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2024-04-22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意义重大(共11篇)

篇1: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保障房建设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与深远

影响的战略举措

来源:工业洗衣机 http://

做好这件事情的意义非常重大,在民生改善、分配调节、结构调整和社会保障方面,都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保障居民住房是政府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居者有其屋早已超越个人消费的范围,成为一个涉及保障公民生存公平和生存权利的重要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在解决温饱之后如何进一步实现百姓安居,也成为当政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民生课题。

有不少学者和业内人士提出,居民住房应由市场解决,政府无须干预,更不应大规模介入。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刚性强,房地产市场很难成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只能划在有限竞争市场的范畴中。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房屋兼有物用性和投资性两重特征,决定了房地产市场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商品市场,又是一个同时具有商品和资本双重特征的市场。对其资本特征来讲,这个市场如果完全听凭价格竞争决定一切,那么在很多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就会变象证券市场那样的资本逐利场所,甚至引发投机狂潮。大多数居民的住房需求,是很难在这种房地产市场中得到合理解决的,例如当房屋价格高涨时(特别是大量投机活动加入时),城市低收入人群肯定排斥于市场之外,中等收入者则成为负债房奴,只有投机购房者才可以享受资本增值厚利,房屋价格大跌时,也是常常是经济最不景气或危机时期,倒霉的还是城市中、低收入人群。

以房屋资本利润最大化为要旨的房地产市场中,必然出现这样的状况,房屋建筑和住宅社区越来越趋向高档化甚至贵族化,高收入人群充分享受宽敞舒适的住房,同时坐拥房屋资产大量增值,城市中低收入群体越来越买不起住房,中等收入阶层的房债负担越来越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已经成为难以逆转的常态,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不难看到这种情况的影子,一方面许多城市高档、漂亮、奢华的住宅房屋越来越多,一方面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越来越困难,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内仅夹在城市中的棚户居民就有800万户,以每户4人计算就有约3200多万人,那些城市新进就业者和农民工就只能忍受更加简陋的住房条件。

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中国,土地资源的刚性稀缺特别突出。城市化的未来发展不可避免需要继续占用土地,13.4亿人口的吃饭又需要保留足够耕地,可供房地产市场开发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由于中外发展差异和国内体制方面的种种原因,目前各种形式资本炒作国内房地产的冲动、能量都十分强劲,这种情况下,如果把民生安居完全放给房地产市场解决,市场又完全由价格竞争调节,其市场扭曲和灾难性的结果是几乎可以预见的。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即使实行市场体制的国家,也没有哪一个完全依靠价格机制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历史材料表明,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在经历了房地产市场剧烈波动甚至遭受多次严重危机后,才开始认识并积极介入管理的。政府介入管理,首先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另一个必须做的重要事情,就是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住房保障。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住房保障水平都在30—40%左右,有的还要更高一些,德国就达到40%多。德国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住房保障方面相当成功,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各国楼市不断飙升,德国楼市价格上涨10年内保持在10%左右。德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成为欧洲恢复最快的国家,2010年又创造了1992年两德统一以来的最快经济增速,长期稳定的房地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上分析可知,政府积极介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除了严格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外,还需要为社会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充备的住房保障,实现居者有其屋,不但没有违背市场规律,恰恰相反,正是我们对市场规律深化认识和尊重市场规律的结果,是政府为公众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走向理性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保障房建设对于调节收入分配、遏制投机性财富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在国内市场房价持续大幅上涨时,有人提出这也会使所有买房者的资产价值上涨,无论什么收入水平的人都会因资产收入增加而受益,明明是皆大欢喜的事,政府为什么还要干预呢。我们认为,这是背离事实的。

房地产市场陷入深度投机而导致房价持续大幅上涨时,购买人和购买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高收入者买房,第二是中等收入者和部分中低收入者买房、第三是低收入者租房。高收入者大量购买的房屋只有少量自己使用,大部分用于投资增值,其投资增值的房屋可以让房主在暴利下赚取真金白银,是真真实实可以增值的房屋资本。中等收入者和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大量负债进入市场的,购买房子仅仅是消费使用,这样的房子只有资本之名,并无资本之实,是虚拟的和无法增值兑现的房屋资本,房价暴利没有一分钱落到他们手里。低收入者租房的情况就更加明了,高房租只能把这些人的更多收入转移到房主口袋中。市场房价持续大幅上涨和大规模投机活动,只有高收入者的房屋资本大量增值,资本财富大幅增加,完全是只有富人才玩得起的游戏。

这种情况的发展,导致国内社会贫富差别的格局更加深化。由于楼市暴利的强烈诱惑,大量社会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房地产部门,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政府项目的资金违规流入,由此出现了一次空前规模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活动。首先是高价购房的中等和中低等收入人群,他们被迫在更高价位上买房,等于大大压缩了他们的原有家庭财富并转移到房地产商手里。之后是其他行业、领域的资金大量流入,由于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平均利润率的合理机制,这种流入并不是竞争利润水平的比较,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必要市场规范的结果(例如对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融资缺乏合理规制),这也等于把其他行业、领域的资本可能性受益,也统统转移到房地产领域来了。至于一部分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违规流入,更是把本应属于国有资本和政府规划产业的收益转移到房地产商手中的过程。

如此大规模的社会财富再分配过程,最迅速地造就了一批顶级富有的人群。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来在中国富豪榜的前列陡然出现了那么多的房地产商。另一方面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照,许多社会中产阶级因背负沉重房贷而变得比以前穷了,高价租房人群的境况就更加不妙。社会财富分配如此发展下去,贫富差别只能进一步拉大。保障房建设的实施,正是对这种状况的遏制。

保障房建设的提供对象,既有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中等收入阶层,也有入住公屋和廉租房的中低收入者。按照中央政府保障房建设的总体规划,最终受众将占全部城市居民的20%,以后逐步增加。如果这个宏大目标得以实现,那么国内城市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人群的大部分人,就再无住房之忧,中等收入阶层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也可以从住房负重中解脱出来。无论怎么讲,都是这个社会最大人群享受到最大规模的公共福利。当这个社会最大人群不必为市场高价住房而大量耗费家庭收入的时候,他们的实际财富总量份额也会明显上升。

在占30%以上的城市居民脱离市场化买房、住房之后,房地产市场也会发生重大变化。那些勉强负债买房的人会大量离场,如果这个人群足够大(可能发展到若干亿之众),市场供求关系就会根本改变,首先是那些高价房的购买总量会一定会大大缩减,聪明的投机者一看势头不对也会减少或撤出投入资本,这样,比较合理的市场供求关系就可能逐步形成,房地产市场那种极其疯狂地吸纳社会资金和吞噬社会财富的现象,才可能得到抑制。

三、保障住房建设对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住房、汽车、旅游和教育四大消费领域的快速增长,对推动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新一轮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住房、汽车、旅游、教育四大消费中,住房消费的投资规模特别大,历年数据表明,一般要占全社会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为满足住房消费的房地产发展,其产业联动效应的特点又非常明显,不仅直接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筑材料和银行信贷等行业的扩张,还会延伸出对家具、电器、装修等一系列消费品的大量需求,从而在宏观经济增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如果房地产市场受到强烈投机行为的掌控,房屋物用性和投资性的均衡结构受到严重破坏,房价持续大幅上涨成为投机者获取增值厚利的手段,其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绝对不可忽视。房价持续大幅上涨带来的高额收益会立即吸引大批投资,进而推动房地产迅速扩张。但由于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档次、高价位、高盈利楼盘的扩建,社会中、低收入人群买不起或极少购买这些房子,高收入人群的购买除少量消费外主要用于投机活动。如此大量的资源(能源、原材料、中间产品)、资金和人力,被源源不断的吸引到房地产行业来。这种无限扩张的供给并没有实际消费需求的基础,而仅仅依赖大规模投机需求的支撑。与此同时,由于房地产高额投机收益的吸引,还会把其他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大量吸纳进来,形成全社会最疯狂的“吸金器”。当资源配置都在围绕这种房地产扩张而旋转的时候,这种扭曲的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是合理的吗?

有人说,高房价至少大大刺激了消费需求,对于内需拉动不足是一件应该鼓励的好事情。事实并非如此。在社会中、低收入人群一端,高房价和高房租是对他们即期消费的强力挤压,贷款购房则是对未来消费的长期挤占;在高收入阶层一端,通过房地产投资获得的高盈利决不会全部转化为消费,因为更高盈利的预期一定会引导他们继续扩大买房投资份额。如此循环下去,无论是哪一个社会收入人群,都会由于房价持续大幅上涨而通过不同方式约束消费,最后结果,只能是社会总消费缓慢增长。

保障房的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情况。保障房是为了满足社会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使用需求,没有投机炒作的空间。在这个大工程完成之后,一定会彻底改变目前国内房地产的扭曲结构,从追求高盈利、高档次、贵族化的房屋为主转变为提供优质、实用的房屋为主。说到底,就是回归房屋以使用价值为主的原有属性,同时兼顾房屋增值的市场特点。只有这样,房地产部门的扩张才能奠定在实际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真实反映居民住房需求的房地产的发展,才能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良性拉动作用,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合理引导作用。

政府保障房的建设和市场商品房的发展并行不悖,又各行其道、相互补充。保障房的供给是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市场商品房的供给,则主要为满足高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和投资需求。当社会中、低收入人群有了住房保障之后,所节余下来的大量现金和部分储蓄会用于扩大自己的消费,提高消费水准。这个社会最大人群的消费扩张,一定会在增加社会消费总量、提高消费增长拉动和加快提升社会消费水平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如果搞得好,甚至可能成为推动中国整体消费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的契机。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讲,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变和房地产投机盈利水平的明显下降,也一定会改变大量购房增值的偏好,其转移的资金说不定也会把一部分用于新的消费。

四、保障房建设是国内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突破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在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直是相对滞后的。这种“高增长、低保障”模式可能在经济起飞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起飞阶段基本结束,由社会保障缺失而带来的种种问题、矛盾,就大量显露出来。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住房保障的缺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国内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后,除政府公务员外,所有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都必须依靠市场解决,实行彻底的市场化方案。在市场房价和社会平均收入与积蓄的增长相对平衡时,一切都没有问题。然而,当市场房价持续暴涨,且远远超过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现在,对社会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市场购房已经不仅是巨大的消费负担,而且是巨大的保障负担。父母储蓄为子女准备住房预付款,已经成为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从实际支出情况看,中国社会中、低收入人群最沉重的保障负担并不是医疗和养老,而是住房。

根据一项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大城市的房价并非最高,但房价和收入水平的差距在全球非常突出。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每户平均住房价格是该市中等收入家庭年均收入的9.3倍,中国的广州为36倍,北京和上海超过50倍。这就是说,广州中等收入家庭几乎需要用一辈子的工作收入积累来购买房子,北京和上海则需要用远远超过一辈子的工作收入才能买得起房子,由此,为了能够即时买房、住房,许多家庭常常要付出两代人的长期、叠加积蓄。这个沉重甚至痛苦的保障资金积累过程,需要子女和父母一起大大压缩消费预算和其他项目的保障预算,通过长期奋斗才能完成。

进一步考察还会发现,即使我们把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项目都搞起来了,如果缺少住房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社会最大多数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因为中、低收入人群自己解决住房问题所需资金特别巨大,在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完成后,这些家庭还是会把由此而结余下来的预算收入投入市场买房。最终,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项目让老百姓得到的真正实惠,并不会太多。

由此可知,在中国,改进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个关键性的重头戏,就是住房保障。中央政府计划5年内建成3600万套保障房,解决20%的城市居民住房,以后再逐步增长。我们粗算一下,这个宏大计划完成后,以每套保障房50万投入计,资金总规模近180000亿,这180000亿社会公共住房保障资金的规模远远大于以往任何一个社会保障项目。如果3600万套保障房最终建成并得到充分合理分配,那么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最大保障压力就会消解,过去由这些家庭直接负担的180000亿就会转化为信贷资产和消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就可能取得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进步。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长期相对滞后,有政府财力方面的问题,更有制度方面的深层原因。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体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财政体制构架正从经济发展为主向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转变,简单讲,就是从发展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这个转变是一个十分困难、复杂的过程,这里既有发展财政体制的顽强惯性,也有政府在此体制下对所获权益的依赖。一些政府计划安排的社会保障项目,常常在资金积累过程中被发展项目挤占,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高达上万亿,就是很好的例证。

住房保障工程的全面实施,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中央政府对实施住房保障的决心如此之大,要求如此之严,政策如此之硬,是前所未见的。可以预见,在中央政府总体筹划下,随着这个宏大工程的全面实施,完全有可能形成一个国内最大规模、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参与、辅之以高效率市场化融资方式的社保财政体系。在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中,这个专项体系可以为建立整体公共财政体制提供一个良好示范。在有了这个中国最大规模和最复杂运作的社保工程的良好示范后,整个公共财政体系的发展就会大大推进一步,如果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也按此办理,那么适应市场化发展的中国公共财政体制就可能最终建立起来了。

篇2: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事实证明,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民生工程,是发展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温家宝说,做好保障房工作是稳定房价、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的重要支撑。本轮房地产调控已经持续两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总体上得到遏制。但是,房地产市场调控仍处于关键时期,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需要坚决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包括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房供应。已建成的保障房要尽快投入市场,如果建成的保障房放在那里不能使用,或者群众使用不满意,既解决不了群众的困难,也不能发挥保障性安居工程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就不能说是合格。

篇3: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巴东县始终坚持把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五年来累计建设廉租住房1372套、公租房1092套、经适房868套、限价商品房350套;改造城市棚户区4600户、改造林业棚户区178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275户;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9321户,补贴资金1631.94万元,基本上实现了最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在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过程中,巴东县摸索出了合乎自身县情的“安居之路”。

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民生工程

为确保安居工程建设管理的顺利进行,巴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住房保障工作的协调。县“四大家”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和部署住房保障工作,把住房保障工作纳入县定“十件实事”,强化督办检查,有力地保障了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随后,巴东县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及专班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全面了解住房困难家庭的需求和愿望,着力研究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发展规划和资金筹措等重大实际问题。通过广泛调研、征求意愿,明确了总体规划和分步推进措施,充分掌握了此项工作的主动权。

在此基础上,巴东县开辟了绿色通道,确保保障性住房优先立项、优先许可、优先用地。采取上年度划拨下年度用地的模式,2012年保障性住房用地106.5亩,2013年和2014年计划用地100余亩。优先落实配套资金,2000年以来,累计地方配套资金4064万元。其中2012年配套资金1000余万元。

规范体制机制,打造阳光工程

为了健全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巴东县先后出台《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最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实施细则》、《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办法》、《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正在拟定《公租房租赁管理办法》,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从前期建设到后续管理都有章可循。

为了健全保障性住房监管,巴东县物价主管部门对廉租住房租赁价格进行核定,按每米1.2元的价格配租,让低收入家庭租得起;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经适房的建设成本进行审计,确定销售价,让中收入家庭买得起;实行“四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管理,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保障性住房成为百姓的放心房;采取建设资金专户管理、直达企业等办法,加强建设资金监管;邀请纪监、检察等部门全程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确保保障性住房成为干部的勤政、廉政房。

公平分配与加快建设同等重要,巴东县制定了《新建廉租住房分配管理办法》、《经济适用住房分配管理办法》,完善了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制度;健全了住建、民政、公安、税务、金融等部门及街道、社区协同会审机制,确保不让假穷人抢了保障房的“奶酪”,给予保障对象明确的预期,从制度保证分配公平。2012年2月,公开抽签分配了272套廉租住房,以规范透明的程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方面,县政府实行每户一档,定期对享受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的住房、经济状况进行动态复核,据复核结果,先后对942户享受补贴家庭和实物配租住户实施注销和退保。

拓宽筹资渠道,建成满意工程

按“应保尽保”目标,巴东县利用网站、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住房保障政策及申报程序,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扩面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分半年、年终两次发放租赁补贴,让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但还未纳入保障范围的对象,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的温暖。将农村危房改造与特色民居改造、村庄连片整治等合理结合,围绕“一村一品”,突出重点,合力联动,累计完成了6275户农村危房改造,并初步建成了水布垭镇围龙坝、水坡、野三关镇龙潭坪、茶店子镇洞坪白沙等沿江、沿路、沿景区特色景观带。

为进一步突破建设资金瓶颈,巴东县的公租房建设按照向公益事业倾斜、向乡镇延伸、向经济开发区拓展的思路,运用新建、配建、改造等多种手段筹集房源。新建、改(扩)建教育、卫生系统公租房355套,解决困难教师、医务人员住房困难;除在县城区、经济开发区(野三关)及生态经济园(溪丘湾)进行了公租房建设外,已将公租房建设向乡镇延伸,解决乡镇困难职工住房困难;率先在经济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建设农民工公寓楼144套7660平米,重点解决进厂务工人员、农民工住房困难。

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对黄土坡滑坡实施整体避险搬迁的重大决策,省政府也原则同意了《黄土坡滑坡整体避险搬迁实施规划报告》。为了妥善安置黄土坡棚户区居民,巴东县将棚户区改造工作同黄土坡避险搬迁、廉租房建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筹开发建设,统筹安置。具体实施中,棚户区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安置小区的道路、排水、排污、环境治理、停车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还迁资金主要用于居民搬迁安置和安置小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廉租房主要解决无力购房的困难家庭。截止目前,黄土坡整体避险搬迁累计投资已超过8亿元,过去濒临倒塌、缺乏市政公共设施的城市棚户区变成了整洁亮丽的“秀美家园”。

优化管理,共享惠民工程

如何使安居工程真正成为惠民工程,管理是关键。为优化安居工程的管理,巴东县推行合同管理。通过完善配租配售合同,明确保障对象合理使用保障性住房的权利和义务,并监督执行。加大对廉租房使用状况(包括是否出租、出借、转让及空置)的监管力度,按期足额收取租金,并对资金加强管理。

推行物业管理。以学习宣传《物业管理条例》为龙头,引导物业管理公司逐步变单一服务为多种服务、变分散经营为集中经营、变依靠行政主管为依靠市场,促使其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考虑到低收入、中低收入经济承受能力比较脆弱,针对其物业需求,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了合同,由物业公司负责小区的维护和维修工作,保证了廉租房住户能够正常居住。同时在廉租房小区分别设立了廉租住房管理办公室,管理人员能随时与住户进行勾通,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问题苗头,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类矛盾纠纷,未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实行物业管理制度,既解决了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又降低了管理成本,保障性住房运行有序,小区整洁、靓丽。

完善配套设施。在抓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统筹考虑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市政等公共设施的配套。2010年、2011年、2012年自筹各类建设资金500万元,用于排污、绿化等配套工程及室内设施配套建设,将厨具、卫生器具、宽带、电话、有线电视、水电都按户配套到位,让租户无需装修就可直接入住,真正让低收入家庭住得舒心。

巴东县刘冰县长还介绍说,为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县政府建立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周碰头、月报告和重点督查制度,住房保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每月召开一次汇报会,强化工作指导,及时解决问题,促进任务落实,有效推进建设。同时,巴东县委、县政府两办督查室实行重点跟踪督办问效,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明查与暗访的办法,检查、督办、考核工作完成情况,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并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篇4: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摘 要 随着《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颁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公共利益的范畴的界定,通过两次大范围的意见征集,最终将公共利益的范畴定于六项,在第四项中将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列入公共利益的范畴不得不说是一个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公共利益做简单介绍,然后对将保障性安居工程納入公共利益范畴的意义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 保障性安居工程 公共利益 意义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概述

随着房价的日益飙升,民生问题列入日程,如何让老百姓在当今经济形式下拥有能为自己遮风避雨的居所,已经成为当今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也就是保障性住房工程,其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与商品房不同的是,保障性安居住房是政府专门为中低收入群体设计的,同时它价格低廉,在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范围之内,它最大的特点是,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以限定申请人入住条件,限定住房面积,部分保障房如廉租房还限定产权。

2011年6月11日,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明确住房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并表达了我国必须将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到底的决心,坚信一定让老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过上住有所居的生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不仅仅是给予广大民众以居所,更是对公民居住权的肯定和保护,同时政府在该工程的开展过程中也担负着重要的法律义务与政治职责。

二、关于公共利益范畴的界定

对于“公共利益”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并不陌生,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对公共利益的范畴的界定是不同的,但是在当今我国大陆地区,对于公共利益的概念仍偏向于“整体上的利益”。我们知道,在房屋拆迁过程中,明确公共利益的界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按照新征收条例的规定,只有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能运用公权力进行征收,否则公权力是不能参与到商业性开发拆迁活动中,进而避免了在拆迁中出现官商勾结的局面。我国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一直比较局限于整体的利益,因此,在以往的实践中产生过以偏盖全的现象。然而,我们不得不说的是,通过法律对公共利益作出周全的界定是何等的困难,因为公共利益对于不同人从不同角度上看是有不同意义的,有的人认为是符合公众需求的,可以为公众带来利益的,而有的人则认为只是满足了部分人利益而已。因此,现实中的可操作性问题,也是公共利益界定的难点。

三、将保障性安居工程纳入公共利益范畴的意义

在新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将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纳入公共利益的范畴,着实显示出了政府对该工程建设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出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本质上是一种使公众受益的工程。公共利益的范围界定中,条例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纳入其中,突破了传统的狭义公共利益的理解,反映了现代广义公共利益向“公共使用”演变的趋势。这对保障民生,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将公共利益的界定趋向于公共使用。如前所述,我国一直将公共利益界定为整体的利益,即“公共利益是指超越了个体范围,为社会之全体或多数人所享有的利益[1]。”也即,我国一直将公共利益主要定于与私人利益相对的利益,而并没有考虑到公共使用也是一种惠及大众的公共利益方式之一,虽然暂时公共使用只是有益于局部人群,但是本质上是让整个社会群体受益。针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保障性安居工程中的廉租房,居住者是没有房屋产权的,其入住时缴纳的所谓的房款其实是国家对其居住的房屋收取的租金,由于其价格比照商品房极其低廉,因此我国当前只有城市中最低收入群体有申请廉租住房的资格,这在大家看来只是对这部分居民有利,其实不然,这部分居民是我国当今城市生活中处于最底层的群体,他们就像一座大楼的地基,只有他们稳定了,整个大楼才能坚若磐石,而社会就是这栋大楼,因此只有让他们过上正常有序的生活,过上住有所居的日子,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只有全社会稳定发展了,此时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利益才能遍及每一个人,此时也就是做到了公共利益的实现。

其次,体现了当今我国政府对民生工程的重视。住房是居民的大事,也是政府的大事。因此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尽快增加基本住房供给,使群众有房可租、有房可买。政府部门也将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中逐步实现其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将保障性安居工程纳入公共利益范畴,也表示建设好这项工程,将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因此,这是我国当今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虽然当今住房保障体系仍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提高,但保障性住房工程,作为公共利益的一部分,我们必将加快对其建设的步伐,扎实有效的将这项工作推进。

参考文献:

篇5: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速度加快,规模创下历史之最。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开工136万户,基本竣工108万户,均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许多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改善了住房条件,圆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这是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成果,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住有所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住有所居问题。在加强宏观调控,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同时,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这不仅能有效解决城乡住房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使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居民实现住有所居,也有利于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2011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将加快实现。

住有所居,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既包括买房,也包括租房。大力发展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适应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公共租赁房具有租金水平低、租赁关系稳定、设施完善、环境安全等优势,符合“夹心层”的实际需要,可以促进解决中等收入偏下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同样可以通过公租房改善居住条件。

篇6:保障性安居工程汇报

现将我县2011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廉租住房建设方面

(一)廉租住房二期工程

1、进展情况

据建设单位店埠镇人民政府反馈,截至目前,合店路两侧198套中E4#、E5#共72套正在整改之中;E6#18套组织了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并获得竣工验收报告,但尚未备案;E7#18套落架至六层,工程细部修补施工;E42#、D15#共90套建设工作无进展。C18#、C19#、C20#、E22#、E23#共114套建设工作无进展。D6# 88套外墙油漆施工、落架至七层。配套附属工程暂未开工。

2、存在问题

(1)二期工程进展缓慢。5月上旬,李县长在全县保障性安居工程月调度会议上要求,6月10日前合店路两侧廉租住房项目须全部通过竣工验收,但从现场督查来看,E4#、E5#仍在整改,何时整改到位再组织验收未确定日期,其他具备初检条件的项目仍未确定组织验收时间,配套附属工程也未开工。

(2)二期室内装修尚未明确责任单位。4月初,路县长主 1 持的全县保障性安居工程月调度会议上要求,10月底前400套廉租住房须全部交付使用。为此,建议县政府尽早明确二期室内装修的组织实施单位,具体标准参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的《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导则(试行)》(建保„2011‟117号)的规定及时组织实施。

(二)廉租住房三期工程

1、进展情况

据建设单位东城新市镇反馈,该项目与城南新村二期工程一期在创建“合肥市质量安全施工双示范工地”,本周正在进行结构与抗震检测,预计9月底前竣工,2012年2月底前交付。

2、存在问题

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规定,7月份须竣工。根据我县与市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来看,三期项目2011年底前须竣工交付,要求查验竣工验收备案表。但从我局现场督查的情况来看,春节前三期项目主体工程已封顶直至目前仍处于停工状态。

(三)廉租住房四期工程

1、进展情况:据建设单位肥东经济开发区反馈,该项目土地指标未下达,正在准备招标手续,预计7月份开工。

2、存在问题:建设单位提供的四期项目前期手续仅是总证,例如,在总平面图、建设用地规划证等证件没有明确标注廉租住房四期工程,这与按照上级检查要求不符。据此,建设单位办理 2 的项目前期手续的土地、规划等证件必须明确包括“廉租住房四期工程”字样。

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方面

(一)进展情况

政府投资方面:据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反馈,公租房项目现正在进行对一期30亩用地的测绘和土地报建材料。土地指标已上报省政府,省政府已下达市里,待市里下达后及时办妥项目前期手续,即时开工建设。

园区企业投资方面:

安徽润溢科技服饰、合肥龙多电子科技和合肥彩虹绣品公租房集体宿舍楼共596套(间),主体工程完成,正在组织室内装修施工,预计7月底竣工交付。安徽爱就爱家具制造、合肥桂和农牧渔和合肥中南光电公租房集体宿舍楼共351套(间),总平图设计完成,正在进行单体设计。

(二)存在问题

1、目前,已开工596套(总量:7个项目1307套(间)52098平方米),开工率仅为45.6%,离国家要求6月底前开工率须达60%还有差距。

2、政府投资公租房项目尚未确定开工时间。6月1日,市房产局来我县督查公租房项目建设情况,着重指出,住建部和省住建厅近期将督查公租房项目开工建设情况,未按要求开工的,3 将被约谈甚至问责。5月初,中央专项补助政府投资公租房项目建设资金148万元早已下达我县,项目开工也应尽快启动。

三、棚户区改造方面

1、进展情况

2010年申报的塑料十厂、五金配件厂和肥东酒厂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由县经委负责拆迁,店埠镇人民政府负责建设。截至目前,改造工作无进展。2011年申报的肥东建材二厂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由县经委负责拆迁,撮镇镇人民政府负责建设。截至目前,改造工作无进展。

2、存在问题

(1)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责任不明晰。按照市里督查要求,2010年申报的塑料十厂、五金配件厂和肥东酒厂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必须列入今年计划,务必开工建设。为此,我们建议县政府划清改造单位之间的责任,每个改造项目只确定一家责任单位,负责项目前期申报、材料收集、组织建设、表格报送等,同时明确项目改造启动时间,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2)国有工矿棚户区至今尚未启动。合肥市只申报这一个项目。5月25日召开的全市住房保障工作例会上以及在此之前召开的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会上就通报了合肥的国有工矿棚户区开工率为零。

4(3)上级专项补助棚户区改造资金尚未拨付使用。截至目前,累计上级下达我县补助752万元。其中,2010年补助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507万元(中央:480万,省27万),2010年补助城市棚户区改造123元(中央:82万,省41万),2011年补助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22万元(中央)。至此,我局已草拟了《肥东县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和县财政部门进行了沟通交流。建议县政府牵头讨论出台该办法,尽快推动棚户区改造项目顺利实施。

篇7: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论文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论文

科学推进**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的思考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指政府实施的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等。近年来,**市持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本文就**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设管理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

自2006年以来,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和不断总结创新,**市构建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和拆迁安置房等“五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截至2013年底,全市经济适用住房累计开工29446套220.69万平方米,累计竣工26334套197.37万平方米,惠及24820户家庭;廉租住房累计建设24703套123.52万平方米,已竣工交付22783万平方米,累计保障52521户;公共租赁住房已累计开工14498套71.59万平方米,竣工7338套36.23万平方米,累计推出房源7160套35.36万平方米;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累计实施4925套42.49万平方米,累计惠及4925户原住家庭。**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解决了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同时带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区及各县城区居民幸福感日益提升。

二、**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体系不够清晰。由于不同种类的保障性住房依循的政策和分配制度不同,在缺乏住房保障顶层设计下,形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源整合的体制障碍,普遍感到资金打通使用难、政策打通难,整个体制的系统性存在明显的缺陷。

(二)保障需求不够明确。目前,**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主要依据都是从管理部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角度出发,没有能从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来建设保障性住房,导致按照计划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供给与需求相脱节、资源缺乏统筹性等现实问题。

(三)保障面发展不平衡。由于市区和各县城镇居民人口数量不同,存在对各类保障对象比例预测不一致,同时县域经济保障状况不同,所规定的保障对象准入“门槛”标准不同等问题,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数量不一,布局还不科学,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从而造成有的县区需要保障对象多,轮候时间久。

(四)用地需求缺乏保障。根据中央“十二五”完成保障性住房覆盖面20%的要求,**市到2015年应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万套。这同时也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用地提出了总量要求,但由于与城市规划衔接不够和形势变化较快等原因,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一是保障对象动态变化,缺乏科学预测。二是主城区用地紧张,副城组团建设缓慢。三是由于**市大部分县城都地处山区,建设用地非常紧缺,有的县已经到了一地难求的地步。

(五)综合配套设施滞后。**市绝大部分规模较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选址均在目前市政基础设施还没完全配套的城市稍边缘区域,这种建设模式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从而影响经济适用住房的有效供应。

(六)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单一。由于大部分县建设资金仍靠财政转移支付,使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资金严重短缺。有部分县的保障性安居住房虽然主体工程早已完工,但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基础设施没完备而无法安排入住。

(七)保障模式创新不足。现行**市保障性住房主要采取实物分配形式,这种方式容易出现审查不到位、相关部门出具虚假证明、冒名顶替、依靠裙带关系等问题。同时,整个小区都集居低收入保障对象,导致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化与隔离。特别是那些远离中心市区保障房的规划布局,加大了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

三、完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的建议

(一)明晰住房保障体系。为了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建议尽快起草并下发实施《**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从文件规定层面对住房保障的惠及对象、供应标准、资金来源、运作方式、工作机构、保障措施、惩罚条款等进行严格界定,赋予住房保障建设管理部门相应执法权,成立执法机构,落实属地管理,完善多部门联合查处机制。

(二)加强保障需求研究。科学合理的保障性住房需求调查和预测是建设单位制定住房保障规划的依据。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联合专业研究机构,建立住房保障需求调查分析档案和数据库,为安排今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类型、规模、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及时编制和出台**市棚户区改造等住房保障规划,明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空间布局、配套市政设施建设等内容,并与土地供应计划做好衔接。

(三)强化土地储备管理。由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前期工作报批环节多、周期长,建议提前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储备并落实到具体地块。国土资源部门要开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四)科学合理布局项目。建议对已基本建成的大型居住区,加强查缺补漏工作,尽快完善配套设施。对正在建设的大型居住区,在完善居住配套设施规划的基础上,加快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以及公交车线路开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设施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同时建成和交付使用。

(五)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经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市级融资平台公司可按照要求发行企业债券或中期票据,专项用于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危房、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承担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的其他企业,也可以在政府核定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额度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项目融资。对发行企业债券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优先办理核准手续。

篇8: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侯淅珉在介绍保障性安居工程总体工作情况时表示, 我国从四方面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2008年4季度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包括城市廉租住房建设和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 以及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游牧民定居工程) 投资补助资金100亿元, 2009年安排315亿元。2009年度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155亿元。各级地方政府多渠道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 绝大多数省 (区、市) 安排了省级专项补助资金, 各市、县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土地出让净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提取以及银行贷款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截至今年6月底, 中央已下达补助资金548亿元, 地方已到位资金415亿元。

二是明确工作任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部门制定了《2009年~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关于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林区、垦区改造指导意见, 完善相关政策, 及时下达了2009年度廉租住房建设和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

三是加快工程进度。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工程进度。截至今年6月底, 中央投资补助项目已经开工5434个, 占计划的80%;开工面积6360万平方米, 占计划的60%;完成投资388亿元, 占计划的30%。此外, 东部一些没有中央投资补助的地区也加大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 新开工廉租住房320万平方米, 完成投资50亿元。各地还加大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力度, 稳步推进城市和其他各类棚户区改造。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中央纪委、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办公厅开展的扩内需促增长政策落实检查, 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检查重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审计署等部门, 按照各自职责加强监督检查, 保证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各省 (区、市) 实行了目标责任制管理, 部分省 (区、市) 纳入各市、县政府的政绩考核, 督促地方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严格工程质量监管。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了城乡住宅投资, 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了就业机会。完成目前已经初步确定的廉租住房保障和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 以及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任务, 可以解决约100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和300万户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这是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很好结合点。

在谈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时, 他说, 截至今年6月底, 廉租住房建设已开工项目5331个、4751万平方米, 完成投资310亿元。东部其他非中央补助省份开工319万平方米, 完成投资50亿元。全国新增租赁住房补贴150万户。各地区还收购和改造了一批廉租住房。林区棚户区改造已开工项目103个、750万平方米, 完成投资12亿元。农垦危旧房改造已开工12万户、859万平方米, 完成—投资43.9亿元。煤矿棚户区改造已开工10万户, 完成投资17.3亿元。农村危房改造已开工2.9455万户。游牧民定居工程已开工4.8万户, 完成投资5.18亿元。

侯淅珉指出, 当前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对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 各地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3388万平方米、48万套, 完成投资468亿元。

他强调, 经济适用住房是现阶段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效方式。各地特别是一些住房价格较高的大中城市, 适度发展经济适用住房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有条件地支持居民拥有住房,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他提出, 要健全供应对象的准入审核工作机制,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审核程序, 严格建设标准和上市交易管理规定,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严厉查处骗购经济适用住房, 以及管理人员内外勾结、谋取私利的行为, 关键是加强准入和监督管理。鼓励各地区根据国家总体政策、当地住房状况等, 因地制宜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模、供应对象和管理方式。一些城市明确政府和购房对象的产权比例、实行租售并举等, 是有益的探索。

篇9: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历史背景及现状

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3月下发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8号,简称“国八条”),2005年5月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26号,简称“新国八条”),2006年5月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简称“新国六条”)。国家停止福利性实物分配住房后,通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商品住房三个住房消费层次,分别针对性解决不同消费群体的住房问题。加上住房公积金、住房货币化补贴、住房金融财税等制度,在房价不高的情况下,可以说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住房政策体系 。

但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商品住房房价不断上涨,由于房价和收入增长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廉租住房针对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群体(低保家庭),覆盖面小,供应量有限;经济适用住房只售不租,建筑面积较大,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相对于许多中低收入家庭来说也承受不起;市场商品住房由于价格居高不下,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甚至刚参加工作的中高收入群体也一时难以承受。

对此,国务院于2007年发布了国发【2007】24号文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了“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衔接,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相结合,要求增加廉租住房供应”等内容。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被列为重中之重。

二、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紧、任务重

有了建设需求和政策支持,在改革开放建设三十年后,建设力量早已不是什么问题,而摆在各级政府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建设资金。

最近几年,是保障房的建设高峰期。2011年建设任务为新建1000万套,2012年新建700万套,2013年新建630万套,三年来合计是2330万套。按平均60平米/套计算,计划建设总建筑面积为139800万平米,而按照市场行情建安成本不低于1500元/平米,则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所需资金就要20970亿元。该项资金单靠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拨款,显然不够现实。而开工、完工的时间表都已经确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真可谓是“资金紧、任务重”。

资金来源:目前主要是依靠财政资金。虽然,对于大多数省份而言,在资金的运营上,相对之前要来得顺利一些,但有限的财政收入与大量建设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瓶颈已然形成。就连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典范之一的厦门市,尽管采取了预算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并且还将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资金,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等多种资金纳入来源,但仍然难以满足建设需求。

三、现阶段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瓶颈的破解办法

采取成立融资平台模式,为目前多个省份的共同方式,而投融资平台正希望将资金模式多样化,能渐渐剥离对于银行贷款的依靠,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所以,破解现阶段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瓶颈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

1、成立融资平台,通过融资平台向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申请中长期政策性贷款;

2、通过融资平台向各商业银行申请中长期贷款;

3、通过融资平台除了银行贷款之外,发行债券、信托产品、社会资金均被纳入这个投融资平台。

但是融资平台也存在如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措积累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

四、将来保障性安居工程发展模式的探讨

通过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是可以解决现阶段的资金困难,但是融资资金始终都存在融资资金量有限和资金成本高等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得好好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学习先进经验。为什么现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支付了巨额的土地出让金后,开发的商品房都能盈利,难道他们都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让我们来简单看看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如何运作的就知道了。

首先,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启动确实需要一大笔启动资金,但这笔资金通常只占项目总投资的10-20%左右,其用途是用于缴交土地出让金的,因为只有取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开发商们才有资格进行开发。

第二,大量进行宣传,宣传费通常都要占到一个楼盘开发成本的2-3%,多的甚至5%,因为只有大量的宣传,才能保证日后的资金回收。

第三,在宣传的同时,以项目为抵押标的向银行申请开发贷款,在房地产发展初期,甚至可以以拍卖来的地块进行抵押。稍微大的楼盘,甚至可以同一个项目抵押给几家不同的银行,进行一押、二押、三押等,取得更多的贷款资金。

第四,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同时,确定并要求施工单位进场施工,仅支付给少量的备料款,充分利用资金杠杆。后续工程款需要确认工程量后才可以给予支付。而通常在完成一定工程量后,楼盘就基本取得了预售许可证,这样消费者的购房首付款就流入了公司,资金就有了保障。

所以,可以看出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始取得开发项目之前就基本做好了各项支出预算,将开发周期中能压缩的环节,都尽量压缩,最后,基本都是用银行和购房者的资金在开发这个楼盘。

结合房地产开发商的成功经验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自身特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后总体发展方向可以为:

第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土地基本都是划拨的,不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也不需要做大量的广告费进行宣传,因为购房户早就开始轮候了。这两点是我们的优势,即保障房的建设启动资金需要量小。

第二,压缩各类建设程序,提高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缩短建设周期。各级政府最好是成立各级保障性安居工程管理单位,与各行政管理部门联动,减少或几集中各项审批流程。

第三,强烈建议引入预售制度,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购买户资金充分利用起来,再配合融资平台公司的各类融资款,最大限度的保证建设资金。

第四,在资金有保障的同时,我们还要狠抓质量、严格监管、政务公开、杜绝腐败、杜绝关系户。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主体要负各自应有之责,同时推行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永久责任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分配和运营管理。完善申请、审批、公示、轮候、复核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的审查机制;完善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上市交易收益调节办法,合理确定收益分配比例;制定出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加强建设、分配和运营管理;加强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经济适用住房等销售合同管理,规范配租、配售行为;探索建立物业管理新机制,规范物业服务,完善使用管理。指导、督促各住房保障部门主动公开分配政策、分配程序、分配房源、分配对象、分配过程、分配结果等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准入分配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各级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整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物业管理及房屋拆迁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篇10: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

1、目标任务

2013年上级分配我县新建廉租房72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220套。

2、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2013年廉租房项目位于沱江镇百家尾,共72套,建筑面积3581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25万元。该项目已于2012年提前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已完工,现正进行室内外装饰装修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2013年河路口公租房项目位于河路口镇,共220套,建筑面积99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440万元,套均面积45

㎡。该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已投入资金700万元,下步将加快施工进度,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工程建设。

3、我县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情况

自我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启动以来,在保障房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我县要求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层层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加大对质量巡查、安全条件审核、竣工前检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管力度。目前,在建的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工程项目均按程序办理了施工许可证和质量安全监督手续,落实了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及其现场人员质量安全责任制,做到了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监管措施到位。

二、历年已竣工项目分配入住情况

目前已竣工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为鲤鱼井大道廉租房,该项目区建设廉租房240套,总建筑面积11879平方米,投资总额1160万元。2011年通过公开抽签活动,鲤鱼井廉租住房240套已全部

分配入住。在分配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让百姓得实惠的原则,并强化阳光操作,将公开、公平、公正操作贯穿于廉租住房的申请、审核、公示、抽签、分配的全过程。让我县城市低收入家庭住到了称心房、舒心房,使他们分享了住房保障政策的阳光雨露,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2013年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情况

2013年我县新增发放廉租住房补贴30户。我县根据目标任务,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按照《江华县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对申请保障家庭严格实行“三级审核、三榜公示”,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保”、实事求是不“错”保,使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都能安居乐业,共享党的惠民政策,目前已发放二批,共617户,发放金额万元,第三批正在审核中,争取于11月底前发放完毕。

四、审计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永州市审计局派出审计组,对我县2012年各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廉租房、各类棚户区改造)的投资、建设、分配、运营等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并作出了审计决定。针对审计决定书中指出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不到位、分配和使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与不足,我县高度重视,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目前,所有问题已经整改完成。

五、2014年项目储备情况

2014年我县向上级部门申报建设廉租房项目1个,共357套,建筑面积17500平方米,总投资2100万元;公共租赁住房项目47个,共4789套,建筑面积276290平方米,总投资35460万元;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4个,共1163套,建筑面积126070平方米,总投资9220万元。目前所有2014年项目申报资料及初步设计文本已完成,正在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中。

六、下步工作计划

1、继续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多种渠道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广大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2、逐步加大住房保障工作软、硬件投入。继续增加专职人员配备,加大资金投入,达到管理方式的科学、规范、高效、透明。

3、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督促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形成实物量,确保我县的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促进江华县社会和谐稳定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篇11: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关于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X政发„2011‟X号

各乡镇政府、社区管委会、农场、县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冀政„2011‟28号)和XXX市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XX政字„2011‟XX号),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改善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等群体的住房条件,进一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经县政府研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落实资金筹集、土地供应、税费优惠等各项政策,采取集中建设和配建相结合,多方式、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二、工作目标

2011年市政府下达我县保障性安居工程责任目标总量为XXX套(户),其中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户数XX户;新增廉租住房XX套;

新建经济适用住房XXX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XXX套;新建限价商品房XXX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XXX户。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项目管理,做好前期工作

1.落实项目选址。要根据建设计划,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选址。项目选址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考虑建设成本的同时,兼顾方便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保障性住房要安排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

2.严格设计标准。保障性住房建设要遵循配建与集中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做到选址合理,设计科学,严格控制套型面积。新建廉租住房单套建筑面积不得超过50平方米,新建公共租赁住房以40平方米左右为主,最大不超过55平方米。

3.完善相关手续。发改、国土、住建、财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协作,设立“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实行联合审查、审批,最大限度地压缩审批时限,真正做到股室当日办结、部门审批不超3个工作日、全部办结不超过20天。

4.确保建设质量。要严格落实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终身负责制,实行工程质量全程监管,确保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放心工程、满意工程。

(二)保证土地供应,多渠道筹集资金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单列,并做到优先供应,应保尽保。积极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国土部门要会同住建部门商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并纳入土地供应计划。收回使用权的国有土地和储备土地必须优先安排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没有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前,不得办理商业开发土地供应手续,不得进行土地“招拍挂”。

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增加县财政一般性预算资金投入,县财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要最后“兜底”。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积极落实用地、税费、金融等相关支持政策,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

(三)精心安排工期,把握工作节点

严格按照省、市政府规定时限要求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和施工组织工作。严格遵守省、市政府的时间要求,倒排工期,按天算帐,确保在时间节点上不打折扣。XX月底前,新建项目全部开工,XX月底前谋划好明年项目;XX月底前,2009年底前开工的项目全部配租配售到户。

(四)推行强制配建制度,完善配租管理机制

按照省、市政府要求,把配建保障性住房作为一项强制性举措加以推行。从今年3月1日起,挂牌出让的商品住房用地新上项目,按不低于项目总建筑面积10%(5%为廉租住房、5%为公共租赁住房)的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并在规划和出让条件中予以明确,3月1日之前取得土地尚未开工建设的商品住房项目不做明确要求。确实无法配建的特殊项

目,要经县政府审批,报市住房保障部门批准。没有按规定落实配建指标的项目,禁止办理土地出让、规划、施工、预售许可等手续,对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配建的保障性住房达不到责任目标的,由县政府采取集中建设方式解决。

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申请、公示、轮候、复核制度,要制定准入标准、审核程序、动态管理、退出执行等一整套相关政策制度,5月底前全部公布实施,并报市住房保障部门备案。要对廉租房、公租房等公共资源分配好、管理好,切实做到配租配售条件、程序公开,结果公平、公正。

(五)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提供减免税(费)支持

税务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现行税费优惠政策,对保障性住房、买卖、经营等环节涉及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印花税、营业税、房产税等予以减免。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六)加强领导,严格考核奖惩

1、明确责任,强化督导。县政府与各部门签订保障性安居工程责任状,纳入县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和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制定保障性安居工程责任明白卡,将责任落实到股(室)、落实到人。

2、全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实行旬通报、月调度、半年小结、年底考核验收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约谈制度,对于整体进度较好但

个别项目进展迟缓的,由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办公室约谈各分管领导;对于不能按期开工、整体工作缓慢的,主要领导要向县政府写出专题报告。

3、严格考核,落实奖惩。县政府对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年底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工作考核评价内容。实行住房保障工作“一票否决”,没有完成责任目标的单位及相关责任部门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同时,县政府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县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上一篇:的创意班会下一篇:沂蒙精神调研报告