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花诗歌

2024-04-16

墨花诗歌(共5篇)

篇1:墨花诗歌

墨花诗歌

说心里话

我不孤独,也不寂寞

只需,一个电话

就会让自己的时光

即热闹又喧哗

初夏的季节

满眼都是姹紫嫣红的百花

岁月

静美如画

心事

恰似繁花

让自己

独守一份安静

双手捧一杯清茶

细细品味

生命况味的代价

繁花盛宴

只留一季的.芳华

每一天

让自己借用空灵的流年素笔

染指墨香

为自己悄悄抒写如兰

最美的诗行

谢绝红尘繁华

与书为伴

让心灵静安

盛开一株

碧荷的清雅

5月4日19点52分如兰即兴执笔

篇2:墨花诗歌

墨花(并叙)

作者:苏轼  朝代: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

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

篇3:书法教育显特色墨花烂漫俏山乡

重庆市垫江县高峰小学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 地处涪垫公路主干道, 距离垫江县城15公里, 现有教师67人, 学生1158人。学校秉承“城乡统筹、后发先至”的战略思想, 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 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精髓, 将书法教育与学生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初步形成了以书法教育为载体、锻造艺精德厚教师、培养德艺双馨学生、不断提升学校整体水平的办学特色, 将学校成功打造成为了重庆市书法实验学校、书法报全国少儿书画教育实验基地,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学校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传承书法文化、打造特色理念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我校在继承和发扬书法文化的同时, 立足实际, 开拓创新, 确定了走书法特色的办学之路, 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 即2009年至2010年创建重庆市书法实验学校, 2010年至2011年创建重庆市书法特色学校, 2011年至2012年创建重庆市书法示范学校, 并根据创建规划科学推进, 逐步实施。目前, 学校已成功创建为重庆市书法实验学校。同时, 学校将书法与德育有机结合, 不断优化, 精心提炼, 形成了“一笔一划练字、一言一行立德”的办学理念、“砺炼、崇德、勤学、创新”的校训、“笃学苦练、德艺双馨”的校风、“精艺、厚德、爱生、拓新”的教风以及“研练、进德、善思、创优”的学风, 让师生坚持“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让师生明确“立字先立人、立人先立德”, 树立了书法与德育有机结合的特色理念。

二、优化精细管理、促进特色创建

特色学校的成功创建离不开精细化的正确管理。我校在书法特色创建过程中, 管理坚持做到了“五全”:一是领导教师全员参与。学校行政与全体教师一道, 共同参与书法作业练习和书法作品创作, 共同参与书法技能提高和书法考级活动, 共同参与书法教研教改和书法课题研究, 共同参与书法课堂教学和书法比赛活动。二是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全校一至六年级1000余名学生全体参与, 其中一、二年级学生学习硬笔书法, 三至六年级学生学习毛笔书法。三是抓实教学全程管理。学校制定了书法特色考核细则对教师书法特色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书法活动的评比与表彰进行全面的考核, 并将其考核的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评优晋级的重要内容之一。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将学生书法知识的传授、书写技能的提高与书法兴趣的培养、道德情操的熏陶有机结合, 力求培养德艺双馨的有用人才。五是引发社会全面关注。通过家长会学生现场书法展示、师生免费送春联下乡等活动,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争取家长的支持、社会的认可,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合力的形成。

三、狠抓五项措施、夯实特色教学

书法教学工作是书法特色的中心工作, 是书法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是传授书法知识、训练书写技能、培养良好书写习惯和陶冶优秀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我校切实落实五项措施、狠抓书法教学工作, 推动书法特色学校创建。一是抓课程落实。将书法课列为地方课程, 开足开齐每班每周书法课2课时, 编排并利用好书法教材, 设置专职书法教师。二是抓课堂教学。向书法课堂40分钟要质量, 适时对书法教师的备课、上课情况进行检查, 督促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抓作业展评。开展学生书法作业展评活动, 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不断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四是抓教研教改。定期开展书法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学习交流活动, 加强书法科研课题研究, 对书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共同提高书法课堂教学能力。五是抓表彰评比。开展德艺双馨书法之星评比活动, 对品德优良、书法学习进步大、效果好的学生进行表彰, 以此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四、丰富书法活动、创新特色载体

书法活动是提高师生书写水平、推动书法特色创建的重要手段, 是实现书法教育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立体化和可体验化的有效载体。我校自创建书法学校以来, 开展了一系列的书法活动, 不断创新了育人的载体。一是开展了师生书法作业展评活动, 让学生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二是开展了师生书法创作比赛活动, 提高学生书写技能,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三是开展了班级、学校“德艺双馨小书法家”评比活动, 树立先进典型和学习的榜样;四是每年春节开展了师生免费书写春联下乡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区, 奉献爱心;五是开展了德艺双馨书家故事演讲活动, 让学生在演讲和倾听中陶冶情操;六是开展了书法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师生书法知识和书写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国家、市县各级书法比赛活动中获奖200余人次, 发表书法方面文章30余篇。

篇4:墨花飞动 如兼五彩

摘 要:以水墨作花鸟画由来已久,但其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墨花墨禽”在元代形成典型样式,流传发展到现代,老圃的作品在综合历代画法之后形成了典型的兼工代写样式,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

关键词:墨花墨禽 老圃 形式美 传承

“墨花墨禽”广义上讲泛指用水墨的方法所画的花卉禽鸟画;狭义上讲是特指宋元时期形成的秉承院体花鸟画传统,以水墨或水墨淡彩的较工致的绘画形式来描绘的花卉禽鸟画样式,也可以说是几近水墨化了的院体花鸟画。这种画以墨代五彩,渲染细致、深浅映发,得画面清新雅致之趣,画法与设色艳丽的院体花鸟画并无太大的区别,是宋元时期形成的又一典型花鸟画样式。鉴于此,历来论及“墨花墨禽”,一般不把“四君子画”、牛马畜兽画归为此类。

就绘画而言,形式是内容的外衣,形式的基本要素包括形态、形色、形势三个方面,三者中都有形,是指物象的形状,包括点、线、面等最基本因素,这些基本因素在一个画面中所呈现的形状、色泽、组合方式等等的总和,就是它的形式。

“墨花墨禽”花鸟画样式借助于线、色等元素,将物象的客观色彩统一而为墨色化,形成了同一色相系的墨的深浅、浓淡、湿润干枯等不同变化,最基本的就是深浅层次的组合变化。“墨花墨禽”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不必像其它设色类作品在观者眼中要费力地去体会其色彩的深浅层次、韵律等内容,而是可以一目了然地感受同一色调所呈现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同一的色相只是借助深浅的不同,成为了极易和谐、调适的画面形式元素,可以将墨的层次韵律和节奏感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就是“墨花墨禽”作品样式的形式美所在。

以水墨作花鸟画由来已久,但其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我们姑且不论“墨花墨禽”样式最初的成因,仅就其发展阶段和形式而言,在发展阶段,我们可将唐、五代定为初见端倪时期,宋代为初成时期,元代为典型样式形成时期,明、清为消解时期,近现代为重塑时期。而就形式来看,按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我们大致可将其分为七类,第一类是五代时期徐熙初见端倪的勾线设色类,即“落墨花”样式,我们无法确定徐熙有真正的传世作品,只能以《宣和画谱》、《梦溪笔谈》等古籍上的描述来想见他的绘画样式:先以线勾描枝叶、蕊萼等的轮廓形状,复以墨渲淡出层次结构,然后再在其上“傅之以色”,“迹与色不相隐映也”;第二类是宋代承继黄筌一路的水墨化了的院体花鸟画样式,此类作品多为绢本设色,以墨替换五彩,精工细染,与设色的院体花鸟画并无二致,以宋人《百花图卷》、赵孟坚《水仙图卷》、宋徽宗赵佶《枇杷山鸟图》等最为典型;第三类是沿用徐熙一路粗笔达意与工致写实相结合的墨花墨禽作品,此类作品主体物往往精工细染,如禽鸟草虫等,其余则略用粗笔点染而成,如徽宗赵佶的《柳鸭图》既如此,灵活运用了双钩和写意技法,工致中不失粗放;第四类是元代标准的墨花墨禽样式,此类样式较宋代样式笔墨语言更丰富,除了有精工细描之法外,还多了皴擦、斡旋等笔法,使墨色层次于粗放中不失工致,画面墨色层次变化丰富,更具表现意味。如王渊的《竹石集禽图》、《山桃锦鸡图》、《竹雀图》,以及边鲁的《起居平安图》等为典型样式;第五类为由标准样式发展而来的简写样式,如元代张中的《芙蓉鸳鸯图》,盛昌年的《柳燕图》等,这类作品用笔简括,既有写生的真实,又不像宋人院体花鸟画那样有刻意的勾勒染色之痕,用的是轻松活泼的没骨之法;第六类为由简写样式发展而成的不求形似求生气的挥写样式,以明清时期的徐渭、八大山人作品为典型,此类作品多泼墨挥写,不拘成法。第七类为现代综合传统各类优点的兼工带写样式,以老圃的作品最为典型,这类作品工写兼具,即粗放又不失工致,很好地秉承了前人的传统,其绘画作品的形式美感是值得研究的。

老圃,原名白进海,1955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两年制博士课程班,师从导师张立辰。

老圃的作品以蔬果类见长,绘画题材多是园疏篱果,也有一些农耕物语的器具。他不像当代另一位也是以画食物题材著名的画家李津那样以荤菜的鱼肉为主,他画的题材多是未经烹饪的素食蔬菜以及各色瓜果。白菜、萝卜、蒜薹、山药、南瓜、茄子、竹笋、篱豆,还有大大的栗子、白白的莲藕、以及农人用的柴刀、升、笸箩等等,他将这些人们日常司空见惯的蔬果、物件收入画中,将绘画题材拓展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形成了一系列诸如《菜园子系列》等作品,这些作品在他的笔下呈现出的是别样的美感,画面充满了无限生机。

如今,当代各种艺术观念及形式的作品令人眼花缭乱,而老圃的作品在现代绘画作品中,可以说是宋元墨花墨禽样式的典型承继者。他的作品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让观者于静观中品味生活的朴素与单纯,其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之探索,可谓合中西之成,其形式美感表现在构图、设色、技法语言等方面。

在构图形式方面,老圃的作品既有精致的小品册页和条幅,也有洋洋大观的长卷。所绘物象多以特写方式成之,许多大尺幅作品,往往通过满构图,让浓重但富于变化的墨色对比,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技法语言方面,勾描、没骨兼而有之,皴擦、点染乃常用之法,破墨、积墨并用,勾线、平涂并举,画面靠笔墨技法形式的丰富变化,形成了优美的节奏和韵律感。

在形象塑造方面,其特点多以墨色为之。靠墨色的深浅对比及留轮廓白线解决形体结构及层次问题。对于梨子、柿子等浅色果品,每以较重墨线勾描轮廓,复以侧锋淡墨向里擦之,使之产生体积感,加上果脐等点缀,产生了极富装饰感的形象。他的《老圃山梨》图最为典型,一大堆装饰意味极强的山梨,在一张残蚀的叶子的衬托下显得尤为清爽可口。用积墨法形成的富于墨色变化的叶子,与简单概括的用线造型的梨子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梨子虽然用线概括,但并不显得简单,梨把与星状的果脐纯用墨线图就,但梨把与果脐周围,以及梨身上的褐色斑点皆用淡墨涂擦而成,与外轮廓向里皴擦的墨色一道,形成了画面的灰色阶,是黑白之间的丰富变化,细腻的勾描与皴擦更显梨之清脆可爱。点线面的对比、黑白灰的形成是画面的形式美的所在。

老圃最常用积墨法,如常见的菜叶、花叶皆以积墨法为之。其言“可先画淡墨,后以浓墨积之;也可先画浓墨而后以淡墨积之”,每以线勾叶筋,再用积墨法形成浓重的正面,以较淡的墨侧缝涂擦,完成反面叶子的表现,正反叶丰富的墨色变化与对比,往往形成了极易和谐的墨韵。如他用特写形式画成的大大的栗子,以及结构表现丰富、细腻的莲蓬,都是用积墨法为之,墨色深沉、浓重,但又有丰富的变化。

老圃的画,勾描与皴擦并举,使技法语言产生丰富的变化。勾描是中国画的造型方式,而在勾描基础上的皴擦涂染则体现了西画的意味。皴擦均体现在结构关系上,使物象既有浓浓的国画线造型的意味,又有西画结构关系的立体表现。

他的用色之道,每以墨色代五彩,通过墨色的深浅映发、黑白灰构成、点线面组合,来表现清新的蔬果世界。但也偶用淡彩,然用得惜色如金,往往只在关键部位用一点淡色,如黄瓜、丝瓜的顶花,菠菜的粉根,山药的土黄,以及浓墨枝叶下的细细的小花、还有捆菜用的淡黄色的草绳等等,都用一种能与墨色相融合的灰色阶,在大面积的墨色表现中呈现一抹色泽,这就让他素淡的画面显得更加雅致,充满活力与生气,使观者看后既有对色彩世界的感知,又能体会墨花墨禽形式的艺术处理。足见老圃素心清幽,关照诸物的洞察力,表现出了极强的色彩转换处理能力与笔墨表现功夫。

老圃的作品皆为其发自内心体会所得,因其少年时居京郊乡间,每在菜垄田畦中玩耍,菜蔬瓜果,映入心帘,自然心有所悟。又遇京城名家林锴先生启迪点拨,传授其国画之技,后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学习,得中西绘画技法精髓,对中国笔墨精神领会至深。以蔬果为题材,乃其志趣所在、心灵独诣的选择,他能够会通古今,应合心手,镕冶物象之神,因而才能创作出构图精当,物象传神,笔墨浑融,意境清新的画作。

不难看出,老圃之所以画出如此作品,必然是对古代墨花墨禽样式有一番深入研究的。元人典型的墨花墨禽样式,其勾勒、皴染、斡旋等笔法,在他的画中皆有体现;仔细观察对比不难看出他对清代边寿民水墨蔬果小品的画法一定是有一些借鉴的。边氏所画的蔬果小品综合勾、皴、点、染等笔法,笔墨蕴藉含蓄,但最善以淡墨干笔皴擦来表现蔬菜、果品、茶具、笤帚、罐子等物件,其小品,生动隽永,各异其趣。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老圃与边寿民的师承关系。例如,老圃所画的豆荚与边寿民所画的豆荚如出一辙,那圆鼓鼓样子皆为勾皴所形成,通过细致但不失粗放的勾皴和点染,形成不同的质感,将蔬果静物都赋予了紧致而生动的表现,这种兼工代写的形式,迥异于朱耷、徐渭等人的泼墨花鸟,于细腻略带粗放的刻画十分耐人寻味。

总之,老圃作品作为墨花墨禽现代传承的典型样式,有继承也有创新,综合前人的不同的表现,形成了他极具特色的形式美感。

参考文献:

[1]孙丹妍.墨花墨禽[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2]岳仁译注.宣和画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3]方杰编著.沈括 梦溪笔谈[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4]老圃 艺术阵线[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篇5:我热爱墨花散文

还没来得及收罗完夏天的蝉鸣,秋天叶便如同疲惫的蝴蝶轻飘飘地舞落在闲庭的石桌上。明亮的黄叶带有些野性的情味,在沧桑的冷风中瘦成一朵斑驳的墨花。远远望去,端方的石桌倒像是多情之手展开的素宣,石面素淡的白和叶疏落的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落叶颓尽尘世铅华而极具风格的自然之美就这样被巧妙地表达出来了,从楼上往下看,这墨花倒像是徽州女子白云笔下的簪花小楷。辨不清,写的是散文,还是绝句,于是我想靠近看个真切,风却在此刻毫无预兆地吹起,桌上的叶如乱雪,方寸之间,变化万千。我绕过古铜色的小桥苦苦追寻,无奈叶随风逝,转瞬间已无迹可循。查阅古籍,依旧无法领略这秋叶化墨花的美。今晚停电,恰好能在一朵烛花的明灭里去认取我似曾相识的纯色流年。

墨花,是小时候砚石上的墨色花纹。砚是丹红色的端砚,边角有一枝细长的梅,奶奶说这方砚是爷爷做书院先生时用过的,里屋还有些他写的札记,欣喜之余我翻看那本发黄的书,柔韧的纸面上似有松涛之气在游动。三年级对于繁体的字我不能完全读懂,我猜想爷爷的文字里写的并非是远古历史,而是他对昔日解惑时光的追怀。在这本手札的陶染下我开始练习毛笔字,然而那时的我终究只是一个小学生,起初写的字歪歪扭扭,一如在少年时的奔跑,踉跄,摔倒。写不好并不是错误,也不是不正常,快要西下的太阳将小核桃树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青草榻上是整田疲惫了稍作休息的叔叔,他粗粝的脸上还留有劳作时飞溅而起的泥点儿。哥哥走在老牛后面将犁扛在肩上,随即递给我一个透明的玻璃瓶,瓶子里几尾淡墨色的草鱼在几条水草间追逐,嬉戏。

月亮从新芽变成满弓升入半空,不想深思课上老师讲的运算法则就躺在床上。一片月下,水光浮动的稻苗深处溅起蛙声一片,白日里的喧嚣似乎也被月亮吸走了,而我在温柔的夜色里甜甜的入梦。第二天的数学课上那一页错了的`习题被风翻起,老师在走下讲台检查我的作业,流失的光影像一道弯曲而绵长的圆周曲线环在昨日和今天,老师语气有些严厉:“我问你,你是不是把这道题的小数点吃掉了?”在老师眼神的逼视下,我慌乱地涂掉列错的竖式,橡皮擦下未涂净的笔墨,正一点点包裹着我内心的惊怕。前排女同学的桌箱里放着的是她用幸运草编成的雅绿小辫,男同学鼓鼓的书包里放的是小小的木质弹弓和圆圆的玻璃弹珠,学校后面的草垛里白色小蛱蝶穿花而过,白蔷薇和槐米碰撞出来的香气细腻而又独特,远山上的雾如同连环画上被花妖脚下的飞云。只是,再美不胜收的童趣仿佛还在昨天,只是伸手触碰那些玻璃珠时才发现这些回忆已成遥不可及的从前,光阴点墨入水,缘分聚散无由。

高中的第一次语文测试成绩下来后,老师在讲解《墨梅》的赏析技法,而微风浮过鼻尖夹带的泥土和青禾气息让我更富于想象,人饮水,水予人以灵长,以水墨养梅根,那梅朵又该是何种风骨呢?想象化成明亮的烛火,烧着属于我自己的时空。我似乎感觉到洗砚池边的梅树正鼓出珍珠大小的花苞,一个神清骨秀的书生在长明灯下磨墨画梅花。待回过神时下课铃还未响起,用老师的话来说我上课爱开小差,而我觉得醉于想象的开小差却有着他人无法解读的迷人韵致。回家路上有许多牛的脚印,牛走过的蹄窝里有浅浅的积水,如同一片月牙形的湖,又像是一枚深刻而又浑厚的印章。乱石旁的长脚黑蚂蚁卯足了劲要将小半粒豌豆拖回自己的住宅;蛐蛐儿在野花的掩护下断断续续地鸣唱,声音轻重无序,高高低低,像是被什么压住嗓子似的。远处水田漠漠,麦苗青青,雨水在路边的石头上留下清晰的泪痕,几块巨石形成一座天然的山,石头上覆下数丈白刺花,此处的石也黑如墨玉,为何这花却未能开出墨的韵致呢?

夜晚山风过处流香阵阵,手上还残留未洗净的墨渍,酣然睡去时置身于一个远古的梦里,小鱼透明的尾巴变成姐姐喜爱的素色公主裙,鱼儿紧贴水面卸下身上的银甲,蜕成一道纯正的墨云窜入我的身体。洗砚池边,我看到一个屡试不第的士子用梅一样清的风神与气节点墨成花。他转身将笔递到我手里,笑道:“你也是墨,只要心正品良也能气魄点墨为花,要试试吗?”陡然惊醒,十尺夜色之下的孤寂让我忆起和墨的往昔。小时候,我觉得名字里的“墨”字笔画较多,它的难写程度成为我哭闹之后不去上学的正当理由;直到初三时才从奶奶口中得知我的名字是爷爷去世前写下的一句诗。墨,即磨,花,即华。梦醒后的我透过文墨看到了王冕心藏日月,心系乾坤的梅骨之气,居于世俗而不流于俗的文气正徐徐地弥散开来。随即揭被下床,兴奋之余才察觉桌上没有工笔,起身点灯去楼上剪下一段树枝,回屋画墨梅花,梅的枝干转折顿挫,如曲直有度的人生,迂回流畅自然天成。然而,我还没来得及品尝这画墨成花的乐趣又随风转入下一刹人世芳华。

时如逝水,永不回头。窗台上的春羽叶片搭配均匀,张度适中,狭长的叶如水墨画里气韵飞动的流云小诗,种植春羽的素烧盆里有数十粒精白的小石头,如同写在缣帛上清清白白的几行相思,又如同白铃兰上乘兴而歌的露水,奈何我未能如同窗台上新植的春羽习养出些诗的脾性。电话的那端她在许下两心不忘的誓约,碎花小匣子里是她写的一百多封信件,那时青春年少,故而念也默默,思也悄悄。只是那些在梦里百转千回的相依还没来得及实现,信已被撕碎了,情未尽,人已散,她将我那些与我在一起的点滴制作成名为墨花记的相册。我没有她的岁月里打坐,不再念起,也不再悲伤,我没有太难过,只是在无人的复印室想起她时会蹲下来暗暗地哭泣;日久年深的暗伤沾染隔水观花的眼泪化成纸面上几朵墨花——你还好吗?信寄出后我没收到她的任何回复,于是我决定要将这一段过往封藏。

日月的变换是太极图上游下的白鱼和黑鱼,首尾相接地交替成我们渡过的日日夜夜,起初我以为你是我,我是你,我们都彼此相依,不离不弃。可我没有料想到我们被分割成黑子和白子,在人生的棋局上对垒,厮杀,不管谁是赢家到最后都是残局。墨本无锋,无锋则不伤人,就算山高水远我不想问询你离开的理由。分开后我始终无法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样相遇和别离,人生越往前,就会越怀旧,我学会了以墨为魂,写我和你经历过的缺憾和圆满,清风徐徐缠绕在我的指缝,我又被风牵着走进下一局人世变换,不管是平顺还是凶险我都会坦然面对,只是我的故事不再与你有关。

由于工作需要,我在数墨寻行之际发现了苏轼所写的《墨花》“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我想这时的墨花不仅有大气而厚实的奇巧之境,其高岸深谷的悠悠禅意更是凡俗之人不能指涉的。在诗前的小序里,苏轼说了写这首诗的缘由:世人大多用墨画山水竹石人物,没有用墨画花的,但是汴京人尹白能画,为此赋诗一首。尹白精湛的画技的确让人心悦诚服,我个人却更喜欢其另立新奇的勇气。

这时我看到的墨花,印有苏轼清如水朵的名字,三清四白而自带文艺气息,它飞越八百多年的银河烟雨来与我相见,而我的心也变成荷叶里晃动的露水,滚落成苏轼笔下清绝的情韵。我那颗久历尘的心正在他的诗下明媚生辉。墨花之下赴身于九月的司法考试,在一些诉讼与非诉讼中练就了些墨一样的品性,不喜逞口舌之快,不喜谈论家长里短。我听到一些轻视而伤人的言语,我们不能抱怨这个社会有些白璧青蝇的俗气,而那些伤人的话语有几人乐于听闻?

上一篇:廉洁警示教育讲话下一篇:部编语文一上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