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模范军队转业干部

2024-04-18

市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共8篇)

篇1:市模范军队转业干部

全国、省、市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军转安 置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军转工作者名单

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 成志勇 扬州市建工局副局长

江苏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 朱云宏 仪征市交通局办公室副主任

江苏省优秀军转工作者

季 利 扬州市军转办副主任 人事局转业军官安置处处长

江苏省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高邮市军转办

扬州市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共29人)

朱希涛 扬州市外经贸局组织人事处副处长 严 政 扬州市城市管理局法规处处长

耿国建 扬州市水利局水政监察支队副支队长

杜立新 扬州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罗 春(女)扬州市统计局副主任科员 凌 冰 扬州市规划局规划督查中心副主任 许 亮 扬州市国家安全局副处长

汤鹏生 扬州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开发区分局迎新工商所副所长 杨永奇 广陵区城市管理分局曲江大队三中队队长 王爱林 广陵新城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处处长 邹清通 广陵区信访局办公室主任 黄春山 维扬区信访局综合科副科长 尹金荣 维扬区建设局副局长

蒋荣祥 维扬区审计局办公室主任

蒋国富 邗江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大队政委 高仁贵 邗江区建设局政策法规科科长 李国亮 邗江区交通局办公室主任

张广才 宝应县环境保护局法制宣教科副科长 王泽秋 宝应县国土资源局信息管理中心主任 吕志军 宝应县交巡警大队城区中队民警

蒋国茂 高邮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沈序松 高邮市城市管理局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主任 金大华 高邮市地方税务局第九税务分局税收管理员 金耀明 江都市交通局副局长 杨国顺 江都市建设局副局长

姜明新 江都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大队车辆管理所副所长 薛长福 仪征市信访局副局长

阚立青 仪征市人民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 周桂平仪征市公安局十二圩派出所民警

扬州市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共29个,其中部队3个)

(一)地方:26个

扬州市公安局 维扬区委组织部

扬州市信访局 维扬区人事局

扬州市卫生局 宝应县军转办

扬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宝应县公安局

扬州市民政局 宝应县地方税务局

扬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高邮市委组织部

扬州工商行政管理局 高邮市公安局

扬州市地方税务局 高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广陵区人事局 江都市军转办

广陵区人民法院 江都市国土资源局

邗江区人事局 江都市公安局

邗江区商务局 仪征市人事局 邗江区公安局 仪征市公安局

(二)部队:3个

武警扬州市支队政治处

武警扬州市消防支队政治处

总装备部南京军事代表局驻扬州地区军事代表室

扬州市先进军转工作者(共26人,其中部队3人)

(一)地方:23人

陈军波 扬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周 炜 扬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主任 余瑞林 扬州市公安局政治部组织人事处处长 蒋 伟 扬州市国家税务局人事教育处处长 徐寿明 扬州市国家安全局政治部副主任 葛 洪 广陵区卫生局纪委书记

钟 蕾(女)广陵区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 赵长虹(女)维扬区人事局办公室主任 童 进 维扬区梅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丁奎生 邗江区人事局副局长、编办主任 李忠奎 邗江区经济贸易局党委副书记 葛玉明 邗江区军转办主任 奚 健 宝应县军转办主任

滕志宏 宝应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曰兴 高邮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 颜有春 高邮市人事局副局长

曹 明 高邮工商行政管理局人事教育科科长

张 萍(女)江都市委组织部市级机关干部科科长 张怀贵 江都市人事局副局长 许 军 江都市军转办副主任

杨 伟 仪征市人事局录用调配科科长 黎 跃 仪征市经济贸易局信访科副科长 陈云山 仪征市商业贸易局组织人事科科长

(二)部队:3人

戴富云 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政治委员

白 江 扬州军分区政治部组织干部办主任

赵国斌 江苏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第二师政治部干部科科长

篇2:市模范军队转业干部

饶军转组字[2008]1号

各县(市、区)军转安置工作小组,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上饶经济开发区,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发[2001]3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意见》(中发[2007]8号)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印发的《江西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实施细则》(赣发[2002]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赣发[2007]16号)的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充分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全面实行考试考核办法安置,特制定市直计划分配营职以下及专业技术军队转业干部考试考核分配安置暂行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精神为指导,贯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服务的方针,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

二、考试考核对象

凡当年符合进入市直安置条件的营职以下及专业技术军转干部。

三、考试办法

(一)考试方法和内容

1、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由市人事考试中心或委托省人事考试中心组织。

2、考试内容: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实用公文写作。(不指定教材)

(二)当年符合市直安置条件的,十人以上原则上采取考试加考核的方式进行,不足十人的不组织考试,直接采取考核的办法进行安置。

四、考核办法

(一)考核依据转业干部的人事档案材料实行积分量化考核。考核计分项目包括军龄、职务(技术级别)、奖惩情况和在艰苦地区服役时间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时间等。

(二)考核评分标准

1、军龄(含工龄)分:每年1分。

2、职务分:基础分为排职1分,副连职3分,正连职5分,副营职7分,正营职9分;技术干部14级1分,每提高一级加2分。在此基础上,每职(含技术每级)任满一年加1分,不满一年按月计算。

3、奖励分:获得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16分;被大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6分。立一等功的每次5分;立二等功的每次3分;立三等功的每次1分;立有战功的,分数按同等功的计分翻一番计算。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5分;受解放军总部表彰的3分;受大军区级单位表彰的2分;省部级、军级单位表彰的1.5分。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时被设区市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每次加1分;对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的每次分别计16分、12分、8分。对获省级、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的每次分别计4分、2分、1分。荣立集体三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级单位或地方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以及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时被设区市市委、市政府集体表彰的对任职单位正职加2分,副职加1分。各种奖励以档案中的《奖励登记表》或本人提供的奖励证书原件为依据,因同一功绩多层次受奖的,按最高的一次计分。

4、附加分:在艰苦边远地区或者从事飞行和舰艇工作每满1年计0.5分,不满1年的按四舍五入计算;既从事飞行和舰艇工作,又在边远地区的,两项可以累计计分。认定艰苦、边远地区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和增加离退休费四个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1]14号)和《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公安部、总政治部等部门关于边防、海岛等部队农村户口军官家属可在原籍转为城镇户口的意见〉的通知》(国发[1989]14号)文件的规定为依据。

5、学历分:具有国家认可的大专学历的计1分;大学本科学历的计1.5分,大学本科并取得学士学位的计2分;研究生学历的计2.5分,研究生并取得硕士学位的计3分;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计5分,博士研究生并取得博士学位的计6.5分。具有两个以上学历(学位)的,同等学历(学位)加1分,不同等学历(学位)以最高学历计分,不累计计分。

6、处分减分:受党内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处分的每次分别扣1、2、6、8分;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级)或降衔(级)、撤职处分的,每次分别扣1、2、3、4、5、6分。因同一原因同时受到党纪军纪处分的,以党纪处分扣分。

7、考核加分或减分计算截止时间为军队批准转业的上月底。

五、成绩计算办法

笔试成绩采取百分制,考核成绩采取累加制。考试、考核总成绩的计算办法为:笔试分数占30%,考核分数占70%。考试考核成绩将予以公示。对考核成绩有异议者,在成绩公示期(一周)内向军转安置部门提出复核。

六、安置办法

(一)军转安置部门应在考试考核前在安置对象内公布符合市直安置的名单、考试考核方式及人员。

(二)军转干部考试考核总成绩,经本人确认后,由军转安置部门在安置对象内公布。

(三)军转安置部门会同编制部门依据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余缺情况;各单位近3年接收安置转业干部情况;中央25%的增编情况制定安置计划。在考试考核前提出《----上饶市市直营职以下及专业技术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以下简称《安置计划》),与拟接收单位沟通后,上报市军转安置工作小组研究审定。《安置计划》经市军转安置工作小组审定后在安置对象内公布。

(四)根据军转干部“双考”成绩或考核成绩,依据《安置计划》从高分到低分由军转干部自主选择安置单位。总分相同的,考核分高者列前;考核分相同的,职务高者列前;职务再相同的,以任职时间先的列前。自愿到企业安置的军转干部由军转安置部门根据安置计划进行安置。

(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考试并被中央、省属单位录用者,其所空出的安置名额对象依次从高分到低分递补。

(六)中央、省属驻市单位的安置计划包括其系统内下属单位的安置,按省当年下达计划,与接收单位协商实施。

(七)军转安置部门根据《安置计划》和依据军转干部选择结果,形成分配安置意见,报市政府审定,由有关部门和接收单位执行,并按相关程序办理。

七、附则:

(一)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县(市、区)可参照此办法。

(三)本办法由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篇3:浅谈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

一、当前军转安置工作的特点

随着《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的实施, 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成为中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安置政策的基本特征。社会转型、军队变革、安置政策的变化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 使这一时期的安置工作呈现四大特征。

1. 新老成分并存。

当前, 就世界范围来看, 新的军事变革正成为各国国防建设的主题。近几年来, 中国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 拉开了质量建军、科技建军的序幕, 随着这一变革的到来, 我军军官准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批批优秀科技人才被吸纳到国防战线上来, 军官成分有了很大变化。但相对而言, 学历偏低、年龄较大、知识陈旧的现役军官短期内在军官中还占一定比例。反映到军转安置上, 这两种成分的军转干部并存的现象将在一定阶段仍然存在。

2. 两种观念并存。

对军转安置工作, 军队和地方、组织和个人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地方政府看, 自主择业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转业干部的个人潜能。从大多数军转干部个体来看, 观望犹豫是其主流心态。而政府的观念和军转干部的两难心态将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存在, 左右着军转安置政策的出台。

3. 两种方式并存。

计划安置和自主择业适合当前的国情、军情。深化军转安置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和军情。既要考虑国家和地方财政承受能力, 又要考虑军队建设和军转干部的承受能力, 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军队服务。

4. 多种需求并存。

多元化的社会必然带来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实际需求的多元化必然使军转干部群体对安置政策、服务方式具有多样化的需求。比如:有的要求安置到稳定的工作岗位, 有的要求发挥特长、建功立业等等。

二、军转安置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现行安置军转干部的办法, 采用的以完成政治任务为前提, 以行政手段为保证的安置模式。这种办法曾经在一定时期内为安置大批量军转干部发挥了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单位自主用人、企业自主经营、依靠行政手段安置的矛盾越来越多。

1. 行政机构“精兵简政”。

首先, 政府转变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 政事分开。行政单位要求严格按编制管理, 而军转干部增编占计划安置数的比例很少, 安置单位超编矛盾突出;其次, 公务员要求凡进必考, 军转安置与现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原则有矛盾;最后, 机关干部队伍素质要求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军转安置对此冲击很大, 一些要求有执业资格人员的单位矛盾更大。

2. 事业单位改革和转制。

一些分配到事业单位的军转干部不满意, 主要是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 职位无法落实, 晋级受到限制, 与行政单位比心理不平衡。并且部分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面临改制转企, 大多数事业单位要自己养活自己, 军转干部不愿去, 事业单位也不愿接收。

3. 择业的期望值偏高。

现在地方机关尤其是党政机关大部分超编, 而军转干部选择单位集中在行政机关, 不愿意到事业和企业单位去, 而行政机关的编制、职数往往本身就已超编了, 这样势必会造成安置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 军转干部要求进党政机关的占63.4%, 要求进公检法部门的占14.3%, 要求进工商、税务、海关等热门单位的占13.4%, 要求进金融、电信、电力等高收入企业的占8%, 绝大多数转业干部都要求进大中城市安置。这些数据表明, 转业干部对地方的安置形势、用人需求缺乏全面了解, 对个人的能力素质缺乏客观分析, 择业观念比较陈旧, 热衷挤“热门”、图“保险”、谋“铁饭碗”。

4. 军转干部认识不到位。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 军转干部选择就地安置越来越多, 这样地方接收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从了解掌握的情况看, 绝大多数转业干部能充分利用转业待安置这段时间, 抓学习、强素质、忙充电, 积极应对二次择业的挑战。但也有极少数转业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组织纪律观念有所淡化, 认为转业安置“靠组织不如靠关系、凭素质不如凭感情”, 热衷于“拉关系, 找门子, 钻政策空子”, 甚至还提出了一些无理要求。

5. 军转干部“依赖”心理较重。

部分转业干部认为, 在部队工作多年, 既有功劳也有苦劳, 自己在地方没有什么关系, 转业安置主要依靠组织, 流露出实际问题不解决就不离队报到的念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别团营职干部感到自己错过了转业的最佳年龄, 要求组织出面联系工作、解决子女入学、就业和考军校等问题, 愿望比较迫切;二是一些转业干部到地方联系工作时碰了壁, 感到面子受了伤害, 不愿再“低三下四”地去找单位, 要求组织和领导出面给自己联系工作, 对工作安置不配合、不主动。

6. 地方干部成长空间受到一定影响。

大量的师团军转干部人数约占用了安置单位有限的职数。使地方干部成长空间压缩, 许多年龄大、任职年限长, 表现优秀的地方干部因单位职数限制无法晋升, 而军转干部由于大多数是降职安置, 对此也不满意, 这样必然会使地方单位不愿意接收军转干部。

7. 军转干部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矛盾。

部分军转干部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的业务知识技能对接不上, 更由于年龄偏大, 学习、培训、转换等适应能力跟不上, 在业务上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单位不满意, 军转干部本人也痛苦, 这种矛盾是一时没有办法解决的。

三、军转干部安置工作的对策

1.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要求, 切实把转业干部妥善安置好。

妥善安置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 通过对军转干部的妥善安置, 使转业干部与部队、国家及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和谐互动、利益均衡的特定关系, 在稳定军队的同时, 也稳定了社会, 稳定了国家政权。军转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服役期间保家卫国, 承担着作战及其他急难险重任务, 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国防事业。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对他们妥善安置, 合理使用, 做到人尽其才, 各得其所, 不仅能够鼓励军队干部安心服役, 献身国防, 而且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改善干部队伍结构, 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军转安置工作要体现对军转干部的保障和优待, 在职业转换过程中, 努力为他们创造与其他利益群体和成员平等发展,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2. 要突出安置重点, 加大指令性计划安置的力度。

认真做好师团职转业干部重点安置工作, 特别是对模范功臣和作战部队师、团职主官以及长期在边防海岛等艰苦地区和从事飞行舰艇工作的军转干部, 在接收安置、职务安排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及时下达用于安置军转干部增加的行政编制, 保证给师团职干部专项使用。

3. 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

对退伍兵的职业培训既要作宏观上的考虑也要作微观上的考虑。从宏观上来说, 应把这种培训纳入整个国民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和持续教育宏伟计划作通盘考虑, 而不是孤立地来考虑退伍兵的职业培训问题。这种宏观上的考虑主要是由国家出台一些吸引和鼓励退伍兵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政策, 如国家财政的专项拨款;国家教育部门高考招生降分的优待政策;劳动部门考级发证的倾斜政策和培训期间社会保障的待遇等政策。从微观上来说, 就是要安置部门对退伍兵的职业培训要解决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培训计划、培训教材、培训经费, 培训待遇等问题。这里要树立一种培训社会化的新思路, 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来完成职业培训, 这样才做到少花钱, 多办事, 办好事。

4. 要加强研究探索, 稳妥地推进军转安置办法的改革。

针对转业干部择业期望值比较高的实际, 军转部门应深入宣传国家的改革形势和转业安置形势, 介绍近年的安置情况, 教育广大转业干部客观面对现实, 把择业愿望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 自觉更新择业观念, 体谅地方困难, 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利用各种时机, 与转业干部谈心交心, 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和真实想法, 帮助他们了解地方的安置形势和困难, 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合理确定择业方向。在计划安置方面, 对部分党政机关及许多军转干部希望去的热门单位, 继续实行“公开职位、竞争上岗”等办法, 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实现公正合理的安置。继续探索和完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功绩制分配、考试考核等办法, 在安置工作中引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机制。

5. 继续推行已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有许多做法已被近几年的安置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如打破了长期的退伍安置是全民所有制、固定工制的格局, 与劳动合同制的用工制度接轨;拓宽安置渠道, 实行多元化的安置模式;推行“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保底安置”的安置办法, 鼓励自谋职业;实行“均衡负担”、“有偿转让”的安置办法等等。

6. 要加强协作配合, 确保军转安置任务顺利完成。

树立军地“一盘棋”的思想, 形成共同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合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是对新时期党和军队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军转安置工作作为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大事, 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妥善解决转业干部安置中的矛盾和问题,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条件。

篇4:市模范军队转业干部

陈际瓦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广西“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成绩,并对“十二五”期间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提出了要求: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始终把军转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陈际瓦强调,根据中央下达的军转安置计划,今年有870名军队干部转业进广西工作,安置任务仍然很重。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要求,强化落实、妥善安置好计划分配军转干部。要突出重点,妥善安置师团职军转干部。要履行好义务,改进计划分配工作。要积极推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大力加强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千方百计解决好军转干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积极探索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要落实责任,严肃纪律,军地配合,相互支持,加强督查,按时完成任务。

随后,还召开了中、区直单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动员会议。周新建在会上要求中、区直单位继续发挥表率作用,坚决完成好今年军转安置工作任务。

篇5:军队转业干部政策

一、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安置政策是如何规定的?

根据中发[2001]3号和中发[2007]8号文件规定,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安置政策是:

安置对象:计划安置军转干部是指退出现役作转业、指令性安置到地方工作的军官和文职干部。

安置计划:全国军转干部安置计划由国务院军转办会同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制下达,一般在每年的2、3月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军转干部安置计划由省一级军转办会同军区军转办下达,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地州、市每年5、6月份接收安置任务,7-8月确定安置方案,9-10月份计划分配军转干部按照程序到地方报到。

安置地点:⑴原籍或者入伍地;⑵配偶随军前或结婚时常住户口所在地;⑶配偶随军常住户口所在地;⑷未婚军转干部可到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⑸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的或功臣模范或因公因战致残的可到本人子女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⑺夫妇同为军队干部的,双方或者一方转业,可到任何一方部队驻地安置。⑻对在昌吉入伍且父母为州直在职或退休职工的或配偶户口在昌吉市且工作在州直单位的可安置在州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分配与就业:①担任师、团级职务的可安排相应领导职务,也可安排非领导职务;②营级职务的一般安置相应非领导职务;③连、排级转业干部相应安排在科员或办事员职位上;④对自愿到边远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的转业干部应当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德才优秀的可提职安排;⑤对安置到事业单位的军转干部参照其军队职务等级安排相应的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予三年的适应期。

各项待遇:①工资待遇。计划分配到党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转干部,其工资待遇按照不低于接收安置单位与其军队职务等级或同等条件人员的标准确定,津贴、补贴、奖金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具体由工资福利科下一课时讲解;计划分配到企业的军转干部,其工资和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和所在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

②退休待遇。退休时的职务等级低于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的,享受所在单位与

其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相同条件人员的退休待遇。但到地方后受降级处分的军队转业干部除外;

③工龄计算。军转干部的军龄,计算为安置单位的连续工龄,享受相应待遇;在军队从事护理、教学工作的,转业后仍从事该职业的,其在部队的护龄、教龄应当连续计算,享受安置单位同类人员的待遇。

④政治待遇。计划分配军转干部享受所在单位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同等条件人员的政治待遇。

⑤荣誉待遇。军转干部在服役期间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比照全国劳动模范享受相应待遇;被大军区授予荣誉称号或者荣立一等功的,经及被评为全国模范军转干部的,比照省部级劳动模范享受相应待遇。

配偶安置:①安置地点。军转干部选择原籍或入伍地安置的,配偶可随调安置。②随调配偶为公务员的、且符合公务员转任规定的,参照本人职务等级和从事的职业,合理安排;③配偶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和企业职工的,主要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妥善安排。④对安排到实行劳动合同制、聘用制事业单位的配偶,应当给予3年的适应期,适应期内非本人原因不得擅自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二、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服务是如何规定的?

根据中发[2001]3号、国转联[2001]8号、新转联[2003]1号、国转联[2006]1号和中发[2007]8号文件规定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服务作如下规定:安置条件:①2001-2004年,担任师、团职职务军转干部或军龄满20年的营职军转干部,可选择计划分配或者自主择业的方式安置;

②2004-2006年三年载军期间,营职军龄满18年就可选择自主择业;

③2007年以后,军龄满20年的师、团、营职军转干部,本人自愿,可选择自主择业;

安置地点。①原籍或者入伍地;②配偶随军前或结婚时常住户口所在地;③配偶随军常住户口所在地;④未婚军转干部可到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⑤夫妇同为军队干部的,双方或者一方转业,可到任何一方部队驻地安置。⑥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到父母、子女户口所在安置,该地区为边远艰苦地区和高山海岛县(市)的,其上述亲属须取得该地区常住户口满5年,且有独立合法产权的住房;⑦对在昌吉入伍且父母为州直在职或退休职工的或配偶户口在昌吉市且工作在州直

单位的可在州直安置。

各项待遇:①退役金。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安置地政府逐月发给退役金,并免征个人所得税。退役金的调整情况根据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退休生活费调整情况相应调整增加。经济较发达地区,退役金低于当地党政机关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退休金的,安置地政府可以发给差额补贴。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被党和国家录用为正式工作人员的,停发退役金,并不再享受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有关待遇,其工资待遇按照计划分配军转干部执行;触犯国家刑律受到刑事处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减发或停发退役金;户口迁入自治区境外的,按实际情况减发或停发退役金。

②医疗保险。按照安置地政府有关规定,统一参加医疗保险,并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待遇。

③养老保险。根据自治区新劳社字[2004]61号文件精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在领取退役金的同时,还可参加户口所在地城镇企业职工养老统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可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④取暖费。按照安置地同级公务员享受的补助标标准执行。

⑤独生子女费。按照安置地同级公务员标准执行;

⑥抚恤金和丧葬补助。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去世后,从去世的下月起停发退役金,区别不同情况,一次性发给本人生前10-40个月的退役金作为抚恤金和一定数额的退金金作为丧葬补助费。⑦其他待遇。对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经济实体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符合条件的,凭有关转业证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优先办理注册手续;从事个体经营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自领取税务登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凡安置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占企业总数6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管理服务:

报到程序。原所在部队—州军转办—市军转办——市人武部—市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站。

党员教育管理。未就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日常党员教育管理由所在社区党组织负责。已就业的,由所在单位党组织负责。以《联系手册》为纽带,加强军转干部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每年年初或新一批自主择业军志干部

报到时将《联系手册》发给本人,每年底发放取暖费和独生子女费时,要求军转干部带《联系手册》前来领取;异地就业和居住的重点要求。

党费收缴。以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中的职务工资、军衔工资、军龄工资、基础工资、边远艰苦地区津贴之和的实发比例为党费的收缴基数。

就业培训。积极与劳动部门协调联系,通过再就业培训,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同时,通过发布就业信息、组织参加人才交流会,或向有关企业推荐等方式,协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及早实现就业。

三、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政策如何规定的?

根据人发[2003]82号、中办发[2003]29号、新党发[2004]6号、昌州军转发

[2004]1号文件规定,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政策是:

解困对象:①自建国以来至2000年12月31日前计划分配到企业工作的,且目前在企业工作、退休、非个人原因下岗失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副排以上),辞职人员不在解困范围;②1969-1975年复员的军队干部,按照中发[1980]3号文件改转业的,且目前在企业工作、退休或非个人原因下岗失业的。③复员干部、退伍战士、转业士官都不属企业军转干部范围。

解困措施:

①退休人员(包括内部退养)。以昌吉州上平均养老金为标准,对达不到这一水平的补助到这一水平;

②在职人员。以昌吉州上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达不到这一水平的补助到这一水平;

篇6:2007军队转业干部政策

一、总的原则

1.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是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政府协助就业、发给退役金。

2.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妥善安置、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原则。

3.国家设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相应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市(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机构。

4.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完成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

二、安置地点

1.军队转业干部一般由其原籍或者入伍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置,也可以到配偶随军前或者结婚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2.配偶已随军的军队转业干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1)配偶取得北京市常住户口满4年的;

(2)配偶取得上海市常住户口满3年的;

(3)配偶取得天津市、重庆市和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副省级城市常住户口满2年的;

(4)配偶取得其他城市常住户口的。

3.父母身边无子女或者配偶为独生子女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未婚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军人且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父母原籍、入伍地或者父母离退休安置地安置。

4.军队转业干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也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本人子女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1)自主择业的;

(2)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的;

(3)战时获三等功、平时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4)因战因公致残的。

5.夫妇同为军队干部且同时转业的,可以到任何一方的原籍或者入伍地安置,也可以到符合配偶随军条件的一方所在地安置;一方转业,留队一方符合配偶随军条件的,转业一方可以到留队一方所在地安置。

6.因国家重点工作、重点建设项目、新建扩建单位以及其他工作需要的军队转业干部,经接收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置。符合安置地吸引人才特殊政策规定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该地区安置。

三、工作分配与就业

1.担任师级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担任营级以下职务(含科级以下文职干部和享受相当待遇的专业技术干部,下同)且军龄不满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采取计划分配的方式安置。担任团级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担任营级职务且军龄满20年的转业干部,可以选择计划分配或者自主择业的方式安置。

2.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党委、政府应当根据其德才条件和在军队的职务等级、贡献、专长安排工作和职务。担任师级领导职务或者担任团级领导职务且任职满最低年限的军队转业干部,一般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接收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人数较多、安排领导职务确有困难的地区,可以安排相应的非领导职务。其他担任师、团级职务或者担任营级领导职务且任职满最低年限的军队转业干部,参照上述规定,合理安排。

3.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一般应当按照其在军队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国家承认的专业技术资格,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工作需要的可以安排行政职务。担任行政职务并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根据地方工作需要和本人志愿,可以安排相应的行政职务或者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4.国家下达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增人计划,应当首先用于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编制满员的事业单位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实际接收人数相应增加编制,并据此增加人员工资总额计划。

5.党和国家机关接收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主管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对担任师、团级职务的,采取考核选调等办法安置;对担任营级以下职务的,采取考试考核和双向选择等办法安置。对有的岗位,也可以在军队转业干部中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安置。

6.对计划分配到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参照其军队等级安排相应的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予3年适应期。企业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由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计划,根据军队转业干部本人志愿进行分配,企业安排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予2年适应期。军队转业干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或者有固定期限劳动、聘用合同,用人单位不行违约解聘、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7.中央和国家机关京外直属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时完成所在地党委、政府下达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需要增加编制、职数和工资总额的,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支持。

8.对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政府应当采取提供政策咨询、组织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向用人单位推荐、纳入人才市场等措施,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9.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社会上招聘录用人员时,对适合军队转业干部工作的岗位,应当优先录用、聘用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

10.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经济实体的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当视情提供低息贷款,及时核发营业执照,按照社会再就业人员的有关规定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税费。

四、待遇

1.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待遇按照不低于接收安置单位与其军队同等条件人员的标准确定,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退休时的职务等级低于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的,享受所在单位与其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退休待遇。本条规定不适用于到地方后受降级以上处分的军队转业干部。

3.计划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和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和所在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

4.军队转业干部的军龄,计算为接收安置单位的连续工龄(工作年限),享受相应的待遇。在军队从事护理、教学工作,转业后仍从事该职业的,其在军队的护龄、教龄应当连续计划,享受接收安置单位同类人员的待遇。

5.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安置地政府逐月发给退役金。团级职务和军龄满20年的营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的月退役金,按照本人转业时安置地同职务等级军队干部月职务、军衔(级别)工资和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为计发基数80%的数额与基础、军龄工资的全额之和计发。军龄满20年以上的,从第21年起,军龄每增加一年,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1%。

6.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下列条件和标准增发退役金:

(1)荣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或者被大军区级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分别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5%、10%、15%。符合其中两项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项标准增发。

(2)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15年、20年以上的,分别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5%、10%、15%。符合其中两项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项标准增发。本办法第三十八条和本条各项规定的标准合并计算后,月退役金数额不得超过本人转业时安置地同职务等级军队干部月职务、军衔、基础、军龄工资和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之和。

7.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根据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退休生活费调整的情况相应调整增加。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的月退役金低于安置地当年党和国家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月退休生活费数额的,安置地政府可以发给差额补贴。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免征个人所得税。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被党和国家机关选用为正式工作人员的,停发退役金。

8.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去世后,从去世的下月起停发退役金。区别不同情况,一次发给本人生前10个月至40个月的退役金作为怃恤金和一定数额的退役金作为丧葬补助费。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遗属生活确有困难的,由安置地政府按照国家和当地的有关规定发给生活困难补助金。

9.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所在单位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政治待遇;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安置地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的有关政治待遇。

10.军队转业干部在服现役期间被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比照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享受相应待遇;被大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或者荣立一等功,以及被评为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的,比照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享受相应待遇。

五、培训

1.军队转业干部的培训工作,是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

2.对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应当进行适应性培训和专业培训,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在安置前组织性培训。培训工作贯彻“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和“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

3.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专业培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按部门或者专业编班集中组织实施,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军队转业干部参加培训期间享受接收安置单位在职人员的各项待遇。

4.自主择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培训,主要依托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具体实施,也可以委托地方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工作。负责培训的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定向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就业竞争能力。

5.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主要承担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适应性培训和部分专业培训,以及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培训。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从事社会服务的收益,主要用于补助培训经费的不足。

篇7: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心得

第一,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了重新定位社会的平常心。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我做为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共产党员,受部队培养多年的军队干部,应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目标,用平常的心态,以“小草精神”去融入社会。

第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有了干好新工作,融入新集体的自信心。

多年前,我做为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受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影响,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和祖国的召唤,以青年人热血报国的心态来到了部队,在部队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了部队,但同时又是部队培养了我,是部队这所大学校造就了我。现在又是社会的需要,是党的安排,让我重新走入社会,回到地方工作,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果没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心态,甘当小学生的心态,去迎接新工作、新任务、新领导、新同事,去融入新集体,是不可能顺利完成党交给我的第二次光荣使命。在这个学习班里,通过与各单位来的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了解,使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对自己将来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的决心有了进一步提高。

第三,激发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有了重塑未来,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方法的进取心。

篇8:市模范军队转业干部

1. 转业干部自身期望同接收单位之间存在着供需矛盾。

从人才市场的角度看, 军队转业干部同用人单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 能达到供需平衡最好。即便是有时不平衡, 市场会通过自身调节使之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但市场调节在面对转业干部时却完全失效, 矛盾逐渐显露。据可靠资料, 大部分转业干部希望能进入热门单位, 能有铁饭碗, 但对这些热门的单位来讲, 无法接受数量庞大的军队转业干部。

2. 转业考试与我国考核体系之间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大力改革完善, 军队干部的转业通常都是以考核作为安置的重要依据。只不过当前我国并没有对此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只是口头强调如何公平对待他们, 缺乏严格有效的公平考核体系, 很难保证安置的公平性, 给某些不当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条件, 使得军队转业干部无法真正得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3. 自主择业的宣传力度不够。

据相关调查, 很多军队现役干部对自主择业都没有深入了解, 明确转业的这部分干部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是一知半解, 更不用提关于军队自主择业的优惠政策是什,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转业干部对于择业的选择, 也影响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4. 没有给予转业干部相应的择业再培训机会。

我国人口众多, 每年的就业压力都相当大, 为能适应社会职业需求, 为能站在等同的起跑线上, 军队转业干部需要在自主择业之前进行有效的再培训工作, 这也是他们进入社会的前站。不过目前大多数转业干部都未能受到此培训机会。

二、完善军队转业干部培训措施

1. 精炼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很重要, 是影响转业干部对培训知识吸收程度的关键。不同的转业干部需要不同的培训重点。第一, 思想观念需要改变, 转业干部要将在部队的生活理念转变为市场的观念, 尽快建立起再次就业的自信心。第二, 要对相关的政策进行培训。相关政策的培训能让待转业干部清楚的明确当前形势, 尽快的找准自己的位置, 做好准确的定位。第三, 知识方面的培训, 无论是否转业, 无论在何种职业, 都离不开知识, 对于转业干部来讲, 他们必须具备关于政治经济及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 才有利于今后的更好地自主择业。第四, 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对于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主要是针对那些已择定行业和岗位的转业干部, 具体的有针对的实施, 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就业行业, 尽快融入到岗位工作中。

2. 统一军队转业干部思想认识。

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继续发挥军队转业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 才能尽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所以, 应当加强军队转业干部的思想培训, 认识军转培训的重要意义。具体做法如下。第一, 尽可能挖掘军转干部的优势资源, 将其视为人才资源投入到合适的行业中, 将军转培训作为人才发展战略。此外, 应当将军队转业干部的基本利益作为参考项目, 立足于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 努力开发军转人才资源。第二,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观念。地方政府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观念, 应当意识到军转干部不但是军队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也是地方政府需要的人才。所以, 军转培训也是地方政府的义务与责任。只有军队与地方政府积极配合, 双管齐下, 才能培养出地方需要的军转干。第三, 促进军转干部需要积极配合军队与地方政府的培训, 高度重视军转培训。不仅仅意识到培训是为军转干部指路的必要程序, 也要意识到培训是提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将在军队当中总结的优秀经验运用至未来的工作岗位当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积极改正, 全面提升适应地方工作的岗位能力。

3. 组建与完善干部培训组织机构。

组建与完善干部培训组织机构是健全我国军队干部培训管理体系的必要途径, 促进军转干部培训的发展。专门的干部培训组织机构有利于培训思想与理念的统一, 也符合军事指挥的集中统一的原则。由于军队转业干部能为社会带来很大的贡献, 所以军转培训是党、政、军、民、学的责任。转业干部有能力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若出现军队与地方相互推诿培训责任的情况, 则往往导致军转干部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所以, 国家要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干部培训组织机构, 规范培训内容与方式, 切实落实培训工作。使得有关机构能提高对军转干部培训的意识, 纳入到地区、部门的人才培养计划等工作当中, 结合不同地区的基本情况采取恰当的培训形式来开展培训工作, 开发好转业干部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 使之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谷向东.建立完善转业干部培训工作机制[J].理论前沿, 2008 (8) :41-42.

上一篇:兽药合作合同范本下一篇:欢喜冤家小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