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业管理措施

2024-04-27

高校物业管理措施(精选8篇)

篇1:高校物业管理措施

一、危机与危机管理

高校危机管理隶属于公共管理,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机动性强的管理过程。主要指组织或个人针对当前或潜在的危机,于事件发生前后,采用科学相应的措施,调集资源,迅速恢复稳定,注重信息畅通、回馈,有效地预防、处理、化解危机。危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预防、控制、善后处理。

二、高校危机与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是社会组织机构重要成员之一,其危机管理问题不仅关乎自身稳定发展,也直接影响国家公共管理安全的整体和谐发展。近几年发生的高校危机表明,更多、更复杂、更不可预测性的各种危机随时可能发生。一件件惨痛和严峻的事实都在提醒我们高校危机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重视强化高校危机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意识,深入稳固预警机制,全方位构建科学、有序、积极、与时俱进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意义重大。高校危机管理基本特征:

1.及时性。高校危机发生虽然可以有一定程度上的预防,但是可变因素太多,真正发生始料不及,这对高校领导层和师生都是一个高难度的考验,所以针对及时性这一基础特征,高校领导层在突发危机事件中要快速反应、决策、执行。

2.目的性。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有明确的管理目标、管理范围、管理活动,在遇到突发危机意外事件时无法用制度解决问题,必须把危机管理目的作为行为准则。3.持续性。因为高校特殊的管理人群,特殊的管理活动,决定了高校危机管理是一个持续、长久,需要不断完善、改良的过程,并具有不确定性。

三、国外危机管理框架、措施

国外针对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源较早,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菲利普库姆斯出版《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书中正式提出教育危机研究。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希斯在1997年出版危机管理研究经典著作《危机管理》。国外的危机管理研究相对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学科交叉研究。

2.有一整套自成体系、成熟的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针对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处理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3.危机管理研究成果和政府政策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有效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所接收,理论与实际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国外学校危机管理以政府相关政策为依据和框架,各个学校成立危机反应小组,由学校领导层组成,及时处理和有效应对各种校园危机。如美国学校制定危机管理的法则在美国教育部《指南》中有明确规定。学生安全是学校危机管理计划的主要部分,如意外伤亡、交通事故、自杀等,同时也包含危急事件的应对策略,如火灾、恐怖事件等。针对危机处理的培训在危机管理措施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危机事例讲解、事态发展过程回顾、实习演练等。同时,建立有效、快捷的网络通讯平台,对危机的预防和及时、有效处理十分重要,信息的不健全和迟缓完全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恶性发展。

四、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分析及思考

随着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改革、扩招,我国高校内、外部关系更加复杂,面对的问题和环境也更加多元化。相对于国外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危机管理体系还不够成熟,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学校重要管理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危机管理,但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学校是一个让人觉得安全、稳定的场所,危机的发生率很小,所以我国高校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而言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在现今这个信息海量、各种不可预料因素急剧增加的大环境中,如果高校领导层和全院师生还是没有增强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那么遇到突发性的各类危机事件,就会无所适从,影响和谐校园的建构。随着媒体、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日趋透明化,信息的传播快、广、准,社会和政府都对高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出台某一新措施,很可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共同讨论,所以高校必须更为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必须更加科学、严谨地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制度目前还不够成熟、完善,因此,借鉴、学习先进国家成熟的危机管理理论和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危机事件不可避免,但是如何预防和阻绝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如何在危机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快速合理化地处理,把事态控制住,把损失减少到最低,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意义重大。

篇2:高校物业管理措施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物业管理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如何进一步使得高校物业管理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找准当前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改变传统思路和观念,积极应对,主动适应市场的检验,不断深化改革,加速发展自身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适应能力。

一、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多数高校物业管理单位作为高校所属单位,单位负责人、编制、管理权限、经费均由高校以行政式确定,必然要受到各种制约。高校物业产权基本上属于国家所有,相比社会型物业企业,高校物业的属性决定了物业管理有特殊的性质和特点。以我省为例,目前很多高校物业管理中普遍采用的是甲、乙方运行机制,由学校内部各部门齐管共管的模式。学校后勤处或其他部门代表学校作为甲方行使后勤管理的职能,各物业管理单位作为乙方承接物业管理工作任务,但主要是针对校内物业管理,“市场化”的概念不明显。

(二)制度建设欠缺

当前,国家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制定出专门规范高校物业管理的政策法规,而指导社会物业企业工作的《物业管理条例》在高校这一具有特殊性质背景的实体中,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各高校基本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工作要求和内容,这就导致制度建设 有很大的欠缺,不能建立制度支撑,导致物业管理不规范。虽然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包括员工岗位职责、质量标准、程序流程等一系列内部工作制度,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也制定了一些章程、质量参考标准,但不够充实完善,约束力不强,落实也不尽如人意。(三)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高校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多为高校原后勤职工以及社会外聘人员,而物业管理中绿化、维修等岗位的要求是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性及操作证、上岗证。甚至普遍认为技术含量低的保安、保洁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专业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许多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增强专业性人员的聘用,在岗员工的培训,但因高校物业管理外聘人员的工资水平无法和社会专业性人员相比,即使通过“二次培训”现有员工,专业知识技能也相对缺乏,专业化要求无法很好实现。

(四)物业管理经费短缺

作为高校所属单位,注定要“吃皇粮”,这样必然导致物业管理经费不能很充足地保障工作所需支出,加之高校的各项物业、设施设备使用率高,维护难度大,致使物业管理中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与此同时,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诸如消防、监控安防、出入门禁、车辆管理等高技术自动化设备需要逐渐配套完善,这些仅靠高校行政拨款和少量的物业收费根本无法满足实际所需资金,物业管理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越加明显,严重制约物业管理工作 的质量。

(五)工作范围内容单一

高校物业管理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同样肩负着“三服务、两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但目前因前面所提的几点存在问题,导致物业管理单位工作范围、内容较为单一。教学区域、家属社区的物业管理往往只限于简单的保洁、绿化、设施设备维护,为师生员工、家属服务项目不全面,服务内容不充实,服务理念不到位,物业管理中的人文化、人性化建设不完善,无法满足业主日益对物业管理的新要求。

二、应把握的几点应对措施

高校物业管理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竞争力,必须要想法设法克服制约发展的困难和存在问题,做好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一)、改变物业管理经营模式

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必须要转变经营模式,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去运作,要脱离原来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自身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从职能型管理转变到经营型管理,走市场化道路。具体来说,必须实行企业化管理,要引入市场核算机制,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监控,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使物业管理单位产生健康的市场和竞争意识,在管理成本和服务质量上多思考、多下功夫,并依据工作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加强物业管理水平,通过以管理制度化驱动,以服务规范化带动、以质量标准化推动,强化“标准、质量、成效”三结合的落实,逐步适应物业管理社 会化、市场化的检验。用市场的杠杆检验工作质量和能力,参与校内外物业管理项目竞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这样,虽然增加了物业管理单位和员工的压力,但更为积极的意义是,增强了物业管理单位和员工能动力、上进力、创造力,克服了以往那些吃大锅饭和“旱涝保收”的消极思想,建立绩效优先,市场效益与物业管理单位、员工的自身利益想挂钩的分配机制,既保证和提升了高校物业管理质量,又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瞄准市场定位

高校物业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去运作,建立自身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从职能型管理转到经营型管理,走市场化道路。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经营服务,科学规范的进行管理,保证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渐引导从业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为业主不断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全面营造文明向上、环境优美、舒适、服务周到、经营有序的良好的校园环境,业主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应地服务领域、服务项目就会得到扩大。由此可见,只要把业主的需求作为高校物业管理的首要关注点,观念的实现根本性转变,才能树立起市场取向的服务观念。

(三)、坚持规范化发展

高校物业管理单位要注意坚持规范化发展,尤其是要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服务程序,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进一步提升管理的 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使管理方法更科学、管理过程更规范、管理目标更明确,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组织效能。作为高校的后勤部门,其公司运作模式和社会型专业物业管理企业是有很大差别的。譬如,原来作为高校后勤部门,没有生存压力,员工工资福利主要由高校发放,而一旦改制为专业物业服务企业,就必须努力提高物业服务质量,获得业主认可,以全额收取物业费,否则将面临生存压力。当然,规范化发展不仅仅表现在企业自身的运作模式上,更表现在企业要遵守物业管理行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

(四)、树立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

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必须树立市场观念,要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革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部门时期的观念,以市场化企业的心态和姿态去主动服务业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高服务质量赢得业主的认可,并进而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时必须要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品牌,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五)、尝试走管作分离的形式

高校物业管理项目有很多的专业性要求,为保证物业管理水平,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必须勇于尝试走管作分离的道路,大胆将一些工作委托给分包商来做,这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和行业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比如绿化和大型维修,社会型物业管理公司或专业分包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带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使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成本投入得到降低,另一方面还为高校 引进了竞争机制,增进了高校物业管理市场的活力。

(六)、打造品牌,迎战市场

高校物业管理单位要在不断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必须要打造树立品牌形象,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参与竞争的实力。同时必须要扩大规模,走向社会市场。当然,前提是要稳固自身发展的基础——原有高校,高校市场是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生存之本,只有切实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才能在此基础上扩大规模,谋求更大的发展。此外,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在开拓市场时要充分利用高校优势,抓住机遇,走向社会参与到校外物业项目管理中,夯实自身实力,争取和创造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篇3:高校水电管理措施分析

一、当前学校的水电管理现状

1管理体制落后, 机制运行不合理。由于目前高校水电管理的供给制管理模式, 使得学校各个部门的水电费用, 统一由学校进行支付。在这种管理体制下, 只能说是水电供应, 而谈不上水电的管理, 更无从说到水电的管理与节约了。由于各个单位的水电使用不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相挂钩, 因此, 学校各部门在使用水电时, 无所顾忌, 甚至还产生谋取小利的情况, 从而导致高校的水电开支一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另外, 由于水电管理考核机制落后、水电职权不统一等管理机制不顺问题, 造成了水电浪费现象严重。

2水电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现今, 虽然我国正在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但是在部分高校依旧存在严重的水电浪费现象。例如在没人的情况下, 办公室或是教室依旧开着空调与长明灯, 并出现对高耗水耗能设备任意采购, 毫无节制的使用水电等情况。尤其在近年来, 水电供应量在办学规模的扩张中大量增加, 使水电供应局面一直趋于紧张, 这就使原有的水电设备的容量和标准, 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为了保证高校的教学、科研生活对水电的需要, 水电的供应必须保障, 所以, 高校往往成为水电消耗大户, 给城市的供水供电带来压力。

3水电基础设施差, 安全隐患多。由于现今高校的后勤投入无法与高校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这就使学校的水电基础设施存在着巨大的挑战。而且由于缺乏对那些老式水电设施的维护, 使得学校的水电能源供应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对学校正常的水电供应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如一些高校扩大办学规模, 对于水电设施仍采用原有的管路线路。在用水用电高峰时, 因水压过低而导致断水、因用电负荷增加、线路老化而引起的停电故障也时有发生。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的日常生活及校园的安全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针对高校水电管理的对策措施

1改革管理体制。要实现用水用电的科学管理, 必须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水电规章制度。在建立与完善过程中, 学校要积极听取各方意见, 使制定出的管理制度具有权威性与约束力。作为水电管理负责人, 要成立专门的责任小组, 站在“创建节约型校园”的高度, 制定出相应的节能工作评估办法, 以使水电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此外, 高校还应从计划用能、安全用能、节约用能等方面来加强水电的管理, 并明确规范水电管理的总原则、实施细则与责任制度等, 为水电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供有力的保证。

2加强宣传力度。高校在进行水电管理时, 要加强其宣传力度。这就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在节约水电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将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得以更好的进行。一是高校领导在推动这项工作时, 要做好示范表率作用。二是要对学生进行节约水电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充分发挥海报以及互联网的宣传作用, 大力普及节水节电的知识与方法, 使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 从而营造出自觉节约水电的良好氛围, 保证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

3调动工作积极性。建设水电节约型校园, 要充分调动学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实施水电管理奖惩制度, 对此方面工作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 从而形成示范、带动与促进作用,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二是将节约水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 纳入年度考核范围。三是要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水电管理队伍, 使员工的服务水平与专业素养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此外, 要增加与技术管理过硬高校的学习交流, 分层次引进一些管理经验多, 专业技术硬的管理人才, 保证水电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4增加基础投入。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来确保节水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对于那些旧有的, 严重影响正常水电供应的设施, 要进行合理的更换。这就要求学校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 尽量减少安全隐患的存在, 确保师生正常生活的有序进行。除此之外, 学校应在先进节能环保设施的引进上,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5开源节流。学校在通过运用管理方法进行水电节约的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一定的科技手段。积极研发、推广一些节约新产品、新技术。这样不但能够使学校的资金投入成本得到降低, 而且能够保证学校节约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 学校应积极更换一些新设备, 降低耗能量, 从源头上做到节能环保, 开源节流。

结语

总而言之, 要做好高校的节约水电工作, 并将其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校园, 需要投入很大的决心与整改力度。因为其涉及范围广, 管理难度大, 所以在进行此项工作时, 高校管理者更要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积极对高校节约水电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本文针对高校水电管理现状, 从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宣传力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加基础投入以及开源节流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希望能够为广大高校管理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熊永强.量化管理在高校水电管理中的运用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 2014 (06) .

篇4:加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发展现状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与普通的小区物业管理有很大的差别,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高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和教师群体,因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在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经营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切实承担起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义务。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基本上是由高校后勤集团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和经营的,其工作人员主要是学校派遣的分流人员以及聘请的一些临时工。近年来,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其社会化改革也取得积极有效的成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高校规模普遍扩大,认识增多,各项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因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内容也不断的增多。此外,不断扩充规模的高校对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一些专门进行物业管理的企业逐渐向高校渗透,并且将高校看做是一个具有广阔潜力的开发市场,这就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然,相应地对于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成为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挑战。

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特点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与普通的社会企业管理一样,都必须不断地实现管理和经营的市场专业化、合理化和规范化,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以及市场的规范运作,提供周到而细致的服务,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又与普通社会其他类型的物业管理不同,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不仅具有普通物业管理的职能,还必须实现服务的教育性和功能性结合。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必须在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提供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教育性的功能,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质量功能与高校的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相结合。此外,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增多,非常集中并且流动性也非常大,各种物业的使用频率高,这些特点都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特点,必须加强对这些特点的重视。

三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加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首先必须发现和研究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只有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改革,从而提升物业管理质量。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管理机制滞后

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体制还在探索之中,其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还不够完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虽然相应地设置了物业管理机构,但是受到学校各项行政指令的影响和束缚,在悠长服务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管理机制滞后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缺乏先进有效的管理机制,就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缺乏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这样难以保证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此外,正是由于其缺乏优秀先进的管理机制,制度建设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完善,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难以实现与专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的模式接轨,难以达到现代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专业化和市场化的需求。

2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管理理念落后

在传统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都是由学校进行负责的,一些校内的教职工缺乏对于高校物业管理的正确认识,对于物业管理公司一些服务项目的收费行为感到无所适从,难以使用现代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有偿服务。另外,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也存在着理念问题,他们认为高校物业管理就是一个铁饭碗,自己不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服务,而是别人来叫自己去服务,缺乏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更没有形成经营管理的理念,抱着这种不负责任的心态去工作,难以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

3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才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高校各个部门的分流人员,他们缺乏系统的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更缺乏各种物业管理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不会积极主动的提供服务,而是被动的提供服务,服务质量低下。另外,很大一部分的物业管理值班员和保洁员都是社会上招聘的老年化民工,自身身体素质比较差,在上岗之前也没有系统的培训,这样就会难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4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没有实现市场化与企业化经营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物业管理的费用主要是由学校拨款,物业管理公司难以实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盈利能力低下,造血功能缺乏,难以实现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低下,难以达到广大师生的要求,广大师生对于物业管理的有偿服务存在疑惑;另一方面,高校师生群体没有切实转变观念,还没有从传统的福利性服务理念向有偿服务性的理念转变,不愿意为物业服务支付费用。

四加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的专业化管理水平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是以往的高校总务处转化而成立的,其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想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必须切实地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加强对物业管理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实现整个物业管理公司由上自下的系统的物业管理培训。在提高公司内部人员的物业管理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对于选聘员工方面也必须严格把关,有针对性地聘用一些拥有物业管理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年轻有朝气的人员。只有切实地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物业管理队伍,才能够切实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增强物业管理水平和自负盈亏的能力。

2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制度,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优秀的物业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都包含在管理制度当中。因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就必须从物业管理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上着手,不断地加强各项物业管理规章制度的简历,并且严格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在贯彻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时,应该自觉地接受学校的监督,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加强与被服务对象的广大师生的交流,积极争取师生的配合与支持,并且发现自己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管理策略,提升管理水平。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各种日信息的反馈和收集,不断更新和完善物业管理制度,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3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水平与服务质量与市场上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在水平和服务质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受到来自市场上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的挑战。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水平和服务质量,高校后勤管理公司必须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有选择地进行部分市场的开放,让社会上一些专业的、优秀的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进入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行列中来。这样,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就能够在竞争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革新物业管理方式和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服务质量,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是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市场化经营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的动力。

总之,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功能随着高校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逐渐显现出来,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和高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高校物业管理在其管理的方式、管理的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方面实现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多,各种设施的增多,对后勤物业管理系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时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来自市场化和专业化,而挑战则是对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经营和管理的质量有了进一步要求。

参考文献

[1]熊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9).

[2]赵蕾.高校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华章,2011(17).

[3]张京.加强现阶段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

[4]任莉新,魏国庆.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DB].http://www.doc88.com/p-906996959741.html

篇5: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改进措施论文

摘要:本文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处置为前提,介绍了资产处置的意义、流程和方法,同时结合年度校内资产处置工作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对今后的资产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资产处置;高校

一、高校固定资产处置的现状

1.固定资产处置的意义

固定资产处置是指产权属于学校的闲置、积压、报损报废的仪器设备、行政教学办公设备、家具和建筑物维修改造过程中拆除的附属设施及器材等的处置过程。处置一般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报废处置等几种形式,而报废处置是资产处置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处置方式。报废处置不仅能淘汰学校落后闲置的资产,还能为新进资产腾出空位,盘活资产,促进设备更新,使高校固定资产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因此,加强资产处置管理,合理报废并妥善处置,对节约经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资产处置的条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可申请报废:达到或超过使用期限且不能满足最低使用要求的;不能迁移的设备,因仪器设备用房改建或系统装置改变必须拆毁的;因意外灾害或突发事故,受到严重损坏的;修复价值接近新购价值的;上级部门文件规定淘汰或不准再使用的。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可申请调拨调剂:闲置、积压资产;因单位分立、撤销、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符合报废条件,但仍有使用价值的资产。

3.资产处置方法及流程

对已达到报废条件的资产,由具体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申请,报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必要时组织评估鉴定)后报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处同财务处、审计处等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后报学校资产管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后按规定权限备案或报批;履行完学校相关审批手续或经上级批复后,实施固定资产处置,办理固定资产注销、调拨等手续,催收并上交固定资产残值。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填写报废处理单所在部门鉴定审批资产管理部门审核自主处置材料整理校内自主处置报废处置资产调剂调拨上报教育厅备案处置残值上交学校财务上报教育厅处置财务处、资产处依次核销账务图1资产处置流程图

二、年度资产处置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年度资产处置情况

根据资产处置规定及相关工作流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2017年度我校进行了14批次的自主处置,其中绝大部分以报废处置为主,涉及各类仪器设备及家具被服类共计3186台件、原价值7407995.5元,数量之多,价值之高为近几年之最。具体如表1所示:从统计表中可得:报废处置资产2525台件、价值6701488.5元;调剂调拨资产474台件、价值309280.8元;有账无物共187台件、价值397226.2元。其中,报废处置在资产处置中占比高,占到全年资产处置总量的79.25%;调剂调拨类资产占比较少,占总资产的14.88%,这些资产主要是家具类物品,包含少量的仪器设备(主要是计算机);有账无物资产有187台件,占总处置资产量的5.87%,这部分资产主要是使用者保管不善、长期不申请报废造成的丢失,形成了有账无物。

2.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资产报废不及时,管理不规范。使用部门普遍存在对已达报废条件的资产申请报废不及时,对一些被认为是没用的资产要么是堆积闲置,要么是随意丢弃(家居类),更有甚者私自处理,很多院系除非是实验室改造或是实在找不到地方放置才想到上报申请处置。同时还存在对固定资产报废、报损管理不规范,把控不严格,不该报废的申请报废,而该报废的却长期不报废,比如某单位在搬迁过程中,对原本还完好的213张电脑桌、210把电脑椅申请报废,经研究决定对这些资产进行了强制调剂调拨,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浪费。

(2)资产使用人管理责任意识不强,对个人名下的资产管理不严,存在有账无物而又不明原因的现象。如2017年申请报废的资产中有账无物类资产数为187件,占总处置资产的5.87%,究其原因主要有:个人保管不善,主要是一些小的`仪器设备,如U盘、移动硬盘、试验工具等遗失;人员出国、调动、退休等原因未能及时进行资产移交,导致实物去向不明;单位撤并及工作场地搬迁等造成资产未清查或移交等原因造成丢失;使用单位对年代久远、使用时间在10年以上的易损耗资产(多为家具)未能及时报废造成的丢失等等。这诸多的现象表明个人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只注重用,不注重管,直到报废交物时才发现空有账而无物。

(3)资产调剂难度大。资产管理部门虽然坚持先调剂调拨后报废处置的原则,但是对符合报废条件但仍有使用价值的资产调剂难度大,大部分单位不愿意接收被报废的旧资产,各单位除非是急需或确实没有经费支出的条件下才愿意被动接收,否则这些还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就只能暂时搁置了。然而对家具而言,长期搁置在库房中很容易发生霉烂变质,时间一长也就真成了废品,这无形中也造成了资产的损耗和浪费。

(4)对资产报废年限的界定困难。虽然固定资产申请报废的都要满足规定的条件,但实际上有些资产在达到报废年限时还能使用,只是性能或操作功能没有当下产品使用方便或者部分功能不能达到使用要求,就对这些资产予以报废,而资产管理部门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还有价值的资产被报废,使得资产利用率低,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三、资产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1)有效履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规定。切实履行好高校《固定资产资产管理办法》和《资产处置规定》,强化资产使用人的权责意识,提高教职员工固定资产管理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营造人人关心爱护资产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和规范各教职员工资产报废的申报工作。同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从源头抓起,从购置时就对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的相关要求,制订实物领用的具体办法,明确固定资产领用后的经济责任,对资产管理不善的个人及相应单位应予以一定的经济惩罚,切实做到有效管理。

(2)规范固定资产使用时限。严格落实《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各类资产使用年限。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使用年限是6年;照相机、投影机、空调等使用年限是8年;对各种专业仪器设备,严格按照使用要求年限执行;对尚有使用价值的家具长期使用。

(3)建立资产调剂库,提高资产利用率。结合资产处置的实际情况,尚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很难及时明确调剂对象,对这部分资产报废处置是一种浪费,搁置保存也变相是一种报废。因此,从发展的眼光看,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资产调剂库,对有使用价值的资产进行挂网公开,愿意接收的单位或个人可以申请调剂,甚至可以用一定的资金进行购买,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资产合理利用和有效流动,避免了浪费,还可以为学校回收一部分资产残值。

(4)简化报批手续,加快资产处置进程。固定资产处置报批手续较多,处置后不仅需要向上级部门备案,待批复后方可下账,而且价值达到规定标准时,还需要按照要求准备齐全的支撑材料(包括该资产相关的各种票据)。以报废价值高(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设备为例,需要上交购物凭证、报账标签、购物发票及报废说明等材料,而报废的资产一般购置年代久远,查找所需的原始证据比较困难,造成了申请报废时间长、申报难的困境。另外,在提交报废备案材料后等待上级部门审核批复时,环节较多,等待时间较长,使得所报废资产下账难,账上资产积压多。因此,需要上级部门有的放矢,简化报批手续,缩短资产处置、下账周期。

(5)壮大资产管理队伍,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高校资产管理队伍一般是专兼职相结合,资产管理部门属于专职管理人员,各二级单位基本上是兼职做资产管理工作,队伍还显得单薄。就拿我校资产管理部门来说,资产管理人员3名,但是他们要负责日常资产的建账和年终与财务的对账;资产处置管理;资产的调剂、变更;定期向上级的报表统计工作;房屋的管理工作(房屋的建账、管理、分配等);不定期的资产清查工作;还有上级安排的其他临时性工作等。任务多,人员少,常常会忙于应付日常的资产管理工作,而各单位申请报废的资产却不能及时处置,给广大老师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同时,面对信息化的发展,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也在不断升级,这就需要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知识培训,丰富资产管理手段,确保资产管理规范化、合理化。因此,增加资产管理人员,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资产管理队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建秋.关于建立和完善高校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内控机制的思考.理论探索,2011(1).

2.邓健萍.当前本科院校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管理的思考.会计与审计,2012(5).

3.卢L,宋伟.高校报废资产处置的规范化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

4.崔莎.高职院校实验室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思考.创新教育,2014(18).

5.史文娟.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0(5).

篇6: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措施探讨论文

1、个人所得收入的不定时发放,导致不能合理累加计税。高校个人所得税一般是在发放当月工资时便计算出来代缴代扣,但是每个月教职工还有其他的收入所得,这部分收入不是定时发放,比如评审费、加班费等,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还不止发放一次,需要与当月工资和本月先前发放的薪金收入一起计税,而先前每人已发放的薪金数据难以统计,因此每次报销其他收入时,只能与当月的工资合并计算,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个人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造成了税务部门检查时,学校的税务管理风险。

2、统一税率导致不同的工资级别,不合理纳税。各个学院,职能部门不定期发放的等额加班费、评审费,由于人数较多,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采用一个统一税率计算应缴所得税额,使每个教职工的代扣税额相同,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每个教职工的工资级别不同,所使用的税率也不同,用一个统一税率计算整体的纳税额势必会导致应多纳税的人少纳税了,不应纳税的人纳税了,产生纳税的不合理性。例如:某个学院30人,教授10人,适用税率为10%,讲师10人,适用税率为3%,助教10人,工资未达到扣税标准,如果当月均发放福利费1000元后,三者适用税率不变,则应纳税所得额=1000*10*10%+1000*10*3%+0=1300元,如果采用统一的最低税率3%对总体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缴纳额=1000*10*3%+1000*10*3%+1000*10*3%=900元,平均下来这样便使教授少纳税了700元,助教多纳税300。

3、集中发放个人所得,加重纳税负担。由于高校课时费计算的依据是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只有在各学期期末或年底才能汇总出来,因此课时费等的发放一般都集中在每学期期末或年底,而税务处理遵循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个人所得税按发放当月计税,使得教师的一些本属于不同期间的收入只能在发放当月集中扣税,从而造成应纳所得税额的不合理增加。

作为执行部门的财务部门只是按照确定的标准完成各项课时费、津贴的发放任务,并不能决定收入分配总量、分配标准以及分配时间,所以不可能单独完成纳税筹划工作。纳税筹划的主体应是在单位中能够决定收入分配总量,制定或确认收入分配标准以及发放时间的部门,这主要涉及到能够统计工作总量的教务部门,制定和确认收入分配标准的人事部门,及执行发放并计算应扣个人所得税的财务部门,但由于教职工工作量,工资等级等相关信息没有共享的资源库,因此这三个主要部门很难相互配合和及时沟通使税收筹划得以实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对高校个人所得税纳税管理的不断改善,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自身校情的纳税方案。

1、提高高校教职工对作为纳税人的认知

作为纳税义务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着纳税人的权力,而在当今中国这种义务和权力存在的不对等性,纳税人在纳税后,并不清楚税款的去向,不清楚我们所缴纳的税款在为谁买单,也正是因为人们大多数缺乏这种纳税人维权的意识,才使得这种不对等性的延续。因此,不能只是单方面的提高教职工的纳税意识,而是应该提高教职工对纳税人权利义务的认知,只有在清楚了自己享有的权力后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觉纳税。高校可以通过不定期的对个人所得税法的宣传,及时公布更新的相关法律政策,增强教职工的税法意识。此外对于税务机关检查出来的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情况,应当进行追溯,由未缴纳的个人补缴,不应再由学校承担税款的补缴,这样既减轻了学校的负担,还提高了教职工自觉纳税的意识,消除了逃税的侥幸心理,实现了对其他教职工的享有学校公共资源的公平性。

2、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建立有序的税务代扣代缴机制

财务部门作为扣缴个人所得税的执行部门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同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扣缴的每一分钱都明明白白,才能减少高校的税务风险,避免不必要的处罚。因此,首先要加强高校内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以及各院系之间的协调,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各个环节的工作衔接起来,作出合理的税收筹划,这种协调沟通可以借助高校税收信息化管理实现。其次,加强对高校执行代扣代缴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出外学习,以进一步完善代扣代缴的工作机制。

3、加强高校税收系统信息化管理

资金流循环和信息流循环是高校内部进行日常管理的全部核心,两者密不可分。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现二者的协同管理,因此高校的财务软件也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当前很多高校的管理体制仍旧是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相孤立,不能即时获取使用,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造成了同一数据统计上的不一致,因此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整合与共享越发重要。针对于个税系统管理建设,通过借助信息化管理,把教职工信息共享作为规范化管理的切人点,建立连接人事、财务、教务等有关部门的高校教职工信息数据库,完善个税管理信息系统,使得个税的扣缴工作可以通过几个部门网络信息的沟通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扣缴中的错误。但这种全面运行办公自动化,完善、升级现行软件功能模块,不仅需要较大的投入,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因此对个人所得税信息系统的改进,要逐步进行。

4、寻求合理避税途径进行税收筹划

篇7:高校物业管理措施

首先教学部门与学工部门是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承担者,而且这两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是非常密切的,因为很多工作的开展都是需要两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所以在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工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他们的工作安排才会更加科学、高效,最终的管理工作也可以更好地完成。

2.2将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学风建设通常是学工部门负责的,但是学工部门对于这类工作经验有限,所以最终效果也是不太理想的,而教学管理部门通常将学风建设不纳入自己的管理范畴,所以两者之间的协调就会出现问题。所以要想两者都参与其中,我们就可以将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这样两者在工作中需要相互配合,工作的开展也会更加容易。

2.3充分发挥教师与管理人员的作用

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都是校园管理工作的重要部门,此外很多教师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班级导师、科任教师等。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这些人员,工作开展难度会相对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作用让相关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3结语

高校建设过程中内部的管理对于整体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国当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上文中我们已经具体探讨过了,也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地改善措施。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校园管理工作中应用上述对策来推动教学部门与学工部门之间的合作,校园管理工作的效率一定可以有效提升,最终校园建设的发展也会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周霞陈鸿,王永利.构造教学与学生工作复合型管理体系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12).

[2]孔伟.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互动关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83-84.

篇8: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特点

所谓的高校档案管理, 是指高校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对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办学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片、影像等不同的载体的历史记录进行统一管理。这些内容都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也是高校中重要的资源和文件[1]。而高校档案管理的特点就是集中性、原始性、专业性、成套性、多样性。

二、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高校领导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很多高校领导在工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成长情况、学校发展、师资力量等, 但是针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却重视不足, 也不是非常了解档案法律法规和管理的重要性及功能, 导致对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 也让档案信息资源出现泄漏或是丢失的情况发生。而领导在档案管理的督促方面也不到位, 针对学校档案管理仅仅是对信息的储存, 并没有针对档案管理的细节进行监督, 导致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丢失或是信息记录不全。

2. 高校档案管理设施落后。

随着社会建设不断的发展, 对高校档案管理设备的建设也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很多高校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都存在设备设施落后的情况, 因为, 投入的不足, 保存档案中防盗、防火、防虫、防潮等措施跟不上, 也不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再者就是高校档案管理室空间小, 让很多文件出现老化或是损坏的情况。随着高校运营的时间越来越长, 档案文献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狭小的储存室已经不能够满足现有的发展现状, 所以, 高校档案管理设备的落后直接影响了整体档案的管理[2]。

3. 高校档案管理队伍缺乏专业人才。

现在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都是非专业人员组成, 很多工作人员都没有经历过档案管理工作的正规培训, 也不是非常了解档案管理的程序。所以, 众多的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都只是简单的对档案进行归档和整理, 也能够进行简单的查询操作, 但是对于档案的分析和编写等程序就表现出来能力不足的情况。

4.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

虽然, 在高校中会有针对档案管理的制度, 高校也会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要求, 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 依然存在不规范的行为, 让高校档案管理没有办法直接进入到科学管理、法制管理的范围。在管理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的将档案文件进行装订和管理, 在收集档案的过程中, 也没有按照规范的要求, 导致档案的缺失和不完整, 时常需要重新做收集的工作, 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措施

1. 提高领导意识重视档案管理。

高校领导在档案管理方面, 需要加大重视的力度, 对档案工作的方式与职责应该重新做好规划, 并落实责任人。高校领导应该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并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明确接触到档案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针对档案管理制定奖罚制度, 与考核标准挂钩。在档案管理的过程明确流程, 对需要收集的档案文件资料明确说明, 并做好记录, 方便随时查询[3]。

2. 完善档案管理设施。

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发展, 已经逐渐走向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这样不仅能够加大管理的范围, 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档案管理部门也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所以, 现在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形式。高校应该加大对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软件建设的投资, 采用信息技术档案管理模式, 实现以技术手段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编排信息, 并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自动管理档案分编, 确保档案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方便查询和归档。

3. 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目前,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略有不足, 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 因此, 需要紧急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拓展管理人员的知识范围, 加强人员的网络操作技能[4]。

4. 加强档案工作管理制度。

高校档案管理有的过程必须要严格的规章制度, 首先, 在档案文件收集的过程中, 应该及时准确的对档案进行整理和归纳, 对正在活动中的档案记录应该及时的追踪和补充, 确保档案在归档的时候能够完整、及时。再者就是在存放的时候应该严格的检查, 确保档案不会出现误差。第三, 严格规范档案整理的过程, 将档案进行细致分类, 做好目录分类、编排、装订等工作, 确保档案能够准确性、齐全性、完整性。

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档案管理进行探究, 提出档案人员素质不高、档案管理的设备不完善、高校的领导对档案管理不重视以及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并提出相应建议, 应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提高高校整体人员素质, 并加大对档案管理设备的完善, 制定相应的科学有效的制度。希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保障高校管理工作高效完成。

摘要: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 针对档案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 无论是人员素质方面还是管理设备方面, 都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将针对高校档案管理进行相应的分析, 从问题的出现, 到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都细致的阐述了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所以加强高校档案管理水平是目前众多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档案建设,高校

参考文献

[1]邵成林.高校零星基建工程档案管理刍议[J].城建档案, 2014年11期.

[2]倪儆.浅析如何优化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11期.

[3]刘颖.高校基建档案网络优化管理思考[J].城建档案, 2014年12期.

上一篇:白旄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结下一篇:黄奇帆北部新区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