协调特征使企业管理能按照自组织原理进行动态的自主调节,从而达到协同。

第三,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二是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即反作用。组织离不开外部环境,需要时刻与外部环境维持互动,外部环境的特点、需求、变化也必然影响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选择;而企业的发展及其管理决策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环境,企业组织是伴随环境的进化而进化的。由于科技迅猛发展与社会日益进步,企业面临的环境愈来愈复杂、动态、不确定, 因此,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也在这种演化的路径中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预测。

二、企业管理系统的非自组织特征

企业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通过反馈进行控制和调节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相对比较开放的系统,然而,就企业内部管理及被管理人员而言,又具有相对稳定和相对封闭的特征。企业管理系统是人参与的系统,企业为了达到盈利目的,会制定与建立相应的企业管理方案、方式、文化、公关等策略,这些策略一旦形成也具有相对稳定性。企业管理系统的这种有限的开放性决定了自组织原理只能在其适用范围内发挥一定的作用。

企业管理的非线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组织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结构,企业管理则会考虑到各种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对其产生的影响。企业的管理是一个人为参与的过程。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必然会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和行动途径。应辨证看待影响企业管理系统的内、外部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有的利于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的则背离管理初衷。当系统内外部有利因素都居于主要地位时,管理系统就应及时进行干预控制,使相对平衡有利的状态能尽量延续下去;当系统内外部不利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时,管理系统就要充分运用自组织原理进行竞争和协同,使企业尽快走上符合企业科学发展目标的轨道上。

三、自组织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价值

第一,利用自组织理论建立具有自组织特征的企业管理系统。自组织理论显示,在一个系统和系统能量容量范围内,系统的密度愈大,有序程度则愈高,形成的场愈强烈,企业的自组织特征就约明显,效率也越高。系统依靠自身内部能压,在一种相对稳定状态下,将物质、能量、信息不断向结构化、有序化及多功能方面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随之也将产生自我变化。而为使企业管理活动成为一个自行组织、自我管理的自组织系统,需要发挥企业管理的灵活性。根据相关政策,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企业远景、企业文化和发展目标,使企业管理具有相对广泛的开放性。

第二,充分利用非线性系统和线性系统,使企业管理在这两种模式统统作用下平稳运行。物质内在的非线性作用是耗散结构的微观特征和自组织的内在动力。非线性特征有助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一定必要的交互作用,线性因素又能充分发挥企业管理系统的控制作用。在管理上,既要注重这些非线性因素由交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反映,又要充分利用这些线性作用建立健全控制管理机制,有效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第三,自组织将会导致竞争行为。哈肯认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是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不是外部指令。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通过竞争而协同,从而支配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在企业中无序的竞争会导致资源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这对于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来说,后果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企业应该利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去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减少不必要的无序竞争和消耗。同时,管理者应建立必要的系统控制机制,有助于排除不利于企业战略和企业远景实现的因素。一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及控制;另一方面,让被管理者有充分自由度,突显自组织特征,使确保企业管理在外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组织理论,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

作者简介:

篇10:经济管理视阈下中小企业论文

当前的经济条件下,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密切了,这就要求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要抓住市场的需求,在保证质量、结构、效益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另外,要注意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专业管理的创新和改革,使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能够高效率、高水平,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人才。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的联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的基础。区域经济是指某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经济特征。这种经济特征决定了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同时也是区域经济范围内高职高专的发展规模、类型、层次的重要基础。从某种程度来讲,区域经济结构类型决定了高职高专的专业结构设置。比如在一个工业所占比例较大的地区,高职高专在专业设置上,必然会选择设置较多与工业有关的专业;而在一个农业所占比例较大的地区,则会更多的设置一些与农学有关的专业。这种专业的设置具有必然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种专业设置,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从高职高专来讲,其专业在这种产业结构背景下,其水平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

(二)高职高专专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高职高专专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引进,高职高专通过与区域经济结构相接轨,为其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供给,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近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对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与其相配比的专业性人才,能够更好的驾驭新兴的产业技术,对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都能更好的去掌握。高职高专通过创新专业设置,使其培养出的人才,能够为当地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推动经济发展。

二、高职高专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杂而不精。就目前来看,部分高职高专在专业设置上往往过于注重数量和规模,却忽视了质量,造成了一种专业设置很齐全,却没有精品、特色的专业。这些高职高专在专业设置的时候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即别的院校有的,我也应该有,不顾实际,盲目的扩大规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院校,不考虑专业的应用性,只从成本上做文章,致使其专业很多,却无法与当地经济结构相适应。

(二)专业设置与社会行业设置联系不密切。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脱节或其专业定位不明确,使其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定位。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导致了教学资源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部分高职高专因其资质和经济水平的制约,特别是一些民办的院校,其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实训基地都不是健全。这种硬件上的缺失,使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时,造成其能力不足,无法胜任专业工作。另外,由于一些院校与外界联络较少,使得其专业的开设较为滞后,一些新兴的专业无法普及,造成了人才供给的断条与需求的断条。

三、创新型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的方式探究

(一)专业设置要与市场相接轨。专业的设置是高职高专是否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对经济发展有利的人才的基本前提。专业的设置其实是沟通学校功能与社会经济需求的纽带,是市场、产业、劳动力相互变化制约的前提,不容忽视。高职高专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首要考虑的就是要与市场对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培养。这一点与企业生产产品较为类似,即市场需要什么,院校就应当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点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做好调研工作,做好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将有市场的专业做好、做精、做大,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因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时较为有限,所以需要其在其理论知识得以掌握的前提下,更多的去实践。院校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大力的推行实践教学、应用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以最短的时间掌握工作技能,适应社会工作内容。在具体的实施上,学校可以大力推行勤工俭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寻找与本身专业有联系的企业单位,与之进行合作,设置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实现双赢。

(三)创新专业管理。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是否合理,是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都需要专业的创新的管理团队来进行调研和把握。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管理者需要对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生产结构的变更及时关注,将市场发展的规律和创新专业的建设联系起来,使专业的建设能够与时俱进。另外,管理者需要充分地考虑专业的规模、质量、结构是否与经济发展相一致,在专业规模的构建上,与市场人才需要是否一致;其专业质量,是否与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的层次相一致;其专业机构的整合度,是否区域经济结构相互一致。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区域经济为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提供环境和基础,而科学合理的专业的设置又能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在专业的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主,有目的性的设置专业,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全县税源调查实施方案下一篇:乡镇卫生院开展环境建设年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